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公开课
二年级传统文化《幼学杂字》(节选)教学设计
月湖小学 解菲菲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选文。
2.通过学习本课,知道一些节气、时令和传统文化的名称,能有主动了解与此相关的谚语、故事等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3.初步了解《幼学杂字》内容,激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读书识字的兴趣。二.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幼学杂字》内容,了解我国一些常见的节气,认识一些新字。三.教学难点:
背诵本文,并有所感悟。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课下搜集有关节气的谚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出示关于新年的几幅图片。
师: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呢,老师先让大家来欣赏几幅图片,出示ppt,大家猜一猜,这几幅图片表现的是什么时候的场景啊!
2、解说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新年你们还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吗?学生回答。
3、导入课题(那么今天呢,老师就来带你们认识一下我们的传统节日,大家翻到课本29页)
4、板书课题:幼学杂字 齐读课题
5、温馨点击:解释幼学杂字
二、经典试读
1、自读:学生先自己小声的读一遍课文(第一遍),读准字音。
2、读词语:请小老师领读课文中的较难读准的词语,教师纠正读音。元宵 花朝 惊蛰 芒种 处暑 重阳 腊八
3、领读:小老师读一句,学生跟一句。(要求学生读准不认识的字)(第2遍)(领读和读词语可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读音和节奏靠拢,为正确而有节奏的诵读原文打下基础)
4.学生齐读,注意读出韵味。
5.小组检查读,你读一句,我读一句。一会儿我们男女生来比赛读。
6.男女分读,男生读前部分,女生读后部分。7.接龙读:从第一位学生开始,一人一句。
三、学习领会
(一)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1、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想一想短文包含了我国哪些传统的节日?你对这些节日有哪些了解?
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随即归纳,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有关资料。
(教师板书贴节日条)
春节 重阳节
元宵节 中秋节
清明节 七夕
端午节 腊八
3.请小组成员介绍你了解的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全班交流,奖励学习币)4.ppt出示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图片,让同学们直观形象的了解中国传统节日。5.寒食节来历故事:
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当时介子推与晋文公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坚决不出山,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端午节的来历: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二)了解二十四节气
1、讲述二十四节气的来历: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许多的习俗至今广为流传。不仅如此,在春秋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木棍竖在太阳地里测量太阳影子的长短,中午中,太阳影子最短的时间就是夏至;太阳影子最长的时间就是冬至,太阳影子不短也不长的时候就是春分和秋分。后来,人们根据月初、月中、日月运行规律和动植物生长的关系,把一年分为24等分,并给每等份取了个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2、观看节气介绍的小视频。
3.学生自由读短文,小组讨论24节气都有什么?并在书上画下来。
3、学生交流。
4、引导学生学习春夏秋冬的节气。
5、ppt出示图片,教师讲解24节气的意思和节气变化。6.通过周二小雪的节气让同学们感受节气的变化。(齐读24节气)
7.出示有关节气的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请同学们交流你搜集到的有关节气的谚语。
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用到我们学习的节气知识。让我们一起背一背课文吧!
四、经典诵读
1、学生自由背诵。
2、对读:教师读前两个字,学生读后两个字;学生读前两字,老师读后两个字。
3、背诵:教师开头,学生一起背诵。
五、作业
把《幼学杂字》背给爸爸妈妈听,说一说你学到的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气知识。
第二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公开课教案
口语交际: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时间:2014.12.4 班级:三年级
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材简析
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已初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为把学生引向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故在本组综合性学习之后安排了这次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1、学生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了解生活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汇报交流中,学会整理搜集到的信息,学会有条理,有感情地向他人介绍“传统佳节”,细说“春节”、“端午”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佳节的丰富多彩。
3、能主动参与交际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在交互的过程中学会沟通,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4、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搜集有关“传统佳节”的资料,并学会整理,有条理、清楚地向他人介绍,说出自己的快乐,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课外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搜集传统佳节的资料。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通过第五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老子”,了解了古代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欣赏了古代建筑“赵州桥”,观赏了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传统文化像一个巨大的宝库。它就在我们身边,并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板书课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二、畅谈交流
1、你知道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传统文化吗?请你用几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了解的传统文化?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板书:陶瓷、烟花、剪纸、戏曲、湘绣、古诗词、中国古代神话……
2、同学们说得很好,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其中我们最熟悉、最喜欢的莫过于传统节日了。我编了一首对对歌,我问你答,我们一起试试吧!
我来问,你来答,几月几日是春节?几月几日是元宵?几月几日是清明节?几月几日是端午节?几月几日是中秋节?几月几日是重阳?
3、我国节日办公室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老百姓更好地过节,取消“五一”长假,而在清明、端午、中秋节时各放假一天。我们国家为什么要这样改呢?让我们更深刻地去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吧!
三、走进佳节
1、师:课前,老师让小朋友去了解传统佳节,并搜集资料,都准备好了吗?
2、各组汇报佳节。
3、请小朋友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组里汇报整理,待会儿看看哪些组是“优秀学习小组”。那我们先来看看评选“优秀学习小组”的条件是什么呢?(出示要求)(1)小组成员都要大胆讲,认真倾听,提出见解;(2)小组推选 “发言人”,代表本组汇报发言;
(3)其余的同学要认真倾听,有疑问时可以举手提问; 同组或其他组同学可以补充;(4)其他小组对“发言人”的汇报作评价。
4、小组交流
5、班内交流
(一)春节组
(1)交流汇报(可出示春联,读春联,了解春联,贴春联;述说关于过年的美丽神话传说,出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点评,补充。
(3)小结:每到新年,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有这么一首歌就传递着春节的快乐与幸福!齐唱《过新年》,唱出快乐来吧!
(二)元宵组(1)汇报交流
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的习俗有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踩高跷,舞狮子。(2)点评,补充
(三)端午组(1)汇报交流。
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插着菖蒲、艾草,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还会洒些雄黄酒,听说是用来驱灾避邪的。最高兴的是吃粽子了!(出示图片:粽子)生介绍粽子(2)点评,补充:
吃着粽子,我们还会想起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讲述端午节的由来。
赛龙舟。端午那天,河道锣鼓喧天,数条或数十条龙舟展旗竞先。岸上观客呐喊助威,场面十分壮观。缝香袋。
(四)中秋组(1)汇报交流
中秋的由来,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习俗有赏月,吃月饼,观潮,燃灯,赏桂花,饮桂花酒……
(2)点评,补充:苏轼《水调歌头》
6、略说其他的传统节日
7、评选“优秀学习小组”
8、小结:《传统节日歌》
春节鞭炮彻夜响,元宵汤圆个个圆;清明时节雨纷纷,端午家家粽子甜;七夕鹊桥来相会,中秋游子把家还;重阳佳节敬老人,除夕全家人美满。
四、总结
刚才聊的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佳节,它只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沧海一粟!小朋友们,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它不是短短的几十分钟就能研究透彻的,它甚至需要我们用今后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去领悟。那就让我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巨大宝库里继续探索、遨游,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它源远流长!(板书)
五、拓展延伸:
1、继续搜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编写一份手抄报。
2、把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告诉家人 板书设计
陶瓷、烟花、剪纸、戏曲、湘绣、古诗词……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光辉灿烂
传统节日:春节、元宵、端午、清明、中秋、除夕……
第三篇:公开课反思传统文化的课程讲授
公开课反思
6月23号接到通知说要上一堂公开课,很爽快的答应了。因为这对于自己是一次难得的历练。但又颇为忐忑,是头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内容没定,教材也没有。但出生年牛犊不怕虎,硬着头皮开始了。
开始选课题,初定诚信,后被驳回为曾国藩的家训内容。但内容太多,于是又精选了曾国藩的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主线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即重要性;怎么做?在自己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勉强做出了雏形。因课件做得不够精美,不生动等原因被驳得体无完肤。结合教研组的意见,我又开始了修改。导入不够吸引人,应给人眼前一亮,可采用图片、音乐等导入;过渡语有些牵强,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不是单一死板的过渡,且废话不宜过多,要简洁精炼;结合学生学情,应自觉设置声音,增加趣味性,并对于一些难以理解内容,如文言文,应给予相应的解释;案例设置的不到位,可以选择更好的案例,直接明了的案例,且应具有正能量的资料,多余的内容应果断删掉,不应舍不得,不应带负能量的成分在里面;材料挖掘得不够深,还可以再深挖,对于课件里出现的图片,也应斟酌一番,看是否有可以运用于过渡的过程的,材料的筛选也应具有时代性,对于陈旧的例子应自觉回避;练习可以删除;关于提问的技巧要注意,不应涉及到隐私,要深入人心,让学生有话可以说,而不是自己把自己的路堵死;在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距离,眼神、手势、神情应到位,同时要注意及时表扬点评。板书这一环节更应该要及时落实到,不应觉得不应该。一个老师不板书,那学生估计在这趟课上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作为一个政治老师,平时应多积累案例材料,在关键时刻才不会遇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
团结就是力量,本堂课在本教研组成员的齐心协力下共同完成的,在此特别感谢给我指导的前辈们,是你们给我成长的机会。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公开课反思
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主要围绕儒家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而论述的,课标选取了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汉武帝时期\宋明时期\明清时期,这么几个阶段.这单元的难点在教学上我认为是第一把一些哲学思想让学生明白;第二点如何讲思想时使思想史变的生动.
关于知识教学方面遇到的难题是如何使自身的知识获得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对这些思想有着充分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大量的引入代表作者思想观点的名句,让学生去总结,这些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我明确告诉学生,理解或者说是应付考试的角度,关键是把这些思想的关键点记住,比如孟子的思想只需记住: 仁政\王道,民贵君轻,性本善的观点,之所以这样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因为每个学生平均三个人一本历史书的情况下,老师教学又需要在这学期结束时,把必修三上完,只有精讲,让学生精记.但对知识的诠释方面要明确一个观点,这些思想的产生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分不开的,所以要把这些思想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学习.对于教材的处理方面,我感觉我补充了一些东西,比如玄学的产生,书中没讲,但我认为这也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有利于讲解儒学与佛道的融合问题,说明三教合归儒的问题,从而突出此时的儒学已经在注意自己思想的思辩性了,我在讲董仲舒新儒学时强调儒学没有这种理论系统性的缺陷.在教授过程中所应注意的是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哲学,必须有一个完整而准确的理解,才能有所收获,但在语言表述严谨的同时,还应注意解释的通俗易懂,事例的生动性,比如讲到五常时,我认为它相当于现在的八荣八耻,判断人际伦理的标准,它是打上地主阶级烙印的道德标准.在整个的儒学思想讲解过程中,宋明理学是个难点,不容易讲清楚,因为学生在没有接触到唯物论时,当你告诉他们所谓的唯心唯物时,虽然举了通俗的例子,但很多学生想确切知道哲学是怎么回事,容易偏题.在讲述的吸引学生方面,我受到于丹论语解读的影响,尽量把引入的史料通俗的讲解出来,比照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情形,对于大思想家还主要从一些历史命题中去引入 ,比如在讲述董仲舒的新儒学时,把汉武帝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作为你所面临的难题,你会如何做,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对董仲舒的举措有所期待.另一个方法就是穿插历史故事,比如我穿插陶弘景这个山中宰相既拜老子也拜孔子说明道学向儒学的史实,问学生为什么,引入三教融合的问题;在比如举王阳明打败朱宸濠反遭诬陷的问题说明儒学需要进一步的革新为下一课留下话题.由于这些人物的轶事较多,容易和他的思想主张联系在一起,所以我想思想课想生动点,除了问题的引领,就需要这些生动的故事来说明这些思想家的伟大了。
第五篇: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莫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形成了我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并倍受世界各民族的推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地位,有着光辉的作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们正确对待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善于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并能作出正确评价与判断;培养爱科学、爱劳动、守纪律、有礼貌、诚实、勇敢、尊师敬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勤劳节俭、见义勇为等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埃及,虽然历史比中国早一些,但先后被波斯、罗马、阿拉伯帝国所征服,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代替;古代印度,其本民族历史的文字记载早已丧失殆尽;古巴比伦,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早已在历史上消失,其文化也被中断。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源地,有三个都先后衰落了,或者分裂成许多国家,唯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绵延不断,经久不衰,世代相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延续力,这是什么道理?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根由,就是中国不仅有着共同祖先遗传下来的血统,而且有着共同的优秀文化和美德传统。就是这血统与传统,繁衍、培育、造就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就是这两统影响着、凝聚着人口众多的中国社会的稳定运行,维系了社会和谐;就是这两统的凝聚性与延续性,使中华民族祖德与祖魂代代相传。
传统美德教育是前人经过五千多年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结果。
我国是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刻苦耐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古往今来,涌现出多少勤劳向上的名人,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但据调查,现在的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另外的2/3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有些孩子,懒得铺床叠被,懒得洗袜子、洗手绢,懒得收拾书包、收拾桌子,甚至于懒得洗脸、洗脚,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倒。过去的公子哥儿、娇小姐什么样,他们也差不多了。
事实上,家长重视对孩子从小培养热爱劳动品质的并不多。现在,我国几千万个独生子女家庭中,有不少家庭把独生子女视为“小太阳”,凡事都围着独生子女转。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处于幸福家庭,优越的生活环境,祖辈父辈们过多的照顾、宠爱、放任和袒护,致使独生子女从小就以家庭“小皇帝”自居,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产生了父母宠爱自己是天经地义、本该如此的错误思想。而一些学校为了迎接科技挑战,只顾传授科技知识和能力,却严重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结果,智能上去了,德能下来了。一些青少年思想品质出现问题,见利忘义、骗财害人,不讲人格、不顾国格;自私自利、损害公德;虐待父母、不讲孝敬的非道德现象时有发生,民族形与民族魂,遭到严重的扭曲。要遏止和消除这些社会的非文明、非道德现象,除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外,还必须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而传统美德的教育除了家庭、学校的教导以外,更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述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炎黄子孙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谐持中,崇德尚仁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等。(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勤劳不屈的中华儿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至诚不息,不息则久”这都无一不表现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大气。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来传承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2006年百年不遇的大旱,到2007年南方冰雪灾害,再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这些都是中华儿女谱写的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之歌。(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许多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拼搏进取,寄托了古人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从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到今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在于它的炎黄子孙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国家的忧患意识。(3)和谐持中,以德化人。和谐持中,以德化人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高尚风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能达到“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法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我们的教育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现代教育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战略,学校天天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没有明文规定要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却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引。孔子说:“因材施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是这种思想,这种教育方式却在学校里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虽然现代教育主张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表面上是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满路荆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1)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实践也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实现了跨时空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方面也面临着全球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中,会通过文化价值观、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新的文化关系和模式。当我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喝着可乐,看着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玩着日韩游戏的时候,国外的学者却在努力地学习四书五经;当韩国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为他们国家专利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在这个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外流,而我们正宗的传承人却正在不知不觉地受着国外“快餐文化’,的侵蚀,丢掉我们自己最优秀、最应该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2)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模糊或兴趣淡薄。对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现在许多青年人根本不感兴趣或存在着片面、模糊的认识。由于认识的模糊,他们把传统文化认为是文言文、古诗词本身,以为弄来古代的服饰、器皿,模仿古代的仪式就是在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以为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东西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面对四书五经之精华,青少年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却漠视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价值。(3)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授现在都是采取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放在语文教材里,由语文老师上课进行传授的方法,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被动地为了考试而学,老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上课生硬死板,只看重讲考点却没有拓宽,内容也多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很少有其他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这样就导致教学缺乏新意,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4)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稀薄。由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大肆否定,导致现代青少年的父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但是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既然父母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都不够深入,那么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会越发匮乏。加上现在西方文化的侵入,现在孩子满口的流行歌曲,网络词汇,甚至在一些校园里还传唱着“灰色儿歌”。这些现象的泛滥,都在警示着当代的人们。因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任。
如何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构想:(1)将传统文化教学从语文教学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只有在大学里才开设,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小抓起。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在小学和中学设立一个专门的科目进行学习,或借鉴大学里的选修课方式,在中小学里设立一些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科目。内容可包括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对于该科目的考试,老师也可以不用应试教育的方法闭卷答题,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写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等。(2)拓展课程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努力弘扬传统文化,需加强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拓展课程资源,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校园里开展“每天一诗”、“每周一文”的活动或开展一个班级读书会,让老师上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3)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自主化、朗读情感化、理解个性化、作业多样化。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或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举行一两个小型的知识问答比赛引导师生互动等等。(4)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陈凡之在《剑桥导引》中也说道:“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形成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形成一点点文化,我们有幸的是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点点文化”。
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板具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宏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因为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样我们的子孙才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让我们依托积淀千年的华夏文化,让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述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炎黄子孙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谐持中,崇德尚仁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等。(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勤劳不屈的中华儿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至诚不息,不息则久”这都无一不表现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大气。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来传承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2006年百年不遇的大旱,到2007年南方冰雪灾害,再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这些都是中华儿女谱写的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之歌。(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许多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拼搏进取,寄托了古人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从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到今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在于它的炎黄子孙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国家的忧患意识。(3)和谐持中,以德化人。和谐持中,以德化人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高尚风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能达到“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法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我们的教育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现代教育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战略,学校天天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没有明文规定要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却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引。孔子说:“因材施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是这种思想,这种教育方式却在学校里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虽然现代教育主张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表面上是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满路荆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1)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实践也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实现了跨时空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方面也面临着全球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中,会通过文化价值观、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新的文化关系和模式。当我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喝着可乐,看着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玩着日韩游戏的时候,国外的学者却在努力地学习四书五经;当韩国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为他们国家专利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在这个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外流,而我们正宗的传承人却正在不知不觉地受着国外“快餐文化’,的侵蚀,丢掉我们自己最优秀、最应该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2)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模糊或兴趣淡薄。对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现在许多青年人根本不感兴趣或存在着片面、模糊的认识。由于认识的模糊,他们把传统文化认为是文言文、古诗词本身,以为弄来古代的服饰、器皿,模仿古代的仪式就是在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以为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东西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面对四书五经之精华,青少年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却漠视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价值。(3)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授现在都是采取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放在语文教材里,由语文老师上课进行传授的方法,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被动地为了考试而学,老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上课生硬死板,只看重讲考点却没有拓宽,内容也多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很少有其他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这样就导致教学缺乏新意,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4)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稀薄。由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大肆否定,导致现代青少年的父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但是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既然父母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都不够深入,那么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会越发匮乏。加上现在西方文化的侵入,现在孩子满口的流行歌曲,网络词汇,甚至在一些校园里还传唱着“灰色儿歌”。这些现象的泛滥,都在警示着当代的人们。因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任。
如何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构想:(1)将传统文化教学从语文教学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只有在大学里才开设,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小抓起。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在小学和中学设立一个专门的科目进行学习,或借鉴大学里的选修课方式,在中小学里设立一些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科目。内容可包括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对于该科目的考试,老师也可以不用应试教育的方法闭卷答题,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写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等。(2)拓展课程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努力弘扬传统文化,需加强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拓展课程资源,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校园里开展“每天一诗”、“每周一文”的活动或开展一个班级读书会,让老师上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3)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自主化、朗读情感化、理解个性化、作业多样化。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或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举行一两个小型的知识问答比赛引导师生互动等等。(4)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陈凡之在《剑桥导引》中也说道:“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形成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形成一点点文化,我们有幸的是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点点文化”。
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板具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宏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因为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样我们的子孙才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让我们依托积淀千年的华夏文化,让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