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备课的意义
如何备好信息技术课
一、备课的意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环节。备课在教学中如此重要,教师应正视它、重视它、研究它。
目前信息技术课备课中存在的问题:不备课,上课无教案。照搬教参或网络上的教案或抄写书上的操作流程。
二、如何备好课
1、重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重要性: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时确定的教学所要达到了目标。它对课堂一切教学活动起到宏观的调控作用,也是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教材重难点是教师认为教学中需要着力讲解或讨论的部分。只有准确把握了重、难点,才能避免平均使用力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信息技术教学由于受硬、软件条件的限制,需要教师们根据课程指导纲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来制定目标及重难点。
现实情况:很多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恰恰忽略了对这些要素的确定。即使有,也只是把它看作是教学设计流程中不能丢弃的附属物,照抄乱搬。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老师把他认为有意义、有必要、与本课相关的内容全盘托出。造成课堂教学目标过泛、无重点、无主次。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中,会上网去搜索相关教案,把他认为出彩的地方用上,拼拼凑凑。而不去想有何用。
案例:《艺术标题更美妙》。本课主要是为书签添加艺术字标题,并对标题环绕方式、大小、色彩进行调整,制作与书签风格相符的标题。一开始,在讲授利用艺术字工具栏修饰色彩时,不忍心放过别的精彩按钮,让学生分组探索,一股脑地倒给学生。结果学生忘记了原有的任务,纷纷驻足于对艺术字进行千奇百怪的修饰上,整个课堂教学就似一只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小船。课后,仔细分析教材,确定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把“调整文字环绕方式”和设臵“艺术字格式”作为重难点。当学生能掌握好这两个知识点后,体会了艺术字工具栏的奥秘,其余的按钮自然不在话下。
感悟:当把一节课的目标及重难点确定之后,你的教学就有了方向,有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就知道该往哪去使力。就会抛弃很多浮华,热闹而不实用的地方,会思索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于永正老师说:“简简单单上语文课”,信息技术课何尝不是这样。
2、备教材(1)、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气息
相对于一日千里的信息技术而言,信息技术教材总是显得滞后。但我们在处理教材的时候不能滞后,紧跟时代步伐,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气息。
例:第二册的《网上资料我保存》这一课,课本上一直是搜索有关“六一儿童节”的资料,其实孩子们对这些资料不感兴趣。我们在备课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如奥运会吉祥物,世博会吉祥物等。第八册的《认识机器人》中,世博会中日本馆和法国馆的机器人表演都是不错的素材
感悟:要注意收集素材,新闻、报纸、网络、文学、故事等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中的素材,要善于将这些素材整理融合到我们的课堂中。
(2)、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贴近,更易打动学生的心
教学内容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力求贴近生活,力求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材的编者由于受地方的限制,他们所取材的大都是自己熟悉的环境,他们对学生的需求了解也受限制。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书上的示例学生往往不感兴趣,因为离他们太远,不熟悉。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自己熟悉的环境和事物更容易接受。
案例:四年级下的《制作精美的屏保》可以把他变为美丽家乡屏保。五年级下的《录制与加工声音》选取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
(3)挖掘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信息技术学科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其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们知道学科与学科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帮助学生们建立学科知识的桥梁,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案例:第三册调整《调整计划段落》、三年级新生学习鼠标双击操作是个难点,引入音乐学科的打节奏。五年级logo语言《绘制旋转图形》,是在学习了利用重复命令绘声绘色图之后,再来学习用嵌套重复命令绘制旋转图形。而五年级这一学期第一单元恰好就学习了旋转图形这一章。数学书中强调理解物体旋转时应抓住三要素:旋转点、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学生如能够准确说出该旋转图形的组成,那就能找到组成该图形的基本形状及旋转角度、重复次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4)、不依赖教材,灵活处理教材,超越教材
很多老师摆脱不了教材“至高无上”的权威性的影响,过分依赖于教材。在教学中,把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直接传递给学生,而教材中没有提到的知识也就只字不提,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得师生双边活动呆板、机械,教师觉得教学任务重,学生觉得学着兴致索然,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与教改初衷背道而驰。正确的做法是依据教材而不是依赖教材。
淮南教科所《教材依赖症的危害》
*照本宣科,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示例:《自选图形作边框》一节。教师都完全按照书本的顺序:第一个矩形填充效果都是“纹理”;第二个矩形的填充效果则都是“外部图片”。大都在强调什么是内边框,什么是外边框,什么是前边框,什么是后边框。而忽略了我们的真正目的------只是为了产生一个作品边框----“书签边框”。事实上,制作边框的方法很多,例如,到网上直接下载等。甚至时制作书签时可以没有边框。老师应该告诉学生,在没有外部素材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动脑筋、运用“自选图形”自己制作边框。
还是在“自选图形做边框”一节,实际上,“自选图形”内容本来是十分丰富的。其基本形状除了有“矩形”外,还有“圆角矩形”,“圆形”、“菱形”、“三角形”,“八边形”等诸多基本形状;除了基本形状,还有“线条”、“流程图”,“标注”等多种其它多个“自选图形”。试想,如果这些元素能够结合起来使用,将肯定会创作出比教材中的作品更美、更加丰富多彩的边框。遗憾的是没有一个老师把这些介绍给学生,那怕只有一点儿启发。于是,我们这里也就不再奇怪为什么这么多学生只能做出千篇一律的作品----同样的自选图形、同样的填充样式、同样的边框。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可以让学生们去模仿,但不要忘记去激发他们创新的意识。
*机械呆板,脱离生活,忽略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书签大小规划好》一节中,教材中自定义的纸张宽度是50MM,高度是115MM。在实际使用中,没有人会把纸张设臵成这样来打印,我们更多的会是在一张纸上制作多张书签打印后再裁剪。学生按照教材中的要求设臵好尺寸,做好书签,作品将肯定无法打印。因为大部分打印机对这个尺寸是不认同的。结果,学生也只是制作了一个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作品,进而也会失去成就感。这样,我们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实践中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也就形同虚设了。
3、备学生
(1)、研究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在备课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和兴趣设计有趣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对信息技术这门功课保持浓厚的兴趣。如三年级学生在学习鼠标操作时,我们很多老师选择了一些游戏来有效地实现教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往往容易游离于课堂之外,我们可以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例:第八册《机器人唱歌》一节,采取了小合唱的形式,8台电脑一起工作,小组长召集本组组员选歌、定好音符时间。
(2)、研究学生的知识现状,学习现状。
要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现状,这对备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不同家庭学生接触电脑的程度不同,掌握的程度也不同,教师在备课时需考虑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适时开展分层教学。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前题下,能力弱的同学可以完成一个基础任务,能力棒的同学可以再加一个拓展任务。同样的一个任务,也可以有不同的程度要求。同时,我们也要了解一下学生的学习现状。对我们信息技术课来说,一周一节,学生们回家后几乎没有人会去练习书本上的东西,他们更多的是玩游戏。我们在备课中,在新知识的传授中,就要考虑到相关联的旧知识学生是否还会,是否需要我们用某种方式重温一下。
(3)、蹲下来,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在教学设计中,要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哪些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哪些学生不易于接受,这也是对教学中重难点的思索,要按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规律去启发设计。有时候成人觉得很简单的问题,孩子却难以接受。例如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标点符号不能少》,《申请电子邮箱》
4、备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好的板书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分析、研究、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它能准确说明知识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开拓思维,启迪智慧
也许有人认为上信息技术课,没有必要板书,只需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再加上学生的操作练习就行了,这其实是一种曲解。有许多老师都用声像俱佳的课件替代了传统的板书。虽然声像能够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但稍纵即逝的课件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能给学生留下多少痕迹。比如,教师讲后,学生实际操作练习时,若对有的环节没有及时掌握,4
他可根据板书上的提示来完成任务,并在此基础上思考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
小学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增强,因此板书应明晰简练、提纲挈领、启迪思维。如《制作精美屏保》这一课,操作步骤较多,就可以将重要操作步骤板书出来,给学生提示。
小学低年级学生偏重形象思维,板书应力求做到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复制图形》是小学电脑绘画教学中的重难点。在一次教学中,我尝试设计了图形化的板书,利用“聚宝盆”的故事,巧妙地将知识点蕴于简单的图画中,边演示边画,边讲解边画,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5、备课后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古代至理名言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一般来讲,教师对于教学前的准备和课堂上的教学比较重视,而往往忽略了“课后反思”这一环节。课后小结是回顾、总结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的手段。通过反思能及时地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而全面地分析、总结、判别优劣,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这样既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多年来,我们学校一直要求纸质备课,备详案,有课后反思。有一个老师曾问过我,一个年级七、八个班,同样的课上七八遍你不烦吗?其实根本就没有同样的课。每次我都会及时记下课堂上的点滴,学生的精彩发言,有趣的或发人深思的现象,教学中的灵感、疑惑等等。有时候,平行班几节课下来,教案的很多地方做改动,有时是彻头彻尾的大改动。而这些记录反思,在下一年的课上又能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在新的备课中,我会拿出旧备课本,绝不会去照抄,了解过去的课中发生的情况,学生的状况等,结合现在对课的新的构思,自己受益匪浅,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也在逐渐提高,这对教师的成长非常有意义。案例:学生练习填充《可爱的家乡》这幅图画。(设臵错误陷阱,草地的线条没有封闭,填充过程中出现颜色泄露。)
课堂中,有位学生提出用白色再填充一次能回到原来的状态,这的确是一个解决的办法,但如何把学生引导到“撤消”工具的使用呢?其实,在那节课上,有位学生给草地填充的绿色正好与树冠的绿色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白色重新填充一次,得到的效果将是树冠也没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可惜,当时我没有想到这一点,没有及 5
时地抓住这一闪光的环节,导入“撤消”工具。课后反思中,我把这个环节写了下来,一直对此印象深刻,在教学中,再遇到类似问题就能很好的解决。反之,没加思考,错过了就失去了一次成长的机会。写论文的过程中也是一样,反思为论文提供素材。
三、狭义与广义的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了教师如何备课的问题。他举例说,一个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课,连听课的教师和指导员都完全被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是怎样备出来的呢?一个听课教师问这位老师:“您用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这位教师这样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这才是教育技巧的奥秘所在,这才是真正的备课。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备课”应具有狭义和广义两重内涵。“狭义的备课”是教师认真研究当前学生的水平特点和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以及如何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得到应有发展的教法和学法问题,目的是上好现在的课。“广义的备课”是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总结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终生备课,形成教师自己的知识海洋。”——上好未来的课。“广义的备课”主要靠教师们平时的积累,通过广泛学习掌握本门课程乃至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及相关知识。
“不上无准备的课”。只要我们在备课中愿花时间,肯下功夫,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游刃有余,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益。
第二篇:集体备课的意义
集体备课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而“备课”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一步强化,如何与时俱进地改进备课方式,以扎实有效、讲究实用等教师能接受的方法,解决备课的普遍性问题,应该说集体备课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载体。因为:
1、集体备课能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
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而开展集体备课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
2、集体备课能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面对新课程,人们缺的不是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集体备课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
集体备课要求同科教师人人参与,所以每人都要精心准备。通过相互交流与切磋,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既可以学习到他人的长处,又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扬长避短,实现共同提高。同时,集体备课的开展,一方面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另一方面也让老教师更加谦虚谨慎、严谨治学。
4、集体能大力促进学校的教科研氛围
集体备课是一种“行动研究”,所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主要任务是完善课堂教学,而目前基层学校的教科研,应该也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
联系,否则易流于假、大、空.集体备课中,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课题,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教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5、集体备课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与个人备课相比,对教材把握更加透彻,对学情的分析更加细致。因此,集体备课的教案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集体备课能较好地落实课改要求
集体备课,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了教学相长,能更好地落实课改要求。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集体备课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集体备课与传统备课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重“备”轻“写”。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集体备课摒弃了统一用备课本写教案的传统做法,改为谁主备谁编写导学案,同一个年级组的其他教师只需将自己对教材的钻研痕迹留在主备稿上,不必每个人都去重复写稿,保证了每个教师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钻研课标、考纲、教材、教法、学法,批改导学案完成情况。
二是导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设计的学习方案,考虑的不仅是怎样教,更关注的是学生怎样学。
三是备课是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而不仅仅局限于写一篇静态的教案,具体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寒暑假备课。寒暑假教师熟悉教材,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教材分析,包括四个方面:①该册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的地位如何,②分析教材的知识体系,③该册教材的重难点有哪些,④你打算采取哪些策略执教该册教材,进而化解重难点。第二阶段:主备教师备课。教研组长会同年级备课组长在开学初确定主备教师,主备教师要提前一周将完整的主备稿草稿交给其他成员,其他成员将修改意见或建议写在主备稿上,以备学校检查。第三阶段:集体备课。备课组长按照本组每周固定的时间、地点集体备课,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导学案修改后,制成正式文本,交给审核人(年级备课滋长)审核后,打印交给其他教师。第四阶段:课后备课(反思提升)。课后教师对导学案使用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解决办法。
四是逐级负责,责任到人。集体备课的日常组织和管理工作由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把关,学校定期或随机检查。小组成员对主备教师负责,主备教师对备课组长负责,备课组长对教研组长负责,教研组长对相关分管领导负责,分管领导对学校负责,逐级负责,责任到人。
如何编写出高质量的导学案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准备推行以“导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旨的课堂教学改革。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我认为编写高质量 “导学案”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有效途径,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现就如何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谈以下几点:
1、科学有序的“导学案”编写流程,是编写高质量“导学案”的前提。
在导学案的形成过程要注重发挥了教师个体的积极参与作用、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领导干部的督查作用,逐步形成了个人备课形成个案,集体研讨形成初案,审核人审批形成定案,发给学生形成精案,课后反思写出补案的操作流程。个案的形成是教研组长会同年级备课组长在开学初确定主备教师,主备教师提前一周将完整的主备稿草稿交给其他成员,其他成员将修改意见或建议写在主备稿上,以备学校检查。个案形成后由备课组长主持集体备课,备课组长按照本组每周固定的时间、地点集体备课,主备人说课时不仅要说怎么备的,同时还要说出理由和依据,提修改意见的老师也要说出理由和依据,最后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导学案修改后,制成正式文本,交给审核人(年级备课滋长)审核后,打印交给其他教师。教师把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预习,预习后教师批阅,根据学生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再备课,形成复案。上课结束,各教师根据本节内容,存在问题,写出教后记,学生写出学后记,最后进行整理、形成补案。此流程为各教师编写导学案理清了思路,参与教改的各教师根据此流程认真准备,精心组织,所编写的“导学案”不会偏离要求。
2、搞好集体备课,是编写高质量“导学案”的关键
集体备课是“导学案”形成的关键环节,通过集体备课,实现脑力资源共享,各教师把各自的思路充分展示,为下一步编写“导学案”打下基础。“集体备课流程是”研读教材—形成个案—集体研讨—修改补充。在集体备课前根据备课组长的分工,教师人人研读教材,认真领会把握教材,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个案,主要包括目标导学、预习导学、课堂展示、巩固训练、达标检测、能力提高等几部分。集体备课时,主备人提前一周把自己的主备稿交给本组其他成员。其他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提出不同建议,最后形成统一意见。集体备课结束后,有主备人根据集体备课的建议,编写实生共用的导学案。
3、领导审核是编写高质量导学案的有力保证
集体备课是否高效;集体备课结束后,教师根据集体备课意见形成“导学案”,在形成过程中,教师是否真正把集体备课意见落实好;是否进行及时打印、按时发到学生手中;是否按照改革流程进行、课上是否真正运用导学案。主要在于把关领导的层层落实。在操作过程中,希望分管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于集体备课学校实行把关领导跟踪打分制,把关领导参加集体备课,根据情况,当时打分。二是要认真审核各教师是否真正落实集体备课意见,三是审核“导学案”是否及时打印、按时发到学生手中。四是要不定时跟踪听课,检查各教师是否真正运用导学案上课。领导的层层把关以保证了“导学案”编写各环节的实效性。
4、注重课后反思是编写“导学案”的重要环节
课后教后记、学后记形成补案是教师和学生最容易忽视的环节。
对于教后反思学校要求教师从以下几反面入手:反思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扩大教师间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较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情的处理机智、某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微观问题。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学后记学校要求学生从一节课收获、不明白的地方、老师课堂的缺陷等方面进行总结。
学校要求教师、学生把教学反思和学后记写在导学案上,学校把此项工作作为重点环节检查。教师、学生的认真反思和补充,使“导学案”的质量有了新的提升。
只要注意了以上几个方面,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也就基本形成了。当然,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还与教师的素质,对“导学案”教学改革理念的认识程度有密切关系。只有不断学习,认真反思、不断总结,坚持不懈搞教改,才会编写出高质量的导学案,才会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导学案的基本组成及具体要求
《******》导学案
主备教师:*** 参与研讨教师:*** 审核人:*** 上课时间:__年__月_日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
具体要求: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如果目标确定的不适度,学生很难实现高效学习。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第二部分:学法指导
具体要求:
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是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数学教材的各个章节都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了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与方法。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
第三部分:预习导学(自学导航)
预习导学的具体要求:
(一)、预习题的设计要有梯度
预习题要面向全体,由浅入深,如果题目要求都较高,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如果题目都比较容易,学生就不能获得经过自主学习之后茅塞顿开的成就感,因此,预习导学环节既要有基础题,也要有经过预习、动脑之后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预习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布置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了解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所以,预习题要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心所在。根据需要,布置预习时可将新课中的重难点设计在其中,针对性强能直接体现预习的有效性。这样,教师在课前批阅学生的预习导学时,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对课文的掌握达到何种程度可以一目了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和进度。也可以检测以下学生的知识储备怎么样。
三、预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究和学习。因此,我们在设计预习题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第四部分:课堂探究
这是一篇导学案的核心,设计问题是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
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第五部分:课堂检测
导学案的检测试题一般分为ABCD四层,A层为基础知识层面,“识记类内容”,作为理科一般为教科书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公式的简单呈现;语文则主要
是生字的读音和含义,重点词的解释和应用收集整理。B层“理解级”,是在A层的基础上进行的简单应用。理科主要是一些基础题结合基础知识的练习,语文则是对文本大体分析,如文章的中心思想,故事的大体过程,对人物的大体认识。C层为“应用类”,是进一步的知识运用,理科侧重于解题思路的理清和解题规律的归纳,此时常常会设置一两个一题多解的题目,使学生尽快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语文则是重点语句的整理,在人物特点塑造上的作用,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特征,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D层是拓展延伸,为“拓展级”。理科是一些与实践相结合的题目,把知识结合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在一起,一般比较难。语文方面则是布置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的个人小创作。四个层级的内容面向不同的学生,AB层级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人人过关,重点考查后进生。C层则主要面向的是中等以上的大部分学生,D层则是面向一些优等生,课堂的精彩常常有他们来升华。当然,检测题的编制没有固定的标准,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
1、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2、紧扣重难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3、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
4、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注重及时反馈矫正,学困生要及时辅导跟进。第六部分:我的收获
这是导学案的最后一部分,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堂课掌握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与其他章节的知识有何关系;同时还要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
第三篇:集体备课的意义
集体备课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而“备课”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一步强化,如何与时俱进地改进备课方式,以扎实有效、讲究实用等教师能接受的方法,解决备课的普遍性问题:如何将基于课题研究的方法用于备课,将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解决综合性问题等突显出来。应该说集体备课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载体。因为集体备课是教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发挥群体效应,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技艺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新课改中的一项非常具有实效性的实验,那么,集体备课的好处都表现在那里呢?
一、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以前上课前自己也认真备课,但与集体备课相比,还是觉得通过集体备课后自己对学生传授的知识点更准确也更深刻,而且对教材把握的更到位,这就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突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提高了,就能让孩子学起来感觉轻松,而且觉得自己在很短的时间里却能学到很多,学生从学习中就能找到一种成就感,从而也就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集体备课的过程,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每一次的集体备课,对于主备人来说都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因此,在备课过程中会比平常多下很多功夫。如:更努力的钻研教材、更花心思的研究学情、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等。力争把课备的更完美。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其实也极大的调动了主备人的工作积极性。对于组内的其他人员来说,在组内研讨的气氛中也会调动起研讨知识的积极性,研讨过程中,一些本来有争议的货真模糊的问题也会自然明晰起来。
四、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
集体备课应该是一个高效的合作共同体,智慧与能力共长,思想与行为同步,以群体的智慧推动个体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师个体的备课功夫。
教师的备课功夫,是制约教学高度的瓶颈,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志。——窦桂梅
无论是“教学高度”还是“专业素质”都是作为教师应该追求和努力达成的。
第四篇:备课写教案的意义(一)
备课写教案的意义(一)
备课写教案,熟悉教材,上课时按教案进行教学,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教学目的,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要把教案写好,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周密设计,这包括六个方面,简称“六备”,即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备板书(或多媒体课件)。
一、备大纲
教学大学是教学的指导纲要,它规定了该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基本内容、编排体系和教学的具体要求。备课一定要以大纲为依据。
二、备教材
钻研教材,熟悉教材,是写好教案的重要依据,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用书,是教师备课的基本材料,教师讲课应按照大纲要求讲清教科书规定的内容。教师对教材钻研得越深,对教材的精神实质理解得越透彻,备课的质量就越高,上好课的把握就越大。要使学生懂,首先自己要懂,“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当先生,应先当学生,做到“教到老,学到老”。为了把课讲好,讲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教师应在熟悉教科书(教材)的基础上阅读有关参考资料,补充和增加新知识、新技术。它的作用在于扫清重点、难点的障碍,通俗的解释难懂的原理和概念。
在备教材中还应注意思想性(贯穿什么思想观点,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那些思想教育)、科学性(概念、原理是否正确,举例、数据是否准确,新的进展和成就是否反映出来)、深广度(是否符合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那些内容需要增减和祥简)、结构(层次是否清楚,重难点是否突出,顺序是否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系统性,逻辑性是否强)。
三、备学生
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也是备课写教案的一个重依据,只有写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教案,才能针对性强,才能获得预期教学效果。所以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学习态度,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和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等都必需了解,这样备课才能备到实际。
第五篇:集体备课的意义[范文模版]
集体备课的意义
我校重视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集体备课制度,加快了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现就集体备课在教学中的意义归纳如下:
1、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集体备课为教师的交流、互动、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提供了舞台。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研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所学习,不同的意识在研讨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看法都进行了改造和重组,每个人都获得了新意义的“学习共同体”。真正实现“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共享。
2、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日趋激烈的广阔竞争背景下,个体的优势已显得力不从心。如同冰心所言: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就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集思广益,极限地发挥群体优势。增强团体意识、形成团结的集体。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随着集体备课活动的深入开展,全体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集体主义思想都将一步步得到质的提高。
3、有利于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活动前都要精心准备,同时可以在活动中听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如对某一教材内容的教法、学法、重点、难点、关键点的确定和处理等。此外,还能使青年教师特别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能够尽快成熟起来,老教师在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的青年教师面前更加谦虚谨慎、严谨治学。
4、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通过集体备课,一个人的备课资源与成果同时供多人享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5、使学生享受到最优化的教学过程
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和专长各有不同,集体备课时大家围绕某一教材内容进行积极的探讨,可以集思广益、扬长避短,最后形成一个比较完美的教学设计,这样的举措,最终是要实现教师教学的最优化,同时,使学生享受到最优化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6、可弥补教师发展不平衡的缺陷
年轻教师喜欢年长教师的丰富经验,年长教师喜欢年轻教师的思维,“集体备课制度”,对顺利实施新课程,弥补教师发展不平衡的缺陷,搭建了一个舞台。总之,集体备课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引导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带动和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集体备课的本质是“研究”,核心环节是集体研讨,前提条件是教师个人的思考、分析;除设计教学过程、方法外,教材的解读、学情的分析、习题的设计、试卷的编制等应该作为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同时,我们认为:集体备课也要与集体听课、评课有机结合起来,使我校的集体备课制度更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