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边》教案
《天边》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天边》,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2.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艺术活动,感受音乐的美,提高学生思考与鉴赏音乐的积极性。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教法学法
试唱法、表演法、听赏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材分析
本课以草原上的蒙古族为主线,通过听、唱、演、思来了解蒙古族民歌以及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先给学生听无伴奏合唱《牧歌》,与此同时用多媒体展示蒙古草原的风貌,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享受中开始学唱民歌《天边》,从中体会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所选的歌曲和乐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难点
音乐材料多,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草原的音乐、图片、民族风情。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问:师:你去过草原吗?你心中的草原是怎样的?想感受古诗中“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风情吗?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学生说出四大牧场的地理位置。
二、说明本课的学习内容
1、学会演唱歌曲《天边》,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风格。
2、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3.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艺术活动,感受美、创造美。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5.让学生简介课前搜集的蒙古民族风俗(课件展示图片或录像),然后教师补充。如果你来到蒙古,蒙族同胞会先跟你亲切地说“塔、赛白奴”,“您好”。请同学和我一齐说一遍。然后给你端来可口的奶茶,请你吃烤全羊,让你一饱口福。再带你去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还会带你去祭拜他们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陵。
三、学唱民歌《天边》
1.教师或磁带范唱民歌《天边》。
2.总结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宽广、舒展。
3.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在学唱歌曲时,尽管淡化识谱学习,以降低学习对乐谱的畏惧感,这样学生就摆脱了牵的绳索,教师在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空间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去评述本歌的情绪、线条,并让学生体会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4、教学生一边唱歌,一边加上简单的舞蹈动作,体会歌曲的意境。
5、以多种形式练习歌曲。(可分男女声部,可配合肢体动作)
四、蒙古族乐器马头琴介绍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因琴头上雕有马头装饰,故称马头琴。马头琴是拉弦乐器,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演奏技术丰富,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
五、知识拓展
师:内蒙古独特的地域特征,造就了勇敢、豪爽、粗犷热爱艺术的蒙古族人民,造就了他们独特的音乐形式„„
师:我们国家还有哪些地方有草原?那里风土人情、民族性格、文化艺术又有哪些独到之处呢?请同学们在课余的学习中认真去捕捉、去思考。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音乐中去内蒙古大草原游玩了一圈,乘着歌声的翅膀、踏着马头琴独特的音色,我们感受到了辽阔而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感受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更增加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二篇:《天边的彩虹》教案
《天边的彩虹》教案
教材分析:
彩虹是大自然的一种美丽奇观,它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彩笔是儿童最常用的绘画工具,它们也是色彩各异。在美术课上,我们要慢慢地教会学生用色彩语言去表现生活,表达感受。因此,在引领学生踏进色彩世界的大门时,我们借助“彩虹”这个神奇而美丽的自然现象来展开学习,强化学生对色彩的感受,提高学生用色彩进行表现的能力,让儿童借助观察、欣赏美丽神奇的彩虹,提高对色彩的认识和感受,进而借助色彩表现彩虹或自己关于彩虹的想象。
教学目标:
1、感受色彩美。
2、运用丰富的色彩表现出彩虹的美丽或自己关于彩虹的想象。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彩虹的色彩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用色彩去表现学生心中的彩虹。
教学准备:
彩虹的图片、资料,学生备8开大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并描述:夏天的一天,雨哗哗的下了一天,傍晚时,太阳公公从乌云后面露出了笑脸,这时,天空出现了一条美丽的什么?
导出课题——天边的彩虹。
二、欣赏彩虹。
1、教师用谈话法问学生:
①同学们,谁看见过彩虹?彩虹是什么形状的?
②彩虹有几种颜色?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2、播放课件,欣赏彩虹图片。观察并讨论彩虹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
3、室外演示彩虹。师说:“老师在晴天也能变出彩虹,你们信吗?不信你就仔细看看,观察一下,我变的彩虹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师用喷壶演示彩虹。)
学生回答彩虹形状,颜色。
采用谈话法教学,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同时激发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让学生自己说出彩虹的形状,颜色。
通过观察法、讨论法使学生感受并了解彩虹的形状、颜色。通过直观演示,感性认识彩虹,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为学生画彩虹做好铺垫。
4、师问:老师是怎样变出彩虹的?怎样才能出现彩虹?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师结:雨后,天空中还有许多小水珠,亮晶晶的,阳光照在水珠上,会发出折射和反射,在太阳相反的方向,就会出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就是我们说的彩虹。不信的话,同学们自己也可以到有太阳的地方用喷壶喷些水,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演示。
5、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可以画我们想象中的彩虹,也可以制作我们梦想中的彩虹。
三、学生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1、激发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创作,可以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也可以用彩纸或彩泥进行制作。
2、遇到共同的问题,共同解决;个别问题,个别辅导。
四、鉴赏作品。
1、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学生自由鉴赏。
2、教师重点表扬有创新的,想象丰富,色彩漂亮的作品。
五、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2、小结。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第三篇:9《天边的彩虹》参考教案
《天边的彩虹》参考教案
课时:2课时
媒体运用:美术绘画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色彩美。
2.运用丰富的色彩表现出彩虹的美丽或自己关于彩虹的想像。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情感。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看彩虹认识色彩。
2.通过画彩虹表现色彩,进一步对色彩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受。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 师生谈话 1.你们见过彩虹吗?
2.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
二. 教师以实验演示彩虹的形成,讲解彩虹形成的原理。三. 利用多媒体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彩虹。1.看彩虹。看彩虹的现状 2.认颜色。彩虹的七色 3.找规律。外圈到内圈 4.谈感受。
小结:彩虹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天空中的小水珠经日光照射发生折射和反射作用而形成的弧型彩带,由外圈至内圈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四. 看看人们活动的场景 1.彩虹什么时间才会出现? 2.人们看见彩虹有什么表情? 3.怎样表现雨后情景? 4.这节课和上节课有什么关联?
五. 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回答老师的问题。
/ 2
小结:下雨,雨中,雨后都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还没有很好的观察过,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有个系统的观察,情景的描述,人物动态、神态的变化是什么样子的,心中都有个数。
六. 学生创作 画一幅漂亮的彩虹画 第二课时 一. 学生创作
1.用色、线、面去画彩虹。
2.画人物,看彩虹。学习画人物的背面。3.添画一些简单的背景。二. 教师辅导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以幻想的形式来创作。突出色彩的描绘。三. 评价
1.讲讲自己的彩虹故事。
2.感受色彩。把学生作品摆放在一起,呈现出一片色彩斑斓的情景,带来强烈的色彩冲击感。
四. 总结
通过画彩虹,让学生更进一步的认识了颜色,也学习了画人物,人物的各种姿态也有表现,尤其是人物的背面的刻画。
/ 2
第四篇:天边有颗闪亮的星 教案
《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欣赏乐曲《天边有颗闪亮的星》和学唱歌曲《杜鹃花》,了解《党的女儿》剧情片段,从中体会歌剧的艺术表现力。
2.学生通过结合剧情体会演唱形式的变化,感受音乐变化与剧情发展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1.体会同一唱段在歌剧中的不同演唱形式及表现的音乐情感,通过学唱体会歌剧的艺术魅力。2.体会剧情中同一唱段的音乐情感的变化。教材分析
《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杜鹃花》片段都是歌剧《党的女儿》中的选曲。歌剧共六场,《天边有颗闪亮的星》在歌剧中共出现三次,第一次是在第三场(玉梅独唱女声合唱),第二次是在第五场(领唱、重唱、混声合唱),第三次是在第六场(领唱、混声合唱)。《杜鹃花》唱段5/4节拍,也在歌剧中序曲第一曲、第一场、第四场、尾声分别出现。
歌剧《党的女儿》描写1935年,江西革命老区女共产党员田玉梅死里逃生,又受到叛徒马家辉的纠缠,幸亏马家辉妻子帮助,玉梅才脱离了危险。她独身一人上东山去找党的组织,半道上遇见了秀英和惠珍。三位坚强的女共产党员自发地成立了党小组,由玉梅当组长,领导群众坚持斗争。不久,通讯员小程到玉梅处来取党小组为游击队准备的给养,被敌人包围。为掩护小程,玉梅挺身而出,英勇就义。
传统的歌剧《党的女儿》自1991年上演以来,便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表演饮誉大江南北。1992年,该剧荣获国家“文华大奖”和第六届全军文艺会演一等奖,还被国家文化部选作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军队的三部戏剧作品之一,登上国庆游行彩车,至今已演出逾百场。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视觉导入
聆听《天边有颗闪亮的星》音频,欣赏歌剧《党的女儿》剧照。1.教师提问:了解歌曲的演唱形式。
师:这种以歌唱形式表演的剧种是什么?歌曲中运用了哪种演唱形式?你能从演唱者的演唱中体会歌曲所表达的音乐情感吗? 学生自由回答:歌剧„„ 2.揭示课题。师:这首歌曲选自歌剧《党的女儿》,名字叫《天边有颗闪亮的星》。3.介绍歌剧《党的女儿》剧情,让学生了解音乐的文化背景。4.再次欣赏:出示歌词节奏谱。师:歌词用“闪亮的星”比喻什么? 生:学生看着歌词欣赏,听后回答。
二、综合欣赏
1.聆听第五场《天边有颗闪亮的星》唱段。了解剧情,体会演唱形式的作用。
师:根据剧情的需要,这首歌曲在第五场中出现,仔细听演唱形式有什么变化?你感觉音乐情绪有什么变化?
生:独唱、三重唱和混声合唱相结合,情绪再次升华。
教师简单介绍剧情:人物介绍(田玉梅、七叔公、桂英),演唱形式的变化烘托了剧情。表现了剧中的田玉梅、七叔公、桂英坚定跟党走的决心。2.聆听第六场《天边有颗闪亮的星》唱段。
介绍剧情,最后唱响的这首歌是玉梅牺牲后再次响彻在舞台上,运用女声领唱和混声合唱的形式,象征着千千万万像玉梅这样的共产党员,仿佛是天上的星,永远闪耀光辉。3.老师作小结。
师:同一首音乐素材,在歌剧的不同场景中运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塑造、刻画人物的形象及内心的表白就会有所变化。
三、欣赏学唱《杜鹃花》
师:传统的歌剧《党的女儿》自1991年上演以来,便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表演饮誉大江南北。1992年,该剧荣获国家“文华大奖”和第六届全军文艺会演一等奖,还被国家文化部选作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军队的三部戏剧作品之一,登上国庆游行彩车,至今已演出逾百场。剧中还有一首经典的歌曲《杜鹃花》贯穿剧中,请同学们欣赏。1.播放音频《杜鹃花》。
师:尾声请同学们挥拍感受一下歌曲是几拍子的? 生:5 /4拍。2.讲解节拍知识。
3.请学生试着随音乐哼唱旋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首歌剧中的唱段,大家对歌剧是不是又有了一些了解呢?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关注更多的中外歌剧。
第五篇:天边听后感
天边这首歌像来自草原的天籁,深情感动天与地。让我想起了我遥远的梦。
布仁巴雅尔的歌声质朴流畅,仿佛山涧里流淌的溪水沁人心脾。那种深沉幽远的演唱风格将歌曲《天边》的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吉尔格楞(《天边》词作者)
歌词这样写到:
天边有一对双星 山中有一片晨雾 我要登上 去寻觅雾中的身影跨上骏马 星星
天边有一棵大树 远方有一座高山 我要树下 去编织美丽的憧憬山下放牧 足迹
我愿与你策马同行我愿与你展翅飞翔穹谷
那是我梦中的眼睛 那是你昨夜的柔情 登上山顶 我要跨上
去追逐遥远的星星 那是我心中的绿萌 那是你博大的胸襟 树下采拮 我要山下 去追寻你的足迹 奔驰在草原的深处 遨游在蓝天的穹谷
这首歌不仅表现出民族音乐富于浓郁地域特色的独特而优美的旋律,又把时尚和流行的编曲和配器融入其中,使民族音乐摆脱陈腐,听起来耳目一新,充满全新的时代感。这种尝试和探索也将给民族音乐以新的发展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