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羲之吃墨水阅读答案
篇一:王羲之吃墨水阅读答案
吃墨水的王羲之吃墨水的王羲之幼儿园小学中学作文课内课外公文
>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初中主题班会教案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故事中国梦演讲稿 换一批相关推荐
吃墨水的王羲之2015-02-07相关链接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非常出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很多书法名家奉为商品。小时候的王羲之在同伴都上树打蝉,下水摸鱼的时候,他专心地在家里练习毛笔字。他写坏了的毛笔堆在家里的后院里,都堆成了一座小山人们管它叫做“笔山”,他经常在家里的池塘里洗毛笔洗砚台,小池塘渐渐被墨水染黑了人们管它叫做“墨池”。
有一次王羲之在心无旁骛地练习写字,连丫头端进来了饼子和蒜汁放在他身边他都没发现。丫头嘱咐了让他赶紧用餐之后就跑到夫人那里,跟夫人讲了王羲之的情况。夫人怕王羲之练得走火入魔茶饭不思于是带着丫头去劝服,谁知道一进门看到了王羲之拿着饼子蘸着墨汁正吃得津津有味呢。夫人和丫头看见王羲之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练习,王羲之终于研究出了自己的书法体自成一派了。他的字体刚劲有力又不失平滑柔和,被后世很多书法爱好者所推崇。
上一篇: 下一篇: 标签:
篇二:王羲之吃墨水阅读答案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 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 墨池。
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 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 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
篇三:王羲之吃墨水阅读答案
王羲之吃墨的典故原文王羲之专注练字把馍馍沾在墨汁上吃下的故事.恳求这段典故的文言文 原文.望知道的朋友帮个忙!感激不尽!_百度作业帮 王羲之吃墨的典故原文王羲之专注练字把馍馍沾在墨汁上吃下的故事.恳求这段典故的文言文 原文.望知道的朋友帮个忙!感激不尽!语文国漫救星02272014-10-09 王羲之有吃过墨水吗我去看一下 马上 回复陈毅 陈毅年少时,有一次读书读到兴奋处,误将馒头蘸墨水吃了陈毅吃墨水陈毅爷爷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竟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妈妈走进屋,看到他满嘴都是墨,吃惊地叫了起来.这时,他才发现蘸的不是芝麻酱,而是墨水.妈妈一边责怪他,一边心疼地拉他去漱口.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篇四:王羲之吃墨水阅读答案
篇五:王羲之吃墨水阅读答案 王羲之吃墨水应该是为了教育而虚构的。出自《名人故事》。事实上吃墨水典故出自戴清泉《戴东原先生轶事》:(戴震)年二十六,娶朱氏,尝读书至午夜,送粽糖以充饥。
第二篇:吃墨水的课文原文
《吃墨水》讲述的是陈毅年少时,有一次读书读到兴奋处,误将馒头蘸墨水吃了。
《吃墨水》
陈毅同志幼年时酷爱读书,他总是把书带在身边,有空就看上几页。如果发现了一本好书,那简直比什么都高兴。
有一次,他到一位亲戚家去欢度中秋节,一进门就看到了一本自己很想读的书,于是忘记了步行几十里路的疲劳,立即到一边专心读起书来,一边读,一边用笔批点。他完全沉浸到书中去了,亲戚几次来催他吃饭,他也舍不得将书放下。亲戚把刚蒸好的糍粑给他端来,谁知他嘴里吃糍(cí)粑(bā),注意力却在书上。糍粑本来应该蘸糖吃,可他竟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墨汁往嘴里送。过了一会儿,亲戚又给他端面条来,只见他满嘴都是墨,便喊来了众亲友,大伙儿一瞧,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陈毅却平静而诙谐地说:“吃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肚子里墨水太少哩。”
《吃墨水》教学建议
吃墨水》一课,主要写了陈毅看书的时候,蘸着墨水吃饼的故事,表现了陈毅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的刻苦好学精神。教学本课,建议抓好下面三个方面:
一、扣题设问,激发兴趣。
“吃墨水”,这一违背生活常理的课题,本身就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和心理趋势,顺水推舟,扣题设问:墨水能吃吗?谁吃墨水?为什么吃墨水?怎样吃墨水的?进一步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以问促读,边读边思,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直奔重点,训练词句。
全文一共四个自然段,其中二、三、四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教学时,可分两步进行。
(一)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课文哪一段写陈毅爷爷吃墨水?”设问,引导学生直入课文第二段的学习。
1.这一段一共几句话?哪一句写的是陈毅爷爷吃墨水?让学生勾出句子,并读一读。
2.引导学生理解“竟”的含义。“竟”在课文中指的是出人意料,使人无法相信。为什么呢?因为芝麻酱与墨水,无论从功用上、颜色上,还是味道上都不相同,照理,怎么也不会出错的,可是陈毅偏偏弄错了。
3.陈毅为什么会弄错呢?学生找出表示原因的句子,再结合二、三句讨论:陈毅为什么会把饼蘸到墨盒里?为什么吃得那么香?在讨论中使学生明确两点:一是“一边……一边”,表明陈毅“看书”和“吃饼”是在同一时间进行的,说明陈毅分秒必争,抢时间看书,挤时间看书;二是陈毅在“看书”和“吃饼”这两件事情上,并非平均用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读书上。集中精力,认真读书,这是陈毅错吃墨水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他看书太专心了,眼睛没看桌子,所以才会把饼蘸到墨盒里而没能发现,也正是因为他看书太专心了,所以吃的是什么东西也没能发觉,仍吃得很香。
4.理解第一句时,不但要引导学生从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的行动中,明白陈毅看书看的时间长,肚子应该有些饿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从反面推想出陈毅由于专心读书而忘记了吃饭的时间,忘记了饥饿,以至于让妈妈亲自送来。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陈毅读书不是一般的专心,而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二)在学完第二段之后,教师再以“他是怎么发现自己吃墨水的?他知道自己吃墨水后,说了什么话?”两个问题,转入第三、四段的学习。学习第三段时,首先让学生看哪一句写陈毅发现自己吃的是墨水?陈毅从吃墨水到发现吃墨水,时间怎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才)再次体会陈毅忘我读书的情境。然后由“他是怎样发现自己吃墨水的?要是妈妈不来,结果会怎样?”反顾前句,让学生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侧重于第二句话的理解。这是全文的重点句,也是理解难点所在。但由于有前面两段的学习,无疑化解了难度,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教学时,可辅以以下要求,帮助学生理解:
1.课文中前后两个“墨水”,意思相同吗?它们各指什么?
2.两个“墨水”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吃点墨水好哇”,好在哪儿?后面的“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是前面“吃点墨水好哇”的原因。“吃墨水”的真正好处并不在于这件事本身,而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实质。就是要能多读书,多学知识,多长学问,即使“吃点墨水”(也就是上点当,闹点笑话)也毫不在乎。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陈毅勤奋刻苦,如饥似渴的读书精神。
3.抓住陈毅“笑”的表情,指导感情朗读。读中生情,读中明意。
三、凭借插图,强化主题。
教材配设了一幅与课文重点内容相对应的插图,其图意是:陈毅正坐在书桌前,边看书,边吃饼。妈妈吃惊地站在书桌旁边,为陈毅倒水。这幅插图不单是重点内容的形象化显示,而且它对于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主题的变化,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图文结合,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
1.书桌上那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说明了什么?从读书量上,突出了陈毅“非常喜欢读书”。
2.从书桌上的大墨盒和笔,你看出陈毅是怎样读书的?从那本夹有很多标签的书中,你又看出陈毅是怎样读书的?这就从认真、仔细的读书习惯上,突出陈毅“非常喜欢读书”。
3.当妈妈吃惊地发现陈毅“吃墨水”,并倒水让他漱口时,陈毅是怎么做的?从他并不急于去洗手漱口,仍就端坐在椅子上,认真看书,表明一切意外情况,甚至连让人无法理喻的“吃墨水”这样的荒唐之举,也丝毫不能影响陈毅读书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在陈毅看来,这些事情远不及读书重要。这是从读书的态度上,突出陈毅“非常喜欢读书”。
4.从课文中可知陈毅吃饼的时间很长,可是从图上盘子中饼的数量和他手里拿着的饼,又说明他吃得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看书上而忘记了吃饼,所以很长时间,却只吃了少量的饼。这又从读书专心的程度上,突出陈毅“非常喜欢读书”
第三篇:《王羲之学书法》阅读答案
王羲之学书法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选自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②笔说:论书法的书。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七岁善书 窃而读之 恐不能秘之
待尔成人,吾授也 不盈期月
2.翻译句子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
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3.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中语的意思与下列句中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B.其夫呓语。
C.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4.概括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原因:
认识:
参考答案:
④
1、(1)严守秘密;(2)传授,教授;(3)满,到。
2、C
3、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掩蔽(掩盖、超过)我的名声的。
4、原因:天资聪颖、喜好书法、主观努力及教导得法等。
认识:[答案示例]在实际学习中,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羲之正是因为喜欢写字,好学上进,才成为书圣的。
参考译文: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智慧。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第四篇:《王羲之题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6分)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释]①棐(fē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③蕺(j)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mǔ):老年妇女。⑤王右军:指王羲之。⑥重:看重,推崇。
7.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持六角竹扇卖之
(2)人竞买之
8.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王羲之尝诣门生家()(2)羲之书其扇()
(3)姥初有愠色()(4)皆此类也()
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6分)
(1)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2)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10.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7.⑴持六角竹扇/卖之 ⑵人/竞买之(每句1分)
8.⑴到去 ⑵写 ⑶恼怒,生气 ⑷像(每个词解1分)
9.句子翻译:
⑴(这些字)后来被这个弟子的父亲误刮去了,这个下人连着懊恼了好几天。(3分)
⑵(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3分)
10.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4分,每一点2分。)
第五篇:王羲之书论
传世王羲之“书论”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这些“书论”曾载于唐张彦远《法书要录》、韦续《墨薮》,宋朱长文《墨池编》、陈思《书苑菁华》,明汪挺《书法粹言》,清冯武《书法正传》等。这些“书论”同样是真伪交杂,或谓羲之自撰,或谓他人伪托,后世多有辨析。比如《笔阵图》撰者是王羲之还是卫夫人,书史上就有不同看法。孙过庭、朱长文认为系王羲之自撰,而张彦远、陈思则归诸卫夫人。今人多认为是卫夫人作。虽然真伪参半,但犹应确认其价值。如系王羲之真作,其价值自不待言,即使是伪托,时间也甚早,大抵在六朝,而且伪作者对于羲之书法、书论颇有研究。后人以这些书论衡鉴右军书法,也常得印证。这些资料揭示了王羲之的“书论”价值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技法揭秘。如《笔势论》凡十二章:创临章、启心章、视形章、说点章、处戈章、健壮章、教悟章、观形章、开要章、节制章、察论章、譬成章,论及技法诸多方面。从用笔言,论及藏锋、侧笔、押笔、结笔、憩笔、息笔、蹙笔、战笔、厥笔、带笔、翻笔、叠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从结体言,若笔画“作丿字不宜迟,\不宜缓”等;若配合“二字合体”,则“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若大小,则“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从布白言,则论“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等等。和前此的传世书学理论相比较,显然王羲之书论中的技法论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化。
二、书法创作论。首先,王羲之多次将书法创作比拟为一场鏖战。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卜〉》云:“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銮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在《创临章》中也有相似的说法。战争是一种多方面的较量:装备、工事、谋略、士兵之素质、将帅之才能。书法创作类此,除笔墨纸的精良外重视“心意”、“本领”、“谋略”,用心意操纵“兵法”,才能出奇制胜。此论对后世影响颇巨。唐太宗就在其《论书》中以自己布阵击敌之战事悟通书法之理。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更是将战事与书法连类譬喻。其次,王羲之强调创作中的“意在笔前”、“书须存思”。《启心章》云:“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其三,书法创作的进阶,《创临章》云:“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通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创作在一遍又一遍中艰难跋涉,然又不限于遍数,以终诣美善滑健为胜,其四,书法创作的魔方变化莫测。《察论章》云:“临书安帖之方,至妙无穷。或有回鸾返鹊之饰,变体则于行中:或有生成临谷之戈,放龙笺于纸上。彻笔则峰烟云起,如万剑之相成;落纸则椑楯施张,蹙踏江波之锦。”《书论》云:“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以上所引,都是王羲之的经验之谈。
三、揭示书法美学原理。首先,书法讲究意象之美。王羲之论点画之美,则云:“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衙,或如蹲鸱,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各禀其仪。”(《说点章》)论“戈法”,则应“落竿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论“屈脚”,当“弯弯如角弓之张”;“立人”,如“鸟之在柱首”;“足宛)脚”,如“壮士之屈臂”;“急引急牵”,如“云中之掣电”。他又说:“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而且,“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其次,书法讲究“形势”之美。《节制章》云:“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膜。”“形势”求其郁勃的生气,在健全的形体躯壳中吐露生命的光焰。他还在《健壮章》云:“行中廓落,如勇士伸钩,方刚对敌,麒麟斗角,虎凑龙牙,筋节拿拳,勇身精健,放法如此,书进有功也。牵引深妙,皎在目前,发动精神,提撕志意,(光刂)光剔精思,秘不可传。”王羲之就是这样,在书法中赞扬壮怀斗志,催人奋发!
四、剖示书法的哲学思辨。右军书论深入至“道”、“气”、“阴阳”等中国哲学范畴,书法思辨也用这些范畴运思而至玄妙:《记白云先生书诀》云:“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这和蔡邕《九势》所言“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相互呼应。且对阳气、阴气之特征作出了阐释。王羲之的书论富于哲理思辨,如对内外、盈虚、大小、疏密、长短、缓急、强弱等等对立统一的关系,都有精要的阐述。曾云:“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用笔则须“有惬有仰,有敬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书论》)。论草书,则须“缓前急后”,其字体形势钩连不断,但“仍须棱侧起复,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论纸与笔,则云:“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磋跌不入。”(《书论》)书法艺术的高妙正在于其深层始终编织着一张辩证思辨的网络。因此,继王羲之之后,一千六百多年来书圣之学薪火相传,历代书法家殚思竭虑地从主体内省式的体验、经验中去吐丝组构,显示出惊人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也可说是继承了这个深层次的思辨方式。笔阵图
笔阵图
卫铄(272年—349年),东晋女书法家,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汝阴太守李矩妻,卫恒从女,世称卫夫人。工书,隶书尤善,师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她学书。《笔阵图》一篇,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因流传很广,此姑存其旧,仍列卫夫人后,参见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侄女、卫桓从的妹妹),有名当代。《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着《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卫铄认为,书法品位就高在“多力丰筋”,即筋劲,力强。多“肉”则是下品,是“墨猪”,臃肿无神气。魏晋人讲“风骨”,讲“清奇险峻”,所以以“瘦硬”为美。后代人或崇尚“丰腴”,或崇尚“肥劲”,对“筋”、“骨”、“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但“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书”(苏轼《东坡题跋》卷上)则是历代书家的共识。卫铄的贡献就在于她把“筋”、“骨”、“肉”之说引入书论,使之成为书法审美范畴,为后世的创作和欣赏开辟了新的思路。
正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音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览。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内;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 陆断犀象。
乙[折] 百钧弩发。
∣[竖] 万岁枯藤。
、[捺] 崩浪雷奔。
勹横折钩 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
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庶:希望、但愿。
8、崇山绝仞:指高山最高的地方。
锋齐:锋毫要齐。
腰强:“腰”指笔毫的中部,此即谓笔毫中部要有强 度、有弹力。
9、前涸:通翦涸,指浅黑干涸。
润涩:此为一对反义词,即指润滑和不润滑。
浮津耀墨:浮耀墨汁的光泽。
10、鹿角胶:由鹿角熬制成的胶。
11、东阳鱼卵:一种产于东阳的鱼卵纸,东阳在今天安徽省天长县。
12、真书:魏晋之后对正体的一种称呼,也称作楷书。
行草书:由称草行,一种比较流动而近于草书的书体。
13、点画:文字点与横竖笔画的总称。
波撇:指磔和掠,即捺和撇。
屈曲:弯曲、曲折。
14、大书:写大的字。
从小:指写小字。
15、鉴:鉴别、鉴赏。
16、筋书:瘦劲有力的书
墨猪:笔画肥而无力的书。
圣:超凡、卓越。
17、消息:奥妙、真谛。
18、笔阵:将书法比作作战行阵。
执笔急:指执笔松。
19、执笔近:指执笔处离笔毫近。执笔近不能很好
的运腕行笔,执笔不紧,运笔则无力。
20、结构圆备:指字的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完备。
篆法:此为大小篆的总称。
21、飘扬洒落:指章草自由奔放洒脱的笔势。
22、八分:东汉后期的准隶书书体,传自王次仲始,尽其笔势,舒展波撇,其势凶险可畏。
23、飞白:相传为蔡邕所创之体,此之“窃窕出入”
喻其笔势在那丝丝露白处的入与出,显得娴静优美。
24、耿介:指高耸突兀貌。
25、古隶:指西汉至东汉前期通行的隶书,尚带有篆
书意味,无明显的波挑,无篆书的圆润之态,其笔画尤
显纵横,粗壮朴拙而厚实。
26、心存委曲:谓作书前思考要透彻详细。
27、永和四年,上虞 制记:此二句为作者写作之
行款,永和即东晋穆帝之年号,上虞在今天浙江上虞县之西。
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猎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至于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作为制造的原料。纸则要取东阳鱼卵纸,柔软滑净的。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
横画:要像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高低不同的形状。
侧点:要像高峰坠石,磕磕然实际在崩塌。
撇掠:锋锷能在陆地截断犀角象牙。
戈笔:要像百钧重的弓张箭发。
努笔:要像万岁枯藤一样多节而瘦劲。
背抛法:要像蹦浪雷奔一样徐迟有力。
钧弩势:要有如强弩筋骨一样遒劲。
右边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情形。有时候心情紧急而执笔却不紧,有时心情宽松执笔却很紧。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不紧,意在笔先就会成功。于是又有六种用笔之法:
结构字体、布置形势完备的如篆法;
笔势飘逸洒脱而又自由奔放的有如章草;
波撇凶险可畏如八分书;
那笔法出入娴静优雅的好比作飞白书;
笔画高耸挺立如鹤头书;
纵横沉凝遒劲的如古隶。
然而还要用心思考,考虑详尽,再作一字,各象其形,这样才有可能臻于妙境,书道也只有在这时才算穷尽。岁在永和四年,上虞 制图并撰文。
王羲之《书论》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若乎银钩。昔秦丞相李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暗其理者多。近代以来,多不师古,缘情弃道,才记姓名。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力。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要先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月九月收之。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要强者。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又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已上强如石者。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然后静神虑思,挥襟作之。先学执笔,若真书,去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头三寸一分。执之下墨点画芟波屈曲,真草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若初学,先大书不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凡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若作横画,必须隐隐然可畏。若作蹙锋,如长风忽起,蓬勃一家。若飘散离合,如云中别鹤遥遥然。若作引戈,如百钧弩发。若作抽针,如万岁枯藤,若作屈曲,如武人劲弩<角力>节。若作波,如崩浪雷奔。若作钩,如山将岌岌然。夫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近而能竖者,心手不齐,意後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心前笔后者胜。又有十一种:结构员满如篆法,飘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峙立如鹤头,郁跋纵横如古隶,尽心存委曲,每为字各一象其形,斯道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於上虞制记。(《墨池编》
笔势论十二章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
夫低者阵也,笔者刀?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笔者吉凶也,也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启心章第二
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乃钟繇弟子)。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伏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基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沈,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视形章第三
视形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整。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今古。智者荣身益世,方怀浸润之深;愚者不俟佳谈,如暗尘之视锦。生而知者发愤,学而悟者忘餐。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金书锦字,本领为先,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小尤难。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
说点章第四
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各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处戈章第五
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开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处其戈意,妙理难穷。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凌?切于云汉,倒载陨于山崖。天门腾而地户跃,四海谧而五岳封;玉烛明而日月蔽,绣彩乱而锦纹翻。
健壮章第六
夫以屈脚之法,弯弯如角弓之张,[鸟]、[焉]、[为]、[乌]之类是也。立人之法,如鸟之在柱首,[彳]、[亻]、之类是也。腕脚之法,如壮士之屈臂,[凤]、[飞]、[凡]、[气]之例是也。急引急牵,如云中之掣电,[日]、[月]、[目]、[因]之例是也。腕脚挑斡,上捺下?终始转折,悉令和韵,勿使蜂腰鹤膝。放纵宜存气力,视笔取势。行中廓落,如勇士伸钩,方刚对敌,麒麟斗角,虎凑龙牙,筋节拿拳,勇身精健,放法如此,书进有功也。牵引深妙,皎在目前,发动精神,提撕志意,挑剔精思,秘不可传。夫作右边折角,疾牵下微开,左畔斡转,令取登对,勿使腰中伤慢。视笔取势,直截向下,趣义常存,无不醒悟。
教悟章第七
凡字处其中画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右相复宜粗于左畔,横贵乎纤,竖贵乎粗。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影及出其牙锋,展转翻笔之处,即宜察而用之。
观形章第八
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趣。憩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息笔者逼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蹙笔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厥笔者成机,促抽上勿使伤长。厥,谓其美也,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尽为其著而后反笔抽之。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叠笔者时劣,缓不宜垂。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打笔者广度。打广而就狭,广谓快健,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开要章第九
夫作字之势,饬甚为难,锋?来去之则,反复还往之法,在乎精熟寻察,然后下笔。作ノ字不宜迟,乀不宜缓,而脚尖不宜赊,腹不宜促,又不宜斜角,不宜峻,不用作其棱角。二字合体,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节制章第十
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如是则是头轻尾重,不相胜任。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不舒展也,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诸处伤慢。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腰枝无力。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言其阔也。此乃大忌,可不慎欤!
察论章第十一
临书安贴之方,至妙无穷。或有回鸾返鹊之饰,变体则于行中;或有生成临谷之戈,放龙笺于纸上。彻笔则峰烟云起,如万剑之相成;落纸则碑盾施张,蹙踏江波之锦。若不端严手指,无以表记心灵,吾务斯道,废寝忘餐,悬历岁年,乃今稍称矣。
譬成章第十二
凡学书之道,有多种焉。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若拟目前要急之用,厥理难成,但取形质快健,手腕轻便,方圆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笔势;莫以字大难,而慢展毫头。如是则筋骨不等,生死相混。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国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予《乐毅论》一本,书为家宝,学此得成,自外咸就,勿以难学而自惰焉。
用笔赋
秦、汉、魏至今,隶书其惟钟繇,草有黄绮、张芝,至于用笔神妙,不可得而详悉也。夫赋以布诸怀抱,拟形于翰墨也。辞云:
何异人之挺发,精博善而含章。驰凤门而兽据,浮碧水而龙骧。滴秋露而垂玉,摇春条而不长。飘飘远逝,浴天池而颉颃;翱翔弄翮,凌轻霄而接行。详其真体正作,高强劲实。方圆穷金石之丽,纤粗尽凝脂之密。藏骨拒筋,含文包质。没没汨汨,若蒙汜之落银钩;耀耀希希,状扶桑之挂朝日。或有飘?骋巧,其若自然;包罗羽客,总括神仙。季氏韬光,类隐龙而怡情;王乔脱屣,焱飞凫而上征。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养德俨如,威而不猛。游丝断而还续,龙鸾群而不争;发指冠而些皆裂,据纯钩而耿耿。忽瓜割兮互裂,复交结而成族;若长天之阵云,如倒松之卧谷。时滔滔而东注,乍纽山兮暂塞地。射雀目以施巧,拔长蛇兮尽力。草草眇眇,或连或绝,如花乱飞,遥空舞雪;时行时止,或卧或厥,透嵩华兮不高,逾悬壑兮非越。信能经天纬地,毗助王猷,耽之玩之,功积山丘。吁蹉秀逸,万代嘉休,显允哲人,于今鲜俦。共六合而俱永,与两曜而同流;郁高峰兮偃盖,如万岁兮千秋。
王羲之《用笔赋》
秦、汉、魏至今,隶书其惟钟繇,草有黄绮、张芝,至于用笔神妙,不得而详悉也。夫赋以布诸怀抱,拟形于翰墨也。辞云:
何异人之挺发,精博善而含章。驰凤门而兽据,浮碧水而龙骧。滴秋露而垂玉,摇春条而不长。飘飘远逝,浴天池而颉颃;翱翔弄翮,凌轻霄而接行。详其真体正作,高强劲实。方圆穷金石之丽,纤粗尽凝脂之密。藏骨拒筋,含文包质。没没汨汨,若蒙汜之落银钩;耀耀希希,状扶桑之挂朝日。或有飘?骋巧,其若自然;包罗羽客,总括神仙。季氏韬光,类隐龙而怡情;王乔脱屣,焱飞凫而上征。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养德俨如,威而不猛。游丝断而还续,龙鸾群而不争;发指冠而些皆裂,据纯钩而耿耿。忽瓜割兮互裂,复交结而成族;若长天之阵云,如倒松之卧谷。时滔滔而东注,乍纽山兮暂塞地。射雀目以施巧,拔长蛇兮尽力。草草眇眇,或连或绝,如花乱飞,遥空舞雪;时行时止,或卧或厥,透嵩华兮不高,逾悬壑兮非越。信能经天纬地,毗助王猷,耽之玩之,功积山丘。吁蹉秀逸,万代嘉休,显允哲人,于今鲜俦。共六合而俱永,与两曜同流;郁高峰兮偃盖,如
万岁兮千秋。
读王羲之《用笔赋》
赵博海
王羲之《用笔赋》这段,见朱长文《墨池编》。本文都据《佩文斋书画谱》第五卷选入。从内容上看,说是王羲之所著,并不可靠。全篇辞藻骈丽,假山石天光人仙逸趣,构成了一番形象意境,令人心向往之。这种假物取譬、以意传神之论,确是向邃处的追寻。《用笔赋》首先阐明:从秦汉、魏晋,楷书惟首推钟繇,草书则有黄绮、张芝,说到用笔的神妙,虽不能详作说明,但可以“布诸怀抱,拟形于翰墨”。从所见形迹上说一下感受,也许会对学者是有益的。古人认为:什么样的人具备有特殊的气质,而且博学多才。其高贵就象飞舞在百兽头顶的凤凰,翻腾在碧涛中的祥龙。其纯洁就好比“滴秋露而垂玉,摇春条而不长”。其行动就好象云彩在天空中飘飘远逝,在布满波涛中上下翻转;象雄鹰展开翅膀回旋飞翔,“凌轻霄而接行”。而仔细观察现实中的书法作品,高超的书法必然是笔画强劲有力,既表现出金石的方圆的变化之丽,又能展现粗细紧密精美之妙。有“藏骨拒筋,含文包质”。具有沉浮的变化,又有落日之银钩的不同景象;既有光芒耀希,又有太阳初出的万道光辉。其表现出飘逸轻盈?或奔驰顺畅,洒脱自然;就象是所有的得道的道士,所有的神仙一样行动自由。既好比春秋鲁国的季孙氏权势由盛到衰的变化一样,类同与“隐龙而怡情”;又好似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能常乘屐飞行,“焱飞凫而上征”。在运笔中“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养德俨如,威而不猛”。时而“游丝断而还续,龙鸾群而不争”;时而“发指冠而些皆裂,据纯钩而耿耿”。而各种变化忽而斯裂互断,忽而又交错而群聚;真乃“若长天之阵云,如倒松之卧谷”。好似滔滔不绝之水东流之时,突而“乍纽山兮暂塞地”。充分运用“射雀目以施巧,拔长蛇兮尽力”。形成草草眇眇,或续或绝如花乱飞,满空飞舞的雪花;“时行时止,或卧或厥,透嵩华兮不高,逾悬壑兮非越”。任其成“经天纬地,毗助王猷,耽之玩之,功积山丘”。真是让人感叹其“秀逸,万代嘉休,显允哲人,于今鲜俦”。实为“共六合而俱永,与两曜而同流;郁高峰兮偃盖,如万岁兮千秋”。其通篇如一幅画卷,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书法创作就象是,运用智慧的翅膀去描绘,时而走入大山,时而腾空而起,俯视云海翻腾。万物生灵变化莫测,交相呼应永不停止的动感地带。运用所有的书法技能,打破现实中的法则,变幻莫测。其书法作品中的行书、草书的意境更能适合此篇赋文的意境表现需要。(2009年10月29日写于辽宁省文联)
王羲之《自论书》《书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记白云先生书诀》
作者:王羲之 来源:拙风文化网
自论书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馀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贤,仆书次之。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论君不谢。
书论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夫书,不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细如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承。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记白云先生书诀
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刀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言讫,真隐子遂镌石以为陈迹。维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将军王羲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