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桥》课堂实录
16、桥
【教材简析】
《桥》是人教版小语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我在教学设计中,尊重学生认知,关注个性体验,创设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深入读文,一边读,一边思,使学生收获在对老汉精神的体悟与认同上。【预设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联系上下文,运用一边读一边思,对比烘托的方法,体会老汉精神的可贵,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与态度: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
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课时分配】
两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6个生字,理解词语,如“咆哮、狞笑、放肆、呻吟、祭奠”。会写1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领悟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直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16课“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同学们,你们见到过哪些桥?(汉江大桥、铁路桥、独木桥„„)还有一种桥是看不见的,可能感受到的,你知道还有哪些桥?(书籍是通往知识的桥,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书信是沟通的桥梁,还有友谊桥、相思桥„„)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桥”是怎样的一座桥?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的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它,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它,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读书情况。
①了解文章大意。
师:读完了吗?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出示生字词,检查字词。自由读、抽生读、齐读。
师:这是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谁愿意读一读......大家一起来读读吧!
咆哮、狂奔、势不可挡、跳舞、狞笑、放肆、窄窄、呻吟、拥戴、清瘦、沙哑、揪、吼、豹子、搀扶、祭奠
③抽生分自然段读,检查朗读情况。
师:我们把这些词语放进课文中,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读得准确流利,是这样吗?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27个自然段。哪些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书写“豹”、“奠”。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
2、直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同学们,你们见到过哪些桥?(汉江大桥、铁路桥、独木桥„„),你知道还有哪些桥?(书籍是通往知识的桥,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书信是沟通的桥梁,还有友谊桥、相思桥„„)还有一种桥是看不见的,可能是感受到的,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桥”又是怎样的一座桥?这节课老师将带你们走进一个特殊的情境,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桥边那不平凡的人和事。
二、品读文本,感悟精神
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指名读有关句子)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读后的感受?
生:我从第一句中感受到了雨很大。雨是下的,可这里却说像泼,像倒。这两个比喻句让我感受到了这场雨的来势凶猛。师: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读第一句)
师:像泼,像倒。虽只有四个字,但却表达了雨下得迅猛。应该读得短促有力。谁愿意再读一读。生:(读有关句子)
师:你还从那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山洪咆哮着”感受到山洪暴发了,而且来势凶猛。这是一个拟人句。生:我从“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中感受到了山洪从山谷里直冲下来,力量很大,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山洪比喻成了野马。
生:我从“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感受到了山洪来的十分凶猛,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
师:说得真好,相信一定能够读好,谁愿意读?(生读第二句)
生:我从“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感受到洪水越来越大。一米高已经能没及人的腰部了,说明洪水很大。这是一个拟人句。
生:我从“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感受到了洪水正在威胁人们的生命。它也是一个拟人句,“狞笑”的意思是凶恶地笑,这里形容洪水太可怕了,太凶猛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读出洪水的凶猛、可怕。生:(读有关句子)
师:你的朗读,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可怕的黎明。洪水这么大,这个小村庄面临的将会是什么呢?
生:村庄被冲毁,人们都被洪水淹死。
师:全村一百号人从梦中惊醒。他们你拥我挤地向南跑,可是洪水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东面、西面也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这座桥,就是平时人们走过无数次的那座普通的木桥,可现在,它还普通吗?
生:不普通。它能为人们带来生命的希望。因为过了桥,就不会死。师:想象一下,所有的人都向这座能带来的希望的木桥拥过去,后果会怎样? 生:木桥会塌。生:人们会掉入河中,被洪水吞没。
师:一心求生的人们早已不顾这些了。可就在这你拥我挤,疯了一样的人群中,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是谁呢? 生:老汉。
师:(板书:老汉)请同学们读读课文里的7—23段,找出描写老汉的段落,读一读,从中感受一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组交流合作)
生:(自读、找、画、思考)
师:谁愿意汇报?注意:汇报时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汇报。
生:第七自然段中,我从“拥戴”这个词知道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很有地位、很有威信的人。“拥戴”就是维护,爱戴,因为他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所以大家都听他的,信任他。
生:在第八自然段中,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这里用和那些乱哄哄的人们进行对比,说明老汉遇事不慌乱,是个沉着、冷静的人。
生:我还从这段中的“他像一座山”感受到老汉此时非常镇定,非常从容。师:这是一个什么句?为什么这么说?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老汉比成山是因为老汉此时和山一样,那么从容,那么高大,那么可以依靠,他是人们的靠山。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谁愿意来读读这两段?读出老汉的冷静、从容? 生:(读有关语句)师:谁愿意接着讲?
生:第十自然段中我从三个“!”可以感受到老汉下达命令时非常地果断。师:你连“!”也没放过,真是个细心的孩子,还有补充吗?
生:我从“党员排在后边”可以感觉到老汉是一个关心群众的人。他是党支部书记,因此他不走,留下来指挥群众。他让党员排在最后面,说明他要求其他党员和他一样,做到关心群众,时刻把群众的生死放在前面。生:他也是个舍己为人的人。师:说的好。谁来读读这段? 生:(读10段)
师:注意“!”的语气,要有力些,谁再来读一读?
生:(再读)师:接着汇报。
生:我从15段中的动词“冲、揪、吼”感受到老汉此时很生气,因为那个小伙子是党员还夹在人们中间去走。
生:联系下文我知道小伙子是他儿子,他的儿子夹在人群中间过桥,就可以获得生命,可老汉却把他揪出来,而且凶得像只豹子,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群众,有原则的人。连他的儿子违反原则也不可以。师: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不徇私情。
师;老汉这么生气,谁能读好? 生:(读有关语句)师:接着讲。
生:课文20段,老汉吼道“少费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联系上文,我知道所有人都走过木桥了,只剩下他和小伙子了。而这时,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木桥也要塌了。老汉没有自己先走,而是让小伙子先走,老汉很爱他的儿子。
生:我从“吼”、“用力”、“推上”可以感觉到老汉是一个深爱他的儿子的人。生死关头,他把生让给了儿子,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父子之情。师:说他们是一对父子,你们是从哪知道的?
生:从课文的23到27自然段,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祭奠两个人,他丈夫和他儿子。可以知道老汉是她的丈夫,小伙子是她的儿子。老汉和小伙子是一对父子。
师:既然是父子,为什么父亲却不让儿子过桥?是他不爱儿子吗? 生:不是。他爱儿子,可他更爱人民群众。
生:他连亲生儿子都舍去了,可见他的品格多么高尚!
师:让我们再来看着这对父子吧!(引读)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 生:(齐读)只剩下他和小伙子。
师:(引读)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 生:(齐读)你先走!师:(引读)老汉吼道—— 生:(齐读)少费话,快走。
师:(引读)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桥轰的一声塌了—— 生:(齐读)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师:(引读)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 生:(齐读)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师:就在小伙子被洪水吞没的一刹那,老汉要喊什么呢?谁能说一说? 生:儿子,我对不起你!
生:他也可能会喊:“儿子,我是爱你的!”
生:他还可能会喊:“儿子,别怪我,我也是为了大家呀!”
师:是啊,为了大家,老汉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牺牲了他儿子的生命。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你积累过的词语来评价他。生:舍己为人,关心群众。生:忠于职守。生:不徇私情。生:顶天立地,人格高尚。生:沉着冷静,做事果断。生:舍己为人,高风亮节。
师:(板书:不徇私情
舍己为人)从你们对他的评价中,我听出了你们对他的敬佩。带着这种感情读读7至27自然段。生:(自由读有关段落)
三、整体回顾,升华主题 师:这篇课文以写谁为主? 生:老汉。
师:为什么要以桥为题?
生:因为老汉本身就是一座桥,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人们搭起一座桥。师:老汉的身份是什么,从这个角度考虑一下。
生:他是一个老党员。这座桥还代表着党员关心群众,是联系群众的桥。师:说得对!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用上“桥”吗? 生:能!
师:动笔写一句话,一会儿请大家说。生:(动笔写)师:请说说吧。
生:老汉,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人们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
生:老汉,你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你就是一座生命之桥!生:老汉,你像一座山,你像一座桥,你走了,你的精神会永远留下来!生:说得好!这篇课文如此感人,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独具匠心。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一看作者在表达上有那些特点? 生:这篇课文用了大量比喻句和拟人句,让我们感到很形象。生:这篇课文的句子和自然段都特别简短。
生:这篇课文在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很有悬念。
四、聚焦表达,引向课外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大公无私、不徇私情的老汉,他只是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中的一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出示:
飞机遭遇意外时,改变飞行轨迹,错过最佳跳伞时机而牺牲的英雄冯思广;玉树地震中抢救受伤孤儿牺牲的黄福荣:汶川地震中用双手刨出10条生命,却没有时间去救自己儿子的原北川民政局局长王洪发;不顾生命安危救出两名同学的小林浩。
认识了老汉和这些英雄,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都是真正的英雄。
生:我要学习他们遇事沉着冷静,在危急的情况要想到别人。
生:„„
五、播放视频《再唱为了谁》
六、课后作业
师:是啊,这是课文很有特点的一种表达方法,希望同学们可以把这样的表达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板书:
16、桥
︵
老汉
舍己为人
不徇私情
第二篇:生命桥课堂实录定稿
课前环节:板书“生命桥” 简笔画 悬崖
与同学们认识,互相介绍,展示带来的斑羚图片
上课
一:导入 以桥为话题导入新课。质疑,师:同学们都见过什么样的桥?生1:生2:生3及时评价 今天我们学的这座桥,是建在悬崖上的桥,他即不用钢筋水泥,也不用石头木头。但是它却是一座无比的神圣,一座令人震撼人心的桥。想知道这座桥是怎么在悬崖上建起来的吗? 请打开课本第92页,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生命的壮歌》第二个小故事会“生命桥” 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师: 看到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 什么是生命桥?生2:生命桥是什么样子的?
师:好,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初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查课后生字表。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遇到难读的长句子要回过头来多读几遍。开始(3分钟)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及时指导。参与学生的自读中,(3分钟)师:先不问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老师先检查同学们的生字词掌握的怎么样?看小黑板 出示词语
狩猎羚羊山涧
应声桥墩下坠
秩序井然眼花缭乱
猛蹬一下目瞪口呆
指名读
质疑 师:目瞪口呆什么意思,联系课文中的语句去寻找答案。
师:谁来读读目瞪口呆所在的句子
生:读文
师:什么意思 说说你的理解(师提示前面的一个惊字)
师:再找同学读这一句话,要读出“目瞪口呆”
师:读了这句话,谁有问题要问?
生:猎人们为什么“目瞪口呆”?
师:问题提的好,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你认为猎人们是看到了什么情景才会被惊得“目瞪口呆” 找一找 画下来 读一读(3分钟)三;精读课文
师及时巡视,看学生画的情况
师:谁找到了 读给大家听。(巡视时找到画出中心句的同学读)
生读: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做桥墩的生命桥。
师:及时评价。出示小黑板,再指名读
师:看这句话,什么是生命桥?
生: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做桥墩的生命桥
师:这座生命桥是什么组成的生:一道道弧线
师:什么做桥墩
生:老羚羊的死亡
师:板书“死亡”
师: 死亡 多么悲惨 多么悲壮啊大家一起把这座生命桥画下来好吗?看黑板,指简笔画 悬崖 这是什么
生:悬崖
师: 站在上面什么感受生:害怕 恐惧 胆战心惊 打哆嗦等 师:悬崖下面是什么?生 :山涧师:什么样的山涧
生:很深很深。。。万丈深渊师:掉下去会怎样?
生: 会摔死 生:粉身碎骨
师:是啊,这群可爱的羚羊被狩猎队感到了这么危险的悬崖边,羚羊群是怎么做的,看第一自然段,咱一步一的说 谁来回答
生:几分钟以后 羚羊群分成了两群。。
师:停,你读出了什么?
生:他们分成了两组师:是随便分的吗生 ;老少分组,师:多长时间?生;几分钟 师;很急 很快 接着读
生: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群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
走到了悬崖边。
师:老羚羊叫了一声,懂兽语吗,想想,它会说什么话呢
生自由说,及时评价
师:继续读。
生: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奔跑着向悬崖对面跳过去,随即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师:为什么老羚羊要跳的低一些呢?
师:看黑板,两只羚羊,一老一少跳出去了,谁先跳的,老师贴图(小羚羊)谁后跳的,贴图(老羚羊)先后不同,还有什么不同。
师;配合的多默契啊。画上两道弧线8分钟
第二自然段
师述:后有猎人的追捕,前有万丈深渊,羚羊群沉着冷静,一老一少,跳了出去,可结果一样吗?同学们迅速读第二自然段
师:奇迹出现了,什么样的奇迹谁来读读
生:读文
师;刚好 什么叫刚好?生:正好,很巧。
师:怎么碰的这么巧啊,真的是偶尔身子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那后面的就没那么巧了吧怎么理解刚好
生:不是 刚好不是巧,是老羚羊算好了的。
师;哦 怪不得老羚羊跳起的高度要低一些啊,原来是提前算好了,你感觉这只老羚羊是只怎么样的羚羊?
生 ;神机妙算 非常聪明
师:光算好高度,不一定能跳的过去,还有更重要的是什么?
生;“猛蹬一下”
师:好,你读读,能不能读的又劲一些
生;读
师:就是这么的一蹬,年轻羚羊---生;轻巧的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
就是这么的一蹬,老羚羊---生;就像一只断翅的年,笔直的坠入了山涧 师:画上另外一道弧线,下坠的桥墩
师: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句,你怎么理解的----生:。。。。
如果你就是年轻的羚羊,你回过头看看老羚羊笔直的坠入了山涧,你会对老羚羊说些什么
生。。都是我不好。。你救了我的命,我永远记住你
生2。。。感谢你我会感恩图报。。你是家族的英雄
师:老羚羊为了年轻一代的逃生,而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做桥墩,坠入山涧,这是一只怎么样的老羚羊
生1;善良。。。舍己为人。。舍生忘死
生2;勇敢。。。勇于献身板书(勇于献身舍生忘死)8分钟 师述;试跳成功!这成功既是欣喜的,又是充满了沉重的代价,这勇敢的一老一少,创造了一座生命桥,一座让年轻羚羊得以逃生的生命之桥,可后面的羚羊们在悬崖边,在猎人的枪口下,拥挤了吗,争夺了吗他们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
生:紧接着。。一对对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通过。
师;前有万丈深渊,后有猎人的猎枪,可羚羊群们没有拥挤没有争夺,沉着冷静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这是怎样的一群羚羊啊?
生:团结合作,生;把生留给他人,把死留给自己。。。
师:同学们看小黑板,让我们再一次欣赏这悲壮而神圣的生命桥吧
指名读齐读
师;看到这情景,猎人们怎么样了
生;目瞪口呆生;放下了猎枪
四:小节
一道弧线的完成,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另一道弧线的完成,意味着一个生命的新生,老羚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作桥墩,给年轻羚羊提供了生命的支点,给我们奏响了一曲生命的壮歌,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不仅闪现在我们的眼前,更永远的镌刻在我们的心上8分钟
五 拓展与练习{时间不够可放弃}
此时此刻你想对老羚羊说。。。
此时此刻你想对小羚羊说。。。
此是此刻你想对猎人说。。。。
课下搜集动物小故事
六、链接《斑羚飞渡》,激发对动物生命的敬畏。(此环节是时间而定)
这篇文章选自沈石溪《斑羚飞渡》,出示:
我没有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候,班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关,挽救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没有想到老斑羚羊们会那么从难从容地走向死亡。
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边狗也惊讶地张大嘴,长长的舌头拖出嘴外,停止了吠叫。
第三篇:桥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篇一:桥教学实录
《桥》优质课教学实录及评析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语文的时候应该学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而这种思考,在你见到题目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开始齐读课题
生:(齐读)《桥》
师:这个课题只有一个字——“桥”,读了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思考呢?
生:我想知道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生:这里的“桥”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桥”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生:我想知道,文章为什么以“桥”做题目?
师:好,同学们的确很会思考!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学习《桥》这篇课文应该要了解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带着你的思考,进入到课文的阅读中,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与收获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可以做一些标记
【点评】语文老师都深知“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这一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常常走入“老师问,学生思”,“老师不问,学生不思”的怪圈久而久之,学生失去的不仅是独立思考的机会,更失去了一边阅读,一边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等与文本对话(包括提问)的本能,学生的思考退化成回答问题而吴老师在上课伊始就提出此阅读习惯,并通过读题,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给予机会、给予时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既是对学生作为读者地位的充分尊重,又使此习惯的培养真正落实,而不仅仅是一句飘在课堂上的漂亮口号
(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从这里,我看出洪水的规模十分大,而且也很凶猛
师:水很凶猛这是这件事情的起因
生:我有补充,我从第1自然段的“像泼像倒”看出雨很大,还能形容当时情况非常危险师:你不仅读懂了意思,还读懂了表达上的特点,很好!
生:后面说,插队的小伙是老汉的儿子,我读到了老汉不徇私情,秉公执法
师:你关注到了这个故事中的人,而且注意到了这件事的结局,我们来看一下,请你读一读: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多媒体呈现)
(生读)
师:她祭奠的人是——?
生:她祭奠的人是村支书,也就是她的老伴还有插队的小伙子,也就是她的儿子
师:是啊,读一件事的文章,不仅要注意它的起因,也要关注它的结果我们来看,这句话中有两个字笔画特别多,很难写,分别是“祭”和“奠”“祭”有意思,左上角有个“月”代表肉,右边的“又”代表叉,你们看,用手叉着肉,祭祀祖先,这就是这个字的由来再请同学们观察“奠”这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奠”像一个酒具一样的东西,放在火上烧,又像两只手举着酒献给祖先
师:你很会想象与发现,这就是观察学习汉字是多么有意思,请同学们拿起笔,把这两个字端端正正地写一遍
(生仿写)
【点评】识字写字教学不应只是中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受到关注,高年级学生恰恰会遇到一些难识记、难理解的字词吴老师利用“祭”和“奠”象形字的特点,把字形与字义通过想象巧妙地 结合起来,增加了识字的趣味,渗透了识字的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而本课下面环节中关于“咆哮”一词的教学设计,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注意写字的姿势好,同学们,我们关注了事情的起因,又了解了事情的结果,那么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呢?刚才那位同学也说了,老汉不徇私情,把儿子揪出来,为的是什么?生:为了让村民能够成功地逃生
师:对,这就是事情的经过现在有没有同学能简单地说一说,《桥》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注意起因、经过、结果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发洪水了,人们都向一座桥逃去,桥很窄,只能按顺序逃过去,老汉——村支书为了让人们排好队,顺利地过去,最后老汉和他的儿子英勇地牺牲了师:比较完整,如果能简略一些就更好了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发洪水的时候,没有其他出路,只有一座窄窄的桥,老汉为了让其他村民逃生,把儿子揪到后面去,结果没有顺利地逃生,最后英勇地牺牲了
师:山洪爆发的时候,老汉为了让村民安全逃生,最终牺牲了同学们,这就是读书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洪水来了,洪水可能摧毁这座唯一让村民们逃生的桥,老汉为了让人们安全地渡过这座桥,舍生忘死,维护了这座桥整篇文章都围绕桥来展开写,桥见证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点评】把书读薄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对小学生来讲把书读薄,也是概括能力的训练以上教学环节看似师生分享初读感受,教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三方面提炼主要内容,整体感知了文本,为本课教学铺垫了扎实充分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很好的思维能力培养
师:让我们回到事情的起因,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描写大雨和山洪的句子,再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什么?(生自由读课文)
师:对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巡视)把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带着思考去读我发现不少孩子在书本上画了不少标记,同学们,你们画的这些句子让你们感受到山洪爆发时的什么特点,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
生:猛
生:狂
生:凶
师:对!凶、狂、猛,就是这场山洪的特点、暴雨的特点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文字生动地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找出有关的语句(自由读)
生:第3自然段的“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我觉得不是像跳舞那么的优雅,而是人们面对死亡那种恐怖的感觉
师:洪水跳的是什么舞啊?
生:死亡之舞
师:这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
师:发现得好!课文中类似的句子还有吗?
生:从第2自然段“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我感受到这山洪非常凶猛,带给村民的危险很大
师:还有没有同学也注意到这句话?
生:我从这句话感受到这山洪很猛,挡也挡不住了
师:抓住哪个词感受到的?
生:势不可当
师:势不可当因为这个时候的山洪已经成了什么?同学们说—— 生:(齐读)受惊的野马
师:用的是比喻谁能把这个山洪的气势读出来?(生读句子)
师:读得很有气势,谁再来?
(生再读句子)
师:的确,我发现这两位同学在读的时候,不仅强调了它像一群受惊的野马,还强调了一个词——咆哮注意到这两个字了吗?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都是口字旁
师:这两个大口说明——
生:在叫
生:在怒吼
师:怒吼,像一群野兽一般地吼带着这种感受,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句)
师:是啊,这个时候的山洪,像野马,带着危险,朝你逼近,你感觉到什么?生:紧张
生:害怕
生:危险
生:感到死亡
师:死亡的逼近来,带着这种感受,再读(生再读)
师:这么一读,就把山洪那汹汹气势读出来了还有哪些句子,你关注到了?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这就是我们刚才有一位同学提到的,用了什么手法?
生:拟人
师:哪个词让你感觉到特别深?
生:舔
师:跟人多么——
生:像
生:亲切
师:此时此刻,你感受到的是洪水的亲切吗?
生:不!是可怕
师:对啊!课文中像这样用拟人手法的句子还有不少我们一起再来找一找是这些句子吗?(多媒体展示课文中的拟人句)看,这些红字的句子,这里的每一个字都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信息,那就是——
生:洪水来势十分迅猛
生:死亡即将来临
师:来,带着这些感受,读读这些句子(生自由读)
生:(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记着,它凶猛朝你逼近,要表达洪水的威力,建议你在“逼近”之前做个停顿(生再读)师:好,谁也来读这句话(生读)
师:全班一起来(生齐读)
师:还有吗?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这个“舔”字读得好你喜欢读哪句,就读那句
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是啊,死亡之舞
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谁也来读这句?(生读)
师:这个“爬”,缓慢,但它却把洪水的可怕体现出来了你怎么读?(生再读)
师:对,你要强调一个意思,不一定要用很重的音,有时轻声也是一种强调来,我们一起读读——(生齐读)
师:是啊,作者正是用这样形象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洪水的威力、洪水的迅猛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死亡的威胁还有吗?我发现有一句话,有一个自然段,很有特点,同学们没有发现
【点评】以上教学板块从研究暴雨与山洪的特点入手,随后“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文字生动地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的呢?”一个自然得体的追问,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写法的研究巧妙融合,而学生的阅读体悟、感情朗读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其中,呈现出在阅读中学习写法,通过研究写法进一步升华学生对阅读内容理解的特点
生:我认为是第1自然段(生读)
师:请谈谈你的想法
生:它用了“像泼像倒”这两个比喻的手法,我想到了一些成语,倾盆大雨,大雨滂沱师:很好,把掌声送给他读书就是这样,联系课内外,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生读第1自然段)
师:我听你读,“像泼像倒”你读得特别有力,再来(生再读)
师:你发现了什么特点了吗?
生:每两个字就有一个句号,一句话很简短
师:对,一句话几个字?
生:两个字
师:以前见过吗?
生:没有
师:这么简短,这么有力,到底是表达什么意思呢?你们也读读看,自己读(生自由读)师:谁再来读读这两句?(生读)
师:泼,倒,语句如此之短,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这个雨怎么样?
生:这雨非常凶猛
生:雨非常大,以至于引起洪水
师:正是因为有这么大的雨,才有了后面的洪灾,对吗?你发现了课文中的前后联系还有吗?
生:我发现“倒”像从天上用盆子把水倒下来,很形象
师:所以,刚才有位同学说什么成语啦?
生:大雨滂沱,倾盆大雨
师:对我们也来读读看,读读它的短促有力“泼”和“倒”再有力一些
(生读)
师:大雨滂沱呀!(生读)
师:这就是大雨,这就是短句同学们,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非常鲜明,用了大量的短句子因为短,所以有力,向我们强烈地传达出这山洪是如此迅猛,当时的情形是如此危急,全班同学再读(生读)
师:对,字字千金(出示句子)现在,让我们再次关注一下,老师把所有的句子都列出来了,你们读一读,看看这些句子排列在一起,你有什么新的发现(生自由读屏幕上的句子)
【点评】阅读的要义是读者在与文本的触摸与对话中,感悟意义,获得体验;经由对文本的探究,看到或找到自己不曾看到的问题、事实或规律,正所谓“阅读即发现”而“你有什么发
现”是本课教学中出现在老师教学语言中频率比较高的一句话,细细品来,在平实的话语背后,是教者把语文阅读的课堂,真正置于“尊重、发现、引领”儿童生命成长的至臻境界生:这些句子都能形容雨的大 生:这些都用了强烈的修辞手法
生:我觉得都有一定的顺序,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是它的起因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说明水正在慢慢涨高
师:你注意到了不同句子之间的联系它和事情发展的——
生:顺序有关
师:真会读书
生:我看到这些句子,想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来势汹汹
师:同样,你的感受是来势汹汹,作者用了不同方法、不同语句向我们传递出这个信息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生:我可以想象到洪水暴发,人们逃命的情景
师:你还考虑到了我们下节课上课的内容我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生齐读这些句子)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这节课重点感受了洪水的迅猛那么,你还有哪些读不懂的呢?不急,这个时候同学们心中有疑问是正常的,因为疑问与学习求知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伴随着我们学习的全过程希望大家在下节课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这节课的状态,多思考,多学习(本课教学实录由徐杰根据录像整理)
【总评】《桥》是一篇叙事写人的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本课教学实录是第一课时,初读时首先感觉到是它与众不同的课时教学内容安排: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教者没有从写人课文惯用的人物形象切入教学,而整节课师生着重体悟了写山洪与暴雨语句,从“写什么”到“怎么写”,品词析句,含英咀华,层层深入学生在感受到山洪与暴雨来势凶猛,人们几乎命悬一线的危难之时,更是对课文富有张力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了形象直观的领悟,为第二课时深入体会人物思想境界打下了坚实的背景基础当再次细细研读本课实录,更是感觉到这是一堂着眼儿童语言发展,重视语文方法学习,为学生学语文而精心设计教的好课
一、学读,学生是真正的读者阅读教学中学生首先应是真正的读者,而不是知识的容器,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读者,必须进入真正的阅读活动即学生(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情感和理智的交融与同构本课教学中,教师能从关注并满足学生各自不同的阅读需要入手,力求把阅读教学的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宝贵的阅读机会还给学生,允许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自主选择语言信息,自主参与阅读过程,让学生们在最能照亮他心灵的精神烛光引领下,循着各自不同的路径,贴近作者,走进作品而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在一旁或者提示学生阅读习惯要“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或者提醒学生朗读方法“你要强调一个意思,不一定要用很重的音,有时轻声也是一种强调”等等
二、学思,语文也是思维训练的阵地“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语言是表达思维结果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核心内容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人们用这套符号系统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同时也用它来进行各种思维活动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较多地把语文课当作交际工具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被忽略了重视学生思维训练恰恰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一是概括能力,教师既引导学生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有条理的概括故事主要内容,也引导学生用最精炼的字词概括描写暴雨与洪水语句的特点二是比较能力,当学生已经分别深入感悟了描写暴雨与洪水语句的特点后,老师把所有的句子都列出来了,启发学生读一读,看看这些句子排列在一起,有什么新的发现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思维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
三、学写,文本无非是个例子现在的小学生,十之八九害怕写作一到写作文时就痛苦不已,篇二:《桥》课堂实录
16、桥
【教材简析】 《桥》是人教版小语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我在教学设计中,尊重学生认知,关注个性体验,创设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深入读文,一边读,一边思,使学生收获在对老汉精神的体悟与认同上。
【预设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联系上下文,运用一边读一边思,对比烘托的方法,体会老汉精神的可贵,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与态度: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分配】
两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6个生字,理解词语,如“咆哮、狞笑、放肆、呻吟、祭奠”。会写1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领悟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2直接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学习16课“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同学们,你们见到过哪些桥?(汉江大桥、铁路桥、独木桥??)还有一种桥是看不见的,可能感受到的,你知道还有哪些桥?(书籍是通往知识的桥,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书信是沟通的桥梁,还有友谊桥、相思桥??)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桥”是怎样的一座桥?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的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它,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它,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读书情况。
①了解文章大意。
师:读完了吗?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出示生字词,检查字词。自由读、抽生读、齐读。师:这是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谁愿意读一读......大家一起来读读吧!
咆哮、狂奔、势不可挡、跳舞、狞笑、放肆、窄窄、呻吟、拥戴、清瘦、沙哑、揪、吼、豹子、搀扶、祭奠
③抽生分自然段读,检查朗读情况。
师:我们把这些词语放进课文中,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读得准确流利,是这样吗?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27个自然段。哪些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书写“豹”、“奠”。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
2、直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同学们,你们见到过哪些桥?(汉江大桥、铁路桥、独木桥??),你知道还有哪些桥?(书籍是通往知识的桥,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书信是沟通的桥梁,还有友谊桥、相思桥??)还有一种桥是看不见的,可能是感受到的,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桥”又是怎样的一座桥?这节课老师将带你们走进一个特殊的情境,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桥边那不平凡的人和事。
二、品读文本,感悟精神
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指名读有关句子)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读后的感受?
生:我从第一句中感受到了雨很大。雨是下的,可这里却说像泼,像倒。这两个比喻句让我感受到了这场雨的来势凶猛。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读第一句)
师:像泼,像倒。虽只有四个字,但却表达了雨下得迅猛。应该读得短促有力。谁愿意再读一读。
生:(读有关句子)
师:你还从那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山洪咆哮着”感受到山洪暴发了,而且来势凶猛。这是一个拟人句。生:我从“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中感受到了山洪从山谷里直冲下来,力量很大,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山洪比喻成了野马。
生:我从“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感受到了山洪来的十分凶猛,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
师:说得真好,相信一定能够读好,谁愿意读?(生读第二句)
生:我从“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感受到洪水越来越大。一米高已经能没及人的腰部了,说明洪水很大。这是一个拟人句。
生:我从“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感受到了洪水正在威胁人们的生命。它也是一个拟人句,“狞笑”的意思是凶恶地笑,这里形容洪水太可怕了,太凶猛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读出洪水的凶猛、可怕。生:(读有关句子)
师:你的朗读,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可怕的黎明。洪水这么大,这个小村庄面临的将会是什么呢?
生:村庄被冲毁,人们都被洪水淹死。
师:全村一百号人从梦中惊醒。他们你拥我挤地向南跑,可是洪水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东面、西面也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这座桥,就是平时人们走过无数次的那座普通的木桥,可现在,它还普通吗?
生:不普通。它能为人们带来生命的希望。因为过了桥,就不会死。
师:想象一下,所有的人都向这座能带来的希望的木桥拥过去,后果会怎样? 生:木桥会塌。生:人们会掉入河中,被洪水吞没。
师:一心求生的人们早已不顾这些了。可就在这你拥我挤,疯了一样的人群中,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是谁呢?
生:老汉。
师:(板书:老汉)请同学们读读课文里的7—23段,找出描写老汉的段落,读一读,从中感受一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组交流合作)
生:(自读、找、画、思考)
师:谁愿意汇报?注意:汇报时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汇报。
生:第七自然段中,我从“拥戴”这个词知道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很有地位、很有威信的人。“拥戴”就是维护,爱戴,因为他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所以大家都听他的,信任他。
生:在第八自然段中,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这里用和那些乱哄哄的人们进行对比,说明老汉遇事不慌乱,是个沉着、冷静的人。
生:我还从这段中的“他像一座山”感受到老汉此时非常镇定,非常从容。师:这是一个什么句?为什么这么说?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老汉比成山是因为老汉此时和山一样,那么从容,那么高大,那么可以依靠,他是人们的靠山。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谁愿意来读读这两段?读出老汉的冷静、从容? 生:(读有关语句)
师:谁愿意接着讲?
生:第十自然段中我从三个“!”可以感受到老汉下达命令时非常地果断。师:你连“!”也没放过,真是个细心的孩子,还有补充吗?
生:我从“党员排在后边”可以感觉到老汉是一个关心群众的人。他是党支部书记,因此他不走,留下来指挥群众。他让党员排在最后面,说明他要求其他党员和他一样,做到关心群众,时刻把群众的生死放在前面。
生:他也是个舍己为人的人。
师:说的好。谁来读读这段?
生:(读10段)
师:注意“!”的语气,要有力些,谁再来读一读?
生:(再读)
师:接着汇报。
生:我从15段中的动词“冲、揪、吼”感受到老汉此时很生气,因为那个小伙子是党员还夹在人们中间去走。
生:联系下文我知道小伙子是他儿子,他的儿子夹在人群中间过桥,就可以获得生命,可老汉却把他揪出来,而且凶得像只豹子,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群众,有原则的人。连他的儿子违反原则也不可以。师: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不徇私情。
师;老汉这么生气,谁能读好?
生:(读有关语句)
师:接着讲。
生:课文20段,老汉吼道“少费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联系上文,我知道所有人都走过木桥了,只剩下他和小伙子了。而这时,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木桥也要塌了。老汉没有自己先走,而是让小伙子先走,老汉很爱他的儿子。
生:我从“吼”、“用力”、“推上”可以感觉到老汉是一个深爱他的儿子的人。生死关头,他把生让给了儿子,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父子之情。
师:说他们是一对父子,你们是从哪知道的?
生:从课文的23到27自然段,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祭奠两个人,他丈夫和他儿子。可以知道老汉是她的丈夫,小伙子是她的儿子。老汉和小伙子是一对父子。
师:既然是父子,为什么父亲却不让儿子过桥?是他不爱儿子吗?
生:不是。他爱儿子,可他更爱人民群众。
生:他连亲生儿子都舍去了,可见他的品格多么高尚!
师:让我们再来看着这对父子吧!(引读)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 生:(齐读)只剩下他和小伙子。
师:(引读)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
生:(齐读)你先走!
师:(引读)老汉吼道——
生:(齐读)少费话,快走。
师:(引读)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桥轰的一声塌了—— 生:(齐读)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师:(引读)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
生:(齐读)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师:就在小伙子被洪水吞没的一刹那,老汉要喊什么呢?谁能说一说? 生:儿子,我对不起你!
生:他也可能会喊:“儿子,我是爱你的!”
生:他还可能会喊:“儿子,别怪我,我也是为了大家呀!”
师:是啊,为了大家,老汉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牺牲了他儿子的生命。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你积累过的词语来评价他。
生:舍己为人,关心群众。
生:忠于职守。
生:不徇私情。篇三:《桥》课堂教学实录
《桥》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题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2.教师准备、整合好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与评析:
一、激趣引题
1.播放歌曲《为了谁》。
2.师:一首《为了谁》歌颂了我们生活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就像歌词所唱的: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们却知道你为了谁。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个同样感人的故事,去感受一位农村老党员的高大形象。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评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开始播放纪念抗洪救灾的歌曲《为了谁》,既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调,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此环节为引入学生文本对话打开了突破口,找准了切入点。】
二、合作交流
1.师: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师引导:在同学们的回答中,老师发现了几个关键词,洪灾 老汉 人们,那本文的主人翁是谁?(老汉)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救出村民的?(洪水来临的时候)
【评析:初步感知,只要求学生整体把握,为后面的细读、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三、品读感悟
师过渡:是的,一场可怕的灾难来临了,到底是怎样的一场洪水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难突如其来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语句。
生汇报:
生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生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生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生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课件出示学生找出的句子)。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句子用心读一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读出你的体会。
生:汇报,谈感受。
生1:“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洪水像魔鬼一样非常可怕。
师:你用魔鬼这个词来形容洪水非常恰当。你体会的不错。谁还想说? 生2:“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句话让我感受到雨下的很大。
师: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倾盆大雨)
生3:“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我体会到水位在不断上升,形式非常危急。
师:你很会思考,说出了你独特的感受。(指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词、句谈体会。)
师小结:是的,同学们看,这些句子简洁、精炼,却字字千钧,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位不断上升,灾情不断加剧,形势不断严峻,下面我们让我们再通过一 段视频,进一步感受一下洪水的可怕。
(观看视频,想象体验)
播放视频,老师激情描述:洪水来了,它如猛兽般席卷了整个村庄,它冲毁了道路,冲塌了房舍,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这时,在田间地头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在睡梦中。突然一声惊叫,大家翻身起床,却一脚踩在了水里,假如你就是当时的村民,你会是什么感受?你能想像出这些危在旦夕的人们此刻的样子吗?
生1:我会吓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师:说出了你的真实感受。
生2:我会不顾一切的跑出去逃命。
师:你说的很实在,相信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但有一点相同,那就是赶紧逃命。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人们惊慌失措的有关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自读课文。
师:利用找关键词的方法找出人们表现的词语。
生1:你拥我挤
生2:跌跌撞撞
生3:疯了似的
师评价:同学们读书读的很仔细,找出了文中的关键词。
师小结:同学们,我想大多数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都会惊慌失措,六神无主的,现在让我们通过读,再来感受一下洪水的可怕吧。(指生配乐读)
【评析: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这也是学习这组课文的阅读要求。因此,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借助画面,教师陈词,通过自读、自悟,谈感受。】
过渡:师读句子:“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读到这你想到了什么?
生:这座木桥是人们逃生的唯一出路。
师(画窄窄的桥),描述:这座窄窄的木桥竟然是全村一百多号人逃生的唯一生路。桥的一边是死的危险,桥的另一边可能就是生的希望。(板书:死 生)
师:全村一百多人就这样疯了似的,你拥我挤的涌上木桥,你想可能会发生什么后果? 生1:木桥会塌,人们会掉进水里被冲走。
生2:会造成桥毁人亡的后果。
师:同学们,面对灾难逃生时人的本能,就当人们失去理智疯了似的涌上木桥时,却有一位老汉泰然自若的站在木桥边,他在干什么呢?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情、语言的句子。
【评析:通过人们的反应和木桥的窄小,引导学生想象,突出老汉与村民们不同的表现,为下文理解老汉的品质和精神做好了铺垫。】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汉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认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体会到的?
全班交流。
学生汇报,师随机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利用找关键词的方法来理解这两个句子,你会找哪些? 生1:站着
生2:不说话,盯着
生3:像一座山 师:(出示这几个词语)有位老师曾经说过,我们读书要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去读这个词,另一只眼睛要读透这个词,你能找一个词语去好好读一读吗?
生1:“他像一座山”我体会到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非常需要一个人出来指挥这乱哄哄的场面,此时的老支书就是人们心中的靠山。(师评价:你真正用心读书了,你读出了自己的思考,非常好!)
生2:“不说话,盯着”从这两个词中,我体会到老汉可能在想办法逃生。师追问:是想办法自己逃生吗?
生2:不是,是想办法帮全村人逃生。
生3:“站着”告诉我们老汉可能是第一个来到木桥前的。
师追问:那他为什么不先自己逃生呢?
生3:因为他想着要让群众先逃生。(师评价:你想的很对,说出了老汉心中的想法。)
师小结:同学们抓住了“像一座山”来理解老汉,现在就让我们像大山一样 铿锵有力地读读这句话——(齐读)出示句子:“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像大山一样站的稳稳地,想着办法救人们。再读这句话——(再次齐读)
【评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然而授之以鱼场更会让捕鱼者自主发现、自主行动,最后满载而归。】
师:还有哪些描写老汉的句子?
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出示句子)读完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老汉很着急,扯破嗓子喊话。通过“沙哑”一次可以体会到。
师追问:老汉为什么要喊这么大声呢?
生:因为当时洪水的声音很大,必须要大声喊人们才能听得见。(师评价:你能结合全文来理解,真不错。)
生:因为当时的场面很混乱,所以要大声喊话。(师评价: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说的很对。)
师:同学们仔细看这个句子,期中的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标点你都会有新的发现。
生:老汉说的话很简洁。
生:三个叹号说明老汉说话很有力。
生:老汉心系群众,让群众先过去。
生:老汉关心群众,为人民着想。
师:再读一读老汉的话,你读出了什么?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引读:洪水逼近了,死亡逼近了,人们的生命危在旦夕,老支书沙哑的喊话: 人们就这样疯了似的拥上木桥,后果不堪设想,老支书沙哑的喊话: 作为一名党员,就应当把人们的利益放在首位,老支书沙哑的喊话:
【评析:创设情景引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老汉心系群众的品质将学生潜移默化,震撼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共鸣。】
师过渡:是不是所有人都听从了老汉的说法呢?
生:有人不同意,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师:老汉是怎么回应的?
生: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里报名!”
师指导学生有感读。读出冷冷的语气。
第四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堂实录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堂实录 哈尔滨市南岗区复华小学 刘彩凤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生:为什么会有生命桥? 师:是啊,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生:生命桥怎么跨越的海峡?
师:对呀,生命桥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把握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老师,可以和附近的同学讨论,也可以查查字典。(生自由读书5分钟,师巡视时提示学一些词语的读音,帮助一名学生查字典。)
师:都读好了吗? 生:读好了。
师: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很多,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生:(自由读了一遍,纷纷举手。)师: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生:我想提醒大家“凋零”的那个“凋”不要读成“调”。师:你领大家读。
生:凋零。生齐读后继续举手。
师:不着急提醒下一个。谁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花枯萎了
。师:对,凋零是花凋谢了,草木枯萎了。屏幕上有一个词正好与它意思相反,哪个? 生:(纷纷)“绽放”。师:一起读。(生齐读)。
师: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花的。课文里还有一个写花的词语,是——。
生:“含苞” 师: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还是写花吗?(出示课文中的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自己读读看。(生大声读后纷纷举手。)师: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指他的是那个青年的生命。含苞是说他的生命18岁,刚刚开始,凋零是说他患了白血病要死了,绽放是说骨髓移植能让他……绽放……就是能…… 师:……能挽救他的生命。看来同学们真的读懂了。一起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师:还有哪个词语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暂停”,不要读成zhan停。
师:非常好。平舌音,第四声,跟老师读——(生齐读后,又指2生读,读得很准。)
师:谁来用“暂”组一个词? 生:就是那个,(很紧张)暂时。
师:好!读得很准确,回到句子中还能读准吗?(出示课文中出现“暂停”的句子)请一位同学来读。(一生读,不太流利,并且把“间隔”的音读错了。)
师:这位同学很努力,暂停读准了。不过这句话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注意。首先,这句话里有一个多音字,(课件中“间隔”变红,出现“间”字的音节)是“间隔”的“间”,要读第四声。男声读——(男声读:“间隔”)女生读——(女生读“间隔”)还有这一课出现的生词“骨髓”(课件中“骨髓”变红,出现“髓”字的音节)“髓”要读第三声。每个人自己练习三遍——(生自由练习三遍。)再看这里(课件“大地震动”变红)该怎样读?(生自读一遍)现在这句话能读好了吗?谁来自己读一遍?(一名学生读,准确、流利。)
师:真不错。还有要提醒的词语吗?生:“辗转”都是卷舌音。师:很好,大家跟他读。(生齐读)
师:知道“辗转”是什么意思吗?(举手的学生很少)知道的同学不多……刚才有一个同学读书时查了字典,我们请他读一读字典上的解释。生:(读字典上的解释。)师:查字典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另外,我们还可以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
师:懂了吗?这两句都是在说什么意思呢?生:这两句话都是说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非常不容易。
师: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生:一个。
师: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
生:谈何容易!
师: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 生:在美国……
师:哦,都找到国外去了。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 生:可能在台湾找。
师:哦,课文后一句告诉我们在台湾找到了。不过,请你想象一下在台湾找到之前在哪些人当中寻找过?
生:在他的亲人朋友中找…… 师:找到了吗?生:没找到。师: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最后,在哪里找到了? 生:在台湾。
师:像我们刚才想像的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
生:辗转。
师:现在明白辗转的意思了吗?(生点头举手。)不用说出来,读第三句话,用你们的语气表现出辗转的意思。(生齐读句子。)
师:好,其他词语我们可以到课文中继续学习,现在我们一起再读读这9个词语。让老师听到每个人的声音。(生大声读词语)
师:好极了!词语都能读准,长句子也都读流利了,现在我们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定比刚才读得好,有信心吗?谁愿意来分自然段读?(指一列4生分别读1、2自然段,3、4、5自然段,6自然段,7自然段。)其他同学别着急,有更重要的任务,注意听他们读,一会儿,老师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生读课文。)
师:读的准确又流利!其他同学的任务完成了吗?现在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1999年9月22日,小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师:哪里的小钱? 生:在杭州的,(师板书杭州)(生继续很具体地叙述,师随即点拨学生概括地说,并板书词语:杭州、小钱、白血病、台湾、同胞、余震中、捐献骨髓)师:这位同学讲得很清楚。老师在听她叙述的过程中把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一些关键词记了下来。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看看能不能把故事内容说得明白又完整?(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看着黑板上的词语说成一句话:杭州的小钱患了白血病,台湾同胞在余震中为他捐献骨髓……)
师:怎么样?一句话就把课文内容说得既明白又完整。那么,(换方位指板书)从这边开始,还是用这些词语只说一句话,还能说明白么?谁来试一试?(一生独自连词成句,生鼓掌。)
三、再读课文谈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师: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 注:后一部分的课堂实际呈现与我的预设相差很大,我处理的不够机智稳健,有一些有效的训练亮点没有展示出来。这是我这次赛课的最大遗憾!
三、再读课文谈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师: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
生:我最感动的是台湾的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给杭州市的小钱送骨髓。生:我最感动的是李博士在危险的情况下来给小钱做手术。
师:看起来,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的内容。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用一两个关键词简单地写在旁边。一会儿我们交流。(生默读画语句,师巡视。)
师: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先来交流。谁先来说说你划下的语句,然后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生:我划下的是“此时此刻,……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在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没有跑,那么沉着的站在病床旁让我感动……。
师:李博士很“沉着”让他感动,他抓住了“沉着”这个词语谈出了自己的体会。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
生:这句话中,我还感受到博士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这位同学更会读书,能把“沉着”这个词语和这一自然段中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体会,体会到了李博士的精神。我们像这两位同学学一学,把“沉着”这个词和整个自然段中的其他句子联系起来读一读。一起来,都看第五自然段的句子。首先,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找一找,读那一句?(指名,生读“针头向皮肤刺去……”)
师:余震都能把针头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多么强烈!那个词与表现了余震的突然和强烈? 生:“突如其来”。
师:这个词找得准!强调这个词,再读一遍这句话。(生齐读)师: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着? 生:沉着地站着…… 师:现在什么地方最安全?读哪一句?(指名,生读“此时时刻,跑到空旷的……”)师: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 生:不是!师:想像一下,手术室还有什么在摇晃?生:手术的器具在摇晃…… 生:还有那些瓶瓶罐罐在摇晃…… 生:人也在摇晃……
师:多么危险啊!可李博士怎样地站着? 生:沉着地!
师:他沉着地站在这充满危险的地方等什么啊? 生:等余震停下来继续抽那位青年的骨髓…… 师:是不是这样啊?读一读相应的句子……(生齐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句。)师:一个“沉着”写出了李博士的品质。再找一找描写青年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生:“一个青年人正躺在……”读这句话,我感动这个青年不像一般的人,它是各有爱心的人。一般的人在地震的时候都会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可是他还来捐献骨髓……
生:“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青年正满希望……”地震了,他还像着别人……
师:你读哪句话知道了地震很可怕?
生:读“此刻,大地还在余震中摇晃。”(学生很紧张,句子没读通,老师鼓励再读。)
师:这位同学真会联系前面的课文体会自己的感动。还有谁联系了哪句话感受到青年心里想着别人让你很感动?(生读“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句”他感受。)
师:不清楚并不等于不牵挂,他虽然静静的躺在病床上,心里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牵挂自己的家人。但是,他想得更多的是——看这句话(课件出示“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生齐读)
师:注意红色的词语再读一遍。(生读“希望、期待着”)
师:那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带给小钱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听老师朗读,我们一起来感受小钱哪满怀着希望的期待。(配乐,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师:现在,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小钱就是,就是那个……那个……快要死了。师:你很伤心,你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
生:我很想小钱能活下去…… 师:你有一颗善良的心。
生:要找到合适的骨髓多不容易!
师:是啊!多不容易!你在为小钱担心!
生:小钱是幸运的,他在台湾找到了又适合骨髓的人。师:你也为小钱高兴!那么小钱在台湾找到的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是不是也在想着小钱?再读“但是,他知道……”(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前三句话,其中五个词语变红。)
师:看着这些红色的词语,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者几个,说一说“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 ”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 生: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脸红润起来。生: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
师:正是因此,即使是在地震的摇晃中,台湾青年也会这样,读课文“……他知道有一位青年正躺在……”(生读相应的段落)
师:现在,再读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涓涓流出……”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指名:爱心、希望……)
师:骨髓只能保存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时间表,师读。)同学们算一算,这个过程用了多少时间? 生:差5分钟就是12个小时。师:这是怎么样的12小时? 生:紧张 生:漫长
师:第6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写出了这12个小时的紧张与漫长? 生:“奔波”!
师:(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艰辛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漫长的感觉!(齐读奔波)
师: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出示时间表后半部分)第6自然段又有一个词语表现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生:“连夜”
师:(板书连夜)多么令人感动!读这个词,读出你的感动!(生齐读连夜)师:把我们内心的全部感动都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齐读这一段)
师:小钱这样得救了。故事读到这里,关于课题的疑问,你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指两岸同胞相互救助的爱。师:是什么让这座生命桥跨越了两岸? 生:爱心
师:正是两岸骨肉同胞的爱心(相应画板书“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 生:生命桥!
师:有没有谁想再读一读课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 生:……
师:你看到这个结果,你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句!生:……
师:最后一次机会,再来读读令你感动的句子。生:…… 师:让我面对祖国的版图,用心来读读这两句话——(配乐出示课文最后两句话“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
师:同学们,茫茫的海峡隔不断骨肉亲情,也许,有一天小钱会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小钱会怎么感谢他?这位台湾同胞又会说些什么呢?下节课,请同学们在你们的班级里讨论交流吧。下课!
第五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堂实录
刘彩凤《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堂实录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师:是啊,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师:对呀,生命桥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把握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老师,可以和附近的同学讨论,也可以查查字典。(生自由读书5分钟,师巡视时提示学一些词语的读音,帮助一名学生查字典。)师:都读好了吗?。
师: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很多,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师: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师:你领大家读。
生齐读后继续举手。
师:不着急提醒下一个。谁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师:对,凋零是花凋谢了,草木枯萎了。屏幕上有一个词正好与它意思相反,哪个?师:一起读。(生齐读)。
师: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花的。课文里还有一个写花的词语,是——。师: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还是写花吗?(出示课文中的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自己读读看。
师: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指他的是那个青年的生命。含苞是说他的生命18岁,刚刚开始,凋零是说他患了白血病要死了,绽放是说骨髓移植能让他……绽放……就是能……
师:……能挽救他的生命。看来同学们真的读懂了。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还有哪个词语要提醒大家注意?师:非常好。平舌音,第四声,跟老师读——(生齐读后,又指2生读,读得很准。)
师:谁来用“暂”组一个词?师:好!读得很准确,回到句子中还能读准吗?(出示课文中出现“暂停”的句子)请一位同学来读。
(一生读,不太流利,并且把“间隔”的音读错了。)
师:这位同学很努力,暂停读准了。不过这句话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注意。首先,这句话里有一个多音字,(课件中“间隔”变红,出现“间”字的音节)是“间隔”的“间”,要读第四声。男声读——(男声读:“间隔”)女生读——(女生读“间隔”)还有这一课出现的生词“骨髓”(课件中“骨髓”变红,出现“髓”字的音节)“髓”要读第三声。每个人自己练习三遍——(生自由练习三遍。)再看这里(课件“大地震动”变红)该怎样读?(生自读一遍)现在这句话能读好了吗?谁来自己读一遍?(一名学生读,准确、流利。)
师:真不错。还有要提醒的词语吗?师:很好,大家跟他读。(生齐读)
师:知道“辗转”是什么意思吗?(举手的学生很少)知道的同学不多……刚才有一个同学读书时查了字典,我们请他读一读字典上的解释。
生:(读字典上的解释。)
师:查字典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另外,我们还可以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
师:懂了吗?这两句都是在说什么意思呢?师: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师: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师: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
师:哦,都找到国外去了。找到了吗?……
师: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师:哦,课文后一句告诉我们在台湾找到了。不过,请你想象一下在台湾找到之前在哪些人当中寻找过?师:找到了吗?
师: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师: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
师:最后,在哪里找到了?
师:像我们刚才想像的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
师:现在明白辗转的意思了吗?(生点头举手。)不用说出来,读第三句话,用你们的语气表现出辗转的意思。(生齐读句子。)
师:好,其他词语我们可以到课文中继续学习,现在我们一起再读读这9个词语。让老师听到每个人的声音。(生大声读词语)
师:好极了!词语都能读准,长句子也都读流利了,现在我们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定比刚才读得好,有信心吗?谁愿意来分自然段读?(指一列4生分别读1、2自然段,3、4、5自然段,6自然段,7自然段。)其他同学别着急,有更重要的任务,注意听他们读,一会儿,老师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生读课文。)
师:读的准确又流利!其他同学的任务完成了吗?现在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师:哪里的小钱?(生继续很具体地叙述,师随即点拨学生概括地说,并板书词语:杭州、小钱、白血病、台湾、同胞、余震中、捐献骨髓)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清楚。老师在听她叙述的过程中把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一些关键词记了下来。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看看能不能把故事内容说得明白又完整?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看着黑板上的词语说成一句话:杭州的小钱患了白血病,台湾同胞在余震中为他捐献骨髓……)
师:怎么样?一句话就把课文内容说得既明白又完整。那么,(换方位指板书)从这边开始,还是用这些词语只说一句话,还能说明白么?谁来试一试?
(一生独自连词成句,生鼓掌。)
三、再读课文谈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师: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师:看起来,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的内容。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用一两个关键词简单地写在旁边。一会儿我们交流。
(生默读画语句,师巡视。)
师: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先来交流。谁先来说说你划下的语句,然后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师:李博士很“沉着”让他感动,他抓住了“沉着”这个词语谈出了自己的体会。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师:这位同学更会读书,能把“沉着”这个词语和这一自然段中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体会,体会到了李博士的精神。我们像这两位同学学一学,把“沉着”这个词和整个自然段中的其他句子联系起来读一读。一起来,都看第五自然段的句子。首先,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找一找,读那一句?(指名,生读“针头向皮肤刺去……”)
师:余震都能把针头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多么强烈!那个词与表现了余震的突然和强烈?师:这个词找得准!强调这个词,再读一遍这句话。(生齐读)师: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着?…
师:现在什么地方最安全?读哪一句?(指名,生读“此时时刻,跑到空旷的……”)师: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师:想像一下,手术室还有什么在摇晃?…
师:多么危险啊!可李博士怎样地站着?师:他沉着地站在这充满危险的地方等什么啊?
师:是不是这样啊?读一读相应的句子……(生齐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句。)师:一个“沉着”写出了李博士的品质。再找一找描写青年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师:你读哪句话知道了地震很可怕?
生:读“此刻,大地还在余震中摇晃。”(学生很紧张,句子没读通,老师鼓励再读。)师:这位同学真会联系前面的课文体会自己的感动。还有谁联系了哪句话感受到青年心里想着别人让你很感动?(生读“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句”他感受。)
师:不清楚并不等于不牵挂,他虽然静静的躺在病床上,心里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牵挂自己的家人。但是,他想得更多的是——看这句话(课件出示“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生齐读)
师:注意红色的词语再读一遍。(生读“希望、期待着”)
师:那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带给小钱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听老师朗读,我们一起来感受小钱哪满怀着希望的期待。(配乐,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师:现在,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师:你很伤心,你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
师: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师:是啊!多不容易!你在为小钱担心!师:你也为小钱高兴!那么小钱在台湾找到的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是不是也在想着小钱?再读“但是,他知道……”
(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前三句话,其中五个词语变红。)
师:看着这些红色的词语,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者几个,说一说“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师:正是因此,即使是在地震的摇晃中,台湾青年也会这样,读课文“……他知道有一位青年正躺在……”(生读相应的段落)
师:现在,再读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涓涓流出……”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指名:爱心、希望……)
师:骨髓只能保存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时间表,师读。)同学们算一算,这个过程用了多少时间?
师:这是怎么样的12小时?师:第6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写出了这12个小时的紧张与漫长?
师:(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艰辛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漫长的感觉!(齐读奔波)
师: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出示时间表后半部分)第6自然段又有一个词语表现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师:(板书连夜)多么令人感动!读这个词,读出你的感动!(生齐读连夜)
师:把我们内心的全部感动都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
(齐读这一段)
师:小钱这样得救了。故事读到这里,关于课题的疑问,你解决了吗?师:是什么让这座生命桥跨越了两岸?师:正是两岸骨肉同胞的爱心(相应画板书“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生命桥!
师:有没有谁想再读一读课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
师:你看到这个结果,你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句!
师:最后一次机会,再来读读令你感动的句子。
师:让我面对祖国的版图,用心来读读这两句话——(配乐出示课文最后两句话“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
四。小练笔
师:同学们,茫茫的海峡隔不断骨肉亲情,也许,有一天小钱会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小钱会怎么感谢他?这位台湾同胞又会说些什么呢?下节课,请同学们在你们的班级里讨论交流吧。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