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后一分》教学案例1
《最后一分钟》教学案例
《最后一分钟》这幅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圆了一个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团聚梦,也是我们十多亿中华儿女无比激动振奋的日子。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倾诉了自己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怀抱的这最后一分钟里的思绪。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信息社会的要求,还能更好地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整合。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作为课前预习一部分,有许多孩子带来了色彩鲜艳的图片,科普杂志等,在一起交流,从而使他们明白,上网查资料比较快捷,但身边的书籍,报纸等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好帮手。
师:请汇报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生: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生: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生: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生: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师:从这些资料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师:如今,看着缓缓上升的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听着耳边传来的国歌声和人们轻轻的呼喊声,作者想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香港回归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多么让人激动。
师: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和心头之恨。如今香港回归,这百年的屈辱在这一刻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可以扬眉吐气,怎不让人欢欣鼓舞呢读了这首诗,你还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师:“三分诗,七分读”。让我们在读中体会诗歌情感。(师范读)生:我听出了激动的心情。
师:读着这首诗,哪些语句让你感到热血沸腾?
生:“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香港当作一个亲人,与之谈心,饱含了对香港的深情。
师: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
生:香港回归了,这是自豪、激动、喜悦的泪珠。师:怎样理解“使大海沸腾”? 生:人们的激动的泪水很多。生: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
师:香港能如期回归祖国,离不开祖国的日益强大,繁荣。继香港回归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有台湾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我们祝愿祖国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吧!
第二篇:《最后一分》教学实录
《最后一分钟》教学实录
三峡工程希望小学姜英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况下,联系收集的资料理解诗歌内容。
2、读懂诗句的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教学准备:
在教师指导下,收集相关文字或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背景资料,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请一起读课题。
师:昨天大家预习了,你知道这“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
生:最后一分钟是指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
师: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 生: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出示“回归”时的图片。
师:谁收集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那最后一分钟的情景。
生:1997年6月30日,中英两国进行香港交接仪式。6月30日夜晚23点59分时,英国的米字旗缓缓降下,7月1日0点0分,中国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徐徐上升。
师:评价、表扬,不仅收集了资料,还掌握了资料。
师:香港这颗璀璨的明珠,经过百年的风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所有的中国人都无比激动,无比兴奋,诗人李小雨就把这份激动和兴奋浓缩在了这“最后一分钟”的时刻。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二、初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小组内检查朗读这首的情况,朗读中出现问题的地方请做上记号,等会儿交流。
开始。
师:朗读时有出现的问题,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吗? 生:“脊梁”“悄然”的读音。
三、品读诗歌。
1、自学诗歌
师:接下来,我们去深入感悟这首诗。请看阅读提示,请同学读一遍。给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学习要求?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结合搜集的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并做批注。如果遇到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请先自学、批注。
2、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 分组:第一大组的3个小组中心发言第一节诗,第二大组的4个小组中心发言第二节诗,第三大组的4个小组中心发言第三节诗,第四大组的4个小组中心发言第四节诗。交流学习要求:
a、用本组喜欢的方式读这节诗。
b、结合自己的资料,交流自己读懂了那句诗。
c、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小组成员都要认真思考,认真分析,最后确定一个最合理的答案。
师:完成了本小组中心发言的这一节后,还可以交流其它小节,看哪个组在相同的时间里学习效率最高。
3、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1)交流第一节: 生:“风雨归程”说明香港历经了百年的沧桑,回归的历程是艰辛的。师:这百年的沧桑经历到底是怎样的呢?谁可以为我们讲述一下吗?
生: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师:哪个组还有补充的?
师:老师补充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小平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一国两制)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构想。从1982年开始和英国进行了20多次谈判,终于在1984年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归还给中国。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有了归期,可以说香港是带着满身的疲惫回家了!师:其他小组接着汇报第一节。
生: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香港当成了亲人,要拉着她的手。生:我感受到,香港回归时中国人民激动的心情。
师:假如你当时就在香港交接仪式的现场,哪怕只有最后一分钟了,可你感觉? 生:时间好长好长啊,香港怎么还没回到祖国的怀抱啊!师:这是人们对香港回归的企盼。
师:那个小组来有感情地读这一节,把人们激动、企盼的心情表达出来。(2)交流第二节
师:此刻,钟声即将敲响,我们来汇报第二节。
生: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这句中的“脊梁”是指中国人的气节、骨气,说明中国现在强大了,扬眉吐气了,再没人敢欺负我们了。
师:最后一分钟,看不见,摸不着,但作者却把它写成了——
生:最后一分钟是旗帜、旗杆、脊梁、天空和土地、寂静和嘴唇。这是一组排比,同样像第一小节的拟人一样,将人们的心情写得更激动了。
师:是啊,一组排比,不仅写出了人们激动的心情,更将最后一分钟写得具体,形象。这样一写,诗中饱含的激动、自豪的意味有多浓啊!我们请刚才那个小组的同学为我们读读。
(3)交流第三小节 生:我们学了第3小节,根据老师的提示,我们了解了“虎门硝烟”这个历史事件,在“虎门硝烟”的历史资料中,我们知道了侵略者不仅想抢夺我们吃的东西,穿的东西,还想从精神上打击我们,从而掠夺我们的经济。
师:“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而鸦片战争又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开端,现在香港回归了,中华儿女百年来的耻辱在这一刻终于被雪洗了。
生: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是说中国近代史上有许多痛苦、屈辱的回忆。生:“那深入骨髓的伤痕.....”一句,是说现在虽然香港回归祖国了,但是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的难以忘怀的伤痛,人们不会忘记这屈辱的历史。
生:“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指的是《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生:“百年的痛苦和欢乐”一句中,“痛苦”是指一百多年来屈辱的俩是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痛,“快乐”是香港回归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无比欢乐。
生:“使大海沸腾”一句,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
师:是啊,这段历史是沧桑的一百年,也是屈辱的一百年。回顾历史,我们百感交集啊,我们的心里不仅有愤概,还有酸楚。负责第三小节的小组一起带着这样的体会读一读。
第三大组齐读第三小节。
师:在这最后一分钟里,作者想到了虎门硝烟、南京不平等条约,这些中国人百年的痛楚、百年的伤痕,在这最后的一分钟里终于得以雪洗,这怎能不让我们扬眉吐气?又怎能不让我们欢欣鼓舞呢?带着这种情感,我们一起读。
(4)交流第四小节 先读。
师:说一说从这一节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生:无比欣喜,对香港的美好祝愿。有感情的朗读:男女生比赛读。
四、拓展
1、出示《七子之歌》、,学生朗读。
师:这首诗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澳门的美好祝愿。
2、推荐朗读《乡愁》、学唱歌曲《我的中国心》,这些诗歌和歌曲都表达了中国人民浓厚的爱国情意!
第三篇:《最后的姿势》教学案例
《最后的姿势》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最后的姿势》是新选入本册课本的一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学情分析: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谭千秋老师的精神。
2、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体会,对文本情感的深入品读有一定难度。
3、学生对环境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没有接触,理解有一定难度。设计理念:
1、让课堂成为学生和文本交流的平台。
2、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文本品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人物。
3、合理运用课外补充材料,辅助文本教学。三维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指导法 学习方法:读中悟情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手段:自制课件 教学片段: 你眼中的谭老师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2-7小节,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句子,抓住关键的字词,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一)语言描写: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1、师:能不能抓住关键的字词,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从“来不及多想”感受到谭老师一心为学生
生:“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能看出谭老师非常镇定,指挥学生脱险
师:谭老师来不及多想什么? 生:他来不及想他亲爱的女儿 生:他来不及想他自己。生:他来不及想他的家人。生:来不及想他的父母。师:那他来得及想谁? 生:学生。
师:是啊,此刻他心中想到的只有他的学生。这是因为他的人生价值观:“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生接读: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2、师:这是地震刚来临时,谭老师的表现,那么当时外界的情况如何呢?谁来读一读当时的场面描写?(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师:从这环境描写中能读出什么? 生:我读出地震来临了。生:我读出情况紧急。
师:请同学们读出当时情况的紧急,注意后面的三个感叹号。生齐读
师:再读谭老师的表现,你能读出什么? 生:谭老师心中只有学生。生:谭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
师:请男女生分角色读读环境描写和谭老师的表现。
师:当遇到突然的灾难时,逃难、求生是人的本能,而当大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本能是呼喊学生逃生。这正是谭老师对教师岗位恪尽职守,对学生无私大爱的体现。这正是谭老师人生信念的体现,(生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二)动作描写:谭老师立刻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师: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当时护住四位学生的时候,没有一点迟疑。这证明了在危急关头,他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要保护学生!
生:我觉得谭老师是一个很负责任的老师,因为谭老师离门口是最近的,如果他要逃跑的话,逃离的速度是最快的。但是谭老师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亡留给了自己!
生:谭老师在生死关头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生:“拉、撑、护”三个动词可以看出谭老师在危险来临之际心里只有学生。
2、师:我们再联系当时的环境(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从这环境描写中,你读到哪些内容?
生:我读出了当时非常的危险。生:我读出了当时情况非常紧急。
师:那你能想到了哪些描写情况危急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生:千钧一发,刻不容缓,急不可待,危在旦夕,命悬一线,十万火急,迫不及待,火烧眉毛
,火烧眉毛
师:在这千钧一发火烧眉毛危在旦夕的时刻,谭老师心中想到得只有学生,那么环境描写在这儿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危急的时刻更能看出谭老师的精神品质。
生:侧面烘托,衬托出谭老师的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
师:仅仅几秒钟,地动山摇。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遇难了,他那张开双臂,保护学生的姿势成了永恒的瞬间!那张开的
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那一刻,他用行动证明了:齐读“人生的价值”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最后的姿势》一文时,我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发现,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听得专心,说得由心,读得用心,写得贴心的特点,并且这一学习过程会让他们经久回味,难以忘怀,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本节课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途径激发学生情感:角色朗读、感情朗读、音乐渲染、情境再现等等。在教学中通过音乐让学生沉浸于文本营造的氛围中;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谭老师的精神品质,引起共鸣。提供给学生有声音的语言文字,使文字、音乐、图像等有机结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悲伤哀婉的音乐,生动逼真的图像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同时呢,我也做到了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引导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极大的感染,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教学中,我注重深入挖掘体悟并且利用文本中的情感因素,从而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情感饱满,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师生思维也就异常活跃,教学效率自然提高了。
当然也有一些困惑,在引导学生感悟时,是否孩子们的语言可以再丰富些?这一点还需要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培养多使他们得到锻炼。
第四篇:北师大版数学《分一分》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数学《分一分》教学案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分一分》教学案例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分一分》教学案例北师大版三年级第六册《分一分》属于认识分数内容,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学生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许多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面基础上,对于它们的读法、写法、意义等方面还没有一点了解,因此在教学本节知识时,教师创设了多个数学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
活动一:分一分
师:今天笑笑和淘气正在做一个分苹果的活动,为了公平起见,他们想找一位裁判,你们想参加吗?
师:各位裁判一定要公平哟!课件出示:分苹果
讨论:半个苹果可以怎样表示? 同位之间讨论一下,提示:可以用符号、图画或其他方式。
学生活动,交流:优化一半可用1/2表示。师强调:这种公平的分法叫平均分
(这个分一分的环节,教者在这里创设了一个分苹果的情境,利用小学生爱帮助别人,想当裁判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一开课就主动融入到学习新知中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知道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得半个。但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呢?这时让他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发挥想像大担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如,可以画图表示,也可以发明一种符号来表示。在此基础上,再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并让学生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这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了从运用自己的符号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表示的过程。)
活动二:涂一涂
师:苹果的一半我们可能用1/2来表示,那其他物体的一半也能用1/2表示吗?你们能用涂色的方法来表示出列图形的一半(也就是1/2)吗?
生:能!
师:同学们先要认真观察这些图形,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快速地找出这些图形的一半?
指名回答:图形的一半可以先画出图形的对称轴。学生涂色,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涂一涂这个环节其实是对物体的一半可能用1/2来表示的一个巩固,让学生在动手涂色中体会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许多事物的一半,让学生感受数学模型的作用。在这里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图形,然后再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快速找出这些图形的一半?以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对前面对称图形的知识也是一种复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分一分》教学案例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分一分》教学案例 活动三:折一折
师:刚才同学们知道了物体的一半可能用1/2表示,还体会了平均分这种分法。那么你们能按要求动手折一折正方形白纸吗?课件出示:折一折
学生动手操作,试填空书54页,课件演示判断正误
师:自学54页红色方框,通过自学你学到了有关分数的哪些知识?
课件演示,师生总结:什么是分数、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折纸、涂色、自学,引导学生认识1/
4、2/
4、3/
4、4/4等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分数。教师在这里肯定了学生操作时不同的折法,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活动四:说一说
师:我们认识了分数,并会读会写分数,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掌握的情况,敢接受我的检查吗?
课件出示:说一说 学生看图并填空,试说后两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师:你能说说生活中你见过的分数吗? 全班交流
(在说一说中,是让学生写一写,读一读这三个分数,对上个环节进行巩固,同时也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分数认识,初步理解多个物体也可以看做一个整体,为学习下一课时内容做铺垫。)
活动五:练一练、想一想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非常棒,可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了,有信心吗?
课件出示练一练 挑战第一关。。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认为自己表现怎么样?
(这两个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新课后的一个反馈,练一练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由浅入深的三个题,以挑战过关的形式出现,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全面了解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想一想让学生对本课内容及时总结,形成知识体系,并对自己课堂上的表现做自己我评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教师采用了分一分、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练一练、想一想等多种活动形式,借助多媒课件演示,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愉快地学习,轻松地掌握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观察理解等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第五篇:《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_1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亲的怀抱。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对读通,遇到不熟悉或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互相交流。
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诗中“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
(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4、质疑、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把不懂的诗句勾画出来,联系课前搜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争取读懂。
1、指名读诗,边读边评价、指导字音。
(“髓”是平舌音,读上声“suǐ ”而非“suí”;“刹”与“铸”是翘舌音,不要把“刹(chà)”读成“shà”“颤抖”的“颤”读“chàn”不是“zhàn”。)
2、读着这首诗,哪些语句让你感觉热血澎湃?
请读给同学听,读出你奔涌的豪情,说出你内心的感动。
(“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等。这些诗句,表达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烈期盼与激动、自豪的感情。)
3、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抒发了在庄严的时刻来临前、来临时和来临后的感情?迅速浏览一遍诗歌,找出哪个小节写的是庄严的时刻来临前,哪个是写来临时和来临后?
1、感受仪式前的激动。
①指名读第1小节。
②“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
③“叩问”怎样理解?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轻轻地读最后一句。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可以叩问香港为何要走过150年的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可以叩问香港在游离母亲的这段时光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④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
(激动无比.)
⑤读出激动无比的情感。齐读第一小节。
2、体验仪式中的自豪。
①自主学习第2、3节,想一想: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相伴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
(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香港的土地和天空,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
②“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怎样理解?交流资料
A、播放电影“虎门硝烟”的片段,了解面对侵略者的无耻行径,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奋力抗争。
B“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C、“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
(“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③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怎样理解?
(曾经的屈辱和痛苦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年的耻辱终于雪洗。中国人民的心情是复杂的,酸楚、激动、自豪,喜悦所有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
板书:自豪、激动、喜悦
④看着那冉冉升起的旗帜,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你的感受。
指名读,教师相机评价读。
3、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
①齐读第4小节,读后评价。
“紫荆”指什么?“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暗示什么?
(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这里的“紫荆”指香港;暗示着回归后的香港会更加的繁荣、富强。)
②第四小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板书:美好祝愿
指名读,齐读。
五、读中升华,以悟促写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课件播放:(香港回归的录像资料)
如果你亲眼目睹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你最想说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这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教学策略:读是感情的基础,读也是感悟的升华。读得流利,感悟才能深入。“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时的情景以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等。
课时安排:1课时
风雨归程
最后一分钟
万众欢腾
回忆历史
爱国情深
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