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分组互助学习

时间:2019-05-15 05:2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分组互助学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分组互助学习》。

第一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分组互助学习

中学数学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分组互助学习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审视各名校的教学模式,我们不难发现,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关键词——合作,这种合作是一种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可以说它是完成优质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什么是分组互助学习;分组互助学习的有效途径;互助学习的体会及总结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分组互助学习。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 合作交流 教师 优质高效 新课程标准 教学模式 基本理念

从教学理念上来看,分组互助学习与以前的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体现的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新观念。但在现实教育教学中,很多为显示分组互助学习模式而进行“分组互助学习”作秀,表面热热闹闹,实际对学生无多大益处。如何把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杜绝走过场的现象,还得进行一番探讨。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中,“自主、互助、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互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进步,在研究某个问题时联合协作的心理行为。互助,是共同活动的基本条件,是集体凝聚力的核心,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它能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死角,满足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互助原理纳入人际交往,对于

认识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在近几年的学习观摩实践中,我们的数学教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分组互助学习进入数学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互助、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之一。接下来,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什么是分组互助学习

顾名思义,分组互助学习就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助性”学习,每个“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互助”的手段能否得到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分组互助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分组互助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互助精神、互助能力,这正是今后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新课程标准倡导“互助”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互助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讨论,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互助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

分组互助学习交流基本步骤及要点:

1.确定学习目标。着力于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分组学习中。分组交流的主题要明确、清楚,要有思考价值。

2.在互助过程中,学生对自认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并在分组中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问题提出同他人讨论解决。

3.相互讨论。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通过互助使各种信息源发生互动,达到互惠目的。不同思维的交锋,有利于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

4.交流内化。以分的小组为单位的组织讨论,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互助、共同学习的机会,可增强学生集体观。以小单位进行交流评价,学生在心理上易于认同,也使全班学生互相帮助,自由竞争,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同时使学生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加工。

5.课后回顾。进行总结性回顾,可使新知识更加明朗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可使学生了解自己与小组学习的大体情况,作好自我调整并进行适应性学习。及时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不断调整学法方法,有利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利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更。

二、分组互助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互助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因此,我认为分组互助学习的实施要注意落实以下几个要点:

(一)科学分组、细致分工

要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创造互助学习的组织基础。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组成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任务,担任一个具体的互助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最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以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二)教者应给适合学生互助组学习的契机,精心设计每个问题。

教师要合理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互助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探究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互助学习。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互助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例如:教《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课,我提出三个问题给学生思考:〈1〉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一个三角形中位线有多少条?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何区别?〈2〉何谓三角形

中位线定理?它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3〉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根据学生反应,学生都很容易掌握前两个问题,但对课本中这个定理的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存在质疑。我开始不向学生讲解,而是由学生在全班上提出问题,针对要害给予引导,让全班学生再讨论,发挥集体智慧,互助分析解决问题。有甲学生提出:“这一定理的证明思路和方法,比较陌生,是怎样想出来的?”又有乙学生提出:“对这个定理的证明,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证明?”,还反问“课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证明?”我首先针对甲学生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讨论认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的结论也隐含着三角形中位线,解决了课本中为什么要“过D作DE//BC,交AC于E”的问题,可见DE与DE重合,因此DE//BC,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的证明思路和方法理解畅通。小结时强调要领会“重合一同一”这种证明方法,指出它在往后做题的应用,回答了课本中为什么采用这种证明方法的原因。再在乙学生提出可用别的证明方法的带动下,我组织全班学生互相探索,通过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运用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得出这一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使学生认识更深刻,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互助学习的重要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助习惯

良好的互助习惯培养是互助学习的重要前提,分组互助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从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1、学会自主探索

要使互助有效,互助交流前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

探索。因为只有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对所互助的问题才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互助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学进行交流、探索。如“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探索中,教师让学生先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再在分组中讨论,事实上就是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观察和思考,这样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独立的见解,在发表意见时就能各抒己见。

2、学会交流与倾听

互助中,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应参与到分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在互助中学会“二听一思一讲”:一听是指要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发言,二听是指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一思是指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一讲是指要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清晰告诉分组的成员。

3、学会思考与总结

互助后的思考与总结是学生的思维在经过互助碰撞后的一次升华。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各有不同,互助学习就是要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经整理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每个人在与其他同学的成果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应认识到自己(或对方)想法的局限性和对方(或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四)教师要处理好各小组的角色,及时对互助过程进行调控

在互助学习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指导来实现的。互助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有时还是学习的互助者,因而教师在互助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教师应针对班级、分组的具体情况,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流的指导与评价,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与解决。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时作出指导,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三、互助学习的体会及总结

我认为,在组织互助学习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如何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分组互助中的责任,否则,互助将流于形式;我们还应要求小组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评比,只有

这样,学生才会在小组互助中得到提高;互助结束后还应对互助的成效进行评估,才能促使学生去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互助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此,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互助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互助学习,从学情分析、目标设置到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但是,要使互助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互助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互助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互助的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互助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互助方式有多种,互助手段也有许多,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互助方式和手段,最终构建数学课堂有效的分组互助学习。参考文献:

1、郑淑贞、盛群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2、许佳:‘合作、活动与交流’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4期

3、和学新: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第14期

岳阳市华容县新河中学谭作富

邮编:414214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tanzuofu@qq.com

第二篇:自主互助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互助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董玉梅 宝清县第一中学

2011年12月12日 自主互助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

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步的由老师占据课堂主体转变为学生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由老师主讲向学生主讲发展。本文就是根据这一年多里自身教学实践,从授课教师到学生两个方面总结出的一些关于如何开展自主互助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方法。

关键词:自主 互助 教学模式

正文:

教师是创新课堂的建设者,课堂是师生合作探究的“研究室”,学习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富于创造性的活动。结合教学实践研究,尝试构建一个力图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数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从以往课堂上“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促进新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学习方式生成和建立。

这种模式在每个环节上对教师的要求都非常严格,体现在备课上,教师必须明确每堂课学什么、怎么学,教什么、怎 样教,训练什么、怎么训练。首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必须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其次,进行学法指导,以小组为单位,调动合作的力量;第三,设计的练习要具有典型性、针对性、量力性,强调当堂达标,减少作业时间,逐步增加学生的预习时间,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第四,要考虑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预测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以备课组为单位,共同探讨,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课题引入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会引起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能促使学生对各种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说,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枯燥的知识,通过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动促静,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欲望,从创设的情境活动中轻松学到知识。

预习检查

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就得让他们培养预习的习惯。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自主发挥, 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反馈,引出这节课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难点,从而更出色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一来,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欲望便产生出来,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3 互助释疑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设置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新知识。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情况出现时,教师才给予即时点拨,给他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典例分析

虽然新课程追求学生主动、愉快学习,但“双基”不能忽视。因此,在新知识学习结束后,为让学过的知识达到巩固的效果,自主、科学地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练习,学生可以消化理解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促进解题技能技巧的形成,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自主练习是让学生有机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时候可以让学生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总之,所有的练习都要努力体现应用性和科学性。

拓展延伸

在“问题——自主探究解决”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要满足于让学生在课堂解决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而且还要加强引导,让学生在不断挖掘问题。为此,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把 问题的探索和发现延续到课尾,让学生再提问题,以便课后进一步地去探究、去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解决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学中我们可以开放教学,建立大课堂教学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题材,鼓励学生去经历、发现、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去因此学数学、做数学。让学生自己编出应用题配合知识章节的训练。他们会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生活中的教材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只要老师善于鼓励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更多地关注社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对现实生活提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师生之间合作学习、互动学习、探究学习的风气。

第三篇:自主互助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互助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城南街道中学 赵长亮

教师是创新课堂的建设者,课堂是师生合作探究的“研究室”,学习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富于创造性的活动。结合教学实践研究,尝试构建一个力图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数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从以往课堂上“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促进新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学习方式生成和建立。

这种模式在每个环节上对教师的要求都非常严格,体现在备课上,教师必须明确每堂课学什么、怎么学,教什么、怎样教,训练什么、怎么训练。首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必须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其次,进行学法指导,以小组为单位,调动合作的力量;第三,设计的练习要具有典型性、针对性、量力性,强调当堂达标,减少作业时间,逐步增加学生的预习时间,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第四,要考虑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预测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以备课组为单位,共同探讨,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会引起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能促使学生对各种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说,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枯燥的知识,通过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动促静,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欲望,从创设的情境活动中轻松学到知识。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可以在数学情境中直接提出,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问题的产生可以给教学起到导航的作用,教师有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知识重点。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自主发挥,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反馈,引出这节课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难点,从而更出色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一来,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欲望便产生出来,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探究的前提、基础。在探究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情况出现时,教师才给予即时点拨,给他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自主练习,科学应用

虽然新课程追求学生主动、愉快学习,但“双基”不能忽视。因此,在新知识学习结束后,为让学过的知识达到巩固的效果,自主、科学地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练习,学生可以消化理解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促进解题技能技巧的形成,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自主练习是让学生有机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时候可以让学生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总之,所有的练习都要努力体现应用性和科学性。自我反思,课后延伸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就很大,如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合理,等等。同时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而学者型教师除了具有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不可奢望仅靠职前师范教育就可获得这些特征,而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掌握科学研究的本领。

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学主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教学内容,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反思型教师在反思性教学之后,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因此总是喜欢问“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所以它是一种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

通过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师生之间合作学习、互动学习、探究学习的风气。

第四篇:学习《初中数学中函数课堂教学设计》日志

学习《初中数学中函数课堂教学设计》有感

通过学习王玉起老师的《初中数学中函数课堂教学设计》发现自己之前对于类比教学不够重视。每次在讲函数时,自己心里就觉得这个地方学生不好理解,一定要多讲多练,而忽视了学生通过类比教学自己动手,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得学生学起来容易混淆,记忆不清,印象不深刻。尤其是在描点画图上,没有放开手来让学生自主完成,因此学生在探索和理解函数性质时困难,做习题时不知从何下手。在培训课程中的类比教学实例让我感受到开头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动手,大胆的让他们去说,这样得到的结论易于记忆也易于理解,同时也为后面的函数教学打下了基础,反倒节省了时间。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适当地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要相信学生,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及能力。

关于函数教学中难点突破的方法有感

学习了《初中数学中函数课堂教学设计》中关于反比例函数增减性这方面的难点突破方法后,发现自己之前的教学方式确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疑惑,不能深刻理解反比例函数的这一性质。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发现,先分别研究每个象限,再结合起来比较,这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这一性质,记忆起来要比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要容易得多,印象也深刻得多。所以,在讲函数时,不能自己先感觉难,就自己先乱了阵脚,一定要想办法阶梯式的给学生设置问题,让他们自主探究,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学习《初中数学中函数课堂教学设计》有感

(二)通过学习《初中数学中函数课堂教学设计》中关于用函数来求解方程(组)、不等式问题后,我发现我原先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原先我也认为这方面知识较难理解,而且也不如用之前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反倒更复杂,更繁琐,而且考试的时候也不会涉及很多,所以每次再讲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都只是让学生大概了解一下,知道就好了,没有想到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奥妙。想想之前的做法,无疑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没有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反倒给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完善造成了阻碍。而数形结合思想是学习函数知识的关键所在,所以今后不能再忽视这一部分知识,以方便学生的后续学习。

学习《初中数学中函数课堂教学设计》有感

(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我在以往的教学中也出现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断裂式教学以及“重形不重数”的现象。这两种行为都大大增加了学习函数的难度,也不容易让学生理解透彻。尤其是对函数性质的研究,完全依赖于利用函数图象得到,而忽视了从“数”的角度去考虑,使得函数本身就是代数模型这一本质被遗忘掉了。所以,今后在讲解函数问题时不仅仅要从图像方面得到函数性质,也要从数的本质上去理解,增强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以及证明的能力。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的提出】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在数学课堂上,时常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只有其“形”,而无其“实”。我们不妨从以下现象去审视。

现象1:小组内一位同学自始至终唱“独角戏”,其他同学当陪衬,学困生自我嬉戏。

审视:合作学习成了好学生的“舞台”。“教师讲,学生听”是传统的课堂模式,演变为“好生讲,差生听”。学生之间没有真正的合作,这不仅不利于差生的发展,对好生也是不利的;好生的观点和视角支配着小组的一切活动,缺乏认识的多样性。

现象2:教师一声令下,学生立刻三五成群,只见每个都在说,但说的什么却不甚了了。教师再一个手势,学生迅速返回,端坐其位,合作猝然而止。

审视:合作学习变为“小组讨论”。老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与小组中其他成员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中的交往情况,学生要么自己埋头钻研,要么乘机以小组为掩护开小差、说闲话,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佳。

现象3:教师出示投影或大屏幕展示,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如下问题:合作学习(1)、合作学习(2)、合作学习(3)……一节课不下五次。

审视:合作学习弱化教师的作用。为了一味地体现课程改革精神,教师当起了主持人,让学生自由组合起来讨论。更有甚者,由一名学生当节目主持人,小组讨论接着派代表轮流拿着稿件宣讲,这样在有深度的知识上,缺少了教师富有启发性讲解。那么如何有效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就以上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解决问题的创新点】

一、转变教与学的观念

新课标提倡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探索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对其它学习方式的彻底否定,也并不意味着只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我们所希望的是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一种最佳协合状态,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重视教学技能的研究

(一)合理进行合作学习的分组。

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异质分组。要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具体分工如下: 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

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

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组长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①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②要能管住自己,有助人为乐的精神;③要善于倾听自己小组成员的发言,听取其他组成员的意见;④要懂得怎样组织自己小组成员进行学习,鼓励学困生多发言;⑤要控制好自己小组的吵闹现象,对不积极参与的同学找其原因,汇报给老师;⑥要有对自己小组成员评价、总结的能力。

(二)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什么时机实施合作学习,等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大致可分为:明确学习任务——合作探究——交流学习——反馈结果。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该做什么?又该关注些什么呢?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适当的合作学习内容和问题。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手段。学习方式与所学内容应互相适应。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2、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讲述的目的主要有三:(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告诉学生他们会学习什么,他们必须掌握什么;(3)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为了保证讲述的有效性,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呈现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讲述的量要适当,抓住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来讲。

3、合作学习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从中判断问题对学生而言的难易程度,如果学生都可以理解和解决,那么教师可以不流于一定要让学生合作、讨论的形式;如果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或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学困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做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4、积极开展合作学习的总结与反思。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反思成果与不足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数学日记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努力提高对小组进行调控、组织的技能,及时地诊断与处理问题。

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能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进行帮助,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促进。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在合作学习中,要巧妙地把你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活学生的互动技能和社会技能。在合作学习中要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及反思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会反思,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三、加强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教学中,教师要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它是如何展开的?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总体而言,主要应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能力。

1、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创设合作情境,如:动手操作、估计、讨论、课题学习……。在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要充分的肯定与表扬,而更重要的应突出小组合作的成功。交流时,发现学生出现错误,教师要仔细地倾听学生的想法,激发讨论,耐心启发,直至成功。

2、积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讨论问题。

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

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而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四、建立切合学生实际的评价方案(附表),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和全面性。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评价合作学习成果的量化办法:

(一)结合前一学期综合测验考试成绩,再加上课堂练习与作业情况,给班中每位同学定一个基础分,小组的分配就是以此分为标准,而小组内部由高到低依次记为1、2、3、4号选手。小组总分则是这四人的总平分,小组的组次也是由总分的高低排定。也就是说,小组的组次就代表了小组在班中的名次。基础分与小组总分是不定的,由于合作的结果,各学生在测验中会取得理想的成绩。所以当每次分数超过本人的基础分时,就可在基础分上加分,使他更具有竞争力。如考试失误,成绩不理想,就要被扣分,选择每个人的基础分随他们的表现好坏而升高降低,他们的身份也会随之改变,而小组的分数也会由于每位成员分数的改变而改变,相应的小组名次也改变了,这样每个人都会珍惜任何一次的考试测验,认真对待。同时,为了在平时上课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以评分为手段,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在上课答对一题就得相应选手号码的分数,以一定时间为周期进行结算,每个周期的冠军小组可在每位组员的基础分上加一分,小组总分也加一分,这样就可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设计必答题与抢答题,必答题由每个小组的成员回答,对错则加、减分,抢答题由小组讨论好以后全体起立表示抢答,再由老师选其中一位进行回答,这样既避免了有些人动脑有些人不动脑,又避免了1人做好大家抄抄,因为在挑选回答问题的人要说出为什么,每节课进行效果明鲜,动脑与举手的同学很多。

【取得成效】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教师学会了合作学习组队的方法;初步学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和组织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了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下载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分组互助学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分组互助学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初中数学中函数课堂教学设计》有感(定稿)

    学习《初中数学中函数课堂教学设计》有感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特别是对案例《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1)》的案例分析中,我觉得这一案例分析得太好了,给我很多启发。在以后的教学......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萧伯纳有句名言:“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仍是每人一个苹果;两个人,每人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每人就有两种思想”.这句话道......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总结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总结 定南三中 叶永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其核心在于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

    分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中的应用

    分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中的应用 目前,初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体质及运动热情差异较大,而体质较弱及肥胖的学生几乎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导致这些......

    初中数学学习中常见问题

    初中数学学习中常见问题 很多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会碰到这样一种状况:明明自己已经很用功了,可是成绩无法提高。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考虑一个问题:我用功的方式是不是正确?......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是除了语言与音乐之外,人类心灵自由创造力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而且数学是经由理论的建构成为了解宇宙万物的媒介。因此,数......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一、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诠释 新课程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框架。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