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灰雀第二课时教案
《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羊角学校
张旖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宁对灰雀、诚实男孩的喜爱之情,并从人物的对话中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男孩把灰雀放回的经过。教学难点:使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昨天认识的新朋友吗?瞧,它们来了!(媒体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教师引读: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引读: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2、小结:读到这儿,我们已经知道,列宁和我们一样都非常——生:喜爱灰雀(板书“喜爱”)
二、感受列宁爱灰雀、爱男孩
(一)朗读第2自然段
1、今天我们请小朋友先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发生了什么事?从哪里感受到列宁喜爱灰雀?(指板书)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把找到的句子划出来。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交流:(媒体出示:胸脯深红的灰雀)(1)指名交流
(2)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看出列宁着急呢?
(3)“找遍”是怎么找呢?师:是呀,找遍就是把每一棵树都仔细地找了;每一个角落都找过;找了很长很长时间。
(4)师:说得好,我们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就要注意强调这个词,把列宁找灰雀的仔细、辛苦读出来。(生个别读、集体读句子。)
(5)小结:列宁这么着急,看出他怎么样?生:喜爱灰雀(指板书)
(二)继续学习第3-10自然段
那列宁到底找到灰雀了吗?(媒体出示:学习要求)
1、我们赶紧再读读课文3-10自然段,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列宁喜爱灰雀?请你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把你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什么?圈一圈从哪些词语中读懂得? 好,把你找到的句子和同桌说一说。
3、检查交流
谁先来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列宁喜爱灰雀?(媒体出示:列宁对话)
(1)从“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这句看出列宁喜欢灰雀。因为要是列宁不喜欢,就不会去打听灰雀的下落。
(2)从“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这句看出列宁爱灰雀。要是他不喜欢,他就不会那么担心了。
师:(创设情境)是啊,要是灰雀飞走了,那以后来公园就——(再也看不见它了。)
师:要是冻死了,列宁心里会——(很难过)
师:现在,你就是列宁,你心爱的灰雀不知是生是死,你会怎么说这句话呢?(以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练习)
(3)从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这句看出列宁喜欢 灰雀。
师:你把这句话读读,看哪些词能看出列宁喜欢灰雀?
从“多好的” “可惜——” “自言自语”。这三个词能看出。
师:到底这几个词是否能看出列宁喜欢灰雀?我们好好思考一下,简单说说理由。“多好的”这个词直接写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欢。“可惜”写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欢。
师:那“自言自语”呢?(生沉默)什么叫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就是自己给自己说话。师: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自言自语? 我很伤心的时候会自言自语。我很高兴的时候会自言自语。师:大家说的情况虽然不一样,但也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当人的感情很——激动、投入、强烈。
师:列宁为谁激动起来?(为灰雀。)
师:是啊,列宁太想灰雀了,越想越深,越想越投入,以至有点情——情不自禁。师:现在你们说这个“自言自语”能不能看出列宁爱灰雀? 能
师:现在你就是列宁,灰雀不见了,你多么思念它、牵挂它,替它惋惜啊,把你对灰雀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吧!
(练习朗读:个别读——范读——集体读)
(三)灰雀去哪里了?(媒体出示:侦查任务)师:听了你们动情的朗读,我再次深深地感受到列宁是多么喜欢灰雀啊!同学们,到底这只让列宁牵肠挂肚的灰雀哪去了呢? 让男孩捉走了。
可男孩一开始不是说“没看见”吗? 他撒谎!
师:到底男孩说没说实话,为了解开这个疑点,这回老师让你们来当一回精明的小侦探,请你们仔细分析小男孩的行为,包括他想的、说的,看能不能找到线索、证据去证明男孩说的是不是实话。这个任务能完成吗?(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师耐心倾听参与其中。)
师:好,下面召集大家开会,进行案情分析,谁先来发表自己的高见?(媒体出示:男孩对话)
1、从“那个男孩本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这句话看出男孩刚才没说实话。因为要是没看见,不可能知道灰雀没有死。这句话说他不敢讲,正好说明他一开始就没说实话,他怕现在说出来列宁批评他。
师:这两位侦探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好,说话口齿伶俐,分析得很有道理,接着往下说。
2、从“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地说。”看出男孩开始没说实话,因为要是他没看见,就不可能知道灰雀一定会飞回来,而且还那么坚定地说。
师:你们认为男孩最后的两次说话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次的语气比第一次更肯定。
3、男孩为什么这么肯定?为什么抓走灰雀呢?(板书:男孩喜爱灰雀)
4、师:列宁喜爱灰雀,男孩喜爱灰雀,两个人的爱一样吗?(学生交流)
5、师:好,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我读列宁的话,你们读男孩的话。(师生分角色朗读后,让学生自己推荐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的变化。
三、学习第11一13自然段
师:男孩说灰雀会飞回来,是真的吗?从刚才的研究看来,他开始说的那句话确实有问题,结果是不是呢?请大家听老师读最后一部分的课文。(媒体出示:11--13自然段)
灰雀是飞回来了,因为课文说“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林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
师:找得好,我觉得这句话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你们读一读,看认为是哪个?(果然)
师:为什么?(因为男孩说灰雀会飞回来,现在真的飞回来了,“果然”这个词用得很准确。)
师:大家再把这部分读一读,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生独立思考后可与同学交流)
1、那个男孩为什么会低着头?(男孩觉得自己错了。怕列宁批评他。)
师:同学们再想想,男孩错在哪里?(捉灰雀、说谎)男孩为什么要捉灰雀呢?(他也喜欢灰雀)
2、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而是问灰雀去哪里了?(列宁懂得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媒体出示:思考问题)从这里我们看到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小男孩)
3、小男孩都撒谎了,为什么还说他是诚实的?(知错就改也是个诚实的孩子)
师小结:同学们,爱的力量多大啊,爱使世界变得更美丽;爱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真挚、更纯洁;爱使一个小孩子变得诚实、可爱。让我们的社会处处充满爱吧!最后,让我们心中充满爱吧。
四、总结拓展(媒体出示:拓展)
1、听,媒体出示:三只灰雀又在枝头唧唧喳喳的歌唱,他们好象在。(指名2—3名)
2、现在如果你是列宁、男孩或灰雀中的一个。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3、师生总结: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教师擦去板书“喜”字。
板书设计: 灰雀
喜爱 爱 捉 放 列宁 小男孩(教育诚实)
第二篇:灰雀(第二课时)
5.灰雀(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灰雀》是一篇充满童趣又颇耐人寻味的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2段-第13段,能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
2.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知道要保护鸟类等动物。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2段-第13段,能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
2.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知道要保护鸟类等动物。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第2段-第13段,能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教学内容
1.目标1的达成:通过朗读课文中的对话;理解列宁对孩子的爱;通过对文中空白处的填补,如男孩的想法,来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对孩子的循循善诱。
2.目标2的达成:通过对对话中的补白,如“男孩()地说:“没„„我没看见”理解男孩的心情,通过男孩最后的行为,来懂得知错就改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发生在列宁和小男孩之间故事《灰雀》,首先我们复习下上节课学过的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2.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课文里是怎么来描写这三只可爱的灰雀的呢,我们一起来读第一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
列宁每天来到这儿,都和它们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列宁找遍了周围的树林,都没有找到。这时,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列宁和小男孩说了什么?灰雀到底哪儿去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们的对话,好吗?
(一)初步感知
师: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3—10自然段),请小朋友读读这段话,读完以后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生自由读。
师:读完以后你想说什么,先跟同桌交流一下吧。(同桌交流)生2;我发现列宁很爱灰雀。/列宁很担心灰雀。师:是呀,从哪里发现的?
(二)列宁爱灰雀
1.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师:找不到灰雀,列宁的心情怎么样(失望、惋惜)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2.“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你知道什么是严寒吗?还有什么词也表示天气冷? 3.你读这句话时,知道此时此刻列宁的心情吗? 4.分角色朗读这两句话。到白桦树下看看呢?说明什么?
(三)灰雀哪里去了
师:灰雀去了哪里?你知道么? 生:被小男孩捉走了。师:你怎么知道,找出理由。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1)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呀?猜猜看,男孩这样吞吞吐吐的,是在想什么呢? 填一填:男孩()地说:“没„„我没看见。”(2)你能读出他这种既喜欢又矛盾的心情吗?
2.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1)男孩怎么知道灰雀还活着呢?
(2)男孩捉走了灰雀,但是他并没有伤害灰雀,那么他可能为灰雀做了些什么事呢?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1)你来看看这个句子和前面那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都有一定会飞回来。(2)体会两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3)两个句子一个用的是句号,一个后面是感叹号,说明语气越来越强烈,男孩说的一次比一次肯定。
(4)师生互读,老师问,学生读。
(5)男孩,灰雀一定会飞回来?你怎么想的。生:列宁那么喜欢灰雀,我一定要把它放回来。生:我不该捉走灰雀,明天一定要把它放回来。4.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列宁爱男孩
1.灰雀回来了么?齐读课文第11段。
2.读第12段,思考:列宁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了么?你怎么知道的 3.既然这样,为什么列宁不直接责问男孩,而问灰雀呢?
预设:生回答不出:如果是你,收到了直截了当的批评,你有什么感受?(难过、难为情、不好意思)生1:因为列宁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师:男孩是诚实的,列宁为什么就不问他了呢?我还是不太明白。生2:因为小男孩已经改正了错误,他把灰雀放了„„
师: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小男孩已经改正了错误,列宁就不再去追究了,是吧?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对改正错误的小男孩的——(生:爱)“爱”这个词用得真好。(补画一颗爱心图)
5.师: 如果你是那个男孩,列宁问你:你昨天把灰雀藏到哪儿去了,还向我撒谎,你太不应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难过)多媒体出示列宁和小男孩观赏三只灰雀的画面:学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他以一颗宽容之心使孩子改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孩子,也使我们能重新看到这样和谐的画面。
师:小朋友,读了课文,你想对小男孩或想对列宁说句什么话吗? 预设:生1:我想对男孩说:“你以后不要捉灰雀了。”
生2:我想对男孩说:“你捉了灰雀,后来又放了它,你还是诚实的。”
五、小结:
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了不少名人故事,每个故事总会给人许多知识,许多启发,让我们课外再读读有关列宁或者名人的故事,为语文园地二中的展示台作好准备。
板书:
列宁
爱
灰雀
小男孩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第4、5题。教学反思:
《灰雀》是一篇要求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逻辑判断,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的文章。因此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灰雀哪里去了?其实只要认真读过文章都知道灰雀是被小男孩捉走的,但有的学生却不清楚,甚至个别平时优秀的同学都没看懂文章。教学到这一环节,我还不着急,我想总有学生没读懂文章。我就请那些回答“灰雀被男孩捉走了”的同学说说,“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被小男孩儿捉走的。”组织学生对小男孩儿说的进行分析讨论。我重点抓住了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这三句话。在学习这三句话时,我又抓住了省略号以及两个一定,通过补白、有感情地朗读,对标点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上到这里,还比较顺利。紧接着“列宁爱男孩”这一环节,我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无论我怎么引导,学生就是说不出,“列宁为什么问灰雀不问男孩”。课后,我找了几个学生进行询问,才发现关键问题在很多学生虽然理解了“男孩带走了灰雀,又放了它”。他们却不知道列宁以及知道灰雀是男孩抓走的。所以对最后列宁为什么问灰雀只停留在因为灰雀回来了所以问灰雀,更不能体会到列宁对孩子的爱。听了学生的回答,我仔细思考了下,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上有很大的问题。从“灰雀哪儿去了”到“列宁爱男孩”这一环节过渡得太快,只关注了对话,没有让学生融入文本中,站在男孩的立场,想想当时男孩的心情、想法。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太少。三年级的课文慢慢有些深了,需要给与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也更需要老师自己先理解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这些都是以后需要注意的。
第三篇:《灰雀》第二课时说课稿
《灰雀》第二课时说课稿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灰雀》,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我的说课将分五部分。一说教材;二说教学方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程序;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三年级上册阅读的学习目标开始学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加强词、句训练: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感情的过程。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A、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C、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小男孩城实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诚实的可贵,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净化,爱鸟类,热爱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教育。
教学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方法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教学知识与学生感悟的结合。三年级学生刚接触新教材,对教材有很大的好奇心,同时在他们这一年龄阶段,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基于这些,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自学生字,并且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读懂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课文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悟列宁那含而不露的拳拳爱心。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读中悟,悟中读。
本文语言朴实,叙述含蓄,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十分真挚,十分感人。没有在“朗读”二字上下一番功夫,学生很难悟出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实实在在读书,真真切切悟情。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从初读到细读到精读再到品读,学生由浅入深地读书,在读书中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感悟文中的情真意切。
1、初读,让学生边读边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回家的?
设计思路:带着问题初读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
2、细读
通过想一想,你是怎么从这些句子中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列宁从找不到灰雀时的着急担心(“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到为灰雀的失踪而难过、婉惜(“……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再到明知故问的略显惊讶(“会飞回来?”);小男孩从一开始回答列宁“没看见,我没看见”时的支支吾吾,到他认识到自己错了,肯定灰雀“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再到下决心改错的坚定态度――“一定会飞回来的!”这些情感的变化都只能在细细的读书中体会。
设计思路:教会学生如何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人物的情感变化的方法。
3、精读
当学生学完一部分课文内容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部分内容该怎样读,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读完以后说一说。比如读“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这一句要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婉惜,而读“一定会飞回来的!”这句话要读出坚定的语气,男孩的坚定是从“一定”和“!”看出来的。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语言的情感,感知语言的表达形式。
4、品读
在引导学生对这部分课文内容进行初读、细读、精读之后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真正把课文中列宁对灰雀的爱和列宁对男孩的爱却含而不露的感情读出来。
设计思路: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训练语感,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采用讨论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遵循“主体性”原则,采用讨论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求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1、本课时的教学中,围绕“你是怎么从这些句子中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读书、思考、讨论之后,老师让他们自由发言。
设计思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的思维、表达提供了自主的空间。学生在这种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以极大的兴趣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体验,去获取,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智情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2、进行第三部分内容教学时,当学生读懂了“男孩果然把灰雀放回来”之后,让他们再细细地读课文,想想从这部分课文内容还能知道什么,体会到什么?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思路: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合作讨论中,学生之间一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许多学生可以克服胆怯、孤独等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学有所得。
三、巧用多媒体,激趣导思,突破难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当“列宁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枝头歌唱”这一动态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会为之惊喜,仿佛自己也来到白桦树下,看到了灰雀欢蹦乱跳的身影,听到了灰雀悦耳的歌声,喜爱灰雀之情油然而生。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果然回来了,这是因为男孩知错改错把它放回来的,而男孩之所以知错改错是因为列宁对灰雀充满了喜爱之情,对男孩充满了爱护之心。这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知,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为灰雀的归来而高兴,为男孩的诚实而高兴,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列宁对灰雀的爱,对男孩的爱,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四、说写训练,培养创新。
课文中写了每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的对话,紧接着直接写了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到了那只灰雀的情景。我设计了问题:男孩是怎么把灰雀放回来的呢?
设计思路:这是课文的空白,利用这一空白,可以拓展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让学生从说到写,可以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文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灰 雀
列宁
爱
男
孩
通过以上简单明了的板书,揭示出本课的审美主旨——爱的教育,突破本课的难点。
第四篇:《灰雀》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五册
《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写2个生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学习过程]
一、课前演练
认读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
二、导入新课 1.(拖出灰雀图)同学们,你们记得这是什么鸟吗?(是灰雀)2.有一位伟人非常喜欢这种鸟,他就是----(边说边拖出列出图)
3.有一天当列宁再来看灰雀时却发现有一只不见了,它去哪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板书课题)
三、明确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读。
四、出示学习指导一,学习列宁说的话 1.出示学习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第3至10自然段:
(1)把列宁说的话用“——”画出来,再体会列宁当时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把感想写在旁边。
(2)小组交流。
2.列宁说了什么呢?同学们在汇报时可以汇报,也可以小组汇报。3.全班交流(1)“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A.说明列宁很关心灰雀。
B.你能把列宁对灰雀的关心读出来吗?(生有感情朗读)(2)“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想到了当时的天气很冷,说明他在担心灰雀。(3)“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A.能看出列宁有些伤心,觉得再也看不见那只灰雀了很惋惜。B.你能把这种惋惜之情用声音表达出来吗?(生有感情朗读)
五、出示学习指导二,学习男孩说的话
1.刚才我们根据列宁说的话体会到了列宁对灰雀担心、惋惜、关心,这些心理其实都可以总结为一个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是爱)对,你们真聪明。那么,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究竟去哪了呢?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知道,被男孩捉走了)
2.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我们是不是冤枉了这个男孩呀?(不会)3.现在,我们就来当一回小侦探,看看灰雀的消失是不是真的与男孩有关。4.(出示学习指导二)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第3至10自然段:
1.把能看出灰雀的消失与男孩有关的句子用“﹋”画出来,并说明理由。
2.小组交流。5.全班交流(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A.为什么男孩不这样说:‘我没看见’,而是说‘没……我没看见。’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在说谎)
B.如果我把这句话改一下,这样写(出示句子:男孩()地说:“没……我没看见。”)你认为填什么词合适?(生填:吞吞吐吐等)
C.从男孩吞吞吐吐地回答中我们能判断出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文中还有这样的证据吗?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A.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也说明灰雀与男孩有关。B.为什么不敢讲?因为他害怕列宁批评他,所以不敢讲。(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A.男孩肯定地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也说明灰雀与他有关。肯定说明他肯定会让灰雀回来。B.你能用肯定地语气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吗?(4)“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A.从它还活着这句话更能看出灰雀的消失与男孩有关。
B.男孩说这句话时语气非常坚定。你们能也非常坚定地说这句话吗?(生练读)
6.师总结:从刚才你们这些小侦探有理有据的分析,我们知道了灰雀的失踪的的确确与男孩有关。
7.那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男孩为什么要抓那只灰雀呢?(因为喜欢)8.男孩喜欢灰雀,列宁也喜欢灰雀。他们的喜欢有什么不同呢?(生谈想法理 9.你更赞同谁的做法呢?为什么?(生谈)
10.是什么让男孩决定要放了灰雀呢?(是列宁对灰雀的爱感动了小男孩,使小男孩决定放了灰雀)
11.体会得真透彻。让我们把列宁与男孩的对话重温一下,好吗?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一人读列宁的话,一人读男孩的话。现在开始(同桌对读)12.哪组同桌来给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指名分角色读)
13.让我们再换一种读法来读这几个自然段。老师说提示语,你们接读,看谁读得好(师说提示语,屏幕逐条出示内容,学生接读)14.师生进行如下对话: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
生:“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 生:“没……我没看见。”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么样了,列宁担忧地说
生:“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之情触动了孩子的心
生: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师: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生:“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师:列宁的爱鸟之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 生:“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这样吗?列宁关心地问: 生:“会飞回来?”
师:列宁爱鸟之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 生:“一定会飞回来!”
六、学习课文第11—13自然段
1.我们配合得多默契呀!灰雀真的如小男孩说的那样飞回来了吗?课文中的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点?(果然)
2.在列宁的感染下,男孩真的把灰雀又送回了公园。三只灰雀又重新在一起欢蹦乱跳地歌唱了。
3.之后列宁做了这样一件事,让我们齐读第12自然段(生齐读第12自然段),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灰雀去哪了,而是问不会说话的灰雀自己去哪了呢?(列宁知道男孩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不再追究了)
4.如果列宁直接问男孩:你昨天把灰雀捉到哪去了?如果你是那个男孩,你会怎样?(不好意思)
5.列宁不直接问男孩是为了保护男孩,他用一颗宽容的心原谅了孩子,使孩子改正了错误,这其实也是列宁对男孩的------爱。
6.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
七、总结全文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八、写生字 低和诚
第五篇:《灰雀》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第一自然段,现在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我说上半句,你们根据课文内容说下半句,明白吗?
生:明白。
师:这段主要写了在公园里一棵高大的白桦树上有
生:三只灰雀。
师:它们在树上
生:欢蹦乱跳的唱歌。
师:非常
生:惹人喜爱。
师:从这段,我们知道列宁非常
生:爱灰雀
师:是啊,这自然界的小生灵的确招人喜爱。可是,有一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揭下)你想列宁心里急不急?
生:急。
师:大家把这段课文再默读一下,把你认为能看出列宁喜欢灰雀,也就是他替灰雀着急的句子找出来,在句子前面打上勾并想想为什么。
(生默读思考,师巡视了解。)
师:好,谁先来说说?
生:我从他在周围的树木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这句看出列宁喜欢灰雀。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看出列宁喜欢灰雀呢?
生:找遍。
师:找遍是怎么找呢?
生:把每一棵树都仔细地找了。
师:说得好,我们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就要注意强调这个词,把列宁找灰雀的仔细、辛苦读出来。
(生个别读、集体读句子。)
师:继续找句子。
生:我从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这句看出列宁喜欢灰雀。因为要是列宁不喜欢,就不会去打听灰雀的下落。
师:说得好,继续!
生:我从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这句看出列宁爱灰雀。要是他不喜欢,他就不会那么担心了。
师:(创设情境)是啊,要是灰雀飞走了,那以后来公园就
生:(齐答)再也看不见它了。
师:要是冻死了,列宁心里会
生:很难过。
师:现在,你就是列宁,你心爱的灰雀不知是生是死,你会怎么说这句话呢?(以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练习)
师:继续上面的问题。
生:我从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这句看出列宁喜欢灰雀。
师:你把这句话读读,看哪些词能看出列宁喜欢灰雀?
生:(该生先读句子)从多好的这个词能看出。
师:还有吗?再读读看。
生:(生再读)还有可惜,噢,还有自言自语。
师:到底这几个词是否能看出列宁喜欢灰雀?我们好好思考一下,简单说说理由。
生:多好的这个词直接写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欢。
生:可惜写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欢。
师:那自言自语呢?(生沉默)什么叫自言自语?
生:自言自语就是自己给自己说话。
师: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自言自语?
生:我很伤心的时候会自言自语。
生:我很高兴的时候会自言自语。
师:大家说的情况虽然不一样,但也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当人的感情很
生:(喊)激动、投入、强烈。
师:列宁为谁激动起来?
生:(齐)为灰雀。
师:是啊,列宁太想灰雀了,越想越深,越想越投入,以至有点情
生:(喊)情不自禁。
师:现在你们说这个自言自语能不能看出列宁爱灰雀?
生:(齐)能。
投影: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句子有了括号的词语和没有括号的词语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要是没有自言自语和可惜就不能更好地写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师:现在你就是列宁,灰雀不见了,你多么思念它、牵挂它,替它惋惜啊,把你对灰雀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吧!
(练习朗读:个别读范读集体读)
师:听了你们动情的朗读,我再次深深地感受到列宁是多么喜欢灰雀啊!同学们,到底这只让列宁牵肠挂肚的灰雀哪去了呢?
生:(纷纷地)让男孩捉走了。
师:(故作不解)可男孩一开始不是说没看见吗?
生:(按捺不住)他撒谎!
师:到底男孩说没说实话,为了解开这个疑点,这回老师让你们来当一回精明的小侦探,请你们仔细分析小男孩的行为,包括他想的、说的,看能不能找到线索、证据去证明男孩说的是不是实话。这个任务能完成吗?
生:(齐)能!
(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师耐心倾听参与其中。)
师:好,下面召集大家开会,进行案情分析,谁先来发表自己的高见?
生:我从那个男孩本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这句话看出男孩刚才没说实话。因为要是没看见,不可能知道灰雀没有死。
师:关于这句话还有补充吗?
生:这句话说他不敢讲,正好说明他一开始就没说实话,他怕现在说出来列宁批评他。
师:这两位侦探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好,说话口齿伶俐,分析得很有道理,接着往下说。
生:我从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地说。看出男孩开始没说实话,因为要是他没看见,就不可能知道灰雀一定会飞回来,而且还那么坚定地说。
师:你们认为男孩最后的两次说话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次的语气比第一次更肯定。
师:好,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我读列宁的话,你们读男孩的话。
(师生分角色朗读后,让学生自己推荐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的变化。)
师:男孩说灰雀会飞回来,是真的吗?从刚才的研究看来,他开始说的那句话确实有问题,结果是不是呢?请大家听老师读最后一部分的课文。(师配乐朗读)
生:灰雀是飞回来了,因为课文说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林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
师:找得好,我觉得这句话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你们读一读,看认为是哪个?
生:果然。
师:为什么?
生:因为男孩说灰雀会飞回来,现在真的飞回来了,果然这个词用得很准确。
师:大家再把这部分读一读,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独立思考后可与同学交流)
师:先提出不懂的地方。
生:灰雀不会说话,列宁为什么要问它?
生:男孩一开始就说了谎话,为什么还说他是个诚实的孩子?
师:好,下面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这句话知道男孩觉得自己错了,怕列宁知道后会批评他。
师:呀,说得太好了。同学们,那么再想想,男孩错在哪儿?
生:错在不该把灰雀捉了。
生:错在不该说没看见,不该撒谎。
师:男孩为什么要把灰雀捉回去呢?
生:(纷纷)因为他也喜欢灰雀。
师:(板书:爱)那列宁喜不喜欢?
生:喜欢。
师:来公园的人喜不喜欢?
生:喜欢。
师:要知道这些灰雀都是非常(指板书)
生:惹人喜爱。
师:是啊,他错了,因为美丽的东西是供大家
生:欣赏的。
师:这里再次证实了男孩一开始没说实话,想想一个孩子没说实话,他的神情、动作及说话的语气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回过头来把列宁和男孩的第一次对话读一读。
(同桌分角色朗读)
师:下面请三个同学出来扮演男孩,我来演列宁,大家认真看他们的表演,注意他们说话的神态、语气、动作,看谁表演得最好。
(师生分角色表演,学生评议。)
师: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里,看还弄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灰雀不会说话,列宁为什么还要问他,因为要是列宁问那个孩子的话,男孩会很伤心的。
师:要是你就是那个男孩,列宁问你,你会怎样?
生:我不想告诉他。这太难为情了。
生:我会很难受的。
生:我会低下头不敢做声。
师:你觉得列宁这样做好吗?
生:(齐)好。
师:为什么?
生:(纷纷)他对人真好。他很爱那个孩子。
师:说得对,他很懂得尊重别人的自
生:自尊心。
师:(指板书)从这里,我们看到列宁不仅爱灰雀,更
生:爱小男孩。
师:(板书:更爱)也正是在列宁那颗真诚的爱心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
生:放了。
师:(板书:放)还有吗?
生:我知道为什么说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因为虽然他开始没说真话,但后来改了,还把捉来的灰雀放了。
师:这叫
生:知错就改。
师:对,知错就改也是诚实的孩子。(板书:诚实)你能围绕板书用爱说一句话吗?还要说出为什么。
生:我爱小男孩,因为他知错就改。
生:我爱列宁,因为他爱鸟。
生:我也爱列宁,因为他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生:我爱灰雀,因为它们很美丽。
师:说得好,我们都应该爱鸟,因为鸟是我们人类的 生:好朋友。
师:同学们,爱的力量多大啊,爱使世界变得更美丽;爱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真挚、更纯洁;爱使一个小孩子变得诚实、可爱。让我们的社会处处充满爱吧!最后,让我们心中充满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