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时间:2019-05-15 05:2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第一篇: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渗透创新意识,让学生向智慧和人格宝塔尖迈进,成为未来社会的新人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我们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个渠道,尊重儿童文化,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教学过程,拓展创新领域,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更尝到创新的乐趣,并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下文将对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阐述本人的几点思考。仅做抛砖引玉。

一、谈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应做好:发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语文,这个实践也就是“体验”,强调语文课程重在实践,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不仅是在课堂“言说”的过程中,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语文课程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的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从课程目标透视,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态度和情感、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等层面、而不仅仅局限于系统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尽力促使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感悟,自行探索,自求了解。通过一项项内容的学习,学生所得到的不仅是一个个结论,而且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表达方法,使学习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所以,我认为:体验式教学是达成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良好途径。

二、谈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阐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将学生的

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使之非常特别的突出了新旧课程的不同.当然,我们不但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向课堂教学要实效。

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教材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专题中,我深深的明白新课程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提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走进中小学的课堂,目前普遍存在着单

一、他主、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现状随处可见,在接受中学习,学生的心理机制或途径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倡导的在发现中学习,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传统的方法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智力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教师角色质的变化。

教师的作用不是把学生当做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教师的责任中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根据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讨论,推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讨论中思考问题,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并要起到润滑剂和指向的作用,利用直观的讲解示范,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讨论争辩、演示比较,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见解、知识及交流彼此情感的场所,求得新的发现,通过归纳、概括,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这是因为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是相互促进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谈阅读教学中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语文教学应该语言与文学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共同提高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却让学生付出一些无谓的劳动,比如,每课生字抄十遍,语文园地会背之后再抄两遍等等。如果总是千

篇一律地让学生把学过的基础知识读读写写,学生的感受一定如同口爵蜡,而且知识掌握不牢固,不灵活。教学中,我不断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同行们分享。

(一)词语训练,形式多样。

语文书的最后部分都是词语表,每次学习完一课的生字和词语,我都让学生抄写到本子上,进行批改,以保证学生掌握词语的正确书写。学习了一个单元的课文之后,我布置这样的复习作业:你从词语中选择喜欢的词语写成一段话或几段话,好吗?第二天,我又让他们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相修改、补充。让同学们朗读那些描写生动、想象丰富的作品,激发大家写创造的兴趣。随着词语学习得越来越多,我又限制了选择词语的个数:30个或50个、100个,编成几个小故事„„学生在编写故事的同时,也在选择着词语,一边选择一边把词语又复习了一遍,而且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故事之中,他们既感到词语积累运用有趣,又提高了写作能力。这不比以往我们让他们一遍遍地抄写,让家长听写的形式更有效吗?

(二)利用课前两分钟,加强积累

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有“读读背背”,同样,如果让孩子们一遍遍地抄写、背诵,他们一定会厌烦,而且越抄越草,错别字也会增加。天长日久,记住的词语、语句也淡忘了。我并没有按照以上的方法去做,而是把我们班的42名学生编排了学号,每个学生背一句话。从1号开始背诵“日积月累”中出现的语句。每节语文课前都进行了两分钟的轮流接龙背诵,有时从1号开始,有时从5号开始,或10号、12号„„每天同学们都聆着佳句,耳濡目染,“日积月累”的内容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就连我无意中也记下了许多佳句。我想,这样进行训练,孩子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些佳句的。背诵的学生一定会加倍用心去准备,平翘舌音、声音的抑扬顿挫都毫不含糊,增强了责任感和自信心。这两全其美的做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互批互改,提高能力。

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要进行字或词语的听写测试。测试时,并不是我读大家写,而是同桌之间互相听写。这样做,虽然平静的课堂乱了一些,但是在“乱”中学生之间学会了合作与交流、谦让和互助,体验着喜悦和焦虑,分享着成功与挫折。学生之间一人读一人听写,然后互相再交换角色,在发现同桌不会的词或字时,他就会着重记忆,感到骄傲和自豪。互听互写之后,我又安排了互批互改,既减轻了我的负担,又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尝试了当小老师的滋味。这样做,虽然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是我觉得很值得,我为学生们创设了轻松、自由的训练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四、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同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也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朗读的方式比较多样,教学中老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教学。如自读、放声读,老师范读,学生范读,小组读,配乐朗读,男、女生比读,对话朗读、比较朗读等,改变单一的个别读、齐读的方式,丰富形式,增强趣味性。

(二)善于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氛围或生活经历中去体味文本,让学生能够入情入景的朗读。一位老师教《拔苗助长》一课,在让学生体会农夫很想让禾苗快速成长时,引入以前学过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中那位种葫芦的人说的话“快长啊,快长啊,长得像个大西瓜才好呢!”让学生体会他的焦急,期盼,并把这一体会带入本课的朗读中,学生读出这种味道就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又如,我在执教《太阳是大家的》这一首诗歌第三节时,先请学生欣赏落日西沉的图景,让学生感受到对夕阳无限的依恋,再读此节,学生的不舍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把感悟和朗读,朗读和生情结合起来,实现阅读教学中几者的结合。达到“以感促读,以读生情,以情促读”。实现悟、读、生情的和谐共振。

(四)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入境入情,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要多读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朗读;要体现读通、读熟和读出感情这样的朗读层次;但并不等于不进行朗读指导,教师在朗读中也应该发挥出主导作用。一位老师在《丰碑》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读队伍遇到的困难时,让学生要边读边想当时的情景,把文字还原成场景的解说语言,这样的提示后,学生的朗读就把队伍面临严峻考验的部分读得入情入景。

(五)注重朗读发展的层次性。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要引导学生获得发展性学习,有意义地进行学习,并不单纯是完成40分钟的教学容量。对于有的赛课活动中临时抽上第一课时的学生,在事先没有预习的情况下,有许多字、词音的障碍,陌生文本的距离感„„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老师在朗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由不熟悉到熟悉,由不流利到通顺、流畅,由没有感情到饱含感情,这些,正是发展,朗读的发展,学生素质的发展。如一位老师在一次赛课中执教《猴王出世》时,让学生找到了写猴子的有关句子: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学生在体会到猴子的活泼、顽皮之后让学生朗读,但老师并没有到此点到为止,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排比的韵味,对偶的妙处,学生对猴子的形象还感受到了活泼可爱、有亲和力、友善„„并再次进行朗读,层层引导,层层推进。每一次的朗读,都在不断的体验,回扣式的感悟中层层涌进,让人感到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层次美。

是的,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不断探索和创新,注重实效,相信琅琅的读书声定会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色不少。

五、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迁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拓展迁移的方式,援引相关的材料,可以有效地开拓学生的视野,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背景知识。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要求我们拥有宽厚的期待,转变教学理念,明确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给学生以标准答案,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在自主的学习中发展思维。因材而异,许多课文的导入都与激发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相联系。可见,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就能进行读写迁移拓展。即课前延伸拓展。

例如:Internet环境下的语文拓展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之下进行搜索、查找有关学习的资料,比如:我们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指导学生从多媒体网络上查找有关周恩来总理的事迹,并将找到的资料整理出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搜索的时候,找到了许多周总理的事迹,并找到了周总理的一张工作时间安排表,我将这些资料的网页链接起来,学生在浏览之后,很自然地对总理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对照周总理的工作安排表,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读:“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利用课前的拓展,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中心,体会文章的思想。

又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情境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夫人。先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居里夫人的演讲录像。问: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相信居里夫人的形象已经定格于同学们的头脑中,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居里夫人。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言。接着要求学生编写习作提纲,试写居里夫人。做法如下:1.通过交流,同学们对居里夫人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现在如果让你来写居里夫人,你打算写些什么内容、怎样去写?请同学们快速构思,列出写作提纲。2.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作文思路。3.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这样的导入正是对学生读写迁移能力的训练。

可见,读写迁移拓展可以放在第一课时。

诚然,语文教学可谓见仁见智。本人在上文中略抒拙见,还请专家指教。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及落实

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及落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又如何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对“语文素养”的认识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从工具书的解释来看,“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提出是时代的产物。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表达,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下列几项:

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2、培养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探究能力、明辩是非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感情。

4、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字欣赏能力。

5、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文字、文化知识等。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分析新课程提出的“语文素养”可将其特点总结为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语文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特别是分析研究课程标准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教学大纲比较的异同,便可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阅读方法的运用、个性发展等,这些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教学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与教学过程之中。

4、理清三维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它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5、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处处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如,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第6条规定:“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自信心”“积极”“感兴趣”是情感、态度的要求,“表达”“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参加”“发表”就体现过程,如何讨论和怎样发表意见则体现学习方法地要求。在拟订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借鉴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方法。

三、“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体参与的有效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对象;

2、学生的行为;

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如《西湖的“绿”》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通过自学,学生 能 迅速无误 地 读出5个生字。

条件

对象

程度

行为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 深入 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绿的喜爱。

条件

对象 程度

行为

3、理解课文内容,学生 准确 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深入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条件 对象 程度

行为

(三)教学内容的问题化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如《西湖的“绿” 》的教学,老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深入解决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

1、课文写了几处的绿,每处的绿有什么特点?

2、作者用了那么多的“绿”,阅读时我们为什么不会觉得重复?第一个问题就是着眼于整体,问题的解决,要引导学生概括,抓主要信息;第二个问题就是着眼于细节,问题的解决,既要引导学生比较,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

(四)教学过程的实践化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五)教学指导的方法化

老师要有强烈的方法意识,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它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教科书中大量的课文可看作是陈述性知识,从语言积累的角度来说,主要是熟读成诵。老师的指导主要是如何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和熟记方法掌握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程序性知识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它具有动态性质,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对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作用,能直接指导技能的训练和促进技能的形成。教科书中的程序性知识 见于课文的“导读”“阅读提示”“思考·练习”以及“习作”、“口语交际”的提示当中,更多的是没有见诸文字,全凭老师根据教材特点而定。阅读教学中程序性知识的引导,要引导学生经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体验)——复读升华和熟读成诵,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领悟重点词句的步骤方法,如重点语句的先理解字面意思,再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言外之意,体会思想感情,然后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又如习作指导,要引导学生在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学习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等方法。

3、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策略性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情景中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不同于圈画、批注、评点等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明确每次要从教科书学到什么,要利用哪些资源和怎样利用这些资源,要采用怎样的学习策略才能达到学习目的等。

(六)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要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或问:你的依据是什么?)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用表示赞赏或用委婉的批评给予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老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实践证明,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

用。

四、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表述

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是最核心的部分。课程目标的描述应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下面列举目标描述的一些行为动词供参考。

学习水平常 用 行 为 动 词 举 例 知 识

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3、应用——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了解、写下、熟记 理解、展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表现、扩大、拓展 评价、掌握、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

技 能

1、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3、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 讲述、表达、阅读、复述、诵读、写出、倾听、观察、朗读、推想、揣摩、想像、转述、讲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发现、借助、捕捉、提取、收集、修改

过 程 与 方 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

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论、积累、体验、策划、交流、制定计划、收藏、分享、合作、探讨、沟通、组织

情 感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1、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喜欢、有-----的愿望、体会、乐于、敢干、抵制、有兴趣、欣赏、感受、愿意、体味、尊重、理解(别人)、抵制、辨别(是非)、品味、关心、养成、领悟

以上行为动词的使用,可以形象、具体地反映出课程理念的变化。了解和研究目标描述可以对我们理解课程改革的本质和各课程标准有很大帮助,并可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时参考的依据。

五、结语

三维目标,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深远,是不可忽视的。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将这一理念领会透彻,并力求每节课都体现这些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使其积淀成为人的最深厚、最基本的东西。

在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是同等重要的,不能忽视和偏颇某一维度,它是一个整体,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以情感,必须是三位一体的,因为它是面对人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又可以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灰姑娘的故事》这一课上得非常好,设计新颖,课堂自由、开放,老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快乐中受到教育。除此之外,老师还能结合平时生活让学生去感受理解文本,例如:在案例中老师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心理和感受深入到故事里面,亲自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灰姑娘的故事》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和启示。三维目标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表演课本剧,比赛,小组合作等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的生活感受去理解文本,如:《小熊住山洞》一课,小熊舍不得砍树,对于舍不得这个词的理解,我让学生先谈谈平时自己有没有舍不得的时候,再回到文中去理解舍不得的意思,这样,深入浅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2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上茆小学

【内容摘要】三维目标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前、课堂、课后构成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个链条,缺一不可,所以落实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必须整体考虑、统筹兼顾才行。

【关键词】小学

语文

三维目标 【正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全面落实三维目标,近年来教师们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我认为三维目标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前、课堂、课后构成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个链条,缺一不可,所以落实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必须整体考虑、统筹兼顾才行。

一、课前:积极引导,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

只有被期待的信息才是最能有效传播的信息。当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时,学习起来效果才最好。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不愤、不悱,老师就不讲了吗?当然不是。课前的引导就是找到愤、悱的切入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及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进入“愤、悱”的状态。对低年级学生要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使其有积极的学习态度、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识字,喜欢阅读,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对中高年级学生要注重在探究过程中获取体验,掌握方法,特别是教给其预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1.识字读书,养成习惯(1)识字写字的习惯。

良好的识字习惯,主要指“主动识字”的习惯。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外,还要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让他们凭借生活体验和积累认识汉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汉字,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认识汉字。

良好的写字习惯包括: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落笔之前仔细观察、落笔尽量不改动、不用或减少用橡皮,书写规范、保持书面整洁,勤于习字、坚持不懈。

(2)读书的习惯。

语文素养是读出来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习一篇课文要做的第一件实事就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是保底工程,书读不通、读不准、读不透,是不能开始讲课的。为了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学习每篇课文之前,我都要举行一次小小的读书比赛,全班同学按自然座次分成4个大组,全员参与,谁读错了或读断了就下台,最后看哪组读得遍数多,读得效果好,就对优胜组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奖励虽小,但可以调动孩子们读书的积极性,他们不但自己想把书读好,还注意听别人是不是也把书读好了,开始,他们只注意是不是读错、读断,后来连朗读时的缺陷都能听出来。

2.教给方法,学会预习

这里要说的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预习。一般情况下,我让学生经历四个过程:

(1)读。读就是读课文,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扫清字词障碍;其次,再读课文,学做批注;最后,细读课文,提出问题。

(2)查。查就是查阅资料,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咨询等多种方式搜集有关的信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思。思即思考,只有会思考的预习,才是真正深入的预习。其实思考不是孤立的,整个的预习过程都要思考。读课文时的思考、查阅时的思考、对心中疑惑的思考都是思。思中有疑,疑中有思,问题越多,思考得越深入,否则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1(4)记。记就是记录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课文中的疑难问题、预习的收获与体会等。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相关的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在方法的指导下有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还奠定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文中作者初步达成感情的共鸣。

二、课堂:加强整合,体验过程,关注反馈,重视评价

1.创建模式,加强整合 围绕实现三维目标的总体理念,我采用了“交流质疑→自主阅读→研读解疑→拓展延伸”的自主质疑、探究式学习的四步教学模式:

(1)交流质疑。体现的是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包括文章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的搜集、对课文内容整体的感知、运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等等。通过交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试着解决部分问题,为下一环节的学习任务奠定基础,也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促进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经过预习,中年级学生要能“提出问题”,高年级学生要能“提出疑难问题”。学生大胆地设疑,既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可使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学习。对于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直接解答或由学生解答。对于有价值的,与课文中心紧密相关的问题可存疑,并提醒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动脑思考,问题自会解决。

(2)自主阅读。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获取直接的认知体验,对交流阶段提出的问题试着解决,并进一步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思考,通过圈、点、画、注、读、思、议、悟感知文本,提出深层次有价值的问题。体现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情感体验过程,是学生与文本直接的对话过程,是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积极表现。

(3)研读解疑。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针对大家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进行归纳、梳理,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及重难点。三维目标的整合在这一环节也得到充分的体现,既有教师的学法指导,又有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而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过程,也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展现过程和学习方法的交流渗透过程,更体现了学生课内外知识积累的广度与深度,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4)拓展延伸。在充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过的其他课文或课外读过的文章,拓展思考的空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形成更深刻、更带规律性的认识。

2.关注反馈,重视评价 教学目标的三维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维,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层,教学过程的开放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为促使学生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特别关注对学生及时反馈,重视评价的策略。

(1)坚持多元评价。一般来说,显性的目标,如“知识与技能”目标比较容易反馈,而隐性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往往难以检测,就此我采用观察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来进行整体评价。比如,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目光是否追随教师的一举一动,是否认真倾听老师或同学们的意见,是否踊跃举手发言,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和讨论等等,来获得信息,进行评价。

(2)坚持多层评价。三维目标要达到什么程度,对每个个体来说结果肯定不一样,确保全体学生完成基本的教学要求,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我根据学生上、中、下三个水平层次,采用A、B、C三套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重在鼓励其敢读、爱说,对基础好的学生,评价旨在激励他们挑战、创新。在“过程与方法”上,我允许不同学生异步达标,即对于不能按时达到标准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他们制定改进提高的计划,对他们实行延迟评价。

(3)坚持多维评价。所谓多维评价就是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自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共 2 评。如朗读、背诵、作业,可以开展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法,使用“你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你认为他做得怎样?”“好在哪里?”“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做?”“还有哪些要改的,怎么改?”等引导语,使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提高能力,学会评价。

三、课后:迁移运用,突出实践,发掘资源,整体提升

1.迁移运用,突出实践 蚕食桑而吐丝,蜂采花而酿蜜。学生把课堂获得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等经过咀嚼、消化、吸收、加工、提炼后也会有所发明和创造。

让学生读。如讲完《草船借箭》后,让他们去读《舌战群儒》《三气周瑜》;讲完《送元二使安西》后让他们去读《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讲完《卡罗那》后让他们去读《爱的教育》。

让学生写。如讲完《秋天的雨》后,让他们仿着《春天在哪里》的歌词去创作《秋天在哪里》;讲完《陶罐和铁罐》后,让他们编写《鲜花和绿叶》《大海和小溪》等寓言故事;讲完《只有一个地球》后,让他们谈谈内心深处的感受。

让学生演。演《半截蜡烛》,演《负荆请罪》,演《晏子使楚》。

让学生画。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用直观形象的图画表现出来。画《小桥流水人家》,画《翠鸟》,画《长城》。让学生做,如每两周为学生布置一期不同专题的班报,在这两周期间,学生要收集大量的材料,并进行筛选、编辑、写作、设计版面,最后还要工工整整地誊写,可以说一份小小的手抄报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2.开发资源,整体提升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在指导学生完成课内作业的基础上,教师应让学生走进生活,实践生活,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极捕捉学生的兴趣观察点和社会热点,从而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以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1)开发媒体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已进入了家庭。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料,教师应激励学生予以充分利用。此时教师可让学生浏览教育网页,布置收集信息类作业,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增加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另外,收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教师和孩子们可以共同选择一些有意义的节目,一些节目涉及到了动物知识、海洋生态知识以及世界各国的民俗风情等,同学们出门的机会比较少,这些电视节目可以帮助他们补充此方面的欠缺,从而开阔他们的眼界,不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情感上都达到了很好的整合。

(2)寻求兴奋点及社会热点。

另外,在开发课内外资源的作业布置方面,要寻求学生们的兴奋点和社会热点。比如学完《千年梦圆在今朝》一课,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回家上网或查阅资料了解一下中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第二天教师和同学们就可以畅谈神

五、神

六、神七号的运行及返回情况。

三维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能否全面落实,能否尽快取得成效,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它取决于教师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用。

第五篇:学习心得 落实三维目标

写一篇学习体会,谈一谈你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 教学情景可以分为几类?怎样的情景引入才是有效的?

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的几点做法

物理教学要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初步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分析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只有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合理有效的落实,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于我们的学科教学。,下面就物理学科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我们才能有的放矢的去进行教学设计。比如,在初三的实验复习中,首先我把课本上所有的实验全部列出来,然后把它们进行分类。第一类观察分析型实验,这类实验以演示实验为主,一般都比较简单,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其实验过程,知道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并且了解实验所用的方法和结论是如何得出的。第二类测量型实验。学生实验多数是这种类型。测量型实验又分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直接测量型实验的要求:知道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知道如何调零,使用时不要超过它们的量程,有刻度的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间接测量型实验的要求:知道测量原理,知道计算公式,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知道如何用别的器材来替代测量。第三类探究设计型实验。这类实验的要求是:明确实验目的,确定研究方法,确定需要测量或比较的量,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二、重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教师应该一直坚持不懈地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适应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并能够从中探索出学习物理的方法。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追求的是一堂课讲得越细越好,知识面越全越好。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讲过的题目学生就会,没讲过的学生感觉没处下手。“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现在推行的“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课前让学生针对目标,有的放矢的预习,使学生自己学会一部分,课上教师精讲点拨,只讲学生的困惑所在。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学会了自主学习,自学能力得以提高。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前打上不同的符号,比如不会的打“?”,不明白的打“△”等,等复习回顾习题时,可以只看带符号的。

三、重视情感价值态度的培养。

教师在关注学生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在自己的教学始终。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例如在伽利略实验的学习时,我介绍了伽利略实验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们在感叹科学前辈的同时也认识到,如果同学们平时也能勤于思考,敢于实践,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TOP

生物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统一

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的实现学生的三维目标呢?

据对高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心理的调查表明,高中生学习生物学的三大主要学习动机(考试成功、独立学习、问题解决)中,“问题解决”(如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区分事实、原理和学说,探知未知世界)在促使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各种动力当中,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很好地利用并激发学生的这种求知欲,便可以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真正的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课堂利用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同时人也是作为一种生物体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所以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利用学生对于已知生活中的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观察认识,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去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能够很好的实现。

1、问题情境创设的现实性

对于高中生来讲,随着他们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越来越强,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随之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也会在他们的脑海中产生许多的问号?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尽可能的要贴近生活,这样便有利于学生能够自己联系实际,产生疑问,引起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解决问题,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例如:在讲到第三章《新陈代谢与酶》的时候,酶的特性有三方面: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以及酶的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温度、PH值)。前两个酶的特性课本上是通过实验的方法包括演示实验或者分组实验来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而对于酶的第三个特性课本上只是通过图表和简单的文字描述,来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显得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创设一定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家里做家务使用洗衣粉时,“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在什么情况下经水泡出来的洗衣粉的泡沫最多呢?”这时由于这样的问题情境与学生联系比较紧密,大多数学生自己也有过这样的亲身体会,所以会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大家便会展开激励的讨论,各抒己见,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学生说是凉水、有的说是温水、有的说是热水这样可以杀死细菌……那么到底哪一种情况是正确的呢?能不能用井水来浸泡衣服呢?这样不是可以节约用水吗?这时学生便会开展自主学习,回归课本去寻找答案。在无形之中,便掌握了酶的第三个特性酶的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即适宜的温度和PH值)。同时,为了更好的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去进行亲手实践,然后将实践的结果进行反馈,并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体会和实践中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

2、问题情境创设的趣味性

好奇是兴趣的先导。只有好奇心才能点燃兴趣的火种,富有创新精神的人通常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在创设问题情景时,通过有趣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第四章《植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一节,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用实物教具或者通过多媒体展示(如右图)这样的一盆盆景。让学生思考,“通过哪些手段能够获得这样一盆形态的盆景呢?”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发挥集体的力量。这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讨论,每一小组都得出了自己的答案。然后,每一小组派代表发言来阐述本小组的观点。

综合分析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大多数都认为通过压条的方式,可以获得这样一种形态的盆景。只有少数的学生可能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想到利用植物的向光性来进行处理,但是具体的原理和操作方案,由于学生对于新知不甚了解,所以不能准确的表述清楚。不过教师首先应该肯定通过压条的方式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并对提出这种方案的小组和同学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大胆创新。

“那么还能通过哪些手段可以获得如此漂亮的一盆盆景呢?刚才同学们讲到的向光性,它的原理是怎样的?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正是利用这一点,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便会随着新课知识的讲授,被逐渐吸引到课堂上来,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新课知识讲授完以后,教师引导学生,重新回到课前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应用本节课所学的新知来解决创设的问题情境,加以巩固提升。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从而导致植物体弯曲生长。这样的话可以利用开口的不透明的纸盒来对材料进行处理,提出自己的具体的操作原理、方法和步骤。“那么这种方法是否可行呢?”教师可以安排组织学生去进行课后实践,或者去进行调查访问,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享受学习新知,应用新知的乐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从而很好的实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毫无强迫的痕迹,把“要我学” 变成“我要学”,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烁,创新成为可能,也变为现实。

在课堂上创设具有现实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他们的创新精神。但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由于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差异,往往有的学生能够很容易便掌握与一些基础知识相关的问题情境内容。如果过多的讲解反而会引起这部分学生的厌恶情绪,他们渴望的是更具思考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具有难度和综合性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应包含有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的基础性的问题,也应该有能让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问题。即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具有层次性。

3、问题情境创设的层次性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情境,能够照顾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之一。(引上例)在向光性实验制作盆景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能够通过新知的讲授想到运用单侧光的原理进行处理,“那能否在不用任何药剂、装置和触及幼苗的情况下,使幼嫩植株长成这样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会感到十分的新奇,难道不用任何工具还能够制作出如此漂亮的盆景吗?这样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大家都会绞尽脑汁去思考,想各种答案。如果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结果不是很理想,那么这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

师:什么情况能够导致植物体弯曲生长呢?

生:生长素分布不均。

师:那么哪些因素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呢?

生:单侧光

这时大多数学生会认为只有单侧光,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绪论中讲到的植物根的向地性,由此可见重力还能够引起植物的弯曲生长。

师:那么重力能否起到这样的作用呢?又是怎么样来引起植株弯曲生长的呢?

学生通过回顾旧知(绪论提到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茎具有背地性),联系新知,“在什么情况下重力会引起生长素在植株的茎和根的部位分布不均?从而引起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呢?”通过讨论,学生得出“可以将植株水平放置”。这样学生便提出了解决方案:首先将花盆横放在地面,待其弯向上方生长后,再调整花盆,朝向另一侧横放,待其向上生长后,再朝向另一侧,这样不断的调整,直到符合要求为止。这一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于第一节的内容进行了整个的回顾包括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作用特点具有两重性以及根、芽、茎对于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这几个方面。这样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有了提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层次性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好的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三维目标。

下载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一、什么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

    如何落实生物教学三维目标

    如何落实生物教学三维目标 一、围绕三个维度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课堂不是简单的摆事实讲道理,而要把学生作为长久性发展目标来培养。......

    例谈化学课堂教学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1、问题的提出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实要关注三维目标,而且认识到过去大纲关注不多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新课改立......

    读书笔记《谈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20101130

    读书笔记: 《谈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山西太远市迎泽区教研室 孙东方2010年7-8期小学数学 一、 对“三维目标”的再认识:首先,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的,它是一个问题的三个......

    语文三维目标

    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的奠基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程......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落实教学新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彰显三维目标,落实教学新理念 新街中心学校杨奉环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实施要体现出知识与智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语......

    谈新课程三维目标在英语教学中的落实

    谈新课程三维目标在英语教学中的落实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智慧的启迪者”,从“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