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仿佛》教案 沪教版
《仿佛》
【自学指导】
1.反复朗读,了解正话反说营造意境的作用,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本诗选取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来表达主题的方法,学习通过描写多种感受抒发情感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怀念和依恋,感受母爱的温馨,进一步培养感恩思想。【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这首诗,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热爱、怀念和依恋。全诗三节,每节都以“我不记得我的母亲”起笔,然后分别选取三个生活场景,从歌调、气息、形象三个方面,表达了母亲在“我”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诗歌的第1节,作者写道:“在游戏中间”、“歌谣在玩具上回旋”、“晃动摇篮时”等。这些内容告诉我们,这一节是回忆“我”幼年时感受的母爱。
第2节,诗人选取了特殊的意象:初秋早晨的合欢花香,暗喻母子和欢的温馨、甜美。再者,诗人由花香联想到庙里晨祷的馨香,既自然,更见精妙:人人都知道,到庙里烧香祈祷,心情该是何等的虔诚,而作者此时此刻竟那么真切地仿佛感受到了母亲的气息,足见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切、之烈。
第3节,诗人选取的环境是卧室,而且是“我”一个人在“外望悠远的蓝天”。起初,诗人也许感到孤独,或许原本就是因为孤独而“外望”——渐渐地思念母亲、渴盼母爱的心荡漾开来,强烈起来。于是,正如母亲的眼光“凝注在我脸上”一般,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具体起来、真切起来。因此,孤寂的内心顿时开阔起来,温暖起来,仿佛觉得母亲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这告诉读者:虽然“我”过早地失去了母亲,但“我”并不孤单,因为随时随地,母爱都相伴相随,甚至弥漫在“我”的整个生活中,将“我”包裹,“我”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厚重而丰富的母爱。【思维训练】
1.为什么每节都以“我不记得我的母亲”起笔?
引出下面的内容,表达母亲始终在“我”的生活中,一直在“我”的心中。2.诗歌的第1节,是回忆“我”幼年时感受的母爱,其理由是什么? 理由是:“在游戏中间”、“歌谣在玩具上回旋”、“晃动摇篮时”等。3.为什么诗人从“庙殿里晨祷的馨香”感觉到母亲的气息?
因为母亲在孩子的心中,就像花一样美好温馨;而母亲对孩子的心,就像晨祷的人们那样虔诚。
4.“母亲凝住在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是什么含义?
母亲始终在“我”的整个生活中,母亲一直在“我”心中,“我”一直想念她。5.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 母亲为我哼的歌谣、母亲的气息、母亲的眼光。6.模仿本诗的格式和主题,再写一节诗。7.学习了这首诗,写一百字左右欣赏性文字。【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3.预习《陈毅市长》。【教学后记】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3课《诉衷情》教案 沪教版
《诉衷情》
陆 游
【学习目标】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2.通过对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品内容。3.理解作者在词句中蕴涵的丰富情感,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以及在悲愤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课文提示】
1.陆游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之一,豪迈而悲壮是他一生诗词创作的基调,“气吞残虏”,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影响。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整首词选取了作者生活经历中的特定场景,饱含着晚年的陆游在坚持抗金未果之后的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使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具有一定的震撼力。
2.这首词用字简炼,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理解词句本身反映的景和情,通过对词句的品味,细细品味词中运用的典故以及许多关键字词,咀嚼陆游对语言文字的锤炼,感受字词的表现力。【正音正字】
为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戊
戍
戌
戎
戊(wù,戊戌变法)戍(shù,戍边)戌(xū,戊戌变法)戎(投笔从戎)【朗读课文】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课文分析】
这首词,是作者年近七
十、隐居山阴农村时写的。陆游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时代风雨,英雄本色,艰难现实,共同酿成了这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的压抑感,又形成了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
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
用心
爱心
专心
里,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觅封侯”不能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在这里作者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关河”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这是写陆游在前线仅半年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暗”字写出岁月流逝、人事消磨的暗淡画面,写出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功业未成,岁月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所以说,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对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身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
陆游这首词,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更有力量,更为动人。所以,情感真挚,语言通俗,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朗读课文】
用心
爱心
专心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感? 悲伤、郁闷、无奈等等。不强求统一。2.概括词中描写的生活场景。
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敌寇依旧,自己却年老体衰,悲愤不已。
或细化为三个场景:①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场景;②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③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3.“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加点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时的英勇气势,“觅封侯”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他报国的雄心壮志。“断、暗”中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不得封侯、徒劳无功的境况,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
4.整体理解全词的情感。
理想中渴望着报国立功,但现实中却冷落闲置,被迫退隐中身心分离的矛盾,万般无奈,这三个短句正是饱含着年迈苍苍的陆游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5.如何理解“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结尾这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翅膀,落到地上,痛苦呻吟。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陆游那首《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6.“觅封候”用什么典故?它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为国立功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用心
爱心
专心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西江月》:扫除文字障碍,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学习小结】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活板》教案 沪教版
活板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按照工作程序依次说明事物的方法;二、掌握课文中一些文言词语的近义语。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教学设想
一、本文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和掌握说明事物的顺序,采用引导学生利用“阅读提示”充分自读及讨论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事前准备毕昇的人物图象、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放录相片,也可以与当地印刷厂联系,进行实地参观访问,增强教学效果;
三、参观附近的工厂,写一篇参观记。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利用周会班会等时间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介绍毕昇的生平及活字印刷;可以带着问题先行参观附近的印刷厂。
二、课堂实施:
1.借助注释运用“阅读提示”自读课文,组织讨论;
2.讲解要求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
“和”:huò “从”:zòng
“今”: 使 “自”:另自,另外。
“具”: 准备好。
3.引导讨论:(1)讨论第一段,重点了解活版印刷是从木制印刷发展而来的。它将木刻印刷术直接刻在木板上的方法改进为用胶泥制成活字,在铁板上排版。这样,它就不需要像木制印刷那样每字必刻,既耗费时间又耗费钱资。同时,大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因而可以做到“瞬息可就”、“瞬息可成”。
小结:第一段交代活版印刷的前身——木制印刷术及其发展。
(2)讨论第二段重点了解活版印刷出现的年代及其发明者的姓名、身份。接着从三个方面介绍活版印刷技术;
①制字印、排版技术,即活版制作技术,先介绍制字印,再介绍排版。
②指出活版印刷之所以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一是用两块铁板交互使用,这样便可以连续排版;二是采用了“按音韵的贮字印”的科学检字法,用排字代替了刻字;
③说明字印不用木制而用燔土的原因。
在说明活板制作技术时,采用了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制作字印(制字印:胶泥刻字→火烧)→排成活版(放置铁板→蒙上松脂、蜡纸灰→放置铁框→火烤→压平字印)
(3)讨论第三段时着重领会这一段交代了活字的下落。,表达了作者对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技术的珍爱之情。
4.讨论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1)围绕“活”字说明,作者从制作字印、排版、印刷技术等方面作了重点说明;而对与“活”的特点无关或关系不甚密切的内容则一字未写。
(2)按工作程序依次说明,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三 练习:
1.完成书后练习一、二;特别是填好练习二的表。
2.完成书后练习三。
3.参观附近的工厂,学习用“按工作程序依次说明”的写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参观记。
(练习三参考答案: 印①,动词;印②③,名词。火①名词;火②,动词,用火。以①,动词;用;以②,连词,来。就①,动词,成为;就②,动词。为①,做;为②,成为;为③,为④,是。)
作文训练
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作文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说明文的顺序:从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出发,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程序顺序,或用逻辑顺序,或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教学方法
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以本单元的课文为范例,如《故宫博物院》说明建筑物的,采用了空间顺序;《活板》着重解说活字板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采用了程序说明;《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说明了书籍演变的历史,采用了时间顺序。于此,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阅读作文训练知识短文后的“例文一”、“例文二”、“例文三”,分析理解不同的说明顺序:《我们的校园》是说明学校整个建筑结构布局的,使用了“空间顺序”;《香菜味美待嘉宾》是介绍江南特产——“香菜”的腌制“过程”及方法的”,使用了“程序顺序”;《蝴蝶是怎样飞回来的》,作者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初步推断将雄蝶与雌蝶分离开来,相距甚远,却能迅速飞回的原因,可能是蝴蝶之间有一种能发出和接受信号的“电磁波”。本文使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作文提示
针对课文提供的“参考题目”,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说出不同的说明顺序。1.《我喜爱的一座建筑》
明确:空间顺序;如果把某一座建筑与史实结合起来介绍,也可采用“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顺序。2.《„„发展小史》
明确,填上具体要说明的事物,如“火柴”“邮票”“钱币”等;时间顺序。3.《介绍„„小制作》
明确:填上“笔筒”“风向仪”“贺年片”“飞机航模”等;程序顺序。4.《风筝为什么能上天》
明确:逻辑顺序。
5.《霜叶红于二月花——谈枫叶变红的原因》
明确:逻辑顺序。6.《××菜,我是怎么做的》
明确:填出菜名;程序顺序。7.《布置我的小天地》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再塑生命》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再塑生命》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搓捻(cuo1 nian3)繁衍(yan3)迁徙(xi3)觅食(mi)惭愧(kui4)譬如(pi4)栖息(qi1)小憩(qi4)遨游(ao2)花团锦簇(cu4)冥思遐想(xia2)2.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盼望。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迁徙:迁移。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期期艾艾:形容口吃。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二、导人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伦·凯勒。‘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海伦·凯勒的风貌,投影显示作者事迹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英文名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四、学习课文
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明确: 第l题,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 1
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第2题,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第3题,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大自然中,运用我的触觉、嗅觉,以及学到的词汇,让我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有一次,莎莉文老师让我坐在树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扶我下来。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仁慈。
第4题,莎莉文老师用的是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和对各种不同事物的对比,使海伦从中去感受。如:“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五、朗读训练
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教师可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
六、小结
本文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七、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一。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五篇:八年级美术下册第5课大提琴教案(xiexiebang推荐)
八年级美术下册第教材分析 : 5课大提琴教案
本课《大提琴》以“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学习《大提琴》活动使学生对抽象绘画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丰富学生的造型表现语言,提高运用绘画表达个性的能力。
教材《大提琴》以介绍大提琴的音色、造型特点入手,进而把对乐器造型之美的分析作为学习侧重点,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教材从多角度,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感受新奇的视觉效果,尝试不同的方法,逐步引入到抽象绘画的创作,体会抽象绘画的特点与魅力。
教材从大提琴的完整外形图片欣赏到局部特写,再到毕加索抓住吉他局部独特造型特点进行创作的拼贴画,通过感受、欣赏、表达等活动方式,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抽象绘画的审美心理结构。
“活动一”安排了拼贴画的形式,并限制一定条件,易于学生操作完成。教材提供了方法指导,让学生一目了然,利于面向全体的基础学习。但是这个活动只是一个小练习,难以支撑一个独立的课时。接着教材展示以线条组织画面的范图,提示了另一种艺术创作的思路,对学生从多角度予以创作启示,培养学生积极发散的思维品质。另外教材还展示了自行车的系列变体绘画作为知识的补充,提供绘画从具象到抽象的多种变化思路与表现技巧。
在此基础上设置的“活动二”,主要是帮助学生实践运用一定的造型表现方法获得新奇的视觉形象,对抽象绘画的形式特点与表现技巧产生初步的认识。从教材呈现的侧重来看,编者更加希望学生先用以线条为主的方式组织表现抽象的艺术形象。同时,从几幅教材的示范作品来看,编者希望学生打破对乐器造型原有的线形感受,通过造型秩序的重新组合呈现一种新的线形感受,使作品在体现抽象意味的同时,保留一些具象绘画的视觉感受。
最后教材设置了创作一幅具有音乐性的抽象画作为“活动三”,活动围绕综合乐器造型、音乐感受与美术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
教材有意识对比安排了两幅表达不同音乐情境的大师绘画作品。学生易于在对比欣赏中了解不同的抽象表现语言,编者在“活动二”突出线形表现的基础上,在“活动三”的版面中安排了一组图例,深化了不同线形对表达音乐感受的不同作用。同时,在“活动三”的学习指导文字中,还强调了色彩这个重要的表现元素。在针对性的欣赏、分析的基础上,配合一些动手小练习,可以加强学生对点、线、面、色等基本造型要素在抽象绘画表现中具体组织、运用的认识。
应把造型要素的运用始终作为教学关注的重点,引导学生综合所学,尝试用视觉形象的符号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将艺术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艺术成品的能力。
“资料库”中提供了一些绘画大师的生平资料。介绍了康定斯基自传中提到的一次重要经历,有助干加强学生对画家创作构思与表现的认识,同时还选择了蒙德里安的作品——《树的变体系列》,使学生感受绘画创作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学习大空间”的图文提示学生从其他造型艺术中寻找与音乐相通之处,引导学生对规律性认识的升华,拓展了进一步学习的空间。
教学目标 :
◆能够把握乐器造型的特点,领悟造型的独特魅力。
◆能够运用一定的造型表现方法绘制新奇的视觉形象,对抽象绘画技巧产生初步的认识。
◆能够尝试运用抽象的绘画造型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欣赏大提琴演奏图片,同时播放大提琴演奏曲,渲染气氛,让学生感受大提琴的造型美和音色美。
二.造型美特征:
1.整体感受:外形如葫芦,圆润的曲线中透出优雅、阳刚之气,被称为乐器中的美男子。音色浑厚丰满,具有开朗的性格,擅长演奏抒情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
2.造型元素:直线与曲线的结合。厚重、浑圆的曲线,给人以饱满的感觉。小面积的直线造型,使其更挺拔。顶部点、线、面结合。
3.色彩:赭红色,沉着、古朴、怀旧;黑色,稳重、深沉。
三.概括特征:
1.活动开展:学生用简洁的线条在彩色纸上概括大提琴的外形特征。
2.鼓励学生用流畅、简洁的线条进行描绘,展示学生作业中最简洁、最概括的作品。
四.打散重组:
1.块面分割方法:
对称,在统一中求变化,否则,画面单调、呆板,变化少;
不对称,变化多样,活泼,难统一。
2.学生活动:
把色纸上的大提琴,用线分割,然后剪下,通过方向、位置的改变,重新组构画面。注意构图均衡、疏密有致。可用几张不同色纸套剪。
五.小结: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对学生敢于将形打散重组、大胆变化的多给予鼓励。
(第二课时)
一. 欣赏导入:
1.欣赏油画——康定斯基《伴奏的中心》
分析作品中是如何运用点、线、面和色彩对舞台伴奏中的乐感进行表现。
2.以线为主,给人以明快的旋律感。
作品色调明朗、华美。画面主体图形与周围的小图形的形状、大小、色彩、位置的变化富有节奏感,宛如一首乐曲。
曲线 跳跃、活泼、轻快,粗细有变化,基本形不变,像伴奏的音乐基本旋律不变,但有强弱的变化;直线轻快、活泼;色彩以明快的黄色为基调,绚丽的色彩为点缀,活泼、跳跃。
二. 小结
抽象美术作品:是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近之处,而又具强烈的形式构成面貌的作品。
具象美术作品:是与自然物象有相似之处的作品。
三. 作品欣赏
系列抽象画的欣赏
四. 表现活动
播放几段不同感受的乐曲。并请学生选择自己感受较深的乐曲,把自己对乐曲的感受表现出来。
五. 总结拓展
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事物,通过形、色、运动声音,像人们表达着它的美和旋律,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它们能给我们的创作带来许多灵感,给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感悟。
教学反思:
《大提琴》是湘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5课,本课属“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学习活动对抽象绘画有初步了解,丰富学生的造型表现语言,提高运用绘画表达个性的能力。与其他学科非常强调理性而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学习不同,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课强调的是对事物的整体感知,重视的是情感和直觉的体验。在本课中我是从介绍大提琴的音色、造型特点入手,进而把对乐器造型之美的分析作为学习切入点,通过分割组合的造型方法,从多角度,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感受新奇的视觉效果;与一般的教学将乐器的重组造型作为重点不同,我认为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抽象绘画的语言表现,所以我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线条的表现上。通过对线条的分析,逐步引入到抽象绘画的创作,让学生体会抽象绘画的特点和魅力,通过线条与色彩的丰富表现手法,尝试用视觉形象的符号语言创作出有一定情感内涵的抽象画,使学生初步形成抽象绘画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其对艺术的健康态度。
吕标初中:江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