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还要不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还要不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2001年,在国家教育部新课程计划指出,全国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这样的契机下,全国上下开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综合实践活动了。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对学生的教育来说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它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但是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人们只把研究性学习当成了研究和实施的重点,只片面强调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却“一股脑”地忘记了劳动技术教育,而我却认为这种做法是极为不可取的。
国家教育部新课程计划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中小学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纲要》中还提出学校在课程内容开发过程中应力图以综合主题的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劳动技术教育等领域中。.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技术教育被付予了新的内涵: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以往的劳动技术课在学习组织的方式上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问题。我曾听过这样一节劳动技术课,主题为《包粽子》。课上,教者先是让大家观看了一段有关粽子来历的录像;接下来,又播放了一段有关粽子包制过程的录像;然后,让学生总结包粽子的方法、步骤;最后,大家开始练习包粽子,并进行了小组评比。这是新课改前的一节公开课,课上,现代化教学
媒体的出现及学生们的跃跃欲试让当时的教学有了一丝生气。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到来,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进步,人们渐渐看到了这种教学的弊端。其一,教师的一言堂意味着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支配着整个课堂,支配着学生的思维;其二,学生的思维模式受到限定,而这正大大地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其三,学生习惯于教师的手把手传授,不善于自主参与活动,甚至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要依赖于他人,这样的教育所带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探索,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在劳技教育教学中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才能使劳动技术教育教学更能开展得卓有实效。
我们再以新体系下的劳动技术教育思想重新设计这节课,那么,这节课可以这样去实施:
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进行先独立再合作的方式对一个煮熟的粽子展开研究,可以先观察外形,再剥去粽叶观察,或者再尝一尝,从感性思维入手;
⒉小组交流讨论,可以和同学谈谈自己活动开展前和家长学到的方法,可以自己参照书中介绍的资料,合作研究包粽子的方法,总之,这个过程除了教师的恰当指导,就应该完会放手让学生来独立操作;
⒊全班展开讨论,确定制作方法并实施验证;
⒋反复练习达到熟练;
⒌做熟品尝劳动成果。
至于对粽子的有关知识的学习,可独立作为一个研究主题,切不可混入本次活动,而影响了“学包粽子”的有效开展。
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如何将劳动技术教育开展得更有实效呢?我认为,一定要灵活地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入劳动技术教育,因为综合实践活动中四大领域既不要割裂,又相互统一渗透,相辅相承,因此应做到:
一、在劳动技术教育教学中确立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在劳动技术教育教学中,首先要确定研究性学习的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外,着重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二、在劳动技术教育教学中合理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面对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习的内容,确定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专题。由于劳动技术课具有技术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在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技术与应用”方面的内容。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关注现实生活,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仍以《包粽子》一课为例,若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则可为:教师先给学生分组布置学习任务,可搜集有关粽子的种类及其不同的制作方法的信息,课上汇报点评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粽子的包制。
劳动技术课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只要我们立足实践,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就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劳动技术教育教学中如何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实施开展
⒈选择学习内容、导入研究课题
在劳动技术教育教学中,教师先要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选择学习内容,确定研究课题,为劳技课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⒉搜集技术资料,指导操作实践
实践,是劳动技术课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学习资料的搜集、学生设计与操作训练和社会调查实践等。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工合作,遇到问题交流研究,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记得前不久的一次以《炒花生》为题的活动中,学生们在课前搜集了有关花生的许多制作方法的信息及花生的营养等资料,通过小组交流研究,掌握了炒花的方法,然后合作,炒出了美味的花生。在品尝的同时,孩子们都高兴极了,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了花生的制作方法,学会了炒花生。当然,教师虽然从旧教学模式中的主体变为了主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活动中不起任何作用。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遇到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供信息,介绍方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⒊交流研究成果,总结学习经验
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实践学习活动中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研究成果。其表达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一件模型作品,一个技术项目的设计方案、一份调查报告等。学生通
过相互间的研讨和交流,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通过在劳动技术教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我有了这样的启示:劳动技术课中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激活了自身,而且使孩子们受益终生。
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劳动技术课中的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励、促进、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真刀真枪”地研究,要让学生认为“这是我自己研究出来的”,从内心掀起自豪,体验成功,让他们自己得出研究的结论。在研究中学会创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的方法。
⒉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新的劳技课中,教师不再是系统地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组织开展好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教师的职能是启发、点拔、指导,从而促进活动的成功,学生的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都要通过学生自己亲身实践、操作、体验来实现的。
⒊解放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劳动技术课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让孩子们去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学到研究科学规律的本领。因此,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彻底解放学生的眼、手、口等各种感官便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启示。解放学生的眼,就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解放学生的手,即让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动手实验;解放学生的口就是在研究过程中,要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大胆地说、充分地说,说出自己的想法、发现、思路,阐明自己的观点的理由、态度等等。
⒋体现学习时空的开放、形式的多样。研究性学习决定了劳动技术课在时间上不限于原有的40分钟内,在空间上为局限在教室内。教师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亲自体验。
只有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将学生的思维激活,活跃的思维才可能得到更大的发展、更好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学生研究训练贯穿在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大力提倡劳动技术教育,而不是将它摒弃,让学生的思维在具有探究意义的经历中不断锋利起来,让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步提高,成为现代创新的人才,劳动技术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
第二篇: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如何实实在在地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江苏省江都市小纪中学 薛珊红
如何实实在在地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这是一个非常迫切而又复杂的问题,下面,我想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肤浅的认识。
一、推进劳动技术教育,首先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随着新课程的大力推进和不断深入,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已经被现实地提到了我们的面前,这是一门人人喊好,个个怕教的课程。喊好的原因是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可以改变中国学生只会动脑不会动手 “高分低能”的现象,怕教的原因是这是一条荆棘丛生的希望之路,虽然方方面面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但中国教育的最后一个也是最根本的一个关口——高考,尚未给予劳动技术教育以最后的通行证,所以,现实的情况是:各校在非毕业年级尚能拿劳动技术教育装装门面,毕业年级是绝不放冒天下家长之大不韪轻易尝试的,有人把这种现象戏称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试卷半掩面”。便真实而又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态度。那么,我们江都市双沟中心小学是如何转变教育理念,大力推进这一课程的呢?
1、教育理念的转变需要现实的氛围
转变教育理念,推进劳动技术教育需要忧国忧民的远大理想,需要献身教育的崇高志向,需要服务社会的高尚情怀。但对于我们大多数的凡夫俗子来说,更需要现实的教育氛围。我们双沟中心小学能够很快融入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很大程度上源于环境的影响。首先,双沟是一个发电机之乡,社会、家长,包括镇领导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大力支持的,我们学校身处这样的教育环境,早在一九八五年便开始了以五小科技活动为龙头的多种多样的动手动脑活动。到九十年代后期,学校成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会员学位,创办了江苏省首家乡镇少年科学院,创建成省市二级科技特色学校,多次引来团中央、省少工委、扬州市少工委领导的指导与关心,他们的思想教育和理念渗透,悄悄地滋润了我们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心,在这样的不断洗礼中,我校历任校长和 1 历届校务会成员都重视实践活动。“双小科技文化艺术节”创办至今年已举办过九届,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转变教育理念需要一定的基础
应该说,大多数的学校是渴望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技术教育,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成绩,赢取社会的赞誉的,不少学校往往是鼓足干劲开了头,却发现这也不易,那也不易,于是悄悄地放弃了。这也难怪,转变教育理念,开始劳动技术教育不是凭着一个美好的想法就能一蹴而就的。他首先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开展各类活动的经验基础,这一切不是课堂能教得会,养得成的,必须有扎扎实实的活动来滋润学生,才能逐步锻炼出学生的能力,其次,需要有一批拥有各种活动组织指导能力的教师来引导活动,使活动走向深入,第三也需要有必备的物质基础来支撑活动,而这一点,应该说各个学校都是具备的。因此,我们认为,转变教育理念要在活动中转变,千万不可以坐等理念转变再去开展活动。一句话,以活动促理念转变,以活动促学生能力的养成,以活动促师资到位,以活动促进活动层次的上升,这是我校的一贯做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3、转变教育理念需要大张旗鼓的开展活动
在我们的广大家长不希望孩子“玩疯了”,不具备了欧美国家家长放学见到了孩子时问一声:“汤姆,今天过得愉快吗”的家长环境里,仅仅学校转变教育理念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家长每天放学接孩子时总习惯地问:“小明,今天作业得多少分?”如果这个小明说“今天就玩,老师没布置作业”,家长的心里一定会不高兴的。我们大家都相信这是一个现实,如果连续三天家长得到不做作业的信息,就非找教师不可,连续一个星期就会找校长,谁一个月让学生不做作业,家长是非转学不可的,这样说不是让学生不写作业,而是说我们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时要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我们学校的做法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让家长参加学校每年一度的劳动技术教育成果汇报,参加班上每学期至少一次的成果汇报,一定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玩得有出息、有进步,有希望才行,当家长看到孩子们参加活动而能面带笑容,甚至找班主任说“让我孩子参加某活动吧”的时候,教育理念才算切实转变到位了。
二、推进劳动技术教育需要扎扎实实的开展活动
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有时我们校长教师会和学生一样地问:“我们该怎么办?”的确,当我们站在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大门口时,我们一开始也不知道怎么办。下面是我们学校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角度摸索出的三个阶段特点,我们认为对于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1、希望越高,失望越多的混沌阶段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始试验阶段,校长、主任谁也拿不出主导意见,我就这样开始了探索,真有一种混沌未开的感觉,于是第一批三个活动开始了,有五(1)班《给省长部长伯伯写封信》,什么目的也没定,就是自己给自己壮壮胆吧,教师们上网搜的地址姓名发到学生手中。每人给两位发信,发了100封,全校教师和五(1)班师生眼巴巴地望了一个月,只收到了八封回信,还有三封明白无误地写着“人事调动,原地退回”,应该说大部分人被这第一棍打呆了,原先教师、学生希望能露一回脸,出一回头的希望全粉碎了,五(2)班和五(3)班的活动启动得慢,见这一现状不大,也就不了了之,什么都没有留下。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个教训:综合实践活动不能用功利去玷污它,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我们切实地领悟到,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学生需要为活动选择的指向,而不能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理解为赶时髦,是可以给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带来多少好处的一个名利场。凡此种种类似的情况,我们称之为混沌阶段。
2、模式试验,寻找方向的探索阶段
有了春学期教训,在二00二年秋学期初,我校在试点班级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活动应以学生为主的探索阶段,学校以四、五年级六个班为试点。开展了三个模式的试验;第一个模式“全盘自由”指导老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活动,应该让学生去自己组织运行。第二个模式“全盘控制”。这个模式的理论基础是:适应了应试教育的学生没有动手能力,应由教师为他们选好题,指好路,让他们偿偿实践活动的味。第三个模式是根据课程理论的“教师指导下的活动”由原来的科技指导老师带两个班开展“适度指导”模式的试卷。当时,三个模式都有典型的课题“全盘自由”的老师让学生自己选题,最得意的 题目有《男性怎样才能生小孩》、《时光隧道到底在哪里》等一些前卫的题目,叫你不得不佩服学生想象力。“全程控制”的老师自己选了一个中央电视台的“护蛋”活动。“适度指导”老师从学生提出的72个题目中选了一个“高空抛蛋”活动来开展。半个学期下来了,“全盘自由”的模式组虽然老师不断督促,但由于选题太难太深,学生还是停留在题目上,老师便巧妙地结束了试验。“全程控制”的“护蛋”活动由于一周的时间限制,也早早地枯燥地结束了。惟有“高空抛蛋”在学生的创意下,经过老师指导,不断翻新花样,居然坚持了二个多月,在学校引起了很大轰动效应。经过这一轮试验,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自主活动,既不能放羊式地超越学生生活、学习经验基础去开展活动,也不宜由教师强控制着活动。应该在放手让学生活动的基础上由教师适度地把握方向,使活动朝着有利于释放学业生潜能,发展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能力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的第二个认识。
3、完善程式,全面活动阶段
二00三年至今的一个阶段,我们逐渐认识到:“全盘自由”在小学阶段里是没有市场的,“全程控制”可在小学低年级适度运用,但应逐步放宽控制。“适度指导”在小学是最有生命力的活动模式,我们在学习南京中山门小学、南林大子弟小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过程,评价,生成内容应对机制等方面的试验之后,不断向全校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目前,我们学校依托双沟镇少年科学院在各班建立的小小研究所,在各班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机构,并把这些活动与周六的快乐周末相结合,做到班班有活动,队队有实践,这样把综合实践活动推向全校,推向全员,力争把每一个学生都动员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在广大教师和全体学生的不断努力下,二OO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我校承办了江都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观摩研讨活动,期间给来宾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十多个班的操作活动,这是我们不断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实践以活动促活动能力养成战略结出的硕果之一。
三、推进劳动技术教育,必须注重活动资源的挖掘
随着劳动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活动资源日渐成为制约因素。这就提 醒我们必须注重活动资源的挖掘,挖掘活动资源,必须本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结合特点,围绕环境,便于开展的原则进行,我校是这样开挖活动资源的:
1、紧扣学校特色
我校是省市两级的科技特色学校,科技活动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我校广大教师能不断结合科技内容,开展活动,这类活动主要有模型类和创新类,少年宫活动的扎实开展为我校积累了丰富的航模,车模,飞机模型和火箭模型,我校高年级每年都要举行几次活动,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从中选拔小研究员和小博士,激发学生的学科技,用科技,爱科技的热情。创新类的活动,一般结合一年一度的省市创新大赛开展,让学生去发明、创意、小论文,科幻画天地大展身手,很受学生的欢迎。
2、结合农村特色
农村是所有农村学校活动的天然资源宝库,我校能根据自身特色,结合环境教育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富有新意的实践活动,一类是围绕庄稼展开的,如《秸秆还田能成为现实吗?》、《绿色食品究竟离我们有多远?》等活动让学生关注与学生切身相关的话题,培养他们从小爱农村,长大当新农民的志向,一类是围绕“泥”展开。泥塑、泥玩具、泥童话乐园„„充满童趣的泥世界是孩子们永不厌倦的活动宝库,在这里老师们尽可放手,孩子们会自己组织,自己制订游戏规则,自己成长。农村,的确是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资源宝库。
3、依托队特色
我校少先大队部活动一向开展得有声有色,我们能不断推进队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如“地球村”系列活动中的“环保志愿者、环保小卫士”、“我给小树当妈妈”、“树叶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培养学生能力,又养成了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文明风尚。另一种队活动是“变废为宝”,易拉罐,塑料瓶,蛋壳,旧纸经过学生巧手变成饰物,玩具,这类是学生乐此不疲的好活动。
4、依靠课题建设
课题与劳动技术教育是相辅相承的。我校能坚持用劳动技术教育来丰富课题建设。如在《少先队集体建设与队员交往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中,我们就 进行了大量的队员交往实践活动。“开心锁”咨询活动,“与老师交朋友”和爸妈交朋友等系列活动至今还是我们经常开展的好主题。
5、挖掘校本教材资源
校本课程建设,为劳动技术教育开展了新的资源库,我校能充分运用已有的《农村环境探索》校本教材中丰富活动,不断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调查、采访,观察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丰富学生的人人阅历,如中年级的《龙虾》一课中的活动就让学生十分喜爱,课文中有找龙虾,钓龙虾,看龙虾、烧龙虾、吃龙虾、说龙虾、评龙虾、画龙虾等一系列活动,着实让学生过了一把龙虾隐。
劳动技术教育的扎实推进,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支撑,来供总结,来供研究,就让我们从朦胧中开始探索起来,向着课程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
Let’s
go!让我们现在就开始!
以上材料,取之我校的实践,肤浅不足之处敬请指教,以便促进我校的综合深入开展。
第三篇: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薛大威
新课程在小学3---6年级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老师遇到过困惑,如四个方面的内容就有交叉和重叠,如研究性学习那是一种方法在什么学科都需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信息技术不仅要单独掌握信息技术的手段,还要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那么在其他学科也要注意渗透,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离不开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四大内容劳动技术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实践证明在小学生中,综合实践活动涵盖了劳动与劳动技术,劳动与劳动技术教育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载体、主体。
一、小学劳动与劳动技术教育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
劳动技术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小学阶段过去就一直开设过劳动课程。经过几十年时间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劳动技术教育教学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习领域相比,它已有很强的学科建设的基础,它本身也是基础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在总结劳动技术教育时就有过“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劳中创新”的观念。这些观念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理念。从这层意义上讲,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就是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思想的延伸与发展,是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认为:一些劳动技术教育基础比较好的学校,抓手大都先放在劳动技术教育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也直接有效。这些实验学校以劳动技术教育作为操作平台,把研究性学习贯彻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去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其它学习领域,使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更丰满,更丰富,更有实用性和拓展性,劳动技术教育的思路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路。劳动技术课题实验学校在选择研究性学习操作项目时,也有所依据,不感到茫然或手足无措。如:与研究性学习融合可用劳技教育内容中典型的作品为载体、项目为中心,进行技术探究教学,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生动形象的“课件”进行教学,让师生上网检索信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劳动教学内容,提升了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融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开门”进行劳动与技术教学,教学中的许多实践活动内容也有不少在家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相结合不再是两张皮,关键看整合。不是空想,关键要有基础。
二、小学劳动与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载体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还是要有载体。在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部分学习内容中,若以劳动技术教育为操作载体,可以顺理成章地把这几部分内容较好地融合起来,而且融合的自然与紧密。在开展技术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时,需要先设计以哪些内容为载体,再将哪些内容切入进去,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动手创造中,也能将这几部分内容更好地衔接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综合实践活动以劳动技术教育为主线进行有机整合。一是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扩大劳动技术教育中以研究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实践。包括制定方案、调查、访问、观察、实验、统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模仿研究的一般过程,尝试运用一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体验研究的基本过程。通过研究性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发展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三是增加劳动技术教育中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四是加强以技术实践为主的活动方式。包括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两大类。包括设计、制作、研制、种植、养殖、信息发布、出版小报、墙报等,技术实践
并不等于科技小发明小创造,而是实践过程中必经环节。
综合实践活动还有个本质的特点,就是它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特点,实际上是最有灵活性最有创新性的一个学习领域,它能体现学校自身的特色。课程改革的主旨,就是它的开放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占主导地位。如果思考综合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学习领域那么多,内容那么多,时间每周3课时,那么面面俱到就很难有落脚点和重心,必须有重点地就一些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的活动项目做出选择,特别是引导学生做出恰当的选择,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无所作为。我们不能把“研究性学习”升格为“科学研究”,更不能把所有活动都包装为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学校如果思考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开发校本课程,劳动技术课程因为有基础学校比较好操作,有了课程载体学校容易形成特色。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学校可以采取百花齐放的选择形式,但校长都愿意采取单兵突进的形式,以特色带动。实践证明什么都抓也未必都能抓好,也未必都能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和要求。《中国教育报》有过一篇文章,大标题就是“21世纪谁来教综合课”,就反映了一批有识之士的担忧。综合实践活动课如何综合,理应是有机的综合、自然和谐的综合,决不是简单的大拼盘,也绝不是拉郎配,综合实践活动怎样有效实施,还没有现成的模式,探索的空间很大。劳动技术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整合,就很好的为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载体,探索出了一条清晰的思路和出路。
三、小学劳动与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
综合实践主要是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劳动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很多就是让学生获得直接的劳动经验,掌握简单的劳动技术。没有一节劳动与劳动技术课是纯知识的讲解的;是教师在课堂灌输的。小学生的劳动与劳动技术安排。有家政服务,如穿衣、叠被、洗碗、有整理书包、扫地、擦玻璃窗等;有技术类的,如简单工具的认识与使用,学习简单的纸工、金工、泥工、小种植、小制作、小设计等;还有职业了解类的,帮助学生适度建立职业分类进行职业理想的启蒙。这些教育内容的落实是需要学生主体直接参与获取体验变得心灵手巧。劳动教育思想也曾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整个体系的基础与核心。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劳动教育,就是在劳动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其中的劳动是以教育为目的而进行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实践性尝试综合实践课程,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它以操作为主要展开形式,强调学生通过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假如教育脱离了实实在在的劳动技术,而是教师单纯的进行口头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用大脑接受,没有学生进行实践的空间,可能学习只能停滞在旧有的教育层次上,发展迟缓,所谓综合实践只能是徒有虚名,只是理论的拼凑,从而缺乏说服力。劳动与技术教育恰恰是解决这一症状的良药,它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基础知识与内容,使学生通过实践,逐步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乐于创新的意志品质。劳动与技术可在实施过程中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新课程目标提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的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过程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变为具体成果的过程,是让学生主体展示所学的综合知识的过程,使他们展示自己观察力、创造力的过程。他们在这里体验出了创造的快乐,自我存在的价值。
我们通过实践发现,劳动与技术教育已经越来越体现出独特的魅力,越来越使受教育者受益,主体性更为彰显。综合实践的四大内容,劳动与劳动技术占的份额也能体现为主体。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有很多劳动和劳动技术学习实践的机会。如劳动实践、技术实践、信息实践。在劳动实践方面有社会服务的公益劳动、自我服务的劳动、学习环境创
建的校园劳动、条件具备的学校,高年级还可以安排走向实际的生产劳动。这些活动的安排一方面能实现综合实践课程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劳动与劳动技术课程的实施也能适应和匹配小学生生活及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内容具体明确,好操作、便于学校课表的安排,易实施。江苏省已经把劳动与劳动技术课作为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进行安排,得到了基层教师的拥护与支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持续发展成为了现实。
参考文献:
1、徐长发《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我国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一文;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2001年11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建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与思考》一文,综合实践活动网;
4、教育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5、陈树杰《劳动技术教育》05年第1期《直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第四篇:2让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过程更优化
让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过程更优化——一次“果蔬雕刻”的实践与思考
浙江嘉兴海盐县百步镇中心小学范陈萍
内容摘要:劳动技术学科是一门涉及面广,融知识性、技术性、实践性及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在培育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它不同于文化知识课,是以操作训练和制作实践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在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实施目标管理,优化教学过程,是搞好劳动技术教育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
关键字:劳动技术优化操作训练制作实践
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技术探究和技术学习;用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逐步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立足学生所处的现实世界,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拓展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经历,追求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手脑并用的过程。据此,我认为当前优化劳动技术教育教学过程的标准是:教学效果佳,科技含量高,学生创新意识强。
一、教学目标的优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整个教学过程实行控制的根据。劳动技术课实行教学目标管理,能减少教学的随意性,规范劳动技术课教学,便于学校教学管理,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按垂直角度劳动技术教学目标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即学校总体教学目标,单项技术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各级教学目标要相互进行修正,理顺总体目标与分类目标之间的关
系,使之各级目标更趋合理,能更好地进行调控,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优化后的教学目标应全面、具体、适当、明确,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可测量性和可操作性,以育人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的优化是劳动技术教学过程优化设计最重要的环节和难度最大的环节。在人类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的今天,面对众多的劳动技术项目,如何选择其中最基础和最精华的部分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基础,还需准确的判断力。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既要利用传统技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任务。为此教师要统观全局,对教学内容进行定向控制,恰当地确定重点,讲评时不忘重点,实践时紧扣重点,从而提高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
三、教学组织的优化
劳动技术教学组织是指按照新课程理念、学科总体教学目标,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的过程。在教学组织的优化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习掌握一些创造性技巧、技法,逐步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团结协作、敢想敢干、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在教学组织安排上, 既要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遵循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寓劳动于知识,寓劳动以技巧,寓劳动于娱乐之中,力求使劳动课上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又要认真研究各项劳动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使各项劳动技术的衔接尽量自然、连贯。
四、反馈过程的优化
优化的劳动技术课堂教学反馈要及时,信息交流渠道要广,体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多向信息交流的特点。教师应作为评价过程的主导和信息传递的中心,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控制教学过程,及时带给学生成功的欢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劳动技术要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技能、创新精神、情感的综合评价观。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有对学生知识的评价,而且有学生人格形成的评价,还有技能与创新意识的评价,身心发展的评价,品德养成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将口头与笔头、知识与技能、操作与实验、竞赛与活动、问题情境与社会实践灵活地运用到评价中,创造性地“寓评于乐”。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对教学的改革功能。
五、课堂实践与反思
我在组织三年级开展的“果蔬雕刻”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活动的程序如下:
第一步,学生自备工具,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带上不同的水果、蔬菜,如萝卜、青椒、土豆、西瓜皮、黄瓜„„在舒缓的乐曲声中,学生在各自的教室里,或独立完成,或与人合作,雕刻出不同的作品。
第二步,每个学生带上自己的雕刻作品,充满自信地走出教室,把作品摆放在操场上相应的区域里。每班轮流派10名学生负责向前来参观的人作介绍,其余自由观看他人的作品。一时间,操场成了创新成果的展示会:整条黄瓜中间掏空后,两侧整齐地插上牙签恰似一条奋力向前的龙舟;一只青椒从中剖开后,分别挂在另一只的两边,前面配上一小片胡萝卜,就成了一只惹人喜爱的小哈巴狗;一块土豆稍加修整,用水彩笔精心添上几笔,就是一位憨态可掬的不倒翁„„“快去看三年级学生做的东西,真稀奇!”作品展示的消息像长了翅膀,飞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吸引了好奇的学生和兴奋的老师们,展示区内人头簇动,不时传出啧啧的称赞:“看!那个火箭就像真的一样。”“这些都是三年级学生自己做的吗?真了不起!”“后生可畏呀,要是让我们大人做,未必有他们做得好。”从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技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模型、一件工艺品,也可以是一盘菜、一个生长着的作物等。通过作品的制作,学生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作品引导学生的设计、评价以及作品宣传等活动。
第三步,拍照和赠送作品。就在大家展示作品和参观的同时,喜爱摄影的同学又忙起来了,拿着自备的相机,用孩子独特的眼光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参观接近尾声之时,开展雕刻作品赠送活动,增加成功的体验,扩大学生的“知名度”,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至于赠送给谁,由学生自己决定,或和本班同学互换作品,或把作品送给低年级的小朋友。(当然,一部分学生舍不得,也
可保留作品,而不参加赠送活动。)逐步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劳动与技术教育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要反映技术发展的内在机理,还要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小学中段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形成的同时,应注重通过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教育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技术启蒙。充实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内容,以增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代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第四步:后续活动,即在“果蔬雕刻”活动之后,开展相应的系列活动。提供活动项目的菜单,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有的人参加一项,有的人参加两项,有的参加所有的项目。围绕这次“果蔬雕刻”活动,设计的项目菜单是:
1、习作展示。
2、摄影作品比赛。
3、教你雕刻×××。
4、我给“果蔬雕刻”活动的一条建议„„为了充分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兴趣,张扬他们的个性,不采用淘汰的办法,改变只有一两个学生得第一,其他人做陪衬的状况,而是实施每个人都有机会的策略。如在“习作展示”的活动中,选中所有参与的学生习作,(内容是介绍制作过程、叙述心理感受等)张贴在三年级各班教室的墙上,供大家学习、指导。
以上活动的特色体现了“三化”:第一是个性化。“果蔬雕刻”是一项富有创意的活动。活动所需的材料是司空见惯的,但是整个活动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成功。第二是综合化。学生手脑并用,口语交际能力得到训练,语文与美术、自然等学科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第三是多元化。评价标准是多元的,评价主体也是多元的。(除了教师的评 价之外,更多的是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包括旁观者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使评价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实现劳动与技术教育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这样,既能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又能拓展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经历,发展学生的共通能力。总之,作为现代教育组成部分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加强创造思维的教育,积极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学生这种心理上的收获和思维上的准备,正是培养二十一世纪生力军所必不可少的。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班人,必须掌握一定的劳动与技术,才能使自己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结果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不再是只会模仿和抄袭的生产者,教师只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具有潜能的生命体,发挥劳技课程本身的优势,不断优化劳技课堂教学的过程,让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素质的跨世纪人才脱颖而出,才无愧于时代的呼唤和期望.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初探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初探
[ 作者:施杏凤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867更新时间:2005-2-23文章录入:zhang ]
-----浙江嘉兴市海盐县石泉中心小学施杏凤
[内容摘要]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将综合实践活动列为一门课程,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大力推动更是时代的要求,它们是对现在基础教育的及时补充和拓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关键词]: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整合探究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将综合实践活动列为一门课程,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大力推动更是时代的要求.它们是对现在基础教育的及时补充和拓展.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涵义及特征是什么?信息技术教育又是如何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呢?如何在现在的教育形式下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而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机整合与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技能和收集、检索、分析与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中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理论认识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 不是被动地纳入, 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当前课程改革的过程。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 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确切地说, 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 但却是课程改革的有利促进条件。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产生了学习革命, 诞生了知识经济, 才使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本身就要求变革人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 应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 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所以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 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综合实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融合为一体, 从而对综合实践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 进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的实质是课程信息化。在实践上它包括两个方面: 信息技术课程化和学科课程信息化。信息技术课程化研究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研究信息技术作为独立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评价。学科课程信息化是要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的各个方面去, 让学科课程内容信息化、课程实施过程信息化、课程评价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 创生出信息化的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 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 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
二、整合目标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的目标, 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没有整合之前, 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 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后, 将有效地改善学习, 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
当前一些学者提出,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这只能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众多目标中的一个。最根本的目标及衡量标准, 是改善学习, 贯彻课程目标, 达到课程预期效果, 促进学生发展。当然,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构筑的学习环境将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但是这不是它的根本目标, 而只是其中的一个目标。有的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案例, 根本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但是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或者学习效率的目的。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的目标局限于信息素养方面,可能是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误区。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 正是要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全方位地融合, 根据综合实践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来选择信息技术。
三、实施策略
要很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就要求教师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在实践过程中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学习。还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和创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1、教师要积极参加培训。
培训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前提。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不仅教师要参加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培训,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培训。这不是说每个教师都必须精通多门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但是渊博的多学科知识和用信息技术武装头脑,使其在熟练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非常重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思想和理论水平、逐步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更新观念,并落实到教育过程中,这样才有可能迸
发出其巨大潜能。教师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中,给予学生的指导,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和方法,而非具体的技能。因此,教师在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辅导策略。
2、改变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都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这个社会个体的自主性、社会性有着共同的培养目标,都肩负着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必须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知识的权威者、过程的设计者、流程的控制者、结果的评定者的角色。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意识,发展个性特长。
3、创建网络平台。
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平台,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重要条件。在校园网上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网站,便于师生随时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程序,及时查阅相关材料,经常性地建立研究性的档案,并开辟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和互访的园地。更重要是,为综合实践活动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优良的信息化环境。网络平台包括适度组织的信息资源、互动共享的智慧资源、构建开放学习社区、记录过程性学习活动的网络档案袋、便捷有效的教学管理,实现生态学习的物质保障和支持平台。
4、构建评价体系。
评价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它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确保学习质量的一种主要策略和机制。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因此,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社会力量。在整个活动中,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特征和具体实际,把评价重点放在创新上。即使研究结果在科学知识上存在缺陷,但如果思路、方法有独到之处,也要给予肯定。在评估中要突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利用正确的评估导向指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意识,使其自然地形成道德规范。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当前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和现代教育理论指引下,强化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它必然会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四、几点体会
(一)、科技型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需要加深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再认识,更加正确地理理解创新教育的内涵,即:大多数青少年具有原始的创造欲望,一个人的创新意识表现为敢于突破前人的规范,善于交换角度重新审视事物,善于从前人或他人的错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独立地对已有知识重新认识、组合,表达、应用等,独创地从实践活动得到发现,产生疑问、获得结论、提出设想。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无法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在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丰富实践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获得,创新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上。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培养创新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意味着,作为以综合课程为主的小学阶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整合方式融合信息技术教育,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其四大指定领域的内容又是以融合形态呈现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而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作为培养创新意识的利器贯穿于信息技术教育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横向贯通是综合性、涵盖性较强的研究方法,它将不同学科领域某一共同特征或某一方面的观点、理论加以融会贯通,以建立较高具有普遍性的思想观念。实践活动将学生引入科技创新的情境之中,通过直接接触科技事物,把已有的科学观念与新经验联系起来,找出规律性,相似点和不同点,产生带来普遍意义的探索问题,引此设计研究问题激发认知内驱力,把学生好奇心、探索性的倾向变成潜在的创新愿望,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现实力量、构成创新人格特征。
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协作性是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利条件。
1、在教学中可以横向与纵向的延伸,使综合活动课不受到各种限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体现了21世纪的综合活动的教育模式。网络信息丰富、容量大、不受教材的限制,更有利于小学生开放思维,在所学的知识上实行创新、创造。
2、通过网络开展综合活动的过程中有一个信息再次加工的过程,小学生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3、学生们在运用网络时进行主动式学习(active learning)。对学生的参与式、启发式教学,打破了单一的获取知识的模式,开阔了视野,将整个学习过程变成科学探索的过程。同样学生们的创造性学习、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也是培养协同创造精神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培养创新意识的探索
1、改变教学方式,树立创新意识发展特长。
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都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这个社会个体的自主性,社会性又着共同的培养目标,都肩负着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必须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知识的权威者、过程的设计者、流程的控制者,结果的评定者的角色。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教授知识,而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意识,发展个性特长。
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平台,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重要条件。在校园网上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网站,便于师生随时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程序,及时查阅相关材料,经常性地建立研究性的档案,并开辟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和互访的园地。更重要的是,为综合实践活动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优良的信息化环境。网络平台包括适度组织的信息资源、互动共享的智慧资源、构建开放学习社区、记录过程性学习活动的网络档案袋、便捷有效的教学管理,实现生态学习的物质保障和支持平台。
2、创设科技创新情境,激发创新动机和情感。
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景。在网上建立虚拟现实活动,创造现实无法实现的环境。如在学校建立网上“科学实验宫”,目的创设科技创新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世界奥秘的欲望,使他们能带着高涨而激动的情绪从事探索,学生创新动机和创新情感顿时被激发。
3、实现活动内外部整合,设计创新活动内容。
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其次,现代知识发展呈现出整体化、一体化、交叉性的发展趋势,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注意外部结合,应在各学科知识交汇点,进行科学的整体化、综合化。引发学生重新审视事物,从学科“边缘区”设计或改进事物,从实现自己所期望的变化,引导学生运用其他领域科学知识来发现新的科学现象,产生想法和制作的创新愿望。
总之,进行课程整合,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是一条越走越宽的道路。科技不断在进步,学习环境越来越优越,新型的学习方式在不断建立与完善,我们不断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窗,我们的学生必将成为创新精神和科技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华《经验课程论》
2、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
3、王治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体现更完整意义的目标价值》
4、曹卫东《信息技术与环境教育课程整合初探》
200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