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五:全一册优秀教案1.3 边城 教案
1.3 边城 教案
教学设想:
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的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来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点惟利的人生观。(《长河·题记》沈从文·1943)
沈从文是抱着对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热烈追求与向往,才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的北京的。然而,迎接他的并不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世界,而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曾经自认为一旦脱离了他过厌了的卒伍生活,便可以永远地告别愚蠢、残暴与屠杀,没想到他被迫接受的却是另一个更加丑恶的现实,更加耻辱的人生。他每日每时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好在五四运动创造的精神成果并没腐败变质,继续给予他巨大的思想启迪。他在偷食了这批“禁果”之后,愈来愈坚信,眼前这个黑暗社会的一切实在不能也不应继续存在下去了。我们这个老大的国家要脱离目前的苦难,惟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因此,重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沈从文最热切、最坚决的追求。接踵而来的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无疑将中华民族的命运进一步推向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而民族的灾难与屈辱又更加坚定了沈从文以重造的经典去改造国家、重塑民族品德的信念。(《沈从文论》王继志·1992)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1936)
以上摘选是沈从文对自己创作的解说及当代名家对沈从文创作的论述。由其可见,沈从文的创作是有所破也有所立的。那么沈从文在《边城》中要破什么又要立什么,这就是我在这一节课要探讨和讲解的主题。具体的思路是以翠翠和傩送的朦胧爱情为中心,立足人文、人性和人情,抓住四个“原生态”,即风俗的原生态、翠翠的原生态、傩送的原生态和爱情的原生态,从而来揭晓沈从文在《边城》中的破和立。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齐读诗歌《竟渡歌》(节选)。注意这首诗诗句的“二二三”节奏和几个易读错字音。
竞渡歌(节录)
张建封(唐)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虹挂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这首诗精彩地描写了农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这一天的一次竞渡活动,即龙舟比赛,诗歌中龙舟比赛的场面反映出了端午节的一个什么特点?——热闹
二、那端午
端午节是我国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佳节,在江南地区,这一佳节更是被人们所重视。在沈从文的著名中篇小说《边城》中,就写到了湘西边城的这一节日,那么,湘西边城那端午有着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呢?重点看《边城》第三节的内容。„„
明确:热闹——原始、古老、传统——原生态
三、那女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原生态的湘西边城,养育了那里的女人。1978年夏,当代诗人荒芜有感于沈从文的事迹与处境,写了五首七言绝句送给沈从文,其中第一首是:《边城》山色碧罗裙,小翠歌声处处闻。我论文章尊五四,至今心折沈从文。读了这首诗,翠翠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很美(“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没有了人家”P20)。
翠翠除了“长得很美”,还有些什么样的特点呢?
请三位同学读P18的“‘是谁人?’”到“放肆地笑着,不见了”。其中两位同学读对话,一位同学读叙述。其他同学就这部分内容思考问题。
这部分内容写的是热闹的端午龙舟赛结束了,天也渐渐地黑了,二老傩送发现了站在河边码头等爷爷的翠翠,于是就邀请翠翠去自家楼上等,但翠翠误解了傩送。
„„
1、翠翠三次与她所认为的“轻薄男子”划清界限,„„
因为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女孩?——纯洁、质朴
2、再从翠翠说话的方式和内容来看,„„
翠翠还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可爱
明确:很美——纯洁、质朴、可爱——原生态
四、那男人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虽然湘西边城每年的端午节还是那样的热闹,但翠翠只对两年前的那个端午节非常喜欢,非常怀念,非常难忘。(老师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为什么?因为有那一个人,那一个男人——谁?(二老傩送)二老傩送诨名叫“岳云”,(P15注释、P19课文)为什么叫他岳云?(因为健壮俊美)为什么不叫他高衙内或者西门庆?
我们还是来看傩送与翠翠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内容。面对无助、焦急而又素不相识的翠翠,傩送是一问,二请,三笑。„„
一问是热情的,二请是真诚的,三笑是纯洁的 明确:壮美——热情、真诚、纯洁——原生态
五、那爱情
翠翠难忘那节、那人,更是难忘那情,那爱情。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不能不遵守,更何况是年轻、美丽、纯洁、质朴的翠翠呢。又因为翠翠母亲的不幸,所以与翠翠相依为命的外祖父,即文中的爷爷,对翠翠的婚姻大事不能不慎重和操心。那么对翠翠的爱情选择,翠翠爷爷的态度究竟怎样呢?(分角色读P22)„„
1、有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有没有功利附属?
3、两年来,翠翠有没有移情别念?
明确:难忘——自然、纯洁、真诚——原生态
六、主题
那端午、那女人、那男人、那爱情是原生态的,还有那祖父、那渡船、那黄狗、那山民、那白塔、那吊脚楼等等也都是原生态的,这原生态的文学形象有何意义呢?
我们可以参考两段沈从文对自己创作的论述的文字:
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的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 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来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点惟利的人生观。(《长河·题记》沈从文·1943)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1936)
明确: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唤醒传统自然的原生态文明,重塑民族的传统品格,宣扬本真的湘西边城。著名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李健吾称《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腐的珠玉”,我说:《边城》是一部现代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教案
<<边城>>教案
(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着重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一、导入新课
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二、简介作者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三、《边城》主要情节介绍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的心理,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一、小说的情节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二、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以深入理解文意: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
(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三、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四、分析讨论课文中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孙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把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小说《边城》正是这样展示了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五、深入挖掘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六、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七、教师总结。
八、课后训练: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特点、作用——景情结合、烘托: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九、发展性阅读
这篇小说极富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
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埋怨()
2.判断下列词语写法的正误,如有错误的请改正:
神往顷心 温和悲悯 垂涎三尺荒涎不经 蜂涌而上 向隅而泣 胁肩诌笑(顷——倾;荒涎——荒诞;涌——拥;诌——谄)
二、综合训练 1.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2.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3.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迁移拓展
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并各仿写一个句子。
1.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仿写:我坐在,看 被。
2.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仿写:清晨照样的。
3.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仿写:阳光如。
4.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仿写:他一直唱呀唱,我的心被唱得。
第三篇:1.3 边城 教案
1.3 边城 教案(人教版必修5)
【教学目标】
1、结合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归纳人物形象特点。
2、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3、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教学重点】
理解翠翠身上集中表现出来的“爱”和“美”的人性特质。【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沈从文先生(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有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主要代表作有: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在文学态度上,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1948年沈从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责沈从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于1980年应邀赴美国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二、《边城》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赏析课文
阅读课文,分析小说节选部分的人物形象和环境美。
1、投影资料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汪曾祺
布置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归纳小说语言的特点。提示: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写人亲切真挚,叙事更是如歌如诵,和如诗如画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谐
2、小说哪些地方体现了人情美
学生筛选有关信息,同桌讨论交流,汇报
提示:《边城》以大量篇幅展开着民性淳朴的风俗画,待人以诚,乐于助人,受人之惠必以物回赠,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就连吊脚楼的妓女,升年个千毫年个 也浸润着边民的淳厚等等。这些乡村社会淳朴的民性,是小说社会环境的构成因素。
小说中的人性美和环境美是相得益彰的。表现出中国的一种传统文明。当然传统文明上一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中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上孤寂的色彩,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3、分别用一个词概括翠翠、傩送和祖父的形象特征,并说出理由。
《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纯粹的美”和“清洁的灵魂”是这篇小说的人物特征:
翠翠的形象是清纯。十五岁的纯美少女她纯真聪慧、像一只小鹿那样活泼健美。恬静、温柔、纯净、灵动、忠贞,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满青春活力,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这样美的人性的悲剧就更令人伤感和哀婉。她对爱情的追寻却总是在梦境状态,如同期待那每夜都会入梦而来的傩送的歌声。
傩送的形象是勇敢。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祖父的形象是淳朴。他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古朴、带点狡猾的老人,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解说理由时必须结合文本,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加以阐述。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学生总结
要求学生结合课堂讨论的内容,对这篇小说作总体的概括
明确:小说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满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作者笔下的小镇,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之争,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外公对孙女的爱怜,翠翠对傩送的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兄弟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都代表了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在自然的明净之中,更有人情心灵的明净。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隐含了对现实生活古老美德和价值观失落的痛心,是对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希望。
第四篇:《边城》教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标】
3.概括小说主要情节,分析翠翠、爷爷、傩送及天保的形象,探讨“三美”的建构。【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翠翠形象分析。
2.小说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白塔、水、黄狗、碾坊和船等意象分析。3.人性美、人情美、风俗美及湘西世界的建构。难点:
1.小说主题的解读。
2.沈从文独特的生命体验及写作方式的认知。【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经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血性男儿林冲和西方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可夫斯基,今天让我们换一个视角,换一个时代,走进中国现当代小说。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已经是有独立思考与认知的大孩子了,你们心中的真、善、美以及人性、人情是什么样的?
学生思考、讨论三分钟,然后找同学回答。学生:······ 2.教师归纳:
同学们的想法都很真切,老师为你们的真诚感动。但是老师心中最感动甚至可以说震撼却是另外一种世界。老师在你们这个时候,对一个作家描绘的描绘的真、善、美、人性、人情及其构成的世界一见倾心,此后便中毒至今。而他所描绘的一切不仅仅让老师向往,而是让几十个年代的人都为之动容。这个作家就是沈从文,他笔下真善美、风俗人情、湘西世界以及人性神庙是人们的追求,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我们课本中的《边城》一直被认为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湘西风俗的代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悟沈从文及《边城》的美丽吧!1.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是“京派作家群”成员。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1949年后转向文物研究工作,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文学创作丰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长篇小说《边城》是代表作。他的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形成了抽象的抒情和诗意的小说,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沈从文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描写了独特的民风民情。他把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湘西丰富的社会风俗及优美的风景融为一体,展示了原始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建构了美好的“人性神庙”。《边城》无论是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还是他独特的生命体验中,《边城》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对文学的超越,更是对自身的超越。
第五篇:1.3 边城 教案1 (人教版必修5)
1.3 边城 教案
教学设想
(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
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课前布置预习,着重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导入新课
看一副对联 风声水声歌声 谈话声啜泣声 声声惊残梦, 乡情民情爱情 手足情骨肉情 情情乱痴心。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徐志摩亦无愧为琢璞者,他在自己主持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沈从文的大批小说,并为之四处延誉,还将这位笔极秀极笨的小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之。胡适也是别具慧眼,求才若渴的大名家,每每能赏识青年,他二话没说,就聘任这位忐忑而羞涩的“山民”做了中国公学的国文教师。
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他的作品代表了艺术的良心和知识分子不能淫不能屈的人格。
他创作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不仅高产,而且始终保持高质量,短篇小说《丈夫》、《三三》;中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沈从文也是中国以本土为创作题材可以与世界文学比肩的一代文学巨匠。
三、《边城》主要情节介绍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五、分析讨论课文中描写的湘西民间独具的风景美、民俗美、人情美。
讨论:作者认为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谈谈文中写了哪些美?
1、风景美 湘西的青山绿水(生活环境美;月夜景色美)
2、民俗美 边民纯朴的风情(如兄弟的“君子风度”,二老不 爱碾坊爱渡船)
3、人情美 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爷爷身体硬朗,为孙女婚事操心)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翠翠本人的玫瑰梦,翠翠母亲的朦胧美)。
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纯朴的翠翠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翠翠在成长中,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对爱情的希望,是她此刻占据心灵的一件事。和祖父的亲情与对爱情的企盼,猜测,相互交织,折射出一种人性的美。孤寂的翠翠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天保和傩送为了她而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似乎与她无关。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死,她却并不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等待到什么时候。外公:
忠于职守、热心助人、深爱至亲。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天保:
痴情、豪爽、慷慨。既大胆表露爱情,又爱惜手足之情,在不知情中陷入爱情的矛盾中,最后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傩送:
多才多艺,正直高尚。性格与天保很相似,孤独地追求爱情,最后为亲情放弃爱情。
七、小说意象分析
1、翠翠象征着什么呢? 爱与美
人性与人生优美的极致
翠翠凝聚了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2、“渡船,爷爷,端午节”这些意象象征着什么呢? 少数民族古老的历史
风俗淳朴、重义轻利、正直素朴的人情美 隐喻少数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3、边城是落后的,封闭的,为什么作者却极力这样的歌颂原始社会呢? 因为只有具备原始血性与骄傲的人,才能不流于贪婪和奸诈
八、主题分析 纯朴的人性美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与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见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九、语言分析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汪曾祺
特点: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写人亲切真挚,叙事更是如歌如诵,和如诗如画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谐。
从细致处着手,善于运用声音、气味来写景,并把景物和人物描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人物的一部分。
例:“天快夜了„ „”
大量使用当地的景色和特产作为素材,如白塔、虎耳草等,使文章具备了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
十、结构分析
中国古典小说喜欢用草蛇灰线的技法,前后情节往往有一定的照应,前文为后文埋下伏笔,如:
1、翠翠梦见自己在山崖摘虎耳草——
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故事
2、翠翠问外公“万一我跑了呢”——
翠翠想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外公寻找
3、最后翠翠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翠翠梦见摘虎耳草“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
4、外公所唱的歌便是那晚上听来的——
傩送唱了一夜的歌
十一、课后作业:
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特点、作用——景情结合、烘托: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2、这篇小说极富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
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边城》是20世纪中国小说最美的收获之一,被赞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小说描绘了作者沈从文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纯情的湘西地域风情。教科书中节选的部分是《边城》的三至六节,讲述的是翠翠与天保兄弟的初次相见,是整篇小说故事情节的开端阶段,主要人物相继出场,并初步展现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高一的必修三已经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小说,侧重的是“人物与环境”;《边城》所在的必修五的小说单元侧重的是“情节与语言”。“艺术性强的小说情节,或以真实形成震撼人心的力量,或以典型概括深广的社会生活画面,或以曲折使读者流连忘返„„情节是否具有艺术性,往往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成败。”欣赏《边城》的“情节”,就是要在把握故事内容的同时,感受湘西的优美画卷。小说的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尤其是人物语言(对话),是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的介绍。”欣赏《边城》的语言,主要就是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二、说教学
节选部分可以分作两个内容来处理:
(一)“田园诗的杰作”
课文一开始从“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写起,落笔在“端午日”上。这天,乡民们穿新衣、吃肉、喝酒、看赛龙船、捉鸭子,“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沈从文从出生至十五岁入伍,一直生活在湘西凤凰,故乡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无不融入他的血液之中。这一切在他的作品(如《从文自传》《湘行散记》)中有生动地体现,阅读时,湘西优美的山川、纯朴的乡民、新奇的民俗迎面而来。
(二)“人性至善”的赞歌
沈从文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爷爷的慈爱、守职、憨厚,顺顺的仗义豪爽,天保兄弟的勇敢干练,翠翠的乖巧体贴、多情善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们的“人性”美得令人心灵颤抖。
三、说理念
(一)挖掘中深入
文学作品(尤其是名家名篇)的阅读鉴赏,最忌游离于文本的表面,师生浅尝辄止,临“宝山”而空回;而应反复阅读文本,加以揣摩品味,挖掘文本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边城》一文,光知晓故事情节(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纠葛)、领略边城的山水秀色显然是不够的;更应领会沈从文通过《边城》所要展现的人性美。《边城》是湘西曾经发生过而又距沈从文渐行渐远的生活场景。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走进“边城”,感受“边城”人性,进而触摸沈从文的内心世界。
(二)对话中生成
课堂将在“对话”中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借助信息的交流与整合,各自的解读与认识在课堂上交流、碰撞、激活,大家倾听、尊重,每个人都是自我学习的主体,也成为他人学习的客体(资源)。
教师备课之前,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形成自己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时,要发现文本中最有语文味的东西,如词语的使用、句式的表达、写法的运用,话语的表达等。但“备好”的东西绝不是在课堂上全要抖落开去的包袱(教得),而关键看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点拨,能自己感悟到多少(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