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语文评课稿
评课稿——
对“失踪的森林王国”一课的教学评议
对鲁荣老师所授的“失踪的森林王国”一课,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提出批评,我们可以一起共同探讨。
首先说说这节课的优点:其一,本节课基本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课堂上渗透了“以人为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这一点值得肯定,也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坚持。其次,教师的教态比较自然,没有给人紧张、混乱的感觉。其三,课堂授课思路比较清晰,环环相扣。
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参考。第一,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不是很深很细,教学重点把握不准。例如,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用文中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没有体现出来;对森林王国失踪前后的对比不突出,不明确。本课重在让学生明白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因此要强调失踪前人们是如何安居乐业,失踪后人们是如何背井离乡,四处逃荒。要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并结合我们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本节课思想教育不到位。第二,设计的问题欠妥,值得研究。例如第一个问题中“失踪前的森林王国是一个怎样的王国?”可设计为“失踪前的森林王国是什么样子的?你喜欢原来的森林王国吗?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中找出文中哪些关键词语(如美丽富饶、鸟语花香……安居乐业),通过这些美好的词语,读出人们向往快乐生活的感情。第二个问题“新型的森林王国是什么样子的?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两个问题合在一起不太恰当,可分开让学生研究。也可以设计为“新国王是怎么做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心胸狭隘,自私,偏听偏信,固执。这里有一个光头强的故事可以引入)”和“失踪后的森林王国变成了什么样?”通过那些雨妖、热魔、沙鬼、风怪对新王国的破坏让学生认识人类破坏环境所造成的巨大危害。前面是一种幸福快乐的感觉,后面是一种恐怖可怕的感觉,动应该让学生感受并能读出来。第三,设计的自学提示要让学生先读1——2遍,弄清提示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学生读课文的时候,要告诉学生读书的方法,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吧课文中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词语记下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画下来,也可以把自己对课文中某一处的想法写在旁边(批注)。本节课是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读提示,前后颠倒了。第四,鼓励的语言欠佳,对回答正确和错误的学生都要以鼓励为主,错了可以让他们再仔细读读课文,或提出“谁能帮帮他?”以激发学生发言积极性。第五,板书不够规范,一是字迹要尽量工整,二是板书的内容要突出重点,显示文章的脉络。本课后面板书与提示中的问题不符。《变化后(混浊不堪、天昏地暗)。第六,本节课教师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解决问题上,没有让学生深入去读课文。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都应该让学生多读、多感悟,读出感情。在写作技巧和方法上也应该做必要的指导。第七,小组学习没有组织好,该讨论什么问题,谁去总结讨论的结果没有计划。第八,教师课堂表情单一,语言没有感染力,激发不起学生积极性。
几点建议:第一,钻研好教材,备好课,每节课都要做到胸有成竹;第二设计好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每一个自学提示,不能胡乱提几个问题了事:第三,掌握好问题导学法的每一个操作流程,按流程环环相扣;第四,设计好板书内容,板书内容要与课文和自学提示相对应,字迹要工整、规范、注意笔顺。第五,注意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以激励为主,可以在黑板上标出1、2、3、4、5、……学习小组,对小组发言积极正确率高的小组奖励小红旗或小星星;第六,注意教师自己的精神面貌,教师的精神面貌直接决定着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评课
《秋天的雨》评课记录
付永胜:余主任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动情、激情。能够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细细品位,让学生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如果课前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黄黄的银杏树、火红的枫叶、金黄的田野)在课中展示在学生面前更好些,这样更能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火花,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一种“乐之者”的美好学习境界。
王莉:这节课,余主任通过默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读中感悟语言的内涵,在指导学生逐句朗读后,余主任给学生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把第二小节连起来读了一次,让学生潜移默化体会到了语言的美。
不足之处就是老师范读少了些。
余利梅:整堂课,余主任总是用动听的评价语来对学生的回答或表现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里,感受老师的鼓励,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张淑芬:我觉得余主任比较注重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积累。如:在学生划好表示颜色的词后,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词也是表示颜色多的;在学生学了第二小节后,让学生把书中的优美句子背诵下来,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
但遗憾的是这节课余主任没让学生把学到的语言运用起来,如果能在学习第二小节时,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可以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接着抓住“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去掉它是否可以,从而,体会句子的优美。这些余老师都做得很好,这之后应该让学生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这样通过扩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发现美要更好些。
高鸿飞:大家谈了这么多,余主任的这节课是成功之处我不多说了,这里只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余主任这节课的词语复习教学应占一定时间,我想低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还是占很重要的位置,如果词语掌握不好,即使文章的语言再美,也是读不出什么韵味的。以后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探讨和研究。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评课材料
三年级语文评课材料
这是三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整节课的出色之处有几点:
一、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例如:分析课文中的七种大自然的语言时,都配以形象的图片,从而使学生更易于把握文中所描述的现象。在讲解“三叶虫”化石时,配上图片,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感观认识。因为“三叶虫”并不是学生所熟知的。如果只是用大量文字解释,则不利于学生把握。在拓展知识的环节中,所展示的大量图像,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像与创作。
二、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引发其情感体验。这篇文章就知识来说,其实并不难。但是,作为这种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来说,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体验其中的情感,如何使学生融入文章,则显得更重要。于是,这位老师则发挥了朗读体会的作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件的泛读,强调了字词音韵的把握与情感的渲染。老师对感情基调、重轻音、读音的细化指导,则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学生自由读与默读,就是要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还有开火车读,男女比赛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准确地把握到了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
三、建立“大语文”观念,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它必然蕴涵了各方面的知识。自古以来,文、中、哲也是不分家的。而且语文特有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也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大语文”观念。因此,这位老师很好地拓展了三叶虫、地壳运动等知识,拓展了大自然的各种语言,引导学生要热爱大自然。而且,让学生做做小科学找出大自然的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浏览课文的能力;让学生做做小诗人、小作家,从而培养他们的转化能力与体验力。
二年级识字评课材料、教学目标明确:
这是一节识字课。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本课对对子的形式识字,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联系大自然的实际,并用多种方法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效收集对子和对子兴趣,还对成语的记忆。
二、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完整
本课是对子形式和成语。教师在第一环节中采用联系实际方式,从学生的爱好出发,还学生进入学习内容,激发兴趣,为识字教学打下情感铺垫。第二个环节中,是整节课的重点,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先让学生自学课文,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说出词、句,并从中引出生字。让学生图文对照,自读对子,这样学生通过图理解词的意思突破难点,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了新知识在在分析字形时,教师提出识字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去分析字形,教师给予适当总结。这样能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自学能力。在学习对子时,教师通过成语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词的作用,同时出示巩固练习,这样不仅能检测学生对对子掌握情,还让学生学到成语。在第三个巩固练习环节中,教师采用扩词,认读词语这二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生活环境中识字。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更有效的巩固了识字效果。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气氛。除此以外,教师还进行了写字指导,我说得这一环节非常重要,通过示范指导让宪政记住。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什么。最后,进行总结、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
这位教师的整堂课始终用微笑和学生亲密接触,使学生在很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上完这节课。
四、朗读形式多样化
在整节课中,不管是学习生字还是对子,教师都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如小组读,齐读、指名读,还把对子读成成语。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掌握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小学数学第六册几何小实践的教学内容,闵行实小的毛爱文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整堂课充分体现出二期课改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和新基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失为一节好课。但是除了毛老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数学素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学生的表现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整堂课中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积极热烈地开展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各自的想法,并且在和同学的不同观点比对之后,能判断选择出更优的计算方法,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自己得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下面就选取学生突出表现的三点做个点评: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整节课中,毛老师设计了许多的问题,频率较高,面较广,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作出及时准确地回答,没有重复发言和言不答题的,而且当一个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其他的学生能及时地判断和修改,对于表达不完善的发言,更能加以补充说明。例,师:求长方形台布花边的长度其实是在求什么 生1:求花边的长度就是求周长。马上有同学举手表示异意,生2:求花边的长度其实在求长方形台布的周长。“听”是学生思考和作出回答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进行认真的倾听才能有良好的发言,从而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流畅,使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的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整节数学课中,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特点,语言的表达科学,简练。例在第一环节探究长方形的周长环节中,学生展示出3种不同的算式,9+9+8+8=34dm,9×2+8×2=34dm,(9+8)×2=34dm,师: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生1:把长方形4条边的长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2:它是看特征的,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所以一定有2个长和2个宽,所以2×8加2×9就得出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3:长方形里有2个长,2个宽,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在×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从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看出了这个班级的学生对长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征得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品质。学习数学除了有良好的习惯更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从而培养优良的学习的品质。在学习好长方形周长时,毛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计算两个长方形图形的周长,其中一个是正方形。学生在交流发言时,首先想到了4×26这样的算式,理由是:长方形是两组对边相等的,把长和宽加起来后乘2,正方形是4条边都相等的,所以只要乘4就可以了。知识的迁移在此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知识的灵活运用体现出数学的活学活用。另外在课堂最后一个拓展环节中,毛老师设计的一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提出问题:求这个图形的面积至少知道几条边 哪几条 为什么 生1:8条边,并上前一一指出。生2:只要知道2条边即可,因为有几条可以移动,再一一指出。师立刻对此表示肯定和表扬,此时,有一生马上举手:我要提醒同学们不是所有的不规则图形都能巧算的。这个回答的出现让老师和同学对移动部分边长巧算周长又有了新的认识。
当然学生简练流利的表达,具有良好的数学语言和习惯是和老师平时关注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的发言是分不开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何况要上好一节课,更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好教案,好老师再加好学生才能使短
短的35分钟留给他人成就的思考和收获。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小学数学第六册几何小实践的教学内容,闵行实小的毛爱文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整堂课充分体现出二期课改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和新基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失为一节好课。但是除了毛老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数学素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学生的表现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整堂课中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积极热烈地开展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各自的想法,并且在和同学的不同观点比对之后,能判断选择出更优的计算方法,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自己得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下面就选取学生突出表现的三点做个点评: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整节课中,毛老师设计了许多的问题,频率较高,面较广,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作出及时准确地回答,没有重复发言和言不答题的,而且当一个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其他的学生能及时地判断和修改,对于表达不完善的发言,更能加以补充说明。例,师:求长方形台布花边的长度其实是在求什么 生1:求花边的长度就是求周长。马上有同学举手表示异意,生2:求花边的长度其实在求长方形台布的周长。“听”是学生思考和作出回答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进行认真的倾听才能有良好的发言,从而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流畅,使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的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整节数学课中,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特点,语言的表达科学,简练。例在第一环节探究长方形的周长环节中,学生展示出3种不同的算式,9+9+8+8=34dm,9×2+8×2=34dm,(9+8)×2=34dm,师: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生1:把长方形4条边的长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2:它是看特征的,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所以一定有2个长和2个宽,所以2×8加2×9就得出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3:长方形里有2个长,2个宽,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在×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从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看出了这个班级的学生对长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征得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品质。学习数学除了有良好的习惯更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从而培养优良的学习的品质。在学习好长方形周长时,毛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计算两个长方形图形的周长,其中一个是正方形。学生在交流发言时,首先想到了4×26这样的算式,理由是:长方形是两组对边相等的,把长和宽加起来后乘2,正方形是4条边都相等的,所以只要乘4就可以了。知识的迁移在此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知识的灵活运用体现出数学的活学活用。另外在课堂最后一个拓展环节中,毛老师设计的一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提出问题:求这个图形的面积至少知道几条边 哪几条 为什么 生1:8条边,并上前一一指出。生2:只要知道2条边即可,因为有几条可以移动,再一一指出。师立刻对此表示肯定和表扬,此时,有一生马上举手:我要提醒同学们不是所有的不规则图形都能巧算的。这个回答的出现让老师和同学对移动部分边长巧算周长又有了新的认识。
当然学生简练流利的表达,具有良好的数学语言和习惯是和老师平时关注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的发言是分不开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何况要上好一节课,更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好教案,好老师再加好学生才能使短短的35分钟留给他人成就的思考和收获。
小学数学评课稿:《用字母表示数》评课稿
小学生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抽象、显得较枯燥的。而且用字母表示数的许多知识和规则与小学生原来的认识和习惯是不同的,而这些知识和规则又是学习简易方程以及将来学习代数的主要基础。杨老师的这节课,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找准了知识的切入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旧知迁移诱导到新知学习,完成了认知上的一次飞跃。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说说我对这节课的认识: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新的课程标准里说,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的,杨老师这节课恰当地运用了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比如:母子年龄、儿歌等,这些的设计使原来抽象的字母变得具体与富有情趣,并且杨老师还现场提取数学信息,创设了老师和学生年龄对比的这一有趣的生活情境,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2、重视学生自主与合作,讨论与交流的学习。
本节课杨老师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比如本节课中,教师提出:选用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示自己的年龄,并用这个字母来表示你爸爸、妈妈等身边熟悉的人的年龄。学生先合作讨论,然后自主完成,最后再拿出来大家交流。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认为杨老师在这一环节处理的很恰当,值得我学习。
3、教师和学生都处在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本节课学生在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自由地发表各自的想法、观点,使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也轻松。比如:一个环节,教师采用了“数青蛙”的儿歌。课堂进行到此学生已有些疲劳,在此采用儿歌“数青蛙”,给学生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玩中学,乐中悟,充分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再一次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全课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层层深入。既重视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重视了课堂结构的建构,充分体现了学生从“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是一节“新、趣、活、实”的好课。
一年级语文评课材料
刚才听了两节围绕我校教科研课题开展的语文课这两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都是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文章,感觉两位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和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分别说一下两位教师的课。
一年级刘红杰老师执教的是一篇韵语识字课文;低年级的识字课是枯燥无味的,但今天通过听刘老师讲的这节识字课给我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评析。
一、教学目标明确
这节识字课刘老师能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通过让学生认识字词,正确有感情朗读韵语课文,了解文中提到的事物,感受集市上的热闹场面,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能放手让学生从多渠道的进行识字。
二、教学思路清晰,过程完整。
课文中的字词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比如:刘老师在教学开始时,以谈话的方式与学生沟通(直接引题“赶集”)激发兴趣,通过学生的畅谈,出示课题:及时引导学生认识课题中出现的生字,这样采用联系生活中学生熟悉事物切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带着极浓厚的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为识字教学打下了良好的铺垫第二环节是整节课的重点,教师能有效的整合课堂教学资源。
1、教师范读课文时能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如要求的注意字的语音,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
2、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能及时提读书要求(圈画生字,词语)。
3、教学识字时、刘老师能用事物和卡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识记,词语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难点。
4、在分析字形时教师能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教师并能适当给予总结,在识字过程中还能对学生进行扩词、扩句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这样不仅检测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还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练习设计有梯度,能有效的反馈学生课堂的学习信息。
三、朗读形式多样化:在整节课中、不论是学习生字还是词语,教师能以“读”贯穿始终,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自渎、小组读、齐读、指名读等方法)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使学生的识字在读中理解、读中掌握。
教态自然、整堂课教师微笑面对学生。
建议:
1、有感情朗读指导不到位:断句、语速等方面。
2、课堂中要适当给予鼓励,让学生整堂都处在良好的学习状态。
3、教师注意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书写的习惯。
四年级语文评课材料
辛老师在这节课教学中能通过抓语言文字、抓画面、抓感受来引导学生感悟文中蕴含的一幅幅乡下人家的美丽场景,使学生感受到乡村风景的美丽,总的感觉这节课是成功的,下面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评析:
1、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本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资源。如图中出现的生活情景,教师及时追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见过没有,这样就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畅谈,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文中的词句,同时也为进一步的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教学中能注重对学生语言的积累训练,交给学生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比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从整体感知入手,然后分几个场景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可见教师能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
3、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教师能将这一环节回归到文本中、借助文本对话的过程、有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来感受作者描绘的意境,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充满对课文的学习欲望。
4、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师生间始终是平等对话,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放手让学生自学剩余的画面,教师加以恰当的指导,这样就大大的激发了学习主体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体现出教师运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5、注重以“读”贯穿全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描写的意境。比如:学生每读完一段文字,眼前出现的不止是一段话,而是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面,教学通过品评和赏析课文相结合,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乡村人家的迷人景色,使情感在朗读感悟中得到升华。
建议:
1、新课标中强调阅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熏陶。这节课教师虽采取了让学生用多种方式去朗读课文,我的想法是能不能设计新颖些的朗读方式。比如:在课件图片进一步加上配乐、学生通过欣赏图片、配乐节奏朗读,也许这样学生能从另一个角度去感悟文中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人家。
2、加强课堂中说话写话训练、这篇文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这方面的素材对于我们当地的学生来说很广泛,生活中处处能捕捉到,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精心设计这一训练环节。
3、文中提及了乡村和城市风景的对比,只是一笔带过,对比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乡村和城市风景不同之处,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几幅代表城市风景的画面来做鲜明的对比、可能会给学生的感官带来更明显的冲击,从而加深学生对乡村人家那独特迷人风景的感受。
4、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融入学生学习中,别总顾着自主、及时出示图片。
5、语言组织不连贯,前半部分把握较好。
第四篇:三年级语文《卧薪尝胆》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卧薪尝胆》评课稿
焦老师教学本课时,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朗读,适当补充相关的成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下面我将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1、准确地把握教材,实现教师、学生和书本间的三者对话。
教者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卧薪尝胆”的内涵,感悟人物形象,教师通过提问“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卧薪尝胆?”切入课文的重点(第四自然段)。由此拓展到课文的前后内容,使学生不仅知道勾践卧薪尝胆的前因,而且知道励精图治的结果,从而感受到勾践发奋图强的`意志与精神。
2、重视读书指导,运用信息技术和语文的整合将语言训练贯穿与整节课
在指导学生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教师不仅让学生懂得“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还让学生明白勾践为什么要这样刻意折磨自己,引导学生体会“不忘报仇雪恨”、“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的含义。在解决“为什么要卧薪尝胆”这个问题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万般无奈”、“只好”等词语体会勾践面临国破家亡的艰难,夫妇被迫去给吴王当奴仆的忍辱负重。通过穿“粗布衣”、住“石头房”,“养马驾车、舂米推磨”联想他们原来的尊贵身份,具体体会勾践夫妇所受的屈辱。不但能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而且更加感受到勾践夫妇在吴国度日如年,最终体会到越王勾践成功的不易。
3、注重学生差异,制定符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目标。
焦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还有很多语言训练。如当勾践前来求和时,吴王的谋臣和吴王各有什么反应呢?假如你们都是吴王的谋臣,你们会向吴王提出怎样的建议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每个人的表达意愿都很强烈,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教会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课的最后,李老师还把与课文相关的一幅对联引进课堂中,对联中有两个历史故事,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回家查查资料,丰富他们的知识。
整个一堂课中,学生学到了很多,听说读写都得到了扎实的训练。
几点小建议:
1.学生听课效果不好,老师适当的放慢脚步,换回他们的注意力。
2.小组合作的气氛不够浓,孩子们我行我素,没有讨论的意识,老师在此时如果能深入学生中间,对孩子们的表现予以指导,相信孩子能更快的融入讨论的环境中!从而使课堂的学习氛围更浓一些!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赶海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赶海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赶海评课稿1听了徐云老师执教的《赶海》一课,感受很多。这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趣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
一开课,徐云老师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整节课,徐老师紧扣一个“趣”字,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赶海的乐趣,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效果显著。
关于这节课,个人有一点建议,与徐老师共同探讨:徐老师在教学时重视了各种形式的读,但品词品句部分做得还不够扎实,比如课文中有许多动词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应该引导学生品味,然后结合写作,让学生懂得以后在写作中可以通过使用动词这种形式把文章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有趣。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文章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徐老师整节课围绕一个“趣”字设计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仿佛自己就是来到了大海边,情感共鸣牢牢把握学生学课文的兴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文写出了赶海时人们的活动,又通过细节描写,写了“我”和一个小伙伴的有趣活动,把在海边追浪花、抓螃蟹、捏大虾、摸海星描写得生动具体,富有童趣,因此感受童年赶海的乐趣成为本课的重点。在教学中,徐老师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图片、朗读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的想象,把学生带入赶海的意境,感悟到赶海的乐趣,让学生在赶海的过程中深深地爱上了大海,有了一次惬意的旅行。听课老师也在徐老师的指引下又一次体会天真浪漫的童真,有了一次意味深长的回忆……
三年级语文赶海评课稿2《赶海》是三年级下册第四组第一课。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听了叶老师执教的《赶海》,领略了叶老师的教学风采。叶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简洁,富有感染力。课文写了一个孩子在舅舅的带领下来到海边赶海时的情景,生动展示了赶海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全文语言清新活泼,充满了童真童趣,作者赶海过程中的.调皮、天真感染者每一位读者。
一、教者导入新课很自然,语言简洁大方。
首先教学中教师教态自然、大方、得体,语言具有亲和力,并能适时地赞美和鼓励学生,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二、字词教学有特色。
字词教学比较有特色,教师对课文重点字词进行了归类,有的将词语,重点突出,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字音、词义,特别是语气词和动词的归类非常好。
三、“一个“趣”串联课堂。叶老师的教学紧扣一个“趣”字,找出赶海有趣的场景,再让学生读通读顺,最后提炼出几个小标题,抓住文章主题,重点突出。
三年级语文赶海评课稿3昨天参加了把握年段教学特点,创设有效训练情境——武进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听了马玲芝老师执教的《赶海》,领略了马老师的教学风采。
马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简洁,富有感染力。课文写了一个孩子在舅舅的带领下来到海边赶海时的情景,生动展示了赶海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全文语言清新活泼,充满了童真童趣,作者赶海过程中的调皮、天真感染者每一位读者。马老师的教学紧扣一个“趣”字,趣读、趣讲、趣谈,带着孩子们在愉悦中赶海,构建了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灵气飞扬的课堂。 上课伊始,马老师就问:在我的记忆里,赶海是件怎样的事?引导到“趣”字上。寥寥数语后就转入本课主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赶海的哪些事?没有拖泥带水,进行无味的过多的导入情节。接着马老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的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事情。
“趣”字开始闯入学生的视野,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赶海的“趣”,这一点从孩子们对课文段落的朗读就能看出来。学生放声朗读之前,马老师对学生说要想把课文读得生动有趣,就要放慢速度,用心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一个个开始声情并茂地读起了自己画出的句子,听着孩子们的朗读就能感受到学生已经读懂了课文,已经在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他们交流的时候才会说出自己认为有趣的理由,把初见大海时追逐浪花的喜悦、捉螃蟹时的快乐、逮大虾时的好玩通过自己的朗读展示出来。尤其是几个语气词的朗读,更是显示出作者的惊奇、读者的领悟,赶海的快乐时光感染着学生,使他们身临其境。在理解“把大虾比作武将”时,出示了大虾和武将的图片,找一找相同之处,并用词形容他们,“耀武扬威、神气活现、威风凛凛……”一个个词语从孩子们口中脱口而出,学生们体会到了比喻的恰当、巧妙。在交流完趣事后,马老师还让同学们找找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有趣的,接着安排了一个仿写训练。学生们模仿作者的写法,结合自己赶海时的一些经历,写得挺有趣。但是我认为赶海这样的经历可能只有少数人有,如果能播放一段赶海的视频,相信同学们对赶海会有更多了解。最后马老师让学生欣赏了歌曲《大海啊 故乡》,紧扣着课文内容,在配乐朗读全文中结束了教学。
从整节课的教学来看,马老师指导学生时时在与文本进行着对话,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让学生在朗读中产生独特的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实现着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亲密接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着,享受着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