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案设计[全文5篇]

时间:2019-05-15 05:5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活中的比》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活中的比》教案设计》。

第一篇:《生活中的比》教案设计

《生活中的比》教案设计

【授课教师】:李晓萍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7~50页“认识比”。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 学 过 程 :

一、情境引入

(一)出示47页图示1:教材提供了4名同学的比赛情况,这里4名同学的比赛场数是一样的,都是各赛8场。学生小组讨论:由于比赛场数相同,你能直接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二)出示47页情境图2:教材提供了小强和小林两人进行的四次练习的结果,每次比赛场数不同,获胜的场数也不同。你是怎样想的?与同伴说一说?

(五)出示49页图示

1.将图A的长和宽都扩大为原来的3倍,得到图B;

2.将图A的长扩大为原来的1.5倍,宽扩大为原来的4倍,得到图C; 3.将图A的长缩小为原来的1/2,宽扩大为原来的2倍,得到图D; 4.将图A的长和宽都缩小为原来的1/2,得到图E。

二、建立模型,理解意义

师: 说的很好。刚才我们找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运用的都是除法算式,这节课,我们给这些数的关系再起个新的名字,叫比。板书课题:生活中的比。

1.比的意义:

在解决以上问题时,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两个数相除,我们又用什么来表示呢?

出示幻灯片,学生读出比的意义,教师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这两个数的比。

师:根据比的意义,任何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2.比号:

你知道比的符号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史料:17世纪,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因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所以比号与除号有一种亲缘关系,而比号与除号又不能共用,所以就把“÷”中的小横线去掉,于是“∶”就成为了现在比号。)

3.比中各部分的名称:

(1)比中的各部分叫什么呢?(学生阅读课本,认识比的前项、后项、比值)

(2)结合板书,认识各比的各部分并求出各比的比值。仿照老师的写法,谁能把下面这个式子写成比的形式?(生叙述,师补充板书:

3÷2=3 : 2=1.5 3÷8=3 : 8 =0.375 生同时说出比的前项后项还有比值。)谁能上黑板上把这两个式子补充完整?

三、想一想: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呈现生活中的“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是广泛存在的。

四、练一练:出示练习题

1.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白球和红球的比是()比(),红球和白球个数的比是()比()。

2.李师傅8小时生产了72个零件。李师傅生产零件总个数和时间比是()。

五、全课小结 1.“比”的概念。

2.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求比值。

3.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我们今天学习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只是借用比的形式,是记分的方法,是比较大小的,表示的是谁多谁少,是一种相差关系。

【板书设计】 认识比

6÷4= 6 : 4 =1.5 | | | | 前 比 后 比

项 号 项 值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化简比》教案设计

授课教师:李晓萍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2.在观察、比较中理解什么是化简比,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促进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4.体验知识的相通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教学难点:理解“化简比”。教学方法:尝试法

教学准备:课件 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不少同学已经发现今天讲台上多了两个杯子,这是老师课前分别调制好的两杯蜂蜜水。你现在能判断出哪杯蜂蜜水更甜吗?

你们需要老师提供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数据信息: 蜂蜜 水(1)号杯:2小杯 18小杯(2)号杯:30毫升 270毫升 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联系最近我们所学的知识,你想到了什么?

随学生回答板书:蜂蜜与水的比:(1)号杯 2:18(2)号杯 30:270

二、探索新知

1.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

再次提出问题:哪杯蜂蜜水更甜,你现在能判断出来了吗?你又遇到了什么问题?想想办法,先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的想法与依据。随学生回答板书。2:18=2÷18=2/18=1/9 30:270=30÷270=30/270=1/9比的比值都是九分之一,也就是说,两个杯子中的蜂蜜与水的比其实都是是1:9。(式子后板书:1:9)

说一说,这个同学是怎样判断出来哪杯蜂蜜水更甜的? 2.小结:虽然所用的计量单位不同,但两杯中蜂蜜与水的比实际上都是1:9,比较的结果是一样甜。

3.理解化简比,揭示课题。

观察、比较:原来的比与后来得出的比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根据学生发言,师板书:最简单的整数比

小结:分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约分,比也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商不变的性质化简。

4.化简比的方法。

出示小黑板:化简比:0.7:0.8 2/5:1/4小组讨论:如何把这两组比化简?并试一试。

1)全班展示、交流: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同学的智慧。(充分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2)归纳:怎样化简比?

老师小结:看来,化简比的方法不唯一,不过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化简比的方法可以统一,就像求比值一样,只不过最后写成比的形式罢了,实际上,化简比与求比值仅一步之遥。

三、看书质疑。

四、巩固、提高

1.化简比:(带※的为选做)21:24 0.3:1.5 4/5:5/7 1:4/5 ※0.12:6 ※0.4:1/4 2.课本第53页第2题。(写出各杯中糖与水的质量比。并判断:这几杯糖水中有一样甜的吗?)

五、总结

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利用所学的比,你能解决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通过化简比来解决,因此学习化简比十分重要,也很必要.六、作业:课本第52页试一试.板书设计:

比的化简

最简单的整数比

(1)号杯 2:18=2÷18=2/18=1/9= 1:9(2)号杯 30:270=30÷270=30/270=1/9= 1:9

第二篇:生活与科幻教案设计

第13课 生活与科幻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生活与科技的关系,掌握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科学创意的方法。2.欣赏改变生活的科学技术,了解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科学创想,创作科幻画。3.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创新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同时兼有“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的学习内容,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感受奇妙的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丰富多彩,从中学会科学创想,融入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绘画手段表现出来。书中的图片给我们展示了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方便,科幻画将人类的梦想表现出来,但要飞得更远,更好地开发利用一切资源,还需我们不断地进行幻想和艰苦地实践。科幻画是科学创新与绘画表现的有机融合,既要有科学的创新性、合理性,又要有绘画表现的艺术性。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和平时实践的积累,已经掌握了部分的科学技术知识,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六年级孩子已会关注四周环境,愿意并善于幻想。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学习基础,科幻画的创想课完全能有效地开展。但在科学设想和构思上还需教师加以引导,教师应收集和掌握相关的科学技术图片资料,在学生画科幻画之前,开阔视野,使学生能心中有物,以物

画之,进行异想天开。如在导入时将图片、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也可课前布置学生去查找有关的科幻知识。当学生拥有相关材料后,才会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好的解决办法,通过草图表达意思,在教师的指导下,最后进行想象创作直至完成。怎样画的问题虽不是本课的重点,但也要进行一般的指导。如构图的饱满、所画形象的生动以及色彩等。可按照联系生活创想构思——整体把握画草图——浅入深出的绘制完成这三大步骤进行。可以利用已有同龄人的优秀作品以及借鉴画家作品加以引导,途径可以是各具特色、多种多样的。2.重点、难点。

重点:用美术的形式表现科学幻想。

难点: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启发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体现现代生活科技发达的图片和文字,以及生活中有待改进的问题,准备油画棒、水彩笔或彩铅、画纸等常规作画用具。

(教师)课件等。

教学过程

1.视听结合,激趣导入。

从视频“将在月球上建立采矿基地”欣赏入手,激发学生对科学

幻想的兴趣。

2.初步感知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结合“奇妙的科学技术让我们的现代生活有了什么变化”、“我们今天也要看看过去,说说现在,幻想未来。过去家用电器最初只有手电筒,现在家用电器有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创新。

3.聚焦实例赏析,了解如何创想科幻画。

(1)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介绍会飞的汽车和达·芬奇手稿作品,教师小结。

(2)欣赏作品,了解如何创想科幻画。构思步骤:

学生自主学习:(分小组讨论)

探究发明创造——找出科学依据——解决什么生活问题。

(3)分小组讨论:“幻”、“科”、“画”意义。“幻”——想象性——内容 “科”——科学性——基础 “画”——艺术性——形式

小结1:科幻画的主题要突出科学性,幻想应新颖、独特,可大胆构图,用色彩烘托画面的气氛。

小结2:现在高科技的社会,已经实现了很多幻想,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不能停止幻想与探索。今天的幻想可能会成为明天的现实,未来的生活是美丽的,未来的世界是靠大家去创想的。

4.启发,思考。

(1)“生活中哪些方面还需要大胆的科学创想”、“你在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烦恼?你最关注的是什么”,激发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

①说说下列科幻画在哪些方面进行了科学幻想: 医学、环境、太空、生活、工作、资源、生态„„

②思考下列科幻画属于哪一范畴的科学幻想。(出示课件)学生以抢答形式进行。„„

(2)教师再次强调:科幻画的主题要突出科学性,幻想应新颖、独特,可大胆构图,用色彩烘托画面的气氛。

“用绘画的形式表达科学思想,科幻画是科学创新与绘画表现的有机融合,既要有科学的创新性、合理性,又要有绘画表现的艺术性。”

(3)同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用绘画形式表现自己独特的科学幻想内容)讨论:科学性?想象力?

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想,看看怎样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创作中找到最科学的方法,关键一步是怎样把它变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4)通过上面的创作启示,通过科技馆、网络、影视、书籍的学习,你还得到什么启示?

小结:我们不但要幻想未来,还要把幻想变成美丽的画面。

5.指导创作。

绘画要求:结合生活实际,创作一幅科幻画,表现形式不限,构图饱满,内容大胆、创新。

注意:画面布置、色彩、表现手法。6.学生创作。播放音乐,教师巡视辅导。7.展示,交流。

(1)投影作品个别展示或橱窗集体展示。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科幻作品所表达的科幻色彩在哪里;结合自己的作品或其他同学的作品,陈述自己对于科幻作品的欣赏感受。8.视角拓展,闲暇引导。

介绍科幻作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有一颗创想的心。

第三篇:《生活离不开电话》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通过学生对电话结构的细致观察,老师对电话历史的适当讲解,师生共同对现有材料形状、材质等特征的分析,放飞想象的翅膀,在实物材料和电话之间架起联想的桥梁,帮助学生展开有目的又无拘束的创造与表现。本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有关电话的历史,欣赏现代造型各异、精彩纷呈的个性电话机,增强课堂教学的文化内涵,引领学生在文化的情景中学习美术,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热情。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电话相关的文化、历史,了解电话的基本结构、功能,体验电话给我们生活工作带来的便捷和乐趣。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材料的特征,运用美术表现的语言,大胆想象,创造造型各异的电话。

3、情感目标: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和探索的精神,同时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热生活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电话这个载体,引领学生体会电话设计功能的科技性和造型的艺术性,在学习中认识了解电话演变、发展的历史。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材料的特性,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大胆的设计和创造。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各种废旧的材料,剪刀、胶带纸等各种制作工具。

教学活动过程:

一、观察导入:

1、出示二十世纪老电话机图片,猜猜是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

——拨号器、听筒、话筒,还有一根连接用的螺旋线。

——这其实就是电话机的基本特征。

2、教师介绍:这是一台100多年前的老式电话机,从外形看,它不仅精致,还体现了一种古典的美。这种电话机是如何使用的呢?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设计意图:老电话机的出示,带着一种历史文化的痕迹,也创设了一定的情境。用猜一猜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首先提炼出电话机的基本特征。为整个课堂的推进奠定基础。

二、欣赏感知,进一步了解电话相关文化、发展知识。

1、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来传递信息的呢?

——展开讨论与交流。(烽火、快马等)

2、1876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发明了第一台电话机,从此人类的信息联络方式就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现代生活中,电话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我们都离不开电话,因为它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大大提高了生活的效率。

3、欣赏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电话机图片

①感受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电话机的发展、演变与设计风格。

②交流。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4、教师:每一个电话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就造型而言,有的简洁,有的繁复,有的具体,有的抽象……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自己的艺术魅力,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丰富的色彩。那么,你还见过哪些有趣的电话机呢?一起来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美术是视觉的艺术。欣赏和交流是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环节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视角进行欣赏,感受不同时期、地区、国家电话机所体现的艺术美感,同时拓宽视野,使学生有参与设计创造的欲望。

三、创意联想

1、电话铃响,教师出示一个特别的电话机: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的特别之处。

细节:电话机的各部分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哪一种材料用得最巧妙?

2、基本形实物联想:教师出示生活中各种废旧的物品:如瓶子、鞋子等,让学生观察并联想:怎样也可以把它们变成一台有趣的电话?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屏幕出示多种创新形象。

四、创想擂台:

1、以小组为单位,就老师给每一组提供的废旧材料,进行合作探讨活动。角色分配:A、创意总监1名:负责在众多创意中选择并确定最佳方案;B、科技IT:负责介绍电话功能的设计;C:广告策划师:负责创意方案的解释。D、市场推销员:负责小组创意手机的综合介绍。剩下一人作为VIP贵宾客户,负责对他组创意方案作出评价。

2、教师评价各组合作情况。

设计意图:《美术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创造性的创作就成了每一位美术教师教学工作的难点。因为,创新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须注意挖掘课程内容、形式和手法。传统的手工制作强调制作的技巧,制作方法单一,容易造成作品的单调苍白。本环节中随着电话铃声的响起,再出示图片,声画相结合的情景,最能体现多媒体的优点:轻轻一点鼠标,简单的操作,替代了把繁琐的实物带进课堂的麻烦,而直观的效果也让学生一目了然。

设计制作

1、好的创意怎样把它表现出来呢?一起欣赏一组范作。引导关注不同材料的添加和合理使用,强调各种方法的使用:切、剪、贴……

教师:几根树枝看似随意的组合,一台古典的电话机就出现了;妈妈淘汰的红色手提包,加个通话器,粘贴上按键也就是一架新颖的电话了;纽 扣、鞋带、瓦楞纸都能作为电话机创意制作的重要元素。

图1:仿物法。将电话机的基本部位设计成某一个物件的样式,同时也可以是人物、动物、植物或生活中的某件物品。大家可以展开大胆的想象和设计

图2:变形添加法。在废旧的物品上能够直接进行剪贴、添加,使其改变原来形状,形成独特的电话机造型。

图3:装饰法。运用绘画、剪贴的方法对电话机进行装饰,追求新颖、个性独特的效果。

请同学们想象:还有哪些东西也能成为我们设计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电话机的重要元素呢?

2、结合学生交流的创意,稍做方法的指导和点拨。

3、学生分组创作表现:根据小组确定的创意,分工合作,要求电话创新、个性、新颖,结构结实。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创作需要灵感,灵感需要转变成设计的方法。范作的出示,设计方法的介绍,为学生的创想提供了表现的翅膀,使学生在无从下手的状态中找到了出路,为设计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直观的方法。在学生作业时,利用多媒体循环播放大量的电话机作品,并配上少儿歌曲《打电话》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产生富有激情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体验到创想过程带来的快乐。

五、展示与评价

1、每小组之间相互参观2分钟,有每小组的广告策划师负责介绍本组作品的创意和功能。

2、请学生回到自己座位,由本组的市场推销员拿起自己小组创作的电话,以打电话的形式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彼此的想法,如作品的独特之处,彼此的建议等。

设计意图:作品评析在美术教学中,往往会一带而过,丧失了绝佳的融合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机会。本环节创设生活情境,充分运用电话的功能,请学生用打电话的方式,融解说、评价、建议、交流各种机会,让学生的制作经验、审美体验得到再次的提升。

六、拓展延伸

普通的电话已进入千家万户,你想不想发明创造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电话机呢?请同学们课后上网搜查有关新功能电话的资料,然后去寻找一些特殊的材料制作一个不但美观,而且有特殊功能的电话机。

第四篇:《生活中的数》教案设计

《生活中的数》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数学,课本37页《生活中的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常识。

2、初步学会简单的估计,从而发展数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

3、与他人交谈、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和能力,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设计思路:

《生活中的数》是根据教材中的自主练习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自行设计的一次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这是本次活动的教学的基本主导思想。教学设计为教学实施显性这个“立足点”提供支撑,因此,教学设计力求凸现以下“六个性”。

1、素材生活性

“生活中的数”强调数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设计首先基于这一点。

2、情境主题性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生活中的数”。

3、活动合作性

实践活动更需要同伴间的相互合作。为此,本课实践活动各个环节都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

4、探索层次性

探索活动分层次进行:“说一说”从“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引导交流年龄这个题材上:“猜一猜”设计五个层次探究,即“参照性探究”、“检验性探究”、“经验性探究”、“拓展性探究”;“数一数”从教科书引向校园。

5、时空开放性

主要体现在安排“课前小调查”和“课后实践”活动。

6、体验阶段性

课前小调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课中的实践活动,第一阶段体会年龄是用数表达的;第二阶段对估计的感悟;第三阶段体会“校园里可以数一数的材料很多”。课后实践活动,增进数的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一、课前调查,生活引入。

请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着100以内的数。

[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100以内的数的知识,这是学习的重要资源。课前调查,再次寻找生活中的数,为本课学习积累了素材。教师询问了解学生调查情况或学生汇报调查情况,可以放在课前进行。]

导课:在课前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很多的数。今天这一节课,我们来进一步探究“生活中的数”。

二、活动探究,合作交流。

(一)(一)说一说

活动1:用10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事情。探究问题:你会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吗? 1、1、大组交流。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 2、2、以情境图启发。

学生从教科书情境图中四名孩子说的话里得到启发,“想好在说,说的更多、更好。” 3、3、小组交流。

把自己想说的话说给同组伙伴听,比谁说得好,说得多。

[教师要适时启发和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信息;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放宽题材,使他们说得更多,更好。]

4、汇报与展示。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活动2:交流年龄

探究问题:你能说出家中每个人的年龄吗? 1、1、交流

小组内同学相互交流,先说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再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年龄。

[课前调查包括这项内容。]

2、推测

(1)出示情境图猜年龄。(情境图用照片代替)

探究问题:“东东家有一个人,今年67岁,这个人可能是谁?”

(2)猜别人的年龄

(相互猜别人爸爸、妈妈„„的年龄,只要说的年龄差不多就可以了,不一定说得准确。联系生活的估计,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很有作用)(3)互动感悟

[教师与学生对话,在全班互动中让学生感悟人的年龄是用数表达的]

(二)猜一猜。(有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

1、参照性探究。

活动1:抓一把糖,数一数,探究问题:手中的糖有几粒? 活动2:抓一把大豆,估一估。

探究问题:估计你手中的大豆大约有多少粒?你是怎么想的?

[这里的‘估一估’,要以“一把糖有多少块”作为参照数,属于参照性探究,学生在猜数时自己去想,为什么?不是教师提示]

2、检验性探究

活动3:把抓来的大豆数一数。探究问题:你猜得怎么样? [“数一数”检验探究,让学生自我检验,只要差不多就行。]

3、对比性探究。

探究问题:为什么一把大豆比一把糖粒数多?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相互交流]

4、经验性探究。

活动4:抓一把瓜子,估一估。

探究问题:你能估计出一把瓜子大约有多少个?

[引导学生借助前面的经验去估计]

5、拓展性探究

探究问题:如果你抓一把大米,这一把大米的粒数比100粒多,还是少?

(三)数一数

主题:自己在校园里能数些什么? [充分给学生时间,畅谈自己的想法]

三、评价体验,拓展延伸。

1、回顾、评价

(1)说一说这一节课学什么?有什么收获?

(2)评价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表现。

2、阅读感受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用100以内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的阅读素材]

3、课外实践

(1)从自己家楼下走到自己家门口,需要走几步?(估一估,走一走,数一数)

(2)从教室西面走到东面有几步?

(3)自己在操场上走60步看有多远;再走30步有多远?

(4)寻找校外生活中的数数题材,课后自己来数一数,并在同学中交流一下。

第五篇:生活中的透镜 教案设计

生活中的透镜

教 案 设 计

岳西县中关中心学校南岳初中

程 伙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设计

岳西县中关中心学校 程 伙(男 中二 本科)〒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难点〓

弄清楚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大致构造及成像性质。〒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使学生对生活中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也为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做好了准备。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能正立放大的虚像,从而知道凸透镜成像的特征有哪些,这样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也就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

分析,对比实验数据,更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尤为密切,很多学生头脑中都有丰富、具体、生动的感性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需适当点拨提醒,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照相机模型的制作,不仅巩固了其原理,还能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也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具准备〓

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纸筒、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 第二节 生活中透镜(播放幻灯片1 生活中透镜)『导入新课』

现在的人们每逢过时过节、外出游玩或一些特殊的日子,总喜欢留影作纪念。用照相机拍出喜庆的场面、美丽的风光或特别的时刻,再通过照片来回味。对照相机大家一定不陌生,哪些同学会用照相机或使用过照相机的,请举手告诉我?(学生举手回答)好!我们同学个个动手能力强,了不起!那么照相机为什么可以拍摄出风景、人物呢?你们想了解它吗?

我们通过观察来走近它,认识它。『推进新课』

一、照相机 板书 照相机

1、出示真照相机让同学们观察。

2、请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说照相机由哪几部分构成?请一位同学说,老师板书。

板书 照相机由镜头、调焦环、光圈、机箱、快门、胶片等组成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下面通过图片我们一起再来认识一下。

(播放幻灯片2 照相机的组成)

3、请另一位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就自己的摄影经验谈照相机照出来的相的特点。

[生]:照出来的相是倒立、缩小的。

4、出示模型照相机,请同学使用,谈谈看到的相的特点。

[生]:呈倒立、缩小的像。

5、这是我的(模型)照相机,你们想不想也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照相机呢?([生]:想!)请大家根据桌面上的器材,按照课本63页中“想想做做”的方法作一台照相机。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快又好!

(学生制做照相机,教师注意指导)

6、请大家用你的照相机给照一张相,说说你看到的像的特点。

[生]:是倒立、缩小的像。

7、再请同学们检查下你的模型照相机的构造,说出它的组成部分。

[生]:凸透镜、纸筒、塑料薄膜

8、(教师引导)比较一下两照相机我们发现:

板书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9、请大家根据模型说出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板书 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10、很好,大家已经正确的归纳出了照相机的原理,了不起!我们再通过光路图来认识一下。

(播放幻灯片3 照相机的原理)

(我们发现照相时物体离镜头比较远,像是缩小、倒立的)

11、同学们,这里面呀我还有一个问题,照相机能把物体的像呈现在光屏上,那它又是如何得到清晰的相片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等一会儿,请一位同学告诉我?

[生]: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人、景物)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了。

12、随着社会的发展,照相机也得到了升级,现在有了数码相机。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播放幻灯片4 数码相机)

数码相机用图像传感器替代胶片,把光信号变成电信号,再变成数字信号,由相机内的存储器保存.二、投影仪

板书 投影仪

[师]:教学中常用到投影仪,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学习。先请大家观察一下它的结构,想想使用它有什么优点? 学生观察,教师介绍投影仪的结构。

(学生观察中,可找一位同学用眼镜抹布摸摸镜头感受其为凸透镜)

(播放幻灯片5 投影仪)

板书 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面镜、屏幕等组成。【演示实验】

把投影仪上的镜子(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正放),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像,再把反光镜安上,把图案打到屏幕上。

[师]:同学们,请在我操作时,仔细观察,并说出投影仪的特点。[生1]:天花板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生2]: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像反射到屏幕上。[生3]:可以把文字直接书写在投影仪的透明胶片上,使用方便。

……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回答得也非常好。下面我们一起归纳出投影仪的特点。

板书 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师]: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光路图再来认识一下,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播放幻灯片6 投影仪的原理)

(投影时物体离镜头距离比较近,成倒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再一起了解下使用投影仪的注意问题。

(播放幻灯片7 投影仪的使用)

(注意解释一下如何才是倒放)

[师]:投影仪中还有一种是实物投影仪它能直接投影实物,形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使用时更方便。

[师]:(拓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还会用到另一种仪器——幻灯机,它和我们学习的投影仪相似,也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原理制成。所不同的是幻灯机必须使用幻灯片,另外它是直接投影在屏幕上。

三、放大镜 板书 放大镜

[师]:放大镜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透镜之一,我们的桌上就有放大镜,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它的构造,看看它是哪一种透镜? [生]:凸透镜。(板书)

[师]:很好,回答得非常正确。放大镜顾名思义就是能起到放大作用的透镜,下面我们来体验一下。

(学生实验,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文字)

[师]:大家刚才都动手了,很好。这里我有一个问题,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怎样的?

[生]:让放大镜贴着书本,再慢慢的拿开,发现字是越来越大。[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同学们,你们刚才在使用放大镜时观察到的像的特点是怎样的?

[生]:呈正立、放大的像。(板书)

[师]:回答得非常好,我们通过幻灯片再看一下。

(播放幻灯片8 放大镜)

[师]:很好。大家在刚才使用放大镜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利用放大镜观察到的像一定都是放大的么?大家都实验一下。

学生实验后,请同学回答。

[生]:放大镜贴着书本慢慢移开,字是先变大变清晰,但后来变得模糊,看不清,再到后来观察到前方的物体呈现出了倒立、缩小的像。[师]:观察得非常仔细,回答得也非常准确。看来,放大镜要体现其功能,它和物体的距离必须适中。

(顺便介绍后出现的情况是照相机的原理)

四、实像和虚像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平面镜、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等都能成像,但实际上,这些像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有实像和虚像之分。板书 实像和虚像

板书 实像是由实际光会聚而形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师]:(播放幻灯片9 实像和虚像)

如小孔成的像,照相机、投影仪和幻灯机的像等。

板书 虚像是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师]:如平面镜成像、“眼睛受骗”、放大镜的像等。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学习了如下重要内容: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和幻灯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实像和虚像。〒巩固练习〓

1、见课件

(播放幻灯片10 巩固练习)

2、请同学谈谈你难忘的一张照片。〒作业布置〓

(播放幻灯片11 想一想 做一做)

1、思考题;

2、“动手动脑学物理”中 第1、2、3、4题。(播放幻灯片12)〒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构造:由镜头、调焦环、光圈、机箱、快门、胶片等组成

原理: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

构造: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面镜、屏幕等组成。原理: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是凸透镜能呈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和虚像

实像是由实际光会聚而形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虚像是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透镜比较多,教材中选取了三种典型为例,讲解其物理原理。这正体现了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得出其物理原理,从而实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思想。制作照相机实验的安排,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能,也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放大镜正确使用教学的安排,让不仅掌握了其功能实现的方法,也找到了放大镜和照相机间的联系,更加理解了其实它们都是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下一节的凸透镜的成像实验打下基础。

下载《生活中的比》教案设计[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活中的比》教案设计[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快乐的生活教案设计(大全)

    《快乐的生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张小信 一、单元说明 本单元是以《快乐的生活》为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在这个单元里,我们要帮助孩子们理解“快乐”......

    《我的读书生活》教案设计

    《我的读书生活》教案设计 江夏段岭庙中学 杨竞 三维目标: 1.感受读书生活对“我”精神上的滋养和对“我”成长的影响。 2.根据标志性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3.懂得学习使生活......

    《比一比——生活中的大数》的教案设计

    《比一比——生活中的大数》的教案设计 (乌江中心小学 刘霞) 教学目标 1.能用符号示意万以内的数的大小,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通过“估一估”......

    近视与生活教案设计及反思

    主题一近视与生活 一、主题内容分析 开学了,我们班又有了几位同学戴了眼镜,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我们班戴眼镜的同学人数在增加,还有许多同学因看不清黑板上的字纷纷要求调换......

    《从生活中找“米”》教案设计

    作文教学课:《从生活中找“米”》教案设计 人大附中 陶云 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如何观察生活 2、什么是作文的选材 3、掌握选材应注意的一些原则及方法; 4、校园生活作文选材......

    《25.感恩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设计

    《感恩生活》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初中生处于在心理发展的“叛逆”阶段,特别是九十年代出生的一代,部分学生情感方面有“荒漠化”倾向。他们容易把很多事物看成理所当然地属......

    《我的早年生活》精品教案设计

    8、我的早年生活 温斯顿·丘吉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本课的基本的字词。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并完成课后练习。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学生初步尝试......

    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教案设计

    《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苏教版四上)教案设计 临高县第三小学 王小芬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感知塑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情感。 知识目标:能从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