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二年级下学期教案
初二年级下学期教案
第一课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开国大典》(1课时)课 型: 单一课
教学方法: 讲述、欣赏与思考。教学目的
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华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2、学具:教材,笔记本。教学步骤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
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作者介绍:
作者:董希文(1914---1973年),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4年进杭州国立艺专预科学习,后考入该校本科。1938年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后又去湖南沅陵国立艺专学习。学校内迁贵阳后,常去苗寨写生。1939年随校再迁昆明,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去越南河内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回国。1940年到贵州省合作委员会编辑股任职。1943年至1945年在国立敦煌壁画研究所临摹壁画。1946年在北京艺专任教,1949年----197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生前曾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委员,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和绘画组副组长。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研室主任。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组长,并作《武昌起义》浮雕草图。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参加香港、法国沙龙展出。并多次被选中为中国军、政代表团出国赠人的国礼。《开国大典》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他的艺术功底深厚,强调从整体观察对象和概括描写。重视以情作画,画中寓情。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艺术欣赏:
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
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作品欣赏:
1)《开国大典》概括: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
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2)《开国大典》的历史遭遇
作为历史画,不同于其他画种,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云表现事物的本质,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画家在处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表现的手法上,掌握的分寸恰到好处。然后此画曾两次被歪曲修改。一次是1954年后,国家领导人中涂掉了高岗;第二次是1972年,去掉了刘少
奇。这都违反了历史的真实性。所以,在197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使该画恢复了它的原状貌。艺术成就
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性画卷。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新起点-------是西方的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典范。
体现 了文学艺术既高于生活,又忠于生活。历史画,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又要进行艺术的提炼。结论
《开国大典。是划时代的历史画卷,是西洋画(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杰作。
第二课 中国画------山水(2课时)第1 课时:树木画法 课 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与练习相结合。教学目的
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画树的特有的表现手法。
难点:树木的穿枝插叶。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
中国画山水画二至三幅。树木结构图一幅。
树枝、树叶分类挂图各一幅。
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教学步骤
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出写意山水画二至三幅。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
2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3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
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即:“鹿角法”和“蟹爪法”。鹿角法:
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蟹爪法:
枝条下屈,如蟹爪。(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4树叶的画法: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勾法。点染法:
(1)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奏地点下去。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
松叶点:松叶又叫松针,由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
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双勾法:
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根据树叶的形状特征,可采用象征形的。如:三角形、圆形、菱形等。也可采用写实形的,如实的勾勒描绘树叶的形状。如梧桐叶、槐叶、棕叶等。
采用双勾法,可以使丛林有变化,防止画面的单调和沉闷感。(介绍树叶画法时,除挂图外,还可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办法,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画主干。
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2)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
第二课时: 山水画法 课 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解、启发、示范与创作练习相结合。教学目的
通过创作山水画,提高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用绘画的表现 形式,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平时从多种传播媒介接受和贮存的视觉审美信息和各种知识,创作一幅山水画。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山水画的创作步骤。难点:勾、皴、染、点的运用。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教具:几种山石的皴法挂图一幅。山水画创作步骤图一幅。
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步骤
导言: 山水是离不开树、山、石的。上堂课我们已学过树木画法,本堂课我们将学习山石画法,并结合上堂课学的知识,创作一幅山水画。
画山先画石,那么我们就从画古一讲起。
石头的画法: 古人画石起手有:石分三面“之说。(边讲边示范)所谓”三面“无非是说,画石开始勾勒轮廓,就要分出它的阴阳向背,凹深凸浅的基本形态,即石头的体积感。(示范画石,要画群石。石的穿插在于大小高低,聚散得宜。)
介绍几种山石的皴法。(将几种山石和皴法的挂图挂出讲解)斧劈皴: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皴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作画时,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皴纹,再用淡墨渲染。
折带皴: 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
荷叶皴: 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故名。创作步骤
构思、构图。以平时见过的山水风景(影视、画页等都可以)大胆构思,运用学得的画尖技法和皴法,加以变通和发挥,创作一幅全新的山水画。
勾线:(在上幅石头示范画的上面加山、作主体。)凡能用线概括的地方,要分出主次先后。用重墨(相对于整体来看)线尽量明确、肯定地勾出来。遇到有部分败笔也不要怕,不要中途怯场退却,要一直把整体画面的线都勾完后,再根据整体进行调整。
皴擦:皴擦要在大的线的骨架基础之上加以补充,以进一步表现山石的脉络、转折,使画面逐步丰富起来。“皴”和“擦“是一个意思,只是笔触的大小与轻重略有差别。
点染:在勾、皴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同笔法的点加以充实、丰富,逐渐形成画面的整体效果。染,放在最后进行。染,是以水分较多的笔触去画,但不可大面积地瞎涂。当留出的空白,要留出来,不可统统堵死。作业要求
作业用纸,最好用生宣纸或毛边纸。
提倡自己运用“勾、皴、染、点”的画法去变通表现,创作一幅山水画。(不定题)
第三课 篆 刻(2课时)课 型: 综合课
教学方法: 讲解、欣赏和学生刻印练习相结合。教学目的
通过书法和篆刻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书法和篆刻的兴趣,了解我国书法、篆刻的起源和类别,使他们受到书法、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篆刻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初步懂得治印的基本技法与步骤。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篆刻时如何把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重点: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
教具与学具
教具:各种字体的碑帖及名家书法作品数幅;狼毫小楷、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宣纸、砚、墨、印泥、砂纸(粗细两种)圆镜、毛刷等演示用具;刻好的印章二枚、供学生仔细看。
学具:刻刀、毛笔、墨、青田石或肥皂、土豆、橡皮等,砂纸、小圆镜、小牙刷、毛刷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引导学生认真听课。讲授新课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我国是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殷商时代应用甲骨文开始,距今约三千七百余年。最古老的文字是用图画方式表达,让人一看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读出来,并明白它的意思,后来由于实际需要,又产生了音意相兼的形声字,以及运用了转注、假借的手法,有象形、指事会意的实体字和形声字,汉字的创造正是沿着这个道路发展下来的:
书法的分类: 综合历代各种文字大致分为篆、隶、楷、行、草五大类。篆书: 甲骨文-------是殷、周时期的古文,因刻在龟骨上故名;石鼓文---------石鼓是秦朝的刻石,上面所刻的文字属于大篆的体系,也是我国最早的石刻; 秦《泰山刻石》-------又称《封秦山碑》字体属于小篆,相传是秦代丞相李斯所写,小篆是从大篆省改而来的。
隶书: 相传是狱史程邈被囚在监狱里时,把大小篆的笔画和结体作简化,便于书写。这种字体便在公文上使用起来。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做“徒隶”,便把这种字体称为“隶书”
楷书: 楷书真书,楷书,由隶书、隶草演变而成,字形方正,大小相近,有楷模的意思。
行书: 行书书写速度较快,常作文章起稿用,没有一套规定的写法,写得规矩一点而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而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草书: 章草-------又称隶草,其字形特点是解散隶体,趋于简便,但仍存隶书的形势,字字区别不相连绵; 今草--------相传是后汉的张芝从章草加以演变而成。特点是体势连绵,笔意奔放,常常是上一字的终笔,也就是下一字的起笔。
篆刻的用途及分类。刻印章称为治印,治印多为篆字,故称为篆刻。篆刻要求书法、章法、刀法三方面的完美与巧妙的结合。古代在印面上刻着官阶或姓名来佩带,作为取得对方信任的标志,流传至今,仍保持了它从属性的用途,如取款,写证明必加盖公、私章等。印章作为一种辅助艺术运用在绘画、书法等艺术上,或用来说明主题内容、作者姓名、创作年月、收藏者等,或用来增加画面构图完整,成为世态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常把篆刻、书法、绘画相提并论,称它们为“金石书画”。一幅好的国画作品,要求诗、书、画、印四绝。
印章从印文制作看,有白文印(即阴文印)和朱文印(阳文印)、肖
形印等。(举例说明)
从字意上来看,有姓名印、别号印、年龄印等。(参照课本或举例各不同图说明)
从印章盖在书画作品的位置上看,又可分为名章(姓名、别号、地名、年龄印均盖在靠作者姓名的下面或后面)、闲章(如诗句、成语、吉语、肖形图案等,均盖在作品的上首或下角)。
边款,阴刻在印章的一边,好像画上题诗文款志一样,可以记录制作年代,作者情感和作者姓名。设计印稿
章法篆刻:设计印稿在篆刻当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设计印稿时首先应从章法上重点考虑,如印文的内容包含几个字,字与字之间笔画的多少,疏密关系的对比,根据印面的形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排列方法、印文怎么样分间都需要精心设计。
在设计当中,既要照顾全局的和谐、平衡、又要考虑局部在分朱布白时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联络的关系,要学会在自然错落、似不平衡的空间对比当中去寻找空间美感。在篆法上,一印当中所采用的字体必须是同一时期、同一体势的文字。排列方法
单字姓,双字名,印文中不 带“印”字。假设“何柳伊”排为:右列作“何”,左列作“柳伊”即可。
双字姓(复姓)双名者,假设〈欧阳秋香〉排为右列作“欧阳”,左列作为“秋香”即可。
双姓,单名者。假设〈司马光〉排为右列作“司马”左列作为“光”即可。
单姓、单名,印文中带“之印”者,假设〈王月之印〉排为右列作“王月”,左列作“之印”即可。
有些姓名并不依照一般的规律排列,而采用“四文”式排法为使双字的名字不相分割,印文由姓列名旋转回接以求圆满。假设(何柳伊印)排为右列作“何、印”左列为“柳、印”。对于初学者平来说,应从规矩入手,支委切莫滥用“回文”。
三、作业布置
同学们回家构思设计一题自己的印稿,注意章法、篆法的和谐处理。课堂小结。布置下节课的用具。
第四课 诗意画(1课时)课 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与创作练习相结合。教学目的
在学习花鸟画和山水画的基础上,运用笔、墨来表现生活和意境的情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通过诗意画的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诗意画的创作步骤。
难点:画面意境的处理。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准备2~3幅诗意画和数幅学生作品。国画工具:笔、墨、纸、砚、国画颜料。选择一首或一两句可入画的诗。教学步骤
课前,将几幅诗意画和学生作品悬挂在教室里。
导言:根据墙上所挂的几幅作品,介绍什么是诗意画?诗意画的特点以及学习画诗意画的意义,然后转入新课。
作品欣赏:转入新课后,引导学生欣赏诗意画2~3幅,使学生懂得作诗意画如何立意、构图,以及笔墨的处理,为完成一幅诗意画创作作准备。作品欣赏之一:
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画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画面采用直构图,以体现山的宏伟气势、山树森茂、重重叠叠,几道瀑布飞泻而下,打破了画面的沉静;那道道弯弯的泉水,不仅穿透发画面的直构图,使画面生动多姿,更使人如临一个理想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王国。作品欣赏之二:
李可染先生画的《秋风吹下红雨来》,这只是他众多的牧牛图中的一幅。漫天飞扬的红叶,概括出整个秋天的景色,一个牧童悠然骑在牛背上,牛用一块重墨,使主体突出。这虽然表现的是普通的农家生活,但在画家的笔下,却满是诗情画意,充分体现了画家热爱生活,热爱
大自然的真挚感情。设问:
老师选择一首诗或一两句诗,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谈感受,理解诗意,老师最后作总结,并根据学生的思路,画一幅诗意画的的创作步骤图。参考资料: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王维《山居秋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画步骤:
立意、②构图、③勾线、④着色、⑤调整、⑥题诗、⑦盖章。老师先只写几个序号,待示范和讲解完后,让学生作答,以加深印象,再把字补上。学生作业
以一首诗或一两句诗为题作画,教师行间辅导,及时发现好的作业,给予表扬,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作业要求
本课以强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主,不必过多强调技法、技巧,凡是有新意的作品,均以肯定。要求学生完成一幅诗意画创作。
第二篇:初二年级下学期工作计划
初二年级下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年级将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中心,质量第一,”的办学目标,坚持“塑班风,促学风,展个性,提质量”的管理思路,以开展多种形式、多功能的主题班会及各项活动为教育载体,以促进学生形成文明规范的行为习惯和良好学习习惯为教育主攻方向,深化课堂改革,力争做到初二向初三平稳过渡,为即将进入的初三年级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腾飞尽最大的努力
二、基本情况及现状分析
本年级有教学班四个,目前学生176人,教师14人。初二下半学期,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在校学习,既熟悉了老师和环境,又暂时没有升学的压力,部分学生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有所放松,非常容易发生令家长和老师头疼的“初二现象”,会出现诸如早恋、打架、厌学、无视校规校纪等不良现象,所以,初二下学期是决定学生行为习惯和成绩的分水岭,是学生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阶段,我们一定要抓好本学期的各项工作。
三、工作目标
1、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工作计划中所涉及的年级工作内容。
3、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发展夯实思想基础。
4、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使之成为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
5、加强课堂改革精神的学习,坚持搞好“和谐高效”课堂的创建,提高45分钟课堂效率。
四、主要工作
1、加强年级组教师的思想建设
年级组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扬肯干、苦干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工作作风,把教师的团结协作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全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和协作性。
2、进一步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
A、结合基础道德教育,强化“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关心他人、尊老爱幼”的教育,帮助学生规范品行,端正为他人服务的思想。
B、利用办墙报、搞活动等形式,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意识。重点抓学习习惯、遵章守纪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劳动卫生习惯的教育和训练。
C、加强住校生的管理,通过“看一看”、“评一评”、“比一比”、“找一找”、“定一定”等各项活动培养住校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有效控制两级分化,扩大并稳定优生面。
在平时的管理中,要实行“抓两头,带中间”的管理方法,高度重视优秀学生的培养,让他们吃饱。重视“后进生”教育管理工作,做到“努力抓,反复抓,抓反复”,加大“后进生”教育力度,分别召开不同层次学生会,使学生增加危机感、紧迫感,产生应有的压力,并逐步培养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4、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学生积极参加,乐于参加且学习效果显著,本学期,本年级拟举办一下活动:
A、学习经验交流会,拟定于第5周;B、个人素质展示,拟定于第7周;C、古诗文诵读比赛,拟定于期中考试后;D、演讲比赛,拟定于第15周;
总之,本学期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我深信,在年级组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初二年级组一定会有新的面貌,会有新的起色,会为学校的腾飞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初二年级下学期期中工作总结
初二年级下学期期中工作总结
吕晚生
本学期在持续上学期年级工作中的一些成绩及做出的一些工作亮点的基础上,积极反思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不足,及时提出行动改进方案,明确了以“全面提高学科成绩、三学课堂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家校共建优化学生成长环境”为三大工作目标,并紧紧围绕目标开展一系列的年级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一、前半期的工作亮点
1、班主任工作及班级建设有方有序。在年级统一部署各项工作的同时,又鼓励班主任发挥个人智慧,进行个性化的班级管理。做到了年级工作标准规范,如卫生管理、财产管理、两操活动、跑操活动、午休常规都是以年级为整体实施的。年级通过班主任例会以及对班主任的个别工作指导和班主任值日管理制来布置、检查、落实各项工作要求的。这样既做到了年级工作一盘棋,又得以让年轻班主任有可行性的方案进行操作,还减轻了所有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同时,在班级管理方面,提出以合作学习小组建设为抓手的管理目标,各班主任在小组的组建建设及激励评价方面又可以根据班级的生情和学情创新办法。各班都把常规管理及活动开展也纳入到了小组评价,完善了评价机制。3班在小组评价中充分发挥家长参与的作用,让家长参与课堂评价小组的课堂合作与展示;5班、9班、11班都把小组周总结由小组长发在家长群中,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参与情况。部分班级的特色文化及浓厚的学习氛围也已形成。1、2、3、5、7、8、9、10、11、12、16、20班在半期的班级工作检查考核中为优秀,整个年级学生稳定,秩序井然,迅速克服了初二现象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2、备课组的教科研活动卓有成效。为了更有力的推动三学课堂教学改革,备课组作为一个课改的研讨和实施小组显得尤其重要,年级本学期开始实行了备课组长例会制,每月召开一次,得以让年级直接参与对备课组的工作指导和过程了解。如督促备课组进行的听评课活动,指导备课组进行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落实备课组对三学课堂模式的探讨以及进行学科成绩阶段性的总结评价,了解青年老师的专业成长情况。在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下,首先是备课组的合作研讨,才能集大家智慧,发挥优秀老师的引领作用,举全组之力进行教学研究的探索,积累经验但不固守经验。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历史组、生地组在合作研讨、名师引领、课堂模式探索、青年老师专业成长方面都有很出色的成效。
3、校本课程建设更重实效。在学校及教务处的指导下,本学期年级的社团活动及选修课的开设更加正常,避免了以往走形势没实效的不良现象。开设的课程让学生更感兴趣,社团活动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承担活动指导的老师更加认真负责。上学期,书法课程几乎荒废,本学期重新重视学生的书法训练,每班每周开设了一节书法课,各班自行选定书法老师进行书法的课堂教学。同时,每天中午2:00-2:20为统一的书法练习时间,年级管理会巡查督促。国学课程也已经在学校部门的指导下由语文组落实开展。
4、“三学课堂”改革稳步推进。在学校及年级的坚持不懈的推动下,全体老师对课改工作达成共识。班主任在小组建设及评价上各显身手,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和案例素材。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如1、2、3、4、6、8、10、12、15、16、17、19、20班小组建设都做得很好。各科任老师在备课组的合作研讨下,也在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平台组织课堂教学。学校行政听课多次在我们年级,教师的课堂设计、导学点评,小组的合作讨论、集体展示、学生的参与度、自然生成等多个课改指标都能得到听课领导及老师的好评。
5、家校共建活动。本学期中,各班建立的家长QQ群或微信群中家长及老师的互动更加密切,家长及老师就学生表现、家校情况、教育体验、教育素材等进行广泛交流。吕晚生、万晶晶老师共同合作开展了以《家校共建,同圆未来梦》为主题的班会,邀请了全班所有的家长、学生及全年级班主任共同参与,以此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家校合作共建办法及主题班会模式的思考与尝试。另外,还有10班、11班开展了老师、家长、孩子共同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3班开展请落后小组家长进课堂活动等。针对本届学生家庭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年级及各班主任采取了发放材料、组织讲座、小型家长会、个别交流的方式进行家教指导,改善学生家庭教育环境。
二、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1、试卷的命题工作总体良好,能够把握教材大纲,符合课程标准,能反映年级学生的总体情况,也有较好的区分度。但试卷存在陈题过多现象,改编题或原创题太少。
2、监考阅卷工作中仍出现了一些细节问题,监考老师迟到现象仍然存在。另外,本次考试严格了考风考纪,通报批评了几个考试舞弊的学生,起到了告诫教育作用,考风考纪有明显好转。
3、成绩分析:
对比上两届的情况,本届英语成绩明显偏弱,数学、政治、历史也需要再提高一个层次,另外从下表可以看出,本届的潜力优秀生(即中上层次学生)及均衡生(中等层次学生)比例过低,将严重影响中考升学录取率。学困生的幅度较大,这与年级的管理目标相距甚远。
就学科而言,语文总体均衡,平行班级的均分区间达7分,实验班成绩没有明显优势;数学总体成绩过低,各班差异性大,平行班平行班级的均分区间达27分,实验班成绩没有明显优势;英语总体成绩比以前有提高,平行班均分区间达11分,任小玉任教班级成绩有提高,英语成绩总体比往届低了很多;物理平行班均分区间达13分,3班的成绩接近实验班成绩;政治平行班均分区间达5分,历史平行班均分区间达4分,生物平行班均分区间达5分,地理平行班均分区间达4分。这些小学科的班级均分差异较大。
就优秀学生而言,实验班还是缺少引领作用,十班优秀学生较稳定且呈上升趋势,十一班优秀学生极不稳定,且有退步现象。各平行班不乏优秀学生,本次年级前十名中平行班中有7人,且两个总分534分并列第一的都在平行班。从历次考试看,年级优秀学生不太稳定,变化较大。由于优秀学生不够集中,这给年级培优工作增加了较大难度,所以年级在培优工作方面还需要深入思考,作出更加有效的规划,为明年中考做好准备。
三、工作中还需改进行地方
1、距离实现三大目标还很远,更需要在后期的工作过程中做到精细管理,把工作落到细节。
2、年级师资力量薄弱,随着教材难度的提高,年轻教师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程度不够,特别是没有带过中考生,对学科考点更是没有意识,出现芝麻西瓜一把抓既累了个人也累了学生却效果不好的局面。
3、培优力度不强,一是实验班没有特色,二是培优班开展的效果及辐射作用不强,对优秀学生的超越意识和挑战意识的培养不够。补差工作缺失,任课老师对学困生的学态教育不强,个别辅导不够,从上表可以看出学困生的比例在升高,严重影响了年级的整体水平。且中等层次的学生比例偏低,也对即将升入初三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4、课改工作虽在稳步推进,但进展缓慢,推动力不足。各学科至今还没有一个较为成功的课堂模式可以进行推广使用。还没有一套较为成熟的课改经验可以总结推广。更主要的是课改在学生主体发展方面的效果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5、年级管委会成员工作量大,任务重,对年级管理工作思考和执行多有不力。
总之,在本期的前半期工作中,我们总是在不断的查找问题,再寻求解决问题之法,在学习中成长,在工作中积累,在团队中整合,尽可能把年级教育教学和管理做得更精细、程序规范合理,实现年级的稳健、持续发展。
第四篇:初二年级下学期语法总结
初二年级下学期语法总结
一.一般将来时
表示一般将来时在八年级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用现在进行时表将来时(表示按计划安排要发生的事件。)What are you doing this weekend? I’m playing soccer with Jim.Are you visiting the aquarium tomorrow? Yes, we are.2.用be going to do表将来时(表示明确的打算或用来表示必然,很可能发生的事或自然现象。)
It is going to rain this afternoon.We’re going to have a new subject this year.3.用will do表示将来时(表示单纯的将来概念或表示“意愿”。)I will see you tomorrow.Will you please open the door? 二.交际用语——寻求/提出建议 Ask for advice 寻求建议(1)What shall I do?(2)Can you help me?/Can you give me a hand?(3)What should he do?(4)Could you give me some advice?(a piece of advice, some pieces of advice)Give suggestions 提出建议(1)You should say you are sorry.(2)You could write him a letter.(3)They shouldn’t argue.(4)Maybe you should call him up.(5)I think Evin should tell her friend to get different clothes.(6)Why don’t you tell him the truth?(7)Why not borrow one?(8)Let’s go shopping.(9)Shall we play soccer?(10)How about /What about seeing a movie?(11)You’d better not go out now.(12)It’s best to wear warm clothes.三、语法点拨—过去进行时的用法
1.过去进行时的构成:动词be的过去式was /were+动词的现在分词构成。(1)过去进行时的否定式是在动词be后加not构成。例如: He wasn’t watching TV when his mother came back.妈妈回来的时候他没在看电视。
We weren’t playing basketball when he arrived.他到的时候我们没有打篮球。
(2)过去进行时的疑问句是将动词be(were, was)移至句首。例如: Were you playing the computer games at 10 last night? 昨天晚上10点你在玩电脑游戏吗?
Was your brother doing his homework at this time yesterday? 你哥哥昨天这个时候在做作业吗? 注意:
①I was 不能缩写成I’s;They were, We were不能缩写成They’ere, We’ere
②有些表示感情知觉和状态的动词一般不用于进行时态,如:see, hear, love, like,know, remember, understand,have等。
2.过去进行时的用法:表示在过去某一时间内正在进行的动作。例如: I was watching TV at that time.那时我正在看电视。
He was cooking at 12 o’clock yesterday.昨天12点时他正在做饭。
When I came in, she was writing a letter.我进来时她正在写信。
The students were talking about the movie when the teacher came in.老师进来时学生们正在谈论那部影片。
3.过去进行时还可以用来表示在过去某阶段正在进行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例如:
They were waiting for you yesterday.昨天他们在等你。
He was studying in a middle school at that time.那时他在中学念书。
4.过去进行时行时与一般过去时的区别:
过去进行时表示在过去某时间里正在进行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一般过去时则表示一个发生在过去的动作或状态,一般说来该动作已完成。例如:
They were writing a letter to their pen-pals last night.(表示他们在昨晚某时刻正在做的动作,但不强调信是否写完)They wrote a letter yesterday.(表示一个完整的动作)辨析:when与while(1)when adv.(关系副词)当„„ 时;(疑问副词)什么时候,何时(2)When will he come? 他什么时候来?
It was raining when they started.他们动身时正下着雨。
We’ll start when the team leader comes.队长一来,我们就出发。(2)while conj.当„„的时候,和„„同时 While he was eating, I asked him to lend me $ 2.当他正在吃饭时,我请他借给我2美元。
when=at that time 当„„的时候,其动作可以是延续性动作,也可以是瞬间的动作。
e.g.When I came in, he was reading.When I was a child, I liked soccer very much.while=during the time that„ 在„„期间,与其连用的动作通常是延续性的动作,不与瞬间的动词连用(其引导的从句通常用过去进行时)。
While her children were doing their homework, she was doing some housework.当她的孩子们在做作业时,她在做家务活。
While the students were reading the new words, the teacher walked around in the classroom.四、语法点拨——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1.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
当我们引用别人的话时,我们可以用别人的原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转述出来。如果是引用原话,被引用的部分被称为直接引语(Direct Speech)。如果转述别人的话,就被称为间接引语(Indirect Speech)
e.g.Lana said,“I’m not going to her house on Friday night.”(直接引语)
Lana said(that)she was not going to her house on Friday night.(间接引语)
直接宾语通常都用引号“”括起来,间接引语多数情况下都构成一个宾语从句。
如果引用的句子原来是个陈述句,我们在间接引语中就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引语的开头用连词that:(2)根据句意改变人称:
(3)注意引语中的谓语与主句的谓语在时态上的一致:
※这个句子中因为有明显的过去时间状语,可以不改。(4)根据句意将指示代词、地点、时间状语等作必要的改动: 一般情况下,通常有以下的变化:
2.当直接引语为一般疑问句时,间接引语由if或whether引导。其人称、时态、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等的变化与陈述句的变化相同,另还要注意将疑问句的语序变成陈述句。
※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将say改成ask,在后面可以加上一个间接宾语(me, him, us等)。
3.当直接引语为特殊疑问句时,将其改成由原来的特殊疑问词引导的宾语从句,将其语序改变成陈述句的语序。(其它变化与前面的两种句型相同。)
4.当直接引语为祈使句时,我们通常用一个简单句来转述,这个请求或命令通常由一个复合宾语来表示;其动词通常用tell, ask, order等。
五.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
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ll have a great time.这是一个含有的复合句。主句用将来时或含有情态动词的句子,从句的将来时用现在时表示。如:
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是本单元的重点语法项目,也是中考的考点,请同学们多加注意。
六、语法点拨——现在完成进行时 ※构成:have/has+been+现在分词
※用法:用来表示某一动作在过去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有可能刚刚结束,也有可能还要继续下去。
※与其连用的时间状语:
现在完成进行时常与for 2 hours, since 1986, all this morning, these few days 等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连用。如:
七、现在完成时
现在完成时表示在说话时刚刚结束的某一动作或状态,强调对现在的影响,由“助动词have/has +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翻译成汉语时通常会用到“已经”等字样。
We have learned five English songs this term.这学期我们已经学了五首英文歌曲。I have seen this movie.我已经看过这部电影。
注意have /has been to;have /has/ gone to;have / has been in 的区别。
been是系动词be的过去分词形式。be有多种形式:一般现在时态形式是am, is, are,过去式是was, were, 现在分词形式是being。
have been in„ 在„„多长时间了
I have been in the cinema for three hours.我在电影院里待了3个小时。
三者都是现在完成时态,“have been to+地点”表示去过某处,现在已经回来,不在那里了;而“have gone to+地点”则表示到某处去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可能在去的途中,也可能在那里或返回的途中;“have been in+地点”表示某人在某处待了多长时间。试比较:
He has been to Beijing.他去过北京。(现在不在北京)He has gone to Beijing.他去北京了。(现在在北京或在途中)He has been in Beijing for two years.他在北京两年了。
八、Would you mind„? 你介意做„„吗?
这是英语中委婉请求的表达方式,语气委婉、客气、礼貌,易于对方接受。其结构是would you mind+动名词+其他? 5 注意针对该句型的回答,英汉有别。如果表示“不介意”,常说“No, not at all/please do/go ahead/ certainly not”;表示“介意”,则用“I’m sorry, but I do/I’d rather you didn’t/you’d better not”等。如:
九、如何给别人提出建议和意见
1、Why don’t you do sth.?为什么不做某事呢?
表示商量或给对方的建议,否定式疑问显得更委婉,更容易为对方所接受。通常也可以用Why not do sth.?来表达。如:
2、How about a scarf? 一条围巾怎么样? How about„? =What about„? „„怎么样? 提出一种可能性,询问对方意见。
十、语法点拨——反意疑问句
The pictures are beautiful, aren’t they? Yes, they are.It’s a nice day, isn’t it? Yes, it is.You like sports, don’t you? Yes, I do.It looks like rain, doesn’t it? No, it doesn’t.以上疑问句表示说话者对某事已有看法,为了可靠或出于礼貌发问,以求得确切答案,称为反意疑问句。反意疑问句由两个部分组成:陈述句+附加疑问句。
第五篇:初二下学期教案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第一、二节质量、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一、基本要求
1、能从物质的形态、形状、空间位置等的变化中提取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不变性这一本质的东西,从而认识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即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质量的概念。
2、能从怎样比较质量多少的方法中领悟质量单位的意义,以及知道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
3.熟悉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对这些常用的单位形成具体的观念,对常见物体质量多少有一种基本的估测能力。
4.认识一些测量质量的工具,熟悉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5.通过宇宙中物质质量尺度的数量级阶的展示,以及认识物质的质量这一基本属性,树立唯物辩证的思想,拓展视野,打开思路。
6.会读产品说明书,能参照说明书正确调节与使用托盘天平,并养成读用产品说明书的习惯。
7.能区分量筒和量杯,会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
二、重点内容
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测量、质量各单位间的相互换算和体积的测量
三、教学过程 1.质量的引入
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一个牙膏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应该注意的是形状变化指物体弯曲、伸长、压扁等形变,并不是指物体削去一部分或增加一部分。(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c)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当然物体中含有的物质多少没有变化,当然物体的质量也不发生变化。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要注意生产和生活中通常讲的“质量”与物理学中“质量”的意义不同。生产和生活中通常讲的“质量”,着重在“质”,物质材料的品质、产品的品质(包括性能、耐用程度)等等,要注意防止只重视“量”忽视了“质”。物理学中把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是物质的量,着重在“量”。两个物体的质量相等,可以是不同品质的材料,例如可以一个是金块、另一个是蜡块,只要含有物质的量一样多。2.质量的单位:
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kg来表示。现在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中的国际千克原器是底面直径和柱高均为39mm的铂铱合金圆柱体,它的质量是1kg的标准。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t),比千克小的单位克(g)、毫克(mg)。
1吨=10千克、1千克=10克、1克=10毫克
1分米的纯水,它的质量就是1千克。(下表是一些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测量
日常生活中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有杆秤、台秤、案秤、电子秤。它们各有各的优缺点。
我们今天来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托盘天平的构造。
托盘天平由底座、刀口、托盘两只、称量标尺和游码、横梁和平衡螺母、分度标尺和指针等组成。
托盘天平在使用之前必须进行调节,调节的目的是使横梁平衡,调节的手段或措施是调节平衡螺母,横梁平衡的标志是指针指在了分度标尺的中间或是在分度标尺的中央左右均匀摆动。无论是横梁左端的平衡螺母还是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其调节的方向是一致的,也就是与指针的倾斜方向相反。
①天平必须置于水平台面上。
②游码拨到最左端的零位置。
③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上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若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左侧,则需把平衡螺母向右移动,反之就向左移动。
必须指出,调节平衡后的天平经移动后使用前仍要重新调节横梁平衡(也叫做空载平衡),不能直接使用。托盘天平必须置于水平台上使用,将游码归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天平调节平衡之后,我们就可以使用它来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了。
被测物放左盘,砝码放右盘,调节砝码与游码使横梁恢复平衡。砝码加游码所示的质量就是待测物质量,与任何测量仪器一样,所测物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秤量,也不能小于天平的最小感量。天平属精密仪器,必须保持清洁、干燥,要注意轻拿轻放。3
333游码是天平测量准确度的标志。使用前首先认清游码上的最小刻度值。如图所示游码范围是2g,每一小格表示0.1g.这也就是天平的感量。游码示数应以游码的左侧对齐格数所示质量,图71所示游码位置是0.7 g。
称物体质量时,左盘放待测物,右盘置砝码,称量时首先估测物体的质量,选取砝码要由大至小顺序,以最小砝码加上后右盘微翘再移动游码使之平衡.砝码数加游码数即得物体质量。
必须注意的是在调节载有物体的天平的横梁平衡(也叫载物调平衡)时,绝对不允许去移动平衡螺母。
称液体或带有腐蚀性的物体时,必须先称容器的质量,再称容器和待测物的总质量,最后把总质量减去容器质量就得待测物质量。物理上称之谓“补差法”。对于一切易污染、易腐蚀的物体都应该采用此法去称量,绝不可以直接称量而导致天平损坏。
天平是属于精密仪器,因此在整个使用中必须注意:①轻拿轻放,不可让天平受到强烈振动。②干净卫生,不可让盘、梁等沾上污物或受到锈蚀。③砝码必须使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取砝码,保证砝码的精确。④用后应将游码归零,砝码归盒;横梁用固定圈固定,保证支架刀口不受损伤从而增强灵敏度。
4.量筒(或量杯)的使用
量筒(或量杯)是用来测定液体体积的仪器。利用排液法也可以间接测定固体的体积。量筒使用前应看清量程及每一小格所表示的体积,量筒(或量杯)的所示体积单位一般是mL,即cm。倒入、倒出液体时应小心,不能溢出。尤其是用排水法测固体体积时,预先放入的水要适量,水不能少得淹不住物体,也不能多得溢出量杯。
3读数时要注意两点:①将量筒(或量杯)置于水平桌面上;②观察时视线应与筒内液体的凸面顶部(如水银等)或凹面底部(如水等)相平。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一、基本要求:
1、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价与反思、合作与交流。
2、会应用“比值”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的由
3、学会查物质的密度表,并能说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
4、会测量一些物质的密度。
5、会应用物质的密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重点内容: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难点内容: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密度概念的引入
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如:空气、水、泥土、石头、铁、铜等等。每种物质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如: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泥土是软的,石头是硬的,金属有光泽,非金属无光泽等等。形状、颜色、软硬、气味等这些就是物质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鉴别物质。我们可以根据它的气味鉴别它是水还是酒精,可以根据它们的颜色及锈迹,鉴定是铜还是铁。如果我们桌上放的这两个物体,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我们要怎样判断它们是什么物质呢?
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不够的,那么物质是否还有其它特性呢?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些实验: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
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为此在物理学中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密度。
2、密度的概念:密度是表示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并不相同这一特性的物理量。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实验来研究。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小木块和小铁块,然后用天平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第一个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下表:
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体积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不同。铁块a的体积是铁块b的两倍,铁块a的质量就是铁块b的两倍;铁块c的体积是铁块b的4倍,铁块c的质量就是b的4倍.木块a的体积是木块b的两倍,木块a的质量就是木块b的两倍;木块c的体积是木块b的四倍,木块c的质量就是木块b的四倍。
但是对铁块来说,每一个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木块来说,每一个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是个定值。只是这两个比值不相等而已。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即它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不同物质,这个比值不同;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物理学中就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密度。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来表示. 密度的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密度公式的意义包含有:(1)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相等时,密度较大的物体其体积较小,如: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铁块,铜块体积小于铁块体积。即当质量相等时,体积跟密度成反比。(2)不同物质的物体,体积相等时,密度较大的物体其质量较大。如:同一个瓶装满水和装满油相比较,装满水的质量大。即当体积相同时,质量跟密度成正比。
由密度公式可知,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kg,体积的单位是m,密度的单位就是kg/m,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在一般物理实验中,由于所用物质不多,因此质量的单位常用克,体积的单位常用厘米,密度的单位就是g/cm。1g/cm=1kg/1000÷1m/10=10kg/m,记住:1g/cm=10kg/m
333
3密度的实用单位除g/cm外还可用kg/dm和t/m,有时使用这些单位能使计算简化。
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物理量。它表示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大小。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大小、体积大小无关,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平均密度则由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来决定)。如:1g水和1kg水密度是相同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是不相同的。如:铁与铝的密度,油与水的密度都不相同。由于水的密度比油大,因此一滴水的密度仍要比一桶油的密度大。
自然界的物质种类很多,有的已经被人们所认识,有的尚未被认识,人类还在不断地发现新的物质,下面是科学家经过精密的测量,所测出的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我们称其为密度表。我们看表:
铜的密度是8.9×10千克/米,这表示体积是1米的铜的质量是8.9×10千克,用克/厘米作单位,它的数值是8.9,即8.9克/厘米;铁的密度是7.9×10千克/米3
333
3。铜的密度比铁大,说明1米体积的铜的质量比1米体积铁的质量大。
水的密度是1.0×10千克/米;水的密度还有一个规律性的知识,也就是1米的3
33水的质量为1吨;1分米的水的质量为1千克;1厘米的水的质量是1克;1毫米的质量是1毫克。记住这个规律对以后的解决问题是相当有好处的。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它.
空气的密度是l.29千克/米。另外还请同学们注意看,在气体的密度表旁边有个条件—0℃,在标准大气压下。其实不仅是气体,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实验测出的,一般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大小是同一数量级,气体的密
333度比它们小1000倍左右.
现在,我们再看密度表,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我们发现固体的密度都较大;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这样呢?当然不是的,干松木的密度是0.5×10千克/米,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银的密度是13.6×10千克/米,水银是液体,可它的密度却比一些固体的密度还要大,所以说固体的密度较大,只是对一般物体而言。
若有一种金属,它的密度是2.7×10千克/米,它是什么金属?由密度表可知,这种金属是铝.所以,利用密度还可以鉴别物质。
综上所述,密度表一处,同学们要从两个方面来学习。一方面,知道物质,根据密度表,同学们要能查到其密度值,并知道其物理意义;另一方面,知道了某种物质的密度值,根据密度表,同学们应该知道这是什么物质。
3、密度知识的应用:(1)鉴别物质
由于通过物质的密度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物质,所以我们就可以根据物质的密度来鉴别物质。看来要鉴别物质,首先要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
由密度的定义可知,要想测量密度,首先要测出质量,在实验室中我们一般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天平。然后要测量被测物体的体积。质量的测量这里我们不多讲,我们重点来讲体积的测量。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利用量筒或量杯来进行。首先我们将量筒或量杯中放入适量(所谓适量,就是当放入被测物体后,水既要将被测物体全部浸没,水又不能超出量筒或量杯的最大刻度。)的水,记下此时量筒或量杯中水的体积V1;然后用细线系住被测物体,轻轻的放入水中记下水和物体的总体积V2,用V2—V1即可求出被测物体的体积。如果物体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这时将它放入水中它将漂浮在水面上,这时我们也是不能测出物体的体积的。这时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测其体积。一种方法是用助沉法。(用其它密度大的物体和被测物体系在一起,沉入水中,当然这时助沉物的体积应该在V1中。)另一种方法是用细针将其按入水中,观察V2。当然如果物体的形状是规则的,或是可以将其分割成规则物体,我们就可以利用刻度尺来测量其体积了。
液体密度测量时,体积比较容易测量,用量筒或量杯就行了,关键是液体质量的测量。首先我们要测出烧杯中液体和杯子的总质量m1,然后将液体倒入量筒或量杯中一部分,用天平测出剩余液体和杯子的总质量m2。液体的质量m=m1—m2。
(2)求质量: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碑心石是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它长14.7m、宽2.9m、厚1m。怎样知道它的质量?
333
3这块碑心石的质量非常大,不容易找到能测出其质量的测量工具。但我们可以采用有关密度的知识来解决。首先我们知道了它的材质是花岗岩,从密度表中我们可查找出这种物质的密度为(2.6~2.8)×10千克/米。它的物理意义是体积为1米的花岗岩,它的质量是(2.6~2.8)×10千克,我们就取2.8×10千克/米吧。这样看来,我们只要知道这块石头的体积不就能求出质量了吗?而这个物体是一个形状规则的物体,其体积是容易计算的。
从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可以得出m=ρV 这个式子告诉我们,物体的质量等于它的密度乘以体积。因此,知道了物体的体积,查出组成物质的密度,就可以算出它的质量,对于不能直接称量的庞大物体,这是求质量的很方便的办法.(3)求体积
这里有1个铝制的机器零件,不用量筒或量杯能测出这个零件的体积吗?
从公式mm还可以得出VV
利用这个式子,知道了物体的质量,查出它的密度,就可以算出它的体积,对于形状不规则的或不便于直接测量的较大的物体,这是求体积的很方便的办法.求出物体的体积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体积与高度(长度或厚度)与横截面积的关系,就可以求出物体的长度(高度或是厚度)或者求出物体的截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