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题研究方案

时间:2019-05-15 05:2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育课题研究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育课题研究方案》。

第一篇:德育课题研究方案

《教育学生不乱丢乱扔垃圾课题研究》

德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现实问题

清洁卫生既关乎面子,又与师生健康息息相关。在我们美丽的校园内,总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有的同学在垃圾筒前几米就随手将垃圾往垃圾筒内扔。在校门口学生随便将食品包装袋扔在地上。当这些纸屑被扔在地上之后,我们发现能把它捡起来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的卫生意识非常淡薄。

二、研究内容

教育学生不乱丢乱扔垃圾

三、研究方法

1、行为研究法。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开展跟踪研究,力促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2、询问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掌握学生的现状,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3、经验总结法。组织并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提炼研究中的成功经验。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

四、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定为2016——2017学年第一年度。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完成课题方案的制定。

2、确定课题组成员并分工,进行相关准备。

(一)宣传动员

1、利用升旗仪式宣讲活动主旨,在校园干道悬挂文明标语,倡议人人参与重视此项活动。

2、各班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细化教育。

3、召开专题学生教育大会,进行“告别‘乱丢乱扔’不文明现象”宣誓和学生签名活动,将人人参与签名的主题活动标语,张挂在学生每日经过的校道两侧提高影响力。

4、各团支部确保卫生责任区清洁。

(二)告别“乱丢乱扔”不文明行为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乱丢乱扔垃圾现象,目前已严重影响了校园面貌。为了营造洁净、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校团委向全校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1、不乱丢乱放饮料瓶、纸屑等杂物,不乱吐口香糖;

2、不乱涂乱画乱刻,爱护墙壁清洁;

3、不带零食,不买外卖,不乱扔垃圾袋;

4、不携带食物出餐厅;

5、垃圾运送到垃圾池,不乱放,不二次污染。

6、提倡“见到纸屑弯弯腰、见到果皮弯弯腰、见到枯叶弯弯腰”精神,不要无视垃圾的存在。

同学们,学校是我家,爱护靠大家。我们是学校的主人,理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将积极宣传好人好事,勇于纠正不文明行为。用行动谱写文明之歌,与文明同行。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

1、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组织学生干部布点巡逻检查,对乱丢乱扔等违纪现象进行稽查登记。

2、发挥年级、班级文明监督岗的作用,实行包干区责任监察,对乱丢乱扔等违纪现象进行检查追踪登记。

3、建立严厉的处罚措施,对于乱丢乱扔的学生责令其捡垃圾并协同站岗检查,对于不服从管教的学生依照校纪校规处理。

4、建立每日通报制度,利用课间操前后、晚放前等时间对违纪现象和好人好事进行及时的通报。

5、调查研究,搜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分析,写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教育学生不乱丢乱扔垃圾课题研究》课题交流材料

下面我关于我们的课题《教育学生不乱丢乱扔垃圾课题研究》向大家汇报一下:

[课题研究原因分析]:

在我们美丽的校园内,总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有的同学在垃圾筒前几米就随手将垃圾往垃圾筒内扔。在校门口学生随便将食品包装袋扔在地上。当这些纸屑被扔在地上之后,我们发现能把它捡起来的学生寥寥无几。在学生看来,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整洁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甚至可以说是为了让班级不扣分。我们发现什么时候要检查了,学生就会比任何时候打扫得都认真,而他们实际的卫生意识却并没有增强。这些现象的发生都从不同角度告诉我们,学生的卫生意识非常淡薄,于是学校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课题研究目标] 为了能尽早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决定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课题研究,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养成不随地乱扔纸屑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卫生意识。

[课题研究落实情况]

1、加强对值日生的管理力度,实行卫生责任承包制。我们把各班中的学生分成五组,每天的值日生都进行轮换,每一天的卫生工作又分成白天、傍晚两组,并且把卫生工作分细,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卫生职责所在。每天由卫生值日班长和卫生委员负责进行检查,力求做到每天三扫。对于一些细微的地方,我们实行卫生责任承包,让一位学生专门负责一项工作。

2、结合学校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劳动中增强学生的卫生意识。这个学期中,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学习卫生知识,参加卫生打扫。在大扫除活动中,我们让学生充分参与,并进行轮换。

3、建立一套关于乱丢乱扔现象的奖惩制度,积极参加卫生打扫的、认真搞好卫生、在班级卫生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学都能加星。并在班内建立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在班中树立爱护环境的良好榜样,发现好现象及时表扬。

4、开展废纸回收。学校每天“生产”废纸的数量实在是很可观,而这些废纸正是破坏环境卫生的罪魁祸首。在同学们的建议下,我们开展了废纸回收。我们在讲台左边的空地方挂了一个垃圾袋,让同学们把每天的废纸都回收起来,而回收的废纸换来的金费,我们可以作为班会费在班中进行奖励。自这一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发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班级中的废纸也明显减少了。以前同学们总喜欢把纸撕碎了,而现在这些废纸都完完整整地跑到我们的回收袋子里了。

5、利用晨间谈话和班队课加强对学生卫生意识的教育。在晨间谈话中,我们对学生加强教育。在班队课中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增加了卫生知识,了解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将良好的卫生意识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去。

6、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首先要以身作则,看到纸屑能弯腰捡。

[课题研究效果分析]

1、班级的卫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地上的小纸屑不见了,学生更加爱护环境了。

2、学生更加关注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环境的卫生质量。能主动维持环境的卫生,坚决改正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在班级值日工作承包制实行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3、学生学习了更多关于环保的知识,个个争做保护环境的合格小公民。

4、学生写下了在各种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感受,记录了我们在这一方面的进步。有些同学还画了一些宣传画,号召大家一起来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第二篇:邵家初中德育课题研究方案

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

《基于农村初中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全员推进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招远市卲家初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和依据

1.德育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独特价值。所以加强德育工作的探究,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讲求实效,意义深远。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广大中小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呈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风貌。

2.我校现代德育教育发展与深入的需要。

多年来我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吸收、融合现代哲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德育教育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研究,意在继承、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德育教育理论。我校自建校以来,始终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理念,对教育的德育教育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研究,意在继承、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德育教育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素质教育模式及德育的管理模式。在研究中,力求在找准当前德育弊病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尝试,为改变德育现状,增强其实效性出一份绵薄之力。同时,通过德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的互动融通,实现学校德育环境和成效的优化改善。

(二)课题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改变目前德育的单一刻板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和个性化发展。同时,研究与实施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水平。而且本课题研究的体验德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在于:全员推进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是使学校整体德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全员推进运行机制的研究丰富了德育内容,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优化了德育形式,由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拓展了德育领域,由单线型向网络型转变;认清了德育主体,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区分了教育对象,由整合型向层次型转变;落实了德育责任,由接受型向自觉型转变;更新了德育手段,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加强了德育研究,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的德育力量,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关注下健康成长。课题组致力于构建立体化的德育网络,整合德育工作资源,形成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工作格局,体现时代要求、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学校全员育人运行机制的新框架,为学生全面、充分、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努力建构起体验德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能充实和发展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模式。本课题实施将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从宏观上考察,国际教育组织和当今世界各国及地区都十分重视学校德育,无不表现出对德育改革的紧迫感,并且开展了颇具声势的讨论。在第40届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及地区的社会人士都强调要对学生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教育。1986年国际大会明确要求,要“通过提供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条件,来“教育青年,促进个人全面和协调地发展”。亚太地区的国家从对外开放的实践中体会到,在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决不可忽视本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品德教育。国外及地区学校的德育多以“公民课”或“价值观”等文字表述,但其实质属于“德育”范畴。

除了国际方面的探究外,我国也有一些地区正在进行相关的研究。

1.已知省内同类课题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在2000年开始逐步探索“知识性德育、养成性德育、情感性德育”相统一的“自主体验式”的德育模式,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为载体,使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2.在全国范围内,有部分地区在此领域走在前列,开始了已些卓有成效的研究,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主要有:

①“十五”期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德育研究中心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和“体验式道德学习的研究”开始运行。该课题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中国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惊铎教授主持。课题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原创性理论视野关注中国德育的基础性问题和热点问题,聚焦本土化校本(园本)教育问题研究,深度合作并引领课题实验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至此,已取得部分丰硕成果。

②湖南省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承担了中央教科所的国家级研究课题“‘教化——体验’型德育研究”在2005年刚刚启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实验目的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形成与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校园要求相适应,以“教化——体验”道德教育为基本范式的学校道德教育新模式。

由此可见,无论中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国外及地区的学校都把德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且越来越重视,这就不能不说是一种国际性的发展趋势。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优化我校德育课程组织制度。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等方面充分体现“一体化”要求,形成各学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巩固各学段德育成果,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

2.指导实际教学。明确各学科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围绕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

3.提高育德成效。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全员推进策略研究的建设,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提高育德成效。

4.探索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班集体育人机制、家长委员育人机制等,推进德育工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5.转变教育者已有的道德教育观念。6.解决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操作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1.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等方面充分体现“一体化”要求,形成各学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巩固各学段德育成果,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

2.明确各学科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

3.探索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班集体育人机制、家长委员育人机制等,推进德育工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4.转变教育者已有的道德教育观念。

德育不能仅被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学生有了相应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必然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和达到社会需要的道德效果;德育不是一个被认知的受动过程,而是一个被道德主体实践着、经验着的主动过程;德育是主体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而非强制灌输;德育不是外在于学生生活、外在于学生生命的东西,而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等融为一体的东西。由此,德育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能力;德育的途径应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德育的方式也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5.解决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操作问题。

传统德育过程背离人性特有的规律,无视道德学习的主体性、情境性、情感性,重说教,重外铄,这种用刻板的灌输、管理、训练等方法,强制学生去服从各种道德规范的“美德袋”式的德育模式急需改变,相应地,我们要使德育过程与生活过程、活动过程紧密合,构建起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德育模式。

(二)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学习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借鉴,并适当加以深化。

2.行动研究法:通过个案的实施并逐渐推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使理论与实际相合。

3.问卷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家长及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来确定本课题的作用和实际效果。

4.经验总法:通过定期总结、及时反馈等方式进行总结

四. 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次课题分以下几个阶段完成:

1.第一阶段(2017年9 月—2017年12 月):启动阶段。

本阶段主要工作为:根据下发的立项通知书中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对课题进行修改,组织召开学校领导和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的课题研讨会,理清研究思路,撰写具体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培训教师,进行现状调研,开展课题实施前准备工作。(1)进行课题申报工作的研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

(2)针对我校现状,查阅、搜集、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信息及科研成果,确立课题研究方案。

(3)聘请县市教科研专家到校指导与研究,举办配套的高效互动教学理论讲座,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

(4)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基于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全员推进策略研究”的课题组,做好《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的学习和宣传,每个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结合《指导纲要》的要求,做到教学相长,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

2.第二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9月):实施阶段。

本阶段主要工作为:课题组教师依据实施方案,边开展实质性研究,边制定完善评价标准体系,边修改相关制度,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应用,结合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总结经验,积极准备中期评估总结。加强研究指导。课题组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研究,积极探索学生德育工作规律,切实做好跟踪研究与效果评估,及时培育、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带动课题组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3.第三阶段(2018年9 月—2018年12月):深入阶段。

本阶段主要工作为:在中期评估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课题方案和研究计划,深入开展研究,继续完善评价标准体系,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继续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总结经验。

(1)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对各阶段的研究成果做好整理工作,并展示成果。

(2)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德育宣传,加大学生德育一体化实施报道力度,动员全体师生、家长,支持、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借助学校网站、班级群等现代传媒手段,搭建德育工作交流平台,宣传推广德育工作先进典型。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广大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迹,为推进德育一体化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第四阶段(2019年1 月—2019年 9月):结题验收阶段。

主要工作为:汇总研究成果及各类资料,进行相关统计,综合分析论证,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和专题论文,召开结题会,展示各项实验成果,迎接各级领导验收评估。

五. 课题组织管理和人员分工

(一)组织保障

1.本课题组成员从教以来就都一直参与课题研究,尤其是段主任,参与过国家级、省、市、县“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课题研究。

2.课题组所有成员都参加过烟台市教育规划立项课题,多人多篇相关研究论文在省、市、县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一些论文还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研究团队力量比较雄厚。3.本课题组队伍年轻,一线教学经验丰富。无论从教学理念、还是课题研究经验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最核心的、最宝贵的资源。

(二)制度保障

1.学校教科研制度完善。我校建有完善的学习、工作、奖励、登记制度,能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规范教师的科研行为。

2.积极构建新的教师评价体系,制订课题研究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使课题研究规范化、制度化。运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3.课题研究管理规范,责任分工科学明确。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团结协作。

(三)经费保障

1.本课题,我们争取到教师德育一体化专题培训资金3万元,已培训教师达10多位,我们计划本学年35周岁以下教师都至少培训一次。

2.学校对本课题购买所需的书籍进行实报实销,并订购有关报刊,组织有关人员考察学习,落实奖励制度。

(四)技术保障

1.我校正将德育一体化要求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域育人落到实处。学校实现教师德育一体化工作的全覆盖,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2.全校每位教师都能结合自己的学科德育教学实践,积极建言献策,为实现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全员推进策略的研究提供了保障。

3.课题组专家顾问:王庆瑞:招远市教科室中学高级教师 课题领导组:组长:王晓庆副组长:陈松静 组员:陈鲁波 杨徐辉 王维珍 石 娜

课题研究组:组长:王晓庆组员:陈松静陈鲁波 杨徐辉

六、课题成果形式

1.学生各学科德育现状调查报告;

2.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课件汇编(见FTP); 3.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教学课后反思心得体会集; 4.学科德育课程一体化教学精品课件案例集(见B3C3); 5.各学科教师发表的各级、各类论文;

6.农村初中德育课程一体化校本教材(见B5C2); 7.课题研究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

王维珍石 娜

第三篇: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1、课题价值的论证:

研究背景及原因

本课题研究家访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时下人们通过网络、手机、路路通可以达成即时的联系和交流,这一特点也体现在家校之间的联系,教师家长的工作都很繁忙,学生出了问题,一个电话、一个短信、一条路路通信息、叫家长到校,快捷又方便,然而这样的联系所起到的效果有限,学生的问题不能得到深层次的解决,家校的关系不平等,家校之间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隔膜,学生在中间躲闪腾挪,施展自己掩盖真相的本领。其实不仅家校之间存在这种隔膜,当代初中生和家长之间也是,学生有空更喜欢上网,QQ与同学甚至陌生人聊天,而忽视了和亲人之间必要的沟通。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仅仅存在于课堂或是学校一方面,对学生的个性了解,以及有针对性的教育也是隔靴搔痒。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提出家访的必要性,以家访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来弥补其他家校联系方式,并起到教育学生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作用。

在众多家校联系的手段和方式中选择最原始的一种回归教育的本真,让学生及家长认识并认可教师的教育诚意,在社会多元化、信息多维化、诱惑多方化的今天,要让学生像以前的学生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唯师马首是瞻,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教师更要拿出十分的真挚面对学生和家长,事实上,在笔者本学期的多次家访中,多次获知家访已经很久没有接触过,甚至有的小学六年从没有老师到家走访过,有的学生基于与父母之间的隔阂,甚至期待我的到访并主动邀请。就此意义而言,家访这一平台的构筑是有必要的,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的作用更是很大。

相关概念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家访的教育作用。主要是解决儿童、青少年的个别的家庭教育问题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学校的教师和干部到学生家庭访问,一般是与家长沟通情况,交流感情,密切关系,商讨共同教育儿童、青少年的方式方法。这种指导方法比较灵活机动,便于进行,而且指导得比较具体,更具有针对性。

概念的辨析与理解

(1)家访。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年4月修订第4版),家访指“因工作需要到人家里访问。”

(2)教师家访。家访是教师主要是班主任与家长联系的重要形式,通过家访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在家表现、家长的教育思想,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具体可以分成以下四类:一是普通教师家访,二是班主任家访,三是普通教师和班主任联手家访,四是班主任配合校领导家访。

(3)家访和家长校访的区别。家访是老师到学生家里参观访问,家长校访则是家长主动到学校访问,这是家长教育子女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表现,教师要热情接待,主动介绍情况,与家长配合、沟通。这两者应该形成互补关系,综合各种手段和方式,以期达成教育学生的最优化方法。

(4)家访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是这一课题的重点,要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需要教师和家长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需要有机结合才能完善国民教育体制,就我们视野所及,发现目前还少有人对家访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在一些名教师、名班主任专著中也鲜少专门提到家访这一家校联系方式,更是很少提及家访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

研究的价值

(1)多媒体通讯方式发达的背景下传统家访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的优势:新时期下在各种通讯方式发达的情况下教师家访的必要性。家访看起来是一个老方法,但老方法往往是能起好作用的,在老一代的教师工作中,经常有教师家访的感人故事,这种美好的传统不应该随着现代化手段的发达而遗失在教育历史的角落,而应被重新拾起,也正因为当下现代化通讯手段更为多样化,这种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才更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因为返璞归真往往最能打动人心,这就好像在现代化交通工具如此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越来越欢喜徒步上班,或以自行车代步,在电子信息联络这么发达的情况下,人们怀念传统纸质信件的交流一样,家访有其不可替代的魅力。教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并进而感动家长,争取到家长更为有力的配合,对于教师来说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方面的研究能够将家访在教师日常工作中的优势加以突出,并试图探究模块化家访形式,几个家庭一起,或是家庭与家庭集约式家访,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教师的负担,并教育学生知法懂法,不做违法犯罪的事。

(2)传统家访更能深入了解、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好的进行教育,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一般情况下,如果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或是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大多数教师采用电话联系家长、家校路路通发短信给家长、请家长到校等手段和方式,但这些方式总让笔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感,总仿佛隔着一层纱,不能接触到问题的核心处。而通过家访,教师可以结合家庭具体环境,学生生活环境、家庭软环境的营造等多方面零距离接触学生,这样一种访问可以在更轻松的气氛下达到更为有效的目的。

(3)传统家访更能进行有效沟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在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都在场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更为有效的沟通,也增加了彼此交流的信息量,本来人们之间的交流,面对面是最立体化的一种方式,通过人物的眼神等各个神情的变化,可以让教师捕捉的平时不易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让教师对学生有更为立体化的了解,比如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做家务的情况等等。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以赛亚柏林说:“如果你遇到一个人,想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唯一能够了解的方法是与他们谈话、交流,交流意味着两个人面对面,看着对方的脸,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听他说话……如果你真正希望与人们交流,希望知道他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那么你必须理解各种手势,各种细微的差别,你必须看着他们的眼睛,你才能接触到实质性的东西。”

(4)传统家访能发挥对家庭教育的科学引导、及时教育,预防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在我们的家访实践中,确实发现了许多在学校常规教育中所不能发现的学生另一面,对于家庭的教育理念也能够形成较全面的认识,对于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有了具体而生动的直观印象,教师以实际行动打动了家长和学生,对于以后的工作能够起到推动作用。在我的家访常规划进行中,甚至有学生主动邀请教师家访,这令笔者感到意外又欣慰。

(5)对传统家访在预防违法犯罪中的作用的模块化整合:从形式来说,我把家访分成普通教师家访、班主任家访、普通教师和班主任联手家访、班主任配合校领导家访等四种形式,研究其中微妙的关系,也可以谈得上有自己的创建;从内容来讲,拟在模块化家访上做进一步研究。这一点在后面的主要内容这一块加以说明。

2、课题的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目标

(1)通过多次家访的实践,总结归纳家访的实质性效果,抽离出对以后的家校联系具有指导意义的要素;把家访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层面研究其价值所在,教育学生知法懂法,不做违法犯罪的事。

(2)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家访,探究最佳形式和最受欢迎形式,讲解法律知识,让学生受益。

(3)针对家访中的困难,如学生家长的不配合、路途的遥远和交通工具的不便问题进行模块化家访的研究,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的效率,预防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内容之一——家访在宣传法律知识时的必要性

在家校联系方式呈多样化趋势的今天,在教师千头万绪的工作中,传统的家访是否有必要回归?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理由如下:

1、架设三方沟通的桥梁,达到预防违法犯罪事件的目的。随着各种现代化设施的飞速发展,人们享受着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能感受到日趋加快的生活节奏,不仅工作节奏加快,生活节奏也在加快。在普遍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家长倒反而没有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和照顾,尤其是心理的引导不够,在和家长的接触中,我发现很多家长不了解当下的孩子,尤其不能理解孩子读书的被动性,总会拿孩子和自己的读书时代相比较,此外,初中生本身处在一个生理和心理的转折期,跟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很多孩子一有空就上网,宁可与千里之外的陌生人通过QQ聊天,也不愿和家人面对面交流;没有沟通,也就很难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家访其实起到了一个架设家长和学生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提供了学生与父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毕竟三方会谈,尤其是在孩子熟知的环境中,大家能够敞开心扉,进行深层次情感的交流,起到感情联络的作用,预防违法犯罪事件。

2、促进个性化教育,做知法懂法的好少年。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学生成绩不是主要的,关于孩子的成长和做人似乎更为重要,家访不是告状,家访是促进家校之间的了解、合作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教师和家长双方以成年人的视角关注孩子,探讨发展,这更属于道德层面的交流。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尤其在当今物质文化丰富的历史时代之下,孩子的个性的鲜明性得到最大允许范围内的发挥,一个班主任面对三四十个不同的个体,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恐怕并不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其间所要消耗的时间与精力不可估量。此种情况之下家访可以促进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毕竟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当然,家访的意义远不仅于此,更为重要的在于对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在笔者的工作中,所遇到的家长普遍对这一工作方式持支持态度。他们首先理性地认为学校对学生成长中的存在问题有权利保持沉默,不言将会导致沉疴、积弊,最终还是家长的问题,家访无疑可以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是一项数量庞大而又多样化的事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可能是一个模子造就出来的,而就家长而言,学生独此一个,在学生受教育与成长过程中及时充分提供学生的个性化信息迫在眉睫。欲成就适合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个性化人才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成长规律,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则家访势在必行。

3、全方位的了解,看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学生在家这样一个跟他的成长最为密切的环境中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状态下,是可以和家长、教师进行心灵的互动的,同时,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了解可以互通有无,双方可以分享对孩子成长的新发现和欣赏点。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教育环境,对学生的了解是全面而具体的;教师对学生在校尤其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有发言权的,家访可以有效弥补双方对孩子另外一面的了解,以达成立体化个性化的教育。因为往往学生在校及在家表现不一,甚至相反。一位女生在笔者看来极文静内向,但家长却告知该生在家活泼好动。如此强烈的反差被同时呈现在教师与家长面前,对双方展开对该生的深层次的个性化教育工作是极为有利的。事实上,很多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在校、尤其在课堂的情况,也迫切需要作这方面的沟通,教师的到来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反之,亦如此,教师要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走进他的家,结合他的自然成长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能够发现很多短信交流、家校路路通交流、电话交流、乃至家长到校访问交流所不能发现的很多信息。家访一次所能产生的巨大信息量的交流不是一两次电话联系所能够比拟的。把家访作为教师工作中的“润滑剂”,可以促进学生、家长、教师之间更深层的了解,对教师在校工作也能有良好的作用。

4、人性化的沟通,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家的温馨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生长的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切实的关系,学生在学校不轻易表露的方面,比如有一位小个子学生在学校一向沉默寡言,整天埋首于学习,但通过家访,我发现原来他是一名跆拳道高手,看到家里陈列的许多证书;另外有一名学生学习很糟糕,也很被动,但通过家访,我发现他是一个很细心、很懂得照顾人的男孩。家长的教育理念往往会通过家庭的装修,对孩子学习软环境的设置或是书房的布置等方面表现出来。而这些细微处通过实地家访才能作具体了解。也才能更好地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进行看待,而不仅仅是一个学生。所以家访能更好地进行人性化沟通和教育。

当然家校联系方式很多,手机、电话、短信、路路通,家长到访,等等,不一而足,就快捷方便而言,家访确实比不上这些方式,但如果要考察学生的生活氛围,和学生进行零距离交流,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讲,家访能够更多的体现其温情、人性的一方面,这点是其他家校联系方式所不能达到的优势。

内容之二——家访是讲解法律知识时需要注意的要点

(1)家访必须有目的进行,要达到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目的,从而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具体表现:学生在校实际情况汇报(学生在校表现如何);学生在家实际情况询问(学生在家表现如何);了解学生家庭的结构、居住环境、家庭住址、家长工作单位、电话及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环境、教育等情况;与家长协商共同教育学生的措施、方法、手段;协调学生与家长的关系;联络教师与学生、学生家长的感情等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纪律、思想品德、学法懂法等情况,必须实事求是地采用适当的方式告诉家长,让家长真正地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同时及时了解学生在家表现。

(2)家访前要做充分准备,搜集法律知识,自己先学,要全面了解知识,才能有的放矢。这是家访之前教师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教师对被访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具体情况要有充分的把握,包括学习、活动、交友、兴趣爱好等方面。

(3)家访要能够起到教育作用,让学生懂得更多的法律方面的知识。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态度,实施对学生的最大化教育目的,激起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融入集体的向心力。

(4)家访要有有疑而进行,针对情况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方面的教育。教师每一次家访前,除了要求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还要具备求解意识,也就是带着问题去家访,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5)家访要存在交互性,让家长、学生都能参与到对法律知识的探讨中来。家访忌教师一头热,从头到尾只有教师一方面在表达,而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了解到原先不曾了解的,认识到原先不曾认识的。双方进行友好的交流,并把这种交流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教师家访不是告状,但也不是不关痛痒的随便到访,从而真正引起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并对之后的学习生活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此外,对在家和在校发现问题,与家长共同商量,及时解决。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家访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宜只是向家长告状,要注重家访的实际效果;重视家长意见,要抱着热诚欢迎的态度对待家长意见,对家长所提意见,要全面调查、了解、分析,正确的意见,虚心接受,好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映给学校领导,尽快采纳,以利学校工作的提高,家长因不了解学校实际而提的偏激或不很正确的意见,要加以诚恳耐心的解释,让家长给予理解和谅解。尊重家长,加强与家长的感情联系,胸怀开阔,不计较个别家长对教师的偏见,绝不允许与家长吵架,有失教师的尊严,应以为人师表的行为和风范,感动家长,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达到教育学生,预防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内容之三——模块化家访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

通过对学校教师家访的实践研究,探究模块化家访的可能性。

1、以普访为原则进行有序的个别家访。根据学生在校情况,就学生反复出现的问题,在与家长电话沟通过的前提下,笔者采用家访的形式,往往能够收获之前的片段印象所不能达到的成果。

2、在普访的基础上进行模块化家访的尝试。

模块化家访的尝试基于平均教育的背景下地段生为主的情况,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原因。实事求是来讲,一名教师身上担负了多种职责,他(她)可能是一名父亲(母亲),他(她)是儿子(女儿),他(她)是一名中层干部、校长,等等,不一而足,我以为一个人做教师,全家人都围着他(她)转,这不是一种良性的境界。教师作为职业来讲,如果倾尽全力,其他全都抛掷脑后,不管不顾,这其实恰恰是他的失败,那么如何兼顾?我以为就家访这个工作来讲,虽然侵占了教师的业余时间,但我们仍然可以把这项重要的工作集约化,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有效的事情。

①以班组为团队,可以采用就近原则,将全班学生根据家庭住址进行划块,分配给相应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可以随行,但一定要做好家访记录,便于班组任课教师集会时交流具体情况。

②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共访或班主任配合领导家访,往往家访如果由一个人完成,只能产生一个人的印象,合作完成彼此可以互相讨论,使工作思路明晰;产生重大事件时,教师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家访,可以有更高的起点,问题的解决也许来得更容易。

③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带学生或学生干部家访,让他们了解法律知识,就近的学生本来未必互相往来,但由老师带着串门,性质大不相同,一来可以加强同学间的互相了解,二来可以锻炼学生的才干。对日后的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 既然采用了就近原则,教师在家访时,就可以灵活地走访,做好法律知识的宣传、讲解,即同一段时间可以家访多家,做好记录并进行比较。

(2)处在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变的初中阶段,当代独生子女学生回到家,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很少的,现下初中生功课压力大,负责任的家长督促孩子做完作业,顶多再复习复习,其余基本很少有心理层面的沟通,许多学生宁可上网聊天或上网游戏也不愿意和家长谈心,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的很少,只有一个孩子的家长很少接触到同一年龄层的学生,也就很难普遍了解当今中学生的心理情况。事实上,每次家长会,许多家长都会抓紧仅剩的一点时间互换“情报”,家长和家长之间有着迫切的交流欲望,但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显然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这种背景下,由教师牵头带领学生或学生家长进行“民间”互访,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①互补型学生及家庭。往往有些家长在某一种教育方式上有许多先进的理念或成功的经验,那么缺乏这方面经验的家长通过走进他们家可以具体直观地感受这种家教理念,目视往往较之耳闻更具有说服力。

②问题相仿的学生及家庭的法律知识的讲解。学生所犯的错误某些事具有相似性的,那么几个家庭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也许比教师单方面思考对策更有效果。

③背景相似的学生家庭。所谓的背景相似指的是不论家长的工作性质或是家庭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共鸣之处。教师可以将类似的家庭聚集在一家举办一场沙龙会,之所以选择在家里,而不是学校等场所。了解学生的共同点,能有针对性的讲解法律知识,就能达到预防违法犯罪事件发生的目的。

以上只是理论层面的探索,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也许会有更好的办法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达到教育预防的目的。

第四篇:课题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与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学科整合的研究》研究方案

武陟县木城二小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等能力,达到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的教学重点是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是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等内容。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分析、验证和概括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增强空间观念。信息技术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了与六年级数学课的有效整合,正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带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应,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平常的教学实践或公开课中,部分年青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课件,让课件内容牵着鼻子走,信息技术取代了数学课应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或制作的课件过于花燥,反而削弱了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理解和获取,学科整合效果适得其反,如何合理地把握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这个度呢,将是我们研究此项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二、课题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素质,使师生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来解决自己工作学习。

2、使信息技术在与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收放有度,优化课堂教学。

3、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课题研究内容

1、新课改环境下,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

2、信息技术课件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3、信息技术与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学科整合应用中,教师教学环节的设计。

4、信息技术与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学科整合应用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三、课题研究思路

1、积极参加新课程理念培训和和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把握课改精神,掌握信息技术,从而优化学科整合效果。

2、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1)在利用其它手段无法呈现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时才“出手”。

(2)要在教学的难点及重点用其他手段难以突破时就 “出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直观化,突破重点和难点)

例如: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求圆柱的体积》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在教学时需要通过转化思想“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在这基础上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实际操作中运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都较难直观准确地完成“曲转化直”,影响渗透转化思想这一教学目的完成。现在有了计算机这种辅助工具,就可以由原来的教具和学具对圆柱的底面等分16份提高到32、64份以上,而且拆拼的过程具体形象清晰逼真。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曲转化直”的认识过程。(3)在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下,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出手”。

3、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

间。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并且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4、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结合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发展学生思维。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多渠道查阅资料、文献研究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吸收、运用,以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2.行动研究法。听课、评课、及时反馈,及时总结,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做到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3.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4、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8月)

完成课题的申报,拟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组,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对课题的目标进行初步研究;

2、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0年9月)

(1)课堂教学研究和反思。(2)尽可能有机会外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3)进行阶段性研究小结,不断使研究深入。(4)在实施过程中,邀请他校美术教师或专家来本校指导。(5)撰写与上述研究相关的论文和实验报告。

3、总结、反思阶段(2010年9月—20011年3月)

(1)总结研究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反思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2)讨论交流,根据实施方案,进行修改、补充。

(3)撰写总课题报告初稿,集体讨论后,进行修改,定稿。

(4)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结论和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反思,完善研究方案,确保研究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不断深入。

第五篇:课题研究方案

新课程实施中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溧阳市别桥中学管青云张招娣

一、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实现教育创新的过程,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方面的改革。其中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核心,能否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是目前困扰着教师的一大难题,也是走进新课程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而课程改革实施的落脚点是课堂。广大数学教师迫切需要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的力度。这使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持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研究的热点。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和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去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的观点与结论。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发现和自主探究,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允许进行不同的“解读”,倡导“创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这种变革,实现自身角色和作用的根本转换──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意义建构的促进者,从知识权威到创造性思维的启迪者,从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代言人”到意义的“对话者”,从领导者到“平等者中的首席”,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意义创造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从研究课堂教学个案,发掘、预设并生成课堂教学的操作点,引领教师积极应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内容包括:

1、研究课堂教学个案。“以行为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实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途径与策略;透视数学课堂,从自己或他人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出发,以解决教学难题为归宿,通过对自身或他人实践的反思,或主动

地设计与尝试,来检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以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善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最终目的。

2、立足于科学性、可行性、灵活性和有创意性,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中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和能力的科学评价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完善中学数学课程评价体系,丰富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

四、研究的目标:

(1)创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确立“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

式。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帮助、引导的教学关系。

(3)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适时、适度、适用地进行多媒体辅导

教学。

(4)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形成学生、教师、家

长共同参与评价,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课程、课堂评价体系。

(5)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主体教育论、素质教育理论、多元智

力论等系统书刊是我们需要广泛涉猎的理论营养。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理论学习,教学过程的检查、组织教学评价等活

动,检验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的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

总结中,探讨课程理念在教材、学生、教师之间如何有机整合。

(4)教育调查法:根据实验需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形式调查分析、找出规律。

(5)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追踪调查分析,了解教学的方法,便于针对性地

研究。

六、实施过程:

1、人员配备:本课题组有11位老师参与,他们都是我校在一线的骨干教师,其中,中学一级教师5人,市教学能手1人,区骨干教师3人,他们都成功地主持过或参与过多项课题并结题。他们善于学习,刻苦钻研,也有较深的理论素养。在数学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多人次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过论文,参加过科研培训,参与过有关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实验和科研能力。

2、在理论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

(1)进行课题研究首先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的学习、理论的普及。因此,我们采用了采取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上网、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有关作业设计的教育教学理论,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边学习边积累边实践,及时反思,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写出有质量的论文。通过学习,努力从理论层面上引导教师对实验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2)结合研修专题,扎扎实实学习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写好教育随笔,积

累教育智慧;继续学习新课程、解读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时刻关注课改的热点,以新课程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向书本学、向专家学、向同事学、向学生学,学习新理论,学习新经验,学习新方法;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品位,促进专业发展。

3、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发展。

(1)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构建交流平台。在教导处的支持下,积极组织课题组老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参观活动。一年来,课题组共组织了20多人次的教师到兄弟学校去听课或培训,为课堂教学提供借鉴,让教师在教学交流中提高。

(2)公开教学,共营互惠。进一步完善共营互惠的教学研究制度,拓展互惠的内涵,积极主动、坦诚无私地公开自己的教学与思想,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进一步提升备课的质量,要在教学目标的设置、重难点的突破、教学语言等方面有自己的思考,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继续把星期三的第2和第3节课作为活动的时间。同一个内容,由两位老师同时执教,课题组成员一听两节课,然后再集体评议,比较。上好研究课,注意相互听课,相互切磋,听课要有备而来,要有分工,课后及时评课讨论。研究课后,执教老师要写一份教学案例,使自己在反思中成长。

(3)积极参加溧阳市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更新教师的观念,开阔教师的眼界。

3、对教师的常规要求

(1)备课:在备课上对教师的要求是浓缩知识,提炼要点,揭示规律,理出方法,目标多元化。不仅要备知识、备老师如何教,更要备学生如何学,要备运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备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知识。

(2)上课:要求教师运用情感教学,建立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学习上的指导关系、情感上的朋友关系,创设积极和谐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发现问题,并注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不

是教师教学任务的简单完成。

课堂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同时,教师要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策略,积极采用尝试教学、问题教学、分层教学、做中学、“小课题长作业”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课外辅导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七、实验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7.9—2007.10)

(1)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进行专题座谈。

(3)进行相关的实践研究活动。

(4)组织对师生的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全面调查学生数学素养发展水平,分析整理。

(5)撰写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05.11—2009.2)

(1)分组,明确各组实验内容与要求。

(2)严格控制实验变量,做好观察记录。

(3)实验数据收集、整理。

(4)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的研究。

(5)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报告。

3、汇总阶段(2006.2—2006.5)

(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

(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总报告。

(3)整理汇编实验成果。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 管青云(负责课题组的全面工作。)

副组长: 张招娣(负责课题组活动时人员的召集及负责每学期的工作计划的制

定以及课题组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组员:本校所有的数学教师

九、预计成果形式:

1、课题的研究总报告;

2、教师论文集;

3、特色设计教案集;

4、个案分析汇编。

下载德育课题研究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育课题研究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研究方案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实施方案一、题目: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二、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对学生的辅导关系到我们教学质量......

    课题研究方案

    深化“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研究 研究方案 一、课题背景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存在久治不愈的顽症。近年来减负工作在持续不断,各级都提......

    课题研究方案

    《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 教学结构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中国的教育,多年来因受到了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上,许多教师往往忽视......

    课题研究方案

    《“荷花”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沅陵县荷花池小学课题研究组一、问题的提出:(一)学校发展的需要荷花池小学是一所积淀丰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学校因校园荷池而命......

    课题研究方案

    《如何引导一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研究方案 靖边县梁镇小学王蓉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是写作的初步阶段,也是孩子对写作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孩子在这时候是否......

    课题研究方案

    “新课程实施中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组 南阳市二十二中历史教研组 一、课题的提出与背景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这给学校和......

    德育课题研究方案、报告、典型经验材料

    **小学“爱他人帮别人快乐无穷”德育课题研究方案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有机结合,经学校研究,决定承担“爱他人帮别人快乐无穷”这一课题。为了让这......

    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减负增效下的课外阅读策略》研究计划 一世爱佛缘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核心概念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一、核心概念:课外阅读策略。学生在规范办学、减负增效形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