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涉江采芙蓉(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涉江采芙蓉(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4、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鉴赏不同时期诗歌创作的独特方法。
一、导入: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句话是评价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昭明文选》。是南朝梁萧统等人从当时流传的汉末佚名文人五言诗中选录的。《古诗十九首》随着《昭明文选》而广为传播,至今仍被视为两汉五言诗的代表作,有“千古五言之祖”之誉。诗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与人生苦短、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和及时行乐等思想,充满感伤、低沉的情调。《古诗十九首》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它“怨而不怒”,直抒感兴,又是我国感伤主义文学最早和最集中的体现。
三、古典诗歌:
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
包括四言古诗(出现最早)、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七言古诗(成 熟于唐代)、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曲”“吟”)
近体诗(形成于唐代):
绝句(五言、七言)、律诗(五言、七言、排律)
四、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A、指定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B、教师范读: C、集体朗读:
2、诗意讲解:
3、诗歌结构及情感分析:
情节 艺术手法 1、2句:涉江郊游 采摘芙蓉 以乐衬哀(芙蓉、兰泽、芳草)3、4句:人在远方 心愿难遂 自问自答(设问)5、6句:回望故乡 长路漫漫 动作细节(还顾)7、8句:天各一方 忧伤难遣 联想想象(黯然消魂)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五、赏析全诗:
1、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是谁?
游子求宦京师,是洛阳一带,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芙蓉?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暗关“夫容”,显然抒情主人公是女性。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什么环境下登场了?她要做什么?
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边出现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
3、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感情的纯 洁和美好。同时也是“以乐景衬哀情”。
4、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
送给“所思”之人。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5、这两句的语气如何?在诗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 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 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6、“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旧乡”“长路”
“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相爱却不得相见,浓 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7、“还顾”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一动作细节的描写,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向故乡的方向张望。
8、“漫浩浩”一词,运用叠音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9、全诗其他诗句都可以理解成“思妇”的语言,惟独这一句像“游子”的口 吻。你能试着理解这一句吗?
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仿佛“心有灵犀一点通” 似地,也正带着无限的忧愁,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
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
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揣彼意”的“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10、“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是抒情主人公的联想想象,这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 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11、关于该诗的作者:
此诗的作者应该是游子。为表现游子的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 “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借思妇口吻,“悬想”游子“还顾望旧乡”的 情景。
第二篇:《涉江采芙蓉》教案(高一必修一)
三维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3、树立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尤其是其中的爱情观和苦难观。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一路走来,我们读过屈原的《离骚》,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并没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诗句,仿佛还能触摸到他的那颗滚烫的跳动的心。于是,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有了丰沛而清洁的源头。我们还需感谢汉武帝,他设置了一个大规模的音乐机构——乐府,也许他只为了娱乐,了解施政效果,但客观上却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为后世留存了一个宝库。
时间流驶,我们来到东汉末年,有一群文人,文化素养较高,他们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大量的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文本解读
本篇课文的结构框架 “五个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一串的真纯自然的举动,一声感人肺腑的叹息,来自一段深挚笃厚的爱情,一腔无以名状的忧愤。这首诗很简单,写了一人一时一地一境。首先我们就来欣赏诗人在诗首就为我们创设的意境,意境由多个意象组成,有哪些意象呢? 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1、“芳草”的“兰泽”意象
兰与芳草指的是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同学们知道谁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屈原)
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又把穿着、佩戴、饮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屈原《离骚》中出现的“芙蓉”就是这首诗中的重要意象,我们来了解一下。
2、芙蓉意象: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君子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品质高洁气质优雅 姿态优美仪表庄重 佳人之花:
采莲曲二首(其二)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第三篇: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
备课人:赵如平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2、“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 1 / 4
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统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4、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成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 4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6.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7.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9.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10.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总结:
/ 4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结束语: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自古以来,世间的凄楚悲怆可以数出千千万万种,其中以“无奈”两字最为苍凉。没有一种生命可以和时间匹敌,即使是目睹沧海桑田的神仙。牛郎织女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大约是那不可超越的无奈以外,偏偏还有一段与无奈相抗衡的感情。用一年的时光去等候一年的相聚,用一生的执着去守望一刻的团圆,难怪世人慨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七、作业:
1、背诵课文《涉江采芙蓉》,并准备默写。
2、完成《新学案》上的本课练习
/ 4
第四篇:《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
周凌云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诗歌的主题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3、了解诗歌中对面写法的技艺及效果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几年,我们中国人也流行过西方人的节日。当母亲节来临时,年轻的儿女们会送给母亲康乃馨;当情人节来临时,浪漫的男士会送给心上人玫瑰花。不知从何时起,花俨然成为了人们的浪漫信使。也许我们会觉得这种表达方式是一种舶来品,是洋为中用的一种时尚,但其实我们学了中国古代诗歌之后会发现,我们的前辈,聪明的中国人早就领先于西方文明,为各种花卉植入了不同的花语。如:菊花代表恬然自处,傲然不屈
(唐)元稹(zhěn)把对菊花的喜爱表达到了极致: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杨花是轻柔多情,离愁别绪的载体
李商隐:【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丁香更是美丽高洁、愁怨易逝的化身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栀子花又名“同心花”,花语不言而喻
今天我们来认识芙蓉,解读芙蓉的花语。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问题:
1、谁在“涉江采芙蓉”,为何采芙蓉?
2、谁在“还顾望旧乡”?
(三)、探究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1、采芙蓉者为女子
问:从哪里看得出来,采芙蓉者为女子?她为何要采芙蓉? 明确:“所思在远道”,男子在外。女子采芙蓉是为了送给远在异乡的心上人。问:兰泽如此多的芳草,为何要送芙蓉? 依据:(1)“芙蓉”与“夫容”谐音,“莲”与“怜”谐音,怜子”即爱慕心上人,“藕”与“偶”谐音“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读曲歌》)表达的也是爱人之间的心心相印。“采芙蓉”:有着思念心上人的寓意。
(2)、采莲喻男女情爱的诗歌俯拾即是,大多描写的是年轻女子借采莲表达情愫。
南朝民歌《西洲曲》:……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
2、“还顾望旧乡”者为谁呢?是男子,这个男子是女子看到的,还是想象的? 结合诗歌:多情的女子欢喜地采着莲花,但转而一想,我送给谁呢?思念的人啊,你是否独在异乡,回望着我的方向呢,你是否也在怅惘着回家的漫漫长路呢?还顾望旧乡者为女子的心上人。——从此种角度分析。此诗从主题上可理解为闺怨诗
2、采莲者为男子(山迢迢,水长长,我在这头,你在路的那头)男子身在异乡,看到“兰泽多芳草”,竟然起了鲜花赠心上人的念头。“兰泽如此多的芳草”,男子为何独独选择采芙蓉?(1)、女子经常被形容成“出水芙蓉”般的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芙蓉如面柳如眉”的诗句。芳草也可代指女子。
(2)、“芙蓉”谐音“妇容”
那么多的芳草,男子唯一钟情的只有那“出水芙蓉”般的心上人,这种情感不就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情有独钟吗?有了这种对“妇容”的忠情,才有隔着千山万水对家乡绵绵不尽的思念,才有与心上人分隔两地的撕心裂肺的哀痛。——如此理解起来,本诗从主题上来划分,可归为“游子诗”
归纳:把镜头首先定位到后部分的“还顾望旧乡”,会有一种奇妙的发现。男子在忧郁地望着家乡的方向,想到了远方的那个她在采着芙蓉,在思念着自己。这么一理解,我们发现这首诗真的耐人寻味呢。
3、男子“还顾望旧乡”想像家乡的女子在“涉江采芙蓉”在思念着自己,当然,从主题上来说,诗歌依然可以理解成“游子诗”。
三种理解均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采莲者为“女子”的理解似乎更恰当,“所思在远道”,因为徭役、战事、求取功名等因素,漂泊式的生活成为中国古代男子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存状态,抒发羁旅怀归之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四)、齐读本诗,要求读出情感。
(五)、发挥想象,根据诗歌内容用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5分钟完成)要求:
1、想象合理
2、突出人物形象(外貌、神态、动作、细节等等)
3、语言生动,感情充沛(置身诗境)
4、注意画面的层次性(一定的写作顺序)
(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推选出优秀作品并作展示。如何体现画面的层次感,即现实与想象的不同。可以用“仿佛看到。。。”,“我依稀看到。。”,“远方的人啊,你是否在回望渺渺的家乡。。。”用一种猜想的语气,写出那种痴情、那种幻想。
(七)、归纳本诗的艺术手法
联想与想象,虚实结合、对面写法
明确:诗歌前半部分实写女子在采莲的过程中想起了在外的心上人,后半部分虚写男子思归。架起这座感情桥梁的为“芙蓉”。诗歌运用了对面写法。
(八)结合课外诗歌理解对面写法的写作技巧与效果 举例: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效果: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这种表现形式常常使诗歌含蓄委婉,耐人咀嚼,富有余味富有意境。
(九)、总结:学习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不仅知道传统的中国人会借莲来表达思念这种浪漫方式,更知道如何借对面写法来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十)、推荐洛夫“众荷喧哗”,写得细腻,生动。
(2)、采莲女子动作的轻盈优美与采莲场景能够和谐成画,“江花玉面两相似”,女子姣好的面容与莲花粉嫩的花盘交相辉映,莲花摇曳生姿与采莲女的窈窕身姿相映衬,显得别有风韵。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第五篇: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尤其是其中的爱情观和苦难观。教学重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教学难点: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诗品》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有关的知识。
二、知识积累,出示幻灯片。
1、《古诗十九首》
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
2、五言诗
古代诗歌体裁。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萧统与《文选》
萧统,梁武帝的长子,曾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卷二十九。
(过渡)从以上资料我们了解了它的诗文地位,现在齐读一遍。找一学生再读。
三、诗歌鉴赏品味
(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1、读过之后?美吗?诗人在句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美的意象?读出相关诗句。明确:芙蓉、兰泽、芳草
2、解读“芙蓉”
提问:芙蓉也被称为什么花?(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追问:与其有关的诗文,同学们能张口就来吗?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追问:在周敦颐《爱莲说》里,莲象征着具有哪种品格的人?(品质高洁)师结:可见,莲可谓是君子之花。还有别的诗句吗?(超链接:(齐读)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二首(其二)》王昌龄)
追问:在王昌龄的《采莲曲》里,将荷花与谁放在一起相映成趣?(少女)师结:可见,莲可谓是佳人之花。【学生还可能回答到的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睛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解读“兰泽”“芳草”
提问:芙蓉在传统意象中有着如此丰富的象征意味,那么首句里的兰泽与芳草指的是什么?
明确: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
追问:同学们知道谁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屈原)
4、解读意境
提问: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诗句,我们找到了浪漫主义诗歌丰沛而清洁的源头。这一系列美的意象,为我们创设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高洁优雅的意境(再读,读出意境氛围)板书: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二)、一串真纯自然的动作
1、涉江而采的动作描写
在这一高洁优雅的意境中,主人公发出了哪些动作行为?(涉、采、遗、思、顾、离)幻灯片:
提问:抒情主人公来到这江边,望见对岸芙蓉花开朵朵,美丽动人,自然有采摘的冲动。他采之的目的是什么?(遗所思)(读出诗句。)
师结:他采之的目的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中国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株花或芳草。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又是通过什么方法途径采之?(涉江,辛苦吗?带着辛苦之情读一遍此句)
师点:从所采之物和这种不辞辛苦的执着看出,在主人公心里,这是一份怎样的感情?(纯洁美好、真挚深沉)(读一遍前四句,读出真挚之情)板书:一段深挚笃厚的感情
提问:采之的结果最终达成所愿了吗?(遗之不得)(读出该句)拓展延伸:类似的诗还有《古诗十九首》里的《庭中有奇树》,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无须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有交代,句句要落实”,对于这首诗,我们整体感
知即可。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提问:这首《庭中有奇树》与《涉江采芙蓉》在表达情感上的异曲同工之处在哪里? 明确:(过渡)知心人却远在天涯,美丽的东西不能送达,即使这点情意都难以传达。但,还是不甘心,仍要回望故乡,主人公发出还顾而远望的这一动作的目的是什么?
2、还顾而远望的动作描写 明确:目的:远望权且当归。(还顾望旧乡的结果呢?——长路漫浩浩)
结果:归之不得
师结:主人公是通过想象活动完成归去的目的,有类似情感经历的还有哪些诗句?(超链接:(齐读)“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师结:在高洁优雅的意境中,抒情主人公不辞涉江之苦而采芙蓉,但却遗之不得,便以望代归,但视线必被青山阻隔,为浮云所遮,却又终究故乡归之不得,佳人见之不得。这一串动作是内在情感的怎样流露?(真纯自然的)
板书:一串真纯自然的动作(再读前六句,读出真纯之情)
提问:在全诗中,最直抒胸臆,最能表达主旨情感的是哪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追问:倍感相聚无望,于是,郁积在心中的忧伤就幻化为天地间的一声幽叹。叹什么?请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将最后两句诗加以想象描绘出来。
师结:世上多少情侣,碍于水阔天长,在日复一日的相思折磨中变成怨偶,没有一种生命能与时间匹敌,即使看得到沧海变化的神仙,最后也在逝水流年中身心俱老。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超链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佚名)提问:《迢迢牵牛星》一诗中,讲的是谁的故事?(牛郎织女)用了怎样的字词结构表达感情的(叠字)
请你选出你喜欢的含有叠字的,能表达他们痴怨感情的一句诗,品读一下。
师结:用一年的时光等候一天的相聚,用一生的执着守望一刻的幸福,难怪后人叹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有如此至深至真之情,却不能相守终老,难免令人扼腕叹息,造成这终老之叹的有哪些时代原因?你能联想到吗?
(三)、一腔无可名状的忧愤 幻灯片:
时代背景:汉末外戚宦官交相干政,此起彼伏,这些人把持朝政,安插亲信,使本来就有极大弊端的东汉选举制度也破坏殆尽,举官不再问品行、学业,只看门路和金钱,这就堵塞了一般士人的出路。士人一方面热烈追求仕宦,一方面黑暗社会进身无望,理
想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因而就有了“游子”的“草木摇落功业无成思远路”的乡愁和“思妇”的“韶华易逝空床凄冷泪轻流”的闺怨。
提问:从以上资料中,能看出此诗还祈求了一种怎样的愿望? 明确:祈求社会安定、渴望家室团聚的愿望。
提问:可谓是“乱世之音怨以怒”的表现,这是一腔能直抒胸臆的忧愤吗?(不是)那是怎样的恼怒?
板书:一腔无可名状的忧愤
师结:这四个一结合铸就了一首成就极高的五言诗,讲述了东汉末年大多数文人的悲剧人生。
四、规律总结
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
1、通过抓取意象,解读意境。
2、通过动作描写。
3、通过表达情感的主旨句。
(师范背,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生齐背)
五、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或就其执著追求人生价值而不得,或就其面对乱世给他造成的苦难,写一句话,或劝慰,或激励„„给身陷愁云阴霾的人一些方向,一些能重新绽放笑容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