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 下 思品教案
第一单元
1《生活中的快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快乐,感受生活中的快乐。
2、懂得生活中有哪些快乐,并知道哪些快乐是最珍贵、最持久的。
3、体会到“快乐他人也快乐了自己”的人生蕴义。
教学重点:懂得快乐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快乐是最珍贵、最持久的。
教具准备:快乐树、快乐调查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同学们,请每个同学说一句话;今天,我(心情怎样?),因为
。如:今天我很高兴,因为我可以站在这儿,跟同学们渡过愉快的四十分钟!尽量引导孩子们“快乐”,并点明:今天,我要让快乐的同学变得更快乐,让不快乐的同学变得快乐些!这是我们所要努力的!
一、体验快乐,感受快乐生活。
【活动一】:
引言: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画片吗?作为成年的我特别喜欢《喜洋洋和灰太狼》,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引出——“快乐”(板书)下面,让我们一起 “快乐”,请欣赏《喜洋洋和灰太狼》的主题曲。听听这首歌的主题曲,再想想以往的一些画面,你感受到“谁”是快乐的呢?它的快乐又是什么的呢?
小结:快乐的好处。(板书:“生活中的”四个字。提醒学生“‘活’字怎么写?”)
二、寻找快乐,珍惜现有生活。
【活动二】:分组寻找快乐。
小结:通过刚才的“快乐大寻找”活动,我们发现,快乐在哪儿呢?
过渡:对,快乐在生活中!其实,快乐其实很简单!我们都享受过!它就在你的身边,我的身边,大家的身边!它就像一朵朵快乐的“浪花”跳跃在我们生活的浪潮中„„(板画:五线谱和跳跃的音符)
三、创造快乐,延续幸福生活。
【活动三】:小组讨论“我们要如何做,才能让自己或更多的人快乐?”
看“公益广告”。
小结:在这个世界上,快乐有千万种,而创造快乐的方式也不胜数。不论我们用哪种方式创造了哪种快乐,只要我们用心了,努力了,它就会像这 “水滴”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荡漾起一圈圈快乐的“涟漪”!因为“快乐在你的心中,在我的心中,在大家的心中”!(黏贴版画“心”形)
四、提升快乐,走向未来生活。
【活动四】:制作“快乐树”。
1、请同学们在各自的“心语卡”上记录下各自的快乐感受;
2、这种感受可以是一张笑脸,一双迷人的眼睛,也可以是一幅幅快乐的绘画小作品,也可以是一句关于快乐感受的小句子,如“快乐就像妈妈的怀抱,让人温暖”等(可以是名言,也可以是自己想的)。
组织:请学生以诵读或展示的方式交流各自的心得。
结束语:亲爱的同学们,短短的40分钟就要快乐地溜走了。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不论是你,还是我,咱们都要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去寻找、去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如歌”般的幸福生活。让这个世界会因为我们的快乐而更加的精彩!!
第一单元 第2课《拥有好心情》教案
教材内容:2《拥有好心情》人教版新教材 五年级下册 品德与社会(需三个课时)教材分析:
《拥有好心情》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第2课。本单元主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学会用一中积极的思维方式面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成为生活的创造者。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烦恼,学会一种健康的思维方式,树立积极而乐观的生活态度,做一个乐观的人。
学情分析:学生在谈到烦恼时,可能会涉及到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也有一些属于学生自身的问题,如做作业感到烦恼,上学烦恼等。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让他们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感到烦恼。在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分析造成烦恼的主客观原因,形成正确的态度。
教学目标: 1.知道烦恼人人都有,烦恼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尝试分析、思考造成烦恼的主客观原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有些烦恼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自己无法回避。面对这样的烦恼,应该在接受现实的同时,面对现实,并寻求排解的方法。有些烦恼则是“自寻烦恼”,如果改变一下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心理状态就可以缓解情绪,解决困惑。
教学理念:
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会有烦恼,烦恼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关键是如何减少那些人为的烦恼及在有了烦恼的时候如何去面对。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知道面对同样的事情,态度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会有不同的心情,由此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要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人人都有烦心事
我们都向往快乐,希望快乐永远与自己相伴。然而“快乐”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感受到快乐却不是
那么容易。
活动一:坦言烦恼
1.调查统计
(1)
结合书中的表格,在班内或向周围的人做测试。
(2)
将测试结果做简单统计,看看有什么发现。
2.说说我的烦恼
看来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快乐,也都有自己的烦恼。你有什么烦恼,我们把它们写出来,再一起讨论如何解决。
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烦心事无法排遣,并写出来。
3.鼓励学生上台说说自己的烦心事。(1)
我的个子长得太慢了,我要是长得像他那么高就好了。
(2)
我没有说什么得罪他们的话呀,他们为什么不理我了?
(3)
妈妈一天到晚老是说我,刚刚看一会儿电视,妈妈就批评我老是看电视。
(4)
„„
第二课时
走出烦恼
过渡:面对烦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我们先来看看“李萌的烦心事”(教材第10页)看看她是如何面对烦恼的? 情境一:
1.课件演示:一天大扫除,李萌去大队部拿报纸,回到教室时,听见几个同学在议论她。2.思考:假如你是李萌,听到同学议论后,你会是什么感受?你会怎么做?
讨论:(1)被同学误解,受到委屈而感到心里不高兴,有些生气,甚至有时伤心地哭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因此而长时间闷闷不乐,发脾气或对误解自己的同学总是耿耿于怀,就是不正常的情绪。
(2)让学生设想如果李萌向同学解释后,很快化解误会,原谅同学,对自己及自己与同学的关系会怎样?如果为此而总是闷闷不乐,不理同学,又会怎样? 3.交流,评议(说说哪种方法比较好)。情境二:
(1)课件演示:放学时,李萌看到几个在前边,她叫了几声,可是她们没有理她。(2)思考:假如你是李萌,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3)交流,评议(分析哪些情绪表现是正常的、合理的;哪些情绪表现是不合理的。)
思考:不良的心理表现会给自己、给自己与同学的关系带来什么后果?为什么李萌总会遇到烦恼?原因是什么?给李萌开个药方。
活动二:诊断烦恼
走出烦恼
(1)请同学们来当当医生,为李萌开个“药方”。诊断书
李萌想________________,所以她很生气。药 方
如果李萌这样想____________________,就不会生气了。(2)评选最佳药方。
3.给自己的烦恼开一剂良方(1)学生思考并写下来。(2)交流。
4.总结别烦恼的方法。
A.
面对这些烦恼,我们可以克服,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听听他人的建议,写出自我反思。
B. 有些烦恼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但我们却无法回避,我们该怎么做?大家一起想办法。(自我宽慰、倾诉、宣泄、情绪转移(唱歌
听音乐等)
小结:今天我们找到了一些走出烦恼的方法,希望大家在生活中烦恼少一点,快乐多一点。
第三课时
多对生活笑一笑
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朝你笑;你对它哭,它也朝你哭。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法不同,感受就不同。
活动三:多对生活笑一笑
1.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人生
(1)师讲述故事:有两个年轻人在一场车祸中丧失了一条腿。面对灾难,甲青年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时常摔东西来发泄,认为世界那么不公,要和他过不去;而乙青年则很高兴,他说:“还好,我还留住一条腿,我可以用它快乐地走完下半辈子。”
(2)同学们,面对同一种情况,他们的态度截然不同,你喜欢谁呢?谈谈你的看法。
(3)假如是你,你会怎样接受无可改变的现实呢? 2.如果你也遇到了挫折,你会怎样去面对呢?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3.结合教材12页“两个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想法”,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对同样一种情况,两个人的想法却不一样,哪种想法会使人不快,哪种想法可以使人感到快乐些?
4.遇到烦恼的事,改变一下我们的思考方式,换个思路想想,看看结果会有什么不同。结合教材13页的几幅图,让学生讨论,假如你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你觉得怎样想、怎样做才会使自己接受无可改变的现实?或以愉快的心情去做一件枯燥的事?
5.说说你怎样做到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
小结:在我们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有两种方法来对待生活给予我们的考验:一是悲观的态度,二是乐观的态度。如果你真的是选择了悲观的人生态度,那么在你以后的生活日子里只能有失败、挫折、困难来陪伴着你,你的心田就会阴暗多雨,天天都必须承受着忧郁、痛苦的折磨,同时你的健康也因此付出无谓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选择了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你生活的日子里每天都有着成功、欢笑、自信陪伴着,于是阳光明媚的日子每天都伴随着你,还能伴你成功地走在铺满鲜花的舞台。希望我们大家都能笑对生活、笑对人生,做一个快乐的天使。
尝尝苦滋味——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引导学生在遇到了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可以笑面人生,积极乐观地对待每件事。
2、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学会在失败中找原因,并汲取失败的经验与教训,认真改过,为取得下一次的成功而努力进取,从小事磨练坚强的毅力。
3、过程与方法:通过说故事、小表演两个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学会正确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和失败。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名人经过多次失败,但经过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例子。
2、教师准备:教师设计一个情景,与学生共同表演一个小片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尝尝苦滋味。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你们知道“苦滋味”是指什么吗?
(挫折困难,遇到的倒霉事。
„„)
师:是啊,舒适美满、事事如意的生活自然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是,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就像浩瀚的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也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失败,可是当你们遇到它们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1:沮丧。2:难过、困惑。
„„)
:我想知道,当你们身处逆境时,你会怎么做呢?
(1:迎难而上,克服困难。2:不断努力,用谚语勉励自己。„„)
(设计意图:在师生的对话中,老师的语言应该生动、有感情,应该用语言和肢体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故事,深入主题
1、看书,读美国著名演员的故事。说说这则故事讲了些什么?你从中收获了什么?
2、交流汇报。
(美国著名演员他曾经遭遇过多次拒绝,但他毫不气馁,最后取得成功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坚持到底,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少不了要遇到失败。失败是我们成长所需要的。)
3、师:你们还知道类似这位演员的名人故事吗?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一位员工为了帮助妻子打字,发明打字机的故事。)
师:是啊,爱迪生他发明电灯经过了多次失败,可他有一句勉励自己的话,我们来看看.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故事内容,不如老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说出来。那样,学生对这则故事会更感兴趣,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4、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爱迪生的事情屡见不鲜,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此处如果先请个别学生先说说自己的事例或者老师在此时也参与其中,谈谈自己遇到的挫折以及在失败中汲取的经验,从中获得的教训,做一个示范,那么在下面的教学中有助于学生的发言,不至于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说。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再进行汇报讨论情况,最后完成表格。
按照这样的程序,我们的教学讨论才真正落到了实处,而不是一个空架子。并且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也要也要到各小组倾听他们的发言,如果有出彩之处可以立即鼓励他,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在汇报时,点出来并且让他发言,又可以给其他同学树立一个榜样,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只充当了一个引导者,而没有成为一个参与者。教师应该具有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
5、我们也来向爱迪生学习,自己想出一句作为我们在遇到挫折、逆境时,勉励自己的话。
6、俗话说:“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了看看18页中的图片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它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7、交流,思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8、明确“早当家”是什么意思?(与同龄的孩子早些懂事、早些承担责任。)
9、小组交流讨论后,全班交流。
有些学生同意这个说法,有些不同意。说到富有的孩子也能做的很好,而一些穷人的孩子喜欢攀比,不思进取,浪费父母的血汗钱。
10、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周全,这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不论穷人、富人,只要你对待一件事的态度正确,也就是有一颗上进心、一颗自信心、还有一颗恒心,就能取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在讨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你同意这种说法时,我们就可以与语文学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开展一次辩论赛,这样既丰富了教学课堂,又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
四、总结
师:失败,对积极进取者是一股力量,这股力量让他像风筝一样自由飞翔,飞向一个个更高的目标;对不思进取的人来说犹如磐石,他就是那磐石下终年不见阳光的不毛之地。所以说:“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种财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呢?
(要积极、乐观地对待每件事。2:要笑面人生。3: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要有坚强的毅力。)
板书设计:
尝尝苦滋味
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
挫折
失败也是成长所需要的 逆境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设计意图:板书是一节课的核心。关键词在板书上表现出来,会给人层次不够有条理的感觉。)
1《吃穿住话古今
(一)》
时间:2010-4-6 15:32:23 作者:马克荣 点击:844 课题
1《吃穿住话古今
(一)》
计划课时
2课时
《吃穿住话古今
(一)》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的第1课。主要由生活中的“吃”切入、火联和拓展到农业生产以及长期积淀而形成的饮食文化这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3.了解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饮食文化中闪烁着的祖先的智慧和创造。
4.尝试运用传说,文物资料等拖册和再现历史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具学具准备课
件
︶
通过学习,了解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饮食文化中闪烁着的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所以留给学生的学习空间比较大,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生成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使命感、因此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一:通过再现场景让学生走进远古时代,感受人类最初的生活。
二、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
三、通过呈现农谚及二十四节气歌,让学生明确人们对日常生活中智慧的积累。
四、通过筷子和和粽子的来历,扩展了对祖国食文化的认识
五、总结归纳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吃穿住行是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考察吧。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新知学习
一.走进远古时代
师: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吃什么/穿什么?住在哪里?
他们生活中会有哪些苦难和危险
二.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
查字典“饮血茹毛“是什么意思?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在谋取食物和社会方面与最初给人类有哪些变化?
1.自己阅读熟食的故事,从吃生食----吃熟食
2.出示教材,图片,刀耕水种,人拉犁,牛拉犁。。。让学生观察人们的耕作是怎样一步步进步的?
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把一些植物培养成农作物,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创造了农耕和饲养技术。思考:这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3.出示小资料
我国是世界上培育出农作物最多的国家。。
这是中华民族为人类的生存与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的远古的故事,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理解“饮血茹毛” 自读熟食的故事
观察人们的耕作是怎样一步步进步的 结合实际谈
展示远古时代我们祖先狩猎、采集野果、钻木取火等生活场景,目的是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回到远古时代,感受人类最初的生活,并引起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兴趣。
从火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在种植、养殖技术方面对世界做出贡献的几个方面,提供了图片和文字资料,以使学生了解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小结本课 小结:人类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处在严酷的自然条件的考验中,严寒酷暑,暴雨雷鸣,毒蛇猛兽。。。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不断地摸索,开拓,经过漫长的岁月,一步步从野蛮走向文明。
对本节课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
第二课时
谈话导入
大家都知道24节气吧!这些节气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几千年来,中国人不仅学会了种植和养殖,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食文化,今天我们来谈谈中国的食文化。
明确本节课研究的主题
使学生在平和的气氛中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古人的歌谣
1.出示课前收集的农谚。调查表
天气的农谚
节气的农谚
自然的农谚
其他
2.学生说说这些农谚,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农历有二十四节气,我们在日历中找一找它们的名称。再设想一下,这些节气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中华食文化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什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中国人不仅学会了种植和养殖,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食文化,今天我们来谈谈中国的食文化P31——P32。
1.你们了解了什么?除了书上的介绍,你还知道什么?(从习惯、讲究、礼仪等方面引导)2.全班齐读《奇妙的筷子》,读后最大的体会是什么?你们还能举出反映出祖先聪明的例子吗?
3.古代与现代食文化有哪些联系呢?(以饺子为例教学P85)
4.刚才有的同学说喜欢肯得基、牛排,那它们属于——西餐。对,每个民族和国家,由于生活的环境和历史文化存在着差异,所以在食文化上也不相同,我们比较一下,中、西两餐各有什么特点?P33除书上的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生:自然现象和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结合实际谈
明确下面将要探讨的主题
生:出土的石器、面团变面条、饺子的做法、屈原的故事、筷子的使用。
生以饺子为例谈古代与现代食文化的联系。
结合生活实际和书上谈中、西两餐的特点。
通过呈现农谚及二十四节气歌,让学生了解这些都是人们在千百年耕种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并且一直流传至今,为今日人们所享用,向长辈了解人们对日常生活中智慧的积累。
通过学习中华民族在食品制作上的智慧,并通过筷子这一餐具的介绍,进一步扩展了对祖国食文化的认识。
以“饺子”和“粽子的来历”为范例,让学生了解中华的饮食文化中蕴涵着的故事和传说,从中感受到中国食文化的深刻和魅力。
通过对中国人和西方人饮食的一些比较,引导学生能扩展视野,用比较与联系的思考方式,总结与归纳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总结本课 这两课我们了解远古时代的生活状态,衣食这一话题,感受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及对现代的影响,除了食文化,还可以从哪些地方再次感受这些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板书设计 1《吃穿住话古今
(一)》
一.走进远古时代
二.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
三、中国的食文化。
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
四川省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 张 丽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陶瓷及青铜器等冶炼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2.感知我国古代陶瓷文化的卓越成就和世界文化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在初步了解陶瓷和青铜器的基础上,感受我国古代陶瓷、青铜文化的卓越成就和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介绍紫沙壶
师出示紫沙壶:这是陶都宜兴产的紫沙壶,它是一个陶制品。
2.发现生活中的陶制品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陶制品?(生介绍日常生活用品中的陶制品)
3.陶器的制作
陶器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几名学生汇报课前调查的关于陶器制作方法的资料)
4.师小结:在今天,因为有先人不断积累的经验,所以陶器的制作并不十分复杂,但是在遥远的古代,人类的祖先是怎样想到制作陶器的呢?
二、探讨陶器的产生
1.猜测古人是怎么想出制作陶器的方法的?(学生大胆的想象、猜测,师作适当的点评。)
2.师小结激情:同学们的猜测很有道理,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地区先民的专门发明,它为人类所共有。人类的祖先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陶器,人类社会又向前迈出了一步,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三、认识陶器
(一)认识陶瓶
1.师介绍书P45页的第一件陶器:这是一个距今六千年的陶瓶,猜一猜:陶瓶是做什么用的?瓶上两个环为什么在中间,可能起什么作用?为什么陶瓶下边尖呢?
2.小组长组织学生组内讨论。3.小组代表综合汇报本组意见。
4.师小结:真是一些会思考的孩子,从一个尖底陶瓶身上看到了这么多的信息。
(二)认识猪纹钵和唐三彩
1.你还能从书上另外两个陶器身上看出什么信息?你能据此想象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吗?
2.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在班内交流。
3.师小结激情:陶器不仅实用,而且记录了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反映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更是人类祖先们智慧的象征,难怪用“人类的创造性发明──陶器”为这个版块命名。什么叫“创造性发明”?
4.生汇报发言后师质疑:假如让你对发明创造陶器的古人类说一句话,你想说什么?
5.抽生发表自己的感言。
6.师总结过渡:人类的祖先真是了不起!制陶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科技含量和美学价值。我这个紫沙壶(出示紫沙壶)产自我国江苏的宜兴,看看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请自由读读P45框里的话。
7.拓展了解。对于陶都宜兴你还了解什么?生汇报课前调查的关于陶都宜兴的资料。
8.总结:略
四、活动空间
生分组试做泥制陶器或工艺品。
第二课时
一、露一手,引入新课
1.同学们也试做了泥制陶器或工艺品,来,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上台展示作品,展示者作相应的介绍,师生适当点评。
2.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古代“文化的使者──瓷器”,板书课题。
二、欣赏瓷器,了解瓷器
1.课件展示教材P46页几件瓷器,师生共同欣赏,比较各时期不同的瓷器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展示收集的瓷器图片或生活中的瓷器用品等,并谈谈自己对本件瓷器的感受,交流中引导探讨为什么瓷器会受到人们的青睐。
3.师质疑:我们平常总习惯说陶瓷,陶和瓷一样吗?
4.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从作胎原料、不同胎色、釉的种类、烧成的温度、总气孔率、吸水率、产生的年代、发明创造者等方面介绍。
三、文化的使者
1.课前布置同学们查了瓷器的英文名称,查到了吗?瓷器用英语怎么讲?
2.生汇报,师板书“CHINA”,师质疑:“CHINA”不是中国的英文名字吗?
3.生自由发言作解释。
4.师小结:原来如此。瓷器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后来通过海路和陆路大量输出海外,才使制瓷技术在世界范围得到遍及。由此可见,瓷器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怪不得称瓷器为文化的使者!
5.重走“陶瓷路”。
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的著名航海家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带去中国的陶瓷和丝绸与沿途各国交换,开辟了中国的“陶瓷路”。
(1)看地图,找找中国的瓷器曾远销到哪些国家和地区。
(2)讲讲瓷器远销异国的故事。
(3)齐读教材P47下面的话。
(4)师小结激情:中国早在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就创造出了原始瓷器,比欧洲早一千七百多年。我国的陶瓷技术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其神奇的风采、独特的技法、浓郁的民族韵味,享誉世界,我国被誉为“瓷之国”。
四、游览瓷都景德镇
1.在我国因瓷器闻名于世的要数景德镇,课前大家查阅了关于景德镇的资料,请你当回导游带领大家一游景德镇。
2.学生扮演导游,介绍景德镇的相关信息。
3.总结:千百年来,陶瓷一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向世界展示我国人民卓越的智慧,在新的世纪,我们期望我国的陶瓷文化更加璀璨,用我们的双手托起瓷国明天的太阳。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编钟音乐。
师: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段神奇的音乐,欣赏着音乐,你能想到什么,仿佛看见了什么?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3.猜猜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生大胆猜测。
二、认识编钟
1.课件出示编钟。刚才咱们欣赏的音乐就是用这个乐器奏出来的。它叫编钟。
2.有同学见过编钟吗?给大家介绍介绍。
(1)学生介绍亲眼见到的编钟或查阅资料了解的相关知识。
(2)师补充介绍湖北三游洞编钟演奏的情景。
(3)编钟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引出“青铜器”。
(4)生根据资料交流什么是青铜器及特点。
三、探寻青铜文化
1.看一看,课件呈现一些青铜器图片,学生边看边说出名称。
2.算一算,课件定格出“司母戊鼎”,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算一算,感受当时人们铸造青铜器的情况。
铸造青铜器需用坩埚熔铜,每个坩埚可熔铜12.7千克左右,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请计算要多少坩埚同时并用才能实现同时浇灌?假如一个坩埚的操作场地为2平方米,运料、烧炭、观察火色、运液浇灌等操作人员平均每个坩埚2人,需多大场地,多少工作人员?
3.小结过渡: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智慧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青铜器,由此创生的青铜文化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青铜器上,铭刻着各个时代的印记。
4.找一找,青铜器告诉我们的故事。
(1)生讲“武王伐纣”“ 卧薪尝胆”等故事。
(2)师:由此可见青铜器用途广泛,你还知道青铜器可用做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5.生介绍从影视镜头、书籍、网络、民间、参观旅游景点、博物馆等了解的青铜器的用途及相关信息。
四、总结延伸:灿烂的青铜文化
青铜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它与历史、冶金、文字、造型艺术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发展、重大事件、生活习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价值。青铜器就像一部浓缩的“中国大百科”,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美美地去解读这部内容丰富的百科书。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汉字和书的故事》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汉字和书的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了解。在了解汉字产生时,应侧重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发现文字在传递信息方面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设计多样的活动或呈现资料,让学生自己寻找汉字和发现汉字的演变规律。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学生感受中国人的智慧,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看到汉字和印刷术在世界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及与现实事物的联系,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
2、了解书的产生及演变历程,并通过学习,体会到我们今天的一切事物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这其中我们的祖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课前准备:
师生收集有关汉字、书的知识和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走进远古时代
说到汉字,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熟悉,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借助它,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各种信息和传递各种信息,还能记录下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留传给后人。
课件出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汉字:课本、广告牌、高速公路路牌、包装袋„„可是同学们知道吗,在汉字还没产生的远古时期,人们要将事情记录下来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
小结:那时候人们采用结绳、刻木和绘画的方法来记录事情。
现在,让我们一起通过时空隧道走进远古时期,尝试着用前人的方法来记录一些事情。请大家试着用结绳记事、刻木记事和绘画记事的方法,把这些事记录下来。
(学生分小组用刻木、绘图、结绳等方法记事。记好之后展示,清大家猜所表达的意思。)
刚才,我们尝试着用古老的方式来记事,谁来谈谈自已的体会?
小结:正像同学们说到的那样,用这样的方式记事费时、费力,还不容易清楚地把事情表达出来。而用汉字记事一目了然,非常清楚。
二、汉字的产生
为了能将事情清楚、准确记录下来,人类就开始尝试着用更简捷,又能让所有人明白的符号来表达意思,这就是字。汉字是怎样产生的?我国古代流传着仓颉造字的传说故事,谁能讲一讲这个故事? 学生交流。
那么到底汉字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看看这些字。
(课件出示甲骨文特写的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出示一些甲骨文的图片,请同学欣赏)据有关资料显示,甲骨文上的汉字,至今仍然有1250个字活用到了今天。老师收集了一些简单的甲骨文,请同学认一认。(课件出示图片)
从这些早期的汉字我们可以看出来,汉字是由图演变而来的。
出示其它汉字造字法如会意字、形声字等。
汉字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每一个汉字的创造都凝结着中华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有人说:“每一个汉字都是有生命的文字!”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三、汉字的发展
大家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一个甲骨文字,认识它吗?(马)把它侧着看,就是一匹马,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个马字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请看,这分别是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马字,大家分别写一写这几个“马”字,看看你在写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学生交流体会。
从这个马字的演变,你们发现汉字的发展有什么规律?
小结:从甲骨文的产生到今天的简写汉字,我们可以发现,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图画到笔画,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在文字上的创造能力。
四、神奇的汉字(感悟神奇的汉字)
都说中国的汉字是有灵性的,一个“福”字竟有一百种写法。一百个“福”字形态各异,无一雷同,表达了对“福”的希望和憧憬。(出示:百福图)请各小组展开想象的翅膀,解解“福”中的奥秘,在相同的时间内看哪个小组解得多,解得好!
小组交流。
汇报。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在世界五千多种语言中,汉语最简短,最科学,最富有生命力。汉字文化具有无穷的魅力,汉字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创造力,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为汉字的魅力深感自豪。
五、书的演变
从甲骨文到楷书,我们经历了汉字的演变过程,有了汉字,我们的祖先又把它们记录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师课件演示书的发展,变化。
竹简和书比较(通过计算,比较各自的特点)
小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利用竹简、帛都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蔡伦在改进民间劳动人民造纸的经验上,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制造出了纸。
六、印刷术的发展
有了纸人们记事方便多了,可是如果象我们的教科书要有大量的人来看,会出现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演示印刷术的发展。
总结: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谈谈自己的体会。
中华文化源源流长,是世界文化的一颗瑰丽的明珠,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和世界创造出更多的奇迹来!
《我国的国宝》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我国的国宝》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中的一个主题。本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涉及的教材内容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探索占遗迹”。学情分析:
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了解大多数是从书本上、电视上看剑的,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更不可能是深人了解。所以我们在确定课时目标时,应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准确定位,使教学与学生生活贴得更近,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设计理念:
1.发掘与文本有关的教学资源,重组教学内容,合理地利用、开发课程资源。2.利用多媒体与语言描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真情,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扩大和提高他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在这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态度。
3.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帮助他们通过自我反思而总结提高,巩固和扩大其中积极有益的经验因素。帮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和体验中更加深入地感受生活,提升心灵的体验。
4.开放教学时空,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资料调查。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我国的古代遗迹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
2.尝试多渠道地搜集有关古遗迹的资料,透过历史遗迹探究背后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学准备: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古遗迹相关图片、中国地图。学习及活动过程:
一、了解万里长城,激发探究欲望 1.问题导入
师:长城是我国的国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今天就让我们先去认识一下这座伟大的建筑。(出示课题:我国的国宝)师:关于长城,你对它了解多少呢? 学生回答
师:真是太好了,有那么多的解决方法,下面我们就分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研究。2.小组分工合作,了解有关资料。3.成果交流反馈:学生成果交流
师:是啊,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二、进一步了解世界文化遗产,探索古遗迹
1.利用教材文本,交流了解中国的主要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哪些。2.课件出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图片并做简单的介绍。(学生不断地赞美其美丽)3.课件出示“秦兵马俑”的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这八千兵马造型各异,绝不雷同,是两千多年前世界塑造史上的巅峰之做。(学生发出阵阵赞叹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书本中的文字介绍。(学生默读)生:老师,为什么秦始皇用那么多的兵马俑为自己陪葬? 师:同学们是怎么想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学生进行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师:看来这个问题还是一个难解之迷,希望同学们课后能查阅相关资料,做进一步了解。看课件,学生介绍秦兵马俑的位置,艺术特点及其作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干和智慧。
4、走进大足石刻。(1)写一份导游词,介绍它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对后人有什么作用?(2)看三幅大足石刻的作品,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其艺术价值和具有很高的社会教化作用。
三、拓展延伸
1、登陆提供的网址进行网上自由浏览。
2、师生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那么多我国的文化遗产,同学们也一定去过其中的一些地方,给大家介绍你最感兴趣的一处景点,并说说为什绍的同时学生可以补充、讨论、提出问题)
3、师:这些历史遗产的背后都有哪些生动的故事呢?希望我们的同学在课后去找一找,去收集、探究世界文化遗产的故事。
四、全课小结:
师:欣赏的是风情,解读的是文化。中华民族拥有让世人佩服的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提起这五千年的文化我们自豪,我们骄傲,也很值得我们用心灵去读。希望大家在今天这节课后更用心的解读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我们的国粹——京剧》详细教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表现出来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亲近感。
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国粹、感受京剧、体验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
2.通过课前预习、收集资料等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国粹、感受京剧、体验京剧等活动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京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调动学生的艺术兴趣,从而去关注京剧;
2.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了解京剧在世界上的影响,从而更加珍视中华传统文化──京剧。
设计理念
京剧是我国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剧种,老一辈特别痴迷。但由于京剧普及程度还不高,对于小学生来说,接触得很少,对京剧所表达的一些内在的东西了解甚少,因此,不太感兴趣。本课中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关注这些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文化积淀,尽可能地改变自己平常漠然或者不以为然的态度,调动学生的艺术兴趣,提升学生本身对文化的敏感和理性认识,让学生明白京剧业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引导学生欣赏京剧的特色;认识到京剧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审美表达,是我们的国粹。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的表演手段、角色行当、脸谱艺术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京剧。
教学难点
1.使学生初步对京剧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珍视我们的国粹──京剧的思想感情。
2.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关于京剧人物的小故事。
2.教师准备: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说说国粹, 了解京剧。
1.师:同学们,2008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怀的年份。我们齐心协力举办了一场伟大的奥运会。奥运会开幕式巧夺天工的设计与完美的表演为中国人在世界面前的展示拉开了精彩的序幕。你们想重温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吗?播放短片。[见视频素材: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脚本描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如画轴、击缶而歌、武术、京剧等部分连接成一段短片。)
2.师:同学们,再次回味,哪个片段让你依旧热血沸腾呢?
3.学生交流。(师相机归纳这些片段的内容包括汉字书法、京剧、武术等)
4.师:开幕式结束后,各国的媒体都盛赞这场开幕式很有中国特色。想想,开幕式的导演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些内容表演给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观看呢?
5.学生讨论汇报。(启发学生感受到这些表演展现了中国最有魅力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流传久远的,现在依旧被世人接受的内容。)
6.师:你们还知道其它的传统文化内容吗?
7.学生交流。(启发学生关注到如刺绣、评书、泥人等民间传统文化精华。)
8.小结:这些宝贵的文化积淀就被我们称之为——国粹。(板书课题:我们的国粹)
9.师:谈到国粹,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中国独有的戏剧形式——京剧了。(板书:京剧)对于京剧这个剧种,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自由答:京剧为什么被称为我国的国粹?它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呢?京剧和其他的艺术表演形式有什么不同呢?------
10.师:看来,同学们有很多的为什么想弄清楚。为了找寻到这些答案,让我们一起走进缤纷夺目的京剧舞台,去认识这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剧种吧。(脚本描述:京剧如何由一个地方剧种变成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的介绍。)
[录像:京剧的形成和历史]
[字幕:京剧的形成和历史]
在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发明,终于成为全国最大的戏曲剧种。
活动二
京剧的特点
1.师:同学们对京剧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段《《西游记》里大闹天宫的京剧表演。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京剧的舞台表演手段都有哪些呢?它与我们平时看的影视剧有什么不同?[录像:《西游记》大闹天宫片段](脚本描述:大闹天宫片段)
2.师小结: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板书:表演手段)
师:京剧与我们平时看的影视剧有什么不同呢?
师:从这里,我们能够发现,京剧与我们平时看到的电影、电视等影视剧有很大的不同。京剧通过动听的曲调和优美的舞姿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融文化、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
3.师:京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可有意思了,你瞧,它分为生旦净丑。[字幕:角色行当](脚本描述:出示不同的具体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角色。)
师旁白:
生——男性正面角色
旦——女性正面角色
净——是性恪鲜明的男性
丑 ——是幽默、滑稽或反面角色
师:京剧就是各个角色通过唱念做打舞来表演的。[字幕:京剧的表演手段](脚本描述:文字:)
大家听得可真认真呀,老师想考考大家,愿不愿意啊?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题吧!(出示题目生答,师适当表扬。)
4.师:京剧还有一个突出的地方就是京剧的脸谱。京剧脸谱,是中国京剧所独有的。在京剧表演中,每个人物的脸上都会描绘上各种颜色。它通过夸张的色彩和图形,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品质。脸谱可以说是京剧的一大特点,也是帮助我们理解剧情的关键。现在,我们就来看几张脸谱。[图片:脸谱](脚本描述:京剧脸谱。旁白:
红——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侠义的人物性格。代表人物:如关羽、姜维等。
黑——黑色的脸谱表示直爽刚毅,勇猛而智慧的人物性格。如包拯、张飞等。
白——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阴险奸诈,刚愎自用人物性格。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蓝——蓝色的脸谱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敖闰等。
黄——黄色的脸谱表示勇猛而爆躁的人物性格。如典韦、宇文成都等。
紫——紫色的脸谱表示刚正威武,不媚权贵的人物性格。如薛霸、郎如豹等。
绿——绿色的脸谱表示勇猛,莽撞的人物性格。如武天虬、绿剪鸟等。
褐色和粉红色:表现比较正直的老人。
金、银色:用于佛祖和神仙一类人物,如如来佛、二郎神。有时也用于一些比较有法力的精怪。
5.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些脸谱吗?和小组的成员交流一下,你对这些脸谱的感受吧!
6.大家的讨论真激烈,让我们带着对脸谱的好奇与喜爱,来做个“猜一猜脸谱”的游戏吧!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师:好的!老师这里有很多漂亮的脸谱,请愿意接受挑战的同学现场抽一张,动动脑筋想一想、猜一猜,这些脸谱上的颜色都代表什么性格?都有那些代表人物?你还知道关于他们的故事吗?开始!
生:参与活动并发言。
7.小结:看来,京剧的脸谱可真是一个大学问呀。在京剧的舞台上,如果我们想知道一个人物的性格,看看他的脸谱就能够猜出来了。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唱脸谱》正是把京剧的脸谱艺术用通俗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京剧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欢。让我们来听一听,再仔细体会一下京剧脸谱的魅力。[图片:说唱脸谱](脚本描述:歌曲:说唱脸谱)
活动三
体验京剧
1.师:听了这首好听的歌曲,你们对京剧脸谱的认识一定多了不少。你周围有哪些人喜欢京剧呢?
2.师:是啊,的确有许多人喜欢京剧,你们瞧![图片:喜爱京剧的人们](脚本描述:公园、广场人群唱京剧的片段、家里人们唱京剧的情景。《京剧与现代生活》)
3.师:其实呀,京剧的魅力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许多听过京剧、看过京剧表演的外国朋友都被京剧的曲调、脸谱等迷住,他们纷纷开始学唱京剧。一位外国朋友说,他来中国,就是为了学习京剧。外国朋友们的京剧学的怎样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录像:外国人学唱京剧](脚本描述:外国人学唱京剧的片段)
4.师:你认为这位外国朋友京剧学的怎么样了呢?作为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京剧表演具有独特的风格,演员特定的动作能给人一种美妙、震撼之感。正所谓“马鞭一端,走过万水千山;帅旗一打,带出千军万马。”同学们,我们也来学唱两句,好不好?(欣赏《红灯记》选段)
5.师:同学们,好听吗,老师再放几遍,你们学几句吧。(学生在小组内学唱。)
6.学生学唱表演,老师学两句。
7.师:咱们自己尝试过之后,对京剧又有些什么认识呢?
8.学生交流。
通过大家的实践,咱们更是喜欢上了我们自己的国粹艺术——京剧。今天虽然很多人都很喜欢京剧,但京剧普及程度还不高,还有很多人都不了解京剧。想一想,我们小学生现在为发扬京剧做些什么呢?
生:自由发表见解。
9.总结:同学们,京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精华,是我国特有的、能代表我国的文化,京剧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珍宝。就让我们以今天的学习为起点,一起走近京剧,热爱京剧,珍视国粹。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京剧定会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板书:热爱京剧
珍视国粹)
板书设计
3.我们的国粹—京剧
表演手段:唱念做打舞
角色行当:生旦净丑
脸谱艺术: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热爱京剧
珍视国粹
《蔚蓝色的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过程,从而对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产生好奇心及喜爱之情。
(2)知道人们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3)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常识和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激发学生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地球的相关知识,收集有关人类探索地球的故事,麦哲伦航行的资料,教师: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讲讲自己喜欢的景物或知道的奇妙的现象)
一、播放《美丽的大自然》,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美丽的大自然》。
2、学生观看后说说感想。
3、这么美的世界都是因为我们有伟大的母亲——地球,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探索这人类生命的摇篮(板书:蔚蓝色的地球)
[设计思路]:通过观赏短片,让学生在美美的音乐中感受漂亮而又神奇的世界是因为有地球,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喜爱。
二、学习“从太空看地球”,初步认识地球,感受地球的美丽、神奇、巨大。
1、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都是地球的居民,那对于我们生存的地球,你了解多少呢?快速读书92、93页了解,稍后进行“地球知识快乐竞答”
2、进行《地球知识快乐竞答》,讲述规则,评选优秀学生。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表面是什么颜色?
3、地球的面积?
4、地球上有多少人口?
5、地球的组成?
6、地球的周长?
7、地球上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各占多少?8,第一个测量出地球赤道周长的人?
9、第一位登上太空看到地球全貌的人?)
3、教师相机板书答案,理解地球的大小。
(1)看着这些数据,你想到什么?(地球很大火很小)
(2)还能用生活中的哪些事实来表现呢?
【设计意图】:充分培养学生课前搜集、预习的习惯,又让学生通过数据和生活事实感受地球的巨大和有限,激发学生探索、保护地球的愿望。
4、那地球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随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中观察地球全貌的人加加林看看,播放《从太空看地球》视频
5、指名说说你的感受。(感受神奇、美丽、自豪。)
6、这是缩小了几亿倍的地球模型(出示地球仪)。小组观看地球仪,摸摸并观察:地球上的蓝色是什么?陆地是什么?白色的涡流是什么?感受这个蔚蓝色的“水球”。
[设计意图:学生先说出对地球的了解,再通过观看从太空看地球的视频,有自己的理解转为直观的感受,深刻感受地球的美丽、神奇、巨大,让学生喜爱地球,激发探索欲望]
三、学习“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可是你知道吗?人类认识地球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先自读书中94、95的内容,再结合你查阅的资料,思考: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活动一:同学们站在窗边,观看外面的天和地,感觉天地的形状。指名答。(天是一个半圆的盖子,高高在上,无所不包;大地如一个方方正正的棋盘,被天所覆盖。天圆地方)
活动二:我们一起做个试验:在地球仪上和在桌子上向远处、近处移动帆船,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这就是两千五百年前,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的高山上,看着海上的船,发现船桅杆会先出现,然后船身才出现,所以他认为地球的表面应该是弯曲的。
活动三:谁知道月食现象?指名讲。并出示课件:月食的图片。这就是两千四百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现月食时,发现月亮地球上的影子是圆弧形的,因此推测出地球是圆形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动手中自己发现,感受探索地球就在生活中,激发探索欲望。
活动四:“我与麦哲伦一起航行”
人们一直在发现着、探索着,直到490年前的麦哲伦进行了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地球是圆形。
A、现在我们就与麦哲伦一起航行,出示航行图,讲述航行路线,那要在这大海中航行了一年、两年、三年、甚至很多年,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B、小组讨论交流:
C、现在我们一起出发:播放大海的视频,在小组内讨论: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记录下来。
D、交流
E、这次航行实现了麦哲伦的理想,也让全世界的人们正确认识地球,他的名字被永久载入史册,你有哪些感想呢?指名交流。
F、地球母亲已经生存了46亿年了,但人类的脚步从没停止,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用自己的智慧一次次揭开了地球的奥秘。也充分显示出人类无穷的智慧,惊人的毅力和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播放航天英雄杨利伟的苦练视频,体会探索的艰辛。
【设计意图】:从航行时的准备,在大海视频中的航行,激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实地感悟环球航行的艰辛,杨利伟的苦练,更生动的让学生感受人类探索地球的艰辛、不易、无穷的智慧。明理导行。
四、拓展升华:
(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人类探索地球的人或事呢?
(2)、我们还要探索地球的奥秘吗?那你准备怎么做?
(3)、高山会变成湖泊,绿洲会变成沙漠,地震、洪涝旱灾、火山爆发、大气污染等等,这所有的奥秘终将被人类征服,我们的脚步将永不停息。课件出示励志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通过古代、现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今天的社会现象,激发学生探索地球的欲望,交流一些具体做法,让孩子由理论到行动,达到教学目标。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可以到互联网上继续查找地球、科学家探索地球的故事的相关资料,互相探讨,互相交流。
(2)、写写你想探索地球的哪些奥秘呢?
六、板书设计:
蔚蓝色的地球
40000千米
60亿人口
5.1亿平方公里
海洋面积:71℅
陆地面积:29℅
探索、保护地球
学情分析:随着学生生活圈子的不断扩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较强,他们知识面广,遇事有自己的见解,对自己更加自信,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渴望参与,自己动手获取知识。能自己搜集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尤其是本课的内容,学生不同程度都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过程,从而对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产生好奇心及喜爱之情。
(2)知道人们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3)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常识和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激发学生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地球的相关知识,收集有关人类探索地球的故事,麦哲伦航行的资料,教师: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讲讲自己喜欢的景物或知道的奇妙的现象)
一、播放《美丽的大自然》,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美丽的大自然》。
2、学生观看后说说感想。
3、这么美的世界都是因为我们有伟大的母亲——地球,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探索这人类生命的摇篮(板书:蔚蓝色的地球)
[设计思路]:通过观赏短片,让学生在美美的音乐中感受漂亮而又神奇的世界是因为有地球,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喜爱。
二、学习“从太空看地球”,初步认识地球,感受地球的美丽、神奇、巨大。
1、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都是地球的居民,那对于我们生存的地球,你了解多少呢?快速读书92、93页了解,稍后进行“地球知识快乐竞答”
2、进行《地球知识快乐竞答》,讲述规则,评选优秀学生。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表面是什么颜色?
3、地球的面积?
4、地球上有多少人口?
5、地球的组成?
6、地球的周长?
7、地球上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各占多少?8,第一个测量出地球赤道周长的人?
9、第一位登上太空看到地球全貌的人?)
3、教师相机板书答案,理解地球的大小。(1)看着这些数据,你想到什么?(地球很大火很小)
(2)还能用生活中的哪些事实来表现呢?
【设计意图】:充分培养学生课前搜集、预习的习惯,又让学生通过数据和生活事实感受地球的巨大和有限,激发学生探索、保护地球的愿望。
4、那地球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随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中观察地球全貌的人加加林看看,播放《从太空看地球》视频
5、指名说说你的感受。(感受神奇、美丽、自豪。)
6、这是缩小了几亿倍的地球模型(出示地球仪)。小组观看地球仪,摸摸并观察:地球上的蓝色是什么?陆地是什么?白色的涡流是什么?感受这个蔚蓝色的“水球”。
[设计意图:学生先说出对地球的了解,再通过观看从太空看地球的视频,有自己的理解转为直观的感受,深刻感受地球的美丽、神奇、巨大,让学生喜爱地球,激发探索欲望]
三、学习“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可是你知道吗?人类认识地球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先自读书中94、95的内容,再结合你查阅的资料,思考: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活动一:同学们站在窗边,观看外面的天和地,感觉天地的形状。指名答。(天是一个半圆的盖子,高高在上,无所不包;大地如一个方方正正的棋盘,被天所覆盖。天圆地方)
活动二:我们一起做个试验:在地球仪上和在桌子上向远处、近处移动帆船,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这就是两千五百年前,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的高山上,看着海上的船,发现船桅杆会先出现,然后船身才出现,所以他认为地球的表面应该是弯曲的。
活动三:谁知道月食现象?指名讲。并出示课件:月食的图片。这就是两千四百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现月食时,发现月亮地球上的影子是圆弧形的,因此推测出地球是圆形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动手中自己发现,感受探索地球就在生活中,激发探索欲望。
活动四:“我与麦哲伦一起航行”
人们一直在发现着、探索着,直到490年前的麦哲伦进行了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地球是圆形。
A、现在我们就与麦哲伦一起航行,出示航行图,讲述航行路线,那要在这大海中航行了一年、两年、三年、甚至很多年,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B、小组讨论交流:
C、现在我们一起出发:播放大海的视频,在小组内讨论: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记录下来。
D、交流
E、这次航行实现了麦哲伦的理想,也让全世界的人们正确认识地球,他的名字被永久载入史册,你有哪些感想呢?指名交流。
F、地球母亲已经生存了46亿年了,但人类的脚步从没停止,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用自己的智慧一次次揭开了地球的奥秘。也充分显示出人类无穷的智慧,惊人的毅力和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播放航天英雄杨利伟的苦练视频,体会探索的艰辛。
【设计意图】:从航行时的准备,在大海视频中的航行,激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实地感悟环球航行的艰辛,杨利伟的苦练,更生动的让学生感受人类探索地球的艰辛、不易、无穷的智慧。明理导行。
四、拓展升华:
(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人类探索地球的人或事呢?
(2)、我们还要探索地球的奥秘吗?那你准备怎么做?
(3)、高山会变成湖泊,绿洲会变成沙漠,地震、洪涝旱灾、火山爆发、大气污染等等,这所有的奥秘终将被人类征服,我们的脚步将永不停息。课件出示励志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通过古代、现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今天的社会现象,激发学生探索地球的欲望,交流一些具体做法,让孩子由理论到行动,达到教学目标。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可以到互联网上继续查找地球、科学家探索地球的故事的相关资料,互相探讨,互相交流。
(2)、写写你想探索地球的哪些奥秘呢?
六、板书设计:
蔚蓝色的地球
40000千米
60亿人口
5.1亿平方公里
海洋面积:71℅
陆地面积:29℅
《我们的地球》教案
第一课时
南关小学 张雪艳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是陆地和海洋,地球的面貌多姿多彩。
2、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的古人的敬意和对地球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是个球体,表面是陆地和海洋。
难点: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的古人的敬意和热爱地球的情感,建立保护地球的观念。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和地球仪
学生准备;搜集一些反映地球面貌多姿多彩的风景图片和照片、地球仪或地图
教学设计:
一、猜谜语,导入课。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说它象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人物、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天天围着太阳转,猜猜它是什么球。谜底:(地球)
2、出示课件
同学们,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地球,是人类的母亲,也是生命的摇篮,它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今天我们就来初步了解地球。板书《我们的地球》
二、看地球,知面貌
第一次遨游太空(远看地球大致面貌)
1、我们生活的星球是什么样子呀?
2、让学生以小组观看地球仪(或地图),了解地球的面貌。(你发现什么了?)
3、小组选代表汇报
甲:蓝色的海洋
乙:一片又一片的陆地。
丙:大海是相通的。
4、教师就学生回答提问、板书,板书:
陆地
海洋
第二次遨游太空(近看地球面貌)
5、让学生出示,解说搜集到的各类地貌的图片。
6、出示课件
让学生欣赏地球美丽的面貌,激发学生热爱地球家园之情
板书
陆地(草原 大海 森林 沙漠 高山)
7、学生齐读本课提示语。
三、读故事,认识地球是圆的。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麦哲伦的故事。(谁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向人们证明什么?)
2、出示课件:教师出示大洋、大洲地图,简要介绍看图方法及麦哲伦的航海路线。
第三次环球航行
3、让学生像麦哲伦那样,凭智慧和胆量来一次假象的环球行。(观察地球: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航行时必须朝同一个方向驶。)
学生环形后同桌交流填表。
74页
4、学生齐读:地球是一个球体。
四、写祝语,爱护家园
1、地球母亲的面貌是多姿多彩的,是那么靓丽,又是那么壮观。让我们用美好的语言来祝福她。76页
2、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要想让地球永远为人类做贡献,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地球呢?
板书设计:
形状
是一个球体
我们的地球
陆地
面貌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
教学目标:
1、世界上不同肤色的居民
2、认识不同的人种有什么特征。
3、让学生了解人种的分布情况
4、了解有趣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比较人种的特征,及人种的分布。
教学难点:
从有趣的文化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安排:3课时
海洋
(草原、大海、森林、高山、沙漠)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测评
谈话:你知道世界上人的肤色都相同吗?
板书课题:不同肤色的居民
二、教学达标
1、讲述:世界上的人类,根据他们的外表、物征,主要可以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如图:观察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
3、讨论:他们的长相„„
他们的头发„„
提问:中国人是什么人种?(黄种人)
讲述:每个种族有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我们的世界也因此多姿多彩。
总结:人种族虽然不同,但是并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平等的,不同种族的人都是我们地球村的兄弟姐妹。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一下,不同的人种有什么特征?
2、世界上的人类,根据外表特征主要分()、()、()人种?
四、布置作业:
1、阅读教材106——107页
2、问题:有人分析,就一般情况而言,体育成绩与不同人种的先天身体素质有关,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第二篇:五下思品教案
第一单元奏响我们共同成长的和弦
1、学会欣赏、赞美别人,为别人的成功而喝彩(P3);知道嫉妒人的危害。
2、记住待人处世的“黄金法则”———孔子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P5)
3、“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内在含义,诵读第9页的小结语:帮助他人,惠及自我;奉献他人,心生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生活的道路上,常给他人温暖的话语,多给他人前进的力量。只要我们付出爱心,我们就能为自己的人生添香。
4、懂得男女同学彼此间要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男女同学各有优势,要互相尊重。
5、《诗经》中的四句诗,理解“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的意思。(P15)
6、诵读第16页《友谊之歌》,会讲述千古传颂的名人友情故事《管鲍之交》。(P16)
7、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对待朋友要真诚、真情、真心。搜集一些友情发言。(P19)
8、懂得如何妥善解决朋友间有磨擦和矛盾,规劝朋友改正缺点,懂得对朋友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学会说“不”。
9、诵读“友情名言”:朋友之间并非总是风和日丽,有时也会有淋雨飘雪、骤然降温的日子„„一旦有了友情危机,需要我们坦然相对,用忠诚去修复,用原则去护理。只有妥善解决朋友间的矛盾,规劝朋友改正缺点,对朋友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学会说“不”,朋友间的友谊才得以巩固、发展,友谊之树才会赏青。(P20、21、22)
第二单元我在民族大家庭里
1、知道我国共有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知道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哪些地区?(北部、西部、西北、西南及东北等边疆地区)
2、了解我国的5个少民族自治区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新疆维吾尔区——维吾尔族;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藏族自治区——藏族;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
3、知道汉族人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的灿烂文化、饮食习惯、传统节日各有哪些特点?(汉族的四大发明、四大名著、汉字、书法、汉语„„ ;大米、面粉为主;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
4、知道部分少数民族的名称。(至少能记住5——10个)
5、记住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之最。(如P26“中华民族之最”)
6、知道我拉各民族的杰出人物的故事。(如P29)
7、知道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节日及礼仪习俗,学会欣赏少数民族的文化。(P30――35)
8、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食品、住房、交通工具的特点。(P36——40)
9、会讲述历史故事“昭君出塞”、“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彝海结盟”,知道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只有共同奋斗,才能实现祖国繁荣昌盛。(P41——43)
10、了解孔繁森、郭晶晶等人物的动人故事,懂得维护民族团结,就要从自己延身边的小事做起。(P44——46)
11、读读第44页《宪法》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等的论述,记住名言“最伟大的力量就是国心合力——乌兹别克族谚语”。(P44——46)
第三单元不屈不挠的中国人
1、了解《火烧圆明园》《中国买回被掠走的圆明园文物》《1840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国人不能忘记的屈辱,感受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P48——50)
2、知道林则徐、邓世昌、詹天佑、谭嗣同等爱国人士的抗争事例,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中日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感受伟人的远大志向,弘扬民族精4神。(P51——5)
3、了解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等革命故事,体会孙中山为实现革命抱负所付出的努力。(P55——57)
4、了解“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国,平均地权”,了解“孙中山与植树节”,了解秋瑾、黄兴、宋教仁等仁人志士的故事。(P55——57)
5、了解《中共一大上海旧址》《浙江嘉兴南湖渡船》,了解中共 “一大”13位代表,背诵毛泽哀诗词《沁园春·雪》(节选),知道每年的7月1日是党的生日。(P58——59)
6、知道“井冈山”是我国的革命圣地,被人们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知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了解“朱德的扁担”等革命故事。(P60——61)
7、了解红军长征经过了哪11个省,背诵第62页第二自然段。(P62)
8、了解《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了解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点(会宁会师楼)。(P62――63)
9、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P65――66)
10、“在每年的9月18日,全国许多大城市都要拉响长长的警报声”,这是为什么?
11、记住:日本右翼份子歪曲历史、篡改历史的教科书。(P67)
12、了解“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敌后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等。(P68――69)
13、知道《义勇军进行曲》是田汉作词、聂耳谱曲创作的,这首歌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了解国际友人“白求恩”的故事,了解抗日英雄杨靖宇、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P69――70)
14、记住: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
15、了解三年“人民解放战争”的内涵。(诵读第72页“小资料”)体会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P74)
16、了解“开国大典”(第75页第一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诵读75页“中华魂”。
17、介绍几位解放战争中的革命烈士及诗歌。(P76)
第四单元日益富强的祖国
1、背诵解放初期新中国的“第一”:1956年第一台汔车下线; 1963年世界第一例断肢再植;1965年世界第一个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婚姻法》颁布实施,新中国迎来了第一个国际儿童节;1952年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通车,新中国第一次组队参加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1953年开始为儿童接种卡介苗;1954年《宪法》颁布;
1955年发现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第一次汉字改革,第一套广播体操;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落成;1958年 北京电视台第一次播出节目,第一枚火箭升空;9月20日,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北京一号”制成;1959年举办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诞生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获得第25届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船造于大连地下造水厂;1960年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建成于浙江新安江水电站;1964年10月16日,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知道中国于1992年正式加入世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P79)
3、了解故事“孟泰仓库”,了解修建“青藏公路”的艰苦,知道1954年12月,青藏公路全线贯通。说说为什么把“建国初期的那段日子”称做“激情燃烧的岁月”?(P80――81)
4、知道小岗村那份的珍贵“契约”是什么?(家庭联产承包制)它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P82――83)
5、知道深圳于1979年建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知道深圳的城市标志是市政府门前的“拓荒牛”,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除了5个经济特区外(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还有15个对外开放城市。
6、知道歌曲《春天的故事》,歌中那位老人就是邓小平爷爷,歌中提到的那个圈就是当今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深圳,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7、我国政府为什么决定进行西部开发?(P86)我国西部开发范围包括哪12个省、市、自治区?(P86“小资料”)
8、我国西部开发中重大的基础建设项目是什么?(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气东输路线中,从东到西,输气管道经过了哪引起省份?(上海、江苏、安微、河南、陕西、宁厦、甘肃、新疆)
9、记住一些标志社会进步的词汇。(P89――90)介绍身边发生的许多变化。
10、知道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999年12月20日,澳门行政区成立,知道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五星花蕊的动态紫荆花红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为五星莲花绿旗。知道《七子之歌》。
11、知道“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在“中英谈判”中的英明决策。
12、知道 “神州”五号、六号、七号飞船发射成功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知道这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体现。(P95)
13、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P97)。你能说几首爱国歌曲的名称吗?(如,中国人,歌唱祖国,我的中国心,龙的传人,大中国)
1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谁说的?(P98)
15、介绍几位爱国人士。(如,华罗庚,钱学森)
第三篇:五下思品教案
7.走上黄土高坡
教学内容:走上黄土高坡 P37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能力目标:了解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情感目标: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准备:
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幻灯片。2.《中国政区图》。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走上黄土高坡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播放歌曲《黄土高坡》
2.提出问题:你知道这首歌中所说的“黄土高坡”在哪里吗?“黄土高坡”是什么样子?这里的人们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呢?
我们能从歌词中找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板书歌词中反映西部地区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词语:黄土高坡、大风、四季风、西北风、东南风、窑洞、牛、黄河。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上黄土高原,看个究竟。
二、新授
1.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地图。
说明:图中区就是黄土高原,人们又称黄土高坡。
看看黄土高原在我国什么地方?
黄土高原上有哪些地名是你曾经听说过或去过的?(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
2.小结:“黄土高坡”位于我国黄河中上游的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境内,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人们把这里叫做黄土高原。
3.质疑: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探讨交流。阅读“资料卡”。
教师图示讲解:高原西部为贺兰山、东部位太行山、南部为秦岭,只有北部与内蒙古高原相连,且高原北部为沙漠和戈壁,这里常年盛行西北风,沙子和黄土就随风而至。经过上百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黄土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4.黄土高原什么样?
联系生活经验:谁去过或在电视中、图片中见过黄土高原?说一说黄土高原什么样?师生语言描述。
播放黄土高原图片。
提问:黄土高原为什么是这样?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讲解。5.学生齐读38页教材
三、教师小结:
黄土高原的变迁,使昔日的荒沟变成样,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目标:了解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黄土高原在我国什么地方? 2.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新授
1.提出问题: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人们是怎么生产和生活的呢? 2.阅读教材第38页至40页图文。
3.说一说,人是怎样适应环境的?(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梯田、挖窑洞、打井、穿老羊皮袄、戴羊肚毛巾,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1)生产方面:修建梯田;植树种草;放牧。(2)生活方面:开凿窑洞;打井取水;扎白毛巾。4.小结。
三、拓展延伸。水与生活在黄土高原上人们的关系 1.播放影片《美丽的大脚》 2.思考:影片中的片段说明了什么 3.学生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影片反映了黄土高原缺水的事实。教育学生节约用水
四、课外拓展
学生收集人类与环境密切关系的相关资料,在班上相互交流。
8.登上世界屋脊
教学内容:登上世界屋脊 P41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能力目标:了解青藏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情感目标: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
了解青藏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准备:
1.青藏高原环境和藏民生活短片和幻灯.2.《中国地图》.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教学过程:
活动
一、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 1.指导学生识图
出示:《中国地形图》。
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青藏高原。观察比较: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观察:教材第41页地图。
观察青藏高原范围:青藏高原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
2.小结:在我国的西南部优这样一块神奇的土地----青藏高原,主要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境内。这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总面积约250平方米,相当于我国领土总面积1/4,这里不仅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地方,也是世界最高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所以被称为“世界屋脊”。
活动
二、登上“世界屋脊”-----欣赏青藏高原自然风光 1.提出问题:这么高的地方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登上“世界屋脊”,看个究竟。2.播放:青藏高原自然风光的幻灯片。
3.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至第42页的山水风光图。4.阅读教材第41页地图。
在地图上找到青藏高原上著名的山脉和河流。
5.小结:这里有神秘的雪山,圣洁的水,碧蓝的天,灿烂的阳光和未受污染的耕地、大气和草原,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上人类生活的最后一块“净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登上“世界屋脊”-----领略青藏高原气候
教学目标:了解青藏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教学过程
活动一:登上“世界屋脊”-----领略青藏高原气候
1.提出问题:青藏高原海拔这么高,高原的气候和平原地区相比有什么不同?
2.阅读教材第43页,教师讲解。气温低。
说明:地势越高的地方,气候就寒冷,海拔每上升1000米,温度就降低6摄氏度,所以地高天寒是青藏高原典型的气候特征。牦牛和青稞是适应这种高寒气候的特有物种。
空气稀薄、日照强。
说明: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阳光辐射强,日照时数多,所以这里又是全国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地方。
看教材第43页“布达拉宫”图,讲解“日光城”。活动二:走近藏民的生活
1.提出问题:在青藏高原这样特殊的环境下,你知道藏民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吗?了解一些有关藏民生活的情况吗?
2.阅读教材第44页至第45页图文。3.说一说:藏族人民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生产方面:牧业为主;种植耐寒农作物----青稞。
生活方面:藏袍服饰特点;住毡房;吃糌粑;礼节(哈达)。活动三:探究学习---藏族的独特风俗 1.学生在组内交流资料。了解藏民的风俗习惯
2.讨论:藏族的独特风俗和青藏高原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3.教师小结:青藏高原生活的人们皮肤上出现了“高粱红”,她是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是人们长期在高原环境中形成的。
五、课外拓展
自主探究藏民的独特风俗。
9.走进东北黑土地
教学内容:走进东北黑土地 P46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特点及资源状况。
能力目标: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情感目标: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
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教学准备:
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图片。2.《中国地下图》
3.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物产。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我国最北的地方--东北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教学过程:
活动
一、我国最北的地方
1.出示:《中国政区图》教学挂图。
找一找:中国的东北部是指哪里?东北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
2.观察教材插图《东北地区》图。
找一找:东北平原、大小安岭和长白山。
小结: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东北地区三面环山,西部是大兴安岭,北部是小兴安岭,东部是长白山。在大山的环抱中,有一块广阔的平原,叫东北平原,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最北的地方是什么样?和我国其他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有谁去过东北?东北有什么特别之处?和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描述东北。(根据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地描述一下对东北的印象。)
活动
二、这里的土地真肥沃 1.播放:东北黑土地风光。2.阅读教材第47页图文。
(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说明黑土地的肥沃。)3.提出问题:这里为什么有如此肥沃的黑土地呢? 小组交流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阅读教材,教师讲解:黑土地形成的原因。
小结:东北平原在开发以前,到处都生长着茂密的野草。千百年来,野草不断地生长、枯死、腐烂,变成天然肥料,使这里的泥土变成了非常肥沃的黑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东北大森林和气候
教学目标:了解东北环境、气候特点及资源状况
能力目标: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教学过程:
活动一:、这里的森林真茂密
引言:大小安岭和长白山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古松参天,幼林茁壮。有些地方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人们把这里的森林叫做“东北林海”。1.阅读教材第48页图文。2.播放:东北林海风光。
3.提出问题:为什么东北原始森林中的树种多是针叶和小阔叶林,与我国其他地方的森林树种有什么不同?
联系生活经验或自然常识,比较认识东北林海的树种和热带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差别。大兴安岭以兴安岭落叶、阔叶树较多。
说明:树种与气候的关系。
这里冬季漫长而寒冷,9月中、下旬就有霜,第二年4、5月霜期才结束,冬季长达七八个月,7、8月份平原地区才进入夏天。所以林区生长耐寒的树木,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都广为分布。这里树木生长慢,木材坚固耐用。
4.森林宝库。
引言:东北林海是一座大宝库,看看宝库里还有什么宝贝? 学生阅读教材第49页插图。介绍自己了解的东北物产。活动
二、这里的冬天真寒冷。
1.提出问题:你去过东北吗?那里有多冷?在寒冷的冬天,人们是怎样适应这种气候生活的?
2.阅读教材第50页至51页内容,教师讲解。
(通过衣、食、住、行和娱乐等文化活动方面说明东北人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衣:厚厚的棉衣、羽绒服、雪地靴、棉帽、棉手套,“全副武装”,捂得严严实实。
食:吃易于储存的萝卜、大白菜、马铃薯等蔬菜,还可以腌渍酸菜;现在通过建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还可以通过火车从南方运送新鲜的时令蔬菜;吃冰糖葫芦。
住:住火炕;城市有暖气。
行:除了乘车,还有狗(马)拉雪橇。
玩:冰雕、雪雕、滑雪、滑冰、打冰猴、堆雪人等游戏。
3.如果你不是东北人,冬季要去东北,应该做哪些准备?(多穿衣,注意保暖。)
4.如果你是东北人,你有朋友要在冬季来你家做客,向他介绍一下你的家乡吧!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活动一:东北的冰灯艺术
1.播放课件:东北的冰灯艺术让人们赏心悦目 2.小组交流观后感受 3.观看冰灯个工艺过程
4.教师可以教学生自己动手仿照冰灯个工艺过程制作冰花 活动二:探究---东北孩子的游戏 1.播放课件:东北孩子的游戏 2.观看了解东北孩子玩的游戏。
3.说说东北孩子玩的游戏与其它地区孩子的游戏有什么不同? 4.思考:这里的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活动三:了解我国冰上 运动的历史 1.播放课件:我国冰上 运动 2.交流资料,说说你知道的冰上运动 活动三:珍稀动物的保护 学习课文 1.了解东北的物产
2.了解东北的物中及生存状况 3.了解东北的珍稀动物面临的生存危机
10.享受热带风光
教学内容:
10、享受热带风光 P5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热带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及其资源状况。
能力目标:了解热带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情感目标: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热带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及其资源状况,热带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教学准备:
1.海南或西双版纳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的短片或幻灯。2.《中国地区图》。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四季常青的地方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热带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及其资源状况。教学过程:
活动
一、享受热带风光
1.阅读教材第53页至第54页图文。
2.播放:反映海南或西双版纳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的短片。3.联系实际:有同学去过海南或西双版纳吗?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内容
海南之旅:去过的季节;对气温的感受;对阳光的感受;对四季常青的椰林的感受;有哪些热带水果?口感和家乡的水果有什么不同?
西双版纳之旅:
描述热带雨林景观特点;热带动植物与东北(或自己家乡)的区别。活动
二、识图
1.出示:《中国政区图》。
找一找海南和云南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找到北回归线,看看北回归线以南还有哪些地区? 2.讲解:热带的范围及形成原因。
三、探究环境与人生活的关系
提出问题:你在热带地区发现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会是这样?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什么有关系?
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闻,并分析上述问题。(如,一年种植三季水稻;人们戴斗笠劳动等。)
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热带地区发现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了解热带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教学过程:
活动
一、探究热带地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1.学习课文55页
2.说说热带地区的气温,农作物的生产特点? 3.说说热带地区的水果生产特点?
4.说说热带地区的人们出门或劳作时是怎么的?
5.提出问题:你的家乡的生产和生活与热带地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是这样?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什么有关系?
活动二:小组学习探究祖国不同环境下的人们的生活
引言:我国领土辽阔,地区差异很大,除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四个地区外。你还想知道我国其他哪些地方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呢?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区,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进一步学习和探究吧!
1.交流讨论。
2.分学习小组,选出要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渠道。3.分配任务,落实责任。4.小组成员分头搜集信息。
5.小组内交流分享,加工整理信息、整理学习汇报材料。6.交流发表会。
7.小组活动评价(自评、组员互评和其他小组评价结合)。
三、课后小结。略
第四篇:人教版五下思品教案
1、感受集体的温暖
教学目标:
1.懂得只有集体成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一个温暖的班集体。
2.养成自主管理、民主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
3.感受集体温暖,进一步增进热爱集体的情感。教学过程:
1.导入。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插图和文字“真情互助”。教师提问:“张明走到台前给大家鞠躬时,可能想到了什么?”(对全班同学深深的感激,为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感到温暖。)
2.全班讨论。教师引导:“你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班集体里?为了将我们的班集体建设成优秀班集体,大家应该如何去做?”请学生自由发言。
3.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班级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友好交流与合作是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条件。如果哪个同学有困难,大家都来关心,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大家都会感到很温暖。在你生活的班集体里有没有发生过‘真情互助’的感人故事?”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给予他人帮助的快乐和得到他人帮助的喜悦上,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班集体的可爱之处。
4.阅读与讨论。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小文说的一段话。教师引导:“老师是我们班集体的一员,为了帮助我们健康成长,班主任老师时刻都在关心、爱护着我们。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师,让老师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呢?教科书上的同学们做了一件事,让我们来看一看。”请学生边读教科书第3~4页的文字边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下列问题进行引导:“同学们准备搞些什么样的活动?他们是如何做的?你们对他们的活动计划有什么意见?你们对这样的活动有什么设想和建议?”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2、在集体中成长
教学目标:
1.提升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尝试自己处理和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
3.强化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学校纪律的意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引导:“作为集体的一员,同学都愿意为集体做好事,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2.阅读与讨论。教师引导:“今天,我们不仅要解决教科书中‘红领巾信箱’中提到的问题,还要打开我们班的‘心里话’信箱,并在下节课召开‘我的心里话’发布会。让我们先从教科书中乐乐所在班级同学的来信开始吧!”
教师请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5~6页上同学们的“苦恼”,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体会。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懂得在班集体中,同学间应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3.小组探究。教师拿出课前搜集到的同学中的“心里话”,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也可以让各个小组阅读事先准备好的故事,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教师在巡视学生的讨论时,应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的妥当性。
4.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发布会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心里话”发布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说“心里话”,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说解决的办法,同时引起全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3.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和总结。
3、展示集体的智慧
教学目标:
1.知道集体的成功与荣誉必须依靠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2.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初步知道设计徽章及网页标识的一些常识,通过设计班徽,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了解学生网上学习的情况,并让几名学生谈一谈他们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体会。
2.阅读与讨论。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页的文字,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制作网页标识?制作网页标识有什么要求?”
3.欣赏与探究。让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7页的文字和插图,并对书上的标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提问学生:“怎样才能制作出好的网页标识?”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达成以下共识:应该能够反映出本班的特点,代表班集体的团队精神;还应该设计得美观大方,等等。
4.讲解与练习。教师说明:“设计网页标识可以借鉴旗帜和徽章的制作过程与方法,它是依靠集体智慧完成的。一个好的图案,往往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出来的,而且大多曾经做过许多次的修改,使之不断完善。”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7页和第8页的练习,帮助学生通过了解旗帜、徽章的制作过程及涵义,进一步感悟到应该如何设计网页标识。
5.小组准备。让学生欣赏教科书第8页的网页标识。在欣赏之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协商,为班集体精心设计自己满意的网页标识。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当提出自己的建议。
6.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下次的交流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相互交流做准备。
2.全班交流。通过各小组的相互交流与评议,评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
3.教师点评和总结。
4、我为集体添光彩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乐于为集体做贡献。
2.学会观察与思考,为集体的进步出主意想办法,培养主人翁责任感。教学过程:
1.导入。展示或播放集体参加比赛活动时的照片或录像。教师引导:“集体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为集体添光彩呢?”
2.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0页乐乐和教师的对话,并讨论“班集体需要做的事情”“我能为集体做的事情”,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并尽自己的所能为集体贡献力量。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为集体服务,除擦黑板、摆桌椅、出板报、向学校广播站投稿、为同学解答学习上的问题以外,还有哪些?”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讨论教科书第10页的四个问题,并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引导,特别是帮助学生分析“很少有人做的原因”,认识到关心集体需要坚持,需要付出。
4.自由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讨论班集体的优点与不足,并为争当优秀班集体提建议。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归纳整理,要帮助学生具体而准确地思考和认识自己班级的实际状况、与优秀班集体的差距、为了争取优秀班集体应当做些什么等。
5.教师总结:“建设一个好的集体,为集体添光彩,人人有责。今天,许多同学为集体提的建议都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相信在每个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集体会更加进步。”
5、自主选举班委会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民主选举。
2.了解民主选举的基本程序。
3.初步感受参与民主选举的意义,形成积极的现代民主参与意识及能力。
4.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2页的课文,然后提问学生:“我们班从前的班委会是如何产生的?你们对自己选举班委会有什么看法?”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全班讨论。教师引导:“由同学们自主选举班委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全班同学都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并得到锻炼。但自主选举也是一件有一定难度的事情,所以今天我们就进行专门的学习,看看应当如何进行民主选举。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12~13页,看看为了把班委会选举活动搞好,教科书上的同学们都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请学生自由发言。(他们征求了老师的意见,请教了高年级同学,进行了专门的讨论,确定和公布了班干部的职务和职责,产生和通过了专门的选举程序等等。)教师可以根据讨论中反映出来的学生的疑问做进一步说明,比如为什么要按照程序进行(保证选举的公平和公正)等。
3.小组活动。教师布置任务:“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自主选举这种形式,我们要在下次课上模拟进行选举活动。今天小组活动的内容,就是为这次模拟活动制定一个选举程序。请同学们参照教科书第13页上的程序,每个小组也提出一个选举程序。既可以采用教科书上的程序,也可以有所改变,但每个小组必须提出自己的理由。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选举程序,提醒他们参考教科书及教师提出的要求。
4.全班活动。每个小组介绍本组提出的程序,并说明理由。教师说明:“下面,根据教科书上的程序和每个小组的程序,通过全班讨论,我们确定一个正式的选举程序,下次的选举将按照同学们自己确定的程序进行。”
5.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总结,并布置家庭作业。
6、每个同学的权利
教学目标:
1.体验并思考民主选举的完整过程。
2.懂得成为被选举者和选举者都是自己的权利。
3.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教学过程:
1.导入。检查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
2.模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按照上次课确定的程序进行班委会选举。教师应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环节,并适时地在活动中穿插讲解和讨论,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
候选人提名。可以给学生一些酝酿时间,要将所有被提名人的名字都记录下来,可以写在黑板上。讲解和讨论的要点包括:是否同意所有的同学都有资格成为候选人,提名自己对不对等。竞选演说。包括候选人向大家做介绍,以及回答大家的问题。讲解和讨论的要点包括:竞选演说应包括哪些内容(准备竞选什么职务、自己具备什么条件、如果当选准备怎样工作等),怎样才是好的竞选演说,竞选演说对大家最后投票会有什么影响等。
投票表决。可以先研究讨论教科书上投票选举的过程,选举监票人、唱票人、计票人等,然后由教师引导进行投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填写选票 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投票 每个学生将自己填写好的选票投入选票箱;计票人在黑板上按照选票格式写出班委会的各项职务,以及相应候选人的姓名。
唱票 监票人和唱票人一起唱票,计票人根据唱票人所报姓名在黑板上候选人姓名下计数,可用“正”字表示。
统计 监票人和唱票人协助计票人统计每位候选人的得票数,并标出每个职务得票最多的人。
宣布结果 应说明每个人的得票情况、选举是否有效、最终的当选者是谁等。例如:“根据大家投票的结果,新的班委会产生了,他们是„„我们要向模拟活动中产生的班委会同学表示祝贺。虽然是模拟活动,但大家都很投入,也很认真。活动是模拟的,但同学们的收获却是真实而丰富的。”
讲解和讨论的要点包括:为什么要分别有监票、唱票和计票,选票为什么不记名,等等。
5.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7、大家都来参与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2.学会思考集体发展的得失。
3.增加对集体的责任感。
4.提高对于班级事务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1.导入。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上方的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做好班级工作,仅仅选出班委会是不够的,不能只依靠班委会的几个人,而要靠大家的参与。今天,新的班委会和所有的同学一起,来探讨如何做好我们的班级工作。”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19页的内容,并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讨论。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你们认为教科书上新的班委会的计划怎么样?你们对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提出的补充和反对意见怎样看?你们对小文提出的问题怎么看?咱们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你们怎样理解老师关于权利所说的话?”
3.介绍与提问。请新当选的班委会向全班公布自己制定的计划。在介绍过程中应允许其他同学就不明确的方面提出问题。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计划,并对计划提出具体意见。学生提出的意见应当明确具体,修改和补充均可。
5.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讨论的结果,班委会成员做记录。
6.教师总结。鼓励班委会吸收学生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布置家庭作业。
8、社区民主生活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知道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是农村和城市共同的发展方向。
2.了解直接选举所带来的各种积极变化。
3.进一步增进对于民主选举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教学过程:
1.导入。“前几节课,我们通过大家提名、大家投票的方式选举了班委会。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地方也通过这样的方式选举带头人?(村委会和居委会)同学们还共同讨论了班级建设的计划,这就是‘民主管理’。不过,班集体的民主管理不仅是讨论计划,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究竟应当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人们是怎样做的。”
2.讨论活动。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0~23页,然后提问:“虎子的来信与乐乐和他的同学们的调查都提到民主管理的方法,具体有哪些呢?”引导学生参照教科书里面所提到的具体事例来说明,比如,村委会的通知说明了遇到大事要大家共同讨论,不能几个人说了算;村委会的账目公开,是接受大家的监督,可以避免乱花钱;自己制定道德公约,能够促进村民自我约束,等等。
3.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村委会和居委会采用的方法,哪些是在班级里进行民主管理可以采用的;教科书上乐乐和他的同学们从居委会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怎样做等。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推举代表介绍讨论的结果,其他组员可以做补充。教师通过评价,鼓励学生付诸实践。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9、人民的代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共和国、公民、人民代表三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3.知道人民代表是代表人民利益的。
4.初步了解人民代表的工作方式。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3页上方的课文。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共和国”“公民”“人民代表”三个概念,请学生就自己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必判断正确与否。教师应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就是要帮助他们深入认识和理解这三个概念。
2.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讨论上述三个概念。
共和国 “是一种国家性质,即国家是什么样的。除了共和国,还有其他体制的国家,如封建国家。我们国家几千年来一直是封建国家,而共和国是没有皇帝、国王的国家。封建国家是属于君主的,共和国则是属于人民的。”
公民
“在封建国家,国家的主人是皇帝、国王等君主。在共和国,国家的主人是公民。那么,什么是主人?同学们认为主人是什么样的人?”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进行思考,引导他们得出如下意见:“主人是可以做主的人,比如决定各种事情,在家庭里如要不要买房子、买什么样的房子、买什么地方的房子,要不要让孩子参加围棋班,假期是回老家走亲戚还是外出旅游,只有自己家的人才能决定(小学生也是小主人)等,外人不能替家庭的人做决定,这个家庭的人才是主人。又如,有的同学可能养过小猫、小狗等宠物,对于这些宠物,你们就是主人,你可以决定是不是带它出去、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去,决定喂它吃什么、什么时间替它洗澡等,总之替它决定许多事情,甚至决定它的命运―――是不是把它送人等。”
“作为国家的主人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要管理国家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要对国家负责。我们国家的主人是所有的公民,所有的公民都要管理国家,对国家负责。而在封建国家,只有国王或皇帝才能做决定,而且他可以决定所有人的命运。”
“公民怎样管理国家的各种事情呢?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一种,就是自己直接参加投票选举,比如自己选举居委会、村委会,直接参与决策;又如,虎子所在村的全体村民投票决定开办土豆加工厂等;再如,同学们自己也亲身经历了选举班委会的活动,自己投票选出了班旗和班徽。不过,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让每个公民去讨论、决定和投票,是不是可能?”请学生参考教科书进行发言,将他们的意见引导到选举代表的答案上来。
人民代表 “所有的公民都有权利对国家的事情提出批评和建议。但是,我国有13亿公民,不可能所有重大的事情都让大家停下自己的工作去讨论、决定,所以必须选举代表。人民代表就是由公民选举出来,代表公民参加国家或地方管理的人。”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再学习教科书第23页的课文。
3.阅读讨论。教师提问:“人民代表是怎样工作的?”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3~24页,通过提问确认学生基本清楚了学校门口设立安全标志的过程,尤其是小学生和姚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并且用左侧方框中的文字加以强调和概括。
4.小组准备。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任务:“同学们从教科书上了解了人民代表是怎样工作的,我们每个小组在下次课上要完成一个任务,通过模拟活动,表现一位人民代表代表公民对地方或者国家的事情提出建议。”教师应提醒学生参考教科书中提到的姚老师是怎样做的,人民代表工作的基本原则―――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然后让学生准备。教师巡视并为学生提供帮助。每个小组应当有一个同学模拟人民代表,其他同学模拟普通公民。要表现出通过公民向代表反映意见、提出要求、人民代表了解情况、写出提案、告诉公民自己准备怎样在代表大会上提出等完整的过程。教师应提醒学生,要设计好在自己的小组中普通公民是什么人,应当与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和要求一致,比如,农民反映假种子问题、某地居民要求本地的企业解决排放污水问题等。
5.教师小结,对学生的活动做必要的提示,布置家庭作业。
10、“法”在我身边
教学目标:
1.了解与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法律。
2.知道法律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与每个人相伴终身。
3.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4.知道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权利和义务。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三年级学习有关规则的内容时,教科书上曾经提到过法律,并有一个简单的解释,现在谁能说一说,什么是规则,什么是法律?”请几个学生回答。(规则是人们共处时共同制定和遵守的要求,法律是最大的规则。)
教师告诉学生:“你们经常从电视、报纸、广播中听到法律这一概念,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关系。首先,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法律与我们小学生的关系。”
2.全班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5页的两幅图画及相应的文字,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加以引导,以便使学生的意见具体准确。比如两幅图中成人的做法对不对,是否违法,哪部法有相关的规定等。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说明和补充。
3.伙伴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5页下方民警的话,并提问学生,是否见到过,或者自己有过民警叔叔提到的小学生违法的行为;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看法。教师给学生一些时间,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请他们发表意见。
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进行评价,解释什么是“训诫”(批评、学校处分等),并鼓励学生今后遵纪守法,做优秀小公民。
4.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法律与小学生的密切关系。布置家庭作业。
第二课时
1.导入。请学生欣赏并阅读教科书第26~27页的图画、照片和文字,并提问学生:“这些内容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应肯定学生回答中合理的方面,告诉他们,这节课要学习更多的有关法律的内容。
2.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科书第26~27页的图画和文字,就每一幅图画及文字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这个法律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内容?教师可以逐一提问学生,看他们是否真正明白了,并加以补充、解释和说明。
3.教师强调:现代社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法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法律伴随着人的一生,所有的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法律。阅读教科书第27页上方小文的话。
4.阅读与讲解。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27页的内容。
教师讲解:“前面谈到了,在共和国,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的安全、利益都有充分的保证,然而如何保障呢?最根本的保障就是靠国家的宪法。”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8页教师的话,告诉学生:“人民选出的代表制定宪法,整个国家,每个机构、单位和个人都按照宪法行动,同学们经常听到的‘依法治国’就是这个意思。宪法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简单解释权利和义务:权利―――可以做什么,义务―――必须做什么)。教科书第28~29页的内容,就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部分权利和义务。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照片和文字,提到了哪些权利和义务?”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补充,并将答案分别写在黑板上。权利包括:(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平等地劳动、生活和受教育的权利,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被救助的权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其他的义务。
“从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了解了我们国家的许多法律,它们与宪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既然宪法已经确定了公民的各种权利和义务,为什么还要有各种各样其他的法律呢?”(因为宪法是根本大法,不可能把每项权利和义务都解释得非常具体清楚,因此,要根据这些权利和义务制定更详细的法律。比如,宪法中规定公民有纳税的义务,根据这一条,就制定了所得税法;宪法中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根据这一条,就制定了各种教育法。所以说,宪法是“根本大法”。)
教师提问学生:“是不是只有共和国才有法律?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有没有法律?那时的法律与今天的法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也有法律,但那时的皇帝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律是君主统治人民的工具,在内容上主要是限制人民,要人民服从。如必须做什么、不许做什么,如果触犯了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等。只有义务和被惩罚,几乎没有权利。现代的法律不同,因为公民是主人,法律是公民通过代表大会自己制定,并以此来管理国家的。它不仅规定了义务,而且规定了权利,比如受教育的权利,公民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是古代的法律所不能比拟的。
4.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11、秦汉一统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理解统一对国家发展的好处。
3.学会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
4.学会计算历史年代。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0页的课文。教师提问:“课文里的问题和赞叹,你也曾经有过吗?你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吗?下面的图你见过吗?它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交流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知识及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导读图的理解:“这支阵容齐整、装备齐备、威风凛凛、气吞山河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似乎在向我们展示秦始皇当年无往不胜的浩荡军队,显示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盛和文明。”(板书课题)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并对每一句话的内容做简要的提问和说明,帮助学生了解秦朝和汉朝分别是我国历史上的第几个朝代。
3.理解与计算。(1)让学生查看教科书上的历史年表,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并给予说明解释。(2)请学生计算一下秦朝至汉朝共经历了多少年。(3)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明确谁是谁非,应借此介绍公元纪年的计算方法:以公元1年―――公元元年为纪年开始的标志,由元年向后推算,称为××年。由元年向前推算,称为前××年。每十年为一个年代,每百年为一个世纪。请学生想一个办法,用一个图表来表示公元纪年的方法,并想一想它与数轴有什么不同(无零);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其间共相距多少年(325年);秦朝至汉朝共经历了多少年(440年)。
4.讲解与思考。教师提问:“你能从课题中看出,秦汉440年的历史特征是什么吗?”(统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3页上面的课文后,简单讲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然后出示战国七雄分布图,并做讲解:“秦王嬴政继位时,与秦国并立存在的还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他运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一举统一了中国。”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叫“第一个”“统一的”。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多民族”和“统一”的意义。(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秦汉时期都是统一的国家。)
5.模拟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项内容(文字、货币、度量衡、道路等)讨论统一的意义,并准备向全班做介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品表演等形式把讨论的结果表现出来。并组织学生讨论:“统一有什么好处?不统一行不行?你能从教科书第32页的故事和大家的模拟表演中得到答案吗?不统一文字行不行,统一有什么好处?”(统一结束了战争的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而安定的社会才能够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
6.讲解与讨论。请学生讨论秦始皇名字的由来。教师可做如下补充:“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觉得如果再用王等称谓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认为自己统一了天下,功绩卓著,‘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就将两者合二为一,叫做‘皇帝’。他自认为是第一个皇帝,历史称他为‘始皇帝’。虽然,秦始皇自称是第一个皇帝,以后二世、三世、万世一系,子子孙孙传下去,可是,秦朝只经历了15年就灭亡了。”
7.思考与评价。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3页乐乐的话,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秦始皇。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教科书第33页教师和乐乐的话展开讨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发言,客观地评价秦始皇。(秦始皇的统一,使中国结束了连绵不断的战争。由于没有战争,人们的生活安定,社会财富可以积累,为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秦始皇还有另外一面,即他是一个非常残暴的统治者。)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进行巡视,并用上面括号中的要点加以启发,鼓励他们在发言中加以论证。教师应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8.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12、唐朝盛世
教学目标:
1.知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2.知道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是什么时候?盛世的唐朝是怎样一种状况?”教师简介:唐朝(公元618―917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
2.讨论与讲解。学习有关唐太宗的内容,全班交流:“关于唐太宗,你知道多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的补充说明:
李世民被称为中华帝国的千古一帝,为唐朝的第二位君主,他是高祖李渊的次子。唐太宗即李世民,“世民”的含义是“济世安民”。
唐太宗受到历代帝王将相和百姓的推崇与赞美。唐太宗在位共23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当时世界上领先地位。
3.探究与交流。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关于唐太宗的简单介绍,并通过以下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从这篇短文和你从其他地方了解到的,你能否说出唐太宗治理国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吗?你最欣赏他的哪些地方?为什么?你怎样理解‘皇帝好比是船,老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也能把船打翻’这句话?你怎样理解‘任人唯贤,取人之长’这句话?它有什么好处?”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故事。教师提问:“什么叫‘纳谏’?什么叫‘进谏’?(谏,是意见、主张,臣子对皇帝提意见叫做进谏,皇帝倾听意见叫做纳谏。)什么叫‘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你觉得魏征这句话有什么道理吗?在你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事情由于‘兼听’带来了好的结果,哪些事情由于‘偏听’而造成了不好的结果?魏征常常顶撞唐太宗,而唐太宗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把他比做自己的一面镜子,从中你是否体会到了唐太宗与众不同的地方?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4.教师总结:“由于唐太宗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秩序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布置家庭作业。
13、世界在发展,生活在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的区别。
2.初步体验和认识工业化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
3.学习运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工业化,认识中国的近代史。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谈一谈对爱迪生的认识和了解,并比较与教科书上的介绍有什么不同。
2.自由讨论。肯定学生对爱迪生这位科学家的了解,并告诉学生,爱迪生是对工业革命以及后来的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48页的课文,并提问学生“什么是工业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工业化。
你们穿的鞋子、衣服是从哪里来的?(工厂制造出来的。)
在工厂里是怎样制造的?(工人用机器生产出来的。如果有的学生了解有关情况,请他们讲一讲生产流水线等情况。)
那么,在人类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一直是这样的吗?在古代,人们是怎样得到鞋子和衣服的?(自己制作或者由鞋匠、裁缝制作。今天虽然也有,但却很少。)
自己制作与用机器制作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利用机器制作,效率会大大提高,产量可以大幅度提高,还可以降低成本。)教师告诉学生:“鞋匠、裁缝是靠自己的技术用手工生产鞋子和衣服的,因此人们把这种生产叫做手工业。工业化,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的手工和技术进行生产,它的标志之一就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在蒸汽机之后,人类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明,而且有许多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科书上有两个年表,列举了一些发明,下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
3.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从年表中选择一或两项发明进行讨论:它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教师巡视并适当地提供帮助,提醒学生向全班汇报时要以具体的问题来说明。比如:一位鞋匠一天做一双鞋子已经是很快的了,如果采用蒸汽机带动机器,会怎么样;过去纺线用小纺车,一天纺的纱不够做一件衣服的,如果用纺织机呢;没有天花疫苗时,一旦天花流行会怎么样,等等。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进行评价,强调工业化对人类进步的意义。布置家庭作业。
14、血与火的时代
教学目标:
1.知道在欧洲历史上重要的探险对于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意义。
2.学会全面地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
3.粗略了解一些著名的探险事实。教学过程:
1.导入。提问学生有关哥伦布、麦哲伦的内容,请他们就自己了解的内容进行发言。教师应肯定学生的发言,并告诉他们在今天的课上将会了解得更多。
2.探究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46页的课文。教师强调:“课文告诉我们,欧洲有大约1000年左右的时间是处于宗教统治之下的,发展非常缓慢,也相当落后,但是到了14―15世纪开始发生变化。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就是重要的标志。为什么他们的探险那么著名,一直到今天还被人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行探究。”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引导他们得出括号中的结论,鼓励他们在讨论中参考教科书。教师还可以将地球仪或自制的代用品发给学生,鼓励他们在思考和发言时利用地球仪。教师也应充分地利用地球仪启发学生。
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得到了什么结果?(“发现”了美洲大陆,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发现要加上引号?(因为美洲大陆本来就存在,只不过当时的人们不知道。)教师可以参照资料库的有关内容对这两位探险家做简要介绍,并注意对学生在导入活动中的发言做补充或修正。
“海洋不再是障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过去人们对于自己居住的陆地以外的地方并不了解,不知道海洋的另一端是什么,也很难直接与居住在遥远地方的人们相互交往,但是在哥伦布和麦哲伦的伟大探险之后,人类可以在海洋中航行,往来于各个大陆之间。)
在哥伦布、麦哲伦之前,各个洲居住的人们有没有来往呢?是怎样来往的?(有来往,主要是通过陆地上的道路。)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到中国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带到了阿拉伯国家,然后又带到了欧洲,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比较一下陆地交流与海上交流有哪些不同?(利用地球仪,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首先,使得交流更加方便、直接,比如,从中国到埃及、从中国到欧洲、从欧洲到印度都是不可能直接到达的,因此往往要通过许多国家一次次交易,价格会越来越贵,而且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有战争,交流很容易中断。其次,用来交换的物资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没有火车、飞机的时代,一艘木船也可以运送几千千克的物资。但如果是陆地交流,只能用马、骆驼等,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又如,速度加快。过去骑马每天最多走几百里,而且晚上必须休息,而在海上只要几个人轮流工作就可以昼夜航行等。)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像。
海上交流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参考教科书第46~47页的内容得出答案。
为什么本课题的名称是“血与火的时代”?(欧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掠夺财富、贩卖奴隶、不平等交易、侵略等,给非洲、美洲、亚洲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3.教师总结要点,布置家庭作业。
15、罪恶的战争
教学目标:
1.知道西方殖民者蓄谋已久的企图,卑鄙的英国人用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知道1840年我国在那场罪恶战争中所遭受的欺凌和所蒙受的耻辱,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道列强的强盗行径,了解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振奋民族意识。
3.知道中国人民面对侵略的英勇反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生产的发展,刺激了各国贸易的发展。他们积极开展航运贸易,大力开拓殖民地,占领市场,进行掠夺。当然,他们也把触角伸向了文明富裕的中国。可是他们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没有占到大便宜,于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一个罪恶的阴谋出笼了。”
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5页及第56页上部的课文。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
“祖国的屈辱、民族的灾难是怎样造成的?列强是怎样敲开中国的国门?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
教师总结:“19世纪初年,西方列强用罪恶的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是用一种名叫罂粟的植物果实中的浆液熬制出来的毒品。人们吸食以后,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形成毒瘾,腐蚀身体和精神。西方列强把这种害人的东西走私运进我国,骗走我国大量的白银。教科书第55页的内容告诉我们,从1800―1840年的40年间,英国走私到我国的鸦片就有40多万箱,从我国掠夺了三四亿银元。大量的鸦片严重地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使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中国陷入了‘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局面,面临深重的灾难。”
3.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6页上部关于鸦片来源及危害的课文。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根据你所知道的,说说毒品对人的巨大危害。”
4.讨论。“英国商人为什么把在英国禁吸的鸦片偷运到中国,诱使中国人吸食?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英国商人深知鸦片的毒害作用,他们就是利用被诱使吸食鸦片上瘾的中国人所产生的依赖性,不断扩大对中国的鸦片走私贸易,大量地骗取中国的钱财,腐蚀中国人的身心,达到控制中国、不断掠夺中国的阴险目的。所以课文里用了‘卑鄙’二字来说明英国殖民者的阴险,实在是再准确不过了。”
5.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9世纪初期,英国殖民者精心策划的卑鄙阴谋,利用走私的手段对中国大肆开展鸦片贸易,大量地骗取中国的钱财,腐蚀中国人的身心,阴谋达到控制中国、不断掠夺中国的目的。”
第二课时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19世纪初年,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为了达到控制中国、不断掠夺中国的目的,对中国大肆开展了卑鄙的鸦片毒品走私贸易,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衰败。面对列强精心设计的深渊,中国人怎么办呢?”
2.教师讲授:“大规模的鸦片贸易,不仅使中国的白银源源外流,而且有许多中国人大量吸食鸦片,沾染上毒瘾,身体和精神都被腐蚀,形同骷髅。这时清政府中,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大臣上书道光皇帝,主张严禁鸦片。”
3.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6页下部和第57页的课文及插图。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为什么会得到广大军民的热烈拥护?林则徐禁烟的方法为什么这么复杂,一把火烧掉不是很简单吗?”
教师总结:“广州地区是英国商人走私鸦片集中的地区,广东的军民耳闻目睹,甚至是身受鸦片的毒害,亲身感受到了英国商人的恶毒,早已是义愤填膺了。现在终于有了主持正义的官吏来解决鸦片问题,揭发英国商人的阴谋,领头反击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在爱国和民族情绪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广大军民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支持林则徐的禁烟主张。”
“鸦片这种毒品不像其他物质,它在燃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烟气会对人造成危害,燃烧以后所产生的灰烬易燃有毒,所以不能够简单地一把火烧掉。林则徐虎门销烟,将鸦片用盐水浸泡后,用生石灰煮沸的方法,造成鸦片、盐、石灰和海水混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反应,彻底地消除了鸦片的毒性,所产生的渣沫再也不能够被吸食,海水的退潮把这些废渣排入大海,整个过程不会对人造成危害,销毁得十分干净。这既是对英国商人有力的回击,又反映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4.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虎门销烟图”。
教师讲述:“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以后,立即下令收缴鸦片,驱逐外国鸦片商,缉拿烟贩,严令进口船只写出书面保证:‘永不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收缴了鸦片1188127千克。1839年6月3日开始,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上销毁鸦片。在海滩上挖出了两个很大的方形水池,池中灌满了海水,成箱的鸦片被切碎了倒进水池中,再倒进生石灰,水池中顿时沸腾起来,热气蒸腾,列强用来毒害中国人的罪恶的鸦片就这样被销毁了。虎门海滩上,人山人海的围观人群发出了雷霆般的欢呼声。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进行了23天,销毁了全部收缴的鸦片。”
5.全班讨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这一壮举洗去了给中国带来的耻辱,充分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
6.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及插图。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
“恼羞成怒的鸦片贩子和英国政府怎样对待林则徐发动的禁烟运动?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了的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个怎样的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在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事迹中,可以向学生介绍老将关天培抗英献身的故事,介绍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事迹。
教师讲解:“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人民开展的禁烟运动,粉碎了英国等列强利用鸦片掠夺中国财富的美梦,英国依靠其坚船利炮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最终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南京条约》规定了割让香港岛。我们在上个学期学过的‘游子回家’一课中介绍的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的香港,就是那个时候被英国侵略者强占去的。《南京条约》还规定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5个通商口岸等屈辱条款,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词的含义。“殖民地是一个国家被其他国家统治。中国虽然没有完全被某个西方列强所完全统治,没有彻底沦为殖民地,但是,当时的中国政府软弱无能,与多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所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是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革命果实被野心家袁世凯篡夺,此后的历届政府,也都没有真正完成反封建任务,没有真正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国社会实际上还被很严重的封建制度所统治。”
7.自由讨论。阅读教科书第58页讨论标识所引出的问题,以及下面的相关链接,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看法。
8.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面对英国卑鄙的鸦片走私贸易阴谋,林则徐发动的禁烟运动得到了广大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虎门销烟的壮举给英国人以有力的打击。恼羞成怒的鸦片贩子和英国政府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最终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布置家庭作业:就教科书第58页的讨论标识中的问题及刚才的讨论,写出自己的答案。
16、走访遗迹看历史
教学目标:
1.知道帝国主义对中国野蛮侵略的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斗争,以及英雄人物的事迹,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上一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请你们说一说《南京条约》的内容。”
2.导入。“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由于列强无耻而且凶残地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遭受了空前的耻辱,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的民族,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尊严,面对强权,无所畏惧,开展了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在鸦片战争中就出现了林则徐、关天培和三元里抗击英国侵略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和感人事迹。在这以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
3.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9页的图片。“在当时中国的国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这座历时150多年修造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以其优美的风景、精良的建筑、丰富的收藏著称于世,被誉为‘万园之园’。但是,在140多年前的1860年,英法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后攻陷了大沽口炮台,占领了天津,直逼北京。10月18日,在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英法联军在连续两天疯狂地抢掠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之后,又焚烧了中华文明的瑰宝,毁灭了这座综合了中西建筑艺术,聚集了无数古今艺术珍品,全世界少有的壮丽宫殿,制造了一场人类文明的大劫难,犯下了万劫不复的罪行。”
4.同桌阅读。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59页小文的日记“凭吊圆明园”,然后以同桌为伴,观察该页圆明园西洋楼残景的照片,并与左下角的原景观图进行比较,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请几组同桌发表意见。
5.教师总结:“在国家强盛的时候,我们有能力创造一个建筑奇迹。当国家衰败的时候,我们连保护它的资格和能力也丧失了。国家的强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关系到祖国文化财富的命运,我们应该牢记国耻,树立振兴中华的志向!”
17、屈辱的条约
教学目标:
1.知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2.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历史危机。
3.思考中国富强的道路和途径。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英法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日本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加上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没有一次战争不以中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随之而来的就是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中国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
2.阅读教科书第61页和第62页上部的课文及插图,了解《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的卖国条款。
3.教师讲授:“尤其是1900年6月,英、法、俄、德、意、奥、美、日组成了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8月又攻占了北京,与清政府勾结在一起,疯狂地镇压了英勇奋战的义和团运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了义和团运动之后,各列强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更是把中国社会进一步推向了灾难的深渊。”
4.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2页表格第三栏中的内容,了解《辛丑条约》规定了哪些屈辱的卖国条款。同桌之间讨论:“当时,清政府一年的收入约8000万两白银,全国有4亿多人口,算一算,要还清《辛丑条约》的赔款,每个中国人要负担多少?”
5.课堂练习作业。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体会,完成教科书第62页的作业。
6.小组探究。分小组阅读教科书第63页的时局图,讨论其中的含义,思考这幅图说明了什么。教师巡视并适当帮助学生。
7.全班交流,各小组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予以补充。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不言而喻――指时局图显示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瓜分中国的野心;一目了然――指时局图表明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8.教师总结:“19世纪末,列强加剧了对中国的疯狂掠夺,纷纷在中国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妄图瓜分中国,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在危机关头,中国人民逐渐觉醒,不间断地进行着顽强的探索,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18、天下为公
教学目标:
1.了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英雄事迹,崇敬革命先辈,振奋民族意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2.知道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教学过程:
1.导入。“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的疯狂侵略和一系列丧权辱国屈辱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国力越来越衰败。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许多仁人志士苦苦追寻救国之路,但大多以失败告终。但有一位革命者从来没有气馁,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最终领导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他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4页的图片和文字,向学生介绍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及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无数革命志士献出了生命,他们的事迹不仅仅是历史,而且鼓舞着无数的后人。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民主革命英烈的事迹,如陆皓东、鉴湖女侠秋瑾、林觉民等。
3.教师讲述:“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和武昌的新军在湖北武昌发动了起义,取得了胜利,清王朝土崩瓦解了。1911年是中国农历辛亥年,所以这次革命被称做‘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到南京开会,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并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教师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武昌起义图”。
4.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64页的课文和图片,并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讨论:孙中山先生题词的“天下为公”的含义;建立民国以后,废除了哪些封建传统,开创了哪些新的社会风气;除了教科书上呈现的内容以外,还知道哪些内容。(例如:废除磕头礼;废除拱手礼,改行握手礼;解放妇女,妇女可以进入学堂读书受教育,可以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废除缠足等。)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进行补充。
5.教师总结。
19、五四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反对封建势力出卖中国主权的革命运动。
2.体验和感受革命先辈英勇顽强的斗争意志和强烈的民族精神。教学过程:
1.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国的仁人志士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寻找一条民族振兴、救国救民之路,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可是不久,孙中山先生领导取得的革命成果就被袁世凯篡夺,在帝国主义的挑唆和支持下,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潭。在中国的广阔大地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使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水火之中。”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第二段课文,教师要注意讲清以下要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意、奥三国为了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发动的一场肮脏的战争。(2)当时中国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且是“战胜国”。(3)战后在法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实际上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一次分赃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却反而要把战败国德国在我国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4)当时的北洋政府中的亲日派卖国贼竟然命令中国代表在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5)消息传到了国内,举国上下群情激愤。
3.小组讨论:“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能够向中国提出如此无理的要求?”
4.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的后三段课文。教师可以把参加五四集会的群情激愤的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的故事补充介绍得详细。
5、小组讨论:“五四运动的壮举说明了什么?”然后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交流,教师主持。讨论后,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右下方“豆博士”的话,知道我国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既是为了对1919年青年学生爱国壮举的纪念,也是要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永远铭记这次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
6.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并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五四运动图”。
20、开天辟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是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了解老一辈共产党人的英雄事迹。教学过程:
1.导入。“中国的仁人志士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寻找一条民族振兴救国救民之路,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可是不久,孙中山先生领导取得的革命成果就被袁世凯篡夺,在帝国主义的挑唆和支持下,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潭。中国的广阔大地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使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向何处去?就在这个时候,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学生可能不了解十月革命,教师可以做简单介绍:“由列宁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10月,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资料。教师讲授:“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一批具有初步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极大的热情开始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出现了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李大钊主办的《每周评论》、毛泽东主办的《湘江评论》等。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还在各地建立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何叔衡等在湖南长沙发起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会’,周恩来等人在天津组织了‘觉悟社’,这些团体的宣传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在这期间,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规模空前的五四运动。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的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各地的早期共产主义组织深入到工人群众之中,创办供工人阅读的刊物、开办工人夜校、帮助工人组织工会,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播放《国际歌》。
4.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68页的课文和图片。教师讲述,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之下,在五四运动的基础上,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当时,在中国成立共产主义政党被军阀统治者宣布是非法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一定要残酷镇压。所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秘密举行的。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他们了解答案。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12名代表是谁?(12名代表是:毛泽东、何叔衡、李汉俊、李达、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等。)
他们12个人代表着多少党员?(代表着当时全国50多名党员。)
这次大会做了什么事?(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党旗上的镰刀和锤子象征着什么?(象征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表示中国共产党是工农联盟。)
5.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课文“毛泽东的抱负”和乐乐的体会,讨论“毛泽东从青年时期就立下了宏伟的志向,你从伟人的胸怀中感受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然后向全班谈自己的体会。
6.教师总结:“从12名代表、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强大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曲折和流血牺牲。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1、红旗飘飘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创建革命武装的过程。
2.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热爱解放军的教育。
3.感受老一辈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地点?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导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广泛发动了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香港海员罢工,并最终取得胜利;领导广东、湖南许多地区组织了农民协会,开展反对土豪劣绅和减租斗争,农民运动蓬勃展开,毛泽东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孙中山先生接受了共产党的帮助,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广东国民政府开始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革命势力很快从广东扩展到长江流域,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播放并学唱北伐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打倒列强》。
4.教师讲述:“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北伐战争的巨大胜利和革命的迅速发展吓坏了帝国主义和国内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他们选择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作为代理人,在1927年4月12日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搜捕和屠杀共产党人、革命者,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但是,面对敌人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
5.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70页的图片和课文,教师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南昌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8月1日凌晨,共产党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国民革命军2万多人,在江西南昌发动起义,向敌人发动猛烈进攻。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全部歼灭了南昌的守敌1万多人,使南昌城飘扬起革命的红旗。)
南昌起义胜利后又发生了什么?(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军按照计划,撤出了南昌城,并向广东进发,准备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积蓄力量,再次北伐。)
八一南昌起义意味着什么?(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革命军队。)
为什么我国把八月一日定为建军节?(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武装建立的日子,把八月一日定为建军节是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
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南昌起义图”。
在南昌起义后不久,又发生了什么?(中国共产党又在湖南农村举行了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之后又发生了什么?(起义的队伍开进了江西井冈山地区。)
为什么要到井冈山?(毛泽东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去,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因此选择了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是怎么一回事?(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什么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革命的星星之火终于发展为燎原之势。)
5.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70页的图片和课文,同桌之间通过讨论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知道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上“八一”的含义,认识我国威武之师的军旗、军徽。
6.教师总结。
22、地球上的红飘带
教学目标:
1.知道党中央在“左”倾错误统治下,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红军损失惨重,不得不被迫突围,进行长征。
2.知道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3.知道红军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检查复习。让学生说一说南昌起义的经过,以及毛泽东为什么要把秋收起义的队伍带上井冈山。
2.导入。“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国革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武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又有了很大的发展,相继在全国建立了十几个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是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不断壮大、革命根据地的日益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一次又一次地派重兵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
3.讲授与讨论。“面对敌人疯狂的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怎样进行反围剿?”(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成功地进行了四次反围剿,连续四次粉碎了蒋介石的猖狂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采用“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寻找有利战机,在运动中以速战速决的行动各个歼灭敌人”这样一种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的斗争方式,总结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让学生讨论十六字方针。
4.讲授与讨论。“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但是,这时党中央在‘左’倾错误统治下,排斥了毛泽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正确领导,指挥红军‘全线出击’,让红军和处于优势地位的敌人硬打硬拼,红军苦战了一年,没有打退敌人的‘围剿’,自己却损失惨重,不得不被迫突围,进行长征。”
讨论:“红军成功地取得了四次反围剿胜利,为什么第五次会失败?”
5.教师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讲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江西,开始了长征。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敌人布置了四道封锁线。红军浴血奋战,突破了四道封锁线,但是损失很大。在渡过湘江后,红军只剩下了三万人。在这危难关头,在毛泽东的提议下,红军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占领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城。”
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红军什么时候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指图说说长征初期红军的情况。
2.导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城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3.阅读与练习。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72页的课文和图片,然后同桌之间一起完成“查查看”的练习。
4.教师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讲述:“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西北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军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5.故事会。请自愿的学生结合语文课学习过的内容或搜集的其他资料,讲述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
6.阅读。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73页的美文“大渡河上的史诗”。
7.教师总结:“红军历时一年,冲破了敌人重重的围追堵截,历尽了艰难险阻,经过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取得了胜利。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长征是宣传队,它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的道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播下的革命种子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长征的胜利,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朗诵毛泽东的诗词《七律?长征》。
23、在民族危亡的时刻
教学目标:
1.知道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的历史,并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道中国共产党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
3.知道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我国的侵略,侵占了我国的东北和华北的大片土地,威胁北平、天津,振奋学生的民族意识。
4.知道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全面进入抗日战争,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5.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调查、探究活动,不断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以便在后面的学习讨论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歌曲录音《松花江上》,让学生边听边阅读教科书第74页“乐乐的日记”。
2.全班讨论。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它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是一首抗日歌曲,时代背景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被日本占领,人民饱受屈辱。)
“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回事?当时的中国政府有什么反应?(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4页下方的文字。1931年9月18日,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当时的蒋介石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命令中国军队“绝对不抵抗”。东北三省在短短两个月内全部沦陷,日寇占领了东北全境,东北的三千万同胞、一百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丧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由此,日本法西斯开始了对我国东北地区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东北百姓饱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役和蹂躏。)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做了什么?(阅读教科书第74页下方的文字。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
3.教师讲述:“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得到了广泛的拥护。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一万多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英勇的抗日救国大示威。群众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镇压,学生被打伤500多人,但是斗争并没有停止。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响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呼声。”阅读教科书第74页下方有关“一二•九”运动的图片。
“1937年,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同意抗日。自此,才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歌曲欣赏。播放歌曲《救亡进行曲》:“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脚步合着脚步,臂膀扣着臂膀,我们的队伍是广大强壮„„要收复失地,消灭日本帝国主义,把旧世界的强盗杀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唱。
5.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1.导入。阅读教科书第75页的课文,并问一问学生,是否认识或听说过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人。请他们自由发言。
2.小组活动。教师告诉学生:“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和曾经经历过那段时间的老人,从他们那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那个年代的事情。让我们也像教科书上的小文和她的同学们一样,去访问和调查,去接受教育。”
3.调查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通过讨论确定一项调查内容,然后制定访问提纲。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分工、组织和辅导工作。
探究方向:访问70岁以上、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人。
按照专题查阅图书,搜集资料。
探究内容:(1)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罪行;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英勇抗日斗争;
(3)中国老百姓顽强的抗日斗争;
(4)当年中国的少年儿童是怎样进行对敌斗争的;
(5)抗日战争中重大的战役和战果。
探究成果的形式可以是文字资料、故事、图片、音像资料等。
探究记录:
4.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
1.导入。请学生简单介绍他们上次调查的结果。
教师引导:“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企图先占领东北,然后再逐步吞并整个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进攻中国东北时,蒋介石正在全力‘围剿’红军,使得我国东北三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沦丧在日寇的铁蹄之下。此后,日本帝国主义又侵占了我国华北的大片土地,威胁北平、天津。”
2.阅读教科书第75页的课文。
3.讲授与讨论。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查找我国东北和北平西南卢沟桥的位置。教师讲述:“到了1937年,日本侵略军已经从三面包围了北平,只剩下卢沟桥成为北平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7月7日晚,日军谎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以此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卢沟桥东的宛平县内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坚决拒绝。于是日军调集重兵悍然炮轰宛平城,向驻扎在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驻守卢沟桥的二十九军忍无可忍,奋起还击,经过激烈的战斗,歼灭了来犯的全部敌军。但是,此后日军向平津地区增兵十几万人,向中国驻军二十九军猖狂进攻。7月26日,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在激战中壮烈殉国。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北平和天津。”
4.阅读教科书第76页的图片。
5.教师讲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但是中国人民是压不倒、杀不绝的,面对疯狂的强敌,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全民奋起英勇抵抗。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同时,全中国的军民也全面进入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中,有一支歌激励着全中国人民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后来这首进行曲成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它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并与学生一同合唱。
6.教师总结。
24、不要忘记
教学目标:
1.知道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开始对中国全面入侵。
2.知道南京大屠杀,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感受到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帮助学生知道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日军侵华战争期间犯下的滔天战争罪行,是否认历史,是徒劳的。教学过程:
1.导入。“‘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残酷侵略,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进攻。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极其疯狂、野蛮,他们的侵略魔爪所到之处,凶残地杀害中国人民,劫掠财物,奸淫妇女,焚烧房屋,简直是无恶不作。中华民族已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阅读与讲述。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8页的照片和文字。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对上海的大规模进攻。中国军民奋起进行了英勇的淞沪抗战,保卫大上海的战斗持续了3个月,虽然上海最终还是沦陷了,却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了举世骇闻、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在40多天的时间里,在松井石根指挥下的日军使用了机枪扫射、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方法,屠杀我中国同胞。侵略者甚至进行杀人比赛,以杀中国人来取乐。当时日本的报纸上刊登出的日军两个刽子手―――野田岩和向井明进行杀人比赛的记录就是如山的铁证。
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中国军民30余万人被日寇杀戮。整个南京城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烧毁全城房屋三分之一以上。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暴行记录。”
3.发表与交流。请调查了解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的小组和个人发表调查结果。可以以南京大屠杀为重点,兼顾其他方面。如前所述,可以是十分具体的实例。
由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或者由教师讲述,其他学生提问或补充。
4.阅读与讲述。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8页“老师的话”。
“但是,就在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南京犯下这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血腥的罪行以后,却从来不承认他们制造过南京大屠杀,仿佛只要他们不认账,历史就会不存在似的。多年来,日本政府的首相都到供奉着东条英机等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朝拜;日本还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对中国的侵略,公然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张目。但是铁证如山,历史不容篡改。由日本侵华老兵东史郎撰写的《东史郎日记》一书,对这些暴行做了真实的记录。”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9页《东史郎日记》的片段。
5.讨论。“读了东史郎的日记你们是怎么想的?对今天的日本学生,你们想要说些什么?”
6.教师总结。
25、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英勇抗战的历史,以及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2.知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3.学习革命先辈们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更加残酷地屠杀我同胞,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但是中国人民是压不倒、杀不绝的,面对疯狂的强敌,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全民奋起英勇抵抗。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始终战斗在抗日斗争的最前线,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2.阅读与讲述。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0页课文的第一段。
3.歌曲欣赏与讨论。播放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阅读教科书第80页的歌词,并提问学生:“中国人民用最简单的武器与用先进武器武装起来的日本侵略军战斗必须具有无畏的勇气,同时也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中国人民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4.发表与交流。由负责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英勇抗日斗争”“中国老百姓顽强的抗日斗争”等有关内容的小组和个人发表调查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其他学生提问和补充。可以以地雷战、地道战为重点。
阅读教科书第80页民兵埋地雷以及进行地道战的照片和虎子的话。
5.歌曲欣赏与讨论。播放抗日歌曲《游击队歌》,并提问学生:“歌曲中‘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歌词是什么意思?”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占区和敌人后方,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人民群众被充分地动员起来,村自为战,人自为战,不分男女老少,都是抗日的战士,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6.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1.导入。阅读教科书第81页方爷爷的话、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感想。
2.故事会。“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孩子也投身到抗日斗争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纷纷组建儿童团,负责站岗、放哨、查路条、捉汉奸、侦察敌情、送信、为部队做向导,打击侵略者,保卫解放区,立下了功劳,流传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开个故事会。”请调查有关“当年中国的少年儿童是怎样进行对敌斗争”内容的小组和个人讲故事,教师和其他学生也可以讲。教师可以准备王二小、小英雄雨来、鸡毛信等故事。
3.模拟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模拟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捉汉奸等活动,各小组可以自己设计情节。
各小组进行表演。
4.教师总结。对各小组的模拟表演给予鼓励性评价,强调抗日战争时期的儿童团为我们做出了热爱祖国、敢于斗争的光辉榜样,我们在今天应当继承他们留下的光荣传统。第三课时
1.导入。“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我国的东北是最早遭到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地区,东北人民也最早进入了抗日斗争,在白山黑水之间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2.阅读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82页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并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补充有关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以及其他东北抗日英雄的事迹。教师可以重点介绍赵尚志、赵一曼等人的英雄事迹。
3.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抗日游击战争图”。
4.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26、伟大的胜利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八年顽强艰苦的抗日战争,终于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2.知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3.树立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信念。教学过程
1.导入。“经历了八年顽强艰苦的抗日战争,各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已经开始对日本侵略者开展了局部反攻,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阅读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84页上方“方爷爷的话”。
教师介绍:“1945年1月到5月上旬,各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春季攻势,向敌伪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举行了100多次大小战役,收复县城22座,解放了8万多平方千米的国土和500多万人口,迫使敌人退缩,扩大了解放区,缩小了敌占区,终于迎来了大反攻的最后时刻。”
3.教师讲授:“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强大反击下,1945年4月30日,苏联军队攻克法西斯德国的心脏柏林。5月8日,德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垮台之后,日本法西斯也已经是穷途末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开始一致对付日寇――这个野兽般的凶残敌人。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8月9日,强大的苏联武装部队从西、东、北三个方向,4000多千米长的广大战线上,对日本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进攻。仅用了10天左右的时间,就击溃了近百万的日本‘关东军’,帮助中国人民解放了沦丧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长达14年之久的东北地区。美国等世界反法西斯盟国从太平洋一线给日本以毁灭性的打击。
8月10日,党中央和毛主席号召立即对日军实施广泛的进攻。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力的中国军民,配合苏联的出兵,开始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停泊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军战舰上,举行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战区的受降典礼在南京陆军总司令部举行,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茨向中国人民投降。历时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至此胜利结束。”
第五篇:五下思品教学计划|小学教师教学计划
五下思品教学计划|小学教师教学计划
五下思品教学计划|小学教师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凑向我们共同成的和弦》、第二单元为《我在民族大家庭里》、第三单元为《不屈不饶的的中国人》、第四单元为《日益富强的中国人》。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我将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涨。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会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5年的品德学习,学生已能得到很多知识,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学会正确地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小学生。现在已进入小学阶段最后一年,学生的思品课学习即将结束。本学年,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效开展各项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与提高。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善待自己,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形成开朗的性格,友善地和同学相处,与同学建立真正的友谊,领悟到奏响共同成长的和弦的秘诀在于真诚、善良等等;培养感恩情怀。
2、了解祖国的历史及现状,培养爱国情怀。
3、通过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宏扬和传承。
4、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了解祖国日益富强的发展过程,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奋发有为的责任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民族,热爱祖国”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呈现历史细节,让历史的中国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走近历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兴旺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未来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行动。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五下思品教学计划|小学教师教学计划2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上学期的期末统一考试中,品社成绩普遍较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容忽视的问题,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过去的教学中只知道在课堂中学品社,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感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克服。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奏响我们共同成长的和弦,第二单元我在民族大家庭里;第三单元不屈不饶的中国人;第四单元日益富强的中国人。
三、教学目的
1.养成自觉讲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做到守法自律。
4.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5.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6.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7.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了解水陆交通及航空的光辉历程,及给人们提供的方便。
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探究活动。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究和说明问题。
4.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5.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6.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4.知道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了解法庭审判的基本程序。
5.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东西,用积极的心态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6.知道生活中的许多规则能给社会带来秩序与公平、安全与信任。
7.知道诚信是做人之本,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8.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9.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4.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