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1

时间:2019-05-15 05:2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案例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案例1》。

第一篇:教学案例1

精彩就在仔细聆听中

湖北省恩施市屯堡中学 方勖奎

【案例背景】:

根据学校“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安排,本星期我们化学组3位老师都要上一节公开课。为了达到校本教研所提出的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活动采用:先由授课教师个人备课、课前说课、同组教师议课形成教案;再授课、同组教师听课;最后授课教师课后反思、组内教师评课的方式进行。今天我上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为体现新课程理念,在备课时,经过仔细考虑,决定由实验(氨分子的运动)导入,从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展开教学。该实验简单易做,成功率高、现象明显、趣味性浓,这样容易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案例】:

上课时,我满怀信心地做起了实验,首先在小烧杯A中倒入40ML水,然后在40ML水中滴入5-6滴酚酞试液,用试管取此酚酞溶液少许并滴入几滴浓氨水,酚酞溶液变红,又另取一小烧杯B中倒入5ML浓氨水,再用一大烧杯罩在小烧杯A、B上,一会儿小烧杯A中酚酞溶液变红。同学们很惊讶,为什么小烧杯A中酚酞溶液变红呢?经过大家一番热烈的猜想、讨论,同学们的回答比我预想的还要精彩。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心中不免一阵暗喜。正当我准备进行下一步教学活动时,平时很不“安分”的杨强同学小声地嘟了一句:“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保护环境,自己却在放毒气,实在是受不

了…”没有等他说完,他的话被我严厉的目光打断了。当时心想公开课上可不能出“意外”,也就没有理会他的话,便按部就班地继续下一个教学活动。

下课后我找到他并用带有批评的语气说道:“公开课上你也敢和老师抬杠,唱对台戏,想呈英雄啊!”他红着脸争辩道:“没有啊!你那样做就是不好嘛!全教室臭气熏天,刺激得两眼流泪,呛得只想打喷嚏…难受死了!”他满脸的委屈。我自己也极力地压住了心中的怒火,轻言细语地对他说“老师是按教材要求去做的,那你说说该怎么做?”“要我说就说,有什么了不起!”“这个实验完全可以这样做:不需要装5ML浓氨水的小烧杯B,把装浓氨水的瓶塞打开后与装酚酞溶液的小烧杯A放在一起,直接用大烧杯罩住,只要一变色就立即塞紧装浓氨水的瓶塞,教室里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氨气了,还可节约药品呢!…”听了他的话,我一愣,多么精彩的想法啊!“看来老师批评错了,对不起,老师向你道歉!”并从学习态度上给予肯定和鼓励、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说实话当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案例评析】:

在过去的教学行为中: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说、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其表现是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是传声筒,学生是知识的容器。同时过分的强调了教材的权威、教师的权威,课堂上听不得不同声音,很少沉下心来和同学们对话,没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越来越多的事例证明:学生在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等方面都和成人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甚至在某些时候他

们比成人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独特,对问题常常有出人意料的看法和思考。此时教师如果仅仅用自己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往往是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被学生“抬杠”也就在所难免了。

现在,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为学生一生着想,更加注重教会他们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自由表达。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并充分借用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作为解决学生知识点学习的重要资源;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尽可能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这样的课堂师生互动、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呈现出勃勃生机,再也没有睡觉的现象了。也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释放出更大的潜能,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也会因此变得活泼开朗、思维敏捷和富有朝气。

【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就是改变师生关系,转变教学方式。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教学,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配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特别是要做到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思维。

反思我的教学,就因为自己的面子,没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仅失去了很好的教学资源,还险些给杨强同学造成了心灵的伤害。好在我与他交流得及时,在了解情况后,不仅给杨强同学道了歉,而且给了他表扬和许多的鼓励。导致他后来比以前学习更认真,回答问题也更积极主动,化学成绩直线上升,其它科的成绩也上升得很快,平常很不怎么守纪律的他也遵规守纪了,在这次期中考试中还被评为了“三好学生”。

反之,如果不及时的去交流,或者在交流中不是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不尊重学生的个性,不采用平等师生关系的态度。我想杨强同学在后面的课堂上,可能就不会去积极思考问题,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化学成绩也就没有这么好,就谈不上其它方面的进步,平时就不“安分”的他有可能就更不“安分”了,也许还有可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机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见解能畅所欲言,或许精彩就在你的仔细聆听中产生。

第二篇:教学案例1

教学案例范文

不期而至的精彩

——《浪之歌》教学案例

重庆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 王君

《浪之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组歌》中的第一篇,作者纪伯伦。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语言并不艰深。加之作者是以热烈的爱情作喻,对中学生来说比较敏感。所以,我最初对这篇文章的处理原则是:朗读为主,略谈感受,稍作点拨,点到为止。准备把教学重心放在第二篇《雨之歌》上。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一个孩子的发言引起,教学方向急转,反而催生了一堂很有特色的散文欣赏课。实录下来,作一典型案例,供老师们把玩。

教学的第一环节我要学生自己高声朗读,并要求大家选择至少五处地方作批注,准备进行交流。教学契机正是在交流的时候出现的。

生:老师,我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总觉得不太舒服。你看“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这首散文诗的语言整体给人的感觉都是非常雅致的,但最后这“工作”一词很口语化,和全文的风格不谐调。

生:我也有同感。结尾在一篇文章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经常说“卒章显志”,我认为结尾不仅是作者的情感抒发的高潮,也应该是作者写作风格得以突出展现的时候。我也和伍勇俊同学感受一样,“工作”的意思表述是清楚的,但这个词很一般,力量不够。

师:有道理,这是语体风格不统一的问题,可能是翻译的原因造成的。那大家改一改。

生:可以改成“事业”,你看,“这就是我的事业”,更庄重了,更神圣了。

生:如果要表达神圣的化,我认为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使命”。

生: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理想”。

师:那咱把大家改后的句子再朗读一遍,体会一下。

(生动情朗读,改后结尾的表达效果果然增强了)

【教学回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伍勇俊同学的发言,提醒我作为“翻译文学”,《浪之歌》还应该有另一个层次的阅读价值。我马上调整了我的教学思路】

师:伍勇俊同学的发现很可贵。老师没有去查阅过《浪之歌》是什么时候翻译成中文的,但是,同学们应该知道,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本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翻译者自身的文学水准思想水准以及时代的背景都可能影响到翻译的质量。所以译文中出现不太完美的地方是很正常的。说不定《浪之歌》中就还有一些地方表达不是最好的,刚才朗读的时候同学们有发现吗?现在咱们就来议一议如何?(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

【教学回顾:在学生的启示下,迅速改变教学方向,及时挖掘教材潜力,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境界。】

生:有的,我刚才朗读的时候就觉得很别扭。比如第二句“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空气”是无所不在的,怎么把“使我们相离相分”的责任让它承担呢?这不合逻辑。

师:有意思,改改。

生:可以改为“时间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浪和海岸只有涨潮的时候才能相拥,退潮的时候就必须分别,这难道不是“时间”让他们相离相分吗?

生:还不如改为“时空使我们相离相分”,既有时间的限制,又有空间上的阻隔,这样更准确。

生:对,这样的爱情更无奈,更让人同情。

生:紧接着的下边一句也让人特别不舒服。“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津液”这词不对劲。

生:对,我查了字典,“津液”是指人体的体液,有时也特指“唾液”,唾液怎么冷却海岸的炽热啊?太少了吧?

生:还脏。(众笑)

生:还让人产生不文明的联想。

师:确实有道理,这个翻译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生:改成“汗水”。

生:不好,“汗水”是热的,怎么冷却?而且“汗水”同样不太干净。

生:改成“泪水”,既美还有感情。

生:“热泪”?不是还是热的吗?

生:“热泪”的热不是指泪水的温度,而是指情感的温度。(众笑)

师:漂亮!写这种散文关键就是要抓住所选之物的自然性特点,这样才能让人感觉浑然天成,不造作。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朗读:我要用自己的热泪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生:我觉得“别那么过分炽热”也应该修改一下,这个句子表达不出浪对岸的心疼,反而有教训斥责的感觉。

生:还有这个句子有点短,读起来意犹未尽。

师:尝试加点东西?

生:这样好不好?“我要用自己的热泪让他的心冷却一些,让他别因为过分炽热而伤害了自己”。生:“伤害”可以改为“灼伤”,更形象。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懂得心疼自己所爱的人啊!(众大笑)再读读。

(生动情朗读这一句)

生:第二自然段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分号前边是“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而分号后边是“于是他将我亲吻”,前边用了修饰短语“紧紧地”,很有表现力,而后边只用一个“亲吻”,表现力就不强。

生:那好办,也加点东西,改成“于是他深情地将我亲吻”。

师:“深情”这词很笼统,没有具体情景,表现不出特定的时间背景下岸对浪的情感。

【教学回顾:现在孩子的写作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写不具体,只习惯用评价性的词语,没有细节描写。所以我希望通过比较让他们对这点能领悟更多。】

生:改成“依依不舍地将我亲吻”比“深情”好。这句写的是退潮时候的情景,浪和岸肯定是难舍难分的,他们应该是在吻别吧。

师:真聪明,知道联系前后文往深处品味这就是进步了。

生:第四自然段的“我围绕她们跳过舞”这句我觉得也不太漂亮。这段文字中除了第一句是这样用外,用分号隔开的后面的几个句子的结尾都用四字短语,你看“长吁短叹、衷情吐露、同席对饮、纹丝不动、嘻嘻哈哈、面无笑容、死里逃生……”四字短语的应用让散文文字很雅致也很整齐,只有第一句翻译的是“我围绕他们跳过舞”,显得很单薄的。

师:你读书真是很仔细!

生:改成“翩翩起舞”就整齐了。

师:不仅知道从意思上去考虑,还懂得从句式篇章上去考虑,咱们班的同学真是进步了。

【教学回顾:评价很重要:既要热情洋溢,又要实事求是,还要具有“点化”功能。】

生:老师,倒数第二段的最后三句感觉很混乱,读不懂,是不是也是因为翻译的原因啊?

师:这句话是很费解,一直没有同学提出来,我还以为大家都读懂了呢!来,咱们先朗读几遍再说。

(生反复朗诵: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师:先不管表达,说说你的理解,猜猜看,揣摩着说,不要怕说不明白。

生:好像是表达浪对岸的一种无怨无悔的爱。

师:爱到了一种什么程度?

生:形容憔悴的程度。

师:那海浪后悔吗?

生:不悔。

师:就如我们学过的一首诗——衣带…… 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笑)

师:这句话中最费解的是哪个词语?

生:“清醒”!为什么说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师:问得好。先弄清楚海浪清醒什么?

生:清醒他和海岸不可能时时刻刻地在一起,他们只能够聚少离多,不能长相厮守。

生:清醒他的爱情不可能朝朝暮暮,永远都在等在盼,是一份苦恋。

师:这种爱情有点像现在正热播的一部获得大奖的电影,徐静蕾导演并主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生:我看过,是那种执着而热烈,绝望而永恒的爱。

(生大悟,感慨)

师:那咱们说说为何海浪认为这就是爱的“真谛”呢?海浪的爱情观是什么?

生:他认为爱就要爱得毫无保留,纯纯粹粹地去爱,对爱的结果不要求任何回报。

生:只有明知痛苦而依旧热烈地去爱,这样的爱才是伟大的。

生:没有私心,无怨无求才是爱的真谛。

师:这样理解比较到位了。那再看看原文,再朗读一遍,为什么这个句子让我们觉得很拗口,甚至给理解造成了难度呢?

生:主要是关联词的应用没有形成搭配,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

生:标点上好像也有点问题。

师:那咱们重新组合一下。

生:可以把“纵使”改成“因为”。

师:来,读一读。

(生动情朗读: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生:这样改不错,句子中就包含了两重因果关系,思路很清晰。

生:我还是不懂,两个句子之间的内在关系何在?为什么说有两重因果关系呢?

师:谁帮忙?在原句中再加点词语,把因果关系表达得清楚一点儿。

生: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憔悴是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我清醒地爱着,所以幸福和痛苦都让我憔悴。

师:不错,理解得比较准确。生:也可以这样理解: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憔悴是因为我满腹爱情。纵使我形容憔悴,但是我依旧决定爱到地老天荒。因为我深深地知道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我宁愿承受这份清醒的苦痛。

生:哦,原来是这样。不过如果作者真这样写语言就太罗嗦,诗味儿就没有了。看来散文还是要凝练一点好,给人回味的余地多一点好。

师:还可以给原文动动小手术吗?

生: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憔悴”之后的句号改成破折号,也可以表达因果的意思,前后文的联系更紧密,还有一点递进的意味,又很简练。

师:好,有创意,咱们来再读一读,就当作“憔悴”之后的是省略号,停顿的时候短一点。

(生动情反复朗读: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教学回顾:在每个语言点的处理上我争取遵循下面几个原则:由意义反省表达,再由表达回照意义,在对比中揣摩,在揣摩中深入,在朗读中完善。】

生:老师,海浪对海岸的爱情真叫人感动。我想起您常说作家写物写景往往是有寓意的,这篇散文是不是仅仅用来写爱情啊?

师(笑):你可真敏感。除了爱情,你觉得还可以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刚才伍勇俊的提问提醒我,我觉得还可以表达对自己事业的追求。把孜孜追求的事业想象成海岸。

师:很有意思。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海岸”,你们的“海岸”是什么啊?

【教学回顾:又是旁逸斜出的一笔!我灵机一动抓住了“海岸”一词来作点文章,拓展也未必要在课堂的结尾啊!】

生:如果是我,我的“海岸”就是我那难以克服的数学。

生:我的海岸就是我热爱的美术。

生:我的海岸就是我一生的理想: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众笑)

生:我的海岸也是我的理想:我希望能有一家能战胜微软帝国的软件公司。

师(笑):不管你的海岸是什么,孩子们,请记住浪的宣言:爱的真谛就是清醒。你要用百倍的努力实践自己的爱情,只要当把对海岸的追求当作了自己“终生的事业”之后,你才会享受到追求的幸福。

(生若有所思)

不过,咱们还是更应该关注一下纪伯伦的海岸到底是什么?

请先朗读咱们中国的一首著名诗歌:

炉中煤

作者: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生共同朗诵)

生:老师,这首诗歌好像以前自读课本上有,是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给祖国的,表达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读过就好。纪伯伦的散文诗和这首诗歌应用的手法完全相同。生(大悟):哦,原来纪伯伦是把亲爱的祖国比喻成了海岸,他无怨无悔地爱着的是自己的祖国啊!

师:是的,同学们,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饱经了颠沛流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因为贫穷困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对国土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字深情。相反,他爱之深,思之也更切,他除了将旅居海外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外,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予深厚的恋情。《浪之歌》就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他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地表达了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和火热的衷肠。

孩子们,让我们用动情的朗诵把这份赤字之情读出来好吗?

(生动情朗诵,下课铃声响起。)

【教后感言】:

比较喜欢这堂课,是因为感觉这堂课比起以前自己的许多课,有了一点重要的超越,那就是:比较灵活地利用了动态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活动是非预设的、动态变化的,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而这些变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动态的教学资源往往会成为教学的新的生长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和活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由一个学生的发言而受到启示,我没有机械地按原先预定的计划进行教学,而是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了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这段时间我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就是如何突破“循循善诱”的弊端。“循循善诱”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是,课堂上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老师那“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往往反而会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想”,成为了“课堂杀手”。在这堂课上,受一个孩子发言的启示,我迅速调整的不仅仅是教学策略,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向的问题,这其中展示的更是一种教学观念:教学的起点不应该由老师来划,而是应该让孩子们自己来划!

让孩子和文本的对话先于教师与孩子的对话,当孩子在展示与文本的初步对话成果之时,教师要善于体会和把握孩子与文本的对话程度,并以此为根据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法。惟有如此,语文的学习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学习。

就《浪之歌》而言,它既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散文名篇,同时也是一篇普通的散文。就纪伯伦而言,他既是黎巴嫩文坛骄子,同时也是一位普通的作者。真正的对话是平等的。教师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第一感受,以此引导学生和文本(其实也就是和作者)进行了更为深层次的对话。这是对教学资源(就这篇文章就是指《浪之歌》这篇散文)的深度开发,也是对学生智慧的一种深度开发。有了这种开发,课堂才表现出了让人惊喜的生机和活力。

华东师大的彭玉华老师说: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即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注意调整课堂的节奏、内容、进程,利用衍生的课堂资源动态地处理课堂,真正地改变见书不见人、人围书本转的局面,使课堂真正的成为“人”的课堂。此言甚为恳切!

第三篇:教学案例1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道德情操的培养

-----由一节语文课《背影》引发的感想

茶庵二中

宋江巧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七上第三单元是亲情歌吟,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人间亲情,莫过于父母,父母之爱,没有丝毫的功利,没有半点的奢华。本单元的主读课文,一篇是朱自清的《背影》,父亲那黑布马褂、青布棉袍,肥胖的身躯,蹒跚的脚步,吃力地攀上月台的背影,一点儿也不潇洒,却让天下儿女为之动容。另一篇是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个平常的母亲,无所畏惧地与警察较劲,为儿子讨回了心爱的小人书,又毫不心痛地用自己的血汗钱圆了儿子的买书梦。此外,还有杨新雨的《养母》、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里柯克的《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和泰戈尔的《金色花》,作为“比较•探究”课文。这些作品里的父亲母亲,他们对子女的爱,点点滴滴,平平常常,有些还有点儿可笑,甚至还让子女反感,但为什么总有那种催人泪下的伟大力量?这些作品将引导学生去好好欣赏那些朴实无华的平常故事,再好好感悟一下整天包围着他们却往往为他们所忽略的亲情。然后引导学生好好想一想:作家笔下的母爱故事各不一样,是否也能以你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自身体验、感悟到的亲情?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原来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亲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远行的游子几番落泪。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人们歌颂父亲一般采用正面来写父亲如山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宕开一笔去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特别是浓墨重彩写了父亲的背影。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可谓“真情真感真文”。

2、学生分析: 林语堂曾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在现实生活中,能读懂“无字之书”,意识到亲情可贵的学生委实不多。对于这些大都来自郊区经济较发达农村的独生子女,谈及父爱,他们表示出很难理解。娇生惯养中长大的他们比较熟悉母亲细腻、温柔、无微不至的母爱,而对在苦海里泡大的的朱自清所描绘的慈父形象表示怀疑,这竟是中国写父爱的典范之作?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有相当大的难度。

因而我觉得,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 “父情”课,很有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因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4、课前准备: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去查阅有关朱自清及相关资料。在了解朱自清及其代表作的基础上,走进朱自清的内心世界,感悟父爱如山;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来学会以我笔写我心,刻画好自己的父亲。

5、教学思路:

我分“知人论世,寻找共鸣;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合作探究,精心赏析;拓展阅读,学生习作”四个步骤入手来设计教学环节,解读文本。

文章不是无情物。这样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这样的写作过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应该启发学生尽可能挖掘、捕捉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动情瞬间。

往往是很熟悉的事物,我们却视而不见。写作其实是一种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父亲的爱》道出了我们为啥会忽略父爱的真正原因:“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因此要教学生不仅会写最熟悉的人物,而且要写那些打动过我们心灵的琐事。心灵,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会获得真的生命!

6、教学手段:

(1)朗读教学法。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齐读、散读等。(2)研讨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7、教学用具:

多媒体CAI课件《背影》、配乐朗读Flash动画、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搜集父爱的文章,编辑《父爱如山》美文阅读资料。

8、教学课时:2课时

二.教学步骤

(一)知人论世,寻找共鸣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的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老爸疼爱儿子,儿子感念老爸。

师: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

生: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败落惨淡,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接二连三的灾难劈头盖脸地向“我”袭来,“我”为走投无路而绝望。

生: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

(此环节教师要珍视学生阅读的最初体验,尤其是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精心赏析

语文姓“语”,所以应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来探究文本。作者描述的是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接着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来组织课堂教学。

重点要研读第四环节中的“合作探究,精心赏析”部分的“五句话儿”与“一声长叹”,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才有助于准确解读文章主旨。朗读是一项很好的训练,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一篇好文章可以读得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师:(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

师:(第二环节解读眼泪)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师: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不送与送是第一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到南京为的是谋事糊口,心烦事忙,没有空送儿子。但是怕这个熟识的茶房敷衍“我”,不放心就又来车站送儿子了。

生: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

生: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

师:走与不走是第二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吧!

师: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屑让“我”发怒。唉,“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

师: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生: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生: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生:我觉得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师: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你能说出两者的区别,读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吗?

生:前一个“唉”用的是逗号,表示短叹;后一个“唉”用的是感叹号,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表达了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

师:读了《背影》,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象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作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子女。

(四)拓展阅读,学生习作

1、选择《背影》中你最喜欢的语段,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要求背诵。

2、学习了《背影》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与语言朴实感人的特点,来写半命题习作《______的父亲》。

三.案例反思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语文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语文教育要牢牢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要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教书育人,为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服务;二是要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语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国家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德才标准指导今日之教学。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章语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怎么才能使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受体验呢?第一课时在七(3)班,课前我也认真设计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谈对于亲情的感受。然而这堂课并没有取得意想中的良好效果。许多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买橘送我”的层面上,对于文章从父亲背影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却不能深切体会。甚至有学生在读《背影》时,将父亲艰难攀爬铁道的背影解读为“一个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的父亲”而不是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学生的法制观念强,只是他们所想的已经远离了文本,让思维的轨道偏离了方向。可能是《背影》所呈现的情景确实离学生遥远了些,因而学生无动于衷,进入不了“角色”。只有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把学生引渡到文本中来,他们才能作出自己真正有效的体验与评价。可见缺乏了必需的背景介绍,学生没有“知人论世”的自学理念,会给文本的读解制造很大障碍。我想这也就是第一课时失败的根本原因。所以马上调整教学环节,重新设计教学方案。按照课堂实录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七

(二)班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截然不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节失败的语文教学案例,让我明白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唯有如此才能“教文育人”。要将“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教师的作用是导而不是教。学生如是被动地不情愿地被教师的思路牵着走,则会事倍功半;导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要引导他们展开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完成从教什么和怎么教到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帮助引导他们展开自主学习的大转变。

《背影》是父爱名篇,如何让“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来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以人为本,教文育人”的目的,还要学会真实刻画既熟悉又陌生的父亲,避免出现父亲形象“千人一面”,对于初二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要精心设计,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联系起来,让他们的心与文本产生共鸣。

身为语文教师,我写了下水作文,用自己的体验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尤其是在第二课时我问学生:“父亲在文中讲了五句话儿,那么‘我’讲了几句话?”这个问题一针见血,使学生感到震惊与羞愧!原来“我”对父亲说:“爸爸,你走吧。”有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的自作聪明,不理解父亲,才体会不出老爸的爱子情深。生活中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老爸个头比较矮,比较胖,我要求他尽量不要到学校里来看我,我甚至不愿同学知道他是我父亲。我„„”说着他哭了,一切已尽在不言之中。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学,完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后,很多学生写出了自己的读后感,高质量完成了习作《_______的父亲》。学生有感而发,一篇篇虽稚嫩但充满感念与激情的习作,打消了我原先担心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为凑字数而作文亦或是虚构为文的顾虑。

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远离实践。因此本文的教与学,则应以“父爱”为主题,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父爱的含蓄、深沉与博大的基础上,以教材《背影》为范例,开展《父爱如山》的阅读活动实践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以读促写,自主表达,多读多写。千万不可越俎代庖,削弱学生的语文实践。把“破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让“有字书”与“无字书”相参照,使“阅读生活”与“人性完善”一体化,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活他们的生活积淀,参悟生活真谛,进而内化,充实和优化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强烈的表达欲,写出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作文。读写是语文的双翅,读得少,读得不得法,无疑是对语文教学的釜底抽薪。一定要打开学生课外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渐形成独立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在《背影》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交流,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

“以人为本,教文育人”必须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可以随时吸取和得到不断滋养。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使其转化。当然,这种转化工作也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而不是训斥或简单说教所能奏效的。也愿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为“教书育人”而不遗余力。

《背影》教学案例反思

教学观点:

笔者有幸了解余映潮教授关于“精读品悟”的教学理念,并亲自聆听余教授的精彩的课堂教学。感慨良多,受益颇丰。余教授提出的“精读品悟”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充分的阅读,充分感悟,充分思考,以调动学生的自主体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教育。回到家乡我就试着进行“精读品悟”式教学尝试,收到了一些较好的效果。尽管这离余教授的“精读品悟”精髓还差很远。但我想,教无定法,只要教学手段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好的。只要自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乐于接受,在学习余老的优秀经验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当地学校情况。尽管湘西的农村教育还很落后,学生的素质还很不乐观,但我想只要持之以恒,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使语文教育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摈弃填鸭式的灌输和说教。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在没有多媒体教学手段下的农村语文课堂也能焕发出自己应有的色彩。

高效课堂案例

以人为本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由一节语文课《背影》引发的感想

宛城区茶庵二中

宋江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道德情操的培养

第四篇:教学案例1

教学案例1 张敏不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公安局道路交通行政处理案

一审: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人民法院(2010)科行初字第1号 合议庭成员:张凤山、李晓军、潘越峰;

二审:内蒙古通辽市中级人民法院(2010)通行终字第26号 合议庭成员:米建军、张秀梅、田庆文。生效判决作出时间:2010年6月30日 案情

原告(上诉人):张敏。

被告(被上诉人):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公安局。

被告(被上诉人):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2008年10月20日,唐建东驾驶无号牌货车在科尔沁区永安路与昆都仑大街道行驶时,被通辽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执勤民警当成扣留。扣留后,执勤民警指令唐建东继续驾驶该车驶向该交警支队的停车场。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将行人张敏撞伤,经认定唐建东负该起事故的全部责任。事后,张敏以唐建东交通肇事系通辽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以下简称交警队)的违法行为所致,该违法行为与张敏的损害结果又直接因果关系为由起诉,诉请该行为违法并赔偿损失。

审判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人民法院认为,经交通事故认定,2008年10月20日15时30分,唐建东驾驶无号牌货车转弯时与张敏相撞,致张敏受伤后逃逸,唐建东负该起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因此,原告各项损失是唐建东违章驾驶行为所致。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之规定,裁定驳回原告张敏的起诉。

宣判后,原告张敏不服,向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张敏上诉称,一审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不当。理由:1.执勤民警明知唐建东无驾照及所驾驶车辆无牌照仍责令驾驶,在交警指挥和控制之下驾驶车辆肇事,上诉人的损害结果与交警的违法行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应当由被上诉人承担赔偿责任。2.唐建东驾驶车辆的行为不是其个人行为而是代表交警支队的行为,其造成上诉人的损害,交警支队依法应当承担行政赔偿责任。一审法院混淆民事和行政法律关系,请求二审法院予以纠正。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辽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工作人员在永安路与昆都仑大街道口执勤时,扣押唐建东驾驶无号牌货车后,指令唐建东继续驾驶该车驶向该交警支队的停车场的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上诉人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提起行政诉讼。由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具有独立承担责任的资格,故科尔沁区人民法院(2010)科行初字第1号不应将内蒙古自治区通辽 市公安局作为共同被告。原审法院驳回起诉于法无据。上诉人的上诉理由成立,应予支持。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十八条的规定,裁定:

一、撤销科尔沁区人民法院(2010)科行初字第1号行政裁定;

二、由科尔沁区人民法院继续审理。

科尔沁区人民法院继续审理当中经协调,由被告交警支队对张敏的损害承担相应责任后,对张敏提出的撤诉申请,裁定准予撤诉。

相关法律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一款、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第六十八条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

背景知识 两审终审制 起诉的条件

一审判决的种类、二审案件的处理 受案范围 具体行政行为

问题:本案是否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为什么?

第五篇:教学案例1

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分类和画角》

汪集街中心小学

范应红

【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和画角》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中的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角的分类以及各种角的度数,教学难点是会画指定度数的角。我在教学中安排了“动一动”、“折一折”、“玩一玩”等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利用活动角、圆形纸等实物教具充分进行操作,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同时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画角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设计】

角的分类和画角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22-24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利用活动角学习角的分类,认识分类的标准,掌握不同角的特征,发现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

2.按要求画指定度数的角,初步总结出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3.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自主探索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1.掌握角的分类以及各种角的度数。

2.会角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两把折扇、活动角、量角器、圆形纸 教学过程:

一、自主活动,以旧引新

师: 每个同学桌上都有一个活动角,你能转动其中一条边以创造出大小不同的角吗?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创造出的是什么角?(学生兴趣盎然,动手操作)师:同学们创造出了大小不同的角,这些角也可以按照大小分类,到底可以分成哪几类?(设疑,引发探索)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内容。(板书:角的分类)前面我们学习了画角,同学们还想不想知道如何画指定度数的角呢?

生:想。

师:我们今天还要学习如何画指定度数的角。(板书:和画角)

二、教学新课

(一)角的分类

1.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

(1)拿出活动角出示两条边完全重合的原始状态

师:这也是一个角,想想这是为什么?

生: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如果我要你用度数来说它,你怎么说?

生:0°

师:请同学们画一画,感受它的特殊。

师: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活动角,先把角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放在桌面上,然后用手按住角的

【一边,把角的另一边沿逆时针方向慢慢地旋转。指名一学生上黑板转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老师观察学生转动的情况,当学生转出一个锐角时,教师叫停。

师:说一说这位同学转出的是什么角?它的度数范围是多少?

生:锐角

小于90°

师:继续转动,当转到直角时,让停下,问:这个转出是什么角?

生:直角

师:直角只能是90°,多一度就变成了钝角,少一度又变成了锐角。所以不能只凭感觉,一定要测量,说说你准备怎么测量?

生:用量角器量。

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

师:很好,请同学们自己测量。

师:同学们请继续转动手里的活动角,当学生转到钝角的时候叫停,问转出的是什么 角?它的度数在什么范围?

生:钝角

大于90°(适机板书:钝角

大于90°)

师:再转动,想一想,老师想得到一个很特殊的角,会是怎么样的呢?

(展开得平角。)

师:想一想,把它画下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一直线中间加一个点)

师:画一画,追问:它看上去有点怪怪的,谁能有好办法,把刚才的展开的过程画出来?(适机在图上标上半圆的弧线)师:这个角,你能用一个字来表示它的特点么?

生:平

师:我们给它取名叫平角

师:量一量,它是多少度?

生:对了,它是180°,(适机板书:平角

180°)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钝角能到180吗?为什么?

生:不能,到180°就是平角了。

(教师补充板书:钝角

大于90°

小于180°)

师:在小学阶段,一般大于180°的角我们不研究,但是老师希望你们转出一个特殊的角来,同学们试试。(生动脑筋转动)

师:像你们转出的两条边又重合在一起,这样的角我们叫做周角。那么周角是多少度呢?

生:它转动一周才得到,应该是360°

师:对了

(适机板书:周角

等于360°)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周角,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师:我们刚才学习了哪些角?

师:那我们来做一下下面的练习:

①.你能否照这样子说一说直角、平角、周角的关系。

()个()角=()个()角 ②.给我们学习过的五种角排上顺序。③.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说说每个角的名称,再从小到大排一排,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排。④.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说说下图中的各是什么角,再找找生活中的还有这样的角吗?

(二)画指定度数的角

师:我们前面研究的是量角,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什么啊?

生:画角

师:很好,请小组讨论如何画一个60°的角呢?

生:我是用三角尺

师:三角尺只能画一些特殊的角,量角器可以画出各种度数的角。想学吗?

生:想(再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下面请同学讨论怎样用量角器画角。(试着说一说步骤)全班交流,教师边画边适机补充: ①先画一条射线

②量角器的中心点与射线的端点对齐,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③找到所画度数的刻度点,在纸上点一个点 ④最后连上两点,画上弧线,写上度数

强调:找刻度点要分清内圈还是外圈;第2条边不一定要全画出来,一般只要和第一条边差不多长就可以了。

师:画好的角我们如何检查对不对?

生:可以用量角器

生:像30 °、45°、60°、90°我们也可以用三角尺检查。

师:说得非常好,下面请大家做一下“试一试”,并互相检查一下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1.第3题

让学生取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按题中的要求折一折,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折成的角是什么角。2.第4题

(1)指名口答

(2)讨论:几时整,时针和分针也组成直角? 3.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分类,然后小组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分类的依据。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1.分一分,填一填。

92°

75°

88°

100°

180°

90° 99°

91°

175°

360°

35°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2.用量角器画75°、120°的角。

3.用一张圆形纸对折3次,折成的角是多少度?

六、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和画角 锐角

小于90° 直角

等于90°

钝角

大于90°

小于180°平角

等于180° 周角

等于360° 画角步骤: 先画一条射线

中心点对端点,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找刻度点,点一个点

连上两点,画上弧线,写上度数

下载教学案例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案例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1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800字)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默认分类 2010-08-24 21:20:04 阅读33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单......

    1 金属材料 教学案例

    1 金属材料 教学案例 #TRS_AUTADD_119732290873{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19732290873P{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19732290873TD{ARGIN-TP......

    《火烧云》教学案例1

    《火烧云》教学案例 宁强县南街小学:李定军 【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里一篇优美的写景佳作。著名女作家萧红以其朴实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笔墨给我们勾画了一......

    作文教学案例_1

    作文教学案例 我们的习作指导课,总让孩子们接受指导后回家完成,倘若要求当堂上交,恐怕有半数孩子难以成文。为什么?除语言组织困难外,问题的关键在于素材的缺乏。孩子写作运用到......

    化学教学案例分析1

    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把批评纠错转化为讨论自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点小毛病,犯点小错误是常有的事。一旦学生有错,就立刻进行严厉的批评,这个不应该,那个不允许,恨铁不成钢,造成学生......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1

    小学音乐活动案例 《草原牧歌》 指导教师:杨林 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1、 聆听 2、 表演 3、 编创与活动 教学理念: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内在驱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

    小学美术课教学案例1

    小学美术课教学案例 我一直认为:“教学活动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

    初中体育教学案例1

    教学案例: 初中体育《立定跳远》教学案例 周卫东 莲池镇胡楼中学 初中体育《立定跳远》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 以“健康为主,安全第一”为宗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