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2、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3、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索简单机械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验证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教具学具准备
滑轮9个,铁架台9个,测力计9个,钩码9盒,细绳9根(厘米长)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升旗图片。“ 我们每周一都进行升旗仪式,你想过没有,旗杆上的什么装置帮助我们把国旗升上旗杆顶端?”(生答滑轮)
课件出示各种型号、各种颜色的滑轮。
“像这样边缘有槽,能绕中心轴自由转动的轮,称为滑轮。” 课件出示旗杆顶部定滑轮:像旗杆顶部这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板:定滑轮)
二、科学探究
(一)模拟升旗,感受定滑轮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1、(出示课件)这个同学升旗的时候,请同学们观察升旗手向哪个方向拉绳子?旗子向哪个方向运动?
2、你看清楚了吗?发现了什么?(手往下拉绳子,国旗往上升)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板:作用 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升国旗时使用定滑轮有什么作用?(使工作方便)
(二)实验探究定滑轮是否省力 1.我们的猜测: 2.我们的实验步骤:
3.要注意的事项:
(1)小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2)实验要多做几次。(3)及时填好实验记录。
4、实验操作方法
(1)组装定滑轮。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把细绳挂在定滑轮的槽内。
(2)在细绳的左端挂上钩码当作重物。
(3)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上几个钩码能够拉起左边的重物。(右边钩码看作所用的力)当定滑轮达到平衡时,我们认为右边所用的力刚好把左边的重物拉起,这和我们做过的哪个实验相似?(杠杆尺的研究)
5、汇报。
小结: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板: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动滑轮
1、出示课件图片:在建筑工地见过这种装置吗?塔吊上也有滑轮。它是可以随着重物移动的滑轮,我们称它为动滑轮。(板:动滑轮)
2、猜测:你认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起重机提起重物。要使重物上升,必须想哪个方向用力?动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吗?(不能)(板: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实验探究动滑轮是否省力 1.我们的猜测: 2.我们的实验步骤:
3.要注意的事项:
(1)小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2)实验要多做几次。(3)及时填好实验记录。
5、(出示课件14)学生明确研究计划后,教师演示操作方法:(1)组装动滑轮。将细绳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2)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直接提升的重力大小。
(3)再用测力计测量将同样多的钩码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大小。(提升到一定高度读读数)
(此时帮学生复习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小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板:能省力)
6、小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三、练习巩固
1、下列机械属于定滑轮的是()
A、旗杆顶部的滑轮 B、方向盘 C、塔吊车
2、动滑轮能起()作用。
A、省力 B、改变用力方向 C、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3、窗帘顶部安装的滑轮属于()。A、定滑轮 B、动滑轮 C、滑轮组
四、总结提升
板书设计
定滑轮 和 动滑轮
作用 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可以省力
不能省力
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第二篇: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案
定滑轮和动滑轮
六年级
黄翠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2、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3、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索简单机械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验证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教具学具准备
滑轮9个,铁架台9个,测力计9个,钩码9盒,细绳9根(厘米长)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升旗视频。“我们每周一都进行升旗仪式,你想过没有,旗杆上的什么装置帮助我们把国旗升上旗杆顶端?”(生答滑轮)
“对,滑轮。”师手拿滑轮“像这样边缘有槽,能绕中心轴自由转动的轮,称为滑轮。”
(出示课件2)这是各种型号、各种颜色的滑轮。
(出示课件3)定滑轮的定义:像这样固定在一个位置,不随重物的移动而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板:定滑轮)
二、科学探究
(一)模拟升旗,感受定滑轮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1、你愿意当升旗手吗?(出示课件4)这个同学升旗的时候,请同学们观察升旗手向哪个方向拉绳子?旗子向哪个方向运动?
2、你看清楚了吗?发现了什么?(手往下拉绳子,国旗往上升)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板:作用
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升国旗时使用定滑轮有什么作用?(使工作方便)
(二)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
1、师:定滑轮能不能省力呢?
2、生猜测。
3、请各小组讨论利用现有的器材怎样证明你们的猜测呢?(讨论、汇报)怎样才能证明定滑轮省力?
4、实验操作方法
(1)组装定滑轮。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把细绳挂在定滑轮的槽内。
(2)在细绳的左端挂上钩码当作重物。(3)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上几个钩码能够拉起左边的重物。(右边钩码看作所用的力)当定滑轮达到平衡时,我们认为右边所用的力刚好把左边的重物拉起,这和我们做过的哪个实验相似?(杠杆尺的研究)
5、教师提醒学生实验要求,做好记录。
6、生实验,师巡视。
7、汇报。
8、小结: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板: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动滑轮
1、(出示课件9、10)问:在建筑工地见过这种装置吗?塔吊上也有滑轮。它是可以随着重物移动的滑轮,我们称它为动滑轮。(板:动滑轮)
2、猜测:你认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11、12)课件12中要使重物上升,必须想哪个方向用力?动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吗?(不能)(板: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使用动滑轮省力吗?请各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来证明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4、生汇报。
5、(出示课件14)学生明确研究计划后,教师演示操作方法:(1)组装动滑轮。将细绳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2)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直接提升的重力大小。
(3)再用测力计测量将同样多的钩码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大小。(提升到一定高度读读数)
(此时帮学生复习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6、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学生用测力计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大小和用动滑轮提升的重力大小,把测得数据填写在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得出结论)
7、汇报。
8、小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板:能省力)
9、小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三、总结提升
1、(出示课件18)图片中哪个人用的力气小?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搬运较重的货物时用动滑轮,想站在地面把较轻的物体搬运到高处就用定滑轮。)
3、如果在生活中又想省力又想改变用力方向,那该怎么办?(滑轮组)
4、请各小组把实验器材整理好,实验桌清理干净。
板书设计
定滑轮
和
动滑轮
作用
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可以省力
不能省力
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附:
《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定滑轮和动滑轮》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第五课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杠杆原理、轮轴省力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中学生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两种机械,并分别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这节课也是本单元重要内容之一。2.【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定滑轮的位置较高,比较隐蔽,真正见到过的不多,实际应用中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也常与吊钩组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学生对这类机械的感性认识是比较缺乏的。所以我在课前搜集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滑轮图片,教学中从生活中的升国旗实例出发引出定滑轮,最后又让学生举例说明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机械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教学目标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见教案)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知识特点,以及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
2、说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渗透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制定的三维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导入新课、科学探究、学以致用、课堂总结(见教案)
一、导入新课
1、首先我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视频)。这是我们学校每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你注意到了吗?画面中的升旗手轻轻拉动绳子,旗杆上的什么装置帮助我们把国旗升上高空?(学生回答:有滑轮)
2、(出示课件)细心观察的学生发现,原来在旗杆顶部有一个滑轮,你知道这个滑轮在工作时有什么特点吗?(板书: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
3、(出示课件)定滑轮的定义:像这种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板书:定滑轮)
(这一环节设计意图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展示播放升旗视频资料,启发学生猜想在旗杆的顶上有什么样的装置吗?从而引出了滑轮的问题,出示滑轮。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结构。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
二、科学探究
(一)模拟升旗,感受定滑轮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1、你愿意当升旗手吗?(教师指定一位学生借助定滑轮把这面小国旗升起来。)
其他同学观察我们的升旗手手向哪个方向拉动绳子?小国旗向哪个方向运动?
2、你看清楚了吗?发现了什么?(手往下拉绳子,国旗往上升。)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板书: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升旗时使用定滑轮有什么好处呢?(使工作方便)
(二)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
1、教师提问:定滑轮能不能省力呢?
2、学生猜测:
3、请各小组讨论利用现有的器材怎样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出示研究计划,教师巡视指导)
4、实验操作方法
(1)组装定滑轮。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把细线套在定滑轮的槽内。
(2)在线的一端挂上钩码当作重物。
(3)试一试,在线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够拉起左边的重物。
5、教师提醒学生实验要求,学生小组实验探究,填好实验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7、现在请大家总结一下定滑轮有哪些作用?(结论: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教师板书:但不省力)
(三)会移动的滑轮(动滑轮)
1、(出示课件)提问:“图片中的这些滑轮是定滑轮吗?”(不是)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
2、动滑轮的定义:那他们是怎样转动的?(板书: 随重物一起移动)人们在搬运货物时,常常使用这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你能给取个名字吗?(板书:动滑轮)
3、猜测:你认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请各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来证明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5、教师演示操作方法
(1)组装动滑轮。将细线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2)用测力计测量将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大小,(3)再用测力计测量将同样多的钩码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大小。
6、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测力计分别测量不同个数(2-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大小和用动滑轮提升的重力大小,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得出结论。)
7、交流发现: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用数据说明)你们小组的结论和他们小组一样吗
8、教师小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板书: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9、教师小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板书:和)(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这是本课教学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环节。新的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实验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以实验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通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所以这部分就是通过指导学生从观察入手,亲自实验操作,经过分析思考,了解客观现实,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
四、课堂总结
1.教师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机械?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谈学习后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进行回顾总结。
2、请各小组组长把各组实验记录表收上来,其他小组迅速把器材分类整理好归还老师。(教师清点器材,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四 说教学预测
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很好!有以下二个亮点:
1、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学生推测判断、设计研究计划、自主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科学结论,老师没有做过多的限制。完全由学生自己猜测、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探究验证,从而进行观察,发现问题、总结结论,让学生从实践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推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3、这节课我最担心的是: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由于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果断处理好!
课后反思
公开课上完了,心里并没有轻松,反思这堂课以及整个备课的过程,有欣慰也有遗憾,现总结几点:
1、备课要深入教材,吃透教材。从教这么多年,这句话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可是,真正的做到是很不容易的。就拿科学探究的第一个问题“模拟升旗,感受定滑轮改变用力方向”来说,六年级的同学绝大部分都参加过升旗仪式,都知道升旗时旗子向上移动,我们却把绳子往下拉,这样改变了什么呢?学生未必能说出是改变了用力方向。我想了好一阵,想用什么例子来引导呢?经过反复的琢磨,我有点茅塞顿开:用他们身边的、相像的、简单的事例。我这样写在教案里:如果你想把地面上的书包拿到课桌上,你会向哪个方向用力?(向上)如果不用定滑轮,我们想把旗子升到旗杆顶端,我们会向哪个方向用力?(向上)用了定滑轮后,我们向哪个方向用力?(向下)那么,定滑轮在这改变了什么?学生这时候才异口同声说:“改变了用力方向”。这是老师备课过程的一刹那产生的疑惑,如果老师不抓住这个一刹那,那么在上课的时候引导学生就不会那么顺畅,学生对这个问题也不会理解得那么透彻。
2、科学老师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得备实验准备员所要准备的工作。大到整个实验所用的材料,小到仅仅一根细绳备不到,都会大大影响上课的质量和效果。上课前我检查了每个组的实验材料:支架、钩码、测力计、滑轮、细绳。可是偏偏就有两个组的同学没有用我给他们准备的细绳,用的是他们自己带的绳子。结果绳子过长,大大影响了他们组的实验速度和效率,尤其是定滑轮的实验。看来以后实验材料需要严格把关,不能有丝毫的疏忽。这节课对学生的备课就不是很好,我没想到他们连給绳子打个结都那么难!这样直接影响了实验进程!还有,学生的座位安排也欠考虑:没让他们集中往前做,还是和平常一样做了,结果听课的老师后面坐不下,就做到学生中间,有的甚至做到了同小组三个同学的中间,搞得学生做实验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办!同时也使我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不能走过去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及时指正。虽然这都是细节问题,但是很重要!真是“细节决定成败”!
3、在探究“定滑轮是否省力”时,有的学生会说出和实验步骤相近的方法,老师明确“绳子的左端挂上钩码看作重物,右端看作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当右边所用的力将左边的重物提起时定滑轮平衡”,可是,学生在做完实验的时候仍有这样的汇报:“左边2个钩码,右边3个钩码,定滑轮的状态:不平衡。”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们研究的就是定滑轮的平衡状态,只有定滑轮平衡了才说明右边的钩码(看作力),把左边的钩码(重物)提起来了!可能还是因为自己引导得不够到位,表述得不够透彻。
第三篇: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反思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反思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反思1
上完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后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在我将会对<<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课进行教学反思。
(1)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要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显然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需要整合不一样的学习方法,需要将教学资料、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思考。比如说,科学实验课就要以探究活动为主;科学考察课就要以观察为主;科学阅读讨论课就要以阅读、讨论为主。
(2)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追求由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新课程是强调知识的构成就应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构成的。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探究,这根本不现实,因为有些知识受学生阅历,器材,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探究。
(3)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重视学生探究潜力的培养。
学生科学探究潜力的培养与科学概念的构成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构成是依靠探究活动的,且探究活动与具体的.科学资料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资料而孤立进行的。
(4)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带给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带给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提效率。
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思考学生思维的深度,再思考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
总之,认真的进行反思,就会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能变、能通、能久,从而科学教育教学工作,使科学教育教学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反思2
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此课教学,同样应让同学分组动手操作,可将原来机械实验盒中的有关器材作为分组实验资料供同学使用。
1、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一边挂着钩码当重物,一边挂上钩码当所用的力。有同学会认为定滑轮费力,因为要用三个钩码的力才干提起两个钩码的重物,教师应对此予以引导,可在两边各挂两个,重物在上,用力在下,说明使用均等的力,也能使重物坚持在一定位置上,从而使两边的力量达到均衡状态,说明定滑轮即不省力也不费力。(假如算上摩擦因素,那还是有些些费力的)
2、在研究“动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当重物只为一个钩码时,重物的重量最好也算上动滑轮的重量,尤其是那种铁质的`动滑轮,不然会发生较大的实验误差而误导同学。在这个实验中,钩码数越多,直观认识中的省力效果越明显,甚至有同学在汇报时,能发现用了一个动滑轮后,一般能省上一半的力,予以肯定。
3、此课实验,包括6、7课实验,均需要使用弹簧测力计,因此,教师课前应好好检查一下弹簧秤能否正常使用,不然将极大影响课堂同学实验活动的开展。我在课前准备弹簧秤时,发现20多个弹簧秤居然只有两三个能正常使用,其他的都因螺母松动而导致弹簧脱离,不得不一一拆开进行修复,花了一个中午的时间。还好极早准备极早发现,不然上课时就只能做演示实验了。这次经历也提醒我,上课所需的资料应提前准备,并进行细致检查,以免误事。
4、最后一个考虑“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不能走过场,应让同学在充沛讨论考虑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反思3
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定滑轮有什么作用?只要你具有初中或以上学历,这样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可是,把这两个问题抛向六年级的小学生,会是怎样的回复呢?在学习《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时,我在3个班都作了简单的调查,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大多数学生的观点如下:定滑轮可以省力,动滑轮费力。
为什么大多数学生会这样认为?这应该是课堂上一个有价值的切入口,可惜当时我没有追问,现在回想,这是一大失策。那么到底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揣摩着,学生认为定滑轮能省力,估计是受到前面轮轴知识的误导,至于认为动滑轮会费力,可能是因为觉得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多了个滑轮的重量。
这就是我们的学生!这就是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大多数科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是随便弄个实验,让学生轻易得出结论,很少去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也懒得去剖析学生观点其内在的因由,这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灌输。
研究动滑轮作用,需要用的材料有铁架台、弹簧秤、线、钩码、滑轮和横杆。在实验装置组装时,有好几个组的学生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不是动滑轮掉下去了,就是线松了,我适时提醒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实验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比直接提升物体明显省力,而且物体(钩码)越重省力情况越明显。
其实,我们是先研究定滑轮作用的',当时课堂上还出了个小插曲。为了更逼真的演示生活中用定滑轮提升物体的情景,我突发奇想,不采用书本那样简单的方法,而是在定滑轮装置一边挂上钩码,一边用弹簧秤测量。顺便说明一下,为了保证学生长时间的探究,我一般是把要求说明之后,把两个实验材料同时交给学生,中间不打断。没想到,演示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一个钩码是0.5N,可用定滑轮装置提升时,弹簧秤上的读数大概是0.4N左右——这不正好证明学生认为定滑轮能省力的猜测吗?
晕!我赶紧给自己台阶,趁演示时学生没有看清楚弹簧秤上的读数,对学生说我们研究定滑轮的作用时,还是采用书上的方法,这样更简便。学生是没有为难我,因为他们不清楚内幕,高兴地做实验了。可我为这个情况纠结了,到底为什么有定滑轮会出现弹簧秤上的读数少于物体的重量呢?我第一直觉就是弹簧秤的问题。弹簧秤调零时是正拿的,而反过来测量的时候,弹簧秤的指针位置会偏离零刻度线,而且弹簧自身的重量也起到了拉力的作用。在论坛上和大家交流了一下,许多朋友也是这样的观点。
写到这,这节课的反思差不多了,谁知我的脑海中又产生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如果弹簧秤不能倒过来称量,那后面在研究滑轮组的时候,测量时弹簧秤不是也倒过来了吗?那这样测量肯定也存在问题,就让它隐藏在滑轮组省力的情况里吗?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反思4
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认识什么是定滑、什么是动滑轮,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
此课教学,理应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但由于实验器材的不足,我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的形式进行。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比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及“设计研究动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的引导,最终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案进行演示,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最后一个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另外也增加了学生课后自主观察的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到定滑轮和动滑轮?”使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增加学生观察周围生活的兴趣。
另外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处理课上出现的特殊情况时,不能及时找出应对办法,从而“走过场”式的模糊过去,我想这对于新教师来说是个考验,更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增多,处理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得心应手的。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反思5
城区科学综合大联盟在我校举行。我执教的六年级上册《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得到了与会老师的点评,我感觉受益颇多。本节课应该说有成功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总体的课程目标基本完成,学生也通过实验得出了定滑轮与动滑轮的一些特点。但是在细节的处理方面,在课程的生动性等方面有所欠缺。下面我具体说说自己的感受:
一、较为成功的地方
1.课前准备充分。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实验器材准备充分。由于我们学校的科学实验室暂时没有办法使用,于是在课前我就把器材搬到会议室,并根据教学的需求,对器材有所调整,确保实验器材使用的最优化,让学生能人人参与到实验中来。
(2)小组分工明确。在本学期开学第一课中,我就每班的各实验小组进行了分工,一般都是6人一组,1名总负责(即组长),2名操作员,1名记录员,2名观察员,在实验中分工合作,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就本课课前我再次强调了小组的团结协作,在课中每一小组都做得很好,秩序井然,分工明确,实验效率高。
(3)课件准备充分。在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并上网看了许多示范课,再结合自己的学生情况写好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设计做好了内容丰富的课件。本课课件只有几张,但是内容丰富,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还有微课和介绍生活中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应用的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也是比较集中的,课堂效果较好。
2.实验器材管控好。从课前的实验器材的分发、课中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完后器材的收拾,学生的秩序都很好。
3.旧知的复习到位。本课涉及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这是旧知。在使用前再次复习很重要,于是我就花费了两三分钟再讲清楚使用的注意事项,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实验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不足的方面及改进策略
1.概念的讲解不够清楚。特别是定滑轮的概念,花费的时间太短,一闪而过,学生对于什么是“省力”也理解的不清楚,原因是自己钻研得不够透彻、明白,所以在讲解时也就讲不太清楚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再深入钻研教材,多看书学习,多问问同行,争取自己理解得透彻,才能讲得清楚。
2.让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足。老师一抛出一个问题,就直接叫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导致学生回答不出问题。例如,在提问:“大家认为省力是和什么情况相比省力呢?”这时我就马上要求学生回答,学生根本还搞不清楚问题,所以只有一两个比较聪明的孩子会说,其余的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况,我应给学生多一点思考、讨论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一下,可能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3.实验设计部分讲的太多。老师讲的太多会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削弱。像本课探究“动滑轮是否省力”这一实验方案,应该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小组讨论,交流补充),老师只要稍作说明即可,不需要铺垫的太多。铺垫太多直接后果就是学生顺理成章地知道了实验如何做的,学生就少了一次自己思考设计探究方案的机会。教师过多地参与设计、提示,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验失去了探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应该让学生从观察思考,猜测,自己设计实验开始,只有更多地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设计去做,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学生汇报实验数据,教师指导不到位。我叫了两组学生上台汇报实验结果,学生都是纵向汇报的,这样动滑轮省力的特点就不明显。在第一个学生汇报时,我就应该及时教他横向汇报进行对比,那样的话,动滑轮省力的特点就一目了然了。再接着第二个学生汇报又更能加深印象,动滑轮的特点就能很好地掌握了。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努力钻研教材,多向名师请教,争取把课上得更好。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反思6
定滑轮和动动滑轮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杠杆原理、轮轴省力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了这两种机械,并分别通过观察钩码的数量和用测力计测量这两种方法研究滑轮的省力情况。在课堂上通过科学实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机械原理,也将把学生引向滑轮组的探索中,所以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猜测、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探究验证,从而进行观察,发现问题、总结结论,使学生从实践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觉得本课教学中做到位的有以下几点:
1.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学生推测判断、设计研究计划、自主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科学结论,老师没有做过多的限制。既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推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3.注重科学仪器使用方法的教学。测力计的使用是学生在五年级学习的,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忘记了,所以课堂上我有意识的提醒了使用测力计时的注意事项。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各组在平常的实验中都已确定了各小组的组长、记录员、汇报员,课堂上不管是小组讨论研究计划,还是动手探究,老师都能俯下身子,深入各小组指导,发现个别问题予以辅导。
5.充分相信学生放手教学,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不管是设计方案还是汇报结论都让学生充分交流,使方案更合理、更科学、更完善;使结论更具说服力。
总之,上完这一课,感觉学生与老师沉浸在科学探究的浓厚氛围中,从教学中来看,孩子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很有兴趣的,对其中的秘密还是很有激情去研究的,我觉得教材将其编在其中,是比较经典的一课。教学中,我认为要关注学生在前几课学习基础上,重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提出研究主题比较好,通过尝试,感觉难度不是很大,效果还是可以的。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反思7
1、已经将课堂完全移到了实验室,教室只是一个学生与教师汇合的地方,要求课代表课前问好上课地点,整好队后再一起出发
2、让课代表更像个“官”,听了魏书生老师的演讲后,觉得自己以前一直是把课代表在当一件工具来使用,应该让他感觉到更像一个“官”。所以,对于课堂作业的管理不再让课代表负责收取,要做的只是督促每个组负责作业收取的同学把本小组的作业收齐,再拿着汇总的本子找我即可,不再陷于找人收作业的境地
3、定人定位定职责,在实验室中,一小组的同学(6人)围坐两张实验桌,每张实验桌的第1位同学负责领取实验器材,第2位的负责器材清点与归类,第3位负责器材的归还,不得更改。
在正式授课中,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缺点又开始暴露出来,特别是学生在固定定滑轮的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最终导致这节课无法完成,导致这个情况的原因可能会很多,但如何去解决呢?
希望在以后能找到答案。
看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还是在困扰大家,还是给学生降低些难度吧,安装过程就放在平时由我来代劳,上课时学生只需合作完成既定实验。
一、成功之处
1、实验以学生探究为主。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
2、对比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在分析和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时,我先引导学生组装出两种滑轮使用方式,并进行对比演示工作过程,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在学生认真分析观察的基础上给这两种滑轮命名。轻松地区分出定、动滑轮,并使学生体会到叫定滑轮或动滑轮并非是滑轮结构的区别,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学生认识事物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视差异性。
3、处理教材,灵活多变
教材的顺序是先介绍定滑轮的定义,研究性质,而后是动滑轮的`定义,研究性质,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划分并非学生自然的思维生成,于是我先让他们认识滑轮,再来区分两者,认识过程更加顺其自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不足之处
1、时间过于仓促。
学生由于平时亲自动手操作不多,因此器材的组装,测力计的校对,读数等都延缓了课堂的教学速度。
2、新理念与新课堂的衔接还有待磨合。
本节课中,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实事求是的得出了拉力的数据,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滑轮作用的理解,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第四篇: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反思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反思
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认识什么是定滑、什么是动滑轮,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
此课教学,理应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但由于实验器材的不足,我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的形式进行。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比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及“设计研究动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的引导,最终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案进行演示,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最后一个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另外也增加了学生课后自主观察的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到定滑轮和动滑轮?”使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增加学生观察周围生活的兴趣。
另外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处理课上出现的特殊情况时,不能及时找出应对办法,从而“走过场”式的模糊过去,我想这对于新教师来说是个考验,更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增多,处理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得心应手的。
第五篇: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稿(本站推荐)
《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稿
邢台县实验学校 安小静
《定滑轮和动滑轮》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第五课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做一简单说明。教材分析:
定滑轮和动动滑轮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杠杆原理、轮轴省力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中学生将认识这两种机械,并分别通过观察钩码的数量和用测力计测量这两种方法研究滑轮的省力情况。在课堂上通过科学实验活动希望帮助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机械原理,也将把学生引向滑轮组的探索中,所以《定滑轮和动滑轮》这节课必须由学生自己猜测、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探究验证,从而进行观察,发现问题、总结结论,让学生从实践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定滑轮的位置较高,比较隐蔽,真正见到过的不多,实际应用中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也常与吊钩组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学生对这类机械的感性认识是比较缺乏的,但只要留心也能观察到,(现在建筑工地上、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在课前要搜集一些学生熟悉的滑轮图片,教学中从生活中的升国旗实例出发引出定滑轮,最后又让学生举例说明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机械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科学概念:
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随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动滑轮作用与定滑轮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验证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选择必须对学生有启发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根据本课知识特点,根据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
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
2、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渗透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制定的三维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先欣赏升旗图片。回想星期一升旗情景。你注意到了吗?升旗手轻轻拉动绳子,旗杆上的什么装置帮助我们把国旗升上高空?(学生回答:有滑轮)
2、(出示课件)细心观察的学生发现,原来在旗杆顶部有一个滑轮,你知道这个滑轮在工作时有什么特点吗?(板书: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
3、(出示课件)定滑轮的定义:像这种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科学探究
(一)模拟升旗,感受定滑轮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1、你愿意当升旗手吗?(教师指定一位学生借助定滑轮把这面小国旗升起来。)其他同学观察我们的升旗手手向哪个方向拉动绳子?小国旗向哪个方向运动?
2、你看清楚了吗?发现了什么?(手往下拉绳子,国旗往上升。)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升旗时使用定滑轮有什么好处呢?(使工作方便)
(二)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
1、定滑轮能不能省力呢?(学生猜测)
2、请小组长领取实验器材。
3、请各小组讨论利用现有的器材怎样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出示研究计划,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研究计划。(多让几个小组汇报)
(1)组装定滑轮。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把细线套在定滑轮的槽内。
(2)在线的一端挂上钩码当作重物。
(3)试一试,在线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够拉起左边的重物。
5、科学小博士提醒实验要求,小组实验探究,填好实验记录。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是否平衡 我们的发现
6、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学生用数据分析总结 多叫几个小组汇报增强结论的说服力)
7、现在请大家总结一下定滑轮有哪些作用?(结论: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滑轮(动滑轮)
1、(出示课件)提问:“图片中的这些滑轮是定滑轮吗?”(不是)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
2、动滑轮的定义:那他们是怎样转动的?(板书: 随重物一起移动)人们在搬运货物时,常常使用这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你能给取个名字吗?(板书:
动滑轮)
3、猜测:你认为动滑轮的作用和定滑轮的作用相同吗?(不同)会有哪些不同呢?(学生猜测)
4、反问学生:你们猜得就对吗?(学生说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请各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来证明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5、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概括。
(1)组装动滑轮。将细线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2)用测力计测量将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大小,(3)再用测力计测量将同样多的钩码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大小。
6、你们同意吗?刚才大家设计的方案中要使用测力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吗?(学生说教师补充)
7、(实验要求和刚才一样,开始)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测力计分别测量不同个数(2-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大小和用动滑轮提升的重力大小,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得出结论。)
8、交流发现: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用数据说明)你们小组的结论和他们小组一样吗?
9、提问:现在你知道动滑轮有什么作用了吗?
(教师小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10、老师小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三、学以致用,寻找生活中的科学。
1、谈话:同学们你能举出生活中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例子吗?
2、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使用滑轮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图片)教师予以补充,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3、想一想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选择使用动滑轮?(搬运较重的货物时就选择动滑轮,想站在地面上把较轻的物体搬运到高处就选择定滑轮。教师补充:其实在生产实际中,人们往往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达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学习后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进行回顾总结。请第x小组组长把各组实验记录表收上来,其他小组迅速把器材分类整理好归还老师。(教师清点器材,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