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天津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重点: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点击下载更多天津教师招聘真题
2016天津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重点:
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欢迎来到天津教师资格招聘考试网,中公天津教师招聘考试网是中国教师第一门户网站,提供历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
【国考模拟题】
1.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的两种类型的教育是骑士教育和()。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 C.教会教育 D.实科教育 答案:C 2.骑士教育是设在宫廷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形式。答案:× 【考点归纳】
中世纪欧洲两种有代表性的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1)教会教育: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学习方法是背诵。
(2)骑士教育:教育内容是效忠领主的品质和军事征战的本领,具体包括“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同时也进行宗教观点和武士道德品质的教育。
更多2016天津教师招聘真题请访问天津教师考试网。
天津教师教育网提供天津教师资格真题、天津教师招聘考试资讯
第二篇: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仿真券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仿真券(3)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仿真券(3)
教师资格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仿真卷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组织教学的意义是()。
A.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B.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C.有利于完善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D.A、B、C三项
3.不属于社会公益劳动的项目是()。
A.打扫校园
B.植树造林
C.拥军优属
D.帮老助残
4.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大教学论》的作者是(A.夸美纽斯
B.埃拉斯莫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C.杜威
D.凯洛夫
5.关于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新课标提出()。
①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②1—2年级要多认少写
③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6.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毫无顾忌地接受教育
D.能动地接受教育
7.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
A.随意性
B.娱乐性
C.自觉性
D.系统性
8.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的()。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共鸣
9.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10.所谓“自我反思”是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助与合作
B.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C.教师把自己日常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和研究对象
D.教师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11.教师形成专业成长意识,获得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是()。
A.专业培训
B.参加优质课评比
C.校本教研
D.深化课改
12.以下对心理健康辅导的描述正确的是()。
A.心理健康素质和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B.心理健康辅导一般都是通过说服教育来实现
C.心理健康可以通过一两个具体的事件解说来提高认识
D.心理健康可以通过一两个案例分析使人提高认识
13.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
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
14.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岁以下的儿童,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春季为多。
A.8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B.9 C.10 D.11
15.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要避免使用过于繁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行评价。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时间
D.教学重点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包括哪些方面?应该如何进行指导?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3.简述小学美育的基本策略。
4.简述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一个平时纪律涣散的学生,在数学课上被老师批评,很不服气,为示反抗,在课间休息时,将一把小扫帚悄悄地卡在教室的前门顶上借以“报复”。恰好这位老师临时与班主任调课,当班主任推开门走进教室的一瞬间,扫帚不偏不斜砸在了她的肩上。学生中顿时有人哄笑起来。
问题:这个案例反映了班级管理中的什么现象?联系实际谈谈班主任该如何管理班级。
2.《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有一个新的家》教学片断:
(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小插曲”)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生(宁宁):老师,我旁边的阳阳解小便了!(众生笑,纷纷离开座位去看)
师:宁宁小朋友真好,你告诉老师“阳阳小便解出了。”我要表扬你。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表扬他吗?(生疑惑不解)
师:小便解在身上是不舒服的,我们每个小朋友都经历过。宁宁马上告诉老师,就是想帮助阳阳解决这个问题。宁宁,你说是吗?
生(宁宁):是的。
师:那么,我们大家该怎么帮助阳阳呢?
生(宁宁):我陪他到办公室里换裤子。
师:好的,你们快去吧。
师:我帮他将凳子擦干净,你们能为他做些什么呢?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我用抹布把阳阳的凳子擦干净。这时宁宁和阳阳回教室)
师:你们想怎样帮助阳阳呢?快告诉他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生甲:阳阳,下课时你要先去解小便。
生乙:阳阳,你小便熬不住了,应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让你去厕所的。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我们都是一家人,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来,我们一起念念诗园中的小诗《我有一个新的家》„„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题(本题20分)
材料一:“有趣的食物联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0、31页]
材料二:“拥有好心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8一13页]
材料三:“解简易方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3—61页]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性评价的核心”。
【名师详解】全面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
2.【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组织教学的意义”。
【名师详解】组织教学的意义包括:(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3)有利于完善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公益劳动”。
【名师详解】社会公益活动是学校组织的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义务和支援服务活动。植树造林、拥军优属和帮老助残都可以体现出社会公益活动的特点,而打扫校园则不符合社会公益活动“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特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4.【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学论著与其对应的教育家的识记与辨别”。
【名师详解】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组织理论的基础。
5.【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名师详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生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l600-1800个,其中800-1O00个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故本题选B。
6.【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教育学的基本内容”。
【名师详解】略
7.【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学校体育的特点”。
【名师详解】学校体育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故本题选C。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8.【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关联”。
【名师详解】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经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属于刺激物的特点,故本题选B。
9.【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评价指标的基本内容”。
【名师详解】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10.【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师自我反思的内涵”。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名师详解】自我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日常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和研究的对象,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提升自我的教育水平的活动。
11.【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
【名师详解】校本教研,就是以新世纪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为目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以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健康、生动、充分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研究活动。重点是教师将教学实际、教学研究和进修密切结合的探究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因此,校本研究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
12.【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内涵”。
【名师详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根据小学教育特点和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单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素质和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不能通过一两个具体的事件解说或一两个案例分析使人提高认识,故本题选A。
13.【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教学设计的内涵”。
【名师详解】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案设计要灵活多样,注重实效:同一个教学内容,在同一时期,不同的教师设计的教案形式可以不同;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时期,同一个教师设计的教案也会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设计方法和风格,只求基本部分相同,不求完全相同。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构成教学设计的五大基本要素。故本题选B。
14.【答案】C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生传染病预防的相关知识”。
【名师详解】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春季为多。
15.【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
【名师详解】进行教学评价时,要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要避免使用过于繁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行评价。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
二、简答题
1.【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
【参考答案】学习指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生活指导:对学生进行礼仪常规教育;指导学生的日常交往;指导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生搞好生理卫生;指导学生遵纪守法;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1.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参考答案】(1)学生成长记录袋
学生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绩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则是指通过对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2)访谈法
访谈法就是研究性的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收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
(3)观察法
观察法是人们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条件下出现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观察法适用于评价那些在教学中不易被量化的行为表现(如兴趣、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爱好、态度、习惯与性格等)和技能性的成绩(如唱歌、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制作等)。
(4)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传统的评定教学工作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设计问卷、测试题、量表等对被评价者在正常状态下进行测试,以获得评价的资料,并作出判断。
(5)测验法
测验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对行为样本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测验法最常用于评价学生认知目标的达标程度,同时,也可以为其他评价收集间接资料。
2.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占、是“小学生美育的基本策略”。
3. 【参考答案】
(1)转变观念,反思扬弃,让美术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2)加强师资,改善条件,释放美术教师的活力。学校应加强美术师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美术竞赛、作品展览,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和活跃学校的气氛,释放美术教师的活力。
(3)因地制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美术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外界环境,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4)张扬个性、体验情感,让美术教学“寓教于情”,洋溢人文关怀。
(5)优化作业,多元评价。评价应以模糊为主,且主要是鼓励与表扬。可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个人评价、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4.【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基本方法”。
【参考答案】(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三、材料分析题
1.【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参考答案】这个案例是班级中的突发事件:恶作剧。
我认为班主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管理班级:
(1)严肃纪律,从严治班。制定班规是实施班级管理的第一步,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当然,小学生的纪律意识不强,这就需要班主任多加强调,让小学生意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引导小学生一起制定本班的班规,达成共识。
(2)正确引导班级舆论,营造良好氛围。在班级中形成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现象的集体舆论。所有舆论都建立在压倒多数学生的正确的认识和言论基础上,以此感染和约束全班同学。
(3)培养优秀的班干部队伍。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他们能将学生的心声传达给班主任,也能将老师的意愿传达给学生。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对良好班风的形成、纪律的养成具有很大作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4)开好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班主任应利用好班会时间,针对学生一段时间内内在学习上、生活上、纪律上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在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后,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端正学生的思想。
(5)班主任应以身作则,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自然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参考答案】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常常会有一些意外的事件发生,从而打乱原来预设的教学过程。这个案例原来的预设目标只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初步感知班级是新的家,没想到中途出现了这段意外的插曲。但该教师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并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这一教学资源的属性仍与本课的预设目标有关,及时将它转换成一个具有更深层次价值意义的“生成性的教学目标”——初步体验班级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的深厚感情。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话,围绕“我们大家该怎么帮助阳阳呢?”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主动建构“班级是新家,家人要互相关爱”的道德内化机制,使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成的课堂富有灵性的资源,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关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需要我们教师更理性地理解与实践。没有巧妙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但如果过分地强调预设,课堂教学进程将一味地遵循预设,课堂就会缺乏生机和乐趣,缺少生活的气息,缺乏生命的色彩。只有在预设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知识,动态生成方法,动态生成的资源,才能使我们的品德教学真正地提高实效,让课堂显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景象,使课堂显现出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四、教学设计题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据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
【参考答案】有趣的食物联系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知道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会辨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4.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课堂导入:
1.讲述:有这么一则故事,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想不想听?
播放多媒体课件:螳螂捕蝉的故事
一个炎热的夏天,烈日当空,一只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吸食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一只螳螂正挥动着它的“大镰刀”悄悄来到蝉背后,就在这个时候,从远处飞来了一只黄雀„„
2.提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下。在这个例子中,谁在吃谁?谁又被谁吃?
讲述:为了表明“谁被谁吃的关系”我们可以用箭头表示(板书:蝉一螳螂一黄雀)
提问:螳螂为什么要捕蝉,黄雀为什么对螳螂虎视眈眈?那蝉吃什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呢?黄雀会不会被其他动物吃呢?
(完善板书:树汁一蝉一螳螂一黄雀)
3.谈话:在大自然中,像树、蝉、螳螂、黄雀一样,各种不同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产生联系。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评析:利用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也进一步地了解了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并熟悉了用箭头表示的方法。同时安排学生列举生活中所了解的吃与被吃的关系也是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三篇: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重点知识归纳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2018版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四个学制
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①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
②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逐步发展和提高。
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低年级注意力容易分散
观察事物缺乏兴趣和系统性
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
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道德感较为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务的好坏。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补充: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质的认识尚需一过程。
(2)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小学生记忆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从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发展;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
(3)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在四年级前后。小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较差。
(4)小学生想象的发展
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想象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中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想象由具有浪漫性向现实性过渡。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3)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补充: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补充: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二)小学教师的特点
1、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复杂性
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机智三个方面。
示范性:
杨雄《法言•学行》中言:“师者,人之模范。”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 系统性
2、小学教师的素质
(1)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等(2)教师的知识修养(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4)教师的心理素养
四、我国现行的小学学制
六三制和五四制并存,其中六三制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学制和发展方向。
第二节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一、学校管理概述
1、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2、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
二、学校的运行机制
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规章制度,其中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根本制度,支配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是学校内部机制的核心和灵魂。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 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三、学校组织机构主要职能部门的功能 职能部门:
1、校办
2、教务处
3、政教处
4、总务处 基层教学实践机构
5、教研室
6、年级组
第三节教育学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重点)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最早将教和育结合起来用的人是孟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具有广义和侠义之分(1)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2)侠义:以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要素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性质(重点)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它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和教育影响三种要 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或社会形态,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c、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的作用。
(四)教育的功能
1、根据教育功能的作用: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根据教育作用的性质: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重点)
(一)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
2、生物起源说: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前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无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 教育内容以生活经验为主,内容贫乏; 教育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等; 教育权力平等,男女教育有别的根源在于分工; 教育水平低,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场所以及组织形式; 教育与原始宗教仪式有着紧密联系。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1)奴隶社会教育
中国,专门的施教机构产生,如我国夏、商、西周“庠”“序”“校” 西方:古希腊:雅典(显著特点: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和斯巴达(显著特点:军事教育)
古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所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宗教教育盛行
古埃及:设置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2)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其中儒墨为显学 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
隋唐:科举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 西方: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 道统性 专制性 刻板性
象征性: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宗教性
3、近现代教育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1)新特点:
终生化: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补充: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目标的实现,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2)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二、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的发展
1、萌芽阶段
(1)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中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相传作者为乐正克。对教育进行了系统阐述,阐发了教育的功能、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以对教育原则的总结最突出。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西方:
苏格拉底:教学方法:产婆术(包含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三歩)。
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或翻译为《论演说家的教育》。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个阶段
(2)特点:
尚未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表现为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缺乏理论上的思考和经验上总结。
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 有关教育的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
2、创立阶段
(1)创立阶段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1632年发表了《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主要思想:
关于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关于教学制度: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关于教学思想:提出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 “泛智教育”
关于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具体的教学原则: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卢梭:
法国思想家,代表作《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著名的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康德: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首次进入大学课堂。
裴斯泰诺齐: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的》。其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研究了小学各科教学法,被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主要观点: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洛克:
提出白板说 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
1806年《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主要观点: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其学生齐勒修改为“五段教学法”
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杜威:
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新三中心论:学生、活动、经验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主张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学校即社会 提出五步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陶行知:
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3、发展阶段(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代表人物:
克鲁普斯卡娅: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凯洛夫: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杨贤江:《新编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我国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编写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使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布鲁纳:《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 皮亚杰: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的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布罗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重点)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第一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 第三次工业革命: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 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重点)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决定着教育的一切。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着受教育权
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可以促进民主
(3)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 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3、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制度(规范)文化。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如家长的期待等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教师的 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质量等的根本标准和依据。
(三)教育目的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代表人物:奥古斯汀、托马斯·阿奎那
2、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
3、个人本位论:从个人本位的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等
4、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的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身的目的。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
(四)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五)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主要依据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3、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1)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扥方面全面发展(3)实现的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五、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的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也是一种实体化的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具有以下特点: 教育主体的确定 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2、制度化的教育: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标志: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制度化教育的特征: ①对入学资格有严格的要求; ②明确的修业年限: ③规范的教学组织; ④整体一贯的课程设置; ⑤严格的管理制度: ⑥专业化的教育人员: ⑦具有固定的教学场所。
3、非制度化的教育
指出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推崇“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库姆斯等人的非正规教育 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
构建学习化社会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1、我国当前的学制是由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定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动力)
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广义的课程: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二、课程的类型
(一)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二)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起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就没有隐性课程。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三、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等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是其代表理论。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
社会改造主义:布拉梅尔德 批判理论:金蒂斯、布迪厄
四、课程内容(需重点把握)
(一)课程计划
1、概念: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
2、课程计划的组成
主要包括课程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设置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3、课程计划的作用
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补充: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二)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含义: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 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3、课程标准的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三)教材
又称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的编排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和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形式。
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材的作用:
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材是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2、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四、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概念
是指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在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育内容和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二)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泰勒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3、情境模式:劳顿的文化分析理论
五、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
首先由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他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到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的效应。
3、CIPP评价模式 是指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的缩写
4、CSE评价模式
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
3、内容联系观: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4、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甑别和选拨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
(一)课程结构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二)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变“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三)课程实施
1、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
3、教师观方面: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4、教学行为方面: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四)课程管理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五)课程评价
在教师评价方面,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打破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32 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补充: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相统一;
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五节教师专业发展
补充: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除了我国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一般权利和义务,教师还具有其职业特有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享有的权利
教师的权利是指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教师享有的与其职务相关的权益。依据《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享有以下权利:
1.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这是教师的最基本权利。
2.科学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管理学生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薪资休假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民主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
的民主管理。
6.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二)教师承担的义务
教师的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教师依法承担的与其职业职务相关联的责任。依据《教师法》的规定,我国教师承担以下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教师由一名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包括两方面:
一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通过自身反省和反思在专业
知识与技能态度上实现个人成长。
二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即外力促使教师提升的过程。答案二: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一个人历经职前师资培育阶段,到在职教师阶段,直到离开教职为止,在整个教职生涯过程中,都必须持续学习与研究,不断地发展专业内涵,以逐渐迈向专业成熟的境界。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1、漫长性
2、生长性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专业理念
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专业道德
(二)专业知识 包括:
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等。
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一般教学法知识。
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三)专业能力
1、教学设计能力
2、教学语言能力
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5、教育研究能力
“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提高即收获”是中小学教师最常用的研究模式。
6、创新能力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时:“学生是否喜欢”“同事如何看我”“领导觉得我干得咋样”等等
2、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如何上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
3、关注学生阶段
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
能否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路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进行专门的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示:经验+反思=成长 科顿等人:教师反思框架
布鲁巴奇:四种反思的方法
(1)反思日记。在一天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以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交流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方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合作学校所共享。
(4)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用以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是研究者由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代表人物:库尔勒 ·勒温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1)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2)注重对教师创造性人格的培养;(3)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4)鼓励教师身体力行,知行统一;(5)促进科研,发展教师的批判思维;(6)加强自我教育,形成反思意识。
第六节教育科学研究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分类
1、研究的功能可分为: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
2、按研究的目的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歩
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教育观察法
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二)教育调查法
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三)教育实验法
自然情境中的实验和实验室中的实验等
前实验:是指实验中缺乏清晰的假设,缺乏控制无关因子的措施,一般不设对照组,干扰因素较多,内外效度较差的实验。
准实验:是指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的假设,没有随机分派被试,不能完全控制误差的来源,只能尽量减少误差的实验。
真实验:指随机分派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因子,内外效度都很高的实验。
(四)教育行动研究法
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
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方法,他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凯米斯提出教育行动研究由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基本步骤组成。
(五)教育叙事法
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类型:教学叙事 生活叙事 自传叙事
(六)个案法
(七)历史法
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八)比较法
第二章学生指导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
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成为全世界心理学学生的“圣地”,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的正式定义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
桑代克: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智商是智力年龄被生理年龄被生理年龄相除而得出的商数。智商
的计算公式如下:IQ=MA÷C.A×100,智商表示人的聪明程度.智商越高,表示越聪明。生理年龄指的是儿童出生后的实际年龄、智力年龄或心理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量测出的年龄。
通常人们对智力水平高低进行下列分类:智商140以上者称为天才,智商120-140为最优秀,100、110、120为优秀,90-100为常才,80-90为次正常,70-80为临界正常,60-70为轻度智力落后,50-60为愚鲁,20-25为痴鲁,25以下为白痴。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感过程---情感、情绪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小学生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价值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二、认知过程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
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通常,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
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别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3、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嗅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温度觉: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视觉: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如从光照的室外走入电影院,或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等。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
象。
(2)感觉对比
①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
马赫带现象: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
②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对比。
如,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更甜
从冷水里出来后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3)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感觉后效。
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 声音停止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负后象可以相互转换,后象的持续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4)感觉的相互补偿
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如盲人的听觉灵敏。
(5)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等。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
2、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3)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指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诱动知觉:是指实际不懂的静止之物因周围其他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
自主运动知觉:是指缺乏外在参照物的情况下,把静止的对象视为运动的一种幻觉。
(4)错觉和幻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
情况
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
3、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理解性(2)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人们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③对象的活动性
④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3)知觉的整体性
是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人的直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三)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也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
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2、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无需意志努力,所以在工作、学习中可以减少脑力的消耗,避免身心过度疲劳。但这种注意是自发产生的,人们不可能通过它获得系统的知识和完成艰巨的任务。
(2)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这种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须要有意注意的参与。
(3)有意后注意
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兼有两种注意的部分特点,是一种高级状态的注意,它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
3、注意的转移与分散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分散: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4、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
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四)记忆
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
记忆按保持时间可分为:
(1)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特点:时间极短,一般是0.25-1秒,最长不超过4-5秒。容量较大:9-20个比特 形象鲜明
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编码: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编码方式是图像和声像。
影响因素:模式识别;注意
(2)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贮存时间不超过1分钟
特点:时间很短: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 容量有限:一般7±2个组块 意识清晰
操作性强 易受干扰
编码: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影响因素: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3)长时记忆
又叫永久性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
特点: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久
编码:以意义编码为主,有两种方式,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即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影响因素: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加工深度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贮内容的不同: ①陈述性记忆 ②程序性记忆
3、记忆的过程
在记忆过程中,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
选择性,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识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类:
①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②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2)保持与遗忘 ①遗忘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②遗忘的曲线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开始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由此看出,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③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④遗忘的原因
A: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B: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所致。代表人物:詹金斯、达伦巴希
第四篇: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3.6)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3.6)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
第六节 班主任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的含义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
1.班主任的任务我国的《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对班主任的任务做了明确的规定。小学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在学校校长的领导下,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关心、教育和管理学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 会主义公民。
2.班主任的职责《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对班主任的职责作了如下规定:(1)按照《小学德育纲要》,联系本班的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着重培养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2)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习方法,学好功课,并掌握学生的课业负担量。(3)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学生坚持体育锻炼,注意保护视力,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4)指导班委会和少先队工作。培养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做好学生的个别工作。(5)指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关心学生的课余生活,支持并组 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6)搞好班级的经常性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做好学生的品德评定和学籍管理工作。(7)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互 通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注意争取社会力量教育学生。
(三)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
一个教学班一般有几名教师任教,为了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作用,班主任就必须对各科任教师进行协调以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班主任首先得尊重任课教师.其次要积极主动地互通情况,形成一个高效的教育集体,最后要协调一致,统一要求。帮助科任老师建立威信。
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作为组织者.班主任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来创建一个学生集体,而且要使各方面的影响保持一致,并最有效地发挥作用;作为组织者,他还要组织班级内各成员 诸方面的活动,力求使成员能在友好的氛围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成长。作为领导者,他要以其声望、权威、影响力去启发、组织和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学生的行为围绕 教育目标有效地展开。作为教育者,他不仅以自身的力量和品格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还要创建班集体。创建一个能对其成员产生教育影响的集体。
班主任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促进智力、能力、体力的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者
学生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影响交互作用下成长的。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首席实施者。因此,班主任要协调这三者 问的关系,使之形成影响学生的合力。在校内,班主任必须协调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共青团、少先队工作者等关系,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在校外,班主任应当 协调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强一致性,以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班主任还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影响。
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教育单位,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其他组织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关系。班主任只有正确贯彻上级领导的意图和指示,围绕学校的 育人任务来开展工作,才能保证班级任务的完成。进而保证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同时,班主任只有知彼知己,才能率领本班走在前面。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一)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学生
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部分。班主任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体的思想品德、个体的学习、个体的身体状 况、个体的心理、个体的家庭。对群体的了解包括对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了解。正式群体是指为了达到与组织任务有明确关系的特定
目标以及执行组织的特定工作而产生的正式的组织结构。非正式群体是非正式规定的,是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组织。非正式群体活动是正式群体活动的一个有益而必要的补充,对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要做到态度公正,管理及时,讲究方法。
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详细内容在本章第二节介绍
3.建立学生档案班主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整理结果分类存放起来,即建立学生的档案。
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学生档案有两种:集体档案和个体档案。集体档案是指班主任将全班学生在各个时期各方面的表现,班级的历史、现状、趋势分析等记录下来作为今后教育集体 的依据或参照的档案。个体档案是指将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表现和发展动态收集起来作为个体教育依据的档案。学生档案中最常见的是学生个人档案。学生档案的内容最常见的形式有文字表述式和表格调查两种。
4.个别教育
班主任面对几十个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因而思想品德、个性特征、智力水平、生活方式、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各不相同。班主任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 大限度的发展就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个别特点进行教育。每个班都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也有一些平平淡淡的学生,当然也会有一些相对比较落 后的学生.对于不同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区别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益。
5.班会活动
班会活动是班主任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方法,也是养成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所以它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班会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不外乎班级例会和主题班会两大类。班级例会是班级定期举行的对学生实施常规教育的班会形式,举行班级例会是为了强 化学生的纪律观念,商讨和解决班级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主题班会是班会在班主任指导下,围绕一个主题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班会活动形式,主题班会的形式生动 活泼,是德育的重要工具,教育效果良好,也最受师生们欢迎。班级例会就其基本形式而言,有晨会、周会、民主生活会和班务会四种。主题班会的基本形式有:专 题讲座、主题报告会、座谈会、讨论会、纪念会、知识竞赛、展览会、影视剧评、参观、社会调查、音乐会、文艺演出、演讲会等等。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个体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社会、学校等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各自的影响。班主任协调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需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统一科任教师的教育影响:第二,要统一学校领导的教育影响:第三,要统一班委会的教育影响:第四,要统一少先队的教育影响:第五,要统一家庭的教育影响:第六,要统一社会的教育影响。操行评定
(1)操行评定的概念和目的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操行评定主要由班主任 负责。小学生的操行评定在低年级一般由主任来做,到高年级可以先由学生小组互相讨论,然后由班主任写出评语。但要注意,写评语的工作不能交给学生。操行评 定的目的在于教育儿童奋发向上,肯定优点,找出缺点,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励儿童上进;帮助家长全 面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以便与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儿 童;帮助班主任总结工作经找出问题并改进工作。
(2)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
①学生自评。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设计编写测试题,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文化学习、遵守纪律、劳动态度、体育锻炼等方面。学生对照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填好测试题。这一阶段,小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劣得失,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
②小组评议。自我评价难免有对自己的评价过低或过高之处,因此需要加以纠正,班主任可以组织一个评议小组对每个学生的自评结果进行复议。评议小组必须由一些严肃认真、责任心强的学生及班长组长构成。通过复议找出偏差,并计算总分,写出评语。
③班主任评价。小组评议后,班主任根据小组评议和班级工作记录(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观察记录及同任课教师与家长的调查情况),综合分析,给每个学生写出切合实际的评语,并给定等级。等级一般分优、良、中、差四个级别,但“差”字应慎用。
④信息反馈。班主任把评定的结果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告诉学生,必要时作出解释。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期计划、月或周计划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学期计划比较完整,一般包括三大部分:
(1)基本情况。这部分言简意明,统率全局。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如人数、年龄、身体状况等;班主任对班级基本情况的分析和估价:班级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2)班级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措施。这部分是整个计划的中心、主干,包括明确班级的各项内容;明确规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方法完成这些内容。
(3)本学期主要活动与安排。这部分是把计划中的工作和活动,按月、周加以落实,有序地完成工作计划。
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两类:全面总结和 专题总结。总结工作一般在学期学年末进行。做好总结应注意两点:一是平时注意对班主任工作资料的积累;二是注意做阶段小结。
(二)个别教育工作
1.先进生工作
(1)先进生的心理特征
在一个班中,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一般被称作先进生。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2)先进生的教育①严格要求,防止自满。先进生也有缺点,也会犯错。也就是说优缺点兼有、长处和短处并存。因此,班主任对他们不能偏爱,而要严格要 求,对其缺点和所犯的错误不能轻易放过,要及时批评,以防止先进生产生自满心理。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一般而言,每个学生都会遇到这种那种挫折,会产生 沮丧、失意、不满、焦虑等不良感觉。先进生对挫折的感觉尤为强烈,班主任应努力满足先进生的补偿心理,使先进生沿着“偶然失败——再次表现——表现成功 ——自信心增强——不懈努力”的良性循环轨道前进。③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先进生有较强的超群愿望,一旦有人比他优越就会产生嫉妒。班主任要引导小学生正 确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并尽力去缩短差距,赶上甚至超过他们,这才是一个先进生应有的心理品质。竞争无所不在,先进生由于其各方面的表现,往往在竞争中 处于优势地位,与其他同学进行不公平竞争。班主任应营造一种团结互助、你争我赶的良性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公平的前提下进行竞争。④发挥优势,全班进步。先 进生有诸多优势:学习成绩好,热爱班集体,关心班集体,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威信.善于团结同学等。班主任可利用先进生的优点,让全班学生模仿。发挥先进生 的榜样作用.让全班同学都取得进步。
2.后进生工作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后进生是一个相对概念.运用时应谨慎。
(1)后进生的心理特征后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是非观念模糊。
(2)后进生的教育做好后进生工作.在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如果教育未尽到责任,使他们越变。越坏.最后走向犯罪道路,那么将对社会 造成极大的破坏力。如果把后进生教育好了,则可以把原来的“负值”转化为“正值”。要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后进生特别需要温暖和热爱,因为他们经常遭到同学的自眼,家长的嫌弃。人格上得不到尊重,自然地他们会与教师、同 学、家长处于对抗状态。这时,班主任只能爱他们,并且爱得深、爱得真、爱得持久,才能改变他们对人对物的态度。从而产生不改正错误就对不起教师的心理.变 教师的爱心、尊重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可以从几方面人手:强化学习动机,启发自觉学习:利用原有的学习动机的转移,使后进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 用;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长善救失,班主任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后进生,善于利用“闪光点”作为推动后进生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良好开端。任 何学生都有积极的一面,班主任若能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那必然会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效果。③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后进生尽管 不断出现问题,不断承认错误,有时也有进步表现,但本人并不一定真正意识到问题的性质、危害以及克服缺点方法。为了从根本解决问题,必须设法增强他们的是 非观念。为此,班主任可向他们提供有正反面经验教训的生动事例。通过启发、讨论。使他们明辨是非,分清好坏,从中得到借鉴,领悟到改正自己行为的必要性与 可能性。特别是要用身边他们熟悉的一些榜样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能激发起后进生改变现状、不断要求进步的上进心。④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班 主任要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后进生年龄性格特点、错误轻重、态度好坏等,选择灵活有效的教育措施,发现教育的突破口。寻找钥匙开他们的心灵之 锁。促进转化。
(三)班会活动的组织
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1.班会的特征
(1)集体性。一是所有学生都得参加,二是参加者在班会中接受教育,同时每个人又都在塑造着一个集体。
(2)自主性。指班会的组织者一般是班干部,参与者是所有的学生,不是通过班主任的说教解决问是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争论形成共识。
(3)针对性。班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班主任指导下事先确定的,不是漫无目的进行的。
2.班会的分类
(1)常规班会。常规班会又称班务会,如晨会、周会等。
(2)生活班会。生活班会是班主任根据教育目标结合班级实际,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讨论德、智、体等方面的长处与不足,引导学生发扬优点、纠正缺点的班会活动。
(3)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的班会活动。主题班会的形式主要有:①主题报告会。②主题汇报会。③主题讨论会。④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⑤主题竞赛。⑥主题晚会。
3.主题班会的组织
组织主题班会一般要经过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
此文章由伯乐教师网(www.xiexiebang.com)整理提供。
第五篇: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1.7)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1.7)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
第七节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一、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一)概念和研究范围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简称小学教育科研,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小学教育领域的客观规律的活动过程。它以小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侧 重于应用和发展研究,即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行为,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基础和价值预设。同时不排除小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某些基础理论 方面的研究。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大致如下: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研究、小学生身心素质结构研究、小学教育目标研究、学教育内容与课程研究、小学教育途径与方法研 究、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小学教育体制及运行机制研究、小学教育环境研究、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小学教师素质研究等。显然,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一般 的工作总结或经验总结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想好了再干”,后者则是一段时间后某一方面的小结,属于“干好了再想”。同样,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一般的研究论文也有区别。后者缺少前者所具有的那么一种活动的“过程”。
(二)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
1.在研究目的上,注重应用性;
2.在研究主体上,强调广泛性、群众性,即合作式研究;
3.在研究内容上,强化实践性;
4.在研究方法上,提倡行动研究。
(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任务
1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1)推动小学教育改革。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转变教育观念,逐渐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在理论与实践的探讨研究中,形成对素质教育的共识,确立科学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 体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模式的改革。
(2)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发展和完善小学教育科学理论。
(4)提高小学教育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和形成教育改革家队伍。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有助于转变小学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助于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有助于提高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素质;有助于提高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2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和解决我国小学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认识和掌握小学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总结小学教育的经验教训。
1.尊重研究对象.
儿童是小学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儿童都比成人脆弱,都比成人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必须对儿童权利加以保护。
2.尊重客观事实。
3.尊重科学规律。
4.尊重合作伙伴。
5.尊重知识产权.
6.尊重自身价值。
(五)小学教育科撵研究的种类
1.以教育实践活动的范围和层次来分类,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2.以教育研究的目的来分类,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3.以时间为标准分类,可分为历史研究、现状研究和预测研究。
4.依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的说明,关心的是研究对象在自然情境中,对事物已经发生或已经存在的意义的理解、看法和体验,而不注重对象的操作行为和反应。
定性研究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强调分析研究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2)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受试者行为与有关变量问必然性的因果关系或固定性的相关关系.基本上是采用逻辑实证主义的看法和假设演绎方式.
定量研究所得的结果,企图对同类问题作广泛推论。
(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研究领域的扩展,如小学面向现代化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小学教育如何面向全体的教育的研究;小学素质教育的研究;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和效益 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小学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学生学习问题研究;多样化的小学教育途径、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学科教学改革的研究:
小学教师教育的研究等。
2.研究方法的生态化倾向、多样化倾向及研究的现场化倾向。3.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包括研究技术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
二、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选择课题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是以课题研究为基本方式进行的。选题是研究的起点,选题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水平。
1.课题来源
(1)课题来源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学校教学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学校德育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学校管理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内外联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2)课题来源于学科交叉所产生的空白区。
(3)课题来源于对已有理论、传统观点和结论的怀疑。
(4)课题来源于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2.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原则
(1)课题必须有价值。
(2)课题要有科学性。
(3)课题要有新颖性、创造性。
(4)课题要有可行性。
3.研究课题的表述
研究课题的表述要求能清楚地说明研究课题的范围与变量的限定。课题名称应尽可能说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对既往文献的复习、整理、综合,从而系统地认识某一个专题的历史现状、成就和展望,确定课题后.它有助于我们评价课题和发展课题。
1.文献
(1)概念
文献是记载知识的一切载体,包括各种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带、光盘、幻灯片及缩微胶片等。有较大理性认识价值或实践指导价值的文献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情报源和信息源。
(2)种类
①按教育科学文献来源的公开性来划分,可分为正式文献和非正式文献。正式文献指专著、论文、科学研究报告及总结、丛书、学报、专刊、文集、统计材料、表册、年检以及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教材、参考书等.还包括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正式出版物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等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指示、决定 等。非正式文献指未正式出版的各种材料,以及私人通信、日记、个人声明等。研究人员的文献检索一般以正式文献为主,但非正式文献所提供的信息也值得参考。
②按文献的固有形式,可分为统计资料、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和实物资料。
③按文献的功能可分为事实性文献、工具性文献、理论性文献、政策性文献和经验性文献。事实性
文献指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事实证据的文献,包括古今中外已被发现和证实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事实资料,如文物、教育史专著、各种测验量表、各类 教育实验报告、教育名家教育实录等。工具性文献指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检索咨询的文献,包括工具书、网上检索查询、学术动态综述等。理论性文献指专门为 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理论认识的文献,包括教育专著、论文、文集、教育家评传、方法论著作等。政策性文献指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政策依据的文献,包括规章制 度、政府文件与统计资料等。经验性文献指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感性认识的文献,包括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经验、教育参考书、各级各类学校教科书、教学大 纲等。
④按文献的加工程度划分,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是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实验 报告、档案资料等原始资料。这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是最接近事实的文献,能较具体地反映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状态,具有创造性,参考和借鉴的价值很高。不过此类文献一般贮存分散。不够系统。二次文献,又称检索性文献,是将分散的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 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二次文献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等优点.是文献检索的重要工具。三次文献,又称参考性文 献。指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将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 册、百科全书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相对于前两种文献而言,具有主观综合性质。信息量大。覆盖面宽,浓缩度高,内容新颖等特点。参考价值大。
2.文献检索
(1)概念及意义
围绕研究课题对教育科学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综合的过程就是文献检索的过程。文献检索的意义:首先,提供已有研究信息,明确课题方向;其次,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使研究有较高的起点:第三,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研效益。
(2)过程
文献检索一般由以下步骤组成:分析和准备阶段,包括以下流程:①分析研究课题.确定与课题相关的关键内容(关键词或词组);②确定课题检索标志,选定 适合的索引或修正系统的材料来源。搜索阶段,包括以下流程:①搜索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②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资料浏览:③以文章复印件、文摘、资料 卡片、读书笔记等方式记录搜集材料。加工阶段,包括以下流程:①将材料内容按重要程度排序或分类,同时剔除无关材料;②对包含相关信息的材料作摘要或总 结;③准备完整的书目目录。有必要的话,写文献综述。
(3)方法
①顺查法。按时间顺序,对研究课题按事件发生、发展的时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进行查找。顺查法一般可以查全,可以随时比较、筛选,查出的结果基本上能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貌.缺点是比较费时间,工作量大。
②逆查法。与顺查法相反,按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时序进行资料查找。适用于新文献的搜集.新课题的研究。
③抽查法。
④追踪法,即引文查找法。以已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参考书目或引文注释为线索.步步追踪所需文献。
⑤综合查找法。(三)课题论证与形成假设1.课题论证(1)课题论证的意义:确认课题研究价值,明确研究方向;完善课题方案,落实保障条件;为研究者 提供听取不同意见,集思广益的环境;为科研管理部门更充 分地了解课题研究的条件,确定重点课题,进行科学管理等提供依据。(2)课题论证报告内容一般包 括:①课题名称。题目名称要简明、具体、确切地反映出研究的内容、范围和准备完成的任务。②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阐明本项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③课 题研究的现状、趋势。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关研究的基础,研究已有的结论及分歧点,该课题领域研究的动向。④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研究 将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⑤研究内容。研究准备在哪几方面进行。⑥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哪几种研究法。⑦条件分析。包括课题研究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 等。⑧研究步骤和各阶段的时间分配。⑨经费预算。⑩成果形式。2.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1)按研究假设的形成.可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两种。(2)按 研究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研究假设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一个好假设具备的条件:①假设应说明两个以上变量的关系,但在每一个假设 中,只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可以有一组假设。②研究者应有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的理由,这一理由是以理论或事实为 依据的。③假设应是可检验的,一个原则上不可检验的陈述是没有科学价值的。④假设应以叙述的方式加以说明。(四)选择方法在选择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时,必 须考虑以下问题:1.这项教育科研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2.这项教育科研的条件能不能控制和操纵?3.这项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有多大?
(五)变量分析变量依其相互关系可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也称研究变量,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 量变化的条件、因素的组合。因变量又称目标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是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是衡量课题研 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标准。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是与本课题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由于它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所以在选择研究变量的同时,必须 辨别无关变量,考虑哪些无关变量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控制。
变量分析时的注意事项:首先,应当根据假设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并且考虑是否或如何加以操纵以及测量。同时。还应辨明涉及这项研究的无关变量,并且考虑能否或如何加以控制。
(六)选择被试
从单位中(总体)抽取部分单位(部分),使这部分单位代表全部单位。
(七)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是课题研究质量的保证。它不仅影响预定研究目标的实现,而且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
(三)课题论证与形成假设
1.课题论证
(1)课题论证的意义:确认课题研究价值,明确研究方向;完善课题方案,落实保障条件;为研究者
提供听取不同意见,集思广益的环境;为科研管理部门更充分地了解课题研究的条件,确定重点课题,进行科学管理等提供依据。
(2)课题论证报告内容一般包括:①课题名称。题目名称要简明、具体、确切地反映出研究的内容、范围和准备完成的任务。②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阐明 本项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③课题研究的现状、趋势。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关研究的基础,研究已有的结论及分歧点,该课题领域研究的动向。④课题研究的 目 标。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研究将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⑤研究内容。研究准备在哪几方面进行。⑥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哪几种研究法。⑦条件分析。包括课题 研究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⑧研究步骤和各阶段的时间分配。⑨经费预算。⑩成果形式。
2.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1)按研究假设的形成.可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两种。(2)按研究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研究假设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 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一个好假设具备的条件:①假设应说明两个以上变量的关系,但在每一个假设中,只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的 说明,可以有一组假设。②研究者应有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的理由,这一理由是以理论或事实为依据的。③假设应是可检验的,一个原则上不可检验的陈述是 没有科学价值的。④假设应以叙述的方式加以说明。
(四)选择方法
在选择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1.这项教育科研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这项教育科研的条件能不能控制和操纵?
3.这项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有多大?
(五)变量分析变量依其相互关系可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也称研究变量,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 变化的条件、因素的组合。因变量又称目标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是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是衡量课题研究 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标准。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是与本课题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由于它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所以在选择研究变量的同时,必须辨 别无关变量,考虑哪些无关变量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控制。变量分析时的注意事项:首先,应当根据假设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并且考 虑是否或如何加以操纵以及测量。同时。还应辨明涉及这项研究的无关变量,并且考虑能否或如何加以控制。
(六)选择被试
从单位中(总体)抽取部分单位(部分),使这部分单位代表全部单位。
(七)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课题研究质量的保证。它不仅影响预定研究目标的实现,而且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1.研究方案的设计原则
(1)科学性。设计研究方案时要尊重科学理论和客观事实,选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杜绝任何主观臆测性:要充分考虑研究者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实事求 是地制订研究的目标,确定研究范围;要充分估计到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设想出应变办法,切不可无根据地把方案设计得过大过高。
(2)具体性。设计研究方案时要对每一个项目、每一个步骤都要有具体的考虑,如研究内容、时间进程、经费预算、研究力量的安排等,都要有明确的具体化的表达,且不能笼统含糊。
(3)灵活性。设计研究方案要留有余地,要根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补与调整计划。做到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4)全员性。课题组全体成员都应参与课题方案的研讨与设计,从而使方案更周密,也使每位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有自己的定位。
2.研究方案的内容
一般地说.研究方案应包括下列9项内容:
(1)课题名称。即研究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课题。这是对课题研究内容的大体概括,必须同研究内容和课题任务相适应。做到简单、具体、明确,反映研究的实质并具有新颖性。一般而言,课题名称应表明研究对象、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方法。
(2)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实质上是阐明进行该课题研究的原因和条件,使人们理解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课题研究的背景包括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 状,着重说明理论背景和实践背景,理论背景即研究是在怎样的理论环境中产生和进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在什么样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实践背景即研究是在怎 样的实践环境中产生和进行的,这一环境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存在的问题等等。
要阐明进行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即目标,陈述假设。对此的阐述应在把握课题研究的意义,通过对有关问题进行现实考察和理性思考后提出。
课题研究的意义即课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价值,要说明通过研究,能否检验、修正、创新或发展某种教育理论,预计会有哪些突破;二是 实践价值,要说明通过研究,能否从某一方面提高教育质量或办学效益,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三是决策价值,要说明通过研究将对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当局的 某项教改决策提供何种依据。
(3)界定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包括对研究对象的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对关键概念进行界定等。
(4)明确研究内容,即把课题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个小问题。研究内容的表述可从历史研究、现实研究和方法研究三个维度来安排,也可以从理论问题研究或实际问题研究作为主线来展开。
(5)写明研究的方法,这里指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即搜集事实材料的方法。研究方案要尽可能详细阐述所选择的研究方法。如用调查法,要写明是问卷还是访谈,最好附上问卷或访谈提纲。
(6)预设研究的步骤与进程。
(7)预计可能取得的成果及其形式。
(8)明确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9)经费预算和设备条件的预计。
(八)资料整理
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等级资料、描述性资料。
(九)得出结论
通过对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实事求是的分析,便可以得出结论。
(十)撰写科研报告
科研报告概括科研工作的进程,反映科研的成果,体现科研的水平和价值,以及研究者的严谨科学态度.同时也便于科研成果的推广和交流。
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教育观察法
1.概念
教育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并通过大脑的积极思维过程对收集到的资料加以分析和解释,以形成对教育现象的认识的方法。
观察法有两种:广义观察(日常观察)和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有以下特点:
第一,正式的观察具有目的性。
第二,正式的观察具有客观性。
第三,正式的观察具有能动性。
教育观察是科学观察。
2.类型
按观察的情境条件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按观察的方式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按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分为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按观察实施的方法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3.观察的步骤
(1)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确定观察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2)通过检索资料、专家访谈等,为观察做好充分准备。
(3)编制观察提纲。
(4)实施观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的观察。(5)资料收集记录。(6)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4.观察研究的记录
(1)描述记录,具体的方法有: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和连续记录法。
日记描述法——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观察对象行为表现或教育现象的一种观察方法。分为综合日记描述和主题日记描述。最早使用者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我国最早使用者为陈鹤琴。
轶事记录法——将研究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或感兴趣的事件完整地记录下来。(2)取样记录方法,具体有:时间取样法、活动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
(3)行为核对表。
5.观察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和观察的自觉性。
6.观察法的作用和局限
(1)观察法的作用
第一,观察是获得教育信息的重要手段,全面、细致和深入的观察,有利于深入认识教育现象,总结教育经验。提出新的教育理论。
第二,观察研究也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观点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第三,观察是提出理论假设的基础,有利于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形成。
第四,观察法操作简单,具有不妨碍被观察者日常生活、学习和正常发展等特点,适用于广泛的教育领域。
(2)观察法的局限
第一,观察法不能判断所观察的因果关系,只能说明有什么和是什么,因此,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不能证明事物的必然。
第二,由于观察时问和观察情境的限制,在研究对象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较困难。第三,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及多变性,观察项目归类结论太多,会影响研究的信度。第四,观察研究往往取样小,观察资料 琐碎不易系统化,普遍化程度不高。
(二)教育调查法
调查法是运用问卷、访谈等科学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从而对事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客观描述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法的特点有:研究对象的广泛性、调查手段的多样性、调查效率的高效性。
此文章由伯乐教师网(www.xiexiebang.com)整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