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5:1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第一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一、背景介绍

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追忆了儿时的保姆阿长,抒发了真挚的怀念之情;文章篇幅较长,围绕阿长记叙了几件事。教学时准备先让学生自读,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把阿长和《山海经》连在一起,两者有什么关联呢”,让学生快速阅读,提出疑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启发、点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由于课文较长,事先布置学生做了较长时间的预习。

教具准备了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教学时数:一课时。

二、过程描述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在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她给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山海经》则是一部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记载了许多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为什么把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探寻究竟。(板书文题、作者)师: 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读了课文后,你们喜欢阿长吗?(学生有的表示喜欢, 有的表示不喜欢, 各抒己见。)师: 我们请不喜欢阿长的同学来谈谈原因。

黄江宁: 长妈妈喜欢说人闲话,说话的时候还爱竖起第二个手指头,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样子很不雅观。毛星煜: 爱告状。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我最讨厌这种人了。(学生笑)祝溯兵: 自私。睡觉从来不考虑别人的空间。脸皮厚,鲁迅妈妈劝她也不听。(学生笑)刘迅: 有许多稀奇古怪的规矩,很迷信。元旦逼着鲁迅吃福橘,还强迫鲁迅说吉利话。

朱俊琪: 爱吹牛,说自己脱裤子放屁能吓走敌人。(学生笑)郑恺: 长得又黄又胖又矮。(板书长妈妈的缺点)师: 喜欢长妈妈的同学请发言。

周旸: 首先我觉得郑恺同学的理由根本不能成立,他是以貌取人。(学生笑)师: 对,看一个人不能仅看外表,得看心灵。

徐航: 睡觉的问题我倒认为反映的是长妈妈的率真;而且鲁迅妈妈劝她的话很委婉,她不一定听懂了。(很多同学点头以示赞同)她可能蛮笨的。(学生笑)王志成: 告状也是为了鲁迅好。

陈烨川: 那个时代的人都很迷信,规矩很多。长妈妈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迷信是正常的。(学生齐点头)刘爱霞: 我喜欢长妈妈,因为她对鲁迅很关心。说“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是为鲁迅好,教他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也是因为爱他。

张馨月:(补充)还让他吃福橘,希望自己和孩子都“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毛卉竼: 只有她把鲁迅放在心上。她给鲁迅买来《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又不识字,想象她跑来跑去为鲁迅打听,我就很感动。

师: 那你们认为鲁迅喜欢长妈妈吗? 众:(齐声)喜欢。

师: 怎么不喜欢长妈妈的人也这么说呢?

毛星煜: 因为在课文结尾作者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毛星煜: 小时候的鲁迅没有体会到长妈妈是为了他好,但长大后体会到了。

朱毛颖: 鲁迅刚开始不喜欢她,后来喜欢了。

师: 谁来总体说一说鲁迅对阿长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柴琼颖: 鲁迅对阿长先是不大佩服,然后产生敬意,然后又憎恶,后来买《山海经》又使他感激阿长,最后怀念她。

师: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鲁迅在课文前面要写长妈妈那么多缺点呢?

周易: 作者想向我们展示一个真实的长妈妈,因为人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

周朕: 先写阿长不好的事情,再写她为鲁迅买《山海经》这件让他感激的事情。这样可以让我们对阿长刮目相看。

师: 说得很好。这种手法就叫“欲扬先抑”,很值得我们借鉴。你们觉得鲁迅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周国栋: 他写得很幽默。写阿长睡觉“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还有鲁迅说“‘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学生笑“)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不露声色地对阿长的丑陋作了侧面描写。(学生笑)江祯伟: 描写不多,但是很生动。说长妈妈爱“切切察察”、元旦那天的表现、给鲁迅买《山海经》回来的言行,都很传神。

师: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描写对象,这种手法叫白描,正是鲁迅所擅长的。还有吗?

吴卿: 作者写了很多事,但只对阿长买《山海经》一事作了详写,其他都是略写,重点突出。

师: 对,详略结合,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师:(总结)由此我们知道要写好一个人物,可借鉴的手法有:第一,详略结合。主要事件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第二,传神的描写。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第三,先抑后扬。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另外,如果能适时加入幽默的元素就更妙了。(板书总结要点)师: 同学们对这篇文章还有疑问吗?

丁雪飞: 鲁迅既然这么敬爱长妈妈,为什么题目叫“阿长与《山海经》”,而不是“长妈妈与《山海经》”

?师: 这个问题可难倒我了,谁能回答?

周旸: 鲁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是中年了,叫长妈妈有些不太合适。周朕: 我觉得不是这样。文章前面讲的看似都是阿长不好的方面,用“长妈妈”觉得怪怪的。

漆天奇: 老师刚才说文章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我觉得题目也是。如果用“长妈妈”,我们一开始就知道鲁迅对她是褒是贬了。这样可以让我们猜不到鲁迅的真正意图,要看到后面才恍然大悟。

毛诗雨:(补充“)阿”字也有亲昵的味道。师: 同学们讲得真好。看来我们又有一个可借鉴之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毛越: 本文写了作者儿时的保姆,她无姓无名、青年守寡,却给予儿时的作者深情的关爱。作者写了从厌她、烦她、恨她到最后敬她的全过程,很值得我们学习。

姜茅涵: 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鲁迅却写得十分亲切自然,我们从她身上看到了很多缺点和优点。她多事饶舌,有许多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又淳朴直率,真诚地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她是一个虽有缺点,但优点更多的人。

吴志帆: 本文诙谐又富有情趣,深沉又庄重。对长妈妈的感念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我读得很开心,也很感动。

师: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山海经》是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祝福阿长:(学生齐读“)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好,今天这堂课就这样结束了。如果大家对鲁迅和阿长还有兴趣,课外请阅读《朝花夕拾》。同时,请大家写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要求既能表现人物的整体情况,又能鲜明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600字左右。除了注意详略之外,还应注意传神的描写。

三、教学反思

笔者近年来在教学中一直坚持“非指示性”教育理念。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逐步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鲁迅的文章,学生学习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或者难以理解,或者理解不深,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在“非指示性”理念中,教师不是指示者,而是引导者;在放弃指示的同时,对学生积极引导。

备课时,笔者打算把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概括主要事件、概括阿长形象、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和写法探究。教学时,灵机一动,提出了“喜欢阿长吗?”这样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辩论,完成了对阿长其人其事的认识,从而引出了鲁迅对阿长感情的转变历程。写法探究是一个很容易上得枯燥的板块,尤其是“欲扬先抑”是一个新的知识点,本想单刀直入地提问“本文有哪些好的写法值得借鉴”,又怕提问过于抽象,引起冷场。好在有了前面的铺垫,于是换了一种提法,问:“为什么鲁迅在课文前面要写长妈妈那么多缺点呢?”结果自然引出了“欲扬先抑”。接下来孩子们又补充了几种写法,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这个板块。最后的质疑板块是机动的,有时会把它放在课前,因为考虑到这堂课内容较多,放在课前容易耽误时间,于是放在课后。通过将近45分钟的学习,我以为很多疑问在不知不觉的讨论中解决了,但丁雪飞同学的问题是我始料未及的,课前也未做这方面的考虑,但学生却能侃侃而谈、妙语如珠。一方面是因为这堂课触发了他们的智慧跳动点,另一方面自然是长期熏陶的结果。我觉得欣慰,但同时也告诫自己:今后备课一定要尽量全面、用心。

由于课堂时间不够,课后又让学生补记了学习收获,许多学生的话仍让我感动欣喜。周朕同学这样写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古有明训,但现今仍有很多人因为相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长妈妈是不幸的,因为她青年守寡;长妈妈又是幸运的,因为‘子’不嫌‘母’丑。她全心呵护的迅哥儿终于明了了她的爱,写了这样深情的文字来纪念她。她如地下有知,也当含笑九泉。”周易同学则写道“:原来很多的爱都隐藏在平常不经意的甚至是看似恶意的举动间,麻木的我们是不是忽略了太多太多?”郑恺同学则感慨地说“:我现在发现很多故事不是不好,而是我没有读懂,没有用心读。从前的我很不喜欢鲁迅,觉得他为人太刻薄,小心眼,总挑别人的刺,没想到他是一个这样情深义重的人。”

我发现,只要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他们就能由浅入深地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我现在对这样的教学越来越有信心了,也一定会坚定地走下去。

我也发现,这次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课堂上教师大多时候都把握得较有分寸,但有时发挥得过于显性;一些学习要点概括得太现成,应该让学生主动概括,主动整理才好,教师这时只需要充当补充者和评判者。

第二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1

我渐渐发现语文课是最难上的课,语文课不比理科的课程,只要掌握了数理逻辑,就可以举一反三。理科课程多数情况下是纯智力的训练,而语文课则不然,除却基本学习所需要的智力因素,语文课程涉及更多的则是“人“的培养与教育。语文核心素养阐述的很清楚: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对学生来说,“语文“除了是一本教材、一本练习题之外,更是每天一节的语文课。如何在日积月累的课堂上,像植物发芽生长一样,让核心素养也在学生的心中发芽生长?

不少一线老师都经历过沉闷的课堂,我也一样,那种感觉真是太难受了。促使我思变的一个契机,是上学期硕士学位公共课李德林老师的《课程与教学论》课堂上,李老师提到非全日制同学的优势在于既是学生又是老师,可以在这种角色切换中,站在学生的视角去重新看老师,体会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有了心得之后,然后再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锻炼成长自己。

仔细想来,这正是虚心成长的正确态度。我反思了课堂沉闷的原因,我觉得根源在于,课堂上讲的东西根本就没有触及到学生的内心,没有对话就没有参与,没有参与,就不会有内化。语文教师也是语文课堂的一部分,教师的眼中一定要有学生,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在这学期的硕士课堂上,栾老师也讲过,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的,就像吃橘子,你把橘子的味道讲的天花乱坠,都不如让学生亲自品尝。

结合上述李老师提到的,我自己在上研究生的课的时候,我也喜欢和学生有互动的老师,也喜欢引导我思考的老师。否则,我也容易走神。

所以,最近这些天我一直在进行的教学试验是:努力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互动,在对话中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天讲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我就是遵循了上述的思路:

默读课文,思考文章记叙了关于阿长的几件事情?并圈出我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词语;

文章题目叫做《阿长与<山海经>》,为什么还要写买《山海经》之前的那些事情?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纪念阿长,怀念阿长,为什么还要写“我”对阿长的“讨厌”和“憎恶”?

以这个主问题为抓手,结合具体事件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重点放在“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为帮助学生理解阿长的'“仁厚慈爱”,我还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表演阿长去书店买书这个片段。一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理解揣摩阿长买书的困难,以及买到后的喜悦。

有个同学很有意思,表演完了之后说:“如果我是阿长,我一定会问东家要买书钱的!”同学们哈哈大学。这其实是个很好的引导角度,文章中的阿长有没有问东家要钱呢?很显然没有,更显现出一个普通的穷苦的农村妇人对鲁迅的疼爱。

甚至还有的同学说,在阿长询问过鲁迅关于《山海经》的事情之后,过了十几天还是一个月才给鲁迅买书,是因为她需要时间攒钱。这当然是学生的想象和猜测,但是在我看来,是十分值得赞许的,至少能够看出学生们在思考,他对人物有思考。如果完全按照文本来推理,我给同学们的解释是:阿长把小鲁迅的事情都放在心上,哪怕过去十天或者一个月,她也不会忘记,也能反映出阿长对鲁迅的疼爱。

接下来又带大家品味了“霹雳”、“震悚”,让大家明白这两个词无论在“事件”还是“情绪情感”上都指向“大”。放在这里是否“大词小用”呢?经过思考,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够明白作者对一个不识字的阿长买来《山海经》的惊讶和得到梦寐以求的书的喜悦激动,这两层意思。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词:果然。“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从前只是耳闻这些有意思的绘画,如今亲眼所见,果然不错,有一种梦想成真的喜悦。引导学生体会寻常词语在表达情绪情感上的意涵。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2

这节课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上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就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是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原因。

这节课给我的影响比较深,它将给我以后的教学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3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可我们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鉴于此,我们语文组制定了本学期组内教研课题:现代文阅读教学与课堂新模式的有机结合。经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我改变了上学期的过激做法,尝试结合导学案由“教师引导、巧设问;学生独立思考、再合作、解答;全班再质疑、交流;教师指导、明确。”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选的课文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为了让学生很好的体会文章,我做了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 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 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就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是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原因。

这节课我比较成功的将现代文阅读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在一起,它没有了上学期的做作、生涩、杂乱、效率低,比较自然流畅,学生的反馈也较好。当然,我的课中还有一些不足,如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缺乏全面认识、客观评价的能力;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我没有及时去调动等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解决。总之,我会再接再厉,不断反思、提高,更好地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4

《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时政性很强的悼念文章,文中情理相融,事理统一;同时也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文章叙议结合,叙而简约,议而精辟。教师明确这两点,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白求恩同志生平的了解。只有对其生平的感人事迹有充分的感知,才能更好的领悟此文事理统一这一特点。同时,这是一篇说理雄辩的议论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品味文本的美。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时,要避免自己喋喋不休的“独台戏”式的分析,把自己的理解分析替代学生的理解分析。避免满堂灌,扼杀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及对文章独自的体验,抹杀学生积极思维这一重要过程。教师应侧重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在教学上重点突显两个环节:查找并搜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感人的事例。“晓之愈深,理之愈明”,这是深入理解本文的.情感基础之所在。学生在搜集整理白求恩事迹的过程,既是培养学生整合材料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是心灵受浸染震撼的一个过程。其次,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特别是对文本的鉴赏,这又是属于对文本的审美的范畴。

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文本的切入角度。只有找准了文章的关键点,才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达牵一发而动全文之功效。如何把握切入的角度及找准关键点呢?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搜集文本的时代背景,对象(人物)背景,写作背景。这是解读文本的重要途径,是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切入口。

作为读者,我们所阅读文章,也仅此是作者情感表现、人生阅历冰山之一角,只有充分把握文章的“三个背景”,才能更好的透过字里行间,进而抓住文章的灵魂——其精妙之处也就在此。

最怕脱离文章进入望文生义的误区。

可是,有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脱离了背景,情感,语境。这就好比把美女当作木乃伊,我们还津津乐道地肢解、碎尸。教学尽可能的把握相关背景,还原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品味文中精妙之处。一言以蔽之,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智,明是非,辨美丑。让学生因文悟美,以文寓美,丰富心灵。这也许是语文的功效。

教学的上策,是教师引而有法,学生悟有所得。教师引诱相导,学生通过寻找,发现,交流,相互补充,丰富了文本,学生思想也因交流而碰撞,在碰撞中互为启发,从而升华对物、对人、对情的高层次的把握与理解。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5

《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我先是复习了作者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课,说到鲁迅作品中几乎没有写到过之际的母亲,却多次回忆起他的保姆阿长,引发学生对阿长的兴趣。先请学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发言较为踊跃,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讲到这里,我没有像往日那样进入课文,而是话题一转:同学们,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学生兴奋而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发言,这个说我讨厌她告状,那个说讨厌她那么多的规矩……

等学生说的差不多的时候,我说:大家看看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已46岁了,他却和同学们的感触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作者是以一个儿童的眼光与心理来写这篇文章的。讲到这里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从“我”讨厌阿长的.事例及她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有什么样的学识与地位?学生稍一酝酿,很快回答出:她没有读过什么书,地位比较低下等。紧接着我又发一问: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名都说不清,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这本书的?学生又一次兴奋起来,有的说她一个店一个店地去看,去问;有的说她为了买这本书走街串巷,穿破了三双草鞋等。

我又问学生:假如你是阿长,当你抱着《山海经》给“我”送来时,你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有的学生说:我会想,我把哥儿想要的书买来了,他一定高兴极了;有的说:我会想,哥儿再也不用为看不上《山海经》发愁了……一节课就在学生们这种热烈而积极的参与气氛中结束了,别说学生,就连我都感到一种兴奋和轻松。

其实这堂课和我的设计还是有很大的出入的,现在我们班的语文学习问题在于没有学习的兴趣。学生不参与课堂,教学设计再完美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临时改变了策略,以激发学生兴趣,事实证明也是有效的。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同样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有了学习的兴趣,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应该是可以逐步养成。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6

作为语文三大难之一的鲁迅先生,他的文章大多深邃睿智、犀利老辣,总是有许多言外之意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深入反思。这篇《阿长与山海经》笔调轻松,活泼,又不乏调侃,读来真实温暖。但是如何教这篇课文,却是我最近才发现的一个难点。

虽然这篇文章我也教了很多遍了,但是,一直以来我也是中规中矩地先梳理七件事,找出详略,明确阿长的人物形象,学习欲扬先抑手法的作用。唯独这一次,仔细阅读了两遍教参,又看了几个课例,听了语文启蒙课,我忽然发现我对文本的解读,在之前的十年里都是远远不够的。

欲扬先抑的手法,学生找出来并不难,体会它的作用,也不难,但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学生也好,以前的我也好,其实都没有读懂。但是这一次,借助这些资料,站在大师的肩上,我终于读懂了一些鲁迅这位大师在写这篇文章时的一点深意。这次在讲欲扬先抑时,我没有直接提问推出,而是带着学生先读了文章的前半部分,在分析字里行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同时去揣摩作者情感。在这部分解读时,学生很容易抓住作者在文中写出的“不大佩服”,“疑心”“憎恶”等情感,发现小时候的鲁迅并不喜欢阿长,阿长也的确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甚至令人厌恶的人。而这显然与作者写作意图是矛盾的,这种矛盾的理解正是解读这篇文章的关键。但这也是学生理解这节课的难点,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列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儿子脚上受了点伤,晚上睡觉前擦药时,奶奶说让他把药膏带到学校去擦,他不肯。于是一个放进去,一个拿出来中,矛盾产生了。由这一点,我又引出了孩子们对于自己身边的亲人的感受,在年少的时候,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文化时代差异,很容易造成一些隔阂和误会,让你觉得他们讨厌,但是,很多年以后,当你长大了,再回过头来看,他们的啰嗦,唠叨背后何尝不是深深的爱。再从这一点,回到文本时,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鲁迅这篇文章所采用的成人心态,少时眼光。对于出身卑微,粗俗迷信的阿长,鲁迅先生毫不避讳,真实地描写,也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到,真正的文学就是源于生活的不掩饰不浮夸的自然流淌。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理解了欲扬先抑,也更理解了作者抑的原因。

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的那样《阿长与山海经》讲的是童年陪伴的问题,所以她睡成一个大字,喜欢切切察察等都不是问题。但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大肆旗鼓地描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却是个问题。以前,我也只停留在在阿长对“我”的爱,和在没有人搭理我时,在我看来最不可能帮我实现愿望的阿长给予我的.爱护上,但是这一次,因为对文本的更深入解读,我抓住了文中这句话“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让学生在练习课文后面的内容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所描述的他的学习生活的文章,讨论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这样说。在学生理解这本书对于鲁迅先生不同凡响的意义之后,这番抑扬与后面作者的情感也就有了更加厚重的力量。

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话,我自己听了很多遍,也讲过很多次,但是在教授这篇自己讲过n多次的《阿长与山海经》时,我才真正明白了这句话。虽然我这节课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因为最近在赶进度,所以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太够。因为课前对课件的反复检查不够,所以一些问题的设计还很粗拙,但是至少,这一次,我带着我的孩子们走进了一个更加奇妙的语文世界。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7

《阿长与〈山海经〉》是第二单元第一课,在整个单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课前我仔细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亮点。现将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本课教学之初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紧接着请学生解释评价课文标题,让学生学会拟题。再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踊跃发言,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

这节课并不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来上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学情临时确定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

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

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到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

如提问: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正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表现。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举止的原因。她如何给我买到了书,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学生,也展示了阿长热情关心孩子淳朴的性格。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8

以往用学案教学中,第二课时就是学生的展示课。可是最近我们在操作中发现不少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学生老是在点拨上抄答案,展示时也是照着所抄的答案读一下,没有多少思维的含量。由此形成了学生一种坏毛病:一发下学案,先不认真地阅读课文,而是在点拨上找。

今天这节课,我发现原来我们在操作学案中,没有把人家横水初中的精华给运用到位。在横水学习的日子里,我们每天像跟屁虫似的,跟在人家老师后面,从上课到备课,到自习,到休息。一点一点的学习,生怕放过某个细节。我记得横水的老师给我们说:展示要让学生说出知识从哪里来。回来后我们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尽量模仿横水,这点做的还不错,虽然与横水还不很大的距离,但我们的老师基本上都能独立地完成一份完整的学案了。而且还能加入自己的设想。由于我们所用的版本的横水的'不一样,但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个原则是相通的。我们初二语文学科组在学习横水的基础上,大胆加入了我们自己的东西,充分发挥我们四个人的集体智慧,使我们的学案具有我们自己的特色。比如在每课学案中设计的写作训练,我们都精拣细选。在对每一课教材的处理上,我们也是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处理时总是从文本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不是一下子就用一个大问题把学生给难住了。例如在备《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我们第一课时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概括文中写了阿长的几件事?赵步红老师是这样设计的:请你从文中找出少年鲁迅讨厌阿长的哪些事?产生敬意的又是什么事?这样学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课时我们一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概括。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词语,并且把第一个词给学生示范出来:憎恨。让学生跟着找。当我看到我们班的学生都找得很准确时,我当时就想我们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以后只要碰到让学生找感情的词语的阅读题,我想学生应该能做出来。设此题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从感情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和本文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只要给学生一点,就会明白。一个原则,就是低估学生能力,把学案做细。

今年,我们初二语文学科还加入了对比阅读学案。对学生进行适当拓展。语文是一个很大的世界,光靠教材中的几篇课文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的阅读需求,可以这样说,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在上好课内文章的前提下,一定要给学生拓展,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带到课外,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语文天地。具体如何拓展?我们所用的现行教材是人教版。每一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作品。比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就是以“战争”为题材,第二单元以“爱心”为题材。这本身就给了学生一个大的视野。我们的做法是,找出与每一课内容相关的文章,从内容、写作手法、结构,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对比。比如在上第二单元《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我们找了高中课本中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与过去初中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荔枝蜜》(杨朔)进行三对比。《阿长与山海经》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写作背景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在被国民党迫害,没有自由的情况下写的,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都是写自己少年里的保姆,而且要表达的感情都是相同的,即怀念和尊敬。不同的是写作手法,《阿》用的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而《大》用的则是直抒胸臆的表白。题材也不同,一个是散文,一个是诗歌。而《阿》与《荔》又有相同之处,就是写作手法上都采用了欲扬先抑。我们把原文给学生下载下来,后面给学生出了几个对比阅读题,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9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文章回忆了作者小时候与保姆阿长相处的几件事,再现了一位一生很不幸又热往幸福的农村妇女,特别描述了令作者终生难忘的是:大字不识的阿长竟然为他买来了他渴望已久的《山海经》,当时给了作者极大的震动,以至于多年后写这篇文章来感激和怀念这位连名字都不甚清楚的保姆。

以前学习这篇课文时,总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提一个问题,学生讨论解答一个问题,却不知下一步往哪儿走,完全唯老师“马首是瞻”,因而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今年我尝试用导学案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带着导学案中的问题独立预习,然后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最后交流展示,慢慢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这种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导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问题设计。问题不宜太细致,注重整体把握;问题不要太多,要抓住重点;问题不易太难,以免学生望而却步。因此教师必须对课文要有清晰的认识,能准确把握课文的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设计问题,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快速把握课文内容。

对这篇文章,在认真阅读教材和教参后,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预习题:

1、阿长是谁?《山海经》是什么书?阿长与《山海经》之间有什么故事?

2、文中回忆了作者与阿长相处的'几件事?重点写了什么事?

3、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找出有关词句)

4、你觉得阿长是个怎样的人?你喜欢她吗?作者是嫌恶阿长还是怀念、感激阿长?

5、本文用什么手法表现阿长?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这五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是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三、四这三个问题是课文的重点,分别从事件、情感、和人物形象几方面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中表达的情感。第五个问题是写作上的探究,可使学生借鉴这种写法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带着问题去预习,学生学习语文有了目标,读起来更专注,而不会盲目;小组内更讨论激烈,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了课堂;学生不再是旁观者、听众,而是课堂的主体。许多学生尝试自己去探究问题,找出答案,因而学习语文有了成就感愿意去展示,和大家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教师也不用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而是走进学生,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还可以了解学生的疑难,便于针对性的解答。

正因如此,在小组讨论后的课堂交流中,学生表现积极踊跃,问题的答案不是教师讲出来,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可能有些地方不完善,但却是他们独立解决的。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就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当然,由于初次尝试这种先学后教的模式,难免还有一些不足,如课堂讨论如何更能集中学生的热情,如何使讨论更节约时间等等,而这正是我们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10

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课。先请学生解释评价课文标题,让学生学会拟题。然后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踊跃发言,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

这节课并不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来上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学情临时确定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到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

第三, 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正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表现,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举止的原因,她如何给我买到了书,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学生,也展示了阿长热情,关心孩子,淳朴的性格。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11

上周五早上我校与关岭农场中学和麻将贤昌中学的老师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执教的课题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阿长与《山海经》。在进行本次同课异构之前,由于我校语文组教师较多,为了提升课的质量,因此在校内事先开展了一次选拔活动。对于此次活动,我本不想参与,因为家中有急事在周三就必须请假。同事们出于关心,都劝我说免了,下次有机会再上。但是,一方面我觉得自己不能搞特殊,既然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就必须参与。另一方面,出于私心,自己也的确想参加,希望自己得到锻炼和成长。因为,我知道技能和本领是需要不断磨炼的。气馁和妥协,顺其自然的随波逐流,只能让自己一无所成。谁知上完后,得到了大多数老师肯定和认可,同事们善意的鼓励,让我对这次活动更加具有信心。

之前,我就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反复的琢磨和构思。我知道,要想上出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必须付出大代价的。于是,我反复观看各类教学视频,并进行对比提炼。尽量做到既要不偏离文本,又要挖掘出主题。因为,这是是一篇语言质朴,感情深沉的优秀散文,可以说是人世间大爱的含蓄表达。所以,我就以“爱”和“善良”作为突破口来进行教学设计。希望孩子们在课堂上充分感受阿长纯真的人性美,能够体会到爱的伟大和无私,让他们懂得善良和感恩。为此,在教学时我除了在引导孩子们感悟人物形象之外,还抓住重点段落和重点词语,让他们领悟其中人物的感情色彩。

在教学过程中前面几个板块内容讲得较略,因为它对阿长的形象只是起到衬托和铺垫的作用。“吃福橘”、“买《山海经》”和课文“最后两段”处理得详细,因为,它对阿长的形象起到了刻画和丰富的作用。其中,设计作者的情感变化流程,其初衷是想让学生体会好文章情感跌宕起伏、情节曲折回环的美感。最后引入孟郊诗和苏轼词,是想让学生感悟生活,学会善良和感恩,懂得珍惜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是挖掘主题,突破重点和难点必不可少之处。拓展延伸,主要是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末尾的'课堂小结,想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感受爱的温暖,体会付出的幸福和快乐。其中,还插入了两端背景音乐,主要想营造氛围,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然的流露和过度。

上完后,听取了老师们善意和真诚的点评。我也仔细思索和回顾,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首先是学生对课文重点语段的品读理解不够,有流于形式之嫌。此处,不仅需要学生深情诵读,老师也应该要读。另外,教学内容衔接不够流畅,显得生涩。显得不是那么不游刃有余,圆润大气。再则,拓展延伸部分,对学生的引导单一,不够丰富。导致部分学生思路闭塞,回答问题被动,不积极。在引导学生感悟人性的纯真美、善良美等方面做得也不够,问题出在没有让学生列举出身边的例子。最后是教学时间前紧后松,赶课的痕迹十分明显,安排不够科学合理。

的确,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不断经历和磨炼,不断学习和进取,自己才会得到提高。总之,通过本次同科异构活动,让我明白了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就像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的,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上出高质量的课堂。因为,胸中有丘壑,才能描摹出极美的真山真水。彩色的画卷不是凭空想像的,他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12

范例一

对于本课的处理,我自己比较欣赏的地方有三个: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这节课给我的影响比较深,它将给我以后的教学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范例二

在课后交流时,杨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我活动设计的弊病——有效性,如当头棒喝把我从课堂花哨活跃的欣欣然中敲醒,我抛开之前的紧张与兴奋,忽然冷静下来拿出详案来仔细琢磨了琢磨,不禁汗颜:还原买书情景、采访阿长感受,这些环节都很精彩看上去很美,可是它们都是低效的——体会阿长的艰辛其实两三句话点拨学生就能明白,属于杨老师所说的“学生能知道的部分”,而我却花了将近五分钟去设置这样一个情境;鲁迅先生没把阿长买书的情景写出来,而是前铺垫(自己对于书的渴慕激起了阿长的好奇),后暗示、烘托(阿长嘴里的“三哼经”不就告诉我们她买书的艰难么?迅哥儿“震悚的状态”和“新的敬意”不就是对阿长的爱的体会与感激吗?)这是鲁迅先生笔力劲道之处,也是学生“不知道,需要老师引导他们知道”的地方,而我却去做口语对话交际,实在是同目标南辕北辙。有效,是您一直所叮嘱我们所应坚持与做到的教学准则,我相信,只有做到“略去无效环节”,才能突出教学重点。我突然意识到(实在惭愧,应该更早就明白的),活动,包括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一堂课外在的“形”,而教学目标、学生所得才是一堂课内在的“神”,无论“形”再华美再热闹,它终究是要处于从属地位的,是要为教学本质所服务的,只有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突破重点为目的而进行的设计才是有效的,才能超越花哨而实现真正的精彩,才能称得上“形神兼备”的一堂课,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貌合神离”的失败。

范例三

带着问题去预习,学生学习语文有了目标,读起来更专注,而不会盲目;小组内更讨论激烈,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了课堂;学生不再是旁观者、听众,而是课堂的主体。许多学生尝试自己去探究问题,找出答案,因而学习语文有了成就感愿意去展示,和大家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教师也不用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而是走进学生,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还可以了解学生的疑难,便于针对性的解答。

正因如此,在小组讨论后的课堂交流中,学生表现积极踊跃,问题的答案不是教师讲出来,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可能有些地方不完善,但却是他们独立解决的。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就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当然,由于初次尝试这种先学后教的模式,难免还有一些不足,如课堂讨论如何更能集中学生的热情,如何使讨论更节约时间等等,而这正是我们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

范例四

由于课堂时间不够,课后又让学生补记了学习收获,许多学生的话仍让我感动欣喜。有的同学这样写道:“现今仍有很多人因为相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长妈妈是不幸的,因为她青年守寡;长妈妈又是幸运的,因为‘子’不嫌‘母’丑。她全心呵护的迅哥儿终于明了了她的爱,写了这样深情的文字来纪念她。她如地下有知,也当含笑九泉。”有的.同学则写道:“原来很多的爱都隐藏在平常不经意的甚至是看似恶意的举动间,麻木的我们是不是忽略了太多太多?”还有的同学则感慨地说:“我现在发现很多故事不是不好,而是我没有读懂,没有用心读。从前的我很不喜欢鲁迅,觉得他为人太刻薄,小心眼,总挑别人的刺,没想到他是一个这样情深义重的人。”

我发现,只要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他们就能由浅入深地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范例五

这次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课堂上教师大多时候都把握得较有分寸,但有时发挥得过于显性;一些学习要点概括得太现成,应该让学生主动概括,主动整理才好,教师这时只需要充当补充者和评判者。

范例六

这节课我比较成功的将现代文阅读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在一起,它没有了上学期的做作、生涩、杂乱、效率低,比较自然流畅,学生的反馈也较好。当然,我的课中还有一些不足,如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缺乏全面认识、客观评价的能力;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我没有及时去调动等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解决。总之,我会再接再厉,不断反思、提高,更好地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范例七

教学反思:《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作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对后一层意味要透过文字表面去把握.还要注意,作者既然是怀念自己的保姆,为什么在前半篇用抑笔,大写阿长的缺点,诉说自己如何讨厌阿长呢?这要分析,第一,这些确是缺点,但在这些缺点中,可以看出阿长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真率。由于有纯朴和真率做内核,她的切切察察、大字形睡相、麻烦的规矩和讲“长毛”时所表现的愚妄,都是值得同情,可以原谅的。第二,这些缺点,粗俗也好,愚昧也好,都是由阿长所具有的知识文化水平以及她的身份与地位决定的,与其说是阿长的过错,倒不如说是阿长的不幸。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13

《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 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 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教学时以“神五”发射为突破口,通过课件、品读感受千年梦圆的.激动、自豪,体会千年梦圆在于中国航天工作人员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1.我在课题上做一个铺垫,谈话揭题后,我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划出能解释课题的句子,交流时抓住“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引导学生交流,弄明白“千年梦”和“圆在今朝”各指什么。在明白了课题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来读课题,营造了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

2.在研读了航天工作者圆梦的艰难历程和体会了航天工作者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后,请学生观看“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视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学生内心自然而然地升华起了骄傲、自豪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配乐朗诵课后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来加深感情。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14

今天的语文课,我与学生共同预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一上课,复习了作者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之后,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课。先请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踊跃发言,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讲到这里,我没有像往日那样进入课文,而是话题一转:同学们,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学生兴奋而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发言,这个说我讨厌她告状,那个说讨厌她那么多的规矩等学生说的差不多的时候,我说:大家看看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已46岁了,他却和同学们的感触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作者是以一个儿童的眼光与心理来写这篇文章的。讲到这里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从“我”讨厌阿长的事例及她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有什么样的学识与地位?学生稍一酝酿,很快回答出:她没有读过什么书,地位比较低下等。紧接着我又发一问: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名都说不清,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这本书的?学生又一次兴奋起来,有的说她一个店一个店地去看,去问;有的说她为了买这本书走街串巷,穿破了三双草鞋等。我又问学生:假如你是阿长,当你抱着《山海经》给“我”送来时,你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有的学生说:我会想,我把哥儿想要的书买来了,他一定高兴极了;有的说:我会想,哥儿再也不用为看不上《山海经》发愁了一节课就在学生们这种热烈而积极的参与气氛中结束了,别说学生,就连我都感到一种兴奋和轻松。

这节课并不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来上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学情临时确定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到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名都说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现。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正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表现,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举止的原因,她如何给我买到了书,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学生,也展示了阿长热情,关心孩子,淳朴的性格。对阿长心理的揣摩使学生又一次进入情景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情感。

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15

十月份我参加了管局组织的语文教师说讲评大赛,我与学生共同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整节课我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阿长与《山海经》,我与《山海经》,阿长与《山海经》与我,整节课按照预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虽然上完了,却给我留下了深深地思考和反思。

关键词一:理念

在秦老师的精道深邃的点评下,我茅塞顿开,只能说自己之前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对一节好课的理解真是肤浅之极,本节课给了我最好的启示,那就是真正的语文高效课堂,是要看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会了什么,怎么学会的,什么叫“高效”?不是看教师如何卖力的表演,不是教室里学生的表面繁华,而是学生在本节课里得到了哪些东西,教师就是想方设法让他们得到,所以,我上的这节课,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三个主问题引领下,学生体会到了作者鲁迅对阿长的情真意切的怀念,以及为什么怀念,但是反观本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我又交给他们了什么?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还是鲁迅先生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是本文在选材上的独特之处?很遗憾,本节课如果有亮点的话,那就是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所以,我觉得,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定是有先进的理念指导,一定要懂得如何教,教给学生什么?所以,用秦老师的话说,没用的课上多少节都没用,不如留时间上几节好课就行了。

关键词二:文本细读

今天的我们该怎样教语文,讲多了,学生听着乏味,我们自己都觉得腻烦,好端端的文章被我们分析得支离破碎。越是优美的.文章越是感到无从下手,其实只要我们留心那些让我们感觉良好的课堂,不难发现,那些课堂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对文本已经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老子有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堂好课必定是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深切的感受基础之上,否则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难有挥洒自如的感觉。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之前,我对鲁迅的相关作品,以及对文章的解读,进行了阅读搜集和整理,确定了课文的主问题,《阿长与山海经》篇幅较长,文中对阿长的描写比较复杂,得到《山海经》是鲁迅最为感动,终身不忘的事,文章感情变化的转折点就是这本书,可以说,《山海经》的得到就是颂扬长妈妈善良,真诚、关爱孩子的伟大,所以,阿长买书才是切入口,至于阿长身上的缺点,不必引导学生过分深究,三个主问题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正确理解人物形象,虽然如此,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文章还有很多点值得教师深入挖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粗浅认识和体会,我相信,不断地反思会促进我更好的成长。

第三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陈博

我们的研修主题是“引导八年级学生掌握‘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的策略”。我是第一轮课例研修执教者。这篇文章我是这样安排的:共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做到让学生掌握基础字词,能够书读文章,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把握鲁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掌握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由于课例研修要在43中进行,第一课时由该班语文老师完成,我只负责第二课时。

上完课,我发现了很多问题。第一,该班语文老师由于时间原因,仅用了20分钟早读熟悉这篇文章,就算完成了第一课时工作任务,导致学生对这篇文章了解不够,没有充分预习,没能够深入了解文本。第二,第二课时设置问题太多,导致学生读书时间太少,学生没有深入文本。第三,课前我对本班学生不熟悉,学生那个也不了我,学生的抵触情绪较重,没能够与老师形成良好互动。第四,我心中只有教学任务,没有学生。为了赶时间,生怕讲不到“先抑后扬”的手法,完不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就很多问题没有讲透,就草草结束了,导致大多数学生对这篇文章理解的不够。

经过反思我认为,课例研修课不能在一个陌生班级进行。课例研修课的有效进行,只能是在自己的常态教学班进行。否则,执教老师就必须得在课前做到对学生做充分的了解。上课之前必须做到了解该班学生的接受水平,学生的认知习惯,还要要了解学生的班级文化,共同认知。为了保证课例研修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最好放在自己的班级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有数据是最自然的,最真实的。第二,应明确这节课教学目标,简化教学内容,突出主题。这样可以:1,突出主题,简化内容,可以挤出时间让学生读文章深入文本。2,简化这节课内容可以更好地完成研修主题。3简化这节课内容可以与学生形成充分互动。

第四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反思

青原区思源实验学校 曾茶香

《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第二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引导学生如何把握“阿长”这一人物形象;二是学习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课堂开始,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提出有学习价值的问题:1.为什么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而不是《长妈妈与<山海经>》?

接着从文章的详略安排上引导学生分析、概括“阿长”这个人物形象。略写的事情真实地刻画出“阿长”这一农村妇女身上的缺点和毛病: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因为她普通,普通得没有自己的名字,别人也不知道她的名字。详写“吃福橘”和“买《山海经》”是为了突出阿长的善良淳朴、宽厚仁慈、真诚热心。在这一环节我对《山海经》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并补充了《山海经》对鲁迅先生一生的巨大影响,加上罗家炜同学在班上炫耀了他有这套丛书,我从学生的眼神中仿佛也看到了他们对《山海经》的渴慕。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到作者对阿长无比敬佩和感激的情感,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竟超常人所不能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也就理解了这“伟大的神力”。

阅读与习作指导相结合,是我课堂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学习鲁迅先生是怎样刻画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句段进行分析概括,做好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组员间相互补充;最后派代表汇报。在学生分析概括还不够准确的地方教师点拨引导。比如:“我”的心理描写是侧面描写,与阿长的正面描写相结合;哪些是“抑”哪些是“扬”。

在一个班教学完后往往要静下来想一想:每个课时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不要太多,要让学生真正能接受;课前的“深入”钻研是为了课堂的“浅出”;语文的“读”与“写”应该是一个整体,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

2018年4月

第五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课后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可我们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鉴于此,我们语文组制定了本学期组内教研课题:现代文阅读教学与课堂新模式的有机结合。经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我改变了上学期的过激做法,尝试结合导学案由“教师引导、巧设问;学生独立思考、再合作、解答;全班再质疑、交流;教师指导、明确。”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选的课文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为了让学生很好的体会文章,我做了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就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是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原因。

这节课我比较成功的将现代文阅读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在一起,它没有了上学期的做作、生涩、杂乱、效率低,比较自然流畅,学生的反馈也较好。当然,我的课中还有一些不足,如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缺乏全面认识、客观评价的能力;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我没有及时去调动等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解决。总之,我会再接再厉,不断反思、提高,更好地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下载《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阿长与《山海经》

    目标:1.了解《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阅读之二《阿长与〈山海经〉》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阅读导学 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本文记述了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

    阿长与《山海经》

    6、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备课者:郑时仁 目的要求: 1. 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 2. 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掌握文中......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知识点精析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骇(hài) 疮疤(chuāng) 掳(lǔ) 诘问(jié) 孀(shuāng) 惧惮(dàn) 玑(jī) 霹雳(pī lì) 震悚(sǒng) 懿(yì) 僧恶(zēng) 颈(jǐng) 灸(ji......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 方法与过程目标: 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

    阿长与《山海经》

    6、阿长与《山海经》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和重点语句的含义,探究文章锤炼语言的方式 2、学习详写与略写相结合、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共5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可我们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及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及反思右玉二中刘海宾 在讲《阿长与〈山海经〉》时,有一细节引起了我的深思。 …… 师:刚才通过阅读分析,我们感受到了阿长身上可敬的品质,她真诚......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与 反思(5篇)

    教学实录: 阿长与《山海经》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看一个人(幻灯展示鲁迅的照片),他是谁? 生:鲁迅。 师:鲁迅先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