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家庭教育教案《培养孩子的交往技能》
第四章 培养孩子的交往技能
邢台市育才小学 殷 华
【教学目标】
1、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和提高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培养和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2、明确自身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影响,指导如何教给孩子审视矛盾处理矛盾的原则与技巧。
3、了解引起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灵活运用科学的方法调控孩子的情绪。
4、了解孩子在应对突发性事件上的缺陷,能与孩子平等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5、掌握教会孩子如何走进去集体生活的家教策略,灵活运用家教策略解决孩子不合群的问题。【教学重难点】
目标
2、目标
3、目标4 【教学准备】
一、学员准备:
1、《家庭教育手册》
2、积极配合教师思考,以备课堂上的交流。
3、准备好育子经验材料,进行分享
二、教师准备:
1、准备课堂上播放的多媒体文件。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
3、提前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在家情况。【教学提纲】
一、开场热身。(10分钟)
二、精讲点拨。(60——80分钟)
三、疑难解答。(30——40分钟)
【教学流程】 【开场热身】
喜悦分享:各位家长,大家好,感谢您为了孩子走进课堂,专心学习,认真笔记,积极思考。在经过前面育子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后,相信您也有了很多收获,也积累了不少育子经验,现在就请您把自己的家教秘诀和大家分享!(家长介绍经验后,教师及各位学员应给予评价鼓励,)希望各位学员能在今天的学习中有所收获。【精讲点拨】
一、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怎么办
1、分析原因:
一个正在向独立、自我完善方向发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同别人保持一致,差异是极为正常的。但是有些孩子太爱与别人争执。爱打架的孩子有各种情况,有些孩子不会克制自己,有些孩子是因为缺乏社交技巧,也有些孩子是想用拳头树立自己在同伴中的权威,还有的仅仅是模仿别人。
2、自测解疑:
情况一:从小受到宠爱的孩子进入集体时,一旦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就会攻击对方。当别人躲避,就会心中不满,更易于攻击别人。
小提示:家长要了解他的需求和感受,可以用游戏和讲故事的办法使他们多了解别人的感受。例如森林中正在玩的小动物看到欺负人的大灰狼来了会怎么办?有时爸爸扮一下大灰狼,妈妈带着孩子躲起来,让大灰狼找不到朋友。当孩子知道欺负人,打架就会失去朋友,没有人来同自己玩,就会慢慢收敛爱打架的攻击行为。
情况一:父母采用暴力,经常体罚,会让孩子模仿而变本加厉。如果父母因为孩子被打一下而禁止孩子们在一起玩,甚至演变成大人之间的争吵就无法培养孩子合群互助的精神。
小提示:父母在处理孩子们打架时应当公平对待,克已互让彼此协调,成为孩子的榜样。说服孩子向被攻击的一方赔礼道歉,使孩子承认攻击是错误的。父
母的态度对孩子性格形成和会后人际关系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正确的处理和正确的态度是影响终生的。
3、点拨提示:
●正面指导。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在碰到争执时怎样做,比如可以对同伴讲讲道理。
●态度要冷静。孩子们发生争吵时,让他们做一次深呼吸,每个孩子心平气和地说明争吵的理由,不能骂人。
然后请他们提出解决的方法。
●退出争吵。有时解决争吵的方法是走开或让步。
●奖励。制定一个可行的目标,约定好奖励的办法。如果孩子和伙伴争吵的次数减少了,就允许他做一件他喜欢的事情。
●事先警告,如果仍然打架,就要受到处罚。
二、如何面对孩子间的“战争”。
1、引入个案:
从出世以后,孩子每一个转折性的进步都让做父母的狂喜,小不点儿一天天地长大,当孩子开始融入群体,也是父母头痛的开始,他闹脾气了,闯祸了,打架了,哭鼻子了,孩子与别的孩子之间的战事不断,让父母手足无措,因为那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事,不好插手,可闯下的祸偏偏又只能等着做父母的去补救。这时候,最难拿捏的是一个度的问题,因为孩子们都很敏感,任何稍微过火的处理方式,都可能给孩子将来的成长留下阴影。要妥善为孩子收拾战争残局,观念的树立和合理的方法至关重要。
案例
讲述人:星星妈妈
故事主角:女儿星星,6岁多,今年9月刚上学 心情:困惑
那天课间,星星刚开始玩沙包,旁边一个小男孩突然一下子把沙包夺走了,星星吓得怔在原地。放学回来,孩子告诉我,我心里一时像被猫抓一样难受,被
别的小孩明目张胆地欺负,星星却不懂得保护自己的权益!我颇有无能为力之感,因为不可能不理智地去打那个抢沙包的孩子,我妈也说得对,孩子太小,什么也不懂,只会用最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然而我担心她一味忍让,会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将来如何应付社会激烈的竞争?事实上之前我们一直教育孩子要懂得谦让,到了这个阶段,谦让却成了退让,孩子显然吃亏了。我想对孩子说,再有小朋友来抢你的玩具,你就强硬点,要懂得还击。可是如此又令我们的教育前后不一,孩子可能无所适从。
个案分析:
4-6岁是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多发阶段,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但未必是带有目的性的,因而不能称为“欺负”。孩子的逻辑很简单,他看到别人的玩具很漂亮,而自己没有,心里就会升起想要的欲望,最直接的,就是伸手拿,如果别人不给,他就可能会抢。稍大一些,孩子学会利用团体关系对某个孩子进行孤立;或者要挟别的孩子要听他的话,否则就打他;或者用嘲笑等方式进行言语伤害,攻击性行为带上了伤害他人的目的,则发展为“欺负”行为。
错误做法:
A、把责任推给老师,当着孩子的面数落老师的不是。
原因:孩子之间的争执本来就与老师无关,随便指责老师,无助于事件的解决,也有碍孩子认识真相,着重点应该是教孩子自己去面对挫折和鼓起勇气,责怪老师只会令孩子感到更加惧怕。
B、直接带孩子去与对方父母交涉。
原因:家长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话,而不是站在客观层面,碰到一起就很难理智处事。应该交由第三者如老师来管束。
战后修复:引导孩子要学会自我保护
第一,孩子受到欺负,长期不快乐的积累,会导致心灵脆弱、自卑和害怕与人打交道。因此一定要防微杜渐。孩子受到攻击,首先是安抚他,让他知道,受到攻击并不是他的过错,欺负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同时告诉他,妈妈会帮助他。
第二,激励他表达,说出受到攻击或欺负的经过和真相,对大一点的孩子,与他分析个中原因,如果别人不是有意的,则教孩子学会宽容。
第三,找老师谈,让老师知道孩子受到欺负,而采取行动去教育攻击他人的小朋友。并让孩子知道老师是可以提供援助的对象。
第四,帮他树立权利观念,让他知道属于他的东西不应该无条件让给别人。教他不要软弱,要学会保护自己。如果别的孩子再来抢他的东西,或者欺负他,则理直气壮地发出严重警告:如果敢欺负我,我可以告诉老师,或者会还击。
第五,平时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放手让孩子自己面对自己的事情,孩子在孩子园里朋友越多,他就会越开朗自信,受到欺负的机会越少。
第六,父母一定要控制怒火,体谅孩子的年幼无知,和老师一起分析情况,稳定情绪来和对方父母商讨合理的解决办法。吵闹只会伤害感情,于事无补。
2、点拨解疑
第一:能不干涉就不干涉,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每次孩子发生争执时,父母特别是母亲往往会第一时间介入其中。大人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他们会因为自己的孩子欺负别人而不好意思,也会因为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欺负而心痛。但是,这种做法未必可取。
对于孩子来说,磕磕碰碰很正常。有时只是一时的好胜心引起了小矛盾,也许没几分钟就会和好。孩子们的世界没有那么复杂,孩子们的游戏有着属于孩子的规律。让他们在冲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成长。所以,如果孩子发生冲突,一开始父母最好是静观其变,先不要干涉,或许在观察过程中你还会有所发现!
第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想当然处理。
在孩子打打闹闹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有的孩子相对内向,处境往往比较被动;有的孩子会讲道理,对冲突能起到缓和作用;而也有个别孩子从小深受家人溺爱,有一定攻击性。
有时,孩子间的冲突也会“升级”。这时大人就不得不干涉了。首先要了解情况,然后具体分析,再给孩子讲几句道理。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浅显的道
理他们也懂,而且简单说几句也不会影响原先愉快的游戏氛围。最不可取的是父母为了面子或“想当然”,不由分说拉来孩子或批评或打骂。这样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也会破坏大家的好心情。
第三:日常教育也很重要,父母的言行要注意。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有较大的影响力。有的家长平时不注意,在外“做一套”,在家“说一套”,当冲突发生时,碍于面子表现得相当得体,孩子听了也明理。但一回到家里,或会因为自己孩子表现不佳而“秋后算账”——什么“你傻呀”、“你笨呀”,或会因为看不惯别的孩子而“说三道四”——什么“霸道呀”、“野蛮呀”。如果父母前后言行不一致,就容易让孩子混淆是非,从而缺失正确的判断力。
爱孩子,就应该让其明事理,让他学会如何与别人交往。所以,无论是日常的正确导向教育,还是家长的榜样作用都很重要。
3、操作指导:
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后,作为家长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孩子化解矛盾,并让孩子不断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呢?请您接着看看下面提升孩子美德的冲突处理6步骤吧!步骤1:认同并接受孩子们对冲突的感受和不同的看法。
在孩子们的冲突中,常常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从每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说,他的感受和看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作为成人,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们表达自己感受和看法的权利。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协调两个孩子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而不是去做仲裁。
步骤2:协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且倾听对方的诉说,帮助孩子澄清和说明问题。
让孩子们重复事情发生的过程,说清楚自己的观点、感受,同时倾听对方。通过这个过程,帮护孩子们相互了解对方的观点和感受,体会对方的心情。比较小的孩子常常不能很好地交流,他们常常不能清楚地表达,也不太会倾听对方的诉说。这些都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孩子们考虑问题的时候,往往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我中心”。这个步骤可以引导孩子走出自我中心,思索别人的立场和感受。
步骤3:协助孩子们认清他们的责任。
让孩子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步骤4:让孩子们对如何解决冲突发表自己的建议。
当孩子们想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的时候,给他们提供一些线索和提示。孩子们通常会有自己的解决办法。也许我们会觉得这些办法不合适,但是让孩子们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建议,会让他们感到满足。所以,不要简单地否决孩子们的建议,而要把一方提出的建议告诉另一方,让他发表对这个提议的看法。如果孩子们的讨论陷入僵局,没有解决的头绪,成人不妨给一些提示,引导孩子们思考的方向。但这并不是说要孩子们照办。
步骤5:如果孩子们觉得别人提出的办法不合适,要给他们拒绝的权利。当然,他们可以接受自己觉得合适的建议。而当孩子们就解决冲突达成一致的协议时,要支持他们的决定。成人的角色之一,是要引导孩子们协调不同的意见,尽力达成协议。当孩子们各自提出建议、共同商讨解决办法的时候,成人要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的建议是否公平,别人是否能够接受。讨论每一个解决方法的时候,成人要表现出对每个孩子的感受的关注,让孩子们看到,必须用互利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步骤6:在适当的时机,帮助孩子们和好和恢复友谊。
孩子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修复他们之间的友谊关系。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对对方做错了什么,让他做一些让对方感觉好一点儿的事情,可以减轻他的内疚,并且对自己与对方的友谊保持信心。
如果一个孩子做出了补救的善意举动,成人要问一问另一个孩子是不是感觉好一点儿。这样,受伤害的孩子心中还能保持着对对方的良好印象,他们之间的友谊关系还能维持一个良好的状态。
三、如何引导孩子了解老师的工作和生活。
1、个案引入:
圆圆是一个6岁爱美的小姑娘,平时说话做事都透着一股机灵劲。但她在学校却是个文文静静的孩子,跟她在家里或出游的时候,大相径庭。有一次,妈妈去接圆圆放学,发现她的头发被扎的又精致又漂亮。圆圆平时很爱美,就想她心里肯定很喜欢今天的发型。在回家路上,妈妈笑着对圆圆说,“小圆今天真漂亮,明天妈妈也跟老师一样,帮圆圆扎这么好看的头发,好不好?”圆圆却皱着眉,瘪着嘴回:“不好,我不喜欢粉色的头绳。”听到这个回答,妈妈很惊讶:孩子会直接明了的告诉身为父母的你,但为什么在老师面前,就禁言说不出了呢?
尊师重道,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然的,“老师”在这般文化氛围的渲染下,它的地位不言而喻,是坚不可破的,比如圆圆的老师,在圆圆心中的地位。但,老师可以在孩子心中拥有高地位,却不能因此让孩子不敢与之交流。师生沟通,这个课题,并不比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来的容易,有时甚至更难!
2、问题解疑: 问题时间: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对某个任课老师有一些成见,可苦恼于不知怎样让孩子接受他“不喜欢”的老师。
困惑解疑:
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倾听。先不要发表意见,让孩子信任父母,然后深入了解孩子不喜欢老师的原因,找准原因后帮助孩子缓解这种“不喜欢”的情绪,与老师和孩子都进行良好的沟通。
家长关键就在于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成为他心目中真正的朋友,那么再讨论任何问题就容易得多了。家长朋友切忌一上来就用个人的价值观去评价孩子的思想和言行,而应该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这样才有机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了解到孩子的想法后,也不要盲目信从,要及时与老师联系,先听听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和想法。另外,还可以和孩子的同学、家长联系,听听他们对此老师的看法等。这么做不是不相信孩子,而是孩子的年龄导致他的思维可能会有一些偏见和不客观的事实,找到原因,才可以对症下药来解决问题。全面了解后,再做进一步的分析,找到解决办法。
措施一:深入了解“不喜欢”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对老师产生成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什么方面的成见?是对老师为人的厌恶?是对老师教学的厌恶?是对老师教学方式的反对?是对老师素质的鄙视?当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某些教师自身素质欠缺的原因,很多孩子对于某些任课老师存在抵触心理。于是,有的孩子就会仅凭一些个人的直观感觉对任课老师下结论。他们不喜欢某位老师的原因有时很简单,也许就是因为这位男老师“娘”!还有的认为老师很“偏心”,因为老师往往会对成绩优秀的孩子宽容许多,这可能就是孩子眼里的“偏心”。
不喜欢老师的原因具体我们可以分为两类来说。第一类,如果孩子认为这位老师存在人品或者形象等方面的问题,那么我们要和孩子达成一点共识,告诉孩子我们向这位老师学习的是具体这门课的专业知识,其他方面无须向他学习,完全可以向其他人品和形象好的老师或者前辈学习。第二类,如果孩子认为这位老师教课专业水平差而不喜欢他,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曾经有一个学生,特别不喜欢生物老师,认为他很不称职。后来,我让他把老师的讲课毛病挑出来,不要考虑其他衣着、方言等因素。他就用一个本子专门记录老师的授课毛病,每次和我见面都要“点评”一番。结果,他期末考试时,生物考了全班最高分。为什么呢?他自己也觉得很奇怪。其实,他自己变成了生物课督导,站的位置和角度比任课老师还要高。这样一来,不知不觉就学进去了,这也是“学习的角度”之妙用。
我们有必要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到底是哪方面原因导致他们不喜欢这位老师。这也有助于孩子自己调整对老师的认同感,深入分析原因,有的放矢。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以衣取人;我们是来听老师讲课的,只要老师的课讲得还说得过去,管其他方面干什么呢?更何况我们学习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老师,怎能“恨屋及乌”?这些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未成年人往往是情绪大于理性。
措施二:接受不完美的老师
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老师。有的老师教学和人品都没有问题,但就是比较严厉和苛刻,这样也容易不被孩子喜欢。我们知道,孩子进入社会,免不
了会遇到严厉的上司或老板,而教孩子们接受一位并不完美的老师、学会与一位苛求的老师相处的同时,我们也在教他们如何成功地与一位严苛的老板相处。
孩子放学回家后往往和家长谈起某老师怎么样,同学们如何评价某老师,说起某老师的一些缺点。这时家长除了耐心倾听,而应该从侧面讲一些自己所知道的这位老师的优点,帮助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威信。因为“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孩子信服老师才愿意服从他。
在了解不喜欢任课老师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家长要和老师、孩子分别来谈。和孩子沟通完后,家长要主动和老师沟通,以尊敬、虚心的态度,倾听老师的说法,包括批评孩子甚至批评自己的话。家长这样做,会促使老师自省。如果老师也存在问题,委婉地提出并真诚告诉他: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为了孩子进步。老师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往往会想办法改正。最后一定要记得感谢老师,毕竟要考虑对方的心理感受。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出了问题,千万不要回家就对孩子一顿批评,如果你批评孩子,他会对任课老师更加反感,因为他会认为他被骂都是任课老师告状导致的。要了解孩子在此门功课的表现,抓住孩子可以表扬的地方,然后这段时间要多和老师沟通,任课老师一般也会和家长很好配合,去挽救这个孩子对此门学科的兴趣。毕竟没有老师愿意看到一个学生是因为自己而丧失对此学科的兴趣。当着孩子的面,以引导疏通为主,尽量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将来,不是为了老师而学习,不能因为老师的原因而放弃对该课程的兴趣。
有了尊敬,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教师也是人,难免有缺点、有错误,最忌讳家长站在狭隘的立场,对老师评头论足,一旦家长对教师失敬,再教育孩子是很难的。在家里,一定要形成尊师重教之风,这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要。要尽量帮老师树立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尽管教师队伍中一定会有一些不能让学生和家长满意的教师,但帮孩子看到学校和老师积极正面的一面,对自己的孩子学习和心理成长会有很大的好处。
措施三:新换的老师要适应
有一位学生写信求助:我以前的英语老师很好也很喜欢我,我忘记不了他。
他使我喜欢上英语,但是一换新的老师,我的英语成绩一落直下,从以前的 90多分到现在的 60多分。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我就是不喜欢现在的老师,好希望还是以前的老师教我啊!
从小学到大学,换老师是很正常的事情。一般一学年会有变动,但有的学校也可能因为教师临时有突发情况而学期中间变动老师。尽管家长和学生都多少有些怨言,但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反而显得格外重要些。我们一起看看这位母亲是怎么做的。
“女儿刚上六年级时,对刚换的数学老师特别不适应,回家总和我唠叨:现在的数学老师远不如原来老师讲得好,普通话也不标准。还学着她老师说的不标准的普通话。我仔细地了解了孩子新来的数学老师,知道她是刚从外省市学校选拔上来的高级教师,教学成绩非常好,只是普通话里有一些地方口音。我还在网络上能查到新数学老师的一些荣誉资料。吃饭的时候,我当着女儿的面,故意和她爸爸说起数学老师获得的各种荣誉,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学生,讲课也非常出色。饭后让女儿一起看了网络上老师的成果。女儿没说什么,但从表情上已经感觉到孩子比较崇拜这位新的数学老师了。此后,从女儿嘴里再也听不到对数学老师反感的话了,相反,女儿说的都是数学老师多么多么好,因为她已经适应了数学老师的授课方式了。”
其实感情是需要培养的。在孩子新换了老师因不适应而不喜欢时,我们努力挖掘老师的优点,家长可以到学校做一些观察、调查,尽可能多地了解老师的闪光点,然后把老师的这些长处告诉孩子,去冲淡孩子对老师的不良印象。其次,我们还可以设法取得老师的帮助。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如果能设法让新来的老师给予孩子一些“偏爱”,比如批改作业详细一些,作业后面多一些批语,多给孩子一些表扬鼓励和个别辅导等,孩子很快就能改变对新老师的看法。
措施四:老师确实有问题怎么办
在小斌最后不得不转学的案例中,老师确实冤枉了孩子,但家长的做法也比较过激。当一个孩子抱怨说不喜欢某一位老师,或者说老师有多“可恶”的时候,他可能只是需要找到一个倾诉的对象,把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或不满发泄出来。
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一双倾听的耳朵,而不是说教、批评,也不是想找家长去帮助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更不需要像小斌父亲那样的家长去把事情搞得不堪收拾。当然,老师的品德或者教育方法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时,如果老师比较豁达、开明,家长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委婉地指出;如果老师不很豁达、开明,家长也可以考虑向学校领导反映。如果教师的专业素质真的很差,家长可以适当地与其他家长沟通,如果大家都比较认同,就可以考虑向学校反应是否更换老师,但是这些都不能让孩子知道,坚决杜绝孩子产生骄横跋扈的心态。不能让孩子感到,他不喜欢的老师是可以换掉的。
家长要充分理解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动机和目的是相同的。家长到学校来找老师,是为了孩子,老师叫您到学校来,指出孩子的问题,挑孩子的毛病也是为了孩子。不同的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已,各自发挥不同作用,但大目标是一致的。这是家校配合教育的大前提,要充分理解老师。理解到位了,就不会在家校配合上跟老师、学校闹别扭。即使老师和学校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要理解老师和学校的动机和目的都是为了“咱们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家长与学校、老师的和谐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培养孩子的前提。因此,老师确是存在问题时,父母首先要理智地解决问题,而不要让问题极端化,最后对老师一生造成伤害,对孩子也造成不好的影响。
总之,哪怕是对老师的有些做法不理解也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对老师横加指责,或是简单否定老师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家长可以和老师单独协商,也许是双方所处的位置不同,考虑问题的方式不同,经过沟通后才可能达到相互理解。如果不主动沟通,而是不负责任的胡乱评价、发牢骚,容易造成孩子对老师不正确的看法,影响孩子对老师的信任程度。如果学生不信任老师,老师的教育也不会走进学生心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教育的正常进行。家长无论对学校和老师有怎样的不理解,为了教育孩子,要用积极的态度宣传老师,树立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即使学生对老师有意见,家长在中间也应该正面引导,一旦老师在学生心中没了地位,老师的教育就会在孩子身上“失灵”,直接受损失的是学生。
3、行动实践:
孩子与人交往是必备的技能,交往技能涵盖方方面面,就节而言,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了解老师的生活和工作呢?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呢?
(1)引导孩子学会共情,从老师的角度思考。(2)引导孩子观察老师的工作,了解老师的辛苦。(3)引导孩子角色互换,理解老师的不易。(4)引导孩子学会与老师沟通,建立互信关系。(5)如有可能走进老师的家庭,了解老师的生活。
四、怎样解决嫉妒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障碍。
1、案例导入:
朋友的儿子毛毛在河滩里和小朋友玩堆沙游戏,那个小朋友手脚很利索,不一会儿,沙堆便高高耸立起来,沙堆上面还插上了一片树叶,说是城堡上的旗帜。毛毛的沙堆又矮又小,不知是累的还是别的原因,毛毛的小脸红扑扑的。朋友自然要夸毛毛的小伙伴几句,不曾想,毛毛变得像头发怒的小狮子,走将过去,把小伙伴的“城堡”踏平了,边踏边说:“这不是城堡,是垃圾!”父子俩由此引发了一场冲突。朋友给我谈起此事,一脸的无奈,感慨道:“真想不到孩子也有这么强的嫉妒心理。”
2、解疑释惑:
嫉妒是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很早就会产生。婴儿刚刚出生时,仅有一般性的激动,1个月后就会分化出痛苦和快乐,痛苦比快乐分化得更早;4个月后再从痛苦中分化出愤怒;5个月后从愤怒中分化出厌恶;6个月后从厌恶中分化出惧怕;15个月后就会从痛苦情绪中分化出嫉妒。可见,嫉妒是人类精神发育中自然出现的阶段,嫉妒心理可谓“人之常情”,小孩也不例外。
引起孩子嫉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他人的外貌、财富(玩具、食品等)、能力、名誉、地位、享受等均可引起某些孩子的嫉妒心理。比如,家里来了一个漂亮的小朋友,妈妈夸上几句,自家的孩子就会嫉妒,于是对外来小朋友采取不友好的态度;一个小朋友有“全自动步枪”,而另一个小朋友则只有一把木制的“小
手枪”,拿“小手枪”的看到拿“全自动步枪”的,心里就不是滋味;别的小朋友会唱歌,而自己不会唱歌,就会羞愧、怨恨、愤怒,不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一家有两个孩子,父母娇惯其中一个,不被娇惯的就会经常找理由与另一个孩子吵架。孩子的嫉妒表现在各个方面,在各种场合、各种活动中都有可能表现出来。
孩子的嫉妒心理产生以后,往往容易把抱怨指向别人,或想方设法攻击对方,或千方百计把跑在前面的人拉下来,以保持与自己“同步”,或甩在自己的后面。同时,过分的嫉妒也会使孩子的性格渐渐变得古怪起来。如抑郁多疑、神经过敏、执拗浅薄、自暴自弃、推卸责任等等。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其影响是很大的,难怪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中写道:“嫉妒是绿色的妖魔,谁做它的俘虏,谁就要受到它的愚弄。”
3、点拨支招:
作为家长要注意对孩子的嫉妒心理及时疏导。
首先,要防止孩子嫉妒心理的产生。父母除了要指导孩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别人以外,更重要的是尽量避免易使孩子产生嫉妒心理的环境刺激。
其次,要设法使嫉妒的消极作用向积极方面转化。这主要靠父母的教育与诱导,通过父母的教育诱导而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自强信念,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抓住嫉妒对象“成功”的原因分析。帮助孩子弄清别的小朋友是如何获得“成功”的,是怎样“奋发努力”的,以使孩子克服仅从结果进行比较的低层次的、简单的思维。另一方面是要指导孩子进行自我意识、自我分析。帮助孩子找出自身的缺陷和“赶超”别的小朋友的优势和途径,避免自弃、自卑、攻击、执拗等不良心理的持续侵扰。
再次,要帮助孩子进行伤害性情感的调节,确保孩子精神健康,保持愉悦舒畅的心态,促进孩子完美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这是疏导的主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从多方面努力:一是要注意对孩子进行精神鼓励。在孩子已经妒火中烧的时候,父母不能火上浇油,如骂孩子“无能”、“没出息”等等。二是要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情感暗示。一方面是父母的情感暗示,如鼓励的目光等。另一方面是孩子的自我调节,如从烦恼、不安等消极情绪中解放出来。三是要转移孩
子的注意方向,使孩子用另一种情感来冲淡或代替。如给孩子讲讲故事,带孩子出去走一走等等。
五、如何帮助孩子掌握同伴交往的技巧。
1、谈话导入:
同伴交往是孩子人际交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孩子的成长 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孩子平等、合作、互助、分享等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更是孩子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基础,能帮助孩子学会合作,懂得宽容,学会自我管理。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这对孩子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怎样去培养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呢?家长们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掌握同伴间交往的技巧。
2、问题探究:
各位家长,你知道我们的孩子为什么有些孩子不知道如何与同伴交往吗?请各位家长思考谈论一下,你们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老师巡视)
【家长回答】
家长1:独生子女天性内向,不善于交流。
家长2: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太溺爱,养成了孩子骄纵的性格,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
家长3:小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没有接受必要的交往技能指导,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
……
3、点拨支招:
(1)创设让孩子能够积极交往的环境。
交往能力是孩子社会化的一个表现,它必须放到社会化的环境中才能逐渐得到培养,获得发展。所以,家长应该为孩子创设一切交往的环境,让孩子投身于与他人的互动中并懂得怎么与人交往,为孩子提供自由交往的机会。家长不能由于怕孩子吃亏或以孩子还小作为借口撑起保护伞,替孩子出面解决问题,要知道,正是在一次次的碰撞、冲突、矛盾、协商、交换、合作中,孩子才会发现与人交往的规则,学会体验别人的情感,从而正确确定自己的行为。所以家长需要做的是为孩子打开一扇又一扇交往的窗子,鼓励孩子自由、广泛地交往,帮助孩子真正体验交往的乐趣。
(2)帮助孩子获得交往的技巧
因为孩子的生活经验不足,所以他们难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时就需要家长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获得交往的技巧。在处理问题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回忆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对他们进行的正面教育,也可以是在事情发生后,给孩子一定的方法来参考。家长更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用合适的方式与孩子一同商量怎么解决与同伴间的矛盾,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怎样做更好些,使每一次交往问题的产生,都成为孩子成长的经验。家长要在孩子与人交往时.仔细观察他们存在的交往问题,给孩子以及时的帮助。
孩子的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要在大量的生活细节中,以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身份,给孩子一个积极健康的人际环境,帮助他们体验交往的乐趣,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六、怎样帮助孩子走进集体生活。
1、谈话引入:
现在很多家长反应自己的孩子非常聪明,但是,极少和周围的小伙伴合作游戏,在课上小组讨论或合作操作时,很少参与讨论;对集体的事情不关心,学习有投机取巧行为,上课不专心听讲;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精神。家长们的困惑就是不知道怎样帮孩子走进集体生活。
案例(课件展示):小鹏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他喜欢看书、绘画,喜欢一个人独自、安静的活动,极少和周围的小伙伴合作游戏;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不爱劳动,而且对其他小伙伴的行为还表现出嘲讽的意味;学习时有偷懒的行为,自己上课不专心听讲,然后做题时照搬别人的答案;在活动中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非常固执。在课上小组讨论或合作操作时,很少参与讨论。对集体的事情不关心,学习有投机取巧行为,上课不专心听讲;缺乏
与人交往合作的精神。
2、问题探究:
各位家长,你知道我们的孩子为什么有些孩子不能融入集体生活吗?(多媒体展示标题板书:
一、为什么有些孩子不能融入集体生活?)请各位家长思考谈论一下,你们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老师巡视)【家长回答】
家长 1:独生子女天性内向,不善于交流。
家长 2: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太溺爱,养成了孩子骄纵的性格,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不合群。
家长 3:我们平时工作太忙,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的思想变化很少关注。
家长 4:小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没有接受必要的交往技能指导,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
【老师总结】
各位家长就为什么有些孩子不能融入集体生活说了许多原因,说得非常好,其实孩子有些孩子不能融入集体时候,不仅有孩子自身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家长的教育方法。
第一,自身因素。有的孩子家里是个独子,天性内向的他不善与同伴交流,不愿与同龄人交往。和同龄的孩子接触少,性格也变得比较孤僻。
第二,家庭因素。由于爸爸妈妈上班没有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的日常生活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对他过度宠爱有加,在家里是他的“专职玩伴”,被他呼来呵去的。爸爸妈妈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对孩子的各种物质需求都尽量满足,但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很少,不能及时把握孩子的内心想法。
第三,班级环境因素。长期处于孤独环境中的孩子,不愿意主动和人讲话,与人交往。陌生的周边环境,陌生的人际环境,使他更加沉默寡言,缺乏自信,不合群。一段时间后,他既没有自己的好朋友,也不被社交小团体所接纳,于是逐渐成了远离集体的“排斥儿童”,时常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采取攻击破坏行
为。
3、点拨支招:
各位家长,请打开课本,请大家快速浏览教材第 99-102 页,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通过阅读,请大家谈谈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融入集体生活?(家长自由回答)【老师总结】
对于孩子人际交往适应问题,我们应予以重视,并给予具体的指导,主要指导措施包括以下几条:
(1)改变自我中心的交往观念,改变孩子自我中心的、片面的人际交往观念,使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一种积极、全面、正确的认知,这是改善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首先,家长在实施教育时,要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其次,在人际交往中运用转换角色的方法,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能体会别人的感受;再次,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家长可以结合具体的交往冲突的例子,引导孩子转换角色,体会对方的感受,冷静地进行自我批评等,使他们不仅仅把人际交往看成是自己单方面的作用,而是同学和伙伴之间的双向互动。
(2)正确调控情绪,避免人际冲突积极健康的情绪能促进孩子更好的人际交往。对于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情绪,家长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按照当时的情境,对自己的情绪加以调控。即通过让他们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评估来认识交往中不良情绪反应的不良后果,避免在人际交往中与同学产生冲突。同时,指导他们在遇到人际冲突情境时,如何运用克制、忍让、注意力迁移等方法进行自我调节,缓解自我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3)学习交往技能,注意灵活运用处理人际关系是能力,也是技巧,它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高。因此,家长应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并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教育孩子不虚伪,不做作,真实地表现自己,才能与他人坦诚相处,进行真正的交流。
(4)要讲究褒贬的方式.人人都有自尊心,因此,在引导孩子与与他人交往时,应注意尊重他人。批评他人的缺点时要含蓄委婉,不夸大,不使他人难堪;
在与别人讨论问题,陈述看法时则要注意谦逊,切忌好为人师,动不动就教训别人;而在赞美别人时,应诚心诚意,实事求是。
(5)要学会聆听。耐心、虚心、会心的聆听,会使人有心领神会之感,而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不等别人讲完就打断,甚至他说他的你做你的,则使人有“话不投机半句多” 之感。如果在交往中还能注意运用一些身体语言,注意交往距离等,则可收到更好的交往效果。【疑难解答】
各位家长,除了刚才课讲课中提到的这些问题,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遇到了哪些问题?请您提出来,我们大家帮你一起解决。(交流互动)
教师小结:
各位家长,经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培养孩子交往技能”这个话题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下面,给大家留一个作业:请反思一下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什么不当之处,写出你的改进计划,作业完成后发到班级的QQ群或微信群中,以便我们的下一次交流,谢谢大家,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二篇:培养孩子的交往沟通技能方法
培养孩子的交往沟通技能方法儿童的交往技能分为微笑、打招呼、礼貌、参加同伴活动、邀请、交谈、合作、助人、独立性和仪表、打扮等种种。除交往技能外,如运动能力、游戏技能、学习水平以及体态缺陷等因素,也会影响孩子们之间的交往。
如何培养孩子的交往技能呢?下面有几种实践方法:
1.在训练礼貌言行时,要强调眼神注视对方。
如:强调能主动地向别人问好,打招呼时要微笑,学会用商量的口吻与人说话,无意伤害了别人时说声“对不起”等等。
2.在训练参加同伴活动或邀请同伴时,要强调几种特殊的行为表现。
如站在你希望加入伙伴活动的近处,微笑、有礼貌地打招呼,然后加入伙伴之中并同他们交谈。
3.训练交谈技能时,强调鼓励孩子提出打开话题的开放性问题,回避只需要一个词回答的封闭性话题。
4.训练合作技能时,必须强调轮换、分享游戏用品,遵守游戏规则,公平地游戏,胜不骄败不馁,还要教孩子学会商量式的语言。
如教孩子说“把你的玩具借给我玩好吗”,要比直接去抢夺玩具会更受人喜欢。
5.训练助人精神时,强调对别人的请求提供帮助,乐于助人,帮助别人克服困难,能获取伙伴们的喜爱,获得更多的朋友。
6.训练独立性时,强调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应让孩子独立思考,尽量让孩子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孩子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在交往过程中得心应手。
7.在仪表,打扮方面,要强调整齐、干净,并可对外在修饰提出一些具体建议。在社会交往中,干净的孩子容易为社会所接受。
许多儿童交往能力差,大都是因为没有掌握交往的技能所致。因此,要提高儿童的交往能力,就必须考虑如何教给他们具体的交往技能。
第三篇:河北省家庭教育第2课《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教案(一年级)
《我的手绢我来洗》家庭教育教学设计
----------------《家庭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造成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责任感的原因。
2、培养如何帮助学生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二、学习过程
【1】案例导入,情境感知。
1、出示相关案例(教材16~17页)
2、家长讨论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
3、及时总结家长对于案例的看法,【2】原因探究,案例分析。
简单概括事例,“康姐活的很累”她的累是如何造成的。
1、点明主题,并且板书出示:“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这是一个典型的家长活的很累的案例。在现实的生活中,家长为孩子承担了太多的责任,而孩子在这种面面俱到的呵护下自理能力缺失了。造成孩子缺失生理能力和责任感的主要原因:
2、组织家长讨论,形成一定的统一意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结合家长的意见及时的做出总结,阐明具体的原因。
(用多媒体出示有关的内容,(课本中的17~19页中5中不同缺失的原因)每种表现应该结合具体的学生实际行为。)
① 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②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③ 家长粗暴的教育方式。④ 孩子怕出错的心理。⑤ 缺乏服务意识和劳动观念。【3】对号入座,深度剖析。
1、了解孩子的具体不适应情况,使用多媒体出示相关的调查项目。(课本19~20页)家长对照内容结合自己的孩子情况,客观的打分。
2、及时的统计总结家长答题情况。
3、家长对于调查题目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答题的理由,教师及时就结果进行反馈和引导。【4】周密计划。有的放矢。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提高孩子的责任意识,家长该注意
那些问题呢?)
1、当孩子在生活的过程中出现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的缺失。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分析准备。为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家长们谈自己的措施。
2、及时的总结家长的方法。并结合具体事例。找到有效的措施。(课本20~22页)共计4条措施。
①强化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
②从自我服务入手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③家长对孩子做的事应该鼓励、肯定为主。④家长要学会“偷懒”,学会“放手”。
⑤教孩子懂得交通规则,提高自我保护能力。【5】计划实施现在进行时:作业布置。
1、征求家长意见,探讨解决途径。
(每名家长发给一个表格,家长在备注栏中认真加以填充,并做典型性发言。)
2、呈现“阶段性培养具体实施步骤”。分阶段性进行。(共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7天)第二阶段: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7天)第三阶段:帮助孩子巩固好习惯。(14天)
这个阶段主要针对上一周的训练内容进行反复的练习,巩固技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每名家长发放不同阶段培养表格,教师和家长共同学习表格中不同项目的理解和如何填充。)【6】总结回顾。
对于本节内容加以总结回顾,特别是学生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培养的措施。
三、问卷调查。
利用试卷形式征求了解家长对于具体措施的意见。并结合实际及时的调整项目内容,使之更具有针对性。
第四篇:小学一年级家庭教育教案《帮助孩子学会学习》
帮助孩子学会学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效果,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
2、与家长交流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学习教学过程: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因此,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比学习本身更重要。我们可以分六点来剖析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学习
一、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倾听
倾听习惯是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部分,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孩子进正式学习的 保证。
出示案例得出结论——孩子倾听能力较差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
1、孩子身心发展的局限
2、成人不重视倾听能力的培养
3、成人的消极“榜样”作用 学会倾听的指导建议:
1、多和孩子交谈,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
2、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3、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二、怎样帮助孩子学会预习
孩子不会预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了解预习的意义,没有养成预习的兴趣
2、不懂得该预习什么,预习缺少目的性
3、不会预习,没有良好的课前预习方法
4、重视不足,不能坚持预习并养成预习习惯 学会预习的指导建议:
1、引导孩子认识预习的意义
2、引导孩子合理地控制预习时间
3、关注薄弱学科的预习
4、给孩子提供一些合理的预习方法(以语文为例)语文课程预习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第一、先初读课文 第二、标出生字词 第三、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第四、圈出不理解的词,用字典查出来 第五、与家长交流课文内容
孩子预习习惯的养成是需要长期坚持的,面对一年级孩子自制力弱的特点,家长必须及时督促。一年级小学生在学习的时间也不过7-8小时,其他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因此,孩子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培养,需要家长和学习共同参与,最好是建立“学校、家庭”共同监督管理的体系。进一步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
学生书写潦草,究其原因,大概有如下几方面:
1、学没有开设写字课,更没有配备书法老师
2、学生重复作业,应付了事,潦草成习
3、教师书写基本功差,没有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
4、学校缺乏相应的氛围
5、重视程度不够
培养良好书写习惯的指导建议:
1、书写习惯的培养应注意写字姿势的训练
2、书写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示范作用
3、培养孩子的书写习惯要激发孩子的书写兴趣
4、培养孩子的书写习惯要持之以恒
任何一种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书写习惯的培养同样需要家长时刻严格要求孩子,逐步让孩子养成。当孩子的书写习惯出现问题时,家长应马上予以指出,从而把孩子不良的书写习惯纠正过来。
四、怎样帮助孩子主动回答问题 影响孩子课堂表达的因素有哪些:
1、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
2、孩子自身的影响 对于在课堂上不爱回答问题的孩子,家长要多帮助他们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其措施有:
1、多阅读
2、多交谈
3、多活动
4、多鼓励
5、多指导
五、怎样帮助孩子提高作业审题能力
通常来讲,一年级小学生作业审题能力欠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粗心大意造成审题错误
2、迁移及思维定式的干扰造成审题错误
3、思路单一,寻找隐含条件的能力差 提高小学生审题能力的指导建议:
1、培养孩子认真读题的习惯
2、培养孩子正确运用示意图的习惯
3、培养孩子圈画重点字词或关键句的习惯
4、培养孩子“说”题的习惯
5、培养孩子积极思考的习惯
六、如何引导孩子克服作业磨蹭的毛病 ‘’
作业拖拉的孩子在完成作业方面是被动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1、孩子自身方面
完美心理 缓解压力 消极对抗 没有条理性 书写困难
2、家长方面 过分关注 负面强化 干扰严重 干预过多 大包大揽
对于写作业磨蹭的孩子,家长可参考以下建议:
1、激励嘉奖法
2、训练提高法
3、自我管理法
4、习惯训练法
5、表扬引导法
6、后果教育法
7、环境塑造法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生活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只有认真学习,就会拥有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提高科学教子的能力,同时也能逐渐引导孩子改掉写作业拖拉磨蹭的坏习惯。
第五篇:一年级四班家庭教育(教案)
一年级四班家庭教育(教案)
家庭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教学目的:通过本讲教学使广大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提高其参与家长学校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要点:
一、为什么要开家长会
(一)当前家教中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溺爱型教育:视孩子为小皇帝、小公主,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不正当要求,娇惯到严重的地步
(2)粗暴型教育:动不动对孩子就是打骂,殊不知打骂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有时还会酿成悲剧
(3)放任型教育:有的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挣钱,把孩子交给他人管理就万事大吉了。有的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有老师教育,家长只管他的吃、穿、用,其他方面根本不管。
(二)家庭教育的作用
①基础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要接受家庭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是基础工程,人才的成长是从家庭起步的;
②配合作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好比三匹马拉一架车,只有互相配合,力气朝一个方向使,才会拉好车,否则不仅拉不好车,甚至还会造成翻车;
③协调作用:家庭与学校、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同学、孩子与社会、孩子与家长等各个方面的关系要靠家长出面协调。
④补充作用:孩子一般有什么知心话愿意对家长说,因此,家长对孩子可以针对性教育,这是学校老师得不到的信息,所以,家庭教育就有补充作用。
(三)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①权威性:父母在孩子面前具有崇高的威望,因此,教育就具有权威性;
②长期性:孩子从出生后就接受家庭教育,直至家长健在都要接受教育,所以具有长期性。难怪,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又是终身之师”。
③针对性:如前所说,家长容易得到孩子的知心话,从获取的信息中,对的予以表扬,错的及时矫正,所以教育具有针对性。
④早期性:孩子出生后到未进入校园前都是接受的家庭教育,所以,家教具有早期性。
以上四个方面,学校、社会教育都是不能取代的。‘
(四)家庭教育的意义
从以上三个方面得知,家庭教育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可以说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的需要。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是成不了才的。
二、怎样争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1、合格的家长必须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还要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合格的家长必须要遵守国家教育部、全国妇联颁发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十条。(附后)
3、小学一年级家长要注意以下五点: ①让孩子了解校园生活; ②帮助孩子搞好幼小过渡; ③培养孩子学习兴趣; ④指导孩子制订作息时间表;
⑤少给孩子许诺,特别不要用金钱鼓励孩子学习。
三、给家长的希望
1、希望家长开会不缺席、不迟到、不早退;
2、听讲时要专心,不讲话,不做别的事,听课讲时关好手机;
3、能学以致用,尝试尝试看
4、希望抽空交流家教经验。
名家石宣同志说:“在如今学校教育大体相同下,差异是在家庭教育上,因此,教育孩子我们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 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
一、树立为国教子思想,自觉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
二、重在教子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习惯,增强子女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关心子女的智力开发和科学文化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要适当,方法要正确。
四、培养和训练子女的良好生活习惯,鼓励子女参加文娱体育和社会交往活动,促进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引导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
六、爱护、关心、严格要求子女。不溺爱、不打骂、不歧视,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
七、要举止文明、情趣健康、言行一致、敬业进取,各方面为子女做榜样。
八、保护家庭和睦,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九、学习和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及方法,针对子女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实施教育。
十、要和学校、社会密切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小学生的学习指导
教学目的:通过本讲授课,让广大家长明确对孩子的学习指导内容及方法,配合学校老师共同开发儿童的智能。
开课谈话,小学一年级是孩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起点,小学阶段是终生学习的基础。家长的热情很高,很重视,但教育孩子要讲究科学,学习指导要得法,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一、一年级儿童学习的特点
1、帮助孩子搞好中心转移。由幼儿园“以玩为中心”向小学“以学习为中心”转移,要注意过渡衔接,让孩子学得扎实,同时也要玩得痛快。
2、思维简单,考虑问题不全面是小孩子的特点,他们往往顾比失彼。家长要耐心开导,启发思维。
3、注意力不持久,原来幼儿园每堂课只有25分钟,而今一下子转为40分钟一堂课,开始有些不习惯,加上小孩子注意力一般持续只有15分钟左右,容易受外界影响,管不住自己,因此,孩子回家读书,作业时间不要安排太长,注意劳逸结合。
4、贪玩好耍,厌恶学习,这是多数孩子的共同特点,因此,家长着重对孩子培养学习兴趣。
二、小孩子的学习指导
1、提高学习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喜欢学习,他才会主动学、自觉学、才能学好、否则被动学是没有好效果的。兴趣从哪里来?一是学习上的收获,进步与成功;二是老师、家长对孩子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三是平时让孩子有自由支配时间,不把学习当成苦差事,做到玩得痛快,学得扎实;四是从小灌输长大后做什么?渗透前途理想教育;五是多给孩子讲述,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没有本事是适应不了社会需求的。
2、培养学习习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养成良好习惯孩子终生受益,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优为重要。
(1)与孩子一道安排好作息时间,订好学习计划;
(2)向孩子提出适当要求,订立学习目标,督促检查执行情况,予以表扬;
(3)注意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学习时心不在焉:如一边读书一边做作业,一边吃零食或者看电视;书籍文具杂乱无序,乱摆乱放,用时到处找,甚至走到学校还忘记带课本;作业撩草乱画;作业本乱放;读书写字不按规矩办;睡倒看书;无时间观念,当天事留着明天办等。这里顺便建议家长要求小孩子熟背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著看日西坠。万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小孩理解不到的,家长应给他讲述。
(4)指导改进学习方法
家长应向孩子明确提出24字的学习方法:提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思考,独立作业,及时复习,不耻下问。
具体地说,家长应交给孩子的学习方法有:
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切忌读望口书和喝读;作业要独立思考,做好后要检查,切忌粗心大意;
每次考试后,试卷交家长签字,不要只看分数,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共同订正。
要求孩子好拼音关、查字典关。(5)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方法
孩子遗忘性大这是又一大特点,因此,要注意记忆力的培养。首先提高孩子记忆的兴趣,然后交给他一些记忆的方法,如观察记忆法,机械记忆法,图象记忆法,游戏记忆法,编顺口溜及儿歌记忆法等。
(6)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怡”。培养孩子思维的方法很多,平常可鼓励孩子学会思考,提问,动脑筋,可买《脑筋急转弯》的书籍让孩子读,家长也可学一学,平常考一考孩子。
如:小明的父亲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大毛,二儿子叫二毛,三儿子叫什么名字呢?
马在什么地方,不用四条腿照样可以走?
一个警察有一个弟弟,但弟弟否认他有哥哥,为什么?(7)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孩子发音准确、清楚; 要求孩子说完整的话; 要求孩子说话有顺序、有表情; 不断丰富孩子的词汇; 要培养孩子大胆说话;
要及时纠正孩子说话中的不良习惯。
有人说孩子的心是一块奇特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
让孩子健康成长
教学要点:
一、健康的内涵是什么?
只要一提到健康这个词语,多数家长都只认为体质健康,对于心理健康有所忽视,其实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二者缺一不可,今天就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分别谈谈,供家长们参考。
二、怎样使孩子身体健康? 一般说: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1、注意营养:不等于是吃好的,每餐都是大鱼大肉。我们说注重营养是指每日三餐做到: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每餐量够,每菜合味新鲜,让孩子保持旺盛的食欲而积极进食。纠正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吃零食为主等。在饮食安排上要讲究科学、粗细搭配。古人养生法中介绍的五色膳食:即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每天一袋牛奶,二百五十克碳水化合物(相当于6两主食)一天三分高蛋白(一份高蛋白约50克瘦肉或一个大鸡蛋或100克豆腐)记住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黄指黄色蔬菜,如胡萝卜、南瓜、红薯等。绿、天天喝绿茶。白:指燕麦片、燕麦粉、黑指黑木耳。
2、加强锻炼,常言说,生命在于运动,家长不要认为,孩子在校有体育课,在家无需锻炼。其实在家早晚和双休日的时间比在校时间多提多,也应当指导孩子锻炼,如早晚短跑、立定跳远、跳绳踢毽,打乒乓及羽毛球等。
3、预防:首先是预防疾病,定期体检身体,有病求医弄药,其次是防火,防毒、防电、防雷击、防骗。为了使小孩子不受他人骗,告诉他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钱物,要记住家庭大人的姓名和住址名称、电话号码等。
4、加强安全教育,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防患于未然,为了孩子的安全,要求做到十不:不猛跑,不嬉戏打闹、不在公路上玩耍、不翻越栏杆、不追车,不强行拦车,不抛物击车,尽量不坐摩托车。在街上过路时要走人行横道线、地下通道或人行天桥,没人行横递线要观察左右来车。外出活动一定要征得家长同意,不在建筑工地、河塘池玩耍,不随便下塘、河、堰洗澡游泳。不单独到陌生的地方玩耍。中国有3亿多儿童每年至少有1000万儿童受到各种形式的意外伤害,不能不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
三、心理健康的有关问题
1、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乐观开朗、有求知欲、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控制自已的情绪,有良好的自我意识。
2、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无安全感、严重焦虑、疑心重、惧恐不安、紧张退缩、情绪暴躁、频频攻击:自卑、敌意、嫉妒等。家长应知道,一旦不良心理定势形成后,要矫正十分困难。如汶川大地震从地下掏出受恐吓的孩子长期不张口说话,结果请心理医生娇正很久才让他们张嘴开始说话。
3、如何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1)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情绪。自卑心理的造成,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有的是由连续的挫折、失败造成的。自卑心理可以成为孩子奋发图强,长大成人的内在动力,也可能发展成为极端,导致孩子退缩与孤独。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呢?
首先帮助他们树立坚强的意志,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要树立自信心、自尊心。
其次当孩子受到失败和挫折时,这时家长应采取雪中送炭的方式给孩子出主意,想办法,度难关。绝不要雪上加霜、火上加油、让孩子无所适从,向失败和挫折低头、退脚。
另外就是正面的心理疏导,多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倾吐自己的忧伤,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教给他们一些情绪的调节方法,如自我暗示法,愉快回忆法,注意转移法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
(2)帮助孩子克服孤僻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孩子不愿与其他同学接触,有孤独感。其娇正方法主要鼓励孩子多与其他同学一齐玩、一块活动,一块学习,久而久之,让他与人合群。
(3)帮助孩子克服骄傲情绪。骄傲是自卑的另一种表现,要克服这种情绪,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天外有天楼外楼,自己不是万能,要正确对待自己,要看到自己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要做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谦虚谨慎。毛泽东同志生前教导我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在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各位家长,小学一年级家长会结束了,到底我们家长的职责是什么?对于小学生而言,家长应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等三个方面,上了初中后还要教他们“学会为人处事”。
从心理角度来说,每个人都需要善意赞美的,善意的赞美实际上是一种投入少、收益大的感情投资,是一种驱使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