关于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5 09:0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篇:关于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识记是人脑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区分、识别并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是记忆的起始环节,是获得事物映象和经验的首要过程。因此,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使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关于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从以下方式尝试:

一、巧妙呈现、吸引注意、化瞬时记忆为短时记忆

心理实验证明:人最初感知印象的深浅、关系到记忆的速度和牢固程度。最初的印象深刻,记忆就快,也会记得牢。认知心理学也指出:“刺激的信息以感觉的形式储存于瞬时记忆,受到主体注意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其他的信息保持1秒钟作用丢失了。”所以,“记忆的感觉储存阶段只有受到注意时才能转移到相对稳定的短时记忆,而注意力分散是阻碍记忆力更好发挥的罪魁祸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设计教学预案,以独到的方式呈现新知识,新句型,从而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深化感知印象,使瞬时记忆的信息因为主体的注意,而快速进入短时记忆。

二、灵活巩固,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程中,复述起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复述,信息就会丢失。复述分两种。简单复述是机械记忆地复诵识记,有助于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而进入长时记忆;精细复述就是将要复述的材料与过去已有信息联系起来,在深层次上加工整合,又称整合性复述,是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记忆的特点及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正确、有效、科学、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落实和巩固知识。

三、善用遗忘规律,强化长时记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证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刚记住的材料,最初几个小时内遗忘的速度最快。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的保存量是不同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如果四至七天内不重复,记忆将受到抑制,甚至完全消失。”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安排复习活动。

第二篇: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陶晶晶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头脑中累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人们感知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经验能保留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这久是记忆。我们可以根据记忆保留时间的长短将记忆进行分类。

二.记忆分类

科学家认为根据记忆时间保持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

第一页

“感觉记忆”的实质是大脑的即时生理生化反应的重复,感觉记忆是数量最多又最不牢固的记忆。信息保存的是形象,保持的时间很短。如果不刻意的记忆一个人每天只将1%的感觉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保留下来。

而“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则是大脑细胞内发生了结构改变,建立了固定联系。“短时记忆”是不牢固的细胞结构改变,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从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期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并且容量没有限度。只有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反复加以巩固,“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才会变成“长期记忆力”。比如怎么骑自行车就是长期记忆,即使已多年不骑了,仍能骑上车就跑。

由此可见,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与“长时记忆”有很大的关系,如何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非常重要?当“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后,我们需要很好的保持它。记忆的遗忘和保持是两个矛盾的方面要想很好的帮助学生提高长时记忆的能力,我们先需要了解长时记忆遗忘的规律,然后再从这些规律中寻找正确的记忆方法。

左德运

一、巧妙呈现、吸引注意、化瞬时记忆为短时记忆

心理实验证明:人最初感知印象的深浅、关系到记忆的速度和牢固程度。最初的印象深刻,记忆就快,也会记得牢。认知心理学也指出:“刺激的信息以感觉的形式储存于瞬时记忆,受到主体注意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其他的信息保持1秒钟作用丢失了。”所以,“记忆的感觉储存阶段只有受到注意时才能转移到相对稳定的短时记忆,而注意力分散是阻碍记忆力更好发挥的罪魁祸首。”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尽量以独到的方式呈现新知识,新句型,从而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深化感知印象,使瞬时记忆的信息因为主体的注意,而快速进入短时记忆。采用直观教具呈现、引起注意。直观形象的教具不但帮学生把知识与实物间建立起了联系,而且在无意识当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信息自然而然地由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

1、利用猜测式呈现、诱发注意猜测式教学活动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在学生好奇心最浓、探究欲望最强时,再揭开谜底---呈现新词,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灵活多变的猜测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时,呈现新语言,使新语言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记忆。巧用体态语呈现、激发注意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人类的交流90%是靠动作与表情,即体态语,只有10%是靠有声语言。

2、质疑呈现、集中注意

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疑,集中学生的注意。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的同时,呈现新语言;从而使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的信息一到感觉记忆系统,就受到主体注意,而迅速进入短时记忆,从而提高记忆效率。

吴薇薇

二、灵活巩固,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程中,复述起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复述,信息就会丢失。复述分简单复述和精细复述。简单复述是机械记忆地复诵识记,有助于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而进入长时记忆;精细复述就是将要复述的材料与过去已有信息联系起来,在深层次上加工整合,又称整合性复述,是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记忆的特点及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正确、有效、科学、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落实和巩固知识。

A、简单复述,助短时记忆化长时记忆

1、“滚雪球”式复现,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根据遗忘规律,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因此,必须在每教授完新语言后,就进行滚动式的复习,使学生的知识象雪球一样,越积越大。

2、游戏活动式巩固,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枯燥乏味的操练容易令学生生厌,记忆效果低下;而游戏活动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记忆。3.字谜式巩固,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猜谜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识记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令学生在无意中识记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及推理能力。

B、整合性复述,助短时记忆化长时记忆

1.比较法巩固,助短时记忆化长时记忆比较法巩固知识就是根据知识的特征,加以抽象、概括,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帮助学生把孤立的、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积极迁移,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网络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类归纳法巩固,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提高记忆能力的技巧就是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细加工,把他们重新编码,分类组织,纳入过去的知识结构之中,建立多样联系,形成新的信息网络,分级储存,就不容易遗忘了。”因此,在复习巩固中,要经常性地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类,加深印象,与长时记忆中已有信息建立联系,促使信息由短时记忆系统进入长时记忆系统。

3、语境中巩固、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知识只有在句子、语段、上下文中才有生命力,才容易记住,才体现其用法,才能得体运用。因此,要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语境中巩固运用,提高记忆能力。

4、儿歌法巩固,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歌谣因其词句简单、形式活泼、旋律优美动听而深受学生的喜爱。

小凤

三、善用遗忘规律,强化长时记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证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刚记住的材料,最初几个小时内遗忘的速度最快。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的保存量是不同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如果四至七天内不重复,记忆将受到抑制,甚至完全消失。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安排复习活动。

(一)课后落实,巩固长时记忆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往往把课堂的教学重点放在新语言听说训练上,缺少知识记忆的落实巩固;因此,课后的落实与巩固是课堂知识教学的延续与发展。因此,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根据遗忘规律,主动复习所学语言及知识。

1。小组落实巩固,增强记忆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每组指定一名学习优异的学生为组长,帮助组内同学识记知识及对话,并且负责检查组内成员的知识及对话记忆情况。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促使学生主动、自觉识记知识及对话。2.个性化作业,加强长时记忆

(二)“课前”复现,强化长时记忆根据遗忘规律: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比较容易遗忘。因此,我经常在新授教学内容之前,利用每堂课课前几分钟对已学内容进行有计划地复现,防止遗忘。

(二)阶段复习,深化长时记忆

1.单元复习,强化长时记忆根据遗忘规律,记忆会在两个星期后如果得不到复现,会逐渐遗忘。而且PEP小学英语教材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将相关内容合编于一个单元之内,这更有助于复习。因此,在每教学完一个单元,教师要注意安排一定时间,采取巧妙的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复习已学语言,温故而知新。

2.巧用recycle复习,深化长时记忆遗忘规律告诉我们,在记忆后的一到两个月内一定要对记忆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否则就会逐渐淡忘。

第三篇: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每一过程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一、识记(一)什么是识记

识记是人脑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区分、识别并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是记忆的起始环节,是获得事物映象和经验的首要过程。识记效果直接影响着以后的保持、再认和回忆。因此,了解识记规律,有助于改善记忆效果。(二)识记的种类

1.根据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及意志努力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无意识记。无意识记也叫不随意识记,是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识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虽然没有给自己提出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也没有付出特殊的意志努力和采取专门的措施来识记某些事物,但这些事物都自然而然地保留在大脑中,成为一个人知识经验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无意识记。所谓“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等都是无意识记的结果。

无意识记在人的实际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人的相当一部分知识经验是通过无意识记获得的。在教学中正确组织学生的无意识记,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收到良好的记忆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正确地组织和适当地运用无意识记是必要的。

无意识记具有极大的选择性。一般情况下,进入无意识记的内容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刺激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符合人的需要、兴趣以及能产生较强烈情绪体验的内容。具备这些条件的信息才能进入无意识记,所以,无意识记具有极大的偶然性、片面性,单凭无意识记不能迅速获得系统的知识经验。

(2)有意识记。有意识记也叫随意识记,是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识记的目的性决定了识记过程是对识记内容的一个积极主动的编码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出识记某些定理、公式、历史事件或外语单词的任务,这时学生不仅有了明确的识记目的,而且会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经过一定的努力进行识记,这种识记就是有意识记。人们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主要靠有意识记,所以,有意识记在学习和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的知识经验都是通过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获得的。就识记效果而言,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作为教师,了解识记的这一规律,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合理地给学生布置任务,使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根据理解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1)机械识记。机械识记是在识记材料本身无内在联系或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按照材料的顺序,通过机械重复的方式而进行的识记。机械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多次重复或复习。如对无意义的音节、人名、地名、历史年代、数字、不理解的词语等的识记。这种识记具有被动性,但能够防止对记忆材料的歪曲。对学生而言,这种识记是必要的,因为有些学习内容,如历史名称、专有名词等需要以机械重复的方式才能记住。也有些内容,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局限性,暂时不能完全理解,也必须进行机械识记。机械识记在学生学习中有着突出的意义。(2)意义识记。意义识记也称理解识记,是在对识记内容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理解。理解是对材料的一种加工,根据人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来反映识记材料的内涵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将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理解了的识记材料,记得快、记得牢,也容易提取。

实验研究证明,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尽量进行意义识记。但最好布置一些机械识记的内容作为必要补充,使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结合起来。

(三)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任务。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对识记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因为有了明确的识记任务,人们就会把全部的识记活动集中在所要识记的对象上,而且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方法去实现它,所以识记的目的越明确识记的效果越好。实验证明,长久的记忆任务比短暂的记忆任务巩固性要好得多。依据这一规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应当使学生知道要记什么,记到什么程度,保持多长时间,而且应当使他们知道长久记忆学习材料的必要性。或者实行一种定期检查的制度,使学生主动地设定长期记忆的任务。否则,学生会平均使用力气去识记一切东西,影响学习效果。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材料的数量对识记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一般来说,识记需要的时间常常随着材料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要达到一定目标的识记水平,材料愈多,所用的平均时间和次数也就愈多。

材料的性质对识记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识记直观形象材料优于抽象材料,视觉优于听觉。

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适当地安排学生识记材料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要求识记材料的数量不宜过多。如果过分加大数量,会降低识记效果,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3.识记的方式和方法。首先,无论是无意识记还是有意识记,凡是识记材料是直接操作或活动对象时,识记的效果就大为提高。有人做过编写识记提纲和不编写识记提纲的对比实验。识记同一段文章,九天后检查,不编写识记提纲组遗忘43.2%,编写提纲组只遗忘24.8%。因此,教师应设法把要求学生识记的材料组织成学生活动的对象,并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其次,多种感官协同参加识记活动能提高识记效果。每种分析器都有专门的神经通道。识记中有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把眼、耳、口、手、脑等的活动结合起来,可以使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建立多个通道联系,从而大大提高识记效果。例如,在学习地理时,如果学生仅看现成的地图,往往难于记住山脉、河流、城市等的名称。如果让学生在独立绘制地图的活动中来记,那就容易多了。最后,识记方法直接影响识记效果。不论是在全面性和深刻性上,还是在精确性和长久性上,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效果为好。因为只有理解了的材料才能在头脑中长期保持,才能在以后运用它们时很快地被提取出来。这是因为理解了的东西与过去巩固了的知识经验建立了内在的联系。相反,不理解的东西即使暂时记住了,很快也会遗忘的。

根据这些规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差异以及学习科目和记忆材料的不同,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识记方法,增强识记效果。

二、保持和遗忘

(一)保持及其变化规律

保持是识记过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积累、储存和巩固的动态过程,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从信息论讲是信息的编码、储存过程。识记的内容被储存后,并非一成不变,其变化有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

1.保持内容在质的方面的变化。记忆内容质的变化主要指由于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材料的认识、加工能力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表现为:(1)内容更加简洁、概括,不重要的细节被省略。如让一位同学复述所看过的一部电影的故事情节,一般只能讲个大概。(2)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具体、合理和有意义。如有人在续成故事实验中发现,被试在复述时增加了识记时没有的细节,使故事内容更绘声绘色,更接近具体事物。(3)内容变得更为夸张和突出。如巴特莱特曾用图画复绘方法测验保持情形,结果发现,经过十位被试者的轮流复绘,枭鸟竟变成了猫的形状。

2.保持内容在量的方面的变化。记忆内容的量变包括记忆回涨和遗忘两个方面。

记忆回涨也称记忆恢复,指识记某种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立即测得保持量的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儿童比成人明显;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明显;完全不熟悉的材料比不够熟悉的材料明显。

记忆的恢复现象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1)学习者理解水平低。识记时不能立即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知识经验的逐渐积累新旧知识间才建立了内在联系;(2)材料的相互干扰。识记后的即时测验由于受前后材料的相互干扰,各部分之间不易建立有机联系,形不成对材料的整体认识。过一段时间后,干扰消失以及材料间联系增多,整体性加强,识记的材料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3)识记时的累积抑制。连续学习产生了神经疲劳,出现了累积抑制,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后,疲劳解除,抑制消失,引起回忆量的回升。

保持内容量变的另一种情况就是遗忘。

(二)遗忘及其规律的应用

1.遗忘的含义。遗忘是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地再认和回忆。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是记忆内容的消失。

遗忘是一种自然的正常合理的心理现象。因为感知过的事物没有必要全部记忆,任何识记的材料都有时效性,同时遗忘也是人心理健康和正常生活所必需的。

2.遗忘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把遗忘分为不同的种类:(1)根据遗忘时间的长短,可把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指遗忘的发生是暂时的,在适当的条件下还能重新回忆起来。如提笔忘字,一时想不起熟人的名字等;永久性遗忘指不经过重新学习,识记的内容就不能恢复的遗忘现象。(2)根据遗忘的内容,可把遗忘分为部分遗忘和整体遗忘。部分遗忘是指对识记材料部分内容的遗忘,如对材料细节的遗忘;整体遗忘是指识记材料整个内容的全部遗忘。

3.遗忘的原因。遗忘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如因疾病、疲劳等因素造成的遗忘;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四种学说。(1)消退说。这种理论认为,记忆痕迹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消退。遗忘就是记忆痕迹消退到不能再激活的程度下发生的。这种理论一般用以解释永久性遗忘。(2)干扰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所识记的先后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暂时性遗忘多属于材料或情绪的干扰所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都是支持干扰说的有力例证。

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例如学生学习了汉语拼音,当他们学习英语时,经常用汉语拼音的发音来代替英文字母的发音,这就是前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来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例如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数学公式时,最近学习的新公式总是不断地出现,从而影响了对前者的回忆,这就是倒摄抑制的表现。由于这两种抑制是引起遗忘的重要原因,因此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注意。大量研究不仅证明了这两种抑制的存在,而且对造成这两种抑制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材料的相似性。即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在意义上、组成上或排列的顺序上有某些相似或相同的成分,会产生较大的抑制效果。②学习的巩固程度。先后两种学习材料的巩固程度也是影响抑制的重要因素。如果其它条件相同,插入材料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将随着原材料学习的巩固程度的提高而减少。③先后两种学习的时间安排。实验证明,先后两种学习之间的时间间隔越大,倒摄抑制的作用则越小。

(3)压抑说,也叫动机性遗忘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作用造成的。如人总是想法忘记那些给人带来不愉快、痛苦、忧愁的往事,往往把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去。有人认为,人对愉快事的回忆明显高于对不愉快事的回忆就是压抑的结果。

(4)同化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人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之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记忆。在真正的有意义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因为有意义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面的学习则是对前面学习的加深和补充。4.遗忘的规律。遗忘是有其规律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先快后慢的遗忘进程。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现象进行了研究。他用无意义音节作实验材料,自己作被试。在识记材料后,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学习,以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和次数为指标,测量遗忘的进程。他将实验结果绘制成一条曲线,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见图5—2)。该曲线反映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的关系,揭示了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图5—2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

(2)识记材料的特点对遗忘有显著影响。熟练的技能遗忘得最慢,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容易长久地保持;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慢些;理解了的内容遗忘慢,不理解的内容遗忘快;识记材料很多时遗忘快,较少时遗忘慢。对于系列材料,首尾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容易遗忘。这是因为开头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结尾部分也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所以首尾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同时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所以保持的效果最差。

(3)学习程度对遗忘的影响。学习程度越高,遗忘得越慢。对材料记得越牢固,遗忘的自然就慢。研究证明,过度学习能提高保持的效果,减少遗忘。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进行到刚刚能回忆起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学习。一般来说,过度学习所用时间以150%为效果最佳。这样既不浪费学习时间,也能取得好的保持效果。

5.科学复习,避免遗忘。复习是巩固知识,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而且可以理解以前所没有理解的内容,同时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但复习并不是对已学习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根据记忆规律,采取如下有效措施:(1)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结合。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及时复习能够阻止识记后立即会出现的快速遗忘。原因是及时复习能及时强化暂时神经联系。如果复习不及时,识记的材料遗忘后再去恢复,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见及时复习,“趁热打铁”,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及时复习后并不能万事大吉,还应有计划地经常复习,这样才能使暂时神经联系易于复活,更好地巩固知识。

(2)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研究表明,在时间和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当然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要视复习材料的特点而定。数量少、难度小的材料应当集中复习;数量多,难度大的材料可以分散复习;属于思考式的材料,宜集中复习。

(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在对复习材料没有完全熟记之前不宜采用一遍又一遍地单纯诵读,而是要积极地试图回忆,即读几遍后合起书来回忆其中的内容或尝试背诵,遇到回忆不起来的部分再阅读,这就是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的方法。实验证明:这种方法比一遍一遍地阅读,省时省力,效果更好。因为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复习方法,能够及时发现哪些记住了,哪些没有记住,使复习更有目的性。可以看到成绩,增强信心。

(4)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单调的复习方法,会使学生产生疲劳和消极的情绪。多样化的复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感到新颖,激发学生积极地从事智力活动,从而提高复习的效果。在复习时也要尽可能利用多种分析器参加活动。如复习英文单词时,要仔细看字母组合,留心听发音,认真读单词,反复书写练习,专心记词义等,通过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够大大改善复习的效果。

(5)科学用脑,劳逸结合。学习时间长了,就会引起大脑神经疲劳,从而降低记忆的效率。这时如果让大脑积极休息一下,就会迅速提高大脑活动的机能,从而防止遗忘。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在课间有十分种的积极休息,便可以使脑力活动的效率提高30%。另外适当睡眠也是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措施。

三、再认和回忆

(一)再认及其规律

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过程。再认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心理过程,不同的人对不同材料的再认速度和正确程度有一定的差异,这与影响再认的因素有关。一般认为影响再认的因素有三:一是对事物识记和保持的程度。识记得越清楚,保持得就越牢固,再认也就越容易。识记模糊,当然保持也不稳定,再认时必然会发生困难。二是当前出现的事物和经历过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如果当前出现的事物和过去的印象完全相同,便可以立即再认出来;如果当前的事物和过去的印象不完全相同,就不易把它再认出来。三是当前呈现事物的环境与过去被识记时环境的相似程度。一般来说,当前出现的事物与过去感知它时的环境差别越小,越容易再认,否则,就会给再认带来一定的困难。事过境迁,对往事难于识别就是这个道理。

线索是再认的支点,当再认出现困难时,人们往往需要寻找再认的线索,通过线索达到对事物的再认。如对久别重逢的朋友的再认,一般要以身体的某些特征作为再认的线索。

(二)回忆及科学回忆方法的应用

回忆也叫再现,是指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独立地再现出来的过程。如学生根据考题回忆起过去学过的内容。

根据回忆时是否需要中介物,回忆可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直接回忆指不需要中介物直接回忆起过去感知过的某一事物,如学生对十分熟悉的公式、单词、课文,通常都可以直接地回忆起来。间接回忆指需要中介物,才能想起过去感知过的某一事物。

根据有无明确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把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有意回忆指有明确的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回忆。如学生课堂上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无意回忆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回忆。如“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有意回忆有时不需要太大的意志努力就可以实现,有时则需要较大的努力,进行复杂的思索,才能在头脑中呈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这种回忆叫追忆。要顺利地进行追忆,一要保持平静的情绪状态,二要根据中介线索进行正确的联想。由一个事物想起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叫联想,联想是事物普遍联系规律在头脑中的反映。追忆时常用的联想有:①接近联想:由一个对象联想到在时间、空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个对象,如由河想到桥,由笔想到墨,由春想到夏等。②类似联想:由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进行的联想,如由李白想到杜甫;由严冬想到冷酷。文学中常用的比喻就是类似联想。③对比联想:由一个对象联想到与之对立或相反的另一个对象,如从上想到下、从好想到坏、从错误想到正确等。④因果联想:由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展开的联想,如由下雪想到寒冷,由勤奋想到成就,由生病想到吃药等。

(三)再认与回忆的关系

再认和回忆都是过去经验的恢复,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保持的巩固程度方面还是有差别的。一般情况下,能回忆的一定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因此,再认容易,回忆困难。

第四篇: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院:化生学院

班级:10化学 学号:101001014

姓名:吴志波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保证了人们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和作出更准确的反应,它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条件。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交流合作的,学生是这一过程的主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影响到学生的智力发展。人的注意是有规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注意规律来组织教学,就成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正确运用注意的基本规律,就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有无目的、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稳定性

(二)注意的广度

(三)注意的分配

(四)注意的转移。注意的机制:

(一)过滤器模式

(二)衰减模式。

一、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无意注意主要是由客观刺激物的特点所引起的规律可知,刺激物的这些特点,既可以成为学生在学习上注意分散的消极因素,也可以利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成为有利于教学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利用积极因素,防止不利因素,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环境方面,要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3、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采取生动、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

4、在教学语言方面,应符合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应形象生动、简洁流畅,具有趣味性等

二、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得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特定客体的指向和集中,不仅取决于特定客体本身的特点,还取决于自觉确定的目的和自觉提出的任务。学习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往往不能单凭兴趣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运用无意注意规律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外,更重要的是要遵循有意注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本身,离开学生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动员学生的注意。2.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要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 的学习动机。这是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精神奖励等。当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被肯定,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学习活动。3.正确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应严密地组织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必须紧凑。

4.采取方法,制止注意分散。当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时,教师可以凝视做小动作的学生,突然停止讲课或摇头示意等,为使信号更加奏效,教师也可以一边凝视学生,一面走近他,通过及时给予信号,对注意力涣散的学生,予以适时提醒。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问应面向全班,然后指名让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应与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关,以激发其听课的积极性。学生不注意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应当加以批评,提醒他们要遵守纪律,指出他们不注意听讲的错误,要求他们遵守教学常规,但应当注意,批评应力求简明扼要,客观,避免唠叨或冤家式的指责,更不能对学生人格进行侮辱,最好在课下进行。

三、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中,学生完全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容易产生疲劳和注意的涣散。但学生也不能单凭无意注意来学习,因为任何学科的内容不可能都是有趣和吸引人的,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必须通过有意注意来协调活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转换。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设计新颖导入,吸引学生注意

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它往往影响着整整一堂课的成败。

2、运用多种手段,引发学生思辨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因而形象的材料比抽象材料容易识记,运用直观教具(录像、录音、幻灯、图片)和典故、幽默、小品、比喻、社会实践等多种手段创设乐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辨,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安排合理结尾,再激学生兴趣

一堂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引人入胜的“主旋律”后,精妙的结尾能延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教师要设法用一种新的信号刺激,重新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头脑再次处于兴奋状态中,譬如提供一条信息,传授一种记忆方法,转换思维方式等。还可在拨疑点题中使学生豁然开朗,做到首尾呼应,一般采用师生问答、绘图列表、作业练习等形式。

第五篇:记忆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记忆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正如我们所知,作为学生,记忆在我们的学习中一直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作为师范生,在我们日后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合理适当地将记忆规律运用其中并帮助学生们掌握方法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职业要求。以下,我就心理学对记忆的分析,提出自己关于如何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几点想法。

首先,根据记忆的时间可将记忆划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其中,短时记忆是我们最常用到的一种记忆方法。其特点是:有意识的主动加工;提取快捷;顺序保存;容量有限(通常为5-9个单位)。然而,这里所说的“容量”,可以是单个信息,也可以是由若干单位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的记忆单元。组块就是短时记忆的单位,是加工处理信息材料的意义单元。通过组块可以扩大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提高工作记忆的工作效率,通过组块和自动化来节省短时记忆的空间。因此,就英语而言,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将有同样词根的单词组成一个组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在记住一个词根的基础上,增加词缀,变换词性词义,从而记得更多单词。也可以将一些有一定联系的单词编成一句话或是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们在有趣的形式下扩大更多词汇量。除此之外,作为老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帮助或是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谐音法或是编口诀等联想的方法,更加形象生动地去记忆单词,这样可以使记忆更加深刻。

再者,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其中针对记忆的保持与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记忆的遗忘规律”,即:先快后慢。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及时引导学生做好复习巩固的工作。毕竟学生还是中学阶段,没有极强的自制力和自觉性,因此作为老师,就应该在每堂课前,甚至是每天早读带领学生复习单词课文,加深其印象,避免记忆的过多流失。并且,尽量做到7天内小复习,1个月内大复习的规律和习惯,不断巩固,使其记忆恒久。

另外,记忆过程中保持与遗忘环节上,遗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信息提取失败,即:提取失败理论。这里还提到“舌尖现象”,即:知道某件事,却不能回忆的现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正确的线索,那么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也就是说,提取失败是缺乏线索或线索错误,这就证明了线索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于引导学生记忆篇幅较大的内容时,可以帮助引导学生提取出关键词,从而更为轻松有效地记忆整段材料。除此之外,我还要提的一点是弗洛伊德的“动机性遗忘理论”,即: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因为他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从而维护自我的动态过程。就这一点,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通过多样的授课方式来激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并投入学习,有一种“我想记住,我想学习”的心理,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再有,记忆也有一些基本策略可以采用: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组织策略。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复述的能力,每学完一个句子或是一篇文章,让学生试着去复述内容,出现了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牢固地记忆正确的知识。如果遇到较多内容时,引导学生根据类别群集、联想群集或主观组织、意义编码、心象化、记忆术等方法组织加工材料,并且使之形成新的知识框架,系统地记忆知识。

最后,我再提几点关于如何避免遗忘的方法:

一、及时复习与循环记忆法;

二、分散复习;

三、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

四、复习方法多样化;

五、过度学习。还有几点关于如何增强记忆力的方法:

一、安静、放松;

二、培养兴趣、积极学习;

三、有记住的意图,想要记住;

四、遵循规律,联系已知,运用策略:理解、尝试回忆、自己讲授、形象化;

五、及时复习:先快后慢,先密后疏。

以上是我关于“记忆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所提出的几点想法,希望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去解决问题,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进行。

下载关于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5篇)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附件)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教学过程中,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1)尽可能保持教室周围环境的安静。(2)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

    记忆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记忆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记忆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节 记忆概述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的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

    知觉规律在广告中的应用

    知觉规律在广告中的应用——广告优劣评析 朱琳·22101009 教师教育学院·地理科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广大消费者文化水平的......

    心理学之浅谈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的心理活动就指向、集中于教师的讲述;某件事物对我......

    记忆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推荐)

    摘 要:本文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记忆的原理,并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工作,期望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关键词:心理学;记忆原理;语文教学记忆是......

    PPT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及遵循的规律

    PPT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及遵循的规律 陕西商洛市商州区城关四皓小学 李萍726000 多媒体PPT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用,所表现出来的集成性、交互性、开放性、情景性、智能......

    记忆合金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 emily

    记忆合金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 1 引言 形状记忆合金(SMA)是70年代开发的新型金属材料, 它具有形状记忆效应(SME)及集感知与驱动为一体的特性引起了科技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兴趣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