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课方案 认识水生动物 教案
说课方案
认识水生动物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水生动物》是大班下册第六单元科学领域中的活动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了水生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多样性,要求幼儿能根据不同的特征,对水生动物进行正确的分类,同时让幼儿了解水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教育幼儿树立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爱护动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因此,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制定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
2、目标定位
(1)过观察讨论,让幼儿了解水生动物的基本特征、多样性和主要类别。
(2)运用图片,对水生动物进行正确的分类,发展幼儿的分类概括能力。
(3)让幼儿了解水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保护其生存环境,树立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3、活动重点、难点
根据目标,活动重点定位于了解水生动物的多样性和主要类别。活动难点则是根据不同特征,对水生动物进行正确的分类。
4、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的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协调统一,富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特做以下活动准备:
(1)水生动物的专题教学课件。音乐磁带。
(2)海底世界挂图和淡水池塘挂图各一幅。水生动物图画卡片若干张。
二、说教法
新《纲要》明确提出了:“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在活动中,我本着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的原则,采用了以下教法:
1、游戏法: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三个不同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中。首先,在导入部分运文档仅供参考
用了猜谜游戏,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
2. 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是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以及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讲就是幼儿的讲述。包括自由结伴讲、分组讲,这样可以更好的满足每个幼儿想说的愿望。
3. 亲身体验法。让幼儿玩游戏《送水生动物回家》,引导幼儿对水生动物进行正确的分类。” 最后让幼儿说说水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教育幼儿要保护水生动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4. 以上三种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补充,配合使用形象逼真的课件,图片,适合幼儿操作的小图片,以及优美的音乐和环境,使幼儿感觉自己仿佛溶入了水生动物之中。
三、说学法
遵循“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为了给幼儿今后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奠定基础,本次活动运用的学法有:
1、视听表述法:首先,让幼儿互相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水生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
2、探索发现法: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我们利用各种课件、图片和游戏,给幼儿提供感知,探索,发现、自由表达的机会,并通过游戏《送水生动物回家》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在探索中自主学习、思考,突破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程序
(一)猜谜游戏,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在活动开始时,通过猜谜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和积极参与的兴趣。“圆圆的身子,鼓鼓的眼,扁扁的尾巴象枫叶,水里生来水里游,会吐泡泡真好玩。”猜谜激发了幼儿想说的愿望,于是请幼儿每人选一张熟悉的水生动物图片,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给同伴听,为认识水生动物家族打下了基础。
(二)通过看,听,说,问,师幼互动,共同探索。
这一部分共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看水生动物课件,听讲解,了解水生动物的多样性和主要类别。第二环节,通过“水生动物”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进了解水生动物的主要类别。根据类别分为:鱼类,哺乳类,爬行类,甲壳类,软体类。根据生活场所分为:生活在海水里的---大黄鱼等,活在淡水里的---鲤鱼等。请幼儿把课件中提问的部分水生动物送回家。第三环节,请幼儿说说水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教育幼儿要保护水生资源,树立环保意识。”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述自己的想法,拓展了幼儿的思维。
(三)游戏体验,复习巩固,突破难点。
游戏《送水生动物回家》。布置好场景,放音乐,请幼儿把手中的水生动物图片送回家,老师跟踪观察,对送错家的幼儿进行个别帮助。
五。评价活动,培养自信。
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的语言、动作、提问等方面的表现随机评价和阶段评价,并注意调整控制好活动节奏速度,合理分配好时间,同时针对性的选择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儿表现,给以肯定的评价,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风中之叶》(语言)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文字想象叶子随风飘荡的画面。并能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2、学习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有趣的描述。
3、在游戏中发挥想象,创编儿歌《落叶飘》。
二、活动准备:
1、环境布置:活动室内布置有小河、草地、马路。
2、材料准备:人手一张不同形状的树叶。
3、事先教唱歌曲《小树叶》。
三、活动过程:
1、游戏:“捡落叶”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树妈妈的小宝贝,你们猜猜是谁? 幼:是小树叶。
(2)师:一阵风吹过来,小树叶吹走了,赶紧去捡起来吧。幼儿每人捡一片自己喜欢的落叶。
(3)请幼儿描述一下自己的落叶长得什么样?并用形体动作表现出叶子的造型。(长长的、宽宽的、尖尖的、圆圆的、破一个洞的------)
2、游戏:“风中之叶”
(1)幼儿围坐在“草地”边上,边听教师的提示,边用形体进行表演。师:叶子被微风吹得轻轻动了几下(幼儿做相应的动作)。风越来越大,叶子也飘动得更厉害(幼儿改变动作)。终于叶子被风吹落下来,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幼儿再次改变动作)。风轻轻吹过,叶子的脚被风轻轻吹起,稍稍一动,有不动了(幼儿进行表达)。然后,一阵大风,叶子被吹得滚来滚去,飞扬起来,最后,缓缓地落到地上(幼儿进行表演)。
(2)幼儿听音乐,以乐曲代表风,请“叶子”(幼儿)随着乐曲“飘离树枝”,到处“飘荡”,乐曲快就飘得快,乐曲慢就飘得慢,乐曲停叶子也挺下。
3、游戏:“树叶找家”
(1)请幼儿描述自己飘到了哪里,变成了什么,并用形体语言进行表达。(2)集体边玩游戏边进行儿歌创编,说出树叶飘到了哪里,变成了什么,在干什么。
4、游戏:“叶子宝宝与树妈妈”
师: 这么多的叶子离开了树妈妈,树妈妈好担心哦,让我们用歌声来安慰树妈妈,好吗。
幼:全体幼儿一起唱歌曲《小树叶》。结束。四.活动反思:
整堂课,都是在一个又一个的游戏中进行.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因此把枯燥的教学过程穿插在游戏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幼儿感到轻松而愉悦.让他们玩的天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而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与表演能力.把在空中飞舞的叶子表现的淋漓尽致.文档仅供参考
第二篇:认识地球说课教案
认识地球(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是七年级上册的一个框题,本框题设计安排了“从太空看地球”,“神奇的陆地与海洋”,“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三个板块,通过学习能让学生较为全面的认识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的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初步认识地球仪,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海陆分布情况。
了解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地球的相关地理概况
2、过程与方法
首先远观地球:太空看地球;接着近探地球:学会看地球仪,最后再探地形地貌,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丽神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培养学生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
难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四、教法学法
教法: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视频短片,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通过情景创设法、活动体验法、情绪调节法、认识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学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凡是通过影响人行为的知识,是他自己发现和化为己有的知识。”在学法指导上,我本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原则,计划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讨论、猜谜、欣赏、制作等形式亲自体验,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欣赏地球→初步认识地球仪→了解地形地貌→化情为形,教育延伸
1、情景激趣导入
出示音画同步的世界各国民俗风情图片。远近转换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给课堂定下愉快的基调。
欣赏图片后,导入问题:这些美丽的地方和我们同在一个星球上,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多少迷人的地方,你了解它吗?
2、课中探究
(1)地球概况:
视频展示,让学生知道我们的星球从太空中看是淡蓝色的,很美,周围蓝色的光晕就是它的大气层„„
我们居住的地球,约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从太空中看,地球就像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水”球。
(2)初步认识地球仪
a、动画出示地球仪,标出赤道和南北半球。
b、出示南北半球。
c、我们在地球仪上可以找到将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的赤道,它的实际周长约四万千米。
d、如果我们手拉手沿着赤道站成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名同学?4000多万名
(3)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海陆分布情况,感知地球有多大。
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对比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从世界地图上发现,陆地大都集中在北半球,可北极附近是海洋;海洋大都在南半球,可南极附近却是一片陆地。
3、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
(1)出示五种地形图: 山脉、丘陵、盆地、平原、高原,让学生了解五种基本的地形地貌的名称。
(2)在小组内说说:你了解哪种地形地貌的特征?
(3)欣赏地形地貌MTV
(4)说说歌曲呈现了哪些地形地貌?
4、化情为形,教育延伸
(1)播放污染破坏地球的录相。激发学生环保意识。
(2)请你制作一张环保宣传画、或写一份环保倡议书,来表达你对地球妈妈最真挚的感情。旨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夸夸地球妈妈,抒发对地球妈妈最真诚的感情。
(3)总结: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我们努力,地球妈妈一定不会再愁眉苦脸、一定不会再次哭泣,她的脸上定会露出灿烂的笑容。让我们一起祝福我们的地球妈妈,祝她永远美丽,永远健康,脸上永远挂着着灿烂而又幸福的笑容。
5、板书设计: 我们的地球
地球
蓝色的水球
南半球:陆地少,海洋多
地球仪
赤 道:南北平分地球,长约4万千米
北半球:海洋少,陆地多
地形地貌:山脉、丘陵、盆地、平原、高原
六:说课小结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征及认知规律,我设计教学方案,希望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将外部学习活动内化为道德认识,让他们去体验生活,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感悟发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本人才学浅陋,这堂课的设计肯定存在许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专家、领导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第三篇:认识图形教案说课
《认识图形》教案
一、教学内容: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提高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时,要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实践、交流,通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在愉快的心情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三、重难点:
(一)重点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二)难点
让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
四、教具准备
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
五、学具准备
准备一些正方形纸片、一些长方形纸片、一些同样长的小棒。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主看,这里有一些我们学习过的图形。你们能够说出它们的名称吗?(课件出示)
(二)主动探究,获得新知 认识四边形(课件出示)
出示两张图片实物图,让学生分别说出它们的面各是什么形。请学生摸一摸长方形纸的边,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再摸一摸正方形纸的边,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同桌学生互相交流)
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在数学大家庭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四边形。(板书:四边形)追问:长方形是几边形?正方形是几边形?
做“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哪些图形是四边形?是的在()里打“√”。
2()()()()
学生进行判断,让学生分别说一说为什么有的是四边形,有的不是四边形?
2、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用课件展示)
(教师出示例题2中的四个图形,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四个图形纸片)
学生动手操作,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最后组织汇报。
提问:大家刚才把这四个图形分成了几类?为什么这样分?你知道这两类图形分别叫几边形吗?
要求学生分别举起手中的五边形和六边形。教师讲解并板书:五边形、六边形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三种图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你能够在一些物体上找到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吗?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引导学生做“想想做做”第3—4题。板书设计:
都是四条边,都是四边形
都是五条边,都是五边形
都是六条边,都是六边形
《认识图形》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江苏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一些简单图形的基础、并有了一定的图形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认识图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是对以前知识的补充。它有助于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平面图形、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十分注重联系以前的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图形,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数、比、拆等多种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建立 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概念。
②: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去探索、实践、交流,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四、说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
五、说教法: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和平行四边形等常见平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
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课件展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比一比、找一找的交流活动中,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首先通过让学生认识熟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和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本课时内容的学习。
对于四边形的认识,我是先通过出示地砖模型让学生分别认识它们的面是什么图形,让学生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摸一摸、数一数它们有几条边,再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四边形的定义。在次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对于五边形、六边形的认识,我首先出示例2中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动手摸一摸、数一数它们都有几条边,给它们分分类,再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定义。在次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摆一摆五边形、六边形,从而强化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感知和理解。最后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并全面检查学生的 学习情况。
第四篇:《认识钟表》说课教案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 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1: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2:找朋友。3:生活情境体验。
1. 我用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2. 在找朋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给每个小朋友都带上头饰(钟面、整时的两种写法),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以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3.通过去买东西的生活情景体验,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以上是我对“认识整时”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第五篇: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说课教案
平行四边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是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97—98页上的内容。学生前面有了基本认识。通过这节课深入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习近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喜欢动手、动脑。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让他们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归纳等来理解所学知识。
三、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高。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等方式探究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感受成功的乐趣,使学生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难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五、说教法和学法。
这节课我注重了以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为主线,通过教师提问、演示、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新知。
六、说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活动框、小黑板和课件等。
学具: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量角器。
七、说教学过程
活动一:巧用实例,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组四边形,学生概况四边形的特征,请学生找有哪些平面图形.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是平行四边形,课件出示一组生活中有平行四边形。师生小结后问: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板书出课题。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提问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探新欲望,明白探究内容。)
活动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师用长方形的活动木框,用手捏住两个对角,向内外拉,同时课件出示.要求学生画出这时的图形.小组用两个三角板测量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概况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并板书。教师课件出示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让学生思考,加深对平行四边形概念的认识.然后教师课件出示练习题:判断是不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新知,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分析、归纳等能力。且对所学知识加深了印象。)
活动三: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用长方形的活动木框,用手捏住两个对角,向内外拉。请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说明了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师生小结板书出性质。学生测量平行四边形,教师引导概况平行四边形的其他特征。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用实物演示,动手测量,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获得新知。)
活动四:师生共同操作,突破难点。
请学生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跟着老师一起操作,师边做边讲折法。然后展开所得折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同时课件出示。教师再课件出示怎样画高,引导请学生用笔和三角板画出高并标上。教师再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讨论平行四边形有几条高、其他画法。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既体现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又培养了动手、动脑能,使难点更好的得到了突破。)
活动五:课堂活动,巩固练习,强化目标。教师课件出示练习题
1、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和让学生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2、小组摆平行四边形,并讨论它的特征
3、计算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附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特征:具有不稳定性
对边相等且平行
对角相等
内角和为360度
高和底:(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