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面构成 一 概述2
一 概述
1、平面构成和创造性的关系
创造性和活力是设计人员的必备素质。要进行有目的的视觉传达和艺术创造,就必需掌握并应用视觉语言。平面构成作为设计的基础课程,开设至今,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平面排版的问题,平面构成面对的是即将从事平面专业的学生,它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1、设计者对形态的认识和再创造、2、学习和把握视觉语言的基本规律以及应用。这个课程就要求我们不仅对视觉要素进行理性的分析,以严格的形式进行构成训练,而且提倡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对待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创意思维的训练贯穿始终。
平面构成强调形态间的节奏、韵律、运动、平衡、对比等形式美的原则,探求视觉语言的各种文法、骨骼的组织规律,形象的创造变化等。以新颖、宽容的态度,极大的开拓了形象表现的领域,提供了既严谨又具有无穷扩展前景的设计思路。
2、包豪斯对平面构成的影响
平面设计和包豪斯有着渊源关系。1919年,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格罗佩斯创办了一所设计学府……“包豪斯”。包豪斯所倡导的设计教育理念是以创造性和紧跟时代为它的特点。在感性方面,以人为本,整个设计围绕人,提出设计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并以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理论为基础,研究作用于人的形式美感,遵循自然的法则,把社会的审美层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理性方面,注重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把抽象思维导入设计教育当中,使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并重。对造型基本要素分析思考,严格的构成训练,追求设计的功能性和合格性,从而使艺术和技术获得统一。
虽然1933年随着“魏玛共和国”的解体,“包豪斯”被纳谇查封。但是包豪斯为我们留下了两大遗产:(1)三大构成基础教学法;(2)技术与艺术新统一。二战以后,“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思想迅速向欧美诸国扩散,这种崭新的教育方法得到发扬光大,并且形成了以“三大构成”为特色的基础教学体系。
这所谓的三大构成是指: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以设计色彩学为主的色彩构成。在包豪斯的创新精神影响下,平面构成的发展和深化是和时代同步的。时代不断的发展进步,这个平面构成也不断的进步、发展。
二 构成的元素和形态
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按照一定的原则把各种造型要素组合成美好的形态,它的过程和结果被称为构成。和作纵向研究的美术史相比,平面构成研究的是设计领域当中横向的各类平面设计的基本规律。设计者要传达某种意念,就必需把视觉形象作为传播载体。而组成形象的大小、形状、线条、色彩、肌理等是视觉语言的基本单位要素。这类视觉语言的基本要素体现在设计中为设计要素。
构成元素分为:
1、概念元素:是指人们意念所能感觉到的,而实际当中并不存在。比如三角形尖角上的点,面的轮廓线等。概念元素包括点、线、面。
2、视觉元素:把思想中的概念形态转化为现实形态,以传达设计,作用于视觉的现实要素为视觉元素。视觉元素包括现象的大小、形态、色彩、肌理等等。
3、关系元素:形象在平面中的排列组织形成一定的关系为关系元素。包括位置、方向、空间、重心等等。
4、实用元素:是指设计所要表达的于设计目的有关的内容和功用。内容包括:题材、意义、工艺流程等等。
形态的分类:
1、概念形态„„ 纯粹形态(抽象形)
抽象形又可以分为几何形(无机形)、有机形、偶然形。
·几何形(无机形):一般是由工具绘制出来,视觉效果单纯简洁。是有机形“具体形象”的高度概括,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几何形、不规则形。几何形可以进行准确传递。比如:得知三角形的边长,就能绘制出同样的三角形。几何形大多是由直线和圆构成的形象。·有机形:是和生命相关联的,是指协调的节奏和感性存在于有生命感的形体当中的。这个有机形是具体形象的生动表现,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具象形。它能代表我们日常视觉中经常存在的物体,具有可辨认的形象特征和立体感。视觉要素中的有机形通常是使用任意曲线绘制而成的,而不是用直线和圆规构成的形。·偶然形:不是刻意创造,而是偶然形成的形,比如墙上的污痕,物体撞击留下的痕迹,甚至墨汁滴在纸上形成的污痕等。设计中有时为了获得某种视觉效果,特意使用某种手段来取得的。这个偶然形具有无法再复制的唯一性(只是一次偶尔形成的,如果想再重复出现一样的效果是不可能的,这和艺术创作的灵感类似)。
2、现实形态
现实形态分为自然形和人为形。
·自然形,自然界本身就有的,与人的意念和要求无关的形态。
·人为形,现实形态中的人为形是指人工制造的形态。比如:桥梁、房屋等。
点、线、面、体
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体在设计学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那么接下来我们要了解的是点、线、面、体。点、线、面、体的显著特点就是相对性。极细小的形象就是点、极狭长的形象就是线。而形成定量感的点或线就是面,而面的转折就形成了体。
(一)点、线、面的特点与性质
1、点
几何学中电只有位置,没有方向感,没有面积大小。在平面上应用的点具有表明位置的特点,而没有长度、宽度和厚度,作为造型设计的要求,点是一切形态的基础,是力的中心。点在视线的作用中具有求心的紧张性(固定位子不动和焦距的作用)。当画面只有一个小时,我们的视线就集中在这一点上,而当画面只有两个大小相等的点时,我们的视线就会在这两个点之间移动。当有三个或者是三个以上的点是,我们的视线就会在这三个点之间移动,同时出现面的感觉。
(1)单点:具有视觉的吸引力(注意力),而单点的位置性很重要,居中会有平静、集中感,可以占据全部的视觉空间;偏上的时候,有下落、不稳定的感觉,形成视觉的流程;而这个单点偏下的时候,画面往往就会有比较安定的感觉,但是也比较容易有被人忽略的弊端等等这些特点;另外要注意的是:单的方点或者是角点还可以具有方向性,就是有代表方向的感觉,代表了一定的方向,而圆点就没有这个特点。
(2)两点:两点就有张力,会引导视线的移动,形成视觉流程。我们视线会反复在这两点之间移动,这是就会出现线的感觉。
(3)复点:这个复点也就是三点以上。点的靠近和并列,会形成线的感觉,而三个点就可以成为面,点数越多,点的聚集就越会产生面的感觉,点的间隔越小,面的感觉性质就越强。另外:复点是形象产生的基础(例如:点绘)
(4)大小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当我们把大小点放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形成空间感,距离越近的点,相互吸引力要比距离远的点要强烈。小点往往被大点吸引。
当然还有整点、碎点、重叠性的点等等,这里我们就不一一的说明了。
2、线
在概念中,面与面交界的地方存在线,线是面的界线,形状的终止处。作为显示形状的线,必须具有长度和宽度或者是厚度。长度是线的特征。如果失去了长度,那线就就成为面或者是点。只有宽度比长度小才可以称为线。
(1)单线:单线具有分割的特征,可以切分最小的面,从而形成形象。(2)双线:一般不管是同一运动方向性的双线,还是不同方向性的双线,还是在曲直同在的双线,一般都是细线为辅,粗线为主。
(3)复线:因为线的重复排列会形成面,把线进行疏密的排列,会产生明暗调子的变化。在用线群进行设计的时候,在线的粗细、长短、明暗等一切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间隔密集的线群会向前进,而间隔宽松的线则会后退,表现强烈的远近感和立体感。
(4)长短与宽窄线:形成空间感和面的起伏感,一般情况下粗细线可以产生空间感,粗线感觉前进,而细线感觉后退。而当线的粗细、长短相同的时候,深色的线就要比淡色的线具有前进性。
(5)曲与折线:直、曲线排列可以形成肌理感和凹凸感。
3、面
平面具有位置、长度、宽度而没有厚度。前面我们也说过了点、线排列以后可以形成面。面的形成通常有下面几种形式:a、许多点的集合b、许多线的接近,呈纵横交错立体的断面或者界限。C、线横向移动,点或线的扩大形成面等。
4、体
概念中的体通常是面的集结,它有长度、宽度、位置、方向,并且受到面的规限。(1)表现在平面上的体:把面转折围合就成为体,但是平面的题是没有实际重量感的。正是通过改变面的眼神方向,形成实体和虚体。
(2)体的形状:平面上的体的形状有锥体、球体、方体、自由体、柔软的线体,硬挺的面体,抽象的几何形体,具象的形体等等。
(二)点、线、面、体的情感表达
1、点:通过聚散变化,表现出韵律感、秩序感等等情感。(1)大点:它所具有的情感特点是简洁、单纯,但是它缺少层次(2)小点:丰富、光泽感,但是琐碎、零落(3)方点:秩序感、滞留感(4)圆点:运动感、柔顺、完美
(5)实点与虚点:实点表达的是真实、肯定。而虚点表达的是虚幻、轻飘
2、线:线有许多的情感内涵,直线和曲线是线的两大系统。(1)直线:表达出平静、力量,具有男性的情感特征
a、水平线:平稳、快速、静寂 b、垂直线:下落、上升、端庄、肃穆 c、折线:动荡、焦躁不安 d、斜线:飞跃、下滑
e、粗线:强劲、笨拙、迟钝、有力 f、细线:秀气、敏锐、柔弱、锐利 g、虚线:柔弱、神秘 h、糙线:神经质、粗糙、古朴
(2)曲线:表现出速度、动力、弹力,具有女性的情感特征 a、几何曲线:规范、典雅、柔软、呆板
b、自由曲线:自由、轻快、随意、柔弱极富有表现力 c、封闭线、开放线、弧线等等
3、面:面的情感内涵基本上容纳了点和线的情感特征 a、方形的面:具有严谨规范感,但是容易让人感觉呆板 b、角形面:具有刺激感、鲜明、醒目 c、正圆形面;由于过于完美而缺少变化
4、体:体的情感来自于点、线、面情感的总和性。完整的体,给人以完整、圆满的情感感受。残缺的体,给人以遗憾的、叹息的情感。实体给人以真实、可信的存在感,而大的体往往给人压抑的感觉等等。另外几何体给人以严谨感,而自由体给人以轻松感。
(三)情感综合练习
了解点、线、面、体的情感的目的是为了以后在设计中更好的表达设计要求的情感,来控制和引导看的人的情感。再复杂的设计,主要的情感还是来源于点、线、面、体的情感。
作业:
(1)以一首歌曲为主题进行点、线、面、体的情感主题设计。(规格:20*20cm)(2)选择一个英文字母为基本形态,用点线面等构成手法,作出12个不同的抽象形式表现构成。(线面组合、面体结合、线面体结合、点线面结合、曲线、直线、立体、空间感表现可以供参考)(规格:10*10cm,最小不低于5*5cm)
三 形象(是由点、线、面基本元素构成的)
形的创造:当形移动或者两个以上的形出现在同一环境的时候,两者产生一定的联系。变换图形的联系状态和运动方式,组合后的形态也随之变化。一般形的创造有下面几种形式:
(一)加法
由两个形象相加、相切。相交等组合而成的。也就是由一个形象和另一个形象相加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
(二)减法
由两个形象相减而成。也就是一个形象被另一个形象减了以后而形成的形象。
(三)分割法
这种方法是我们造型当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法。它是一个基本形被一种或者是几种方法分割而产生新的形象。一般分割的方法有:
1、等形分割:单位相等,面积相等,因为明度和彩度变化,所以分割后整个造型更严谨、耐看。
2、等量分割:面积、形状都相同,但是在位置排列上相互转换,使造型赋予变化,让人得到均衡的安定感。
3、渐变分割:分割线和分割线之间的距离按照数列递减或者递增,形成垂直、水平或者是斜向、波纹、漩涡纹等形态,出现速度感和量感的变化。
4、自由分割:不规则的、自由分割的方法,不拘泥于任何规则,排除生硬、单调、对称性,要有长度、方向、大小等不同形状的变化。
(四)重叠法
由一个形象覆盖在另外一个形象上产生的。这种方法可以产生空间的(1)透明关系(2)前后关系(3)旋转螺线和向心的进深以及扩散感。
(五)透叠法 具有透明感的两个形象相叠以后,留取不重叠的部分,形成的一个新的形象。
(六)联合法
两个形象并置以后,产生的一个新的形象。
(七)分离法
把两个形象在不连接的情况下,产生一个新形象。(主要是保持基本形之间的距离,互相不接触)
(八)差叠法
两个形象相交叠以后,去除相交的部分,把其他部分留取。这种形象比较具有抽象效果。
作业:
(1)以△、○、□为原形,任选其中两个形,创造新形20个(每小格不小于5*5)
(2)画出客观世界中和抽象形△、○、□有关的形各20个
四 骨骼:在设计中有时按照一定的网格、格式编排图形,我们将这网格、格式称为骨骼。
五 基本形:在设计中一次或者多次使用的形称为基本形。
六 重复:重复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人的心脏的跳动,每天日出、日落都是周而复始的重复。在平面设计中一个完整、独立的形象被称为单形,单形如果同时出现两次以上,就构成了重复。重复包括重复骨骼和重复基本形。重复产生节奏,具有统一感。但是同样的节奏延续时间过长的时候,就容易显得单调乏味。
1、重复骨骼
所有骨骼当中最基本的一种,重复骨骼的编排规定了基本形有规律的移动。最普遍的重复骨骼是把画面分割为若干正方形骨骼单位,这种正方形骨骼单位所承纳的基本形的形状是最多的。骨骼单位靠骨骼线界定。中国传统绘画构图用的“九宫格”就是一种重复骨骼。骨骼线的移动和变化产生新的骨骼。
2、重复基本形
▲在设计当中两次或者两次以上使用同一形状为重复基本形。使用重复基本形过程中可以是完全重复也可以是基本重复。
▲完全重复基本形,在形的大小、方向等方面不作任何改动。而基本重复的形则可以有许多变动甚至被骨骼线切割。比如:方向、大小、位置。基本重复的行比完全重复形更为复杂的效果。
作业:
(1)重复骨骼重复基本形(抽象形)1幅。
(2)重复骨骼重复基本形(具象形)1幅。(规格:20*20cm)
七近似
自然界中完全相同的东西几乎没有,例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一片树叶。但是,类似的物体非常多。一般来说,以外观形态分类的物体,形状大多近似。设计中作为视觉元素的形,可以有形状、大小、肌理、色彩等方面的近似。(换句话说近似,首先要考虑的是形象的近似,然后才是大小、色彩、肌理、排列等的近似)近似不仅具有重复的同一感,而且比重复多了一份生动与活泼。但是形与形之间近似的程度过大则产生重复感;近似的程度过小会破坏同一感和画面的平衡。
以“类”的观点对待近似可以很快找到近似的形状。比如:植物学分类中的卵形叶、爪形叶。同类的 叶子外形上相近,但是每一片叶子的叶脉、质感、形状各不相同。
在平面构成中创造近似的形可以以基本形的相加、减缺、方向变化等手段获得。只要造型的基本要素都存在便能获得近似感。
(一)近似的方法
1、形象的近似:让形象在特征上具有类同的特征。
2、大小的近似:让形象在大小量化具有相似性。
3、排列的近似:让形象在排列组合上具有相似性。
4、色彩的近似:让形象在色彩上具有相似的色相、明度、纯度。
5、形象处理的近似:让形象在表面处理上运用相似的手法。
6、表面肌理的近似:让形象在表面的肌理特点上具有类同的相似性。
这么多近似手法,但是在做近似作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先考虑形象近似,然后再从大小、排列、色彩、肌理等这些方面入手。
(二)近似的要求:
1、相同的内容占主体
2、差异的内容占少数 在重复骨骼的基础上,每一格作无规律轻微的变动,这样就产生了近似,每一格的单位变化大同小异,整体感觉趋向统一,以统一为准则。
作业:
利用近似的形似作形象构成设计二幅。(具象、抽象形),规格:20*20cm
八 渐变(渐移)
顾名思义是逐渐变化的意思。素描中,组织明度调子常常运用明度的逐渐变化,来追求画面的立体感和深度,渐变是以类似的基本形或者骨骼渐次地、循序渐进的逐渐变化,呈现一种有阶段性的调和秩序,它是一种有规律的变化。
在平面设计中,渐变比较容易表达细腻的情感变化,并且能够形成一定的空间感、运动感、变化比较的丰富。
(一)渐变骨骼
渐变的骨骼是把骨骼线进行不同方式移动的骨骼形式,在有节奏的渐变中,它的渐变的发展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
1、等比:用一格基数所得的乘方,依次排列所形成的数列。例如:
2、费勃那齐数列:数列相临两项的数字和为第三项的数值。例如:
注意在平面构成中渐变骨骼具有很强的规律性,骨骼道德规律性变动产生渐变骨骼。这种变动的幅度不能太大,相互变化的形和形之间,只允许一定量的变化,并且是循序渐进的,如果变化过大,失去了形和形之间的联系,而成为突变。
(二)渐变基本形
基本形有规律、逐渐的增减变化,以这来代表形成发展性的渐变特征(比如:植物的生长、蝉的蜕变、月亮的盈亏等等。)具象的形象渐变比抽象的形象渐变要复杂,所以制作的时候要考虑具象渐变过渡的自然性、可行性、可信性。这个基本形渐变是可以作大小、方向、位置上的变化。
1、大小:基本形由大到小或者由小到大逐渐,比如:气球充气,还有水波的逐渐扩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远近的变化,具有空间的深度感。
2、方向:比如运动物体的转向,例如:„„形体的方向由正面逐渐转向侧面。
3、位置:就象人行走、上下楼梯一样,形在骨骼中,进行上下左右的位置移动。作业:
(1)渐变骨骼一幅(规格:20*20cm)(2)渐变骨骼渐变基本形一幅。
九 放射(发射)
发射和密集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许多动物、植物都有发射的结构现象,比如:鲜花的花瓣排列,动物的羽毛排列。也可以说发射是一种特殊的重复。发射的一大特点就是近中心的空间比较拥挤,而远离中心的部分比较宽松。发射的形式有:离心式、移心式、同心式、多心式。
1、离心式:基本形的方向性为向外扩散,发射点在中心部位,有向外运动的感觉,这种形式是应用较多的形式之一。看课本第39页,图4-49,4-50由于基本形的不同,它有直线发射和曲线发射等不同的表现形式。
2、移心式: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轨迹,有秩序的移动放射点的位置,是发射形成有规律的移动变化。比如:陀螺的旋转痕迹。
3、同心式:基本形的发射点不动,而基本形的排列数量却成倍增加,形成实际上是扩大的形式,扩散形式。比如:水波纹的扩散。
4、多心式发射:在一幅画中,基本形以多个中心为发射点,形成丰富的发射集团。这种形式相对于其它几种发射形式更加丰富。
作业:
(1)同心式发射一幅。
(2)移心式发射一幅。(规格:20*20cm)
十 密集(结集)
密集是对比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也称为结集。在平面构成当中,我们把数量众多的基本形,有疏有密、无规律性的排列,这样的构成方式称为密集。我们日常生活中密集的现象非常多,比如广场上的人群、夜空当中的星星等等。密集是以追求疏密节奏以及空间的动态平衡为主要特点。它体现了一种收拢性,以不同的方式聚合,体现了一种疏密效果,它是不遵循骨骼的支配的,是没有骨骼的,作自由性的结合。“密”有多的意思,如果想在很小的空间里面要显得多就只能把形象缩小,这样才能体现出“密”。如果使用的基本形过大,就会出现面的感觉,会削弱了密集的特点。
在密集的构成当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空间和物体的自由分布以及分布的多种情况。课本上介绍了三种密集的方式,大家现在利用点时间看下,最后强调,一张画面要体现出强烈的疏密效果,画面上的形象要小。
作业:
密集一幅,基本形自定。
十一 对比
对比是把两个不同的因素放在一起的时候,它们能给人以共同的视觉感受,这样的构成方式称为对比。课本上第42页对比的概念,大家看一下,在平面构成的形体组合中,如果形体配置时相互之间存在对立的因素,并且因为这些对立因素的存在,能够使这些形体的其中一方或者各自的特征得到一定的加强,那么,这样的构成方式我们可以称为对比。对比也是一种自由构成的形式,它不受骨骼线的限制,而是依据形态本身的大小、疏密、虚实、显隐、形状、色彩和肌理等方面的对比而构成的。
对比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大家都知道,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设计中,通过对比使两种性质的元素在画面中互相的刺激、衬托,这样才会使各个要素的特征更加突出。
这里我们要说下,在我们平面构成当中,最强的对比关系是特异,而最弱的对比关系是重复。
根据不同的元素,对比可以分为:大小对比、形象对比、面积对比、位置对比、方向对比、曲直对比、明暗对比等等。
1、大小对比:利用大小的因素(大小的物体)能形成画面的主次关系,一般比较主要和比较突出的形象会比较大,和细小部分形成对比。
2、形象对比:不同形状或者形象(如几何形和有机形,简单形和复杂形)所形成的对比。这种对比会增加画面形象的丰富性,会突出主要的、复杂的形象。
3、面积对比:形状在画面所占的大小不同而形成的对比。
4、位置对比:(位置的移动)形状在画面的位置的不同形成对比,能形成平面空间的布局,形成多少和聚散的关系。
5、方向对比:形和形的方向不同所形成的对比,这种对比容易形成律动感、充满张力,但是要避免出现凌乱的感觉。
6、曲直对比:利用曲直的因素,表达矛盾的心理,或者是柔和、或者是刚硬的。
7、明暗对比:(黑白对比)黑白对比可以产生比较强烈的视觉效果,可以表达比较强烈的情感。
我们在对对比的练习,通常都是依照对比的原则方式,在指定的空间里头,利用自定的形象进行构成设计,基本形可以根据画面需要自己设计。
作业:
试用三种以上不同形,设计出具有均衡感的构图。(对比形式需要运用三种以上,比如大小、明暗、曲直、形象)
十二 肌理
肌理即物体表面的纹理。也就是物体的表面质感。因为在肌理的构成形式上我们可以应用重复、渐变、放射和特异、密集、对比等等所有的设计构成形式,形成综合的设计形式。也可以说肌理是一个特殊的设计表现形式。
肌理是由于物质内部结构的不同,所表现出物质表面的不同质感。比如:棉布、的确良、丝绸、麻纺布等等因为它们的内部结构不同,所有表现出来的它们各自的表面有不同的质感,有的是光滑的,有的是粗糙的等等。
肌理一般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
1、视觉肌理
视觉肌理具有一定视觉元素和关系元素的表现内容,它是用来装饰使设计效果更加丰富多彩。视觉肌理的创造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材料和表现手法可以求得丰富的肌理效果。那么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方法:绘写法、喷绘法、印染法、刻剪法、拼贴法、着蜡法等等。
(1)绘写:是用各种笔和不同的颜料,以有规律和无规律的两种方法,直接在画面上画出肌理效果。
(2)喷绘:是把颜料调和成适当的浓度,再用喷笔或者是其它工具喷洒在画面上,以颜料的排列组合形成肌理。
(3)熏炙:利用火焰的熏炙使纸的表面产生一种肌理,把烧焦的痕迹粘贴在画面上也可以形成肌理。
2、触觉肌理
触觉肌理是用手接触而感觉到的肌理。在平面设计中,任何粘附于设计表面上的物质都可以作为触觉肌理。制作触觉肌理的方法很多,比如:粘贴、招皱、钉、钻、焊等,包括现成的、改造的、特殊的触觉肌理。作业:
1、视觉肌理一幅。
2、触觉肌理一幅。
或者是各种材料混合应用。(20*20cm)
十三 重构
重构也叫变异。它是立体派常用的手法,创造形的方法之一。把一个原形进行分割重新组合,可以创造出既有统一感又具有变化的构成。
(一)变异构成,是指形象的变化虽然和原形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差异,但是并不改变形象的基本面貌。
(二)变异的方法
1、切割法:为了设计的需要,把形象做必要的切割处理,经过各种方法重新拼贴以后,形成的新的形象。切割的方式有:纵向式、横向式、弧线式、斜向式。重新拼贴的方法有:联合式、间隔式、渐变式、底纹式等。(1)纵向式:将画面沿纵向等距离切割。(如图)(2)横向式:把画面横向等距离切割。(3)弧线式:将画面用等距离弧线切割。(4)斜向式:将画面以斜向方式等距离切割。
2、重新拼贴的方法:
(1)联合式:将切割的画面,每条不留缝隙的紧贴在一起。(2)间隔式:以某种间隔的方式将画面的条重新粘贴在一起。(3)渐变式:画面条之间的距离是以渐变的距离重新粘贴在一起。(4)底纹式:是将画面的分割条粘在另一张有画面内容的底纸上。
这样,由于重新组合、拼贴的方法,次序和画面的切割次序不同,组合不同,就形成了各种形态。
3、格变法:在原来形象上按照一定的方式打格,然后在设计图纸所画出新的格式上(移位、变形,但是上下格数相等),按照原形各位的布局移到变形部位,成为新的变异形象。格式可以长方形,菱形、曲线形等等。
作业:
1、割裂的粘贴构成设计。
2、格变的构成设计,要求原形和变后形象都要画。(规律:20*20)
十二 特异
自然界中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而这种发展变化的本身就是要不断的突破旧有的框框,进行创新。在旧秩序中产生不秩序的因素,形成新的秩序,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和提高,这就是特异的作用。特异的形式是有意要违反秩序,目的在于突出焦点,打破单调的局面。
(一)概念
特异:一种破坏旧秩序的形式,是在相同的大多数基本形中所出现的特殊状态,是个性和共性形成对比,而且是最强烈的对比。(说到对比我们要了解,最强的对比是特异,最弱的对比是重复)
(二)形式
任何元素都可以来作特异的处理。特异的形式可以分为位置的特异、形象的特异、方向、大小、色彩、肌理的特异等等。
1、位置的特异
基本形在位置上的特殊性,能延长视觉的停留的时间,产生引导视线的作用,使重点突出。
2、形象的特异:(例:一堆款式一样的茶杯,其中有一个茶壶)基本形在形象上的特殊性,能增强形象的趣味性,使形象更加丰富,并且形成衬托关系。
3、方向的特异:基本形在方向上的特殊性,能形成一种视觉流程,使整个画面保持平衡,形成律动关系。
4、大小的特异:基本形在大小的特殊性,能强化在基本形的形象,使这个形象更加突出、鲜明,这种特异也是最容易运用的。色彩、肌理„„
注意:特异是在规律性的骨骼中,部分骨骼单位在形状、方向、大小、位置等等方面产生的变化,是对原有骨骼规律的破坏。但是这种破坏必须具有局限性(局部的变化),大部分骨骼应该保持一定的秩序,一定的规律,这样才能保持整体感和造成一种特异感。
作业:
特异一幅,基本形自定。(规格:20*20cm)
十三 重构
(变异)重构是立体派常用的手法,创造形的方法之一。把一个原形进行分割重新组合,可以创造出既有统一感又具有变化的构成。
(一)变异构成
是指形象的变化虽然和原形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差异,但是并不改变形象的基本面貌。
(二)变异的方法
1、切割法:为了设计的需要,把形象作必要的切割处理,经过各种方式重新拼贴后,形成新的形象。
切割的方法有:纵向式、横向式、弧线式;
重新拼贴的方法有:联合式、间隔式、渐变式、底纹式等等。(1)纵向式:把画面沿纵向等距离切割。(2)横向式:把画面沿横向等距离切割。(3)弧线式:把画面用等距离弧线切割。(4)斜向式:把画面以斜向方式等距离切割。
2、重新拼贴的方法:
第二篇:平面构成试题
平面构成试题
一、填空题
1、在规律性骨骼和基本形的构成内,变异其中个别骨骼或基本形的特征,以突破规律和单调感,使其形成鲜明反差,造成动感,增加趣味,即为特异构成。
2、对于是一种自由构成的形式,它不以骨骼线为限制,而是依据形态本身的大小、疏密、虚实、显隐、形状、色彩和肌理等方面的对比而构成的。
3、重复的平面构成通常可分为四种形式,即:基本形重复构成,骨骼重复构成,重复骨骼与重复基本形的关系,群化构成。
4、曲面空间是指由于基本形的倾斜或排列的变化,在人的视觉中会产生一种空间旋转的效果,所以倾斜也会给人一种空间深度感。
5、矛盾连接是指利用直线、曲线、折线在平面中空间方向的不定性,使形体矛盾连接。
6、连洛斯三角形是指利用人的眼睛在观察形体时,不可能在一瞬间全部接受形体各个部分的刺激,需要一个过程转移的现象,将形体的各个面逐步转变方向。
二名词解释
1.面是线的连续移动至终结而形成的,面有长度、宽度,没有厚度。
2.大小空间是指由于透视的原因,相同的和物体在视觉中会产生近大近小的变化。根据这一视觉现象,在平面中就会产生大形在前,小形在后的空间关系。3.大小渐变是指依据近在远小的透视原理,将基本形作大小序列的变化。给人以空间感和运动感。
4.离心式是指基本形由中心向外扩散,发射点一般在画面的中心,有向外运动感,是运用较多一种发射形式。
三、简答题
1、那些对比因素怎样才能协调或比较协调呢?
(一)保留一个相近或相似的因素。
(二)使对比双方的某些要素相互渗透。
(三)利用过渡形,在对比双方中设立兼有双方特点的中间形态,使对比在视觉上得到过渡,也可以取得协调。
2、渐变的基本形与骨骼的关系? 答:
(一)将渐变的基本形纳入重复的骨骼中。
(二)将重复的基本形纳入渐变的骨骼中。
(三)将渐变的基本形纳入渐变的骨骼中。
在渐变构成中基本形和骨骼线的变化非常重要,既不能变得太快,缺少连贯性,又不能变得太慢,重复累赘。只有这样,才能使画面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又有空间透视效果。
3、发射骨骼的构成因素有那几个方面? 答:1.发射点:即发射中心,焦点所在。
2.发射线:即骨骼线。它有方向、线质的区别。
4、渐变构成形式有哪几种? 答:1.单元渐变:也叫一次元渐变,即公用骨骼的水平或垂直线作单向序列渐变。2.双元渐变:也叫二次性渐变,即两组骨骼线同时变化。
3.等级渐变:将骨骼做竖向或横向整齐错位移动,产生梯形变化。4.折线渐变:将竖的或横的骨骼线弯曲或弯折。
5.联合渐变:将骨骼渐变的几种形式互相合并使用,成为较复杂的骨骼单位。6.阴阳渐变:使骨骼宽度扩大成面的感觉,使骨骼与空间进行相反的宽度变化,即可形成阴阳、虚实的转换。
四、论述题
1、浅谈重像的意义,举例说明?
答:按照一定的目标,利用形的相似性,把一种形象渐渐地变为另一种形象称为变像。重像在于重合的意义,而变像在于过程的意义。也就是形态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变像是渐变的一种表现形式。自然界处于一种变化中,比如从蚕到蛹的变化是渐变,水遇冷变成了冰,遇热变成气是渐变,而它们从加一个角度来看又是突变。
在艺术造型中经常变形,以住的变形只是做一种加减法,树仍是然是树,人仍然是人,如果把树变成了牛,牛变成了人似乎是一种神话或魔术,而我们的图形想象就是要把两种经上图形想到转换过来,例如把鹿角和树的相似形态相互组合,渐变转化、分割,象征着大自然中宁静、和谐的美。中间的过渡和状态是关键,它溶合了双方的个性,取其共性,是一种抽象的近似性,非此非彼,似是而非,形成了具象、抽象、幻象的统一。在看来似乎是根本不同,没有丝毫共同之处的图形中,找到相似的共同特征,联结不同世界,用共性来创造其个性,把不合逻辑的形象联结起来表现成合乎逻辑的寓意。
2、平面上形成的空间的因素是什么?如何表现? 答:
(一)重叠空间:两个形体相重叠时,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这也就是平面的深度感,是感知形体空间最明显的一种启示。
(二).大小空间是指由于透视的原因,相同的和物体在视觉中会产生近大近小的变化。根据这一视觉现象,在平面中就会产生大形在前,小形在后的空间关系。
(三)倾斜空间:由于基本形的倾斜或排列的变化,在人的视觉中会产生一种空间旋转的效果,所以倾斜也会给人一种空间深度感。
(四)曲面空间:弯曲本身就具有起伏变化,因此平面形象的弯曲,就会产生深度的幻觉,从而造成空间感。
(五)投影空间:由于本身就是空间感的一种反映所以投影的效果也能形成一种视觉上的空间感。
(六)交错式幻象图:现实中的任何形体总是占有明确、肯定的空间位置,非此即彼。但是,在平面图形中可以将形体的空间位置进行错位处理,使后面的图形又处于前面,形成彼此的交错性图形。
(七)连洛斯三角形是指利用人的眼睛在观察形体时,不可能在一瞬间全部接受形体各个部分的刺激,需要一个过程转移的现象,将形体的各个面逐步转变方向。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80分)。
1.、、立体构成合称“三大构成”,是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课程。
2.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按照形成方法可将设计中的形分为几何形、有机形和。
3.形式美的法则包括对称和
、和调和、节奏和
、夸张和简化等。
4.色彩来源于牛顿利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为红、、、、、、七色。
5.色光、色光和蓝紫色光混合呈现出白光。色料的三原色是
、和
,三色混合为
色。6.将色相环中的色相填充完整:
7.色彩的三属性是指色彩具有的、、三种性质。
8.在有彩色中,色的明度最高,色的明度最低,色的纯度最高。
9.绿色是
、等的象征。在我国象征权力的颜色是
色。10.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有
构成、构成、构成和发射构成,其中发射构成可分为离心式、、和多心式等几种形式。
二、判断题(你认为正确的画“√”,认为错误的画“×”。每小题2分,共10分)。
1.平面构成讨论的问题在各种设计形式中都存在,并且都是基础问题。
()
2.点是设计中最活跃的元素。
()
3.明度是指色彩的相貌,是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
()
4.无彩色系统的色彩其基本特点是具有明度和纯度变化。
()
5.在视觉造型领域,点、线、面的概念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彼此之间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简述题(第1题4分,第2题6分,共10分)。
1.变化统一是形式美总的法则。请简述“变化”与“统一”的作用,或者“变化”与“统一”的关系。
2.中国联通的标志原为象征科技的蓝色,后改为红色。你怎样理解这一改变?(资料:中国联通的公司标识是由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回环贯通的线条,象征着中国联通作为现代电信企业的井然有序、迅达畅通以及联通事业的无以穷尽,日久天长。)
第三篇: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教案
第一章:平面构成的造型要素
一、构成概述
(1)构成的来源
构成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理念、形式基础,产生与20世纪初。其三个重要的源头一般认为是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构成主义运动、荷兰的风格派运动和以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为中心的设计运动。
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构成主义设计,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在俄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当中产生的前卫艺术与设计运动。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因素干扰,构成主义运动没有产生世界性的影响。一批构成主义、前卫艺术的探索者离开俄国前往西方,将俄国的构成主义传入西方,对艺术和设计新形式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荷兰“风格派”是荷兰的一些画家、设计家、建筑师在1918年—1928年之间组织起来的一个松散的集体。发起人和组织者是《风格》杂志的编辑杜斯伯格,这本杂志也是维系这个集体的中心。“风格派”的设计特点是高度理性,它的思想和形式都源于蒙特里安的绘画探索。
1919年,德国创建“公立包豪斯学校”,建筑设计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院长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教育口号,并在“包豪斯”学院最早设立了以“构成”为基础的课程。包豪斯为了加强现代设计理论基础及介绍综合性的美学思想,于1925年开始编辑并出版了“包豪斯”丛书,传播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思想以及新的设计教育计划和方法。从那时候起,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思想便一直影响着世界的设计发展,它因此被誉为现代设计的摇篮。
相对于俄国的构成主义和荷兰的“风格派”,德国包豪斯无疑是影响最大的。虽然它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在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从建筑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平面设计、染织设计到家具设计,从理论到实践,乃至教学、全面地对现代设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包豪斯使现代设计思想传遍全世界并使之成“正果”,它不只是遗存在历史之中,更有如不死的火凤凰,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设计创作和设计教学,我们仍可以时时见到其闪烁着的光芒。
构成主义讲求的是形态间的组合关系,即设计师主观地考察事物间的构筑规律,再按自己的理解直观抽象地表现客观世界各形态的组合关系。在具体的设计中,它强调功能与形式的统一,而不是设计对象的外部施加装饰。这一理论使得艺术设计脱离了传统的纯粹艺术与传统装饰的方法。(2)学习构成的目的
通过学习构成,培养和提高造型能力,训练对形式规律的掌握与运用,更重要的是建立新的四外方式和造型观念,达到丰富艺术想象力和启发创造力之目的。设计构成的学习能让设计者在未来的设计中有独特的构思、形态的合理组合以及美的感觉。学生经过构成课程的练习后,在观念和审美意识上,应能够从旧有的模式中逐渐地解放出来,从而养成具有创新价值的创造力。设计构成的学习属于设计基础训练的范围,它是今后设计创作的一个准备阶段,它能将未来的设计创作变成一种自然而深入的创作,而非一种盲目的状态。它能培养设计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找到一个适合的点或定位来进行设计创作,做到有的放矢,并且还能培养一种对事物的敏锐的观察力。
设计构成理论是人们在长期艺术创造中对造型规律的认识与总结,对现代设计影响深远。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设计尤其是商业领域的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平面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有了更高的要求,设计的构成元素在这些设计中占据了极高的比例,甚至完全控制着整个设计的创意思想和形式。(3)平面构成的概念
平面构成的完整定义是:将既有的形态,包括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在二维的平面内依照美的形式法则和一定的秩序进行分解、组合,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形态及理想的组合方式、组合秩序。
(4)平面构成的特点
平面构成不是表现具体的物象,但它反映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其特点有二:
第一,它以知觉为基础。它把自然界中存在的复杂过程,用最简单的点、线、面进行分解、组合、变化、反映出客观现实所具有的运动规律;
第二,它是一种理性活动,自觉而有意识的再创造过程。平面构成运用了数学逻辑、视觉反应、视觉效果,对形象进行重新设计并突出它的运动规律,表现出具有超越时空的图形效果。
(5)平面构成的分类
任何形态都可以依据构成原理进行构成。平面构成主要可以分为自然形态的构成和抽象形态的构成两大类。
1、自然形态的构成
以自然形象为基础的构成形式就是自然形态的构成,该构成法保持原有形象的基本特征,对形象整体或局部进行分割、组合、排列,构成一个新图形。
2、抽象形态的构成
以几何形象为基础的构成形式就是抽象形态的构成,该构成法以点、线、面等构成元素,按照一定的构成规律进行几何形态的多种排列组合。抽象形态的构成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规律性的组合,如重复、近似、渐变等,其视觉效果具有节奏感、运动感、进深感、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非规律性的组合,如对比、集结、肌理、变异等,其视觉效果具有张力和运动感,组合比较自由。
二、构成的形态要素
1、点
(1)点的概念
几何学中指没有长、宽、厚而只有位置的几何图形为“点”。在平面构成中,点的概念是相对的,它在对比中存在。例如,地球是巨大的,但它在宇宙中就成为一个点。相对而言,越小的形体越能给人以点的感觉。课堂练习1:关于点的联想 作业要求(1):从宏观角度,发挥联想,记录关于点的图案。例如:脸上的雀斑、苹果上的蛀虫洞。。。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数量越多越好,同时也要注意图像的质量。这个练习可以采用分组合作比赛的形式进行。作业数量:1页 作业尺寸:A4 建议课时:1课时
构成中的点不同于几何学中的点。自然界中的任何形态,只要缩小到一定程度,都能够产生不同形态的点。作业要求(2):
使用现成工具表现点的形态。可以是用同种工具表现不同点的形态,也可以是用不同工具表现不同点的形态;也可以是用不同的工具,表现同一种点的形态。关注点的形态样式,最大限度的发掘形态的可能性,拉开点形态之间的个性。作业数量:8张
作业尺寸:100mm*100mm/张 建议课时:2课时 作业提示:这里的现成工具指商店可以购买的绘画工具,如铅笔、毛笔、水性笔、油性笔等。尝试把每种工具的特性研究透彻,发挥到极致。作业要求(3):
使用自己创造的工具来表现点的形态,工具不限。作业数量:8张
作业尺寸:100mm*100mm/张 建议课时:2课时
作业提示:注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寻找或创造多样的工具,鞋底、筷子、麻绳、图钉、瓦楞纸板等许多身边的物都可以用来创造“点”。随着工具的多样化,点的形态也会更加丰富多变。注意画面中点的具体形态、大小、疏密以及由点所形成的画面黑白灰关系。
(2)点的构成方式
1、不同大小、疏密混合排列,使之成为一种散点式的构图形式;
2、将大小一致的点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给人的视觉留下一种由点的移动而产生的线化感觉;
3、以由大到小的点按一定的轨迹、方向进行变化,使之产生一种美的韵律感;
4、把点以大小不同的形式,既密集、又分散地进行有目的的排列,产生点的面化感觉;
5、将大小一致的点以相对的方向逐渐重合,又产生微妙的动态视觉
6、不规则点的视觉效果。
2、线(1)线的概念
几何学上指一个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直线和曲线两种。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在几何定义中,线只有位置、长度而不具有宽度和厚度;从构成的角度讲,线既有长度,也可以具有宽度和厚度。(2)线的形态
直线和曲线是线的最基本形态。直线中又分为垂直线、水平线、斜线;曲线中又分为几何曲线和自由曲线。课堂练习:
作业要求:使用现成工具表现线的形态
作业数量:8张
作业尺寸:100MM*100MM
课时:2课时
作业提示:注意利用线的长度、粗细、间距、形态等特性传达不同的情感,或精致、或跳跃、或理性,又或者拙劣。课堂练习:
作业要求:使用自己创造的工具表现线的形态;根据命题,准确表现出线的不同性格。
作业数量:8张
作业尺寸:100MM*100MM
课时:2课时
作业提示:根据命题表现线条时,首先应当分析命题,用心体会命题的情感印象,在选择合适的工具加以表现,同时注意画面的节奏感与秩序感符合美的形式法则。线的练习应当注重表达不同的情感,或灵活飘逸、或秩序井然、或精致坚韧、或厚重沉稳。
线的构成方式:面化的线、疏密变化的线、粗细变化的线、错觉化的线、立体化的线、不规则的线。
3、面
(1)面的概念
几何学上把线移动的轨迹称为面,面有长度、宽度没有厚度
(2)面的形态
面有规则面和不规则面。规则面是由圆形、方形等几何图形所组成。圆形、方形这两种面的相加和相减,可以构成无数多样的面。不规则的面是由曲线、直线围成的复杂面。(3)面的构成方式
面体现了充实、厚重、整体、稳定的视觉效果。
几何形的面:表现出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
自然形的面:不同外形的物体以面的形式出现后,给人以更为生动、厚实的视觉效果; 徒手的面:主观随意性较大,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 有机形的面:得出柔和、自然、抽象的面的形态; 偶然形的面:自由、活泼而富有哲理性; 人造形的面:具有较为理性的人文关怀。作业要求:循序渐进设置三个环节:(1)白面积在黑面积上移动;
(2)两部分白面积在黑面积上移动;
(3)白面积可以任意裁切,黑面积不动,用取景框构图。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法则
基础骨骼
认识骨格
骨格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基本形组合起来的编排方式,就如人体的骨架一样起支撑作用。在构成中,骨格支配着构成单元的排列方式,它决定着各个组成单元的距离和空间,在构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骨格的形式与作用
骨格可分为规律性骨格和非规律性骨格、有作用性骨格(显性)和无作用性骨格(隐性)。规律性骨格:指骨格规律性很强的有序排列方式,如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等构成方法。非规律性骨格:是一种自由的构成形式,它体现了很大的随意性,如密集、对比、变异等构成方法。
有作用性骨格:骨格线将画面划分成许多骨格单位,每个骨格单位就是基本形的存在空间。基本形在骨格单位的空间内,可以自由变化位置和方向,也可以变化形状、大小和数量。当基本形大于骨格单位时,逾越的部分将被切除,使基本形发生变化。有作用的骨格线其本身可自成形象而不一定要纳入基本形才可以构成设计,也可以是骨格线和基本形同时存在成为设计中的形象。无作用性骨格:骨格线在画面上不可见,只起着固定基本形的作用。当基本形大于骨格单位时,形与形相遇,可形成多种组合关系。第一节
重复、渐变、对称、均衡
重复构成:平面构成中的重复概念是指同一形态连续、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它在运用时应保持形状、色彩、肌理的相同。重复的视觉效果是使形象秩序化、整齐化和谐富于节奏感。重复这种构成形式在设计应用中极其广泛,给人以壮观、整齐的美感。如建筑中整齐排列点的窗户、阳台、地面的瓷砖,纺织面料等。以一个基本单形为主体在基本格式内重复排列,排列时可作为方向、位置变化,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简单重复构成:一个形体反复排列
多元重复构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形成一组反复排列的图形。
(重复:重复是英文中克隆、拷贝的概念,以一个物象作为单元,通过原样复制,罗列在一起构成画面。
重复是由一个元素衍生出多个元素,是平面构成最初级的一种构成手法。重复的构成由于单个元素的增多而积聚力量。一个平凡的东西单个看也许毫不起眼,但是不断地连续出现,它就会给人一种视觉扩散和心理震撼力,从而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平面构成中的重复符合人们追求有规律性的事物的普遍心理要求。同样,重复的个体和重复的序列也应颇具艺术创意,出其不意是重复构成手法摆脱呆板和平庸的良好契机。)
渐变构成:渐变是骨骼或基本形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秩序的构成形式,反映的是运动变化的规律。渐变是一种符合发展规律的自然现象。渐变的构成形式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基本形的渐变::把基本形体按照形状、大小、方向、位置、疏密、虚实、色彩等关系进行渐次变化排列的构成形式叫基本形渐变。
(2)骨骼渐变:即骨骼线的位置依照数列关系逐渐地、有规律地循序变动。往往产生令人眩目的效果。
(渐变是由一个事物按序列略加变化派生出多个事物。渐变的形式贵在变的渐进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事物朝着某个方向(这里的方向是广义的方向)逐步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由很多细小环节构成,每一个环节都是条变化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缺少就显得突兀了。平面构成渐变有点的渐变、线的渐变、面的渐变以及综合要素的渐变。
点的渐变表现为点的形状、深浅程度逐渐变化的过程。线的渐变表现为线的粗细排列或线的组织形状有秩序地逐渐变化。
面的渐变表现为面的空间透视渐变。面以一定轨迹运动,形成了由强到弱或由弱到强的渐变趋势。
综合要素的渐变表现为多方面要素结合起来的整体渐变。对称与平衡:人的身体便是一个对称的构成,至于多数的动物、天然矿物晶、星球等,甚至其构成要素的分子、原子本身,也都具有对称结构,这样的例子在自然界中不胜枚举。自然界中充斥着对称之形,至于人造物,以对称为主体的东西也不计其数,不论是家具、餐具、文具,还是电器用品、交通工具等大多如此,大部分都具有对称之形。
在艺术表现方面,对称形适用于表现明快统一的感觉,或井然有序,或明确坚实,乃至严肃神秘的两面。
对称是均衡的基本形式,就像天平持平时,支点在中间的左右两边形态,它们的视觉分量相等。对称是在传统设计中被大量采用的方法,左右对称的图形虽缺乏动感和立体感,但是具有安定、庄严、稳定、安静、平和的感觉,并且具有纯平面、简洁、井然、静态的均齐美。基于这些特性,用对称的构成方法表现具有实力、静谧、稳健、庞大的机构形象及政府徽章等设计项目时,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对称这一概念与两形之间的测量有关。在对称的许多种形式中,“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是较为常见的两种形式。而“轴”与“中心”都是测量的方式,“轴对称”指以直线划分某图形,其两边的部分完全相同,这根直线被称为对称轴,两边的部分互为对称形态。“中心对称”指某图形通过中心一点任引一条直线,能把此图形分为完全相同的两部分,这个点即为对称点。
平衡指画面中所处支点两侧的部分,虽然在大小、明暗、繁简等方面不尽相同,但能够使视觉达到某种平衡,如一棵塔松或杉树,它的树干左右侧的枝条、树叶不是绝对对称,而是交错生长的,但从总体来看,它整体的视觉关系是左右平衡的。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称,而是给人心理上的“对称”感。平衡比对称更富于变化,在保持平衡与视觉平衡中求得变化的同时,也具有活泼的因素。
平衡的基本形式有三类:(1)两侧不同体量的形态距离画面的支点远近不同,体量大的距支点近,体量小的距支点远,从而导致了视觉的平衡。
(2)两侧的形态的性质(如金属和木头、男和女、方与圆等)有区别,但如使其体量大体相等,黑白关系一致、类别属性相同、处于对称的位置,也可产生平衡感。
(3)两侧形态的精彩醒目程度处理不同,可以不同体量却又处于支点两侧相同位置的部分产生平衡感。如大面积等大文字(基本形相似)与单幅的精彩小图片分据两侧相等的位置,也可以使画面产生平衡感。
(对称与镜像:对称与镜像构成往往要求有一确定的中轴,物象以中轴为基准,对称组合或者正反镜像组合构成。镜像的概念是从生活中的镜照影像关系中得来,也如水中的倒影关系。平面对称物象的选择要有一定的考究,尽量避免简单和一目了然的图形,因为对称形式构成本身是相当简洁的一种结构。
对称构成或镜像构成练习除了作为单元的物象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条件外,对于作为中心的中轴的选择也可以有方向、位置、形状等变化。而对称构成独具匠心者擅长将两个完全一样的单体,通过中轴暗线结构作用,完全融进整体构成语境当中,使单体不再是两个独立存在、互不相干的个体,而是整体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称并非机械的对称,二是像故宫建筑群一样,能让人置身其间会深刻地感受到它的博大。在中国传统古建筑中,对称的格局是最具有民族特征的格局。对称而高挑的飞檐,以主殿为轴心左右对称的建筑群,形成了鳞次比节、庄严肃穆、大气磅礴的设计风格,显示出轩昂的中国式建筑风貌。
优秀的对称与镜像构成作品,庄严中透着活泼,而失败的对称与镜像构成作品,显得既拘谨又呆板。
节奏、韵律: 节奏、韵律这一普遍存在于各种艺术类别中的表现方法,也同样成为平面构成热衷于研究的对象。平面构成中的节奏、韵律依赖于形式的组合产生带有婉转变化的整体关系,这种整体关系形式构成的基点是不断重复和近似变化的渐变。但是这其中的渐变是经过仔细推敲过,置于画面中与其他的形相适应并共同构成视觉的秩序美和意蕴美。
节奏、韵律是秩序美平面构成的较高层次。首先,它要关注到构成形式变化大小程度“度”的衡量,变化过程过快会导致形象的突兀,变化得过慢会导致形象窒息、死板的感觉。《淮南子·好色赋》中点出事物“过与不及皆不成美”,古人对于美的评判标准以“恰到好处”为佳。然而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却是一直以来争论而无定论的话题。这并非是审美无评判标准,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是多方面的,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审美无形中就宽泛多了。
在节奏、韵律构成中,必须关注不同形象或抽象点、线、面的外部条件的一致性,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形象表象的视觉性质。如在节奏性画面中,在所有的一致环节中,出现单个性质迥异的个体,就会破坏整体的节奏连贯性,打乱构成的秩序。比如:同是几何体,圆形的视觉美特征与方形截然不同;同理,有机曲线与直线的性质也不一样(所有游离线条变化中,突然让直线强调性的出现,就会扰乱画面的轻松气息,割裂节奏性变化的秩序)。史前陶文化的彩陶装饰非常注重节奏、韵律构成关系。马家窑文化的图形是以弧线优美的节奏关系著称于世,而红山文化则以统一而不失变化的锯齿纹享誉当世。不同性质的形象组合创造不同美感的秩序美。
节奏、韵律讲求的是通过形式处理构成画面核心的内在意向。韵律一词顾名思义,即“韵”、“律”的有机构成,灵动而自由的单个元素就像音乐中的音符一样,跳跃着生命的气息。“韵”靠“律”来烘托,而“律”靠“韵”来深化。
近似构成:近似的基本形在重复或近似骨骼中的排列就形成了近似构成。严格来说,绝对重复的事物并不存在,即使是双胞胎也存在细微的区别。但近似现象比比皆是,如飘落的树叶、畅游的鱼儿、飞行的小鸟、盛开的花朵、随风而动的树木等,相似却不相同,自由一种自然和谐之美。
一、近似基本形的获取
(1)直接简化同类事物而取得的形。如蝴蝶、飞鸟、任意动物、花卉等,性质相同,形状大同小异,极易形成近似形,且较丰富,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也是最简单、最常见的形式。
(2)联合或减缺出来的形,即两个基本形相加或相减,使形象大小、方向、位置有所变动而组成近似形。
(3)形状不同的事物,用同一手法造型可构成近似形。例如将几种不同的玩具,如飞机、小鸭、汽车、鱼等用线简化形象构成近似基本形。
二、近似构成的骨格
近似构成的骨格课通过变化重复骨格网的方向、间距、线型等获取,也可把近似的形态自由排列。
三、近似构成的形式
(1)近似形在重复骨骼中的排列
近似形在重复骨格中的排列是最常用、最基本的形式,极易取得既统一又富有变化的丰富视觉效果。
(2)近似形在近似骨骼中的排列。
近似形的方向、位置比较灵活,形在框内所占面积大致相同。近似形可以不受骨骼单位约束,可占有两个骨格单位。近似形可以被骨格线切去,在框内以残缺形态显示。
(3)近似形的自由排列近似形自由排列无需骨格线,可把近似的形态自由排列在画面上,取得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形态美
(4)骨骼的近似构成
在骨骼的近似构成中,也可以作单一骨格的近似构成,无需近似形,同样可以取得活泼而富于变化的形式美感。
四、近似程度的把握
近似程度要适宜,近似程度太大,则统一感太强,接近重复构成;近似程度太小,则变化太大,会失去近似感,使整体显得杂乱。
五、重复构成与近似构成的异同点 重复是指同一基本形连续、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在同一画面上的构成方式。而近似是在重复的基础上,使基本形出现较小的变化,是重复的轻度变异。
重复具有极强的安定性、秩序感与节奏感,是构成中最基本的形式。而近似打破了重复构成的单调,表现出有变化又不失系列感,即统一又有对比的特征。
渐变构成:基本形和骨骼逐渐地向外或向内扩大或缩小,发生循序渐进的变化,就构成了渐变构成。渐变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由大到小、由近及远等都是有序的渐变现象。
一、基本形的渐变形式(1)形状渐变
形状渐变是指一个基本形渐变到另一个基本形,基本形可以由完整渐变到残缺,由简单渐变到复杂,也可以由抽象渐变到具象等。(2)位置渐变
位置渐变是指逐渐改变形态在空间中的位置,使画面产生起伏、波动的效果。(3)方向渐变
方向渐变是指逐渐改变有方向感的形态在空间中的朝向。(4)色彩渐变
色彩渐变是指逐渐改变形态色彩的色相,明暗程度或鲜灰程度等。(5)大小渐变
大小渐变是指基本形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渐变排列,会产生远近、深度及空间感。
二、骨骼的渐变形式
(1)单元渐变:一组骨格线渐变,其他骨格线重复排列。(2)双元渐变:两组不同方向的骨格线同时渐变。
三、渐变构成的渐变比率
渐变构成的渐变比率大,则变化剧烈,对比鲜明;渐变构成的渐变比率小,则重复、柔和,缺乏空间效果。
四、渐变构成的表现形式
(1)基本形渐变,骨格不变(2)基本形不变,骨格渐变(3)基本形渐变,骨格渐变
(4)单一骨格线的变化,即分条渐变,分条的宽窄变动。发射构成:发射是一种特殊的重复,也是一种渐变的造型。发射是指重复的形或骨格单位环绕一个中心向外散开或向内集中。
发射现象在自然界中很常见,如太阳的光芒、盛开的花朵、燃放的礼花、蜘蛛结网、水的涟漪等都是发射现象。发射具有多方面的对称性及视觉焦点和光学效果,引人注目,视觉效果强烈。
一、发射骨骼的形式
(1)离心式发射:骨格线由中心向四周散开
(2)向心式发射:骨格线又四周向中心集中,如万箭射向靶心。(3)同心式发射:以一个焦点为中心,层层环绕发射,如枪靶图形。(4)多心式发射:由数个圆心点构成的复合式发射构成。以上几种骨格形式可任意组合,仅一种则太单调。
二、发射构成与渐变构成的关系 渐变和发射都是规律性很强的现象,这种现象运用到视觉设计中能产生强烈的透视感和空间感,是一种有秩序、有节奏的变化,渐变形式可以是基本形的渐变,也可以是骨格的渐变,而发射形式则以骨格的渐变为主,基本形的发射为辅。
对比构成:所谓对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差别的形态放在一起比较而产生的效果。最强的对比是特异,最弱的对比是重复,最和谐的对比是黄金比。
一、对比的作用:对比可以产生明朗、肯定、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自然界中充满着对比,如天地、陆海、红花绿叶、蓝天白云等;乐曲中的强弱、快慢等也都是对比。
二、对比的种类:在平面构成中,可以将对比构成形式归纳为形状对比、大小对比、方向对比、空间对比、曲直对比、明暗对比、材质对比等多个方面。
1、大小对比
大小对比是指构成元素之间在形态的大小上相差悬殊而形成的对比。其构图特点是主体突出,一般将主体内容处理得大些,形成主次关系明确、对比较鲜明的画面效果。
2、形状对比
形状对比是指因不同元素在形状上的差异而产生的对比。形状对比要注意整体的统一感,应了解不同形象的形状之间产生的对比关系所形成的效果及其在不同性质、不同构图的画面中的适应性。
3、方向对比
方向对比是指构成画面的元素因在方向上放置位置的不同所形成的对比。方向对比中方向的变动不宜太多,把握住主导方向,避免凌乱、松散,才能营造有意味的节奏感个运动感。
4、曲直对比
曲直并置,能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形成清晰、明确的心理感受。
5、动静对比
直线具有刚直、安静的性格特点,而曲线则具有优美、运动的特性。在一副作品中,如果过多运用曲线,会产生不安定的感觉。反之,过多使用垂直线和水平线,则会产生呆板、停滞的感觉。曲直结合可以刚柔并济,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6、空间对比
空间对比是指在平面构成元素的正与负,图与地、远与近、前与后等不同空间关系上形成的具有空间感的对比,空间对比要注意构图的均衡。
7、明暗对比 利用明暗关系可使画面产生强烈或柔和的对比效果。黑白对比是最强烈的明暗对比,可产生强烈、刺激、清晰的视觉效果。
8、质感对比
将质感不同的图形形象依据主题需要整合在画面中,可产生不同肌理感觉的对比。运用质感对比时要注意画面整体的协调性。第三章:空间、肌理构成与表现
(二)肌理构成
肌理指客观自然物所的表面形态,是各种物体的表面性质特征。以肌理为构成的设计,就是肌理构成。
肌理效果的应用在我国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时所有的压抑法、汉代的画像砖、宋代的瓷器中利用窑变产生的“冰纹”、中国书法和写意画中的“飞白”,这些例子都说明了
人们对于不同肌理形态的认识和利用。因此,肌理构成的课题训练在造型领域有重要的意义。
肌理的形式可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
1、视觉肌理
通过目视就可以观察到的物体表面特征就叫视觉肌理。肌理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滴色法、水色法、水墨法、吹色法、蜡色法、撕贴法、压印法、干笔法、木纹法、叶脉法、拓印法、盐与水色法等。比如用钢笔、毛笔、圆珠笔、彩笔和电脑、摄影技术处理等,都能形成各自独特的肌理效果。画、喷、擦、染、烤、淋、压、印、熏、浸等手法无所不用其极。材料几乎没有限制,可用木、石、玻璃、布、纸、颜料等。常见的简单手法有以下几种:
(1)电脑处理法:图片输入电脑后,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处理,可得到多种肌理效果;
(2)拓印法:在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着色,将纸覆盖其上,然后均匀印在纸上,构成肌理效果;
(3)自流法:将油漆或油画颜料滴入水中,以纸吸入;也可以将颜料滴在光滑的纸上,使颜料自由流淌或用气吹,形成自然纹理。
(4)熏炙法:用火焰熏炙,使纸的表面产生一种自然纹理;
(5)绘写法:用笔绘写,直接造就肌理效果。肌理元素的形象越小,其肌理效果就越好;
(6)印刷法:用丝网版、石版、铜版、木版等效果综合制作;
(7)粘贴法:将各种纸材和其他平面材料通过分割,组合在一张画面上;
(8)擦印法:在纸上用色料(如铅笔、炭精笔)来摩擦,将纸下的凹凸或质感擦出图形;
(9)压印法:在玻璃或光滑的纸上放置色料,然后加上强压,色料便会沿着强压的方向往四周挤出来。或者选择具有特殊肌理的材质进行压印,会在纸上形成偶然形态和特殊的肌理效果。
(10)复印法:通过图片在复印机上复印,经过调节黑白度,使其丧失部分信息,形成新的肌理。
2、触觉肌理
用手触摸有凹凸起伏感的肌理为触觉肌理。触觉肌理有两类:
(1)自然的肌理:自然的肌理就是自然形成的现实纹理,如没有加工的石、木等的肌理。
(2)创造肌理:创造的肌理就是由人工造就的现实纹理,即原有材料的表面经过加工改造,与原来触觉不一样的一种肌理形式。通过雕、刻、撕、压、揉、烤、烙堆叠等工艺,再进行排列组合而形成。
肌理在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织物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肌理应用恰当,可以使设计锦上添花。肌理的构成形式还可以与重复、渐变、发射、变异、对比等构成形式综合运用。
肌理在设计中的应用
肌理在现代设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室内墙体不用材质的肌理效果、地面的不同肌理都会给人带来多样化、艺术化的视觉效果。肌理在其他设计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如生活中的家具、服饰等都有肌理的痕迹,不同的材质肌理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与实用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肌理已经成为设计领域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分割构成形式
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秩序进行切割或划分的构成形式叫分割。分割是最常用的构成方式,如室内设计,书籍、海报、网页、报纸、杂志等的平面版式设计中,都是根据分割原则进行的。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为探索艺术中的节奏规律,如设一个线段长度为1,把一个线段分成两部分,即长度为A和1-A,使其中一长段部分与全长1的比等于另一短段部分与这一长段部分的比。
从古希腊的瓶画到巴底依神庙、埃及的金字塔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绘画,都可以看出比例分割的重要性和唯美性。
分割的形式有等形分割、等量分割、自由分割、比例与数列分割等。
1等形分割:要求形状完全一样地重复性分割,有整齐划一之美感,形式较为严谨; 2等量分割:只求比例的一致,不需求得形的统一;
3、自由分割:自由分割是不规则的,给人以自由活泼之感;
4、比例与数列分割:利用比例与数列的秩序进行分割,给人以秩序、完整、明朗的感受。
1)黄金比例分割;2)菲波拉契数列;3)等级差数数列;4)等比级数列;
比例的运用,在现代生活中更加广泛化,各种材料和用品在尺寸上都符合规格和比例,有统一的计划。
第四篇:平面构成教案
教
案
续
页
第一讲:平面构成基本概念及内容:
第一章平面构成概述
平面构成它是现代艺术设计造型、创意的基础,是所有学习、研究、参与 设计行业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应用于现代设计的所有领域。
其中包括
1、艺术构成与VI VI是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它最直观、具体、最富有传播力和感染力。经常运用 我们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如:重复、对比、近似、变异
2、艺术构成与招贴
招贴设计追求画面视觉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会引 起受众视觉及心理兴趣,以便 信息的传递。经常运用我们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如:变异、渐变、矛盾空间等。
3、艺术构成与服装
但凡服装设计大师,其作品对点、线、面的运用都十分考究。服装的裁剪、装 饰纹样的选用以及款式的取舍都会运用到艺术构成。
4、艺术构成与装饰图案
装饰图案设计也融入了平面构成的法则与抽象因素。
5、艺术构成与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建筑设计首先是在平面上完成的,与建筑设计群中的窗子、路、回廊、草坪、灯饰等就会形成点线面的对比。
6、艺术构成与摄影
摄影的成败在于构图的层次,而这正是平面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摄影是做减 法,用最少的点线面传达最为丰富的视觉的内涵。这就需要作者有相当的平面 感受能力和处理能力。
因此,平面构成是现代美术设计不可缺少的训练手段之一,是引导学生建立 理性思维的基础。
教
案
续
页
第一节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内容平面构成的概念:
一、平面构成的由来:
■ 包豪斯——现代设计的摇篮:1919年~1933年德国创立了第一所现代设计 学校——国立魏玛建筑学校,即著名的包豪斯。其办学的宗旨是:寻求艺术与 技术的新统一。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发展,包豪斯的教学思想 以及教育体系开始在我国落户。现在,构成艺术成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教学 的主干构成。当时大量启用一批年轻、有激进思想的画家雕塑家任教,他们放 弃了一贯追求作品的装饰因素,探求发挥结构本身的美感。
二、概念
所谓平面:是指与立体的差别,它主要解决长、宽两度空间的造型问题。所谓构成: 就是“组装”的意思,也就是说把平面设计中,所需要的诸要素,象 机器零件那样,按照美的形式法则,进行“组装”,形成一个新的,适合需要的 图形。
平面构成: 是一种视觉形象的构成。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平面设计中,如 何创造形象,怎样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如何掌握美的形式规律,并按 照美的形式法则,构成设计所需要的图形,从中培养设计人员的审美能力,并 提高其创造“抽象形态”和构成的能力。
三、平面构成的特点 两方面特点:
教
案
续
页
1、以知觉为基础。强调客观现实的构成规律,通过最简单的点、线、面进行分 解、组合、变化,反映物体运动规律性。
2、高度强调理性活动,是自觉、有意识的再创造过程。运用数学逻辑、视觉反 应、视觉效果对形象进行重新设计。
课后:
思考平面构成的概念及内容,简述学习习近平面构成的意义。
教
案
续
页
第二讲:平面构成设计的材料工具与设计步骤:
四、使用工具和材料 草图阶段:
HB铅笔,直尺,三角板,曲线板,圆规,软橡皮。
绘制正稿阶段:
鸭嘴笔、针管笔、黑色墨水或墨汁、毛笔(中白云、花枝俏、小叶筋)、剪刀、美工刀、双面胶带、纸张(白卡纸、黑卡纸、绘图纸或素描纸)
工具的使用方法: 1 针管笔 2 格尺:
作用:打边框,并配合其它工具使用,要把格尺翻过来用,以免墨汁透到格尺 下面,弄脏画面。纸张:白卡纸、绘图纸或素描纸 黑色墨水或墨汁 鸭嘴笔:用毛笔沾墨水,在鸭嘴笔尖部分存留一部分,把嘴尖微微拧开一小空 隙,在纸上划动就出现墨笔黑线,可以直接画圆,也可用格尺辅助画直线(鸭 嘴笔在平面作品中起到很大的作用)6 毛笔---中白云、花枝俏、小叶筋 中白云:用来涂墨
花枝俏、小叶筋用来勾细小边缘的
教
案
续
页 刻刀:用来裁纸、纸板(配合格尺用)还可以轻轻修补画面不足的地方。以上是对平面构成中所用到的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的介绍,具体的方法还得在 绘图中应用,寻找经验。
五.平面构成的设计步骤:
(一)纸面上绘制的步骤:
1.构思:先了解设计内容及要求,然后从基本形开始考虑。
2.起稿:按照构思,先用铅笔在规定尺寸里画出大体框架,并不断调整比
例结构,直至满意。落笔不宜太重,以便修改。
3.画墨稿:用针管笔、直尺勾出图形的骨架,需要处大面积涂黑。绘画时
要仔细,墨色要浓淡适中。完成晾干后,可用橡皮把多余的铅笔
线条擦掉。
4.修整:将各别上色前后有效果差异的地方,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以求
画面均匀美观,完整统一。
(二)利用电脑进行绘制
教
案
续
页
第三讲:平面构成中形的构成(基本形与骨骼)平面构成形的内容:
平面构成的主要内容大体可分为基本形、骨骼和肌理等。
一、基本形
1、基本形的概念
用点、线、面基本元素构成设计形态的基本单位形象
2、基本形的分类
1、次基本形:如果一个基本形是由几个更小的基本形态组成,那就称这最小的形态为次基本形。
2、基本形:可以选任何一个形象做基本形,因为这个形就是最基本的。
二、骨格
①、骨格:就是构成图形的骨架和格式。
②、重复骨格:用相同的骨格,进行排列的方法。
③、骨格线:形象基本单位的重复排列可以形成骨格线。一般采用正方形,它便 于基本形方向的变换,构成灵活多样。也可用长方形、斜向、水平错位或波形 曲线等格式。
④、骨格的分类
(1)规律性与非规律性:
A规律性:具有严谨的、数字关系的骨格线。基本形可以按照骨格线进行有规 律、有秩序的排列。主要包括:重复骨格、渐变骨格、发射骨格。
B非规律性 :没有严谨的骨格线,基本形或其他形按照较自由的方式进行排列。
主要包括:特异骨格、对比骨格、密集骨格、打散骨格等。
教
案
续
页
(2)有作用性与无作用性
作用性:基本形作用在骨格线内的框架内。
把每个单元基本形控制在骨格线内、它即可分割空间、又可影响基本形的形状,但基本形可在单元骨格内改变方向、位置、正负、肌理,超出骨格线的部分 被切割掉。
无作用性:基本形在骨格线的焦点上。
是纯粹概念上的骨格,它不出现在画面中,不影响基本形的形象,也不会分割 空间,但有助于基本形的排列。
三、肌理
是指物体表面组织结构,这些表面的特殊效果在构成设计中极为重要,是 不可忽略的构成表现手段。可分为触觉肌理和视觉肌理。
平面构成中形的构成
主要是指单形与复形,正形与复形,独立形与连续形等。
一、单形与复形
1、单形。主要是指一个形象,一般理解为视觉效果单一的形象。基本构成 方式是以圆形、方形、三角形等为基本形体,以一个形象为单位,然后再把每一 个单位要素再构成,从而产生出新的形象。
两个或更多的单形在相遇时,可产生不同的关系,其中包括:
分离、接触、重叠、透叠、联合
组形:在构成中,由于基本形的组合,产生了形与形的组合关系。1分离:不接触,有一定距离 2接触:形与形之间边缘正好相切
3复叠:形与形之间是覆盖关系,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
教
案
续
页
4透叠:形与形有透明性的相互交叠,但不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 5结合:形与形结合成较大的新形
6减缺:形与形相互覆盖,被覆盖的地方被剪掉 7差叠:形与形相互交叠,交叠的部分产生一个新形 8重合:形与形相互重合变为一体
2、复形
复形是指两个以上形构成的较为复杂的视觉形象。复形相对单形显得更加 丰富、完整,因此它作为独立形象出现。例如符号、标志等,都可以是复形的形 象。
二、正形与负形
正形与负形是形象在平面上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利用黑白关系,即“图”、“底”关系进行的图底造型转换。
三、独立形与连续形
作业布置:
1.完成一幅24*24cm的“单元形与骨骼排列”的设计作业。2.利用黑白图底关系,完成“正负形转换”的设计。24*24cm一张。
教
案
续
页
第四讲:本周设计作业随堂绘画练习。
作业内容:
1.完成一幅24*24cm的“单元形与骨骼排列”的设计作业。
2.利用黑白图底关系,完成“正负形转换”的设计。24*24cm一张。
授课内容:
帮助学生将不懂的知识点再次梳理,协助完成设计作业的绘制。
引导学生修改设计稿,帮助增加画面层次感,完善设计效果。
教
案
续
页
第五讲:几何形的基本画法
借助直尺、圆规,通过几何学的比例规律,学习以下几种几何基本形的画法: 1.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画法; 2.正五边形的画法; 3.五角星的画法; 4.六边形的画法; 5.旋转弧线的画法; 6.渐伸漩涡线的画法; 7.S形的画法;
作业布置:
按照所教授内容,依次完成每种几何基本形的绘画(A4纸绘制)。
教
案
续
页
第六讲:作业实操练习。
课堂作业:几种几何基本形的绘画
授课内容:
帮助学生将不懂的知识点再次梳理,协助完成基本形绘制的作业。
相对较难理解绘画的是五边形的几何图形绘制,再次演示教学,巩固
记忆,辅助更好的完成作业。
教
案
续
页
第七讲: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比例与分割:
■变化与统一:即在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找变化。
变化是指将两个以上不同事物放置在一起,所体现的差别和对比。
统一是和谐,是指不同的或类似的形态要素并置在一起,造成一致或具有一致 趋势的感觉,是指在差异中求取一致性和共通性,达到整体统一的艺术效果。
■对称与均衡
对称:达到平衡的方式如同天平,对称轴两边的形态面积是相等的。
均衡: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利用杠杆原理,画面中的形态、面积不一定相等,但是每个元素的位置和彼此对比的关系,决定了它们在整个画面中的力量互相 牵制达到平衡。
对称是以静感为主导的平衡,指以对称轴线为表现,中心线左右或上下的形态 呈现出同形、同量的,完全对应重合的对称形式。
均衡则是以动感为主导的平衡,保持以心理感受为依据的知觉平衡。经验和提示:
1.均衡比对称更容易实现,毕竟画面中完全对称的形态是不多的。2.对称是静止的形态均衡则将动态包含在画面中,比较活泼生动。
3.实际的构成和设计中,均衡有着更多的变化空间和形式,容易产生新的效果。
■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人们对一切事物识别的主要方法。在画面上所产生的效果是变化。对比是变化的一种形式。
运用其变化规律,能丰富设计形式,增强艺术感染力。但是过强的对比会给画
教
案
续
页
面带来混乱,这就势必要采取某种调和的手法使不同的形式统一起来,使其协调。如在色彩构成中,当一个画面形态、色彩变化太多时,可以通过统一的色调进 行调和。对比的形式:
①形态:大小、曲直、方圆、薄厚 ②色彩:明暗、鲜灰、浓淡 ③质感:干湿、滑涩、老嫩 ④空间:远近、疏密、虚实
调和:几种要素具有基本的共同性和融合性。
对比和调和的关系:对比和调和是变化统一最直接的体现。统一的环境一旦变 化,势必形成对比,要使诸多不同的形式统一起来,势必要采取调和的手法。处理画面的方法:
①大对比,小调和,即总体是对比的格局,局部调和。②或是大调和,小对比,总体上调和,局部存在对比。
■节奏与韵律
节奏:本是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节奏这个具有时间感的用 语,在构成设计上是指以同一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运动动感。节奏与韵律借用的是音乐中的概念。
节奏指各因素持续的、有秩序的、重复的律动形式。
韵律一般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产生于按一定规律而变化的节奏之中,也 是自然界处处可见的现象。如水中的涟漪,天边的流云,摆动的柳枝,起伏的 沙丘,层叠的梯田等,都呈现不同的韵律美感。对应于构成设计中,韵律指各 视觉元素具有明显规律性的和谐的组合,表现的象诗歌一样抑扬顿挫的优美情 调和趋势。
教
案
续
页
节奏与韵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节奏决定着韵律的情调和趋势,韵律是节奏 的丰富和发展。在特定的情调和趋势中,节奏与韵律相统一,才能在整体中形 成完美的视觉效果。
作业布置:
选取其中三组形式美的设计要点,完成以下三幅设计作业: 作业一: 利用图形纹饰,完成“节奏与韵律”的图形设计。10*10cm 4张
作业二:
形式美的“变化与统一”的图案图形设计。24*24cm一张
作业三:
形式美的“对称与平衡”的图案图形设计。24*24cm一张
教
案
续
页
第八讲: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绘画实操练习
练习作业:
选取其中三组形式美的设计要点,完成以下三幅设计作业: 作业一: 利用图形纹饰,完成“节奏与韵律”的图形设计。10*10cm 4张
作业二:
形式美的“变化与统一”的图案图形设计。24*24cm一张
作业三:
形式美的“对称与平衡”的图案图形设计。24*24cm一张
授课内容:
帮助学生分析三个设计作业的画面要求跟区别,调整部分设计的画面构图,完善设计效果。
教
案
续
页
第九讲: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一、点的概念
在几何学上,点只有位置,没有面积。
从造型意义上说,点是一切形态的基础,是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
点、线、面是平面设计的造型基础。点、线、面的关系是在比较中界定的,只有 相对意义。
点的位置上下左右移动,产生稳定与不稳定感;近距离排列点,由于张力产生线 与聚的感觉;由大到小渐变排列的点,产生运动与空间感。
2、点的性质和作用 ①点是力的中心:
②点具有紧张性(张力作用): 一点膨胀,两点连线,三点成面。
大点易显现,点集中呈虚线,点密集成实线,点过大有面的效果。
3、点的错觉
错觉:是指与客观事物不相一致的现象。①、黑白产生的大小错觉 ②、陪衬产生的大小错觉 ③距夹角远近产生的大小错觉 ④边框产生的大小错觉
⒋点在应用中多变的特征
①.不同的点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通常用一些词语表达这些感受,比如大小、教
案
续
页
虚实等。
②.点的视觉强度并不和面积大小成正比,太大、太小都会弱化点的感受。③.点通常是在比较的环境中得以确认自己的位置和特征。
④.单个点会吸引并停留视线,产生强调作用;多个点会使视点往返跳跃,分散其力量。⑤.点的位置很重要,画面中心的点比较稳定,边缘的点有逃逸的倾向。⑥.很多的点间距很近,连续排列就给人线的感受,这就是点的线化和面化。
二.线 1.线的概念
几何学上的线是只具有位置、长度而不具有宽度和厚度的。它是点进行 移动的轨迹。从造型的意义上说,线具有位置、长度和一定的宽度。2.线的性质和种类
直线——平行线,垂直线.折线,斜线等。曲线——弧线,抛物线.双曲线,圆等。
①、直线:点移动方向保持一定时。表示静,是男性的象征,具有简单明了,直率的性格。1)、按常规分;
A、粗直线:力感强,钝重和粗笨的感觉。
B、细直线:秀气、锐敏和神经质的感觉。
C、锯状直线:焦虑、不安定的感觉。2)、按画法分:
A、尺量直线:是一种无机线,带有机械式感情性格,冷淡而坚强的感觉。
B、徒手直线:带有一种人情味的感觉。
②、曲线:点移动方向发生变化时。表示动,是女性的象征,具有自由活泼、浪漫的性格。
1)、几何曲线:点的移动方向变换。
教
案
续
页
表示动感,是女性的象征,比直线较有温暖的感情性格,给人以柔软,幽雅的情调具有直线和曲线的双重性格。
2)、自由曲线:点的移动方向常变换构成自由曲线。
富有自由,幽雅的女性感、具有自然的伸展、圆润及弹性的性格。
3)、按方向分:
A、垂直线:严肃、庄重、高尚、强直的感觉。B、水平线:静止、安定、平和、静寂、疲劳的感觉。C、斜线:飞跃、向上、冲力的感觉。
D、粗的、长的、实的有前进感;细的、短的、虚的则有后退感。
3.线的错觉
①、等长线箭头连接角度不同产生的长短错觉:
②、等长线垂直方向与水平直线产生的长短错觉:
③等长线陪衬环境变化产生的长短错觉:
④一条斜线被等长两条平行线切开产生的错觉:
⑤、条平行直线,受发射线角度的影响产生的错觉:
1)、产生向内弯曲的错觉:
2)、产生向外弯曲的错觉:
⑥、曲线与直线并置时直线会产生的错觉:
1)、产生向外弯曲的错觉:
2)、产生向内弯曲的错觉:
4.线的构成形式
教
案
续
页
相同直线的等间隔与非等间隔构成、曲线的等间隔与非等间隔构成、曲线组合构成、自由曲线组合、发射线螺旋线的组合构成等等。
(1)相同直线的等间隔构成:产生排列均匀、方向性虽弱但整体性强的效果。(2)相同直线的非等间隔:在虚面的基础上产生律动与空间感。
(3)曲线的等间隔构成:产生无休止的流动感,也像严谨中的律动与节奏。
(4)曲线的非等间隔构成:一种秩序中求变化的组合,给人的视线带来极强的引导力(5)自由曲线的交叉组合:极富变化的组合形式,性格充满多变性与复杂性。(6)自由曲线的平行组合:对立线性组合,产生相互弥补与连接,出现新形体 倾向。
(7)发射线的组合:具有方向明确,视点集中的特点,表现出复杂的视觉效果。(8)螺旋线的组合:规整螺旋线秩序感、逻辑性极强;自由螺旋线机灵、生动。
5.线在设计中的应用
三、面 1.面的概念
教
案
续
页
在几何学中,面是线移动的轨迹。
从造型的意义上说,面具有长度,宽度,无厚度,是体的表面,它受线 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形状。
2、形的分类和性格:
①、直线形:直线或斜线按水平或倾斜移动产生的形象。
②、曲线形:直线或斜线按圆周或波状移动产生的形象。③、自由曲线形:徒手绘制的自由形态。
④、偶然形:它是不能随心所欲而产生的图形,而是偶然形成的形象。
3、面的错觉
①、大小的错觉:环境形象大小不同的陪衬,产生的错觉
②、位置的错觉:等大的两个正圆形上下并置,产生的错觉。
③、形状的错觉: 圆角四边形与弯曲边的四边形,产生的错觉。
④、方向的错觉:
等距的垂直线和水平线组成两个同等面积的正方形,产生的错觉。
两个同等大的长方形,在横向和竖向上等分三次产生的错觉。4.面在设计中的应用
教
案
续
页
①.面的明暗和色彩对比 ②.面的虚实对比 ③.面的大小对比 ④.有机面和几何面对比
四、点、线、面的构成
1、点的平衡构成:通过点的大小、疏密、位置、重心等关系来调整。
2、线的平衡构成:通过线的长度,宽度以及它在画面中所形成的空间对比来
完成的。
3、图与地
任何“形”都由图与地两部分所组成,要使形感到存在,必然要有地将其衬托出 来,在一幅画面里成为视觉对象的叫图,其周围的空虚处叫地。
2、图与地的特点:
①、图:紧张密度高,前进的感觉并有使形突出来的性质。
②、地:则有使形显现出来的作用。
3、形成图的条件:
①、居于画面的中央部位,或处于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形,较之在侧位或斜位置 的形易于成为图。
②、被封闭的图形较周围开放的图形,易显现出来。③、小的形态,较之过大的形态,成为图的条件更为有利。④、在一定领域中,异质性图形比相同性质的图形更容易出来。
⑤、形的群化,或对称的图形即相同因素放在一起有秩序的排列因具有类似性 易成为图。
⑥、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头脑中容易成像,故易成图。
教
案
续
页
第十讲:平面构成中“点”的特点及表现(实操)
一,设计作业
运用点的构成方式,完成一张“点的构成”设计。
尺寸24*24cm一张
二,授课内容
讲解构成中“点”的构成特点
布置作业,并讲解作业要求。
帮助学生完成设计效果草图,按照构成的画面特性,改善部分作品的
构图效果。
教
案
续
页
第十一讲:平面构成中“线”的特点及表现(实操)一,设计作业
运用点的构成方式,完成一张“线的构成”设计。
尺寸24*24cm一张
二,授课内容
讲解构成中“线”的构成特点
布置作业,并讲解作业要求。
帮助学生完成设计效果草图,按照构成的画面特性,改善部分作品的
构图效果。
教
案
续
页
第十二讲:平面构成中“面”的特点及表现(实操)
一,设计作业
运用点的构成方式,完成一张“面的构成”设计。
尺寸24*24cm一张
二,授课内容
讲解构成中“面”的构成特点 布置作业,并讲解作业要求。
帮助学生完成设计效果草图,按照构成的画面特性,改善部分作品的
构图效果。
分析点线面三张作业的画面效果,公开点评学生设计作业,重述点 线面构成的设计意义及画面效果。
教
案
续
页
第十三讲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几何形
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几何形
一、几何形
就是知觉中的形状,就是直接能感受到实际存在于空间的形。包括圆形---回转运动而固定的形态
方形---正直、稳重的视觉效果
三角形---具有空间挑战的动态个性,底边水平向下时有安全感,一角 向下时则产生不安全感。
二、几何形的画面设计及构成效果绘制
布置学生按照常见几何形的造型特点,完成几何形的综合构成设计
(由于作业要求及作业量的考虑,该作业以手绘草稿上交)
教
案
续
页
第十四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自然形、人工形
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自然形、人工形
一、自然形
包括动物、植物、山川——大自然的一切形态 “师法自然”是设计创作的 真谛。给人以真实、熟悉、亲切之感。
二、人工形
就是由人工造就的现实形态。包括建筑、服装、产品、广告——潜心探讨 人工形态的外部特征:形状、色彩、材质等因素,也称第二自然,也是构成设 计取之不尽的源泉
三、自然形的画面设计及构成效果绘制
布置学生按照常见自然形的造型特点,完成自然形的综合构成设计。
作业要求:
尺寸8*8cm,9张。
列举9种自然形,可运用拼贴、手绘的方式进行绘画。
教
案
续
页
第十五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偶然形
一、偶然形
即偶然形成的形状。
偶然形制作的特殊技法:吹色法、滴流法、抗水法、压印法、吹肥皂泡法、纸张揉搓刮撕法。
(1)吸附法。将墨或颜料滴在水面,稍加搅动,任其流淌,然后用吸水纸 接触水面,纹理自成。
(2)对印法。在两张纸之间或在玻璃板等光滑的平面上挤压颜料,形成纹理。(3)喷洒法。用喷洒法,让颜料在纸上形成纹理。
(4)压印法。将纸团、树皮、丝瓜筋、织物等涂洒上颜料,压印纸上,形成纹理。(5)涂蜡法。将蜡涂抹纸上,刷上颜料,形成纹理。
(6)拓印法。将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涂上颜料,用纸覆盖其上,均匀地挤压,纹样印在纸上。
(7)拼贴法。将各种纸材和其他平面材料,通过分割后组合在一张画面上。(8)刻刮法。在已着色的表面,用尖利的物品刻刮,会得到粗犷,强烈的肌理 效果。
二、简介肌理的画面效果在平面构成中的设计意义。
三、偶然形的作业
作业要求:
1、尺寸8*8cm,9张。
2、列举9种自然形,可运用吹色法、滴流法、抗水法、压印法、吹肥皂泡法、纸张揉搓刮撕法的方式进行绘画。
3、要保证画面的整洁度,以及每种肌理纹饰的造型差异化。
教
案
续
页
第十六讲:本章作业的实操练习及作业评讲
一、作业内容:
1.自然形的画面设计及构成效果绘制
布置学生按照常见自然形的造型特点,完成自然形的综合构成设计。
作业要求:
尺寸8*8cm,9张。
列举9种自然形,可运用拼贴、手绘的方式进行绘画。
2.偶然形的作业
作业要求:
1、尺寸8*8cm,9张。
2、列举9种自然形,可运用吹色法、滴流法、抗水法、压印法、吹肥皂泡法、纸张揉搓刮撕法的方式进行绘画。
3、要保证画面的整洁度,以及每种肌理纹饰的造型差异化。
二、授课重点
帮助学生采集素材材料,学习运用材料美化构成画面。
教
案
续
页
第十七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重复
第四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一、重复构成形式
1、生活中哪些事物是以这种形式存在的?
如:树叶、花瓣、鱼鳞、玉米。高楼大厦、桌椅板凳等。
重复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基本形规律性的反复,给予画面极强的 秩序感和规律感,加强了图像的描绘力度给人印象深刻。但是也会产生呆板乏 味的机械感,那么就要求我们在重复中寻求变化,如:色彩、方向、肌理等表 现手法。
2、重复构成遵循的骨骼形式:
特异骨格:其骨格单元绝大多数是有规律性的变化,只有少数在形状、大小、方向、位置等方面发生变化
密集骨格:较自由的非规律性骨格。由于变化较多,产生的形象有较强的随意性。打散骨格:构成元素按骨格线所在位置、形状、方向较自由的排列
3、重复的分类:
包括基本形重复、大小重复、肌理重复、方向重复等。a、基本形的重复排列:
b、重复基本形正、负交替排列:
c、复基本形在方向上,进行横竖或上下变换位置,有的作品并结合加以正负
交替变换。
d、重复基本形的单元反复排列: e、重复基本单元间空格反复排列: f、重复基本形的错位排列: g、基本形的局部群化排列: h、基本形交错重叠排列:
教
案
续
页
i、自由排列构成:
4、重复的情感特征
重复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高楼上一个个的窗子,地面上的砌砖,布 上的图案等等都有基本形的重复,它是一种规律性最强的设计手法,有安定、整齐和机械的美感。
5、重复在设计中的应用
重复是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手法,以加强给人的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 奏感,使画面统一。
作业布置:
运用“重复”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教
案
续
页
第十八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近似
二、近似构成形式
1、近似的概念
几个基本形的构成元素很相近,但又有所不同的基本形,称近似基本形。近似 构成是重复骨格、近似基本形的构成。
取得近似的要点:“求大同存小异”,达到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效果。
2、近似的条件
1)、近似的程度不能过大,如果近似程度过大,就产生重复之感;
2)、近似的程度太小会破坏统一感。失去近似的意义;
3)、近似的形之间是一种同族类的关系。
3、近似的形式 1)、形状的近似
两个形象若属同一族类,它们的形状均是近似的,如同人类的形象是近似的一样。①、两个相同形状基本形的组合方式、正负、大小,方向等方面的变化。②、两个不同形状基本形的组合方式,正负、大小,方向等方面的变化。③、同一基本形在空间中旋转方向,得到近似的形状。
④、还有利用变形的手法,把基本形伸张或压缩以取得近似的基本形。
2)、骨格的近似
骨格可以不是重复而是近似的,也就是说骨格单位的形状,大小有一定变化,是近似的。或将基本形分布在设计的骨格框架内,使每个基本形以不同的方式、形状出现在单位骨格里。
教
案
续
页
4、近似的情感特征
1)、它表现了在统一中呈现生动变化的效果。2)、使画面具有丰富的趣味,耐人寻味。
作业布置:
运用“近似”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教
案
续
页
第十九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渐变
三、渐变构成形式
1、渐变的概念:
是以类似的基本形或骨格、渐次地、循序渐进地逐步变化,呈现一种有阶段性 的,调和的秩序。基本形或骨格有规律地、渐次循序地变化,弥补了重复构成 的单一性,使重复中显得变化、生动。
2、渐变的类形
1)、基本形的渐变——基本形形状、大小、位置、方向、明暗逐渐变化。A形状的渐变:一个基本形渐变到另一个基本形,基本形可以由完整渐变到残 缺,也可由简单渐变到复杂,由抽象渐变到具象。
B方向的渐变——基本形可在平面上作有方向的渐变。
C位置的渐变——基本形在由作用的骨格中,进行上下左右的位置移动。
基本形作位置渐变时须用骨架,因为基本形在作位置渐变时,超出骨 架的部分会被切除掉。
D大小的渐变——基本形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渐变排列,会产生远近深度及 空间感。
教
案
续
页
E间隔的渐变——基本形与基本形间的距离渐次地变疏变密。
F骨格的渐变——骨格的渐变是指骨格有规律的变化,使基本形在形状,大小、方向上进行变化。
3、渐变的基本形和骨格的关系(1)将渐变基本形纳入重复的骨格中。(2)将重复的基本形纳入渐变骨格中。(3)将渐变的基本形纳入渐变骨格中。
三、渐变的情感特征
1、易于表达细腻的情感变化。
2、能引人入胜,可以利用渐变的特征,引导人的思绪渐渐进入设计的意图之中。
3、渐变能够形成空间感,以及空间幻想性的心理。
4、渐变能够形成运动感,变化丰富。
四、渐变的注意事项
1、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渐变;
2、基本形在进行渐变过程中的始与终的形状;
3、渐变的节奏规律性和渐变的次数;
4、渐变后部分形体与整体的效果是否统一。
作业布置:
运用“渐变”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教
案
续
页
第二十讲:本章作业的实操练习及作业评讲
一、作业内容:
运用本周学习的“重复、近似、渐变”的三种构成效果,分别完成三张
24*24cm的设计作业。
需要设计画面紧扣设计主题,能够在视觉效果上区分三种设计形式的各自
特点。
二、授课重点
1、帮助学生分析“重复、近似、渐变”的特质与共性,辅助学生完善设计
草稿。在图形设计上帮助解决色彩布置与画面效果的统一结合。
2、随堂评讲上交作业,点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抽取画面效果好的设
计作品当面展示表扬。通过学生作业的评讲,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差异,了解更多形式的设计画面效果。
教
案
续
页
第二十一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对比
四、对比构成形式
对比就是由于平面构成的各元素在形态、颜色、材质的不同形成了视觉性 的差异。这种差异的范围很广,如形的圆与方,点、线的疏密、曲直,颜色深 和浅等等,强烈的反差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般来说,对比代表了一种张力,能够挑起观看者的情绪反应,能够带来一定的视觉感受。
对比能够给人深刻的印象,它不受骨骼线的约束,而是依据形态本身的大 小、疏密、虚实肌理等对比因素得以实现。
可分为方向对比、形状对比、大小对比、数量对比、空间对比。
作业布置:
运用“对比”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教
案
续
页
第二十二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发射
五、发射构成形式
1、发射的概念
发射构成,是基本形围绕骨格的中心点,向外散发或向内集中的构成形 式。是一种特殊的重复和特殊的渐变。
2、发射构成的必备条件
1)、首先要有发射点,发射的骨骼线都集中在此点上,发射点有的可
见,有的不可见。
2)、其次发射线具有方向。
3、发射构成的分类及基本形式
1)、离心式发射:即发射骨格线由中心向外发射。
2)、向心式发射:从四周向中心归拢发射点在画面外。
3)、同心式发射: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扩散。
4)、移心式发射:发射中心有秩序、渐次移动位置。
5)、多心式发射:以多个中心为发射点,形成发射集团。
4、发射的情感特征
1)、离心式发射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有良好的 视觉效果。
2)、移心式的陀螺旋转痕迹,具有强烈的运动感,形成曲面的效果。
3)、同心式和向心式,都有强烈的视觉集中感,对人心理的空间具有占据
感的威慑力。
教
案
续
页
4)、多心式的焰火具有强烈的空间特征。
作业布置:
运用“发射”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教
案
续
页
第二十三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特异
六、特异构成形式
1、特异的概念
是一种破坏旧秩序的形式,是在相同的大多数基本形中所出现的特殊 状态,是使个性与共性形式对比,是最强烈的对比之一。
2、特异的作用
特异的效果是从比较中得来的,通过小部分不规律的对比,使人在视觉上 受到刺激,形成视觉焦点,打破单调,以得到生动活泼的视觉效果。
3、特异的形式
1)、位置的特异
2)、形象的特异
3)、方向的特异
4)、大小的特异
5)、色彩的特异
6)、肌理的特异
7)、特异骨格
在规律性骨格中,部分骨格单位的形状、大小、位置、方向发生了变异。
教
案
续
页
4、特异在情感特征
1)、特异构成中的变化部分会成为视觉的中心焦点,视觉传达上经常用这种方法 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2)、特异的方式多种多样,为创意和想象留下了空间。在寻常的视觉中,假如 一些荒诞的、反常规的元素出现,势必带来观者心理的强烈变化,达到四两拨千 斤的功效。
3)、构图上的整齐和统一,加上局部的变化,画面既可以控制稳妥,也不会沉 闷单调。
作业布置:
运用“特异”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教
案
续
页
第二十四讲:本章作业的实操练习及作业评讲
一、作业内容:
运用本周学习的“对比、发射、特异”的三种构成效果,分别完成三张
24*24cm的设计作业。
需要设计画面紧扣设计主题,能够在视觉效果上区分三种设计形式的各自
特点。
二、授课重点
1、帮助学生分析“对比、发射、特异”的特质与共性,辅助学生完善设计
草稿。在图形设计上帮助解决色彩布置与画面效果的统一结合。
2、随堂评讲上交作业,点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抽取画面效果好的设
计作品当面展示表扬。通过学生作业的评讲,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差异,了解更多形式的设计画面效果。
教
案
续
页
第二十五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空间
七、空间构成形式
1、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一种具有高、宽、深的三次元立体空间。
自然形象存在于实际空间中,是实际的立体形象。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编排、不同的光线,都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表现是立体的,是最直接的三 次元空间。当形象表现为平面时则是二次元空间。
2、空间形成的因素 1)、利用大小表现空间感
2)、利用重叠表现空间感
3)、利用倾斜变化表现空间感 4)、利用弯曲变化表现空间感 5)、利用投影效果来表现立体感 6)、透视效果表现空间感
7)、面的连接表现空间感
3、空间的形式
形象在二维的平面空间上也能得到立体感、运动感、韵律感、透明感等等 视觉空间效果。平面的空间关系可以形成:平面空间、立体空间、矛盾空间、幻想空间。重点在于是用平面来显示凹凸的空间幻觉。
1)、平面空间
教
案
续
页
2)、立体的空间
3)、矛盾的空间
矛盾空间是指利用平面的局限性以及视觉的错觉,形成的在实际空间中无法存 在的空间形式。
在平面构成中有时故意违背透视原来,有意制造出矛盾空间,这是因为这种空 间存在着不合理性,而有时还不容易立即找出矛盾所在,这样就会增加观者的 兴趣,引人遐想。
4、矛盾空间的构成方法
1)、公用面:指将两个不同视点的立体形以一个共用面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此 构成视觉上既是俯视又是仰视的空间结构。
2)、矛盾连接:是利用直线、曲线、折线在空间中产生方向上的不确定性,使矛 盾形体连接起来 3)、幻想的空间
5、空间的情感特征
空间变化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平面、静止的空间,让人感觉安静、平和;运动、转换的空间,让人感到旋律与变化;而那些理念的空间则让人感 到理性的严谨。现实中不存在的空间,会产生虚幻的浪漫与离奇,生成„种超脱 上升的感觉。矛盾的空间与正负形也可以形成强烈的趣味性。
作业布置:
运用“空间”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教
案
续
页
第二十六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密集、分割
八、密集构成形式
1、密集的概念
多个基本形围绕着一个中心点收拢。
2、密集的特点
密集是一种对比的情况,利用基本形数量排列的多少,产生疏密、虚实、松紧的对比效果。
3、密集的形式
1)、点的密集
2)、线的密集
3)、面的密集
4)、自由的密集
4、密集的情感特征
密集在设计中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图面的手法,基本形在整个构图中可自由 散布,有疏有密。最密或最疏的地方常常成为整个设计的视觉焦点,在图面中造 成一种视觉上的张力,像磁场一样,并有节奏感。
九、分割构成形式
等形分割、等量分割、自由分割
作业布置:
运用“密集 分割”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教
案
续
页
第二十七讲: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肌理
十、肌理构成形式
1、肌理的概念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
肌理又称质感,是由于物质内部结构的不同,所表现出物质表面的不同质感。
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排列,组织,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肌理是形象的表面特征。
肌理构成,就是将不同物质表面的肌理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构成设计。肌理 构成是一种技法构成,注重制作手段,随意性很大,注重变化、注重美感。
2、肌理的种类 1)、触觉肌理
用手触摸后有凹凸、粗细感的肌理。如有光滑、细腻的;有类玻璃、金属的; 而岩石、木头的肌理会给人感觉粗糙等。
(a)自然肌理。自然界与生俱来的、自然形成的物质纹理,如:泥、木、石等 未经加工形成的肌理。
(b)人工肌理。是经人工再造的物质纹理形态。如水泥地面、胶合板、大理石、不锈钢制品、纺织品等。
2)、视觉肌理
具有一定视觉元素和关系元素的表现内容,它是用来装饰使设计效果更 加丰富多彩。视觉肌理是对物体表面特征的认识,是用眼睛看而不是用手摸的
教
案
续
页
肌理。人工创作的方法多种多样。
3、制作肌理的常用方法
(1)吸附法。将墨或颜料滴在水面,稍加搅动,任其流淌,然后用吸水纸接触 水面,纹理自成。
(2)对印法。在两张纸之间或在玻璃板等光滑的平面上挤压颜料,形成纹理。(3)喷洒法。用喷洒法,让颜料在纸上形成纹理。
(4)压印法。将纸团、树皮、丝瓜筋、织物等涂洒上颜料,压印纸上,形成纹理。(5)涂蜡法。将蜡涂抹纸上,刷上颜料,形成纹理。
(6)拓印法。将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涂上颜料,用纸覆盖其上,均匀地挤压,纹样印在纸上。
(7)拼贴法。将各种纸材和其他平面材料,通过分割后组合在一张画面上。(8)刻刮法。在已着色的表面,用尖利的物品刻刮,会得到粗犷,强烈的肌理 效果。
4、肌理和材料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
1).在现在的构成和设计中,材料的综合处理给创意带来了很大的发挥空 间,因此必须长期保持对材料的敏感,寻找新的材料的表现力。
2).对材料肌理和质感的探求可以多方借鉴,可以借鉴影视、建筑、室内设 计、绘画等艺术形式,也要亲自不断尝试,反复推敲,发现新的肌理和效果。
3).应以轻松和游戏的心态来发现肌理,寻找新的质感效果。
4).材料的肌理和质感的应用要根据目的和需要,不要只顾吸引注意力,产 生过度设计。
5).现成材料的肌理和质感应用虽然容易,表现力强,但不能忽视点、线、面的处理带来的微妙的层次和质感的变化。
6),在应用各种材料和肌理效果时,变化统一、对比等形式美法则仍可以 帮助我们控制画面的总体效果。
教
案
续
页
作业布置:
运用“肌理”的设计特质,完成24*24cm大小的一张构成绘画作业。
教
案
续
页
第二十八讲:本章作业的实操练习及作业评讲
一、作业内容:
运用本周学习的“空间、密集和分割、肌理”的三种构成效果,分别完成 三张24*24cm的设计作业。
需要设计画面紧扣设计主题,能够在视觉效果上区分三种设计形式的各自
特点。
二、授课重点
1、帮助学生分析“空间、密集和分割、肌理”的特质与共性,辅助学生完
善设计草稿。在图形设计上帮助解决色彩布置与画面效果的统一结合。
2、随堂评讲上交作业,点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抽取画面效果好的设
计作品当面展示表扬。通过学生作业的评讲,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差异,了解更多形式的设计画面效果。
第五篇:平面构成教学大纲
《造型2》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造型2 课程编号: LMH1122005
一、开设院部: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二、教学对象:艺术设计系
三、教学目的:
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课,是设计者在处理现实用设计之前如何运用视觉语言的基础训练之一,是视觉艺术界研究平面形象构成的学科。通过构成理论的教学,①使学生基本掌握视觉元素中的点、线、面的种类、性质以及它们之间在二维空间中的构成种类、方式,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构成表现,探索形式美法则怎样在具体构成中体现样式,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具体构成中的表现;②让学生掌握审美价值的原理、规律、法则和技法,掌握规律,运用逻辑的、抽象的思维方式来研究图形配置。使学生具备较好的艺术设计素养和表现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设计打好基础。
四、教学要求:
灵活地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和,能运用理性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创造形象,形与形之间的关系、编排。训练和提高二维空间的形象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熟练地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灵活多变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严格的理性造型能力。让我们掌握审美价值的原理,规律,法则和技法,重点在于掌握规律,运用逻辑的,抽象的思维方式来研究图形的配置。
五、课程学时及其分配
总学时:8×4=32课时
六、考核:以学生习作为依据,综合平时努力程度,由教研组集体评议打分:平时20%,考试80%。
七、教材: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程:平面构成》.洪兴宇、文涛编著.安徽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八、主要参考书目:
1、《平面构成》.满懿.辽宁美术出版社
2、《平面设计基础》.陈菊盛.中国工业美术协会[内部刊物] 3、《新平面构成》.洪兴.辽宁美术出版社 4、《平面构成教程》.汪芳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5、《二维设计基础——平面构成》成朝晖,北京大学出版社
九、讲授提纲:
第一章平面构成(一)
一、平面构成的概念、特点;
二、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点、线、面的概念及其表情;
第二章平面构成(二)
一、形式法则:
1、和谐;
2、对比;3对称和均衡;
4、节奏和韵律;4多样统一;
二、形与平面空间的视觉创造:
1、形的概念:形、基本形;
2、骨骼;
4、正负形;5错视觉;
第三章平面构成(三)
一、形与空间的构成方式:
1、重复构成
2、近似构成
3、渐变构成
4、发射构成
5、特异构成
6、密集构成
7、对比构成
8、空间构成
第四章平面空间中的肌理训练
1、认识肌理;
2、认识材料;
3、肌理的表现与意义;
4、平面肌理制作的表现技法:点绘法、勾线法、平涂法、晕染水化法、吸附法、排水法、脱胶法、笔触法、拓印法、堆积法、刻纸法、揉纸法、熏烧法、拼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