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忆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记忆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记忆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的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做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记忆”一词,最简洁最恰当地表述了大脑保持经验的过程,总是先有“记”,然后才能“忆”。比如刚入学的儿童学习汉字,经过识字教学对字进行辨识、读写,把字储存在头脑中(保持),过后再见到这个字,才能正确地读出来(再认),默写出来(重现),没有对这个字的“记”,就不可能有“忆”。用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理解记忆,可以把它看作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在一定条件下提取出来的过程。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由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环节构成。识记是识别和记住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巩固知识经验的过程;再认和重现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三个环节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
有了记忆,人才能积累和扩大经验,先后的经验才能联系起来,使人的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发展的和统一的过程。
二、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语言――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形象记忆有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或味觉的记忆等。
语言――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公式、理论等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为内容的记忆。
运动记忆是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操作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2、根据记忆中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按记忆有无预先确定的目的,可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心理实验和研究表明,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比较,前者效果优于后者。例如,在学生面前迅速展示和取下绘有“三角内写5,圆圈里写9,方框内写6”小黑板。展示前向学生提出三个数字之和的记忆任务,结果,绝大多数学生回答得正确,但如果接着问学生三个数字分别在哪种图形中,则绝大多数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因为第一个问题是有意记忆的结果,对第二个问题,学生没有记忆任务。
4、如果按记忆时对所记材料是否理解来划分,可以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第二节
记忆对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意义
记忆在人的任何实践活动中,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智力结构的重要内容,又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俄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据都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如果形象地把智力比作一座“工厂”,记忆就是这座“工厂”的原料“仓库”,仓库内原料充足,工厂的机器才能正常地持续不断地运转加工,否则,智力工厂将成为无米之“炊”。人正是依靠记忆,在经验恢复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想象和创造等智力活动。而思维、想象和创造的过程和结果,又作为新的经验保存在头脑里,为进一步进行智力活动提供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一个人完全失去记忆,他将永远处于毫无经验的新生儿状态,任何智力活动都是不可能进行的。记忆对小学生学习语文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记忆为思维和写作积累语言材料,提供“范式”。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力活动水平的基础,也是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可能进行思维的,更谈不上表达。其次,发展记忆力,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在吟诵潜思的过程中,融会贯通文章的精义、脉胳、文采,有助于加深对语文的理解。从整体上活生生地接受了课文的潜移默化。第三,经常记忆材料,还可以使儿童从小养成认真读书,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认真理解教材内容,理解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启发他们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记忆任务,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完成任务,从而提高记忆效果,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
第三节
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在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记忆不断发生质的变化,其特点是:
1、从记忆的目的性来看,有意识记和有意重现逐渐占主导地位。小学生从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发展到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是他们识记发展的一个质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在整个小学阶段逐步实现的。拿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仍然是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识记的有意性、目的性还很差,识记常常离开了学习的东西,却不易记住。识记也缺乏自觉性,老师叫写才写,老师叫记才记。分不清教材内容的主次,不知道哪些应该详记、牢记,哪些可以从略。
在教学影响下,小学儿童识记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步发展。
2、从识记的内容来看,词的逻辑识记在迅速发展。
小学低年级儿童对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容易识记,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的识记有较大的困难。
在教学影响下,小学儿童词的抽象识记能力在迅速发展,但是小学儿童在识记抽象的词的材料时,他们仍然需要具体形象材料的支持。小学儿童易记住那些以直观材料为支持而又理解了的材料,不易记住那些不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概念、定律。教师必须注意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发展小学儿童词的逻辑记忆能力。
3、从记忆方法看,意义的识记,理解的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从机械识记占主导地位向意义识记占主导地位发展,是小学儿童记忆的又一特点。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在教学影响下,儿童能改变单纯依靠机械反复的识记方法,学会从意义上,逻辑上掌握学习材料,采用意义识记。在教学工作中,老师既要注意发展小学儿童的意义识记能力,也要注意提高他们机械识记的能力。并指导他们将两种识记方法结合起来,以取得更佳的记忆效果。第四节
记忆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识记的规律,其目的在于使小学儿童获得巩固的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记忆力。值得注意的有如下一些问题。
1、在教学中把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结合起来,应以有意识记为主。
众所周知,人们的许多知识经验是在无意中自然而然地记住的。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小学儿童的无意识记。适当安排,利用得法,可以使学生少花力气而获得巩固知识。无意识记对于教学工作是有作用的。如难度适中而新颖的题材,令人发生兴趣的东西,激动人心的生动形象或事件,以及多种感觉参加认识的对象等等。都不需要学生付出太大的意志努力而被记住。
但是光靠无意识记不能保证小学儿童获得系统的知识。教学还必须有意识记。而且小学儿童主要依赖有意识记来获取系统的、巩固的知识。教师在讲课前,就应当根据本门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各单元教学在记忆上的任务;要使学生知道应当记什么,记的牢固程度和完善程度;使学生逐渐学会根据教学任务要求有目的的、自觉地去记住必须记住的东西。
教师又必须把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结合起来,互相配合,交替进行。一般地说,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基本的知识,如公式、定理、法则、规律以及关键性材料,重要论据、事实、历史年代等,要向学生提出必须识记的目的要求,而对一些非基本的材料,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无意识记去把握,不必加重他们的识记负担。
2、在教学中,把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结合起来,应以意义识记为主。教学中要提高小学儿童的识记效果,需要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互相配合,才能收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作用。意义识记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东西比不理解的东西,记得迅速、牢固、持久,回忆起来也容易。所以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在教学中应以意义识记为主。但是,意义识记又必须有机械识记帮助,才能保证识记的精确性,如背诵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便是两种结合起来,互相配合,共同促进的结果。
在教学中有些材料,如识字教学中要记住汉字的音、形、义,写字要记住笔划结构,这些常要求小学儿童熟记、背诵,要更多地求助于机械识记。把材料全部背下来,否则就难于运用这些知识,甚至会影响进一步的学习,所以我们在强调意义识记的优越性和理要性的时候,不能否定机械识记。一般地说,教师教学首先要把教材讲清楚,使小学儿童听懂,看懂,真正理解了意义,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熟记一些必须记住的材料,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记忆效果。
3、根据遗忘规律,帮助儿童与遗忘作斗争 记忆的对立面就是遗忘,遗忘是有规律的。最早对遗忘进行研究的是德国蓍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就是说,在识记后遗忘很快就开始,而且在开始的短时间内遗忘较多,过了较长时间以后,遗忘的发展就慢了,遗忘得也少了。
根据遗忘规律,教师要帮助学生和遗忘作斗争,加强知识的巩固。那么,怎样组织学生的复习呢?
(1)及时复习
(2)复习方式多样化(3)避免干扰和过度疲劳
4、教给儿童有效的记忆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记忆方法:(1)分步识记优于集中识记。
(2)结合重现比单纯重复的识记效果好。(3)整体识记,部分识记,综合识记。(4)早晚记忆法。(5)运用记忆法。(6)联想记忆法。(7)读写记忆法。(8)趣味记忆法。(9)选择记忆法。(10)概要记忆法。
(11)比较记忆法。等等。
5、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小学儿童良好的记忆品质。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小学儿童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他们的记忆力。记忆的品质:敏捷性、巩固性、正确性和准备性,在不同儿童身上有不同的结合,组成不同的类型。教师要帮助小学儿童认识自己记忆方面的优缺点,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培养小学儿童良好的记忆品质,这对于小学生获得丰富而巩固的知识、技能,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记忆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记忆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正如我们所知,作为学生,记忆在我们的学习中一直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作为师范生,在我们日后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合理适当地将记忆规律运用其中并帮助学生们掌握方法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职业要求。以下,我就心理学对记忆的分析,提出自己关于如何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几点想法。
首先,根据记忆的时间可将记忆划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其中,短时记忆是我们最常用到的一种记忆方法。其特点是:有意识的主动加工;提取快捷;顺序保存;容量有限(通常为5-9个单位)。然而,这里所说的“容量”,可以是单个信息,也可以是由若干单位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的记忆单元。组块就是短时记忆的单位,是加工处理信息材料的意义单元。通过组块可以扩大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提高工作记忆的工作效率,通过组块和自动化来节省短时记忆的空间。因此,就英语而言,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将有同样词根的单词组成一个组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在记住一个词根的基础上,增加词缀,变换词性词义,从而记得更多单词。也可以将一些有一定联系的单词编成一句话或是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们在有趣的形式下扩大更多词汇量。除此之外,作为老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帮助或是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谐音法或是编口诀等联想的方法,更加形象生动地去记忆单词,这样可以使记忆更加深刻。
再者,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其中针对记忆的保持与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记忆的遗忘规律”,即:先快后慢。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及时引导学生做好复习巩固的工作。毕竟学生还是中学阶段,没有极强的自制力和自觉性,因此作为老师,就应该在每堂课前,甚至是每天早读带领学生复习单词课文,加深其印象,避免记忆的过多流失。并且,尽量做到7天内小复习,1个月内大复习的规律和习惯,不断巩固,使其记忆恒久。
另外,记忆过程中保持与遗忘环节上,遗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信息提取失败,即:提取失败理论。这里还提到“舌尖现象”,即:知道某件事,却不能回忆的现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正确的线索,那么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也就是说,提取失败是缺乏线索或线索错误,这就证明了线索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于引导学生记忆篇幅较大的内容时,可以帮助引导学生提取出关键词,从而更为轻松有效地记忆整段材料。除此之外,我还要提的一点是弗洛伊德的“动机性遗忘理论”,即: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因为他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从而维护自我的动态过程。就这一点,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通过多样的授课方式来激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并投入学习,有一种“我想记住,我想学习”的心理,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再有,记忆也有一些基本策略可以采用: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组织策略。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复述的能力,每学完一个句子或是一篇文章,让学生试着去复述内容,出现了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牢固地记忆正确的知识。如果遇到较多内容时,引导学生根据类别群集、联想群集或主观组织、意义编码、心象化、记忆术等方法组织加工材料,并且使之形成新的知识框架,系统地记忆知识。
最后,我再提几点关于如何避免遗忘的方法:
一、及时复习与循环记忆法;
二、分散复习;
三、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
四、复习方法多样化;
五、过度学习。还有几点关于如何增强记忆力的方法:
一、安静、放松;
二、培养兴趣、积极学习;
三、有记住的意图,想要记住;
四、遵循规律,联系已知,运用策略:理解、尝试回忆、自己讲授、形象化;
五、及时复习:先快后慢,先密后疏。
以上是我关于“记忆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所提出的几点想法,希望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去解决问题,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进行。
第三篇: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陶晶晶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头脑中累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人们感知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经验能保留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这久是记忆。我们可以根据记忆保留时间的长短将记忆进行分类。
二.记忆分类
科学家认为根据记忆时间保持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
第一页
“感觉记忆”的实质是大脑的即时生理生化反应的重复,感觉记忆是数量最多又最不牢固的记忆。信息保存的是形象,保持的时间很短。如果不刻意的记忆一个人每天只将1%的感觉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保留下来。
而“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则是大脑细胞内发生了结构改变,建立了固定联系。“短时记忆”是不牢固的细胞结构改变,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从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期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并且容量没有限度。只有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反复加以巩固,“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才会变成“长期记忆力”。比如怎么骑自行车就是长期记忆,即使已多年不骑了,仍能骑上车就跑。
由此可见,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与“长时记忆”有很大的关系,如何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非常重要?当“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后,我们需要很好的保持它。记忆的遗忘和保持是两个矛盾的方面要想很好的帮助学生提高长时记忆的能力,我们先需要了解长时记忆遗忘的规律,然后再从这些规律中寻找正确的记忆方法。
左德运
一、巧妙呈现、吸引注意、化瞬时记忆为短时记忆
心理实验证明:人最初感知印象的深浅、关系到记忆的速度和牢固程度。最初的印象深刻,记忆就快,也会记得牢。认知心理学也指出:“刺激的信息以感觉的形式储存于瞬时记忆,受到主体注意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其他的信息保持1秒钟作用丢失了。”所以,“记忆的感觉储存阶段只有受到注意时才能转移到相对稳定的短时记忆,而注意力分散是阻碍记忆力更好发挥的罪魁祸首。”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尽量以独到的方式呈现新知识,新句型,从而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深化感知印象,使瞬时记忆的信息因为主体的注意,而快速进入短时记忆。采用直观教具呈现、引起注意。直观形象的教具不但帮学生把知识与实物间建立起了联系,而且在无意识当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信息自然而然地由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
1、利用猜测式呈现、诱发注意猜测式教学活动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在学生好奇心最浓、探究欲望最强时,再揭开谜底---呈现新词,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灵活多变的猜测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时,呈现新语言,使新语言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记忆。巧用体态语呈现、激发注意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人类的交流90%是靠动作与表情,即体态语,只有10%是靠有声语言。
2、质疑呈现、集中注意
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疑,集中学生的注意。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的同时,呈现新语言;从而使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的信息一到感觉记忆系统,就受到主体注意,而迅速进入短时记忆,从而提高记忆效率。
吴薇薇
二、灵活巩固,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程中,复述起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复述,信息就会丢失。复述分简单复述和精细复述。简单复述是机械记忆地复诵识记,有助于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而进入长时记忆;精细复述就是将要复述的材料与过去已有信息联系起来,在深层次上加工整合,又称整合性复述,是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记忆的特点及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正确、有效、科学、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落实和巩固知识。
A、简单复述,助短时记忆化长时记忆
1、“滚雪球”式复现,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根据遗忘规律,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因此,必须在每教授完新语言后,就进行滚动式的复习,使学生的知识象雪球一样,越积越大。
2、游戏活动式巩固,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枯燥乏味的操练容易令学生生厌,记忆效果低下;而游戏活动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记忆。3.字谜式巩固,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猜谜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识记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令学生在无意中识记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及推理能力。
B、整合性复述,助短时记忆化长时记忆
1.比较法巩固,助短时记忆化长时记忆比较法巩固知识就是根据知识的特征,加以抽象、概括,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帮助学生把孤立的、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积极迁移,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网络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类归纳法巩固,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提高记忆能力的技巧就是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细加工,把他们重新编码,分类组织,纳入过去的知识结构之中,建立多样联系,形成新的信息网络,分级储存,就不容易遗忘了。”因此,在复习巩固中,要经常性地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类,加深印象,与长时记忆中已有信息建立联系,促使信息由短时记忆系统进入长时记忆系统。
3、语境中巩固、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知识只有在句子、语段、上下文中才有生命力,才容易记住,才体现其用法,才能得体运用。因此,要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语境中巩固运用,提高记忆能力。
4、儿歌法巩固,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歌谣因其词句简单、形式活泼、旋律优美动听而深受学生的喜爱。
小凤
三、善用遗忘规律,强化长时记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证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刚记住的材料,最初几个小时内遗忘的速度最快。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的保存量是不同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如果四至七天内不重复,记忆将受到抑制,甚至完全消失。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安排复习活动。
(一)课后落实,巩固长时记忆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往往把课堂的教学重点放在新语言听说训练上,缺少知识记忆的落实巩固;因此,课后的落实与巩固是课堂知识教学的延续与发展。因此,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根据遗忘规律,主动复习所学语言及知识。
1。小组落实巩固,增强记忆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每组指定一名学习优异的学生为组长,帮助组内同学识记知识及对话,并且负责检查组内成员的知识及对话记忆情况。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促使学生主动、自觉识记知识及对话。2.个性化作业,加强长时记忆
(二)“课前”复现,强化长时记忆根据遗忘规律: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比较容易遗忘。因此,我经常在新授教学内容之前,利用每堂课课前几分钟对已学内容进行有计划地复现,防止遗忘。
(二)阶段复习,深化长时记忆
1.单元复习,强化长时记忆根据遗忘规律,记忆会在两个星期后如果得不到复现,会逐渐遗忘。而且PEP小学英语教材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将相关内容合编于一个单元之内,这更有助于复习。因此,在每教学完一个单元,教师要注意安排一定时间,采取巧妙的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复习已学语言,温故而知新。
2.巧用recycle复习,深化长时记忆遗忘规律告诉我们,在记忆后的一到两个月内一定要对记忆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否则就会逐渐淡忘。
第四篇:关于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识记是人脑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区分、识别并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是记忆的起始环节,是获得事物映象和经验的首要过程。因此,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使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关于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从以下方式尝试:
一、巧妙呈现、吸引注意、化瞬时记忆为短时记忆
心理实验证明:人最初感知印象的深浅、关系到记忆的速度和牢固程度。最初的印象深刻,记忆就快,也会记得牢。认知心理学也指出:“刺激的信息以感觉的形式储存于瞬时记忆,受到主体注意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其他的信息保持1秒钟作用丢失了。”所以,“记忆的感觉储存阶段只有受到注意时才能转移到相对稳定的短时记忆,而注意力分散是阻碍记忆力更好发挥的罪魁祸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设计教学预案,以独到的方式呈现新知识,新句型,从而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深化感知印象,使瞬时记忆的信息因为主体的注意,而快速进入短时记忆。
二、灵活巩固,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程中,复述起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复述,信息就会丢失。复述分两种。简单复述是机械记忆地复诵识记,有助于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而进入长时记忆;精细复述就是将要复述的材料与过去已有信息联系起来,在深层次上加工整合,又称整合性复述,是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记忆的特点及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正确、有效、科学、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落实和巩固知识。
三、善用遗忘规律,强化长时记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证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刚记住的材料,最初几个小时内遗忘的速度最快。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的保存量是不同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如果四至七天内不重复,记忆将受到抑制,甚至完全消失。”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安排复习活动。
第五篇: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2.激发学习动机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怎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y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如,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安排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小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小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地出现。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运用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观察兴趣2.观察的方法3.对学生进行观察的训练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①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②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 ③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④合理组织复习
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④复习方法多样化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 2.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3.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4.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5.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想象力如何培养
1.临摹仿效 2.丰富的知识经验 3.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优良心理品质 4.参加创造活动 5.培养正确幻想
能力的形成受什么因素影响?如何培养青少年的能力?
一影响能力个别差异的重要条件和因素有以下几点:
1、素质。
2、早期教育。
3、教育和环境。
4、个人的努力。
二培养青少年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视早期教育
正确进行早期教育。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3、通过课外兴趣的培养注意能力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论述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来自生理因素的影响
二、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
三、来自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四、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
五、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促进能力发展。
4、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动作的认知阶段 动作的联系阶段
动作的完善阶段
(一)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内部因素
1.个性 2.智力 3.知识经验与理论
(二)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外部因素
1.讲解与示范 2.练习
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心智技能的培养
一)原型定向
2.原型定向的含义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原型定向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
3.原型定向阶段的任务
原型定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起进行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内部控制条件。首先要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操作活动程序).其次要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
4.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要求
(1)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
(2)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4)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5.原型定向的作用
通过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二)原型操作
1.原型操作的含义
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称之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2.原型操作阶段的任务
该阶段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践模式进行实际操作,对动作序列要逐一执行.及时检查操作是否正确、对象是否变化。执行的同时还要作口头报告.促使智慧活动向言语执行水平转化。
3.原型操作阶段的教学要求
(1)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也就是说。主体要依据心智活动的原型,把构成这一活动的所有动作系列,依次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出,不能遗漏或缺失。而且每个动作完成之后,要及时检查,考查动作的方式是否能正确完成,对象是否发生了应有的变化。
(2)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
(3)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
(4)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
4.原型操作的作用
通过原型操作,学生不仅有了程序性知识,而且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了完备的动觉映象,这就为原型内化奠定了基础。
(三)原型内化
1.原型内化的含义
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2.原型内化阶段的任务
该阶段开始借助于言语来对观念性对象进行加工。这是原型在学习者头脑中转化为心理结构内容的过程。
3.原型内化包括的三阶段
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
4.原型内化的教学要求
(1)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
(2)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此时已没有实际操作)。然后,再逐渐缩减。
(3)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4)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四、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取决于主体对学习任务的自觉需要。在培养工作中,教师应采取适当措施.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所谓完备性,指对活动结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行顺序和字形要求)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所谓独立性,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而不能是教师给予学生现成的模式。所谓概括性.是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扩大其迁移价值。
在原型建立阶段,一切教学措施都要考虑到有利于建立完备、独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像。
(三)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言语在不同的阶段上,其作用是不同的。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所以,这时的培养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动作本身,利用言语来标志动作,并巩固对动作的认知。在学生熟悉动作的基础上再提出言语要求。在用语言来标志动作时。用词要恰当,要注意选择表现力强而学生又能接受的词来描述动作。
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像转化。这时培养的重点应放在考查言语的动作效应上。在这一阶段上,不仅要注意主体的言语动作是否正确,而且要检查动作的结果是否使观念性对象发生了应有的变化。此外,要随着心智技能形成的进展程度,不断改变言语形式.另外,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三节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本着指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提出了以下规范要求:
一要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不传播、散布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言论;不传播宗教和宣传封建迷信。
二要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树立育人为本、做人民满意教师的理念,勤奋工作,尽职尽责,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奉献与获得之间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认真完成备课、教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环节的教学T作,并积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做到未备课、无教案不上课,不旷课,不随意调课或私自找人代课。
三要热爱学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坚持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与尊严。不偏袒、歧视、讽刺、挖苦、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杜绝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四要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给班级,学生排列名次;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学生安排座位、考场。严禁对学生有偿补课和有偿家教,不私自在校外兼课、兼职,不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辅材料。
五要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具有良好的仪表,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不在上课前饮酒;不在课堂上吸烟、使用通讯工具;不在工作时间及工作场所打牌、下棋、上网聊天或玩游戏;不参与赌博活动。不得透露各类考试内容或组织、参与学生考试作弊;不得在招生、评估考核、职称评审、科研教研等工作中弄虚作假。严禁利用职务之便向学生或家长谋取私利。
六要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掌握先进教育教学方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潜心钻研业务,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及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要把“修身、敬业、爱生”作为自觉行为,通过教育叙事、师德反思、业务自传、校本研修等方式增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职业道德水平。不得以任何手段抄袭、剽窃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
(二)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
1.教师的思想行为规范.(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热爱教育事业。
(2)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3)正直诚实,作风正派,为人师表,遵纪守法。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
(5)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宣传活动,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2.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
(1)要有端正的教学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待教学工作中的每一项内容。
(2)钻研业务,熟悉教材,认真备课;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组织好课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尽量避免对学生进行灌输性教学。
(3)精心编排练习,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纠正错误。定时做好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及时补缺补漏。
(4)按时上课下课,不迟到、不缺课、不拖堂。
(5)上课语言文明、清晰流畅,表达准确简洁;板书整洁规范,内容简练精确。(6)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热情、耐心地回答学生提问。不能讽刺、挖苦学生。
(7)教学计划应符合教学进度的要求,不能随意删增内容、加堂或缺课,不能占用学生的自习课或复习考试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教师的人际行为规范
(1)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循循善诱,不偏不袒;不以师生关系谋取私利。
(2)教师之间要做到:互相尊重,切忌嫉妒;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平等相待,不亢不卑;乐于助人,关心同事。
(3)教师与领导之间要做到:尊重领导,服从安排;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秉公办事,团结一致。
(4)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做到:尊重家长,理解家长;经常家访,互通情况;密切配合,教育学生。
4.教师仪表行为规范
(1)衣着整洁,朴实大方,服饰要符合职业特点,体现教师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2)举止稳重大方、潇洒自然、彬彬有礼。切忌轻浮粗俗、拘谨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