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几棵树教案
《有几棵树》教案
解放小学 牛雨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加几的各种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
3、能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8加几。
教学难点:对“凑十法”的进一步理解;体会算法的多样化。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十以内口算,十几加几,9加几 2、9加5,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
二、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植树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所以我们要爱护树木,多植树。看,淘气和笑笑也去植树了。(出示课件)
三、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观察图,提出问题。
看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谁能把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合起来说完整?
四、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1、怎样列式呢?学生列式。可能有: 8+6=14或 6+8=14。师:8+6=14,哦,你们都知道他的得数了,你是怎样又对又快地计算出来的?介绍给大家好吗?
2、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你是怎么计算的?你有多少种方法?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3、现在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用了什么方法?
可能有: 方法(1):数一数的方法。数一数左面一排有8棵,右面一排有6棵。一共是14棵,8+6=14。方法(2):先把6给8两个,还剩4,2加8得10,10再加4得14。你能到前面摆一摆吗?谁的想法和他一样再说一说,你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谁再讲给大家听一听?大家都用这种方法在下面摆一摆,说一说。
4.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要从6里拿出2根,不是3根或4根呢?我听明白了拿出2根要干什么?“凑成十”,为什么要凑成十呢?
那么这个过程用算式怎样表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书:8+2=10,10+4=14 把这个过程我们一起说一说。
刚才我们把6拆开把8凑成10,还有其他方法吗?还可以把几拆开去凑成十?谁能说一说,到前面摆一摆。都用这种方法用你的小棒摆一摆和同桌说一说,这个过程用算式怎样表示?6+4=10,4+10=14.跟刚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拆6,拆8)
小结:在计算时不管我们把8拆开还是把6拆开,都是想凑成十,使我们的计算更简便更快。那到底是拆8好还是拆6好呢,在练习时我们慢慢体会。(把小棒收回学具盒。)
5.问题:你能看懂图上是怎样表示出8+6的计算过程吗?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小结:往往计算方法有很多,还是“凑十法”更快,更简单。相信你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更能体会到凑十法的方便。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小朋友们累吗?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小儿歌,放松一下吧.五、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圈的?还有其他圈法吗?哪个比较方便? 还是把5拿出2个凑成十比较快。2.摆一摆,算一算。
老师这有积木谁能到前面摆一摆。移动得越少算得越快。3.圈一圈,算一算。蜻蜓还可以怎样列式? 4.看一看,填一填。
又来了一条毛毛虫谁能说图中运用了什么方法?。5.算一算。
你发现了什么?得数各位上比加数少2,2哪去了?和8凑成10.六.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8+几”的计算方法,你们表现得真棒!老师相信通过你们自己的观察和努力,在成长的路上会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有几棵树(8加几)
8+6=14 8+2=10 6+4=10 10+4=14 10+4=1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主要让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学会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法,同时突出“凑十法”的优化计算方法。
我以情境引入,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培养孩子绿化环境的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展示“有几棵树”,引导学生认真观图,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学习如何计算8+6,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在小组说一说;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知识的“迁移”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我先让学生复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和“凑十法”,然后出示书上的植树主题图,并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经过思考,踊跃发言:
1、“一共有几棵树?” 8+6=14(棵)
在学生做完8+6=14时,我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结合9+几的计算方法: 生1:把6分成2和4。8+2=10 10+4=14 生2:把8分成4和4。6+4=10 10+4=14 生3:因为9+6=15,所以8+6=14。比较那种方法更好些?大多数学生同意: 把6分成2和4。8+2=10 10+4=14 然后我让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同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还有没有其它的算法,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生2:用手指头数。
最后,我再次强调用“凑十法”通过巡视发现有些学生不但完全掌握“凑十法”中的,如计算5+8时把8分成3和5。5+5=10 10+3=13 我首先肯定学生计算正确后,再一次进行对比练习,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计算的方法,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而我仍偏向让孩子们优化计算方法,在练习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一种方法更合理更简便,此后,学生解答后面的题时都比较轻松自如了。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用“凑十法”的方法来计算进位加法,我也相信学生能将这一方法比较顺利的迁移到“7+几”、“6+几”上。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让学生去发现并掌握,我认为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同时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就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表达多样化,学生的解题多样化,怎样让每个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学习的信心,热爱数学课堂?这样的情感与态度,是应该从每一节课开始培养的。一年级,这是一个刚刚燃起思维火花的年龄。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有的算法,在我们看来,有些确实不尽完美,但这毕竟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适合他们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第二篇:《有几棵树》说课稿
《有几棵树》说课稿
教师:曾福全
一.关于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七单元加与减
(二)的第四课时“8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材简析:20 以内进位加法中“8加几”,是在9加几进位加基础上学习的,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加法计算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教材以“有几棵树”为主题图,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加法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计算方法,然后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凑十”的计算方法。
3.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8加几的加法,进一步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
(2)能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教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利用精美的课件为学生展现带有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在多种方法中发现比较简便的方法,即:“拆小数,凑大数”。
三.关于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
3.通过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关于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出示种树图,引出课题“有几棵树”。
(二)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算法。
3.汇报,集体交流。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这一环节,是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进位加法的基本思路。
(三)教学效果测试,巩固算法。
(四)归纳小结。
五、教学反思
1、凑十法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提示,但不明显,今天首次接触,学生掌握的情况不会理想,约有一半的学生不能掌握凑十法,并且在解题过程中学生的运用率较低。
2、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只有几分钟,在课堂上能够专心听讲学习的学生较少,大部分学生则呈现出时断时续的听讲。
总之,由于本节课内容多,忙于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操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第三篇:《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1
《有几棵树》这节课通过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突出“凑十法”的优化计算方法。我以“春夏秋冬”的情境引入,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培养孩子绿化环境的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展示“有几棵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学习如何计算8+6,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在小组说一说;在巩固练习,引导学生编数学故事,培养孩子完整表达数学语言;设计摘果子的游戏,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孩子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兴趣。
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课堂很活泼。学生们很大胆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由于孩子对“8加几进位加法”在课前基本都掌握如何计算,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计算的方法,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而我仍偏向让孩子们优化计算方法,于是我用数学儿歌体现优化计算,让孩子们在算法多样化中找到简单的方法做题目。
不足之处:
1)“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衔接语不到位,备课时缺少详细斟酌。
2)在突破难点的时候时间掌握不到位,应该增加2到3分钟。
3)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孩子学习算法多样化。而我仍有自身学习水平的偏见,期望学生更倾向“凑十法”,有点扼杀孩子们开放的数学思维。但这也是我思考的一个方向,如何能更好将两者融在一起呢?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2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在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观图,并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经这思考,并列出相应算式解决问题。在学习8+6时,通过动手操作巩固上面学到的算理,结合9+几的计算方法,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同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1、从8数起,数上6个数是14.
2、把6分成2和4,8加2得10,10加4得14;
3、把8分成4和4,6加4得10,10加4得14;
4、9加6得15,8比9少1,15减1得14;
5、10加6得16,8比10少2,16减2得14;
6、请计数器帮忙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评课时, 有的老师提出可以向学生讲明哪种方法最好。强化“凑十法”的计算方法。我反思一下,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表达多样化,学生的解题多样化,但不是学哪种方法最好,学生喜欢的方法就是最好。如果从过去的教学理念出发,的确可以向学生点明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既节约时间,又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教给了学生。可新的课程标准,就不可轻易下结论。因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三维”目标,除了过去我们一再强调的知识与技能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一体。怎样让每个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学习的信心,热爱数学课堂?这样的情感与态度,是应该从每一节课开始培养的。一年级,这是一个刚刚燃起思维火花的年龄。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这几种算法,在我们看来,有些确实不尽完美,但这毕竟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适合他们的方法就是最好的。但是,也却实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孩子就用手指一个一个地数,计算速度比其他孩子慢了许多,其他孩子做了5题,他只能算1到2题,并且,总是依靠直观计算,难过渡到抽象。 让我深思。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
《有几棵树》这节课通过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突出“凑十法”的优化计算方法。我以“3月12日是植树节”的情境引入,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培养孩子绿化环境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展示“有几棵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学习如何计算8+6时,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在小组说一说;在巩固练习,引导学生编数学故事,培养孩子完整表达数学语言。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课堂很活泼。学生们很大胆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足之处:
1)在规范算法之后,应该全班同学齐读算法,以帮助学困生在头脑中建立计算模型。
2)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孩子学习算法多样化。而我在课堂中较期望学生更倾向“凑十法”,有点扼杀孩子们开放的数学思维。但这也是我思考的一个方向,如何能更好将两者融在一起呢?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4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在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观图,并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经这思考,踊跃发言:如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棵树?第二行比第一行少几棵?一共有几棵树?并列出相应算式解决问题。在学习8+6时,通过动手操作巩固上面学到的算理,结合9+几的计算方法,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同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生2:用手指头数。
生3:把6分成2和4。8+2=10 10+4=14
生4:把8分成4和4。6+4=10 10+4=14
生5:因为9+6=15,所以8+6=14。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课后,在评课时,有的老师提出可以向学生讲明哪种方法最好。强化“凑十法”的计算方法。我反思一下,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表达多样化,学生的解题多样化,但不是学哪种方法最好,学生喜欢的方法就是最好。如果从过去的教学理念出发,的确可以向学生点明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既节约时间,又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教给了学生。可新的课程标准,就不可轻易下结论。因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三维”目标,除了过去我们一再强调的知识与技能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一体。怎样让每个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学习的信心,热爱数学课堂?这样的情感与态度,是应该从每一节课开始培养的。一年级,这是一个刚刚燃起思维火花的年龄。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这几种算法,在我们看来,有些确实不尽完美,但这毕竟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适合他们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虽然课堂学生很活跃,但我觉得有点乱,怎样才能使课堂做到活而不乱?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5
在全乡的考核听课中,我教学的是数学《有几棵树》,即“8+几”的加法。教学结束后,感觉有得有失,现反思如下。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突出“凑十法”,让孩子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法,我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先展示“有几棵树”,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再学习如何计算8+6,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与同桌说一说,从而学会“8+6”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课堂很活泼。
但这节课也有缺憾之处:我的初衷是鼓励孩子学习算法多样化。而我仍没让孩子完全放开手脚,还是期望学生更倾向“凑十法”,有点扼杀孩子们开放的数学思维。但这也是我思考的课前就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将两者融在一起呢?再有就是关注学生不够,我感觉还是在按自己的思路教学,忽略了最重要的学情。其实孩子们一开始就把我期望的2种方法一下就说出来了,可我没利用,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一种一种解决的。感觉灵活性不够。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6
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因为有了前面9加几的知识经验,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主发现和研究出8加几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进一步巩固凑十法的应用,并初步了解数学学习中类比迁移的重要思想方法。
开课之初,首先简单进行了口算练习,巩固9加几,然后创设了春、夏、秋、冬的故事情境。我以春天同学们去植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为了解决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究:学生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也可以应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计算。在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的过程中,他们体验了学习的过程,学会了计算的方法,明白了计算的道理,最后,进行了一组有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反思整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活动。在教学中, 我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力特点,创设了春、夏、秋、冬的情境,从浅入深,逐步深入,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之中。
2、注意课堂设计的层次,让所有的孩子在课堂上都有所发展。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由于已有前面9加几的铺垫,很多学生已经会算8加几,也会应用凑十法,因此在探究环节中,我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能直接算的可以直接写算法,有困难的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从形象、抽象两个侧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也做到了因人而异,在后面的练习中,练习也做到了步步高升,有发展性。
3、计算的多样化要有目的,不为多样化而多样化,适合自己并且自己能掌握的就是最优的方法。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个性特点也不同,我们不能千人一面,我个人认为适合自己的就是有用的,利于自己发展的,就是有价值的。在课堂中,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能想到的方法都是值得称赞和鼓励的,在观察对比下,能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优化,进行改进,更是值得赞赏的。学生中出现的凑8、凑6都是可行的,它们的思维方式相同,方法一致,只是在摆、算的过程中,存在快慢之别。
4、 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梯度,让学生的思维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跳一跳能达到一个高一点的层次,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本节课中,春属于新授。夏我设计了和教材贴近的练习,让孩子回忆一下教学内容就可以完成。秋已经脱离了实物,逐渐抽象出算式,这时已经熟练掌握的孩子就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不熟练的孩子还可以借助摆小棒或是画小棒来帮助自己。冬就是开放性题,训练孩子自己提问,自己解答的能力,拓展提高练习也和小树的成长结合,让学生了解了年轮,同时渗透了7的进位加法,让程度比较好的孩子学会了知识的迁移。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学生对8加几的计算掌握得很好,算理也说得很明白,面对不同层次的问题,学生也有挑战的勇气和解决的办法,并且说出自己解题的想法,不同的学生的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教学中也还存在不足,学生年龄小,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怎样让学生的探究过程更有序,老师应该怎样去关注和指导;怎样引导学生的说,让学生说得更准确、更明白;在学生的热情极其高涨时,怎样有效地去调控,让学生能动起来,能静下去;以及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怎样对学生情感态度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对数学有更精准的认识,能爱数学,对数学有兴趣。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7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在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观图,并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经这思考,踊跃发言:如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棵树?第二行比第一行少几棵?一共有几棵树?并列出相应算式解决问题在学习8+6时,通过动手操作巩固上面学到的算理,结合9+几的计算方法,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同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生2:用手指头数。
生3:把6分成2和4。8+2=10 10+4=14
生4:把8分成4和4。6+4=10 10+4=14
生5:因为9+6=15,所以8+6=14。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表现突出的是李凯,平时很少听到他的发言,而今天的他表现的非常勇敢,第5种想法就是他提出的。
课后,我反思一下,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表达多样化,学生的解题多样化,但不是学哪种法最好,学生喜欢的方法就是最好。如果从过去的教学理念出发,的确可以向学生点明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既节约时间,又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教给了学生。可新的课程标准,就不可轻易下结论。因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三维”目标,除了过去我们一再强调的知识与技能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一体。怎样让每个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学习的信心,热爱数学课堂?这样的情感与态度,是应该从每一节课开始培养的。一年级,这是一个刚刚燃起思维火花的年龄。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这几种算法,在我们看来,有些确实不尽完美,但这毕竟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适合他们的方法就是最好的。这样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完全体现出孩子的主体性。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8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主要让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学会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法,同时突出“凑十法”的优化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知识的“迁移”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我先让学生复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和“凑十法”(“看大数,分小数,先凑十,再相加”)。然后出示书上的植树主题图,并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用“凑十法”的方法来计算进位加法,我也相信学生能将这一方法比较顺利的迁移到“7+几”、 “6+几”上。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让学生去发现并掌握,我认为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同时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就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9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过早进入主题,可以先放开思维让孩子畅所欲言;
2、PPT制作不过精细,呈现刺激物太少,不能很好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3、这节课并不是完全的新授课,可先让孩子们回忆之前的方法,再和这节课衔接起来;
4、让孩子动手摆小棒之后要立马收起来,拉回注意力;
5、面对孩子回答的不好时应该抓住机会,及时询问,更好的贴合课程;
6、在总结方面虽然可以放开说,但是教师要做到引导方向。
值得鼓励的地方:
1、整堂课的流程较为顺畅;
2、形式较为新颖,以故事贯穿整堂课。
在上完这堂公开课之后,我感到的压力,自己作为一名刚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在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的掌控上有进步,也有很明显的不足,自己在反思的过程中,也心存愧疚,因为你教得不够好,学生可能就学得不够扎实,教师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教学组织能力有待加强。我想不仅仅是这个,我的教师生涯才刚刚开始,等待我去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第四篇:《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在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观图,并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经这思考,并列出相应算式解决问题。在学习8+6时,通过动手操作巩固上面学到的算理,结合9+几的计算方法,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同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1、从8数起,数上6个数是14.
2、把6分成2和4,8加2得10,10加4得14;
3、把8分成4和4,6加4得10,10加4得14;
4、9加6得15,8比9少1,15减1得14;
5、10加6得16,8比10少2,16减2得14;
6、请计数器帮忙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评课时, 有的老师提出可以向学生讲明哪种方法最好。强化“凑十法”的计算方法。我反思一下,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表达多样化,学生的解题多样化,但不是学哪种方法最好,学生喜欢的方法就是最好。如果从过去的教学理念出发,的确可以向学生点明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既节约时间,又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教给了学生。可新的课程标准,就不可轻易下结论。因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三维”目标,除了过去我们一再强调的知识与技能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一体。怎样让每个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学习的信心,热爱数学课堂?这样的情感与态度,是应该从每一节课开始培养的。一年级,这是一个刚刚燃起思维火花的年龄。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这几种算法,在我们看来,有些确实不尽完美,但这毕竟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适合他们的方法就是最好的。但是,也却实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孩子就用手指一个一个地数,计算速度比其他孩子慢了许多,其他孩子做了5题,他只能算1到2题,并且,总是依靠直观计算,难过渡到抽象。 让我深思。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2
教学反思:
《有几棵树》这节课通过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突出“凑十法”的优化计算方法。我以“3月12日是植树节”的情境引入,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培养孩子绿化环境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展示“有几棵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学习如何计算8+6时,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在小组说一说;在巩固练习,引导学生编数学故事,培养孩子完整表达数学语言。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课堂很活泼。学生们很大胆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足之处:
1)在规范算法之后,应该全班同学齐读算法,以帮助学困生在头脑中建立计算模型。
2)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孩子学习算法多样化。而我在课堂中较期望学生更倾向“凑十法”,有点扼杀孩子们开放的数学思维。但这也是我思考的一个方向,如何能更好将两者融在一起呢?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3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主要让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学会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法,同时突出“凑十法”的优化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知识的“迁移”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我先让学生复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和“凑十法”(“看大数,分小数,先凑十,再相加”)。然后出示书上的植树主题图,并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用“凑十法”的方法来计算进位加法,我也相信学生能将这一方法比较顺利的迁移到“7+几”、 “6+几”上。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让学生去发现并掌握,我认为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同时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就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4
在全乡的考核听课中,我教学的是数学《有几棵树》,即“8+几”的加法。教学结束后,感觉有得有失,现反思如下。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突出“凑十法”,让孩子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法,我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先展示“有几棵树”,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再学习如何计算8+6,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与同桌说一说,从而学会“8+6”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课堂很活泼。
但这节课也有缺憾之处:我的初衷是鼓励孩子学习算法多样化。而我仍没让孩子完全放开手脚,还是期望学生更倾向“凑十法”,有点扼杀孩子们开放的数学思维。但这也是我思考的课前就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将两者融在一起呢?再有就是关注学生不够,我感觉还是在按自己的思路教学,忽略了最重要的学情。其实孩子们一开始就把我期望的2种方法一下就说出来了,可我没利用,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一种一种解决的。感觉灵活性不够。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5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在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观图,并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经这思考,踊跃发言:如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棵树?第二行比第一行少几棵?一共有几棵树?并列出相应算式解决问题。在学习8+6时,通过动手操作巩固上面学到的算理,结合9+几的计算方法,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同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生2:用手指头数。
生3:把6分成2和4。8+2=10 10+4=14
生4:把8分成4和4。6+4=10 10+4=14
生5:因为9+6=15,所以8+6=14。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课后,在评课时,有的老师提出可以向学生讲明哪种方法最好。强化“凑十法”的计算方法。我反思一下,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表达多样化,学生的解题多样化,但不是学哪种方法最好,学生喜欢的方法就是最好。如果从过去的教学理念出发,的确可以向学生点明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既节约时间,又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教给了学生。可新的课程标准,就不可轻易下结论。因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三维”目标,除了过去我们一再强调的知识与技能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一体。怎样让每个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学习的信心,热爱数学课堂?这样的情感与态度,是应该从每一节课开始培养的。一年级,这是一个刚刚燃起思维火花的年龄。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这几种算法,在我们看来,有些确实不尽完美,但这毕竟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适合他们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虽然课堂学生很活跃,但我觉得有点乱,怎样才能使课堂做到活而不乱?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6
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因为有了前面9加几的知识经验,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主发现和研究出8加几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进一步巩固凑十法的应用,并初步了解数学学习中类比迁移的重要思想方法。
开课之初,首先简单进行了口算练习,巩固9加几,然后创设了春、夏、秋、冬的故事情境。我以春天同学们去植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为了解决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究:学生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也可以应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计算。在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的过程中,他们体验了学习的过程,学会了计算的方法,明白了计算的道理,最后,进行了一组有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反思整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活动。在教学中, 我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力特点,创设了春、夏、秋、冬的情境,从浅入深,逐步深入,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之中。
2、注意课堂设计的层次,让所有的孩子在课堂上都有所发展。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由于已有前面9加几的铺垫,很多学生已经会算8加几,也会应用凑十法,因此在探究环节中,我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能直接算的可以直接写算法,有困难的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从形象、抽象两个侧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也做到了因人而异,在后面的练习中,练习也做到了步步高升,有发展性。
3、计算的多样化要有目的,不为多样化而多样化,适合自己并且自己能掌握的就是最优的方法。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个性特点也不同,我们不能千人一面,我个人认为适合自己的就是有用的,利于自己发展的,就是有价值的。在课堂中,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能想到的方法都是值得称赞和鼓励的,在观察对比下,能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优化,进行改进,更是值得赞赏的。学生中出现的凑8、凑6都是可行的.,它们的思维方式相同,方法一致,只是在摆、算的过程中,存在快慢之别。
4、 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梯度,让学生的思维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跳一跳能达到一个高一点的层次,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本节课中,春属于新授。夏我设计了和教材贴近的练习,让孩子回忆一下教学内容就可以完成。秋已经脱离了实物,逐渐抽象出算式,这时已经熟练掌握的孩子就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不熟练的孩子还可以借助摆小棒或是画小棒来帮助自己。冬就是开放性题,训练孩子自己提问,自己解答的能力,拓展提高练习也和小树的成长结合,让学生了解了年轮,同时渗透了7的进位加法,让程度比较好的孩子学会了知识的迁移。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学生对8加几的计算掌握得很好,算理也说得很明白,面对不同层次的问题,学生也有挑战的勇气和解决的办法,并且说出自己解题的想法,不同的学生的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教学中也还存在不足,学生年龄小,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怎样让学生的探究过程更有序,老师应该怎样去关注和指导;怎样引导学生的说,让学生说得更准确、更明白;在学生的热情极其高涨时,怎样有效地去调控,让学生能动起来,能静下去;以及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怎样对学生情感态度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对数学有更精准的认识,能爱数学,对数学有兴趣。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7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在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观图,并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经这思考,踊跃发言:如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棵树?第二行比第一行少几棵?一共有几棵树?并列出相应算式解决问题在学习8+6时,通过动手操作巩固上面学到的算理,结合9+几的计算方法,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同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生2:用手指头数。
生3:把6分成2和4。8+2=10 10+4=14
生4:把8分成4和4。6+4=10 10+4=14
生5:因为9+6=15,所以8+6=14。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表现突出的是李凯,平时很少听到他的发言,而今天的他表现的非常勇敢,第5种想法就是他提出的。
课后,我反思一下,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表达多样化,学生的解题多样化,但不是学哪种法最好,学生喜欢的方法就是最好。如果从过去的教学理念出发,的确可以向学生点明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既节约时间,又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教给了学生。可新的课程标准,就不可轻易下结论。因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三维”目标,除了过去我们一再强调的知识与技能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一体。怎样让每个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学习的信心,热爱数学课堂?这样的情感与态度,是应该从每一节课开始培养的。一年级,这是一个刚刚燃起思维火花的年龄。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这几种算法,在我们看来,有些确实不尽完美,但这毕竟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适合他们的方法就是最好的。这样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完全体现出孩子的主体性。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8
《有几棵树》这节课通过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突出“凑十法”的优化计算方法。我以“春夏秋冬”的情境引入,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培养孩子绿化环境的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展示“有几棵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学习如何计算8+6,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在小组说一说;在巩固练习,引导学生编数学故事,培养孩子完整表达数学语言;设计摘果子的游戏,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孩子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兴趣。
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课堂很活泼。学生们很大胆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由于孩子对“8加几进位加法”在课前基本都掌握如何计算,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计算的方法,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而我仍偏向让孩子们优化计算方法,于是我用数学儿歌体现优化计算,让孩子们在算法多样化中找到简单的方法做题目。
不足之处:
1)“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衔接语不到位,备课时缺少详细斟酌。
2)在突破难点的时候时间掌握不到位,应该增加2到3分钟。
3)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孩子学习算法多样化。而我仍有自身学习水平的偏见,期望学生更倾向“凑十法”,有点扼杀孩子们开放的数学思维。但这也是我思考的一个方向,如何能更好将两者融在一起呢?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9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过早进入主题,可以先放开思维让孩子畅所欲言;
2、PPT制作不过精细,呈现刺激物太少,不能很好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3、这节课并不是完全的新授课,可先让孩子们回忆之前的方法,再和这节课衔接起来;
4、让孩子动手摆小棒之后要立马收起来,拉回注意力;
5、面对孩子回答的不好时应该抓住机会,及时询问,更好的贴合课程;
6、在总结方面虽然可以放开说,但是教师要做到引导方向。
值得鼓励的地方:
1、整堂课的流程较为顺畅;
2、形式较为新颖,以故事贯穿整堂课。
在上完这堂公开课之后,我感到的压力,自己作为一名刚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在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的掌控上有进步,也有很明显的不足,自己在反思的过程中,也心存愧疚,因为你教得不够好,学生可能就学得不够扎实,教师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教学组织能力有待加强。我想不仅仅是这个,我的教师生涯才刚刚开始,等待我去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第五篇: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1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过早进入主题,可以先放开思维让孩子畅所欲言;
2、PPT制作不过精细,呈现刺激物太少,不能很好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3、这节课并不是完全的新授课,可先让孩子们回忆之前的方法,再和这节课衔接起来;
4、让孩子动手摆小棒之后要立马收起来,拉回注意力;
5、面对孩子回答的.不好时应该抓住机会,及时询问,更好的贴合课程;
6、在总结方面虽然可以放开说,但是教师要做到引导方向。
值得鼓励的地方:
1、整堂课的流程较为顺畅;
2、形式较为新颖,以故事贯穿整堂课。
在上完这堂公开课之后,我感到的压力,自己作为一名刚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在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的掌控上有进步,也有很明显的不足,自己在反思的过程中,也心存愧疚,因为你教得不够好,学生可能就学得不够扎实,教师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教学组织能力有待加强。我想不仅仅是这个,我的教师生涯才刚刚开始,等待我去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2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在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观图,并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经这思考,并列出相应算式解决问题。在学习8+6时,通过动手操作巩固上面学到的算理,结合9+几的计算方法,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同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1、从8数起,数上6个数是14.
2、把6分成2和4,8加2得10,10加4得14;
3、把8分成4和4,6加4得10,10加4得14;
4、9加6得15,8比9少1,15减1得14;
5、10加6得16,8比10少2,16减2得14;
6、请计数器帮忙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评课时, 有的老师提出可以向学生讲明哪种方法最好。强化“凑十法”的计算方法。我反思一下,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表达多样化,学生的解题多样化,但不是学哪种方法最好,学生喜欢的方法就是最好。如果从过去的教学理念出发,的确可以向学生点明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既节约时间,又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教给了学生。可新的课程标准,就不可轻易下结论。因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三维”目标,除了过去我们一再强调的知识与技能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一体。怎样让每个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学习的信心,热爱数学课堂?这样的情感与态度,是应该从每一节课开始培养的。一年级,这是一个刚刚燃起思维火花的年龄。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这几种算法,在我们看来,有些确实不尽完美,但这毕竟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适合他们的方法就是最好的。但是,也却实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孩子就用手指一个一个地数,计算速度比其他孩子慢了许多,其他孩子做了5题,他只能算1到2题,并且,总是依靠直观计算,难过渡到抽象。 让我深思。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3
《有几棵树》这节课通过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突出“凑十法”的优化计算方法。我以“春夏秋冬”的情境引入,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培养孩子绿化环境的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展示“有几棵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学习如何计算8+6,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在小组说一说;在巩固练习,引导学生编数学故事,培养孩子完整表达数学语言;设计摘果子的游戏,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孩子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兴趣。
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课堂很活泼。学生们很大胆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由于孩子对“8加几进位加法”在课前基本都掌握如何计算,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计算的方法,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而我仍偏向让孩子们优化计算方法,于是我用数学儿歌体现优化计算,让孩子们在算法多样化中找到简单的方法做题目。
不足之处:
1)“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衔接语不到位,备课时缺少详细斟酌。
2)在突破难点的时候时间掌握不到位,应该增加2到3分钟。
3)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孩子学习算法多样化。而我仍有自身学习水平的偏见,期望学生更倾向“凑十法”,有点扼杀孩子们开放的数学思维。但这也是我思考的一个方向,如何能更好将两者融在一起呢?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4
教学反思:
《有几棵树》这节课通过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突出“凑十法”的优化计算方法。我以“3月12日是植树节”的情境引入,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培养孩子绿化环境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展示“有几棵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学习如何计算8+6时,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在小组说一说;在巩固练习,引导学生编数学故事,培养孩子完整表达数学语言。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课堂很活泼。学生们很大胆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足之处:
1)在规范算法之后,应该全班同学齐读算法,以帮助学困生在头脑中建立计算模型。
2)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孩子学习算法多样化。而我在课堂中较期望学生更倾向“凑十法”,有点扼杀孩子们开放的数学思维。但这也是我思考的一个方向,如何能更好将两者融在一起呢?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5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就参与性、选择性、合作性这几方面花了心思进行设计,同时以学生感兴趣的卡通人物kitty猫为情境主线,在民主,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孩子因此感受到了成为课堂的小主人的乐趣。
参与性:上课的开始我首先提出质疑:8+5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好办法?用学具分别表示8和5,然后动手摆一摆。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动手操作学具和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在汇报时我尽量让学生叙述、补充,使他们体验了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
选择性:学生在进行“凑十法”的演算时,同时找到了拆大数和拆小数两种方法,基于这种情况,为鼓励学生的积极思维,我忽略了课本上“看大数,拆小数”的计算方法,而是对两种拆数方法都给予了肯定。并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对于这样选择式的教学,我在练习设计时也多次采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合作性:合作如何有价值有成效?合作了是否还需要独立思考?我个人认为:合作是在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独立完成有困难或依靠个人力量能够完成但效率远低于集体完成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探究进位加法的算理是一个难点,我觉得学生有必要通过讨论来互相交流想法,获得新知。为了避免一些学生只当听众,我要求每个人先自己动手,在思考出一种方法后,再与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这样既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又分享了其他同学的经验,获益斐浅。在游戏进行中,有的小组分工明确,有的小组合作意识不强,所以两极分化明显,这样的差距也使学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6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在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观图,并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经这思考,踊跃发言:如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棵树?第二行比第一行少几棵?一共有几棵树?并列出相应算式解决问题在学习8+6时,通过动手操作巩固上面学到的算理,结合9+几的计算方法,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同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生2:用手指头数。
生3:把6分成2和4。8+2=10 10+4=14
生4:把8分成4和4。6+4=10 10+4=14
生5:因为9+6=15,所以8+6=14。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表现突出的是李凯,平时很少听到他的'发言,而今天的他表现的非常勇敢,第5种想法就是他提出的。
课后,我反思一下,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表达多样化,学生的解题多样化,但不是学哪种法最好,学生喜欢的方法就是最好。如果从过去的教学理念出发,的确可以向学生点明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既节约时间,又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教给了学生。可新的课程标准,就不可轻易下结论。因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三维”目标,除了过去我们一再强调的知识与技能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一体。怎样让每个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学习的信心,热爱数学课堂?这样的情感与态度,是应该从每一节课开始培养的。一年级,这是一个刚刚燃起思维火花的年龄。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这几种算法,在我们看来,有些确实不尽完美,但这毕竟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适合他们的方法就是最好的。这样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完全体现出孩子的主体性。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7
在全乡的考核听课中,我教学的是数学《有几棵树》,即“8+几”的加法。教学结束后,感觉有得有失,现反思如下。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突出“凑十法”,让孩子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法,我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先展示“有几棵树”,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再学习如何计算8+6,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与同桌说一说,从而学会“8+6”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课堂很活泼。
但这节课也有缺憾之处:我的初衷是鼓励孩子学习算法多样化。而我仍没让孩子完全放开手脚,还是期望学生更倾向“凑十法”,有点扼杀孩子们开放的数学思维。但这也是我思考的课前就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将两者融在一起呢?再有就是关注学生不够,我感觉还是在按自己的思路教学,忽略了最重要的学情。其实孩子们一开始就把我期望的2种方法一下就说出来了,可我没利用,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一种一种解决的。感觉灵活性不够。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8
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因为有了前面9加几的知识经验,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主发现和研究出8加几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进一步巩固凑十法的应用,并初步了解数学学习中类比迁移的重要思想方法。
开课之初,首先简单进行了口算练习,巩固9加几,然后创设了春、夏、秋、冬的故事情境。我以春天同学们去植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为了解决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究:学生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也可以应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计算。在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的过程中,他们体验了学习的过程,学会了计算的方法,明白了计算的道理,最后,进行了一组有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反思整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活动。在教学中, 我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力特点,创设了春、夏、秋、冬的情境,从浅入深,逐步深入,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之中。
2、注意课堂设计的层次,让所有的孩子在课堂上都有所发展。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由于已有前面9加几的铺垫,很多学生已经会算8加几,也会应用凑十法,因此在探究环节中,我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能直接算的可以直接写算法,有困难的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从形象、抽象两个侧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也做到了因人而异,在后面的练习中,练习也做到了步步高升,有发展性。
3、计算的多样化要有目的,不为多样化而多样化,适合自己并且自己能掌握的就是最优的方法。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个性特点也不同,我们不能千人一面,我个人认为适合自己的就是有用的,利于自己发展的,就是有价值的。在课堂中,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能想到的方法都是值得称赞和鼓励的,在观察对比下,能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优化,进行改进,更是值得赞赏的。学生中出现的凑8、凑6都是可行的,它们的.思维方式相同,方法一致,只是在摆、算的过程中,存在快慢之别。
4、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梯度,让学生的思维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跳一跳能达到一个高一点的层次,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本节课中,春属于新授。夏我设计了和教材贴近的练习,让孩子回忆一下教学内容就可以完成。秋已经脱离了实物,逐渐抽象出算式,这时已经熟练掌握的孩子就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不熟练的孩子还可以借助摆小棒或是画小棒来帮助自己。冬就是开放性题,训练孩子自己提问,自己解答的能力,拓展提高练习也和小树的成长结合,让学生了解了年轮,同时渗透了7的进位加法,让程度比较好的孩子学会了知识的迁移。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学生对8加几的计算掌握得很好,算理也说得很明白,面对不同层次的问题,学生也有挑战的勇气和解决的办法,并且说出自己解题的想法,不同的学生的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教学中也还存在不足,学生年龄小,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怎样让学生的探究过程更有序,老师应该怎样去关注和指导;怎样引导学生的说,让学生说得更准确、更明白;在学生的热情极其高涨时,怎样有效地去调控,让学生能动起来,能静下去;以及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怎样对学生情感态度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对数学有更精准的认识,能爱数学,对数学有兴趣。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9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在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观图,并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经这思考,踊跃发言:如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棵树?第二行比第一行少几棵?一共有几棵树?并列出相应算式解决问题。在学习8+6时,通过动手操作巩固上面学到的算理,结合9+几的计算方法,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同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生2:用手指头数。
生3:把6分成2和4。8+2=10 10+4=14
生4:把8分成4和4。6+4=10 10+4=14
生5:因为9+6=15,所以8+6=14。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课后,在评课时,有的老师提出可以向学生讲明哪种方法最好。强化“凑十法”的计算方法。我反思一下,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表达多样化,学生的解题多样化,但不是学哪种方法最好,学生喜欢的方法就是最好。如果从过去的教学理念出发,的确可以向学生点明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既节约时间,又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教给了学生。可新的课程标准,就不可轻易下结论。因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三维”目标,除了过去我们一再强调的知识与技能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一体。怎样让每个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学习的信心,热爱数学课堂?这样的`情感与态度,是应该从每一节课开始培养的。一年级,这是一个刚刚燃起思维火花的年龄。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这几种算法,在我们看来,有些确实不尽完美,但这毕竟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适合他们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虽然课堂学生很活跃,但我觉得有点乱,怎样才能使课堂做到活而不乱?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10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主要让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学会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法,同时突出“凑十法”的优化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知识的“迁移”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我先让学生复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和“凑十法”(“看大数,分小数,先凑十,再相加”)。然后出示书上的.植树主题图,并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用“凑十法”的方法来计算进位加法,我也相信学生能将这一方法比较顺利的迁移到“7+几”、“6+几”上。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让学生去发现并掌握,我认为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同时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就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