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实录
《少年中国说》课堂实录
原创参赛】
“采用批注式阅读方法,打造高效阅读课堂”主题
研究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堂实录
授课教师:通榆县第二小学
徐春颖
师:(指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胸怀壮志”
生齐读
师:这是第五板块的主题,我们从这一板块的《龟虽寿》中感受到了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胸襟,也从《十六字令三首》中领略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远大抱负和豪迈之情。今天让我们走进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看看作者又胸怀怎样的壮志?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采用批注式阅读方法预习本课,那你对课题是如何批注的,怎样理解的。
生:“少年中国”就是像少年一样朝气蓬勃的中国。
生:“少年中国”是有希望的中国。
师:“少年中国”只是课题的一部分,其他部分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师:“说”这种文体可以用于记叙、说明、议论。你们以后还会学到这种文体的文言文,像《爱莲说》《师说》《马说》。
生:节选就是原文很长,从原文中选一段。
师:那你知道原文由多长吗?
生:我通过查资料知道原文由3000字左右。
师:课题大家理解得很好,那你对梁启超有哪些了解?
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还想检查一下你们对字词的预习情况。
出示字词指名读,齐读。
师:大家对字词预习得不错,那谁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指名读,正音,齐读。
师:学习一篇文章仅仅读得正确流利还不够。还要
生:读得有感情,理解意思,体会情感。
师:说得非常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为课文分层,用竖线在文中标出。
师:谁来说说分几层?
生:三层,从开头到“红日初升”前是第一层,到“来日方长”是第二层,最后一句是一层。
师:你们在家预习时觉得哪一层好理解一些。
生:第一层。
师:那我们就来读读第一层,说说你的理解。
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层的意思是“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师:在这段话中“故”是什么意思?
生:所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在“故”的上面标上“所以”,听别人的发言做笔记,这也是作批注。“则”字在本段中出现了很多次,怎么理解这个字?
生:“则”就是“就”的意思。
师:非常正确,请没有作批注的同学做好批注。
师:两个“于”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的“于”是“过”的意思。“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于”是“在”的意思。
师:理解了这几个重点字词的意思后,谁再说说第一层的意思。
生说第一层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从内容上对第一层进行了理解,你还从哪方面对第一层有理解?
生:这层在写法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师:排比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很有气势。
师:那你能试着读读吗?
生读,指导朗读。齐读。
师:默读这一层,概括层意,写在书上。
生:这一层写了“中国少年有责任建设少年中国”
师:“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之间有怎么样的联系呢?可以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一说。
生: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日本称我们为老大帝国,所以作者心目中有一个少年中国。他是智慧、富强、独立、自由的。
生:梁启超的“少年中国”是他的理想,他变法失败,实现不了这个理想,想让少年实现这个理想。
师:所以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学生接读“而全在我少年。”
师生共读第一层。
师:第一层我们理解完了,看第二层,同学们觉得难理解是吧,先看第一层有几句话?
生:四句话。
师:哪句容易理解些? 生:第一句话。“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
师:“太阳”和“少年中国”有什么关系?
生:作者把“少年中国”比喻成初升的太阳,说少年中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有希望,前途一片光明。
师:理解得非常好,这就是“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象征意义。大家之所以觉得第二层难理解,就是因为第二层的每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象征意义蕴含其中。拿你默读另外三句话,先理解字面意思,再想少年中国和所比喻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揣摩其中的象征意义,做好批注。
生自主学习,师巡视。
师:谁来汇报你的学习成果?
生:“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意思是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象征少年中国非常强大,有声势,前途无量。
生:“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意思是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把少年中国比喻成小老虎,虎虎生威,其他国家都害怕他。
师:用第一层的词句来概括就是
生:国胜于欧洲,国雄于地球。
生:“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的意思是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象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说中国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
师: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
生:顶天立地。
生:中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雄踞于世界之林。
师:读读这一层,带着你的感受和理解。
生读。指名读,齐读。
师:所以作者由衷地赞叹,齐读第三层。师:第三层进一步点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作者理想中的少年中国,他没有见到。但是已经实现了,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国。你能说说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吗?
生:我们国家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
生:神州六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
师:你们就是少年,中国的未来需要你们的努力。希望在你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下课。
板书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
理想
实现
希望
少年中国
责任
中国少年
第二篇:课堂实录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谁更伟大?》课堂实录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而展开,由“历史学家的讨论”“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大家议一议”四部分组成。由于学生已经在本单元学过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内容,因此教材安排本综合探究课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在知识面上进一步扩充,而是重在考察学生收集资料、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去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本课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课程。教学目标
1.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或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出有效信息
2.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3.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4.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5.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在规模、目的、手段、影响等方面的比较,让学生感悟郑和的爱国献身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以史为鉴,理解当前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材料、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难点: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及辩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的观点去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探究性强)及学生(“好动”)的特点,本课以“活动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本课设计了“海上功夫大比拼”“龟兔赛跑”“和平使者与‘海盗’”“继承和弘扬郑和精神”四大活动,通过活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同时,“讲述法”、“比较法”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突破难点。本堂课的教学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辩论进行的,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了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各司其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二、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flash动画配解说词导入。
15世纪,人类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时代。世纪之初,东方浩瀚的洋面上,骤然出现了一支超级舰队,郑和便是这支舰队的统帅。世纪之末,经过大西洋风浪洗礼的哥伦布发现了一块新大陆,不过,在他的眼中,这不过是东方印度大陆,可是,这件事的影响却改变了西方人的世界观。你愿意跟随他们曾经探险的道路,追寻神奇、惊险的经历么?你认为他们俩谁更伟大呢?你愿意参与这场异常激烈的大讨论么?来!让你的思维穿越时空吧!(新课教学)
本课的新课教学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进行。活动一:海上功夫大比拼
1.提供情境。教师播放flash动画“东方航空母舰与西方小渔船”。本flash动画是教师自制的,如学校条件限制,教师可以用自制漫画代替。
2.教师设问。
为什么我们把郑和的船队叫航空母舰?而称哥伦布的船队为小渔船?(规模不同),教师承转:好,先让我们来比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海上功夫。
3.学生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书本P88页“动手做一做”中的的问题。4.师生交流,构件知识。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及时利用多媒体插放相关资料加以引导,如航海路线图等。本活动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去记忆、扩充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知识,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材料、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把前面独立所学的两个内容连贯起来并加以比较,从中使学生体会到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相比:规模更大,时间更早、更长,范围更广,航海技术更先进。
5.教师承转。通过“海上功夫大拼比”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航海规模、时间、范围、技术相比,哥伦布都是郑和的手下败将。但是,一说起世界航海史,人们记得的却是哥伦布、麦哲伦„„,这是为什么?(发现新大陆、环球航行)在国际上,郑和的知名度根本无法同他们相比,以至被人称为“水过无痕”,更有学者称郑和下西洋──“杨白劳”(教师可简单解释:郑和下西洋虽然规模大、时间长、路程远,搞得很张扬(与‘杨’谐音),但却是徒劳无功的,不仅明政府没有从中得利,还白搭了明政府的许多银子,纯粹“白劳”一阵)。你同意什上面的观点吗?
活动二:龟兔赛跑
设置以下活动的目的有三:(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及随机应变、口头表达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历史问题。
1.提供情境。在上面教师承转的过程中,教师播放flash动画或展示漫画“东方航空母舰与西方小渔船”之二“‘小渔船’捷足先登发现新大陆”。内容如下:郑和的 “航空母舰 ”在海上游荡,旁白:“杨白劳”;哥伦布的“小渔船”登上小岛,旁白:“印度到了”„„
2.设置辩论题与讨论题:
○讨论题:新大陆为什么会让“小渔船”捷足先登?为什么“航空母舰”发现不了? ○辩论题:郑和下西洋──“杨白劳”,你同意吗?
3.学生分组活动。(1)教师让各个小组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题进行探讨,其中再把选辩论题的若干小组按同意与不同意分成两大组,各自分析材料,准备论据。(2)教师按各组选题不同发放相关资料。(3)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师生交流。
(1)讨论题。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不需要学生有统一的答案。设置本题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不同的动因,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大地观及船队性质的不同、组成成员的不同等。
(2)辩论题。本活动的进行可参照正规辩论赛分三步进行:正反双方一辩先简单陈述本方观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正反双方总结本方观点。本活动正方理由可能有:①动机不良:宣扬国威、寻找建文帝、寻宝,②非商非外(外交)、不伦不类,③劳民伤财、难以为继,④嘎然中止、坐失良机;反方理由可能有:①敢为天下先,②举和平旗帜,筑开放里程碑,③开阔视野、丰富知识④移民海外、开发南洋⑤继“张班”伟业,开“哥麦”先河⑥厚往薄来,造福亚非。由教师或学生担任主持人,宣布辩论的规则并在学生辩论过程中维持秩序,从而让辩论精彩而不“乱堂”。教师也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课前做好本次辩论的准备工作。
5.评选出“最佳辩手”并给以奖励(“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邮票、书籍、DVD等)
6.教师小结并承转。教师在对上面讨论与辩论做小结的基础上指出:我们撇开郑和下西洋是不是“杨白劳”不说,在新大陆的发现上,“航空母舰”确实输给了“小渔船”。这是否说明哥伦布比郑和伟大呢?
活动三:和平使者与“海盗”
1.提供情境。教师播放flash动画或展示漫画“东方航空母舰与西方小渔船”之三“和平使者与‘海盗’”。内容如下:郑和的“航空母舰” 来到印度洋边某国,该国国王带着官员及迎宾的礼仪用品,骑着马,排起长长的队列欢迎郑和上岸„„;哥伦布拿着枪,驾着“小渔船”登上某岛,嘴里喊:“兄弟们,找黄金去”,岛上印第安人纷纷逃离,嘴里在喊:“强盗来了”„„
2.教师设疑。
○印度洋沿岸的居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对两人的到来各自的态度是什么?(夹道欢迎与深恶痛绝)
○印度洋沿岸的居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对两人的到来,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态度? 3.学生探讨,师生交流。本活动的开展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不同的目的、手段及部分结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学生主观认识的错误:哥伦布就是“强盗”。
4.教师承转并小结。
○通过前面三个活动,我们对郑和与哥伦布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家现在认为郑和与哥伦布哪一个更伟大?(学生再次举手表决,与新课开始时定有变化,因为活动设计的倾向性,估计与课前相比会有更多的学生认为郑和更伟大)
○为什么你的观点会发生变化呢?(叫几位观点转变的同学回答。学生:以前对他们的了解很肤浅)
教师:同样,通过今天短短45分种,尽管我们对他们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对他们做出更客观、公正的比较与评价,还需不断研究。(激发学生的课后探究欲望)
○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个人观点?(设计这个问题用意有三:①这个问题本身并无定论,如以标准答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或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势必限制学生的思维拓展和探究欲望②通过展示教师的个人观点来小结本课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③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
教师:首先要指出的是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称哥伦布是“强盗”,这是片面的,老师对他的评价是:功过相当,功魁祸首(功:哥伦布航海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过:对印第安人进行殖民侵略,实行种族灭绝。)郑和尽管没有发现新大陆,但绝对不是“杨白劳”。关于郑和与哥伦布谁更伟大的问题,老师同大部分同学一样,投郑和的票,这不仅因为我是中国人,何况客观理由也很充分:
规模 目的 手段 部分结果
郑和下西洋 “航空母舰” 厚往薄来 和平亲善 造福亚非
哥伦布航海 “小渔船” 东方金梦 殖民扩张 祸殃美洲
在出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承转:伟人已逝,精神永存。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来纪念他(播放纪念活动的新闻片段)。同学们,我们都认为郑和伟大,那么伟大的郑和给我们留下了怎样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呢?你们认为我们应从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中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呢?
活动四:继承和弘扬郑和精神
郑和精神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初二学生尤其是广大农村学生的能力有限,本课以情境分析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感悟和体会,提升自己的情感。
1.提供情境。情境1:
郑和是我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诞生在云南昆明。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在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郑和病逝于古里,把毕生献给了航海事业。郑和一生七下西洋,每次都是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比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1497年率领的葡萄牙船队到达印度卡利卡特要早92年。这段材料蕴涵了郑和的哪些精神?(敬业献身、经略海洋、科学创新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情境2:
(1)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受到拉丁美洲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作罢。
(2)在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个以‘郑和’命名之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首府泗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体现了郑和的睦邻友好精神,正因为郑和是一个和平使者,才受到了世界人民的缅怀;正反例子的比较充分表明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和侵略)
情境3:
(1)“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2)1984年金秋时节,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你从这两则材料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关门主义必然导致落后,我们应抓住机遇,扩大开放)
2.学生活动。让各小组选取其中的一个情境进行探讨,教师巡回指导。
3.师生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感悟郑和下西洋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和经验教训。(参考答案见上面)
(教师总结)
伟人已逝,精神永存。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我们不仅要缅怀郑和,更要继承和弘扬郑和的爱国献身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课后探究)
以班级为单位在九年级几个班中搞一次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征文比赛或知识竞赛。
第三篇:课堂实录
师:说得很好!对于作者想到的补救的办法,可行吗?为什么?
生:第一个办法不可行。因为当“我”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年以后的事了。弟弟已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年龄这么大的两兄弟,不可能再去放风筝了。
生:第二个办法可行,但“我”却没有得到自己的宽恕。因为弟弟已经把整件事忘却了,这件事却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三、自主探究
质疑解疑
师:说得很好。一件永远无法得到宽恕的憾事,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可以看到我们同学对课文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把握。下面我们要进入重点分析阶段。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把文中存有疑问或较难理解的句子或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分析研究,加深对本课的理解。(学生自己读课文,罗列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上下讲台指导朗读)
师:好,下面我们就进入“有问有答”的环节。比一比谁的问题最精彩,谁的回答最有理。生1:我的问题是:文中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师:好,第一个问题提在我们面前,看哪位同学能帮助他解决这个疑惑? 生A: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分开来看。“惊异”是指“我”在北京的冬季,竟然还有人在放风筝;“悲哀”的是看到飘飞的风筝想起了小时候的一段往事,曾经粗暴地撕坏了弟弟的风筝,从此留下了一件让人终身遗憾的往事。
师:回答得真好,他把这个问题分解后再理解,这句话就比较好懂了。请同学们继续提问。生2: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说“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生B:我觉得这个春天应该是指鲁迅回忆中的春天,是故乡的春天,而在是严冬的北京,看到了风筝勾起了鲁迅的回忆,所以说“在天空中荡漾了”。
生3: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我”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而称为“不幸”? 生C:我觉得是因为作者看了这书以后,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这句话的道理,回想起自己曾经踏扁了弟弟的风筝是不对的,是扼杀了儿童的天性,这件事让“我”的良心受到谴责。所以感到“不幸”。
师:分析得太精彩了,可以说你已经真正融进了鲁迅写这篇文章时的情感中了。看到这本书让鲁迅认识到了一个令自己终身无法得到的宽恕错误,不能说不是一种“不幸”。好,请同学继续提问。
生4:我以前也看过鲁迅先生的几篇文章,包括今天这篇。我发现鲁迅的文章经常有错别字出现,如“胡蝶”的“胡”字,而我们现在写“蝴”。我想请老师帮我们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师:老师由衷地佩服这位同学的大胆精神和火眼金睛,敢于向名著挑战,敢于向老师提问。老师乐意并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鲁迅生活在二十世纪初期,当时的中国经历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其中的一项就是用白话文取代沿用了几百年的文言文。而鲁迅所处的正是这一转型时期,因此在写作时不免留有文言文的痕迹,出现了这些古今通用的字。而我们编排的课本,为了尊重原著作,保留了这些古今通用的字。因而就出现了刚才这位同学认为的错别字。同学们不妨再找一下,除了“胡”字还有哪些? 生:还有“那里”的“那”,现在应该是口字旁的“哪”。生:还有“发见”的“见”,现在应该是王字旁的“现”。生:还有“他”,应该是宝盖头的“它”。“偶而”的“而”,现在是“尔”。
师:很好,大家找得很对。现在大家为我们这位同学鼓掌,他的大胆质疑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真正的学习就应该勇于质疑。生5:“他什么都不记得了”这句话我感到怀疑。这件事对鲁迅来说是刻骨铭心,为什么他弟弟会忘了呢? 师:很好,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探讨。弟弟真的全然忘记这件事了吗? 生D:我觉得他真的忘了,因为毕竟过去了二十年。
生E:我也觉得他忘了。因为当时他哥哥阻止他时,他也没有反抗,说明他觉得哥哥这样做是对的。因此这只不过是生活的一件小事,二十年过去就忘了。师:好。有同学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生F:我觉得他没有忘,只是假装说忘了,因为他怕勾起鲁迅的伤心回忆,为了维护他们兄弟之间的情感,他假装说忘了。生G:我觉得他忘了,可能他记得更多的是兄长对他的好。而这一件事只是小事,微乎其微,不会放在心上的。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其实无论忘记与否,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兄弟之间一种深深的情谊。兄长的忏悔,弟弟的忘却,不是人间真情的一种体现吗?还有问题吗? 生6:文章最后一句,“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微和冷气”,怎么理解?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请同学们从深浅不同层次去理解,可能效果会更好。
生H:我觉得“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是说鲁迅想逃避。只要不看到风筝,就不会回忆起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故乡的风筝是在春天二三月时放的,所以只要“躲到严冬中去”,就可以不见到风筝。后面一句讲鲁迅想躲却躲不掉,虽然是冬天,可他在北京他又看到了风筝,所以他感觉到给我非常的寒微和冷气
生I:我觉得除他讲的以外,还有一点,鲁迅只要一想起这件事,他就会感到心头涌上一股悲凉,不光光是外界环境,还有其内心世界。
生J:我赞成前面两位同学的观点,我想再补充一点。我觉得这“四面”还包括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从一本参考书上看到过,讲鲁迅生活的年代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反动军阀大搞复古运动,取缔科学思想。因此我觉得,这最后一句-----寒微和冷气------可能还包括着鲁迅深深地感到这种反动思想的压迫。
师:说得太棒了!你对课文的理解远远超过了老师对课文的理解。你能把看过的知识连贯地来看问题,说明你是一个会动脑筋的好同学,我建议所有同学为你的精彩论述而热烈鼓掌!
四、探究主旨
感悟人生
师:同学们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提问,一个又一个的精辟论述让老师不得不佩服我们同学那种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学习精神。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对文章几个重、难句子进行了分析探讨。应该说,我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又进了一大步。对鲁迅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学习,你觉得鲁迅在“风筝”这件事上,由“毁”到“悔”的转变,可以看出鲁迅具有怎样的精神? 生:知错就改
生: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自我反省
师:说的很好,正是因为鲁迅有着这样一种自我反省的意识,才使这件小弟已经忘却的事还20年后还耿耿于怀。在生活中,你们与家人、朋友有过这样的误解和冲突吗?在鲁迅身上,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生:有过,学了这篇课文,我觉得以后自己也要懂得反省,看看自己哪里做的不对,哪里做得不好?
生:我感触最深的是鲁迅作为一个伟人尚且这样,我们更应该如此,学会忏悔,学会宽恕,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
师:说的太好了。确实,真正的忏悔会使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和新生,会使被伤害的人的心灵获得一些慰藉,会使人世间的良知复苏。那么,不忏悔行不行呢?也可以,等到别人的忘却吧。“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也就没有宽恕可言了。让灵魂在时间的月影中偷憩。怕就怕人们没有健忘,这时就得想一想,我在他们眼里是个什么东西。是个什么形象?
五、小结归纳
延伸主旨
师:一次原本出于对小弟负责的举措,却因小弟的全然忘却而给鲁迅留下了终身的遗憾。在兄长的忏悔和弟弟的忘却中,不能不让人在肃杀的严冬中感受到“故乡的春天”般的温暖。浓浓兄弟情谊谱写的一首友爱颂歌,永远回荡在我们心中。同学们课后去探讨,就文章而言,除了表现兄弟情谊之外,还有哪些主题可以挖掘,我们下节课讨论。
教学反思: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新课标力图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重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自如的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面对初一的学生,要学习鲁迅的文章,毕竟有一定的难度。问题的引导、文本的把握需要教师很好的指导。就本堂课而言,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激发思维,积极的投入到对文本的思考之中。
2、设置一个良好的情境,鼓励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做好问题的延伸工作,学生的问题有些肤浅,需要老师进一步的追问,以达成教学目标。经过延伸的问题,更有思考性,更具挑战性,有助于保持学生的探究欲望。
3、教师语言要以鼓励为主,尽最大可能肯定学生的思维。
4、最重要的一点,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寻找问题,只有找到问题,才能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没有问题,也就不存在探究问题的可能了。
5、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尽量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不要把课堂变成某个人或几个人的表演舞台。
第四篇:离骚课堂实录
《离骚》课堂实录
哈24中学 于海丰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给大家介绍一幅对联: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一位古人? 生:屈原。
师:因为对联中有一个与屈原死亡密切相关的地点名词“汨罗江”,现在它也成为了一个文化名词。2000多年前的汨罗江水淹没了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缕忠魂,从那一刻起,汨罗江水也就流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屈原汨罗江上的慷慨赴死,换来了精神世界的高贵永生。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就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同时也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有出土的竹简,发黄的纸张,珍贵的文物,还有中国式的生命。屈原已经走入了永远的安宁,但他文字中记录下来的那些屈辱与呐喊,美德与真情却需要我们这些后人用真诚的心灵去静静的思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走入一代爱国诗人的精神世界。师板书
师:本文选自《离骚》,它是我国文学史上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全诗长达373句,凝结着屈原的血和泪,体现了屈原思想品德情感的精华。而本文节选部分只有52句,占的比重虽小,但却是感情表达最直接最强烈的部分,那么我们就沿着情感的脉络,来分析学习这篇作品,了解屈原的内心世界。请大家立足课本,首先找出或概括出诗中表达情感的词语,并解释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找到了请大家举手示意老师。生1:哀。师:哀什么?
生1:哀民生之多艰。还有“怨”,怨灵修之浩荡兮。师:灵修指什么? 生:君王。
师:浩荡什么意思? 生:荒唐
师:也就是昏庸。生2:忳 师:什么意思? 生:烦恼失意。
师:它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抑郁。
师:你看标题“离骚”什么意思? 生: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师:标题就已经体现出来了。生:还有悔,悔相道之不察。
师:情感词语找到了,我们离诗人的内心世界又近了一层。大家看黑板“怨君王昏庸”,本课对怀王着笔不多,哪里体现了他的昏庸? 生:第一段的“謇朝谇而夕替”早晨进谏,晚上就遭到斥责。反映出皇帝昏庸无能。
师:这个词再斟酌一下。进谏肯定是好意,但能不能听进去?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师表》中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师:如果把百姓比喻成水的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连百姓都不爱戴的君王肯定是不合格的。这里我们能清晰地感觉到怀王的形象。怨贤臣,他肯定要亲小人,那么大家看一下楚国政坛的小人们都有哪些兴风作浪的做法? 生:谣诼谓余以善淫。
师:颠倒是非黑白,打击异己。生:偭规矩而改错。师:“错”是什么意思? 生:措施。
师:法令国家大典都敢动,那就叫“枉法”枉法之人 必然“贪赃” 生: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师;置国家法度于不顾,欺上媚下,这里让我们看到了出国政坛的现象,小人掌握了权利,也就是奸臣当道。那作者肯定是义愤填膺的。品质恶俗,却窃居高位。贪赃枉法,却飞黄腾达!这就让人不禁想起当代诗人北岛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以屈原为代表的高尚之士只能将自己的高尚写进坟墓,因为在楚国政坛没有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对于这种高层腐败,屈原在他的作品《卜居》中有非常形象的而深刻表述。大家齐读一遍。幻灯片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师:这种昏君佞臣的超级腐败组合,对人民来说,对屈原来说,绝对是一种灾难。所以屈原才在选文的开篇就沉痛的表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才在政治上被排挤打压出局后,悔相道之不察!政治上,已经无法前进了,楚国政治腐败透顶。那么大家思考讨论:屈原真的是无路可走了么?请你为屈原指明一条路。生讨论。
生:我觉得他可以归隐,像陶渊明那样在山林中享受自然。像屈原这样他不可能跑到其他国家卖力,也不可能象韦小宝那样在官场上与那些小人同流合污,所以归隐山林是最好的选择。
生:我认为他可以先到别的国家去发展,积聚力量,过了两三年之后再回来,用别的国家的水来救自己国家的火。
师:你走的是曲线救国之路,到别国发展,镀完金再回来,然后从下层再走向上层。他说的道路让老师想到了毛主席,发起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2000多年前的屈原会不会有这个想法呢?
生:我觉得他应该玩潜伏。他不是已经哀怨悔了么,应该先与宦官等称兄道弟打通脉络,搞好关系,然后暗中再一点点铲除政敌。师:这是屈原么?我怎么觉得象曹操,司马懿。曹操有那种霸主气势,司马懿有那种诡诈权谋,屈原如果如此,这曾经的爱国诗人形象马上不一样了,呵呵,你很会替屈原着想。生:我觉得屈原应该带领群众起义。屈原在当政地时候做过对群众非常有利的政治决策,在群众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现在楚国非常腐败,群众也肯定不满,秦国还总欺负他们,他完全可以充分号召群众起义,推翻楚怀王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师:屈原会不会走这条路呢?在屈原的眼中君王即使昏庸,在他心里也相当于太阳。因为在战国时期,君就代表了国,忠君就是爱国,生:屈原可以到另一个强大的国家去发展,因为当时楚国是昏庸的,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屈原可以到另一个国家实现他拯救苍生的大志。师:大家对屈原跳江都是心存惋惜的,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我们看屈原有这样复杂的情感:愤、哀、怨、悔 都是发源于什么? 生:爱国 师:但是他的爱国是以忠君为核心的,曲线救国,他不会借用外力来打入楚国内部。彻底归隐他能做到么,保持一种遗世独立、不问世事的孤高?屈原的情感已经证明了他不可能平和,所以他所有的思维还是围绕着国家的安危。大家惋惜屈原象玉一样的品质埋藏地下,但这正体现了屈原的高贵,大家再反观一下作品有哪些地方能够看出屈原的高尚品质。师生一起回答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这里有个经典性动作,“反顾”回头看,表达对楚国的留恋和不舍,这里就看出他不可能彻底归隐。能不能和奸臣们打成一片,再图发展?,这里他说了狠话: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体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师:我们中国人一直有一种西方所没有的精神,那就是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没有办法救助国家的时候,他为了不在内疚中苟活,他就选择慷慨赴死,这种精神在你们初中学过的课文中就出现过,孟子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屈原选择了舍生取义,以死报国。我们中国的文化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视死如归。屈原在最后也是死在了自己的国土之上,把来自于天地的形体、魂魄永远留在了楚国。甚至是历史长河中。我们最后概括一下屈原的品质: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司马迁在《史记 屈原列传》中对屈原的高尚品质给予了高度概括。“其志杰,其行廉……”(略)请同学翻译一下。(教师适当点拨)可以说屈原的品质是“昭如日月”(板书)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课堂深化:
读了屈原的诗,对于屈原的遭遇,对于屈原的高尚品质,你又怎样的人生感想?请将你的感想以语言片段的方式写出来,力争语言精炼。要求:选好你要写的侧面和角度,观点要明确。重在挖掘本课的写作素材。学生展示:
学生1:我的观点是我们要提防小人们的谗言。因为楚怀王贬斥屈原他的昏庸固然是令人气愤的,但是那些嫉贤妒能、搬弄是非的卑鄙小人却更让人难以容忍。是可杀而可恨的。因为如果没有他们的煽风点火,仅凭楚怀王有眼无珠,即使昏庸,恐怕也昏庸不出创意。即使坏也坏不到顶点。但有这些犬科小人,楚怀王的昏庸也就登峰造极的可恨。有了这盘烂菜,泥鳅钻豆腐,楚国势必腐烂,这就叫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师:语言犀利、幽默。“犬科”泥鳅钻豆腐 是什么意思?
生:呵呵,就是狗官,楚怀王的脑袋就是豆腐渣。泥鳅就如小人,投机钻营。
生2:我认为屈原的死是令人所惋惜的。屈原的四完全在于小人得志的重创。古往今来,没有小人不存在之时,小人颠倒黑白,屈原正是受到这种人得迫害,才葬身汨罗。文中“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多么荒唐的污蔑,令人无法忍受。我们大家都知道岳飞,忠义之将最后还不是死在秦桧老贼的屠刀之下。一代忠良归天,这不正是因为有小人的存在么?现实生活中屈原的死也应该让我们警醒,一定要提防小人,不要给他们任何的机会。师:第一句话有语病改为“令人惋惜”,还有“重创”读一声。观点明确,也是从小人的角度。还有哪些同学从不同角度来思考的? 生3:屈原让我想起了周敦颐的一段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哀民生之多艰”是他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伏清白以死直”是他傲然天地的正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他不为浮云遮望眼的胸襟。纵使污蔑献媚也不随其扬其波,是他不变的品格。一年又一年的时光,抬高了头顶仓皇的蓝天;一季又一季的雨水,冲刷了脚底浑浊的土地。万事都更替着它的韵律,却无法扭转人类的精神所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的运转,但却拥有着最美好的人生理想,时间可以见证这种永恒的精神。
师:主要是从屈原的高尚品质谈的,文字长了一点,但有一种散文化的美。
生3:我认为屈原是个很有骨气的人。这其中的骨气不单纯指的是坚持自我,而是透露出不同流合污,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刚强不屈的意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正是以他的骨气正直受后人所敬仰。古往今来华夏民族中有骨气的人比比皆是。古有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将”现有朱自清的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浩瀚星河中,他们如永远的恒星,而中国也正是需要这样的有骨气的人存在才会变得更加富强。师:我为什么要学习《离骚》,了解屈原,就是要把屈原的精神内化为一种品质。大家谈了很多,老师也写了一点东西,与大家共勉。(看幻灯片,教师朗读)教师习作:
《叹忠良》(警世钟)———于海丰
满眼神州多山岳,须防壑底暗渠沟。山岳常存良善辈,沟渠每见跳梁丑。趋炎附势攀藤箩,沐猴而冠人前走。煽风点火屏风后,翻云覆雨乱九州。
口如蜜,腹有剑,处心积虑,多少忠良陷!几多才俊老林泉,几重冰雪掩奇冤。三寸舌簧三尺剑,颠倒乾坤日月天。
君不见精忠报国岳武穆,匡社稷,空辛苦,**亭前折梁柱。幸得青山埋忠骨,徒留白铁铸无辜。
君不见天上谪仙李太白,酒一斗,诗百篇,妙笔生花秀君前。只因傲骨羞奸佞,赐金放还老余年。
出庙堂,行江畔,千年一叹叹屈原。玉筋琼骨立金殿,文韬武略冠楚天。可怜怀王无慧眼,偏信无耻谰言!忧社稷,恋家国,更哪堪阴风冷雨苦剥啄。形容枯槁思无计,一缕忠魂坠汨罗!
……
黄泉多少奇才,青史几番惊梦。翰海狂涛终须定,深山古寺暮疏钟。千竿竹,万壑松,看取云淡风轻。提轩辕,悬太阿,斩绝蛇蝎,六龙回日东曦驾,激荡浩然气,万里快哉风!师:老师最核心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想让深山古寺傍晚悠长的钟声去安顿那些青史之中,黄泉之下的冤魂与奇才。他们虽然已经远去,但是精神上的形象永远象“千竿竹,万壑松”挺立在中华民族高高的山冈之上。至于曾经辉煌腾达的小人,让他们云淡风轻。激荡浩然正气,太阳升起的时候照亮整个乾坤世界。因为我们中国人崇尚精神的生命要高于肉体的生命,作为文化传承中的一环,我们要激荡浩然正气走好每个人的人生。好,下课,同学们再见。板书
愤 奸臣当道 昭
哀 民生多艰 如 怨 君王昏庸 日 悔 相道不察 月
第五篇:落花生课堂实录
落花生课堂实录
主持人:张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是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与老师一起上课的是银川二十一小学五(4)班的学生。(掌声)
师:谢谢主持人!现场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同学们下午好!我来自甘肃兰州,我叫张玉栋,张飞的张,玉米的玉,栋梁的栋,我就是等会儿来给大家上课的老师了。估计一路上都在猜想,会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给我们上课呢?喏,就是现在站在你面前的这位小伙子了,看看我,跟你想的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观察老师)
师:好,最后一位男生。你来说。
生:我还以为是位女老师呢。
师:没有想到是位男的,喜欢男老师吗? 生:喜欢!
师:这么大声,喜欢就好!还有没有什么没想到的?好,你说。生:你的名字像女的,但是你的样子是男的。(一片笑声)
师:我的名字像女的,其实啊这是男子汉十足的名字,名字里也有栋梁的栋嘛!是不是?好,你说。
生:我还以为是一位年长一点的老师,没想到是这么年轻的老师。
师:其实我告诉你,我已经28岁了,不年轻了。还有没有同学想到了吗?这个小朋友在举手,哎,这个女孩子来说,来,你想说。
生:一般名字里有栋的,应该是很胖的。(这句话只是大意)师:结果呢? 生:却很瘦。
师:是啊,又高又瘦。你呢?
生:我还以为是个带眼镜的老师呢?
师:结果没带眼镜,不过长得也挺斯文的,是不是?(孩子们传来一片笑声)清楚了?大家还算喜欢我,希望我们经过一节课的相处能成为朋友。我呢是第一次来到咱们宁夏银川,很想到处走走看看,当然也想吃吃咱们这里的美食,可是我又不了解。你们是这里的小主人,要是给你个机会,给我当当小导游,你打算带我去哪看看?咱们宁夏,又是你。
生:西夏皇陵。
师:有什么好看的呀? 生:„„
师:反正你说的是看的,是吗?有机会我一定去,你还打算带我去哪?你说。生:黄沙古渡。
师:那有什么好看的?
生:那边沙漠超多,很刺激,还有那个羊皮筏子,都很好玩。师:是不是啊?我一定去。你想带我吃点什么?你说。生:我想请你吃点土豆干。
师:土豆干?好吃吗? 生:好吃。
师:你答应我的,课后别跑回家里,请我吃土豆干。你呢? 生:我想请您吃我们这边的羊肉泡馍。师:很好吃,是吗? 生:是。
师:这个孩子很有礼貌,还有您来称呼我。大家非常热情,咱们中国人讲礼尚往来,为了感谢大家的热情好客,我想跟你们分享分享我家乡的美景美食。刚才说了我的家乡在哪儿啊? 生:甘肃。
师:兰州,有人说我们兰州人出门骑骆驼,你信吗?有信的吗?我看看,哎呦,他差点举手了,你还真信啊?不过,告诉你吧,那只是个浪漫的猜想,我倒想出门骑骆驼来着,可惜没有。我们兰州是黄河唯一穿桥过的城市,南有巍巍北塔山,北有峨峨皋兰山,也算是山水之城了,漂亮着呢!不信,你瞧,这是夜色中的黄河岭了(猜测的),美吗? 生:美!
师:谢谢大家!再去看看灯光璀璨的黄河大桥,你还可以看到那座著名的雕塑——黄河母亲,还有那美丽的黄河水中悠悠载重的古老的水车,你也可以走近它,跟这巨大的水车合张影。如果你想破浪,还可以去坐个羊皮筏子,看过了?(这里听不清楚,好像是一个景点),估计该饿了。这个季节你去我们兰州,除了能够吃到鼎鼎大名的牛肉拉面,还可以吃到这香甜可口、洁白如玉的百合,?的灰豆豆(没听清楚是哪一家的,我上网查的最出名的是杜维成家的灰豆),我要隆重推荐的是这热气腾腾,风味独特的热汤锅(大致叫这个名,听的不是特别清楚),要是遇上大冷天,一碗热汤锅下去,哎呦,那个暖和,那个舒服,真是只有品尝过它的人才知道,你们想吃吗? 生:想!
师:谁要是真想,那就欢迎大家来兰州做客,到时候找我,我请客!说到吃呀,我还有一样东西,是情有独钟,是什么呢?就是它了,老醋花生。不点别的菜,就点老醋花生,我就能吃下一碗米饭去。你吃过什么花生做的食品?你吃过什么花生的食品?你说。
生:很多人家里一定都有煮花生。师:吃过煮花生,喜欢吃吗? 生:很喜欢。
师:你还吃过花生的什么食品? 生:花生糖。
师:花生糖,好吃吗? 生:太甜了。师:太甜了,你呢?
生:我就是吃过我婆婆炸的炸花生,上面再放点盐。师:听着我都馋了,你呢? 生:我吃过花生酥。师:好吃? 生:好吃。
师:瞧瞧你们都吃过这么多花生做的食品。大家看大屏幕,这些都是花生做的食品,琳琅满目啊!哈哈,馋了吧?你知道花生是怎么接出来的?还真有人知道,你说说吧!
生:诶~在土里结的。师:土里?里接的,吧?怎么结的呢?土里不会凭空长出花生来吧?老师给大家介绍介绍,花生啊是它的花落了以后,然后它原来长花的那个顶就越来越长,最后土里就结成了花生,所以我们也叫它,什么? 生齐:落花生。
师:好,今儿个就聊到这儿,也该上课了。上课!
【上课时间】
(铃声响起,正式上课开始)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话说这落花生啊,它不仅仅是这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们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有的孩子就要问了:老师啊,我们的资料上写的他的笔名是落华生啊!其实呀,因为在古代,还有就是许地山生活的那个年代,常常把花写成华,所以落华生就是落花生。这么一来,一边是一种普通的农作物,一边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有这么一个笔名,你对这个笔名有什么疑问吗?你说。生:好端端的一个人,干嘛起个落花生的笔名啊? 师:是啊,问的好!今天这节课啊,我们就来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
生齐:15.落花生。师:咱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里?你们都预习过,是吗? 生:是。
师:有信心把课文读对读顺的,请举手。(学生举手示意)
师:哟,都有信心,那我就考考你们。我也不多考,就考两道题,请看第一题,来,请你们四位起立,依次读这四个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们读的这四个词,读音上有什么特点?
生:分辨,常常。
师:等等,第一个词,你读一个。生:吩咐、常常、便宜,石榴。
师:你听出来什么特点了吗?没听出来,他听出来了。生:我觉得他们一个声音比一个大。
师:哦,他们读的特点是,我问的问题是这四个词语读音上有什么特点?也难怪大家听不出来,刚才有人读的不对,有人知道,你说说看。
生:他们这四个词呢,就是xx(一个学生的名字)呢。他把第一个词“吩咐”读成了“分辨”,但是他又改过来了。师:是的,知错改了,你说说看。
生:我发现这四个词语的第二个字都读的是轻声。
师:你瞧瞧她多有眼力啊!我出示的这四个词的另外一个字都是轻声,所以刚才有两个同学读得不太准,第二个字要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像这样“吩咐、常常、便宜、石榴”(师师范读),你们请坐,辛苦了,一起来读一遍,预备起。生齐:吩咐、常常、便宜、石榴。师:第一个词再读一遍,吩咐。生齐:吩咐。
师:好多了,第一关顺利通过,请看第二题,谁来读读这段话?好,请你吧。生: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师:你能够读下来,这段话可不好读了,有几个多音字,他读对了其中的三个音,很不错!这个词有点疑问,在这儿应该读什么,你说。生:应该是“播种”(四声)。
师:他读的跟你一样,有不同的意见吗?有,那个女孩子,你来说。生:是播种(四声)。
师:也是播种(四声),我问的是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是播种(二声)。师:为什么?
生,额,因为它是翻了地再种它。
师:是翻了地再种它,老师提示你一下,看看前面这个词,是买,买什么?(买种)买的是种子,翻的是?翻的是什么?(地)浇的是什么?(水)这样一来,你看这组词语都是动词加什么?名词。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是播撒种子。要读什么?(种)看你们很聪明,大声的把这个词读一遍。生齐:播种。
师:好极了,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意思来判断。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附加题,刚才这个字他读错了,谁听见了?他读成什么了?你离的近,你说说。生:我觉得应该是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他读的是我们家的后院有半亩空地。师:听得非常仔细。可是,为什么说是后园而不是后院呢?这俩字有什么区别?猜猜看,你马上就举手。
生:院子是有很多人可以在里面玩耍,园子是可以种东西的地方。师:园子说的挺清楚的,院子有点问题,你说说看。生:我发现院子的院是四声,园子的园是二声。
师:你发现了读音的不同,意思呢,再给一个机会,你说,让他说好吗?你发过言了。生:我觉得院子的院应该是人们住的地方前面有个小院子,而园子是种弄作为的地方。
师:原因也说对了,大家想啊,刚才两个孩子都说院子是人们住的地方,有围墙没有?有没有围墙? 生:有。
师:它们俩的区别就在这儿,院子是围墙四周房屋的空地,园子是种植果蔬花木的地方。这段明白了吗?读书的时候要是分不清楚,别偷懒查查字典。还是这段话,第二句还没读完呢,现在呢,我请大家再来看看这段话,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看,读着读着,你的标点符号,你的词突然就跳出眼睛里了。好,有人发现了,说。
生:跳进我眼睛里的是那个居然,我觉得收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
师:从居然里看出来他的家人是想到还是没想到? 生:没想到。
师:没想到,所以用居然,但是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别着急回到我,看你们能不能理解上下文找找答案。花生收获了,为什么没想到呢? 生:因为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师: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 生:还要短。师:还有别的原因吗?看看母亲说的话,好,这位女生,还没说过话的,你来说。生:因为他们买种,翻地,播种,浇水,非常的辛勤,所以花生很快的就收获了。师:那么辛苦劳动之后,收获花生就更应该了,这个理由不成立。看看母亲说的话,你能发现原因吗?为什么没想到?你说。生:因为它本身是亩荒田。
师:你瞧瞧,特别会读书,什么地? 生:荒地。
师:荒地啊!要能种出来,是不容易啊,没想到!再看看母亲说的话,判断咱们姐弟几个这是第几次种花生? 生:第一次。师:判断对了,又是荒地,又是第一次种,没经验,结果种出来了,意外不意外? 生:意外。
师:仅仅是意外?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是呀,意外的高兴用个词叫什么?你说。生:激动。
师:还有?意外的高兴?你说。生:喜出望外。
师:瞧,他说的词多好,喜出望外。那是惊喜啊!那就让我们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个段话,好不好? 生:好。
师:嗯,先酝酿一下,从第一次种到收获了,我们家的后园,预备起~~
生齐: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师:可能是齐读的原因,那种惊喜还不够呀,孩子们!没关系,下去再练练,刚才还有个词语没读对的,播什么? 生:种。
师:是的,播种,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吗?居然是最后一句话。是呀,?什么,看出问题来没有?呀,你说说。
生:那里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应该是顿号,不应该是逗号。
师:他根据我们以前的判断,并列词语之间是顿号,这里用的是。生:逗号。
师:问的好,为什么呢?猜猜看,你猜猜好吗? 生:我想可能这些事情是阶段的,所以才要用逗号
师:这位同学的意思是,每个事情都隔了一定的时间,有没有道理? 生:有。
师:不是很紧的,中间隔了一定的过程,那么还有买种啊,翻地啊,播种啊,这几件事本身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吗? 生:不是。
师:也持续了一定的——
生:时间。
师:说得好,最容易猜对这种答案了,其实啊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如果是语气舒缓,而且是比较长的时间,就用—— 生:逗号/
师:是的,如果你们在写作文时有这样的需要,并列词语之间也可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告诉大家,两个都对。这一段话,寥寥数语,就交代了种花生,收花生两件事。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快速的浏览课文,除了这两件事,还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情?(生自由读文寻找答案)
师:还写了哪几件事呢?你是第一个举手的,你来吧/ 生:还写了尝花生/
师:还写了尝花生。你们找找看课文里边,真写尝花生的在哪儿呢?找找,看见了吧,哪儿?
生: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
师:这会儿尝了没?尝了没有?尝了吗?他摇了摇头。还没呢!真写尝花生的,看看课文的结尾,就那么一句话,说“花生做的食品都—— 生:吃完了。
师:就那么一句,还写了什么啊?你说。生:还写了议花生。
师:是,其实那天晚上我们是边尝边议,可是经过刚才大家的寻找发现,这里的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呢,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你说
生:因为是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获得了终身的启示。师:重要的是,这是这篇文章的什么? 生:中心思想。
师:重要!我给你个词。生:重点。
师:好极了,重点的过程作者写的,什么?多还是少(多)多,我们用个词叫作家写的详细具体,而次要的部分作者写的?跟详细、具体对应的叫什么? 生:多与少。
师:不详细不具体叫什么? 生:应该是略。师:简略,说得多好!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你看咱们已经看出来了,就是主次要分明。那我问问大家,这样的写法对你们平时的写作文有什么启发没有?不要慌,你平时写作文,你说说好不好?
生:因为一般写作文先是把那个,先是把起因先写上,然后再把自己得到的启示和重点写上,最后再写上总体得到的启示。师:咱们先不说先后,就落花生这篇文章的写法对你写作文有什么启示?还没想好,没关系,你先坐,谁想好了?说。对你写文章有什么启发,你说。生:先写次要的,再写主要的。
师:那倒不一定,请坐。就是说咱们平时写文章啊,也不能平均用力,也得分主次,主要的要写详细,次要的呢(简略)是这样,那么下面我们就直奔重点,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在一起都发生和讨论了些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3—15自然段,有什么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开始吧!(生默读课文,寻找自己的疑问)
师:看大家都读得差不多,看我要把第一个提问的机会给谁?这个孩子,你说。生:为什么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
师:后边呢?
生:非常的难得。
师: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我的问题是天色既然不是特别好,为什么父亲也来? 师:父亲来是不应该的吗?问题在哪? 生:为什么父亲来实在很难得?
师:瞧,他这个问题问的好,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可是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很难得。实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呀?你来说。生:因为父亲工作太忙了。
师:是,他跟我们平常想的一样,父亲可能工作很忙,孩子你猜对了!忙什么?提示,快速的翻一翻课后的资料吧,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他忙些什么?好,看材料,你说。
生:他的爸爸是一位爱国志士。师:可能在忙什么? 生:在和台湾交流。
师:哦,他倒不是,因为大家不了解背景,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呢,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而那天晚上天色还不大好,父亲也(来了)所以说,(很难得)
生:实在难得。
师:是的,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那晚上,预备起。生: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师:是的,那天对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的母亲一样,很难得,你还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吗?来。
生:我说花生的价值很便宜,不对。师:想好了再说,别紧张。
生: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个可贵指什么?
师:我可以这样理解吗,孩子。就是你在问,父亲说花生的好处有一样最可贵,为什么说它最可贵,是这个意思吗?
生:对。
师:你瞧瞧这个孩子问的问题,很重要。咱们应该谈谈花生了,谁对花生的谈论最重要?谁说花生的话是最重要的,谁?是父亲.。你看他抓住了父亲的话来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我却想聊一下,为什么说最可贵?先得知道什么最可贵,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呢?问题提出来了,靠谁解决?靠我还是靠你们?一起说。生:靠自己。
师:大声说,是的,我最欣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为了更好的读书思考,老师这儿有个求救室,想解决问题就得先读书,先读课文的第十个自然段,用笔轻轻勾画,再把自己的理解,简单的批注在旁边。如果有想法了,可以和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好了,开始吧。看一看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生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师:这个读书习惯非常好,看起来平时就有边读书边批注的好习惯。有想法了可以喝同桌交流交流。好了,孩子们,我看大家都批注的差不多了,谁来说说,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呦,瞧瞧你们,刚才读书很有效率,这么多人都举手了,我最喜欢看到课堂上你们林立的小手,你来说。
生:我觉得花生的品格最可贵,父亲就是要我们做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
师:一连说了这么多词,这些我特别喜欢,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谁能读读课文的原文呀?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好,你来。
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师:她读的原文很好,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也想想,父亲说花生吧就说花生,说桃子干什么呀?
生:因为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都非常漂亮,而且是挂在高高的枝头上,这样像做人,如果像桃子、石榴、苹果这样的人,张扬自满,这样我觉得很不好。师:其实呀,大家想一想桃子、石榴、苹果高高挂在枝头,其实也就是炫耀吗?那是它生长的特点呀,对不对!它就长在那,你说花生,这苹果要是长土里,那还是苹果吗?摇头了,不是。刚才有个孩子有的发言我很欣赏,就是说父亲其实就是在拿跟花生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 生:作比较。
师:聪明!作比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我们跟加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像刚才那位孩子说的朴实无华。那么,我又有问题,一个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却能够这么默默的给人带来好处,真的是更可贵,更让人钦佩。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好不好? 生:好!
师:跟大家一段时间酝酿一下,等会儿我们看谁读得好,读出对比。(生自读父亲说的话)
师:行,看来练的差不多了,谁来读,呀,别着急,读好,生: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你有点?厉害!特别是有勇气读就很好,老师刚才听同学读得有点心痒痒,我也想读,可以吗? 生:可以。师:你们允许了,我就试试,读得好呢就给点掌声,好吧?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孩子们给老师送上一片掌声)
师:看起来读得还不错,刚才没有立刻鼓掌的一定陶醉在我的话语里了,你们能像我这样读吗? 生:能!
师:相信你们能比我读的更好!我们一起来: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生: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父亲说花生可贵是在于它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质可贵,这正是父亲为什么说它最可贵的原因。课文读到这里,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生:不是。
师:你们摇头了,说不是。不仅仅是在说花生,是在干嘛?你说。生:是在讲述花生对人们的道理。
师:在讲做人的道理。哪句话明白告诉我们在讲做人?你说。
生: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真有眼光。看看这句话,明白在讲做人啦,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你说说吧。
生:我从这句话里的不好看,读出了花生不计名利的高贵品质。师:他虽然不好看,可是—— 生:很有名。
师:是的,其他同学是怎么理解的,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来说。生:做人要代表外表可以丑陋一些,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
师:他的意思是说呀,外表丑一点没关系,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少年许地山也正是这样理解父亲的话的,他说,读。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师:我发现齐读呀,我听不出你的理解,谁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谁想?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师:我听到两个词,你先别坐,一个是体面,什么是体面? 生:体面就是只讲以貌取人吧!师:体面,咱们就说体面这个词 生:体面就是„„
师:有点困惑,看看我今天的穿的体面吗?好看吗?还行,穿的好看叫体面。长的呢?(帅)那也叫体面,长的体面。体面就是外表的东西好看,你继续说 生:体面就是不要只看一个人的外表怎么样,要看他的内心美不美。师:我听见他刚才强调——不要只,你再读一遍,把那个不要只。生:不要只看。
师:读读这句话,把你刚才读的这句话,不要只给读出来。生: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少了一个字,不过比刚才好多了,这句话是讲人能不能讲体面?讲体面有没有错?
生:没有。
师:大声的告诉老师。生:没有。
师:比如说我今天穿的邋里邋遢的来是对你们的尊重吗?不是,所以说讲体面是没有错,关键是不能,看那个字,不能什么? 生:不能对别人没有好处。
师:不能什么?看那个字,讲前面的那个字可关键。生:不能只讲体面。师:对了,不能只讲体面,不能只讲究外表光鲜好看,只顾自己生活的平实安逸,而要做有用的人,是的,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注意,不要做只讲体面的人,预备起。
生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师:再请一个孩子读,一个,谁来?不要做只讲体面,好,你来读。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师:是的,请坐,那么孩子们什么是有用的人呢?你说。生:他得乐于帮助别人的人。师:是的,能举些例子吗?
生:就是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师:好,能举个例子吗?哪些人是有用的人? 生:默默奋战的人。
师:哪些人?哪些行业? 生:警察。
师:警察是,还有哪些? 生:为人分忧的人。
师:为人分忧的人,很好,还有哪些人? 生:还有义工。
师:义工?说说他们的人。
生:就像地震中那个阿福为了救人而牺牲。师:说得多好啊!谁能像他这样说说。
生:我觉得清洁工也是,就是每天早上起得很早都在默默奉献。师:这个城市的清洁可离不开他们,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我们要做给别人雪中送炭的人,我们要默默的给别人奉献,不能„„不图虚名。
师:你的意思是说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去帮助他,是吗?你来说说。生:我觉得老师就是这样默默奉献的人。师:比如说,看看台下。
生:台下很多都是老师,大家每天都要批作业、教课,很辛苦。
师:谢谢你,孩子,我替在座的老师谢谢你!这会儿真的有点感动,其实在坐的老师和我一样,只要你们学的好,我们付出再多都是心甘情愿的,刚刚大家说了不少,其实呀,在生活中有很多工作看似不起眼,但是他们都对这个社会有用,我们做人就要做——
生:有用的人。师:不要做——
生: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师:老师也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他留学西洋多年却从不穿西服,不抽烟不喝酒,到处都是满满一屋子书,在香港大学任教时,他以系主任的身份每周还上20小时的课,抗日战争时间,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喊,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著名作家郭沫若评价他说,他有献身精神,„„他就是本文的作者——许地山。他曾说,读出来吧。
生:我要做花生一样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付出,为中华而奉献。师:读得特别好,孩子。现在知道许地山为什么将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吗?你知道?
生:因为他要提醒自己,时刻要做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师:说的多好,他是把自己落花生的品质作为自己一身的追求,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 生:以物喻人。师:借物喻人。课文学到这儿,这节课快要结束了,老师最后啊有个小小的请求,在我兰州的班级里有个同学,他叫小鹏,大鹏展翅的鹏,名字起的很大气,但是这个孩子的父亲是我们那里当保安,而其他孩子的父母亲都是大学教师,所以这个小鹏在班里常常抬不起头,学了这篇课文,我想请同学们鼓励鼓励他,也已经打铃了,我想请大家给小鹏写封信,用你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劝劝小鹏,让小鹏抬起头来,和你们一样的自信,你们可以把信写好以后发到我的邮箱里,老师期待你们的信可以改变小鹏。好,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大家不用起立了。(会场里传来一片掌声)
师:谢谢老师们,这片掌声应该是送给你们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