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师课堂实录
名师课堂实录
支玉恒:全国知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3 《丰碑》教学实录...........................................................................................................................3 古井................................................................................................................................................24 柯里亚的木匣.................................................................................................................................40 飞夺泸定桥.....................................................................................................................................52 画杨桃............................................................................................................................................90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117 《西门豹》第二课时...................................................................................................................132 《太阳》课堂实录.......................................................................................................................136 夜莺的歌声...................................................................................................................................169 《月光曲》课堂实录...................................................................................................................186 《再见了,亲人》课堂实录.......................................................................................................213 《鼎湖山听泉》课堂实录...........................................................................................................227 《第一场雪》课堂实录...............................................................................................................235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实录...................................................................................................279 《学弈》课堂实录.......................................................................................................................285 《宇宙生命之謎》课堂实录.......................................................................................................296 《跳水》课堂实录.......................................................................................................................302 于永正..........................................................................................................................................327 《一个___的早晨》作文指导课.................................................................................................327 于永正《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实录及评点...............................................................................330 《翠鸟》课堂实录.......................................................................................................................339 于永正《新型玻璃》教学实录——评析:张庆.......................................................................350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359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及评析...........................................................................................366 《水上飞机》课堂实录...............................................................................................................376 《二泉映月》课堂实录...............................................................................................................395 《林冲棒打洪教头》课堂实录...................................................................................................408 《送别组诗》课堂教学实录.......................................................................................................424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实录...................................................................................................436 《只拣儿童多处行》课堂实录...................................................................................................444 《落花生》教学实录...................................................................................................................455 窦桂梅..........................................................................................................................................467 《落叶》课堂实录.......................................................................................................................467 《难忘的一天》教学实录...........................................................................................................475 《朋友》课堂实录.......................................................................................................................482 《葡萄沟》教案设计...................................................................................................................493 窦桂梅《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496 窦桂梅《晏子使楚》教学实录...................................................................................................515 窦桂梅《晏子使楚》实录及评议...............................................................................................536 《晏子使楚》的教学论价值.......................................................................................................556 窦桂梅《圆明园》课堂实录.......................................................................................................570 1
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二.......................................................................................590 作文示范课《捶捶乐》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601 《推敲》课堂实录.......................................................................................................................615 靳家彦《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640 靳家彦《陶罐和铁罐》课堂实录...............................................................................................650 靳家彦《陶罐和铁罐》课堂实录二...........................................................................................656 靳家彦《跳水》教学实录...........................................................................................................662 靳家彦《珍贵的教科书》教学实录...........................................................................................684 靳家彦《珍珠鸟》课堂实录.......................................................................................................690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698 王崧舟《草船借箭》...................................................................................................................712 王崧舟《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719 王崧舟《二泉映月》课堂教学实录...........................................................................................731 王崧舟《万里长城》课堂实录...................................................................................................743 王崧舟《威尼斯的小艇》之课堂记录.......................................................................................757 王崧舟《小珊迪》教学实录.......................................................................................................766 王崧舟《一夜的工作》课堂实录...............................................................................................772 王崧舟《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779 王崧舟《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实录...........................................................................................792 薜法根《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课堂实录...............................................................................800 薛法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课堂实录...............................................................................808 薛法根《卧薪尝胆》课堂实录...................................................................................................817 薛法根《雪儿》课堂实录...........................................................................................................826 徐善俊《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833 陈建先《钱学森》课堂实录.......................................................................................................840 ——陈建先老师《钱学森》教学赏析.......................................................................................851 陈建先《特殊的葬礼》课堂实录...............................................................................................859 陈建先《郑成功》教学实录.......................................................................................................867 有效对话深层体悟.......................................................................................................................883 孙建锋《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实录.......................................................................................886 孙建锋《最大的麦穗》课堂实录...............................................................................................894 薛瑞萍《景阳冈》课堂实录.......................................................................................................899 后记..............................................................................................................................................919
支玉恒:全国知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他在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勇于教改实践,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全国有口皆碑。他的课“开放而有活力”,创设了他本人所提倡的“享受教学、享受学习”的教学情境,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多年来,他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讲课,并勤奋著述,出版了教学专著和音像专辑十几部。《丰碑》教学实录
青岛公开课 第一课时
(师生问好,课前活跃气氛)
1师:大家一起说,我们今天上什么课?1 1生:(齐)丰碑。
2师:看我写字。(板书“石”)这是什么字?2 2生:(齐)石字。
3师:组词。
3生:(齐)石头..石块..4师:知道我要写什么字吗?3 4生:(齐)碑。
5师:那么这个碑肯定是用什么做的?4 5生:(齐)石头。
6师:(板书“碑”)先写一个什么字?5 6生:(齐)白。
7师:注意里面有一竖变成撇出来,然后呢?6 3
7生:(齐)一横一竖。
8师:谁知道碑是什么东西?7 8生:碑就是用石头做成的,用来纪念有些人的功绩的。
9师:如果这个人没有什么功绩,能不能给他搞一个碑?8 9生:(齐)能。
10师:讲得对,用石头做的,上面还要刻上文字,是用来做纪念的。如果是革命烈士的碑就更有纪念意义。另外,碑还有别的功能,记载一些事情。比如西安,有个碑林,那里很多碑,走一天都看不完那么多碑。那上面有些刻的是文字,记录的是一些历史事件,有的纯粹就是书法家的作品,还有的上面刻的是图画。唐朝最有名的一个皇帝唐太宗叫什么?9 10生:(齐)李世民。
11师:对,他一生戎马生涯,骑过八匹马,都是非常好的战马。他去世以后,当然这八匹马也不在了。后人把这八匹马的样子都刻在八块石碑上,叫“八骏碑”,现在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所以说这碑有纪念意义,也有记载的功能,有文字还有图样,知道了吧?10 11生:(齐)知道了。
12师:那么这个碑我再加一个字(板书“丰”)是什么意思?11 12生:丰碑就是指高大的石碑。
13师:你能举一个例子说这个“丰”字有时也当高大讲吗?能组个词吗?12 13生:丰..丰满。
14师:丰满是多而不是高大。说不出来了?比如说革命烈士,周总理,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什么呀?(学生无人应,教师一字一顿地引导,等待)丰、功、伟..13 14生:(齐)绩。
15师:对了,“丰功”就是大功,伟大的功绩。打开书,在上课前读过课文没有?14 15生:(齐)读过。
16师:你读了几次?15 16生:五次。
17师:你读了几次。16 17生:不记得了。
18师:看来你们都读了好几次了。还想读吗?17 18生:(齐)想。
19师:咱们这回这么读,一起来读,有时我指名读。在大家读了好几次的基础上,这一次我一开始就强调要有感情。注意,一开始就有感情地读是什么意思呢?18当然,第一 4
是让你们学会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是通过这种有感情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速度等,让你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一般咱们把文章理解了,用情感朗读把它表现出来,我们现在是在预读的基础上,一开始就有感情地读,利用有感情朗读对理解的作用,通过神情和语气,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感情,作这么一个通过读来学习课文的工作,试验一下好不好?19 19生:(齐)好。
20师:大家一起来读,开始。
20生:(齐)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21师:停,冰天雪地是什么样子?20 21生:寒冷的。
22师:恶劣不恶劣?21 22生:恶劣。
23师:你们读得恶劣吗?22艰难地行进,你们读得艰难吗?23你们要是能把艰难读出来,你们就会根据读时情感,想到冰天雪地的样子了。用读来理解,懂不懂啊?24 23生:(齐)懂。
24师:再重读,开始。
24(生重读这句)
25师:听我怎么读。(范读这句)再重读,像我这样读,看我的手势,开始。
25(生读文,师配合手势,并领读至第二句)
26师:什么叫大冰坨?25 26生:被大雪冻成了一个很大的冰块。
27师:整个山就是一个大冰块,就是这意思。你想想整座山是这么一个冰块应该怎么读?26开始。
27(生齐读,师间中领读,读至“向前挺进。”)
28师:刚才用的是“前进”,现在用的是什么?27 28生:(齐)挺进。
29师:比前进更怎么样了?28 29生:(齐)艰难了。
30师:但是人更..29 30生:坚强了。
31师:你们听我读这两个词(读文):“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教师读得语调语势粗豪,铿然有力)你们听我这样一读有什么感觉?30 5
31生:风太狂了,雪太大了,天气太冷了。
32师:哈!一口气说了三“太”!你再把这三个“太”与“挺进”联系起来想一下,你觉得这支队伍怎样?31 32生:这支队伍遇到的困难很大,决心也很大。就是刚才说的“更坚强了”。
33师:对。再接着往下读。
33(生齐读至“残酷的战斗。”)
34师:停,下面课文写了几个可能啊?”32 34生:(齐)四个。
35师:四个可能,情况不一样,看我的手势读,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四个“可能”。(读文)“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35生:(齐读)“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教师用平直、高扬放慢,再高扬快速加强,平实沉重四种不同手势指导读四个“可能”)
36师:对,大家把刚才学的这两段自已再练习一遍然后我们比比谁读得好。
36(学生各自读文)
37师:下面进行朗读这两段的擂台赛,谁敢第一个走上擂台?33好,你先读第一段。
37(一生读第一段)
38师:我觉得你读得好像挺费劲是不是?34你该低的地方没低,所以该高的地方就高不上去了,一开始低一点,再来一次。
38(生重读第一段。)
39师:谁敢跟他打擂?35 39(一女生重读这段)
40师:谁是胜利者?36 40生:(齐)她。
41师:那你就得走下擂台了。(叫男生坐下)谁敢跟她比?37读第二段。
41(一男生读第二段。师纠正读错的地方。)
42师:要是按读的语气来说谁读得好?38 42生:(齐)他。
43师:可惜的是有两处错误,那就得走下擂台了。谁再比?39 43(又一男生读二段)
44师:谁该下去?40 44(大部分同学说她。)
45师:好的,你先坐下,再找一位同学把他读坐下。你没举手你起来,请你推荐一位读得好的。
45生:张志帆。
46师:好的,你自已举手也很积极,你要是打不下人家去就得..罚款,(众笑)带钱没有?41 46张志帆:没有。(笑声)
47师:一会儿跟你们老师借一点。开始读吧。
47(张志帆读第二段)
48师:用不用罚款了?42 48生:(齐)不用了。
49师:好了,都坐下。大家知道怎么读了吧?43 49生:(齐)知道了。
50师:谁来读第三到第六自然段?44 50(一女生读文)
51师:读得真不错,有没有读得比你还好的?45 51女生:有。郑作龙。
52师:好的,你来读。
52(郑生重读)
53师:两个人都不错。大家读第七段。
53(生齐读第七段)
54师:停,这里写这位老战士死得很安祥,很镇定是不是,慌乱不慌乱?46 54生:(齐)不慌乱。
55师:安祥,死得也安然自在,那么你们读的时候应该快一点还是慢一点?47 55生:(齐)慢一点。
56师:对了,虽然他安然自在地牺牲了,但是我们看到他这样,我们不能安然自在,心情应该沉痛,速度再慢一点,再读,开始。
56(生齐读第七段,教师随机带读、领读,并指出词的不同意义。
记录不再详述)
57师:(问张志帆)你起来,你认为哪个同学读的水平跟你相当?48 57张志帆:她。
58师:好,你也起来,你们两个读这段,一个一句倒换着读,你读一句,把她激发起来;她再读一句,把你也激发起来,两个人相互激发,一个一句好不好,开始。
58(两生开始轮读课文,期间教师特别指导首尾两句)
59师:你们觉得怎么样?49 59生:(齐)好。
60师:不错。谁读第八段?50好,你来。
60(一女生读第八段)
61师:你想让谁跟你比?51 61女生:他。
62师:好,你起来,你心里先想一下,你点谁跟你比,开始读。
62(男生读第八段。教师指导将军说的一句话,并让全体读。读完后指另一男生,第二个男生再读此段)
63师:下一段谁读?52读前先想好对手,读后直接点名。
63一生站起来读第九段,之后点另一同学的名,后者重读第九段。
64师:下一段。
64一生读第十段,之后点名,比读。
65师:再下一段。(就这样同学们相互比着读,读至第十二段)大家一起来读第十二段。
65(生齐读,教师在本段加强了语气、声调的指导,多次范读、带读,并多次指名读句,亦请全体学生齐读)
66师:谁还想比?53读过的和被点过名的把手放下。你来。
66(一生再读第十二段,之后点名比读。师对后者耳语让她点一同学名)
67师:徐同学上前来,你当将军,大家读这段,读到什么动作,你就照做表演,我看你体会没有。54开始。
67(生齐读),此生根据课文表演将军)
68师:演的不错,如果将军不是这样缓缓地敬礼而是一下子很快敬礼,意思一样不一样了?55 68生:(齐)不一样了。
69师:怎么不一样?56 69生:如果将军缓缓地敬礼,就表达了他非常怀念这位军需处长。
70师:那么快点就不能表达出他对军需处长的更深的敬意?57 70生:我觉得将军这样缓缓地举起右手,表现了他心里非常沉痛。
71师:说得多好啊,心情沉痛。这文章写得真好。读倒数第二段。注意声音要激昂一些。开始。
71(生齐读第十三段,教师指导“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一句)
72师:这位军需处长在你心里是什么形象呀?58高大不高大?59 72生:(齐)高大。
73师:刚才读得非常好,再读得更好些,看我的手势。开始。
73(生齐重读,师配合手势。读至课文最后。在讲课文末段时,教师多次范读,领读,并指个人或全体学读,特别着重体会最后一句,并指导学生读得铿锵有力,详情不录。)
74师:我们每一段都读了好几次,你现在心里有什么想法?60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有什么体会,或者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说出来。谁有话要说?61也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74(生各自讨论)
75师:好了,先停一下,咱们整整读了一节课,有没有收获?62 75生:(齐)有。
76师:一会儿下课想一想你的收获,再上课把你的收获说出来,现在先休息。下课。
第二课时
1师:刚才整整读了一节课,烦不烦?1 1生:(齐)不烦。
2师:有意思是吧?2以后你就这样读课文,什么都不用讲,多读几遍,其意自现,明 9
白了吧?3 2生:(齐)明白了。
3师:那我听一听,通过读,你想说点什么吗4 3生:我感受到军需处长不为自己,专为别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师:好,看到军需处长的伟大。别人呢?5 4生:我想问,为什么那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会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5师:你先记住你这个问题,一会儿我还请你来回答。这叫问题回家。
5生:我想问,为什么军需处长倚靠在树上,但他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呢?
6师:他的衣服哪去了?6 6(学生七嘴八舌争着回答,有些学生说“军需处长没有棉衣”)
7师:是啊,他在发棉衣的时候,作为一个军需处长,他完全能给自己发一件,是不是?7 7生:(齐)是。
8师:但棉衣太少了,不够了,他就把棉衣给了谁了?8 8生:(齐)战士。
9师:自己只好穿着什么?(问提此问题的同学)9 9生:单薄破旧的衣服。
10师:还有什么?10 10生:我想知道将军为什么要给军需处长敬礼?
11师:刚才那个同学表演时我问了将军为什么缓缓地举起右手?11 11生:因为当时将军是十分沉痛的心情。
12师:他给军需处长敬礼说明对他怎么样?12 12生:尊敬他。
13师:这还不懂吗?13还问我干什么?14谁还说?15 13生:我知道将军为什么愣住了,因为他原来以为军需处长没给战士们发棉衣,就发火了,后来才知道被冻死的是军需处长自己。所以他愣住了。
14师:对了。还有什么?16 14生:我还想知道,丰碑不是指一些高大的石碑吗?为什么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15师:有意思,你也记住你的问题。一会儿就问你。你要说什么?17 15生:我通过课文知道了军需处长舍已为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为了能让整个军队的战士能穿上棉衣,而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士,而他却被冻死了,他十分的伟大,所以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16师:还有吗?18 16生:我想问,在课文第七段的最后一句话,说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为什么要用贴而不是穿?19 17师:为什么不说“穿”而说“贴”?20谁知道?21 17生:这是因为他身上只有这件单薄的衣服,再没有其他的衣服了,所以会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18师:(叫一男生上前)他外面穿着一件运动衣,里面还有一件衬衣,我说他的运动衣紧紧地贴在身上行吗?22 18生:(齐)不行。
19师:把他里面的衣服脱掉,光着膀子只穿这件运动衣,我说贴在身上行吗?23 19生:(齐)行。
20师:好好想想。只穿外衣,是贴在身上吗?24 20生:(齐)不是。
21师:那么能贴在身上的衣服一定怎么样?25 21生:(齐)单薄。
22师:也许非常窄小,已被雪打湿了,就贴在身上,对不对?26 22生:(齐)对。
23师:好了,还有什么?27 23生:我知道了因为什么将军会向军需处长敬一个庄严的军礼。(师叫刚才提此问的同学注意听)因为军需处长克己奉公,值得敬重,将军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军需处长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所以将军向军需
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24师:明白了吗?28 24生:(提问的)明白了。
25师:你再说?29 25生:我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这个词语作题目了。
26师:等一等,等会讲给他(指刚才问“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丰碑”的学生),刚才他提了这个问题了,你再讲一讲?30 26生:这里是说军需处长死得伟大,是说他的行动像一座丰碑。
27师:好,先说这些,一会还会说到这个问题
27生:我知道了将军愣住的另一个原因,因为将军知道军需处长是负责军队的给养和装备的负责人,将军心里以为军需处长绝不会没有一件棉衣,他绝不会冻着,可是将军现在看到他只穿着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感到疑惑。
28师:所以他就愣住了,先不说了,我想问个问题愿意答吗?31 28生:(齐)愿意。
29师:你认为这篇课文是写谁的?32 29生:(齐)军需处长。
30师:有没有别的意见?33 30生:还有将军。
31师:将军,还有谁?34 31生:整个队伍。
32师:那么究竟是写谁的?35又有军需处长又有将军,那么主要写的是谁呢?36 32生:(齐)军需处长。
33师:我有不同意见,我的意见先不说,你们可以保留你们的意见,我们先讨论。大家想一想一开始出现在课文里的是谁?37 33生:(齐)红军队伍。
34师:红军队伍在前进。一个独立的人物是谁?38 34生:(齐)将军。
35师:将军在干什么?39 12
35生:(齐)思索。
36师:那我们给第一部分课文起一个小标题,是什么?40 36生:(齐)将军思索。
37师:中间加一个字。
37生:(齐)加一个“的”字,将军的思索。(板书“将军的思索”)这是第一部分。将军思索什么?41从课文里找出关键的几句话。37生:(读文)“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38师:这句话说了几种情况?42 38生:(齐)两种。
39师:第一种..43 39生:(齐)恶劣的环境。
40师:第二种..44 40生:(齐)残酷的战斗。
41师:(齐)接着往下读。
41生:(齐)“可能吃不上饭..将军思索着。”
42师:将军是不是在想这个?45 42生:(齐)是。
43师:那么这支队伍就只有面临着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吗?46他本身怎么样?47找一找。
43生:本身的装备很差。
44师:这支队伍不但什么什么,而且什么什么,还什么什么,所以将军在思索,谁能按这样的内容和方法说话?48 44生:这支队伍不但装备很差,而且要面对恶劣的环境,还要和凶恶的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45师:对不对?49 45生:(齐)对。
46师:谁再能说一遍?50更简单更利索的。
46生:(齐)这只队伍不但装备很差,而且要跟恶劣的环境做斗争和敌人做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47师:很好,这次不用我说的方法说,用你们自己的,发挥你们的创造力。谁来说?51 47生:这支队伍装备本来已经很差,还要经受恶劣的环境,做出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48师:对。还有没有?52用些新的关联词。
48生:这支队伍原先装备已经很差..49师:哦,现在装备好了。(众笑)是这意思吗?53(生摇头)可见这个词不行,你先坐下想一想。谁还说?54 49生:红军队伍要在恶劣的环境前进,而且要进行残酷的斗争,本来他的装备已经很差了,所以将军思索着。
50师:可以,就是稍微有点口罗口索。
50生:(齐)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要在恶劣的环境里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51师:非常漂亮,他把恶劣的环境和残酷战斗说在一起了,说“在恶劣的环境里进行残酷的战斗”,既简练又精彩。
51生:这支队伍在恶劣的环境前进,还要用很差的装备和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52师:有点毛病,“用很差的装备进行战斗”,这“装备”可不单指武器,衣服,一些其他行军的东西都叫装备,你如果说用很差的武器和敌人战斗还差不多,说用很差的装备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你再想想,谁还说?55 52生:红军队伍的装备已经很差了,他们还要在恶劣的环境中和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53师:对。这是课文的第一段,第二段就是谁出来了?56 53生:(齐)军需处长。
54师:一直写到哪里?57读最后一句。开始。
54生:(齐)“大雪很快地覆盖..晶莹的丰碑。”
55师:(板书“晶莹的丰碑”)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来读,开始。
55(生齐读最后一段)
56师:第一段是写这支队伍领头人的思索,为这支队伍思索,第二段写军需处长,下面最后一段又是写谁?58 14
56生:(齐)队伍。
57师:对,写这支队伍的。如果不明白,咱们接着学。你们看看军需处长那一段,你觉得哪一小节最受感动?59你能起来读一下,然后把你的理解说出来,最后再做一个小结吗?60这叫“一读二讲三结”。自己先做下准备。你感受到哪段对你有触动就读哪段。
57(学生各自读文)
58生:(读第十二自然段)这一段让我受到感动,将军的职位比军需处长高,可是军需处长这种舍人为己的..58师:怎么成“舍人为己”了?61(众笑)
59生:(接着)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将军,将军怀着沉痛的感动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59师:还有小结呢?62 60生:..60师:将军为队伍有这样的部下而感到..63 61生:自豪。
61师:还有内心的无比的崇敬。好的,这就是你的总结了。谁还说?64 62生:(读第九自然段,师插话,你读得真好!)这一段话使我受到了感触。从这里可以看出将军开始思索着,为自己的队伍担心,又冻僵了一位老战士,他的心情很烦乱。我觉得,从这段话里我认为他是一位十分关心战士的将军,我是从他像一头发怒的豹子看出来的。他看到有人冻死了,就很生气。
62师:你认为将军对他的战士是爱护的是吧?65 63生:是。
63师:爱护战士干什么还发那么大脾气?66 64生:因为他开始以为是军需处长没给这位战士发棉衣,所以很生气。
64师:对,很好。还有吗?67没说过的来说。
65生:(读第七自然段)我觉得军需处长对这恶劣的环境并没有
什么慌张,所以死得安祥、镇定。对部队装备很差,没有棉衣而没有怨言,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友也无怨言,他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大碍,对此表现得没什么慌张。
65师:所以他表现得十分..68 66生:安祥镇定。
66师:她没说完全的,谁想说站起来就说。
67生:我十分佩服这位军需处长,因为他自己也应该有棉衣穿,可是他却想到战士们比他更需要棉衣,战士们每时每刻都要和敌人斗争。棉衣可能破了,他就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士们,自己却冻僵了,我觉得这段话表达了他勇于献身的精神。
68另一生:这一段话赞颂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忘我无私的高尚情操,是一种崇高的品质。
69另一生:我还从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看出了军需处长只有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可他不畏惧,依然十分安祥镇定地死去。
70另一生:我非常敬佩这位军需处长,因为他为了整个部队居然可以牺牲自己,而且,我还觉得在这支队伍里还有很多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好战士,所以胜利是属于这支队伍的。
71另一生:我觉得军需处长十分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军需处长,完全有可能给自己发一件棉衣,而却让给了别的战士,他只有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他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67师:课文上说他像一个晶莹的丰碑,晶莹是什么意思?69 72生:晶莹的意思就是光亮而透明。
68师:什么东西是晶莹的?70 16
73生:水晶、钻石、冰、雪、眼泪、玻璃..69师:对,这些东西光亮而透明,所以说它是晶莹的。课文上说这位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以后是晶莹的丰碑,他怎么会晶莹?71怎么会光亮透明啊?72 74生:因为他被冰封住了,所以他也是晶莹的。
70师:冰雪是光亮的所以他也是晶莹的,这是从外观上看,是对的,他的内心呢?73 75生:还有他舍己为人的精神。
71师:舍己为人,是不是无私的?74 76生:(齐)是。(教师板书“无私”)
72师:还有什么?75 77生:我觉得之所以写他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是比喻他舍己为人的精神。
73师:我现在问你军需处长光亮不光亮,表现在什么地方。76 78生:他是光亮的,因为他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74师:没说具体,你来说。
79生:虽然军需处长外表也是光亮的,可是内心的光辉比他的外表更加..75师:你说得挺漂亮,但不能用“虽然可是”,这样后半截就转折了,句义就向相反的方向去了。你应该用什么连词?77 80生:(齐)不但,而且。
76师:不能用“虽然,可是”,用“不但而且”。你说一遍。
81生:这是因为军需处长内心的光辉比他外表的晶莹更加的..光亮..(说不下去了)
82另一生:不但他外表光亮,而且他的内心也像外表那么光亮,永远鼓舞着人们不断地前进。
77师:我们还得具体研究一下。刚才说了,他的内心想着别人,这是无私的。他死得那么镇定那么安详,所以他面临死亡时害怕没有?78 83生:(齐)无所畏惧。
78师:“无所畏惧”可以简单地写成什么?79(板书“无畏”)那么我再问一问,军需处长是光亮的大家都明白了,他是透明的吗?80 17
84生:(齐)不是。
79师:错了。他的心地透明不透明?81 85生:(齐)透明。
80师:说,怎么透明?82 86生:因为他心里只想着别人,一点也不为自己着想。
81师:他心里有没有阴暗的角落?83 87生:(齐)没有。
82师:他的胸怀是不是能够完全向所有的人敞开?84 88生:(齐)是。
83师:是不是透明?85 89生:(齐)是。
84师:不要理解得太狭窄,“透明”就是从这头能看到那头,不是这个意思。能够敞开胸怀,完全给大家看,没有一点见不得人的私心杂念,这就是透明的。那么你们想一想,刚才讲丰碑的时候是高大的石碑,再拿丰碑去比喻军需处长,那么这个丰碑还是指高大的石碑吗?86你要特别注意听。(指问丰碑的孩子)
90生:(齐)不是。
85师:它含有什么意思?87 91生:(齐)品质。
86师:(指着自己的头部)有没有这个?88 92生:(齐)思想。
87师:对。(在“无私”后加“思想”、“精神”)还有什么?89他相不相信这只队伍一定能够战胜困难?90(生答相信)那就是说他对革命队伍的胜利有没有坚强的信念?91 93生:(齐)有。
88师:有没有使革命进行到底的这种力量啊?92 94生:(齐)有。
89师:(在板书“无畏”后加“信念、力量”)虽然他牺牲了,但是他身上所含有的力量是能够看出来的,所以丰碑在这里已经不是它最初的意思了,它的本意是高大的石碑,到了军需处长这里,他是无私的无畏的,这种思想精神,这种信念,力量使他成为一座丰碑,成为人们的榜样,对不对?93 95生:(齐)对。
90师:战士们受到他的鼓舞没有?94 96生:(齐)受到了。
91师:从哪儿看出来?95 97生:(齐)最后一个自然段。
92师:读出来。开始。
98(生齐读最后一段)
93师:我问你们,第一段将军在思索,到了最后,他的思索有没有得到回答?96 99生:(齐)得到了。
94师:怎么回答的?97 100生:(齐)(读文)“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95师:将军思索,“队伍能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吗?”回答是:“我们是胜利的队伍”,对不对?98 101生:(齐)对。
96师:谁给他作的回答?99 102生:(齐)脚步声,军需处长。
97师:军需处长,还有脚步声,大家再把脚步声读一读,开始。
103生:(齐)(读文)“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98师:(对一个学生)你起来,上课时你提了一个问题,我让你自己思索,就是关于脚步声的,你把当时提的问题再说一遍。
104生:为什么那“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能够..99师:现在明白了吗?100 105生:明白了。
100师:因为战士有着为别人着想和无私无畏的精神,有抗日革命的坚定的信念,这样的队伍怎会的失败呢。101 101师:说明白了没有?102 106生:..102师:大致说明白了。这些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是谁发出来的?103 107生:是红军战士。
103师:是这支队伍的红军战士,他们受了什么鼓舞?104 108生:军需处长。
104师:那么步子为什么是沉重的?105 109生:战士们心情沉重。
105师:心情沉重,所以脚步也怎么样啊?106 110生:(齐)沉重。
106师:这些脚步声为什么又是坚定的?107 111生:因为他们对革命胜利的信念更坚定了。
107师:所以脚步也是..108 112生:更坚定了。
108师:明白了吧,(指另一个同学)你起来,你当时问的问题是为什么把军需处长叫做丰碑是不是?109现在明白没有?110讲。
113生:这是因为军需处长身上有无私奉献对死亡无所畏惧的精神,他那种精神鼓舞着所有的红军战士。
109师:使这些战士用坚定的脚步声回答了将军的什么?111 114生:(齐)思索。
110师:告诉将军什么?112 115生:我们的队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能把革命进行到底。
111师:是一支..113 116生:胜利的队伍。
112师:你们想想,整篇文章是单单表现军需处长个人的吗?114 117生:(齐)不是。
113师:究竟是表现什么的?115大家说吧。
118生:(齐)红军战士,红军队伍。
114师:作者就是通过这篇文章告诉人们,我们的队伍是无往而不胜的,明白了没有?116 119生:(齐)明白了。
115师:军需处长只是这支队伍里面一个代表。正因为军队里有了这样的人,而且他能鼓舞大家的斗志,所以这支队伍就是胜利的队伍,明白了吧?117 120生:(齐)明白了。
116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118没有了,那就下课吧,下课。
全文板书样式: 将军的思索
晶莹的丰碑—无私思想、精神 无畏—信念、力量 胜利的队伍
简评
一、本课例在读的运用这一点上做了新的尝试和突破。过去我们常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话没错,但它只强调了理解对读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则只体现了读的表现作用(理解了景色很美,就把它美美地读出来——笔者的《第一场雪》是典型的例子),其实,“读懂课文”这几个已被人人说得烂熟了的字早就明确地指出:课文是“读”懂的,并不是懂了再读!正因为我们过去太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所以才忽略了朗读在理解中的作用。因此讲啊,问啊,讲懂了,问懂了,才去朗读一下,朗读逐渐变成了“理解”之后的一个程序,变成了讲和问的调味品。
本课例一开始初读课文,教师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整读了一课时;在第二课时中,仍然着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教师反复地用自己的范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不同语感(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的是“语气、语调、节奏、速度等),让学生反复体会,跟读、揣摩、领悟。渐渐地,教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不同的语感表达了不同的语言情境和思想内涵。于是,学生在这种朗读的过程中,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内容。这一过程,正好把“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在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感悟”。这里仅以开头第一小节为例,教师有声有色地读了“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后问学生有什么感觉,这个感觉就是他们从老师的语感中听出来,悟出来的理解。这种“在读中感悟”的例子,在课例中俯拾皆是。
二、在充分地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读完了就有话要说”,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鼓励那些属于个性化的独特的体验,有的还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见解。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读书中的疑难,而且尽力使这些质疑
经过一段读,议论之后,最终由提问的学生本人作答(教师称这为“问题回家”。)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表达的积极性,培育了自信的品质。课例中仅在第二课时开始后,第一次让学生“读完以后说一说”时,就有11位学生发表了自己读书后的见解(这其间有学生回答教师穿插的问题的发言不计在内),而且每个发言都是自己思考的成果或质疑,没有照搬课文的。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看出前段的朗读确实达到了学生自主理解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
三、《丰碑》一课,不少教师都把它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来讲,把军需处长作为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本教例教师对此有自己的认识;这篇课文是“写事”的,表现的对象是这支红军队伍,是说这支队伍是胜利的队伍。写人的文章是表现人性的,或者说是表现某个人的思想,精神品质的;而写事的文章是表现事理的。《丰碑》就是要说红军队伍是不可战胜的这个道理。文中出现的军需处长,只是这个队伍里一个典型代表。他的出现使将军、使
战士,也使读者坚定了“拥有这样的干部的队伍必胜”的信念。军需处长的表现和他对战士们的鼓舞回答了文章立意的关键之点,但他并不是文章的主人公。根据这种认识,教师设计了迥异于他人的教学目的过程,可谓独辟蹊径。
古井
威海公开课
共一课时
师:哪位同学敢上台来露一手?(无学生举手)上课发言积极勇敢有两种。第一种是老师已提出问题或已说明要干什么,我觉得自己能答会做,举起手来了,这是积极勇敢,但还不够;第二种是不管老师问什么问题或让做什么事,不管我有没有把握,我都敢举手,敢尝试。这才是真勇敢。刚才我只说“露一手”,没说让做什么,你们就都不敢举手了。你们觉得自己是一个真积极、真勇敢的人吗?
生:不是。
师:那么我再问一次:谁敢上来露一手?(不少学生举手)好!这才叫勇敢积极。(指一名学生)你举手最快,请你来,把今天讲课的课题写到黑板上。(笑声,学生板书“古井”)你们笑了。可能心里在想:这露一手就这么简单?早知道我也快点举手了!有点后悔,是不是?
生:是
师:“古井”,“井”就可以了,为什么还加一个“古”字?
生:因为这是一口古代的井,不加“古”不知道。
师:古代的井?秦始皇喝过它的水?
生:不知道..不一定。(笑声)
师:我要说这口井是一百年前的井,行吗?
生:可以。
师:那一百年还算古代吗?
生:一百年应该..不应该算古代,不够太古。(笑声)
师:这样说把“古井”解释为“古代的井”就有点不太合适了吧?怎样解释?
生:我觉得应该说是一口古老的井。
师:你为什么在发言中要加上“我觉得”三个字?
生:因为我没把握。(众笑)
师:很会说话,给自己留了余地,也显得谦虚。不过,你讲得很对。“古老”的井,怎么理解都可以。说它是一百年前的,也算很古老了;说他是秦始皇时代的,也没错。你说得很对,古老的井。大家读过课文没有?
生:没有。
师:啊,还没读过,那大家好好读一遍课文好吗?(生答好)怎么读都可以。自己默读、朗读、同桌两人读,小组一块读都可以。你想下座位找你的朋友去读行吗?
生:不行。(众笑)
师:可以。可以去找朋友读,搬上你的凳子。敢去吗?
生:敢!
师:好,就这样,开始,读一次。(生用各种方式读书,有数个学生下座位找朋友读)
师:看样子大家都读完了。你觉得课文中哪一段你读得最好?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课文末段)“多好的古井啊..应该怎样做人。”
师:就这一段,谁敢跟她比?
生:(重读课文末段,声调语气更好一些)
师:谁敢再跟他比?(指第二位读的学生)
生:(再读此段)
师:这一段读了许多次了,会不会背下来?
(生答会,教师请全体同学齐背)
师:非常好,这么快就背下来了。还有哪位同学想读别的段落,还是读你觉得自己读得最好的。
生:(读课文第2 自然段)“古井离我们家..春雨似的。”
师:谁还想读这一段?(指一举手的女生,又指一举手的男生)你读一句(指女),你也同样读这一句(指男);你再读第二句,你也再读第二句。就这样两人一句一句地比着读,好不好?(生答好)大家呢,给他们当评委。这样代表6 分(举三个指头),这样是8 分(举四个指头),这样呢?(教师举五 25
指,学生答10 分),对,就用你的手当亮分牌。注意听,好好当评委。
(男女二学生按上述方法共读第2 自然段)
师:现在请全体评委给女同学亮分!(学生举手亮分)啊,基本全是8 分。现在给男同学亮分!(学生举手亮分)嗯,多数是三个指头,6 分。(对男同学)看来大家对你读的意见多一些,你心里服气吗?
生:服气,我自己也觉得读得不如她好。
师:你这个态度绝对好!再努一把力,好好练,一定能比上她。好吗?(生答好)再读别的段。
生:(读课文首段)“我们村的东头..她的儿女。”
师:好,也给他亮分。啊多数是6 分和8 分,哟!还有一位同学只两个指头,只给4 分。好,就你起来,你既然给他4 分,肯定有你的想法。你来读一次,把你对他读的意见,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该生重读此段)
师:嗯,确实读得不错。你再说说吧,你刚才给他4 分,你觉得他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生:我觉得他的主要问题是读得感情不够。
师:啊,应该再有点激情。(对原读的学生)接受他这个意见吗?(生答接受)对,再有点激情。谁还读?
(师同时请两位学生齐读此段)
师:读得都不错。今天我们好像是在开诗歌朗诵会!谁再来朗诵?
(一女生读课文第3 自然段)“我们家的邻居..不肯接受。”
师:好,大家再一起读读这段。
(学生齐读第3 自然段)
师:读得很好。还有4、5 两个自然段没读吧?谁来读?(学生争先举手)你来读第4 段,这位女同学读第5 段。也要比一比谁读得好。
(二学生先后读4、5 两个自然段)
师:都不错,再请两位同学读一次。
(又有二学生读4、5 两段)
师:真好听!我想请全体女同学读第4 段,男同学读第5 段。注意人们说话的口气,特别是那老两口的口气。(男女生分别齐读两段)
师:太好了。刚才这一段时间是读你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现在还要请你读,是读你有想法的段。对哪一段你有了想法,你就读哪一段,谁第一个读?
生:(读第2 自然段)
师: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想课文上说的那支乡间小曲真的挺好听。
师:看,他真地听到了那支快乐的乡间小曲!怎么好听?你再读一下,让那支乡间小曲再一次响起。
生:(读文)“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
师:大家听着像“快乐的乡间小曲”吗?
生:不太像。
师:(范读)“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你读得太重了,像进了铁匠铺(众笑,教师
再范读)“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吱悠吱悠”也要轻巧一点。你再读读。
生:(再读此段)
师:还有点硬(师做扁担挑水动作,双臂上下柔而轻地颤动,同时范读),大家把这两句读一下,要轻、要巧,跟着我的手势读。
生:(伴着教师的形体动作齐读)
师:怎么样?有点感觉吗?(生答有点,教师问读文的学生)怎么,你就有刚才说的那一点想法吗?
生:..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我想问“晨光熹微”是什么意思?
师:你问我,我也不知道!(众笑)还是来问你自己吧。你能不能估计一下“晨光熹微”说的是大约几点钟?
生:可能是早晨5、6 点..6 点左右吧,早晨。
师:我也同意。那么这个时间天上、太阳是什么样子的?
生:天刚亮,太阳快出来了..也许是刚出来,空气有点凉。
师:哈!你连气温也说了。你现在知道“晨光熹微”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知道了,天快亮了,或是刚亮,太阳快出来或是刚露头的时候。
师:看,我说还得问你自己吧!(笑声)谁还有什么想法?
生:我想问“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
师:又把我问住了,谁给我帮帮忙?
生:络绎不绝就是很快。
师:很快?不是吧?书上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挑上水赛跑,看谁快吗?(笑声)
生:络绎不绝就是不知不觉。(众笑)
师:有意思!挑上水不知不觉就从我家门前走过去了?真有点神出鬼没了!(笑声)
生:络绎不绝是不断,不断地有人挑水走过去。
师:几个人不断地走过?
生:很多人。
师:我每天不断地在街上散步,是不是络绎不绝?
生:不是。得有好些人,就您一个人走来走去那叫独来独往。(众笑)
师:说得很好!人来人往,前前后后,连续不断。每天早晨学校门口同学们怎样到学校?
生:络绎不绝。
师:我还是想听一些你们的想法,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从这一段中想到这个村里的人来这口古井取水的人很多。从早到晚,络绎不绝,连小路都是湿漉漉的。
师:再接着往下想一想。
生:打水的人多,就是古井养活的人多,贡献大。
生:课文说,古井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这么多人喝古井的水,就是古井哺育了这么多人的生命。
师:古井哺育全村人的生命。对啊!这支乡间小曲和生命联系起来,你觉得它像什么?
生:像一支音乐会..的演奏。
生:像一支快乐的摇篮曲。
师:人们挑着水睡着了?(笑声)
生:不是,摇篮里养着小孩,他听着摇篮曲长大了。
师:我知道你的意思了:这个小小的生命是在摇篮中长大的。这支摇篮曲养育着生命。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想得很好,想象力很丰富。还有吗?
生:像一只百灵鸟在唱歌。
生:像一支交响乐队在演奏。
师:太宏大了吧?(教师口学交响演奏)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师:你可以这样说,像一支交响乐队在演奏..什么曲目?也像她(说摇篮曲的学生)一样,联系上生命。
生:像一支交响乐队在演奏轻微的..生命乐曲。
师:轻柔的生命赞歌,好吗?(生答好)哪位同学还有想法,读哪段?
生:(读课文第3 自然段)这段是说我家邻居是老俩口,年纪大了,有病,不能干活,乡亲们帮助他们。
师:对不对啊?(生答对)说得完全正确。老人有困难,乡亲们都去帮助他们。就这一段,谁还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这段说得有点夸张。“女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像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有点夸张。
师:你觉得有点夸张,是吧?(生答是)你有一双慧眼!人家作者在这里用的就是夸张的手法。好,接着谁来说。
生:从课文中我看到了乡亲们见这两位老人有困难。乡亲们都很同情,都去帮助他们。
师:你先说你为什要加两个“都”,“乡亲们都很同情,都去帮助”,为什么加了两个“都”?
生:因为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去帮助,是大家都去了。
师:嗯,又一个“都”。你怎么知道都去了?
生:(读文)“乡亲们见两位老人用水困难,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
师:但是我觉得,这句话写得不明白,“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究竟是谁呢?我想改成“张大叔帮着挑一担,李大叔帮着提一桶”。这样好吗?
生:行..不行!
师:谁说不行?请你讲一讲道理。
生:说张大叔、李大叔就好像只有他俩去帮助,这个、那个就不是两个人了。
师:(用手指)这个、那个,这不还是两个人吗?(众笑)
生:点了人名..就像没点名的人没去。
师:今天上课发言的人很多,我要说“张小华发了言,李小红发了言”行不行?(生答不行)为什么不行?
生:发言的人那么多。您为什么只说他俩?(众笑)
师:我记不住那么多人都有谁发过言。
生:对了,村里的人都帮助过老人,无法记住谁帮了多少,就说“这个”“那个”,代表很多人,也就是不管谁都去过。
师:很好,但是我还有一点意见。“这个挑一担,那个提一桶”,我觉得太少了,才提一桶。不如改成“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挑两担。”你们觉得呢?
生:挑水不能一下挑两担,挑不了。
师:那我改成“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两桶。”
生:用手提一下子两只手,一只手提一桶太费劲,提不了。”
师:怎么提不了?《少林寺》电影里那些和尚一手提一桶还举得与肩一般平,一路小跑,怎么提不了?(教师表演,众笑)
生:身体好的能提,还有妇女、小孩去帮助就提不了啦。不能只有大人和身体好的去帮助老人呀!
师:啊,我知道了,你是说村里的男人们、身体好的就挑一担,身体不好的和妇女小孩就提一桶。是
吗?(生答是)那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说明村里不管男女老少、大人小孩,身体好的、不好的都去帮助老人。
师:很好。不过你说了“男女老少”,就不要再说“大人小孩”了。“老少”就是“大人小孩”对吗?
(生答对)
生:老师,“报酬”怎么讲。
师:谁来告诉他?
生:报酬就是别人帮你做了事,你给人家一点东西,给点钱也可以。
生:报酬就是报答人家,谢谢人家的意思。
师:那么书上说乡亲们不肯接受报酬是什么意思?
生:别人..乡亲们帮助了老人,老人要谢谢乡亲,送点东西,送点钱给乡亲,报答乡亲们的帮助,可是乡亲们不要这些东西这些钱,不叫老人..不让老人报答。
师:(指提问“报酬”的学生)你把“报酬”所在的那句话读一下。
生:(读文)“两位老人多次表示,要给帮他们挑水的人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
师:现在“报酬”你懂了,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想法吗?
生:乡亲们帮助老人不是为了要报酬,是诚心实意地去帮助。
师:很好。还有哪一段有想法?
生:(读课文末段)作者说古井里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井水也是普通的水,但是谁不喝水都不行,就没有生命了。所以是生命的泉水。
生:我觉得这口古井真好。(读文)“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师:读得很有感情。我问你,什么叫“陶冶”?
生:就是教他们怎样做人。
师:不明白,怎么教?
生:就是一点一点地告诉你。
师:这个词比较难理解。“陶”,你们在电视上见过,把一团泥,放在一个能转动的圆盘上,用手把着(教师做样子),一边转一边用手控制形状,转着转着一个(教师做用双手相捧状)什么东西就出来了?(生答罐子、花瓶)对,然后放到窑里去烧,最后出来就是——(生答陶罐、陶器)。这就叫“陶”,“陶尽门前土”嘛!“冶”呢?把矿石放到炉中去,最后炼出了钢铁。“陶冶”可以理解为塑造、锻炼的意思。“陶冶品格”,什么是“品格”?
生:品质。
师:可以这样理解。你(指发言学生)把“陶冶”和“品格”联系起来讲一下。
生:就是塑料..(笑声)
师:他没听清,我说“塑造”,他说“塑料”。谁来讲?
生:就是塑造和锻炼乡亲们的品质。
师:这样讲讲通了,但还是不好理解是吧?
生:是。
师:大家想,一团不成形的泥巴,给它塑成了个漂亮的器物,正像把一个人..怎样啊?
生:把一个人教育培养成品质优良的人。
师:好先说到这儿。还有没有什么想法?
生:(读课文首段)课文把古井比喻成“温情的母亲”。母亲就是最亲的人了,而且是温情的,就是非常温柔的、不爱发脾气的,(师插话:温和、慈爱的)说明对古井非常有感情。
生:而且说古井用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这就更像一位母亲了。
师:对。“哺育”是什么意思?(板书“哺育”)
生:(多人分别答)喂养、养育、喂奶吃、培育。
师:是这个意思。你们好好想一想,课文中哪一段对这个“哺育”做了全面的解答?读出来。
生:(读末段)“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师:对。好好再把这段读一下。听我读:“多好的古井啊!”(读得声调激昂高扬)我再读一次:“多好的古井啊!”(读得低沉深刻)你们觉得哪一种读法好?
生:第二种。
师:对,因为不是在大众面前去赞扬,而是一种内心的赞叹。大家练习一次。(学生各自练读)谁来试试?
生:(读该段)
师:段中有个“不仅..还..”,你们认为“不仅”后面的内容和“还”后面的内容,哪一个更重要?
生:“还”后面的内容更重要。
师:对的,这种句子,如“不仅..而且..”“不仅..也..”还有这个“不仅..还..”都是递进句,后面的内容更重要。但在读的时候,怎样就能表现出后面的更重要呢?
生:后面的部分要加重语气。
师:完全正确。现在大家再练一次,把这一段背下来。(学生各自练读练背,练习后教师又指数人和集体背诵,并随机指导情感,有时范读。记录略)
师:现在回到“哺育”的问题上来。这一段是怎样解答这个哺育的?我要求你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来回答。
生:我认为这一段从三方面回答了哺育。
师:嗯,这是“先总”。后面“分述”,你接着说。
生:第一方面,为乡亲提供生命的泉水,(教师板书“提供泉水”)第二方面,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师:我这里(指“提供泉水”板书)是四个字,你这第二方面还用四个字说。
生:陶冶品格,(教师板书“陶冶品格”),第三方面,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师:这“怎样做人”是第三方面吗?
另一生:不是,还是第二方面的,陶冶了品格,就懂得了怎样做人。
师:对。这样看课文第一段和最后的第六段形成了什么?
生:联系。
师:形成了联系,互相呼应。(指板书“提供泉水”是指什么?)
生:有水喝。
师:起了什么作用?
生:有水喝人就能活着。
师:想想第一段,刚才你们说是什么乐曲?(板书“养育”)养育了什么?
生:养育了生命。
师:对啊!(板书“生命”)所以第一段说古井为乡亲提供..生:生命的泉水。
师:(指板书)那么这个“陶冶品格”是指什么呢?
生:使乡亲们懂得怎样做人。
师:究竟怎样做人?我要求具体点,到课文中找具体的,怎样做人。
生:古井用她的乳汁哺育他的儿女。
师:看一下第三自然段。(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
生:古井陶冶品格是指乡亲们帮助老两口。因为人们去古井里为老人挑水,有了古井,人们就帮助了别人,也就是借着古井学会了帮助老人,养成帮助老人的优秀品质。这就是陶冶了品格。
师:他这一段话虽然不够简练,但是他用书上的事例讲清了我刚才没有讲清楚的“陶冶”这个词语。(指当时不懂“陶冶”的学生)你现在听懂没有?
生:听懂了。
师:那么我问你,在课文中“陶冶品格”主要指古井使乡亲们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了要帮助有困难的人。
师:对。(板书“助人”)而且这种帮助是怎样的?大家再读一下第4、5 自然段。(学生各自读文)我找两位同学读这两段。你来读老两口说话那段(指一女生),你来读乡亲们说话那段(指一男生)。
女生:(读4 段)“‘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啊。’ 34
老两口带着歉意说。”
男生:(读5 段)“‘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两位老人。”
师:又一次读这两段,你认为古井陶冶人们的品络,教人们帮助别人,这种帮助是什么样的帮助呢?
生:是不要报酬的帮助。
师:说得对。但不要报酬的帮助又是什么样的帮助呢?
生:..(不能答)
师:(板书一个“无”字)是一种没有什么的帮助?
生:没有报酬。
师:(笑)又是报酬,想开点,不考虑个人利益,那叫..生:无私!
师:对呀!无私地帮助别人。(板书“无”字后加“私”)课讲到这儿,我们基本上学完了,谁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我不懂“歉意”是什么意思。
师:请你把那句话读出来。
生:(读文)“‘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啊。’老两口带着歉意说。”
师:你用“歉”字组个词。
生:道歉。
师:对呀!你读的这句话是讲老两口在做什么?
生:他们在向乡亲们道歉。
师:为什么道歉?
生:乡亲们老给他们挑水,又不要报酬。他们觉得白让大家干活,心里觉得对不住乡亲们,所以就道歉。
师:那么你说的“心里觉得对不住乡亲们”就是他们的什么?
生:歉意。
师:明白了吗?(生答明白了)既然明白了,请你用带着歉意的语气读一下老两口那句话。(学生读文)他读得像在道歉吗?(生答不像)你今天 35
迟到了,半路推门进来,影响了大家学习。为这件事,你向同学道个歉,要表现出“对不住大家”的心意。
生:我今天迟到了,打断了同学们的学习,对不起大家。
师:这次他的语气像不像道歉?(生答像)那你就用这种语气再读一次老两口那句话。
生:(再读此句,语气不错)
师:这次你全懂了,是经过你自己的努力弄懂的。谁还有问题?
生:老师,“劝说”是什么意思?
师:啊,“劝说”你不懂?你出来(该生走到台前),你也出来(问“歉意”的学生也走到台前)。他今天迟到了,这是不应该的。你去劝一劝他今后要注意。
生:喂,(生笑,师插话:像在打电话。众笑)你迟到多不好,影响大家上课。以后要注意,其实早起五分钟就行了。(众笑)
师:(问大家)他刚才在做什么?
生:劝说。
师:(对提的学生)知道什么叫“劝说”了吧?(生答知道了)
生:老师我想问,如果这个村子里没有这口古井,乡亲们的品质该怎么办?(众笑)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问你,雷锋家里有口古井吗?
生:不知道。(大笑)
师:是啊,我也不知道,没见到哪里讲过。但雷锋的品质不是很优秀吗“没有古井,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能够让人得到启发、受到教育。不过这个村子里正好有这么一口古井,它正好给乡亲们提供了受启发、受陶冶的机会,创造了这么一个条件。作者也深受触动,就写了这篇文章。比如你们去刘公岛参观,看到邓世昌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为国捐躯的事迹,深受感动,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也就是受到了品格陶冶。如果没有刘公岛,不是还有别的教育途径吗?青岛、济南就没有刘公岛,那里的孩子们不是也能受到爱国主义的陶冶吗“明白了吗?(生答懂了)好的,大家看黑板。此时的板书为:
古井—哺育—提供泉水—养育生命
陶冶品格—无私助人
师:课文一开始就说古井用甜美的乳汁哺育这里的乡亲,像一位温情的母亲。从哪方面哺育呢?(教师边讲边指相应的板书并画出各种符号)通过学课文,我们知道了这种哺育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提供泉水”,这就养育了乡亲们的生命;第二方面是“陶冶品格”,这一点,启发和教育乡亲们要无私助人。这都懂了吧?
生:懂了。
师:下面我再讲深点,你能理解更好,不理解也没关系,听听就行了,也许对你将来认识问题有好处。这“提供泉水”可以说是什么方面的?(生无言)国家不是常说要创建两个文明吗?这泉水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生:物质。
师:对,“提供泉水”是物质方面的,那么“陶冶品格”当然就是..生:精神。
师:对,精神方面的。(板书“物质”“精神”)再往深想一想,不管是“提供泉水”还是“陶冶品格”都是古井这位母亲对儿女的什么呢?
(生回答有:哺育、无私、陶冶、助人等)
师:我告诉大家吧,都是我们常说的一种精神,什么精神呢?那么无私的精神?
生:奉献。
师:完全正确!(板书“奉献”)古井为乡亲们奉献泉水,养育乡亲们的生命;为乡亲们“上课”,“告诉”乡亲们要无私地帮助别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做人要勇于奉献,要对社会、对人民有一种无私的什么精神?
生:奉献精神!
师:太好了!所以课文中有一句话,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个标点里的话。
生:(齐读)“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人。”(教师板书“怎样做人”)
师:怎样做人呢?高度概括成四个字。
生:无私奉献。
师:很好,我们下课吧!
全文最终板书:
古井—哺育提供泉水—养育生命(物质)陶冶品格—无私助人(精神)奉献—怎样做人
柯里亚的木匣
海口公开课
共一课时
师:我们今天讲一个很有意思的课文(板书课题),大家读一下课题。(学生读题)再读一下这两个带拼音的字(柯、匣)。课前读过课文吗?
生:读过一两次。
师:再好好读一次好吗?我要求你读完课文以后,把你读书的感觉、感想、心得、体会,还有你的见解,你的疑问等等,告诉大家。要学会读完书就有话想说。好不好?现在开始读,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怎么读都可以。(学生各自读书)
师:好,都坐起来。现在就要请你说话了,我不提什么问题,你自己想说什么说什么。谁先说?
生①:我读了课文知道了法西斯都是坏蛋。
师:你怎么知道法西斯是坏蛋?
生①:因为他们抢人家的东西,屋里的东西都被他们抢走了。法西斯还来打他们的村子,像日本鬼子一样,电影上演过。
师:说得很对。你知道法西斯是什么东西吗?(生答不知)法西斯是一伙最反动的人,到处屠杀人民、抢夺财富,侵略别的国家。德国法西斯的头子就是希..(有一个学生接口:希特勒)对,就是这个家伙。(众笑)谁还有话要说?
生②:我想问什么是木匣?
师:木箱你知道吗?
生②:知道。用木头做的装东西用的。
师:对,大的叫木箱,小的,能端在手里的就叫什么?
生②:木匣。
生③:老师我想问这个故事是哪个国家的,发生在什么时候?
师:我先问你,你怎么知道不是我们国家的事?
生③:我看柯里亚这个名字好像是外国人,插图里画的也像是外国小孩。
师:你很会观察,也很会判断,你说得很对。这个故事发生在前苏联,就是现在的俄罗斯——书上说的喀山城就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往西五、六百公里。四十年代初,也就是六十多年前,德国法西斯勾结日本、意大利的法西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侵入了当时的苏联。战争打了四、五年,法西斯失败了,世界又恢复了和平。我们国家的抗日战争,也属于这次大的战争。
生④:我读了课文觉得柯里亚很聪明。(师插问:为什么)因为他怕坏蛋把他的东西抢走,就把他的东西埋地下了。后来他又..敌人逃跑了,他又把东西挖出来,他走了几步就挖出来了。
师:你说得对,但话说得不简练,说简单点就更好了。
生⑤:我给刚才王志辉补充。他说走了几步就挖出来了,说得不对。柯里亚是,先走了十步没挖到,又走了五步挖到了。
师:你读得比他细!谁再说?
生⑥: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走了五步就挖出来了?
师:这个问题你先别着急,等一下你可能就知道了——这个问题一会儿我还请你答,好吗?(生答好)看来大家没有什么要说的了,也可以,一会儿再说。现在再把课文好好读一下好吗“这次读完你要告诉我:课文先写柯里亚干什么,又写柯里亚干什么,还写柯里亚干什么?(生读课文)
生:课文先写柯里亚把木匣埋在地下。
师:你把这部分课文读出来好吗?(板书“埋木匣”)
生:(读文)“战争开始的时候..免得被人发现。”
师:埋完匣子了吗?
生:埋完了。
师:你再读读下一个自然段。(学生读第3 自然段)这一段写什么?
生:还写他埋匣子。
师:你刚才不是说已经埋完了吗?(生无言)
生:后面写的是柯里亚取匣子,取出匣子他又说了几句话。
师:说得挺有意思,“取出匣子又说了几句话”,他说的话总的来说 41
是什么意思?
生:是说什么东西都在变化。
师:他怎么知道什么东西都在变化?
生:因为他取匣子的时候步子变了,原来是十步,后来变成了五步。他找匣子明白了这个道理。可能你心里明白,但没说清楚。没关系!谁把取匣子那部分课文读出来?(板书“取木匣”)
生:(读文)“就在那一天..找到了木匣子。”
师:剩下的一段就是讲柯里亚明白道理。对吗?
生:对。
师:柯里亚能明白一些道理,是受了取匣子的启发,对吗?(生答对。教师板书“受启发”)下面我们还要读课文。这次怎么读呢?桌前桌后几个人算一个小组,大家在一起读。一边读一边商量。商量什么呢“我一会儿要找同学上台来表演柯里亚埋匣子,每组选出一个表演的同学,其他人根据课文内容给他出主意,当导演。想不想当导演?(生:想!)那就好好指导他,用全小组的智慧研究,由一个人表演。明白没有?(生:明白)但不管你怎么研究,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生:演好柯里亚埋匣子。
师:但要演好,首先,最重要的是认真读好、读懂课文。好,各组开始研究、准备。(各组学习讨论)
师:看样子都准备好了。哪组先演?(三个小组举手)好,就请你们组先来演(指第二组)。别的组认真看,他们演完后,你们要评价他们演得哪里好哪里不好,还要给他们就这一段课文提问题,看他们读懂课文没有。好了,谁做代表来演?(一个男生上台前)
师:(问表演的学生)你打算怎么演?
生:我一边说,自言自语吧,一边演。
师:好,大家注意看,开始!
生:这是我们家门口,我从这里开始往前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停步,摸头)呀,十后面是多少?二十?不对。算了,就走这十步吧!我在这儿挖个坑,埋我的小匣子。(用手握铲状,挖坑,挖了三下)42
这是我的小匣子,(手捧状)我看看东西放全没有。(用手在匣中翻找)这是我的冰鞋,这是小斧头,这是小手锯,这是我的足球。好啦,我的不会说话的好朋友,再见啦!等法西斯走了我再来接你们回家。(用手捧土埋)不行,别人能看出来,我得把它踩得实实的。(用脚踩)愿上帝保佑,不被敌人发现。(双手合十状,眼睛看天)我的表演完了!(全体同学和听课老师鼓掌)
师:演得非常好,长大了肯定超过赵本山!(大笑)光说好不行,究竟哪里好,具体地评说一下,还有没有缺点?
生:一开始假装数到十,不会数了,还说“算了吧”,演得挺像,书上说他只能到十,他一下子就演出来了。
生:他查看匣子里的东西也演得挺像。也把书上的内容演出来了。
生:他自己编了好多话,书上没有,他自己编的,说明他有想象力。(师插话:这位同学评说得好。)
生:他说要和不会说话的朋友再见,他把匣子里的东西叫朋友,说明他很喜欢这些东西,还让上帝保佑,这都是他创造的想象力。(师插话:“创造的想象力”说不通了,可以说成是“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缺点也可以说。)
生:他上台时是这样的(做双手下垂状),他手里应该拿着木匣(做双手捧匣状),要不后来埋匣子,匣子是从哪里来的?
生:他迈步时手里不会拿匣子,他抱上匣子就不好走路了,他肯定是先把匣子放在地上,去迈步,然后埋的时候再取,我认为他演得对,双手不要抱匣子。
生:他埋匣子时并没有表演去地上去取匣子呀!我就是不知道匣子是从哪里来的!(笑声,师插话:他俩倒辩论起来了)
生:我也提一点意见:他挖坑时应该多挖几下,不然埋不进匣子去,他才挖了三下,根本挖不开,而且他用的是小铲子。
生:匣子能拿在手里一定不会大,很小,挖一点坑就埋下去了,另外,你怎么知道是小铲子?
生:就是埋不下,匣子里放着冰鞋,他说..他又给增加了一个足球,还有斧头锯子。匣子太小怎么能盛得了这么多东西。我说小铲子是插图,那就是个小铲子嘛!
师:好了,先评到这里,下面可以给他提问题,他不会答时,小组里的同学也可以回答。谁有问题?
生:你为什么..你怎么会想到把匣子埋起来?
生:因为埋起来敌人就抢不走了,找不到了。
生:(表演组另一生)我来答这个问题,柯里亚是看到妈妈埋木箱,他才想到也来埋的。连他走十步也是跟妈妈学的,只不过他不会数三十步,像妈妈那样。就数了十步埋匣子。
师:非常好!哪组敢跟他们组比一下谁演得好?(各组都举手,老师指定一组表演,该组二人上台前)
师:你们怎么上来两个人?
生:我们是我给读课文,他按我读的内容表演。
师:好,又有创意。开始吧!(二学生一人朗读课文,一人随朗读表演“哑剧”,但到第三自然段就无法再演,只好站在一旁。)
师:前两段演得很好,第三段不好演了,谁知道为什么?
生:第三段是讲道理,没的可演。
生:第三段说妈妈走了三十步埋木箱,他又不是妈妈,所以不能演了。后面又说他走十步埋木匣,他已经演过了,再演就重复了。
师:这段话说得真好!又简练又明白。还有吗?
生:老师我有个主意:他们可以再找一个人演妈妈。
师:那还有好多句子也不能演,就是刚才他说的“讲道理”那些内容怎么演?
生:可以自己编上话,像演课本剧一样。如妈妈说:“你为什么要埋木匣?”“柯里亚就可以回答后面那些内容。
师:你真不简单!可以当编剧写剧本了!好了,第一段我们就先演到这儿。啊,你们几个组还要演?没关系,我们第二段还要演,你们可要演好啊!现在大家考虑一个问题:你们演了半天,第一段究竟说了个什么事呢?说得越简单越好。
生:第一段写柯里亚埋木匣。
师:你倒真简单,就在我这三个字(指板书“埋木匣”)前面加上了 44
柯里亚这个名字!(笑声)他怎么埋的?
生:柯里亚走了十步挖了一个坑把匣子埋了。
师:很好,我写成这样你们看行不行?(板书“十步挖坑埋地下”)行吗?
生:行。
师:简单吗?
生:简单。
师:我们现在学第二段“取木匣”,还像刚才一样,各小组研究,选一个人表演,其他组评价、提问。好,开始准备。(学生各组研究准备)
师:哪一组表演:(各组举手)行,你们组来演吧!(小组全体组员上台前)
生①:(读第4 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柯里亚到喀山去了..能数到一百多了。”
(生②妈妈,生③奶奶,领着生④柯里亚,走到台下)
生①:(读第5 段)“法西斯终于..妈妈、奶奶带着柯里亚回到故乡..抢走了。”
(生②、生③带着生④又上台前,三人看房子状,摊开双手,奶奶叹气、妈妈摇头、生④柯里亚在笑,台下有学生喊:老师,柯里亚还笑呢!东西被法西斯抢走了,他还笑!全场大笑)
生①:(读第6 段)“妈妈说”(生②道白:“不用难过..地下哩。”)
生①:(读第7 段)“妈妈从家门口..高兴地说”(生②随读文表演走三十步,一直走到教室后面还没走够三十步,全场大笑)
师:咱们的地方太小了。我们就让妈妈走六步,一步顶五步,代表了,可以吗?(生:可以)好,重新演这一段。
生①:(读第7 段)“妈妈从家门口..高兴地说”(生②走步,挖箱,然后道白:“算术真有用..不好找了。”但内容有出入,意思没大变)
生①:(读第8 段)“柯里亚也拿来铲子..没找到。”
(生④柯里亚按课文表演,但一直在笑,有人喊他“不要笑!”)
生①:(读第9 段)“小伙伴们围上来..挖走了。”
(组内其他学生齐围过来,七嘴八舌道白书上原话)
生①:(读第10 段)“柯里亚说”(生④不能完整道白,组内另一学生说:“他演不好,老笑,又记住
词儿!我给演吧。”师插话,“组员们同意吗?”生答同意:师:“好重演这一段。”)
生①:(读第10 段)“柯里亚说”(生⑤新柯里亚道白:“不会的..有原因。”然后故意问生④:“我比你强吧!”众笑)
生①:(读第11 段)“柯里亚丢下铲子..对小伙伴们说”(生⑤表演坐台阶;摸脑门,然后道白。但因这段话很长,没有记住,只说了大意。)
生①:(读第12 段)“柯里亚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子。”(生⑤表演。全场鼓掌,表演中因学生动作有趣,场内笑声时起)
师:演得很好。大家有什么评价和意见?
生:他们演得最好的我认为是妈妈,她说话就是很像妈妈。
生:他们组没有选好演员。柯里亚应该是主角,他老是不严肃,记不住说话的内容,他一笑就不恨敌人了。
师:怎么一笑就不恨敌人了?
生:法西斯抢了他家的东西,他应该恨法西斯,但他一笑,就什么也没有了。
师:他说得有道理。(问生④:你那时为什么要笑)
生④:我看见她俩(指生②生③)又摇头又叹气的样子就笑了。
师:其实他笑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他没有进入角色。他总想着这是演剧,是“假”的,没有真地把自己当成柯里亚,也没有把她俩当成奶奶和妈妈,所以看见人家摇头叹气就笑——他心里在想:瞧!她俩在发神经!(笑声)所以,读书也好,看剧也好,应该和书中的人物、剧中的人物同喜怒共哀乐,才能受到作品的感染。明白了吧!(生答明白)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请更多的小组来表演。但不要灰心,没表演的小组可以说一说你们准备怎样表演。但要和刚才他们的演法不一样的,有自己的创意,的相差不多的就不说了,行吗:有没有创造性的?
生:我们组不打算表演,是打算分角色朗读。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觉得..这一段课文对话多,适合分角色朗读,..正好我们几个同学也比较会读课文。
师:有道理,你们自己选择了学习方法。很好,那就请你们朗读一下吧!敢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很聪明。
(该组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个叙述,一人读柯里亚,一人读妈妈,齐读小伙伴。朗读过程记录略)
师:非常好!经过这么一演一读,我觉得你们应该知道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了吧?
生:这一段主要讲柯里亚两次量步取匣子,十步没取到,走五步取到了。
师:似乎还缺点儿什么!
生:还讲了小伙伴嘲笑他。
师:那不是主要的内容。
生:还讲了柯里亚思考问题、讲道理。
师:什么道理?
生:他想我走了十步埋下的匣子再走十步怎么就没有了呢?他一下想起他已经过了四年,他已经长大了四岁。那时候他人小步子迈得也小,走了十步,其实走了没有多远。现在个子长高了,迈的步子大了再走十步就超过去了,所以找不到匣子了。所以他第二次只走了五步就找到了。
师:说明白了,但不简练。我们先说他第一次挖,走了几步?
生:十步。
师:(指原有板书“十步挖坑埋地下”)四年前柯里亚量了十步挖坑把匣子埋在地下,现在还量十步再去取匣,匣子怎么样啊?(生答不见了!)对,不见了。(板书“ 十步再取不见匣”)这样写,“十步再取不见匣”可以吗?
生:可以。
师:第二次他走了几步?(生答五步)取到没有?(生答取到了)对,五步取到了。(板书“五步取”)现在再来说最重要的一点?为什么五步就取到了?要简单,越简单越好!
生:因为他长大了,一步顶过去两步了。
师:对,但不简单,你来说(指上课初提此问题的同学)。
生:因为他步子比过去大了。
师:为什么比过去大了?没有说出来。
生:他人长大了,步子也长大了。(笑声)
师:步子也“长”大了?你们看黑板,我这里给你们留下几个字的地方?
生:四个字。
师:对,就说四个字,既要说清人怎么样,又要说步子怎么样。
生:人大步大。
师:不太好。
生:人长步大。
师:完全正确。这是你的劳动成果你来写到黑板上!
(生板书“人长步大”,第三行板书为“人长步大五步取”)
师:很好。现在请大家齐读最后一部分课文。还有几个自然?(生答一个)对。这一段是讲柯里亚怎
样?(指板书“受启发”)
生:受启发。
师:是的。你们读完这一段应该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说明柯里亚究竟受到了什么启发,也就是:他得出了一个什么想法?
(生齐读末段)
师:找出那句话了吗?找到的举手,(不少学生举手)举手的同学都站起,一齐读出那句话来,但找的哪一句,就读哪一句,我看你们找的一样不一样。
生:(齐读“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也有个别人读“还懂得了..”一句,但没读完,就随众读最后一句了)
师:好,大多数同学都读了最后一句:“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你们看这里,(指板书)我还想用一句话,说一下柯里亚受到的启发,你们看应该写几个字?
生:七个。
师:很聪明,但写什么呢?能把刚才你们读的这句话变成七个字吗?
生:一切都在起变化。
师:行,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周围一切起变化。
师:把“起”字换一下。
生:周围一切在变化。
师:哪种说法最好?
生:周围一切在变化。
师:可以,按你们的意见写。(板书“周围一切在变化”)但我有点想不通,既然“周围一切在变化”,那么我们讲课的这间屋子里,从讲课开始到现在起了什么变化呢?
生:这一段时间我们快把这一课书学完了。(笑声)
师:说得对!大家在这一段时间里又长了不少知识。
生:一开始您没出汗,现在您出汗了。(笑)
师:很好,出汗只是从外表能观察到的,身体内部也有许多变化,看不到。刚上课时,我刚吃完饭,现在肚子里的食物已经怎样了?
生:消化了。(笑声)
师:身体内的其他变化还很多,不说了。还有别的方面的变化吗?
生:上课时太阳正好晒着我,现在不晒了,晒他去了(指另一生,笑声)
生:听课的老师也有变化。刚开始都有座位,现在有不少老师都站在过道里,窗户外面也有人趴着看。(大笑)
生:您现在比刚上课时老了!(大笑)
师:你怎么看出我这么一会儿就老了?
生:我不是看出来的,我是想应该老了一点,老了四十多分钟。(笑声)
师:有道理。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既然说:“一切都在起变化”,为什么妈妈 49
当时三十步埋箱子,现在还是三十
步又取出来,妈妈为什么就不变化?她算不算“一切”?(大笑)
师:你问得真刁!“她算不算一切?”这个问题怎么办?谁能回答,比他再刁点!(笑声)
生:妈妈也在变化,她肯定比四年前老了!
生:我是问她的步子为什么不变!(笑声)
生:她的步子也变了,只不过妈妈是成年人,她知道自己的步子比四年前变大了,这次走三十步就故
意每步迈小点。(笑声)
师:看来你的说法也不能令人满意,你怎么知道他*的步子也变大了,再说每步迈小一点,该小多少?
每步小一厘米,三十步就是三十厘米!
生:可能妈妈当时走了三十步还另外做了记号。
师:书上没有这么说,不能猜。我问你个问题吧(指提问的学生)四年前柯里亚五岁,对吧?(生答对)那你估计妈妈当时几岁?
生:..可能不到三十岁。
师:可以这么想。但如果他们不是四年后回来,而是四十年后回家,妈妈再挖箱子,需要走多少步?
生:十五步。(有许多学生举手表示反对)
另一生:他说得不对!柯里亚由五岁长到九岁,步子变大了,妈妈从三十岁长到七十岁,都老了,步子怎么能也变大?老太太走不动了,现在可能得走六十步才对。(有人喊:“六十步也走不到!”笑声)
师:很好!具体多少步我们不去认真追究,但他这样推理思考是对的。根据这个例子,你自己能回答你提的问题吗?(问刚才提问的学生)
生:妈妈从三十岁长到三十四岁都是青年时期,步子就不会变了。
师:有道理。从三十岁到三十四岁,正常情况下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为人正处在稳定的时期。柯里亚从四岁到九岁,腿长长了不少,所以步子变大了,而成人骨骼已经长成了,腿不会再长了,所以步子就不会变得太多。到老年,虽然腿没有变短,但肌肉变弱了,步子也就迈不开了。从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知 50
第二篇:名师课堂实录范文
第三篇:名师课堂实录
名师课堂实录—— 余映潮评点《<老王>教学设计》 名师课堂实录—— 余映潮评点《<老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二、培养学生探究感悟的能力,组织材料的方法及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意见:导入时间过长。可直接入题,下面不需要自由发言。否则局面不好控制。)
同学们,在记忆中,有没有令你难忘的人呢?他有什么事情令你难忘?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有因感动让你难忘,有因开心让你难忘,有因惭愧让你难忘。著名女作家杨绛永远都忘不了一位普普通通的人力车夫,他就是老王。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抓住中心(10分钟)(10分钟问了六七个问题,很难做到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然后,告诉我,文中哪句话最关键?(4分钟)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2、愧怍是什么意思?(惭愧)
不幸者是指谁?(老王)
3、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身体残疾;以蹬三轮为生;住着塌败的屋子;经常被撞得半面肿胀、没有亲人)
4、面对自己的不幸,老王是怎样做的?
(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他人;同样的价钱,送的冰大一倍;送钱先生上医院,执意不收钱;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
5、杨绛一家也是善良之人,几年过去了,为什么会感到愧怍?
(是因为觉得对老王关心不够,关照不够)
6、特别是哪件事情触发了他的这种感情?(过渡)
(送香油和鸡蛋)
三、精段品读,感悟人物(12分钟)(这一块是很关键的,但是显得拘谨,没有想办法深入下去,也没有想办法让教学的思路更加舒展。)
1、指名朗读8至22自然段,请找出关于老王的描写。
肖像:直僵僵、面如死灰、眼上结着一层翳、枯黄的干皮
语言:我不吃、我不是要钱
动作:镶嵌、直着脚、赶忙止住我、攥着钱、滞笨、一级一级下楼去
2、从老王的肖像、语言、动作,我们可以想象老王当时是怎么想的?
(感谢杨绛一家,知道自己的时日不长)
四、迁移拓展,主旨升华(16分钟)(这里拓展的时间太长,如果有迁移16分钟的作法,那课文的学习就很成问题了。)
1、老王走了,一个不幸的人永远地离开了这人世,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4分钟)
2、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幸者,他们正在劳苦奔波,却还饥寒交迫。请看:
(展示:几幅感人的不幸者的感人画面)
3、教师配乐解说,创设情境,亮点突现。(2分钟)
4、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拿出笔,将你的内心表达出来,请加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肖像描写,我手写我心。(5分钟)
5、配乐朗读自己的作品(5分钟)
五、总结:(2分钟)(播放歌曲是不大好的,这样一篇情感深沉的课文所引起的人们内心的震撼,不是歌曲能够渲染出来的。)
让世界充满爱,愿我们的真爱以够克服现实世界中太多的自私、冷漠和无情,那么将会是阳光灿烂,春意盎然!让我们在歌声中祝福老王:一路走好!(播放歌曲)
余映潮评说:
这个教案是目前最普通的教学设计思路之一。
其弱点在于缺乏创意,显现不出全篇文章教学的关键点。
建议是不是这样设计:
教学创意:
一、读课文,说老王。
二、读课文,说作者。
三、读课文,说自己。
在以上3个话题中:
第一,要很好地指导朗读,三个步骤中都要“读”。
第二,“说老王”与“说作者”都要突出“善良”,同时也要关注到多方面地理解人物。
“说自己”就是谈作品感受。6分钟左右即可。“作品感受”这件事儿,《课标》有要求,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总是做得过于直露,所以还可以想办法优化一下。
《老王》教学实录
深层引领学生,探究人性的复杂美
东营市实验中学:于保东
授课时间:2008年10月 授课地点:东营市实验中学 授课过程:
师:上课前我们先做个小调查。假如你看见了一个沿街乞讨的乞丐,这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老师给出四个选项,根据你自己的情况做出自己的选择。A:这时你觉得他很可怜。(学生大约15人左右举起了手)B:你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可怜,他可能是在骗取别人的钱财。(13人左右举起了手)C:你把自己的身上的钱扔给了这个乞丐。(10个左右的同学举起了手)D:你把钱和物递到这个乞丐的手中。(10多同学举起了手)
师:选择A的同学富有同情心。(学生笑)。选择B的同学社会成熟度比较高。(有的学生大笑。)选择C的同学不但富有同情心还很有爱心。(有的学生笑,有的学生点头表示得意)选择D的同学不但有爱心还对这个乞丐表示了应有的尊重。(有的学生开始自鸣得意)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弱者和不幸者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杨绛先生写的《老王》这篇课文,来进一步了解杨绛先生和老王的人文情怀。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认为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杨绛是个什么样的人?
2、作者用那些方式方法刻画老王这个人物?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批注。
3、你认为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标注在课本上,怎样深入解读这句话? 学生阅读8分钟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生七嘴八舌交流问题1:
老王是一个:善良、苦命、善于理解别人、很穷、很平凡、社会地位低下、很丑、命运悲惨的人„„
杨绛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爱心、善于尊重别人的人„„
生七嘴八舌交流问题2:本文刻画人物的方式主要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学生在发言的同时并且举出了各自的例子。
学生交流问题3:本文的文眼是“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已经初步把握了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也初步体会了作者的感情。(这样就初步完成了教学目标1、2)但本文的学习价值点(或者说美学意义)我认为不仅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上,因为老王的“善良、苦命、善于理解别人、很穷、很平凡、社会地位低下、很丑、命运悲惨„„”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都写在了老王的脸上。我们要真正走进老王的内心世界,用我们的善良体察老王的善良,用善良沟通善良才是最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本文的文眼“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用自己切身体会来感悟文章的人性美。而本文的人性美体现在老王和作者之间交往中,老王和作者在交往中都表现出了感情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微妙性。
请同学们再次研读课文,思考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感情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微妙性的? 生再次研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对有些问题的看法不一致,讨论激烈。教师深入到小组中与学生共同研讨。
全班交流:
生1:我认为“我和老王闲聊时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老王说他住那里多年了”这个地方表现出了老王性格的复杂性。
师:复杂在哪里呢?
生1:明明是他的家,他却说住在那里多年了。师:老王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挠挠头:不知道。众生笑。
师:若你是老王你会说那是我的家吗? 生:会。生:不会。师:为什么?
生2:即使是我的家再穷、再破,我也不会不好意思不说的。师:你的心态很阳光。众生笑。
生3:不会。我不好意思说,因为如果我说了,担心作者去看,看到家境时会给我更多的帮助,所以不好意思说。
师:你真是个善良的人。
生4:我认为“在老王送默存去医院,却坚决不肯拿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这部分也表现了老王和作者性格的微妙性和复杂性。
你看,老王以拉车为生,送先生去医院不拿钱是知恩图报。我认为作者知道老王以拉车为生,所以给钱是保证了老王最基本的生活来源。老王的生活需要钱,但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是担心作者没钱给先生看病了。所以说老王善于关心别人。
师:你的发言很精彩。
生5:还有当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时,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这里的‘强笑’说明我对老王的最后形象已经感到很惊讶了。我感到老王的时日不多了,但仍强笑是为了给老王和自己一个安慰。
生6:“当我要给老王拿钱时,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这里也表现了老王和作者心情的矛盾。老王送了我香油和鸡蛋,说明老王对我这个好人一直是知恩图报,老王说这句话时发自内心的。
师追问:那为什么又拿了钱呢?老王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了,难道不需要用钱治病吗? 生6:老王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了,钱对于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但他还拿了我的钱,说明他怕我为难,老王是站在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所以他站着等我。
师:同意这位同学见解的举手。20多个同学举手。师:还有不同意见嘛?
生7:我觉得刚才同学的发言只是考虑到了老王,而没有分析作者的感情。我认为作者之所以给老王拿钱是因为作者知道我如果不给老王钱,老王也不会要,但要不给老王钱,作者就会从心理上过意不去,觉得自己是对老王的不尊重。
师:这两位同学的分析把送鸡蛋和香油这个故事分析的很到位了。师:还有那个情节你们觉得需要分析。
生8:作者送老王走了以后,才感到抱歉,因为没有请他坐坐喝口水。作者感到抱歉的原因是发自己内心歉疚,也可以说是很愧怍。因为作者可能觉得如果让老王到家里坐坐老王也不会去,老王觉得去了可能给我添麻烦。作者觉得让老王去坐坐是情理之中的,不去坐坐是可能站在老王的角度考虑问题。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同学们能理解吗? 生:不理解。生:理解。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统一,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
师:假如你是作者,你会请老王到家里坐坐喝口茶水吗? 生:会。30多个同学举手。生:不会。15个同学举手。
师:那么你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
生9:我当然会请老王到家里坐坐。因为我请老王到家里坐坐是对老王的尊重,也是对老王送鸡蛋和香油的一种礼节上的回应。说不定我还可以给老王更多的帮助。
师:谢谢!我想,如果老王知道你的心思也会非常感念你的好意的。
生10:如果我是作者我不会请老王到家里坐坐。这并不是说我没有同情心,而是我觉得即使我请老王到家里坐坐,老王也不会去的。因为老王不愿意给我添麻烦的。所以,为了避免尴尬,我不会请老王到家里坐坐。
师:这样的发言使我感到与人为善时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否则也会出现不必要的尴尬的。
如果你是老王呢?你会怎么样?
生11:如果我是老王,我会到家里坐坐的。我不会不给主人面子。有的学生在窃窃议论。
生12:可是老王已经病入膏肓了,去了不是给作者添麻烦吗?这不符合老王的性格。师: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说“每当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不是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也不是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个文章的文眼经过同学们的以上分析我认为同学们已经理解得很透彻了。哪位同学再来总结一下?
生13:作者在这里是与老王相比。作者认为自己的命运是幸运的。而老王的命运是不幸的。在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中,作者以自己的善良体会到了老王的善良、命运的悲苦和不幸。但是作为作者来讲作者觉得自己为老王能够做的事情太少了,甚至是老王临死的时候都没有给老王以最大的帮助,所以作者感到愧怍。
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老师不仅从作者和老王身上看到了善良,更从同学们身上看到了善良。愿善良的力量能改变世界上所有命运悲苦人的命运,哪怕是给他们一点希望的曙光,也能够温暖他们的世界。
师: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师:下课。
点评:孟宪军(山东省东营市教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
《老王》这篇课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平静、简洁的叙述中,没有过多的渲染。教学时很多老师是从老王和作者的性格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方式来处理这篇文章的。这样处理这篇文章是对这篇文章没有深入的解读,并没有深入理解这篇文章用几近朴实、平淡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和老王身上洋溢着的复杂、微妙、细腻的人性美,也可以说是对教学价值点的深入把握不到位。而这人性美又是通过作者和老王的交往体现出来的。
因此,于保东老师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和老王身上洋溢着的复杂、微妙、细腻的人性美上。通过品味语言,创设情境,角色置换,教师引导追问,学生讨论交流等方式把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向作者和老王的内心深处,同时也深深地把价值问题指向了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发了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共鸣。
学生的思维指向和情感的共鸣不是唯一的,而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色意识发出的,从而很好的达成了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第四篇:四季课堂实录 名师课堂实录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漂亮的大自然妈妈有四个非常可爱的女儿,她们可以让草儿变绿、花儿变红;可以让天气很热,让我们尽情地在水里游泳;可以让各种水果沉甸甸地挂在枝头,给我们带来丰收;还可以呀,让世界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雪白。(出示课件四季图)。
2、还记得这四位女儿叫什么名字吗?
3、对,就叫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四个姑娘在一起,我们就称他们“四季”。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一起读:四季 二
1、下面同学们看屏幕,听课文朗读欣赏四季的景色!(放朗读视频)
2、四季的景色美不美啊,这么美得景色你想不想亲自来读一读?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下,注意模仿老师的语气?
3、小朋友们对的非常好,但是有些生字发音不是特别的准确,把课前圈出的生字宝宝自己来拼读一遍。
4、拼读完了,我们看黑板上的生字宝宝一起来拼读一下好吗?
5、下面我们来开火车拼读。123,我真棒!
6、叶这个字是由左边和右边两部分组成的,左边是他的偏旁我们把它叫做口字旁,秋这个字也是由左边和右边组成两部分的,左边我们把它叫做禾字旁。雪这个字也是由上面和下面两部分组成的,上面像下雨一样我们把它叫做雨字头。再看肚这个字它也是左边和右边两部分组成,左边这个部分叫做月字旁。下面跟老师认识一下这四个偏旁。学生跟着老师读。
7我们认识四个偏旁,现在我们在来看生字宝宝如果我们把它们的拼音去掉你还认识他们吗?自己试着读一下?
8、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下你记住了哪一个生字,是怎么记住的?
9、我们来抢读看谁读得快,音读得准?
10、我们来为生字宝宝找一个好朋友把它变成一个词语?出示幻灯片?
11、现在老师遇见了一点小问题,一直小猴子要摘树上的桃子,可是它已经累得没有力气了,大家有没有信心把剩下的桃子摘完啦?鼓励一下自己。
12、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学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同学们学课文会不会学得更好。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们一共分成了四个小节,这是什么,草芽,这是什么,小鸟。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小节,第一小节描写了哪一个季节,板书“春”。春天里小草发芽了,谁来说一下春天的小草是什么样的形状?尖尖的。
有多少尖尖的草芽啊?春天的草芽真柔嫩真漂亮。我们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要把尖尖和春天重读,还要用轻一点、细一点的声音读出草芽的柔嫩。
师范读,请两个同学来读一下。再齐读。春天里除了小草发芽,你还知道什么特点吗?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冰都化了。
同学们喜不喜欢春天啊,那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春天,一起歌唱春天在哪里。
13、大家唱得真好,我们再看这是什么?荷叶。这是谁,青蛙。这是什么,荷花?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二小节,生齐读。
第二小节描写了什么季节,夏天(板书)。到了夏天美丽的荷花盛开了,美丽荷花的叶子是什么形状啊,圆圆的,大家用手比划一下。
荷叶圆圆的可不可爱啊?可爱。我们在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要把圆圆和夏天重读,要用喜爱的语气读出荷叶的可爱。
师范读,请两个同学来读一下。再齐读。
夏天里除了盛开美丽的荷花还有什么特点?青蛙出来了。夏天这可爱。
14、这是什谁,谷穗?它在干什么,鞠躬、点头。谷穗现在是什么颜色,金黄色。
齐读这一小节,这一小节描写了哪个季节,秋天(板书)秋天的谷穗是什么形状啊?弯弯的。用手臂来描述一下,谷穗一长出来是直立的,到了秋天为什么变弯了?小米熟了,小米熟了把它压弯了。是个丰收的季节。鞠躬怎么样的动作,同学们起来做一下,鞠躬说明对人怎么样,有礼貌。谷穗有礼貌吗,有。我们在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要把弯弯、鞠躬、秋天重读,读出谷穗的成熟、喜悦、有礼貌。
谁能来挑战一下。请两位同学读,然后齐读。
秋天除了谷穗成熟你还知道有什么特点啦?果子熟了、水果蔬菜都成熟了、叶子变黄了、菊花开了。15 你们看这是什么季节,冬天?
看看画面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指肚子。一起来读一下这一小节吧。
大肚子一挺是怎么样一个动作。大家站起来试一下。
雪人顽不顽皮啊?所以你读的时候要把大肚子一挺、顽皮、冬天重读读出雪人的顽皮。
下面听读一下。请两个同学来读出雪人的顽皮。齐读。冬天很冷我们要穿上厚厚的棉袄。
16刚才我们欣赏四个季节的美丽景色,下面我们来说一说,老师说第一句我看谁能够学会了,“草芽尖尖”学生读。老师说草芽尖尖是春天。“谷穗弯弯”是秋天。荷叶圆圆是夏天。雪人大肚子一挺是冬天。
17这些景色美不美啊,美,这真是太美太神奇了。同学们想不想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啊?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欣赏。
这是哪个季节,桃树开花了,柳树叶发芽了,小河里的冰都融化了。
这是夏天,柳树的叶子长长了,池塘里开满了美丽的荷花,听一听这是什么叫,知了。
秋天,大树上的树叶都变黄了,树叶纷纷往下落了,秋天来到了。
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全都白了,树上都盖上了厚厚的雪。冬天可漂亮了。
18四个季节都很美丽,看了四个季节你有什么感受?
19、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季节,这四个季节也在你心中留下深深地印象,拿出你们的彩笔把它画下来吧!
第五篇:《散步》名师课堂实录
一、检查预习,引入新课(师生问好,组织上课)
师:好,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叫什么名字? 生:(齐)散步。
(板书:散步莫怀戚)
师:昨天有预习吧?有不认识的字词查过没有? 生:(齐)查过。
师:查过什么字词啊? 生:(七嘴八舌)jiqi 师:莫怀戚,莫怀戚会写了么?以前碰到过这个“戚”吗? 生:(部分)碰到过,亲戚。师:非常好,还有其他字词吗? 生:(部分)sha 师:哦,一霎时,什么意思呀? 生:(部分)一刹那间,一瞬间。
师:哦,一刹那间,一瞬间。一刹那的“刹”,一瞬间的“瞬”会写么? 生:(异口同声)会。
师:嗯,真好!还有其他字词么? 生:(个别小声)没有了。
师:没有就没有,要大胆的说,这说明我们基础很好。随后,我们要记住文章里面的个别字词,注意不要写错了。
二、研读课文,细细品味 师:好,我们的第二项预习作业是,把这篇文章的内容,用几句话把它说一说,试着说过吗?谁先来说一说,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1:大概是写了作者和他的母亲,和他的妻子和儿子,在散步的时候体现出作者的孝顺。师:嗯,体现了儿子的孝顺。内容上,有同学说,我还想再补充一点,补充的更完整、更清楚吗?大致的意思他已经讲到了,什么内容还有补充么? 生2:体现了他们浓浓的亲情。
师:哦,浓浓的亲情,是你读出来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2:从课文的注释里。
师:哦,从导读里面看出来的,很好,请坐。(板书:一家四口人在田野上散步)
师:好,如果咱们完整一点,散步过程中,遇到什么啦? 生:(齐)分歧。
师:什么样的分歧呀? 生:(异口同声)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师:结果? 生:走了小路。
师:走了小路,那么从刚刚两位同学发言,一位同学看到了儿子孝顺,另一位同学看到了什么?
生:亲情。
(板书:孝顺爱浓浓的亲情)
生3:我从中读到了儿子对母亲的敬意,以及母亲对孙子的那种关爱的心态。
师:哦,好的。孝顺,不仅仅有孝顺,恐怕还有敬意,最后敬意这个词用的重不重? 生:(部分)不重。
师:母亲对儿子、对孙子,那种浓浓的爱、浓浓的亲情是不是体现啦? 生:(齐)是。
师:好,还读出了什么?最后还记得那个镜头吗?走到一处不好走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我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背起了儿子。师:怎样背的? 生:(教师领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师:有什么感觉?谁来试试看,把你的感觉传递出来? 生4:还有很浓的责任感。师:嗯,怎么读出责任感的?
生4:就是好像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觉得那个责任感很强烈。责任感很重,要照顾他的母亲和他的儿子,负起一家人的责任。必须要缓缓地、慢慢地,这样才能照顾好。
(教师板书:责任感)
师:缓缓地、慢慢地。缓缓地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慢慢地,仔细的。
师:走的稳稳地是什么角度写的?很小心,对吧?慢慢地是速度上,是吧? 生:(齐)是。
师:走得很仔细是什么呀? 生:(部分)小心的。
师:也是小心的,是一种态度上的。这整个世界,刚才这位姑娘讲到,他对上,对老是什么样的? 生:(齐)孝敬。
(教师板书:孝敬老)
师:对孩子,对小的下一辈? 生:(齐)关爱。
(教师板书:关爱小)
师:是吧?嗯,我们同学的反映非常好,你看,这么快的,我们把这个文章就已经基本读明白了,读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师:(指着板书“一家四口人在田野上散步”)我们看前面这样一件事情,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这件事情小不小? 生:(齐)小。(教师板书:小)
师:太小了,这样的事情我们是不是经常发生啊? 生:(齐)是。
师:你看,哪有一家不去散步,不去公园玩,不去看看电影的,这样的事情在每个家庭都会上映。但是从这个小事中,作者莫怀戚,他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我们一上来就感觉到了。(教师在板书中给“浓浓”两字加着重符号)师:感受到了,“整个世界”这个词传递出来的“责任感”。(教师在板书“责任感”下加着重符号)师:这样的感受是不是很大?算不算大? 生:算。
师:应该算,好。(教师板书:大)师:(指着板书)那么这么小的事情,怎么能够传递出这么大的感触来呢?这个怎么混合的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怎么把这个小事写得这么意义非凡?我们通常是怎么写的,比较一下也许就能发现。先来看第一段,我请一位同学来把第一段朗读一下。(生齐举手)
生5: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嗯,很流畅。那个孩子,你读的时候,你想传递出一种什么感觉来?其他的同学也轻轻的、默默地读。你想传达出什么感觉来,来,来说说看。生5:我想找到,就是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非常幸福的感觉。生6:我读出了非常悠闲、非常自在的感觉。生7:我看出了他们一家很和睦,很幸福。„„
师:嗯,一家人全部去了,那我想问大家,通常你们一家去散步的时候,你会怎样去讲这句话,你写作文的时候,你会怎么写? 生8:我们家人去田野里散步了。
生9:有一天,我和我们家人去散步了。
师:好,这两位同学说的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生10:同学9加了时间。
生11:同学8的意思是全家都去散步了,而同学9的意思是不一定全家去散步。同学8的意思是他全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什么的都去散步了,而同学9说他和他的家人,有可能是他和他爸爸散步,他妈妈没有出来。
生12:人数上有区别,一个是全家人,一个是部分人。„„
师:好,比较一下,我们一家到田野上散步;我和我的家人到田野上散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三句话的区别在哪里?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默默的感受一下,作者的表达和我们两位同学表达的区别在哪里?(生出声读)
生13:我的感觉是,作者比这两位同学说的越来越具体了。
生14:作者在这写的是有次序的,把母亲放在第一个,就说明了对母亲有敬意的感觉;把小辈放在最后面。
师:嗯,她还发现了个顺序问题,那放在第一个的是谁呀? 生:(齐)我。
师:那按照我们刚才那位姑娘的次序,放在第一个的应该是谁呀? 生:(齐)母亲。
师:嗯,大家已经发现两点了哦,第一点是越来越具体了,第二点是刚才我们这个女同学发现的顺序问题。现在大家能不能来解决这两个疑问呢?那,我们来帮作者改一下,改成我的母亲、然后是我,好不好啊?(学生静默两秒)
师:很有挑战性,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孩子问这个问题!(部分学生举手)
生15:我想的应该就是,这个“我”放在第一位,说明我的责任最大;把“母亲”放在第一位,母亲的责任就最大,而“母亲”已经老了,我的责任应该是最大的,所以把“我”放在第一位。师:从文章里找出一些支撑你观点的语句来。(面对其他同学)他已经有非常好的感受了,来,小伙子你在读了这么几遍文章以后,你从哪里感受出了,作者的责任感特别特别的强?其他同学如果有的话,可以帮帮他。
师:好,我们好多同学想帮你,你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么?(生点头示意)
师:好,后面那个女孩子。
生16:先是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她现在很听我的话,„„一样。” 师:嗯,这句话圈一圈,非常好。生16:然后是,第六自然段,“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师:同样要圈一圈,找的好吧? 生:(齐)好。
师:嗯,还有同学想讲吗?这两句话一定要圈一圈哈,等会我要看你们的笔记。生17: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生18: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我们一上来就是从这句读出责任感来的,没有忘记吧?那好,为什么把“我”放在第一位,恐怕作者还是考虑过的吧?至少我们读着,觉得还是有道理的。你看,我们已经有两个发现,作者把这些人物,一个一个的分开,非常具体,这个具体是为了干什么呢?
生:我觉得他这样具体的写出这些人物,是为了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的。写出他们四个人去散步的事情,更能体现出他想表达的浓浓的亲情。师:更能,确实是更能,但怎么就更能?
生:我觉得就是,他一个一个介绍,说明这些人对他都非常重要,都是有同样的重要性,不是说他偏向谁。然后,把“我”放在第一个,就是我的责任是,能够帮助他们,能给他们一些温馨的东西,让他们觉得很有,就是很放心吧,跟我在一起。(板书:一个一个介绍很重要)
师:很精彩呦!一个一个的介绍,一个一个的登场,你们看到过明星走红地毯么,奥运会明星领奖么,镜头一定慢慢的、一个一个的过去吧?(生点头)
师:为什么聚光灯要一个一个的打上,镜头要一个一个的对上去?就是这每一个人都是,(停顿一秒)非常重要的。师:我想请大家再来读一读这段,请刚才第一个读这段的那个男孩子,你再来读一下这句话,好吗?其他同学听听看,先回想一下他第一遍读的时候是什么感觉,这一遍他读起来有没有一点调整,好吗?来。
生5:我们一家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师:有变化么?
生19:他感情有变化。他把“我”,还有“我的母亲”加重了。师:哦,加重了,还有什么变化?速度上有变化么? 生:(异口同声)慢了。
师:慢了,慢了就怎么样啊? 生:(部分)强调。
师:强调,强调的意味就出来了。我们一家在田野上散步,那是什么口气呀? 生:(齐)欢快的。师:欢快的。(读得很慢)“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生:(七嘴八舌)缓慢的,慢慢地„„
师:缓慢的,想传递出一种,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或者说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是不是?我们为什么要把语速放慢呢?我们依据什么来把语速放慢呢? 生20:“散步”两个字可以体现出来,他们速度要很慢,因为散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生21:这几个标点符号可以体现出来,像逗号,冒号,“我”后面有个逗号,“我的母亲”后面也有个逗号。
师:红笔圈出来,哎呀,我们同学太精彩了,这个姑娘已经做了好几次大贡献了。依据什么标志?读出浓浓的亲情是我们的感受,对吧?我们从哪里感受到了浓浓亲情,感受到了责任感,你看我们发现,(指着板书“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他这样一个一个排列,说明他对家里每一个人都是重视的。把自己排在第一个,并不是他把自己看得最重,而是他有一种什么? 生:(齐)责任感。师:这是我们从这样一种文字、语言中,一点一点感受出来的。我们这种感受合理不合理呢,是要看文字,看句子,看词语,看标点。他发现两种标点,逗号表停顿,这个地方我们通常用什么样的标点? 生:逗号。
师:为什么不用顿号?顿号的停顿就是? 生:短暂的。
师:短暂的,比较短促一点的。做了笔记没有,同学们?
师:把这个逗号圈一圈,旁边写一写,不用顿号用逗号,有意放慢节奏,将每个人出场的时间,聚光灯打在这个人身上的时间要怎么样? 生:要长。
师:要长。有感觉了吧?冒号也是,冒号放在这是一种书面的提示下文,书面语的感觉。就像刚刚我们同学还看到,我和我的母亲。你们通常和妈妈去散步会怎样讲? 生22:我和我的妈妈去散步。师:“母亲”和“妈妈”这个称呼有什么不一样? 生22:我觉得,“母亲”这个称呼就尊重一些。
师:嗯,为什么说“母亲”就尊重一些?那“妈妈”是什么感觉呢? 生22:用“妈妈”感觉也可以,就是没有,没有,怎么说呢。
师:怎么说呢?你有感觉,我就是希望你把这种感觉说出来。我儿子今年高三了,他有时候会喊我“老妈,别烦了!”(师生笑)妈妈、老妈、母亲,这三者有什么区别? 生22:说“老妈”的话,我会感觉到比较亲切一点,“母亲”听起来就感觉是对长辈的比较尊重。
师:他的感觉非常好,叫“老妈”显得亲切,叫“母亲”是? 生:(齐)尊重。师:“老妈”是什么时候用啊? 生:(七嘴八舌)平时,随意,偶尔„„ 师:“母亲”往往用在什么场合? 生:书面语。
师:哦,书面语,有感觉了吧,很好,请坐。你看,第一段里我们有几个发现?(学生七嘴八舌)师:第一点我们发现了,所有对象一一出现,是不是? 生:(齐)是。
(教师板书:
1、对象一一出现)
师:第二个我们发现了什么?对象排列的? 生:(齐)顺序。
(教师板书:对象排列的顺序)
师:第三个我们发现了什么?考考你们。我们从什么来判断语速? 生:(齐)标点。
(教师板书:
3、标点)
师:我们发现作者有意用了两个强调语速慢的标点,使节奏慢起来的标点,一个是冒号,一个是什么? 生:(齐)逗号。
(教师板书:逗号、冒号)师:冒号是一个正式的、书面化的提醒;而逗号明确告诉我们节奏要放慢。我们还发现什么? 生:(个别)对母亲的称呼。
师:对“母亲”的称呼是书面语。(教师板书:
4、书面语)
师:了不起吧,同学们?现在停下来,带着这种感觉读第一节、第二节,我让大家已经读了四五遍了,不要齐读,自己读。节奏一定是慢的,作者心中一定是带着一种郑重其事的感觉的,慢慢地把那种郑重其事的感觉读出来,自己读,体会。(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师:嗯,同学们读的很轻,是不是有点感觉啦?(生点头示意)
师:这种表达,让我们这么小的事情变得? 生:(大部分)重大。
师:所以以小见大不是一下子拔高,而是一开始作者就有意识的一种,我们给它一个命名吧——庄重的表达。有意识的一开始就用一种庄重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庄重的表达。
(教师板书:庄重的表达)
师:好,你们现在可以前后来合作一下,独立的做也可以,第二节、第三节或者第四节,我建议从第二节开始,好吗?你发现,第二节里有没有一些,我们在第一节里没有发现的庄重的表达?你看哪些地方是作者有意的加重语气,放慢节奏,凸显他对人物对事件的一个态度的?好,我们同学前后讨论,左右合作都可以,看第二节有没有发现?(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并做指导)
师:有感觉的同学就可以举手示意一下,让我来听听你的感受。
生23:说“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从这句话我读出了,他对母亲在冬天里熬过的那些艰苦的日子发出的感叹,春天来了,他为母亲感到高兴。师:(点头)哪些词?刚刚你注意到了“熬”,“熬”就是一个程度很深的词,经过这个冬天很不容易,是不是? 生:是。
师:作者有意识的把母亲能够经过这个冬天的不容易,艰难,庆幸,总算过来了写出来了,因为这个冬天实在是一个怎么样的冬天? 生:(齐)严冬。师:严冬,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冬天,所以这个“熬”字是一个程度深的词。(教师板书:
5、程度深的词语)师:还有么?
(教师在众多举手的同学中,寻找还没有发过言的同学)生:还是刚才那位同学找的那段,就是“但春天总算来了。”这句写了他盼望春天的到来,也盼望母亲的生命能够到春天的感叹。师:这句中哪个词语程度特别深呀? 生:(齐)总算。
师:好,总算。这句中还有吗?我们既然找到了这句,我们就要盯着这句,把这句琢磨透。(大部分学生举手,教师找寻还未发过言的学生回答问题)生24: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这句话。我听说,老人在严寒的冬天一般都是体弱多病,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时候,他身体也就好一些了。而作者说,春天来得太迟太迟太迟太迟了。师:嗯,对呀,你看他读了四遍,他觉得两遍不过瘾,(师生笑)师:这个地方作者用了一个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反复。
师:反复,懂不懂?学过没有? 生:学过。
(教师板书:
6、反复)师:好,学过。那我们知道为什么要用反复强调么?早上出门,妈妈会说“上课好好听讲哦”,有没有这样说? 生:(大部分)有。
师:说一遍,还是说好几遍? 生:(大部分)好几遍。
师:好几遍,就是为了强调嘛!这个地方强调春天来得太迟,跟刚刚那个“熬”是不是异曲同工啊? 生:(齐)是。
师:那个是从母亲终于度过了,熬过了,好不容易啊来写;这个是从春天,哎呀,总算来了,那么晚那么晚来写,对吧?感受到了吧? 生:感受到了。
师:其实还有,不过我相信你们还会有其他的发现。愿意讲这句也可以,愿意讲其他的发现也可以。
(大部分学生举手)生25:“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啊”这句话体现出了,他对母亲的关爱。师:哪个词,哪个句子?
生25:正因为如此,才应该。
师:语句是非常重,非常肯定的。还有么?(前两排同学都把手举得很高,后面也有部分同学举手)你看我们前两排,从这开始我要找一下中间的举手的,好,这一排这个小姑娘举过,那个小姑娘举过,最边上的小姑娘你好像不喜欢举手,举了一次我没来得及叫你,来,你来把你们的想法讲讲。
师:有发现吗?第二节、第三节,后面都可以。(生26沉默,教师继续提示)
师:没关系,刚才我们同学讲了两句体现作者责任感的句子,你们划了吗? 生:(齐)划了。师:第二节中的哪句话? 生:(七嘴八舌,纷纷将手举得很高)„„
师:你能把这句话讲一讲吗?我希望这个小组,这一排的同学也把他们的想法跟我们交流一下。来,说说看,这一句话有什么感觉? 生26:(小声地)现在母亲老了,她想依靠我,她觉得我就是很值得依靠。师:是,她觉得我值得依靠,这句话可以看得出。很听我的话,用的什么词? 生:(齐)很。师:(指着板书)程度深吧?这个前面也有一个词,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态度。(学生踊跃举手)师:哪个词? 生:(齐)信服。师:太好了,(对着26生)好,请坐。这排同学待会还要讲一讲。“信服”是不是也是一个程度很深的词语,这句话的好处还没有讲够,有谁愿意再来讲一讲?(学生纷纷举手)
生27:这一段讲了,他母亲对他很体谅,他母亲也就信服了,跟他一块出去了。师:“体谅”这个词调整一下?他的母亲对他,可能也有体谅,但更多的地方是什么呀? 生:(大部分)信任。
师:信任,好,很好,请坐。这句话除了讲出信任之外,还讲出了什么?同学们,看“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学生纷纷举手)师:这个是比喻句吗? 生:(齐)不是。师:是一个什么? 生:(七嘴八舌)比较、对比„„
师:比较、对比。这个比较看出什么来啦?(大部分学生举手,教师走到后排)
师:来,旁边那位同学,我还是要换一个同学,来,你来说说看,这个比较能看出什么来?(教师板书:
7、比较)
生28:我觉得更能看出,我的那个责任感很重。
师:怎么就看出他责任感很重的,你把推理过程告诉同学们来。生28:用到一个词是“信服”,还有就是,“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从这句能看出来,就是他想表达自己的责任感很大,很重大。师:嗯,这个感觉可能还不够敏锐,来,坐下再想想,再想想。(其他学生纷纷举手)
生29:我觉得能够看出,他在他母亲的心里很重要。“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就是我小时候唯一的依靠就是我母亲,师:(笑)是不是唯一的? 生29:(笑)不是。师:不要去讲唯一的。
生29:就是主要的依靠就是母亲,我现在长大了,母亲主要的依靠就是我,她很相信我。师:有感觉了哦,发现了两个时间段的词语没有? 生:(七嘴八舌)小时候,现在。
师:小时候,现在。他讲道,小时候母亲对于我来讲是最值得信赖的人,现在我成了母亲? 生:(齐)最信赖的人。师:这样一个很近似,回环那样的,对称的句子。比较中看出这两个人的,什么? 生:亲,亲近。(教师板书:关系)
师:看出了一种关系的转换,关系的一种比较、强调。小时候这个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我很听母亲的话,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什么样的家庭? 生:(七嘴八舌)„„
师:母亲对孩子肯定是,很? 生:(部分)喜爱。
师:很喜爱,很负责任。师:现在呢? 生:(七嘴八舌)母亲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师:是啊,通过这样一种比较,我们同学那样一种浓浓的亲情的感觉,出来了吧? 生:(纷纷点头)出来了。
师:这句话,我觉得我读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亲情,亲情背后才看得出,母慈子孝这样一种责任,是不是? 生:是。
师:做笔记了没有? 生:做了。
师:好,时间也差不多了,在下课之前,我把今天的作业讲一下,回去以后,你们能不能再把文章读个三四遍? 生:(齐)可以。师:(指着板书)这个庄重的表达,我们今天发现了七点,发现了吗?笔记都做好了没? 生:(齐)发现了,做好了。
师:你回去看看,你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这是第一项作业。第二项作业是,我们的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有三句话被删掉了,大家看投影。(屏幕显示教材里被删掉的三句话)
师:大家把这三句话加到你们的课本里,看看该不该删?(学生抄被删掉的三句话,教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抄的时候,我注意到很多同学已经很认真的把文章分出了层次,这个不一定分的情,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分层次的。同学们,你们很认真,我很感动,但是不要想着每篇文章都先分段落分层次。今天,我们重点研读了第一、二节。
师:好,最后,我们一起带着一种庄重感,虽然我们离作者的中年的年纪还很远,我们对责任感的感受也不一样,(指着课上发言的一名男生)你看,我们有责任感那么强烈的男孩子,我相信我们班还有很多。确实,你们向大家见证了我们初一
(四)班是个充满责任感的好班级!我们带着这种使命感,把第一节、第二节,我建议还有第三节,一起来读一遍,好么?好,一、二、三。
(师生齐读课文“我们在田野上散步„„就是整个世界。”)
师:好,整个世界就在我们的手中,就在我们的未来。好,下课!生:(起立鞠躬)老师再见。师:(鞠躬)同学们再见。(全场掌声响起)
张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