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评课稿
总体评价
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
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就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第二篇:小学科学评课稿
小学科学评课稿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小学科学评课稿。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比如第三节课,老师让学生一起背《水调歌头》,之后一个问题:月亮怎么会有圆有缺?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第一节金老是的找证据不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吗?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评课稿》。
另外,我们小组就还是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连通气球》评课稿
路老师执教的《连通气球》一课从整体上看,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科学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科学课,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科学学科特点,路老师自己进行精心设计的,层层诱导深入,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首先,本课教学中用到的实物气球给与学生视觉上的冲击,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再次,路老师指导学生在进行实验时,用简单明了的导入让学生自己预测实验结果,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知识渗透和实践能力。
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学习到了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科学实验的乐趣,学习兴趣得到舒展,科学理念得到升华。
二、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路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教案熟练;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课堂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三、本课的课题引导是本课非常大的一个亮点。引导学生自己为这次的科学课命题,很好的突出了本次课的重点,进行了复习的同时独特的方式也让学生印象深刻。
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十分到位。引导学生得出“真理并不是掌握在大部分人手中”这些价值观。
五、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演示熟练,学生参与率高,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小小的问题,比如:最后的拓展的时候问“为什么小的变得更小,大的变得更大?”这个问题其实那位同学已经说出了答案。虽然这样的拓展可以让学生在平时也去接触科学,但是整节课似乎可以教给学生这个知识时间也应该是能够安排的。
整的来说这次《连通气球》的科学课是非常成功的,独特创意,突破了重难点,也准确的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良好的科学理念,用玩的方式培养的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一堂很出色的科学课。
第三篇:科学评课稿
科学评课稿
《物体的内能》一课
11月15日,本人随县“领雁班”赴温岭实验中学听了徐勤松老师执教的优质课——《物体的内能》。本节课是浙江省的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五节内容,是初中科学功和能章节中的重点知识,它涉及物体内能改变方法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性,微观性和应用性,相互紧密联系和知识交叉的特点。徐勤松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学生小组活动、科学实验和大量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
徐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内能改变的方法和通过学生周围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控制变量法、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和探究的一般过程方法,掌握物体的物体内能如何改变,并能解释生活事例。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和“科学来自生活”的教学思想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以平常显反常,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徐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曲引入,让学生首先判断歌曲中隐含的能量形式,既为新课铺垫又复习了前面已学的知识,体现了知识构建的一般规律。又通过视频“布朗运动”把课从宏观的机械运动引入到微观的分子热运动,巧妙的利用了转化法,突破难点,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到本节内容。整个过程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和思维方法“转化和类比”的应用中展开,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要求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求学”。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内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内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实验演示分析如:“钻木取火”和“压缩体积做功使硝化棉点燃”的演示和能量改变的分析。有学生实验如:“搓手哈气”,“改变铁丝的内能”等。通过不断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应用知识解释事例。不仅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3、学以致用,教学举例贴近生活
比如,教师“如何改变铁丝的内能,使其温度升高”的问题,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学生急于去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学生提出的方法,老师层层归纳,将方法归纳为做功和热传递两类,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改变物体的两种方法。最后又将科学回归到生活中,给学生有关飞机机仓内外温度差异的信息,让学生思考,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应用,使学生不但得到了一次思考的过程,也使学生知道了科学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标精神。
第四篇:小学科学评课稿2
听课体会
2月28日在财源小学参加了小学科学备课听课会,受益匪浅。
一、创设情境,以视频动画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以视频动画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引入本节课所学知识《摆》,从生活中挖掘科学信息,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引导学生总结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实验。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猜想、去探究。在研究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的关系时,师生共同做演示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得出结论后,总结科学探究的方法,然后用学到的方法设计实验过程,学以致用。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摆》评课稿
王老师执教的《摆》这一课,给我很大的触动,尤其是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学习:
一、在实践中探究,真正的还学生主体地位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王老师以“问题”为本课的驱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小组合作学习、自主选择研究内容、自主设计活动方案等学习方式,真正的把学生作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整节课里,王老师肯花时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给予了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自由思考、勇于提出猜测,勇于质疑问难的学习品质。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科学知识,更使他们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二、材料与活动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探究的效率
对于本节课中学生可能提出的几种猜想,课前老师已作了充分的预设,所以在实验器材上也作了精心的设计,使学生进行对比试验,得出了科学而精确的结论。
三、在探究中隐含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分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前王老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盲目地进行试验,而是先引导学生首先思考如何设计研究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王老师到每个小组巡视指导学生做实验时特别提醒学生在同一条件下要至少做三次实验,才
能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这些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及科学的学习态度的指导。如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坚持进行这方面的引导,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科学课,不仅会具备必要的科学知识,还会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学习态度,并能应用科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在今后科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重视过程中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积累。同时,时时刻刻充电学习,把最新的科学知识教给学生,把咱们的学生真的引向科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乐趣。
第五篇: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在这春暖花开的四月,我很荣幸学习了四位领导老师奉献的精采纷呈的科学课。在这里,对各位老师的赛课,我作肤浅的点评,希望能起到共同学习、交流、提高的作用。《玩镜子》一课选自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本课是在《认识光》 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按照教材的提示,内容看似简单,但要有效的完成教学三维目标,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今天4 位老师却用了多种手段,多种教学法,不同程度的完成了部分 教学目标,突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亮点:
一、新理念渗透教学的全过程
1、渗透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次科学课竞赛,改革了传统教学“教师本位”的思想 观念,老师们都能够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发挥着自己的主导地位,渗透着“以 人为本”的精神,真正成为了课堂里的组织者、引导者,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一切活动中,主动 地、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了主动、积极地学习和谐氛围,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 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是孩子,他们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在学生 学习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们都能够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之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 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自己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说 第 1、2 节课,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玩,不厌其烦的让学生表述玩中所获,用大量的时间让 学生整理镜子里的道理,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第 3、4 节课,老师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探 究,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学生却能自己发现镜子的特点,这也是比较有价值的。这样学生 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了学的主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老师做到了把时间、把能力真正还给 了学生。
2、渗透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4 位老师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努力地给予每一位学生有效的指导,尤其在分组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们都尽最大 努力地在做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尽量地关注全体,扩大学生参与面,老师努力地为孩子们提供 了观察、操作、表达、思考、表现、探究的机会,使孩子们几乎都手动、眼动、嘴动、脑动,除去了危坐的辛劳,课堂里没有了不听课的孩子,也没有了冷漠参与的倦怠。
3、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想。探究既是孩子们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形式。探究性 学习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更是科学课别于其它学科一个显著特征。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们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去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让孩子们在“做中学”。比如 第一、二节课,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实践操作、体验感悟,从而 获得知识与技能,只有从问题入手,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带着好奇心去做,既动手、动口、动眼,调动各种感官又动脑,科学课才能形成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学习氛围,学生才 会有学科学的欲望,从而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而第三节课,老师还把孩子们的“做”与 “玩”结合起来。在“玩”中学,老师指导,躬下身子,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学生亲历亲为,一种轻松愉快的实验操作课堂,一个个结论在孩子的游戏中自然产生,让孩子们享受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使整节课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妥贴,师生没劳累的痕迹;第四节课以小组合作为载 体,引导学生探究,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促进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时代需要 的一种生存意识及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四位老师都能够很好地定位自己的课堂角色、地 位,扮演着扶人过河的角色,不同程度做到了扶放有效:实验前的指导,过程中的指导、点拨,看比较到位,有实效。
4、渗透了课程内容面向学生面向社会的思想。四位教师选材贴近学生生活,丰富学生眼 界,使学生与课程内容有亲近感,使课堂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孩子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本来就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好动,他们身边的事物,能够成为他们学习探究的对象,他们是 急于想弄清楚原因,群情投入。很多老师能够把课堂引向课外,就地取材、摄取身边的材料,为科学课所用,非常好。比如第一节课,老师能用摩托车上的废镜子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明白 科学道理就在我们身边。
5、渗透了开放教学的意识。4 节课在提供的教学材料、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上,都留给 了学生延伸拓展的充裕领地。真正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而不是单纯的为掌握科学知 识而敷衍探究过程。
6、渗透了发展性评价意识。本次赛课中,老师不同程度地关注了学生成功感,对于学生 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点一滴的闪光点,一点一滴的激情与思维的火花,老师都予以关注,及时地 以不同方式进行鼓励,或以语言、或以抚摸、或以眼神激励他们勇于尝试动手动脑学科学,鼓 励他们要乐于全作和交流,挖掘孩子们在合作和交流、探究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心灵美和思想火 花,表扬那些勤奋、踏实的孩子。这些,是老师们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不用花钱费米就 能对学生进行投入,让他们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我们的课堂,只有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成 功的感觉,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
二、新手段达成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价值追求,有人把课堂比作一个等边三角形,三维目标恰好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任 何的一个顶点得不到重视,这个三角形就会不平衡。①从老师们的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来看,都 比较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三维目标都包含其中;具体,指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情感 目标也有明确要求,体现科学学科特点;适宜,指老师们确定的目标大多都能以课本为指导,体现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②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多数的课堂教学环节中,都明确地体现着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也紧紧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 服务,绝大多数老师也能尽忙忙碌碌地接触重点内容,保证重点的抓住、难点的突破,保证重、难点的教学时间,使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从老师们教学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情,建构了具有自己个性的课堂教学的辛苦的身影。无论从知识是能力培养 上,匀可以看出授课老师的精心策划,表现出很强的教学功底以及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对课堂 教学的应变能力。
三、新思路整合教材。在教材的处理上,知识点都被老师们抓得准、抓得好。处理教材选择教法时,突出了重 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教学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志向性,甚至有几位老师是直扑重、难点,对教材的调整、重组处理比较精当,真正做到了“用材料教,而不是教教材”。一节课,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细节关系一堂课的成败。教学应该围绕目标展开,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细节,就不要怕耽误时间、不要怕繁琐。许多环节都是以足够的时间为基础,需要有时间来验证自己 的猜想,甚至在验证过程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这个方面,多数老师做得比较好。比如第一节课 层层递进,逐个问题进行解决;第二三节课,先整体后具体;第四节课由熟悉常见的平面镜到 不常见的凹凸面镜,降低了难度。
四、新构思保证教学流程。教学程序上,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 设计和运作。①思路上。做事,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教学思 路是上课的脉络和主体,老师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了自己的教学思路,这个思路是非 常明晰的:一系列教学措施编排组合、衔接过度、详细安排、指导与学生操作等等,老师的思 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相同的课题,各自有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感。老师的设计不同,着力 点不同,切入点重难点的方法和时间不同,造成了相同的课不同的效果。有的老师课如润物无 声的春风细雨,有的老师课如奔涌激流,有的老师是让学生在亲历亲为中体验感悟,从而获得 知识,养成能力;有的老师让学生在信息的摄入中,在师生的共同演示实验中,对科学产生浓 烈的探究欲望;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中,学习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非常实用的科 学,从而爱科学、用科学,诸如此类,等等。无不体现老师独运匠心。②课堂结构:教学思路 是纵向教学脉络,课堂结构则反映教学横向层次和环节,各节课里,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它们之间怎样联系、顺序怎样、时间分配如何,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东西。纵观这次老师们的 课,许多做到了结合合理,有的甚至很严谨,环环相扣,时间分配也比较合理,教学密谋也适 中。比如第三节课老师的课堂结构,就非常清晰。所以效率也较高。
五、新教学法提高课堂效率:①老师都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课堂运行情况,量体裁 衣,灵活运用。我们知道,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就像我们平时爱举的一个例子: 杀猪怎样杀都可以,但捷径及最好只有一刀进它喉咙才是得法。②教学方法再好,不更换也会 令自己和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而生厌恶之心,能够常教常新,是我们在座共同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好在都不时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兴趣,为自己的教学服务。③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 外,老师还适时、适当地运用了录音机、摄影仪、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自己的教 学,让学生在更直观、更形象的音、像世界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六、硬功夫成就课堂精彩。①无论年长还是年青的老师,个个如久经沙场的老将一般,自然、从容,有着非常良好的教学心理素质,对学生包含热情,对课堂激情投入显得师生情感十分的 融洽。有的老师,简单的几名话语,一个眼神,举手投足,瞬间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获得了 学生的信任和新近,切实地为课堂成功作了铺垫。②无论教学方式怎样变换,教学手段怎样丰 富,好的板书,能够提纲攀领,艺术性地反映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老师都注重了板书的 作用。③教师的课堂语言,多数老师能用较好的普通话进行教学,首先是敢说,再是力求说好,最后是有的老师普通话,拿我们课后老师所言“听起来硬是舒服”、温柔、甜美,富有磁性,体现我们教师的评议艺术是有高度的。④有的老师对实验的演示时机、位置把握得当,照顾到 全体学生,取得了良好效果。总之,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正在老师们心中生根、发芽。为了一节课,老师们不辞辛劳,做了大量而实的准备工作,新型的师生关系已经形成。师主导,生主体的位置也已摆正,一种 “高效课堂,有效学习”的科学课堂模式正在逐渐形成。这四节课,除了不同程度上地具备以上闪光之处,做到比较到位之外,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着一定的瑕疵。有句广告词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我在这里指出来,希望与各位 同仁探讨:
1、探究活动的实效性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科学课的本质,是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态 度、质疑的精神去看待事物,解释问题,由于孩子年龄特征,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学生的 探究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需要的是我们老师去引领、历练、提升,还不得完全放手,还需要认 真细致到位的指导,比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疑问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教师没有创设好 情景,硬性的逼学生提问题,失去了产生问题的意义,更没有探究的价值,让探究成了形式。
2、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断深入探究的科学态度。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可 能完全照着老师的思路来,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想法或新东西,老师要保留学生意见,激发 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
3、看似偶然的精彩,其背后却隐藏着必然,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教师素养,练习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比如敲砖门普通话,至少课堂语言、教态应尽量规范,减少随意 性及缺陷。有的课,没用体现教材的作用,有的学生配合老师,为老师服务,而科学课堂应该 是老师配合学生,为学生服务的。
4、学科之间一脉贯通的。我们科学课老师,也有很多东西需向其他学科老师学习,要提 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利用和运用好身边已有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对这门课有兴趣,保持兴 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是一门艺术,却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正因为有遗憾,我们才会有更高的不竭 追求!说这么多,肯定有诸多说得不到位的地方,甚至说得不正确的地方。我真诚地希望各位 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是科学课程标准赋予的一项基本要求。
陈斌老师执教的《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时,能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陈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演示,问:在100ml水中加一勺盐能溶解吗?生众:能。师加盐搅拌,学生观察到果然溶解了。这样的过程重复了三次。师问:如果我们所有的盐全部倒进去呢?学生罔然。追问: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这时教师还没有结束,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有同样高度的水的烧杯。问:这样来做可以吗?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老师不急着否定,继续引导,问其他的学生,回答不可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思考明白,假如要知道1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必须要知道有多少水。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假如50ml水能溶解43克食盐,你认为每次加多少食盐适合呢?学生有的说一勺一勺加;有的说2克、2克加……师引导:每次加盐是先多后少?还是先少后多?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前面应加多一些,后面加少一些。让学生明白了科学的实验方法。这样的事例在很多环节都有充分的体现。如: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溶解完后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等等。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
陈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生说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学生回答等溶解完了再加;剩一二颗时再加;剩一半时再加……从学生的语言中反应出孩子们对什么时候可以加盐了,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再如,师问: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学生描述:一勺多一点,半勺,大约几勺半……
三、数据分析,让思维火花升起。
新课标指出,实验时,要注重事实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陈老师在这堂课上做得特别好。他把学生猜测的溶解食盐量和通过实验后得出的实际溶解食盐量都一一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两组数据。从数据中去发现猜测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虽然三四年级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还不是那么熟悉,但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训练,学生思维水平会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上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1.实验材料的选择:学生在用勺子“量”食盐的过程中,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是“筷子”,这样对保证一平勺大约是1克的结果会有出入。学生在操作时,可能会多刮去一些或少刮去一些。我建议是否可采用牙签为好。
2.课的延伸拓展处:学生经过实验已经得出了50ml水大约能溶解20克食盐。老师是否可以设问:那100ml水你猜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课后可以让学生继续去探究。
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探究活动还没有结束。我们不能以下课铃
努力追求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的统一
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没有自信的坐在讲台上,来进行评课。有一种诚惶诚恐、如履波宾的感觉。
虽然今天要求我进行主题评课,但是,我跟大家一样,事先没有听过这位老师的课,只不过,我是在周日晚上11:00的时候,打开邮箱,收到了这位老师给我发过来的教学设计。
我觉得,同样的听课,是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的。就我的思考,我觉得,教师的课可以分为家常课(常规课)、示范观摩课、比武课、研究课等等。
我把这位老师今天上的课定位于研究课。在我的认识中,在我现今的价值观众,我觉得,听研究课是最有价值的。因为,研究课,能够引发我的进一步的思考。
当然,因为是研究课,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认为,研究课的价值不会因为课堂中出现问题而打折扣,研究课的最大价值在于充分的体现研究的主题,呈现研究的问题和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及策略。
一、总体评价
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
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
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二、对教师素质的评价
听了这位老师的课,我联想到了在一本书中的一段话。
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一个少年剑侠初出道之时,往往用的是一口天下无双、锋利无比的宝剑,那萧萧剑气、舞动的风采真是绚烂之极;等到他武艺精进,真正安身立命,成为一个门派的掌门人,或者在江湖上成为一个有名的剑客的时候,这个人用的武器反而可能是一口不开刃的钝剑。因为锋利现在对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他的内功开始变得沉浑雄厚;等到这个人已经成为名动江湖的大侠,他的武功已经超越了一个一个的流派划分而出于其上的时候,这个人可能只用一根木棍。就是说,金属那样的一种锋利和那种质地对他来讲也不重要了,他的手里只要随便拿个东西就够了;而等他真正走到至高的境界,也就是独孤求败的境界,求一败而不可得,这个时候他的手中是没有兵器的,他双手一出,就能挥出剑气,所有的武艺都融会贯通在他的内心里。此时敌人已经不能和他对招,因他已经到了“无招”的境界,因为他的无招,故而对手不能破解。
融会贯通的境界,一直是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最高的境界。我感觉,章这位老师的教学素质正在不断的接近“融会贯通的境界”。
如果说,要给我今天的评课加一个主题的话,我评课的主题是《努力追求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的统一》。
本学期,提出了进一步打造活力课堂。本学期,我校对活力课堂进行了界定——
三维化:抓三维目标落实。
民主化:课堂的民主氛围。创新人才就是靠民主的氛围孕育的,学生是否投入,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体化:着力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和能力。
生活化:要尽可能地生活化,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有效性: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
——这个界定写进了我校本学期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中。
我想说明的是,校本教研方面的任何一个文件,都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就这个活力课堂的界定,是我在认真学习了很多关于活动课堂的界定方式后确定的。
(一)三维化的落实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科学技能)
1.能够预测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
2.能够收集数据来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科学知识:
1.知道连续测量一杯水温度的方法。
2.知道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精神。
上面是这位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如果在三维化目标表述中,凸现统计图表,我个人觉得更为理想。今天的教学中,学生对统计图表的认识上存在的与教师预定的目标的差距,估计跟目标上的不明确有一定的关系。
(二)民主化的体现
我们先来看看章老师的课堂导入环节。
(1)师倒一杯热水,问:谁能上来测量一下这杯热水的温度?
请大家观察,这位同学测量观察的方法是否准确?
老师觉得,你应该再低下去一点,目光与温度的读数相平。
你认为最高温度是多少,请你把这个温度写在上面。他写的对不对?
(2)再请一个同学来测一测。
(3)同样一杯水,两个同学测出了两个温度。这说明了什么?想不想再来测一个?
(4)我们看到,三个同学上来读温度三个同学的温度读数都不一样。原因是水温在变化。
如果每隔三分钟测量一下,这杯水温度下降的规律会怎样?
我认为,无论是课前谈话,还是教学的导入,本节课把技能复习与教学引入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今天的猜想,学生的发展状况很好。
让学生充分的展示学生的思维,给错误学生改正的机会、发展的机会。这一点,章老师在处理上比较妥当。
我们发现,学生在科学预测的环节中产生了多种想法。这反映的是学生思维的卷入。
(三)主体化的呈现
老师们,我们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4.观察、实验、制作;5.搜集整理信息;6.思考与结论;7.表达与交流。
这节课,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着力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给予必要的及时的帮助。
我们知道真正的学习并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学生的头脑内部。从而增加学生探究活动的思维含量,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今天的教学,对学生养成这样的科学思维的习惯是很有帮助的。
科学课本质的东西——
作家往往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科学家往往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是一种学问,而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是一种智慧。
在今天的这节课上,我们的学生,已经在向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把复杂的过程说简单。这一目标的达成的基本保证是,学生独立研究的时间很长。
要学生安安静静地做实验,体现科学的严谨性。
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学生想齐读,处理的很好)
商榷的地方——
倒计时,数10-0,小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学生数数应该进一步一次比一次提高要求。读秒不能随便读。看到了学生读书的发展,后来进入了自动化,但是,还可以看到更大的发展。
教学效益的问题:
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每隔两分钟计时,学生三分钟时间里的效益太低。另外,可以考虑两人一组进行实验。甚至可以是1人1组进行实验。
另外,我觉得,学生对于读图的发展不是很理想。21世纪,是读图的世纪。统计图的最大意义在于,一眼就能看出变化的趋势。但是,要让学生知道变化的趋势,必须教给学生看图的方法,还没有将深讲透。
(四)生活化的凸现
用内容本身去吸引,是理性的吸引,更有科学的特点。
本节课,材料与材料之间是有结构性的,服务于今天的教学。
1、把温度计挂在铁架台上,解放了学生的双手。
2、课件中的记时器,很清晰,很管用。
(五)有效性的达成
本节课教学目标达程度高,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追求“简洁”(教学环节简洁)、“扎实”(教学目标落实)、“有趣”(学生趣味盎然),这或许从一定方面,也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节课,教学时间超过了5分钟左右。时间问题,我觉得不是问题。因为这节课是研究课。是探讨一些问题,展示自己的思想。
当然,我们还需要考虑时间的效益问题。
请大家思考,在测量一杯水温度变化的间隔时间中,(每次间隔3分钟)我们还可以怎样有效的利用中间的三分钟的间隔时间。3 《种类繁多的动物》评课稿(因为是第一节课刚上完现在就要评课,时间比较紧,还没有彻底梳理清楚,所以我就按照课堂活动的顺序来说说自己能想到的。
1.课前气氛调节有方法。学生第一次没唱好,来第二次,坐着效果不好
那就站起来唱,气氛、效果一下子就起来了。
2、这节课使用的PPT课件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前面两次展示的时候,老师一点击,学生就脱口而出,眼睛看到了,嘴巴说到了,耳朵听到了,老师的解说和学生的视、听、思结合起来,活动在进行,学生思维在展开。
3、给动物分类环节处,老师让学生自己制定标准给动物分类,这里如果老师能给出一个例子,稍微引导、示例的话,也许后面学生的活动会流畅些。
4、课堂常规,或者说细节:“轻轻的转过来”,因为实验室里的凳子与地面容易发出噪声,所以这样子既体现了董老师很注意课堂常规的养成教育,也很注重细节,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博大之爱。
5、给动物的分类这里,几乎全班八个组都有发言,这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过应该更加注意学生分类的情况,比如学生的分类标准是否清楚,分类中是否不重不漏。
6.汇报交流时,老师一再发问:“你们抓住什么特征来给动物分类的?”这与前面的介绍“科学家抓住什么特征给动物分类”相呼应,前有铺垫,后有反思,促进学生思维跟进。
7、最后老师介绍“恩格斯向鸭嘴兽认错”时,已经下课了,这一环节完全可以放下让学生课外阅读,不一定要教师来讲授。
8、这节课董老师特别注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科学素养在科学活动中的逐渐养成,也比较注意生成资源的利用。
总之,从这节课里我们有许多东西可以学习。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更快的成长。愿我们与科学课一起成长!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三堂课中,教师都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陈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第一节金老是的找证据不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吗?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都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下午时,我们小组就第这节课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大家分歧最大的还是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小学科学评课材料
一、扎实开展实验教学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学教育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机会。实验教学在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学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期初,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配备标准,实验教师要严格按照配档要求组织好实验教学。教学过程中学校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开展实验实验教学研究活动,组织举行实验教学公开课,经验交流、技术培训等教研活动。抓好实验的备课前仪器准备和实验,课堂实验组织与实施、课后反思四个环节,不断优化实验教学。根据教学要求填好实验仪器申请单和实验教学记录单,保证实验的开出率,实验教师要明确几种类型实验的基本要求:(1)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准备充分、重点突出、操作规范、准备安全。(2)学生分组实验:A、准备实验计划;B、实验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正确操作,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了解实验反馈和动态,检查实验效果;C、总结阶段:写出实验报告,整理仪器,课外实验加强引导,提高兴趣。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结合新教材的内容,任课教师在实验课前要填好实验仪器申请单,送交仪器室,实验教师协助任课教师配备仪器、器材和药品。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根据实验课的配档,充分利用好实验器材,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断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实验教师要提高组织实验教学能力,让学生养成实验完毕后对仪器整理、清点、清洁回放原处的良好习惯,注意适时地渗透德育教育。分管领导定期对实验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检查督导,了解学生的实验技能,促进实验教学的有效发展,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三、开展实验操作技能竞赛活动
为了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全面检验了解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拟定本学期十一月份举行一次实验操作技能竞赛。
明确标准
(一)科学探究能力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的学习中,科学探究能力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探究要素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猜想与假设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分析与论证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评 估
·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有人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交流与合作
·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有团队精神。
·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二)科学探究实例
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可以是《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科学探究的形式有课堂内的探究性活动和课堂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
小学科学评课稿
一、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从游戏开始,两个个头差不多的学生都用一口气吹出的气球为什么不一样大,学生进行了大胆的猜测:跟呼吸有关、跟肺活量有关……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分组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留到课后回家完成。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设计 ——《把液体倒进水里》评课稿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下面我想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谈谈我对高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的理解。从整体上看,她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一步一步围绕液体性质,引领学生走入快乐的科学世界。《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探究是否成功,全在于教师正确把握教学设计的立足点,而决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这节课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把液体倒进水里,可以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液体在水中存在沉浮现象,溶解现象等。在探究了解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获得多方位的发展。这节课的导入高老师以一杯色彩鲜艳,迷人的鸡尾酒图案点 “这么鲜艳,美丽的鸡尾酒是怎么调制出来的亮了同学们的眼睛;呢?”高老师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激发同学们对想探究的欲望,从课堂上看确实也达到了这种效果,学生产生了很强烈的探究欲望。非常自然的把学生引入液体浮沉现象这个环节,让学生把不同液体倒进水里,了解液体也像固体一样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在探究活动环节中,首先高老师设计先让学生说一说不同液体倒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我认为高老师设计这个环节是联系以往的生活经验,提出对实验的预测。再让学生去动手做实验。在做之前让学生“说”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因为每个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他们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他们先根据生活经验说出油上浮,蜂蜜下沉,再动手验证自己的观点。当发现结果和自己预测的一样时,学生会增加自信心和充满成就感。下一个环节教师设计了把蜂蜜、油和水倒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及刚才验证的结果,预测出三者沉浮的顺序。同学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不同的预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实验中更加认真,更积极主动地想要探究出问题的结果。很快学生的预测又得到了验证。同学们也找到了彩虹酒的制作秘密。所以我觉得高老师在这几个环节的设计上非常精心,环环相扣。像为学生铺设的台阶一样,让学生一步一步探究出问题的本质。接着下来的一个环节教师又鼓励学生动手搅一搅油、蜂蜜、水的混合物,学生有了前两次的观察经验,很快就会发现搅拌后的混合物中蜂蜜和水没有了明显的界限,教师这时点拨出液体不但有沉浮这个性质,还存在溶解和不溶解的性质。这样的教学设计就能够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样的教学设计并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也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理解的引导者。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利用刚刚探究出的液体沉浮,溶解现象,自制鸡尾酒,并品尝。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大胆创新,发散思维。因此学生在课堂上配置鸡尾酒的热情很高,他们积极思考。在配置过程中,既有生活经验的迁移,又有创造性设计。这样既扩大了知识的信息量,开拓了思路,又让学生审美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今天听了高老师这堂课,我有很大收获。在今后我的教学中在教学设计这方面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并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有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们如果从课前的教学设计上认真分析教材的目的,分析学生情况,贴近学生生活。设计生动有趣、实用和具有探究空间的环节。那么就会尽量减少缺憾的发生。为学生呈现出记忆深刻的一堂课。科学组评课稿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周老师执教的一节公开课,感觉自己收获颇多,周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对课堂生成的艺术造诣,让我沉醉其中,下课音乐响起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时间到啦?怎么这么快?
科学是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并研究其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而科学教学的任务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学生去见识各种自然现象,给学生指引一条路,让学生奔向真理,找到自然的奥秘。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周老师有这么几点让我陶醉:
一:情景自然生成,导入引人入胜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周老师很自然的利用课前一支歌,从听力过渡到眼力,让学生找寻画面上的青蛙,可谓巧用已有情景,自然生成,而在对荷花从中的青蛙,周老师别具匠心、精心处理,六只青蛙将它们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有显眼的,有隐蔽的,找寻的难度各不相同,从而让学生体会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适应的相对性。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知识收放有度,重点有侧重、难点有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个别生物不代表整个自然界,为了突出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周老师由点到面,从个体适应、到多种生物适应、一直到动物界、植物界中的每一种生物的适应。其中采用了师生共同探讨,学生举例、生生交流等多种手段,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打开,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全班学生参与课堂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科学知识。
对待课堂中的重点环节时,周老师展现出自己大师的风采,对重点浓墨重彩、例如:他通过让学生对图片中情景的解读,学生的举例、发放标本让学生体验,等手段,来突出自己对重点的重视。
而面对难点,他如同庖丁解牛一样做到游刃有余,分层突破,例如:周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猜想。让学生对蝎子的行为进行假设。而后他又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假设,提出验证的方案,在提出方案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不管学生提出来的是否合理,都借用学生的智慧进行甄别和完善,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有思考、有斗争,有分析,有提高。而对实验进行了有效的处理和改进,使实验的结果更有说服力。而在数据处理方面,周老师让学生自己进行处理和分析,体现了课堂是学生的,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理念。
三:渗透情感教育,倡导大自然观点
从生物的适应、到生物的适应的相对性,到生物不适应被淘汰;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到我们的一点一滴与环境休戚相关;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就是为了我们人类更好的在地球生生存,生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今天这节课的教育功能得到升华,学生接受了生态理念的教育,形成了一种大自然观。
四:亲切的形态语言、倡导民主的教学气氛
一堂课,有的是鼓励、肯定、有的是赞许、掌声,没有斥责、批评,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有的是拉家常式的交流。周老师向学生展示了自己亲切、慈爱的一面。语言精练,语气平和,也折射出周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周老师这节课是一节精彩的课,一节引人入胜的课,掩卷反思,我想如果在这节课中再做些这样的改变,可能会更精彩:
1、利用多媒体的动画视频,类似老鹰捕食,体色与环境不同被先捕食等,或跑得快的羚羊逃离了狼的毒口,来补充说明生物的适应,可能对学生理解适应的意义更佳。
2、如果利用环境物种的变化等再设置一些问题情景,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让学生对适应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可以避免给人一种荷叶浮在水面的感觉。
当然,如果说一节课,是一件艺术品,哪遗憾就是艺术品的一部分,面对一节课,我们更多的是需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学习,去领略艺术的魅力。艺术是需要挖掘的,由于个人的水平有限,不能深挖,在此,仅谈个人的一管之见,不到之处,请众君见谅。
再次谢谢周老师辛苦、卓越的工作,为我们奉献了这么一节高水准的课。小学科学《温度和温度计》评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口镇长江小学的一名教师,我校有机会为全州小学研究科学课教 学提供视频课例,感到十分荣幸。在此,我受教研室科学课教研员的 委托,并代表学校综合学科教研组对谭玉波老师执教的《温度和温度 计》一课的研究情况作简单介绍。
一、科学课教学要关注学习方法 新课程教学强调转变学习方式,科学课更强调探究学习,探究既是科 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的学习方式。科学课教学在运用课程六大理 念的同时更要关注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有专家认为“没有科学的方 法,就无法构筑科学的一切”。本课的研究活动试图在研究学习方法 和科学方法方面作一些尝试。
1、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小学自然教学中,经常用到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考察 法、测量法、练习法等学习方?1?7?1?7?1?7,这些方法在科学课教学中仍然适用。运用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选用学习方 法作必要的引导和指导,使学生运用的方法更恰当、更科学,从而使 学习更有效。本节课中,谭老师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 感知三杯水不同的冷热程度;用观察的方法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发现 温度计液柱随温度高低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用讨论的方法确定“验证 引起温度计液柱变化因素”的办法;用测量的方法形成“物体的温度 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的科学概念等。这些方法运用恰当,针对性强, 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快乐地学习。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有以 下共识: 第一,学生学习科学,要选用恰当的学习方法,使学习更轻松,更主 动积极地学习。恰当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学生在选用学习方法时,要根据学习的内容来确定,方法要有 针对性。同时,学生在选用学习方法时,教师要进行有效引导,及时 对学生运用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第三,学习方法不是学习技巧的简单罗列,学习方法是贯穿整个学习、思维、实践的一系列活动。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指能使人快乐地学习, 轻松地学习,能突出重点、化难为易地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总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学习方法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2、探讨科学方法。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方 法是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指标之一。它是指对于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和程序能够了解与把握,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与知识去尝试解决问 题,会提出假设与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和证据,会进行判断、推 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1?7?1?7。在《温度和 温度计》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分组实验感知温度、感知温度计液柱 变化的相关因素以及比较武汉和长春温度的不同之处时,对科学方法 进行了探索与研究。通过我们的初步研究,认为: 第一,科学方法与科学的学习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方法注重 探究全过程,科学方法中要运用学习方法。如感知温度计液柱的变化 时用到了观察、实验、讨论等学习方法。而学习方法是为了学习科学 知识、形成科学概念、培养操作技能等所采用的具体手段与策略。第二,掌握科学方法要转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愿意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学习品质。第三,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不能空洞说教,教师的引领要注 重过程,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如:用什么知 识、什?1?7?1?7方法去解决问题,如何猜想与假设,如何收集信息与数据, 如何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整理,如何更好地与人合作等方面没有 固定的模式与方法,只有在教师有效地多次引导下,学生才能掌握和 运用科学方法。第四,落实学生的亲历活动是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必要前提。《科学 课程标准解读》中,对课改前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进行抽样统计与分析, 总体合格率仅为34.9%,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中难以落实亲历活动, 学生难以掌握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过程和关联程度。比如本节课中要 认识“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就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测量物体的 温度,学生才会有所体验,长期坚持落实亲历活动,科学方法才得以 掌握。
二、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科学知识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科学知 识占较大比重,如:什么是温度,摄氏温度计的构造,摄氏温度计用 什么符号表示,摄氏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每个刻度表示多少度,怎样 读写摄氏温度等等。如何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理解科学知识呢我们 从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研究。
1、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科学知识。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什么是物体的温度”之前用了实验的 学习方法、比较的思维方法对物体的冷热程度进行充分体验。在学习温度计的构造时,用观察的方法,发挥实物工具的直观作用。在读写 温度时,用比较的方法找出相同与不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为了 更好地学习、理解科学知识。
2、运用现代学习方式获取科学知识。教学中,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如: 在了解温度计构造时,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感知温度计的液柱变化、刻度上的数字与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时, 运用了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概念,获取 科学知识。
3、注重探究,讲求知识的简约性。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读写摄氏温度时,在充分运用比较这种思 维方法的前提下,学生找出了几种不同的温度,那么怎样读写这些不 同的温度呢谭老师注重了读写方法的有效引导。在揭示“温度表示 物体的冷热程度”这一科学概念时,讲求知识的简约性,在学生体验 三杯水冷热程度不同的基础上,教师直接揭示什么是温度,减少了不 必要的探究环节。
4、认识科学概念与科学知识的联系。新课程教学中,科学课与其他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进行比较,不同点 在于科学课是“科学概念”目标,其他学科是“知识与能力”目标, 科学概念就是科学知识吗?1?7?1?7这一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进行了 一些研究。科学概念与科学知识的区别在于:一是其含义不同。二是 教学目标中的分布不同。如“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 度计的主要构造”这一目标放在“过程与方法”中,这句话前一部分 表述了用什么样的方法与过程去学习,后面表述的内容则是学生要掌 握的科学知识。三是形成科学概念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强调 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抽象等思维方式形成科学概念;科 学知识则侧重于观察、记忆、理解与运用。科学课中,科学概念与科 学知识又有紧密的联系,有的概念本身就是科学知识。如本课中的“什 么是温度”既是科学概念,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知识。
5、强调以探究为核心不能淡化科学知识的学习。本节课中,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要 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教学不能淡化科 学知识的学习,不能轻视学生科学知识的积累。改革学习方式,坚持 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目的之一就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科学知 识,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条件。各位老师,科学课教学中的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并不是一、二节课能 解决的,希望与各位同仁在今后充分利用网络教研的平台多多交流, 研究科学课教学,达到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也衷心希 望各位老师对《温度和温度计》一课的教学与研究发表看法。谢谢大家!9 同题异构
异样精彩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漳平实验小学余仙。首先感谢市教育局、进修学校、感谢铁小为我提供这么好的学习的平台!下面我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同题异构”这种教研活动形式,我要讲的题目是《同题异构
异样精彩》,主要从“同题异构”的基本含义、组织形式、实施过程、活动价值四个部分来讲。
一、“同题异构”的含义
“同题异构”,就是对同一个课题或同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风格等进行比较,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与思考,共同提高业务水平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这里的“异构”不单单指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策略,而是指不同的教学构思,包括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教学资源、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课堂结构等等。上午听的这两节课就是典型的“同题异构”课,它很好地诠释了“同题异构”的内涵。
二、“同题异构”的形式
开展“同课异构”一般分为多人同题异构和一人同题异构两种形式。多人同题异构采用得更为广泛,今天这两节课就是采取这样的形式。为了构建富有活力的“同题异构”教研新模式,可以同年段内进行,可以分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可以本校内进行,也可以校际之间进行,比如借助共同体学校之间进行开展活动。
1、“同题异构”的主要流程:调研—设计—实践—研讨—共享
调研:了解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生成教研主题。(比如我学校本学期也布置各年段确定一个教研活动主题,我所在的年段在交流中发现有个困惑:学生在预习后提出的问题,这时是让学生把所有的问题全部提出来后再一起组织解决还是提出一个问题及时解决一个好呢?于是就确定了“如何有效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这个研讨主题。)
设计:设计活动方案。(今天的〈东南西北〉这个较抽象的内容就设计成室内和室外两种不同方案)
实践: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听课教师也要明确主题,带着问题进行听课和思考。
研讨:执教教师要先说明教学思路和反思教学过程,听课老师再对比分析。
共享:找出不同方案的个性和共性问题,提出最优对策,再归纳可操作性的基本教学方法和理论依据,从而提供可共享的教学资源。
2、“同课异构”的常用模式
(1)异构研讨式:多位教师提供课堂实例--大家对比研讨--总结共享。(今天铁小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
(2)接力递进式:课例--研讨--再课例--再研讨。请一位教师上课,供研讨,针对不足,提出调整建议。根据新的建议在另一个班再上,再次对比研讨。(刚才我讲的我所在的年段根据学校安排就将采用这种模式进行。)
(3)专家引领式:名师上课--教师上课--研讨交流。这里的名师也可以是学科带头人或教研员。因为这些人员的理念、设计、课堂建构都有其独到之处,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能表现出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娴熟的教学技巧,能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比照、参读、感悟的机会,能加快成长步伐。
(4)跨段衔接式:各年段提供课例--研讨--教研员点评。这种模式的重点是对比教学策略方法,加强联系、沟通,促进年段教学工作有序过渡。
(5)共同体互补式:共同体片内各校选择共同课例进行研讨。(今天的活动就结合着这种模式。)
(6)师徒结对式:师傅提供课例--徒弟提供课例--对比研讨。这种方式多用于校本教研。
三、“同题异构”的实施
1、要知道“同题异构”的着眼点
“同题异构”要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就是对同一课题或同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采用了这么多的方式方法,最终要殊途回归到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但它的着眼点应该是用“比较”的方法看待“同”中之“异”,侧重点是研究“异”。比如,今天这两节课针对《东南西北》这一比较抽象的方位内容,她们俩进行了不同处理:
不同的教学策略:一节是大胆选择室外让学生经过实际体验的策略进行教学,另一节则是在室内利用媒体网络的策略来教学。
不同的教学切入:陈老师一节用谈话导入,另一节用猜谜语导入。
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
1、在指导学习习近平面图“方向标”时第一节课是采用放手先让学生自主设计平面图,再介绍地图的方式,另一节是采用两次贴校园“方向标”的方式。
2、在学习方向的“相对性”这一环节时,第一节课是设计了小组找方向站位的游戏。老师问:“你们在我的东边是吗?那我在你们的哪边呢?”,通过游戏中矛盾的出现促使学生不断地质疑、解惑,从而感受东对西、南对北。而另一节是在让学生不断改变学生正面朝向,辨认四个方向后的再组织发现:“刚才我们面朝的方向改变了,什么是不变的?”从而得出“东对西,南对北”。
不同的教学风格:陈老师上课很干脆,话不多,很放手,课堂很自主,而许老师很阳光,很有活力,很有激情,非常善于调动学生,整节课充满生命活力。
不同的教学结构:(在辨别四个方向和感知方向的相对性这两个知识点的教学中第一节课是穿插进行教学的。师问:学校的东边在哪?再说说西边在哪?然后师就小结:东西相对。接着再找南和北,再小结南北相对。而另一节课是学习四个方向后,再学习方向的相对性)。
可见,这两节课都呈现出各具个性的、创造性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这些不同之处,给听课教师带来不同的感受,留下许多思考和顿悟。
2、要鼓励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大胆创新,致力创造性使用教材。鼓励潜心研究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设计出能呈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案。无论是大环节的安排,还是细节的处理都可以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象今天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又很抽象的教学内容,铁小这节课就能大胆选择在室外让学生亲身体验的形式来教学,这就非常的棒。可是,我认为还可以更大胆地设计:因为这节课的内容正好是方位问题,可以大胆把数学与体育课相结合起来。第二,既然选择在室外上,就可以把例1和例4的内容结合起来上,把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8个方位放在第一课时一起学,而把第二的平面方向标放到第二课时在室内学。
2)张扬个性,追寻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所以要鼓励充分发挥自已的特长,在教学构思、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策略、教学个性等教学要潜心揣摩、形成特色。
3、要传承 “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遵循科学合理的教学原则。
“同题异构”虽然重在求异,强调个性,“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是没有规矩成不了方圆,如果听任风筝满天飘,却把绳子丢掉了,其结果只能是猴子掰玉米—边掰一边丢,劳命伤财。所以,在实施“同题异构”时还要传承“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遵循科学合理的教学原则。
四、“同题异构”的价值
“同题异构”是学校教研活动的一种新形式,在新课改背景下,这种形式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校认可。因为“同题异构”的针对性强、对比性强、参与率高,能真正有效、全面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我认为还能体现三个“共振”:
1、实现和谐共振。“同题异构”是组织全体参与者通过对比,寻求最优的教学设计,寻求适合教师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寻求适合学生合理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同题异构”是借助同伴帮助,筛选多种教学资源、寻求择优的一种活动,是个体和团队的结合,能实现和谐共振。
2、激发思维共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针对性强、对比性强,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对比研讨、互相启发、产生思想碰撞,激发思维共振。
3、起到互补共振。“同题异构” 参与者多,可以借鉴分享他人成功教学案例,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专业水平的共同发展。
总之,今天这两位开课老师都尽情地演绎了“同题异构”的教学魅力,就如同姹紫嫣红竞相怒放,如同日月星辰流光异彩。课堂生机勃勃,教学丰富多彩,教师莺歌燕舞。一句话: 同题异构,异样精彩!
好了,我就说到这!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