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三技法

时间:2019-05-15 05:1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文教学三技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文教学三技法》。

第一篇:作文教学三技法

作文教学三技法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写作本无规律,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有各的风格,能给人以美感以情感颤动,或予人以知识者皆为好文章。然而,写作非与生俱来,个人风格亦需博采众长、广学诸家方可形成,学习乃为基础,为师者需指导学生以系统的作文教学,让学生从有规律的模仿、训练到无规律、个人风格的写作,此为作文教学之要义。本人现将平时教学中点滴经验整理出来,求教诸同仁指正。

一、表达法

表达方式分五种,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每篇文章均有各自侧重的表达方式。学生写作总苦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无话可写,与其表达方式训练不足有很大关系,因此表达方式的训练应为作文教学第一步。不妨将其肢解开来,先逐一训练,再综合起来。

1、“格”的训练

所谓“格”,就是将每种写作方式分成若干个“点”,然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组成一条线(即连续的句子)。训练时,将“格”空着,让学生试着用词填上。如:(1)描写分“格” 他(放下)书包,(拿出)语文课本,(翻到)第104页,(指着)第2段对我说:“……”(动作描写)

他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快活地)说:“我们有希望了。”(神态描写)(2)抒情分“格”

字典,你是我的(朋友),是我的(老师),是我生命中的(良伴)。青松啊,你(笔直)的身躯,让我(一生站立),永不(低头);你对严寒的(藐视),让我在困难面前永不(气馁),永不(屈服)。

“格”的训练在课文中会经常出现,只要多留心,就会发现很多。需要说明的是,填入“格”中的答案并不一定是唯一的。

2、以身边小事来训练

指导学生立足生活,留心周围熟悉的人和事,以出题的形式来训练。如:(1)叙述:请叙述你早晨起床到进入教室之间的一系列事。请叙述你放学回家的经过。

(2)描写:请描写妈妈做饭时的一系列动作。请描写月圆夜晚天空的景色。

街上,你看到小偷把手伸向别人衣袋,此时,你心里……

(3)议论:校园里,有同学随地乱扔纸屑,你认为这种行为好吗?为什么?

二、审题法

对题目的审定、立意,是一篇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指导学生审题,可锻炼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与灵活性,并能实现快速作文。本人以四种方法指导学生。

1、打蛇七寸法

所谓打蛇七寸法,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目的表意重心,迅速明确立意,确定好选材范围和写作重点,在审题思维活动中少走弯路。文题的表意重心就是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

编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如《难忘的一天》,表意重心在“难忘”二字上,《快乐的我》表意重心在“快乐”上,审题时只要扣住表意重心就可以了,其他不必多加考虑,这就可以节省时间,加快速度。独词式的文题,其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本质特点上,抓住其本质特点,可写其象征意,也可写其比喻意,还可写其引申意。如《路》、《蜡烛》、《桥》等题即是如此。

2、冰糖葫芦法

对于一个文题,如能找到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小竹棒),就能以众多的材料(葫芦)串连成篇。此法要点首先在于中心线索的确定,其次在于组建材料。如《瞧我一家子》,可先确定我一家的快乐生活为中心,再列举爸爸、妈妈、爷爷、我的一些快乐事迹来构成全文。再如《面对挫折》,可先确定面对挫折时我不屈不挠为中心,再列举若干个遭遇挫折的事例来组建文章。

3、反弹琵琶法

此法较多应用于议论文体。对于一个文题,若以常规思维去议论,则难以求新而落于俗套,不妨反其意而用之。可正弹,如《抽烟的好处》,先列举抽烟的种种“好”处,最后将这诸种“好”处尽归于“害”,就能收到奇峰突现的效果,再如《个人英雄主义》,先列举种种个人开始时独立做事取得的效果,最后将这诸种效果归于失败,就能有力地证明个人英雄主义的害处,从而强调集体主义的重要。可反弹,反常意而用之,如《也说“拔苗助长”》,“拔苗助长”本是个贬义词,讽刺那些不顾客观规律的做法,在文中可反此意,颂扬勇于实践的精神,《静静的夜晚》,可描述在静静的夜晚中发生的一系列不安静的事件,以“静”与“动”作对比,对“动”的系列事件进行阐述。

3、添砖加瓦法

某些文题看来较宽范,有一定迷惑性,不易下手,不妨为该题加上一些因素,将文题缩小。譬如《哭笑不得》,可以在原题目的基础上加上“人”或“事”的新因素,使原题目成为《哭笑不得的人》或《哭笑不得的事》,这样写的范围就比较明晰了。再如《心事》,可为其加上“老师”、“我”等因素,使之变成《老师的心事》、《我的心事》等等,题目意思就很清楚了。

4、指东击西法

此法应用于一些看似很普通、简单的文题上,对于此类文题,若按常规去写,势必难写新意,可跳出文题的一般意义,写另一种相对独特的意义。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避开平常教室里的考试不写,而写思想、行为、意志等方面的一次考验。再如《珍贵的礼物》,避开“礼物”的一般意义(人情往来互赠的珍贵礼品)不写,而写父母、师长或上级教育自己的金玉良言,或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甚至还可以写自己送给自己的一句忠告、名言等等。关于审题法还有很多技巧,只要细心分析、归纳,并将之形成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就能避免学生对一题目茫然无措、无从着手的现象发生。

三、主体法

在一篇文章中,都会出现一定的主体。如人称主体“我、你、他(她)”、物体主体(多见于说明文)、事件主体(多见于叙事文章)、立场主体(多见于议论文、抒情文章)。如果能巧妙运用主体变换,文章将会别出心裁、增色不少。譬如《路》这一题目,常规主体一般为“我”,可将主体变换为动物,如青蛙,写青蛙在水里行走了一段路,发现水里不再清洁,它无奈转到陆地上,却发现陆地上也到处是垃圾,它悲哀地看到环境污染让它再也找不到一条从前那样清洁的路,还可将主体变换为植物,如路边的青松,写青松目睹了它身旁小路的变化,从而反映改革开放带给人的变化,人们变得乐于探索,乐于奉献,青松最后也暗下决心,多呼出氧气,多铺展绿荫,为这条小路作出自己的贡献。再譬如《收藏昨天》,按常规主体为“我”,写下来则成为“我”对昨天的回顾,可将主体变换为“昨天”、“今天”与“明天”,写昨天与今天与明天的关系,强调昨天的意义。此法着眼于主体的变换,但要注意的是主体须与中心完好的统一起来,否则可能会不伦不类

第二篇:[语文论文]作文教学三技法

中国搜课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作文教学三技法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写作本无规律,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有各的风格,能给人以美感以情感颤动,或予人以知识者皆为好文章。然而,写作非与生俱来,个人风格亦需博采众长、广学诸家方可形成,学习乃为基础,为师者需指导学生以系统的作文教学,让学生从有规律的模仿、训练到无规律、个人风格的写作,此为作文教学之要义。本人现将平时教学中点滴经验整理出来,求教诸同仁指正。

一、表达法

表达方式分五种,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每篇文章均有各自侧重的表达方式。学生写作总苦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无话可写,与其表达方式训练不足有很大关系,因此表达方式的训练应为作文教学第一步。不妨将其肢解开来,先逐一训练,再综合起来。

1、“格”的训练 所谓“格”,就是将每种写作方式分成若干个“点”,然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组成一条线(即连续的句子)。训练时,将“格”空着,让学生试着用词填上。如:(1)描写分“格” 他(放下)书包,(拿出)语文课本,(翻到)第104页,(指着)第2段对我说:“„„”(动作描写)

他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快活地)说:“我们有希望了。”(神态描写)

(2)抒情分“格”

字典,你是我的(朋友),是我的(老师),是我生命中的(良伴)。青松啊,你(笔直)的身躯,让我(一生站立),永不(低头);你对严寒的(藐视),让我在困难面前永不(气馁),永不(屈服)。

“格”的训练在课文中会经常出现,只要多留心,就会发现很多。需要说明的是,填入“格”中的答案并不一定是唯一的。

2、以身边小事来训练

指导学生立足生活,留心周围熟悉的人和事,以出题的形式来训练。如:(1)叙述:请叙述你早晨起床到进入教室之间的一系列事。请叙述你放学回家的经过。

(2)描写:请描写妈妈做饭时的一系列动作。请描写月圆夜晚天空的景色。

街上,你看到小偷把手伸向别人衣袋,此时,你心里„„

(3)议论:校园里,有同学随地乱扔纸屑,你认为这种行为好吗?为什么?

二、审题法

对题目的审定、立意,是一篇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指导学生审题,可锻炼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与灵活性,并能实现快速作文。本人以四种方法指导学生。

1、打蛇七寸法

所谓打蛇七寸法,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目的表意重心,迅速明确立意,确定好选材范围和写作重点,在审题思维活动中少走弯路。文题的表意重心就是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

编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如《难忘的一天》,表意重心在“难忘”二字上,《快乐的我》表意重心在“快乐”上,审题时只要扣住表意重心就可以了,其他不必多加考虑,这就可以节省时间,加快速度。

独词式的文题,其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本质特点上,抓住其本质特点,可中国搜课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中国搜课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写其象征意,也可写其比喻意,还可写其引申意。如《路》、《蜡烛》、《桥》等题即是如此。

2、冰糖葫芦法

对于一个文题,如能找到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小竹棒),就能以众多的材料(葫芦)串连成篇。此法要点首先在于中心线索的确定,其次在于组建材料。如《瞧我一家子》,可先确定我一家的快乐生活为中心,再列举爸爸、妈妈、爷爷、我的一些快乐事迹来构成全文。再如《面对挫折》,可先确定面对挫折时我不屈不挠为中心,再列举若干个遭遇挫折的事例来组建文章。

3、反弹琵琶法

此法较多应用于议论文体。对于一个文题,若以常规思维去议论,则难以求新而落于俗套,不妨反其意而用之。可正弹,如《抽烟的好处》,先列举抽烟的种种“好”处,最后将这诸种“好”处尽归于“害”,就能收到奇峰突现的效果,再如《个人英雄主义》,先列举种种个人开始时独立做事取得的效果,最后将这诸种效果归于失败,就能有力地证明个人英雄主义的害处,从而强调集体主义的重要。可反弹,反常意而用之,如《也说“拔苗助长”》,“拔苗助长”本是个贬义词,讽刺那些不顾客观规律的做法,在文中可反此意,颂扬勇于实践的精神,《静静的夜晚》,可描述在静静的夜晚中发生的一系列不安静的事件,以“静”与“动”作对比,对“动”的系列事件进行阐述。

3、添砖加瓦法

某些文题看来较宽范,有一定迷惑性,不易下手,不妨为该题加上一些因素,将文题缩小。譬如《哭笑不得》,可以在原题目的基础上加上“人”或“事”的新因素,使原题目成为《哭笑不得的人》或《哭笑不得的事》,这样写的范围就比较明晰了。再如《心事》,可为其加上“老师”、“我”等因素,使之变成《老师的心事》、《我的心事》等等,题目意思就很清楚了。

4、指东击西法

此法应用于一些看似很普通、简单的文题上,对于此类文题,若按常规去写,势必难写新意,可跳出文题的一般意义,写另一种相对独特的意义。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避开平常教室里的考试不写,而写思想、行为、意志等方面的一次考验。再如《珍贵的礼物》,避开“礼物”的一般意义(人情往来互赠的珍贵礼品)不写,而写父母、师长或上级教育自己的金玉良言,或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甚至还可以写自己送给自己的一句忠告、名言等等。关于审题法还有很多技巧,只要细心分析、归纳,并将之形成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就能避免学生对一题目茫然无措、无从着手的现象发生。

三、主体法

在一篇文章中,都会出现一定的主体。如人称主体“我、你、他(她)”、物体主体(多见于说明文)、事件主体(多见于叙事文章)、立场主体(多见于议论文、抒情文章)。如果能巧妙运用主体变换,文章将会别出心裁、增色不少。譬如《路》这一题目,常规主体一般为“我”,可将主体变换为动物,如青蛙,写青蛙在水里行走了一段路,发现水里不再清洁,它无奈转到陆地上,却发现陆地上也到处是垃圾,它悲哀地看到环境污染让它再也找不到一条从前那样清洁的路,还可将主体变换为植物,如路边的青松,写青松目睹了它身旁小路的变化,从而反映改革开放带给人的变化,人们变得乐于探索,乐于奉献,青松最后也暗下决心,多呼出氧气,多铺展绿荫,为这条小路作出自己的贡献。再譬如《收藏昨天》,按常规主体为“我”,写下来则成为“我”对昨天的回顾,可将主体变换为“昨天”、“今天”与“明天”,写昨天与今天与明天的关系,强调昨天的意义。此法着眼于主体的变换,但要注意的是主体须与中心完好的统一起来,否则可能会不伦不类。《作文教学三技法》一文由中国搜课网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搜课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

第三篇:作文技法

作文的摆关系讲意境技法 摆关系讲意境的技法

是通过文字游戏的方式来讲这个技法的 比如我们说一个句子 说春天来了---

天是蓝色的,树是绿色的。

这两句话,一个是讲天 一个是讲树,一个写的是蓝色 一个写的是绿色。

如果把这两句简单的这样放,还显得力度不够画面与意境都不美 这样写:

春天来了,天是蓝色的,树是绿色的。绿树在蓝天的映衬下,更显出了那一份绿色的生机。而蓝天,因为有了绿树,又显得空旷、高远。这样 即把字数凑出来了 又把意境画出来了 我们再举一些例子来体会 比如 我们现在来美化一下妈妈 我们现在来描写一下妈妈

我的妈妈长的很白 她的下巴还有一颗美人痣 一个是脸很白 一个是痣很黑。我们现在来凑点字数 摆一下关系:

我的妈妈长的很白 她的下巴还有一颗美人痣。妈妈的脸因为那颗黑色的痣显得更白。而那颗痣,因为妈妈的白脸 显得更黑,更动人。

恩 刚才 我们讲的是静态的风景,现在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来说动态的 比如 我们在《基础篇》中 天,打雷了,下雨了。我们就这句来摆一个关系: 这原句中 一个是声法 一个是色法现在我们这样写:

天,打雷了,下雨了。雨丝催着雷声,雷声促着雨点。好象一首交响乐。

这样 是不是有意境了 是不是字数就凑出来了? 算是一个笑话我们再举个例子 算是一个笑话

我们不写风景 我们写动作 比如 我们一家人吃饭

我们在家里吃饭,妈妈吃菜,妈妈吃肉。这样写 关系没建立起来 我们要重摆一下关系 我们在家里吃饭,妈妈吃菜,爸爸吃肉。妈妈不时喂爸爸一口菜,爸爸就用一口肉回报一下妈妈。

有笑的没?

爸爸就用一口肉回报一下妈妈 哈哈,本来各自独立,现在相映成趣。啊 这样就生动了

刚才有些错别字 可能有些妈妈没看懂 我们重新纠正一下

原句是:我们在家里吃饭,妈妈吃菜,爸爸吃肉。现在我们摆一下关系,改成:我们在家里吃饭,妈妈吃菜,爸爸吃肉。妈妈不时喂爸爸一口菜,爸爸就用一口肉回报一下妈妈。那是不是 吃饭 是框 咋吃是像? 不是

基础的用法是A与B 然后写A与B的关系,或,B与A的关系 这叫摆关系

好 我们最后再举一个例子 是一个孩子的作文 写的是《游抚仙湖》 开头原文是这样写的:略

之后 小作者经过摆关系讲意境的技法,就写成这样:略

在原文中,有阳光与湖的关系

我们通过重新摆这个关系---抚仙湖在阳光的投射下,仿佛是天宫的一面镜子,闪耀着明丽。这样 即增加了字数 又有了意境 那么 我们现在来看 正文:

白云青空以及树木的影子,都在水中荡漾。好一幅活动的图画!

在本文中,水就是一相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于是在本文中 就把白云、青空,还有树木装了进去 就构也了一幅画 理解了吗最后 我们来看

我呼一会新鲜的空气,不自主地说:“已是春天了”---这是脚

是一个香法,就是鼻子闻到的东西 所以 我们再用六根六尘之法的标准来看 本文中,有色法 有香法 有意法 有声法,还有触法。正所谓言之有形 言之有味 言之有声 言之有意,言之有觉。

通过对称的形式 一一展开

本文中,有色法 有香法 有意法 有声法,还有触法。正所谓言之有形 言之有味 言之有声 言之有意,言之有觉。

通过对称的形式 一一展开。

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幅灵动的画 一幅有声的画,一幅开阔的画

让我们通过文字的形 声 触 香 意,感受到了一个初春的来临。

让人精神抖搂,神清气爽。

《校园绿起来了》

每当春天来了,我们的校园就绿起来了。整个校园变成了绿的海洋,花的世界。

台阶两边,爬山虎和大叶草渐渐睁开眼睛的时候,葵树早就迫不及待地变绿了。它的脚下有许多碧绿的小草伸出尖尖的脑袋簇拥着它。日新楼前,桉树和红花羊蹄甲早就在比谁先长出第一片新叶子。最后还是桉树赢了,它率先长出了嫩绿的叶子,红花羊蹄甲以只开了两朵小小花的战绩败给了对手。

瞧,我们的校园多么春意盎然!作文的题目是《校园绿起来了》 这个题目就是本文的主题

每当春天来了,我们的校园就绿起来了。整个校园变成了绿的海洋,花的世界----这是本文的头 除了内容上各有侧重以外 还有一条主线,就是结称对称 六根六尘 与作文八法 其中结构又是重中之重

我们讲过,全文头身脚 段落帽衣鞋 这是一个基本的架构

我们还讲,作文没有头 接出去斩首 段落没有帽 送出去当被告

讲的就是头与帽的重要性 不能小看 本文的主题 是校园绿起来了

所以本文的开头,就讲“每当春天来了,我们的校园就绿起来了。整个校园变成了绿的海洋,花的世界。” 可谓开门见山

来看全文的脚:瞧,我们的校园多么春意盎然!去头去脚 就是身子

身子,是以两个对称段的形式展开的 一个对称段 是讲的台阶两边的绿 一个对称段 是写的日新楼前的绿

对称,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一个东西:绿 小作者在本文中 选用了两个角度 写的绿 所以可以说结构是严谨的 内容是丰实的角度是多样的但是,通过结构分析

我们就能发现一个小小的硬伤

即然 写提是绿,那么,在头的部分,有一句话---绿的海洋,花的世界。

讲到了花的世界 而在本文的身子中,并没有讲这个花的世界与绿的关系

所以这花的世界,就显得多余 要么去掉

要么就要写出花与绿的关系

我们在《基础篇》中讲了一个观点:

要为主题服务,结构完整,就是:字为句服务 句为块服务 块国段落服务 段落为主题服务

而这一句花的世界,没有服务到主题 所以就有一点问题 理解了吗

我们再来从六根六尘上来分析

台阶两边,爬山虎和大叶草渐渐睁开眼睛的时候,葵树早就迫不及待地变绿了。它的脚下有许多碧绿的小草伸出尖尖的脑袋簇拥着它。

爬山虎和大叶草渐渐睁开眼睛的时候----这是一个意法

意法是什么?就是想象 就是比喻 就是拟人

再看下一句:葵树早就迫不及待地变绿了。它的脚下有许多碧绿的小草伸出尖尖的脑袋簇拥着它。---也是一个意法

由此 我们也可以分析到 在第一个对称段中,小作者是通过两个意法 两个对称块的形式展开的 一个对称块,是爬山虎和大叶草睁开了眼 一个对称块是小草伸出尖尖的脑袋簇拥着葵树 因为了有了意法,所以在本文的这一段中 就生动了许多

再来看 第二个对称段 日新楼前

也是一个意法,用拟人的手法 写出了桉树与红花红花羊蹄甲

所以可以讲 本文 写的生动 写的形象,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六根六尘法中意法的运用 在作文中 意法的运用 相当重要

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 或是刚刚学习作文的小朋友 有一个笨办法 叫五句话内必有一个比喻

我们在实战篇中 就讲了一句话:作文失去联想,文章将会怎样 就是这个意思

有比喻 有意法 才形象 才生动 我们先来小结一下

本文中,除了花的世界有一点硬伤外 作文写的相当生动也特别有意境

特别是小眼睛 小脑袋 还有比赛 都写出了童言真趣 非常棒

堪称一篇不错的文章

那么 我们接下来的 是要通过这篇小作文 再往上有一个提升

这个提升 不能说是提出的来效果就比作者本人的强

我们只是单纯的从文字上去体会学习小作者是怎么样变成中作文、大作文的。

在此之前 大家一方面 要去比对朱自清的《春》 另一方面 我们在这里 再讲一个大作文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在这个片段中 我们看到 有色有声 有高有低 有动物 有植物

有动有静 有急有缓

所以,这样的一个立体的表达,就显出了百草园的春意盎然 体会到了吗

我们上午的时候也讲到了《春》 在这个春里 也是有声有形 有香有触 有动有静 有大有小 这样的手法 是一致的所以 我们讲 大作文 就是写的多一些 用的多一些

小作文 就是写的少一些 用的少一些 就如盖房一般 大作文盖二十层 小作文盖二层 施工队伍是一样的 现在 我们就本着把小作文变成大作文的原则 来提升

原文:每当春天来了,我们的校园就绿起来了。整个校园变成了绿的海洋,花的世界。

我们先作简单的处理,改成:每当春天来了,我们的校园就绿起来了。

这样开门见山 真奔主题 显得简洁明了 而不拖泥带水

下面的原文: 台阶两边,爬山虎和大叶草渐渐睁开眼睛的时候

这一句,我们用扩句的方式 用对称句的形式来展开

台阶两边的绿,很悠然。爬山虎迈着四方步,一步一个地往上慢慢地爬着。身后留下了绿色的脚印。台阶两边的绿,很悠然。爬山虎迈着四方步,一步一个地往上慢慢地爬着。身后留下了绿色的脚印。大叶草象是被爬山虎的脚步声惊醒了一般,纷纷睁开了眼。微风吹过,还能听到大叶草哗哗啦啦的哈欠声。

好 我们再来看 一下 本段中的全文:

台阶两边的绿,很悠然。爬山虎迈着四方步,一步一个地往上慢慢地爬着。身后留下了绿色的脚印。大叶草象是被爬山虎的脚步声惊醒了一般,纷纷睁开了眼。微风吹过,还能听到大叶草哗哗啦啦的哈欠声。高大的英武的葵树也醒了,他迫不及待地伸起懒腰了。绿色的铠甲,被他抖落着震震作响。它的脚下有许多碧绿的小草,仰起尖尖的脑袋,簇拥着它,崇拜地仰视着它。好 我们接着来看下一段 日新楼前,桉树和红花羊蹄甲早就在比谁先长出第一片新叶子。最后还是桉树赢了,它率先长出了嫩绿的叶子,红花羊蹄甲以只开了两朵小小花的战绩败给了对手。

我们这样来调整一下 用对比的手法来写

日新楼前的气氛,就不那么悠闲了。桉树与红花羊蹄甲吵起来了。

日新楼前的气氛,就不那么悠闲了。桉树与红花羊蹄甲吵起来了。桉树伸出自己的粗肢,挥舞着宽大的绿手掌,大声的叫:看我!绿得盖过你!红花羊蹄甲用自己的细手,指着自己的红脸旦,细声细气地说:看我,红得羞死你!

这样一改,一静一动,错落有致。悠闲对喧闹,妙趣横生。对称法:红 绿,大 小 粗 细

多处意法的运用,文章更生动,更有趣味

好 我们接着开始

把原文中 花的世界用上

这样:整个校园,在春风的号召下,都欢腾起起来了。没绿的叶子,展现了嫩色。淡黄的叶子,展现了墨绿。花儿也不甘示弱,这开一堆,那开一簇。整个校园,在春风的号召下,都欢腾起起来了。没绿的叶子,展现了嫩色。淡黄的叶子,展现了墨绿。花儿也不甘示弱,这开一堆,那开一簇。放眼一望,树因为花显得更绿,花因为树显得更红。绿色的海洋荡着花浪。

最后 我们来看脚:

瞧,我们的校园多么春意盎然!

我们来画蛇添足的增加一些技法的成份:瞧,我们的校园多么春意盎然!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校园的春色是翠的,上课的铃声也变脆了!我们来看一下全文《校园绿起来了》

台阶两边的绿,很悠然。爬山虎迈着四方步,一步一个地往上慢慢地爬着。身后留下了绿色的脚印。大叶草象是被爬山虎的脚步声惊醒了一般,纷纷睁开了眼。微风吹过,还能听到大叶草哗哗啦啦的哈欠声。高大的英武的葵树也醒了,他迫不及待地伸起懒腰了。绿色的铠甲,被他抖落着震震作响。它的脚下有许多碧绿的小草,仰起尖尖的脑袋,簇拥着它,崇拜地仰视着它。

日新楼前的气氛,就不那么悠闲了。桉树与红花羊蹄甲吵起来了。桉树伸出自己的粗肢,挥舞着宽大的绿手掌,大声的叫:看我!绿得盖过你!红花羊蹄甲用自己的细手,指着自己的红脸旦,细声细气地说:看我,红得羞死你!

整个校园,在春风的号召下,都欢腾起起来了。没绿的叶子,展现了嫩色。淡黄的叶子,展现了墨绿。花儿也不甘示弱,这开一堆,那开一簇。放眼一望,树因为花显得更绿,花因为树显得更红。绿色的海洋荡着花浪。

瞧,我们的校园多么春意盎然!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校园的春色是翠的,上课的铃声也变脆了!太抒情啦生动的画卷

最后的一段跟校园的铃联系到了一起。一副美丽,生动,逼真的画面

全文行来,有一种层层递进、逐步高昂的劲头儿,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对称使用。

好 我们简单的讲解一下提升后的全文 按着原文作者的亮点是意法

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的在本文中 作者的意法运用的较大较多 言之有色言之有意

我们在提升中 有意识的加上了声法比如 树叶花花的响声还有上课的铃声 让文字有声意

这样 就又生动了一层

同时 ,还是强化了对句句,强化了对称句 用对称的形式展开全文

就有了悠闲 与吵闹 红与绿 粗大与细小高与矮等对称性的思维及句式

通过对称、对比 就有了明显的比较

第三,我们在这里还运用了摆关系讲意境的技法 把大树与红花的关系 重新进行了安排 在这里 讲了树的绿 讲了花的红一开始 是分别讲的在分别讲的基础上 再重新整合一下 组装一下 再来写红与绿的关系 绿与红的关系

不仅增加了字数 还让文章有了一个统一的画面美 我们举个通俗的例子来让大家消化 比如 小孩与爸爸起在一起,这样写: 爸爸拉着我的手,我很矮 爸爸很高 我的矮在爸爸的高面前显得更矮 爸爸的高在我的矮面前显得更高

把单独的我与单独的爸爸整合在一起 对比在一起就又有了一个新的画面 第四 在本文的结尾: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校园的春色是翠的,上课的铃声也变脆了!

一个是颜色的翠 一个是声音的脆,除了对称以外 我们还运用了一个借音借意的技法 这个技法,结合本文 去学习,体会。

第四篇:作文结构技法

健全“骨骼”强化“血肉”——中考满分作文的结构技法

文章的主题“犹帅也”,如人之“灵魂”,文章的材料犹如人之“血肉”,而文章的结构恰似人之“骨骼”。失去健壮坚实、分布科学的骨骼,血肉就无所依附,灵魂也无处寄托。2005年中考满分作文是怎样健全“骨骼”,讲究结构技法的呢?主要经验有下列五条。

一、详略得当,体现合理性。

整体安排、事件选取、例证运用都要注意详略,根据则是看其表现主题证明观点的力度强弱。满分作文的作者都有较强的详略意识和主题意识。2005年浙江省中考考“乐在其中”话题,有位考生拟题《我活着,我快乐》,巧妙地把自己比作“一棵小小的芦苇”“一朵小小的野菊”“小条小小的鱼”。作者没有平均用墨,而是详写野菊享受大自然的愉悦和“既不因秋寒而枯萎,也不因孤独而选择春天”的品质,由自然属性进入社会意义,揭示“我活着,我快乐”的独特内涵,而这正是文旨的闪光之处。这样,略写的“芦苇”“鱼”成为衬笔,让叙写野菊的文字成为演绎主题的主体,体现出谋篇的丰富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二、线索清晰,体现贯通性。

物、事、人、情都能成为文章的线索。串珠成链,才能成为艺术品;将分散的材料贯以一线,文章才能成为有机的整体,呈贯通之美。2005年厦门市中考作文考“流水”话题,有位考生以《乌江水,霸王情》为题,将目光投向项羽的悲壮人生。文章穿越时空,涉及巨鹿之战、鸿门之宴、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历史事件,作者巧妙地以题目为线索串起众多素材,构成“乌江诉说——乌江悲剧——乌江见证——乌江呼喊”这样一条圆润而贯通的艺术金链,“乌江水……似乎在不停地喊:霸王,你拔剑挥动的姿影,依然是气盖山河的铿锵姿影;霸王,你头颅运行的曲线,依然是气贯长虹的优美曲线……”这一结尾,正是这一金链耀眼的闪光。

三、照应紧密,体现严谨性。

这里的照应包括题文照应、首尾照应、图文照应(如看图作文),所供材料与文章照应等。善作照应是优化文章结构的基本功。2005年上海市一位考生以《活力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为题作文,行文时运用多种方法作照应。首先运用重复法作题文照应,文章中“活力”一词共出现21次;其次运用相同句式法照应,“于是我知道,在那一段岁月里,有种活力叫_________”这一句子出现4次,使前后勾连贯通;文章还运用首问尾答法,开篇提出“我不解”,结尾点明“我终于懂了”,首尾遥相呼应,使全文成为内在联系紧密的严谨整体。

四、过渡自然,体现流畅性。

过渡自然能使文章的各部分之间榫接丝连,显示环环相扣的连贯美与流畅美。中考作文中过渡缺失、生转硬接、随意跳脱的现象仍较普遍。为了克服这些毛病,考生必须学会用自然段过渡、用开头语句过渡等方法。

2005年河南省非课改区作文中考考半命题作文(幸福原来_________),有位考生拟题《幸福原来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开头两段叙述了一对残疾夫妇自强谋生、笑对磨难的事迹,接着用一自然段过渡:“这就是幸福,一种乐观的态度,一种豁达的胸怀,一种相互扶持的人生佳境。”作者用“这”复指,由实转虚,4句判断句自然地过渡到议论;紧接着两段都用“拥有了这种胸怀,心灵就如……”这一语句开头,由总及分的过渡功能也很明显。上述两种过渡方法的运用,使这篇文章立意鲜明,转接流畅,在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五、行文兴波,体现可读性。

悬念、误会、抑扬等等都是使文章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用效笔法。

2005年安徽省课改区中考考材料作文,有位考生拟题《与真理为伴》,阐述由材料引出的观点,虽是议论文,但文章注重内涵的抑扬兴波,将读者步步领入辩证思维的胜境。作者先引秦世王唐太宗例得出“兼听善听则明,则成功”,紧接着用“果真如此吗”这一反问句作“抑”,造成一“折”:于是,但丁、三毛、王选、桂希恩等人的名言或事迹纷纷在作者笔下亮

相,“张扬个性,放飞自我”这一观点又推到读者面前,当读者以为这是“扬”笔,是作者的中心论点时,文章却又一“折”:“面对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我陷入了沉思:……他们都是对的?抑或他们都错了?”

篇末,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辟出新论,造成三“折”:“抬头举目,仰望窗外,七彩的阳光倏地照亮我的心房:漫漫人生旅途,别人的观点时常会左右我的视线,那么,就让真理来擦亮我们的眼睛!驾驶小舟,扬帆起航,不论遇到多大的风浪,只有用事实和真理为你把持航向,你才能到达光辉的彼岸。”一个初中生能如此讲究结构艺术,议论时抑扬、进退、开合得心应手,逻辑思维流程波澜迭起,出人意料却又在辩证法之中,确实难得。

第五篇:初中作文技法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不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详叙一般用在对每件事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叙写。详叙时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行详尽、细致的描叙。作文时,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部分,要详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而又与也须交代的,则几笔带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否则文章会出现无中心或多中心,显得繁琐。

略叙的作用是在于交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必详叙的内容。它与详叙相结合,便整个叙述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形成叙述的起伏。略叙一般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与中心思想关系一般的部分;人所共知的部分。

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时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要做到语言美丽而又富有感情色彩。

先叙后议是先叙事后议论,因此议论要起总结上文,点胆中心的作用。议论时,要对事件的主要内容,或事件的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进行议论。这样才能做到叙事和议论的统一。议论的方法,可以通过文章的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议论,也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议论。

采用先议后叙的方法,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记叙的要点和中心,并以此统全文,使全文所记事件的意义,通过议论之后,显得清楚明白。在叙事的时候,要根据议论的中心,抓住重点进行写作。

夹叙夹议的特点是叙事和议论穿插进行,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可以自由自在表情达意。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作要注意叙事的连贯性,议论插入要自然。

在叙事的过程中,让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这种物件往往起过渡作用或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

以人为线索叙事,要注意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人物性格的统一,还要注意人物年龄特征、外貌、动作、地方和民族特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统一。否则,容易造成混乱。

这种写法,思想发展的主线要分明。思想变化的各个阶段贯要自然,对照要清楚。

主要事件记叙突出,次要事件交代清楚,主次搭配合理,叙述井然有序。这种写法,事件再复杂,也可繁而不乱。

学习画画,要从写生、素描学起;学习书法要从描红临帖练起;学习状物也需从写生素描练起。我们作文时,如果能把看到的物品用文字描绘出来,读者看了文章,如见其物,我们的作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用写生法描写物品要注意描写的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或先中间后两边,或先两边后中间,或先整体后部分,或先部分后整体。其次要注意细部的描绘,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采用转动法描写物品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能颠来倒去。其次要准确地运用方位词如正面、反面、下面、上面、左面、右面等等,在转换物品的方向时,要用方位词标明。此外要有详有略,能反映物品特点的一面要详细描述,其他作简略交代,切忌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

有些物品结构比较复杂,光用转动法还描述不清,抓不住特点,我们就要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的顺序把物品的结构描述出来。这就要用过渡词语把进入哪一层交代清楚。此外,要有重点地介绍物品的结构。

把动物比拟成人要注意找出动物的特征与人相似之处,并进行细致的描绘。把动物比拟成人,首先要从整体上把它比拟成人,然后找出局部相似之处。这样,我们读了以后才能有整体感。如果只抓住局部进行比拟,容易显得不伦不类,不易读者想象。把动物比拟成人,也用于动物动作的描写。这主要是按照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动物动作的目的。

想象物品的动态要与静态描写相结合,这样才能相映成趣。文章从描写静态转入想象动态或从动态转入想象静态,描写要交代清楚,否则会分不清楚哪部分是看到的,哪部分是想到的。文章所想象的物品动态要符合物品的特点,使人读了可信。

采用说明法描写物品时,首先要真实地说明它的特点,其次要抓住重点来说明。例如对物品的各部分进行说明时,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质地;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特点;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作用。此外说明物品的历史、特点或用途时要围绕全文的中心,切忌扯得太远。

眼睛可以看到物品的颜色、形状;耳朵可以听到各样的声音;鼻子可以嗅出香、臭、腥、臊;舌头可以知道物品的苦、辣、酸、甜、咸、淡、涩;皮肤可以感知物品的软硬、冷热。我们描写物品时,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来写物品的特点。采用“五觉”法来描写物品,要注意围绕物品最主要的特点写,切忌支离破碎。此外,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描述。

借物抒情要求我们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物品自述法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述物品,因此要我物品具有人的特点。在具体描写时,要注意准确地把握物品的特征,做到人格化后的物品既体现了人的特点,又不失去物的本色。具有人的特点,物品显得形象生动,吸引读者的兴趣,可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保存物的本质特点,物品描写则显真实自然。

建筑物可以远眺,也可以近看。远眺建筑物,可以得到建筑物整体印象,看法楚建筑物的整体轮廓。但是,远眺不可能看清各个部分的具体情况,但是对建筑物在空间的位置,缺乏一种整体感,往往有一叶障目的感觉。我们描写建筑物时,把远眺和近看的结果结合起来写,可以使读者对建筑物的整体和各部分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从而获得完整的印象。

从外面看建筑物,主要了解建筑物的轮廓,使读者对建筑物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从内部看建筑物,主要了解建筑物的构造,因此要作详细的介绍。从外面观察建筑物要着重从整体上进行描写,切忌写得支离破碎。从内部观察建筑物要细致,因此要按方位顺序依次进行介绍,这样才能条理清楚,读者也看得明白。采用内外结合法描写建筑物,要注意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法。

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描写建筑物,可以不断地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对建筑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描写。同一个建筑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印象是不一样的。因此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首先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使读者明白你所描述的建筑物形象是从哪一个角度看到的。否则,容易把读者搞糊涂了。其次,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时,一定要抓住建筑物的最主要的特征来写。如果采用面面俱到的方法来描写,文章容易变成一本流水账。

采用说明介绍法描写建筑物时,首先要注意紧扣文章确定的中心进行必要的说明介绍,切忌不着边际的东拉西扯。在说明介绍的过程中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采用说明介绍法描写建筑物时,还要注意整体的连贯性,也就是说在说明介绍完毕以后,文章要返回到描写建筑物上来,并与前文衔接。文章从描写建筑物转到介绍说明,或从介绍说明回到描写建筑物要有过渡词或过渡句。

周围都是绿色,中间的一点红色就特别鲜艳夺目,所以说“万绿丛中一点红”。对建筑物周围的景色进行适当描写,建筑物就显得突出。描写建筑物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建筑物,因此描写景色时要能衬托建筑物的特点,切忌离开建筑物而大写特写景色。造成喧宾夺主。在描写建筑物周围的景色时,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便于读者了解建筑物的位置。

植物总是由根、茎、叶、花、果组成的。运用彩笔描绘法时,要把根、茎、叶、花、果各个部位的最主要特点写出来,要写出它们的形状,写出它们的颜色。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要仔细观察。要分辨出植物各个部位的颜色,同样是红色,要分出是火红的,还是粉红的;同样是黄色,要分出是桔黄的,还是金黄的;同样是绿色,要分出是碧绿的,还是嫩绿的……要仔细区分各个部位的形状特点,同样是花,花骨朵与盛开的花就不一样。观察得仔细,描写得具体,读者就好像看到一张植物的彩色照片。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还要运用恰当的比喻,要写出自己的情感。

同一棵植物,远看和近看是不一样的。这同照相一样,放在照相机的前面和远离照相机,摄下来的照片是大小不相同的。采用远近结合法描写植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植物的形状和颜色的特点,给读者以完美的印象。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要把观察点交代清楚,也就是要说清楚是远看的还是近看的。其次要注意叙述的顺序,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这样文章才能条理分明。

植物各个部位的形态和颜色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我们把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特点写出来,同时把前后有关的情况交代清楚,就等于在不同的时间给植物拍了彩色照片。看了这一组彩色照片,读者对它就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采用时序变换法描写植物,首先要注意在平时积累资料。要有计划地在不同季节对同一植物进行仔细观察,并记下观察日记,这样,写作时才能对积累的材料进行取舍,写出一篇好文章。其次要注意观察的连续性。

植物总是要生长的,一般要经过发芽、生枝、长叶、开花、结果等阶段。如果把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的形状、颜色的特点和生长的情况与下来,就好像给这棵植物拍了一部小电影。读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阅读,了解植物生长的全过程。采用生长变化法描写植物,首先要注意把植物生长过程中最突出的变化写下来;其次要交代植物发生变化的原因、前后情况和过程;此外要注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有条不紊地写下来。

我们看到一棵植物,往往联想到其它事物,这些事物往往与这棵植物有共同之处。例如我们看到棉桃,联想到洁白的雪花,这是因为雪花和棉花的颜色相同;我们看到大西瓜,联想到篮球,这是因为西瓜和篮球的形状相似;我们看到冰在雪地中郁郁葱葱的松树,想起那些在敌人面前不怕严刑拷打,决不屈膝的英雄,那是松树与英雄的品质上有相似之处。采用联想的方法描写植物,要注意抓住植物的主要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要提高自己的联想能力,首先要认真读书,了解生活,使自己的头脑储备丰富的知识。其次是勤思勤想,经常训练,使自己有丰富的想象能力。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到显现。我们描写植物时,往往通过对照比较的方法来突出植物的特点。对照比较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这种植物与另一种植物进行比较;一种是把植物本身两种截然不同的特点放在一起比较。采用对照比较法要注意抓住所要描写的植物最显著的特点与其他植物作比较。这样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采用对照比较法还要注意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倾向性。这样才能使文章感人。抓住同一植物不同部位进行比较时,要注意找出矛盾点,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各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如青松不怕严寒,杨柳随处生长,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桂花香飘十里,留芳人间,野草有顽强的生命力,……植物的这些特点往往使我们联想到做人的道理。如看到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我们可以联想到要对不正之风作斗争;看到野草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可以联想到做人要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赞美颂扬法就是对植物的这些特点进行赞颂。采用赞美颂扬法首先要对植物的能联想到怎样做人的特点进行具体的描写,并以此贯穿全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其次文章中要把赞美的感情抒发出来,要在描写植物中写出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感人。此外还要注意首尾呼应,突出赞颂。

动物的外形包括身体、毛色、脑袋、四肢、眼睛、耳朵、尾巴等。不同的动物,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同,例如鸟只有两只脚,但有一对翅膀;鱼没有脚,但不鳞和鳍。静态素描法就是把动物静态时各个部位的形状和颜色的特点写出来。采用这种方法描写动物,首先要仔细观察,分辨动物各个部位的颜色有什么不一样。其次要找出各个部位形状的特点。此外,要运用恰当的比喻。这样,可以使读者好像看到一幅动物的写生画。

采用总分结合法描述动物,要注意总述与分述之间关系。分述部分要紧紧围绕总述所讲的特点描写。如果总述是讲动物的美丽,分述部分都要围绕着美丽来写;如果总述是讲动物的“灵活”,分述部分就要围绕它的灵活来写。此外分述部分要有一定的顺序,或从上到下,或先形状后颜色,或先中间后两边,一定要有条理。

采用特征举例法描写动物时,一般先指出动物的某一方面特点,然后举具体的例子加以证实。采用这种方法描写动物要注意抓住最能反映动物的这一方面的特点,而且要尽量写具体,使读者觉得可信。

采用特征说明法描写动物,一般先介绍动物的某一特征,再说明它的作用,或说明为什么具有这一特征。接着采用同一方法逐一介绍动物的其他特征。采用这种方法描写动物,要注意科学性,要有依据,不能采取想当然的方法加以说明。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我们要注意多阅读科普读物,了解动物的习性。

采用重点突出法描写动物,首先要仔细观察某一动物,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加以描述。在描写动物的最主要特点时,要注意采用比喻、拟人、比较等方法,使重点部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采用重点突出法描写动物,有的对主要特点详细描述,次要特点一笔带过;有的则内写主要特点,不写次要特点。

用成长变化法描写动物,要注意把动物从小到大整个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阶段写下来,不能采用写流水帐的方法。描写动物成长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阶段时,要注意把前因后果交代清楚,避免中间衔接不上,使读者看了莫明其妙。动物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采用这种方法描写动物,要注意系统地观察,要不意识地写系列观察日记,把观察结果写下来。最后,只要将观察日记加以剪裁,就可成一篇反映动物成长过程的文章。

下载作文教学三技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文教学三技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快速作文技法

    一、快速作文训练五步 (一)基础训练------基础 1、提高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 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 2、积累写作材料。 所积累的材料,一要典型,二要准确,......

    初中作文技法

    初中作文技法 一、开头技法 1、开门见山——直截入题 第一,线索式。多用于记叙文的开头。作者为了展开娓娓动人的故事或抒发细腻丰富的情感,往往用亲切的语气,自然而又直接地牵......

    初中作文技法

    作文结构例析 一、例谈记叙类作文的分类结构法 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有了充实感人的内容,再配以完整巧妙的结构,文章就显得更加完美。“分类结构法”是努力使文章达到内......

    水粉画绘画技法教学

    水粉画绘画技法教学(1) 一 水粉画的概念 水粉画是使用水调合粉质颜料绘制而成的一种画。它的色彩可以在画面上产生艳丽、柔润、明亮、浑厚等艺术效果。 水粉画的性质和技法,......

    水彩画基本技法教学

    大凡学画,皆有一个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进入到无法的过程。前一个无法——有法,是锻炼基本功,培养整体的比较的观察方法,以及认识掌握明暗、透视、解剖、色彩等自然法则之阶段。......

    作文技法讲义[五篇]

    拟题六法 整体评价一篇作文好不好,主要要从题目、开头、结尾、立意、选材、形式创新、书写几个方面来把握。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一步:拟题 俗话说的好:题好文一半,题目是文章......

    考场作文技法指导

    考场作文技法指导 新课标在“第四学段(7-9年级)(三)写作”中有以下要求: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

    作文开头六技法

    古诗文辅导--54中考总复习之文言虚词 一、之 1、 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报之于陛下也悉以咨之先帝称之曰能肉食者谋之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天下顺之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故为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