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白电视机的电路组成与原理》教学设计
《黑白电视机的电路组成与原理》教学法设计
专业基础教研室
本节课的内容是全国中等职业国家规划教材:电视机原理与维修第三章第二节。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要点:(1)黑白电视机的电路组成方框图。
(2)各部分电路的作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彩色电视机是在黑白电视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掌握黑白电视机的原理,彩电的原理分析就无从谈起。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也是本书的基础,学好本节为学习电视机维修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的: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针对职高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熟悉黑白电视机的电路组成方框图。
2、掌握各部分电路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掌握黑白电视机的组成框图和基本原理为本节课重点,各部分电路的作用为难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电视机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充分发多媒体演示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多媒体和试教板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教法: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多媒体演示、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边观察边思考。通过讨论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讨论、分层合作等方式,逐步完成各项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多媒体图片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精彩的图片和动画讲授黑白电视机的三大部分组成,首先展示显像管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显像管能够显示图像的前提是形成正常发光形成光栅,用到的电路是扫描系统;而从天线接收到的高频电视信号只有通过信号系统的处理,最后到达显像管调制光栅呈现出图像,在扬声器中重现出声音;前两部分电路能够正常工作的前提是有直流供电电压,由电源电路提供。请学生观看多媒体动画演示,分组讨论每部分电路的作用。
学生回答每部分电路作用时,教师进行点拨的同时在实验电路板上指出该电路的位置及典型元器件,不但解决了难点问题,又为以后的实习打下基础。
3、反馈和巩固
小结中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个方面总结,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
4、板书设计 :
§ 3、2 黑白电视机的组成与原理
一、扫描系统:显像管、行扫描、场扫描、同步分离电路。
二、信号系统:高频头、中频放大、视频检波、视频放大、ANC、AGC、伴音通道。
三、电源:串联稳压电源
5、作业
课后第一题。
第二篇: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设计
通电学院 12电信职本班 刘玉婷 20122622
一、教材内容分析
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会为今后学习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容错、并行计算、分布 式系统等课程打好基础,用层次结构的观点并以信息的加工、处理为主线研究计算机硬件结构及工作原理。本书内容覆盖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对本课程所列知识体系中的全部核心单元及部分选修单元。既强调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又注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并注意反映当代的最新技术。按横向方式组织课程实例,而不拘泥于某一种具体的机型,以减少局限性。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概念讲解清楚、通俗易懂。
二、学生分析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电子专业的大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等相关课程,而计算机组成原理是更深一步的对计算机的探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中各大部件的组成原理、逻辑实现、设计方法及互连构成整机的技术;培养学生对硬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使用和维护方面的能力,建立牢固的整机思想。使学生学懂简单、完整的单台计算机的基本部件和整机系统组成,以及计算机部件连接关系和运行机理,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入门性知识,掌握使用和简单维护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介绍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它的层次结构,计算机硬件系统的5个功能部件及其功能计算机硬件的主要的技术和性能指标计算机系统的体系结构、组成和实现概述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应用与分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索精神,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组成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设计
1.了解计算机系统硬软件的组成和它们的层次关系; 2.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5大功能部件和各自的功能;
3.理解计算机部件的连接关系和整机运行过程的入门性知识; 4.了解3个级别的计算机语言;
5.理解计算机系统的主要性能与技术指标; 6.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组成”和“实现”各自面对的主要问题; 7.了解计算机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8.了解计算机系统分类。
(1)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组成概念,计算机系统中信息的表示(2)教学难点:计算机的软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五、教学策略分析
1.掌握:属于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部分知识对相关问题做基本的分析、计算和处理,具有基本的应用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2.理解:属于课程中较重要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部分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说明,具有区别或区分容易被混淆的概念的能力,以及读懂原理框图、流程图、程序语句和简单逻辑电路图的能力。
3.了解:属于课程中与上述“掌握”和“理解”部分相关的较复杂的内容,作为提高或扩大知识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能够初步认识、学会、记忆或简单理解,具有简要描述、叙述、说明和举例的能力。(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使得学生老师共同探究学习。(2)情景法
用直观画面和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3)讨论法
学生分成小组形式,各个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探讨。(4)练习法
有小练习来对这节课程内容进行检验,以此来观察学生是否完全掌握。(5)演示法
通过演示数字排序的一般过程,使得师生共同互动探究计算及工作原理。
六、教学过程
本课程采用远程教学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远程教学包括要求学生收看电视录像课、网上的流媒体(IP)课件、网上教学辅导、实时和非实时答疑等多种教学形式;面授辅导应考虑学生的在职和成人特点和需求,在业余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平时作业既是学生自我检验学习水平的一种形式,也是很重要的形成性考核手段,各级电大教学点应配合面授辅导教师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批改和反馈,必要时应要求学生重做。
小组讨论课是在教师引领下对预先布置的主题开展讨论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这种教学活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级电大教学点应配合面授辅导教师组织实施。同时,小组讨论课也是一种形成性考核形式,教师应注意把握“引领”、“提问”和“点评”等多个教学指导环节,并依据标准给予每个学生合理的学习评价。
七、教学反思
因为整个第一章在整本书占的比重比较重要,入门是关键,学好概念性的东西才会方便日后的更深入的学习,因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关键问题。
1、用实物观察引入课堂,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用图片展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构成:
3、和同学一起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篇: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设计专题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设计
一、该课程应讲授的内容体系
1.基本描述
【课程中文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总学时】 :68 【讲课学时】 :52 【实验学时】 :16 【授课对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专业、生物信息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 :数字电路设计 2.教学定位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各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实现技术,建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对培养学生设计开发计算机系统的能力有重要作用。该课程为今后学习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容错技术、计算机并行处理、计算机分布式处理技术等课程打好基础。
3.知识点与学时分配
(1)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2.5学时)
计算机软硬件概念、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的硬件框图及工作过程、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和本书结构及学习指南。
(2)第二章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0.5学时)
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及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应用。
(3)第三章系统总线(3学时)
总线的基本概念、总线的分类、总线特性及性能指标、总线结构和总线的判优控制及通信控制。(4)第四章存储器(10学时)
存储器分类和存储器的层次结构;主存储器(包括半导体存储芯片简介、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和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只读存储器、存储器与CPU的连接、存储器的校验、提高访存速度的措施);高速缓冲存储器(包括Cache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Cache--主存地址映像、替换算法);辅助存储器(包括辅助存储器的特点及主要技术指标、磁记录原理和记录方式、磁盘存储器的结构、光盘存储器的存取原理)。
(5)第五章输入输出系统(8学时)
输入输出系统的发展概况及组成、I/O与主机的编址方式、传送方式、联络方式以及设备寻址;外部设备分类及简介、I/O接口的功能及基本组成;程序查询方式的工作原理及程序查询接口电路;程序中断方式的工作原理及程序中断接口电路、中断服务流程;DMA方式的特点、DMA接口电路的功能、组成、类型及DMA 的工作过程。
(6)第六章计算机的运算方法(12学时)
计算机中有符号数(原码、补码、反码、移码)和无符号数的表示;计算机中数的定点表示和浮点表示;定点运算(算术移位和逻辑移位、补码加减、原码补码乘法、原码补码除法)及相应的硬件配置;浮点四则运算和算术逻辑单元及进位链。
(7)第七章指令系统(4学时)
机器指令的一般格式、操作数类型和操作类型、指令的地址格式和寻址方式、指令格式举例和RISC技术。
(8)第八章 CPU的结构和功能(4学时)
CPU的功能及结构框图、指令周期、指令流水和中断系统(包括引起中断的各种因素,中断系统所需解决的共性问题,如中断请求标记、中断判优、中断响应、中断服务、中断返回、多重中断等)。
(9)第九章控制单元(4学时)
微操作命令的分析(按取指周期、间址周期、执行周期和中断周期分析不同指令的微操作命令)、控制单元的外特性、多级时序系统、控制方式和控制信号实例分析。
(10)第十章控制单元的设计(4学时)
组合逻辑设计(包括组合逻辑控制单元框图、微操作节拍安排、组合逻辑设计举例);微程序设计(包括微程序控制单元框图及工作原理、微指令的编码方式、微指令地址的形成方式、微指令格式、微程序设计举例)。
二、教材选择 本课程教材选用唐朔飞编著《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该教材是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的研究成果,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组织编写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九五”规划课程系列教材之一。
该教材根本上扭转了从二进制数制码制开始,接着按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输出系统的顺序,逐一讲述计算机中各部件的传统写法,致使学生往往学了半个学期,仍不知其所以然,直到最后才将全部的内容连贯起来。这种自底向上的讲述方法,不易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也不利于“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
本教材定位在原理和性能分析上。首先把学生领到计算机整体框架的制高点上,然后带领学生自顶向下,由表及里,层层细化,一步一步进入到计算机的内核,更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在深化过程中,每走一步会出现一系列悬念,每一个悬念又都启发学生主动从下一篇章寻求答案。因此在大框架的指导下,在深入细化的过程中,学生自觉的加深了对计算机的理解。在此过程中,由于突出了启发式教育,学生经过主动探求,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2000年至今,全国开始采用此教材,实践证明了该教材确实达到了编写的设想,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引导了学生层层深化的目的。此教材2002年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至今已印刷12次,共150000册。
本课程主要参考教材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的国外优秀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列教学用书 William Stallings,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Designing for Performance(Fifth Edition), 2001.8影印版。
三、课程讲授
1.重点与难点
(1)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
重点:本章重点突出计算机组成的概貌和框架,如下图所示。
由此使学生简洁明了地了解计算机内部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指令流和数据流在此框架内由I/O→存储器→CPU→存储器→I/O的过程,是通过逐条取指令、分析指令和执行指令来运行程序的。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到当今计算机尽管发展到千变万化的程度,但其最根本的组成原理还是基于冯•诺依曼的结构。
难点:本章概念、名词较多,这些只是为进一步深化学习打下基础,因此严格讲本章没什么难点,只要建立计算机组成的框架即可。对指令和数据都以0或1代码存于存储器中,计算机如何区分它们这一问题,应特别注意重点理解。
(2)第二章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
重点:使学生了解到从1946年ENIAC诞生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构成计算机的元器件发展变化(由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使计算机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每隔6至7年,计算机便更新换代一次,运算速度约提高一个数量级。而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自从Intel公司生产了第一个微处理器芯片后,随着集成度成倍的提高,以每隔18个月芯片上的晶体管数就翻一番的速度使计算机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以至整个社会从制造时代进入到信息时代,出现了知识大爆炸,从而要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第三章系统总线
重点:要求学生了解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I/O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解决I/O设备与主机之间连接的灵活性,计算机的结构从分散连接发展成总线连接。由于各个子系统都通过总线交换信息,这就产生了总线的瓶颈问题,影响了计算机的速度。为了克服总线瓶颈又产生了多总线结构,进一步为了设计简化,便于维护,有利于批量生产,又提出了各种总线标准。特别是为了解决众多部件争用总线,必须对总线进行判优控制和通信控制。
难点:为了解决总线上各模块争夺总线的使用权,解决通信双方如何获知传输开始和结束,以及通信双方如何协调配合,总线的通信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4)第四章存储器
重点:存储器如同人的大脑具有记忆功能一样,是计算机组成的一个重要部件,它直接影响到计算机存储信息的容量和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围绕着计算机速度的提高,容量的扩大,促使存储器从基本组成元件到整体结构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当今计算机大多以半导体存储器作为主存储器,以硬盘或光盘作为辅助存储器。为了更好解决存储器的速度、容量和价格/位之间的矛盾,采用Cache-主存和主存-辅存的存储器结构,使存储器的总体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必须掌握各类存储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各类存储器在存储器的存储层次结构中各自起的作用。
难点: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电路知识和本章所学的半导体存储芯片,设计存储器和CPU的连接电路。注意要合理选用芯片,以及CPU和存储器芯片之间的地址线、数据线和控制线的连接,特别是存储芯片片选逻辑的确定。
本章另一个难点是掌握不同的Cache-主存地址映象直接影响主存地址字段的分配及替换策略和命中率。
(5)第五章输入输出系统
重点:输入输出系统是人机对话和人机交互的纽带和桥梁。由于输入输出设备工作速度与计算机主机的工作速度极不匹配,为此,既要考虑到输入输出设备工作的准确可靠,又要充分挖掘主机的工作效率,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主机与I/O交换的三种控制方式,即程序查询、程序中断和DMA,以及它们各自所需的硬件及软件支持。
难点:要对处理中断的各类软、硬件技术运用自如;要认清周期窃取的含义;要分清CPU响应中断和允许周期挪用的时间。
(6)第六章计算机的运算方法
重点:要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内部的各种运算与人们习惯的运算是不同的,不仅运算方法有差异,就是数的表示也不同。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中有符号数、无符号数、定点数和浮点数的各种表示,以及移位、定点补码加减运算、定点原码一位乘和两位乘及补码Booth算法、定点原码和补码加减交替除法,以及浮点补码加减运算。了解不同的运算方法对运算器结构的影响,以及提高运算速度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快速进位链的设计方法。
难点:溢出判断是各种运算方法的一个难点,而定点运算和浮点运算判断溢出的方法是不同的。对于浮点运算,应特别注意区分浮点数和用补码表示的浮点规格化形式这两个概念,前者指的是真值,后者指的是机器数,由于补码规格化数的特殊约定,两者表示的数的范围是不同的。
本章的另一个难点是掌握原码和补码运算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对符号位的处理。原码乘除法结果的符号均和数值部分的运算分开进行,而补码乘除法结果的符号是在数值部分的运算过程中自动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机器内只设加法器,故全部减法运算实质是通过加法操作实现的,这就有一个对减数求“补”的问题。原码除法中减去除数的绝对值,一律用加上除数绝对值的补码实现。应特别注意[-x]补和[-x*]补的区别,其中x*是真值x的绝对值。
本章的第三个难点是,若浮点数的阶码采用移码运算时,其运算规则和溢出判断规则与补码运算是不同的。
(7)第七章指令系统
重点:要求学生了解机器的指令系统决定了一台计算机的功能,而一旦计算机的指令系统确定以后,计算机的硬件必须给予支持。指令系统主要体现在它的操作类型、数据类型、地址格式和寻址方法等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寻址方式对操作数寻址范围以及对编程的影响,掌握不同的寻址方式所要求的硬件和信息的加工过程。还应了解RISC的主要特点及其与CISC的区别。
难点:要求掌握设计指令格式的方法,学会根据指令系统的要求,确定指令字中各字段的位数及其含义。特别是在实际机器中,指令字长不一定等于存储字长,因此应格外注意各种寻址方法和地址格式的运用。
(8)第八章 CPU的结构和功能
重点:要认识到机器的核心是CPU,通过对CPU的功能和内部结构的了解,掌握机器完成一条指令的全过程是在CPU的统一指挥下进行的,而且CPU在不同的工作周期内访存的性质是不同的。此外还应掌握中断技术在提高整机效能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处理能力,开发系统的并行性,在现代计算机中大量采用流水技术。
难点:中断技术在现代计算机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吃透这一内容,建议结合第五章学习,便于建立整机概念。
(9)第九章 控制单元的功能
重点:理解控制单元为完成不同指令所发出的各种操作命令,以及指令周期、机器周期、时钟周期与操作命令的关系。
难点:CPU的控制方式,微操作命令的分析及多级时序系统。
(10)第十章 控制单元的设计
重点:要求初步掌握控制单元的两种设计方法,从而进一步理解组合逻辑控制器和微程序控制器在设计思想、硬件组成及其工作原理方面的不同。结合时序系统的概念,学会按不同指令要求,写出其相应的微操作命令及节拍安排。
难点:微程序控制是一种更规范的控制方法,学会如何确定微指令格式,编出微指令的码点是本章的难点。
2.讲授中应注意的方法等问题
本课程要求学生树立计算机的整机工作原理,及对计算机各子系统的功能及设计或选取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和掌握,因此讲好本课程要做到:
教师本身必须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非常熟悉,并能融会贯通,也即要求本身基础非常扎实。 讲授本课程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必须自上而下地给学生讲述计算机的整机概貌,让学生首先摆脱“电脑”神秘化的枷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去认识、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在宏观认识整机概貌的基础上,带领学生逐级剖析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如系统总线、存储器、输入输出系统、中央处理器等等。而在逐级剖析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时刻不忘整机工作的需要,又要对各级子系统进行深入的了解,使之从微观角度来认识实现计算机的自动工作,各子系统必须如何组成。最后通过第四篇控制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真正了解计算机的有条不紊、自动协调工作都是在人们事先设计好的硬件基础上完成的,并可将这些看作是组成更高级计算机的“元素”或是“细胞”,这样,才能使学生更牢固地树立唯物主义的观念去从事计算机的开拓研究工作。
为了加大课堂上的信息量,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形象的理解各种电路中信息的流动过程和工作原理以及设计思路,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件制作上注重动画显示,按讲课进度控制播放速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为了加深学生对各部分的理解和掌握,在讲授过程中,应该配置一定数量的实验和作业习题。
四、作业安排
1.指导思想
要求学生理解计算机组成的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运算方法及基本电路的设计方法。为此,必须用适量的作业、习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以及熟练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作业安排
本教材每一章都附有大量的习题,根据教学进度和学时,合理选择书上习题,以达到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内容。每一章讲授结束,收一次作业,给出成绩,并作一次集体答疑,讲解作业中的共性问题。作业成绩记入总成绩内。没有作业成绩者不得参加考试。
五、实验环节
为了加强实践环节,强调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要求每个学生实验前必须预习,最终实验成绩按预习情况、具体操作及实验报告综合评定,实验成绩记入总成绩内。
六、考题设计
考题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注重能力的考核,而不是记忆的考核。本课程考题内容应包括:基本概念,要求叙述准确;运算方法,要求掌握几种常用的方法;基本电路设计,要求掌握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综合能力,由此衡量各类不同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考试题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的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
1.概念型
此类题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强调对概念的准确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此类题的基本形式可以是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2.计算型
此类题通过计算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对机器数,各种运算方法,海明码的组成和纠错,磁盘存储器的容量,机器的平均指令执行速度等知识的理解。此类题的形式可以是选择、填空、计算、问答。
3.设计型
此类题用于考察学生灵活运用所讲授的基本方法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例如对存储器与CPU的连接、Cache-主存的组织方式、对应不同运算方法的运算器结构框图、机器指令格式的设计、微指令格式的设计等。此类题的形式可以是画图、问答。
4.综合型
此类题考察学生对计算机整机概念的理解,对各子系统在整机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思维方法、设计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CPU和存储器、CPU和I/O系统之间的联系;CPU如何控制程序的运行;指令系统对机器硬件配置的影响;为了提高整机的速度,各个子系统分别可采用哪些措施等等。此类题的形式可以是画图、问答。
七.成绩评定
本课程综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书面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 实验能力占总成绩的10% 总计满分为100分
第四篇:手机电路原理与维修教学总结
手机电路原理与维修教学总结
1、要想高效修理好手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准确地找到故障的原因以及发生故障的位置。
但要去发现故障,一般情况下用手工的方法是检测不出来的,而必须借助专门的检修工具才能进行,不要随便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判断故障原因。在初步判断手机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故障后,以及可能出现的故障范围后,而不要盲目地乱拆乱卸,否则原本没有故障的位置因拆卸不当或者不小心而被损坏了。
2、为了避免在维修手机的过程中,出现损坏手机元器件的现象,维修人员应该在修理手机之前,认真对手机电路板中的每一个芯片以及元器件的性能进行了解,另外还必须清楚手机电路印制板中的各个芯片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行电路分析,仔细的检查,正确的判断,快而准的操作,避免误判,造成人为的故障,经济的损失。
3、由于手机传输的是一些微弱信号,而我们用户或者操作工具身上附带的静电足以可以烧毁一些元器件,为了减少这方面的损失,我们在维修手机时,必须在防静电的工作台上进行,另外还要保证测试仪表、维修人员以及工作台之间的电屏蔽做到良好接地。
4、不同的生产厂家,不同的机型,不同的款式,它的版本号不同,因此在修理一些需要更换元器件的手机时,一定要使用合格的正常的同版本的芯片、元器件,避免更换不同版本的芯片。
5、手机中的元器件通常只能承受很微弱的信号电流,这就注定了这些元器件生命很脆弱,即使人体身上的静电都有可能击穿手机芯片。为了防止人体静电,维修人员在工作时,应先触摸地线放掉身上的累积电荷后再去接触设备,若长时间工作时最好带上放电手环;另外还要在工作台上铺上导电电阻在数千欧/平方厘米的导电橡胶板,同时要保证铺设的导电橡胶板有可靠的地线。
6、手机中的许多故障可能都是由元器件损坏引起的,一旦检测到手机中存在坏的元器件时,大家都需要进行重新更换元器件,但考虑到手机的元器件中传输的是弱信号,而不同型号的元器件对弱信号的反应可能大不一样,因此大家最好使用与原手机型号相同的元器件,以便保证手机的通信效果不会因重新更换元器件而有所下降。
7、在手机内部的印制电路板上,由于都镶嵌着不同生产厂商和不同型号的集成芯片,另外印制电路板上还有一些新型的元器件,所有这些芯片和元气件上都是传输一些弱电流信号,因此不要在强磁场高电压下进行维修操作,以免遭大电流冲击,损坏这些元器件。
2015-1-20
第五篇:13.2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教学设计
黄麓镇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备课人:周志
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13.2 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路的组成,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知道通路、开路和短路。会连接简单的电路。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知道电路图的两种连接方式,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并能画出或识别串联和并联的电路图。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的实例。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动手连接电路,观察、思考和交流,探究电路的组成及两种基本连接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在连接电路和排除电路故障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电路的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重点:串联和并联两种连接方式及电路图画法。
教学难点:短路及其危害,根据电路图或实物图判断用电器的连接方式。
教 具:实验线路板、导线、小灯泡、开关、电池、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科学探究
学法指导:通过实验,观察电路的组成,理解电路的三种状态。然后通过科学探究实验来研究电路的连接方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物理情景、引入新课
1、活动:观察手电筒
2、活动:怎样使一个电灯亮起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新型电器应运而生,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下面请同学们讨论和交流各自家庭中用到的电器和它们的用途。在学生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总结:
家用电器的功能 ②电源的作用和分类
二、新课教学 :
(一)、认识电路
1、出示手电筒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观察手电筒。作适当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形成对电路的初步认识
2、利用电池、小电灯、灯座、开关和导线,组织学生把上述器材连接起来,使开关能控制电灯的发光和熄灭
3、在实验前介绍实验的注意事项
①开关在连接时必须断开
②导线连接电路元件时,将导线的两端连接在接线柱上,并顺时针旋紧
③不允许用导线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接起来
4、组织学生讨论:电路中有哪些组成部分?
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黄麓镇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备课人:周志
5、教师总结:
①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元件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
②电路的组成部分: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
③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电源——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
导线——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
用电器——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
开关——控制电路通、断
(二)、电路的三种状态
1、教师实验,观察当开关闭合,打开或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用导线连接起来所发生的现象,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
开路——因某一处断开而使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
短路——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短路是非常危险的,可能把电源烧坏。
(三)、电路图
1、在设计、安装、修理各种实际电路的时候,常常画出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出示电路中常见元件示教板),而画实物图是很麻烦的为了简便,用国家统—规定的符号来代表电路中的各元件,出示画有电路元件的实物图和符号的投影片,并对元件符号的画法做一说明
2、电路图
用规定电路元件符号表示电路元件实物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3、①示范画出13-16的电路图
②变换元件的位置,画出电路图
4、电路图的优点:简单,方便,电路连接情况容易辨认。
画电路图的要求: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整个电路图最好横平竖直。学生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1--5.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3.2 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知道电路有两种基本的连接方式。通过探究实验的 黄麓镇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备课人:周志
观察、比较,探究出串联、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利用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判断生活中电路的连接方式,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按要求画电路图及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串联、并联电路的识别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科学探究、讨论和交流、讲解
教学器材;实验线路板、导线、小灯泡、开关、电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电路的组成及各元件的作用。
电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2、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
开路:断开的电路;
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应当怎样连接
二、新课教学:
(一)、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
1、活动:怎样使两个小电灯亮起来?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电源、两只小灯泡、开关和导线。尝试着连接一下。
2、将学生连接好的一个串联的电路和一个并联电路进行演示,讲解。再将学生连接时的一些典型的错误进行演示、分析。然后请学生总结出什么是串联和并联。
3、总结:
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串联电路。
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并联电路。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电路连接的两种基本方式,请同学们再分别用这两种方式连接电路,并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二)、串、并电路的特点:
1、活动:
(1)、在串联电路中把其中一个小灯泡拧下来再装上观察小灯泡的亮灭情况
(2)、在并联电路中把其中一个小灯泡拧下来再装上观察小灯泡的亮灭情况
(3)、在串联电路中再串联一个小灯泡,观察小灯泡的亮灭情况
(4)、在并联电路中再并联一个小灯泡,观察小灯泡的亮灭情况
2、总结: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的工作状态相同
在并联电路中电流只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彼此独立工作,互不影响。黄麓镇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备课人:周志
3、交流和讨论:
小明房间内的吊灯和壁灯如何连接?开关应该如何连接?
画出吊灯、壁灯、开关连接的电路图。
(三)练习:
一、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判断电路
1、判断下列电路应采用什么连接方式(串联或并联)
(1)我们家过年的时候挂的彩灯。()
(2)家里的电灯和电视机、冰箱。()
(3)晚上,马路上的灯有亮有灭。()
(4)教室里的日光灯。()
(5)工厂车间各台机器都要用电,它们应采用什么连接方式。()
2、分析图13B-4所示的实物连接电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L1、L2是串联 B、L1、L3是串联 C、L1、L2、L3是串联 D、L1、L2、L3是并联
3、如图所示电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只接通S1灯亮,电铃响
B.只接通S2灯亮,电铃响
C.只断开S3灯亮,电铃响
D.只断开S1灯亮,电铃响
4、如图A、B、C、D是根据左边实物 连接的电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二、根据实物图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1.用线条代替导线,将图20中的电器元件连成电路。
要求:(1)开关K1只控制电灯L1,开关K2只控制电灯L2;(2)共用一个电池组
2.练习:
3、将图中的电路元件按电路图连接成实物图.(要求导线不交叉)
三.小结: 黄麓镇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备课人:周志
四.布置作业:
1.自我评价与作业。2.基础训练及实验报告。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