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设计.docx
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以《敬畏自然》为例分析
摘要:探究式课堂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应用,本文所例是不是过于追求“探究”了呢?
探究式教学,又称研究法、发现法,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只给出一些事例及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思考、讨论等方法达到独立探究及掌握相应原理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应考性的思想,提升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一、营造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教学运用探究式教育能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其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其特点有:
1.在导入新课环节创设情境
老师在新课导入中有意识地去为学生创设一种浓厚的教学情境,能过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融入课文的学习中,为整节课的探究教学打好感情基础。2.在重点环节创设情境
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中,每当遇到教学的重点内容时,要创建出与此内容相符合的教学环境。这样能使学生对此增强体验感知,产生共鸣,使得对此重点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深入。
二、开展探究引导 1.精心设计探究的题目 2.思维方式的引导
开展探究式教学为的就是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
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在课堂上,以探究的题目为线索和提纲,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独立的思考,也可以小组形式合作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做的是对于一些重点及难点的问题进行点拨,侧重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路方向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深入、顺利进行。
3.注重归纳及拓展能力
在语文探究学习活动基本结束之后,老师可以安排一些小组讨论活动,对于刚学习完的内容进行归纳及拓展相关知识,其形式可以是小组汇报、辩论活动等等,使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多,也是一种知识的交流,还能提升学生的归纳及实际运用能力。
三、《敬畏自然》案例设计 1.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把握文章的脉络,学习重点及关键句,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2)学习文章中出现的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探究其使用的好处及意义。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认识自然,保护自然。2.教学重点
(1)加深对自然的了解,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的环保意识。
(2)理解文章的标题“敬畏自然”的含义。3.教学设备投影仪。
4.教学方式默读法、合作探究法、辩论法。5.教学课时:2-3 课时。6.教学过程
(1)联系现实,创景导入
先让同学们看视频短片,问大家看到视频内容后的感受以及思考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及要如何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投影仪播出视频短片:①动画短片:光秃秃的树桩上空,一群小鸟在飞来飞去地哀鸣,河面上,漂着大量的垃圾,还有泛着白肚的鱼。②新闻短片: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泥石流滑坡,日本地震海啸及核污染。)
方向引导:人类对自然的无度索求及破坏、污染使得小鸟失去家园,鱼也大量的死亡,环境的日益恶劣还使得自然灾害频发,地震、海啸不断,人类受到自然的惩罚。我们要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2)文章探究及学习引导
本文是篇议论性的散文,主要是作者在重新认识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后表达出的个人观点,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查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画出认为最能表达作者心声的关键词或句子,思考作者提出这个观点的原因及其方式。
方向引导:老师板书“人、自然、关系”。①熟悉文中的生字词。
②最能表达作者心声的是文章的最后一段。
③由于人类总想征服自然,往往走向极端,做出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其结果是遭到自然的惩罚,灾害不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将这一观点表达出来。
(3)合作探究、深入思考
作者明确提出了“敬畏自然”的观点,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一卜几个问题。
①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敬畏自然”的观点的。②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写人类与自然智慧的差距。方向引导:老师板书“敬畏、尊重、和谐”。
敬畏自然指的是尊重自然、畏惧自然。尊重自然首先是要认识自然,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畏惧自然表明的是了解大自然的力量及自然灾害的危害,要以自然和谐相处,改造自然除了给人类带来好处之外还要使自然界变得更加美好。
四、能力拓展
课文学习完之后,老师根据这篇文章“敬畏自然”的观点,给出几篇观点相反的阅读材料,让同学们阅读之后,把所有同学分为两组,进行辩论比赛。
[教学案例五] 《敬畏自然》教学实录
摘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树立人文关怀是不是迫在眉睫? 【教学设想】
《敬畏自然》这篇课文出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科学理性精神,树立人文关怀意识,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等。我们知道,人类对自然的情感,有古老的原始敬畏,也有当下情境里的科学、理性的敬畏。这篇散文具有现代情怀,作者试图从观念上影响现代人对自然的态度。《敬畏自然》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的关系。作者对长期支配人们的一些观念进行了质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告诫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文章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极富意韵,所以本课应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结合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对本文的教学我选择默读法、圈点勾画法、情境引导法、讨论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从而认识自然、爱护自然。
【教学实施】
读
师:我们曾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宣传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阅读本文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分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教师板书课题,并用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学生集体朗读学习目标。)师:下面大家针对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开始自学,10分钟后看谁对课文内容掌握得比较准确。
(学生埋头自学,边读边进行批注。)师:自学时间到,下面我们做几道检测题,来检查大家自学的情况。(小黑板出示题目。)师:大家先独立思考,觉得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先在练习本上做,并对有疑惑的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师:大家做得都很认真,下面我请个别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进行评判。
思
师:看来大家对词语的掌握很准确,下面再来讲一讲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请想想本文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1:本文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够具体,哪位同学再来补充一下? 生2:本文谈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应该宣称要“征服自然”,而应该“敬畏自然”。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出我们要“敬畏自然”,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呢?文章又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理解与大家共享? 生3:敬畏自然就是对大自然要尊敬。师:大家说这位同学的回答准确吗? 生4:他只说对了“敬”的意思,没说“畏”的意思。师:那么,哪位同学能更准确地解释一下呢? 生5:“敬畏自然”就是对自然既要尊敬又要畏惧,也就是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本文作者通过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一种忧患意识。
师:这位同学的理解很准确。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有哪些? 生6: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不错,大家找得很准确,正是这一段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观点。那么,联系课文内容并结合实际进行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敬畏自然? 生7: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
师:这位同学说得虽然对但不够具体,哪位同学再来具体谈谈? 生8:因为人类常常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环境,所以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只有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所以作者提出要“敬畏自然”。
师:这位同学谈得很具体也很准确,下面我们再进一步探讨:作者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生9:人类与自然都是地球的一部分,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师:说得很好,还有同学要谈自己的看法吗? 生10:人类与自然都是地球的一部分,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爱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悟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文内容都有了深人理解,那么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家有哪些想法?请举例说明。生11: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比如,要植树造林,不乱砍滥伐,减少污水、废气的排放等。
师:这位同学举例说明了自己的看法,办法具体可行,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谈一谈。
生12: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如不乱扔垃圾、不攀折花木、不踩踏小草等。
师:刚才两位同学谈得都很好,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但这篇文章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万物机体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生13:我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应该是平等的,我们不该肆意破坏环境,捕杀动物,由于人类的自私,现在已有许多物种灭绝,这将直接威胁我们的生活。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理解很深刻。哪位同学再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生14:我认为人类就是万物之灵,从古至今人类都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如,山谷变成平地,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还有南水北调等等,这都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我们如今的美好家园。人类用智慧征服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如今我们人类可以上天人地。
师:这位同学的见解很独特,人类确实做了许多伟大的事,哪人类真的是万物之灵吗? 生15: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们人类与自然都是地球的一部分,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不是万物之灵,人类如果肆意破坏自然,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比如,前不久发生的玉树地震,就夺走了2000多人的生命,而人类却束手无策。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认识也很深刻,《敬畏自然》这篇课文赋予了我们思维的力量,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针对本课的学习,我给同学们留一个作业:对保护身边环境你有哪些建议?(要求:写到小作文本上,每位同学的建议不少于5条)。
第二篇:初中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探究
高效课堂研讨材料
初中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探究
校尉中学
张文永
素质教育呼唤以学生为本的主体精神,要求教育者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个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教师要主动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体验、观察、探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以实现高效课堂学习。下面是本人在初中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中的尝试探究:
一、关于参与式教学的经验
参与式教学法是学生的自我激励与老师的激励关系的互动。学生的自我激励与老师的激励的关系是:①当老师的激励强而学生的自我激励弱时,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把学习只看作是老师激励的推动。②当老师的激励弱而学生的自我激励强时,学生的学习变得有趣、有意义和有挑战性。③当学生的自我激励和老师的激励均弱时,教学变得索然无味,缺乏积极性。④当学生的自我激励和老师的激励均强时,教学变得引人入胜颇具诱惑力。
参与式教学法能够加强学生的自我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由于自我激励来自学习的趣味、意义和挑战性,学生便能克服困难,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和知足感。
在参与式教学法中,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并不断加强。也会自然带动学生的自我激励的加强,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显著提高。
参与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势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把知识化为能力。
二、参与式教学的主要形式及效果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参与”环境。学生学习本来就应当是个能动的过程,可是长期以来,旧的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都使得学生学习很被动。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新知识。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有效途径是自己去发现。的确,自己发现的东西印象最深刻,也最易弄懂其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那种担心学生少学了点什么,忽视了某一点而不厌其烦地讲或重复的教法是难以培养出创造性人才的。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就应该改变以往的那种“一种脸、一张嘴、一个调、一支笔”的旧的呆板教学模式。要精心的备课,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考虑教法练法;教师由过去的“讲演者”变为“表演者”,学生由以前的“听众”转为“发言人”,教师成了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手。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参与意识极浓的氛围中情绪高涨,自己吸收消化知识,运用自如,不是能很有效的增强记忆力吗?师生双方不是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我们作老师的又何苦唾沫飞溅、苦口哑嗓的一堂课“填鸭”呢?为什么不做个可爱的导演去组织引导学生自己活动呢?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保证从容参与。在课堂45分钟内,要交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空间,那么就要切切实实的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缩下来,最大限度地安排学生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谈、思、议、说、写。有了这样一个活动的空间,不能只流于形式,还要注重效果。一般地说,一堂课上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应当占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保证学生能从容参与。
3、营造和谐的氛围,促使主动参与。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发人深思的巧妙提问,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谈及形式多样的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都能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设出乐学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乐于参与。(2)运用激励机制,创设自信的课堂氛围。正确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产生“主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激励是升华学生情绪的一种驱动力,学生在参与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创造自信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3)加强情感交流,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极大的影响着教学的过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走进课堂时面带微笑,用和蔼有神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就都能从目光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学习的欢乐,从而以良好的心境参与到学习中去。
4、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课堂讨论。一位大文豪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所以课堂讨论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日常教学中,我往往是准备一些材料或提出一些热点问题,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有四人为一组的讨论或六人为一组的讨论,遇到焦点问题还可以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例如,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对于这些同学的回答和讨论,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同学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而不要过分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期去考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2)小品短剧表演。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表明,课堂教学要从多方面给他们刺激,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小品短剧表演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画面解放出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优势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核舟记》时,先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重点在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的情态。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请其他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又如,《变色龙》《皇帝的新装》等课的学习,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编成小剧本,让学生表演小话剧。老师适当指导学生的表演细节和道具运用。再如《陈毅市长》一课,就是现成的剧本,更加适合于发挥师生之间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共同学好、演好这场戏。这样一来,马上就搞活了课堂气氛,把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起来。
(3)课堂竞赛。学生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通过知识竞赛或其他内容的竞赛能使学生忘记学习内容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例如:在教初一语文第四单元“探索月球奥秘”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时,如果单纯由教师向学生讲清月球的奥秘,往往会很枯燥。为此,本人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并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叫课代表选出几位同学代表不同的小组,举行“比比谁的本领大——月球知识大奖赛。”表演者借助歌曲、神话传说、古诗词、小品等将月球的各种知识来了个大比拼,同学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全面地了解了月球的有关知识。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参与能力,是一种“双赢”。又如复习古诗词和古文时,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先让学生课前去预习,上课时再给他们五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进行“古诗、古文知多少”背诵比赛,将课本中涉及到的有关内容转化为1分钟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使学生在既有竞争又有娱乐的气氛下学习知识,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4)角色互换,学科综合。语文课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面广,有些知识学生有一定基础的话,可以采用师生角色互换的形式,把学生放到思维阵地的最前沿,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第一次真好》,为了让学生了解“风景画”和“风情画”的区别时,我叫几个学生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在黑板上画画,然后叫同学当评委进行评析,结果有一幅画引起争议:有一个学生画了几幢房子,每幢房子前都有一棵柚子树。当时有的学生认定这幅画不符合内容要求,应该是一幢房子。我并没有评价,把权利还给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同学们最后得出这幅画最好,因为它真正诠释了“风土人情”的含义。还给学生一些权利,就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另外一些简单的选学课我也经常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先让学生作主自学该课内容,在笔记簿上列出自学提纲,同时将疑难问题列出来。上课时,我就先叫一位写字较清晰的同学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该课内容的知识点,然后再由每大组选一位同学上台解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不能回答的可由该组的其他同学补答,如果实在不能回答的或答错的就由教师补正。
三、参与式教学的优点
首先,参与式教学给予了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学生就会去思考,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参与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不但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参与式教学能削弱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新观点、新想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实施参与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教师必须做好精心准备,教学中不宜滥用,要有针对性、选择性,而且一堂课使用的形式也不宜过多,无论哪种形式,都一定要为教学内容服务。
2、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作适当的引导,不能不管不问,放任自流。
3、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使人人参与,人人得到提高。
4、设计的参与活动必须具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参与性、趣味性、创造性。
5、教师应注意及时总结,使学生参与活动后能有所收获,在理论知识上有所提高。
总之,在语文参与式课堂上,我们最大限度地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自主地学习,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同时这方面的课外延伸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课堂内通过自主地学习获得了知识,在课外还应通过实践加以巩固和发展。加强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性,多渠道、多方面地加强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以实现参与式高效课堂。
第三篇:“探究式”课堂教学之我见
“探究式”课堂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是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能打破教师的自我中心论,促使其在探究中“自我发展“,让学生的主体性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整个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传统教育还屡屡可见,教学改革显得十分缓慢。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的几种现状:(1)学生的知识面狭窄。(2)学生自学能力差。(3)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4)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造成这些现状的主要因素就在于教师,他们总是不经意地给学生带来太多的限制。例如:让学生汇报时,总是尽揽对结论有效的信息,甚至对一些探究的信息作出彻底的否定,严重地扼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试问这样的课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吗?因此,只有落实探究性教学,让课堂始终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满足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要求,才能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何开展“探究性“课堂教学呢?就这个问题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教师是探究性教学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革课堂教学,不能再停留在传统教学上。但课堂教学改革难,很大程度上就难在教师自己本身,事实上也证明这一
点。新《大纲》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不少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了,为什么一到课堂上还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咿咿呀呀地答。学生忙来忙去还是处于被动地位,还是教师的观念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教师“自我中心”的顽固性和传统性影响了课堂改革的进程。因此,教师必须下定决心去改变自己,怎样改革呢?我认为有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有关的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新课程标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其次,教师要有民主的教育作风,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质疑,大胆创新,力求达到“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通”的意境。再次,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他们自主探究的方法,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开始。
“探究始于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探究过程,并从问题开始。当然,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也许大多数已是人类知识系统中已经解决的问题,但对于天真活泼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新问题。那么,教师如何引发问题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运用悬念、实物、实验、故事、录像、游戏等富有趣味的教学手段,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不管采用哪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比如在学《海滨小城》一课时,围绕“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这句话。学生提出:“笼罩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凤凰树开的花用‘热闹’来形容呢?”“作者把凤凰树的花比作红云而不比作红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就是这样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
(三)生活是探究性教学的源泉。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天性又可驱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教师就应该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开展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时要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景,把探究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以唤起他们生活的体验,学生就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探究的自信心也更为强烈。
如在教《中彩那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个人只要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我在课室创设一种临时的家居摆设,让几个学生饰演“我”、“父亲”、“母亲”,让他们先想想父亲把汽车还给库伯后,一家人说些什么,并饰演出来。在探究中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
(四)时间是探究性教学的保障。
众所周知,大多数教师考虑教学设计时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在40分钟内使教学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为此,教师不得不缩短探究问题的时间,或者是草草收场,甚至在下课时有未探究的问题,却往往在课后不了了之。这种做法表面上
实施了新课程标准,实质上仍是步入“牵着鼻子走”的死胡同而难以自拔,从而使课堂教学转化为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成为一句话。事实上,以40分钟来实施探究式教学,其功能是难以发挥。因此,教师要善于把局限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通过上网、看报、到图书馆、到社会生活中继续去探究,寻找答案。通过课余时间与教师、同学交流和分享。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所以,从探究实质出发,合理地调控时间,才是让课堂精彩起来的良好途径。
获得成功是每一位教师的向往。教师在开展探究式课堂中时有必要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做到: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探究式”课堂教学仍是处于试验阶段,但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教师必须试着去“爱”,相信会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有爱的硕果。
第四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最终版)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有效教学”,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加涅的观点,就是凡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通过学习,我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了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与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收获语文教学的独特喜悦。
一、导入的有效性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第一印象,对后续学习至关重要。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对文本的学习。即找准学习的切入点,给予铺垫、相机诱导。迅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真实体验,激发后续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备课的有效性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如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需要语文老师解读教材,查阅资料,形成教案。要写好教案,首先要能够找到本课程目前最好的教学资源。这包括课程标准、名师的优质教案、课堂实录、课件等。如果你找到了本课程最好的教学资源,那么自己的备课才能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其次,要舍得花足时间写出详细的、完整的教案,包括本课堂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堂讲稿、阅读清单、考试试题、教后反思等。通过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研读教材,能大致明确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掌握本课题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选择好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准备得越细致,教学时就越游刃有余。
三、阅读的有效性
《语文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笔者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时下,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因此,有效的提高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在阅读过程开始之前,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明确地告诉学生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这一环节的一个重要的必备条件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以便于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
四、提问的有效性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就是通过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启发学生自省,从而引起学生的活动。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提问呢?1.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发问态度要自然,问题尽量说一遍。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个问题尚未做出明确结论之前,不能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以免干扰学生。2.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抽答面要广,努力使全班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大致相同。不能由相对固定的少数同学回答,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请生回答,也不宜先抽学生再提问。3.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4.教师为不能回答问题或问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线索,打开思路,启发他们正确的回答问题。5.当学生的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
五、朗读的有效性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高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事实上,朗读有不同的层次,较低层次是读准——读通——读懂;中高层次是读通——读懂——品读。最高层次是品读层次,要求能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来。如果教师把朗读看成只是一个教学步骤,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摆设,缺乏一定的指导,也就失去了朗读的“有效性”。
六、评价的有效性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七、作业的有效性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是师矣。”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为让各类学生的作业达到实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化布置作业,这就要求老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坚持精当、适度、适量的原则。同时,要想全面落实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还必须要有适度的训练与考试。全国课改修订组组长温儒敏先生针对目前的课改现状也曾提出这样的建议:要理直气壮地抓训练。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教师通过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并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有助于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语文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境地。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本课程从板书设计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课堂导入的设计、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性问题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意在加强参训教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切实提高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1.能够深刻理解并把握课程标准的核心观念。2.能够运用相关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本课程探讨的问题进行有益的反思,切实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专题解析
本课程共讲述 5 部分内容: 1.板书设计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2.课堂导入的设计; 3.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4.如何设计教学目标; 5.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性问题。
作业:认真回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这门课,列举自己某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板书,谈一谈设计意图。
1.要求:自己组织语言作答,字数不限,简述即可。
2.提示:课后作业提交后辅导教师批阅优秀得5分,良好4分,合格3分,不合格得0分。您至少完成6个课后作业,考核以6个最高成绩作业计分,本项考核满分为30分。
板书设计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一、板书的一般格局: 开头 课题(作者)
时代背景 作者思路 语文知识 作者简介 文章结构 陌生字词 正音辨字 重点难点 添加补充 新的词语 中心要点 布置作业 写作特点 地头(不写)
二、板书设计的要求: 1.思路清晰 2.重点突出 课堂导入的设计
靳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导入是老师颇费心思的一件事。高尔基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文章开头如定调,教学也是如此,课若开端没上好,学生就会感到兴味索然,下面就难以正常进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导入尤其应该如此。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师生之间难免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时,教师一定要讲究导入的艺术,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智力情绪。
所谓“导入”,也叫“导课”、“课引子”,指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对学生讲述的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席话或场景。
一、导入时间的把握
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分割的一般方案,具体运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但导入的 5 分钟是不可省略的。
前 5 分钟这一段时间学生思想处于由松弛到紧张的过渡阶段,处于注意的转移和重新分配阶段,这时,最需要教师以最恰当的方式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把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时间的差异归因于学生的认知状态、情感准备状态和教学质量等三个变量。其中情感准备状态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动机激发程度,情感准备状态程度高,学习结果就好,所用学习时间就短。就是说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得好,学习效率就高。
在一节语文课中,教师就应该抓住开始的这 5 分钟,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学生的情感准备状态提高到相当的高度,才能确保后面学习的高效。
二、导入的作用
引起注意:好的导入如同电影、戏剧的序幕,如同弹词、相声的开篇,如同说书人的起讲,一开始就有极强的吸引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本篇课文或本堂课的学习中。
激发兴趣:好的导入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统领定向:好的导入就像下棋,第一招的出动直接关系到全盘的动向,导入应对整堂课起着统领定向的作用,一开讲就应让学生迅速了解这堂课讲什么、目的是什么、学习重点是什么。
创设情境:
这里我们要多说几句,刚刚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感悟、熏陶”,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现在许多语文老师开始注重情境教学。所谓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而这恰恰是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所忽视的问题,也是导致语文教学枯燥乏味的重要因素。
创设教学情境,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利用导入,而且必须在导入时就进行。语文学科人文性、形象性、情感性的特性决定了情境教学是今后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创设教学情境也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任务、重要特色。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导入语的这一作用、这一任务,我们今天所说的开讲的优化也就主要体现在这里。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育需要的不是很多的时间,而是如何合理地利用很少的时间。”那么,如何利用这短短的 5 分钟?用什么样的方法最为有效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导入的方法
这里我们介绍几种语文课常见的导入方式,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大家有所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有所创建,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
1.由释题导入: 主要有:
释名物——标题牵涉到了人名、地名、物名,这些又是学生不熟悉的,可从解释这些名物开讲。例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藤野先生》、《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释题意——有些文题的含意,或者另有所指,教师可从题意开讲,让学生循题识文。如:《为了忘却的纪念》文题含蓄,从字面上看似乎矛盾,既然要写纪念文章,为什么又要“忘却”呢?这就可以从解释题意开讲。
释结构——从语法关系方面分析文题,透过文题的结构,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深意。2.由作者、时代背景导入:
所有诗文无不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又因时因事而发,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十分必要,这有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
这类两类导入是教师用得最多的,这里我们不再举例。3.由文章的风格、价值导入: 布冯说:“风格即是人”,所谓风格,指作家的思想气质、生活经验、社会理想、审美需求、创作才能等在作品中独特的个性化的稳定的表现。了解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对学生学习其文章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学生认识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借以洞察文章寄托的作家的社会理想、审美要求,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及社会意义。同时,通过评论文章的风格、价值,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4.由故事、趣事导入:
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学生都喜欢听。教师可结合课文实际,从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取材原型等方面开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由诗词、格言导入:
诗词、格言、警句,语言精炼,含意丰富,表现力强,青少年一般都喜欢,以此开头,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还可以很好地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效率。
无论使用哪一种导入方式都应注意:
①针对性——针对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情感状态等),因课而异,因人不同。
②新颖性——不是千篇一律,雷同陈旧,而是富于独创,富有个性。③艺术性——语言应该清新流畅,同时又生动富有感染力。
④科学性——援引材料应准确无误;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恰到好处,不要过火,否则过犹不及。
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靳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语文情境教学的情知对称特征:
强调认知教学的同时,强调情感的诉求,即强调认知教学与情感教学的对称、统一。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情感和认知的统一体,“完整的人”是情感与认知均衡发展的人。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脱离了感情的智慧是空虚的,无意义的;不以情感为基础的智慧,往往使人沦为非人的状态。为了健全人格的发展,认知学习必须同情感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方法也只有植根于情感基础时,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
如何设计教学目标
靳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一、教学目标的内涵
1.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与学双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应达到的目的,是检查、评定教学效果的参照物。2.它由三个方面因素决定:社会需要、文化传递、学生需求。
二、拟定教育目标的基础理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基本内容: 1.认知领域
①知识:对知识的了解回忆
②理解:对知识改述、归纳、外推 ③应用:使用概念、原理和方法 ④分析:抽出要素、关系、结构原理 ⑤综合:概括抽象关系,表达完整思想 ⑥评价:根据内部证据或外部标准作判断 2.情感领域
①接受:仅仅意识到,积极地接受,有选择地接受。②反应:按指令反应,积极地反应,满意地反应。③价值判断:领会价值,选择价值,确信价值。
④价值的体系化:价值的概念化,价值体系的组织。⑤价值的个性化:赋予价值观,赋予世界观 3.技能行动领域
①基础动作:确认动作,模仿动作,定型动作。②规定动作:合乎一定标准的动作,洗练的动作
③创造动作:钻研独特的动作,复合独特的动作,钻研独特的类型动作
(二)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启示
1.确立教学目标要着眼于知、情、行三方面。2.教学的重心在于培养能力。
3.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一定的台阶。
三、语文教学目标的拟定
1.宏观来讲
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
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2.语文学科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字、词、句、篇、语法、修辞、文学常识、浅易文言文知识等;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过程与方法:
语文学习、语文实践的策略与方法。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性问题
靳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一、提问的作用:
1.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的最好的刺激信息,具有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 2.能促使学生定向思考,具有促进学生注意学习重点、难点的作用; 3.能引发携手共进思考,具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习惯的作用;
4.能让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具有完善学生知能结构的作用;
5.能交流师生的思想感情,及时交流反馈信息,具有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教学的作用;
6.能活跃气氛,具有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教学进程的作用。
二、提问的含义:
1.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 2.学生在学习中有不懂的问题或不同意见向老师质疑,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完善学生智能结构的重要方式。
三、提问的策略:思考性、序列性、预测性、时机性。
【例】钱梦龙:《愚公移山》一课他对文中 “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 这句话的经典提问广为人知:“京城氏家里那个小孩子也跟了愚公去参加移山劳动,他的爸爸肯让他去吗?”,这种从思维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 “ 曲问 ” 不仅使学生迂回地找到了答案,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品质。
四、课堂提问的类型:知识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分析水平、综合水平、评价水平。
五、提问要防止的通病
1.过于简单;
2.不分轻重主次,过于繁琐;
3.过于空泛,不着边际,或过深过难,学生不知从何答起; 4.过于雷同,毫无新意; 5.过于含混,模糊不清。
学习完前边的课程内容后,请您想一想如下的问题,并尝试做一做: 1.语文课程教学中多媒体可以取代板书吗?为什么?
2.有人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使用,不必过于强调情感教育,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3.语文教学有无必要设计陈述性知识目标?为什么?
4.课堂教学中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后,会生成很多非预设性的问题,当这些问题与你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不一致时,你如何处理?
问:易先生您怎么看待“教学相长”?
易中天:我的理解,就是老师和学生互相启发。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学生启发老师,往往就是他提问的时候。如果一堂课下来,学生提一个问题,我觉得是不该问的,首先我就会自我反省,是不是我的表述有问题,是不是我的观点有问题,是不是我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如果是表述有问题,当场就可以解决。如果观点有问题,那就要回去反思,我很可能就进步了。
谢谢你的问题!
问:易老师您好,我是一名乡村老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如何去进行素质教育?
易中天:我觉得我们每个个人的力量其实是微不足道的,而且我也不想批评中国教育,免得你们回去不好弄。但是我相信一点,今天来的人都是热爱教师这份工作的,我相信这个。
曾经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你在课堂上那么起劲?教书不就是个混饭吃的事儿吗?你那么投入干什么?我说:我投入才快乐。是的,我就是个教书匠,就是个手艺人。手艺人是要尊重自己手艺的,这是第一点。第二,我们当老师的已经够苦的了。我刚毕业的时候,住在筒子楼,没有卫生间,做饭在走廊里面搭个炉子烧蜂窝煤。日子都过到这个份上了,如果工作还苦哈哈的,我怎么活?我必须把教书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做。而且只有我快乐了,学生才会快乐;学生快乐了,我才会快乐。我一定要把上课变成快乐的事情。(掌声)
我送给诸位的一句话:体制我们是改变不了的,但可以把自己的课变得快乐。
谢谢各位!
问:您刚才说的“问题教学”,我非常赞成。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情况下,作为一个乡村教师我该怎样激发学生问问题的意识呢?谢谢!
易中天:谢谢!我觉得这应该不是问题,因为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不问问题的孩子。孩子天性就是要问问题的,只不过这种天性往往被压抑了。家长和老师常常会对他们说:你不该问,你不准问,你问不得,你问的问题是可笑的。这样他就不敢问了,以后他就对提问失去了信心,你再想让他问问题是不可能的。
所以你可以告诉孩子,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没关系。你也可以告诉孩子,不懂不是可耻的事情。不懂就问,说明你有求知欲。要表扬他。然后你还要告诉家长,不要压抑孩子提问。回答不了没关系,回答不了就说:“老师真的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老师也不知道,等老师知道答案再告诉你好吗?”孩子一定会说“好”,孩子不会说: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了,你当什么老师。孩子都是好孩子。
当然,回答问题确实需要智慧,这个只能在我们的实践中去积累经验。但是有一条我觉得很重要,就是“坦诚以对”。有人说不可能吧,你易中天能够做到不说假话吗?我说做得到。因为我有一个办法,就是我会把不合适说出来的真话烂在肚子里。康德说过,一个人所说的必须真实,但他没有义务把所有的真实都说出来。说一部分,藏一部分,说出来的仍然全是真话。
没错,这里面有些时候是需要技巧的。有一次讲座,领导干部坐在前排,普通民众座位都在后面。当时就有人不干了,说凭什么他们坐在前面。我就说:我个人理解主办方这样安排,是他们认为领导干部更需要学习。
经常有人跟我说:易中天你出硬伤了。遇到这种情况,我首先是核实。如果确实我错了,第一件事就是“认帐”;第二是“道歉”,向读者道歉;第三是“道谢”,向批评者说“谢谢”。谁没犯过错误啊?我的人生就充满了错别字。认错不丢人。你只要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学生,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就会上来了。所有的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只要我们不抹杀就好。
谢谢!
问:易老师您好,我是一名乡村教师。我今天能不能问一个和教育不相关的问题呢?
易中天:可以。
问:很多人都说中国人缺少信仰,我一直也在思考。我想问一下易老师,您有信仰吗?可以和我们分享吗?
易中天:好,谢谢。
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这位同行:本人无党、无派、无信仰,属于“三无人员”。而且我个人认为,不需要信仰。
什么叫“信仰”?信仰就是“对超自然和超世俗之神秘存在的坚决相信”。就是你相信一个对象他是存在的,但他又不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比如上帝、神。因为他不是自然界的,所以不能通过科学实验来证明;因为他也不是人类社会的,所以不能通过生活经验来证明。科学实验也不能证明,生活经验也不能证明,怎么办呢?只能信仰。所以,只有这种相信才叫信仰,其他的都不能叫信仰。这是第一,信仰的定义。
第二点,中华民族从来就没有信仰。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无信仰的民族,中华民族是没有宗教意识、彼岸观念和信仰的。因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是人本精神、现实精神、艺术精神。这就决定了我们没有宗教意识,没有信仰。当然,我说的只是汉族哦!抱歉!抱歉!少数民族的老师请你们理解,我说的是汉族。汉民族有一个说法,叫“信则灵”。意思也很清楚,不灵我就不信,我信是为了灵。这就不是信仰了,这是“实用主义”。
但是,我们这个汉民族几千年没有信仰也没出事儿啊,是不是?原因就在我们汉民族从周代开始,就是“以伦理代宗教”。虽然没有信仰,但是有核心价值观,有道德底线。所以三千年来文明不中断,而且社会基本稳定。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不是“没有信仰”,而是“没有底线”。你说往奶粉里面放三聚氰氨是没有信仰吗?太抬举他了。古人也有做假的。我们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就知道酒里面要掺水。但也只能放一点开水,不能放毒啊!我们现在要守住底线,要告诉大家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丢,有些最基本的底线是不能不守的,有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不要唱高调,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就可以了。
这是我对信仰问题的回答。谢谢!
问:易老师您好!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不完全赞同。
易中天:我完全不赞同。
问:还有人说教师是“蜡烛”。我认为,教师有责任育人,但是我们不能承担全部的责任。不应该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或者是社会眼睁睁看着老师牺牲,以消耗为代价,老师也是社会人。我的理解,如果非要比喻成照明工具的话,老师应该是有一套自身自带蓄电或者不用电却有照明功能的。
易中天:我同意。
问:对于“园丁”的比喻我个人很认同。因为园丁以养花种草养活自己,用自己的劳动换取美。
谢谢!
易中天:您请坐。如果一定要把老师做一个形象比喻的话,工程师、蜡烛、园丁,我都不赞同。因为他们共同的一点,是不把学生当人。灵魂工程师的说法,意思就是学生是一架机器,螺丝可以下下来,然后在里面修,否则你怎么可以塑造他的灵魂?他的灵魂是你可以用螺丝刀什么的改装吗?园丁还是不把学生当人,当花、当草。学生是人啊!所以我认为,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好朋友。(掌声)最好的老师是一片爱心对待自己的学生,然后跟他交流,伴随他成长。但是要记住,任何人的成长都是自个儿的事,谁都不能代替,更不能强迫。
谢谢!
问:我跟易老师是同龄人,有着相同的经历、相同的理想。我本来是想当一名教师,后来歪打正着做了一名医生。在我的心目当中,对于老师我是比较崇拜的,所以连续三年我都接待乡村教师回家。
易中天:非常感谢。
问:我的问题是老师怎么样和学生之间有一个好的沟通?现在学生的负担确实很重,家长也很头痛,这个问题就是在我们做家长的时候,怎么样来辅导学生的家庭作业的同时呢?是不是要把一块一块的大的、整个的压力都压在学生身上?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头痛的问题,也是比较纠结的问题。
谢谢您!
易中天:这事从根本上讲,我是解决不了的,这是体制问题。压力之所以重,是因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解决的办法很简单,釜底抽薪,不过独木桥。
为什么大家都去挤这个独木桥呢?因为你只有上了好的小学,才能上好的中学;上了好的中学,才能上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才能考公务员,叫“国考”。为什么大家都考公务员呢?因为只有考上了公务员,才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有一个农村孩子的父母亲跟他说:儿啊,你一定得考上公务员。你只有做了官,你爹你娘在村里才不受欺负呀!
这就是社会问题。我们的社会应该怎么样?应该让所有从事各种行业、职业的人都得到足够的尊重。不管他是清洁工、公务员还是性工作者,都要得到足够的尊重。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每个人的人身安全、公民权益都是不能受到损害的。甚至在发达国家,越是脏活、累活、没有人干的活,薪水越高。这样就不会有压力了。没有了压力,大家放松下来,老师也不累,学生也不累,就可以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作为家长,你的办法就是不给孩子施加任何压力,他考成啥样是啥样。但是一定要让他做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快乐的人。
课堂教学如果开端没上好,学生就会感到兴味索然,下面就难以正常进行。导入教学方面体现的更明显,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师生之间难免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时,教师一定要讲究导入的艺术,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智力情绪。
课堂教学开始的前 5 分钟这一段时间,学生思想处于由松弛到紧张的过渡阶段,处于注意的转移和重新分配阶段,这段时间,最需要教师以最恰当的方式,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能把这段时间利用好,把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得好,那学习效率就能大大提高。
导入的作用主要包括:引起注意、激发兴趣、统领定向、创设情境等方面。
1.能够深刻理解并把握课程标准的核心观念。2.能够运用相关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本课程探讨的问题进行有益的反思,切实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在导入的作用中,首先是引起注意。好的导入就如同弹词、相声的开篇,如同说书人的起讲,一开始就要有极强的吸引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本篇课文或本堂课的学习中来。
其次是激发兴趣,好的导入要小巧玲珑,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再次是统领定向,好的导入就像下棋,第一招的出动直接关系到全盘的动向,导入应对整堂课起着统领定向的作用,一开讲就应让学生迅速了解这堂课讲什么、目的是什么、学习重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