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嘉琪记录《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5 05:0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汤嘉琪记录《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汤嘉琪记录《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教学实录》。

第一篇:汤嘉琪记录《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教学实录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语文五下16课《音乐之都维也纳》

教学实录及感悟

执教者:安徽省六安市城北小学 黄丽丽

巧设疑问引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将与作者一起踏上维也纳的音乐之旅,去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请大家齐读课题。

齐读。

师:读了课题,你的脑海中一定有几个问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维也纳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都?音乐之都出了哪些音乐家?我想知道维也纳坐落于哪里?......师:这些问题相信也是大家心中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课文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

【教学伊始,教师在揭题解题环节做足文章,把题目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教学资源充分运用,从而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

初读文章扫障碍

师:刚才大家都预习了,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读书情况,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师:一个好的开头。我们来看,这一段当中有一组地名,(出示:奥地利

阿尔卑斯山

多瑙河)谁再来读一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指名读。

师:多瑙河是欧洲的第二大河,河水澄净,两岸景色秀丽,被誉为“蓝色的多瑙河”,施特劳斯的名曲“蓝色多瑙河”就是赞美它的。一起读。

齐读。

师:有些词本身就是一幅画,一支曲,(出示: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这些词你能读出它的画面感吗?

指名读,一起读。

师:维也纳风景如画,它孕育出了哪些音乐大师?谁来读第二段?

指名读。

师:如果不慌张那就更好了的,这一组外国人的名字从这里开一列火车,一人读一个。(出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

开火车读。

师:读得自然,读得连贯。海顿,奥地利作曲家,他的一生创作了104部交响乐,所以被誉为“交响乐之父”。其他几位课下同学们可以多去了解,与老师合作一起再响亮地读读他们的名字。

师生合作读。

师:同学们,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呢?

生:是围绕“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来写的。

师:你能把这句话概括成一个词吗?

生:音乐摇篮

师:请你把摇篮写在左边上面的横线上。(生板书:摇篮)其他的孩子我们接着读书。维也纳的城市外观有什么特色?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

师:很正确。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很有挑战性,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你读得很娴熟,如果你的速度再慢一些就就更棒了。(出示:优雅轻快 街头巷尾)这一段中这两个词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学生领读。

师:这句话中“掺和”的“和”是个多音字,在这儿读轻声,跟老师读两遍。

师领读,学生齐读。

师:课文的三四两个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的结构一样,我们用模仿第二段的方法看一看第三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呢?

生: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师:你能把这句话概括成一个词吗?

生:装饰

师:请你上台写下这个词,(生板书:装饰)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师:你能把这句话概括成一个词吗? 生:离不开

师:请你把离不开写在黑板上,(生板书:离不开)其余孩子我们接着读书,维也纳有哪些著名的音乐圣殿呢?谁来读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

师:吐字清晰,读得流利。课文的第六自然段谁来挑战朗读。

指名读。

师:读得也很流利,最后一节你来读。

指名读。

师:课文的六七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呢?

生:五六七自然段是围绕“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

师:歌剧院、音乐厅,这是两大著名的音乐圣殿。

【在这个初读课文的环节,教学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一次次地肯定与鼓励,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将指导的方法渗透在对学生的评价之中,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有法可依的自主阅读实践中掌握读书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能力。】

师:课文我们已经读顺畅了,同学们,这么长的课文我们把它读成了四句话。

师生共读(1)维也纳是一座古典音乐的摇篮。(2)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3)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4)维也纳的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两大圣殿最为著名。

师:课文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来写音乐之都——维也纳。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这四个方面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呢?

生:奥地利首都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师:找对了,一起读。

齐读。

师:我们又把课文读成了一句话,还可以把它浓缩成一个音符(板书

齐读课题。

师:如果把这篇文章比作一首曲子,我们用概括的学习方法抓住了它的主旋)

律,而文中一个个生字就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今天我们先来认识这样几个音符。观察一下这三个字哪一个字笔画最多(出示字“卑、雅、巷”)一起说。

齐说:雅。

师:这个“雅”字还有特殊的来历呢!左边的“牙”是碧笋,俗称碧芽,简称牙。右边的“隹”是一种短尾巴的鸟。传说人的一生中最完美最神圣的时刻就是看到隹衔牙从头顶上掠过的一瞬间,后来人们就把这一瞬间叫做雅。这一瞬间把人的境界引向大处叫大雅,引向高处叫高雅,引向文明叫文雅,引向优秀叫优雅。每个汉字都有它的来历,同学们可以多做了解。

师:和老师一起来写好这些字。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课后描一个,再在写字纸上写一个。写字提笔即练字,练字即练姿,到了高年级我们写字不仅要有速度,还要美观。

师:我们看看这两位同学写的字,同学们有什么要提醒他的? 学生评价。

【写字教学重在扎实地指导。教师通过讲解字的各部分,让学生进行细致地观察和临写,再进行评价,能力迁移,举一反三,学生的书写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升。】

想象画面品语言

师:随着这流淌的旋律和跳动的音符让我们一起走进维也纳的离不开音乐的生活。听老师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哪几幅画面,哪一副画面让你印象深刻?

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段“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逸回荡着。”

师:你看到了露天演奏的画面,结合文中的句子,你怎么理解“掺和”呢?

生:我认为“掺和”就是在你听到音乐的时候或者看见人家在演奏的时候也一定会闻到花草的芬芳,这样子其实你并不能闻到花草的芬芳但是你也会觉得很美妙。

师:你读懂了文字背后的意思,这位小女孩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吗?

指名读

师: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浪漫迷人的夏夜,还有哪幅画面让你印象深刻?

生2: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

师:你看到了漫步时的画面,读这句话你一下子就关注到哪个词?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指名说、读。

师:漫步时都能享受音乐,多美妙呀,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副画面呢?

生3:我印象最深的是“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室内演奏的传统,尤其在合家欢乐的时候总要演奏一番,有美妙的旋律传遍街头巷尾。”

师:你关注的是室内演奏的画面,同学们请你们默读这一句话,你对哪些词有特别的感悟,请你把它画下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生:我看到了“优美的旋律”和“街头巷尾”这两个词。我觉得优美的旋律让我听了很舒服,传遍整个街头巷尾就是每个人都能听到。

生:我关注的是“传统”这个词。一个传统说明维也纳一百年五十年每个家

庭都是这样,合家欢乐的时候都会演奏音乐。

生:我关注的是“总要”,这个词看出当人们欢乐的时候没有忘记要演奏一番优美的音乐,可以看出人们把音乐时刻记在心上。

师:我们刚才抓住重点词语感受到了维也纳的家庭生活离不开音乐。那你还对哪幅画面印象深刻?

生4: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要演奏一首古典音乐,这机会成了惯例。

师:你看到的是庄严场合的画面,我们大家开政府会议一般都奏国歌,而在维也纳却奏古典音乐,这是一个多么酷爱音乐的民族呀!作者抓住四幅画面写出了(出示:“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齐读

【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升学生言语能力的基础工程。教学中,教师能咬定词语不放松,围绕词语抓训练。】

师:孩子们,假如你就在维也纳,来到了你印象最深那幅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生相互交流

师:你仿佛来到了哪个地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来到了维也纳的政府会议上,政府会议是很严肃的,而有了古典音乐,政府会议的严肃气氛就缓解了许多,多了些欢快的气氛.我觉得开起会来,商量一些事情可能心情也会更好一些,这样对维也纳的发展也有好处的。

师:音乐在维也纳人心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

生2:如果我来到街头巷尾,我突然听到优雅轻快的圆舞曲,也突然看到姑娘们裙角飞扬,也许我也会不禁翩翩起舞。

师:你也会陶醉在其中了,还有吗?

生3:如果我来到了维也纳波光粼粼的多瑙河旁,或许会听到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我会听得如痴如醉,两岸绿草如茵,身临其境。

师:你有没有想跳舞的冲动?

生4:如果我来到了人们漫步的地方,人们翩翩起舞,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

师:此时不光是高贵的人们陶醉,优雅的人、流浪汉也可能在此时跳起舞来,我们通过想象感受到(出示:“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齐读

师:我们这节课的维也纳音乐旅程即将结束,维也纳为什么是古典音乐的摇篮?如何用音乐装饰?两大音乐圣殿又有怎样的国际影响?我们等着以后的课堂去慢慢领略。谢谢孩子们,下课!

【通过相互交流,既让学生渗透了合作学习、协作精神的教育,又让学生情不

自禁地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获得成功的收获和体验。让学生自己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最终体会到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尤其对文中的情感因素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这正是新课标中所提出的“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

板书设计:

音乐之都维也纳

摇篮 装饰

离不开

圣殿

(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小学汤嘉琪整理)

第二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实录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实录

师: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老师心里特高兴!没有什么好的见面礼送给大家,只带来一首好听的古典音乐,大家想不想一听为快?

生:想(齐声)。

音乐欣赏。播放名曲《蓝色多瑙河》。师:大家觉得好不好听? 生:好听。

师:以前听过吗? 生:没有。(少数说有)

师指一名说“有”的同学:你说说,这首美妙的音乐叫什么名儿? 生:(想了一会儿)不知道。(笑)师:(笑)只是觉得耳熟,似曾相识对吗?生点头。师介绍音乐:这首音乐叫《蓝色多瑙河》,是由奥地利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所创作的一首华尔兹圆舞曲,旋律优美动听。波光粼粼的多瑙河就流淌在奥地利首都,被称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板书:音乐之都维也纳)

生:齐读课题。

师:有人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走进维也纳,通过文字来感受这音乐之都的魅力。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在文中找出几句重点语句来进行简单地概括。

生默读。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音乐摇篮 音乐装饰 音乐生活 音乐圣殿)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全面。你最想了解哪个方面?为什么?

生1:我想了解维也纳究竟是怎样用音乐做装饰的,因为我很好奇。

生2:我最想了解一下金色大厅,因为光听名字就觉得应该很漂亮的,想去欣赏一下。

师:那老师就满足你们的小小愿望。我这里有一个“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专题学习网页,打开它,你将进入一个更加丰富多采的世界。

生:点击电脑桌面Internet Explorer(自动弹出学习网页)师:大家点击“阅读提纲”(是对学生提出阅读学习要求的链接),根据右边分好的组(音乐摇篮、音乐装饰、音乐生活、音乐圣殿、互动论坛),按照学习要求去阅读、学习、拓展,看看自己能不能学好,你可以边学习边把你的感受或收获用笔记下来,和旁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生自学。(播放《蓝色多瑙河》)师巡视。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徜徉在这座充满着音乐的城市,我想每个同学一定收获很大,让我们一起共同学习、探究吧。

白板出示“音乐摇篮”页面,通过屏幕广播将页面切至学生电脑。

师: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生读文。

师:你能找到这段的中心句吗? 生: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根据学生回答,师在白板上对应画线)师:(白板上圈出“摇篮”)摇篮是什么? 生:婴儿的床。

师:是婴儿诞生的地方,是婴儿成长的地方。这里的摇篮也是婴儿的床吗? 生:(笑)……

生:不是。这是在打比方。师:把什么比成什么?

生:把维也纳比喻成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师相机在白板上做记号)

师:那你从“摇篮”这个词语,看出维也纳和欧洲古典音乐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欧洲古典音乐诞生在维也纳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得到了发展、进步。师:说的真好,你形容得十分准确。那可不可以把咱们句容比喻成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生1:(吃惊)不能…… 生2:因为句容不在欧洲。师:(笑)你挺专业的嘛!好吧,巴黎在欧洲,行不行? 生3:不能。因为有许许多多有名的音乐家在维也纳这个地方写过很多著名的音乐。

指生3读相关文字。(白板上画线)生齐读。

师小结:许多音乐家在维也纳生活,在维也纳创作出了许多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是维也纳这座美丽的城市孕育了他们的音乐生涯,造就了欧洲的古典音乐。

师过渡:维也纳给了那些音乐家以丰富的灵感,让他们创作出无数流芳百世的作品。同时,维也纳又以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为自己的骄傲。

网页出示“贝多芬、海顿、莫扎特、施特劳斯、舒伯特”相关资料。

师:先前大家通过自学,相信对这些音乐家都不陌生了,你最喜欢哪位音乐家呢?能简单介绍一下吗?(创作了什么乐曲)让我们欣赏一下怎么样?

生:根据网页提示作简要介绍。在音乐中齐读第二自然段。白板出示:“音乐装饰”页面。师:指名读第三自然段。生读文。

师: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生: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根据学生回答,师在白板上对应画线)

师:(白板上圈出“音乐装饰”)音乐果真可以用来装饰城市吗?还是这里的“音乐”有所特指?

生:我认为这些用来装饰的音乐指的就是音乐家们的石像、铜像。生: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建筑物也是。师:还有吗?

生:还有王宫花园草坪上巨大的音乐符号。(白板上画线)

师:都是从文中有所发现的,对吗?想不想一起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音乐装饰?

生:想。(打开网页中的flash链接)学生欣赏。

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欣赏到了维也纳这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独特风光。生齐读第三小节

白板出示“音乐生活”页面。师范读(第四自然段):老师读得美吗? 生:美(齐声)。

师:其实,维也纳人崇尚音乐的生活更美。这段的中心句大家一起说!生:维也纳几乎一天夜里不开音乐。(师在白板上对应画线)师:(圈出“离不开”)从这三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维也纳人非常热爱音乐。师:对。热爱音乐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白板上板书:如痴如醉)大家尝试着想象一下,习习的晚风吹拂你的脸庞,远处悠悠扬扬的音乐夹杂着花草的芬芳,随风而来,你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1:我觉得美。

生2:我觉得我好想快乐地飞起来了。生3:我感觉我的心陶醉了。

师:带着你的感受齐读第3句话。生齐读。当一家人欢聚一堂,演奏一曲优美的音乐,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1:我感受到了幸福。生2:我感受到了温馨。

生3:我觉得这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幸福。

师:说得真好。带着这样美好的感受,齐读第4句话。

师总结:音乐已离不开维也纳,维也纳人更是一天也离不开音乐。音乐回荡在维也纳每一个角落,音乐回荡在维也纳人的心中。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要求在不同的场景中读出不同的感受。

师过渡:维也纳到处回荡着优美的旋律。在大街上、在家里,我们都能欣赏音乐,但是最适合欣赏的地方则是歌剧院和音乐厅了。(取消屏幕广播)

师:点击“音乐圣殿”,借助右边国家大剧院、金色大厅相关背景知识,自学5、6、7段。

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这是怎样的歌剧院?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歌剧院? 生1:这个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生2:“美观大方”、“色彩和谐”、“艺术品”等词语都可以形容它。(师在白板上对应画线)

生3:还可以用“规模宏大”形容。

师:这个词语文中没有,你从哪看出来它规模宏大的呢? 生3:从文中的三组数字。(读)(师在白板上对应画线)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棒。课文中哪些地方把“金色大厅”的特点描写出来了? 生:第六自然段整段写的都是金色大厅的特点。师:一点儿没错。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它的特点吗? 生1:…… 生2:美。生3:金。

师:对。就是“金”字。自已找找这段文字一共用了多少个“金”字? 生:7个。

师:真不愧是“金”色大厅呀。一起来看看这美轮美奂的建筑吧。(打开屏幕广播,网页切换PPT)

生:欣赏“金色大厅”。

师:真是流光溢彩、金碧辉煌啊。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歌剧院,欣赏着世界一流的盛大音乐会,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1:我感受到非常的兴奋。

生2:我的感受是很荣幸,很骄傲。

师:是啊,不光是你,我想每一个去过那里的人都觉得荣幸,都觉得骄傲。如果你是一位音乐家,你想不想去哪里搞场自己的演奏会啊?

生:想(齐声)。师:为什么?

生1:因为去那里表演就会出名,像贝多芬那样出名。师:(笑)肯定会的。

生2:我也想。因为那里是音乐的圣殿,是音乐的天堂,我很向往。

师小结:说得好。那里是一个音乐圣地,每一位音乐家都向往那里,每一位音乐家都以在那里举办音乐会为自己的最高目标;每一位爱好音乐的人都以到那里欣赏而感到自豪。让我们带着荣幸,带着向往之情齐读这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大家都认识宋祖英吧,每年春晚都能看到的民族歌唱家。她拿过不莱梅奖(音乐领域的最高奖),也在金色大厅表演过。我们一起来欣赏。(打开网页中的“中国民歌音乐会”链接)

生:欣赏《好日子》。

师:今天,我们做了一次音乐的文化之旅,从四个方面感受到了维也纳这音乐之都所展现出的无穷魅力。难怪小施特劳斯说:“假如我真是天才,我首先将它归功于我心爱的城市维也纳。维也纳的空气中飘着美妙的音乐,我的耳朵听到了,我的心陶醉了,我的手就把它写了下来。”这是他的感受,今天我们也要把我们的感受写下来,点击“互动的论坛”,把你的感受用一句话写下来发表。

生:动手操作,发表学习感受。

生1:维也纳是一座多么美丽的城市啊!那儿的金色大厅是多么漂亮啊。生2:维也纳的音乐太好听了!

生3:如果让我们选一个旅游的地方,我们第一个就要去音乐之都维也纳。生4:听到这里的音乐我仿佛身临其境,音乐之都维也纳真美!~~~ …… ……

师:同学们,你们发表的是学习的感受,也是美好的愿望。这节课大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让老师有理由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能实现这样的愿望。最后让我们在莫扎特的《小步舞曲》的优美旋律中结束这堂课。

下课。

第三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实录及设计意图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实录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五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紧扣“音乐之都”、“世界著名”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向往。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资料;

2、课件

一、课前交流 营造音乐的氛围

(学生在《维也纳的森林》乐曲中入座,欣赏)

师:听着这段乐曲,你此时的心情如何?

生:刚才有点紧张,现在好多了。

生:我很快乐,就想站起来跳个舞。

生:这音乐很优美,我跟着点点头,脚打打拍子。

师: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带着这样的心情来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让我们记住曲名《维也纳的森林》,作曲:约翰.施

特劳斯。再静静地往下听。

二、复习导入 重在学习方法指导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题。请大家打开课本。上节课我们用概括的学习方法把课文读成了一句话,还记得吗? 生: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师:紧接着把这句话读成了哪两个词?

生:世界著名、音乐之都(师圈音乐之都、板书世界著名,齐读两个词)

师:然后把课文读成了一段话(课件出示)课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写音乐之都维也纳:

生: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生: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生: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生: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世界著名。

师:如果把这篇文章比作一首曲子,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用概括的学习方法抓住了它的主旋律。今天就让我们来细

细品味:维也纳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都,还世界著名?

三、扣“世界著名”,学习6、7、5小节

(一)学习第六小节

师:到维也纳,你最想去哪里?

生:到金色大厅。

师:真会选地方,正如它的 名字,“金色大厅”是维也纳最耀眼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感受一下2007年新年音乐会。

姑娘们,穿上漂亮的礼服,小伙子们整整齐齐系上领结,(一学生插嘴:还要穿上燕尾服。)准备好了吗?再让我们带上优雅的笑容,走进“金色大厅”。(课件:金色大厅画面,2007年新年音乐会音乐。30秒左右,教师开始配乐范读第六小节。)

师: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说说你对“金色大厅”的感觉。

生:我仿佛来到了皇宫。

生:到处金碧辉煌。

生:这里到处有音乐的味道。

„„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的感觉大致分为两类:有人体会出了金色大厅的华丽,有人体会出了它浓浓的音乐氛围。请你

自由读课文第六小节,用横线画出体现金色大厅华丽的词语,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它充满音乐氛围的词。(学生读,圈画)

师:(出示第六小节文字)从哪些词看出它的华丽?

生:金色大厅、装饰精美、金碧辉煌、金色墙壁、金色胸像、金色大门、金色镂花梁柱、巨大的吊灯、金光闪闪

师:读出华丽的感觉(生读词)再读这段话(生读整段话)。作者抓住金碧辉煌来写,你又能突出他们来读,真让我们

身临其境。

师:哪些词让你感受到它浓浓的音乐氛围?

生:音乐女神雕像

师:音乐女神是古希腊神话中宙斯和赫拉的女儿,总称为缪斯。她们共九位女神,掌管文艺,有的管音乐,有的管悲

剧,有的管喜剧。

生:音乐大师的金色胸像,音乐女神彩像。

师:能在82页的图上找到大理石音乐女神雕像,音乐大师的胸像,音乐女神彩像吗?请同学上来边指边说说它们的位

置。

生:(移动鼠标指)雕像在正厅两边的墙壁上,一边八尊;音乐大师的胸像在这里包厢的门口,没拍出来,就在这个位

置;音乐女神彩像在顶上

师:方位词语使我们一看就明白了,条理清晰。现在老师读方位词,大家读其他部分,读出文章的层次,读出金碧辉

煌和浓浓的音乐氛围。(教师引读)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二)学习第七小节

师:每到新年,在“金色大厅”里都要举行新年音乐会,那是怎样的情景?自由读第七小节,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些什

么?(学生自由读)

生:我觉得很热闹。

生:我知道新年音乐会很盛大,维也纳人很重视新年音乐会。

师:能把“热闹”、“盛大”换成更准确的词来形容当时的场面吗?

生:场面隆重,连奥地利总统和各界名流都来登场。

师:登场,总统就得上台演奏了,换一个准确的词。

生:奥地利总统和各界名流都出席。

生:能在金色大厅登场演出的音乐家都是非常著名的,我知道宋祖英和谭晶去过。

师:是呀,世界著名的音乐家都为能在这里演出而感到骄傲。2003年,宋祖英应维也纳政府的邀请,在金色大厅举办了

个人演唱会,她唱的第一首曲子就是《茉莉花>>,优美的旋律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国的音乐,感受到我们扬州的美.维也纳市长不由得用中文说了句“顶呱呱”。

生:那里的音乐会非常令人享受,慕名去听的人非常多。

师:世界各地的爱好音乐的人们为在金色大厅欣赏到高水平的音乐会而感到荣幸。所以说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是维

也纳的,是奥地利的,更是全世界的。(学生顺着老师手势齐读“世界著名”)

(三)学习第五小节

师:提到“金色大厅”,人们就不得不提到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请看第五小节,你发现这一

小节与“金色大厅”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重点写了舞台。

生:用了很多数字。

师:对。请默读第五小节,圈出数字,从这些数字你能看出什么?提醒学生连单位一起画。

生:从1869年看出歌剧院的古老。我算了一下,到现在有138年了。

生:我还画出了46米、1500平方米、,一个舞台就这么大,我知道了国家歌剧院规模宏大。

师:从舞台边上到后面的背景,这段距离称为纵深,我们现在上课的阶梯教室长25米,国家歌剧院的舞台有两个阶梯

教室长。舞台面积1500平方米,阶梯教室面积420平方米,舞台有四个阶梯教室大。(学生一片惊呼)怪不得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四、扣“音乐之都”,学习2、3、4小节

(一)学习第二小节

师:金色大厅、世界歌剧中心是维也纳华丽的外表。记得一位旅行家曾经说过:要想真正了解一座城市,走进它的博

物馆,触摸它的历史,再住上十天半个月,看看那里人民的生活。现在,让我们学习2、3、4小节,去思索维也纳华丽外表下,真正迷人的风采。

师:(出示第二小节的文字)什么是摇篮?在文章中指哪里?

生:摇篮本来指哄小宝宝睡觉的摇床,课文中就指维也纳。

师:为什么这么说?首先让我们读懂第二小节。请同学读第二小节,其他同学画出你不理解或比较陌生的词。

(学生边听朗读边圈画)

生:我画了“手迹”、“音乐生涯”。

生:还有“欧洲古典音乐”我没听说过。

师:(出示几份手迹图片)那什么叫“手迹”?

生:亲手写的东西就叫“手迹”,上面图图画画,还有用不同颜色的笔修改的地方。

生:有点像草稿。

师:从十八世纪到现在,二百年过去了,这些发黄的稿纸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维也纳这些大音乐家很多,所以手迹随处可见。

生:维也纳人很重视音乐,搜集到音乐家的手迹,还都放到博物馆里。

„„„„

师:老师这里有两段手迹中的乐曲,也就是欧洲古典音乐,我们来感受一下舒伯特的《小夜曲》。(播放)你感受到什

么?

生:很优美,我仿佛沐浴着清幽的月光。

生:我感受到淡淡的忧愁。

生:非常安静,让人想睡觉。

师: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同。再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播放)你又感受到什么?

生:气氛很紧张。

生:敌人打来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开始。

生:命运之神在敲门,贝多芬并不害怕。

„„„„

师:这就是欧洲古典音乐,有的优美,浪漫,令人陶醉,有的催人奋进。除了贝多芬、舒伯特这两位欧洲古典音乐大

师,书上还提到了海顿、莫扎特、施特劳斯,他们的名字在音乐史上都是震耳欲聋的,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些名字。(生齐读)

师:(结合课件对欧洲古典音乐三位乐圣简介)请你将课前搜集的这些欧洲古典音乐大师的资料用一两句话说一说。生:莫扎特被称为“音乐神童”,七岁

生:贝多芬四岁学习钢琴与小提琴,七岁登台献艺,被人们称为乐圣。

生:贝多芬是德国人,他后来生活在维也纳。

生: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之一,31岁英年早逝。作品有《天鹅之歌》、《冬之旅》。

„„„„

师:这么多的伟大的作品,怪不得称他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他们都出生在维也纳么?现在说说你对“音乐生涯”

和“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的看法。

生:许多人出生在其他地方,比如贝多芬德国人,但当他们喜欢音乐后都到维也纳来了。

生:这些世界著名的乐曲大多是这些音家生活在维也纳时创作的,也就是说欧洲古典音乐发源于维也纳。

生:音乐大师就喜欢住在维也纳,维也纳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音乐大师。

„„„„

师:维也纳的历史就是欧洲古典音乐的历史,这么优美的旋律,这么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维也纳真不愧是世界著

名的音乐之都。

(二)学习第三小节

师:走上街头,你更能感受 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自由读第四小节,告诉老师,你看到了哪些与音

乐有关的装饰品?

生:我看见了很多音乐大师的塑像。

生:我看见了用鲜花装饰起来的音乐符号。

„„„„

师:(课件出示)来欣赏一组维也纳街景。

师:做维也纳的花草很滋润,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高音谱号,做维也纳的石头很幸运,一不小心被雕刻成了莫扎

特,受到世人的瞩目,做维也纳的人就更幸福了,因为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三)学习第四小节

师:(出示第四小节)从书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生:“人们在漫步时„„华尔兹圆舞曲。”

师:了解华尔兹圆舞曲吗?(放音乐)华尔兹就是圆舞曲,是一种三拍子的音乐,一个重拍,紧接两个弱拍。(一边感

受乐曲,老师一边轻击节奏,学生很自然的也跟着拍)从乐曲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欢快优美。

生:节奏很快。

生:我感受到跳舞的人舞裙不停地旋转、翻飞,令我眼花缭乱。

„„„„

师:把这种幸福的旋转读出来。(指导朗读)还可以从哪些句子看出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生:“夏天的夜晚„„回荡。”

师:老师想为这句话配上一段音乐,这节课欣赏的四段音乐,你觉得配哪一段比较合适?

生:我想伴着舒伯特的《小夜曲》来朗读。(舒缓而深情地朗读起来)

师:欣赏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难怪孔子听到好的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听了这么深情的朗读,我们今天午饭都

吃不出什么味儿了。还有谁来读?

(在迷人的小夜曲中朗读,学生都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很投入。)

师: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读得让人心都醉了。你听到什么乐器在演奏?

生:小提琴的演奏悠扬婉转。

生:我还听到了萨克斯的声音,非常浪漫。

生:手风琴的节奏很欢快,拉得行人直想跳舞。

„„„„

师:真是个迷人的夏夜!多么令人向往!还可以从哪些句子看出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学生读剩下的句子。)

师:街头巷尾什么意思?

生:从街的这头到街的那头都是音乐。

师:意思你是懂了,可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不能这么拆开理解。谁来换个词或把这句话说通顺?

生:大街小巷都是。

生:走在维也纳的街上,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能听到这些音乐。

师:确实我从网上了解到,在维也纳的宾馆里放的是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出租车里放的还是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师:惯例在文中指什么?

生: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要各奏一曲古典音乐。师:在我们觉得应该是庄严肃穆的政府会议上响起的是小夜曲,交响乐,这

已经成为惯例、传统。你觉得维也纳人民怎么样?

生:他们非常喜欢音乐,已经到了痴迷的境界了。

生:维也纳人很懂得享受音乐,连普通的家庭都能开家庭音乐会,我想他们一个个看上去肯定都是很有修养的样子。生;维也纳的人们多才多艺。

„„„„

师:多么热爱音乐的民族啊!所以维也纳出了那么多的音乐家,世界著名的音乐家都喜欢到维也纳生活。如果你生活、工作在这充满音乐氛围的维也纳,你感觉怎么样?

生:我的心情一定会很轻松,因为音乐可以让我忘记所有的烦恼。

生:我很向往这样的音乐王国,随处能接触到世界各地的音乐大师,有空就去歌剧院,真幸福!

生:我相信如果我生活在那里也会每天去参加露天音乐会,当一个小提琴手。

„„„„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用你独特的声音,独特的节奏,自由读第四小节。(自由朗读后,指名朗读第四小节)师: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维也纳的空气里掺和着音乐,街道、家庭、会场上弥漫着音乐,甚至连每一个维也纳人的身上也散发着音乐,这就是维也纳,这就是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的维也纳,这就是音乐之都维也纳。

五、课后延伸

师:同学们,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维也纳是音乐的圣殿。教着这篇课文,我就想起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能培养品德高尚,举止优雅的人。我们不光要有举着荧光棒跟着歌星呐喊的激情,更要能坐在音乐厅欣赏高雅音乐。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把这些曲子找来听听。最后,让我们在2007年新年音乐会的华章中静悄悄、优雅的离开教室。(放《拉德斯基进行曲》)

设计意图:

由表及里,构思精巧。

在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后的第二课时,我没有按照课文的顺序学习第二小节,而是直扑第六小节——金色大厅。因为第二小节其实是文章的一个难点,有很多对于学生甚至对于老师都很陌生、遥远的东西:欧洲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而第六小节很容易让学生进入,知道维也纳的人,谁不知道金色大厅。金色大厅,是维也纳华丽的外表,是维也纳的象征。抓住词句体会金色大厅的“金碧辉煌”,再透过外表体会它浓浓的音乐氛围。紧接着把第五小节与第六小节作比较,抓住数字略学第五小节。紧紧扣住“世界著名”来学习6、5、7小节,重点学习第六小节。

然后我通过导语过渡到第二小节的学习。导语是:“金色大厅、世界歌剧中心是维也纳华丽的外表。记得一位旅行家曾经说过:要想真正了解一座城市,走进它的博物馆,触摸它的历史,再住上十天半个月,看看那里人民的生活。”这还是由表及里,从维也纳的外在魅力入手,现在去体会内在的魅力——音乐。第二小节通过音乐鉴赏、交流搜集资料,让学生大致意会,解决难点。第三小节略学。通过导语“做维也纳的花草很滋润,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高音谱号,做维也纳的石头很幸运,一不小心被雕刻成了莫扎特,受到世人的瞩目,做维也纳的人就更幸福了,因为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自然进入到第四小节的重点指导,音乐和朗读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音乐的魅力。紧紧扣住“音乐之都”来学习2、3、4小节,第四小节是重点。

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语言训练才是课堂的根本。

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教学这一课,课堂上必需要出现音乐。什么时间出示?欣赏

多长时间?选哪些音乐?都很值得探讨,要把握好火候。我在课堂中共六次用到音乐:

1、课前,学生在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的森林》乐曲中入座,欣赏。

2、学习第六

小结,以金色大厅画面为背景,放2007年新年音乐会音乐片断。30秒左右后,教师开始配乐范读第六小节。音乐营造的辉煌气势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3、在学习第二小节理解“欧洲古典音乐”时,我分别播放舒伯特的《小夜曲》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4、在学习第四小节理解华尔兹圆舞曲时欣赏华尔兹视频和音乐。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这种音乐,理解了“欢快优美”。

5、还是在第四小节,让学生选择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学生选择了符合文字风格的舒伯特的《小夜曲》。

6、最后让学生在2007年新年音乐会的华章《拉德斯基进行曲》中静悄悄、优雅的离开教室。学生非常安静,还有几个点头和着节奏。音乐又延伸到了课外。

如此频繁的出现音乐并没有让课堂显得花哨,上成音乐鉴赏课,因为我牢牢地抓住了语言训练。课前的音乐是引子,目的是在轻松活泼中让学生自然进入音乐的氛围,说说自己的心情,同时也定下了全文的基调。而后面的音乐或者是背静,衬于朗读之后,使每个学生都沉浸其中,很投入地读出自己的理解;或者是话题,通过让学生谈感受,意会理解“欧洲古典音乐”、“华尔兹”。除了课前和结束的音乐,其他的音乐时间都很短。而语言文字的训练却很扎实:复习导入短小精悍,强调了概括的学习方法;学习5、6、7小节,抓词语、朗读,精读第六小节,再与第五比较,体会用数字描写的好处;学习2、3、4小节,朗读第四小节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

有限的课堂里充溢着无限的信息量。

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小学阶段这类写名城或旅游胜地的散文比较多,本册书中就从秦兵马俑到埃及金字塔,再到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些文章信息量非常大,需要老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我认为我们目前对这类文章的教学还要加大钻研的力度。教好了这类文章,学生足不出户却云游世界,地理、历史、音乐、美术、风俗、人情„„能开拓学生视野,真正把孩子的目光从课堂引向课外。

这些巨大的信息量我们不能爆炸式地呈现给学生,杂乱无章。这类文章的教学要抓住每一个地方的灵魂,文章的特点。本文中我就抓住“音乐”的灵魂,紧紧扣住“世界著名”、“音乐之都”,一唱三叹,结构紧凑。抓住特点串起已知的信息,交流已搜集的信息,还激起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渴望。抓住“欧洲古典音乐”,我选用的名家、名曲,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向往。短短的一节课,学生受益匪浅。

第四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

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首先可以利用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心句;其次,一定要在学习课文前我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如果没有补充一定的背景材料,就难以解决这一问题。经过预习,课上就产生了一个小小的亮点。我问学生:“维出纳是大音乐家的`摇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些街道、公园。都会命什么名呢?”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兴趣被调动起来:“贝多芬公园、海顿礼堂、莫扎特剧院、莫扎特街道、施特劳斯会议大厅、舒伯特公园、海顿公园……但反思整节课,我觉得个性化朗读还是做得不够好。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如果能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展示,使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和体会,这节课也许就会更加激发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效果也会更好些。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2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这样一篇课文编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朗读背诵,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无法充分实现,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引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乃是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以此为主线,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强调个性化朗读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具有独立性、个体性。阅读教学要关怀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而对于同一语言材料,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课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

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让课堂充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拓宽了语文教育。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主要在语文课上。因此,还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的。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3

现代教育需要培养人具有世界的眼光。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就是具有这种价值取向的好教材。

世界文明是多极化的,不能只看见华夏文明的灿烂而无视其他国度的文明。

作为世界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凝聚着欧洲古典音乐的精华,历来受人景仰。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的素养,感受音乐的高雅,同样是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达到理想效果的。

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这样的音乐大师曾经在维也纳度过了大部分的音乐生涯,他们的许多代表作都是在维也纳这座美丽的城市里谱写完成的。

课文写的内容还涉及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风土人情,是一篇介绍旅游资源的绝好的解说词。

通过课文的学习,可以掌握分节描写、突出重点的写法。每一节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一节的重点。每一节后面的语句都是写具体的内容。

文章文字很美,通过品读也能让人体会到音乐的迷人和高雅。它在文法、结构和陶冶情操上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的确是篇好文章。教学中 ,先指导学生从全文通读,围绕一个中心“维也纳是音乐之都”,作者从她的地理位置写起。接着,文章就从维也纳特有的人文景观,如城市的历史、城市的装饰、市民的习惯以及歌剧院具体描述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层次之清晰,角度之全面,让人不得不概叹她为音乐之都。

其次指导学生从段落细读,这种感觉更为强烈。“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一小节,列举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五人,他们代表着世界古典音乐史的最高峰,他们在维也纳生活、谱曲、演奏,使得古典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在他们手中日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而维也纳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古典音乐的发源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小节,更可以让人们对“音乐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用音乐装饰着。尤其是“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一小节,既是赏读训练的好材料,又是写作训练的好范例。它的段落结构与前一小节相仿,但比之又更富有诗意。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无论是欢乐还是庄严,古典音乐从时间、空间、场合上多维地渗透进维也纳人们的生活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更有趣的是”与上节“就连……也用……”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深一层地突出了维也纳音乐的无所不在。

课文举了“国家歌剧院”来说明歌剧院、音乐厅的星罗棋布,极富典型性。两种建筑物的描写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都十分有序。“国家歌剧院”按由外及内的顺序描写,而“音乐之友协会大厦”按由下至上,由两边到中间的顺序来进行描写。这对学生把握状建筑之物的作文来说,有着指导意义。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4

本次口语交际,我结合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指导学生围绕城市的特点,对自己所选择的城市作具体介绍。本次口语交际是建立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的,因为这些城市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通过回去搜集资料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这一次的口语交际活动中,事先我告诉他们将举行一次比赛,每个同学都得认真准备。学生们开始第一步的工作——找资料,有的.是电脑上查找的,打印了好几张纸——不仅是一所名城。还有的是参考《课课通》的,他们还在书上进行了一些修改。资料的收集为进行交际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孩子们的资料可以说是多而杂,因此课堂上我先让他们回忆《音乐之都维也纳》介绍的重点是什么,又是怎么介绍清楚的。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最主要是把城市及美称之间的关系说清楚,接着他们开始整理自己的资料,并在小组内进行初次介绍。后来每组推荐两位代表到班级内进行介绍,全班同学当评委,分别从介绍内容和交际态度两方面进行评定。通过这样找、说、评的过程,学生不仅积累了课外的知识,而且经历了整理资料、大胆说话的过程,我想收获还是不少的。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5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本课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强调个性化朗读,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具有独立性、个体性。阅读教学要关怀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在教学中,我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让课堂充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拓宽了语文教育。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主要在语文课上。因此,还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的。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在学习课文前搜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一幅幅展现维也纳美丽、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给了学生一个很直观的印象,他们能真切地感悟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金色大厅”里举行新春音乐会的视频,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这些感性的.东西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效果不错。

3、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感悟体验。

教师在课中加强朗读训练,抓住关键的语言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感悟体验。如,我指导学生抓住“到处”、“许多”、“就连……也……”来体会维也纳这座城市到处都是音乐。再提出:“假如我们漫步在维也纳,我们会看到什么?除了课文描写的,你还看到些什么?”等。我们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有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思想的余地,使学生将已经内化的语言再外化,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4、多媒体的使用,为学生创设信息平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这项现代教育技术,是时代所趋,形势所迫。多媒体教学示了它独有的优越性:它给孩子创设了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这样,他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进入情景,学习课文。这样,学生在问题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摄取各类信息。同时也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方法,从而构建文本意义。这些都是常规的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的教学中,播放优美的古典音乐,观看精美的维也纳风光图片,好看的表演,维也纳城市的影像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这座城市之中,学生们在其间快乐地畅游,接受着高雅艺术的熏陶,使他们身临其境,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上课,我感受到了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使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学生们在这节课上通过浏览、查阅,确实学到了很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或是其他很多知识,可是语文课上应该听到的读书声却少了,说话的练习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自由浏览和个别学生发言。如一节课上学生看看、讲讲,再看看、讲讲就结束了,最基本的语文课应该进行的朗读练习却被忽视了,仔细想想上的似乎不是语文课,而似乎有点像社会课,感觉不伦不类。在这一点上,一开始我定位得也不够准确,在教研组探讨以后,我的心里有了清晰的认识——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管用什么方式来上,都应该还语文课本来的面目。

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思考的结束,在这次上课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了如下认识:成也多媒体,败也多媒体,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好这新式武器,是我们该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它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而那种无视教育本质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要求,大张旗鼓地盲目开发,无限制地扩大课堂容量,其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要知道东西再好,吃多了也会不舒服,语文课堂的教学也应注意营养的搭配,语文应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而不仅是容量。其次,多媒体教学中有着精彩的画面,但课堂中更应有教者精彩的语言。教者犹如解说员,自身语言的感染力是不可忽视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教者语言的优美,才能熏陶出学生优美的语言,我们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取知识的甘泉,我们应能让学生如坐春风,而不是如坐针毡。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6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中,抓住“摇篮”的特点展开教学,学生从自己的感悟出发,从而感受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在摇篮的畅想中,学生独特的感受和文本自然融合。在摇篮的`畅想中,学生灵动的思维得到激发。让学生通过朗读将自己的向往表达,使学生的梦想也从摇篮里出发,这种体验很好地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为学生埋下了音乐的种子,学生兴趣盎然,在朗读中品味乐趣,在朗读中感受到了维也纳音乐的魅力。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7

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时,以此为主线,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强调个性化朗读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具有独立性、个体性。阅读教学要关怀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而对于同一语言材料,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课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

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让课堂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要拓宽语文教育。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主要在语文课上。因此,还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的。

(2)

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材料如何呈现,是教师直接提供,还是让学生自我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时反映出不同的教学观念。

因此在学习资源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到课堂学习的需要,《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资源分为两个部分——创设情景的多媒体课件和以《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主题的页。

1、多媒体课件演示:提供大量图片和音乐,拉近学生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

2、《音乐之都维也纳》主题页。分为五个部分。

(1)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个别词语及维也纳的地理位置。

(2)音乐家的摇篮:提供世界著名音乐家在维也纳成名的足迹。

(3)音乐的城市:提供大量的音乐雕塑图片及文字资料。

(4)音乐的传统:提供维也纳悠久的音乐历史及演出资料。

(5)音乐的殿堂:详尽介绍“金色大厅”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多种媒体课件资源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情境,为个性化的朗读作保障。

在教学中,一幅幅展现美丽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2、提供背景材料,解决教学难点

用网络信息技术超链接的呈现方式简洁而鲜明地将有关“音乐之都维也纳”呈现给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点击阅读,然

后通过讨论,帮助理解“音乐之都”这美称的含义,这样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以学生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

几点思考:

1、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为学科教学目标服务。

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已经多年,人们一直关注的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学科教学目标为先”观念也逐渐为开展实践的教师认可,但是信息技术支持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有效、适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明晰的。如我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就运用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结合,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分五方面展示出来,“美”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体会,整堂课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一目了然,利用较少的时间,解决了教学难点,同时也为激起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供了基石。

2、组织的信息资源,必须与教学内容融合,考虑到学生认知、情感基础。

网络资源多元的,有时甚至是冗杂的。这些资源的.选择和组织,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融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组织信息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基础,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只有如此,资源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我制作了专题站,让学生根据课文教学要求主动在网上查询有关维也纳的资料。他们有的查看介绍维也纳的图片,有的查看介绍维也纳的文本,有的同学则欣赏维也纳的音乐。通过网络学生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础进行构建,并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达到有目的的构建知识。

3、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与素质教育要求结合起来,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网络信息技术介入后,形成的新型学习环境使教师不得不释放教学民主,还学生以学习主体,教师必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改变教学方式,将探索性学习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倡导个性化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网络为学生提供有关维也纳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感性资料,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学生想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激烈的讨论、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处于极其兴奋状态。课后学生们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了,有上网、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经常鼓励我们,比以前和蔼可亲了。可见用新方法教学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完全改变了以往分析课文的固定程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

(3)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乃是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一小节,列举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五人,他们代表着世界古典音乐史的最高峰,他们在维也纳生活、谱曲、演奏,使得古典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在他们手中日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而维也纳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古典音乐的发源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小节,更可以让人们对“音乐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用音乐装饰着。尤其是“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一小节,既是赏读训练的好材料,又是写作训练的好范例。它的段落结构与前一小节相仿,但比之又更富有诗意。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无论是欢乐还是庄严,古典音乐从时间、空间、场合上多维地渗透进维也纳人们的生活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更有趣的是”与上节“就连……也用……”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深一层地突出了维也纳音乐的无所不在。

在教学中,一幅幅展现美丽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8

《音乐之都维也纳》用优美的笔触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生动地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全文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有详有略。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是课文教学的重点。

为此,我建构了《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专题学习网站,用生动的文字(维也纳特色介绍、音乐家简介等)、丰富的图片资料(内容涉及维也纳城市风景、音乐家像、演奏场景、歌剧院、“金色大厅”内景等)、精彩的视频播放(新年音乐会等),配合名曲欣赏(《蓝色的多瑙河》等)补充更多关于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信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采用活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认识维也纳,全方位地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

一、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

关于维也纳的网络资源数不胜数,这些资源的选择和组织,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融合起来,才能真正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在组织信息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基础,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我本着“学科教学目标为先”观念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通过专题网站展示出来,使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和体会,整堂课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利用较少的时间,突破了教学难点,激起了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起始,我利用维也纳风光动画,使学生整体感知维也纳“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特点,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维也纳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课文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在学习“音乐城市”这一部分时,学生借助专题网站“漫步维也纳”,从众多的音乐家塑像、许多用音乐家名字命名的城市建筑和巨大的音乐符号中感受到维也纳浓郁的音乐氛围,带着深入的感受通过朗读真正表现出“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在教学中,一幅幅维也纳的迷人图片,一段段优美的音乐,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阅读课文自然有了更深刻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内涵。

二、抓住感情朗读和丰富想象扎实训练

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能“读得进”、“用得出”,要训练得扎实、到位,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在充分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朗读和想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音乐摇篮”这一部分时,我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网站的补充资料了解音乐家的伟大成就,欣赏具有特色的“优美的乐章”,想象“从两段名曲中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在学习《二泉映月》的基础上,感受到了乐曲表达的情感,体会到了音乐家的鲜明个性和乐曲的“优美、不朽”。从而进一步理解“摇篮”的意思,深入感受“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发源地”。

在教学“音乐城市”这部分时,我设计了这两个环节:

(1)看音乐家的塑像展开想象“你看,这是贝多芬石像,他静坐沉思,仿佛在思考什么?这是施特劳斯铜像,他手拉提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想象回答:“贝多芬静坐沉思,仿佛在思考着新乐曲的创作。”“施特劳斯手中的提琴,传出了悠扬的《蓝色的多瑙河》乐曲。”……

(2)创设情境,采访游客“这位游客,你看到这么鲜红而又巨大的高音谱号,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我感受到了浓郁的音乐氛围!”“我觉得维也纳人民特别爱音乐,就连草坪也要用音乐来装饰,其它的就更不用说了。”……从学生的想象中不难看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是深层次的。由“音乐塑像”“音乐符号”展开想象,能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出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魅力。

三、借助网络平台拓展学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课堂教学是有限的,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拓展学习空间。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我利用网络向学生展现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盛况。学生欣赏着这欢乐的乐章,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之中,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录像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深入地体会到了“金碧辉煌的金色大厅,给维也纳戴上了璀璨的光环,让音乐之都维也纳声名远扬。”

在教过《音乐之都维也纳》之后,及时组织相应的语文课外活动“我们的维也纳之旅还没有结束。课后,你可以再找找关于维也纳的其它资料,进一步了解这座文化古都,在博客上交流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搜集有特色的世界名城资料,与同学共享。”让学生借助博客进行后续专题学习,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锻炼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真正实现大语文教学观。

但是,网络探究学习是一种高级智慧型学习,不仅受学生思维、想象等学习习惯的影响,而且受到网络操作技能的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在线留言”,迫于时间限制,学生交流得还不够充分。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9

4月3日,我在本校的公开课上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是一篇散文,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教学中,我本着上“素课”、“真课”的思想,以“课标”为抓手,围绕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拓展写话、说话训练,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紧扣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以“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作音乐之都”这一中心问题为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设疑、解疑,充分与文本对话,从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

理想的课堂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节课上下来,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

1、课堂上注重了10分钟写的`训练,说的训练,读相对来说就显得不够丰满。

2、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还需要进一步推敲,要关注细节。

3、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如随时记笔记的习惯,批注批重点词等。

4、教师自身的素养还有待于提高,如课堂评价语言贫乏,课堂指令不够具体、明白等。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0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强调个性化朗读。

《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一篇课文给学生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课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

语文课堂不仅要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要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因此,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在学习课文前搜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

3、本篇课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对学生进行分段训练、句式练习的好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两个问题: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和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音乐之都”的,让学生明白这是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从阅读的角度提出问题,后者是从表达的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的2、3、4等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这一小节的总起句,可以用来直接概括节意,同时也归纳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原因。全文围绕总起句介绍内容,这样的结构清晰,体现了重点。形式和内容都能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因此我让学生截取生活中的印象,用文中的句式介绍熟悉的一处景,将学得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再一次在实践中运用。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1

这节《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主要有三个板块:一、导读第2自然段,学习“总-分”写法;二、依托课文第3、4自然段,在框架图的帮助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其中穿插词语用意的指导;三、依托课文第5、6、7自然段,尝试独立阅读。其中穿插说明方法的指导。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从学生本位出发,由扶到放,逐层递进,最终向着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语文的方向走去。语言点的训练和说明方法的指导旨在强调语言有时需要细细地嚼,目的不仅是为了品味,也是为了表达。课后对照新课程标准进行思考,领悟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仍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

一、细节处理仍可提升。

新课程标准指出五年级学生学习词语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课后练习题的引导下,这节课主要抓了“摇篮”和“掺和”两个词语来品读。就“掺和”这个词语,这堂课上的教学是这样的:

【教师问:这里的“掺和”是什么意思?乐声是听到的,花草的芬芳是闻到的,它们似乎是不搭界的两件事物,怎么能混合在一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互相补充。教师再点拨:“有这么多相通的地方,当然可以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词语用得妙,让人仿佛和维也纳一起沉浸在音乐声中,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欢乐。”】学生在提示下找到了音乐与花香可以融合的几处,比如它们都在空气中飘荡,都让人觉得非常快乐等,理解了“掺和”在文中的意思,也感受到了维也纳音乐带给人们带来快乐。但是,要么不教,要教就要教透,“掺和”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个词语的.体会可以再深入。

勾连课题“音乐之都维也纳”,维也纳的魅力在于音乐,题眼“音乐”可以在这里发挥效果。如果在学生推想出意思后,打开维也纳露天音乐会的画面,再播放一段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启发学生在音乐声中想象花香飘来,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或许能将学生带到维也纳的音乐会上。那么,花香融于音乐、音乐融于生活的感受会更真切,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的主题是不是也更清晰可表了。

参透编排的用意,这是教好这篇课文中的两个词语的前提,研读新课程标准则可以指导我的教学更加深入有效。今后,要更好地利用好这把衡量我的教学的尺子。

二、小组合作仍需加强。

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锻炼的,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更多尝试。这节课上放手由小组合作学习的时空较大,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也比较有效。在教学准备时,我预设了这班学生的合作能力,设计了清晰的步骤(包括小组汇报的步骤),并预设了学生可能谈及的感受。

实际课堂呈示的也确实是过程的条理性,尽管学生在这种方式的学习中有自己的实践尝试,学习反馈的质量也还可以,但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来说还是要着力加强的。尤其是学生的表达方面,要通过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相互的沟通,激发有质量的交流与表达。

1.说框架图的学生表述要更清楚、准确。比如:这段话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分别举了哪几个例子。学生表述的语言要求规范,说得明白,其他同学才能听清楚,方便交流。

2.说自己感受的学生要引导其它同学一起关注自己的阅读点。比如:请同学们关注第几自然段的某某词,它的意思是什么,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别的同学就可以很快找到要交流的内容

3.请其它组互动的同学有导向性。比如:请某某同学也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或者请第几组来说一说你们的理解。一方面要指明发言人,另一方面要指明谈话的内容。

另外,组与组互动的形式也可以更丰富,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体验,激发更多的学习灵感。

三、框架图还可做文章。

备课的初稿不是用的框架,用的是课上常用的表格,主要服务于对课文的梳理。定稿改用了框架图,不仅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理清了教与学的思路,还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学会“举例子”这个说明方法,可谓是这节课的功臣。课前,我以导读的第二自然段为例,打好了框架图,填好了内容给了一个学生可参照的范本。再按其它课文内容制定了三个空白的框架图,分别是第3自然、第4自然段、第5、6、7自然段的框架图。课上,学生便按框架图合作学习。

现在想来,既然是放手了,何不放得更畅,既然有了可循的方法,由着学生去读去画好了。尽管课前无法预知学生会画出什么框架来,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只要学生弄明白了所学内容哪句是总,哪句是分,再画几个圈来做框架应该不难的。再说,抓住了“总-分”这个要点,即使学生不是画圈,却画了方框,也是一样可以表达的。

学生什么地方需要帮助,什么地方不需要帮助,我应该想得更明白。我想,如果给一点距离,学生就有跳一跳的机会。大胆地信任学生,该放就放,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会更大,创造性会更强。

另外,最后指导学生自学一块,如何启发学生发现文字的规律,简单明了地用概括的语言说出来,我没能想透彻。相信方法得益于多思勤学,勉励自己要不断改进,为学生发展再多一些耕耘。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2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在“世界各地”这一主题单元中,由于我已经带领学生从中国西安的秦兵马俑走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再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在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基础上,我打算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初读,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当我问:“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懂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给你自己选择,你最想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教室里一下热闹了起来,大家热情高涨,兴趣盎然,有的说想小组赛读,有的说想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有的说想打擂台赛,最后大家统一意见:采用小组比赛和个人擂台赛这两种方式进行。结果学生学得认真,效果比平时教师引导学的`好得多。

第二课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学生更有一种主人翁之感,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去,就连平时很少发言的一位学生读了第三自然段后也发出这样的慨叹:“太有意思啦!可惜我没能在这座城市生活。”这两节课,我和学生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度过,正是因为我在课堂上实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选择学习内容,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让个性化之花盛开在阅读教学中。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3

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在学习课文前布置学生搜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老师在课前也搜集到了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提供大量图片和音乐,拉近学生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

在教学中,一幅幅展现美丽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课文的学习中,用摇篮说句话时学生的思维有些窄,说不出来,想想也确实不好说,即使出示了填空“学校是的'摇篮。少年宫是()的摇篮。”仍然开拓不了学生的思维。急!另外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环境的变化,使得一小部分的学生注意力有了些许的分散,游离于课堂外了,觉得遗憾。

《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教学思考:

在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这课时,我个人觉得比较注重营造音乐之都的氛围,通过图片的展示、作曲家的介绍、金色大厅的渲染让学生走进音乐的圣殿。同时,同时还设计了一些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对书中的语言进行提炼和运用。可上好后感觉节奏较快,很多该深入领悟的地方还不够扎实。就拿第一节的教学来讲。我重点讲解了“首都”和“音乐之都”中“都”的意思。但对于“阿尔卑斯山”“盆地”“多瑙河”等地名却未做介绍。讲解了“麓”是山脚的意思,但未放在“北麓”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中让学生来理解。后来想想,一张地图就可以解决以上所有问题。其实整个小节可以穿起来讲解,一气呵成。既让学生对国家、城市、山脉、河流的方位有所了解,又能烘托气氛,把学生带进音乐之都的场景。

《音乐之都维也纳》反思

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维也纳,了解维也纳,课堂上我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欣赏精美的图片,可以省略许多语言的渲染。比如:王宫花园草坪上的那个用玫瑰花组成的“高音谱号”、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金色大厅的“金碧辉煌”等,学生一看图片就明白了;另外,文中出现了一些大音乐家,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我就适时地配上他们的经典作品,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舒伯特的《小夜曲》等,学生还进行了一次音乐之旅。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4

《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从四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秀丽风光与独特的音乐文化,让我们领略了维也纳的高贵与优雅。由于本人对于音乐之都,实在是太陌生了,加上文中涉及到的许多音乐方面的知识,(如欧洲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国家歌剧院和音乐之友协会大厦等建筑以及维也纳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

这些知识对我来讲也是一知半解,于是,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查阅相关的资料上。教学时,我又主要抓住“摇篮”的特点展开教学,让学生从自己的感悟出发,从而感受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在摇篮的'畅想中,学生独特的感受和文本自然融合。在摇篮的畅想中,学生灵动的思维得到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在朗读中品味乐趣,在朗读中感受到了维也纳音乐的魅力。

第五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

4月3日,我在本校的公开课上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是一篇散文,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教学中,我本着上“素课”、“真课”的思想,以“课标”为抓手,围绕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拓展写话、说话训练,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紧扣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以“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作音乐之都”这一中心问题为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设疑、解疑,充分与文本对话,从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

理想的课堂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节课上下来,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

1、课堂上注重了10分钟写的训练,说的训练,读相对来说就显得不够丰满。

2、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还需要进一步推敲,要关注细节。

3、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如随时记笔记的习惯,批注批重点词等。

4、教师自身的素养还有待于提高,如课堂评价语言贫乏,课堂指令不够具体、明白等。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2

这节《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主要有三个板块:一、导读第2自然段,学习“总-分”写法;二、依托课文第3、4自然段,在框架图的帮助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其中穿插词语用意的指导;三、依托课文第5、6、7自然段,尝试独立阅读。其中穿插说明方法的指导。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从学生本位出发,由扶到放,逐层递进,最终向着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语文的方向走去。语言点的训练和说明方法的指导旨在强调语言有时需要细细地嚼,目的不仅是为了品味,也是为了表达。课后对照新课程标准进行思考,领悟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仍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

一、细节处理仍可提升。

新课程标准指出五年级学生学习词语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课后练习题的引导下,这节课主要抓了“摇篮”和“掺和”两个词语来品读。就“掺和”这个词语,这堂课上的教学是这样的:

【教师问:这里的“掺和”是什么意思?乐声是听到的,花草的芬芳是闻到的,它们似乎是不搭界的两件事物,怎么能混合在一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互相补充。教师再点拨:“有这么多相通的地方,当然可以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词语用得妙,让人仿佛和维也纳一起沉浸在音乐声中,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欢乐。”】学生在提示下找到了音乐与花香可以融合的几处,比如它们都在空气中飘荡,都让人觉得非常快乐等,理解了“掺和”在文中的意思,也感受到了维也纳音乐带给人们带来快乐。但是,要么不教,要教就要教透,“掺和”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个词语的体会可以再深入。

勾连课题“音乐之都维也纳”,维也纳的魅力在于音乐,题眼“音乐”可以在这里发挥效果。如果在学生推想出意思后,打开维也纳露天音乐会的画面,再播放一段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启发学生在音乐声中想象花香飘来,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或许能将学生带到维也纳的音乐会上。那么,花香融于音乐、音乐融于生活的感受会更真切,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的主题是不是也更清晰可表了。

参透编排的用意,这是教好这篇课文中的两个词语的前提,研读新课程标准则可以指导我的教学更加深入有效。今后,要更好地利用好这把衡量我的教学的尺子。

二、小组合作仍需加强。

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锻炼的,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更多尝试。这节课上放手由小组合作学习的时空较大,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也比较有效。在教学准备时,我预设了这班学生的合作能力,设计了清晰的步骤(包括小组汇报的步骤),并预设了学生可能谈及的感受。

实际课堂呈示的也确实是过程的条理性,尽管学生在这种方式的学习中有自己的实践尝试,学习反馈的质量也还可以,但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来说还是要着力加强的。尤其是学生的表达方面,要通过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相互的沟通,激发有质量的交流与表达。

1.说框架图的学生表述要更清楚、准确。比如:这段话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分别举了哪几个例子。学生表述的语言要求规范,说得明白,其他同学才能听清楚,方便交流。

2.说自己感受的学生要引导其它同学一起关注自己的阅读点。比如:请同学们关注第几自然段的某某词,它的意思是什么,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别的同学就可以很快找到要交流的内容

3.请其它组互动的同学有导向性。比如:请某某同学也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或者请第几组来说一说你们的理解。一方面要指明发言人,另一方面要指明谈话的内容。

另外,组与组互动的形式也可以更丰富,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体验,激发更多的学习灵感。

三、框架图还可做文章。

备课的'初稿不是用的框架,用的是课上常用的表格,主要服务于对课文的梳理。定稿改用了框架图,不仅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理清了教与学的思路,还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学会“举例子”这个说明方法,可谓是这节课的功臣。课前,我以导读的第二自然段为例,打好了框架图,填好了内容给了一个学生可参照的范本。再按其它课文内容制定了三个空白的框架图,分别是第3自然、第4自然段、第5、6、7自然段的框架图。课上,学生便按框架图合作学习。

现在想来,既然是放手了,何不放得更畅,既然有了可循的方法,由着学生去读去画好了。尽管课前无法预知学生会画出什么框架来,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只要学生弄明白了所学内容哪句是总,哪句是分,再画几个圈来做框架应该不难的。再说,抓住了“总-分”这个要点,即使学生不是画圈,却画了方框,也是一样可以表达的。

学生什么地方需要帮助,什么地方不需要帮助,我应该想得更明白。我想,如果给一点距离,学生就有跳一跳的机会。大胆地信任学生,该放就放,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会更大,创造性会更强。

另外,最后指导学生自学一块,如何启发学生发现文字的规律,简单明了地用概括的语言说出来,我没能想透彻。相信方法得益于多思勤学,勉励自己要不断改进,为学生发展再多一些耕耘。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3

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时,以此为主线,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强调个性化朗读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具有独立性、个体性。阅读教学要关怀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而对于同一语言材料,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课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

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让课堂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要拓宽语文教育。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主要在语文课上。因此,还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的。

(2)

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材料如何呈现,是教师直接提供,还是让学生自我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时反映出不同的教学观念。

因此在学习资源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到课堂学习的需要,《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资源分为两个部分——创设情景的多媒体课件和以《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主题的页。

1、多媒体课件演示:提供大量图片和音乐,拉近学生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

2、《音乐之都维也纳》主题页。分为五个部分。

(1)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个别词语及维也纳的地理位置。

(2)音乐家的摇篮:提供世界著名音乐家在维也纳成名的足迹。

(3)音乐的城市:提供大量的音乐雕塑图片及文字资料。

(4)音乐的传统:提供维也纳悠久的音乐历史及演出资料。

(5)音乐的殿堂:详尽介绍“金色大厅”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多种媒体课件资源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情境,为个性化的朗读作保障。

在教学中,一幅幅展现美丽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2、提供背景材料,解决教学难点

用网络信息技术超链接的呈现方式简洁而鲜明地将有关“音乐之都维也纳”呈现给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点击阅读,然

后通过讨论,帮助理解“音乐之都”这美称的含义,这样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以学生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

几点思考:

1、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为学科教学目标服务。

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已经多年,人们一直关注的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学科教学目标为先”观念也逐渐为开展实践的教师认可,但是信息技术支持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有效、适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明晰的。如我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就运用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结合,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分五方面展示出来,“美”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体会,整堂课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一目了然,利用较少的时间,解决了教学难点,同时也为激起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供了基石。

2、组织的信息资源,必须与教学内容融合,考虑到学生认知、情感基础。

网络资源多元的,有时甚至是冗杂的。这些资源的选择和组织,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融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组织信息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基础,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只有如此,资源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我制作了专题站,让学生根据课文教学要求主动在网上查询有关维也纳的资料。他们有的查看介绍维也纳的图片,有的查看介绍维也纳的文本,有的同学则欣赏维也纳的音乐。通过网络学生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础进行构建,并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达到有目的的构建知识。

3、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与素质教育要求结合起来,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网络信息技术介入后,形成的新型学习环境使教师不得不释放教学民主,还学生以学习主体,教师必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改变教学方式,将探索性学习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倡导个性化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网络为学生提供有关维也纳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感性资料,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学生想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激烈的讨论、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处于极其兴奋状态。课后学生们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了,有上网、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经常鼓励我们,比以前和蔼可亲了。可见用新方法教学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完全改变了以往分析课文的固定程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

(3)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乃是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一小节,列举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五人,他们代表着世界古典音乐史的最高峰,他们在维也纳生活、谱曲、演奏,使得古典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在他们手中日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而维也纳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古典音乐的发源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小节,更可以让人们对“音乐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用音乐装饰着。尤其是“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一小节,既是赏读训练的好材料,又是写作训练的好范例。它的段落结构与前一小节相仿,但比之又更富有诗意。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无论是欢乐还是庄严,古典音乐从时间、空间、场合上多维地渗透进维也纳人们的生活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更有趣的是”与上节“就连……也用……”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深一层地突出了维也纳音乐的无所不在。

在教学中,一幅幅展现美丽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4

《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从四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秀丽风光与独特的音乐文化,让我们领略了维也纳的高贵与优雅。由于本人对于音乐之都,实在是太陌生了,加上文中涉及到的许多音乐方面的知识,(如欧洲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国家歌剧院和音乐之友协会大厦等建筑以及维也纳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

这些知识对我来讲也是一知半解,于是,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查阅相关的资料上。教学时,我又主要抓住“摇篮”的特点展开教学,让学生从自己的`感悟出发,从而感受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在摇篮的畅想中,学生独特的感受和文本自然融合。在摇篮的畅想中,学生灵动的思维得到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在朗读中品味乐趣,在朗读中感受到了维也纳音乐的魅力。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5

现代教育需要培养人具有世界的眼光。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就是具有这种价值取向的好教材。

世界文明是多极化的,不能只看见华夏文明的灿烂而无视其他国度的文明。

作为世界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凝聚着欧洲古典音乐的精华,历来受人景仰。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的素养,感受音乐的高雅,同样是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达到理想效果的。

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这样的音乐大师曾经在维也纳度过了大部分的音乐生涯,他们的许多代表作都是在维也纳这座美丽的城市里谱写完成的。

课文写的内容还涉及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风土人情,是一篇介绍旅游资源的绝好的解说词。

通过课文的学习,可以掌握分节描写、突出重点的写法。每一节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一节的重点。每一节后面的语句都是写具体的内容。

文章文字很美,通过品读也能让人体会到音乐的迷人和高雅。它在文法、结构和陶冶情操上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的确是篇好文章。教学中 ,先指导学生从全文通读,围绕一个中心“维也纳是音乐之都”,作者从她的地理位置写起。接着,文章就从维也纳特有的人文景观,如城市的历史、城市的装饰、市民的习惯以及歌剧院具体描述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层次之清晰,角度之全面,让人不得不概叹她为音乐之都。

其次指导学生从段落细读,这种感觉更为强烈。“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一小节,列举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五人,他们代表着世界古典音乐史的`最高峰,他们在维也纳生活、谱曲、演奏,使得古典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在他们手中日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而维也纳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古典音乐的发源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小节,更可以让人们对“音乐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用音乐装饰着。尤其是“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一小节,既是赏读训练的好材料,又是写作训练的好范例。它的段落结构与前一小节相仿,但比之又更富有诗意。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无论是欢乐还是庄严,古典音乐从时间、空间、场合上多维地渗透进维也纳人们的生活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更有趣的是”与上节“就连……也用……”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深一层地突出了维也纳音乐的无所不在。

课文举了“国家歌剧院”来说明歌剧院、音乐厅的星罗棋布,极富典型性。两种建筑物的描写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都十分有序。“国家歌剧院”按由外及内的顺序描写,而“音乐之友协会大厦”按由下至上,由两边到中间的顺序来进行描写。这对学生把握状建筑之物的作文来说,有着指导意义。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6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全文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课文第二、三部分是重点,它们充分说明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及其在世界乐坛上的影响。

课文通俗易懂,理解上应该不存在较大的困难。《教学参考用书》上说这是一篇散文,可是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有说明文性质的文章。在对维也纳音乐之都这个性质了解的基础上,从语文特性上来说,让学生继续熟悉总分结构段,领悟其优势的同时,尝试着从处所写作手法入手,对学生进行练习训练;从文化层面上来说,让学生走进古典音乐的世界,让学生明白除了周杰伦,世界上还有那么好听的音乐,能够打动人心的音乐,感受到古典音乐的魅力。读读课文,觉得文字在通俗易懂的同时,显得过于苍白。如果这是从课文出发,学生也许能明白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但对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却一无所知。所以我觉得教师和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充实课文是必不可少的,文字的、图片的、影象的`,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文字背后的内涵张显出来。比如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斯特劳斯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作用,比如金色大厅每年一次的新年音乐会等。展示资料的时间不要拘泥于课堂,完全可以分流,对于大家看得明白的文字说明,可以放在课余时间,作为学习前的铺垫。课堂上我们不必花大段的时间去交流资料,图片可以边读边欣赏,(尤其是插图),一些资料可以通过我们的语言设计,用导读的方式自然的容入到朗读中,作为一种旁白,成为课文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更是感情的累积。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7

《音乐之都维也纳》用优美的笔触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生动地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全文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有详有略。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是课文教学的重点。为此,我建构了《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专题学习网站,用生动的文字(维也纳特色介绍、音乐家简介等)、丰富的图片资料(内容涉及维也纳城市风景、音乐家像、演奏场景、歌剧院、“金色大厅”内景等)、精彩的视频播放(新年音乐会等),配合名曲欣赏(《蓝色的多瑙河》等)补充更多关于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信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采用活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认识维也纳,全方位地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

一、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

关于维也纳的网络资源数不胜数,这些资源的选择和组织,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融合起来,才能真正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在组织信息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基础,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我本着“学科教学目标为先”观念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通过专题网站展示出来,使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和体会,整堂课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利用较少的时间,突破了教学难点,激起了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起始,我利用维也纳风光动画,使学生整体感知维也纳“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特点,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维也纳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课文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在学习“音乐城市”这一部分时,学生借助专题网站“漫步维也纳”,从众多的音乐家塑像、许多用音乐家名字命名的城市建筑和巨大的音乐符号中感受到维也纳浓郁的音乐氛围,带着深入的感受通过朗读真正表现出“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在教学中,一幅幅维也纳的迷人图片,一段段优美的音乐,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阅读课文自然有了更深刻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内涵。

二、抓住感情朗读和丰富想象扎实训练

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能“读得进”、“用得出”,要训练得扎实、到位,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在充分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朗读和想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音乐摇篮”这一部分时,我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网站的补充资料了解音乐家的伟大成就,欣赏具有特色的“优美的乐章”,想象“从两段名曲中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在学习《二泉映月》的基础上,感受到了乐曲表达的情感,体会到了音乐家的鲜明个性和乐曲的“优美、不朽”。从而进一步理解“摇篮”的意思,深入感受“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发源地”。

在教学“音乐城市”这部分时,我设计了这两个环节:(1)看音乐家的塑像展开想象“你看,这是贝多芬石像,他静坐沉思,仿佛在思考什么?这是施特劳斯铜像,他手拉提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想象回答:“贝多芬静坐沉思,仿佛在思考着新乐曲的创作。”“施特劳斯手中的提琴,传出了悠扬的《蓝色的多瑙河》乐曲。”……(2)创设情境,采访游客“这位游客,你看到这么鲜红而又巨大的高音谱号,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我感受到了浓郁的音乐氛围!”“我觉得维也纳人民特别爱音乐,就连草坪也要用音乐来装饰,其它的就更不用说了。”……从学生的想象中不难看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是深层次的。由“音乐塑像”“音乐符号”展开想象,能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出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魅力。

三、借助网络平台拓展学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课堂教学是有限的,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拓展学习空间。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我利用网络向学生展现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盛况。学生欣赏着这欢乐的乐章,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之中,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录像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深入地体会到了“金碧辉煌的金色大厅,给维也纳戴上了璀璨的光环,让音乐之都维也纳声名远扬。”

在教过《音乐之都维也纳》之后,及时组织相应的语文课外活动“我们的维也纳之旅还没有结束。课后,你可以再找找关于维也纳的其它资料,进一步了解这座文化古都,在博客上交流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搜集有特色的世界名城资料,与同学共享。”让学生借助博客进行后续专题学习,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锻炼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真正实现大语文教学观。

但是,网络探究学习是一种高级智慧型学习,不仅受学生思维、想象等学习习惯的影响,而且受到网络操作技能的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在线留言”,迫于时间限制,学生交流得还不够充分。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8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中,抓住“摇篮”的特点展开教学,学生从自己的感悟出发,从而感受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在摇篮的畅想中,学生独特的感受和文本自然融合。在摇篮的畅想中,学生灵动的思维得到激发。让学生通过朗读将自己的.向往表达,使学生的梦想也从摇篮里出发,这种体验很好地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为学生埋下了音乐的种子,学生兴趣盎然,在朗读中品味乐趣,在朗读中感受到了维也纳音乐的魅力。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9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

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首先可以利用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心句;其次,一定要在学习课文前我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如果没有补充一定的背景材料,就难以解决这一问题。经过预习,课上就产生了一个小小的亮点。我问学生:“维出纳是大音乐家的摇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些街道、公园。都会命什么名呢?”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兴趣被调动起来:“贝多芬公园、海顿礼堂、莫扎特剧院、莫扎特街道、施特劳斯会议大厅、舒伯特公园、海顿公园……但反思整节课,我觉得个性化朗读还是做得不够好。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如果能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展示,使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和体会,这节课也许就会更加激发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效果也会更好些。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0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本课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强调个性化朗读,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具有独立性、个体性。阅读教学要关怀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在教学中,我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让课堂充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拓宽了语文教育。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主要在语文课上。因此,还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的。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在学习课文前搜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一幅幅展现维也纳美丽、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给了学生一个很直观的印象,他们能真切地感悟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金色大厅”里举行新春音乐会的视频,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这些感性的东西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效果不错。

3、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感悟体验。

教师在课中加强朗读训练,抓住关键的语言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感悟体验。如,我指导学生抓住“到处”、“许多”、“就连……也……”来体会维也纳这座城市到处都是音乐。再提出:“假如我们漫步在维也纳,我们会看到什么?除了课文描写的,你还看到些什么?”等。我们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有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思想的余地,使学生将已经内化的语言再外化,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4、多媒体的使用,为学生创设信息平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这项现代教育技术,是时代所趋,形势所迫。多媒体教学示了它独有的优越性:它给孩子创设了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这样,他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进入情景,学习课文。这样,学生在问题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摄取各类信息。同时也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方法,从而构建文本意义。这些都是常规的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的教学中,播放优美的古典音乐,观看精美的维也纳风光图片,好看的表演,维也纳城市的影像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这座城市之中,学生们在其间快乐地畅游,接受着高雅艺术的熏陶,使他们身临其境,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上课,我感受到了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使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学生们在这节课上通过浏览、查阅,确实学到了很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或是其他很多知识,可是语文课上应该听到的读书声却少了,说话的练习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自由浏览和个别学生发言。如一节课上学生看看、讲讲,再看看、讲讲就结束了,最基本的语文课应该进行的朗读练习却被忽视了,仔细想想上的似乎不是语文课,而似乎有点像社会课,感觉不伦不类。在这一点上,一开始我定位得也不够准确,在教研组探讨以后,我的心里有了清晰的认识——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管用什么方式来上,都应该还语文课本来的面目。

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思考的结束,在这次上课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了如下认识:成也多媒体,败也多媒体,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好这新式武器,是我们该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它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而那种无视教育本质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要求,大张旗鼓地盲目开发,无限制地扩大课堂容量,其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要知道东西再好,吃多了也会不舒服,语文课堂的教学也应注意营养的搭配,语文应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而不仅是容量。其次,多媒体教学中有着精彩的画面,但课堂中更应有教者精彩的语言。教者犹如解说员,自身语言的感染力是不可忽视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教者语言的优美,才能熏陶出学生优美的语言,我们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取知识的甘泉,我们应能让学生如坐春风,而不是如坐针毡。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1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这样一篇课文编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朗读感悟,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无法充分实现,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引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乃是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这课文的教学目标:1、自学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2、继续学习积累与表达,在阅读中读懂文章结构,学习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3、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针对这三个目标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接着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提问,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由于课文描写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较难理解,因此,我制作了许多图片,帮助学生通过比较直观的画面的欣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学习第一节时,老师让学生看图片,欣赏维也纳的风光,知道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为了说明音乐在当地的普及,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贝多芬广场、海顿街……等图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效果不错。

最终我将目标落实在朗读上,只有让学生读出、悟到,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我在教学中尽量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虽然给学生创设了音乐的情境,让学生去感受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但是学生的情绪还是跟着老师一起走,没有很好的发散出去。原因在于教师不能脱离教案,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如: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一个问题,认真仔细地读课文,将自己读后的感受在小组中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确实考虑到了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但在交流过程中,老师还是针对着一个一个问题而来,看似教学过程很流畅,但学生的思维被老师控制了,因此真正的感悟没有到位。从而我也感受到了,我所制作的课件不应该为教案服务,而是应该为学生的学习做铺垫。那么,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才会得到真实的感悟,真正的感悟。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2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在“世界各地”这一主题单元中,由于我已经带领学生从中国西安的秦兵马俑走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再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在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基础上,我打算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初读,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当我问:“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懂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给你自己选择,你最想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教室里一下热闹了起来,大家热情高涨,兴趣盎然,有的说想小组赛读,有的说想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有的说想打擂台赛,最后大家统一意见:采用小组比赛和个人擂台赛这两种方式进行。结果学生学得认真,效果比平时教师引导学的好得多。

第二课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学生更有一种主人翁之感,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去,就连平时很少发言的一位学生读了第三自然段后也发出这样的`慨叹:“太有意思啦!可惜我没能在这座城市生活。”这两节课,我和学生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度过,正是因为我在课堂上实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选择学习内容,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让个性化之花盛开在阅读教学中。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3

4月22日,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16课《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由于教学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所以只能把重点放在生字词的教学上,对课文内容只能整体感知一下。

教学中,我以音乐《蓝色多瑙河》导入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后让学生从课题入手去质疑,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生字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去画出生字和词语,通过指名读、领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读书形式去掌握字音字形。在词语理解方面,通过学生互相帮忙解决的。整个过程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在生字书写时,先让学生说说哪些字难写,再请学生上黑板书写,其他学生在随堂本上完成,对写字的评价还是放手给学生,学生讲的不全面时,我再进行补充,随后请那几个学生再次书写,最后我对学生书写仍存在难度的字进行范写。

但一节课上下来,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

1、课堂上注重了写的指导,写的`训练,但时间稍短。

2、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还需要进一步推敲,要关注细节。比如设置阅读要求不够明朗,板书不够美观等。

3、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如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随时记笔记的习惯,批注批重点词等。

4、教师自身的素养还有待于提高,如课堂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重复学生语言的现象比较严重。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4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强调个性化朗读。

《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一篇课文给学生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课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

语文课堂不仅要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要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因此,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在学习课文前搜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

3、本篇课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对学生进行分段训练、句式练习的好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两个问题: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和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音乐之都”的,让学生明白这是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从阅读的角度提出问题,后者是从表达的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的2、3、4等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这一小节的总起句,可以用来直接概括节意,同时也归纳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原因。全文围绕总起句介绍内容,这样的结构清晰,体现了重点。形式和内容都能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因此我让学生截取生活中的印象,用文中的句式介绍熟悉的一处景,将学得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再一次在实践中运用。

下载汤嘉琪记录《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汤嘉琪记录《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1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寺头中心学校武春霞 4月3日,我在本校的公开课上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是一篇散文,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第1课时) 前门小学 谢红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主要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篇一: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

    音乐之都维也纳语文教学反思

    本次口语交际,我结合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指导学生围绕城市的特点,对自己所选择的城市作具体介绍。本次口语交际是建立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的,因为这些城市都远离......

    五年级语文下册 音乐之都维也纳 3教学实录 苏教版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让课堂充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拓宽了语文教育。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2课时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2、体会维也纳的特点,理解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3、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生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