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物理教案连云港市韩冬设计

时间:2019-05-15 05:0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声物理教案连云港市韩冬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声物理教案连云港市韩冬设计》。

第一篇:声物理教案连云港市韩冬设计

第1节 什么是声音

一 目标要求

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声音发生的条件。难点声波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展示教材中图3-1-

1、图3-1-2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些问题,动物都能发声吗?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蝉等)是怎么发出声的?你是怎么会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由发挥,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声的产生和传播。

2.过程展开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鼓面和音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将纸屑放在鼓面上,让学生观察敲击鼓面发声时和用手按住鼓面使鼓不发声时纸屑的情况,学生虽然没看到鼓面的振动,但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鼓面是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进而提出问题:纸屑和小球在什么时候被弹起跳动?也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喉头进行发声,感觉声带在振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举P43动物与声音中的例子,着重指出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引出声源的概念。

(2)声波

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进行如下描述:“„„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

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

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学生可进行猜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鼓励。

像教材中一样安排 “声的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比如罩内手机的应答声是怎么传到耳中的?当抽气机抽去罩内的空气时手机的应答声音变小,让空气重新进入罩内时,声又变大,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始终能看罩内手机屏上信号的显示?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探究过程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进行猜测与讨论,然后再得出结论。如玻璃罩内手机的应答声变化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虽然听不到真空中的手机的应答声,但能看到显示,说明了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

船上的人是怎么会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的?暖气管是怎么把敲击声传遍楼内各处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能听到声音所需要的条件。

观察教材上的图3-1-

10、图3-1-11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领会到振动并不一定能感到声音;要感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介质和接收器。

(4)声速

提问: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快得多,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估测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测出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估测出的声速。这种估测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再让学生想出其他测声速的方案。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需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的时间,利用v=s/t 就可。

声的传播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引导学生看声速表,幷对各种不同介质进行比较,知道声速与温度和介质有关,在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认识到固体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5)人耳的听声能力

在学生认识了声音和物体振动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频率的概念。只要学生知道人耳对声的感觉有上下限(20Hz-20 000Hz),在此基础上,对超声和次声下定义,然后对耳朵的构造进行介绍,并教育学生不要损害耳朵,保护自己的听力。第2节 乐音的三个特征

一、目标要求

1. 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2.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3.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二、重点和难点 难点音色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放音乐,提出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的问题。启发学生自己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然后总结出乐音的三特征。再提出这些特征与声源振动情况有什么关系的问题。

2.过程展开

(1)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 组织学生用刻度尺做此实验。然后进行讨论: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 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强调一下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

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声的频率表”,重温人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及其对超声、次声的定义。

(2)设计响度的演示

①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比较容易猜测到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因此可以再由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证实,例如利用将一根橡皮筋拉紧,轻轻拨动和重拨听一听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 ②通过敲响队鼓,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让学生观察鼓面上泡沫塑料小球的跳动的变化,同时听鼓声的变化。启发学生自己得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③另外,轻轻摇动响铃,使前排学生可听到铃声。后排学生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与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3)音色

播放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调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区分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不同的乐器呢?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

(4)观察声波的图形

观察声波的图形的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同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介绍:话筒把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输入示波器后可在荧光屏上显示出相应的图象。通过演示,只要让学生知道看不见的声波可通过仪器显示,借助仪器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的波形,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知道不同频率的声音在波形上有什么区别。然后可让不同的学生在话筒前发声,观察其波形。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观察波形,使学生知道不同响度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区别。指导学生观察不同乐器产生的声波波形的区别。波形图包含了乐音的三特征。

3.作业。第3节 奇异的声现象

一、目标要求

1.了解回声和共鸣。了解混响现象。

2.通过阅读文字以及欣赏图片获得生活和自然中回声和共鸣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回声,共鸣有趣的声现象的介绍,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通过阅读 “动物与声音”,体会现实世界声音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回声。共鸣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回声

由美丽的弋阳圭峰四声谷出现的回声现象,引出回声概念。回声是声波的反射在人耳引起的感觉。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离障碍物距离近时就感觉不到有回声呢?让学生知道回声和原声至少相差0.1秒以上才能感觉有回声。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秒,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可加强原声。

由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回声现象,并进行解释。简介回音壁、三音石、莺莺塔等建筑中的声现象,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混响、混响时间 声波在大厅中传播时,被四壁不断反射,即使在声源停止声辐射后,还会有声音的感觉,但由于声波的能量,不断被四周的墙壁和其它障碍物吸收,所以当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只能维持有限的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混响,所维持的这段时间叫混响时间。

3.用音叉演示共鸣现象

如教材中第42页图3-3-5,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并把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弹起。提出下列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右边的音叉振动,通过什么传播给左边的音叉?如果是真空,左边的音叉能振动吗?

如果左边换个不同频率的音叉,还能发生此现象吗? 通过观察和讨论,使学生对声波和共鸣有了感性认识。知道右边的音叉振动产生了声波,声波具有能量,当左边的音叉与右边音叉频率相同时,获得能量最大,以至于振动,发出了声音。接着给共鸣下定义:由一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引起与它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个物体的振动而发声的现象叫共鸣。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共鸣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列举生活中的共鸣现象。

4.教材中第42页和第43页的图可让学生自己阅读,其内容包含了声的多方面知识,如声音传递信息,声可在水中传播,超声,次声,回声现象等。可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在图中获取信息。

四、作业:

(一)“自我评价”参考答案

1.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再次被接收称为回声.(二)“家庭实验室”指导

1.回声一般比原声要弱得多,这是因为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有一部分能量损失。回声的强弱还与声波所撞击的材料有关。有些材料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有些材料能吸收投射到它们上面的大部分声波。研究材料反射和吸收性能,在声音的应用方面是很有意义的,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对材料的声性能有些了解。

2.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固有频率,当敲击其中一个装有水的高脚杯时,另外一个发出了相同的声音,说明它们的固有频率相同,发生了共鸣现象。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知道共鸣是要有条件的。

第4节 噪声

一、目标要求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2.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噪声的来源。结合前面所学的关于“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的知识:,思考防止噪声的途径。

3.在知道噪声危害的基础上,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感,注意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

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让学生感受用铁皮刮玻璃和敲击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并观察示波器中两种声音的图形。学生感受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悦耳,而铁皮刮玻璃的声音刺耳难听,令人烦躁不安。再让他们比较在示波器中显示的两种波形的区别,学生通过感受和观察,从物理和环保初步认识噪声。

2.过程展开

结合图3-4-1和图3-4-2 是噪声的两个例子.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对如下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①什么是噪声? ②为什么有时乐音也是噪声? ③举例说明噪声对人的危害。

④根据第46页的表,将一天中通常可能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作一估计,描述你对这些声音的主观感觉。

⑤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哪些?有关这方面你能做哪些工作?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1)噪声及其来源

强调从环保的角度,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及对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来源大致为以下几方面: 交通运输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工业噪声。(2)噪声的大小及危害

噪声的等级由响度的单位分贝来表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6的表,引导学生注意在这些环境中的的分贝数,让曾经体会这些噪声污染的学生描述当时的主观感受。同时,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对于城市、工业区等区域内噪声标准的界定,说明噪声在当代社会造成的危害已需通过法律进行防治,提高学生的公民环保意识以及法律意识。

另外,可以向学生说明,噪声除了对人生理和心理有影响外,噪声还有其他危害,如噪声能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例如喷气式飞机发出的声音能将附近的建筑物的玻璃窗震裂。

(3)如何使噪声小些

以听到声音的条件为线索,引导学生想出减弱噪声的途径。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人耳处减弱。教材中图3-4-4,图3-4-5,图3-4-6分别是这三条途径的例子。吸音的物质可作为制造声音屏障的材料,结合第44页的“家庭实验室”(探究声的反射与共鸣),让学生选择最适合做声音屏障的材料。

四、作业

“走向社会”指导

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学校或社区周围噪,声来源的调查报告,提出减少噪声的建议.做一份呼吁人们采纳这个建议的海报.第5节 声与现代科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通过阅读文字、图片,观看录像资料,获得有关声知识的应用。

3.介绍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先让学生观看有关动物利用声的动画和录像.重新看P43图3-3-6(动物和声音).可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超声波、次声波?动物是如何利用声音的?你知道哪些声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应用?进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过程展开

(1)超声是个多面手

超声波与可听声有一样的传播速度,并遵循反射、折射和绕射等传播规律.但由于频率很高,因此又具有奇特的性质,例如在均匀的介质中定向直线传播;与一般声波相比,它的功率很大等等。利用超声波的这些特性,可以为人类服务。

让学生观察教材中图3-5-1声纳探测的示意图,提出一些问题:声纳能测距的原理是什么?利用声纳测量海底的深度,需要知道什么?需要测出什么?然后利用什么公式进行计算? 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复习有关声速的概念以及回声现象后,了解声纳测距、定位的原理。

教师还可介绍根据反射波的强弱可测出被测物的大小和形状.并由此进一步说明教材中图3-5-3的B超的基本原理。

解释超声加湿器。(2)次声本领大

次声波的频率大至为1Hz-20Hz,由于次声的频率很低,因此显示出它种种的特性.最显著的特性是传播的距离远,而且不易被吸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对次声的应用进行归纳。向学生简单解释海洋中的次声以及自然灾害中产生的次声等等。根据教学资源提供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展开。

(3)声识别技术介绍

第二篇:互联网应用教案连云港市执教者:韩冬分子热运动教案设计

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分子热运动》教案设计

一、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

2、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为本章的学习做了知识准备。是对第十一章物质组成的延伸,更是以后学习微观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运用想象和类比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受的事实。

(三)、教学重点

分子热运动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三、学情分析

1、能力储备: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有理由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

2、知识储备:虽然在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微观知识,对物质的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对力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但对物质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客观领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尤其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这些抽象的内容将成为学生学习本节的难点。由于分子的微观模式较抽象,因此对分子的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较难理解。

四、教学方法

整节课运用“讨论〃实验〃探究〃推理〃归纳”五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在进行“分子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的探究中运用类比、推理、论证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1分钟)利用百度搜索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诗:

欣赏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花香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鼓励学生诠释这首诗所描述的意境),提出两个问题 :

①我们没有靠近花朵就早已闻到了香味,这是为什么?

②诗句中“花香袭人知骤暖”是说若闻到袭人的浓浓花香,就可以判断气温突然变暖,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师: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题——分子热运动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环节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30分钟)课题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3分钟)

结合前面学过的有关分子知识,自主学习第一自然段,回答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等有关问题,并说明分子能否用肉眼看到。

通过复习前面知识和自主学习,并利用百度搜索图片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网址:http://image.baidu.com),激发兴趣,以旧带新,在复习的同时进入新课程的学习。课题二:扩散现象及现象解释(15分钟)

师用黑色塑料袋包着花露水在学生间边走边倒出少量花露水,让学生猜是什么?用纸包一块香皂让学生猜是什么?拿一瓶醋、酱油分别让学生闻,判断是什么?

因为学生对这些味道比较熟悉,学生较容易判断出来。然后问为什么能闻到香味? 学生进行猜想。(可能组成物质的分子运动的结果)

1、利用百度视频搜索二氧化氮和空气扩散的实验(网址:http://video.baidu.com)启发思考: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他是怎么进入上面瓶中的?

2、利用百度视频搜索分子的扩散现象(硫酸铜溶液与水扩散的实验)(网址:http://video.baidu.com)启发思考,为什么硫酸铜溶液与水的分界面逐渐看不清了?

3、利用百度视频搜索分子的扩散现象。(网址:http://video.baidu.com)(金与铅扩散的视频与动画),启发思考,为什么相互渗入?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得出:组成物质的分子在运动着。

《设计意图》:因为二氧化氮气体有毒,进行演示实验学生难免会有心理负担,采用视频的形式即真实又形象。水与硫酸铜溶液扩散需要几天的时间,二金与铅的扩散需要几年的时间。这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通过视频和动画进行展示,加强学生对液体和固体发生扩散的理解。这样把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起到了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化解教学难点。

师点拨,生归纳:扩散现象的概念。多媒体播放扩散现象的动画,展示扩散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两种物质分子是如何进行扩散的?

通过动画帮助学生从直接感知的扩散现象去理解无法直接感知的分子运动。

课题三: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关系(5分钟)

学生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利用桌上的器材,分小组进行试验探究,观察、思考、讨论、归纳: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利用百度视频搜索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网址:http://video.baidu.com)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探究,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课题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5分钟)

把书中的演示实验改为自由、合作多样的分组探究实验,同时利用百度视频搜索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网址:http://video.baidu.com)让学生观看。

学生通过实验,观看视频,进一步的交流讨论,推理、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环节三:学以致用 巩固提高(11分钟)

针对本节的教学目标要求,设计相应练习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1、小明在卧室里,闻到了妈妈在厨房炒菜的香味儿。这个现象说明了()

A.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B.气体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气体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D.气体分子是非常小的 2.下列运动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无数雨滴从空中落下. B.“固体清新剂”能使居室温馨芳香

C.秋风起,漫天灰尘飞扬 D.铁块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3、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

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铅笔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4、(2007韶关市)中国古诗意境优美,内涵丰富.下面是一首完整的古诗,其中反映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事实的一句是()

A.绿树荫浓夏日长 B.楼台倒映入池塘 C.水晶帘动微风起 D.满架蔷薇一院香

5、在工业上,液压机利用了液体很难被压缩的原理(当然还包括其它原理),“液体很难被压缩”反映了液体()

A.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B.分子间存在着引力C.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6、“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前一句,从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__,说明当时周围的气温___。

7、将下列实验事实与产生的原因对应起来.

A.水与酒精混合体积变小 a.固体分子也在不停地运动 B.固体很难被压缩 b.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C.细绳不易拉断 c.分子间存在着空隙 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 d.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本环节即为当堂达标检测,题目的设置要紧扣本节课的重难点且难度不宜太大,重在考查双基。

学生独立完成之后,老师出示答案,学生首先进行自查自纠,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小组内或小组间互助解决。环节四:感悟收获,反思总结(5分钟)

学生整理归纳,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同时提还有哪些疑惑? 通过本环节使学生更加系统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同时答疑解惑,尽可能地当堂课消化所学知识。

六、有效训练; 达标检测、七、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

八、板书设计

本板书设计以提纲的形式,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呈现出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有利于把握重难点。

第三篇:《三毛流浪记》读后感(韩冬)

当我看完《三毛流浪记》这本书时,我眼含泪珠,因为小三毛还在幼年,但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感受到了人们的善良与邪恶,贪婪与纯洁,《三毛流浪记》读后感(韩冬)。让我记忆最深刻地还是小三毛那颗勇于拼搏的心,在他流浪地路上,他被人欺负,别人瞧不起他.但他都不响困难屈服。跌倒了,再站起来,累了,再坚持一下。小三毛依然拼搏着,他从不向坏人屈服。我深深地记得他说地一句话:“穷也穷得清白”小三毛拼搏的精神在我的骨骼里;在我的血液中。他做得任何事都深深地感动了我,他不收坏人的钱财;他见义勇为;他为人讨还公道;他把粮食给其他小朋友吃,读后感《《三毛流浪记》读后感(韩冬)》。他好比是一只善良的啄木鸟一直为社会出上了自己的一份力;他好比是一支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他好比是一只不会飞的小鸟,一直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虽然时代已经不同了,可是这本书对我重温逝去的一个时代,仍是很有价值的。

第四篇:初二物理教案声现象

初二物理教案声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请举例你听到过哪些声音?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二、进行新课(一)声音的产生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4.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引导解决:

a.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

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b.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自学P13课本,教师指导。

(二)声音的传播

1、演示:(没有器材,教师讲述)a.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b.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2、哪些事实或实验说明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方案一: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二: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三: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自学P15第一自然段。

在黑板上画水波。(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看烟花时,一看见烟花爆炸,就能听到声音吗?(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3.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四、作业布置: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知道骨导的原理.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2.骨导的原理.●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用具

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人耳的构造

1、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2、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3、耳聋是怎么回事? 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

4[想想做做]课本第17页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二)、骨传声.(三)、科学世界——双耳效应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1)空气传导

(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在作业本上.2.布置学生下一节课带乐器。

3.查阅资料了解双声道立体声.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二、能力目标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三、德育目标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1、学生分辨1、2、3、4、5、6、7音调的高低

2、实验:钢尺在桌面振动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结论: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4、观察声波的波形、简单介绍示波器

5、想想议议

(二)、响度

1、演示:轻敲音叉,响度小;重敲音叉、响度大.2、[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得出结论:

3、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师]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4、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 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 蚊子的叫声音调高;黄牛的叫声响度大.(三)、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1[想想做做]

2、音色由什么决定?

3、观察波形.4[想想做做] 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直接听到说话人的声音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像说话人的声音.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二、能力目标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教学重点

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难点

噪声的等级.●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教学用具

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录像带、录相机、电视.●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噪声的来源

1、请同学们阅读25页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城市噪声的来源是非常多的.(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1)自习课上,教室里很安静,不小心学习用具掉到地上发出的声音.(2)来自建筑工地上搅拌机的隆隆声.(3)生活区里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发出的声音.(4)家里电冰箱起动时的声音.(5)小商贩的叫卖声.(6)在家里穿着高跟鞋走动时发出的声音.(7)生活区里人们的吵、闹、哭、笑声.(8)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9)数学课上有人偷听音乐的声音.2、观察噪声的波形.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请同学们自学第25页最后两自然段,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____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____dB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____dB.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三、控制噪声

1请同学们阅读26页控制噪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3.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4.课本图1.4—4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噪声的来源及其波形的特点.2.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分别指什么.3.噪声的危害.4.减弱噪声的有效途径.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 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教学用具

录像带(超声、次声、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录像机、电视.●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声与信息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3、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4、声呐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5、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二)声与能量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2.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5、.超声波加湿器

三、小结 声与信息

声与能量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六节 复习和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6.知道声的利用.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教学重点: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板书)

二、典型例题(实物投影例题并讲解)[例1]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响声,为什么? 解析: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水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三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听到的是水传来的敲击声,第三次传来的是空气传来的敲击声.说明:本题用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两个知识点来求解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2]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在计时时

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

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度特快,而声音传播的速度要慢得多

解析:响声和白烟的确同时发生,但是光和声传到计时员那里需传播100 m.由于光的速度太快,传播这100 m所用时间极短,而声音传播速度则要慢得多,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 m/s,那么声音传播这100 m所用的时间为 t= s=0.294 s 而短跑100 m的成绩在10 s左右.若不考虑这段时间,记录的成绩误差将达3%.综上所述选择D.[例3]蜜蜂和苍蝇在我们面前飞过时,发出嗡嗡声,而蝴蝶在空中飞行则悄无声息,这是什么原因? 解析:蜜蜂和苍蝇的嗡嗡声是因为它们的翅膀振动引起了周围空气振动形成声波而被人耳所接受到.但是,蝴蝶的翅膀同样地在振动,为什么听不见声音呢?这是因为它们振动的频率不同.蜜蜂翅膀的振动频率在几千赫兹,蝴蝶翅膀只有几赫兹,而人的听觉范围在20 Hz到20000 Hz之间,所以听不见蝴蝶飞行的声音.[例4]一个爬山运动员,爬到半山腰,他对着对面的山崖高喊一声,4 s后听到了回声,那么他离对面的山崖有____m.解析:由题意知,声音传到山崖所用的时间为2 s.那么,他离对面山崖的距离有

s=vt=340×2 m=680 m

三、作业:提醒学生做“小孔成像”的器具

1、演示:轻敲音叉,响度小;重敲音叉、响度大.2、[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得出结论:

3、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师]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4、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 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 蚊子的叫声音调高;黄牛的叫声响度大.(三)、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1[想想做做]

2、音色由什么决定?

3、观察波形.4[想想做做] 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直接听到说话人的声音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像说话人的声音.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二、能力目标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教学重点

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难点

噪声的等级.●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教学用具

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录像带、录相机、电视.●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噪声的来源

1、请同学们阅读25页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城市噪声的来源是非常多的.(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1)自习课上,教室里很安静,不小心学习用具掉到地上发出的声音.(2)来自建筑工地上搅拌机的隆隆声.(3)生活区里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发出的声音.(4)家里电冰箱起动时的声音.(5)小商贩的叫卖声.(6)在家里穿着高跟鞋走动时发出的声音.(7)生活区里人们的吵、闹、哭、笑声.(8)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9)数学课上有人偷听音乐的声音.2、观察噪声的波形.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请同学们自学第25页最后两自然段,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____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____dB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____dB.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三、控制噪声 1请同学们阅读26页控制噪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3.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4.课本图1.4—4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噪声的来源及其波形的特点.2.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分别指什么.3.噪声的危害.4.减弱噪声的有效途径.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 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教学用具

录像带(超声、次声、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录像机、电视.●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声与信息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3、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4、声呐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5、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二)声与能量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2.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5、.超声波加湿器

三、小结

声与信息

声与能量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六节 复习和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6.知道声的利用.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教学重点: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板书)

二、典型例题(实物投影例题并讲解)[例1]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响声,为什么? 解析: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水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三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听到的是水传来的敲击声,第三次传来的是空气传来的敲击声.说明:本题用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两个知识点来求解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2]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在计时时

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

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度特快,而声音传播的速度要慢得多 解析:响声和白烟的确同时发生,但是光和声传到计时员那里需传播100 m.由于光的速度太快,传播这100 m所用时间极短,而声音传播速度则要慢得多,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 m/s,那么声音传播这100 m所用的时间为

t= s=0.294 s 而短跑100 m的成绩在10 s左右.若不考虑这段时间,记录的成绩误差将达3%.综上所述选择D.[例3]蜜蜂和苍蝇在我们面前飞过时,发出嗡嗡声,而蝴蝶在空中飞行则悄无声息,这是什么原因? 解析:蜜蜂和苍蝇的嗡嗡声是因为它们的翅膀振动引起了周围空气振动形成声波而被人耳所接受到.但是,蝴蝶的翅膀同样地在振动,为什么听不见声音呢?这是因为它们振动的频率不同.蜜蜂翅膀的振动频率在几千赫兹,蝴蝶翅膀只有几赫兹,而人的听觉范围在20 Hz到20000 Hz之间,所以听不见蝴蝶飞行的声音.[例4]一个爬山运动员,爬到半山腰,他对着对面的山崖高喊一声,4 s后听到了回声,那么他离对面的山崖有____m.解析:由题意知,声音传到山崖所用的时间为2 s.那么,他离对面山崖的距离有

s=vt=340×2 m=680 m

三、作业:提醒学生做“小孔成像”的器具

第五篇:韩冬互联网教学设计(小编推荐)

为学而设计教

——《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四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第二课时

4.学生准备:学生课前利用百度搜索资料,了解天鹅、贝加尔湖等相关资料。

5.教师准备:做好课件。利用百度引擎查阅相关资料备好课。教学课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6课《天鹅的故事》 教材分析:

这篇教材篇幅较长,容量较大,作为四年级学生,在阅读这个故事时,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并不困难,然而这篇课文篇幅很长,它是怎样来描述这感人的情境的呢?我们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感悟这感人的情境后面所蕴涵的价值观呢?这是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感悟语言形象、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必须通过潜心品读。因此,本节课重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教师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过语言、文字、插图、音乐及声响等创设出可感可触的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课文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读,共同营造读的磁场,让读贯穿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读中不断呈螺旋式上升,从而真正走进天鹅的内心世界,体味文本强烈的震撼力。达到在“读”中感悟,在“品”中滋生,随“读”潜入“境”,润“人”细无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及标点,潜心体味语言内涵,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为生存而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感受生命的可爱与壮美,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像石头似的、顽强的破冰勇士”等词句的含义、情感。

教学难点:

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鹅为生命而战的壮举,明白“猎枪为谁而挂?”。

教学方法:

朗读法,批注法,多媒体辅助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荡情感基点。1.复习词语,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出示:贝加尔湖畔 寒潮降临 冰封湖面 重重地扑打 终于塌陷 胜利地欢呼(1)指名逐个读词语,读出对词语的理解。(2)全班齐读词语。

(3)利用提供的词语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斯杰潘老人亲眼目睹了这个天鹅的故事,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有举起过猎枪,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景打动了老人的心?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5、6、7小节,细细地去品味。

(二)变序导读,凸现“天鹅”形象。1.品读老天鹅破冰的场面。

(1)我们一起来看老天鹅是怎样破冰的。请同学们自己读第5节,先轻声读,再默读,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划下令你感动的词语。

(2)交流“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重重地扑打、石头似的、第二次、第三次„”等词语。① “腾空而起”: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什么?(飞得高、快、有力)它为什么要腾空而起?

“重重地扑打”:你从这个词感受到什么?这是一只怎样的老天鹅?读这一句时,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的?

②“石头似的”,感受比喻的精当。这些美丽的天鹅被比喻成一块坚硬的石头,这么说恰当吗?相似点: a、老天鹅飞得很快,落下时像一块石头。b、老天鹅落下时力量之大像一块石头。c、老天鹅顽强的意志像坚硬的石头。

http://(《神秘园之歌》配乐)

4.小结:这哪里是普通的动物呀,简直就是一群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精灵,它们的生命是如此灿烂,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有着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更有着敢于与命运搏击的气慨,它们谱写一曲生命壮歌。

教学反思:

我在教完《天鹅的故事》一课,有以下几点深刻感受:

1.文本的解读必须摆在首要的位置。文本,终归是教学的基础和凭借,说千条法,万条法,读不懂文本,什么法都没有。《天鹅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故事,它就必须有起因、经过、结果,要强化整体意识,还要特别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要读懂文本内涵的三个层次:一是生存、二是团结、三是领头鹅与群众的关系;要领悟文章的价值取向:“猎枪为谁而挂?”

2.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理解要扣住整体,要深入、有层次。文本中的词句是最基本的东西,是文本所有价值的承载形式。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让学生找到一个合适的思考、品味、表达的点,从而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提高语文素养。抓词、品词、析句、品句,让课堂更加细腻了,也把握住文本语言的内在精神了,使学习文本与接受人文熏陶融为一体。图片、音乐的恰当应用能让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更好地交流内心的想法。

3.以朗读贯穿始终,加深理解。朗读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学生在朗读中对文本获得初步体验,在朗读中获得情感熏陶乃至升华为理性的思考。以朗读为基础,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理解能力。课堂上,我注重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在读前思考;注重根据不同的内容及情感表达的需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朗读;注重朗读指导的细致、到位,注重朗读和理解相结合,逐层递进,在朗读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想象,练习表达。

下载声物理教案连云港市韩冬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声物理教案连云港市韩冬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兵代表发言稿--韩冬

    新兵代表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家长、各位长辈: 新兵战友们:大家下午好!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我们会宁胜利会师,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新的转折点,今天,我......

    苏科版教学设计设计者韩冬设计贺卡

    设计贺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贺卡设计的基本要求;能制作图文并茂的贺卡。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制作贺卡,学会使用“页面设置”。 情感与价值观:在学习制作贺卡中......

    草原上苏科版美术教案韩冬设计

    草原上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附点八分音符,能在《小马跑来了》的活动中采用各种身势动作正确地进行节奏表现。 2、能学会《大雁湖》,并随音乐吹奏《大雁湖》。 教学重点......

    我设计的船美术网络教案设计者韩冬

    我设计的船 总课时数:第23课时 上课时间12年6月14日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船的基本结构、比例、色彩等造型特征,知道船的设计与制造要符合人的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乘车印象苏科版美术教案韩冬设计

    乘车印象 一、教材分析 《乘车印象》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时,教学重点将从车的造型转向以人物造型为主的情节性创作绘画学习,通过欣赏、回忆、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回忆乘车时的......

    团圆苏科版美术教案韩冬设计(五篇)

    团 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歌曲《盼团圆》,理解歌曲内容,体会思念亲人和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2、能与他人一起,用深情、流畅的声音演出歌曲《苇叶船》。 3......

    看戏美术网络教案设计者韩冬

    看戏 总课时数:第10课时 上课时间12年11月1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18-19页的看戏,通过看戏使学生获得审美感受,用画笔表达自己对戏曲的感受和认识,从而提高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形成审......

    房地产总经理韩冬阳简历5篇

    亚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冬阳简历 韩冬阳同志,男,汉族,1975年11月出生,大学学历,1997年毕业于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现任亚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共产党员。 中国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