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陆分布说课稿
《海陆分布》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来自草坝中学的杨永慧,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海陆分布》第一课时。欢迎各位老师对我的说课稿提出宝贵意见。
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说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此要求将是本节课的教学依据和教法指导。
二、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陆分布》是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世界的海洋与陆地的概况。是学生在学习了前两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认识海陆的分布。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地理认知的基础,初中地理讲“分布”从本节开始,地理表面的海陆分布是最宏观的分布,然后逐渐向区域分布展开。因此本节是世界地理的开篇,本节内容既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又为整个区域地理奠定基础,是区域地理教学的起点。所以这一节的内容显得十分重要。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者统一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动手能力和读图、识图、填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读图、辩论、游戏等活动,拓展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以及地理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初一学生刚进入中学,首次接触世界地理内容。而学习地理重在读图、识图、填图、绘图,初一学生对此没有经验,抽象思维能力普遍较差,空间思维能力较欠缺,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均定为地球表面的海陆比例和海陆分布特点。
三、教法分析(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除了使用地球仪、挂图等常规教学手段以外,我还准备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法等方法相辅相成,将世界的海陆分布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四、学法指导(谈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是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地理不久后学习的,学生对一切新知识感到很新鲜,学习积极性也很高,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另外,本节教学内容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关键在于形成空间概念。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和学生广泛的、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及依据 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准备采用游戏、辩论等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世界海陆分布图,通过让学生参与游戏加深对海陆分布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看图、读图能力和形成地理空间概念。
我来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说过程)
(一)播放录像,引趣导入
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学生观看“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通过神舟五号拍摄到地球的录像”,让学生认真观看录像,从而引发对世界海陆分布的思考,最后让画面定格,通过画面展示美丽的、呈蔚蓝色的地球全景,进而提问学生画面中蓝色代表什么?设置疑问启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引入课题——海陆分布。
通过观看录像,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这种气氛活跃的背景下,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我准备采用游戏法、地图教学法等,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海陆分布图,通过观察,对比、合作探究归纳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探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1、指导学生闭上眼睛把地球仪按自传方向转动,然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如此重复十次,计算出按住海洋、陆地的比例各是多少。然后引导学生读海陆面积比例示意图,自己说出观察饼状图后的结论,进而引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主动探究积极发现,更有效的接受新知。
2、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有利于地理课堂知识点的落实,和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同时也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在开始讲解海陆分布特点时就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海陆面积比例示意图的观察得出海陆分布的第一个特点:海陆比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3、结合地球仪和地图册上“世界地形图”读图分析,比比看谁能最快说出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针对初一学生年龄较小,好说、好动又好胜的特点,我准备引入竞争机制的空间意识,让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判断,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于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
启发学生在观察地图册第一页的世界地图时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的均匀吗?海洋和陆地是连续的吗?”进而得出第二个特点:海陆分布不均匀,海洋彼此相通,陆地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陆块。
4、结合43页活动的三幅图分别得出各两个半球的分布特点,与此同时复习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和了解水陆半球的划分界限。总结出第三个特点:无论怎样划分,地球上任意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通过展示各个半球的海陆分布的对比和海陆面积的数据统计图,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比和认识各种方法下划分的不同半球的海陆比例,而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5、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除了上述特点,还有没有发现其他的海陆分布特点。如略成倒三角形;南北对应分布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分别夹在三组大陆之间;陆地大多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是海洋,海洋大多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是陆地等。
(三)开展辩论,巩固知识
结合导言内容和通过新课学习,让学生展开辩论:地球应该被称为“水球”还是“地球”? 加深对世界海陆分布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我进行辩论赛的总结,并解释地球为什么没有被叫做“水球”。
(四)课堂小结,完善新知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知识能够系统、准确的掌握,我将结合板书进行课堂小结,及时掌握消化新知。
预习大洲、大洋、陆地、岛屿、半岛、海、洋等概念,以东亚为例进行直观展示,为下节课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说板书)
为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总体把握和理解以及进行知识的比较和迁移,我将采用重点突出出、层次分明的纲目式板书。
第一节、海陆分布一、七分海洋 三分陆地
1、海陆比例:海洋71% 陆地29%
2、海陆分布特点:
(1)、海陆比例:海洋71% 陆地29%(2)、海陆分布不均匀,海洋彼此相通,陆地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陆块
(3)、无论怎样划分半球在任一半球上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第二篇:世界的海陆分布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的海陆分布》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世界的海洋与陆地的概况。是前一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是以后世界地理等有关章节,解释诸种地理现象分布的关键知识的准备阶段,是世界地理知识系统的重要板块和初中地理的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海陆分布图和相关数据,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地理分布和概况。掌握大洲的分界线。
(3)能简单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4)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轮廓和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海洋与陆地”部分,激励学生利用以前的课外知识判断推测海陆面积的比例,从而鼓励学
生多阅读、多思考。“七大洲”、“四大洋”部分,强调利用各种地图、地理图表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领悟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逐步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自觉保护环境,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
4、教材处理
本节教材内容都应从地图中分析、总结。教材中有较多的活动题的出现,我准备采用比赛、游戏、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反复运用和观察地球仪、世界海陆图,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由此掌握相关知识点。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太空拍摄到的地球录像”,由此导入新课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究。
(2)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判断,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于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
(3)多媒体教学法
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识的简化,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
三、说谈学法
指导学生运用图表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展示,互动点评,学会读图和用图。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让学生观看在太空拍摄到地球的录像,从而引发对世界海陆分布的思考。
(二)讲授新课
1、让学生随意地转动地球仪10次,然后用手按住,计算出按住海洋、陆地的比例各是多少。进而引导学生观察“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和“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读图分析,得出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让学生展开辩论:地球应该被称为“水球”还是“地球”?加深对世界海陆分布的理解。
3、在讲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的基础上,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在世界海陆分布图上迅速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
4、指导学生读图,找出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并重点强调亚欧、亚非、南北美洲的分界线。从而使得学生对大洲、大洋的空间位置有个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讲解大陆和大洲,海与洋 的区别
5、填图比赛:在空白世界的海陆分布图中,填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6、通过游戏,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1)辨认轮廓:将七大洲的轮廓用硬纸片剪下来通过观察,掌握七大洲的轮廓特征,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
(2)联想记忆:用多媒体显示各大洲轮廓示意图。在学生们充分想象后,说出各大洲轮廓特征,教师相应对应显示各大洲轮廓的几何图形。
(3)绘图比赛:引导学生在绘世界海陆分布简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标注赤道、回归线、极圈等特殊经纬线让学生初步形成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观念。
(三)知识巩固
师生共同观看“世界海陆分布”的录像,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加以总结,强调七大洲和四大洲空间位置关系。
(四)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加强学生的读图用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位置意识。
第三篇:《世界的海陆分布》说课稿
《世界的海陆分布》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本节安排2个课时,今天说的是第一个课时。我说课的内容将按以下四个部分进行(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的海陆分布》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前一节内容—《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世界海陆的分布和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它既是学好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世界地理所必需具备的知识。所以这一节的内容显得十分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依据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
不仅能运用海陆分布图和相关数据,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而且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七大洲。(2)过程与方法
通过游戏、读图分析、直观演示、小组讨论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动手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以及地理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七大洲的名称、形状及其分布;其次,将七大洲的空间分布视为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说教法和说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讨论法
既可以增加学生之间交流与交往的机会,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立性。
(2)游戏教学法
针对初一学生年龄较小,好说、好动又好胜的特点,我准备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轻松又愉快的学习。(3)读图分析法
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多种图片,让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读图析图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4)直观演示法
利用地球仪、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强化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接下来,说学法
三、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能轻松、愉快的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我建议学生采用以下学法:游戏法、读图分析法、观察法、拼图法、小组讨论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新课
针对初一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具—地球仪,接着提问学生在地球仪中蓝色代表什么呢?设置疑问启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引入课题——世界的海陆分布。
接着,教授新课
1、世界海陆分布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我准备采用游戏、读图分析以及直观演示法 首先,我会请一位学生上来随意地转动地球仪10次,然后用手按住,计算出按住海洋、陆地的比例各是多少。
最后用多媒体展示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和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从而引导学生观察读图分析,得出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拼图、直观演示和小组讨论法。
(1)名称(直观演示法)
我主要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了解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认识七大洲的名称,然后利用自己编的口诀帮助学生记忆七大洲的面积大小。(2)轮廓(直观演示法)①先用多媒体展示七大洲的轮廓,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请同学上来说出各大洲轮廓特征,最后再用多媒体显示各大洲轮廓的相似图形。例如,欧洲的形状像喇叭,大洋洲的形状像五边形,南极洲的形状像躺下的逗号。
②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大洲轮廓形状的认识,我用卡片将七大洲的轮廓剪下来,随机抽取,让学生逐一辨认。这不仅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还增强了学生的识图能力,也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3)分布
七大洲的空间分布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和拼图游戏法。①首先,我展示了七大洲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各大洲的分布状况。
②我重点要求学生去发现洲与洲之间的位置关系。其次,引导学生观察洲界线图,最终让学生说出洲与洲之间的分界线。
③拼图游戏:为了让学生巩固这节课的难点,我依然选择用硬纸片剪出七大洲的轮廓图,拼成世界地图,并标出每个大洲的名称,看哪组拼得最快,最准,使得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气氛再次达到了一个高潮,从而达到我的教学目的。
最后,小结、反馈练习及布置作业
最后我会根据多媒体的展示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总结完之后将会进行反馈练习以及布置作业
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第四篇: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海陆分布
李富强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海洋与陆地分布的基本概况以及大陆、岛屿、半岛、海等基本概念,掌握七大洲及其分界。使学生了解海陆形成的基本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并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读图和用图的方法,掌握画大陆轮廓略图的技能。3.在学习“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理论知识中,使学生认识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断运动的,从而进一步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有关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及分布和七大洲及其分界,难点是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1.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2.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3.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带
教学挂图:①《世界地形图》。②六大板块示意图。小地球仪,每个学生一个;立体地表地球仪一个。
教学提纲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的分布 2.大陆与大洲 3.洋与海
二、海陆的形成 1.大陆漂移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过程
[出示地球仪]将立体地表地球仪置于讲台上,并演示地球自转。
引入新课 这是演示地球在自转,请同学们观察地球的表面。这些广大的地区被水覆盖着,我们称其为海洋,这些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我们称为陆地。我们人类就是居住在陆地上。那么,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板书)
[提问] 观察自己桌子上的地球仪,看一看海洋与陆地谁的面积大?(海洋)
一、海洋与陆地(板书)
[教师总结] 1.海陆的分布(板书)
[提问] 请看教材封底的地球卫星照片,说一说从太空中看地球是什么样?(请学生描述教师总结时强调从太空中看地球,蔚蓝色,大部分为海洋水覆盖。)
[提问] 为什么地球最初未被命名为“水球”?(因为人类居住在陆地上。)[展示投影片] 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提问] 北极和南极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北极为海洋、南极为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下面我们具体地学习陆地知识。2.大陆与大洲(板书)
[展示投影片] 大陆、半岛和岛屿示意图。[教师讲述] 讲解大陆、半岛和岛屿的概念。
[提问] 大陆、半岛和岛屿有什么区别?(面积大小和临海情况不同。)[展示教学挂图] 《世界地形图》。[练习] 请学生在图上指出面积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面积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指出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及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教师讲述]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提问] 请同学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地球上共划分哪几个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共七个大洲。)
②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与南美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
③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北美洲和欧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④山脉、河流、海峡等常常成为大洲的分界,请在图上指出主要大洲的分界各是什么?(欧、亚两洲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高加索山脉。亚洲与非洲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
[提问] 观察地球仪,注意七大洲的轮廓,按面积请说出七大洲的顺序是什么?(教师最后归纳: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阿非被南极殴打
学完陆地基础知识,下面我们来学习洋和海。3.洋与海(板书)
[教师指图讲述] 地球表面广大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面积顺序,它们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说出各大洋分别在哪些大洲之间?(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配合画出世界大洲、大洋略图)
[教师讲述] 大洋的边缘部分是海。海的面积较小,且靠近大陆,一般由半岛或岛屿把它与大洋隔开。有的海与大洋之间仅是海峡相连。海峡是沟通两个大洋或海与海、海与洋之间狭窄水道,它往往成为交通要道。
[练习]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我国附近的海和海峡并在图上指出英吉利海峡、马六甲海峡与直布罗陀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练习] 完成第27—28页“做一做”。过渡 前面我们学习了海陆的分布,那么今天的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是怎样形成的呢?许多科学家都曾经或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不少的学说。其中著名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二、海陆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板书)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其他学说的基础上,于本世纪60年代提出的。1.大陆漂移学说
[展示投影片] 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
[指导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28—29页的“读一读”及29页最后一段,思考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①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②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③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是什么?
④在大陆漂移过程中,面积缩小的大洋和面积扩大的大洋是什么大洋?
[教师] 魏格纳为了研究大陆的漂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正是一种科学献身精神。今天人们已经接受了魏格纳所提出的“今天的海陆分布是因为大陆漂移的结果”观点。到了本世纪60年代,人们通过进一步研究,认为大陆的漂移是因板块运动造成的,从而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板书)用泡沫纸板割成六大板块 [展示教学挂图] 六大板块示意图 [教师讲述]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被分成六大板块。(请同学指出六大板块名称)②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请同学注意板块的边界和板块的运动方向。)
③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带。(配合展示投影片: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分布带。)
[练习] 课文第30页“想一想”。[提问] 看六大板块示意图,解释为什么地中海在缩小,而红海在不断扩张?(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靠拢,而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在相互离开。)
布置作业 绘制海陆轮廓简图,并注意掌握绘制技能,在绘图中复习本节知识
第五篇: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海陆分布的比例,掌握世界海陆分布的概况。
2、运用地图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空间分布位置。
3、能在图上读出并记忆大洲的分界线。
4、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提高读图、填图技能。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及海陆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一、情境导入
我们叫地球叫的很习惯,顺理成章,但是有人却偏偏认为,叫“水球”才合理。为什么呢?读图,找找答案。
二、新课
1、讲解,小组活动,展示归纳
(1)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
(2)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直观判断海陆面积的大小。(3)结论“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1)介绍: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2)自学
了解七大洲,观察各大洲的轮廓,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启发学生勾画大洲轮廓略图。(3)学生活动:
观察各大洲的位置,交流讨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各有哪些大洲,达成一致意见。试勾画大洲的轮廓简图。
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4)合作探究,各大洲分界线的名称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5)结论,一般以什么作为分界线? 往往以山脉,河流,海峡及运河作为洲界线。
3、四大洋,自学,展示
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
海:海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面积小,深度浅。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三、练习
1、巴拿马运河沟通的两个大洋是()
2、世界四大洋中,其范围只分布在东半球的是()
3世界陆地主要集中在()
四、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概况,有关地球的知识还很多,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学习和探索。
五、作业
请归纳各大洲轮廓形状主要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吗?
六、板书设计
海洋与陆地:1.地球、水球。
2.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大陆、岛屿、海峡、大洲、大洋、海 七大洲:名称、面积大小、轮廓、分布 四大洋:名称、面积大小、分布 3.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七、教后反思
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
魏 巍
刘村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