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课堂教学节奏美
浅谈课堂教学节奏美
金山镇小河埃小学 韦 娜
纵观众多的集审美趣味和教学效果于一体的课堂教学,其节奏美着力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缓急之美
教学过程的40分钟之内,不讲求教学艺术,教师平均使用力气,平均划分教学阶段,平均安排教学内容所需要时间,必然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学生对学习索然无趣,久而久之会造成学习的惰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课堂学习精力与注意力的分配分三个阶段:即起始阶段------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中间阶段-------学生依照定向学习目标,学习、创造,学习和积极性高,是知识与技能学习与形成阶段;结束阶段------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学习的惰性较明显,学习效率降低。对此,教师可根据课堂不同阶段学生注意力的分配,精心设计缓与急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对于难点较大、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要有“缓”的观念,可设计坡度性较强的问题和练习,循序渐进的实施教学目标。同时,教学气氛要舒缓、和谐,不能因教学的难度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急”即紧紧抓住学生课堂中的注意点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要集中精力、时间,迅速、合理、科学地推进教学目标。使教学节奏呈现出高度的张弛之美。
二、快慢之美
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是课堂艺术的关键环节。众多的课例表明:讲课速度过快,会导致学生“消化不良”,进而思维受阻。速度太慢容易使学生思维松弛,注意力分散,心存反感,昏昏欲睡。久而久之,会由厌恶教师而厌恶你所教的学科。因此,不少经验丰富的教师,确定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往往按教学内容确定快慢,以利于接受知识为前提:按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定快慢:当教学内容与教师情感产生共鸣,执教者情感奔放时,速度要快,学生的情绪也受到感染,激起心灵的波涛,当教学内容需要凝神思考,教师情感舒缓平静时,速度要慢,要给学生思考、咀嚼、消化的余地。做到速度舒缓而不浪费时间,节奏紧凑而不缓慢,呈现出错落有致的教学美。
三、动静之美
动静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节奏艺术中的重要内涵。一般情况下,动既包括教师的讲授、指导、演示等活动,又包括学生的表述、质疑讨论、操作等。就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言,动首先要做到功欲善教。善教:一是紧扣新授内容,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二是精讲,提炼教材中最本质、最关键的东西;三是充分利用时间,保证突出重点。静要力引巧练。具体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目的明确,静是动的准备和延续。练什么?怎么练?与下一环节的动如何衔接,要充分考虑周到;二是练的形式多样,使学生静中有所收获;三是练习分量适当,学生既有可吸收性,又能在练习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四是要检查认真,对所进行的练习要认真检查、订正,以增强练习效果。总之,教学过程中的动静节奏,要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互补、互依、互促,这样就会做到静即不死,动而不乱,动静有机结合,互相兼顾,呈现出较强的节奏美。
四、详略之美
对教学内容详略关系的精当处理,是构成教学节奏的又一重要方面,也是提高教学艺术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教材中储存的信息,既有学生已知的,也有学生未知的。教师应根据具体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突出重点,主攻难点,解决疑点,做到详与略的巧妙安排。该详之处重锤敲打,精雕细刻;该略之处或一语带过,或干脆“割爱”。这样有详有略,详干略枝。这里的详略的把握注意三点:一是关键、重点处着力。关键重点处的确定是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确定的。二是抓难点。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要通过讲解、练习、讨论等多种形式花较大精力引导学生探究、掌握,其余的启发学生自学,寻求答案。三是抓能力。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详尽地安排设计能力培养的序列系统性方案,操作性强。
五、含蓄之美
含蓄是教学节奏中艺术动律的一种特色美。他突出地体现了教师在创造教学美的过程中的审美态度、审美情趣。调查研究表明:含蓄是多数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很多情况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传授知识时对学生的点拨、诱导以及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都需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含蓄方式。通常情况下,含蓄方式的运用常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教学起始阶段,含蓄点题,引导学生对中心问题的关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课堂结束阶段含蓄作结,留有余地,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作延伸性的探究、思考;三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阶段,教师在吃力教材时故意不把谜底揭破,而是让学生分析、思维、判断、推理,以挖掘学生内在潜质;四是注意对课堂中有损总体目标实现的消极、逆反行为进行科学、含蓄的诱导,这样既保护学生的自尊,做到循循善诱,又有含蓄中带有警策之语,令学生醒悟,进而知途而返。运用含蓄的方式,要让学生精神上得到愉悦,知识上得到点拨,思想品德方面得到诱导,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学节奏作为教学艺术的动律,必须根据所教学科性质、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相应的教学节奏;根据教学时间进展来确定节奏;运用教学语言来调整教学节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来控制教学节奏;根据大脑分工特点来调整教学节奏。唯有此,教学节奏美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进而达到综合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此文获04年省师陶杯论文三等奖
第二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美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美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是指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控。本文从教学内容难易安排、教学方式的变换、教学情感的浓淡、教学与板书的结合等方面谈了对课堂节奏的调控,力争使课堂教学成为合乎教学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节奏美 内容安排 方式变换 情感浓淡 板书时机
前国奥队主教练杜伊科维奇曾创造了“八分钟训练法”,即每隔八分钟就更换一次训练内容,让队员一直感到新奇、刺激,从而提高训练效果。这其实是一种“训练节奏”控制法。教学也是如此。语文教学少推理判断,多情感领悟,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应体现出语文课堂教学节奏之美。
所谓节奏,就是客观事物(包括人的生命、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运动的重要属性,是一种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是指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情感等因素进行调节控制,使课堂教学成为合乎教学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的教学行为。
节奏调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的节奏是与学生的生理节奏相关联的。鉴于此,教学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学习节奏为着眼点,波浪式地推进教学。节奏调控也是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在节奏调控上狠下功夫。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课堂教学内容安排的节奏美
教学内容的安排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要区分教学内容的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课堂讲授速度的快慢得当。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求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次要问题则需简洁明快,轻轻掠过。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心理感受处于一种舒缓与紧张交替的状态,既避免因长时间的面对疑难而过分紧张、造成疲劳,又不因内容过易、情绪松弛而分散注意力。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节奏之美,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如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首先要明确本课的重难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要把握景的特点,景和情的关系。明确了重难点后,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上课伊始,在词语和朗读检查之后先简洁提问:这首词写了哪些内容?让学生对词作有宏观的了解。然后要求学生仔细默读诗文,捕捉意象,从作者描写的秋景中,挑一处你觉得最生动、最喜欢、感受最深的讲析?o大家听。我做了学法指导,先筛选意象,再找到描写该意象特点的词语,进行“意象―意境―情感”的分析,最后作简单的总结。学生全神贯注,凝思深虑,课堂气氛也为之肃穆。然后,我组织交流,学生无不跃跃欲试,期望一显身手。交流中,我相机点拨,学生自由补充,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活泼生动。接着,我又提问:你认为作者对峥嵘岁月的描写哪些写得最生动呢?学生便又趣味盎然地进入了一个新的重难点……这样难易、轻重交叉推进,学生便主动地深读了全词。可见,只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精心布局,形成轻重交替的节奏,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情趣。
二、课堂教学方式变换的节奏美
一堂语文课,从教师方面讲,有讲述、讲解、板书、分析、提问、朗读等;从学生方面讲,有听讲、思考、提问、讨论、回答、朗读、作业等。在教学设计上必须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以使课堂教学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
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听、说、读、写、思,要注意让学生的口、手和脑并用,使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态势张弛有间,动静结合,节奏分明,把静态的知识化作清冽的甘泉,浸润到学生的心灵中。要注意课堂动静快慢疏密搭配。既要有内容难易的调控,又要求课堂时间恰当的调控。要讲练结合,精讲精练,以练为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教学中可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小故事等,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知识,寓教于乐。
三、课堂教学情感浓淡的节奏美
语文教学是情感的教学。教师在传递课文情感的同时,又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生命之火去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火。课堂教学中教师情绪多样,但一般有两种,即浓与淡。浓,指教师的感情强烈、激动,声音高亢,语言表述节奏较快;淡,指教师的感情比较平静、温和,声音沉稳,语言表述节奏较慢。一堂课,教师的感情既不能慷慨激昂到底,也不能一直慢条斯理。教师的情感必须有所变化,情随境迁,情以文异,情因人发,该浓则浓,该淡则淡,浓淡交替,课堂教学才有波澜。这样,才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感情共鸣,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比如在讲授李白的《蜀道难》时,在知人论世这一环节的教学时可简单一点,淡一点;在分析作者的情感脉络,尤其是愤激、狂放的情感时,要浓墨重彩,形神具备,带领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的波澜,进而把握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
四、课堂教学板书适时的节奏美
教学板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师的书面语言。简洁、清晰的板书可从视觉上刺激学生,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由听变写,或边听边看边写等。这样,教师就达到了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的目的。当然,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既不能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又不能先抄好板书而后讲内容。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适时穿插,让板书成为教学重难点的强化,让讲授和板书相得益彰,从而形成舒缓有度、错落有致的节奏美。
当然,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节奏时要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要重视根据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改变,要在其节奏的设计上注重?o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只有教的节奏与学的节奏合拍,师生才能共同弹奏出和谐的乐章来。
作者单位:湖北钟祥市第三中学。
第三篇:课堂教学节奏艺术
课堂教学节奏艺术
一、节奏及节奏的意义
我们到教室里去观摩别的老师上课,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上课的老师和学生,有时在轻松地对答着,或在紧张地讲述和记录,教师有时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有拙拙逼人之势,有时又任凭学生自由发问,没有一点拘束之感;教师有时讲课如机关枪,学生听不清、记不下,有时又讲得慢条斯理,令学生昏昏欲睡。这些,都可以说是课堂教学节奏的表现。
节奏,原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又拿来比喻为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进程。教学节奏是指课堂教学进程的快慢、缓急、强弱、张弛等等。掌握好教学节奏,对提高教学效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节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起伏感和富于动态变化,因此课堂教学的节奏是指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时,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变化讲授的方式和速度,使整堂课处于有规律的动态变化之中。课堂教学中的节奏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主次的组织、传授时顺序的先后和教学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慢等方面(组织得好便使课具有较强的节奏感,组织得差便杂乱无章,形不成节奏),主要由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以及课的不同形式结构灵活地加以掌握。
教师讲课要注意节奏,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本身是有着一定的节奏感的——除一般内容外,既有重点内容,又有难点内容(有些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讲解时不应平均使用力量,对一般内容只要作简单介绍,而对重点、难点内容则应加以强调,这样就很自然地形成了节奏。
2、从教学过程方面看:一堂课至少包括这样三个阶段——导入、讲解基本教学内容和收尾,其中讲解基本教学内容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又可采用教师系统讲述或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后加以回答等不同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显然,整堂课是不可能自始至终持续保持在某种稳定状态之中的。
3、从学生听课心理方面看:学生不可能一堂课自始至终高度紧张地听教师的讲解的,如果没有适当的放松,听不了半堂课便会产生疲倦的感觉;而如果富有变化,产生一种节奏感,那么学生即使专注在教学内容上较长的时间也不觉得吃力的。因此,教师讲课时一定要十分注意有节奏,使要传授给学生的教学内容毫不费力地印刻在学生的脑子里,一堂课从导入、讲解到收尾环环相扣,富有吸引入的“动感”,使学生不知不觉地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意图关注在教学内容上面;一堂课紧张与松弛多次交替出现,使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灶”不断转移和变换,持续保持最佳思维态势,能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二、课堂教学节奏的基本要求
1、要能体现明确的教学意图
教师要根据本堂课的教学意图来确定节奏——本堂课要传授哪些知识?解决哪些问题?其中哪些知识和问题是着重要传授和解决的?在此基础上决定讲课时的主次轻重,这样形成的节奏有利于教学意图的顺利贯彻。
2、要能体现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来安排好讲课节奏——这堂课有哪几个主要环节,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讲课时怎样做到“张”和“弛”交替出现,声调高低起伏变化,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便会变得异常清晰而流畅。
3、要做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相结合
教学内容是安排课堂教学活动节奏的内在因素,教师一定要对其内在逻辑联系有个明晰的了解;而教学形式则是安排课堂教学节奏的外在因素,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加以选择,在此基础上达到的结合才是最完美的结合——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的讲课节奏,对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三、课堂节奏调控的原则
讲课要保持适当的节奏。所谓“适当”指的是这种节奏要适合一般学生的听课心理,该紧张时紧张,该舒缓时舒缓,紧张和舒缓交替出现,既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让他们接受起来毫不费力,又不至于因精神持续高度紧张而引起过分疲劳,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随时调节课堂节奏。要使一堂课具有鲜明,恰当,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思考的节奏,必须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教师讲解主要内容、传授重要信息时应紧凑些和紧张些,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而引用材料对主要内容、重要信息进行讲解时语气可舒缓些,以有利于学生体会和吸收。
1、快与慢有变换
快节奏就是要学生养成快看、快说、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
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实施快节奏的前提。如:预先在各种型号的大小黑板或投影上书写好课题、例题、习题,可以节约板书时间;课中的严格要求是施行快节奏的保证。基本训练的内容应使学生脱口而出;专项训练可采用只列式不计算等手段;课后的作业时限是施行快节奏的关键,如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注上完成时间。
慢节奏就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处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教学应经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加工过程,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剖析表达概念的语句。充分暴露结论的发现过程。对于法则、性质、定律、规律等,应使学生真正弄清来龙去脉。充分暴露公式的推导过程。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不同途径来推导公式。充分暴露思路的选择过程。在应用题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想,经历思路的剖析、矫正、定型等过程。
2、动与静有交替
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争辩等;所谓“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等。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动态,以至于学生兴奋过度,造成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或自始至终静寂,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抑制学生的思维,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符合教学美学的教学节奏,应是动与静的交替与有机结合。
3、张与弛有错落
“张”,就是紧张、急促;“弛”,就是轻松、舒缓。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张”,会造成学生紧张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弛”,学生会精神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运用课堂比赛、课堂辩论和教师紧张、急促的语言等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也要运用游戏、故事、活动和幽默的语言等,使学生心理轻松,愉快。通过张与弛的互相错落,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韵味美。
4、疏与密有间隔 “疏”就是间隔大,频率小;“密”,就是间隔小,频率大。课堂教学要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流的快慢使课堂节奏疏密有间隔变化。课堂教学既要“密”,如基础训练速度快,密度高,使学生达到娴熟,脱口而出的程度;也要有“疏”,如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学速度要慢,要给学生深思熟虑的时间。这样,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化,使学生精神振奋,提高教学效果。
5、起与伏有波澜
“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灵通的高潮状态;“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平稳,兴奋稍微退落的状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一起一伏的节奏,将学生带入起伏跌宕、波澜变化的教学艺术情景中去,使学生享受教育艺术的美。
四、课堂教学艺术节奏的主要表现
1、快慢得宜
这里所谓“快”和“慢”,是就教学过程的速度而言的,教学速度的快、慢安排,既包括对教学内容各个部份,教学活动各步骤的时间分配比率,更强调对教学过程中时间消耗速率的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有重点与非重点,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这就要求教师将内容安排得错落有致,时间和分配大体要适当。重点要突出,可反复地讲;难点要分散,则缓慢地讲;一般内容要交代,可简明地讲;新课引入宜快,时间不能拖得太长;需要学生记笔记的地方,则应适当放慢速度;学生易懂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学生难的问题则要重锤敲打;两个小步骤之间的过渡可以快些,而两个大步骤之间的过渡就需慢些,怎样才算教学艺术节奏快慢得宜呢?(1)使用快节奏时,学生的思路能跟上讲课的进度,不致使中差生出现掉队现象;
(2)使用慢节奏时,仍能保证学生适度紧张的学习活动,不致使他们觉得无事可做,注意力涣散;
(3)课堂教学中快、慢节奏交替出现“柔性”转唤,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2、动静相生
这里所谓“动”和“静”是就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老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搭配起来,使教学活动在运动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高明的导演,总是在闹场之后又会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优秀教师的教学也很重视动静的合理搭配与巧妙转换。如在学生答问、讨论之后,教师作一总结,写板书,学生做笔记,课堂气氛由闹转为静,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讨论问题的理解,把讨论问题条理化,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达到动静相成,动静相生的好效果。此外,在小学低年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时可以加些课中操、唱歌、游戏、休息等活动,来调节学生大脑,减少疲劳,使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
3、疏密相间
这里所谓“疏”和“密”是就教学活动信息的密度而言的。人的认知心理的基础是有效记忆。一节课,学生接受信息的量度,最终还是看他可以记忆贮存多少新的知识。按照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人的短时记忆均值为 7± 2个组块(chunk)。但组块又是因人而异的相对单位。比如,初识汉字的儿童,一个汉字可能就构成一个组块,那么一节课学习5~9个汉字就是适宜的密度。而当他们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后,词就可能成为他们的记忆组快。那么一节课学习5~9个词就变成适宜的密度了。“疏可走马,密不通风”,是清代书法家兼篆刻家邓石如的立论,原指金石里的笔画排列,美术家也常用于画面的处理。所以中国画是很讲究疏与密的节奏变化的。有所谓“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之说。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好地接受教学信息,教师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也应注意疏密相间。因为构成教学节奏的疏和密,将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间隔大、频率小、速度慢),给人以徐缓、轻松的感觉;密(间隔小、频率大、速度快),给人以急促、紧张的感觉。疏密相间,则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密而不疏,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
4、起伏有致 这里所谓“起”和“伏”,是就教学过程的态势而言的。潮有涨落,山有峰谷,事物运动的过程往往呈现波浪式状态。教学过程也是贵在曲折起伏、跌宕有致,才能富于变化、引人入胜。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平铺直叙,那就乏味了。前苏联的调查研究表明:45分钟的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学生处于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之前的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地趋于衰退。这为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耶克斯——多德森定律(The Yarks—Dodson Low)又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较长时间处于较高激动水平,对他们学习较困难的内容有干扰。这又提醒我们设计教学起伏要注意时间阈限。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在教学的黄金时间里出现高潮,在高潮之前要有几个小浪头作铺垫。如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执教《捕蛇者说》,“高潮”与揭示课文的立意是一致的,论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为了达到“高潮”,前面又设计了几个“浪头”,作为“蓄势”:第一个“浪头”是揭示蛇之“异”,“黑质而白章”是色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是毒异,“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是用途之异。第二个“浪头”是捕蛇之利与害,利在可以“当其租入”,害在被蛇咬死者多。第三个“浪头”是“赋敛比蛇还毒”。
5、抑扬顿挫
这里所谓“抑”和“扬”,是就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而言的。是指教学语言中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变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可明显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正如古人所讲:“唱曲之妙全在顿挫,顿挫得款则其中神理自出。如喜悦之处,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一顿挫而悲恨出。”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还可引起学生心理的内摹仿,“当我们听到有节奏的声音运动时,不仅注意力集中于它,而且肢体的肌肉,以至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都会随之引起运动上的变化。人体运动机制的改变,又会引起精神上、情绪上的变化。”如讲《一月的哀思》,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着载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要用慢速降调,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的一生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激愤之情。学生也会随着教师语速语调的变化,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教师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要有适当的调控,不致过强过弱、过频过缓。做到流畅连贯、富有动感,宛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地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则是打破这种单调的催眠刺激、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6、整体和谐
课堂教学艺术探讨无止境,例如教学启发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板书艺术、教学提问艺术、教学幽默艺术等等,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我想,只要我们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每一位教师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而成为专家。
课堂教学“起承转合”的每一细节,都应缜密思考、精心设计,才能真正把一堂课“雕塑”成精美的“艺术品”。课堂教学的艺术节奏也必须综合考虑,巧妙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有序,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课堂教学的节奏要有一定的章法,如一首乐曲,不可乱弹。应像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所说:“曲之徐疾,亦有一定之节,始唱少缓,后唱少促,此章法之徐疾也;闻事宜缓,急事宜促,此时势之徐疾也;摹情说景宜缓,辩驳趋走宜促,此情理之徐疾也。”课堂教学的节奏还应存在于每一课时自始至终的渐变之中,符合一种有生气的变化规律,正像音乐里的“渐强”、“渐弱”一样,通过规律性变化,体现出一种流动美,使整个课堂教学节奏分明、充满活力。教学艺术节奏的整体和谐程度,体现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水平。教师在讲台上,犹如乐队指挥,要用心调动每一种乐器,演奏出节奏和谐、旋律优美的乐曲。具有整体和谐的教学艺术节奏的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美妙的艺术享受,在身心愉悦中接受深刻的教育。
五、掌握课堂教学节奏的艺术
1、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来掌握节奏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节奏的快慢强弱轻重缓急,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学生的学习规律涉及的问题很多,这里只从两方面来看。
从学生认识问题、学习知识的顺序来看。大概都经过“感知——理解——运用”这一过程。把这一过程放到课堂上,感知阶段的节奏就应该舒缓一些,而理解阶段就应急速一些,到运用阶段,应舒缓一些。这就形成了节奏的一条曲线,假如一节课只经过一个过程,节奏的处理比较简单。假如一节课经过两个这样的过程,或者几节课连起来经过好几个这样的认知过程,那就形成了波浪形的教学节奏。
从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变化来看,根据试验和经验,在45分钟的一节课里,分为五个小段,一般有这样的变化规律:
(1)开头5分钟。注意力分散。因为上一节是别的课,又经过课间休息,一下子转不过弯来。
(2)第6一15分钟。注意力比较集中。
(3)第16一20分钟。疲劳,注意力较分散。
(4)第21一40分钟。注意力集中。
(5)最后5分钟。疲劳,又等着下课,注意力分散。
根据以上变化规律,教学的节奏,在开头5分钟可以松弛一些,慢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第二阶段就要充分利用,加强紧张度,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第三段是疲劳区,可再把节奏放松,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轻松地渡过;第四段是一节课里的黄金时刻,学生的注意力有可能高度集中,教学节奏应该加强、加紧、加快;最后五分钟,节奏自然放慢,让一节课愉快地结束。
2、根据课堂教学结构来掌握节奏
课堂教学结构,向来有个自然形成的模式。过去的说法是:“复习旧课、引入新课——学习新课——巩固新课、课后小结——布置思考题”。现在人们又总结了许多模式,其中比较简单的是把它归结为“发问——解疑——练习”,根据这样的结构,教学节奏可以相应地设计为:“缓——急——缓”,发问阶段,要诱导学生思考,作发散性思维,节奏就要舒缓,让学生的脑子多转几个圈,想出问题来。假如这时节奏过于紧张,老师不断地提出新要求,反而干扰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解疑阶段,是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在这个阶段解决,教学目的的达到也要靠这个阶段的努力,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学节奏,从总的来说,应该是急的、张的、强的、快的。当然,从细节来说,在这一段里也应加插些缓慢的、轻松的因素,使教学节奏强中有弱、急中有缓。最后的练习阶段,总的来说可以舒缓下来,让学生自己消化知识,动手做练习。
以上是从一节课的结构来说的。假如是一个单元(一章)的课,它的结构也可以是“发问——解疑——练习”,或者是好几个这样的过程的反复。这样从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来看,它的每一个课时(节)就不一定刚好是完成一个过程。即不一定刚好是“发问——解疑——练习”。也就是说,每个课时的教学节奏就不一定是“缓——急——缓”。有的课时,可能在急节奏、紧张的节奏中嘎然而止;有的课时,可能一直处于和缓之中,当然也可能一直处于紧张之中。
3、设计课眼,激起高潮
每个课,除了总体上要处理得波澜起伏之外,最好还能设计个课眼,激起高潮。诗歌创作讲究“诗眼”,散文创作讲究“文眼”。“诗眼”是最能表达诗的意境的一个词,“文眼”是能统帅全文思想感情的一句活。课,也有“课眼”,“课眼”在何处?这主要从教学内容上来定,要在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处设计课眼。比如,能举一反三的,把它解透,其他就迎刃而解的问题,都可以设为课眼。课眼之处,要设法激起个教学节奏上的高潮。课的高潮,应该是学生精神最亢奋、情绪最高涨、脑子最灵活之时,是学生学习最入神,学习效率最高之处。激起高潮的方法,可以为解决某个问题讲一段精彩动人的话,可以为解决某个难点而作一次演示或一次实验。有时,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举个生动的例子,既令学生发笑,又令学生豁然醒悟,这也是激起高潮的好方法。
一节课以有一个高潮为好,当然“高潮迭起”也未曾不可。不过,切忌高涨不断。全是高涨,就等于没有高潮。
4、注意学生反应,随时调整节奏
教学节奏的设计,只表达了执教者的良好愿望,能否按设计实施,还要靠执教者努力。执教者在具体施教时,一方面要按计划掌握节奏,另一方面还要时刻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随时作节奏上的调整,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这包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就要考虑是教学内容太浅,太浅,就得加快节奏,转入学习新的内容;是否教学内容太深,学生素性不听,是的话就要放慢节奏,力求把难点讲解明白。如果发现学生学习兴致很高,精神奕奕,即使在一节课的“疲劳区”,也可以不改变节奏,一直维持强节奏,帮助学生避开“疲劳区”。但在快节奏地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时,如果学生显得疲惫,就要想办法提起学生的精神,不妨放慢节奏,说个笑话,调节一下。现在有些学校搞大小课配搭,即一天之内排一点半小时一节的小课,和大课(45分钟)穿插,这也是一种节奏的调整。有时候,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也迫使教师要调节教学节奏。如天气酷热,学生心情烦躁,无法安定下来学习,教学节奏只好放慢一些。有一位语文老师上课,当天气骤然乌云密布、电光闪闪、大雨倾盆、课室里靠电灯照明才能看得见书本时,并没有放慢节奏,而是叫学生马上拿起笔来,描写当时天气骤变的情景。学生兴致勃勃,涮涮地写个不停。虽然教学节奏加快了,写作的效果仍然很好。
5、节奏的掌握因人、因课而异
节奏的快慢、张弛、轻重。缓急。强弱,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也不能要求人人一律、课课相同。不同的教师,掌握节奏各有特色,有的人上起课来,知识如淙淙流水,缓缓渗入学生的心田;有的人上课如重捶敲响鼓,声声敲在学生的脑海里。人的性格、习惯不同,处理节奏也就有不同的特点、风格,不能强求一律。学生的学习习惯、气氛,对节奏的掌握也有影响。有的班学生适应于较缓慢的节奏,有的班学生却喜欢快节奏。当然,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看,他们还是爱好快节奏、强节奏,而不习惯于老师的慢吞吞。作为教师应该尽量适应他们的特点和要求。
不同的课型和不同内容的课,其节奏也是变化不一的。我们常说的课型,如起始课、阅读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等,有的侧重于慢节奏,有的则重于快节奏。课的内容不同,节奏的处理也有所不同。知识传授性的课,如历史课、地理课,多采用慢节奏;感情浓烈的课,如语文科的诗歌教学、抒情散文教学、政论文教学等,随着课文的感情变化,节奏也常常比较快而急。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一节课45分钟,“分分秒秒急煞人”。作为教师,要利用好这分分秒秒,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要掌握好教学节奏,让学生在每个45分钟内,无论处于何种情况下都能学有所得。无论上什么课,什么时候上课,都让学生绷紧脑筋,紧张学习,毫无轻松之时,固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相反,无论什么时候上课,都是轻松愉快,像游戏似的,毫无紧迫感,没有一点压力,也不一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第四篇: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节奏的思考也在不断加深。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劣。如果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得益彰,教学的节奏调控得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共鸣,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非常高。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事实上存在着一些不和谐、低效率的现象。
如: 现象一:头重脚轻。生怕学生不明白,课堂引入内容繁多,不能很快切入主题,一直在引路上兜圈子,费了很多力气,花了很多时间,等到去讲重点内容时,时间已经来不及。
现象二:头轻脚重。一心想在重点内容上多花一点时间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为学生一定能理解,没有由浅入深,直奔难于理解的内容,接着反复在难点上讲解,殊不知学生第一步就没有跨过,对后面内容的学习也就一头雾水了。
现象三:扎乱无章。对教材分析不够,分不清哪些是重点内容,哪些是难点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课堂教学一片混乱,把学生搞得不明不白,不知所措。
现象四:宣宾夺主。总想多讲些内容,不顾学生理解了没有,接受了没有,抱着传统教法不放,课堂上搞一言堂,满堂灌,自问自答,整堂课老师是主体,学生犹如摆设。
怎样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呢?
首先需要把握教材,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参,承上启下地熟知教材内容,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师本人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一定要了如指掌。
其次,把握学生,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利用新课程教学理念,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要十分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运用恰当的鼓励性语言评价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要把握教法,教学方法是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的根本,教学节奏完全是由教学方法来主宰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研究教材,又要研究学生,还要研究自己,进而决定一节课采用哪种教法,哪个为主,哪个为辅。
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创新性,往往可以加大了解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最后把握时间,要跟据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的时间进行分配,要遵循“主多次少”的原则,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多花时间,次要内容少花时间。最好在讲课堂前,在头脑中先给自己上上课,划划时间,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应对课堂中的突变。
第五篇:浅谈课堂教学的节奏
浅谈课堂教学的节奏
(213212)江苏省金坛市河头中学 李 伶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必然有着自己的运动规律和节奏,师生之间知识的授受、思想的交流、感情的传递,始终在不断地进行着。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艺术的动态过程,其节奏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的变化上。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一堂好课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它具有起、承、转、合的韵味。”确实,课堂教学的张驰、开合、动静、详略、浓淡、断续、虚实等多种对比、转化、协调,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并由此转化为学生的心理节奏,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张驰有度
张与驰是就课堂教学的速率变化而言的。一堂课,应力求有张有弛,张驰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既张驰相间又环环扣合的生动整体。难怪古人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军事思想。而课堂教学中的“张”则指紧张、急促、强烈;“弛”乃轻松、舒放、从容也。教师要善于以一张一弛的节奏把学生带入起伏跌宕的教学艺术情境中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探求知识。
现以朱自清《春》一文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教学节奏的张驰。课起始学生还沉浸在课间的欢愉中,情绪不稳定,注意力难集中,此时教学节奏不宜太快。《春》开头突出盼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随着我富有激情导言,学生逐渐进入“角色”。学生大脑中的“兴奋点”已被激活,教学节奏自然要由缓变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郎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在这幅春景图中,宏观勾勒出春天的轮廓。此时我抓住时机,突出“起来了”这一关键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其含义,帮助学生认识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
这样教师、学生、作者,犹如同乘一舟,探幽揽胜。教学中我感到大密度讲解、议论、练习之后,应安排适量的宽松情境,让学生的思维有憩息和舒疏,以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凡此课堂教学才会产生张驰有度的美感,学生的审美情绪也得到松紧适度的调节。
二、详略合理
详与略是针对教师教学重点的安排而言的。若使教学呈现一种艺术的节奏,教师就应对讲授的主要内容进行合理、巧妙地选择。仍以《春》的教学为例,我从题目出发,紧扣“春”,层层巧设悬念,并进行了变序教学的尝试,先创设特定情景,使学生感知“春景”的美好和对春天的向往。在理清全文脉络之后,我抓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及迎春的五幅“绘春”画面,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细细体会。采用朗读、想象、讨论、看录像等形式创设特定的情境,感受春的可爱和美好。全文以“春”为主线,详讲“绘春”,略讲“盼春”,最后返顾前文“赞春”,强调了春的“新”和“美”。这样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既突出了主线,又自然地形成了教学高潮。
由此,我感到教师不仅要学会对所教内容作繁简处理、详略配置,还要学会设计“课眼”,激起高潮。该详之处,或重锤敲打,或精雕细刻,务求学生牢记心底;而一般问题,或简略介绍,或干脆“割爱”。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活动才会给人以流畅明快、详略合理的美感。
三、动静交替
动和静是就课堂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动”指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活跃状态。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的提问、讨论、练习等;“静”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即学生凝神听讲、积极思考等。由此看来,“动”并不意味着“大强度、高密度”,而呈动中有静;“静”也决不是“昏昏欲睡、死水一潭”,而呈静中有动,“动”、“静”状态的间歇交替出现,对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词《渔歌子》时,我就曾这样尝试:上课开始,先让学生试着释题,从题目的含义揣摩词的内容,接着让学生质疑,扫清难理解的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意。至此学生还不一定领略到词的意境,如何让学生想象意境?首先提问题:词人张志和抓住了哪些事物描绘了春江图景?(青山、白鹭、桃花、绿水)又怎样勾画出一老翁的垂钓图?学生弄清此两题后,便打开收录机,教室里响起了《渔歌子》的乐章,学生闭目遐想,想象意境。最后让学生叙述想象到的画面。整个课堂既有静静的听讲,也有热烈的发言,既有富有诗意的想象,也有入情入境的吟诵。
四、浓淡相宜
浓与淡是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声神行态和情感色彩而言的。所谓“声”,即要求教师教学时语气语调要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体现出轻重分明、缓急有度的节奏。所谓“神”,即教师在讲台上、教室里,行态中富有变化,或豪放洒脱、或恬静稳重、或幽默风趣。在教学《金黄的大斗笠》一文时,为追求达到“课尽趣尚浓”的境界,我结合板书作了如下结语:“这篇课文,作者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风雨图,向我们展现了三个风雨镜头,即风小、雨稀;风疾,雨急;风雨交加。作者把姐弟俩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融入这美妙的图画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片温馨的春天的赞美。”学生随着教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起吟诵。课虽然结尾了,但情却未尽,意犹未已。给学生留下了继续学习的空间,总之“声”与“神”要求教师在课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恰到好处,犹如绘画中的色彩一样浓淡相宜、相得益彰。
总之,一堂课要张弛有度、详略合理、动静交替、浓淡相宜,不能在一个平面上进行。要讲求节奏运动,四十五分钟之内要环环相扣,步步到位。开端精彩激越,发展舒缓流畅,高潮迅疾猛烈,结尾别致紧凑。课堂教学节奏只要以实际教学需要为依据,动静富有变化,张驰错落起伏,与学生的心理形成“和谐共振”,就能“演奏”出课堂教学的精彩动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