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灰雀__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改好的
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宁对灰雀、诚实男孩的喜爱之情,并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人物心情
教学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男孩把灰雀放回的经过。
教学难点:使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闯关复习生字词,第一关要求学生能读字组词,领读。第二关熟读课文中的词语,以开火车的形式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雀》这篇课文,请同学读课文同学们思考一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学习课文
(一)感受灰雀的惹人喜爱
你喜欢灰雀吗?读读课文,从哪儿感受到它招人喜欢?从颜色,动作,歌声这三方面写出了灰雀的惹人喜爱之处。列宁喜欢这三只灰雀吗?从哪儿看出来?(出示)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抓住重点词语“每次”“都要”“经常”体会)
(二)感受列宁爱灰雀、爱男孩 1.学习第2自然段
(1)列宁每天来到这儿,都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列宁是那样的爱灰雀,可是一只灰雀不见了,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2)反馈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找遍了,也没有找到”的心情。(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想列宁都在哪些地方找过灰雀?并指导朗读)
小结:列宁这么着急,看出他怎么样?生:爱灰雀(指板书)2继续学习第3-10自然段
(1)列宁在周围的树木中找遍了,也没找到。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和小男孩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0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列宁说的话,在体会体会列宁此时的心情。(可用铅笔写上自己的内心感受)
(2)检查交流
(3)引导出示列宁的四句话。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列宁问:“会飞回来?” 引导到学生体会列宁的心情。
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4)体会男孩的心理变化
(5)师: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儿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
(6)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会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
目的是让孩子正确理解爱的含义。
(7)列宁爱鸟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边读变体会。(出示3——10自然段)。用师导读,生接读的形式。
通过导读的方法,采用导读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是列宁对灰雀的真爱打动了孩子,孩子在列宁“爱”的启发下,决心放回捉去的灰雀。
(三)学习第11一13自然段 灰雀到底回来了吗?
1、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多媒体字幕: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
2、师叙述12自然段,同学们列宁为什么不问的男孩,却问的灰雀呢?
随机出示媒体,教师引读: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列宁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想想列宁不问男孩却问灰雀,还有其他理由吗? 是啊,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 爱!师板书
男孩承认了错误,鸟儿又回到了枝头唱歌,列宁微笑了。
四、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要想列宁一样的尊重爱护孩子,要向小男孩一样诚实,知错就改,同时要爱护小动物,爱它就给它自由。)
五、课后作业
把描写灰雀的句子超导积累本上。
第二篇:《灰雀》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五册
《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写2个生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学习过程]
一、课前演练
认读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
二、导入新课 1.(拖出灰雀图)同学们,你们记得这是什么鸟吗?(是灰雀)2.有一位伟人非常喜欢这种鸟,他就是----(边说边拖出列出图)
3.有一天当列宁再来看灰雀时却发现有一只不见了,它去哪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板书课题)
三、明确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读。
四、出示学习指导一,学习列宁说的话 1.出示学习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第3至10自然段:
(1)把列宁说的话用“——”画出来,再体会列宁当时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把感想写在旁边。
(2)小组交流。
2.列宁说了什么呢?同学们在汇报时可以汇报,也可以小组汇报。3.全班交流(1)“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A.说明列宁很关心灰雀。
B.你能把列宁对灰雀的关心读出来吗?(生有感情朗读)(2)“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想到了当时的天气很冷,说明他在担心灰雀。(3)“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A.能看出列宁有些伤心,觉得再也看不见那只灰雀了很惋惜。B.你能把这种惋惜之情用声音表达出来吗?(生有感情朗读)
五、出示学习指导二,学习男孩说的话
1.刚才我们根据列宁说的话体会到了列宁对灰雀担心、惋惜、关心,这些心理其实都可以总结为一个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是爱)对,你们真聪明。那么,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究竟去哪了呢?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知道,被男孩捉走了)
2.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我们是不是冤枉了这个男孩呀?(不会)3.现在,我们就来当一回小侦探,看看灰雀的消失是不是真的与男孩有关。4.(出示学习指导二)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第3至10自然段:
1.把能看出灰雀的消失与男孩有关的句子用“﹋”画出来,并说明理由。
2.小组交流。5.全班交流(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A.为什么男孩不这样说:‘我没看见’,而是说‘没……我没看见。’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在说谎)
B.如果我把这句话改一下,这样写(出示句子:男孩()地说:“没……我没看见。”)你认为填什么词合适?(生填:吞吞吐吐等)
C.从男孩吞吞吐吐地回答中我们能判断出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文中还有这样的证据吗?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A.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也说明灰雀与男孩有关。B.为什么不敢讲?因为他害怕列宁批评他,所以不敢讲。(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A.男孩肯定地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也说明灰雀与他有关。肯定说明他肯定会让灰雀回来。B.你能用肯定地语气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吗?(4)“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A.从它还活着这句话更能看出灰雀的消失与男孩有关。
B.男孩说这句话时语气非常坚定。你们能也非常坚定地说这句话吗?(生练读)
6.师总结:从刚才你们这些小侦探有理有据的分析,我们知道了灰雀的失踪的的确确与男孩有关。
7.那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男孩为什么要抓那只灰雀呢?(因为喜欢)8.男孩喜欢灰雀,列宁也喜欢灰雀。他们的喜欢有什么不同呢?(生谈想法理 9.你更赞同谁的做法呢?为什么?(生谈)
10.是什么让男孩决定要放了灰雀呢?(是列宁对灰雀的爱感动了小男孩,使小男孩决定放了灰雀)
11.体会得真透彻。让我们把列宁与男孩的对话重温一下,好吗?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一人读列宁的话,一人读男孩的话。现在开始(同桌对读)12.哪组同桌来给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指名分角色读)
13.让我们再换一种读法来读这几个自然段。老师说提示语,你们接读,看谁读得好(师说提示语,屏幕逐条出示内容,学生接读)14.师生进行如下对话: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
生:“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 生:“没……我没看见。”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么样了,列宁担忧地说
生:“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之情触动了孩子的心
生: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师: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生:“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师:列宁的爱鸟之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 生:“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这样吗?列宁关心地问: 生:“会飞回来?”
师:列宁爱鸟之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 生:“一定会飞回来!”
六、学习课文第11—13自然段
1.我们配合得多默契呀!灰雀真的如小男孩说的那样飞回来了吗?课文中的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点?(果然)
2.在列宁的感染下,男孩真的把灰雀又送回了公园。三只灰雀又重新在一起欢蹦乱跳地歌唱了。
3.之后列宁做了这样一件事,让我们齐读第12自然段(生齐读第12自然段),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灰雀去哪了,而是问不会说话的灰雀自己去哪了呢?(列宁知道男孩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不再追究了)
4.如果列宁直接问男孩:你昨天把灰雀捉到哪去了?如果你是那个男孩,你会怎样?(不好意思)
5.列宁不直接问男孩是为了保护男孩,他用一颗宽容的心原谅了孩子,使孩子改正了错误,这其实也是列宁对男孩的------爱。
6.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
七、总结全文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八、写生字 低和诚
第三篇: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临城县实验小学 王爱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1.出示课件: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惹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复习第一、二自然段学习的内容。
(1)你是从哪看出列宁很喜欢这些灰雀?
4.复习词语,学生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列宁和小男孩的语言。
列宁的话: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男孩的话: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2.指导学生读一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再说说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1)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3.讨论:小灰雀到底去哪了?
4.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走灰雀?小男孩对灰雀的爱和列宁对灰雀的爱有什么不同?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三、学习课文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3)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4)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5.思考:列宁是一个怎样的人?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总结全文
课文以灰雀为线索,记叙了它丢失又复回的经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伟大的列宁就像我们的爸爸妈妈一样,他可没有高高在上,他就在咱们身边,他也有普普通通的感情。普通的男孩他也有着非常伟大的品质。板书设计:
5、灰雀
伟大的列宁爱灰雀,爱孩子 普通的孩子爱灰雀,也诚实
行为 对话
课后反思: 《灰雀》讲得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灰雀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灰雀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优秀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孩子,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那只灰雀是真的飞走了呢还是冻死了呢?还是„„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上来,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说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紧接着,再设疑:同学们,小男孩儿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呢?我提示学生可以与自己在生活中做过类似的事情联系起来,回忆自己当时的感受,然后再来讨论。我猜测学生和文中的小男孩一样,也有过类似的犯错,何不借此机会让他们大胆地表露出来这个提示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犹如平静的水中投了块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部分同学们的兴趣很高,争先恐后地讨论着„„ 另外,我进一步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有时真的不如列宁那样宽容,也不像列宁那样尊重和爱护孩子的诚实和天真。遇到事情不假思索,也许会伤害一颗脆弱的童心。有时还不顾场合地对孩子恶语相加,甚至还愤怒地说:“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你敢做,为什么不敢当?你还敢„„”冷静下来想一想,做老师的大都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尊严,却常常忽视了学生的“面子”。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自己的自尊心,都爱面子。
今后我一定要注意场合、注意分寸,注意调查研究,不会让学生下不了台。能不点名批评时尽量不点名批评,能个别批评时尽量个别批评。
第四篇:《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2.指导朗读,提高学生朗读能力。3.收集列宁故事,继续了解伟人崇高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内容。2.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激发导入
1.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雀》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列宁 男孩)
2.激趣导入:出示图片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播放鸟叫声
师: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列宁找遍了周围的树林,都没有找到。此时,列宁会是怎样的心情呢?(生:着急,担心……)
师:说明列宁对灰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板书:爱)
师:这时,他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和小男孩会说些什么?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感受。
二、走进语言世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一)品读“列宁爱灰雀”。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列宁说的话画出来,再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生读,师巡视)课件出示第3——10自然段
2.师:谁愿意把列宁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生读课文3、5、7、9自然段)课件出示课文第3、5、7、9自然段
3.师:四处找遍了也不见灰雀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怎样的心情呢?
(1)自己再读读列宁的话,体会列宁的心情。
(2)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3)比较句子: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列宁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哪句话写的好?为什么?(4)指导读出惋惜的语气。指生读,评价。齐读这三个句子,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
师: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随机板书:爱。
(二)品读“男孩爱灰雀”。
1.师: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到哪儿去了?(被小男孩捉去了)课文中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你们会不会冤枉了小男孩呀?(不会)那就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这一部分课文,课件出示第3——10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生自由读,师巡视)
2.师?谁说说你的发现?课件出示第4、8、10自然段。(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男孩说话时为什么要停顿一下呢?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孩子担心列宁知道是他捉走灰雀、想说又不敢说。)师:省略号也证明他说谎了。
出示男孩 地说:“没……我没看见。”你能根据自己或别人说谎时的表现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吗?谁能把这种感受融到这句话中读一读?(吞吞吐吐、结结巴巴、低声、紧张……)(生自由读)(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这句话说明了灰雀可能是男孩捉去的,因为他不敢讲。
师:这一句话可以看出男孩知道灰雀的下落,但还不能肯定地说灰雀是男孩捉去的,谁找到了理由更充分的句子?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师:这时候,男孩会想些什么呢?
(4)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我觉得如果灰雀不是男孩捉的他就不会这么说,而且他不会知道灰雀到底死了没有。
师:他知道灰雀没有死,说明灰雀一定和他有关系。刚才两位同学找的句子中都有“一定会飞回来”,这两句应该怎样读呢?自己试着读读看。(出示两句话)(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刚才读这两句的语气有变化吗?(师范读,把“一定”和“肯定”读得很响亮)突出了这两个词,语气变得怎样了?(坚定)再读这个句子,把这种坚定的语气读出来。(生自读)3.比较“爱的不同”。
师:你们真会读书,把小男孩捉走了灰雀的证据都找到了。男孩为什么要捉那只灰雀呢?(喜爱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
出示议一议: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爱?为什么?(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师小结:其实列宁和小男孩都非常喜欢这几只灰雀,只是他们爱的方式不同,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因为鸟是属于大自然的!
4.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课件出示“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
(1)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同桌读、男女对读。)(2)展示分角色朗读。
三、再进白桦林,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
1.师:灰雀真的飞回来了吗?课文11-13自然段中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果然)师:男孩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真的把灰雀送回了公园。课件出示画面: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1)自由读最后三段话。(2)师: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此时的它会对列宁说点什么呢?又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呢?
出示句式:灰雀在枝头欢唱,好像在对___说:“_____。”(3)读了这几段,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灰雀回去了,男孩为什么还低着头? 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 为什么列宁认为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
(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问题。教师参与讨论。)(4)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这是对男孩的什么描写?此时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小男孩在心里默默地对___说:“______。” 师:可以看出男孩什么品质?(板书:诚实)
3.师小结:列宁爱灰雀,更爱孩子,他以一颗宽容之心使孩子改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板书:尊重 爱护)也让我们重新看到了这样和谐的画面。出示课文插图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
4.情感朗读: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课堂练笔,总结升华
1.师:课件出示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的对话,紧接着直接写了第二天两人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的情景。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男孩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2.学生续写,交流。配乐。
师:(对照板书)孩子们,对别人的尊重和爱护是一种爱;诚实,知错就改是一种爱;与小动物和谐相处更是一种爱。这节课中,我们感受到了爱的存在,以后让我们把自己的爱送给亲人、朋友,送给周围的人,更送给我们身边的小动物吧!
五、布置作业,积累提高
1.自找伙伴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看谁演得最棒。
2.搜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板书设计:
5.灰雀
爱
列宁 小男孩(尊重、爱护)(诚实)
第五篇:灰雀(第二课时)
5.灰雀(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灰雀》是一篇充满童趣又颇耐人寻味的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2段-第13段,能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
2.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知道要保护鸟类等动物。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2段-第13段,能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
2.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知道要保护鸟类等动物。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第2段-第13段,能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教学内容
1.目标1的达成:通过朗读课文中的对话;理解列宁对孩子的爱;通过对文中空白处的填补,如男孩的想法,来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对孩子的循循善诱。
2.目标2的达成:通过对对话中的补白,如“男孩()地说:“没„„我没看见”理解男孩的心情,通过男孩最后的行为,来懂得知错就改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发生在列宁和小男孩之间故事《灰雀》,首先我们复习下上节课学过的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2.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课文里是怎么来描写这三只可爱的灰雀的呢,我们一起来读第一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
列宁每天来到这儿,都和它们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列宁找遍了周围的树林,都没有找到。这时,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列宁和小男孩说了什么?灰雀到底哪儿去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们的对话,好吗?
(一)初步感知
师: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3—10自然段),请小朋友读读这段话,读完以后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生自由读。
师:读完以后你想说什么,先跟同桌交流一下吧。(同桌交流)生2;我发现列宁很爱灰雀。/列宁很担心灰雀。师:是呀,从哪里发现的?
(二)列宁爱灰雀
1.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师:找不到灰雀,列宁的心情怎么样(失望、惋惜)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2.“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你知道什么是严寒吗?还有什么词也表示天气冷? 3.你读这句话时,知道此时此刻列宁的心情吗? 4.分角色朗读这两句话。到白桦树下看看呢?说明什么?
(三)灰雀哪里去了
师:灰雀去了哪里?你知道么? 生:被小男孩捉走了。师:你怎么知道,找出理由。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1)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呀?猜猜看,男孩这样吞吞吐吐的,是在想什么呢? 填一填:男孩()地说:“没„„我没看见。”(2)你能读出他这种既喜欢又矛盾的心情吗?
2.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1)男孩怎么知道灰雀还活着呢?
(2)男孩捉走了灰雀,但是他并没有伤害灰雀,那么他可能为灰雀做了些什么事呢?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1)你来看看这个句子和前面那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都有一定会飞回来。(2)体会两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3)两个句子一个用的是句号,一个后面是感叹号,说明语气越来越强烈,男孩说的一次比一次肯定。
(4)师生互读,老师问,学生读。
(5)男孩,灰雀一定会飞回来?你怎么想的。生:列宁那么喜欢灰雀,我一定要把它放回来。生:我不该捉走灰雀,明天一定要把它放回来。4.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列宁爱男孩
1.灰雀回来了么?齐读课文第11段。
2.读第12段,思考:列宁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了么?你怎么知道的 3.既然这样,为什么列宁不直接责问男孩,而问灰雀呢?
预设:生回答不出:如果是你,收到了直截了当的批评,你有什么感受?(难过、难为情、不好意思)生1:因为列宁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师:男孩是诚实的,列宁为什么就不问他了呢?我还是不太明白。生2:因为小男孩已经改正了错误,他把灰雀放了„„
师: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小男孩已经改正了错误,列宁就不再去追究了,是吧?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对改正错误的小男孩的——(生:爱)“爱”这个词用得真好。(补画一颗爱心图)
5.师: 如果你是那个男孩,列宁问你:你昨天把灰雀藏到哪儿去了,还向我撒谎,你太不应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难过)多媒体出示列宁和小男孩观赏三只灰雀的画面:学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他以一颗宽容之心使孩子改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孩子,也使我们能重新看到这样和谐的画面。
师:小朋友,读了课文,你想对小男孩或想对列宁说句什么话吗? 预设:生1:我想对男孩说:“你以后不要捉灰雀了。”
生2:我想对男孩说:“你捉了灰雀,后来又放了它,你还是诚实的。”
五、小结:
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了不少名人故事,每个故事总会给人许多知识,许多启发,让我们课外再读读有关列宁或者名人的故事,为语文园地二中的展示台作好准备。
板书:
列宁
爱
灰雀
小男孩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第4、5题。教学反思:
《灰雀》是一篇要求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逻辑判断,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的文章。因此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灰雀哪里去了?其实只要认真读过文章都知道灰雀是被小男孩捉走的,但有的学生却不清楚,甚至个别平时优秀的同学都没看懂文章。教学到这一环节,我还不着急,我想总有学生没读懂文章。我就请那些回答“灰雀被男孩捉走了”的同学说说,“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被小男孩儿捉走的。”组织学生对小男孩儿说的进行分析讨论。我重点抓住了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这三句话。在学习这三句话时,我又抓住了省略号以及两个一定,通过补白、有感情地朗读,对标点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上到这里,还比较顺利。紧接着“列宁爱男孩”这一环节,我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无论我怎么引导,学生就是说不出,“列宁为什么问灰雀不问男孩”。课后,我找了几个学生进行询问,才发现关键问题在很多学生虽然理解了“男孩带走了灰雀,又放了它”。他们却不知道列宁以及知道灰雀是男孩抓走的。所以对最后列宁为什么问灰雀只停留在因为灰雀回来了所以问灰雀,更不能体会到列宁对孩子的爱。听了学生的回答,我仔细思考了下,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上有很大的问题。从“灰雀哪儿去了”到“列宁爱男孩”这一环节过渡得太快,只关注了对话,没有让学生融入文本中,站在男孩的立场,想想当时男孩的心情、想法。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太少。三年级的课文慢慢有些深了,需要给与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也更需要老师自己先理解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这些都是以后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