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型记叙文专题教案(二)(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5 05:0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话题型记叙文专题教案(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话题型记叙文专题教案(二)》。

第一篇:话题型记叙文专题教案(二)

新沂一中高复班语文教案

第 1 页

话题型记叙文专题教案

(怎样选择素材)

教学目标:了解记叙文选材的一般方法,快速选择所需材料。

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选择材料的四个方法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训练 课时安排:两教时

一.导入:

一篇记叙文要想感人,它所选取的素材就很重要。怎样找到感人的事件呢? 二.要点阐释:

①人物特殊。例如:做到诚信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基本的公德,可是当一位平日一向口碑不好、曾经不诚不信的人做到这一点时,就会显得难能可贵了。

②时间特殊。例如:平安夜是大多数人和家人一起共享温馨的时刻,可是一个卖花的小女孩却迫于生计不得不在寒冷的平安夜在街上向行人兜售鲜花,这种特殊时刻事件带来的震撼效果更强。

③地点特殊。例如:专心读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可是如果一个人在闹市里依然能一心专注地读书,这样的事件可能就会给人留下比较深的印象。

④人物的行为特殊。例如:节假日有很多人去峨眉山游玩,可是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却三步一拜地登上峨眉金顶礼佛,这样的故事往往也更容易吸引别人的兴趣。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只要有一个要素特殊,事件就具备了感人的力量。当然,特殊要素越多,事件就越感人。三.例文引路:

和我最崇拜的人生活一天

我是一个疯狂的篮球爱好者。我爱篮球是因为一个人,是他把我吸引到球场上的,他就是“篮坛飞人——迈克尔·乔丹。

乔丹效力于芝加哥公牛队,司职得分后卫。乔丹身高1·98米,在篮球场上他的身高只能算是中等,可是他在我心中是无比高大的。如果把橄榄球比作弦乐四重奏,把足球比作管乐曲,那么篮球就是爵士乐,而迈克尔·乔丹则是凭他那奇异的感觉创作出前无古人乐曲的即席作曲家。他的“作品单”记载着他的辉煌成果,铭刻着他的非凡业绩。然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对他而言只是小菜一碟。乔丹优雅的举止、矫健的身姿、如火的热情、不轻言失败的好胜性格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球迷,而他那个性化球风和高尚的篮球精神则将运动带入了一个继往开来的新时代。迈克尔·乔丹是我最崇拜的人。1998年,乔丹和他的公牛队参加了夺取将是乔丹篮球5年生涯中最后一次总冠军的比赛。公牛队与爵士队苦战六场,战成了三比三平。第七场比赛的战斗将在盐湖城打响。这天早晨,我飞越大洋早早地来到了比赛场。让我惊讶的是我竞坐在了乔丹身边。我简直不 敢相信我自己的眼睛,可是乔丹真的就坐在那儿。我问他:“有人说你累了,是吗?”他微笑着说:“或许我的身体有点累,但是我获胜的欲望绝不会累。公牛队在总决赛中是不新沂一中高复班语文教案

第 2 页

会输的,我对自己有信心,我会顶住的。这是意志的较量,没有人能拿走我的东西,任何稍纵即逝的机会我都不会放过。”

过了几个小时,比赛正式开始了。乔丹与队员共同走进了赛场。比赛中,乔丹的每一次进攻都牵动着我的心,我在全力为他加油,为他呐喊。但是这场比赛打得太艰苦了,比赛到了第四节,公牛队和爵士队的比分还只是相同,可是还有四十多秒比赛就结束了。对公牛队更为不利的是,此时的球权控制在爵士队手中,如果他们把时间耗尽,在最后时刻出手得分,那么公牛队不光没有了时间进攻,更为痛心的是乔丹将失去这次总冠军。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球传到了爵士队第一主力队员卡尔·马龙手中。正如乔丹所说他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他把球从马龙手中断了下来,并带球回到自己的半场。爵士队很快就回到后半场防守。这时还有6秒钟比赛的战火就要熄灭了。千钧一发的时刻,乔丹带球突破了!防守乔丹的纳赛尔以为乔丹真的要强行上篮,可是却是一个假动作,他被乔丹晃倒在地上,这时乔丹如苍鹰般高高腾起,球在空中划出一条线,球进了!比赛结束了,公牛队最终以二分的优势战胜了爵士队,乔丹六夺总冠军的梦终于圆了。全世界的篮球迷为乔丹而欢呼,我的心为乔丹而沸腾。

可晚上,我却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乔丹是在高烧38℃度的情况下拿下了45分并击败了马龙的爵士队。我想,乔丹的精神让人钦佩。面对乔丹,马龙应真正明白什么叫“英雄”,什么叫“伟大”。比赛硝烟已消散了几小时了,可我却还在为乔丹而激动,为他和公牛队而欢呼。而就在这时妈妈突然叫醒了我,噢,原来是个梦,但我与我最崇拜的人生活了“一天”,这一天是乔丹最后一次激情表演,我将永远怀念乔丹带给NBA的活力,带给球迷的欣喜。永远的乔丹,永远的公牛,永远留在我心中的神话。思考题(此文话题为“偶像”)

1.这篇文章写得精彩离不开文中引入的一个特殊人物,这个特殊人物是谁?他特殊在哪? 2.文章抓住了一个特殊的时间把事件发展带到了最高潮,找出这一时间并说说当时的情况。

放学路上

一天下午,夕阳西下,我做完值日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家在公园附近,我每天放学回家都穿过公园的林荫道。

此刻我在林荫道上走着,忽然看见路旁围着几个人在看什么似的。由于好奇心起,我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哦,原来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在写生。只见他双腿并着,倚在树下,正画着一幅“黄昏图”。画中远处的青山连绵起伏,近处的流水在太阳余晖下闪着金光„„美极了!“good,good!”突然一声声由衷的赞叹从人群中传出,原来不知什么时候,几个外国人围了上来。那几个外国人用英语低声说了几句,像在商量什么。其中一个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先生——你的画一一太美了!卖给我——行吗?’’说着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精致的钱包,掏出几张美钞给写生者。那青年摆了摆手。那外国人呆了一下,再掏出两张美钞来。这时,那青年把画夹一合,站了起来,把那幅画递给那外国人。那外国人咯咯地笑了,把钱递过去。但那青年没有接,他说:“你们是我们的客人,这幅画送给你们,让外国朋友也知道我们中国河山是多么美丽!”他笑微微地说完,一声“拜拜”,走了。

围观的人,有的说:“钱也不要,真傻!”有的说:“他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艺术。”有的说:“他有一颗赤热的爱国心!” 新沂一中高复班语文教案

第 3 页

我望着那青年的背影,他渐渐远去,身影变小了,然而他的形像在我心中却越来越高大。好一颗赤热的爱国心啊!在这放学的路上,我想了许多,许多„ 思考题: 文中的人物行为有什么特殊之处?(话题为“爱国”)

我最苦恼的一个生日

从我记事起,每逢生日,父母总是特别关照,为我买玩具、衣服、食品之类的礼物。对于这些礼物,我总是爱不释手,视若珍宝。可去年,我却变成“深恶痛绝”了。因为我收到一件出乎意料的生日“礼物”,使我得到了异常的收获。

去年10月11日,又是我的生日。那天清晨,我胡乱吃了点东西,就去上学。路上我一直在想着,爸爸这次买的礼物该是多么的新奇精致,妈妈又该做许多好吃的饭菜了„„整个中午课堂,我满脑子生日礼物,手里痒痒的,口里不时地咽着涎水,只盼着早早放学。说来也巧,学校下午刚好放假,太棒了,我一蹦五尺高,三步并作两步往家跑。

家里一个人也没有,真蹊跷!屋子里糟透了,地还没有扫,桌面上乱七八糟,床上被子胡乱堆放着。看到这般狼藉的样子,过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不禁鼻子一酸,泪水夺眶而出。心想,我的生日,不仅没有人祝贺,反而家人无踪,屋内一团糟!转念又一想,爸爸、妈妈不在,一定是忙着买生日礼物去了。反正今天是自己的生日,还是自己来收拾吧,等爸妈回来,好好诉说一下我这令人辛酸的苦恼。

我便从厨房收拾起,早餐的碗筷还泡在锅里呢,我一个一个地把它们刷洗出来,整整齐齐地放进橱柜里。接着扫地,拖地板,整理桌面,抹桌子。等我收拾好这一切,自己已是满头大汗,腰酸背痛了,因为我在家里常常是不干这些活的。这时肚子咕噜咕噜地叫起来,我饥饿难忍,找遍了整个屋子,仅找到了早上吃剩的半碗稀饭。这可怎么办?上街道进饭馆,可一摸衣袋身上没有钱。正当我苦恼之际,突然记起刚才整理厨房时看到一堆土豆,对土豆,我情有独钟,干脆炒土豆吃。等我切好土豆块后,锅里的油已冒烟了,我手忙脚乱地把土豆倒进锅里,胡乱放上调料,学着妈妈的样子,倒了些水,搅拌了几下,盖上锅盖。一会儿,总算把土豆炒熟了。但一吃,却发现犯了严重的错误,好在饥不择食,还是一气吃光了。

看看钟表,已是下午五点了,这时爸妈终于回来了,可两手空空,我心里不由一酸,还没等我诉苦,爸爸便意味深长地笑着说:“看把你委屈的,今天的生日过得不蛮好吗?祝贺你,不断成长,做个有用的人才。”妈妈也笑了,这时我才醒悟过来,原来这一切,都是爸爸特意安排的„„ 思考题(话题为“苦恼”)

1.文章选择了一个特殊时间,具体是什么时间? 2.文章中的时间为什么特殊?

流动健身房

周末,我有个新发现:乘车是最佳“运动方式”,公交车堪称“流动健身房”。不信?你听我说。

那天回家,没等我走到5路车站就发愁了。人,黑压压一大片,我这个“白面书生”可倒了霉,要不是回家心切,我还真有点不想乘车了。车一进站,候车者就“呼啦”一下涌了过去,前登后继,隙不容发。我借助后来者的力量,排除重重困难登上了车,争得了能容我的一脚之地。仅一脚,第二只脚只能叠在第一只脚上,这不,第一个健身项目“金鸡独立”开始了,车上已达到饱和状态,“金鸡独立”不算吃力,我有些得意。新沂一中高复班语文教案

第 4 页

车像吃饱了的大虫,蠕动极其缓慢。车内人头攒动,几乎是鼻子碰着鼻子,连对方呼出的气流亦能感觉到。此时最倒霉的要算那西装革履的小伙和那花枝招展的小姐,笔挺的西装打了皱,美丽的发夹找不到了,而我鼻梁上的那辆“微型自行车”差点也成了牺牲品。最最难受的是,“金鸡独立”大失效果,已经快撑不住了,我忍不住把第二只脚也放了下去,只听“哎哟”一声尖叫,一位小姐“杏眼圆睁”怒目相向。“对不起,对不起!”我无可奈何地就地还原。为了减轻独脚的压力,再来个受力平衡,两手向上握紧车上方横杠,我又开始了第二个健身项目“蝙蝠倒挂”。不一会,两只自认为刚劲有力的手却软绵绵地发不出力来。

此时也是练气功的绝佳时机。浓郁的香水味、摩丝味,夹带着阵阵的汗臭味,汹涌扑来,不仅鼻子难受,五脏六腑皆受折磨。我用惟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凝神屏气,眼观鼻,鼻观心,物我两忘。好不容易熬到了站,我又开始了新的健身项目——“夹缝求生”,用力往外挤。一寸、一寸,我从“健身房”里“破门”而出。两脚发麻,两手发酸,头晕脑胀,胸闷气短„„

瞧,这健身项目是不是强度过大?唉,这“流动健身房”弄得人啼笑皆非。

思考题(话题为“运动”)

1.文章选择了一个特殊地点里的运动,具体是什么地点? 2.文中叙述了哪几种特殊形式的运动?

强者——在生活的考卷上

一个身患脑血栓的人,一个半身瘫痪的人,竟能再度骑上三轮车!这也许是让人难以置信的,然而它确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

他住在我家隔壁,今年四十五岁,比爸爸大一岁,所以我喊他“大伯”。

记得去年腊月二十七,我和妈妈正在家里准备年货,忽然听到大伯的女儿——小丽一声喊叫声:“妈妈呀,爸爸——爸爸不能走路了!”我和妈妈也闻声赶去,只见小丽正扶着身体往下瘫的大伯,我和妈妈急忙上前去帮忙。小丽的妈妈急匆匆地找来三轮车,拉着大伯去了市第一医院,检查的结果是“脑血栓”。

临近新年,突然发生了这样的事,对谁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小丽的妈妈急得团团转,小丽也难过得哭红了眼睛。“不就是——脑血栓——只不过半身瘫痪,喜(死)不了——”大伯那失去知觉的嘴半张着,使他说起话来很吃力且有些不清,还不时的停停顿顿的,但他强抖着笑脸安慰着妻子和女儿。

新年过后,瘫痪的大伯在家吃药养病。他叫小丽买来一个拐杖,说是加强锻炼。起初,大伯只拄着拐杖在屋子里慢慢走动。他走得是多么艰难啊!只见那无病的胳膊费力地撑着拐杖,但瘫痪的腿还是抬不起来,只是在地上缓缓滑动。在两脚交替的那一瞬间,半边病身子不听使唤地向前晃动着,挪动一下,迈出一步;再挪动一下,迈出一步„„蹒跚的行走,几乎和小孩学迈步一样艰难。当我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总是泛起一阵阵难以控制的感情:是痛苦?是担心„„

说来也怪,两个月以后,奇迹出现了。大伯毅然丢掉了拐杖。他走出屋门,在楼道里,开始扶着墙壁慢慢走动。他虽然住在一楼,无需爬楼梯,他却顽强的在楼梯旁上上下下,有时脸上冒出了汗,身子微微地颤抖着,但他扶着楼梯,歇一会,接着又爬上爬下。就这样,他练着自己的身体,练着自己的意志„„见了熟人,他还幽默地说:“呀,我都变成了老小孩了!”渐渐地,大伯说话逐渐变得清晰,还跟着电视学唱歌呢!新沂一中高复班语文教案

第 5 页

几个月过去了,大伯家里“多云转晴”了。大伯在家里扫地做饭干家务,只不过走路还有些不稳健。更令人感到惊喜的是,近些天,大伯竟然推起小三轮车,骑在上面,驶向大街。看着他的背影,怎不令人激动!——这就是我说的强者!你说,难道不是吗? 一个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顽强地又站了起来的强者!一个生活的强者!

思考题(话题为“考试”)

1.文章叙述了一次特殊的考试,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考试? 2.文中的人物是怎样应对这场特殊的考试的? 四.热身训练:

1.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诉说出别离时深深的眷恋。

请以“别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参考角度:

特殊时间的故事:如《道别》,写中秋节那天亲爱的张老师和我们道道别。

今天是中秋节,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是我们最喜欢的张老师的英语课。没想到,这节课竟成了别离的时刻。她由于家庭的缘故,要去南方工作,而且马上就调走。我们舍不得她,她也舍不得我们,留下的却只是默默的祝福。晚上,我在家里,望着天上的满月,想着即将远行的老师,衷心祝她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2.有一首赞美友谊的诗歌这样写道:“友谊是雨季里的小伞,撑起一片晴天。友谊是一阵温馨的风,把潮湿的心抚暖。友谊是寒夜里的一盏灯,燃着热情的火焰。友谊是一块洁白的手帕,拭干你腮边伤心的泪痕。„„”一位哲人说,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

请以“友谊”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参考角度:

特殊地点的故事:如《草原上的友谊》,写在内蒙的大草原上,我的父亲和一位叫阿志的伯伯,结下深厚的友谊。

我的父亲是一位知青,上山下乡的时候去了内蒙古。今天,我们来到他当年插队的村子。在那里,我们见到了父亲经常提起的阿志伯伯。他们长久地拥抱在一起,那么亲热。然后,我就聆听他们讲述在草原上结下友谊的那段经历。

第二篇:话题型应用文体写作训练(二)

话题型应用文体写作训练(二)

第三节演讲稿

文体常识

演讲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表达形式,演讲稿就是演讲用的事先准备好的稿件。

1.演讲稿由于用作演讲这种口头表达,所以它具有针对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它的写作,必须明确演讲对象所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

2.演讲稿的语言,必须明确、通俗、口语化。

3.演讲稿还要讲究结构简明,语气、语调、节奏等都要和谐得体。

4.另外,演讲稿还要把许多文体的特点吸收进来,比如议论、叙事、描写尤其是抒情,文体的综合性能够带来文章的感染力。

文体优势

1.可直接表达观点。

2.表达的感情充沛,感染力强。

3.多用排比等修辞手法,文章节奏感强。话题1勇气

“大智大勇”,常常被用来夸奖一个人的才能。但是什么才叫做“勇”呢?敢于面对困难叫做勇气;敢于面对恶势力叫做勇气,敢于战胜自己,也是一种勇气。

请以“勇气”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亮出自己 湖南周礼

同学们,我知道这样一个女孩儿:她很少说话,虽然有时也能一语惊人;她很少行动,虽然偶尔也能让人刮目相看。然而,她却很少成功,因为每当机会来临时,她总是犹豫不决;每当招手时,她总是视而不见。于是,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幸运女神与她擦肩而过,这个女孩儿就是我自己。

谁不希望获得热烈的掌声?谁不渴望采摘胜利的红果?我当然也不例外。但是,每当齐刷刷的眼睛射向我时;每当听到同学们在背后窃窃私语时,我的脸红了,我的头低下了,我的机会也就溜走了。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我是性格很内向的女孩儿。虽然我在班上默默无闻,但是我相信,我的阅读面一定远远超过我的同学,从中国古典的四大名著,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李白杜甫到鲁迅、巴金;从《荷马史诗》到托尔斯泰的小说,我都曾涉猎过。一次作文竞赛,老师要求有兴趣的同学报名参加,我当时也是跃跃欲试,可是看到班里平常作文水平高的同学都报了名,就有些气馁了。后来,又有人说:“就这几个人最爱出风头。”于是,我就彻底放弃了,比赛结果一出来,报名的同学都取得了好成绩。而作文的体裁正是我最擅长的记叙文。我暗想:如果我去写这篇文章,一定不比他们差;如果我参加了比赛,那该多好啊!然而,没有如果,只有结果!结果就是我失去了又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现在,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同学信奉“沉默是金”,但是,21世纪的

今天,沉默已经不是金了!沉默只能使我们被忽视,被遗忘;沉默只能使我们失去一次又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沉默只能使我们在后悔中继续后悔!古语有云: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啊,世上的千里马太多太多,而伯乐又太少太少。如果你不能

勇于亮出自己,不能一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终归也只能老死于马圈中。同学们,我们应该提出新的口号:Icandreamit!Icandoit!(我能梦想的,我就能去做!)

是珍珠,就应该让它夺目地璀璨;是瀑布,就应该让它壮烈地泻落;是雄鹰,就应该让它在雷电中自由地翱翔。相信大家都不会忘记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们不能沉默,我们需要爆发!所以,今天,我站在了这里,面对大家齐刷刷的眼睛。尽管我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尽管我的语言并不优美,但是,同学们,请给予我最热烈的掌声吧!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克服羞涩,勇敢地亮出自己。

思考题

1.这篇演讲稿的主题是什么? 2.文章是怎样与“勇气”这一话题联系在一起的? 3.结合范文,谈谈你对演讲稿这一文体的理解。话题2生活

生活是什么?许多人都在这个问题上迷惑过。古往今来,有多少哲学家、思想家在探讨、在求索,也没有能够得出一致的答案。生活是一杯酒,我们在这杯酒里品尝着酸甜苦辣;生活是一条路,我们在这条路上摸爬滚打。生活中有微笑,生活中有悲凄,生活中有黯淡,生活中有精彩。

请以“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沉重的生活也精彩

湖南罗志超

亲爱的朋友们:

下午好!我很高兴地接受大家的邀请,并荣幸地站在了演讲台上。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沉重的生活也精彩》。从朋友们疲惫的双眼中,我读懂了辛苦。的确,高三是辛苦的,或许是因为这个“辛苦”,使得在座各位不时地产生一些抱怨情绪。大家有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绝不能因此而影响我们的学习。

有人间:我们这样沉重地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的回答是:如果我们抛弃了生活中必需而又沉重的东西之后,又能轻松地活多久?事业、家庭、爱情„„都是沉重的,但哪一个你能抛弃?请问,在座各位有愿意抛弃事业的吗?没有!愿意抛弃爱情的请举手?——没有!很好,很好!大家都很清楚,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赤条条的,轻轻松松的。此时的人好比原长的弹簧,当人逐渐长大后,这根弹簧便开始受外力了,并且压力越来越大;随后,便进入了创业婚姻年龄;然后,渐渐老去,直至死亡。这一过程,弹簧没有松过,人的生活也没有轻松过。

生活是沉重的。在沉重的生活面前,我们不能逃避,我们惟一可做的,就是用我们结实的肩膀挑起这副沉重的生活担子,肩负起我们的责任。

生活赐予我们的就是沉重,我们所应该做的也就是勇敢地挑起这份沉重,肩负起一份份责任。

我们的高考便是人生道路上一个很沉重的包袱,背起这个包袱,我们可以得到通往知识殿堂的一把钥匙,所以我们必须去争取,去努力。在这个背包袱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情绪。譬如,抱怨包袱过重,压力过大„„这是正常的,希望大家都能正确地看待这个沉重的包袱,为自己的未来思量思量。

不可否认,沉重的生活给了我们压力与辛苦,但更多的是给了我们精彩。我们不会忘记奥运会上运动健儿们含泪的微笑,也不会记袁隆平在培育杂交水稻成功之后傻傻的笑。那是成功后的喜悦,是生命的精彩,而这个精彩源于沉重的生活本身。

同学们,高三是一个创业过程,生活在此时尤为沉重,让我们用自己结实的肩膀勇敢地挑起这副担子吧!精彩就在我们挑起担子的那一刻!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六月金榜题名。谢谢!思考题

1.文章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在文中说“生活是沉重的”?为什么又说这种“沉重”又是精彩的? 3.作者认为是什么使我们勇敢地承担起沉重生活的重担的? 4.结合范文,谈谈演讲稿这种写作形式的优势。话题3进取

学习中、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进取,来争取成功。进取的途中,会有困难、会有挫折,但只要我们拥有昂扬的斗志,就能踏平坎坷;进取的途中,会有安逸、会有诱惑,但只要我们永不满足,永不停下奋斗的脚步,就能攀上一个又一个成功的高峰,把渺少和平庸远远地甩在身后。

结合自己的经历、想象,以“进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要有“射门意识” “射门!可惜射高了。” “射门!进了!”

播音解说员此时略带颤抖的声音往往是整场比赛转播的最高者。观众的情绪也会随着运动员的每一脚射门而激动。要得分,要获胜,就必须射门,这是毋庸置疑的。马拉多纳、普拉蒂尼这些世界级球星不仅有精湛的球艺,更有强烈的射门意识,他们会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在人们意想不到之时或在对方球员围困之处起脚射门。他们此种射门意识,我国球员是望尘莫及的。

射门意识对于一场球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妨将它引入我们的生活、工作之中,它同样不可缺少。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足球赛,那么我们每个人在场上应具有射门意识。射门意识,就是树立目标,欲有所建树的意识;就是克服困难与困扰,向成功最后冲刺的意识;就是永无止境,建树后欲再建树的意识;也是毫不气馁,一次次敲击成功大门的意识。它体现了一种目标明确、不断进取的人生哲学。

射门成功是运动员的奋斗目标,我们每个人也应确立这样的目标。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的人,又怎么谈得上射门意识?焊神曾乐为什么能取得令国内外同行瞩目的成就,不就因为他有一种强烈的射门意识吗?他要在国内做出成绩去影响国外,他要将“球踢向世界!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在建设工地,无论在工作还是休息,这意识强烈地呼唤着他,激励着他,鼓舞着他”。正是这种射门意识使他一次又一次起脚射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终于有了建树,为国家,为民族争了光。不难想象,一旦有了射门意识,前进道路上的千难万险就“只等闲”了。又是曾乐,白手起家,尽管实验条件差,工作量巨大,但所有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曾乐都克服了,承受了。因为他有自己的球门,他有自己的目标,他有破球门达目标的射门意识。

当然,每一次射门绝不可能都破门,有的也许整场比赛未进一球。但只要他有射门意识,有为破门而一次次起脚的斗志,教练会赞赏他,观众也会喜爱他。历史上的诸葛孔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辅佐刘备,欲统天下,六出祁山,虽壮志未酬,但他“死而后已”的精神却为人们所传颂。在近代史上,有的科学家终生研究一项科学成就,虽带着失败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但他百折不挠欲攀科学高峰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射门意识正包含了这种在失败中奋起、执着追求的精神。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建设四化的关键时刻。多少政治、经济、文化等项目等待着我们去有所建树啊!时代需要我们青年人有种射门意识,它表现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如果我们整日沉溺于吃、穿、玩、乐而丢弃我们的事业,如果我们始终只考虑个人的价值与前途,那么射门意识就会因此而淡化,我国在与其他各国抗衡中就会因此而处于劣势,甚至落后。数年之前的南极之行使我亲眼目睹了我国科技水平的落后,激发起我的射门意识。我在当时的日记中曾写道:“我们一定要赶上,马上赶上。如果要靠我们这一代,那么我们将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这一重任!”这就是几年来一直激励我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的射门意识。我早已立下誓言:此门不破,至死不休!向前,射门!时代呼唤这种进取精神,我们青年人要有这种射门意识。让我们用这种射门意识,伴着精湛的“球艺”,去撞击世界科技大门、经济大门、文化大门„„为祖国的记分牌增添更多的分!朋友,起脚射门吧!思考题

1.文章是怎样与话题“射门”联系在一起的? 2.结合话题和范文,体会演讲稿这种文体应用于写话题作文的好处。

第四节辩论稿

文体常识

辩论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交流形式没,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写话题作文。1.辩论一般要有正反两方,他们双方的观点截然对立。

2.除了辩论双方外,一般还有一个中立的主持人充当裁判,有时候也可以没有主持人。3.辩论稿的写作,除了主持人的发言,辩论双方一般采取一对一的对话形式。文体优势

1.与片断式散文、对话式散文一样,辩论稿结构较为灵活,不必在文章内部的过渡和衔接方面过多用力。2.除结构较为自由外,辩论稿语言简练明确,以阐明事理为主,对文笔要求不是很高。3.文章格式新颖,内容自由,尤其适于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学生。话题智与愚

一个哲学家有两个徒弟。一天,哲学家带着两个学生来到一间房子,说:“现在我这里有一些钱,我要你们买一些东西来充满这间房屋。”钱很少,买什么才能够充满这间房屋呢?大徒弟想来想去,买来了一车干草,果然充满了房屋。二徒弟却买来一支蜡烛,放到屋里点燃,立刻整个屋子都亮了。哲学家笑着对两个徒弟说:“干草使房子更加黑暗,而蜡烛却使房间得到光明。你们之间谁是智者,谁是愚者,应该很明白了吧!”

无硝烟的战争

黄群

(一场特殊的辩论。一次无硝烟的战争。正方:智慧。反方:愚昧。辩论主题:谁是真理。)

正方:纵观历史长河,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并拥有坚贞的信念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对于事物的本质,不是靠猜或想像得到。迷信,愚昧永远不能成为真理。

反方:既然你说我不是真理,那么中国古代把最高统治者皇帝称为“天子”,把个人与社会的命运称作“天命”,把日月星辰想像成各种力量无比的神,对于这些,你又作何解释呢? 正方:我并不否认中国曾有过的这些历史,但那只不过是由当时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人类对自然力量的崇拜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这个过程最终被我们人类的智慧所取代,人类智慧才是长期主宰人类的真理。

反方:我想问对方辩友,上帝选定地球为宇宙中心这个垄断天文学界一千多年的“地球中心说”,这项我们愚昧的专利,它所支配的时间很短吗? 正方:一千多年是很长,但它还是被哥白尼的“日心说”所推翻,智慧确实战胜了愚昧。

反方:众所周知,“日心说”是在哥白尼逝世前夕才发表的。这说明他不敢直接面对,他的“日心说”理论是不可靠的。正方:如果“日心说”不正确,又怎么会有开普勒、伽利略、布鲁诺、弗兰西斯、培根等著名天文学家的支持?尤其是布鲁诺,他以牺牲自身为代价来维护这个理论。

反方:如果说科学家站到了你那边,但为什么像牛顿这样如此伟大的科学家会相信神,支持我们愚昧呢?他认为,“这个由太阳、行星和彗星构成的最完美的体系,只能来自一个全智全能的主宰者基督的统治„„”开普勒是支持“日心说”,但他最终不也站到了我这一边?他认为关于行星运动定律的数学定律是神的意志的明显的表达,他对自己是第一个认识到神的创作之美的人而感到狂喜;普朗克在大声疾呼:朝上帝走去;爱因斯坦坚信只有严肃的科学工作者才是深信宗教的人„„

正方:自然科学家在社会现象和社会力量面前无法掌握自己命运时,走向神学是不足为奇的。不过,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种存在的事实,终将被不断发展的人类智慧所掌握。人类在某些领域、某些阶段的认识是有限的,但量变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质变。你们愚昧的繁殖能力是很活跃,就如同细菌,但细菌也有被药物杀死的时候,我们智慧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最终会将你们愚昧消灭掉。我们留给世人的是文明,是进步,如电灯的发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人类基因组的密码破译,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功完成„„而你们留下的仅是李洪志的歪理邪说和千古骂名,人民也不会拥护你,道理很简单,因为你不是真理。

反方:„„

这场无硝烟的战争并不会就此结束,它具有持久性和复杂性,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是无论怎样,智慧最终会战胜愚昧。智慧才是人类的真理。

思考题

1.文章描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争论?他们争论的话题是什么? 2.作者在文章中怎样体现“智与愚”这一话题的? 3.作者有没有写出争论双方的胜负结果?为什么? 4.结合范文,谈谈辩论稿在写作话题作文时候的好处。

第五节新闻报道

文体常识

新闻报道,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同学们也可以用这种文体写话题作文。1.新闻报道要求有新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

2.新闻报道要求客观准确,无论是报道人还是报道事件,都必须开门见山。3.新闻这种体裁一般不要求多少文采,但是语言要准确精练。文体优势

1.模拟新闻报道真实感强。

2.适于直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话题规则

什么是规则?是一种做事情的规定和原则。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离不开规则的。大到国家之间的交往,小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有一定的规则。古人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做事情不遵照规则,是要造成无数混乱的。

请以“规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关于规则的采访实录

北京李扬

采访对象:原始人类

采访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阴暗潮湿的山顶洞中,火光在一个角落里跳动,一群皮肤黝黑、首如飞蓬的猿人围着那堆“生命之火”取暖。记者的出现吓得他们从火边跳起,抓起“武器”。幸好有当地通译人员解围,记者才得以顺利对其中的一个首领进行采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您听说过什么叫“规则”吗?猿人(以下简称“猿”):[互相迷惘地看看,摇摇头]? 记:如果将其解释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您能理解吗? 猿:[嘬嘴,皱眉,搔首,思索片刻]嗯,好像有一点儿明白了。记:请您谈具体点儿好吗? 猿:哦,就是,男人一起狩猎,老人、妇女和孩子呆在山洞里。打来的猎物平均分配。石器工具归大家所有。这就是该做的。不能多占食物;不能私藏狩猎工具;狩猎时不准遇险就逃亡。这就是不该做的。

[此时一队刚刚狩猎归来的猿人扛着猎物走进山洞。他们将猎 物平均分给老人、妇女和孩子。] 采访对象:唐太宗李世民,丞相魏徵 采访地点:长安皇宫大殿。

[富丽堂皇的大殿上,文武百官分立于大殿两侧,众人神情中流露出“天朝上国”臣子的神气与庄严。记者被宣上殿。见礼后,记者提问。] 记者:请问陛下,何为“规则”? 太宗:寡人以为“规则”乃欲天下太平治国之道也。为君之道当以民为贵。君如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欲长木,必先固其根;欲畅流,必先通其源;欲太平天下,必先思其民。为君之道,当察纳雅言,不可偏信。魏爱卿尝谓朕,秦二世偏信赵高,攻其城而不知„„

记者:请问魏大人,何谓臣子之“规矩”? 魏徵:有且言,言且尽。有言勿尽,臣何用?

[太宗与殿上大臣议事,记者列席旁听。见魏徵果直谏于太宗:“复建新宫殿,耗资巨大,为君计,臣认为,不可!”太宗沉思再三,曰:“然”。] 采访对象:一现代年轻人。采访地点:某公共汽车站。

记者:请问先生,您了解“规则”的含义吗? 年轻人:哦,您说规则呀——,规则,就是人为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可因需要在合法的条件下进行修改的行为准则。[记者暗想:年轻人对规则的理解果然深刻。] 记者:您能想到一些具体的例子吗?

年轻人:那可多了去了。比如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守则》;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止在公共场合吸烟等等。记者:好,好!谢谢您接受采访。

[年轻人冲记者点点头,随手将空矿泉水瓶扔在了站台上,并潇洒地点燃了一支香烟。][记者愕然?!)思考题

1.文章采访的新闻对象是谁? 2.文章通过哪些事件来表现出话题“规则”的? 3.结合这篇通讯,谈谈你对通讯这种新闻体裁的理解。4.结合范文和话题,谈谈采用新闻通讯类文体进行写作话题作文的好处。

第三篇:记叙文阅读题型归纳

记叙文阅读

1、文章题目题型

1、题目作用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2、品味题目

A内容上B主题上(结合主旨)C线索上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例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

补充说明,增强表达效果。

3、文章内容题型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记叙文顺序及作用

A、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B、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C、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词语题型

动词: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1、某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A、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不能,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解释该词词义

C、结合词语的词性与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D、去掉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某个词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

A、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不能,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词语词性和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

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3、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A、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不能,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原因:这些词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C、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

4、品味关键词

A、分析词语的含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词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义)B、分析词语的词性或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拟声词)

C、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即词语对所表达的对象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表达作用、达到了一个怎样的表达效果,如“表现了„„”或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D、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表现文中人物的感情与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如“表现„„”“批判„„”“讽刺„„”“赞扬„„”)

6、句子题型

1、品味句子

品味句子,即分析句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B、表面意义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句子作用

A、内容上(表层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B、结构上(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前后照应、卒章点题、引发思考等)

C、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3、赏析句子

赏析句子时应该把品味句子和句子作用两方面的内容合在一块进行解答,即从句子内容上、结构上、运用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上、主旨的表达上回答。

4、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能或否

B、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7、段落问题

1、段落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A、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B、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C、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D、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2、赏析段落

A、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B、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C、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D、结构

第一段的作用: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中间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结尾议论性段落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8、文章写作特色

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A、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B、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C、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D、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E、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9、人称作用问题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文章用典作用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1、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答案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

/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12、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13、语言赏析题型

形容语言词汇: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B、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A、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B、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1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表达方式是指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特征,主要分为五类: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但在具体文章中却可以综合运用。辨识表达方式,主要看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应抓住其特征来判断。如果仅是交代背景、情节,大多是记叙;如果对人物的言行或环境作比较具体的介绍,就是描写;表达内心感受的语句,抒情兼有议论;介绍物件或事理,语言简明扼要的,则是说明。各种表达方式虽然有其语言外在特征,但要一一分别,还是有些困难的。还有抒情往往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区别开来。把表达方式分为五类,只是为了在教学时更简单明了而已。

1、抒情

抒情也是作者思想、观点、立场的流露,是作者对事物的审美与评价,表现着对所写事

物人物的态度,抒情在记叙文中运用得好,可以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A、直接抒情。作者在文章中表明自己的感触和动情之处;直呼抒情对象,这样抒情显得更亲切、明快,更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间接抒情。即作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情。作者往往把情感依托于叙事、绘景、状物、说理,在叙事、绘景、状物和说理中抒发感情,也就是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寄情于理。在叙事描写议论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议论

A、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是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B、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C、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为了起衔接作用,加强上下文的联系;用于文章结尾是为了收缩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3、说明 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4、描写

1)、描写的几种形式

A、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B、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C、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D、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E、虚实结合

F、乐景写哀、哀景衬乐 2)、描写的种类

A、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1)正面描写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2)侧面描写作用: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B、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3)、几种常见描写作用及答题格式: A、肖像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B、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C、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D、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E、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

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15、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和作用

1、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A、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B、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

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

A、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爱莲说》。B、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4、伏笔、照应

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象征

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包括本体和象征体两个方面。

作用: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征体的具体描写之中,构成美的意境,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富于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的感染力。

6、夸张

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通过对“事件”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7、渲染

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

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8、抑扬

所谓“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它有两种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是欲抑先扬。如《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即席说了一大道“义正辞严”的慷慨之语,大有“为民除害”的清正之势,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次表态的极大讽刺,使他欺下媚上的卑劣个性暴露得更彻底、更清楚。

9、白描

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

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就是白描的写法,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遭遇和个性都显示了出来,既没有夸张,也没有刻意修饰,却显得更加真实。

注意:

1、注意写作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A、着眼点不同。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

B、作用对象不同。表现手法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

2、注意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理解写作方法的作用。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恰当运用表现手法就是为突出主题,为表现人物服务,所以要理解手法的作用,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立意,不要脱离文章去“背”作用。

3、注意考虑各种手法并用。

一篇文章可以采用多种手法,阅读时先考虑文章整体,然后再深入段落。

16、常见修辞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1)明喻 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2)暗喻 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3)借喻 只出现喻体, 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4)博喻 把一个本体比作几个喻体。(强调特征,增强气势)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化平面为立体,激发读者联想。

2.比拟

1)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的修辞方法。例:蜡炬成灰泪始干。

2)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的修辞方法。例: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作用: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拟人使事物人格化、具体化了;拟物则常常表现出作者对被描写对象的憎恨和蔑视。(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生动具体)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感情更鲜明。例: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缩小夸张)

4.引用

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概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

作用:加强真实性,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说明论理,增强表现力,说服力。

5.排比

排比必须是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用于说理,论述透彻;用于抒情,明快流畅;用于叙述,层次清晰;用于描写,细腻深刻。)

6.设问

设问一般是采取自问自答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突出某些内容。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于标题,突出主题;强调观点,启发思考;描写心理,渲染气氛;加强语势,烘托感情。)

例: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7.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

作用: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利,更富启发,语气更确定,印象更深刻,感情更强烈。例: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8.对偶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

作用:便于吟诵,便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节奏感强,有音乐美;结构整齐匀称,有建筑美。

例: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9.反语

使用语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多数表示讽刺嘲弄。作用: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增强感情色彩和战斗性。

例:“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让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段落一再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加强语气,渲染感情;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结构上:间隔重复起到前后、首尾的呼应作用。(用于说理性文章,其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例: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11.对比

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对照。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说理透彻,突出事物的性质、特征;内涵丰富,感情深刻。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2.借代

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的某种属性来代替。

作用:语言丰富多彩;形象突出、生动、具体;引发读者联想,揭示出人和物的特征。(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例:①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②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13.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的联系,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作用:语言含蓄,幽默风趣,风趣婉转,余味不尽。

例: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②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正大集团宣传语)

14.互文

指相邻句中词语相互补充,将这些词语连结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用:文字简洁,语句生动;加强语气,丰富联想。例: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昏睡的生活,比死更可悲;愚昧的日子,比猪更肮脏。

17、线索问题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1、“线索”的概念及其作用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脉络。

在一般文章中,线索的作用就是把一个个材料串联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作品中,线索的作用就是把足以显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各个事件联贯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2、线索的种类和形式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线索,只是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有线索。任何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都至少有一条线索,有的则有几条线索。

一般说来,内容简单、事件单一的文章或短篇文学作品大都只有一条线索,称为单线;而内容丰富、事件复杂的文章或长篇文学作品大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称为复线。复线按作用不同,可分为主线、副线及明线、暗线等。

由于事物的错综复杂、题材的千差万别以及作者思路的千变万化,所以,线索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A、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通过叙写父亲过铁道卖橘子的过程,表现了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

B、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具体细腻地描绘出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荷塘月色,展示了偷得片刻自由的淡淡的喜悦,流露出终究无法摆脱的隐隐哀愁,抒发了不满

黑暗社会现实、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C、以具体事物为线索。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以榕树为线索,通过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抒发了浓烈的游子思乡之情,表达了不忘故土养育之恩及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沉的爱。D、以象征性事物为线索。如巴金的《灯》以灯光为线索,通过对灯光的描写,抒发了追求光明的真挚感情,表达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抗战必定胜利的信心。

E、以某一事件为线索。如柯岩的《汉堡港的变奏》以汉川号远洋货轮装载货物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为线索,通过叙述汉川号货轮全体船员取得装载和绑扎成套设备的胜利,从而轰动德国汉堡港,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动人故事,表现了贝汉廷船长与海员工人的爱国热情、科学态度和实干精神。

F、以游踪为线索。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以游踪为线索,采取移步换景的写法,开头从山外写起,概述天山的地理位置和迷人景色;主体部分列出四个小标题,具体描述山里的美景异物;结尾又回到山外,并抒发赞美之情。全文从山外写到山里,再从山里写到山外,通过描述天山的美景异物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热爱祖国边疆的深厚感情。

G、以诗文语句为线索。如唐?的《琐忆》以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线索,通过回忆自己当年与鲁迅先生交往的7件琐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平易近人而又爱憎分明的人格特点,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崇敬和感激之情。

H、以时间变化为线索。如夏衍的《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生活的过程为线索,通过叙写包身工起床、吃粥、上工、放工等几个场面,表现了包身工们恶劣的住宿环境、饮食条件、劳动条件和所受到的种种侮辱和虐待,说明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中国工人的滔天罪行,暗示了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推翻这一吃人制度,迎来黎明的曙光。

3、主线与副线

长篇作品人物众多,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丰富、复杂,情节的安排往往是双线或多线发展的,但不管有多少线索,只能有一条是主线,起主导作用;其他线索只能做为副线,处于辅助地位。主线必须制约副线,副线必须紧紧围绕主线展开,并从不同侧面丰富主线,为突出主线服务。

4、明线与暗线 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所谓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就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

5、运用线索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离不开线索,但要运用得恰到好处。

首先,线索必须贯穿于文章或文学作品的始终。不论是单线还是复线,都必须贯穿全文,不能有头无尾,也不能有尾无头,更不能中间断线。只有线索贯穿始终,故事的来龙去脉才能清楚,文章或作品的结构才能完整。

其次,线索必须有机地集中起来。线索众多的长篇作品,能使生活画面更广泛地展开,能从多方面展示人物性格,完成人物塑造的任务,但运用得不好,则容易顾此失彼,杂乱无章,或主线不突出,或副线游离了主线,从而破坏了作品完整性。只有紧紧把握住线索,行文才能变化自如,作品才能浑然一体。

第四篇:中考记叙文阅读(二)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

(二)——说环境 读标题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与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与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理解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考点:说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作用 1.何为环境描写?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高尔基说:“不可忘记:除风景画之外,还有风俗画。”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2.点击中考

例(1)(2013扬州)《冲进风暴逃生》第19题:文中划线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黑云、狂风、巨浪写出形势危急险恶(1分),②暴风雨越猛烈,越能烘托父女俩的勇敢无畏,顽强不屈和爸爸的选择明智(2分);③为下文写风暴对小镇造成的破坏做铺垫(1分)。

例(2)(2015荆州)《大国手》第16题:文中有两处写“雨”,请你任选一处,说说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示例一:“正举棋难定,适逢大雨,‘咔嚓’一声霹雳,将他指间棋子惊落。”(1分)此处写雨,不仅渲染了紧张的氛围,更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宛田棋子滑落于黑棋筋上做铺垫。(1分,必须答出“推动情节发展”。)

示例二:“宛田确认后,一跃而起,冲向门外,站在雨里,又唱又跳。”(1分)此处写雨,烘托了宛田欣喜若狂的心情。(1分)

例(3)(2010山西)《我们一样爱他们》第14题:第一段属于小说三要素中的哪一种?作用是什么?(3分)

答案:环境(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做铺垫(埋下伏笔)。(3分)

讨论:比较以上三道考题,从提问的角度看,有何不同?

提醒:例(1)已明确是景物描写,直接分析即可;例(2)将景物和人物的活动、心理联系起来分析;例(3)题目中没有直接出现环境,而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采用了曲问的方式。

小结提问方式: 1.文中划线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3.文中反复写某个(景),其作用是什么?

4.文中某句话或某段(必须是环境描写)看似与文本无关,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知识储备:

无论中考“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从哪一方面入手,首先,必须先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并明确是什么环境。

其次,应明确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常见的作用,并学会从环境本身,人物、情节、主题等多角度来分析文本中环境描写的侧重点,并对号入座。

中考试卷中选用的小说多见于小小说,情节相对集中,人物形象突出,环境描写分明,只要将知识点牢记并灵活运用,一定会将此类题目迎刃而解。3.探究方法 解题策略: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交代的是什么情况下的环境描写; ②渲染„„的气氛;

③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⑤突出、深化主题; ⑥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⑦某环境是„„的背景(生长背景,创作背景,创作源泉); ⑧乐景(美景)衬哀情;

⑨暗示某种社会环境(如《小桔灯》);

⑩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某个情节作铺垫,埋下伏笔。

提醒: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不能简单空答。表现的内容一定要结合全文,尽可能具体、全面、多角度地分析。4.小试牛刀

冰湖 陈彦斌

①“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大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②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③“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不!”儿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④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越集越密,阴沉沉地移过来。他忙招呼儿子起网。他们刚把渔网拽到船上,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覆盖住了整个天空,整个湖面都陷入 阴沉沉的风雪中。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 糊的。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⑤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便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往东南方向漂去。

⑥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⑦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围拢过来,涌动着的浪几乎瞬间就凝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浆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 狂地 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⑧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没砸几下,“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⑨中午的时候,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他的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几乎再也举不动 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⑩“咔嚓”一声,桨断了。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来,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他凶狠地骂一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腰来朝湖岸那边看去,隐隐约约看得出是村子附近那片柳树林。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下到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 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11 “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到水里游动的爹,一○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来,上来呀,爹!”“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 电般地传到自己的身上。儿子越发哆嗦了,可他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12湖岸那边有船过来了。他的眼前变得模糊起来,但是,手指却像是五根铁钉,死死地抠 ○进船板里……

(选自《金奖小小说》,有删节)

1.试分析第(7)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答案

一、①渲染气氛,突出环境的恶劣;②烘托父亲的形象。

答案

二、①渲染紧张气氛,突出环境的恶劣;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砸冰、扒冰做铺垫;③烘托人物的形象,更能突出父亲技艺娴熟和机智勇敢、顽强不屈的精神。列举错例,请学生点评,指出问题:答案一,较为空洞,没有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

(二)考点:读标题——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总体来说,叙事写景抒怀类文章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有多重的意思,正确理解这类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能够帮助于学生领悟文学作 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思路。因此,对标题的分析理解就显得尤其重要,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也就成了历年中考考察的一个热门的知识点。

1、点击中考

例(1)(2013扬州)《冲进风暴逃生》第21题:从情节和主题两方面,谈谈你对“冲进风暴逃生”的理解。(5分)

答案:①情节:莎拉父亲在暴风雨来临时,不退反进,把船驶离码头,冲进风暴,保住船只,得以逃生。

②主题:人生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危险,要以勇敢无惧的姿态直面这一切,迎接挑战,才能获得新生。

例(2)(2014哈尔滨)《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第19题: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的?(3分)

答案:天空中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价值;一个人不管多平凡,但在社会大家庭中,只要他认真地工作、生活,就都会有各自的价值。(社会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人们彼此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即使再平凡,只要努力,也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分)例(3)(2014云南)《最初的温暖》第19题:文章以“最初的温暖”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3分)

答案:强调了男孩第一次感受到温暖的重要性;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成为全文的情感线索;寓示了文章的主题;标题新颖温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分,答出三点即可)例(4)(2013浙江嘉兴)《镜子》第8题:文章内容只字未提镜子,为何却以“镜子”为题?阅读文本,写出你的发现。(4分)

答案: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很小,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现实社会中有些人漠视规则,为一己之私随意变通的心态。作者以此为题,试图传递这样一种观念: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均应尊重规则。(4分)

例(5)(2015上海)《评语》第22题:本文标题“评语”不能改为“误读”,请简述理由。(6分)

答案:从结构角度来看,“评语”这个题目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包含了“小学时老师评语对我的作用”和十多年后我作为老师写评语给学生”两部分,如果改为“误读”,只涵盖了第一部分的内容,不够全面。“评语”这个标题也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内容角度来看,“误读”带有不积极的语言色彩,看似在批评老师的字迹不清。而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通过老师的评语让作者获得了鼓励和进步,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引以为戒,其中也不乏对老师的感谢之情。

讨论:比较以上几道考题,从提问的角度看,有何不同?

提醒:例(1)从情节角度是字面含义,从主题角度就是深层含义,已经有所提示;例(2)直接进行分析,但要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分析;例(3)题目的妙处,就是分析题目的作用;例(4)、例(5)都没有直接问题目的作用,但实际上就是分析题目的作用。小结提问方式:

1.试分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2.分析题目的妙处。

3.本文标题能不能改为XX,请简述理由。2.探究方法 解题策略:

(1)题目含义(一般要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分析)①表层含义——根据故事情节分析: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②深层含义——根据中心思想分析: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往往不是围绕字面含义来叙述,联系文章,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2)题目作用 ①把握象征意义;

②语带双关(比喻义或象征义);

③确定文章的写作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作为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④概括文章的中心事件、主要内容; ⑤贯穿全文的线索; ⑥文眼;揭示文章中心主旨;

⑦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⑧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3)注意事项

①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

②挖掘含意,注意表里虚实,指代双关比喻;

③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时间地点氛围;

④形象为题,侧重线索情节,强调主旨情感; ⑤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4.小试牛刀

集中营的课堂

程刚

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⑥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⑧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⑨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⑩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

1.“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学生分析,指出问题。【答案】

含义:一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1分);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1分)。

作用:1.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1分);2.“集中营”和“课堂”两个场所构成鲜明的对比,耐人寻味(1分);3.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1分)。

第五篇:记叙文的常考题型

记叙文的常考题型

一、概括故事情节。

答题格式: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样;用一个比较长一点的主谓句式。

二、考查表现手法及其作用。(阅读135页)

衬托、对比、渲染、铺垫、照应、设置悬念、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

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借景抒情、讽刺、夸张、烘托、象征

答题格式:运用了……写作手法 + 作用

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伏笔、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突出文章主题;

欲扬先抑: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特征;

三、探讨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先从文中找出关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然后结合全文的内容进行概括。答此题一定要紧扣文本进行分析、概括。

答题格式:运用……描写,写出了人物……内心,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品质)

四、考查小说标题。

1、一般来说,如果命题者设置这个提问,就意味着本文的标题有两重含义。首先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字面上的意思,即表层意思。然后联系全文的

主旨,说出这个词语的另一层面的意思,即其深层含义。

答题的格式:……不仅指……,还比喻(象征)……,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一定要答出两个层面的含义。)

2、标题的作用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1)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思路清晰,推动情节的发展;

(2)总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点明文章主旨;(4)形式新颖,吸引读者;(5)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例句 :

题目“背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思路更清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背影 的难忘深情。

五、品味语言。

1、抓文中关键词语的作用(妙处)?

答题格式:用了……词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事、物)的……特点(表现了人物……心情)、表达……之情。

2、理解的句子含义。

答题时一般要联系文章的主旨或人物形象。首先从句子中筛选出关键词(有比喻义或象征义的词),并把本句放回原文,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与具体语境或文章主旨联系起来思考。(一定要深入理解。)

3、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运用了什么写作

方法,有何作用?)

首先要分析这个句子所使用的写作方法:可以是修辞手法,可以是描写手法(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也可以是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等);然后具体地体会其表达上的作用。

答题格式:运用了……方法,形象(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人、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六、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

以(××想:)开头,用第一人称表达,内容上联系上下文,紧扣人物的思想情感

七、考查文章的主题(中心)。

1、看标题。

2、看过渡句。

3、看开头结尾句。

4、看抒情议论句。

5、看反复出现句(段)答题格式:本文叙述了(描写)了……,表达(抒发、赞美、揭露、讽刺、反映)了……

八、找文章的线索。

1、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

2、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就是文章的线索;

3、以物、人、事、情感为线索。

4、游记一般以游踪为线索。

九、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

启示。

答题:一是要联系文本内容,把握作者倾向;二是要联系实际。先谈启示,再联系实际。

答题格式:我的感受(启示)是……如在我的生活中……

十、景物描写的作用: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

答题格式:描写出景物的……特点,渲染了……气氛(或烘托了××……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为下文做铺垫)。

十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答

结构上:

1、总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开

头);

2、承上启下(中间);

3、总领全文,首尾照应(结尾)。

内容上:开篇点题;设置悬念;结尾点明主题,深化主题。

《圣诞夜“休战”》

12、二战期间,一位德**亲使美、德士兵和平相处了一夜,共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圣诞夜。

13、善良、勇敢、慈爱、希望和平,反对战争跨越国籍的伟大的胸怀。

14、儿子紧张、害怕与母亲的镇定形成对比,烘托出母亲的勇敢,为下文更好一刻

画母亲作铺垫。

15、称呼他们为孩子,要他们做她的儿子,让他们忘记他们是敌人。

下载话题型记叙文专题教案(二)(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话题型记叙文专题教案(二)(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记叙文阅读十题型

    题型一:标题含义与作用 示例:说说选文标题“小扇轻摇的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光?——— 2008年《小扇轻摇的时光》 答题方法:找文章的中心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 题型......

    《吃穿住话古今(二)》教案

    《吃穿住话古今(二)》教案 永合会总校 王 芳 本教案共分为八大板块即: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设计理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学内......

    《吃穿住话古今(二)》教案

    《 吃穿住话古今(二)》教学设计 张北县北辰路实验小学 刘伟 《吃穿住话古今(二)》教案 张北县北辰路实验小学 刘伟 一、教学内容分析 《吃穿住话古今(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吃穿住话古今二》教案

    《吃穿住话古今(二)》导学案 ----从服饰看历史 教者: 郭永亮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服饰发展的历史。 2、学习用联系、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的方法。 3、通......

    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1、该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从以下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1)记叙(2)说明(3)议论(4)描写(5)抒情 2、某句段对人物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记叙文题型概括与答题技巧

    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概括选文内容: 1、直接概括选文内容:人、事、果(时间、地点、环境、背景) 2、直接概括选文事件:只答事件,没有主语,每件事不超过十个字。 3、表格题:仿表格中的......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 1、 记叙文的文体知识(1)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

    二建考题题型

    没有学过,那有没有在这个行业干过呢;只要有点建筑基础的,都比较简单的!就看那些科目 二级建造师考3科: 《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 2008年单选60题、多选20题。满分100分,60分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