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化学教案9单元1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⑶、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叙述】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溶液的形成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
【回忆思考】生活中大家都喝过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吗?
【总结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讨论交流】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应可以加快反应;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浊液的形成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总结交流】共同总结乳浊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用洗涤剂清洗油污)
活动四: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根据教材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讨论“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有什么区别? 【师生总结】“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浊液”则是一种液体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种混合物。“溶解”与“乳化”是一种过程,具体区别如上。
3、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五:探究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实验设计】学生根据教材第30页“活动与探究”内容,设计实验。【阅读教材】学生阅读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过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思考练习】完成教材第33页中的“习题”内容:第1、2、3、5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学完本节课,我们知识了哪些内容? 【拓展资料】教材第31页的“资料”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33页“习题”第4题。
2、教材第32页的“家庭小实验”。
第二篇:人教版化学教案9单元3-2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二课时)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2.过程与方法
(1)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2)能找准各量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严谨求实的科学学习方法。(2)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教学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教学方法
比较、归纳、练习、对比、活动探究。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试管、天平、量筒、药匙、烧杯、玻璃捧; 药品:硫酸铜、水、氯化钠。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第二课时: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第三课时: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与联系。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复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投影]将1 g食盐放入烧杯中,再加入9 mL水,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向上述烧杯中加入10 mL水,搅拌。(水的密度1 g·cm-3)[提问]1.试分别写出稀释前后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2.分析各量的变化情况。
[回答]1.稀释前溶质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9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稀释后溶质的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20 g,溶质质量分数是5%。
2.稀释后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质质量不变。[讨论]溶液稀释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板书]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投影]例题: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
[设问]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怎样列出计算的方程式? [学生讨论]
[提示]若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x,请同学们列出方程式。[学生活动]50 g×98%=(50 g+x)×20%
解析:(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本上练习,教师强调做题格式)解法1:解: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50 g×98%=(50 g+x)×20%
x=195 g 答: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195 g。[提示]若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请同学列出方程式。[学生活动]50 g×98%=x×20% 解析:(同上方法)解: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50 g×98%=x×20%
x=245 g 245 g-50 g=195 g 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195 g。
[课堂练习]1.把200 g 20%的食盐水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2.把30 g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到100 g。此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答案:1.200 g 2.6%
[投影]某工厂化验室配制5000 g 20%的盐酸,需38%的盐酸(密度为1.19 g·cm)多少毫升?
[提问]此题与上述练习有何异同?能否用体积直接带入公式进行计算?
[回答]1.相同点都是溶液稀释问题。不同点是上述练习中已知和求都指质量,而此题已知质量求体积。
2.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比不能用体积直接带入公式计算。
[提问]已知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质量分数,你能否写出求溶质质量的计算公式。[回答并板书]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设问]根据上述公式,并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相等,你能否列出方程式? 解:设需38%的盐酸体积为x。5000 g×20%=1.19 g·cm×x×38%,-
3-3x≈2211 mL。
答:需38%的盐酸2211 mL。
[过渡]以上所有计算均是有关稀释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遇到溶液间化学反应的问题,需要用化学方程式解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问题。
[板书]4.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100 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 g锌完全反应。试计算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提问]与锌反应的是硫酸溶液中的哪种成分(溶质、溶剂、溶液)? [回答]溶质与锌发生化学反应。[讨论]解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
[总结]关键是利用化学方程式先解出硫酸溶质的质量。[设问]根据以上分析,求解此题。解:设100 g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Zn+H2SO4==ZnSO4+H2↑ 65 98 x
6598 ,13gxx=19.6 g,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100%
溶液质量=19.6g×100%=19.6%。
100g答: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两种计算类型。了解了不同计算类型的关键点,并会分析题意,能找准各量之间的关系。
[作业]习题2、4、6、8 板书设计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涉及到体积时:
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4.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注:参加化学反应的是溶液中的溶质。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教案9
§9-2 溶解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 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印 象。【教学重点】建立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 的意义。【教学方法】讲述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过程】
复习:1.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浓度大,而不饱和溶液浓度小,对吗?为什么?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从实验7-5中,我们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都很难溶于水,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程度是不同的,通常我民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一、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溶解能力强,其溶解性大,相反溶解能力弱的溶解性小。
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不仅与物质的本性有关,而且还与溶剂的性质有关。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油脂难溶于水,说明同一种溶剂,由于溶质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溶解能力。食盐溶于水,却难溶于汽油,油脂难溶于水,却易溶解在汽油中,这说明对于同一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它的溶解能力不同。所以说: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问:油脂溶解能力很差?对吗? 答:错,没有指明在什么溶剂中。
二、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我们知道蔗糖和食盐均可溶于水,那到底哪一种更容易溶于水中? 要具体比较不同的物质溶解性的大小,这说要求有一个从数量上把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比较精确地表示出来,然后才能明确地进行比较。要精确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必须具备下列四个条件:(1)温度要相同。
(2)所用的溶剂(通常是水)的量要一定。
(3)形成的溶解必须达到平衡状态(饱和状态)。(4)单位要确定。
溶解度的概念也就是这四点的统一和补充。
1.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强调:“一定温度”“100克溶剂”“饱和溶液”“单位是克”
只有满足这四个条件的克数才是溶解度,通常说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就是指该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练习:判断题
1).20℃时,100克的水中最多可溶解氯化钠36克,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
2).20℃时,90克的水中最多可溶解氯化钠32克,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
度为32克。()
3).20℃时,把10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里,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0克。()4).20℃时,100克食盐溶液里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10%。()
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表示什么意义?溶质、溶剂、溶液各多少克?
答:表示100克水在20℃时,能溶解36克氯化钠。m溶质=36克m溶剂=100克m溶液=136克
练习:1.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4克。2.2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为0.17克。3.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为0.0013克。
指出表示什么意义,溶质、溶剂、溶液的量分别是多少? 阅读:让学生阅读P135页第二段,然后填表:
2.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我们从前面的实验可以看到,在加热的时候,原来在室温条件下已经达到饱和的硝酸钾溶解又可继续溶解硝酸钾,也就是说,随着温度的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了。但是,这种在较高温度下达到饱和的溶液冷却以后,部分已溶解的硝酸钾又成为固体硝酸钾,也就是随温度的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演示:1.热饱和食盐水用冷水冷却,溶液中少量固体食盐析出。2.给试管里的熟石灰水加热,看出出现白色浑浊现象。
小结:①硝酸钾等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②象食盐这样的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湿度影响很小。
③象熟石灰这样极少数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筑高而减小。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二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P135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坐标曲线。3.溶解度曲线表示意义和应用。
(1)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的数值。(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3)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物质溶解度大小等。
问: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点表示什么意义:
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10克。
(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10克。物质的溶解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它只是一般地说明一种溶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通常我们用易溶、可溶、难溶、微溶等粗略概念表示,溶解度是衡量物质在某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是在一定温度下的一定量的溶剂里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所以,溶解性和溶解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小结】总结全节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布置作业】P41 5.6.7 【板书设计】
第四篇: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材分析: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册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专门编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教材包含集合和等量代换。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并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2、难点用集合圈(韦恩图〉表示事物(元素〉。
3、关键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安排:本单元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集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集合的有关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 108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l、2题)。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被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今天老师将把同学们带人“数学广角”,让同学们去认识体会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读懂统计表。
教师用电脑课件出示统计表,列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的学生名单。
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议一议: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兴趣小组?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圈来表示:
(2)认识集合圈。
①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
②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出集合圈,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然后再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显示填写内容。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图中所表示的意义。
③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姓名在两个集合中都有,应该如何来表示才能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呢?
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来二个空白集合,并填上学生姓名再合并。
问:你们知道这个图的意思吗?(让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填写完成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将集合圈和统计表进行比较。
(3)列式计算。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学生已经明白杨明、李芳、刘红这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点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运用
1、课内外作业: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属性“"会游泳的”和“会飞的”把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再要说一说中间位置“表示什么”。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两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然后再计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学生计算的时候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直接点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等量代换的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 109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天平、相应的物体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认识天平
1、取出天平,让学生认识天平及法码。
2、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称其重量。
理解只有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一样重,右边法码是多少克(或千克〉,左边物体的重量也是多少克(或千克〉。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2第一幅图,学生观摩天平,教师提问:
(1)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
(2)1个西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2、出示第2个图:
观察:天平左右两边是否平衡,这说明了什么?4个苹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3、这时让学生观察第1、2两个图:从这两个图例中,你们还可以收集到哪些信息?
4、出示第3个图:
(1)学生观察天平,领会图示的意义,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2)小组讨论:①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答案想法。②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3)汇报结果,思想交流。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基本懂得思想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全体学生明确:16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
1、观察图例,领会题目意图。
2、明确题目所提出的问题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
3、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五篇:化学教案1
九年级上册《探究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课 型:实验探究课 课 时:1课时
知识目标: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科学素养目标: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
教学过程:
[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讲 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覆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有关水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板书课题:水的组成 【提问】:
1、一玻璃瓶水结冰后为什么瓶子会炸裂?
2、高原地区为什么要用高压锅烧水?
3、冰能浮在水面上,与水的哪个性质有关?
[学生讨论]:小组汇报,老师总结。【板出】
一、水的物理性质 :
1、无色无味液体
2、在101.3KPa时,凝固点是O℃,沸点是100℃。3、4℃时密度最大,为1g/cm3
4、水结成冰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演示】:研究水的组成(实验4-5)【提问】接通电源后两极各有什么现象?分别与正极、负极连接的两支玻璃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谁多谁少?
【过渡】通电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如何通过实验进行检验?请注意观察。【演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体积少的气体。【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各空位的填写。【教师小结】负氢正氧;氢二氧一。
[解释] 一开始为什么氢气体积大于氧气体积的2倍。
【板书】
二、探究组成水的元素
【提问】写出水通电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说出其反应类型
【板演】
水
通电
氢气+氧气(分解反应)
[提问]微观上水分子是怎样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展示】水分解微观示意图
【提问】由此图可以得出那些结论?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板出】
1、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课堂小结:
1、水的物理性质
2、水的组成H2O 布置作业:书P113检查站习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