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滕王阁序_教案
、滕王閣序(王勃)·教案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及駢體文的特點。2.學習本文將典故與眼前情景相結合的寫法。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盡”“屬”“即”“且”“矣”的用法。5.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理解典故;理解內容和觀點。【教學難點】駢體文的特點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方法】朗讀背誦與賞析相結合的方法。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介紹作家作品,文體知識;初讀課文。教學過程: 一.解題: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又名《滕王閣詩序》《宴滕王閣序》。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得名。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畫蝴蝶,很有藝術才情。他修建滕王閣,也是歌舞享樂的需要。“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等。書序是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或評價性文字,本文是餞別序,即臨別贈言,屬於贈序類
統觀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遞進,緊扣題意。文因餞別而作,但對於宴會之盛僅略敘數筆帶過,而傾全力寫登閣所見之景,因景而生之情,這就脫去了一般餞別文章頌揚、應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徑。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親任六合縣縣令,王勃赴六合經過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可佐證。
還有一種說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所作,序文中內容的博大,辭采的富贍看來,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歲左右之作。課文採用這種說法。
三.時人對王勃的評價: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時人認為王勃年輕氣盛,才華橫溢,揮毫潑墨,而語驚四座。四.關於駢體文:
駢文,是魏晉後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體文的表達方式與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語言上有三方面的特點:
1、語句方面的特點,即駢偶和“四六”,又稱為“四六文”。
2、是語音方面的特點,即平仄相對。
3、是用詞方面的特點,即用典和藻飾。五.朗讀與預習:
1.下列詞語的注音釋義全都正確的是:(引導學生逐段批註)A 宇文新洲之懿範 懿:yi 美好
B 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 崇阿:a 高大的丘陵 C 雲銷雨霽 霽:ji 天氣晴朗 D 逸興遄飛 遄:chuan 迅速 2.斷句品韻:
A 四四對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二二式”。B 六字句的斷句:
(1.孟學士/之詞宗,訪風景/於崇阿 “三三式”;(2.臨/帝子之長州;窮/待遇之縈回 “一五式”;(3.鐘鳴/鼎食/之家;誰悲/失路/之人 “二二二式”;(4.響窮/彭蠡之濱;氣淩/彭澤之樽 “二四式”;(5.撫/淩雲/而自惜;幸/承恩/於偉餞 “一二三式”。C.七字句的讀法(按意義劃分):
(1).襟三江/而帶五湖;潦水盡/而寒潭清 “三四式”;(2.)龍光/射/牛鬥之墟;賓主/盡/東南之美 “二一四式”;(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二三二式”;(4).都督/閻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對四六:漁舟/唱晚,響穿/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
E **對**:屈賈宜/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泓/於海曲,豈乏/明時?
F 主謂結構相對: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G 動賓結構相對: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H 偏正結構相對:……鐘鳴鼎食/之家,……青雀黃龍/之軸。六.講讀課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幾個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語典,來自史傳上的記載稱事典,來自典籍上的現成語句叫語典)。
1.豫章故郡(見注釋)。2.龍光射牛鬥之墟(見注釋)。3.控蠻荊(見注釋)。
(二)補充注釋: 1.豫章故郡 故:舊 2.地接衡廬 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帶五湖 襟、帶:名詞用作動詞,連接、環繞的意思。4.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霧、星:名詞作狀語,像霧一樣、像星一樣。5.賓主盡東南之美 盡:全都是,形容詞作動詞。美:形容詞作名詞,俊傑。
6.千裏逢迎 千裏: 數量詞作名詞,遠道而來的客人。7.高朋滿座 高:尊貴
(三)簡析第一段:
1.首句由名稱的沿革,道出歷史的久遠。
二三句寫界域的廣大、轄境的遼闊與地理位置。3.四五句,由讚美“雄州”到稱賞“俊采”。
4.六句,寫州城形勝,賓主才美(為下文的“才美”過渡)5.七八九句,讚美賓主,點面結合。
6.十句,自己“闖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問題:
⒈作者是如何寫洪州的地理風貌的?突出了什麼特點? 明確:“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歷史久遠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界域遼闊。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地勢宏偉 2.作者怎樣寫參加宴會的人物,照應了前文的哪個詞語? 明確:作者在寫參加宴席人物時,用了“雅望”“懿範”“勝友”“高朋”“騰蛟起鳳”“紫電清霜”等詞語,極盡人物的文韜武略,照應了前文的“俊采”一詞。
3.文章開始不寫樓臺,不寫宴會,而先寫地勢與人物,這樣寫有何好處? 明確:文章借用鋪陳的手法,曆敘界域之大,地勢之雄,物產豐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樂的氛圍、宴會的高雅,同時也緊扣照應了題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7.小結:本段略寫洪州的地理風貌,極寫滕王閣的無限壯美,和周圍環境的超凡脫俗,以及閣中如雲高朋的文才武略。這樣寫,既初步寫出了滕王閣的不同凡響,又為後文詳寫做好了鋪墊。
背誦本段。七.講讀第二三段:
(一)典故理解:
1.鐘鳴鼎食之家 2.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二)補充注釋:
1.青雀黃龍之軸 青雀黃龍:名詞作動詞,雕有青雀黃龍頭形 2.彩徹區明 徹:普照 3.雁陣驚寒 驚:被……驚擾
4.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序:時間。屬:是。
5.潦水盡而寒潭清 而:因而。盡:乾涸。寒:寒冷。清:澄清 6.煙光凝而暮山紫 煙光:山嵐。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現紫色。
7.即岡巒之體勢 即:依附。體勢:態勢,形勢。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段意思: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景觀。筆觸轉細,漸入佳境,讓人賞心悅目。(1.第一句:交代時令(三秋時節)。(2.第二句:寫秋水即秋色的特徵。
(3.第三句:用四個六字句,寫來賓駕禦名車駿馬,造訪滕王閣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個四字句,寫滕王閣的自然環境和氣勢。(5.第五句:“四六”句對“四六”句,描寫滕王閣所處山水形勝之
2.第三段意思:近距離地開始了窮微盡妙、繪聲繪色的描寫,進一步寫滕王閣環境之美,將滕王閣及周圍景色推上美的極致。
(1.第一句:兩個三字句,由外到裏,由上到下,寫出登閣的情景,抒發喜悅之情。兩個六字句,寫登高望遠所見山川之美,虛實結合。(2.第二句:四六句對四六句,極寫人煙之盛,舸艦之多,表現富庶祥和。
(3.第三句:兩個四字句,轉寫自然景物,描繪雨後天晴的景色。(4.第四句:兩個七字句,是千古絕唱之句,把對滕王閣景物描寫推向高潮。
(6.第五句:四六句對四六句,敘寫生活之樂,候鳥之樂,將各具情趣的社會與自然融為一體。問題:
1.本部分是著名的寫景段落,歷來膾炙人口。請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晚秋暮色圖”的意境描述出來。
明確:①色彩變化之美; ②遠近錯落之美; ③上下渾成之美; ④虛實相映之美。
2.鑒賞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明確: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圖畫。課後,展開想像,將該句擴寫成百字左右的短文。3.這兩段秋景的描述與傳統中描寫秋景的意境有什麼不同?
致。
4.思考:本部分是怎樣將敘事、寫景與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 ①“潦水盡…”,清澈的潭水給人清爽的感覺。②高聳入雲,溢彩流丹的滕王閣令人歎為觀止。
③“落霞…”的朦朧秋景,“閭閻撲地…青雀黃龍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著作者無比愉悅的心情。
作者寫自己的喜悅心情毫不張揚,而是寓情於事於景,含蓄婉轉地表達出來的,給人天衣無縫、妙合無垠之感。八.背誦2~3段。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復習1~3段中的典故,分析4~6段。教學過程: 一.復習典故(略)。二.分析第四五段:
(一)補充注釋:
1.四美具 具:具有,都有。2.而難並 並:會聚一起。
3.窮睇眄於中天 窮:望盡。中:最高處。4.極娛遊於暇日 極:盡情。娛遊:歡樂。5.興盡悲來 興:興致。
6.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 悲:悲憐。失路:迷路,不得志。
屈賈宜於長沙 屈:被……貶謫。8.所賴君子見機 賴:依賴。9.老當益壯:老了應當更加有壯志。10.窮且益堅:且:反而。11.不墜青雲之志 墜:拋棄。
(二)典故理解:(此兩段十五個典故,參看注釋理解其作用及表現意義)
(三)分析第四段內容:
1.第一句:過渡,由登覽之樂到宴會之樂。2.第二句:寫管弦之盛,歌聲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對四六句,鋪敘歡飲娛樂的場景,用典故暗示宴會的豪華,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兩個三字句,由喜悅漸生悲慨。
5.第五句:把視野擴展到宴會外——為下麵抒情張本。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歎宇宙之大,二是感歎人生無常。7.第七句:是虛寫,言
8.第八句:由宇宙的廣漠襯托人生之渺小,從而引發感慨。9.一問一答,流露出懷才不遇的心緒,充滿了自我悲傷的情調。10.最後兩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懷,寫自己報國無路,濟世無門,言辭哀婉。
11.小結:本段集中筆墨,描寫和渲染閣中氣氛,讚美文人雅士們的氣概和風采。
1.寫馮唐、李廣的目的是什麼?—寬慰包括自己在內的失意之人。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觀的句子是哪幾句?—“老當益壯……志。” 3.引用了哪兩個典故,表現了作者樂觀開朗的情懷?—“酌貪泉……猶歡。”
4.寫孟嘗、阮籍的人生觀的目的是什麼?—反成自己堅定的意志。5.小結:本段筆鋒陡轉,由盛讚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轉為慨歎人世艱難仕途崎嶇,大發懷才不遇之感慨,為自己也為別的文人被壓抑被埋沒深鳴不平。問題:
1.這兩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飲娛樂引發的人生感慨。而在寫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來敘事、抒情,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讀課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並思考抒發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慨。
明確: ①“長安”“帝閽”“宣室”→報國無門,濟世無路 ②“馮唐”“李廣”∕“賈誼”“梁鴻”→慨年時易往,功業難成,流露出嗟卑歎老的傷感和見機知命的消極心理(明用)
③“馬援”(窮…老…)→不因年華易逝、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 ④“貪泉”“涸轍”→身處逆境,猶樂觀開懷(暗用)
(五)背誦這兩段。三.分析六、七段:
(一)講解典故,瞭解內容。(略)
1.一介書生 介:個
2.等終軍之弱冠 等:等同。弱冠:指二十歲,古代以二十歲為弱年,行冠禮,為成年人。3.有懷投筆 懷:心思。4.奉晨昏於萬裏 奉:侍奉。5.接孟氏之芳鄰 接:結交。
6.勝地不常,盛宴難再 勝:美好。再:第二次。7.蘭亭已矣 已:過去。8.奉承恩於偉餞 於:在。9.是所望於群公 是:這。於:對。
10.敢竭鄙懷 竭:使動用法,使……完全表露出來。
(三)分析內容:
1.文中自謙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2.作者寫終軍、班超、宗愨的目的是什麼?—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書生。
3.作者寫孟嘗、阮籍的目的是什麼?—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懷才不遇,知己難求。
4.寫盡古今宴會曲終人散,無跡可尋的淒涼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
5.寫及潘江、陸機的目的是什麼?—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賦所懷。
小結:第六段在繼續慨歎人世不平的同時,又有峰迴路轉之筆,抒發了作者運舛志不衰,、正視現實、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第七段除繼續抒發自己抑鬱情感、表明自己的遠大志向外,以謙恭的筆調,表明了自己對知音的渴望和仰慕。四.全文內容:
詩與畫的統一;景與情的統一;神與形的統一;自然與社會的統一;環境與氣氛的統一;理想與現實的統一;山水與人文的統一;歡快與凝重的統一;悲愴與奮進的統一;低沉與昂揚的統一。這是本文膾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五.寫作特點:
1.文筆優美,意境高遠,變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詳,由粗到細,由遠到近,由外到內,由景到情。3.長於用典,語言自然雋永,妙趣天成。4.對仗工整,富有節奏感,抑揚頓挫。
5.善用借代、通感、誇張、婉曲等修辭手法,使文章饒有滋味。第三課時 一.再理結構:
第 一 段:扣“洪 府”,地勢雄偉、物產珍異、人才傑出、賓主尊貴。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閣”,樓閣壯麗、山川勝景,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餞”,宴會勝況,人生遇合
第六、七段:扣“別”,自敘遭際,謝主引賓 二.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著意鋪敘美景之後,以騰挪跌宕的筆勢,由逸遊的豪興,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報國無門卻壯志不墜的執著態度。“望長安於日下”四句抒寫了遠離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著從關山難越,念及英雄失路,連用屈原、賈誼、馮唐、李廣四人的典故借懷才不遇的人物表達自己有志難伸的悲憤。
至“所賴”一提,振起全篇。“老當益壯”幾句,勉勵同仁不要因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為全篇警策。
接著又以“大鵬”作比,表明淩雲之志,又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
同時,又反用“貧泉”“涸轍”、阮籍之典,說明處困頓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壯志彌堅。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揚升沉的情感發展軌跡,披露了交織於內心的希望與失望,追求與痛苦,奮進與失意的複雜情感。
三.本文駢儷句式有何特點?
全文以四六句為主,雜以**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這些句式,根據表意的需要而交錯運用,使節奏分明,內容啟承轉合。
駢是“兩馬並駕”的意思,儷是“男女成對”之意,駢儷就是使用對偶句,是駢文的共同特點,但這篇序文尤為突出。全篇採用對偶句,13
上下聯之間,平節與仄節相對。
如“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
“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為:“仄仄仄(於)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於)仄仄,仄仄平平。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如此講求音律,又不影響意義表達,寫出來的句子當然抑揚頓挫,富於樂感,富於詩意。四.語言揣摩
1.“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 色” 評析:
作者善用靈活多變的筆法描寫山容水態,表現樓臺壯觀,從而把讀者帶人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這兩句不囿於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表現水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徵,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運用:
(翻譯)蓄積的雨水已經消盡,潭水寒冷而清澈,煙光霧氣凝結傍晚的 14
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評析:
這一句更是寫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該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潦水”對“寒潭”,“煙光”對“暮山”,“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運用:
(翻譯)落霞與孤獨的野鴨一起飛翔,秋天的江水和遼闊的天空渾然一色。
2.“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評析:
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歷來有志之士對自己的理想總是能儘量克服一切困難執著地追求,即算在鬱鬱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東漢馬援雲:“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勃在此化用,強調“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王勃此時懷才不遇,仍有這般情懷,確實難能可貴。
句中“老當益壯”“白首之心”“窮且益堅”“青雲之志”現均可作成語使用。運用:
哪能在白髮蒼蒼之時改變自己的追求?處境艱難更應當堅強,不能放棄遠大崇高的志向。
第二篇:滕王阁序教案
滕王阁序讲课思路
一.本课标题
鉴赏美文体悟深情千秋高阁滕王阁千古美文滕王阁序二.导入
视频师说:(过渡)这是一座历经千载兴废而盛誉不衰的中华文化名楼,它屡毁屡兴,屡兴
屡废达二十八次之多,这在中国楼阁建筑史上堪称绝唱;这是一个永远令人击节耐人寻味的人文现象。师问:现象背后的原因同学们试着探讨一下。学生发言:
师说:滕王阁序千古美文,赋予滕王阁,摧不毁的文化魂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美文
三.师说:教学目标(中心目标)鉴赏美文体悟深情(具体目标)鉴赏语言形式鉴赏景物描写体悟丰富情感三.讲课过程
(一)初步感知鉴赏美句
师问:文章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骈体文(一美)学生回答:师明确:
语句方面的特点,以对偶句为主,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朗朗上口。
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内容充实,语言优美。
(二)深入体会鉴赏美景(二三段)
师说:首先请同学毛遂自荐,朗读学生读:师说:字音
师说:有没有同学有勇气挑战学生读:师说:字音
师问:有句话叫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请同学们选择一句你觉得写得好的描写景物的句子,进行鉴赏。既要意会,又要言传。(二美)
学生回答:师明确:
美景:色彩变化之美
远近错落之美上下浑成之美虚实相映之美鉴赏美情
师问:此景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结合具体文句品味情感。(三美)学生答:师明确:板书
游玩的喜悦感触的悲情情感的乐观
有为才有位
师问:位不是天生的,没有人生下来就功勋卓著,位高权重,受人景仰。人类数千年文明史中,大多数杰出人士都是在无位之时,努力有为。 我们应该学习王勃的哪些精神? 学生答:
美文流泪的滕王阁
(三)感悟深情
(四)启发
(五)知识拓展
第三篇:《滕王阁序》教案
滕王阁序(王勃)·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
扣“洪府” —— 赞地之灵秀,述宾主之美
第二部分(2):
扣“秋日登阁”——绘山川美景,叙人烟富庶
第三部分(3-4):扣“饯”——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5):
扣“别”——感知己难遇,叹盛宴难再
朗读与预习:
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A 宇文新洲之懿范 懿:yi 美好
B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崇阿:a 高大的丘陵 C 云销雨霁 霁:ji 天气晴朗 D 逸兴遄飞 遄:chuan 迅速 2.断句品韵:
A 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二二式”。B 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三三式”;(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 “一五式”;(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二二二式”;(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二四式”;(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一二三式”。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三四式”;(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二一四式”;(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三二式”;(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E **对**: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明时? F 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G 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H 偏正结构相对:„„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六.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3.控蛮荆(见注释)。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 故:旧 2.地接衡庐 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5.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6.千里逢迎 千里: 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7.高朋满座 高:尊贵
(三)简析第一段:
1.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2.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3.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4.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5.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6.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问题: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7.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8.背诵本段。七.讲读第二三段:
(一)典故理解:
1.钟鸣鼎食之家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二)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 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 彻:普照 3.雁阵惊寒 惊:被„„惊扰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序:时间。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 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 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7.即冈峦之体势 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6.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问题: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4.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八.背诵2~3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1~3段中的典故,分析4~6段。教学过程: 一.复习典故(略)。二.分析第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四美具 具:具有,都有。2.而难并 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 穷:望尽。中:最高处。4.极娱游于暇日 极:尽情。娱游:欢乐。5.兴尽悲来 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7.屈贾宜于长沙 屈:被„„贬谪。8.所赖君子见机 赖:依赖。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10.穷且益坚:且:反而。11.不坠青云之志 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三)分析第四段内容:
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7.第七句:是虚写,言
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11.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四)分析第五段内容: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老当益壮„„志。”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欢。”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成自己坚定的意志。
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问题: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五)背诵这两段。三.分析六、七段:
(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略)
(二)补充注释: 1.一介书生 介:个
2.等终军之弱冠 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3.有怀投笔 怀:心思。4.奉晨昏于万里 奉:侍奉。5.接孟氏之芳邻 接:结交。
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 胜:美好。再:第二次。7.兰亭已矣 已:过去。8.奉承恩于伟饯 于:在。9.是所望于群公 是:这。于:对。
10.敢竭鄙怀 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三)分析内容: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6.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四.全文内容:
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五.写作特点:
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情。3.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4.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5.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饶有滋味。
第三课时
一.再理结构:
第 一 段:扣“洪 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二.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
“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
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
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三.本文骈俪句式有何特点?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
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为:“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四.语言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 评析: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运用:
(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
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运用:
(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运用:
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第四篇:《滕王阁序》教案
滕王阁序
王勃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王勃简况及相关背景知识。
2、掌握1-3段文言实虚词等基础知识,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体会2-3段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悟文章语言魅力。德育目标:
领略大自然的秀丽景色,感受作者超凡的才华。教学重点:文言基础知识以及课文背诵 教学难点:文意理解与语句赏析 课 型:新 授
教学方法:诵读、分析、练习教学过程:
1、导课:
由中国三大名楼导入新课。(展示课件)
2、简介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王勃(650--675),字子安,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他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
3、学习第1段
① 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② 学生齐读第1段,教师正音。
③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教师分析指导。
A、这次宴会举行的地点在哪里?
B、那些句子描写了洪州地势的雄伟? C、当时有那些人参加了这次宴会?
D、作者参加这次宴会的原因是什么? 重点字词:襟、带、雾、宰
4、学习第2—3段
① 学生自由朗读第2、3段,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② 学生齐读第2、3段,教师正音。③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引导分析课文内容。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点明时令。“潦水”二句抓住“秋水”“秋色”写秋景。“俨骖
”以下四句叙写作者来到滕王阁的过程。“层峦耸翠”以下八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指出滕王阁处在山水形胜之地。“披绣闼”以下写登临所见:“山原”两句,写山川之美;“闾阎”以下四句写人烟之盛、富庶祥和的气象;“云销”四句写自然景物;“落霞”两句展现了一幅鲜活的秋景图;“渔舟”以下四句收束前文,写生活之乐与候鸟之歌。
重点字词:维、序、俨、临、披、弥、津、销、霁、区、浦、课堂练习:
1、学生做试卷第三题,巩固基础知识。
2、学生背诵课文2、3段。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王勃领略了滕王阁的壮丽风景,他超凡的才华让我们赞叹,希望我们课下继续朗读体会。
布置作业:品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出1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山川之美
时令 人烟阜盛 秋水、秋色 登阁所见 雨后天晴
3、登阁之所见
2、来阁过程 生活之乐
阁之所在 候鸟之歌 {
{
第五篇:滕王阁序教案
滕王阁序
一、目标引领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2.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
3.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
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破解难点:了解典故,积累文化知识。廓清疑点:文中一些变式句的理解。
三、学法引领
思想方法:自读体悟,疑点问答,合作探究。
关键指点:本文重点是优美语句的体悟,对个别疑难句子不必深究。
四、学程引领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⑦ 试概括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百姓乐业,天清气净的风俗画卷。
2、对失意人生的悲叹是文章的本质 文章的原题是《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在自己的锦绣文章的关键之处用“遥襟俯畅,逸兴遄飞”一语转入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绘中来。请说说下列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 宇宙无穷,人生苦短。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人生难免失意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 —— 壮志难酬的痛苦
总之,作者一方面只能为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的不得志而叹息,另一方面,又只能以孟尝、阮籍自慰,或者把自己比作涸辙之鱼以强作乐观开朗,或者以“酌贪泉”而仍然能够保持纯正本色来自勉。这是多么无奈和痛苦啊!不仅如此,他还要把自己的痛苦隐得更深,带着满脸欢笑说自己“喜托龙门”,说阎某人是自己的知音,“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作序,可谓曲尽衷肠。
巩固提高
1、摘录文中名句,并背诵。
2、完成《训练与检测》78页13——22题。【附】《滕王阁序》中涉及的21个成语
1、【物华天宝】华:精华。宝:宝贝。原指万物的光华,天上的宝气。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2、【人杰地灵】人杰:杰出的人。灵:特别好。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胜友如云】胜:指才智出众。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
4、【高朋满座】高:高贵,高尚。座:座位。满座尽是高贵的宾朋。
5、【腾蛟起凤】腾:腾越。起:起舞。象蛟龙腾越,凤凰起舞。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
6、【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具。鼎食:吃饭时,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吃饭时,奏乐列鼎。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最早见于《史记》。
7、【云销雨霁】云消雨散。指满天的云雨顿时消散,形容已经逝去的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8、【响遏行云】遏:阻止。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9、【天高地迥】迥:遥远。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10、【兴尽悲来】高兴的劲儿过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来了。
11、【萍水相逢】萍: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种蕨类植物,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浮萍在水里偶然相遇。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12、【冯唐易老】比喻仕宦不得志。出处是《史记•冯唐列传》。
13、【老当益壮】当:应当。益:更加。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出处是《后汉书•马援传》。
14、【穷且益坚】也作“穷当益坚”。穷:不得志。益:更加。处境困难而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15、【涸辙之鲋】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出处是《庄子•外物》。
1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出处是《后汉书•冯异传》。
17、【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18、【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19、【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出处是《列子•汤问》。20、【盛筵难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21、【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