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语文《诺贝尔》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诺贝尔》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诺贝尔》评课稿
我们听了许**老师《诺贝尔》第二课时教学,就我个人的想法和大家做一交流。
1、“三步导学,生本课堂”这样的课型模式,教学思路清晰,学生主体地位明确。我想:过去我们大多数老师上课都是根据教案按部就班的逐段分析,一味的“讲深、讲透、讲全”,殊不知这样繁琐的分析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学生学习兴趣较弱。而在“三步导学,生本课堂”上,教学思路清晰,学生主体地位明确。大家回顾,刚才许老师从导入开始便抓住统领全文的一句话“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整个生命”,直奔文中的重点部分3到9自然段的学习,即任务一“聚焦实验,感悟精神”的学习,紧跟着方法策略是“默读3到9自然段,画出最能震撼你心灵的语句,写下自己的理解、体会、感受,而后小组内交流”大家看,目标任务明确而集中,方法策略得当而有效,一条主线贯穿全文的学习,简约而不简单,这都是许老师深钻教材,细读文本的结果。
在小组汇报交流中,在小组长的主持下,“请大家聚焦某段某句”“我来读”“我来交流”交流完后组内补充,再请全班同学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总结,就某一句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们小组再来读”以往这些语言都出自老师的口,而如今已变成学生的课堂语言。这样,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交流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我们还看到在重点段重点句的交流中,学生能联系自己的实际对比谈感受,抓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来谈,抓环境描写来谈,抓数字谈,甚至有的同学不放过一个标点,(比如“,”“!”的体会)重要的地方做笔记等,学生能抓不同的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谈感受,这些方法的习得,都源于老师平时的悉心指导和扎实训练。
所以,学生今天大胆自信的表现自己,发言精彩纷呈,与我们老师许多节课的引导是分不开的。许老师的课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从关注“教师要讲什么”到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上来。
2、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策略,也是本节课第二大亮点。许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读书,有默读,自由读,小组汇报读,齐读等,读后谈感受,交流感受后再读,读的形式多样,读的目标明确,读的层层深入,在“任务一”交流中,时刻回读中心句。如:在聚焦8、9自然段,震撼心灵的句子后,及时引导小结:“这是一次————实验”。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积累概括能力。然后再完整的读这部分内容。反复的朗读,不断的感悟中,升华了对中心词“整个生命”的理解,在诺贝尔遗嘱和名言补充中,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已矗立在学生心中,预期目标自然而然完成。
3、读写结合在课堂上的落实。
读写结合既是传统教学的宝贵经验,也是当前课改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提到写这一表达训练,我们好多老师认为就是将重点写具体详细,其实让学生简练的写感受,写批注,将全文言简意赅的表达清楚,也是小学阶段表达训练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许老师很好地抓住了课后练习“学写人物传记”这一训练点,将读与写落到了实处。如何将一片长长的记叙文改写成100字小传呢?这及依赖于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内化吸收、表达实践,更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点拨、引导。
所以,许老师从课的开始,就让学生回顾:你对诺贝尔有哪些全面的了解?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归纳板书,为“写”的顺利完成做了铺垫,在学完重点部分后,学生正沉浸在对诺贝尔的敬仰之中,老师及时提出:“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伟人,为他写一篇小传。”并提问:“什么是小传?怎么写?”根据板书提示,引导围绕“国籍、身份、生卒年月、成就、贡献”来写,这样有情境的创设,有方法的提供,有前面阅读的积累,老师找准了合适的写的时机,学生很快在课堂上完成了练笔,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读写结合的语文课堂。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老师评价点拨语言再丰富些,灵动些,再富有激情些,学习效果是不是会更好?我们刚开始尝试小组合作,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活动怎样再有序些呢?这些有待我们思考、改进。
以上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第二篇:《诺贝尔》评课稿
《诺贝尔》评课稿
赵老师的课是一节清新的课,一节生动的课,一节精彩的课。听了这节课,我受益匪浅,感受至深。现浅谈自己的几点理解:
一、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情感的熏陶。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开始,教师以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和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两人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巧妙地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认识、了解诺贝尔这个伟大人物奠定了基础,体现了语文课堂的简约之美。
在教学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这一环节时,教师补充节选自《炸药之父—永远的诺贝尔》中的片段,不仅让学生对诺贝尔发明炸药所付出的惨重代价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诺贝尔为了科学事业而承受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在教学“设立诺贝尔奖”这一事例时,补充诺贝尔的遗言,升华了学生对诺贝尔的再认识,充分感受到诺贝尔把他的整个生命都投入了科学事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再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立足工具,弘扬人文”需要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品味语言,咀嚼文字,体验情感。《课标》中也指出:“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的思考,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感情朗读,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捕捉课文的关键句段及灵动字词,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品味,读中悟情,读中明理,以语言训练为基础,将“工具”落实到位,让“人文”润物无声。
三、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为我们的习作教学奠定基础。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诺贝尔“发明炸药”和“设立诺贝尔奖”这两件事进行学习,一详一略,详略结合,相得益彰。
在感受诺贝尔精神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同时进行了单元整合,以一篇带多篇,联系本单元中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和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的事迹,“作者是怎样让这两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的?”让学生领悟到了写作的方法:要想写好写人的文章,可以抓住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质。为学生今后的习作奠定了基础。
但我也有一点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文章只是具体详尽的描述了一次试验性的大爆炸。而前面几个过程写得较简略,也留下了一些空白之处。比如课文第六自然段,面对实验室被炸毁,弟弟炸死,父亲炸残,此时,亲朋好友会说些什么?诺贝尔心里会想些什么?我想,诺贝尔虽然是个科学家,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利用文本的空白之处,展开想象,在想象中经历一次心理波折,从而更深刻的感悟人物的执着精神。
以上仅是自己一点浅薄的认识,望各位领导、同事们批评指正。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组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组评课稿
听了陈雪梅老师《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我从这堂课中看到了很多闪光点,也为我今后更好的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巧妙的教学设计使这节课很多环节环难为易,本节课教学内容虽然充满了深情但历史久远,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真正理解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对抗美援朝背景的理解,陈老师就让同学们收集大量资料一下子阐明了抗美援朝的原因,同时也揭开了同学们心中的疑惑,突破了课文的难点。
二、评价语言及时准确又有鼓励性。比如:你概括的针准确、老师看到了你的进步等等,这些语言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最好的鼓励,不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三、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语文课标以续代讲、以情诱人。让学生充分在读中感受毛主席痛失爱子的悲痛心情。最精彩的就是教师配乐范读部分,自然而然给同学们带到了课文悲痛的意境中,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我觉得刘老师读过了之后,应该给同学们一点时间让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或融入自己的感情读一读,效果会更好。
有幸聆听了齐芳老师的《七律·长征》这一课的教学,收获甚丰。
一、创设情境
二、精心导入
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亲身体会,学生想像不到长征时的情景,因此龙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长征,初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齐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理解词句。四、一点小建议
课文结束后、在总结阶段,引发学生么们的思考,可结合当今的形式而设计讨论:长征是什么?今天还需不需要长征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还有没有长征精神的人?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和实质,让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陈俊老师教学的《狼牙山五壮士》也是优点多多,收获颇多。
一、情境营造,激发兴趣。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录象,把学生带进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二、自读自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老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想象画面整体感知,再用成语概括五壮士的光辉形象,然后自由读文,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去品读体味。
三、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 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陈老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初读想象画面,自主读书,合作学习的指导不到位,对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杜老师执教学的《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杜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把学生的感情一次次推向高潮。
一、在谈话中导情。课堂伊始,出事紫荆花的雕塑图片。走近香港,了解香港。进而带学生走入,香港回归前的最后一分钟。课题“最后一分钟”又意味着什么?人们又有怎样的感受?这种导课的形式使得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然的迁移和铺垫。
二、利用多媒体感受情感。多媒体的使用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本堂课上,杜老师让学生观看香港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带领学生感受屈辱的历史。录像看完,学生已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纷纷举手谈自己看了录像后的感受。
三、将情感“铸”进学生心中
理解“铸”字时,先通过了解这个字的本意。对比“铸进”和“放进”的差别,引导学生体会“铸”的深刻,深刻地留在心中。从而进一步理解侵略者的残暴,以及香港曾经所遭受的不平等对待。通过“虎门销烟”的事件,将这份感情升华了。
四、利用朗读表达情感。朗读是表达情感最好的方式,作为诗歌更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杜老师对于这首诗的朗读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初步感知后由学生自由朗读,在理解了某段文字后由学生们对比着读:老师与学生的对比,学生与学生的对比。课文最后是师生齐声的朗读,整个过程听到的是孩子们越来越精彩的朗读。整堂课,学生的情绪高涨,每个人都能积极投入。略显不足之处是,老师如果能从诗句中抓住那最能表达情感的词语来切入,引领,可能学生的感触会更深。
第四篇:语文评课稿
语文评课稿
一、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像与创作。
二、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引发其情感体验。这篇文章就知识来说,其实并不难。但是,作为这种写景较强的文章来说,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体验其中的情感,如何使学生融入文章,则显得更重要。于是,魏老师则发挥了朗读体会的作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件的泛读,老师对感情基调的把握非常到位,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学生自由读与默读,就是要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体验。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秀品质。
三、建立“大语文”观念,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它必然蕴涵了各方面的知识。自古以来,文、史、哲也是不分家的。而且语文特有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也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大语文”观念。因此,魏老师很好地拓展了知识,在她为学生设计的学案上,魏老师将本文涉及到的地理知识及常识逐一讲解,体现了魏老师知识的渊博和语文功底的深厚,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杂家,要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大语文观来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也如此.咱们每个人听完课后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观点,但就魏老师这堂课我觉得,有如下几个特点:,不过这只是一家只见
第五篇:语文评课稿
评课稿
这堂课听后很受启发。总的说来,师生的精神面貌好、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课堂效果较好。
1.整堂课设计合理,思路清晰,环节紧凑,目标落实,重难点突出。课堂流程、双基训练、德育渗透都做得比较好。教学用语规范,体态大方,板书美观,语速不快不慢,声音不高不低,圆润动听。
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
3.教材理解透彻,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知识。
4.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运用课件创设识字,朗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理解词语的方式灵活多样,语言文字训练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并扎实有效。6.注意感情朗读的训练。以读为纽带,贯穿整篇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为后面的说、写打下基础。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小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和说明,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形象,产生正确的理解,做到语言与形象的沟通,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7.教学指导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传统课堂的特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关注的是教师的教,新课改强调关注学生的学。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能够看出教师的教育思想境界。教师备课时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视角,按学生的思路去设计教学,而不是去照本宣科。
8.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动静结合是学习的法宝。要想让学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在教学环节、教学方式和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多应多动脑筋。
9.强化赏识教育,优秀学生是夸出来的。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提醒、矫正、引导与鼓励。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