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教育学》(刘晓东版本)知识重点
《学前教育学》(刘晓东版本)知识重点
第一章 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1、识记:
(1)西方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1816年,英国欧文在苏格兰纽兰纳克创办了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开办了“儿童花园”(2)对学前教育产生影响的西方教育家: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著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其学前教育思想;
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中,对儿童教育的贡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其次是强调教育应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还提倡“否定教育”,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至,首要的目的就是保护儿童的本性。
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人。认为为了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教育应当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恩物”是幼儿园里玩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
杜威:美国教育家——儿童中心论者。他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倡“做中学”,即从做事情而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即“作业”。
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创办了“儿童之家”。主要著作有《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童年的秘密》和《有吸引力的心智》。
(3)癸卯学制 :即《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制订并在全国范围内颁行。它第一次以国家学制的形式,将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确定了下来,但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⑷学前教育学是探讨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历史及基本理论框架的一门学科。
2、领会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原因:
1、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2、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觉察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所显示的优越性,他们要求向西方学习,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良;
3、在华传教士积极倡导幼儿教育。
(2)新文化运动与儿童观、教育观的变革: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认为中国今后应当重视儿童,尊重儿童,提高儿童的地位,《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实际影响的当属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3)学前教育科学化与本土化的努力:“南陈”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研究的重要开创者,1928年在南京起草《幼稚园课程标准》,观点“课程中心制”—单元教学法;“北张”张雪门在北京等地开展幼教研究和幼教师资培训工作。1926年陶行知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以及《幼稚园之新大陆》,发动了幼儿教育的平民化运动。
(4)新中国的学前教育历程。
第二章 儿童观
1、识记:
(1)儿童是历史之子,指儿童或童年是历史的产物,是生命进化的结果。
(2)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1925年,国际儿童促进会发表了《日内瓦儿童保护宣言》;1959年,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缔结《儿童权利公约》。
2、领会:(1)“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在卢梭时代被大批先进的思想家所发现和认同。(2)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蒙台梭利、苏霍姆林斯基、皮亚杰。
(3)儿童是成人之师:在一定意义上,儿童是成人生活的导师,儿童的生活里蕴藏着人生的种种真趣、真谛。
第三章 儿童与教育
1、识记:
(1)偏见:儿童、本能与恶。
(2)“吾道不孤”:罗素、梭罗、周作人、鲁迅
(3)儿童教育与儿童发展的辩证关系:
1、发展决定着教育;
2、教育又创造着发展;
3、教育与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决定的。
(4)教学的“大纲”与儿童的“大纲”:维果茨基在《学前教育与发展》中提出“儿童的大纲”与教学的“大纲”两个概念
2、领会:
(1)“自然——使然”问题:“自然”是指人的天性,“使然”指后来的环境、教育、文化等外部因素造成的性格、知识等。常被还原为“先天——后天”、“天赋——经验”或“遗传——环境”。儿童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与文化)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
(2)园丁说的贡献与局限:园丁说是现代儿童教育理论的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它把教师比作园丁,儿童比作种子、花木、庄稼,取譬种植来探讨儿童教育的规律,指出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有一个由内向外表达的过程,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这些观念都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念。但这种类比有局限,实际不儿童比种子或花木要复杂的多,教师的工作也复杂得多,尽管它们拥有共同的或共通的规律,人与植物毕竟也有不同的地方,仅仅是取譬种植谈论教育并不能揭示教育的全部内涵。
(3)顺性而动。
(4)儿童教育:尊重儿童的本能。
(5)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速率:对于一个主体来说,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的过渡存在一个不快不慢的最佳速率,这一速率恰恰是大自然规定的速率,这一速率亦是儿童发展的一种客观规律。教育应当尊重这一自然速率。
(6)学前教育:教学的“大纲”应当符合儿童的“大纲”:教学的两个极端:3岁前儿童的教学的特点是“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维果斯基将这类教学称为自发型教学,是教学的一个极端现象,另一个极端现象是反应型教学,儿童自己的大纲与教学大纲相比微不足道。学前教育应当更接近于自发型教学,学前教育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的大纲我”变成儿童自己的大纲的程度。意大利瑞吉欧—爱米利亚学区的“方案教学”在体现这一观念方面是一个光辉的范例,“方案教学”主张,教师应当尊重儿童的兴趣与好奇心,应当尊重儿童自发的探索活动;教育的内容不再由教师一方单独抉择,而是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与儿童一起编制儿童的活动“方案”。这是一种偏重于自发型一侧的自发—反应型的教学,真正保障了教育内容的大纲与儿童发展的大纲的一致性
3、运用: 运用教学的“大纲”与儿童的“大纲”来分析现行学校的教学现状。
第四章 家庭、社区与学前教育
1、识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1)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基础和起点。
(2)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儿童认识世界、进入社会的通道和桥梁。(3)家庭教育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4)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雏形形成的关键。
2、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主要任务:A、积极主动地向家长做好宣传、汇报工作;B、加强对幼儿的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按照各个儿童的特点来进行教育;C、动员广大家长群策群力,共同办好托儿所、幼儿园。
3、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方式方法:个别方式(家庭访问、个别交谈、家教咨询、家庭联系本、电话或书信往来)和集体方式(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家长座谈会或经验交流会、家长学校和科学育儿报告会、专题辨析会、家长开放日、活动日制度、宣传栏、展览台、黑板报和陈列室。
4、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地域性、实用性、综合性、双向性。
5、领会:(1)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及相互的关系: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结构因素、家庭经济与物质条件因素、家长因素。
(2)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1996年国这教育委员会下令正式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在这个规程中增加了社区工作部分。
(3)学前教育机构的社区工作:A、确定幼托机构与社区间的定期联系制度;B、动员社区力量共同办好幼托事业;C、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公共设施与教育资源,建立联合教育活动网络;D、因地制宜,设置和指导非正规幼托组织活动;E、家前教育机构适当参加社区教育工作,赢得群众对幼托事业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3、运用:在日常工作中,你是如何做好托儿所、幼儿园家长接待工作的?
第五章 托幼机构的环境和设备
1、识记: 托幼机构的物质环境的重要性(1)儿童生活的保障。(2)促进儿童身心健康。(3)激发智力潜能。
(4)锻炼对环境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5)萌发爱护创造周围环境的意识。园所基地的选择要求:
1、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并满足有关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
2、方便家长接送,避免交通干扰;
3、日照充足,场地干燥,排水通畅,环境优美或接近城市绿化地带;
4、能为建筑功能分区、出入口、室外游戏场地的布置提供必要条件。
2、领会:(1)托幼园所配置的动态性和参与性:环境的创设,应根据教育的需要不断变化;环境创设应教师幼儿共同参与。
(2)托幼园所配置的可持续发展性:在设计建筑物时,应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满足扩大招生、设专门功能室的需要。
3、运用: 尝试运用托幼机构的园舍配置原则来分析托儿所的现状。
1、实用和经济;
2、卫生和安全,有助于健康;
3、全面和多样;
4、动态性和参与性;
5、可持续发展性。第六章 学前教育机构中老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
1、识记:(1)教师和幼儿相互作用的内涵:又称师幼互动,是专门指发生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内部的、教师与孩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是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因素。
(2)师幼互动行为发生的条件:第一,在客观上,教师与孩子必须同时在场;第二,主观上,教师与孩子的行为中,至少有一个是相互指向性行为。
(3)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行为的
外显要素:
一、施动者与受动者:师幼互动行为参与主体的称谓
二、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具体互动行为的初级归类;
三、互动行为的性质: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的概括性特征:
1、就行为的实现方式,可分为言语型的行为与非言语型的行为;
2、就互动主体情感特征:教师情感有正向情感、负向情感与中性性 质的情感;幼儿的情感也有进取、畏惧与平和。
四、师糼互动行为的题与结果:施动者行为意图称为施动行为目的,受动者的行 为意图称为反馈行为取向。
内隐要素:
1、场景界定;
2、角色认知;
3、行为期待。
2、领会:(1)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制度的规定,幼儿园制度的安排决定了教师在介入与幼儿的互动之前,总是要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主体的建构;文化的安排,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师幼互动行自然与文化中价值取向与基本观念有关。
(2)师幼相互作用中的控制问题:第一,对幼儿的控制:幼儿教师没有必要试图监控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言行,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要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行为。必须处理好:教育者控制的范围、控制的度、控制的弹性以及控制与激发问题;第二,教师的自控:教师的情绪情感及其表达方式对互动过程有重要的影响,不但影响幼儿的情绪,而且也影响整个教育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和幼儿互动中特别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和、教师对自身的控制包括:控制日常言行、控制情绪、控制教学语言。
(3)理想的师幼互动形态:平视(指教师需要站在和幼儿水平的位置上去看孩子的世界,去理解儿童最为自然的、真实的想法,去体会儿童经历的是什么,这些经历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什么意义)、支架教学(指教师在与幼儿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应该使自己给儿童搭架者的身份出现,帮助儿童完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
3、运用: 运用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流程说明你的和儿童的一次互动过程(178)。
第七章 学前儿童体育
1、识记:(1)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生长是指构成身体的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 以及细胞间质的增加,表现在整体体形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发育则是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还包括心理 和行为的改变。前者突出的是量的发展,后者体现质的变化。
(2)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由头至尾原则、由近及远定律、生理年龄和生 长发育阶段相关。
(3)学前儿童保育保健:包括学前儿童生活护理和学前儿童心理保健。
4(4)关于幼儿健康教育的概念和目标:是使幼儿的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健康水平。分为四个层面,即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分类目标、年龄目标以及各个教育活动设计的目标。
2、领会: 学前儿童体育的功能
(1)体育是儿童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条件。
(2)学前体育可以促进智力发展,可以促进大脑的生长和发育。
(3)学前体育可以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和人格的发展。第一,学前期是自我概念的重要发展时期;第二,早期经验会影响人格的成长,从而会影响人的一生;第三,身体运动都伴随着意志、情绪、认知等心理因素。
(4)学前儿童身体锻炼:身体锻炼,与称身体练习,动作练习是身体锻炼的基本手段,动作练习包括:基本动作的练习、基本体操的练习、体育游戏、运动器械的活动。
两条原则:
1、学前儿童身体锻炼应当以尊重学前儿童生理生长发育的水平为前提;
2、学前儿童体育应多用游戏形式。
(5)幼儿健康教育和幼儿体育之间的关系: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的对象是身心健康并有良好的社会心态、有适度的交际愿望和交际能力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向的承载者—身体。健康教育是内含于体育中的,是体育概念的下位概念。幼儿健康教育应当以体育理论为依托,幼儿健康教育是学前体育的一部分。健康教育应当注意利用身体锻炼在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将身体锻炼也纳入幼儿健康教育的研究范围。
3、运用:(1)你如何看待在幼儿园中进行“淬砺体育”?
淬砺体育强调建立一种淬砺主义的体育观念和相应的体育实践体系。要用远足、劳动、竞赛、野营等活动来磨炼学前儿童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要用冒险活动、安全知识技能教育、挫折教育来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应变能力。淬砺体育是值得提倡的。但在满足学前儿童的自然需要与有意识地延迟他们的某些需要之间如何抉择,这是一种艺术,具体实行淬砺体育时应当注意一个“度”,否则就会物极必反,变成变相的虐待,平白无故地让孩子找罪受,遭挫折。这就从过度保护这一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2)根据你的教学经验谈儿童体育如何实施?
第八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1、识记:(1)儿童语言发展阶段学说:前结构阶段(0-2岁)、简单结构阶段(2—4岁)、合成结构阶段(4—6岁)、嵌置结构阶段(4——6岁)。
(2)儿童语言获得理论:一是机械主义强化论,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心理学家斯金纳;二是理性主义的内在论,乔姆斯基;三是认知学派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语言发展要以认知能力发展为基础;二战后出现了要、社会相互作用理论;
现在出现了韩礼德为代表的儿童语言功能理论。语言的三大因素: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功能及语言的处理过程。语言的功能有七种:工具功能、控制功能、交往功能、个人的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信息功能。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语言教育整合观:强调语言教育与其他方面的联系,强调在语言学习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应执行整合的观念;完整语言教育观,提倡自然、完整的语言学习。重视交往能力的培养;叙事性智能理论与语言教育文学化倾向、语言教育寓于活动和游戏之中、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2、领会:(1)语言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儿童的语言发展、思维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和谐统一的,语言的发展极大地影响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对认知的影响;其次,语言又是人们交往的工具,是儿童社会化的心理工具;语言是人的重要能力之一,没有正常的课文能力,很难作为正常的“社会人”。
(2)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发展趋势:一是重语言的社会性因素;二是重语言与认知的关系;三是重儿童的主动性;四是重语义与语用(语言运用)。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家庭中的语言教育。家庭中的语言教育在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和幼儿园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家庭语言教育要避免一些误区,如家长对识字教育盲目推崇,其根源在于幼儿教育成人化;二是计算机辅助语言教育,是一种非常得力的语言教学工具:首先,计算机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实现“因材施教”,适合不同的水平,其次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第三刺激儿童学习兴趣。
3、运用: 如何在现实的儿童语言教育中遵循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落实语言获得理论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 学前儿童认知教育
1、识记:(1)皮亚杰理论及其认知教育观:皮亚杰的学术背景是生物学,认为儿童首先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儿童的发展和所有生物一样,是一个自然和自发的过程。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他相信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存在一种“最佳时间”,不可以匆促地加以提前。坚持儿童发展的速度有一个“适宜量”,并且相信儿童能够通过自己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据此,皮亚杰认为,教育不应该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而应该从属于儿童的发展阶段。教育也不应该立足于促进儿童的发展阶段,而应该让儿童以他们能够的方式认识世界。
(2)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注重对儿童认识发展的内在机制作具体、精细的描述和解释。教育主张大多集中于儿童认知策略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帮助儿童解决具体的问题,并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促进其认知的发展。它对于学校教育,告别是学习落后儿童的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2、领会:(1)关于人类认知的本质: 早期的斯皮尔曼1904年提出智力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组成 90年代,詹森认为智力存在一种普适因子g,影响g的两个最强的因素是速度和头脑中同时应付事项的数目。
卡特认为一般性因素可以分为两类: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斯腾伯格提出智力由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万分构成 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
当代科学证明作为为类智力的物质基础的人脑是进化的产物
(2)认知的个别差异:人类人个在出生之初,就已表现出认知发展的潜在差异。除了这些先天的差异,在个体认知发展过程中,还表现出更明显的现实的差异性,这其中既有认知风格的差异,更有能力高低的差异,发展速度的差异。造成这此差异的原因也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影响。
(3)智力开发与认知发展:智力开发和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前者是外在于儿童的影响源,后者是儿童内在的发展过程。两条线相互交织,互有先后。智力开发只有在适当的时机才能对认知垢自发发展过程产生促进作用。
3、运用: 如何运用儿童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来解释儿童认知教育中的问题,如智力发展的好坏与快慢:(P260)
第十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
1、识记:(1)社会性的内涵:广义的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其中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并同其他社会关系有密切的关联。分两类:一是先赋社会性,二是后成社会性。
(2)社会认知的内涵:社会认知主要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人人(他人和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包括对他人、群体的认知、对社会环境、社会现象的认知和对社会规范、规则的认知。社会性客体与非社会性客体的区别:一是稳定性与变动性,二是明显的外在特点和神秘的内在活动,三是自我中心的态度
(3)对他人、群体的认知和教育:儿童角色承担或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阶段包括:3—6岁自我中心或未分化的阶段;6—8岁主观的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
在促进儿童认知他人和其他群体的教育中,要努力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一提供幼儿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交往的机会,扩大其视野;
二让儿童比较和描述他人的外形特征;
三启发儿童从自身体验引伸到他人同样的体验;
四通过询问、调查同伴中不同的意见、爱好、兴趣、理解加人与自己有同、不同的观点、情感、态度,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
五组织儿童交流和讨论有分歧的观点,探讨如何协调不一致的观点,达到相互考虑和接受对方的合理建议;
六参与不同群体的有意义的活动,加深对这些群体的认识。
(4)对社会环境、社会现象的认知和教育应注意:一是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应有不同的选材;二是教育重点不在于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认知过程中给予幼儿社会情感体验的深度,要着力培养幼儿正确的社会态度;三是选择社会现象应以正面为主;四是要充分运用故事、儿歌、情景表演、游戏或艺术手段等,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幼儿介绍社会现象,或让幼儿表达感受;五是紧密结合社会重大事件和全民性的节日活动,增强社会环境教育的力度。
(5)对社会规范与规则的认知和教育:社会规范的类型有 基本道德准则、习俗规则、谨慎规则、带情境性、临时性的规则。进行社会规范教育是要使规则内化,其过程一般为:
1、儿童被动地顺从成人的规则要求;
2、在执行过程中逐渐理解规则的意义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3、通过模仿、认同和观察学习,体验到招待规则和违反规则的不同结果,出现认识和情感上的渐趋一致。进行社会规范和规则教育时,要特别注意内化的过程:
1、认真研究制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本园实际的行为规则体系;
2、规则的数量不宜过多,表达要清楚、明确,便于记忆,易于执行;
3、在执行规则过程中要及时讲评,指明效果与范例,经常表扬、鼓励符合规则的言行,肯定儿童的进步和规则对集体生活的益处;
4、教师必须和家长取得教育态度上的一致性。
(6)社会性情感的发展:情感发展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对社会性行为导向、维持、调节、监控的动力,索罗维耶夫提出三种情感是社会性发展最主要的原始因素:羞耻感、怜悯感和虔敬感;社会性微笑是婴儿社会性情感发展是开端,而母婴依恋则是婴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母婴依恋发展的4 个阶段:无分化 期或称不分对象的导向和信号阶段、低分化期或称导向一个对象的分化的导向和信号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或称运用运动或信号同已识别对象保持亲近阶段、伙伴关系发展期或称矫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7)移情与与同情感、羞耻感、罪错感:移情又称“情感投入”,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情感共鸣反应。同情感来自于对他人情感的共鸣和移入,羞耻感来自别人的评价,罪错感主要是自我评价
(8)同伴间的游戏:2岁儿童一般从事单独游戏或平行游戏,4岁儿童主要从事平等游戏、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
(9)亲社会性行为的概念: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学前儿童常见的亲社会行为包括:有益于他人或对集体有积极影响的行为。根据动机分为回报行为、补偿行为、利他行为(较少)
2、领会:(1)社会性教育的意义。
(2)同伴交往的发展:界限为2岁。
(3)幼儿的友谊: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是建立在共同兴趣、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持久的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3、运用:(1)如何结合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对其进行社会性情感的教育:
1、根据教育目标,强化情感体验,有计划的选择、设计符合幼儿特点的、有明确主题的集体教育活动;
2、针对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精神需要,集中组织一个时期的专门性情感训练活动;
3、在教学、游戏、劳动、散步、娱乐各项活动中,针对所发生的情境、实例,自然而然地进行分散的、渗透性的情感教育
4、在日常生活中,随机的、因人而异的社会性情感教育。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幼儿间的同伴交往:
1、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2、在丰富多样的兴趣活动中让每个幼儿充分表现其才能;
3、有针对性地对“被拒绝儿”、“被忽视儿”进行家庭访问,了解其早期亲子交往经验,争取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重视对幼儿社会交往的指导;
4、采取专门的训练措施提高其社会交往技能。
(3)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P295)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
1、识记:(1)杜威:儿童道德发展概况的经历的三种水平:前道德或习俗水平、习俗水平、自律水平。
(2)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有以下几种规律性的运动线索:
1、从把规则看作是客观的不可更改的,到意识到规则是契约;
2、从单方面尊重到多方面尊重;
3、从约束的道德到合作的道德品质;
4、从他律到自律。幼儿还处在前道德的或前习俗的道德发展水平。
(3)科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以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易定向)、习俗水平(以人际关系的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后习俗水平(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8(4)儿童道德发展的动力:儿童的道德认识与外部道德主体的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的动力。影响儿童道德生活的情绪或情感倾向:爱的需要、对比他在和强的人的畏惧感、由爱和畏惧混合而成的感情。
2、领会:(1)个体的智慧性发展水平是其道德发展的前提条件: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是由智慧水平内在地制约着的,智慧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两者不是同一个过程,具有平行发展的趋势。儿童的道德发展除需要智慧这一必要条件外,还需要社会性质的刺激。
(2)社会性刺激条件与智慧发展条件一起促使儿童道德发展的具体实现:。(3)儿童道德发展的动力儿童的道德认识与外部道德主体的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的动力。影响儿童道德生活的情绪或情感倾向:爱的需要、对比他在和强的人的畏惧感、由爱和畏惧混合而成的感情。
3、运用: 如何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1)学前儿童道德教育应避免成人化倾向。
(2)发展儿童的智慧,为提高儿童道德水平提供必要条件。
1、对于他律阶段的儿童而言,道德就是知识
2、智慧的发展是道德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3)道德知识的传授在儿童早期是必要的。进行道德传授时,教育者应注意:
3、向儿童传授的规则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择和检查;
4、道德传授要建立在教育者与儿童之间良好的感情关系上;
5、道德传授旨在使儿童掌握处理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为了使儿童盲 目服从;
6、进行道德传授时不要忘记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能力。(4)幼儿园后期的道德教育应注意发展自律道德:
皮亚杰认为,发展自律道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让儿童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 科尔伯格提倡认识冲突法,即教育课程的焦点集中在由教师和学生进行的道
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上,以引起儿童认知上的冲突,接着组织相邻阶段的学生进行讨论。
(5)不同年龄的儿童其智慧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不同年龄儿童应当采用不同水平的道德教育形式。
(6)提供交往机会,利用游戏、童话、促进儿童道德发展。(7)与儿童平等对话
(8)“培养一个儿童需要一个村庄”。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审美教育
1、识记:(1)审美欣赏:指个体充分调动其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各种心理能力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及其意味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的活动。(2)审美创造。
(3)学前儿童审美欣赏心理过程的描述:大致经历以下阶段:准备阶段(最初是审美态度)、实现阶段(审美感受阶段)、效应阶段(最后阶段,结果是主体审美心理的变化)。
(4)学前儿童审美创造心理过程的描述:审美创造是指创造者在一定的创造欲望的推动下,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声音等艺术语言,加工、创造出可感的形象,以表达 其审美感受的过程。心理过程三阶段:审美知觉阶段(指审美器官对对象的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审美属性及其所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审美反思阶段(包括了体验和对信息的形式分析两方面)、审美表达阶段(儿童的审美表达是他们的知觉与情感的物化形态)。
(5)审美教育及审美教育的特性: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特性有二:
一、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为主的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种种审美活动的熏陶和影响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健全其审美心理结构,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
二、审美教育是人体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6)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目标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较为具体的目标,就是审美教育必须促进学前儿童对美的敏感性以及审美感受和审美表现与创造能力的发展,第二层次是为将来学前儿童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内容主要包括艺术美、自然美与社会美。
2、领会:(1)学前儿童审美及艺术的特征:
1、学前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是其内在生命力的表现,也是他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2、学前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是其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它侧重于情感的感受和表达。
(2)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是以音乐、美术、文学为手段和内容的教育。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包含;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促进;总之在人的精神素质的提高方面相辅相成,起着相互促进作用。
3、运用: 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实施。
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1、用美包围儿童;
2、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3、和、帮助儿童进行审美情感的积累;
4、引导儿童利用多种形式感知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
5、启发儿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审美表现与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1、丰富儿童的内在图式;
2、激发儿童审美表现与艺术创造的动机;
3、启发儿童的审美思维;
4、教给儿童表现的技能。
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的游戏
1、识记:(1)游戏的概念: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的自愿的活动,它有别于日常生活,并伴有愉悦的情绪,是遵从一定游戏规则的有序活动。
(2)游戏的特征:
1、游戏是一种自愿的行为,它具有主动性;
2、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它具有虚构性;
3、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它具有有序性。
(3)儿童游戏的年龄发展阶段:一是认知发展:
1、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
2、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
3、规则游戏阶段(7-11岁);二是社会性发展:分为六种水平,偶然的行为、旁观行为、独自游戏阶段、平行游戏阶段、联合游戏阶段、合作游戏阶段。
(4)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
沿认知分类包括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按社会性分类主要根据参与游戏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划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根据儿童参与时的角色分为主动性游戏和被动性游戏 按教育作用分类: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 按实用性来分类:自发性游戏和教学性游戏(5)儿童游戏权利保护的有关规定。
2、领会: 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价值(前四点)(1)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2)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3)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4)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5)游戏与工作的关系: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6)游戏与学习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可以相互转化的,游戏中包含着学习,学习中也包含着游戏,让儿童在游戏化的学习中获得发展。
(7)幼儿园游戏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注重游戏的教育作用,忽略游戏的发展价值;
2、注重追求游戏的外在形式,忽略了儿童游戏的特点和需要;
3、注重主观的随意性指导,忽略了系统的观察指导;
4、注重以成人的既定模式来讲评游戏,忽略儿童的经验获得和能力的发展。
(8)儿童游戏权利保护的意义:首先,对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是尊重儿童的具体体现;其次,保护儿童游戏的权利,就能真正把儿童当作游戏的主人,尊重儿童游戏的愿望,让儿童在游戏中自己玩耍,充分享受游戏的快乐;再次,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是我国履行对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承担的义务的具体行动表现。
(9)儿童游戏权利的社会保护。
3、运用:(1)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
1、儿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儿童游戏的伙伴和支持者;
2、根据儿童游戏的需要,与儿童一起准备游戏所需的物品、材料;
3、观察儿童游戏,与儿童一起来讲讲玩过的游戏。
(2)如何保护幼儿的游戏权利: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改变全民意识;其次,提供物质保障,完善游戏设施;最后,对儿童游戏权利实施保护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作为儿童权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把儿童游戏权利的社会保护与儿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3、把儿童看作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
第十四章 学前课程
1、识记:
(1)学前课程的定义:幼儿园课程指联系教育目标和实现儿童发展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中介,它反映了教师的有目的的计划及其展开过程。
(2)学前课程系统的构成要素:
课程目标:在课程系统中起着统帅的作用。一方面它反映了教育的总目标,是 一定理论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另一方面它又是教育目标在实践中的具体化,是一种可操作的目标。一个课程的总目标是这个课程的最高层次的目标
课程内容:学前课程内容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而为儿童选择和设计的学习内容。包括: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和社会领域。组织课程内容的五条原则是:顺序性、连续性、整合性、关联性和均衡性。
课程实施:也是一种组织过程,是对教育过程的组织,它包括方法、途径和组 织形式。方法可分为两种类型: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途径有三个方面:教学、游戏和生活。组织形式可分为:集体教育活动、分组教育活动和个别教育活动。
课程评价: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是了解课程的目标是否实现,所以说课程评价
是课程系统运动的最终环节;二是了解课程本身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进以使它更加完善,所以说课程评价是使得课程进一步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新一轮课程系统运动的开始。
2、领会:学前课程的理论基础。
发展理论与课程:是制约学前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格赛尔 遗传决定论 桑代克 环境决定论 皮亚杰 相互作用论 A、儿童的发展受到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因素影响 B、儿童是通过和环境之间主动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 C、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
D、每个儿童都是年龄特征和个体特征的结合体,在发展的水平、速度上存在着差异性。
哲学观点与课程:不同发展理论之间的争论,根本上都可归结为哲学价值观的争论。日本学者森昭分析了教育思潮的对立:
教育目的:个人目标和国家(社会)目标的对立
教育内容:主张教授适应儿童发展的内容的心理主义与主张教授注重文化遗 产的体系的科学主义的对立
教学方法:侧重儿童的主动性与侧重教师的文化传授的对立
儿童的发展观:尊重儿童自发发展的自然主义与强调形成有价值的人格的理 想主义的对立
学校论说:视学校为传授知识的场所与视学校为儿童生活、作业场所的定位
社会要求与课程: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也必然要反映社会的要求,课程对于 个体发展的价值和对于社会的价值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幼儿园的课程,由于其对象的特殊性,不仅要反映当代社会的要求,还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文化选择与课程:文化选择指的是任何一个课程,都要适合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或者说,都要经过文化的筛选、选择和适应性改造。文化选择对课程的影响表现在:首先,文化价值观影响着课程的目标;其次,文化内容的差异影响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再次,文化也影响着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
(2)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之路:第一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陈鹤琴为代表的为构建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园课程而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第二次,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苏联影响下,全国一律实施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分科教学;第三次是始于80年代初,直至今天仍方兴未艾,延续时间最长,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课程改革,针对我国长期据主导地位的分科教学模式的弊病提出。80年代,赵寄石首创综合教育课程,也有的课程完全打破学科界限,如“活动课程”,还有的在保持分科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分科教学进行改革。除上述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分科课程外采用一种混合的课程模式。
3、运用: 结合学前课程的理论基础分析现实幼儿园的课程实践。
第十五章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1、识记:
(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通过直接感知与考察的方式获取研究资料的一种方 法。
按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完全参与观察、名义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或局外观察;
按观察过程的结构特点:标准观察与非标准观察 按观察的场所: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
观察法的运用包括观察设计与观察实施两个方面。观察设计阶段第一步是确定具体的观察内容,第二是选择观察方式和观察策略,第三是制定观察卡片或记录表,第四,要对观察人员进行培训。
(2)实验法: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依照事先规划的程序,给予研究对象以特定的刺激,同时研究者要控制可能影响结果的一些干扰因素,之后再观察或测量实验刺激所产生的结果,以确定实验刺激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法的要素:实验对象、实验变量、实验测量;
实验法分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室或某种人为环境中所进行的实验,其情境特征是控制;现场实验法是将实验控制与现实情境相结合,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的实验研究。
(3)调查法:指以语言为中介来收集间接资料,对学前教育现象与问题进行考察、分析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访谈法是调查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调查者向被调查者口头提问来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和一种方法。
问卷法是通过问卷向被调查者提问来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的一种方法,其核心 是问卷设计。
2、领会: 为行动而研究:就是实践者为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又称行动研究。主要特征有:自然性、行动性、多种角色统一性、研究成果的非普适性.3、运用:尝试用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来做行动研究。
第十六章 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展望
1、领会: 走出儿童教育的误区。(1)超前教育的误区。(2)儿童科学教育的误区。(3)超前识字的误区。(4)幼儿外语热的误区。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5小题20分)
1、社会性
2、审美教育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小题20分)
1、学前教育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家学制的是()A、癸卯学制 B、壬戌学制 C、新学制 D、癸丑学制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小题15分)
1、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是。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6小题30分)
1、简述学前课程系统的构成要素。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小题20分)
1、结合课程的理论基础分析现实学校中的课程实践。
第二篇:学前教育学重点
1.学前教育的方法(根据案例分析是哪种方法,基本含义)
①直观形象法(区分其中的具体的几种方法,尤其是演示、示范、范例,比如说学习雷锋是范例法还有观察法,参观法,欣赏法):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欣赏、演示、示范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的方法。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使幼儿获得感性认识,形成深刻的表象,便于理解和记忆;集中幼儿注意力,引起幼儿兴趣,巩固所学习的知识。
示范法:教师通过自己或幼儿的语言、动作或教学表演,为儿童提供具体模仿的范例(跟着说或做)
范例法:采用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供儿童直接模仿和学习(举例、树典型)演示法: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通常在讲解、谈话时使用。②游戏化方法
③语言法(故事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④环境体验法 ⑤发泄法 ⑥表扬鼓励法
⑦批评惩罚法
注意事项(1)要使惩罚具有教育意义(2)做到“三要” :及时;正确、公正;时间短(3)其基础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4)要注意儿童受罚后的情绪(5)要依靠集体对儿童的帮助和支持(6)要考虑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7)要和其他方法相结合(8)不要轻易惩罚儿童 类型(学会分辨)1)生理性惩罚
2)社会性(心理)惩罚:通过剥夺儿童的某些愿望,从而达到促进其“自省”和明辨是非的目的 自然后果惩罚(打破玻璃体验冷)
剥夺性惩罚(权利剥夺、情感剥夺、物质剥夺等)2.幼儿园教育活动分类:
①从一日活动角度来看,分为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判断一日生活的内容: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主要包括进餐、睡眠和盥洗等。)②从组织形式来看,分为集中教育活动、区域活动、小组活动 ③从不同学科或领域来看,分五大领域 3.选择主题的依据
1.这个主题幼儿会喜欢吗?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吗?
2.它蕴涵着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它可能有助于达成哪些教育目标?
3.它能够涵盖哪些教育内容?可能引起哪些方面的学习?可以提供给幼儿什么样的学习经验?
4.它的可行性如何?主题所需的材料容易获得吗?是否容易转化成让幼儿直接参与的具体活动?
5.它与其他各主题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无有关的经验进行 衔接与连贯? 4.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程序
(一)了解、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
(二)选择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容
(三)制定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目标
(四)创设幼儿园教育环境,准备教具和学具
(五)设计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 5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呈现(教案)1.班级、活动名称 2.活动日期 3.设计意图 4.活动目标 5.活动准备 6.活动过程 7.活动延伸
6.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
(一)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
(二)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
(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四)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7.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二)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
(三)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四)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8.环境设备的配置原则(P95)实用和经济
卫生和安全,有助于健康 全面和多样 动态性和参与性 可持续发展性
9.操作性墙面环境创设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参与创设的过程,用自己的作品、语言和发现来丰富墙面环境时,其认知水平更高。
户外活动的时间:不少于2小时
10.幼儿园户内、户外环境创设普遍存在的问题。11.教师如何做好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工作?
①进行家访,了解儿童生活环境发展状况,初步接触幼儿建立感情,了解所在托儿所或其他机构教养情况
②召开家长会,去得家长配合
③参观幼儿园,让幼儿熟悉环境,认识老师,参加半日的活动 ④创设相近的生活环境
12.大班入学教育的内容:①培养入学意思和情感,激发动机②发展社会适应性能力,培养责任感③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④培养生活适应能力
第三篇:学前教育学 复习重点
第一章 学前教育的演进与发展
1.2.3.1.2.3.4.5.6.7.8.一.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有哪几个时期?【P4】 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农业社会的学前教育 工业社会早期的学前教育 二.现代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P8】 学前教育趋于公共化和公益性 托幼机构功能加强且形式多样化,幼儿入园率迅速提高 关注学前教育公平重视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开展教育质量评价工作 幼儿教师专业化问题引起全球重视 强调学前教育的文化性 全纳教育将成为未来之路 学前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战略地位
三.生态发展观的代表人物:布朗芬布伦纳【P25】
四.妇女与学前教育是什么关系?【P38】
妇女与学前教育的历史渊源:父母在孕期及儿童早期所采取的决定和行动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有力而深远的影响。自古就有“教儿婴孩,教妇初来”,而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一般是潜移默化的教化,其效果取决于母亲在道德、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素质。可以说,孩子是母亲的作品,是母亲的创造。
妇女与幼儿的独特关系:由于女性承担着人口再生产的任务,由教育水平所决定的女性生育观、教育观和养育方式,对后代的成长有着最直接的影响。首先,儿童的胚胎期须在母体中度过。其次,幼儿的教养者主要是妇女。
妇女解放直接影响学前教育:妇女地位的变化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妇女参与社会工作、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妇女的婚姻和家庭状况等实现其影响。首先,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直接影响学前教育。其次,妇女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学前教育发展。再次,妇女的婚姻和家庭状况直接影响学前教育。最后学前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妇女解放,这也是妇女解放的重要举措。1.2.3.第二章 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P45】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非常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了优生、胎教和儿童公育的理念。
二.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P4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被誉为“人类的导师”。他的学前教育观点主要体现在《政治学》和《理论学》等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的观点。
三.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观点【P46】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欧洲杰出的教育家,他的著作《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被看作是系统教育理论产生的标志。他为父母们编写了系统的学前家庭教育指南《母育学校》,这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并为幼儿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世界图解》。
四.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P47】
卢梭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让儿童“归于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儿童的天性,教育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他根据儿童发展的特点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0-2岁)、儿童期(2-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0岁)。
五.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思想【P48】
被誉为“幼儿园之父”的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与1837年在德国的勃兰根堡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性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将“自我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
六.▲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P50】
蒙台梭利是20世纪杰出的教育家,她在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蒙台梭利教学法:1.她将环境视为教育的三大要素之一,认为“我们教育体系的最根本特征是对环境的强调”,要求教师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2.她的学前教育的内容包括感官教育、读写算的练习和实际生活的练习。3-6岁的儿童已经具备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读写算教育以感官教育为基础,在感官教育的过程中进行。3。教育者应当利用幼儿的学习能力,为儿童准备适当的教材和教具,提供正确的学习途径。4.实际生活练习:日常生活技能,园艺活动,手工作业,体操,节奏动作。5.幼儿学习的根本原则是自由原则。总之,蒙台梭利教学法对于培养幼儿的纪律、责任心及读写算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有显著效果,但不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性。
七.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积淀【P57】
1.胎教是立教之本。
2.倡导及早施教。
3.重视环境的熏化陶然。
4.重视德性的教育。
5.教育原则贯穿“蒙以养正”的教育理念。
八.现代典型的学前教育方案【P71】【本章全部看书】
1.瑞吉欧的方案教学
2.多彩光谱项目
3.陈鹤琴的“活教育”方案
陈鹤琴是“中国幼儿教育之父”
(一)“活教育”的理论来源
陈鹤琴教育思想主要来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他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做中学”等基本观点,以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影响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实验而提出的。
(二)“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活教育”思想的目标。
2.“活教育”的课程理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的概述。
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三)“活教育”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1.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尊重儿童主题的地位,培养他们操作的能力。
3.重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第三章 学前教育制度
一.学前教育制度【P84】:学前教育制度是是国家关于教育目的、任务、方针和实施方法的总和,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制约。
二.学前教育的特点【P85】: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灵活性。
三.中国托幼机构的类型与工作任务【P100】
1.托儿所:(1)发展小儿的基本动作,进行适当的体格锻炼,增强儿童的抵抗力,提高婴幼儿的健康水平,促进其身心正常发展。(2)发展小儿模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及认识周围环境事物,使小儿智力得到发展,并获得简单知识。(3)进行友爱、礼貌、诚实、勇敢等良好的品德教育。(4)培养小儿的饮食、睡眠、衣着、盥洗、与人交往等各个方面的文明卫生习惯及美学的观念。
2.幼儿园:(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4)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3.学前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体质;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注重发展幼儿的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注重培养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我国托幼机构担负着教养幼儿和支持家长的双重任务。
第四章 幼儿与教师
1.2.3.4.5.6.7.8.1.2.3.一.幼儿的特性【P104】 幼儿是自然人 幼儿是社会人 幼儿是完整的个体 幼儿是自主建构的个体 幼儿是处于发展初期的幼稚个体 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 幼儿以生活和游戏为主要活动 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 二.儿童观的演变历程【P107】 古代典型的儿童观为“小大人说”与“原罪说” “白板说”:认为儿童生来犹如一块白板,将儿童看做是无知无能的“人”,因此,儿童被当作罐装知识的容器,等待成人将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灌装到儿童的头脑中。近代儿童观:卢梭:以儿童为本位,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儿童是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①人性本善②主张要赋予儿童应有的地位,尊重儿童的天性。③儿童是具有天赋力量和发展潜能的个体,儿童有自己的权利、思想、情感和需要,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现代儿童观:三种价值本位的儿童观:①.国家本位儿童观②.家族本位儿童观③.个人本位儿童观
三.幼儿的基本权利【P111】 4.1.国际社会对幼儿权利的认识
2.幼儿的基本权利:幼儿的生存权;幼儿的健康权;幼儿的和谐发展权;幼儿的受教育权。
四.现代幼儿教师的多元化角色有哪些角色?【P114】
1.幼儿教师角色观历史演变:保姆;保育员;专职幼教工作者;多样化。
五.幼儿教师职业的特点有哪些?【P118】
六.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阶段和途径【P130】
第五章 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一.德智体美的定义【P146】
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二.“四育”的内容
智育内容:1.培养幼儿的观察智力2.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3.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
德育内容:1.公民意识教育2.公民能力的培养3.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体育内容:体育内容:1.生活护理于健康教育2.幼儿体育活动与游戏课程3.情感教学与体育活动治疗
美育内容:1.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和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爱好2.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感知和欣赏能力3.培养幼儿对艺术活动的想象力和初步的表现力
三.“四育”的特点
德育特点:1.幼儿德育的实质是道德的去自我中心化和社会道德的内化过程2.矛盾和冲突是促进幼儿道德发展的直接动力3.幼儿德育必须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匹配4.幼儿德育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
智育特点:1.问题性2.活动性和游戏性3.生活性
体育特点:1.集锻炼与教育为一体2.趣味性与规则性相统一
美育特点:1.情感的表现性2.清洁的虚构性3.表现手段的主体性4.主体的自由性5.目的的非功利性
第六章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及其基本原则
一.幼儿日常生活活动的特点
1.重复性与感情性的统一2.自在性与制度性的统一
二.幼儿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
1.日常生活活动是幼儿完整生活的部分
2.日常生活活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
三.幼儿园日常生活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1.拟定长期周期的日常生活活动计划2.创建有益于开展日常生活活动的空间环
境3.重视日常生活活动的随机教育4.重视家园合作
四.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
1.保教并重原则2.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3.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 4.三位一
体的原则5.环境与人原则
第七章 幼儿园教育的拓展与合作
一. 幼儿园家庭衔接中的问题
(一)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
1.周围环境的变化2.人际关系的变化3.生活习惯的变化
4活动方式的变化
(二)、幼儿入园常见的问题
1.分离焦虑2.不适应集体生活
(三)、入园不适应的原因
1.对陌生环境的恐惧2.生活作息规律的改变3.不良生活习惯
4.同伴间的冲突
(四)教师对待幼儿入园不适应问题的不当做法
1.隔离幼儿2.给予幼儿消极的情感体验3.言语恐吓4过分顺从幼儿
二、幼儿园于家庭衔接的策略
家庭方面:1.家长教养观念的转变2。交给幼儿适应的方法3.与伙伴交往兴趣与技能的培养4.做好入园的准备5.谁是关注幼儿的入园适应情况
幼儿园方面:1.家庭化环境建构2.教师和家长随时沟通,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3.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4.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二.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
(一)、生态环境的变化
1.儿童学习的变化2.物质环境发生和精神环境的较大差异
(二)、幼儿对生态环境突变的不适应
1.儿童对外部规则于人际交往关系的不适应2.儿童对学习的不适应
四、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策略
教师方面:幼儿教师:1教学活动时间相互靠拢2.儿童学习习惯与学习内容的相互衔接3.幼儿教师应把握好知识传授的适度问题4.重点加强培养儿童的生活能力
小学教师:1.设置“学习准备期”2.课程设置的容量与幼儿园相适应
家长方面:1.心理上的准备2.学习上的准备3.生活能力上的准备4.社会能力上的准备。
名词解释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学
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体系。包括组织机构或组织系统
儿童观: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认识
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是指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生活环节和每天都
要进行的日常活动。
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幼儿教师在个人的工作中,通过个人的努力
和团体合作,促使其教学品质和教育素养逐渐成熟的过程。
第四篇:学前教育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演进与发展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模式是公育公养。
农业社会的学前教育模式是家庭教育
工业社会的教育模式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开办了儿童活动学校,1840年命名为幼儿园,这是学前教育史上第一所以幼儿园命名的教育机构。他所创立的幼儿园教育体系使学前教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独立部门,标志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作用开始由看管转向教育,他也因此被誉为幼儿园教育之父。
世界上第一所教育机构具有慈善性质。
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应当是适宜于儿童的教育。
中央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重视学前教育,同时,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将学前教育单列一章。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和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理论
第二节 影响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
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人口、文化、家庭结构以及妇女的地位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经济与学前教育1教育先行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素质
3学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政治与学前教育 政府职责是影响和决定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和发展
质量的首要因素
第二章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国外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学前教育思想的萌芽
(一)柏拉图著作《理想国》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最早论述了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
(二)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的的观点
(三)昆体良更加重视教育与人的天性的关系,侧重从个人角度认识教育现象,关注课程和教法等具体问题,二.学前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夸美纽斯
《大教育论》被视为系统教育理论产生的标志
《母育学校》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
《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概述被誉为“儿童插图书的始祖”
(二)约翰·洛克
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并详细论述儿童体育问题的教育家,他提出了
“白板说”,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
(三)卢梭《爱弥儿》集中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理念
(四)福禄培尔
主要思想 :1.教育与儿童发展:(1)统一的原则
(2)教育顺应自然,坚持辩证的发展观
(3)创造性活动
(4)重视社会参与
2.儿童教育原则:(1)自我活动原则
(2)实物教学的原则
(3)游戏教学的原则
3.特色教育-----恩物的开发与应用
三.现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变革
(一)蒙台梭利原则1.尊重儿童天性发展的原则
2.直观教学原则
3.环境教育原则
4个别化教学原则
5.系统发展原则
(二)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基本观点:1.重视早期经验和亲子关系
2.幼儿教育应重视培养健全人格
3.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认知发展学派
1.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
不断重建的过程
2.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引导幼儿发展
第二节 中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学前教育理论体系代表人物陶行知提出生活课程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课程 张雪门提出“行为课程”
二.社会转型时代的中国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变化
1.学前教育观念质变与新型的个性教育观正在形成2.课程目标:从“预设”走向“生成”,从“重物”转向“重人”,从“重教师”转向“重儿童”
3.课程组织由“分科教学”走向“活动教学”
4.课程评价取向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
第三章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第五节 中国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1904年请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公布的学校教育制度。
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第四章幼儿与教师
第一节 幼儿
一.幼儿的特性
(一)幼儿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完整个体
(二)幼儿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
(三)幼儿是自主建构的学习个体
(四)幼儿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二.儿童观的演变历程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态度以及与儿童有关的一系列观念的总和,即对儿童是什么的回答,是一种认知认识,具有应然性和价值判断性。
(一)从观念的主体角度考察,儿童观的形态大致可归结为:社会法规形态的儿
童观、思想理论形态的儿童观、大众观念形态的儿童观。
(二)从时间跨度上看,儿童观可分为古代儿童观、近代儿童观、现代儿童观。
现代儿童观主要为:杜威的“儿童中心说”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颁布
反映了国家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方向和儿童应达到标准的合理期望。
(三)实施《指南》应遵循的原则: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四.幼儿的基本权利幼儿的生存权、健康权、受教育权。
第二节 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幼儿教师角色主要是指幼儿教师所具有的与其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
联系的被期望的行为
一.幼儿教师的多元化角色:
1、幼儿教师是幼儿生命的关怀者
2.幼儿教师是幼儿的游戏伙伴
3、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与引导者
4、幼儿教师是家长工作的合作者和协作者
5、教师是幼儿学习的研究者。
二.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1、幼儿教师工作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2、幼儿教师劳动的自主性与创新性
3、幼儿教师劳动的整体性
4、幼儿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和感染性“重要他人”
三.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
1、热爱、尊重和保护幼儿
2、热爱幼儿教育事业。
(二)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
1、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2、必备的教育学科知识
3、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
4、广泛的实践知识。
(三)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
1、观察与理解幼儿的能力
2、设计与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沟通与协调的能力
4、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5、环境创设与游戏组织实施能力
(四)幼儿教师的身心素质:身体健康,心理素质优秀
第三节 师幼关系 师幼互动指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
一.师幼互动的特征:
1、教育性
2、平等性
3、情感性
4、全面性与差异性。
二.构建积极
适宜的1、创设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
师幼互动:(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情感交流是促进师幼互动的重要因素)
2、师幼双方要善于关注对方、促进双向交流
3、适宜引导可以促进师幼双方有效的参与
4、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正确应对突发事件
第五章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第一节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
1.幼儿教育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2.全面发展:指幼儿的体、智、德、美等方面都应得到发展,不能偏废其中任
何一方面 和谐发展:通常指以幼儿的先天素质为基础,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因势利导,以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的整体协调发展
第二节 幼儿体育
一.幼儿体育的内容
1.科学护理幼儿的生活(1)为幼儿创建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
(2)合理安排幼儿的膳食
(3)保证幼儿充足的睡眠
(4)家长与幼儿教师应注意幼儿衣着的适宜性
2.幼儿体育游戏活动
3.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与安全教育
4.幼儿的健康教育与体育治疗法
第三节 幼儿智育
一.幼儿智育的特点:1.直观形象性
2.生活性与问题性相结合3.活动性和游戏性相结合二.幼儿智育的实施途径:1.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自主活动
2.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和游戏活动,发展幼儿智力
3.专门的智育活动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第四节 幼儿德育
一.幼儿德育的原则:1.正面引导与渗透相结合2.方向性与多元化相结合3.一致性与连续性相结合4.自我构建性原则
第五节 幼儿美育
一.幼儿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二.幼儿美育的内容:
1、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2、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
3、培养幼儿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七章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及基本原则
第一节 幼儿园保教活动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木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幼儿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
1、目地性与计划性
2、活动性与多样性。
*幼儿保教内容分为五大领域:健康领域P296
语言领域P297
社会领域P298
科学领域P298
艺术领域P299
第二节 幼儿园教学活动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样形式的教育过程。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有目地、有计划地组织与指导及幼儿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
1、基础性和生活性
2、游戏性和情景性
3、多样性和整合性。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1、创设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情境
2、设置开放性问题
3、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给予幼儿自主
探索、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鼓励幼儿主动亲近自然与社会。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反思:
1、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
2、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
3、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
教学档案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录像、文字记录、教育笔记
第四节 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
一.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特点:
1、重复性与情感性的统一
2、自在性与制度性的统一
3、整体性
二.幼儿园日常生活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1、合理组织日常生活活动的过渡环节
2、重视日常生活活动中的随机教育
3、将各领域教育融入到日常活动中
4、重视家园合作
*第五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1、保教并重原则P3322、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P3343、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P3364、三位一体原则
5、环境育人原则。
第八章幼儿园教育的拓展与合作
第一节 家园衔接与合作
一.家园衔接的策略:
1、家庭为幼儿做好入院准备工作
2、幼儿园应为幼儿做好入园引导与适应工作
二.家园合作的策略:(常用的合作方式)1.网络家园交流平台
2.家园多向互动沟通会
3.家长学校
4.母亲会所
三.幼小衔接的具体策略:P3721.家庭的作用
2.幼儿园的作用
3.小学的作用
4.社区
第五篇:学前教育学考试重点
学前教育学考试重点
一)
1、学前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有三种 1.教育环境大致分为哪些方面? 2.节日活动的功能?
3.相对其它教育形式,区域活动有三个明显特点? 4.学前教育课程编制包括什么?
5.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园课程应以什么为中心?
6.新纲要在对每一领域进行阐述时,分成“目标”、“内容与要求”和“________”三部分 2)
1.保教结合原则:
2.表现性目标:
3.家长接待日:
4.游戏法:
5.领域活动:
6.整合性原则:
7.学前教育课程: 3)
1.学前儿童去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是自愿的。()2.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保育的前提下进行的。()
3.众多课程的定义所指向的基本内涵是相似的,即教育的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4.影响课程的基本因素有三个,它们是:知识、成人、社会。()5.课程编制的基本逻辑是追求学问逻辑与教学逻辑的统一。()6.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相契合是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7.在所有课程模式中,领域课程比分科课程、主题课程等更加科学合理。()8.课程评价的目的是研究、完善和发展课程,以及管理教学。()9.家园合作共育,主要以学前教育机构为主,家长只需尽力配合。().10.世界学前教育先驱福禄培尔是幼儿园的创始人。()11.保教人员的有效协作与配合是提高班级保教质量的关键。()
12.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13.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可以采取相同的方式进行管理。()
14.小班幼儿对教师有很强的依恋感情,并向往得到教师的赞赏和认可。()在自主性的区域活动中,减少和消除不安全因素是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1.在学前教育阶段以传授系统知识为目标。()2.在幼儿园以教学为基本的活动形式。()
3.《幼儿园管理条例》是制定《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依据。()
4.《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的保教目标基本是按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等四个方面提出的。()
5.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6.教学活动评析是教学活动可有可无的环节。()7.各领域活动中的知识经验有较强的系统性。()
8.学前教育只是针对3-6岁的教育,0-3岁不属于学前教育范畴。()9.学前教育机构教育对儿童发展中起着奠定人生基础和发展主导作用。()10.自由活动就是在没有任何规则限制情况下的自由活动。()11.游戏都是虚假的,没有真实成分可言。()
12.学前亲子教育是指由0-
6、7岁儿童及亲属和教师共同参与的,由科学系统的教育内容编排的各种活动、游戏和教育培训。()
13.在自主性的区域活动中,减少和消除不安全因素是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14.设计区域活动不是设计一次次具体的活动,而是设计综合的主题活动方案。()
15.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习俗、人口等都会对学前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学前教育机构是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区的小环境。()
4)1.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2.在围绕主题活动创设区域活动时,应注意些什么?
3.简述儿童游戏的特点。
4.如何选择活动主题?
5.教学活动的功能有哪些?
6)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学前儿童入小学不适应的主要表现?试论述如何帮助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能得以顺利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