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7-10教案

时间:2019-05-15 05:4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工作概论7-10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工作概论7-10教案》。

第一篇:社会工作概论7-10教案

第七章 社会小组工作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

一、小组工作的缘起与发展过程▲

(一)缘起(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1.背景:起源于19世纪的欧美,当时的欧美,特别是英国及美国,由于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传统的家庭、邻里关系及生活方式遭到破坏,产生了各种社会问题。当时的一些宗教及社会人士尝试通过建立群体并通过群体活动的方式解决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小组工作成为一种社会服务方法,2.创始人:威廉•乔治1844年在英国伦敦创立的具有教会背景的第一个青年会。(专业小组的开端)

3.19世纪后期在欧美兴起的睦邻组织运动,对小组社会工作有着重要影响。如1844年伦敦成立的“汤恩比馆”及其后美国芝加哥出现的“霍尔馆”。这类机构协助邻里间重新建立了解与合作,热心帮助穷人免费获得教育与谋生技巧的训练,协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各种难题,并特别帮助移民度过语言不通、诸事不遂的艰苦岁月。为提供更好的服务,这类机构还着手研究 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试图发现更加合理的、便于改善服务对象生活品质的群体形式。

睦邻组织运动的一些具体做法对小组工作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成长(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小组社会工作成为一种运动,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冲击,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致使大批失业者流浪街头,并滋生了许多新的 社会问题,使社会工作者开始怀疑个案工作协助人们适应社会环境的有效性,因而开始重视小组工作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力,使用不用的小组来协助有行为问题的人,如生理参加者、老人、贫民、黑人与青少年。这使得小组社会工作急剧发展,服务数量大量增加,其重要性也得到相对的提高。小组工作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被视为一项专业工作。

1.专业教育:1923年查德希在美国西部储备大学开始讲授有关的小组工作课程,规定该课程的目标是训练学生(领导者)运用群体的方法和原则,学习如何通过群体的过程来带领群体成员寻找生活的方向。1927年,这种讲授以小组工作的方式来为案主服务的方法的课程正式被命名为“小组工作”。2.专业团体

1935年“全美社会工作会议”接受并讨论社会小组工作的文章。1936年,“全美小组社会工作者工作者协会”成立。

1946年,在美国全国社会工作协会会议上,社会小组工作正式被接受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3.理论总结

小组工作专业化的过程始终离不开小组工作专家从事的实验与理论建构,这一阶段,出现了一批小组工作的专业著作,其中威尔逊的《小组社会工作实务》、崔克尔的《小组社会工作》、克纳普尔的《以儿童为对象的治疗性小组社会工作》等成为小组社会工作的经典书籍。

(三)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

对小组工作而言,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转折点。这一阶段的小组工作主要受到公民权利运动、反贫困运动、女权运动等的影响,产生巨大变化,小组工作被当做参与社会行动的方法,小组工作应用的领域也日趋广阔。1966年,帕普尔和罗斯曼发表论文,提出了小组工作的三大模式: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和互动模式,已成为小组工作实务的经典模式。近年来的社会工作,因力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方面的整合,所以小组工作也呈现出整合的趋势。

这一阶段的特点: 小组工作方法的多样 小组工作应用领域的扩展 小组工作的专业性增强 小组工作呈现出整合的趋势

二、小组工作的定义

(一)以小组工作的功能和目标下定义

美国小组工作者协会:小组工作者在各种小组中,通过小组方法与方案活动达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目标的完成。

(二)以小组工作对人的发展下定义

社会小组工作是一种教育的过程,它通常由各种志愿结合的小组,在小组工作都的协助下,于闲暇时候内实施。其目的是在小组中通过个人人格的互动,促进个人的成长,以及为了达成共同的目的而促成小组成员间互助合作,创造小组。

(三)以小组工作对人的治疗下定义。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社会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有目的的小组经验,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以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小组或社会的问题。小组工作的对象包括由健康的个人所组成的小组以及有疾病的个人组成的小组。当小组工作人员运用专业训练和技巧,去帮助一群在功能上受困扰的个人所组成的小组时,他便是在进行小组治疗工作。

(四)定义▲

小组工作是一种以两个或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小组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它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之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小组经验,处理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行为改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开发个人潜能,从而获得个人成长。

三、小组工作与个案工作的比较

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工作方法,两者不仅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更在实务操作中呈现出诸多差异。

第一,个案工作比较重视个人心理方面的改变;而小组工作则强调整体的改变,既包括心理机能,也包括社会功能。

第二,个案工作发展较早,有较完备、深入的实务方法;而小组工作使用的方法相对较少。

第三,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相对较少,比较集中,但花费时间较长;小组工作的服务对象较多,但花费的时间不多,周期较短。

第四,与个案工作相比,小组工作中的案主学校效果较具体、快速且更行动化。

第五,个案工作的案主只从社会工作者一人那里得到帮助;而小组工作的案主不仅仅从社会工作者那里得到帮助,还从其他成员那里得到帮助。

第六,对小组社会工作效果的评价较对个案工作效果的评价复杂、困难。四、小组工作的功能▲

1.影响个人发生转变:当人出现生存能力方面的问题或心理行为有偏差时,通过小组过程,可以恢复人的原有能力,达到社会化;小组过程可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念、态度及行为发生转变,成为家庭和社会中负责任的积极角色;在小组中通过不同经验的分享,可以丰富和扩大经验和见识,改善人际关系;小组工作可以使其成员发展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个人成长。2.社会控制:通过小组过程,成员可以学习遵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责任心。

3.用集体力量解决问题:当涉及到社区和整个社会问题的活动时,个体在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与他人协调配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单靠个人力量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4.再社会化:作为社会工作的个体,小组工作使群体成员发生改变,和过去告别,成为更积极的社会角色。

五、小组的基本特征▲

(一)小组存在于一人以上

(二)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三)成员对小组持有认同感

(四)成员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五)小组中有自己的控制方式

(六)形成特定的小组文化和氛围

六、小组类型

(一)以小组成员的关系来划分:初级小组和次级小组

(二)以小组的组成来划分:组成小组与自然小组

(三)以小组工作的结构来划分:正式小组和非正式小组

(四)以成员的参与程度来划分:志愿小组和强制小组

(五)以成员进出的自由程度来划分:封闭小组和开放小组

(六)以小组工作的目标来划分

朋辈小组;教育小组;服务或志愿小组;兴趣小组;成长小组;治疗小组;社会化小组;自助小组或互助小组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理论与理论模式

一、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学理论:主要是心理分析理论 心理分析理论运用在小组工作的时候,主要以个人为工作焦点,而不是以小组整体为基础。

(二)学习理论

1、传统条件反射理论(刺激反应)

2、强化条件反射理论(操作制约)

3、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

(三)系统理论

(四)团体动力学理论

团体动力学认为经常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所产生的运作与结果,即团体动力。团体动力是指某时候团体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以及维持团体的一种力量或一种方式。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包括:团体凝聚力;团体压力与团体规范;个人动机与团体目标;领导与团体功能;团体的结构。

二、社会小组工作的三大模式▲

由于希望达到的目标不同、实施的领域不同以及建立的理论背景和价值体系不同,社会小组工作具体实施的原则与方法已经发生较大的分化,由此形成了小组社会工作不同的实施模式。

帕波尔和罗思曼把小组工作模型分为三类,即社会目标模型、治疗模型和互动模式。

1、社会目标模型

这一模型的代表人物是惠特克。社会目标模型把目标定为促成社会行动,从而实现社会的变迁。它认为人类往往是通过小组力量达成社会行动的。它强调发展小组本身的功能,强调成员在小组中学习小组活动的规则、培养小组活动能力以及通过小组达成社会行动的能力。参与、社会行动、民主过程与学习是这一模型的中心概念。这一模型关心民主的进程,关心增加个人和小组的社会权利。

在这一模型中,小组工作者是一个能够影响他人并使他人积极行动起来的人,他凭着自身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鼓励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承担起公民的责任,进而建立更美好的社会。这一模型偏重于社会事务,较多地依托社区开展工作,探索社区的发展,促成社会行动。其主要工作是设计程序和策划行动。

2、治疗模型 也称为临床模型或处理模型。治疗模型早期受到雷德尔的影响比较大。治疗模型认为,社会小组工作的目标在于通过小组经验来治疗个人心理、社会与文化的适应不良问题。其关注的中心是怎么运用小组工作来改变人的功能丧失与行为偏差,协助个人社会功能的恢复与行为的娇治。小组在这里是治疗环境,也是治疗工具。这一模型被广泛运用于精神病治疗、心理治疗和青少年不良行为矫正等领域。

在这一模型中,小组工作者以专家的身份出现,他的任务是研究、诊断与治疗,他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去论断个人的需要,安排治疗计划。

3、互动模型

在这模型中,小组的目标在于小组成员的交互影响,共同活动、分享情感。这一模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反应关系,强调个人必须从群体生活中学习。小组互动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自我与发展健康的人格;有助于满足人类娱乐、交往与感情交流的需要;也有助于面临共同问题的人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心理支持、学习正确的态度与行为,从而缓解个人危机和问题。小组的发展是小组成员互动的结果,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分享责任与小组经验。

小组工作者案主与小组或小组与机构间的中间协调人。他不设计方案,不是控制小组的先知,他的作用在于促进小组成员的互动及为小组寻求外部资源。

第三节 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与过程

一、发展阶段

1.阶段Ⅰ——前属期;2.阶段Ⅱ——权力和控制期;3.阶段Ⅲ——亲密期; 4.阶段Ⅴ——分辨期;5.阶段Ⅵ——分离期

二、小组过程 1.沟通互动

2.沟通方式:以领导为中心和以小组为中心,四种模式。

三、小组中的社会控制▲

(一)在小组中使用和发展小组规范

(二)恰当的利用小组中的角色和地位

(三)提高小组凝聚力和小组目标

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原则和技巧

一、小组工作的实践原则

1.认可每个人的独特个性和相伴而来的行为多样性。(个体个别化)2.认可小组是多种多样的以及随之而来的行为多样性。(小组个别化)3.真诚接纳每一个人。

4.建立有目的的助人关系。(专业关系)5.鼓励和促使小组成员之间有益的合作关系。6.适当修正小组过程。

7.鼓励成员根据自身能力参与小组活动。

二、有效促进沟通的技巧 1.注意信息传递的外部环境。2.注意语言的选择。3.提供合作性的目标。

4.关注和调整小组中的互动模式。

第八章 社区工作

第一节 社区工作的涵义与发展

一、社区工作的一般涵义▲

(一)一般性定义:是以整个社区及社区中的居民为服务对象,提供助人的、利他的服务的一种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它与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小组工作并列,被称之为社会工作直接服务的三大基本方法。

(二)发展简史:

1.社区组织工作:目的应对城市化和工业化中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2.社区发展运动:二战后,由联合国倡导有计划地正式推广,由农村向城市,由不发达国家到发达国家。

3.“兰尼报告” 1939年,美国:罗伯特·兰尼

4.组织认可:1962年,正式认可社区工作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

三、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社区工作的起源于发展

1.美国:(1)始于19世纪后期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和社区睦邻运动。(2)20世纪初期和中期,它作为个案工作的辅助手段。(3)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社区工作的黄金时代

(4)1962年,社区工作在美国被接纳为社会工作专业的第三种基本方法。(5)到20世纪70年代,社区工作者与政府决策者的冲突,导致社区的组织工作的萎缩。

(6)自80年代开始,美国已将社区服务工作的重点转向一些特别需要的社会弱势群体。

(二)社区发展的起源与发展

1.二战后的新兴国家面临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乡村社区问题更为严重。2.1951年,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通过390D号议案。3.1954年,推行社区发展运动,取得一定成效。

4.1957年,联合国通过社区发展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四、社区工作的定义

(一)社区组织的定义 1.工作方法说 2.工作过程说

3.“方法”“过程”结合说

台湾学者魏文雄在总结各家有关社区组织的界说的基础上认为“社区组织是一种社区社会工作法与过程,它利用计划与组织工作协助社区居民认清社区整体需要与目标,通过社区方案与社区变迁机构来统合、协助与发展社区个体、群体与组织,并运用社区内外资源,来满足社区需要与达成社区目标,以适应社会变迁与生活环境。”

(二)社区发展的定义▲

1.社区发展是一种过程,即由人民以自己的努力与政府当局配合,一致去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由人民自己参加、自己创造,以努力改进其生活水准;二是由政府以技术协助或其他服务,帮助其更有效地自觉、自发与自治。2.社区发展的特征

(1)社区发展是一种策略,经由教育及组织的两个层面,使地方社区产生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2)社区发展可以是一种方法或手段,以协助促进现代化,或应对现代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或二者兼具。

(3)社区发展关心所有社区居民、整个社区的生活和全社区的需求,运用来自政府及志愿团体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援助。

(4)社区发展方案的制定应基于居民的需要,它强调居民的自动自发、自助和互动的努力。

(5)社区发展具有双重目标,即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

(6)社区发展是一种组织与教育的行动过程,也可将社区发展界定为:社区发展是一种社区社会工作的方法与过程。

(三)社区工作的定义▲

社区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区进步。

五、社区工作的目标▲

1.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 2.调整与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

3.寻求社区需要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合,以满足社区需要 4.追求权力和资源的公平分配

5.发挥居民的潜能,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6.培养互相关怀、互助互济的美德 7.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六、社区工作的特征 1.以社区为对象

2.宏观的分析角度与较广的介入层面 3.居民的集体参与性 4.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理论

一、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

(一)社会分析和意识形态

1.社会分析:它帮助社区工作者从理论上认识社区及整个社会,社会分析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社会学和政治学

2.意识形态:不同的意识形态对社区工作有不同的影响。其区别在于它们对问题的成因有不同的分析,因而采用不同的介入策略。

(二)社会变迁理论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及人们的行为模式所发生的变化。社会变迁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渐进变迁和剧烈变迁、社会进步和倒退等。

(三)社会运动的理论

社会运动理论主要以阐释社会运动的根源和发展的原因为主,基本上,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角度,着重个体或群体心理状态的社会心理角度与着重社会状况和条件的结构角度。

二、社区工作的实施理论▲

(一)社区工作的模式

1.地区发展模式(locality development)

(1)介入目标:是在一地域内鼓励居民通过自助及互助去解决社区内的问题。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与挖掘、培养当地人才。它通过社区工作者发动、鼓励居民自己起来关心本社区的问题,对问题作了解,进行讨论并采取行动。

(2)介入策略:需要发动并鼓励居民去思考问题的根源,了解他们的需要,从而引发改变现状的意愿、动机、信心和希望。(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促进者、导师、中介人

(4)适用范围:常用于那些比较简单的社区:居民背景比较单

一、关系良好、冲突不明显,社区政治情况比较稳定,居民信任政府;社区变迁也较缓慢。

(地区发展模式。这个模式是在一个地域内鼓励居民通过自助及互助去解决社区内的问题。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与挖掘、培养当地人才。通过社区工作者发动、鼓励居民自己起来关心本社区的问题,对问题作了解,进行讨论并采取行动。)

2.社会计划模式(social planning)(1)介入目标:社会计划模式所关注的是任务目标,以解决社区现存的各类主要社会问题为其工作的重点。社区工作者应当根据社区的内外环境、问题的性质及自身的条件,设计工作计划,以解决社区所面临的问题,实现预定的目标。(2)社会计划的内容和程序

社区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社区问题是多种多样的。针对社会工作领域范围内的各种问题而制定规划,即确定了社会计划的内容。社会计划的程序,渐次为:了解组织的使命及目标、分析环境及形势、自我了解、界定及分析问题、确定需要建立目标并确定实现目标的标准、选择可行方案、测试方案、执行方案、评估结果等。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作为专家而存在并以专家的角色开展工作。(4)适用范围:该模式适用于一些社会变迁急剧的社区,这类社区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仅仅依靠一般民众或社区自身的力量往往难以应对。3.社会行动模式(social action)

(1)介入目标: 社会行动的目的是实现制度的改变,使权力、资源及决策权得到再分配,并影响基本政策的转变。

(2)介入方法:社会行动的具体方法包括:其一,集体行动;其二,通过居民的切身问题及具体事件介入;其三,运用非制度化途径;其四,争取第三方支持。(3)介入策略及形式:一般可包括合作式和对抗式。(4)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倡导者、并肩者和引导者

(5)适用范围:社会行动模式适用于那些各社会群体之间矛盾突出且各方利益难以调和而使边缘或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的社区。在西方国家及我国的港台地区,该模式常被运用。

第三节 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技巧

一、社区工作的过程▲

(一)建立关系

进入社区,让居民了解工作者,工作者寻求未来工作支持者

(二)收集资料

社区基本资料、社区内的资源、社区的问题、社区评估

(三)制定计划 整体规划:近期、远期

具体规划:当前问题解决方案(可行、可操作,符合整体 规划)

(四)社区行动

会议、教育、宣传、财务、人事、协调、评估等

第四节 中国的社区工作

一、中国的社区服务

(一)社区服务的内容▲

社区服务定义:是指在政府的倡导下,以一定层次的社区组织为主体和依托,以自助-互助的广泛群众参与为基础,既突出重点对象又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用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来增进公共福利,提高生活质量的区域性、社会性的福利事业。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救助福利性服务 :弱势群体

资金来源:财政拨款和慈善捐赠

2.社区事务性服务 : 全体社区居民

经费来源:财政拨款

3.市场化的营利性服务:全体社区居民

资金来源:市场方式

(二)社区服务的功能 1.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2.创造一些就业机会

3.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 4.培育居民的社区理念

(三)社区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

问题

1.社区服务的性质定位:福利?盈利? 2.社区服务的队伍建设:专业?非专业? 3.社区服务的行政化:政府机构的延续?补充? 发展

1.进一步明确社区服务的性质并进行分类 2.发展公共服务 3.发展社区志愿服务 4.社区福利服务的职业化

二、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

(一)农村社区发展

1.乡村建设运动

(1)晏阳初的河北定县平民教育运动 理论基础:愚穷弱私论

认为中国的社会问题主要是农村问题;而农村问题的根本,则是人的问题。提出中国人“愚、贫、弱、私” 四大病症 四大教育:提出“文艺、生计、卫生、公民”

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平民的知识力;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三大方式 :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2)梁漱溟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实验 中国问题:文化失调 解决办法:改造文化,民族文化自救的道路。即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就是建设一个既重视伦理关系,又能吸收西洋人重团体的长处之组织。在这个组织的领导下,重建中国文化,走一条农工结合的道路。2.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指的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内容:拓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

美化社区环境 ;加强社区治安

第九章 社会行政

一、什么是社会行政▲

基德内(John C.Kidneign)认为,社会行政工作是把社会政策变为社会服务的过程,这一定义包括如下的含义:把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作为对社会政策修改的建议。因此,这是一种双向的过程:(1)把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过程;(2)利用这一过程所得到的经验去修改政策。白秀雄认为,依照当前社会需要与状况,从事有关社会福利的各项措施及活动;目的在于发挥政府福利的功能,完成国家福利工作的责任,以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工作权及财产权。

社会行政的含义:依照行政程序,妥善利用各种资源,实施社会政策,以向有需要者提供社会服务的活动。社会行政的核心内涵是执行、实施社会政策。

二、社会政策的涵义▲

(一)社会政策的含义:社会政策是国家或机构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成员福利,实现社会进步所采取的基本原则或方针。它是与人们的基本生活和生存有关的政策。社会政策追求的直接目标是社会公平,它对社会弱者的权益具有明显的保障作用。

(二)社会政策的层次:

宏观政策:较高层级政府制定的、具有政治性的、影响相当广泛的政策。微观政策:是由基层政府部门或某一社会组织及团体制定的,以协调内部利益关系;指导其成员活动的行为规划。

(三)社会政策的功能

1.它直接通过利益分配的形式使社会弱者受惠,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过正常的社会生活;

2.它可以减缓社会问题所造成的压力,从而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3.这种稳定局面反过来可以支持社会成员的正常活动,促进社会的进步。

三、社会行政的层次

宏观社会行政是指在政府的社会行政系统中和在大型社会福利组织中,从事社会政策的执行设计、为其建立条件及规则并全面地推动政策实施的活动。微观社会行政是指在政府部门或社会福利机构中最接近具体服务的基层机构从事的社会行政活动。

四、社会行政的功能▲ 1.将社会政策变为社会服务行动 2.合理运用资源,促进有效服务

3.总结社会政策的执行经验,提出修订建议

第十章 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

第一节 社会工作实习的涵义与目标

一、社会工作实习的涵义(一)什么是社会工作实习▲

社会工作实习就是把学生安排到实际工作机构中去,在实践将课上所学的知识、价值与技巧运用到实际工作情境中,即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知识与技巧整合、内化到工作者的工作行为中去,并能转化为实际的服务。(二)社会工作实习的内涵与特性▲ 1.社会工作实习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2.社会工作实习是一种临床实习

3.社会工作实习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过程 4.实习教育不同于志愿服务

二、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

1.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实务工作能力 2.发展专业自主能力 3.增进专业自我

4.培养专业意识与专业价值观

5.培养反思、批判精神,促进专业成长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习的模式与过程

一、社会工作实习模式

社会工作实习模式是指有关影响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各种因素间的结构、组织和安排方式。

机构为本的实习模式——以英国为例 学院为本的实习模式——以中国香港为例

机构与学院的伙伴关系--所谓机构与学院的伙伴关系是指有关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民间志愿机构与社会工作训练学院为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及社会工作教育而结成的互助合作关系。

建立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模式--发展以伙伴关系为基础的机构与学院合作的社会工作实习模式。

第三节 社会工作实习督导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实习督导

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是使学生有效学习并保证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一个手段。

二、督导的功能▲ 督导的行政性功能 督导的教育性功能 督导的支持性功能

第二篇:社会工作概论7-10教案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第一节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一、社会工作需要理论

(一)理论的概念与功能 1.理论的概念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一般性水平较高的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于变化,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2.理论的功能:(1)描述(2)解释(3)预测(4)提示方法

(二)社会工作理论及其功能▲

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性质和原因。

2.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的工作目标。3.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及模式。

二、社会工作领域轻视理论的原因分析

(一)过分夸大了社会工作所处理对象与问题的个性、特殊性变异性。

(二)是对“理论概括”做了不当的理解

(三)经验理论应相互补充、相互加强。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与逻辑结构▲

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参照大卫•豪(David Howe)《社会工作理论导论》的描述,我们可以把这个发展过程大体划为七个阶段。1.“调查”阶段(社会工作最初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社会工作者主要关注的是他们所从事的实际工作。2.“精神分析学”阶段。(20世纪20-30年代)

在这个阶段上,一部分社会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单以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是不妥当的。3.“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主义者学派”并立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功能主义者则认为个体的行为主要是他当前所处情境的结果。当前所处情境既包括环境也包括社会工作机构的功能(故此名为“功能主义学派”)。个体行为不是被过去事件所决定的。给予一定的机会,在一种结构性和社会性的关系中,个体能够改变他自己。4.“获得”阶段(20世纪60年代)

这一时期,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理论在数量上获得了巨大的增长。5.“盘点”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

由于社会工作理论在数量上迅速增加,许多社会工作者感到有必要对这些理论做一次清点、整理和评估,以便对社会工作的“家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6.“理论统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

尽管社会工作理论的迅速发展充实了社会工作的理论空间,但也使社会工作者们在理论选择方面感到无所适从。由此产生了一种普遍的心态,即希望能把这些理论统一起来。人们竟相发展一种能把各种社会工作方法整合在一起的“一元化”的理论框架。7.“理论归类”阶段(仍在流行)在这个阶段上,多元理论并存被当作一个既定的事实。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

(一)大卫•豪的两分法

从内容上去看,社会工作的理论可以区分为“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的理论”。前者指的是理论中用来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进行解释的那部分内容;后者是理论中用来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进行说明的那部分内容。这两个部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基础和行动假设或前提,这些理论包括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功利主义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女权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标签理论和社会化理论等等

社会工作理论是只有社会工作专业才需要和才能够加以使用的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行动指针,这部分理论包括危机干预理论、任务中心理论、认知行为介入理论等等。1.分类: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是理论中用来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规则和机制进行解释的那部分内容。“社会工作的理论”:是理论中用来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进行说明的那部分内容。2.区别:(1)内容互不相同(2)功能互不相同(3)地位互不相同(4)与社会工作联系上的紧密程度互不相同 3.联系:(1)相互依存(2)在逻辑上相互蕴含

(二)皮拉利斯的三分法

它是根据理论抽象程度将各种社会工作理论从内容上划分的,有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实践理论三个层次,其中中观理论又可以分为中观解释性理论和中观介入模式理论。故又认为是四分法模型。这些理论是按照理论 的抽象程度来排序的,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宏观理论: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机制进行综合性的说明(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功能主义。)

中观解释理论:对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门的解释。(标签理论,儿童发展理论)

中观介入理论: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等进行一般说明(危机介入理论和任务中心理论)

实践理论:社会工作的具体技巧和操作方法(批判式提问法)第三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

这是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也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心理分析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而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的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和“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并应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在对案主进行诊断时,首先就是分析其人格是否健全,找寻其儿童时期的生活经历,然后依据相应的方法制定治疗方案进行治疗。2.认知理论▲

这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与心理分析学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认知理论认为,不良行为主要是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使学习能力、学习方向和归因方向得到加强,能够更好地适应外在社会世界。

3、行为主义理论▲

这是以实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后天的学习。不仅正常的行为可以学习,非正常行为也可以后天学习。整个学习过程有驱动力、线索、反应和强化等过程。驱动力是指任何能够激起有机体产生行动的刺激,如饥饿、寻求赞同等。线索是指决定有机体在何时何地发生何种反应的刺激,如他人的行为方式。强化是指能够使反应不断重复的力量。

4、系统理论

这是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领域的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按照系统理论,社会工作者要想对其工作对象进行治疗就必须关注他所生活的系统环境。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帮助案主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5、标签理论▲

这是以社会学家勒麦特(Edwin Lemet)和贝克(Howard S.Becher)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标签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一个行为及其违犯者只有被他人标定为越轨时才变成了越轨。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成为“正常人”。

6、沟通理论

沟通理论是以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中有关人际沟通的一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沟通理论认为,当我们采取某种行动的时候,总是为了响应某些获得的信息。信息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我们捕捉的其他东西。如情绪、记忆、身体的感觉或者别人对你的看法等。我们捕获这些信息,然后做出评价,这就是信息的处理。然后,我们给对方以反馈。对方就会收到相关信息。根据沟通理论,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帮助案主消除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使其能够顺利地与人沟通。

7、人文主义理论

这是以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胡塞尔与舒茨的现象学与布鲁默的符号互动主义等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人文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意义世界”当中,而每个人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或“解释”建立起来的,具有非常大的个人主观性、特殊性、变异性。当个人的这些个体性和其所生活的社会的共性出现失调时,就会出现问题。如自己的理解与他人的理解不一致,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去努力“理解”这些人(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及其内在矛盾,帮助他们顺利重构自己正确合理的“意义世界”,从而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8、激进的人文主义理论

激进的人文主义理论是以早期马克思与葛兰西、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现代批判理论家的某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与一般人本主义不同,激进人文主义认为,人们在“意义世界”里经历的许多人格的、心理的问题,都只有依据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道特征才能被理解。

因此,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改造现存的社会秩序,来解决人们在“意义世界”所遇到的许多问题。

9、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决定社会结构及形态的变迁等)为指导而形成的一套社会工作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工作者要想在社会变迁和进步上有大的作为,就必须与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一些信息的传递和有关福利权利的建议使工人阶级认识到国家机器在资本主义压迫工人阶级过程中的作用。

10、“增权”或“倡导”理论▲

这是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来解决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然而现实中许多可行的社会工作却是与个体、家庭、群体或小型社区有关的。为了能给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以理论上的指导,将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大目标协调起来,一些倾向或同情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工作者提出了“增权”或“倡导”理论。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社会工作者更多地关注少数民族、女性等社会弱势群体,扮演了增权者和倡导者的角色。他们呼吁社会来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并且通过各种途径为工作对象向现存的社会秩序争取权益。这种指导小规模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就被称之为增权或倡导理论。

11、女权主义理论

女权主义理论是一种与激进人文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工作理论,主要植根于60一70年代以来的妇女运动。

女权主义者想要追求的是根据女性自己的视角和有别于男性的价值观来理解女性的生活经历。但是,社会工作的各种模式大多数是以男性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是用男性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进行工作的。女性的声音因为男性主导视角的存在被压抑了。由于女权主义追求男女之间的平等,所以在社会工作的实际过程中发展出一种平等主义的方法。总的说来,女权主义社会工作理论主要关注女性所受到的压抑,认为女性所遭遇到的许多生活问题都是性别压制的结果,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探索并去消除社会中由于性别主义所造成的女性痛苦,促使她们有更多的自由,有更大的能力去追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第五章社会福利制度

第一节社会福利的内涵、分类与功能

一、社会福利的内涵 福利的概念与哲学内涵

福利本质上是人类所获得或具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幸福的物质和精神手段,也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

(二)福利的道德和政治哲学基础

涉及到福利的道德哲学要素主要是个人品德与价值在社会中的判断。涉及到政治哲学主要是自由、平等与正义。1.福利的道德哲学基础

现代社会,福利成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福利的道德基础建立在社会团结基础之上,是建立在人的利他主义行为基础上。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取向是:福利不仅强调公民的权利,同时也强调公民的责任。福利不仅当作一种权利来对待,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公民之间的相互义务关系。这反映了福利本质上是一种公民之间的社会关系。2.福利的政治哲学基础(1)福利与权利: 保守传统:认为公民的权利应该同其财产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国家应该保护公民拥有私有财产的权利。

社群主义的传统:国家除了保护公民财产外,还要担负其他的责任。要为公民提供一系列的社会保护。

(2)福利与平等:

平等基本上可以通过结果平等和机会平等两种方式来实现。在现代社会中,政府通常会通过社会政策和相应的社会服务来安排缩小社会差别。但是,一个国家中所有的社会政策并非都能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民在背景、身份和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得可能存在差距。(3)福利与正义

在福利领域,涉及到资源分配核心的主题是正义问题。对社会工作专业来说,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就是一种正义。通过社会政策来保证社会中弱势群体得到基本的福利,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公平的最基本措施。

(三)社会福利的定义 巴克主编《社会工作词典》“社会福利”:“一国用来帮助人们以满足经济、社会、教育和健康需要所推行的项目、津贴、和服务体系,从而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另一界定是指一个社群或社会的集体福祉的状态”。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77年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社会福利”定义为“所有有志愿机构和政府推行的,目的在于预防、减轻和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或是改善个人、团体和社群福祉的有组织的活动。”

中国,社会福利主要是指由政府部门(主要是民政部),为社会中困难群体提供的津贴、服务和相关支援活动,是一种基于需要需要但专业化水平较低的社会服务。

▲社会福利:广义: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相关服务。

狭义:国家或政府针对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的津贴、物质和社会服务。

(四)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

1.社会福利制度的要素:资源(物质与金钱)、组织(机构)、人力(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服务人员)、服务对象、外在制度和环境系统等。2.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服务的发送体系,是将社会服务传递到受助者手中的一个必要的中介。社会工作专业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和并存的关系,社会工作专业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改善公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并提高社会福利服务的使用效率,社会福利开支的增加也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社会福利的分类▲

(一)社会福利的二分法

1.剩余性社会福利和制度性社会福利 剩余性社会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际必须进行干预,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

制度性社会福利是指政府为所有公民提供的服务。2.积极的社会福利和消极的社会福利

积极的社会福利是注重满足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个人人格发展,福利的目标是促进公民社会发展发展。福利的给予是国家的义务、公民的权利。

消极的社会福利是消极关注消除社会层面的贪婪、疾病、无知、肮脏等社会问题,较少关注个人福祉与发展。福利的给予附带辱化条件 3.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

公共福利是由国家提供,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和融合 私人福利是由市场或家庭提供,满足公民的个人需要,目的是改进个人物质和精神状况的物质资源与相关服务

(二)社会福利的三分法(蒂特姆斯)1.剩余性社会福利 2.工业成就—表现模式 3.制度再分配模式

三、社会福利的功能▲

第一,减轻公民之间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平等目标的实现; 第二,促进解决社会问题并改善社会关系,提升人的社会功能;

第三,为有需要的公民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第四,有利于促进公民的人力资本的增加,同时对改善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也有积极作用; 第五,增强人与人间的和谐,从而促进社会中利他主义精神的发展。第二节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一、社会福利作为人—资源—行动的综合系统

首先,社会福利制度中最基本的是人的系统,包括一般的公民、社会福利工作者、与社会福利对象。

其次,社会福利制度功能的正常运行还必须依赖必要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金钱、物质、津贴、服务、相关的理念及政策。最后,社会福利制度作为一个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必须要通过具体的社会行动来往完成社会服务的规划与传递。

二、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体系▲ 第一,社会福利资源与分配和政策实施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扮演着核心的角色。

第二,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对象包括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社会工作的实施可以使服务更有效地惠及服务对象。

第三,社会福利制度是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必须通过社会行动来完成,而这一行动必须以专业实践来达到,社会工作是这一行动的内容。

第四,社会是不断变迁和发展的,社会福利制度必须对上述过程做出反应,而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应对社会变迁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总之,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工作

三、社会福利模式对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福利模式及其分类▲

1.含义:社会福利模式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福利的理念、政策与实践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在社会服务领域具体表现为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等行动者如何实施社会政策,完成既定的社会目标。2.分类:

(1)普惠主义模式:强调福利津贴的同一费率和社会服务中的普遍主义原则。注重政府对社会福利和相关服务的公共责任,建立在高税收和高度政治共识的基础上。普惠主义模式是以公平和公正为目标,通过国家全方位的干预来寻求福利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和谐。不足:巨大的政府开支和高额的税收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明显的阻力,这使得改革福利国家的呼声日渐高涨。

(2)剩余主义福利模式:基本特征是由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扮演有限的角色,政府除了在社会救助和基本的社会服务方面承担主要责任之外,在其他社会服务或福利领域,基本上依赖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就业者个人(家庭)。

(3)混合型福利模式: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综合,它的社会政策路线是“中间道路”,其经济发展的方式是公私混合的模式。混合的社会福利模式既强调政府对公民的社会保障责任,又积极主张非政府部门、私营企业、社区和家庭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在福利服务领域实行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第六章社会个案工作

第一节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与范围

一、社会个案工作的要素

(一)代表性的观点

1.玛丽·芮奇蒙:社会个案工作包含着一连串的“工作过程”,它以个人和家庭为着手点,透过对个人和家庭及其所处环境作有效的调适,以促进其人格的发展和家庭关系的调适。2.鲍尔斯(Swithan Bowers):社会个案工作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是以人类关系的科学知识与改善人际关系的专业技术为依据,以启发与运用个人的潜能和社区的资源,促使案主与其所处环境之间有较佳的调适关系。

3.霍丽斯:认为社会个案工作是一个“社会---心理”治疗方法,个人社会功能的丧失或不良同时受案主本身内在心理和外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社会个案工作的目标在于促进个人内在需要更充分的满足和个人社会关系更充分的功能表现。

(二)社会个案工作的要素(玛丽·芮奇蒙和鲍尔斯的看法)▲ 1.方法要素:它是一种助人方法 2.工作对象要素:个人和家庭

3.过程要素:一个面对面的工作过程

4.科学和艺术要素:立足于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艺术化运用。5.双向性要素:调动资源为个人和家庭服务,协助个人和家庭对其所处社会环境进行调试。

二、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 1.斯莫利(Smally)个案工作是一种一对一的方法,经由专业关系,促使案主使用社会服务,以增进个人和一般社会福利。

2.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65年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认为:“个案工作所注重的不是社会问题本身,而是‘个案’,特别注重为社会问题所困或无法与其社会环境或关系圆满适应的个人或家庭。社会个案工作的目的是对于个人与个人或个人与环境的适应遭遇困难的个人及家庭,恢复、加强或改造其社会功能。” 3.社会个案工作定义▲

社会个案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

三、社会个案工作的基本特点 1.以专业知识和技巧为基础的社会工作方法 2.对象是个人或家庭,注重个人或家庭的独特性 3.重视个人或家庭发生问题的内在、外在原因

4.注重调动各方面的资源,特别是社会资源解决问题 5.注重专业关系的应用 6.特别强调案主自决

7.目的是帮助个人或家庭摆脱困境,达到社会的良好适应

四、社会个案工作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1.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一对一地直接讨论问题,能够建立起比较密切的专业关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问题不复杂,问题较容易解决

3.社会工作者易于看到自己工作的成果,便于总结经验、教训,使工作得以不断改进 不足:

1.只能涉及微观层次的社会问题,难以解决大范围的、重大的社会问题 2.只能解决简单的社会问题,或充当解决复杂问题的辅助方法 3.运用这一方法需要较多的人力资源配置

五、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

(一)19世纪到20世纪初——个案工作的起源(强调个人的道德因素)1.标志:最早起源于宗教与慈善救济

2.特点:个人为贫穷负责,接受救济产生依赖 3.查默斯的贡献

(1)一对一的个人化工作

(2)注重对受助对象的精神品德的塑造(3)强调对案主给予足够的个别性关怀(4)要尽量使用案主的“自然资源”(5)注意挑选和训练工作者

4.慈善组织会社对社会个案工作的贡献

(1)对案主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记录并跟踪

(2)认为对整个家庭的福利调查和再生产调查是诊断问题、进行治疗的基础(3)对工作人员进行训练(4)建立了社会工作图书馆(5)发展出了学徒式的督导方法

(二)20世纪初到20年代——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学科化(强调社会因素的影响)1.标志:1917年芮奇蒙的《社会诊断》标志着个案工作专业化与学科化的开始 2.特点:重视问题的社会因素与环境因素方面的改善 3.芮奇蒙建议的社会工作方法

(1)了解求助者个性和其所面临的问题的实质

(2)了解求助者的社会关系,分析器社会助力及阻力的影响

(3)探求求助者个人心理和问题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环境的间接作用

(三)20世纪30年代——从精神医学的洪流到功能派个案工作的发展(强调心理作用)1.背景:大战后的萧条;精神分析理论的盛行 2.特点

(1)注重搜集案主对问题的主观看法和解释

(2)认为案主问题的产生受其内在因素的影响大于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3)强调“案主自决”的运用

(4)强调个案工作者在工作中秉持客观与理智的方法

(四)20世纪40年代的多元化以后——社会个案工作的多元化发展时期(强调环境改善和心理因素并重)1.特点:

(1)认为个人的人格、行为无不受个人心理及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2)视客观需要确定开展工作的方法

(3)个案社会工作注重借鉴现代科学的各种最新成果以丰富、发展自身 2.代表理论

汉密斯顿心理—社会个案工作理论 珀尔曼:问题解决派社会个案工作

(五)20世纪80年代以后—整合取向和后现代的个案工作视角

1.背景:当代社会日益复杂,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解决困难越来越艰巨,依靠单纯一种方法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受这一趋势的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实务开始出现整合化 2.特征(1)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化

(2)20世纪80年代开始,强调“个案管理”成为个案社会工作的一种最新的趋势。个案管理是社会工作者针对具有多种问题且需要多种助人者同时介入的案主的协助过程 第三节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与实务方法▲

一、危机介入模式

(一)危机的涵义

危机的概念最早有埃里克·林德曼和吉拉尔德·卡普兰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提出 1.危机的定义

危机是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2.危机是什么

(1)危机是一种对平衡稳定状态的改变(2)危机可以是一种正常状态(3)危机是一个过程

(4)危机是问题与希望并存 3.危机的分类

危机通常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成长危机。即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任务而产生的危机。二是情境危机。即因生活情境的突然改变而引发的危机。

(二)危机介入模式 1.危机介入模式的概念:危机介入模式就是针对服务对象的危机状态而开展的调适和治疗的工作方法。

2.治疗目的:帮助案主减轻压力,协助案主了解压力产生的原因所在,特别是从家庭、社区角度给予案主以支持,使其能够独立自主处理危机,开发潜能。3.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

(1)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2)迅速作出危险判断

(3)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

(4)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

4.介入原则:(1)及时处理原则;(2)限定工作目标;(3)给案主输入希望;(4)为案主提供支持;(5)恢复案主的自尊;(6)培养案主的自主能力

二、任务中心模式 20世纪50年代,玻尔曼力图通过将焦点集中在问题解决过程而把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与实务联系起来。后来演变为任务中心模式。

1972年,雷德(Reid)与爱普斯坦(Epstein)发表《任务中心个案工作》(Task-centered case work)

任务中心应用的八类问题

1.人际冲突;2.不满意的社会关系;3.正式组织中的问题;4.角色困难; 5.社会转型中的问题;6.情绪问题;7.资源不足;8.行为问题

三、“社会-心理”模式

(一)基本原理

1.“人在情景中”理论

2.重视对深层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的剖析 3.重视家庭和个体早期经历的影响 4.相信人的价值和潜能 5.重视人际交往和沟通

(二)心理防卫机制——人格结构-自我强度 1.心理防卫机制

2.人格结构:本我是生物的我,根据享受快乐行事 超我是社会化的我,根据道德原则行事

自我则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根据现实原则行事 3.自我的强度

(三)“社会-心理”模式的框架 1.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大阶段

2.针对问题:内部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有外部环境问题

3.目标:最小的目标是帮助案主享有正常的生活,最终目标是增加案主的自我认识。4.案主角色:处于被动角色

5.工作者的角色:工作者是一个研究、诊断和治疗者。

四、行为治疗模式

(一)四种学习概念:

1.反应学习:行为主义认为人类行为的本质是人对环境刺激的本能反应。

2.操作行为:研究如何通过改变学习环境(条件)来改变行为,即控制或操作条件,相应地产生一个期望的行为。3.观察行为(班杜拉):人类的大多数行为并不是通过亲身实践建立条件反射形成的,而是通过观察、模仿得来的。

4.认知学习:认为人会感受和思考,即人赋予事件以意义,人的思想和感受影响人的行为,如果改变自己的态度,行为也会朝向积极的方向。

(二)行为主义个案工作的主要技巧与过程 1.技巧:正强化;负强化;角色扮演;榜样

(三)行为主义个案工作的框架 1.理论基础:学习理论

2.适应问题:恐惧症、焦虑、社交困难及问题行为 3.目标:小、具体、可操作 4.案主角色:对行为进行测量

5.工作者的角色:对案主行为进行评估,支持帮助案主。

第三篇:社会工作概论

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①客观性。②工作方法的科学性。③工作过程的逻辑性。

社会工作是一门艺术①社会工作过程是对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的灵活运用。②社会工作需要细致地分析、奇妙地应对问题。③社会工作常常面对新的、独特的、特殊的任务。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

社会工作的制度性特征①有一套明确的理论作指导。②有严密而科学的行为规则,从而保证了职业行为的规范性。③有专门的机构和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者。从而确保社会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

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⑴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⑵被社会所认可。⑶具有专业权威。⑷职业群体内部有伦理守则。⑸有专业文化。

2.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的不对称性互动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助人过程是不对称互动的,不对称是指互动双方在输入、输出方面的不对等。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不对称2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3合作促成力量的不对称

3.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社会工作的功能包括直接功能和社会功能。直接功能包括:(1)预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做出警报,二是增强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对可能出现的变动的应变能力。(2)治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救难,二是解困。(3)发展。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案主增强其自身克服不利因素的能力,提高其个人适应社会、与社会协调的能力。社会功能包括:

(1)推进社会公平。(2)促进社会整合。(3)维持社会稳定。

第四篇:社会工作概论

1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功能、特征以及所具备的能力

中国社科定义:社会工作者指的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国家和民间福利机构从事社会服务的人。

王思斌定义: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基本角色:服务者(本基本的角色)支持者倡导者

间接角色:管理者 政策影响人资源争取者研究者

特征:第一认同并遵守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标准

第二 社会工作者是从事社会福利的服务人员

第三 社会工作者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第四 社会工作者是在一定的组织机构内开展职业性的助人活动 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第一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包括学科、政相关策、技术、文化方面

第二能力的要求包括专业技术的掌握,基本的文化技能,心里以及学习能力 功能:

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

如何实现人生任务经历人生转变和环境变化的情景

对于个人需求的满足

改善人们身处其中的生活环境

2社会工作的功能

第一恢复受损的社会功能这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解决问题包括治疗和康复 第二预防社会功能的失调

第三发展功能,发展社会资源和个人潜能,使人们社火能力增强。

3伦理困境的成因和策略:

伦理:指的是什么是道德上正确的行为,事情应当怎样即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承担的义务。伦理是从价值观中推出来的,必须与价值观协调一致。

伦理困境所谓伦理困境是当专业核心价值中对专业人员要求的责任与义务发生相互冲突的情形,而社会工作者必须决定何种价值要有限考虑。表现形式:第一带有伦理特性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伦理困境是发生在价值冲突的困难和问题

第三诱发伦理抉择的困境和问题

诉诸于道德责任感的困境和问题

伦理困境的成因:第一社会工作实务具有不具体模糊性

第二不提供相同类型的知识基础

第三与其他领域的从业人员相比社火工作者介入的结果具有较少的控制权。

应对策略:保护生命培养按住自觉独立自觉平等对待

规则与法则一致优先考虑案主保密尊重隐私

保护生命。培育案主自主、独立、自由的伦理抉择。平等对待不同社会地位的案主。社会工作者应当作出与他自愿接受的规则和法规一致的实践原则。4社会工作的理论原则

第一接纳尊重和接纳整体的个人 人手模糊不清和不确定性存在一定的矛盾 接纳的功能接纳能够帮助社工理解案主真正的他,能使工作更加有效

接纳能够帮助案主从不想要的防卫中解脱出来

第二案主自决,自决在实践上被认可为案主自由地做选择、做决定的权利和需要。它所反映出来的信念是,案主有能力成长和改变,并能负责地使用自由

原则:自主决定有利于案主的成长但有自觉能力不危害社会和自己

影响因素:社工对助人角色和过程的理解有关社工—案主关系性质的观点 第三保密原则保守与案主有关的秘密资料 具有充足理由,告知案主 5社会工作理论的基本结构

第一宏观理论对于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机制进行综合性的说明 第二中观解释性理论 对于某一方面进行专门解释

第三中观介入模式对于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等的一般说明 第四实践理论社会工作具体的技巧操作方法。

6精神分析理论的贡献以及对于社会工作的影响

贡献: ①人的精神健康是可以理解的②人类的行为经常被无意识的因素所控制

③童年的成长经历对成年影响很大

④有助于人深入了解“人如何焦虑”

⑤通过梦的分析可以度量人们的无意识功能

对于社会工作的影响:

第一心理分析理论是社会工作中第一个很有解释性的理论

第二影响社会工作重视潜意识因素

第三强调社工注重儿童时期

第四较多的重视心理和情感方面系统理论的分类

社会工作中的系统理论来源于冯.巴特来非

人在情境中的理论

第一人们社会生活系统的社会环境:非正式的或原生的系统(如家庭、朋友、同事等)正式的系统(如社会群体、商会)社会的系统(医院、学校)第二个人与他人生活中形成积极互动关系则决定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第三系统戏论的去向将人与环境纳入一个系统社会工作是对整体的干预 8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含义及其关系

人类行为:指人体一切外表行为、思想、感受 期望,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个体为了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和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里社会过程等内在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环境:是指影响人的心里活动以及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包括家庭、学校社区文化等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环境是指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以及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系:分析视角包括微观与宏观人在工作中以及人在环境中

①个体不断适应环境②社会环境影响个体行为3个体行为对社会环境有以一定的影响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程度并不对等

9个案工作的含义,阶段过程、功能、程序 三大模式、专业关系建立的条件 定义:叶楚生:个案工作是现代社会工作中一种由个人入手的专门工作或方法,其实施对象为个人或家庭,主要目的在于协助发生问题或遭遇困难的个人或家庭,对他们的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及分析。予以适当的处理,以期解决其问题或困难,促进其人格的健全与家庭生活的调试,以增进个人的、家庭与社会的福利

个案工作的基本要素

方式:主要是面对面,或一对一的个别化交流;对象:个人或家庭;

途径:一方面通过与案主的直接交流,调节案主的心理状态,激发其潜能;

另一方面,帮助案主寻找与建立来自他人和社会的支持系统;

个案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尊重个性、承认人的价值和独特性。

目标:个案工作的目标是帮助个人和家庭提升社会功能解决和预防问题。这需要经过一个结构化的操作实施过程,以便有计划有步骤达到帮助案主的目的。程序:第一是接案并建立关系第二对案主的需要进行评估第三订立工作计划介入干预和最后总结检讨。

个案工作的三大模式:

①危机介入模式危机是指有案主认为为危险的突发性或触发性事件引起一种混乱的状态,打破了案主原有的平衡世界是生活失去方向,其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种类:过渡性情境性环境危机混合危机

危机干预的特征:暂时的短暂的需要看其焦点频繁会面需求社工多次 干预过程:开始阶段任务实施和完成阶段让案主准备结束阶段

②任务中心模式:认为社会个案工作应该是一种目标集中的活动,在社会工作专业化过程中要注重效率和效果又要注重帮助案主。试图将焦点在问题解决过程而把社会工作理论与事务结合起来。

过程: 提出问题订立契约选择以及确定任务

优点: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注重对于案主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社会工作者是一个顾问;工作对象可以是个人、夫妇、家庭;强调案主优点以及他们的资源;将工作者与案主置于同等地位。

③社会——心理模式是一种将案主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的生活和社会环境结合起来的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

理论基础:人在情境中,心理分析理论

治疗方法:直接治疗 间接治疗

优点:①开放性多维性深刻性标志性 ②缺点专业特制模糊太注重经验 ③ 结束太繁琐④行为治疗模式

基本前提:强调可观察行为,行为分为操作性反应性 存在的条件 重视与问题有关的当前行为。

技巧:反应性操作性综合性 综合技巧

评价: 关于人的假定非历史性的治标不治本

关系建立的条件:个案工作专业关系是一种兼情感性和工具性的混合关系,关系的建立是有目的的 同理心是社会工作者与案主沟通的一种技能,主要是要准确的、敏锐的表达对案主当时的感受、体验及其意义、重要性的领受。

 亲切是指积极的关心和尊重。这意味着一个人对他人(或事物、或活动)常存有一种积极、主动、生气勃勃、持久不懈的兴趣,并且能自然地向人流露出一份喜爱和怜悯。

 真诚指对己对人都表现得无伪;你大感受都发自肺腑。当然,这并非意你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向人表白

 具体指具体地把细致的地方表达出来

10小组工作的含义 阶段过程介入点工作模式沟通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含义:小组工作既当过程又当过程,它是通过小组成员的支持改善他们的态度人际关系和他们的应付实际生活中能力,同时强调在小组过程中和动力去影响案主的态度和行为。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是通过成员的分享,相互分担和相互支持而发挥出来,也需要小组工作正者按照既定目标进行和指导。小组工作是一种团体的活动,是一种过程和社会工作方法。

特征:小组经验是主要的是小组来达到改善经验是可以分享经验是可以选择的。

阶段过程:卡兰的人小组模式米兰德模式模式三种假设:亲切关系成员参照不同感受参照架构

工作介入焦点:

第一阶段前属期鼓励和促进成员探索物质和心理环境帮助成员更开放以便相互了解创造初步的小组结构

第二阶段:权力控制期帮助小组成员对小组的权利及控制问题的存性质的了解鼓励成员勇于表现自己不怕被拒绝并考虑别人的感受这会工作者的态度

第三阶亲密阶段段帮助成员理清楚他们的感觉 以及如何回应小组成员的个人信息。

第四阶段:分辨期 社会工作者是担任使能者饿资源争取者,促进者协助组员反省巩固学习成果。

第五阶段——分离期 为小组和个人交流提供新的资源和机会强调评估的进行 小组结束后需要在一段时内个人和小子继续提供不同方式,不同支持也是需要的 工作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主要以社区归属和社会整合为最终目标关注的是社会秩序和社会价值观。

目标是发展提高小组成员的社会潜意识以及实现社会变迁责任心 发展小组成员的社会能力 帮助拓展知识

特点:在社区层次展开 小组工作人员的作用利他行为小组成员义务参与影响社会变迁 按住是被忽略的群体社工的多重角色

评价有点通过案主参与 充分实现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缺点小组工作趋于社区化 治疗模式:消除小组成员的心理、社会或行为的问题从而帮助他们达到更佳的适应社会功能最终达到改变案主。

特点小组是治疗的手段和脉络 最适合的案主是有心理社会行为问题的人社会工作者承担的是家长式有知识的指挥者。

评价 :优点利用系统理论只是对小组成员和个人能力诊断 更好的了解案主的情况。缺点不便于社工与案主初次接触没有充分利用小组工作过程。

互动模式 是假定个人的满足来自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和相互存在。

目标是集中在个人而且也在环境通过相互影响从而增强个人或社会功能。

特点:有一个共同的互助目标 小组成员相互依赖 决议由小组作出可以增强个人和社会功能。社工是一个使能者。

评价优点证明助人自助的社工概念自决行事的原则缺点缺乏理论支持没有评估个人成员变化程度的基础,社工权利很小。

沟通:指一个人利用符号将意思转达给另一个人的过程

影响有效沟通的要素:发出者 信息的传递接受者

增进有效沟通的途径:有效发出信息三个条件(短语信任反馈)接收信息的两个条件(正确的理解和传递出想要的理解)

11社区工作的定义 社区组织目标发展、实践原则社区工作模式的内容及其评价 含义:社区工作是一项专业工作人员所进行的工作,借以协助人们认识到他们所需要面临的问题和机会并由他们自己作出决定 采取集体行动解决所面对的问题。社区居民在付诸于行动时社工所给予的支以培养他们的能力和自我独立。社区工作目标:任务目标(具体的完成或时间的解决)过程目标(政治责任感关系和网络对他人的态度)

社区组织:是一个过程社区规定本身的需要和目标定下这些目标或所需要的优先次序,发展达到这些需要和目标的信心与意志寻找内外部的资源采取相关行动以促进和发展社区的互助合作的态度和实践。

社区发展:指的是一种提升社会意识的过程,人们被鼓励透过集体辨认表达和他们需要而做出行动。

实践原则:①强调达成发展目标性②根据社区的现状计划工作步伐③社区自决是社区行动的优先条件④依靠自助⑤社区的决定必须是民主理智⑥社区参与必须是广泛和包容性的。

社区工作模式:第一地区发展模式:

目的:在一个区域内鼓励居民通过自助以及互助达到结局社区内的问题;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与挖掘偶尔痒培养人才;是居民关心社区内问题。

特点:社区发展中社工为社区居民彼此交往创造机会策略的运用社会工作者扮演使能者提高着

评价: 有点一种人本主义方法,以社区合作解决问题强调重视人和尊重人的原则,而且是一个发展过程

弱点: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假定社区内的人可以通过共同工作来改善社区环境。第二社会规划模式 情调是一种技术的过程去解决实质性的社会问题,需要依赖专家,通过精心计划社会规划 社区服务才有可能有效。

特点:社会规范的基本行动策略“了解问题真相”有步骤的进行,资料搜集很重要强调社会工作者的技术和专家角色。

评价:优点:一种专业化的 满足对象及时得需要,服务质量得到保障。

弱点:不注重社区居民的发展而且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兴趣参加

第三社会行动模式将社区是为一个权利特权阶级的组合。其中存在被压迫被剥夺无权利的人们。弱势群体的联合起来像更大的社会组织争取资源获得符合民主的和正义的对待。

特点:①社会行动的改变策略形式为“让我们组织起来去战胜压迫者

②包括谈判、对抗和直接的行动的冲突方法

③ 社会行动中社工是一个倡导者和活跃组织者

评价:优点:①可以吸引许多的对问题不满人的介入 ②发展他们的社会意识自理和厨师的技巧提供良好的经验 ③增强他们尊严和改变他们自身状况的权力感为解决实质性问题的有效工具

缺点: 可能被组织者政党利用有时候出现意外情况可能引起对手的敌意 12社会行政的含义:社会行政是依照行政程序妥善利用各种资源实施社会政策,一项有需要的人提供社会服务的活动。社会行政的核心内涵是执行实施社会政策.

第五篇:社会工作概论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答: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包括:(1)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过程的首要构成要素。(2)受助者。受助者是指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3)社会工作价值观。它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4)助人活动。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

试述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参考答案要点: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分析论述。

答:

1、帮助有需要的人认识到社会工作的作用。

2、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处境与困难。

3、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资源网络。

4、促进人们与资源体系的互动。

5、推动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6、分配物质资源。

7、控制人们的社会行为。

二、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

社会工作在我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当前我国对社会工作三种不同的理解,既有三种社会工作: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

普通社会工作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我国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之中或之外普遍存在的,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承担的,不计报酬的思想政治教育性或公益服务性的活动。如工作单位内部的工会委员等行政兼职,社会上的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成员的活动等。这种社会工作是相对于本职工作岗位而言的,这一概念的使用也是比较普遍的。

行政性社会工作指在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中,专门从事职工福利、社会救助、思想工作等类型的助人活动。这些活动有的面向全社会,有的面向本单位成员,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员较少受过助人方面的专业训练,它是非专业化的。在这方面我国的某些直接为民服务的部门的工作比较典型。

专业社会工作是由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人开展的助人活动。这些主要针对困难人群的专业化服务比较多地秉持了国际上通行的社会工作理念,并运用了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这在我国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工作。

应该说明的是,上述三种社会工作有明显的差异,也有一些相通之处。它们在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在各自的经济一政治一社会系统架构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工作的功能分为直接功能和社会功能。直接功能包括预防、治疗、发展。社会功能包括推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维持社会稳定。

直接功能中:预防性社会工作包括两部分:一是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作出警报,即在问题产生之前,对社会及可能受影响的人群发出警报;二是增强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对可能出现的变动的应变能力。

治疗功能:分为救难和解困。救难指的是社会工作者在案主遇到基本生存问题时,施加援手。当案主遇到的困难未危及其生存时,社会工作者对其提供的帮助可以成为解困。

发展功能:社会工作不但致力于问题的预防与治疗,而且有着更积极的取向,即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既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表现为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在更高意义上还表现为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和自身价值的实现。社会工作者就是要帮助受助者增加知识和技巧,增强其自身克服不利因索的能力,提高其个人适应社会,与社会相协调的能力。

五、社会工作方法

根据方法介入的层面不同,可将其分为微观层面的方法和宏观层面的方法。微观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小组工作。宏观社会工作方法包括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

根据实施各种服务的方式、程序与步骤,一般分为直接服务方法和间接服务方法两大类。直接服务方法是给受助者直接提供社会服务,通常包括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间接服务方法指对受助者实施帮助前的社会工作活动形式,通常包括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咨询和社会工作研究等。

下载社会工作概论7-10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工作概论7-10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工作概论

    社会工作是火 社会工作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和香港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对中国内地的人来说就很陌生,好像离我们很远。其实,我之前也不知道社会工作是什么,但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

    0教案一人力资源概论

    教案 2008 ~2009 学年第一学期 主讲教师 赵中利 课程名称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学时及学分 54学时 3学分 授课班级 全系各班级 使用教材 《人力资源管理......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提纲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人道主义人格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社会系统理论标签理论沟通理论增权理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政策儿......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提纲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重点)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历史背景:⑴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⑵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概论读书笔记

    社会工作概论读书笔记 031909132陈健 毒品是众所周知的魔鬼,它可以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使吸毒者的行为、情绪反应和思维过程发生变化。反复使用可以发展成瘾,即尽管有消极......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

    大学生电脑主页dxsdianano.com – 大学生喜欢的都在这里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1、把社会工作视为一种个人的慈善事业 2、把社会工作视为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 3、把社会工......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说明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旨在对社会发展、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和工作技巧。《社会工作概论》是高......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五篇材料)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 前言 课程概述 一、学科性质和课程性质 1、学科性质 2、课程性质 二、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历程 1、国外的发展历程 2、中国的发展历程 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