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一课教案

时间:2019-05-15 05:0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精彩一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精彩一课教案》。

第一篇:精彩一课教案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青年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并且能够正确认识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性和曲折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青年学生有勇于实践的勇气和艰苦奋斗精神。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现代化建设年代,什么样的理想是远大理想?

2.如何才能树立远大理想?(难点)

3.如何才能实现远大理想?(重点)

三、利用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相结合手段,教学提纲多媒体显示,相关内容板书。穿插案例教学启发学生思考。

四、教学时数: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回顾什么是理想和信念。

二、导入新课:如何将现实转化为理想——实践是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三、结构安排:三部分内容:1.立志高远与十余足下

2.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归纳为两个问题:1.青年当树立远大理想

2.如何实现远大理想

四、讲授内容:

第一个问题:青年当树立远大理想

结合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团九十周年上的讲话内容,从总书记对青年的五点要求的第一点——要求广大青年坚持远大理想——为切入点,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理想。

(一)什么是远大理想

.案例分析:以马克思《青年在择业时的思考》中的理想追求和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徐本禹的山区执教的理想信念为例子,告诉学生什么才是远大理想: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平凡与伟大的区别并不在于我们是否有惊天动地的事业,而是在于我们内心里面是否有他人、社会、国家和民族。

1.立志当高远,树立崇高的志向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志当存高远”。没有志向,没有理想,就谈不上为它而奋斗的问题。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千古流芳的英雄人物,他们无不因为怀揣着崇高理想而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被世人缅怀。一个人的成就与其理想的高低成正比,理想越高远他成功的希望也越大。“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2.立志做大事,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个体为了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一般都有相应的个人理想;与此同时,每个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他为了被社会认同,他又应该有相应的社会理想。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任何一种不为集体打算的行为,都是自杀的行为,它对社会有害,也就是对自己有害。因此,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把这种关系处理好,才能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科学的个人理想。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启蒙思想家蒙田说过:“一个人一旦超越了自我,具有把整个人类纳入自我之中的广阔的胸怀,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使他在天翻地覆、轰轰烈烈的新旧交替时代,充当新时代的号手和旧时代的批判者。”

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树立个人理想时,要紧密联系社会理想,根据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以及自己的实际条件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个人理想;另一方面,在保障社会理想实现的前提下,实现个人理想,做到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相统一。在处理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上,一定要有辩证的观点,在社会理想的指导下确立个人理想,努力实现个人理想,同时要把个人理想的实现作为实现社会理想的体现。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发生矛盾时,要善于重新选择个人理想,使其自觉地服从社会理想的需要,并为社会理想的实现创造条件。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个人理想将不会见容于社会,最终不能实现。

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是时代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科技发展、艰苦创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要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科技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要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人生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会失去进取的目标和力量的源泉,就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3.立志须躬行

以俞敏洪的成功经验为例,理想的实现就好比捡砖头,以清代彭端书的《为学》为启发,告诉同学,理想的是否能实现不在于难易,而在于“为”与“不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做和做是有一定区别的。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人是通过空喊口号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所有成功实现自己理想的人都是通过脚踏实地的实践逐步接近理想直至实现理想。如果在确立理想之后,不及时地付诸实施,那么我们最终只能看到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而不能看到那个曾经豪情满怀的年轻人。

(二)青年如何才能树立远大理想:理想总是首先出现于思想世界,如何才能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理想而不是自私自利的鼠目寸光,仅仅靠教材上的理论教育是不够的,大其心方能大其志,所以,心灵教育尤为重要。

1.复归仁爱之心

仁爱之心是“大其心”的根本,仁爱之心不是外界赋予的,是每个人的都有的,所以要清洁和高尚我的心灵首先该复归我们的本心。仁爱之心首先表现为“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从血缘亲情伦理出发,仁爱之心又表现为一种扩充和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培养感恩之心

心存感恩方能知恩图报,方知反哺与奉献。感恩之心的教育重点在于拒绝冷漠和麻木,让心灵复归柔软与真诚。感恩之心的培养不仅仅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更能让学生在理想实现过程中收获幸福和生活的恩赐。

3.扩充责任之心 责任意味这承担,一个民族如果缺乏了承担精神,这个民族就失去了脊梁,纵观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从沉沦中奋起,在苦难中前行,靠的就是这种承担精神,靠的就是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之心。鲁迅在《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写道“中国历来不缺乏埋头苦干之人,拼命硬干之人,舍身求法之人,为民请命之人,即便是为皇帝做家谱的所谓正史,也思考不能掩盖他们的颜色,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结合这段文字,可以从中国历史上拣择一些有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屈原、范仲淹、王阳明、林则徐等)及现代社会中的为国为民的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扩充责任之心,树立远大理想。

第二个问题:如何实现远大理想

(一)、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理想是人们头脑中对于未来的美好设想,它虽然美好,但是它还是一种意识,要把这种意识转化为现实,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还有许多能够想到和预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因此,实现理想的过程是充满着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如果我们对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没有充分的认识,我们很容易在满怀着热情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由于感受最多的是实践过程中的单调和枯燥,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就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而不能把理想坚持到底;如果我们认识不到实现理想的艰巨性,我们就会对很多重要的事情掉以轻心,不能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影响我们成功实现理想;如果我们对实现理想的曲折性估计不足,我们可能会对理想的实现有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当困难来临时,我们可能会不能承受之重而一蹶不振,感觉理想的实现是一种遥不可及的事情。只有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有充分意识,我们才不会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被打趴下,才能真正实现理想。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必须要澄清一些困惑。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列宁说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但现实是,资本主义不但没有灭亡,而且获得了新的发展。在二战以后的50多年来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超过了以往几百年历史发展的总和。表明它有继续存在、发展的生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来看待这种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的新情况?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有其内在的原因:①在与社会主义的较量过程中,不断自觉地进行了自我调节和调整,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有效作法。②借助于科学技术的推动,新的科技革命推动;③在经济发展上,将计划因素(社会统一计划)引入市场,实行政府调控,将市场与计划结合起来,即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利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调节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使经济危机趋于缓和;④借鉴福利政策和保障制度,工人运动逐渐走入低潮;⑤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开拓了国际贸易空间。但其本质依然没有改变。从历史看,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形态,都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生产力越落后,转变所需时间越长。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过渡时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从西欧来看,公元1世纪前后开始到10世纪前后结束,约1000年。如果计算到5世纪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也是500年);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因素从14世纪地中海沿岸产生到16世纪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经历200多年。如果算到英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则是300多年);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不到200年)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阻挡。从共产主义运动诞生起150年,低潮与高潮交替,每次低潮之后都有高潮,例如:共产主义同盟失败,西方高兴,第一国际出现了;第一国际失败,西方又高兴了,但很快第二国际出现了;第二国际变修了(27个党中24个变修),西方高兴,认为是他们胜利了,共产主义彻底失败了,没想到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又出现了。敌对势力高兴的太早,科学是有必然性的,是任何人阻挡不了的!苏东剧变了,中国没有变,现中华民族正走向高潮!

(二)、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美好的理想要在实践中转化为现实,需要依赖一定的条件。首先: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时时面临着理想和现实关系的困扰,为了使我们的理想更好地在现实的基础上生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我们有必要好好地认识一下二者的关系。概括地说它们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理想来源于现实,但理想又高于现实,理想还可以转化为现实

之所以说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因为有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往往有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理想。比如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很多人的理想是保家卫国、救国救民与水火之中。这也是为什么战争形势下,很多人想当将军;在和平时期,很多人愿当建设者的重要原因。鲁迅早年的职业理想的转向中,将这一点体现得特别明显。从鲁迅先生人生经历中,我们看到他曾有过三种不同理想的选择:实业救国;学医救国;弃医从文。

问:从鲁迅先生理想的三次转变中,我们能得到些什么启示呢? 生:鲁迅先生总是力图使自己的理想迎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旧中国正是那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的社会现实,促使鲁迅先生去追求自己的救国理想。同时,鲁迅先生对自己的职业的选择、理想的追求,并不是单纯地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而是从现实的需要出发,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

理想源于现实,但它不等于现实,而是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合乎规律的超越。理想是现实的发展方向,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正是由于现实并非完美,才激发人们去追求更美好的东西,才激发人们去奋斗,推动现实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但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却有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往往把理想和现实等同起来,一看到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假、恶、丑和不合理的现象,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便对理想的实现产生怀疑、动摇。于是有的对未来失去信心,悲观失望,有的怨天尤人,自以为“看破红尘”,于是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有的甚至认为理想是假的,只有眼前“实惠”和享乐才是真的。有的人看到社会主义前进中出现的暂时困难,如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下岗职工问题、消极腐败现象问题,便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这些都是不对的。这些想法为什么都不正确呢?因为它们混淆了理想和现实的区别,没有看到理想和现实是不能等同的,把理想的内容当作评判现实的标准。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所以只有立足于现实看理想,才能激励人们创造实现理想的条件。

理想虽然是人们关于未来的一种设想,不等于现实,但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现实。所以,过去的理想已经成为了今天的现实,而今天的理想又可以转化为明天的现实。早在中国古代,腾天飞行便是人们的理想。但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们只能把这种美好的理想通过一些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形式表达出来。但正是在这美好设想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人为了人类上天的梦想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终于,在20世纪初,美国的莱特兄弟以火一样的热情和百折不挠的毅力,经过上千次的试验,终于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使人们翱翔太空的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2、正确地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1)把理想放到现实中去考量,防止脱离实际的空想。比如,大家在树立职业理想时,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实际考虑。如果个人职业理想选择出现跟风现象,很有可能造成一方面社会某一行业的人才需要的饱和,而另一方面,一些急需人才的冷门行业人才匮乏的尴尬之境。所以我们一定要从社会实际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职业理想。

(2)在现实坐标体系中去检验理想、完善理想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如果是个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就象前面故事中那个要了一篓鱼并很快吃光它们的人,其人生意义不长久;如果一个人是有高远目标而不正视现实生活的人,那么他不可能实现理想。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应该在不同的阶段有积极可行的阶段奋斗目标。这些阶段目标是远大理想的具体化,阶段目标可以因时因地制宜,远大理想则是要终生奋斗,坚定不移。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战略是要分阶段实施的。(三步走)我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前在校学习期间的奋斗目标是什么?这是每位同学必须考虑的问题。阶段目标不明确,或者实现不了,实现宏图大志就基础不牢。

(3)从零开始,着眼于未来,奋斗于现在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今日之现实就曾是昨日前人的理想,或者说是前人理想的部分实现。前辈人如果不努力发展科学技术,我们今天就可能仍然生活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前辈人如果不奋力推翻三座大山,我们今天就会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衣食住行、读书学习的种种条件,无一不是前人为理想而奋斗之结晶。既然我们的理想可以转变为新的现实,我们就更有信心去着眼于未来,奋斗于现在。

其次: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理想只有在信念的支持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把理想和信念结合起来,靠信念去战胜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困难。(案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为了建设新中国这一远大理想,在风雨如晦的年代意志顽强,信念坚定,终于开创建国大业)

再次: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把理想变为现实的中介是实践,靠的是艰苦奋斗。理想的大道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而是充满了汗水和艰辛。

实现个人的远大理想和成才目标,同样离不开艰苦奋斗。比如居里夫人的成功就得意于她的艰苦奋斗。她从小就立下了学好科学,造福人类的志向。后来,她在一间简陋的储藏室里做实验,忍受着经济的贫困和放射性元素的侵害,经历了数不清的千辛万苦,终于用4年的时间从数吨沥青中炼出了1克镭,献给了人类。她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在于她认为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居里夫人说过:“理想的琴键,只有扣动奋斗的琴弦,才能秦出人生美好而动听的音乐。”

当代大学生要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要重视艰苦奋斗的精神。否则,不但不能实现理想,还有可能在现实中被淘汰。展示材料: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踏入工作岗位一两年后由于吃不了苦而被淘汰的比例高达50%。以麦当劳为例,接收的大学毕业生都必须经过基层锻炼,如到前厅去端盘子、刷厕所等,但往往实习三天就有人因为吃不了苦而被淘汰。

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离不开艰苦奋斗。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先进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如果我们不能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不但不能缩小与他们的差距直至赶超他们,反而可能与人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我们更要有一种危机感,时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来律己,不断接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直至共产主义理想。

当然,对于艰苦奋斗要根据社会的进步赋予新的意义和时代内容。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为地过着一种苦行僧似的生活,清教徒式的生活,也不是我们所提倡的。艰苦奋斗在于一种奋斗的精神,一种奉献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思想道德修养》,罗国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刘宏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

7、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

8、胡锦涛:《在建团九十周年上的讲话》 学习思考:

1.带着感恩之心去发现身边的美好

2.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个短期目标和落实方案

3.结合陇东学院的实际条件,谈一谈在你理想实现过程中学校能提供什么?还欠缺什么?

第二篇:精彩的一课

精彩的一课

盐城市迎宾路小学:蓝 萍

星期一下午,接到学校的通知,明天我和万燕老师要进行英语课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本来我们英语课都放在星期四上公开课,可是这一次却放在了语文数学的前面,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一个字“上”。

跟万老师商量好了明天上课的内容是四年级的UNIT9WHAT’S THE MATTER?我们就开始分头行动了。晚上一开完例会,我赶忙带着儿子回家,因为上课的内容跟吃的东西有关,于是我在回家的路上顺便买好了明天课上要用到的道具。迅速地照应儿子吃完晚饭和做完作业,就陪孩子上床睡觉,等儿子进入梦乡,已经是九点半了。我偷偷地起床,连忙将明天要上的课文打开。

首先我仔细的研究了整册教材,再将我明天要上的课文拿出来反复研读,对所教的内容有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我开始执笔写教案了,用了大概一个小时的时间,我觉得我的课已经推敲得很精致了。

打开电脑我开始设计我的教学课件,本来准备让老公帮我设计课件的,可是老公明天也要上班,工作也很忙。于是我只好自己动手开始我的课件设计。

好在暑假里学习了PPT制作,仔细的回想暑假学习的内容,将所学的知识一一应用到我的课件上,先设计了一张好看的封面,加上执教者的姓名,第二张歌曲的内容,第三张CHANT的内容,第四张游戏的内容,第五到第十张对话的内容,第十一张表演对话的内容,第十二张布置作业的内容,第十三张谢谢指导的内容,最后加入好听的音乐来增添效果。啊!我的处女作完成了,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制作课件,在制作完成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感觉超有成就感的。时间正悄悄地流逝……接着,我又把明天要上的课的整个过程,加上我制作的课件,面对着自己假想的课堂,试上了一遍。一看钟已经是深夜两点了,但是这个时候我感觉我才能睡得踏实。

第二天,虽然面对的是陌生的学生的面孔,可是我的心里已经有了底气。上课了,伴随着我的一个又一个设计环节的有效实施,让学生从不会到能自信而流利的口语表演,我觉得我的课是成功的。

下课的铃声响了,跟学生说完了GOODBYE!终于松了一口气。同事们都纷纷给予了我肯定的目光,这时我觉得我的付出没有白费,精彩的课堂让我内心对自己又增添了一份肯定。

第三篇:“精彩一课”《观潮》教学案例

《观潮》课堂教学实例

关键词:

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 潮来时 闷雷滚动 横贯江面 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正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背诵第三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探索的兴趣,借助音像等形象、直观、感性的东西,创设语言以及画面情境,让学生理解课文,读中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课前准备

钱塘江大潮的音视频资料、图片;战马奔腾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美丽的渤海岸边,对大海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相信同学们对大海的涨潮一定都不陌生吧!下面,请大家仔细听听,你听到什么声音了?(播放潮来时的声音)

生:这是潮来的声音。

师:真不愧为优秀的渤海儿女,一下子就能听出来这是潮来的声音。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观潮)

二、词义分析,宏观感受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师板书:天下奇观)

师:“奇观”是什么意思?

生:“奇观”就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我们想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吗?请你告诉老师,你最想看什么?生:我想看潮来时涌起的波浪。

生:我想看潮来时人的活动。

生:我想听听涨潮的声音。

师:好,大家看看画面,听听声音,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播放潮来的过程)

(生不断发出赞叹)

师:看了钱塘江大潮,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非常壮观。

生:我认为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

生:我真想亲自去看看钱塘江大潮。

三、师生互动,理解课文

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生默读课文)

生: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师:找得真好。请大家轻声自由地读读这个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这段课文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像“山崩地裂”;还写了潮水的样子很壮观。(板书:声、形)

生:我知道了来观潮的人很多,很热闹。

生:我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潮水的。

师:你们真聪明,读书真仔细!这两个自然段里有很多精彩的语句,同学生们自由地读吧,特别是你喜欢的语句,可以画一画,多读几遍。待一会读给大家听听,看谁读得最好?

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读得真好,看得出你的确很喜欢这句话,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吗?生:这句话写出了潮水的气势很雄伟,潮水的声音巨大,浪涌起来就像是白色战马。(板书:战马)

师:哪个词写出了潮水的声音巨大?

生:“山崩地裂”(板书:山崩地裂)

生:“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还没看到江潮就听到潮水的声音,说明潮水的声音很大,很大气势。

师: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

生:“闷雷滚动”。(板书:闷雷滚动)

生:“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这时候潮水来了,人们很激动,高兴得沸腾起来。师:从哪儿知道潮水来了?

生:因为人们已经看到了“一条白线”了。(板书:白线)

生:“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水墙。”这时候的浪潮涌得很快,很高,形成高高的水墙。潮水的颜色是白色的,很壮观。(板书:白色水墙)

师:读得不错,挺有感受的。你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我们一块儿讨论。

(学生自由读文、组内自由讨论)

师: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生:老师,“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为什么说它“横贯江面”?“横贯”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来做个看图填词的练习,你就明白了。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出示图片:

1、钱塘江潮水横贯江面图;

2、钱塘江横卧江面图),两个词分别应该填入哪幅图中呢?

生:“横贯”填到图1中,“横卧”填到图2中。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图2中,江面很平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所以我填“横卧”;而图

1中潮水是动的,我觉得应该填“横贯”。

师:你很会思考,填得不错,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了。“横贯”就是横着通过去的意思。

生:老师,我想听听闷雷滚动的声音。

(播放音频:闷雷的声音)

生: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潮水的声音真有那么大吗?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课件出示:战马奔腾逐渐切换到潮水奔涌,并作有巨大的响声)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呢?

生:我发现潮水向前涌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

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师:你们有这么深的感受,我想你也有把潮水的这种气势读出来,谁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师:下面请女同学读一遍,男同学再读一遍,看谁读得更好?(生分男、女齐读)

师:女同学的声音清脆悦耳,男同学的声音抑扬顿挫,都读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练习。(学生填写两个自然段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句)

生:“午后一点左右”、“顿时”、“过了一会儿”,这些是表示时间的词;“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是说潮水是由远到近的词。

师:那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词的提示来背一背课文呢?

生:能!

(生自由练背)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我来读这些词,你们来接,我们小声地背一背,不记得的可以看看书。

(生齐声背诵)

四、情景再现,深入理解

师:学到这儿,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来给钱塘江观潮的客人当导游,我们先来设计一个开场白。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请跟我来,我会带你看个仔细。

生:游客朋友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今天是观潮最好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哟。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威力无比,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靠近江边。

师:相信你们都是合格的导游。现在就请你们给画面配上解说词,注意用上设计好的开场白。先在小组内练习一下,一会看看哪个组说得最精彩。(出示课件视频:潮来时的过程)

(生在组内练说)

师:请大家推荐一个同学来当导游。

生:游客朋友们,欢迎您来钱塘江观潮。你听到了吗?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江面还是风平浪静。你看,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了。那条白线移动得很快,越来越粗,横贯江面。潮水已经涌起两丈多高了,就像是一堵白色水墙。潮水越来越近了,就像是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你听,那声音快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游客朋友们,你们认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吗?

师:这位同学介绍得不错,用上了很多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就更好了。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要摄像的,请大家做好准备。你听,大潮离我们很近了,你听到了隆隆的声音了吗?那是潮水的声音。快看啊,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声音越来越大了。潮水越来越近了,请大家退后一点,注意安全。你看,江水就要向我们扑来了,好像要把我们吞没了,那浪潮多高啊!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现在,我们脚下的大地都颤动起来了。相信你们一定会终生难忘!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真让人感到震惊,难怪人们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生齐说)

五、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感受到了钱塘江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都学得不错。那么课文二自然段还写了什么呢?课下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下节课咱们看看究竟谁预习的效果好!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把这一段学好?

生:有!

师:底气十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的!

下课!

作者姓名:梁建磊年龄:30

性别:男现职:小学一级教师

单位:唐海县柳赞镇大庄河小学

联系地址:河北省唐山市唐海县柳赞镇大庄河小学

邮编:063509电话:0315-4505229

第四篇:周正健 精彩一课 教学设计

1.2 声 音 的 特 性

——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

宝应安宜初中

周正健

225800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表征声音的三要素概念及与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⑴响度与音调的区别。⑵音调与音色的区别。

【学情分析】

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

【媒体设计思想】

学生通过访问教师网站,在线欣赏音乐,亲身感受音乐因为音调不同、响度不同、音色不同所造成的不同听觉效果,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声音的不同特性。因此我设计了许多课外知识版块,加大信息容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展延伸物理课堂教学的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媒体播放“《三国演义》”、“《青藏高原》”、刘欢版的《我和你》、童声版的《我和你》,最后播放维纳斯的海豚音。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二、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三、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多媒体播放“牛叫声”、“蚊子叫”、“老虎叫”、“百灵鸟叫”让学生感受它们的不同之处)

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

(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四、活动3:辨别声音

(师)(生):(媒体展示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

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利用多媒体播放“古筝《梁祝》”、“钢琴《梁祝》”、“曾侯乙墓编钟视频”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让前排的同学判断后面发言的同学是谁(生):阅读课本:(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色

(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多媒体展示

(3)生活、物理、社会

五、阶段小结

(师):引导归纳

(生):自主回顾,感受成功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

4.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5.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六、想一想,议一议

(师):问题设置

(生):练习、交流、矫正

1.声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

2.“震耳欲聋”是指_______很大,“声音刺耳”是指_______很高。

3.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他们的声音有哪些要素不同?有什么不同?

4.听起来感觉不同的两个声音,可能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七、活动4: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师):问题设置:

1.光的传播有多快?

2.声音的传播比光更快还是更慢?你有什么事实依据?

3.要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需要用哪个公式?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4.给你一把发令枪和一个秒表,怎样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生):思考、表述、讨论、阅读

【教学的效果及反思】

在宽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我的《声音的特性》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优美的旋律、动感的视频、多样的活动、丰富的联想,给在座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声音的特性》一节中,教材力图通过实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声速的测量方法。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听声为主线,通过莫扎特交响乐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结束曲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征。

第二,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三,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

第四,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第五篇: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一等奖)2015-10-17 16:5519566次

1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2学情分析

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 评论(0)教学目标 评论(0)学时重点 评论(0)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最后一课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1866年发表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扎》,1868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哽住gěng 赚钱 zhuàn 捂住 wǔ 踱duó步 惩罚 chěng 祈祷 qí dǎo 宛转 wǎn 诧异 chà 喧闹 xuān 胳膊 gē bo 皱边zhòu 肃静 sù 懊悔ào 钥匙 yào shi 郝叟hǎo sǒu

四、深入探讨

1、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我”的见闻感受。

4、诵读课文,本科文分为几段?第一段包含哪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这是小说的什么环节?第二段包含哪几个自然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又分为哪两部分内容?这是小说的什么环节?第三段又包含哪几个自然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又是小说的什么环节?

5、本文着重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 课文正是通过_______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以及__________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延伸

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

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深处爱国情感。受到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

10.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2、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3、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他的个性,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七、布置作业:下堂课我们讨论这篇小说艺术魅力的另一个方面:艺术特色。同学们可在这方面先作思考。

4.2 第二学时 评论(0)教学目标 评论(0)学时重点 评论(0)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最后一课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本文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

2、字词积累

宛转 踱来踱去 懊悔 哽 祈祷

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

(以学生探究讨论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课文,筛选课文信息,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圈划出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弗郎士的有关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能表现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学生发言,认为小弗郎士

①怕迟到怕挨骂,又怕老师的提问.②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这些说明小弗郎士怎样?③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说明什么?④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又出了什么事啦?又说明小弗郎士怎样?

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7.想一想小弗郎士在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找出文中具体语句加以揣摩)

8.总结小弗郎士的变化: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 怕老师——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

9.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灵 10.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

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2.组织学生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1)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

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③是一个严厉的人 ④是一个普通的人 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 ⑧是一个爱国的人

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四、小结: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你是爱国的吗?你怎样表达你对我们祖国的热爱呢?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小说的要素

2、初步了解阅读小说从情节入手的方法。

3、能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能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4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能结合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外貌来分析其思想性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讲清小说的三要素;

2. 教学方法:自由阅读法、品味体会法、研讨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租国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 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学法与教法:

1、文献法:指导学生预习时搜集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作家及历史。

2、诵读法:通过默读、品读、理清思路、熟悉情节,并用简要语言复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个性特征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完成积累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言,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不论古今中外,所有爱国志士的爱国深情都是一样的。同样,不论年龄的长幼,他们的爱国之情也是可以相通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的深厚的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检查预习

1、检查词的音形义

2、明确学习目标

3、在预习中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呢?

4、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小说家,生于没落的丝绸商人家庭,15岁时由于家庭破产,被迫辍学谋生,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札》,长篇小说《小东西》赢得声誉。普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癯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最后一课》是作者于1873年写的。此时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两年。

5、介绍时代背景: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6、小说

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三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本文是什么文体——小说。本文的主人公是谁——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题——反映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我”是谁?是不是都德?为什么?

——“我”是小弗朗士。不是都德,因为这是小说,人物是虚构的。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3、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依据参考书)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第2 / 5页

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四个大部分。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分析人物形象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二)品味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1、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2、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 韩麦尔 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语言: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第3 / 5页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2.动作、神态: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明确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

五、第四个教学板块

1、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第1-6 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①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 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2、细节描写。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六、第五个教学板块

(一)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第4 / 5页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确:

1.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二)破折号、省略号的作用 明确: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① 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② 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

③ 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七、第六个教学板块:知识运用——激活思想 创新写作(1)激活思想

①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③结构要完整。

最后一课 明月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教学方法]:概括、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投影出示:国、亡国奴的解释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 1

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投影出示生字词

四、深入探讨

阅读课文,投影出示阅读要求。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

第2 / 5页 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3、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 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4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第3 / 5页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 “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第4 / 5页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从课文中我们知道给让小弗朗茨和韩麦尔带来痛苦的是普鲁士。普法战争实质上是由法国发动的,其结果是法国战败,普鲁士军队长驱而入,最后法国由侵略战变成了保卫战。说到底给小弗朗茨和韩麦尔带来痛苦的是什么?出示投影。

2、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身体的摧残,给人民带来心灵的伤害,使家园被毁,使国家贫穷,使人间变成地狱。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因此我们更不能忽视潜在的危机。出示投影:日本小学生关于战争的惊人预言。

3、投影:为了避免将来我们也成为亡国奴,现今我们该怎样做?

4、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明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振兴中华保卫祖国的历史重担就落在我们肩上了。最后一课 都德(法)

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

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 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 情节:变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 爱国志士 情感: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下载精彩一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精彩一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海燕》一课教案

    2、海燕 郑振铎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乡的燕子、海上燕子与作者乡愁之间的联系; 3、研读文章内容,学习阅读状物记叙文的一般方法; 4、......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

    孔子一课教案

    2.1《中国圣人古代孔子》教案 【课标要求】 1、 了解孔子的生平, 2、 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 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

    最后一课教案

    主题三 : 爱国情切切 《最后一课》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的写法。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认识课文字词,了解课文主题。表情朗读,感受人物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2.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最后一课教案

    精选最后一课教案4篇最后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

    最后一课教案

    【热门】最后一课教案4篇最后一课教案 篇1 《最后一课》细节看来似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个细节都......

    最后一课 教案

    第7课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