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成为名师
如何成为名师
名师的成长需要培养,需要提供平台,但根本是要自己凭着对教育的热情,孜孜不倦地钻研,勤勤恳恳她实践,善于借鉴,不断感悟,有所创新;然后先在某一个方面有突出成绩,再向其他领域拓展,从而感觉越来越好,办法越来越多,成果越来越丰 富,名声也越来越大,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
一.名师需要内驱。君子有“三不朽”之功业:“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教育工作非常辛苦,需要我们不断地付出。而要成为优秀教师,这种付出自然更大,也更艰巨。动力从哪里来?来自强烈的做优秀教师的欲望,这种欲望会让我们不吝啬自己,顽强的拼搏,并且坚持不懈。魏书生非常热爱教师工作,后来招工、提干、回城,他一次次拒绝,上百次打报告要求留下来做教师,并且越做越有劲,越做越有成就,以致做校长、做局长仍舍不得离开课堂。何以如此?因为他有“教书育人”的强烈愿望,从与孩子的交往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所以执着坚韧。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他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也不可能躲过人世间的种种诱惑,而有了内驱,他才能义无反顾,集中精力,不管风吹浪打,不管灯红酒绿,不管事物缠杂,不管路途曲折。有位特级教师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谈到自己曾面对过的改行、经商、做家教的诱惑,有了强烈的内驱,你就会不断进步,不断攀登,不断优化教学,不断思考工作的新举措。特级教师凌宗伟先追求课上得好,然后追求学生成绩好,接着努力去提 高教科研水平,结合教学写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论文,强烈的内驱促使他不断的创造,终于成为一个“教学教研,相得益彰”名师。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名师需要积淀。名师不可能与生俱来,更多的是靠后天的积累。在具备了一定的天赋和素养之后,能否成为名师,就看你后天的积淀了。1.要立足文本这个阵地。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读书为我们胜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要好读书,读好书。我们读书的领域要泛一点,既要读专业书,也要跨学科、跨领域阅读,甚至读一些闲书,以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迫。2.要立足课堂这个阵地。名师是从课堂里走出来的,而且是为研究而上课,课让你充实、让你感悟、让你反思,课让你情感丰富、思维敏锐、创力无限;名师需要“磨课”,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海门东洲中学俞玉萍老师教《心田上的百合花》,每上一次,都注意不同的角度,都追求不同的境界。3.要立足生活这个阵地。名师必须好游。泰州名师陈国样为了教好《泰山极顶》,亲自去泰山,亲自去泰山,在山顶上找到一个最好的位置,守了一夜。正因此,教学中他才能与学一起激情洋溢;名师要人,接近孩子的喜欢,与孩子们找到共同语言。
三.遍觅金针辟蹊径,取他山石自成体:名师需耍博采。名师的成长不是孤立的,他有自己的独立个性,又要“杂取种种人成为这一个”,更需要有一个促使他成长、帮助他进步的团队。1.有意涉及各种流派。语教坛名家荟萃、流派纷呈,窦桂 梅的主题教学、魏书生的民主教育、孙双金的情智教育、高万祥的人文教育、钱梦龙的导读艺术、赵谦翔的绿色语文、丁有宽的读写导练、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程红兵的语文人格教育、于漪的探求语文教学综合效应等,这些都个性鲜明,建树颇丰,我们要注意汲取,博采众长,并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努力形成特色。
2.有意经营业务团队。一方面我们要把自己置身于团队,有任务,逼自己努力;有比较,促大家不懈:在团队中学习,在团队中进步,在团队中发展。另一方面,自己要组建团队,比如名师工作室,有那么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培养共同的兴趣,交流感兴趣的话题,在切磋中提高自已,在合作中不断提高。3.有意保持独特个性。有个性的教学是富有魅力的教学,有个性的教学是充满创意的教学,有个性的教学是让人永远记住的教学,有个性的教学也是最有效果的教学。要做一个名师,必须努力保持和发展自己鲜明的个性。这种保持和发展必须一切从效果出发,必须讲究个性的科学和完善,必须注意个性的充实。四.峰回路转渐佳境,水到渠成开镜天:名师需要“蜕变”。名师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顾,他需要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一直记着自已的追求,一直不忘自己的身份,一直不弃自己的专长,走好业务成长的每一步。这里要做到“三个好”:
1.要定好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要成为名师,必须有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不懈追求。丁卫军老师致力于“简约语文”研究,长期以来,不仅集中精力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试验,而且孜 孜不倦地钻研,为自己的实验寻求理论的支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路径和风格,而且基本完成效果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要做好自己的研究课题。围绕专业发展方向,要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认真立项,深入研究。李吉林老师有了教学的积累和感悟,也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后,从古诗的“情”和“境”的关系中受到启发,根据自己的教学积累,归纳出“情境教学”的研究课题,并一直研究下去,先后确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把教学不断推向高新境界,终成当代教育家。3.要描好自己的探索轨迹。有位名师这样描绘其成长印迹:第一阶段:抢人眼球,讲课注意辞藻的华丽和知识的丰富,让学生佩服;第二阶段:略显匠心,由教师主宰变成关注学生,课堂教学以连环式提问推进,最后形成图表式板书,让学生获得清晰的印象;第三阶段:自戒一体,提出“一主四步”课堂结构:以训练为主线,课堂教学分预习检测、整体感知、重点解剖、知能迁移四步,使学习具有一种整体性,体现一种科学性;第四阶段:形成风格,在过去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三自一导”语文课堂教学法: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自主投入学习活动、自主进行能力迁移。这样走稳每一步,就完成了作为一个名师的成长周期。
五,春有繁华秋见木,一枝一叶总关情:名师需要“有心”。
一位名人所说,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是的,名师都应该是有心人,因为有心,他才有灵感,才会充满创造的激情。这里,要坚持“为”: 1.名师以关注为习惯。优秀的老师一定要关注教育发展动态,关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站在教育前沿,占领学科的制高点,从容而游刃有余。有研究成果表明,《唐雎不辱使命》是虚构的:唐雎已经134岁,已没力气;带武器见秦王,不太可能,秦王也不是坐以待毙的。如果我们对这些新成果不知道,还在那里照本宣科,那肯定是缺乏关注品质,是难以胜任教学的。
2.名师以思考为常规。名师必须具有思考的察赋,要常常思考教育现象、教学行为,并从思考中获得启发,通过思考有所改变和提高。比如学生的阅读问题,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不仅是要学生去读,更要培养“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去“悦读”,并形成“跃读”的独特路径。有了这样一些思考,我们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会更有立体性,效果自然也更佳。3.名师以研究为乐趣。研究积累,积累到一定地步,就会去联系,去联想,去触类旁通。研究到一定程度就要及时去表达,与人口头交流,既可以把自己的成果作进一步梳理,又可充分吸取别人的意见,使自己的成果更全面、更科学;比较成熟形成文章,相对成熟就可投稿,暂时难以成篇的就作为素材积累起来,等待时机成熟再充实完成。我们说,研究了自然成果丰硕。六.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名师追求“至善”。不懈追求,臻于“至善”。我们要有博大的胸襟、热爱的情怀,要有仰望天空的气质、执着不懈的精神,同时还要有乐状态。1.为人,大智若愚。要成为名师,就要远离功利,多做事,少言利,要记住:你最需要的是一个有利于你发展的宽松的环境;要注意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善于跟各种类型的人相处,对领导尊重,对同事看重,对社会自重,又不能自视清高,委屈要受得,吃点亏也无所谓;我们要学会自己找乐,自得其乐。教学是乐,交往是乐,做其他工作也是乐,要乐得有点痴,痴得羡慕。2.为教,享受教育。名师要以教育为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其中之一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我们要以教育为趣。陈蕴珍问金岳霖先生为什么喜欢枯燥无味的逻辑学时,金先生说是“好玩”,好玩的游戏精神使创作和研究充满乐趣。我们要以教学为尚。同样的内容,怎样教,效果迥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教学上的新思维、新手段、新方法会层出不穷。我们以“品味时尚”之心去领略和实践教学有新意,不断有建树。3.为生命,品味人生。名师人生应成为信仰的演绎,我们要努力将教育作为我们的信仰,相信教育的力量,坚信教育的魅力,全心全意地投入,孜孜不倦地探索,实现教育的梦想,创造教育的奇迹。名师要追求每一次经历都成为愉快的记忆:一堂课的成功会产生欣慰,改变一个孩子的不良习惯会激发兴奋。名师要努力实现素质的全面发展,衣着打扮、言谈举止,都要有素质、有修养;还要多才多艺,天赋横溢。只有这样,你才能令人称赞。
个人简介
胡香玉,中学一级教师,1999年毕业于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现任教于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一中,2012年论文《体验生活真谛,开阔阅读眼界-----浅谈中学生作文真情活力的来源》获省论文二等奖,2012年获乡模范教师。
第二篇:如何成为名师
路 漫 修 远 持 求 索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不想当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其实说到如何成为名师,我自己也是心里没谱,因为自己还不是名师,还在朝着名师的道路上努力摸索前进着„„通过这次培训,我也渐渐明白了要想成为名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一个人只要有了理想,就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学习的动力。从事教育工作,应该有理想,有追求,要努力在本行业有所作为。这种有为,源自内心的欲望和冲动,有了它,就会激发做好工作的热情,产生出色工作的强大力量。也许是爷爷和父亲都是教师的缘故吧,我从小就对“教师”怀有某种特殊的感情。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教书育人”也成为我一直追求的目标。毕业后,就如愿开始了平凡、辛苦而又无比甜蜜的教师生涯,满腔热忱地进行着“传道授业解惑”。自从执起教鞭、走上讲台起,努力教好每一位学生便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教育工作非常辛苦,需要我们不断地付出。而要成为名师,这种付出自然更大,也更艰巨。动力从哪里来?来自那股对教育的热爱,来自强烈的成为名师的欲望,这种欲望会让我们不吝啬自己,顽强的拼搏,并且坚持不懈,也正是有了这种动力,才能最终成为名师。
二、要不断积累,慢慢沉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名师也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不断地学习,日积月累,慢慢沉淀。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教师更需如此。社会不断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我们更应该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学足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其次,要立足课堂,要不断地实践,上课、听课、评课、反思等等,名师需要“磨课”,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坚信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三、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孩子,关心他们的冷暖,优生要爱,更要偏爱差生,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而不纵,严而不凶,爱在细微中,严在当严处。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连爱心都没有根本没有资格做教师,所以教师应做到不计较报酬、不讲条件,无私奉献。名师更当如此。我们对学生不能只是传授书本知识那么简单,我们要教他们学生做的人道理。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跟每一位学生——谈心,与他们做知心朋友,从中了解他们的优点、缺点、爱好和困难等,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改正缺点,解决困难,更好地因材施教。
教师这一职业是艰辛的,可又是无比快乐幸福的。既然走上了教师这一条路,那就在三尺讲台上努力耕耘吧。正如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每一个老师都能凭着对教育的热情,孜孜不倦地钻研,勤勤恳恳地实践,取长补短,勇于创新,逐渐成为名师!
第三篇:怎样才能成为名师(李镇西)
怎样才能成为名师(李镇西)
怎样才能成为“名师”?——和青年教师谈话
李镇西
你说你立志成为名师,还给自己定了目标,要争取多少年多少年获得“市级名师”称号,多少年多少年获得“省级名师”称号。
我对你的志向表示赞赏。现在有理想的人不多了,包括教师队伍中有理想的人也不多。而“混日子的”却大有人在。因此,你有追求有志向,无论如何是一件好事。
不过,我的赞赏是有限的,因为我感到你的名师的认识还有些模糊。因此,我想在这里谈谈我对名师的理解。
在我看来,教师大体可以分为普通老师、优秀老师和名师。特别说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所谓“大体可以分为”,并不是人为的把教师分为三六九等。不是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分”不“分”,普通教师、优秀教师和名师的区别都是明摆着的。我还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三者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师德——爱心呀敬业啊等等,而在于专业素养和技能以及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所以,那些师德低下的所谓“教师”包括我前面所说的“混日子”的人不在我今天的论述范围内。
普通老师指的是专业素养平平,教学能力平平,教学成绩也平平的老师,他们也想把工作搞好,工作也算尽心尽力,但由于缺乏经验,更缺乏智慧,所以各方面都显得“很一般”。这些老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只要善学习,肯钻研,假以时日,他们完全可以成长为优秀教师的。还有一类老师,无论教龄还是年龄,都不算短,但教育教学水平却一直不见长进,也许他们工作态度一贯端正,甚至肯吃苦,但思想却往往懒惰,不愿琢磨,不愿思考,不愿学习。久而久之,就更不想上进了。这样的老师是很可怜的,辛辛苦苦,勤勤恳恳,甚至任劳任怨,但长期体验不到教育成就感,他们也很痛苦的,不过也有一些人早已麻木。他们麻木了,无所谓痛苦不痛苦,但苦了孩子啊!所谓“误人子弟”,不一定是因为老师的不负责,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认真负责的老师却没有教育智慧。吴非老师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一个学校最可怕的是,一群愚蠢的老师却兢兢业业。这话也许听起来很刺耳,但仔细一想,不是没有道理的。
优秀老师的标准很多,但在我看来,至少必须具备这样三个条件:
第一,课要上得特别棒,棒得让学生每天都盼着上他的课。会上课,这是优秀老师最直观的一个特点。也是最容易被学生追捧的原因。我曾经在一次培训时,对年轻老师说:“要特别重视第一堂课,要设法在第一堂课就吸引学生。如果学生通过第一堂课就佩服你,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教室里一片叹息,下课后孩子们纷纷去看课表,看第二天你的课是什么时候,那你就成功了。”当然,仅仅是第一堂课上得好,学生对你的崇拜显然不能长久,我们要追求每一堂课都精彩。不同的老师,其精彩的侧重点也许不同,比如有的以幽默见长,有的以逻辑取胜,有的富于思辨,有的善于抒情……另外,视野开阔,信手拈来,将知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甚至与学生的生命共鸣,等等,这些都能够使课堂精彩纷呈。
第二,所教学生的成绩也非常好,特别是中考或高考成绩。作为对学生负责的老师,不必也不应该讳言考试成绩。哪个学生到学校来不是希望考一个好成绩?哪个家长把孩子送给你,不是希望你给他的孩子一个好成绩?但偏偏现在有人讳言应试成绩,有时候不得不说,却说得羞羞答答,好像一说应试成绩就不好意思,就是“应试教育的帮凶”。有一个学校声称:“高考成绩只是副产品!”我对这话很不以为然。虽然我们经常说学生“做人第一”,学校“育人为主”,但“做人”也好,“育人”也好,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学生以学为主,教师以教为本,不抓教学质量,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理直气壮地把高考成绩作为自己的产品一点都不理亏!学校如此,教师也是如此。如果一个老师的课上得好,但考试却一塌糊涂,他却声称是在搞“素质教育”,谁信?一个优秀的老师,没有令人信服的中考或高考成绩,其“优秀”必然会大打折扣。
我还要特别强调的是,精彩的课堂与出色的分数,这二者对优秀老师来说,必须同时具备。有的老师课上得好,却考得很差,那不是真正的“上得好”,也许不过是哗众取宠,以廉价甚至低俗的“幽默”博取学生的喝彩。有的老师考试成绩好,但课却不受学生欢迎,因为他的分数是靠“题海战术“靠”加班加点“得来的,这样的老师也难以说是真正的“优秀”。
第三,班主任也当得非常好,能够带出一个蓬勃向上的班集体。优秀老师应该具备综合的优秀素质,显然就不仅仅是学科教学过硬,还应该擅长当班主任。班主任不但能够让一个老师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享受仅仅作为科任老师而不能享受的来自孩子的快乐,而且能够检验出或者说展示出一个老师全面的教育素养。所以我们常常说,一个没做过班主任的老师,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老师!我个人的体会是,如果只是上课而不担任班主任,总觉得没有深入到教育的深水区,对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的把握,都仅仅是隔靴搔痒。一个仅仅只是通过知识和孩子打交道的人,不可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也不可能真正获得孩子的爱戴,当然他也不可能获得教育的真谛,也永远不可能享受完整的教育幸福——而一个老师离开了这些,还能够说是真正的“优秀”吗?
在我看来,做到了上面三点,就可以叫“优秀老师”了——不管他是否获得了来自官方的荣誉称号,他的优秀都已经铭刻在了学生及其家长的心里。这样的优秀老师可以说每个学校都有。在你的身边也一定有。他们应该是你学习的榜样。你想让自己优秀,请先向身边的优秀老师学习。
再说“名师”。名师肯定是优秀老师,优秀老师具备的所有品质,包括我说的三点,名师都应该具备,这应该没有疑问。但优秀老师却不一定是名师。在我看来,名师与优秀老师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会上课,是否有令人信服的教学质量和是否擅长当班主任,而在于是否有更大的影响力。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更大”的影响力。我的意思是,优秀老师也有影响力的,但往往只是局限于一个学校或一个小小的片区。而名师的影响力,则往往辐射到一个省乃至全国。如何才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呢?这就要靠“能说会写”。因此似乎可以说,能说会写让优秀教师更上一层楼而成了名师。
所以,名师的条件还得加上——第四,“能说”;第五,“会写”。
这里的“能说”,指的是演讲能力或报告能力强,能够通过演讲或报告传播自己的教育智慧;再说具体些,要有思路清晰的概括能力,要言不烦的提炼能力,逻辑严密的分析能力,绘声绘色的叙事能力,等等。会上课的老师一般也会演讲,但也不一定。因为听课的对象是学生,而听讲座的往往是教育同行;上课更多的是把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讲座则是将自己的教育实践展示给老师们。我见过这样的老师,课上得好,分数也考得好,带班也很不错,但就是不会作报告,面对下面黑压压的老师心里便发憷。于是,这样的优秀老师便只能在校内或学校附近有限的范围内有影响。但是,通过报告,优秀老师则能够直接将自己的教育经验教育智慧教育思想向全国的老师们宣讲,影响力自然扩大。
这里的“会写”,指的是写作能力强,能够把自己的教育案例教育感悟教育反思等写下来,通过发表文章出版著作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仅仅通过做报告开讲座,面对面影响的老师也是有限的,而通过文字传播,其影响则可以超越时空。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青年校长的谈话》《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我们怎么可能知道苏霍姆林斯?又怎么可能了解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所以我曾经说过,苏霍姆林斯基是自己“创造”了自己。通过什么“创造”?当然首先是他一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但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他的几十部教育著作。如果说他生前的影响力不仅仅是他的文字的话,那么几十年过去了,现在他所拥有的国际影响,则主要是源于他那百科全书式的教育著作。同样的道理,一个名师,往往是通过报纸、杂志或出版社,让自己产生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的——而这,正是名师区别于一般优秀老师的地方。
名师的特点当然不只是上面这些,比如还有教育爱心、高远理想、开阔视野、独到思想、科研能力等等。但我觉得,这些都可以通过上面所说的五点体现出来。
最后我还想对你说的是,所谓“名师”不应该是教育行政部门或什么机构评选出来的。我所知道的钱梦龙、于漪、魏书生等名师,从来都没获得过“名师”称呼。“特级教师”可以评,“学科带头人”可以评,“劳动模范”可以评,就是“名师”不能评。因为名师之“名”指的是其影响力,而“影响力”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并且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可能通过“评选”产生。现在评选各级所谓“市级名师”“省级名师”之类的做法是很荒唐的,同样的道理,评选“名校”和“名校长”的做法也是很荒唐的。
能否获得种种荣誉称号,往往取决于别人——领导呀同事呀等等,有时候由不得自己;但是否能够成为名师,则全靠自己。不信,你看看上面五条,不都是自己就可以掌控吗?说得“极端”一些,哪怕不是“特级教师”,不是“全国劳模”,自己也完全可以把自己“培养”成名师。其实我这个说法并不“极端”,因为是有例子的——这个例子就是我。八十年代我的课就很受学生欢迎了,教学质量也不错,我的未来班还上了《中国青年报》;九十年代我所写的《爱心与教育》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反响。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03年,我才评为四川省特级教师。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人生道路上有些东西还得顺其自然。求名心切,必然适得其反。因此你将这些目标列入“时间表”,不妥。所以我在本文开头说对你的赞赏“是有限的”。如果从容不迫,淡泊洒脱,做自己该做的和想做的,该有的一切都回来,你应该有这个耐性和信心。不过,就算永远不来也不要紧,因为在你从容行走的过程中,职业幸福已经给你足够的“奖赏”,是不是“名师”不要紧,快乐就好。你应该有这份潇洒与自由。
(选自拙著《给教师的36条建议》,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第四篇: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名师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名师
作为教师,很多人都曾经想在教育事业上有所作为,想成为受人尊敬和羡慕的名师。现实中,不少人在前进中消沉了,在成长道路上得过且过。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名师呢?
一、树立“责任中心”理念
责任是万事的脊梁。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树立“责任中心”理念,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责任,要把学校、学生的发展当成自己的责任。一个教师没有责任心,即使才高八斗,学高五车,能力很强也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古人云:在其位,谋其政;在其职,尽其责。教师这个职位吃得是“良心饭”,它意味着管理好学生,培养好学生,服务好学生应该成为自己的天职,它需要无私奉献和教育激情。要善于反省,品悟人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介,要有大气,大气是一种胸怀,是一种风度,是一种品格。只有这样,你才会在教学工作中有拼劲,有创新。一个班的学生发展,要靠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通力协作,班主任是灵魂、是核心,在抓好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教育本身的特点是个体独立劳动,集体创造成果,哪个个体出现偏差或失误,都会给集体造成损失,教师之间要相互补台,及时通气,多做运动员,少做或不做裁判员,对别人的工作可作善意的劝告,而不是过多的评头论足,否则不利于工作,又伤害了感情,只要全体任课教师都把教育学生作为已任,多把时间用在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上,何愁学生思想道德、学业水平不会上去。一个教师能否教出优秀学生,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责任心,有了责任心,你就会去关爱学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你就会成为名符其实的优秀教师。爱虽然比较累,它需要付出和奉献,但它会给人快乐,会给人留下美好回忆.二、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在实处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真抓实干,要多动脑筋,想方设法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效率的全部问题在于:备课是前提,上课是核心,作业的布置和评讲是保证。一定要研究教材,全面吃透知识体系,尤其是重点、难点和疑点,不留知识死角,让学生“吃好”“吃饱”,训练其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教学中要体现大局意识,适度放慢教学进度,降低难度,减少学科坡度,拓宽知识广度。把每节课设计成讲、练1:1的比例进行课堂教学,让知识当堂消化,问题当堂解决,作业当堂完成,不存疑。要注重“教会学习”,即学法指导要狠抓养成,把一些好的方法转换成学生的自觉的习惯,而要如此,惟反复训练别无他途。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不断检查督促方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由“听与记”向“思与行”的转变。
教学重在“学”,要害在“讲”,教师不能“满堂灌”,要留一定时间和思维“空间”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课堂上努力做到“三讲”、“三不讲”,易混点,易错点和易漏点要讲细讲全,学生已会的不讲,能自主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要在讲、练、考、评、补上下功夫,讲为主导,练为主线,考为抓手,评为关键,补为重点。要在帮助学生通过练习发现规律和总结方法,拓宽视野,做到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
搞好周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周练习题要尽量基础,80%来源于课本;月考、期中考试题起码60%属于基础题。要通过考练使学生知识温故知新,对学习获得信心。考试本身也是一种素质体现,不会考试的学生很难说是一个好学生。
三、正确处理育人中的三个关系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是为了学生一生的幸福。新的课程、新的理念,这里要求教师必须正视下面三种关系: 惩罚与表扬
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要是美丽和善意的。人们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要让学生有尊严地生活和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闪光点,由点及面,循循善诱,让学生能靠近你,走近你。我们的教师不缺专业知识,最缺的是爱心和先进教育理念。
成人与成才 现在的学生不是学生,已经沦落为考生,被考得死去活来,我个人认为教育≠分数。有哲人说:一流的教师教人,二流的教师教书,三流的教师不会教人也不会教书。教学中要注重德育渗透,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素质教育,要教育学生志存高远,自律反思,团结合作,同情宽容,珍爱生命,勇于负责,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象一个人。素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一以贯之,潜移默化。
知识与能力 大家都知道,现代很多成功人士当年考试成绩并不十分理想,大多在十名左右(俗称“十名”现象),但他们有闯劲、敢冒险。中学教育是人生的最关键时期,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要让问题止于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直觉思维和洞察力,帮助学生克服不良思维定势,实际上学生学习就是学会提问,不会提问,才是教育的最大悲哀。一定要诱导学生探索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才能决定命运。
四、成为名师的必备素质
自觉学习,终身受益 教师成为名师,主要不是靠他人指点,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奋斗。通过学习教育理论,阅读教育杂志,做到静心巧授,锐意创新。学无止境,要敢于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报刊书籍学习,通过进修学习、课题学习、学术学习、分阶段有重点的学习、网上学习、实践学习等,渡过“高原期”,使自己的业务水平跃上新台阶。
淡泊名利,踏实工作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成为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名利之心人皆有之,但要把握度,不被名利所累。最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实实在在地做学问,通过教学实践,积累育人经验,结合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想到自己送出的一届又一届学生,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步入社会后有所作为,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
反思自己,不断创新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过程要经常进行反思。反思宏观的教育,也反思教育的细节,反思教育的历史,也反思现在,尤思要反思自己,不断地对教学行为作出自我评价,并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解构和重建。要形成教学中的独特风格,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过多考虑是否完美。而应该分析有无特色。
精于研究,丰富人生 科研是名师成长的摇篮,是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教师的阶梯,会不会科研、搞不搞科研是“教书匠”与“专家型教师”的分水岭。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应自觉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日常教学实践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对教育经验进行总结。不仅如此,教育科研能有助于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使教学工作变得不再繁杂、枯燥而充满意义和价值。
注重细节,关爱学生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成为“名师”。因为只有爱学生,关心学生,才会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而改进教育教学。特别在对待后进生问题上,要严格而自由,做到优点使人可敬,缺点让人可爱。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尽可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通过教育细节,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的楷模。笔者建议教师必须注重以下细节:
①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教学风格;
②定规则,包括缺席,迟到、基本礼节、作业完成等,以及如何执行规则; ③上课前,教师站在教室门口,和每一个走进去的学生微笑招呼; ④准时上课下课;
⑤用问题、悖论、谜题等引出课题,集中学生注意力;
⑥不怕复习,对重要内容,学生应该阅读或听到、看到至少三次; ⑦与学生谈心,一对一或分小组进行,多鼓励和表扬; ⑧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应在教室中巡视,同时加入学生讨论; ⑨开学不久要进行单元考试,并及时反馈; ⑩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第五篇:成为名师八要素
成为名师八要素
当过知青,曾是民办教师、农村中学教师,而后成为教研员。
痴心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创造出了两套阅读教学技法,“板块式思路”和“主问题”设计。他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
有人说,他在三个方面可以堪称一流,即一流的教研工作,一流的论文写作,和一流的教学艺术。
他就是余映潮。这一周,小编带你一起走近余映潮。
都说苦练出真知。当老师,自然需要一番功夫。而要成为名师,更是需要一番苦练。余映潮老师“苦做”了几十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无数个深夜里离开书桌时我想的是还有明天,在无数个需要休息的中午我在旅途中行色匆匆,在暑期极热的下午工作着,我会想到'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的情境,在寒冬极冷的晚上工作着,我会感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寂寞。”
究竟成为名师,需要经历怎样的苦练呢?看看余老师的这8个秘诀就知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不遗余力地完成本职工作
这种不遗余力,就是全身心投入,就是不怕苦不怕累,是把小小的事情做得宏大起来,把平凡的事情做得闪亮起来,把平淡的事情做得辉煌起来,把单纯的事情做出立体的形态,让繁杂的事务性的工作透露出智慧的火花。
我在中学语文教研员的岗位上工作了近24年,不遗余力地工作了近24年。总是把劳累的倦容藏起来,让微笑带给别人以快乐。我曾充满深情地这样小结过我的教研工作:最有特色的是我坚持多年的抓好五支教师科研队伍的教研工作形式;最值得骄傲的是引领着教师们进行过长达16年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最欣慰的是我的卓有成效的中学语文教研工作改变了很多基层教师的命运;最自豪的是我20多年独力支持,将一个以农村为主的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在无路可走的地方坚持着自己的开辟工作,在非常痛苦的披荆斩棘之中坚持着一步一步地前进并找寻到自己的一条道路,这就是生存的智慧,这就是事业的智慧。二十多年,近九千个激情燃烧的日子。我很幸福,在艰苦的劳作之中,我与青年语文教师们一起成长起来。2.永不停止地积累
我是1979年才当上语文教师的,那时,我已经32岁了。“积累”是我提升、发展自己的首选。我现在找得到的最早的读书笔记,就是从1979年开始的。我在偏僻乡村中学的破旧书桌上用蜡纸刻印出大量的读书卡片,然后用它们来进行摘抄。
为了时间,为了积累,为了学问,岂敢懈怠?直到现在,我仍对“积累”二字情有独钟。我的电脑里面,每天都会增加新的文字。每上一个新课,都有可能积攒10万字以上的资料。3.坚持进行极为艰苦的写作
可以说,我的写作是一部传奇。每年公开发表50篇左右的大小文章,已经坚持到了2016年,我发表的1500多篇文章的目录,如果打印出来,可以打印许多张白纸。
1993年以前的写作手稿,就有近两尺高;20多年来,我坚持着多个杂志社“专栏文章”的写作;从1993年起,我用8年时间的写作,创造了国内中语杂志第一次连载100篇文章的纪录;《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成为中语界第一部案例研究的著作;2002年,《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开始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连载;2005年,我的专栏甚至进入了《光明日报》:《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课堂活动的创新设计》、《课堂提问的创新设计》、《朗读教学的创新设计》、《语言教学的创新设计》、《教学手法的创新设计》、《教学细节的创新设计》、《学法实践的创新设计》、《课型的创新设计》、《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一篇接着一篇地出现;2014、2015、2016年,我承担着给三家中小学语文专业杂志撰写专栏的繁重任务;时间到了2016年的元月,我公开发表的文章已经超过了1500篇。
4.耐心地进行细节化的教学与学术研究
细节化的研究,是耗时的研究,是耗费精力的研究,它需要极好的耐性。当你面对书桌几个小时写不出一个字的时候,当你翻阅大量资料而精疲力竭的时候,你都得平静地坚持。我不怕消耗,于是我能做出很多优化的细节化的内容。
可能没有人像我这样就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进行精细的研究,10年之中,到2012年12月底,我已经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写出了80篇论文。人们常常问我:你哪里有那么多的事做啊?
将生命、将时间化为工作中、研究中无数优美的细节,这就是我的付出。5.自觉承受多种多样的痛苦磨练
我说过:不同深度的磨练产生不同高度的水平。给自己多储备一些知识,让自己多增长一些学问,逼自己多培养一些能力。做一个治学勤苦的人,做一个思考深刻的人,做一个追求高度的人。一个希望非常成功的人,必须能忍受多方面的磨练。我提出了与语文教师素质有关的8个方面的第一: 第一奋斗目标是“课堂教学技艺精湛” 第一基本功是“能够读出教材的味道” 第一阅读能力是“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第一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专业杂志” 第一要克服的难关是“千字论文写作关” 第一要历练的是“小专题研究” 第一有益于自己终身发展的好习惯是“积累”
对于这些“第一”,我也已经为之进行过艰苦的奋斗。我在一个讲稿中这样写道:
我用我的耐力,塑造着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坚持数十年的资料性阅读,无法计算的资料目录索引的积累; 几尺高的写作手稿,一千多篇长短论文的发表; 十几部书稿的编纂,几十个专题讲座的准备; 几乎没有休息过的节假日,从来不请假的工作记录…… 这一切都显示了我生命之力的坚韧。
坚持着,坚持着,坚持着;学习,工作,创造,这就是“智慧”。
仍然可以自豪地说,我用超常的付出,让自己在教学业务上的每一个方面都做得比较优秀。6.一定要有指标要求
要奋斗而没有指标要求,等于放松自己。任职期间,我历来的工作要求就是九个字:抓队伍,抓活动,抓成果。这里面,每处都有指标要求。对于自己的发展,我的指标要求也是硬性的。
下面是我退休时演讲稿的第10块内容,它就是指标: 我的畅想(2007年—2017年)
精细研读100篇课文并积累大量的助读资料。研读与中学语文教师业务进修有关的论著100部。
阅读中学语文专业杂志1000本并积累有关专题的索引目录。发表教学论文100篇以上(含教学设计)。出版个人专著两到三本。
演示的课例在目前的基础上达到80个(起码讲到70篇课文)。作100场学术报告。……
我设想在2017年以前,要讲80个篇目的课;其实到2016年6月份为止,我已经讲了240多篇课文的课;2010年4月,我写了《纪念我的公开课讲到了第100个》的长文;2012年元月,我写了《纪念我的公开课讲到了第150个》的长文;近20年的时间内在全国各地展示自己的240多个公开课,何其难也,但我做到了,我向教学界中最难的事物挑战。每个课的后面,都有含辛茹苦的故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定要有指标要求”,成为我教学研究工作中的动力。7.迎接最难工作的挑战
我所迎接的最难的工作,就是人家的“点课”。我开创了外出讲课的最好风气:第一,一般不讲一节课,要讲多节课;第二,根据人家的要求来讲课和设计讲座,这无疑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困难,也无疑让自己增长了不少的实力。
我的教学视野,基本上涉及了各种版本的小、初、高中的教材;有多少次,人家“点”我讲的课,因为地域的关系,只讲一次就可能永远不能再讲,我仍然毅然备课,欣然前往;我的教学足迹,留在了最繁华的城市,也留在了最偏僻的乡村。
有这样一个连续8年的故事:从2002年到2009年,我四次赴贵州铜仁地区讲学。一共讲了13个篇目的课和四个讲座,此事被人们誉为“挑战极限”。
2011 年10月22日,徐州师大邀请我讲授《老王》一课,江苏省几十位特级教师听了我的课。
2012年8月18日,人教社“与作家同行”活动江西九江进行,他们请我讲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曹文轩亲临现场听课。
也曾有人称赞,这是余老师在挑战极限。
其实,我想,这些都不是“挑战极限”,对极限的挑战早就在我的准备工作中进行过了,就像我的《西边那间房》中所写的:这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那里飞扬着神思。一行一行的字从键盘里流泻出来,铺洒到电脑的桌面上,在那里组合成美丽的乐章。8.坚持原创,在黑暗中摸索
我的一切科研成果,都讲求原创,我的课堂教学的手法与技巧,都与原创有关:我的论文写作与讲座报告,决不用“引用”的手法来拉长篇幅与拉长时间;我的课堂教学,不断改进,坚持求新,决不陈课滥讲;从小学到初中,每学期都有全新的课推出:《狼》的8个教案,早已为人们所知;《说“屏”》的4种设计,每一种都在课堂上实践过;《孔乙己》的教学,我有微型课、一节课、两节课的三种教学设计;几十个各种内容的讲座稿,绝少有不足两万字的。
大部分论文,基本上都是系列稿、基本上都是专栏作品:2016年,《中学语文教学》继续开设着我的专栏《微型讲座》;2016年,《语文教学通讯》B刊继续着我以“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自我训练”为话题的专栏《名师讲坛》;2016年,《语文教学通讯》C刊(小学刊)继续着我的《问道》专栏;我的思考与写作费时之多,难以想象。每每有右手累得不能抬起的时候,就用左手转动我的鼠标。每每有眼睛非常倦怠的时候,就看看窗外绿树晃动的树梢。我把走弯路的劳累留给自己,把走黑路的担忧留给自己,把无路可走的痛苦留给自己。
如果没有劳累,就没有这样的成果。如果没有坚持,就没有这一些收获。如果没有创造,就没有自己的特色。几十年的“苦做”,让我的心中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