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与评析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材说明] 《两小儿辩日》系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第26课。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学习目标] 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堂实录](欧阳老师跑步上台,师生问好)
师:我不习惯在讲台上讲课,喜欢在同学中间。这节课不是教研课,是和同学们商量着上课。我上课有个习惯,全体同学大喊三声“我最棒”。喊的过程也是解放自我的过程。
生:(齐声喊)“我最棒,我最棒,我最棒。”
师:你们猜猜,今天我们学习哪一课?(学生猜《第一场雪》等)师:你们猜的是你们喜欢的课文,也是我喜欢的。同学们喜欢古文吗? 生:不喜欢。
师:我讲你们不喜欢的。(教师边说边用隶书板书《两小儿辩日》)。[评析:无论是语文课,还是其他课,教学毕竟是一种精神活动。精神状态良好,便为成功的教与学创造了条件。欧阳老师本人精神焕发,竭力解除学生的紧张、焦虑感。他反复要求学生大声喊:我最棒。其用意也在于此:树立必胜的信心。] 师:学习一篇课文要做几件事,大家清不清楚? 生:不清楚。
师:有的同学半个月不上语文课也不急,每天照样吃饭、睡觉、上网聊天,原因是他不清楚要学些什么。咱们这节课要做哪几件实事呢?第一件事,疏通文意(板书:疏通文意),第二件事,诵读课文(板书:诵读课文),第三件事,体会道理(板书:体会道理)
[评析:提出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精力集中。] 师:我先说第一件事,疏通文意。同学们读过课文没有? 生:没读过。师:想不想读一次? 生:想。师:想读我们就读。开始!(学生读得很吃力)师:读懂了吗?
生:很拗口,读不通,也不知道怎么断句。
师:不懂课文的意思,当然就不会断句。你们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课文后面有注释,可以对照注释来理解句子。师:挺聪明的嘛。还有呢?
生:我们还可以查字典,查资料。要是在家里就好,还可以上网查。师:这个问题不难,我这儿就有电脑,可以上网查。(众笑)生:我们可以互相讨论。
师:当然可以。你们就试试用这些方法学习课文!(学生学习课文)师:这回读懂了吧? 生:读懂了。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些字的意思用字典查不到。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去”在这篇课文中是“距离”的意思,跟我们现在说的“来去”的“去”意思不一样。
师:善于比较,不错。意思都一样,那就不叫古文啦。师:谁来说说课题《两小儿辩日》是什么意思? 生:两个小孩争论有关太阳的事。
师:说得挺好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生:有一次,孔子到东方去游学——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课文中提到了“有一次”吗? 生:没有。
师:那你怎么知道? 生:我自己加的。
师:你很聪明。课文里没有提到的事情,你能根据需要加了上去,使句子通顺,这就是创造。好,继续讲。(生接着讲)
师:谁认为自己比他讲得更好?(有五六人举手)好,你来说说。生:(有一次),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师:你们听清楚了吗?谁认为自己比他复述得更好?
师:你讲得真好,比我都讲得好。(众笑)真是这样!现在大家能读通这篇课文吗?(众说不一)
[评析:文言文不好懂,这是教学的难点。文言文教学,主要是学生自己借助课后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理解,教师在这里并没有平均使用力量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而是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古文的方法,适当点拨、讲解,“授 之以渔”,突破了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好,现在我们来做第二件事,诵读课文。同学们先听老师读一遍,拿铅笔出来,在老师停顿的地方轻轻画条斜线,仔细听,认真观察!(师范读,学生作记号)刚才老师怎么读的?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
生:老师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如“见”“时”“而”“以”„„字的后面作了停顿。
师:你听得很认真,读读看。(生读)
生:老师读“孰为汝多知乎?”这一句用的是轻松的语气。
师:这也发现了?真是逃不过你们的火眼金睛。你能读一次给大家听吗?(生读)还有吗?
生:老师把“大如车盖”“如探汤”几个字读得重些,而把“如盘盂”“沧沧凉凉”读得轻些。
师:你来试试。(生读文中重读与轻读部分)这里为什么要读得一轻一重? 生:这是两个小孩子在争论问题,在对话,读得一轻一重,可能是对比吧? 师:不要用“可能”两个字。你说得很好,就是对比,这样才可以形成两个小孩争辩不下的高潮。同学们会读了吗?(生答:会)想不想自己再试试?
生:(大声喊)想!
师:想读我们就读,怎么读都可以。你可以朗读,可以小声读,可以同桌一块读,也可以小组读,但一定要有感情地读。好了,大家开始读吧。(学生各自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辅导)
师:看样子差不多都读完了,请同学们推荐三位读得最好的同学分角色读一遍。一人读叙述部分,其余两人读两个小孩说的话(学生推荐三人,被推荐的同学读得很好。)
师:名不虚传!谁敢跟他们比?(又有几个学生自荐起来读)
师:比得过去吗?(学生众说纷纭)啊!男同学说男同学读得好,女同学说女同学读得好,还都有点“地方保护主义”!(众笑)他们确实读得很不错,很难分出高下。好,并列第一!先别坐,你们现在是站在奥运会朗读比赛第一名的领奖台上,谁比他们读得好,就站在领奖台上,他们就坐下。谁能把他们读坐下?(众笑,又有三位学生起来读课文)
师:你们自己衡量一下,谁觉得自己该坐下,就自己坐下。(后读的学生自己坐下,众笑)
师:(对这三个学生)其实你们读得也不错,就是最后一句要读出轻松、活泼的语调。另外,你们读的速度也快了点。你们听我读(老师再次范读)怎么样?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师:对呀,你们再试试!(学生再读)谁敢举手说,我是班上读得最好的?(有四五个学生举手)我最欣赏这样有自信的同学。人要没有自信,就干不好事情,自信不是骄傲,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办好,就会努力去办。好,你来读。你可以选两个伴儿和你一起读。(学生指两人,然后三学生齐读课文,最后老师又让他们互换角色读一次)
师:真好,你们都坐下——啊!都是第一名!(众笑)大家也像他们这样有感情地再读一次,要注意速度和神态。准备好了吗?开始。(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师:读了这么多次,你们能把它背下来吗? 生:能!
师:好,咱们有感情地背诵一次,开始!(学生背得很不错)
[评析: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开端,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这节课,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时下足了工夫。首先,教师给学生做了示范,读得有声有色,摇头晃脑,感染了学生。其次,教师着重指导了本文的朗读方法:一是提醒学生注意重读、轻读的地方,二是要注意停顿得当,三是要注意课文最后一句的反问句式,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最后,教师采取了一些颇有特色的新颖的朗读方法:分角色读、打擂台读、分合读、荐读读课文。整节课中,朗读、小声读、品读、背诵占了很大比重。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理”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此外,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读熟,最后能达到背诵,突出了教学重点。] 师:我们来做第三件事:体会道理。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中午却看起来小?
师:嗯,这个问题有难度,孔子也好象“不能决”。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原因? 生:这是错觉。同一个物体,„„(学生结合资料说得很清楚)师:还有补充的吗?(一学生补充,只是表达不一样,意思大致相同)师:(对提问的学生)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这两个孩子怎么想起问这样的问题? 生:他们是不懂就问呗。生:我觉得他们是敢于思考。师:你说得很棒!生:我觉得他们很天真。
师:是的,他们天真活泼、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这都都是为了认识自然、探索真理,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不明白的吗?
生:欧阳老师,孔子那么博学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生:孔子是个教育家、思想家,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问题。师:是吗?谁能帮他解释一下? 生:孔子是一下子反应不过来。
师:他是年纪大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反应不过来?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孔子是谦虚,他怕跟小孩子解释不清,就故意说“我不能判断谁是谁非”。师:孔子谦虚谨慎是不错,但他是很有耐心的,这从他认真倾听两个小孩的谈话可以看出。
生:那孔子可能是真的不知道这个问题。生:你刚才不是说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吗?
生:博学多才不一定什么都知道嘛。孔子知道用电脑聊天吗? 生:当时还没发明电脑嘛。要是当时有电脑,他肯定会用。
师:不错,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却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这正体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们上学期学过一句古语叫“知之为知之——”
生:“不知为不知”。
师:这句话就是孔子说的至理名言。还有要说的吗? 生:没有了。师:都明白了? 生:明白了。
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喜欢古文吗? 生:喜欢。
师:你们又喜欢上古文,想再学一篇吗? 生:想!
师:想学也不学了,该休息了。今天就到这儿,下课。
[评析:课文所写的故事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通过讨论交流,畅所欲言,并从多角度有所感悟,很自然地明白了“为了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执教: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 欧阳亮 评析:广州市萝岗区教育科研与发展中心 熊跃农 邮编:510730 电话:020-88577357
第二篇: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4.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5.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破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教师〗根据“温故而知新”的古训,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学生〗背诵诗词,并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设计意图]
构成文言文主体的汉字与现代文的字意有近似之处。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对学好课文充满信心。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教师〗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学习疑难的方法。
〖学生〗根据各自已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5.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教师〗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学生〗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6.检查学习效果。
〖教师〗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学生〗复述故事。
〖教师〗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学生〗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教师〗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师生同步〗借助画面为竹简样式的媒体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设计意图]
“千里之行”是喻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而“始于足下”是指以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在教师的“陪伴”下,学生动口、动脑,自我磨练诵读古文的能力,同时也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教师〗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3.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教师〗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学生〗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设计意图]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从而明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4.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机动环节)
四、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1.解开“辩日”之谜。
〖教师〗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学生〗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教师〗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学生〗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设计意图]
教学中为体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精心组织“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之中使学生悟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3.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 “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4.漫谈体会。
〖师生同步〗进行高效的思维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味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它始于“辩日”,但期盼孩子们能超越“辩日”水平。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3.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4.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设计意图]
“背诵”、“复述”和“聆听”,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形的课堂在不觉中加以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拓展中再次受益。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大则近,小则远
故(晨)(午)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设计说明]
该板书(共18个字)力求通过重点词语的有机组合,一方面体现文言文简洁、明了的特点;另一方面则高度概括地再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辩斗”的观点和理由)。板书的整体架构与作者行文思路相呼应,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板书中选用了“故”“则”“决”等文言词,也体现了课文语言特色。
课堂实录
广东 刘晓伟 两小儿辩日
解题:
引用古诗: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日,太阳。
题目的意思。
读这篇课文遇到什么困难?
1、很难读
2、有些词语很难理解
你用什么方法解决?
多读几遍
联系上下文
分两步解决问题:
结合注释读明白
理解大意读通顺
教师下去指导,非常认真。
反馈:
生分段说古文的意思。
两小儿在辩论什么?
太阳大小
太阳冷热
太阳远近
其他
生:A 远近、大小都有。
生:C都围绕远近来议论。
指名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再指名读。
表扬:读得比老师还好。请教怎么读得这么好。
一儿曰、一儿曰
给两小儿取名,理解辩斗的内容,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理由。
晨近午远
晨远午近
读课文。合作读。板书:
大则近小则远
故 晨 午 不能决
凉则远 热则近
孔子不能决,你们知道奥秘吗?
教师: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距离。
知道古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你知道什么?写你最深的体会?
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这么丰富。
学无止境,所以我划了句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评课(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柯孔标)
亮点: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讨论:古文教学类似于古诗,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这节课除了读书外,大量时间在梳理课文内容,因此第一、三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够。文中“问其故”“不能决”“孰为汝多知乎”这些词句所有学生都明白了?本文的人文内涵大概有两种理解: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课堂上学生的感悟都没有错,但不全面,不确切,教师没有及时进行评价和引导。
第三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红旗中心小学
倪鑫
一、上课内容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环节
1、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2、读通课文,掌握断句
3、理解内容,深解“辩斗”
4、多种角度,升华“辩斗”
5、拓展延伸,熟练运用
五、具体教学环节
一、课前两分钟
背诵《论语》中的名句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二、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1、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用日历牌换字)
2、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有一个“辩”字,《两小儿辩日》,结合预习课题中的辩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
辩论的结果怎样呢?谁又参与了这场辩论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你是怎样学习的?
交流文言文学习方法。
师:我们今天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谁能介绍一下《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和出处?
生介绍列子和《列子·汤问》。
三、读通课文,掌握断句 ㈠生自读课文
师:把书打开,我们先来试着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㈡生练读课文,指一生读课文。㈢师范读:老师发现同学们在断句方面存在困难,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认真听,看看你的停顿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呢?师范读,让学生照着教师的样子读一读。㈣找一生读,师评价
㈤学生再练,齐读(课件出示全文断句)
四、理解课文,深明“辩日”
㈠师提出要求:课文你们读得真好,现在看书,结合书下注释和你自己查阅的资料,想想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㈡生读文思考,并小组交流 ㈢交流共议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论。东游:向东游学。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追问: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预设生答: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孔子的生平。师大屏幕适时出示孔子像,屏幕介绍: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世尊称为圣人。
师再问:听了同学老师对孔子的介绍,再读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吸引了。)
师引:这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激烈、精彩、引人入胜)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两生读,评价,自读。
2、一儿曰:我已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去:离。日中:中午。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师再追问,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相机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远 一儿
远
近
师:课文中有一个小孩的话没有直接说,你能变成和第一个小孩一样的句式吗?点一生说,大屏幕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指导朗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持一个观点,另一个人非和你对着干,你说东,他非说西,你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呀?(很着急想表白自己,不服,想用观点压住对方,想找人评评理。)假设你们是两个小儿,你能辩一辩吗?练习一下。一生说一个孩子的观点,再点生,点评,自练。再说另一个孩子观点,练习说好。点两组学生角色对话,点评,让生注意语速快点,观点咬字清晰些。再练习。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3、一儿曰:日出处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一儿曰:日出处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理解:及:到。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为:原因。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拓展“赴汤蹈火”,理解汤的意思。及其,教师追问怎么知道意思的?(联系“及”的意思)课件出示“车盖、盘盂”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远
大(如车盖)
小(盘盂)一儿
远(苍苍凉凉)
近(如探汤)师: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太阳,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指导朗读:他们各自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支撑观点,讲起话来自然理直气壮,胸有成竹。师引读:一儿曰__________,指一生读。师点评。师再引,一儿曰________,再指一生读。师点评:是比喻句,把比喻成什么慢点读,重读。反问句应语气强些。找两生分角色读,反复读几遍,层层深入,语气渐强。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的辩斗。
4、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孰:谁。汝:你。知:知识。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不能决也。这是这件事的结果。孔子不能决,你能决吗?点生说。师课件出示图解,中午和早上一样远。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这简直„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的知识。)
师:孩子们,你们能从客观的角度上公正的看问题,非常了不起。那么你们说,两个小孩的笑是嘲笑吗?谁能读出这种天真?点一生读,点评,师范读,齐读。
五、多种角度,升华“辩斗”
两小儿辩日,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3、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
4、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5、两小儿天真活泼。
师:这一辩,真是令我们受益匪浅啊!让我们有感情的再读读这篇课文。齐读。
六、拓展延伸,熟练运用
1、出示《揠苗助长》原文,生借助注释理解主要内容。
2、推荐阅读《列子汤问》中的故事。如《掩耳盗铃》《愚公移山》《郑人买履》等。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远
大(如车盖)
小(盘盂)
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
远(苍苍凉凉)
近(如探汤)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文言文,名叫《两小儿辩日》。请大家认真看老师写课题。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两遍。生齐读课题两遍。
师:在预习《两小儿辩日》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
生1:根据注释中“孰”的解释,我还是不知道“孰为汝多知乎?”是什么意思? 师:这是涉及到课文内容的问题,与这个内容有关的问题还有吗? 生2:两个孩子说的都有道理,到底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生3:这篇文章是列子写的,因为列子崇奉道教,而孔子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列子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讥讽孔子,其实没这回事。
师: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先静下心来把课文读顺。什么时候读顺了请举个手示意一下,好吗? 生读课文。
师:好,都读顺了。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开个头,叫到谁,谁就接下去读。
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生1:一儿曰„„而日中时近也。
生2:一儿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3:几次张口想念,都没发出声来。师: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你嗓子不好。又有两个学生继续读下去。
师:好,现在我们连起来把课文念一遍,注意生字的读音。生齐读课文。
师:课题为《两小儿辩日》,现在你们听王老师把课文念一遍,边听边找,边找边划,找出课文中写到“日”的句子。师读课文
师:全文出现了几个“日”? 生:九个“日”。
师:课题不算,有几个“日” 生:八个“日”。
师:第一个带“日”的句子谁来读? 生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师相机板书:日始出时、近)师:“日始出时”是什么意思? 生1: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师:这是什么时候? 生1:早晨。
师:用一个字怎么表达? 生1:晨。(师板书:晨)
师:谁来读第二个带“日”的句子? 生2:而日中时远也。
师:你建议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 生2:日中时和远。(师板书:日中时、远)师:“日中时”是什么意思? 生2:中午。师:一个字。生2:午。师:真干脆。(师板书:午)
师:我们一起把这个句子念一遍。生齐读这两个带“日”的句子。师:第三个带“日”的句子谁来读? 生3: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师:四个“日”了。(师相机板书:远、近)谁再来继续读?
生4: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又是两个“日”。(师相机板书:大、小)谁来念最后两个带“日”的句子?
生5: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师板书:热、凉)师:“探汤”是什么意思? 生:很热的水。
师:还有带“日”的句子吗? 生:没有了。
师: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带“日”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生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把这八个带“日”的句子合在一起,讲的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齐):辩。
师:很好,一起再说一遍。“辩”是什么意思? 生1:争论。生2:辩论。
生3:两个人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观点,反驳对方。
师:如果你建议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你认为该写什么? 生3:反驳。
师:还有一个词更准确,它叫“辩驳”。(师板书:辩驳)如果用文中的词来说,那是什么? 生(齐):辩斗。
赏析:此为第一回合:寻“日”。看似平常的教学环节,却隐含着王老师对文本的
透彻钻研,巧妙组合。通过学生朗读、教师范读、找找划划、自主理解等方式,学生对文本 中出现的八个带“日”的句子已深思熟读,并能感悟其中的味道:辩。王老师真正做到了创 造性地使用教材。师:怎么才是辩斗呢?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辩斗,把这味读出来。
同桌辩斗。
师:好了,哪两位小儿来辩斗辩斗?(请了两名学生)这是小儿1,这是小儿2,咱们听一听两小儿是怎样辩斗的,看看有没有辩斗的味。两小儿辩斗。
师:辩是辩了,只是没有斗的味。又请两小儿辩斗。
师:一个是急性子,一个是慢性子。下面,我做一小儿,你们推荐一位胆子大点儿,做另一小儿。(学生推荐一位男生上台去)
师:你身子稍微向着同学们,但眼睛要看着我,因为你跟我辩斗。(学生按老师要求站好)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语速加快)生:日初出远,日中时近。(生的语速也相应加快)师:非也,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生:非然也,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师:非也,非也!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生:非然也,非然也!日初出远,日中时近!(王老师通过语速变化、增加词语等不断煽情,学生的情绪高涨,师生辩论达到忘我的境界,博得阵阵掌声。)师: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生1:辩出了他们的观念和思想。生2:辩出了他们都很细心。生3:辩出了他们的童真。
生4:辩出了他们对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生5:辩出了连孔子也有不懂的地方。生6:辩出了古代的科学不发达。
师:我们一起再来辩一辩,左边三个小组当小儿1,另外三个小组当小儿2。全体学生辩斗,老师在一边点火煽情。
赏析:此为第二回合:辩“日”。此环节紧扣题眼,层层递进。先是同桌辩斗,接
着是指名辩斗,然后是师生辩斗,最后是全班辩斗。无论是辩斗的水平、情感,还是辩斗的 味道,每一次都有提高、升华。尤其是师生辩斗,教师的水平炉火纯青,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在王老师的点拨、激发、感染下,也辩得有声有色,绝不亚于教师的水平。有效的教学 能唤醒沉睡的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王老师的这一辩,辩出了他深厚的 文化底蕴,辩出了他高明的教育智慧,辩出了他有效的教学手段。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
生1:我赞成小儿2的观点。早晨太阳离我们比较远,中午离我们近。
生2:两个小儿的观点我都不赞成。因为参照物不同,早晨太阳刚升起时,参照物是远山、树木等,所以太阳显得大。中午太阳在空中,参照物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太阳就显得小。生3:我不赞成两小儿的观点。因为早晨地面上温度低,而中午的地面已经过太阳光半天的照射,所以早晨凉,中午热与太阳跟我们的距离无关。生4:我也不赞成两小儿的观点。
生5:早晨,太阳光是斜射;中午,太阳光是直射。而阳光直射比斜射更热。师:你们同意谁的观点?
生:小儿
4、小儿
5、小儿
6、小儿7。师:这个知识难吗? 生:不难。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1:孔子不能决也。生2:孔子不能决也。生3:孔子不能决也。生4:孔子不能决也。生5:孔子不能决也。生齐读这句话。
师:这么简单的问题连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 生:孰为汝多知乎?(师板书:知)师:什么是“知”? 生1:知道。生2:知识。生3:学问。
师:故事完了吗? 生1:完了。生2:没完。
师: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用笔写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学生练笔。师:好,孔子们写好了吗? 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
生1:我乃凡夫俗子,怎能样样精通?(师叫她在黑板上写下“凡夫俗子”)生2: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生上台写下“后生可畏”)生3:哎,知之„„(结结巴巴说不下去。)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4:如此简单的问题,我还答不上来,愧矣。(生写下“愧矣”)生5: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生写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生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7:天下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者无也!
师:孔夫子们,可畏的后生哪!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实事求是、细心周到、观念不同,也辩出了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学而不厌的孔子。孩子们,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师板书:日)这是什么? 生齐读“智”。
师: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子。
第四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了解孔子。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点评: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试着翻译下列句子:
(1) 三人行,必有我师。
(2)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 温故而知新。
(4) 学而时习之。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2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
2、熟读《两小儿辩日》;
3、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学习资料: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盘盂(yú) 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沧凉(cāng) 决(jué)
2、解释下列划线字:
孔子东游(向东) 辩斗(争辩)
问其故(原因) 去人近(距离)
探汤(热水) 多知(通智,智慧)
不能决(判断)
3、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
① 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②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
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4、翻译下列句子
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译句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② 孰为汝多知乎? 译句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把握。
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二、问题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笑”是讥笑,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是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若从下文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
4、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⑵ 孔子不能决也。
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5、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
① 从两小儿的辩斗的角度: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② 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拓展迁移。
庄子欲刺虎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③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④须:等待。
1.解释加有下划线的词:
(1) 庄子欲刺虎(想要)
(2) 馆竖子止之曰(劝阻)
(3) 两虎方且食牛(吃)
(4) 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名声)
(5) 两虎果斗(果然)
(6) 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功效)
2.翻译文中句子。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卞庄子认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
3.阅读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
译文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3
一、解题
师:同学们,今天要举行一场很有趣的辩论赛,不过辩论的双方是距离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人。(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一些什么?
生1:我知道它写的是两个小孩在辩太阳。
生2(抢着说):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太阳的远近。
生3:他们争得不可开交。
生4:我还知道连孔子都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师:看得出同学们认真预习了课文,也善于动脑筋,同学们,这两个小孩争辩的话题竟然难住了一代圣人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现在想通过什么途径弄清楚这个问题什么?
生:读
二、自学释疑
师: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吧!
1、范读
2、领读试读
3、讨论读法→练读→评读
(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4、合作译文
文章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把原文翻译一下吗?大胆地告诉老师译文中有什么困难?
男读女译→女读男译→师读生译
三、合作汇报
四人一小组合作填写,共同汇报。但四个人必须用四种方式填写表格:1用一个字填写;2用现代语言填写;3用原文填写;4口头叙述。
日始出时日中时
人物观点理由观点理由
小儿甲
小儿乙
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
师:你想怎么样去学习这篇课文呢?谁来建议建议?谁的建议最好我们就用谁的方法。
(学生谈方法)
师:我也有几种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你们想知道吗?(老师介绍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诵读)和根据本文可采用的好方法(辨论、表演))
师: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吧!可以独自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学生自学课文)
五、学生汇报。
师: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谁来汇报一下?
(估计有分角色朗读、辨论、表演等形式,在学生汇报时可引导其他学生的评价。)
六、研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结合学生的评议,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机点拨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七、拓展。
师:在文言文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故事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呢!你们想去吗?那么赶快行动吧!
八、探究作业:
1、把《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听,并考考他们。(必做)
2、试着翻译下列句子:(努力做)
(1)三人行,必有我师。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时习之。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次选编了两篇文言文,其意图是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文这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其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运用文言文的基本技能,为以后更多更好地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两小儿辩日》就是其中的一篇,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时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反复诵读,理解故事内容,并复述故事。
能力目标:熟读成颂,积累文言文的语言,感悟文言文的.魅力。学习课文通过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这是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开始,应该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解开“辨日”之迷。
五、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学生预习并查阅资料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读名言、揭课题(或设置情景,以辩入题)
出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齐读、理解、导谈孔子
2、揭示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生发疑虑(适机过度)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读出节奏
1、自由读,将读不准的字句作上记号并自己求助释疑。
2、求助读,提出不会读的字句,求助自己最信任的同学教读
3、分节读(指名),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4、听录音,感受节奏(出示重点句并划分节奏)
5、学生齐读。 (三)、精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读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 (2)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两小儿在辩论什么问题。
(1)四人小组合作
(2)全班交流汇报, 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3)四人小组,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探究科学知识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不同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如果有听课老师,可鼓励学生采访获知)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修订版教材六下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环节
课前师生合作背诵(《论语》中的名句)
①师:“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
②师:“知之为知之”,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师:“学而时习之”,生——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④师:“子曰:人而无信”,生——不知其可也。
⑤师:“子曰:朝闻道”,生——夕死可矣。
一、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1、听音写字:bian(第四声)。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
2、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有一个“辩”字,《两小儿辩日》,结合预习课题中的“辩”你是怎样理解的?
“日”字什么意思?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
质疑:辩论的结果怎样呢?谁又参与了这场辩论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你是怎样学习的?
交流文言文学习方法。
师:我们今天就可以用这些方法学习。谁能介绍一下《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和出处?
生介绍列子和《列子·汤问》。
二、读通课文,掌握断句
1、生自读课文
师:把书打开,我们先来试着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生练读课文,指一生读课文。
3、师范读:同学们在断句方面存在困难,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认真听,看看你的停顿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呢?
4、找一生读,师评价。
5、学生再练,齐读(课件出示全文断句)
三、理解课文内容--“辩日”
1、师:读得真好。现在看书,结合书下注释和你自己查阅的资料,想想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2、生读文思考,并小组交流。
3、师生交流共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论。东游:向东游学。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
预设: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孔子的生平。(大屏幕适时出示孔子像,屏幕介绍: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世尊称为圣人。)
师:听了同学老师对孔子的介绍,再读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被吸引了。)
师引:这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激烈、精彩、引人入胜)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读,评价,自读。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去:离。日中:中午。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师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相机板书: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一儿远近
师:课文中有一个小孩的话没有直接说,你能变成和第一个小孩一样的句式吗?生说(大屏幕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指导朗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持一个观点,另一个人非和你对着干,你说东,他非说西,你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呀?(很着急想表白自己,不服,想用观点压住对方,想找人评评理。)
假设你们是两个小儿,你能辩一辩吗?练习一下。点两组学生角色对话,点评,让生注意语速快点,观点咬字清晰些。再练习。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一儿曰: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理解:及:到。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拓展“赴汤蹈火”,理解汤的意思。
“及其”,教师追问怎么知道意思的?(联系“及”的意思)课件出示“车盖、盘盂”。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师板书: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大(如车盖)小(盘盂)
一儿远(苍苍凉凉)近(如探汤)
师: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
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指导朗读:他们各自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支撑观点,讲起话来自然理直气壮,胸有成竹。
师引读:一儿曰__________,指一生读。
点评,师再引:一儿曰________,再指一生读。
这是比喻句,把比喻成什么慢点读,反问句应语气强些。
找两生分角色读,反复读几遍,层层深入,语气渐强。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的辩斗。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孰:谁。汝:你。知:知识。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不能决也——这是这件事的结果。孔子不能决,你能决吗?点生说。师课件出示图解,中午和早上一样远。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这简直……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师:你们能从客观的角度上公正的看问题,非常了不起。那么你们说,两个小孩的笑是嘲笑吗?为什么?
谁能读出这种天真?
生读,点评;师范读,齐读。
四、多种角度思考“辩斗”结果
两小儿辩日,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3、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
4、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5、两小儿天真活泼。
师:这一辩,真是令我们受益匪浅啊!让我们有感情的再读读这篇课文。
生齐读。
五、拓展延伸,背诵课文
1、出示《揠苗助长》原文,生借助注释理解主要内容。(机动)
2、推荐阅读《列子汤问》中的故事。如《掩耳盗铃》《愚公移山》《郑人买履》等。
3、试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大(如车盖)小(盘盂)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远(苍苍凉凉)近(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6
一、上课内容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环节
1、以“辩”为眼,初识“辩日”2、读通课文,掌握断句3、理解内容,深解“辩斗”4、多种角度,升华“辩斗”5、拓展延伸,熟练运用
五、具体教学环节
一、课前两分钟
背诵《论语》中的名句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二、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1、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 (用日历牌换字)
2、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有一个“辩”字,《两小儿辩日》,结合预习课题中的辩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
辩论的结果怎样呢?谁又参与了这场辩论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你是怎样学习的?
交流文言文学习方法。
师:我们今天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谁能介绍一下《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和出处?
生介绍列子和《列子·汤问》。
三、读通课文,掌握断句
㈠生自读课文
师:把书打开,我们先来试着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㈡生练读课文,指一生读课文。
㈢师范读:老师发现同学们在断句方面存在困难,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认真听,看看你的停顿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呢?师范读,让学生照着教师的样子读一读。
㈣找一生读,师评价
㈤学生再练,齐读(课件出示全文断句)
四、理解课文,深明“辩日”
㈠师提出要求:课文你们读得真好,现在看书,结合书下注释和你自己查阅的资料,想想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㈡生读文思考,并小组交流
㈢交流共议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论。东游:向东游学。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追问: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预设生答: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孔子的生平。师大屏幕适时出示孔子像,屏幕介绍: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世尊称为圣人。
师再问:听了同学老师对孔子的介绍,再读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吸引了。)
师引:这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激烈、精彩、引人入胜)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两生读,评价,自读。
2、一儿曰:我已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去:离。日中:中午。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师再追问,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相机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近远
一儿 远近
师:课文中有一个小孩的话没有直接说,你能变成和第一个小孩一样的句式吗?点一生说,大屏幕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指导朗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持一个观点,另一个人非和你对着干,你说东,他非说西,你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呀?(很着急想表白自己,不服,想用观点压住对方,想找人评评理。)假设你们是两个小儿,你能辩一辩吗?练习一下。一生说一个孩子的观点,再点生,点评,自练。再说另一个孩子观点,练习说好。点两组学生角色对话,点评,让生注意语速快点,观点咬字清晰些。再练习。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3、一儿曰:日出处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一儿曰:日出处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理解:及:到。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为:原因。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拓展“赴汤蹈火”,理解汤的意思。及其,教师追问怎么知道意思的?(联系“及”的'意思)课件出示“车盖、盘盂”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近远
大(如车盖) 小(盘盂)
一儿 远 (苍苍凉凉)近(如探汤)
师: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太阳,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指导朗读:他们各自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支撑观点,讲起话来自然理直气壮,胸有成竹。师引读:一儿曰__________,指一生读。师点评。师再引,一儿曰________,再指一生读。师点评:是比喻句,把比喻成什么慢点读,重读。反问句应语气强些。找两生分角色读,反复读几遍,层层深入,语气渐强。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的辩斗。
4、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孰:谁。汝:你。知:知识。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不能决也。这是这件事的结果。孔子不能决,你能决吗?点生说。师课件出示图解,中午和早上一样远。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这简直…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的知识。)
师:孩子们,你们能从客观的角度上公正的看问题,非常了不起。那么你们说,两个小孩的笑是嘲笑吗?谁能读出这种天真?点一生读,点评,师范读,齐读。
五、多种角度,升华“辩斗”
两小儿辩日,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3、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
4、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5、两小儿天真活泼。
师:这一辩,真是令我们受益匪浅啊!让我们有感情的再读读这篇课文。齐读。
六、拓展延伸,熟练运用
1、出示《揠苗助长》原文,生借助注释理解主要内容。
2、推荐阅读《列子汤问》中的故事。如《掩耳盗铃》《愚公移山》《郑人买履》等。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儿近远
大(如车盖) 小(盘盂) 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 远 (苍苍凉凉)近(如探汤)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学习学弈的方法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4、继续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指导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关键: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
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孔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学生背诵《学弈》。(先指一名学生,然后全班齐背。)
2、回顾学习学弈的方法。(指名汇报,黑板出示。)
(1)自读课文,对照课文的注释疏通文意,朗读课文。
(2)对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或利用工具书或根据上下文推测或据以往知识经验来理解。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圈出来质疑。
(3)试着把每句话的意思说下来。
(4)领悟道理,熟读成诵。
3、师过渡: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再来学习一则文言文。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理解课题。
4、简介作者,认识孔子。(学生汇报课前收集资料)
二、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学生先自主研究,再在组内交流,有疑问的,先在组内尝试解决。师巡视(掌握共性问题)。
三、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一)指读。纠正字音。盂(yú)孰(shú)汝(rǔ)
(二)探究疑难。(学生提问,讨论解决,师重点句点拨。)
△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①读句子。
②说重点词意;去:离。 日中:正午。
③完整说句意。
④谈感受。
⑤通过再读、师领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①方法同上句。感悟表达方法:比喻。交流好处。
②指导朗读。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两处应重读,而结尾处则应以反问的语气来读。
△ 孰为汝(rǔ)多知乎?
①方法同上句。感悟表达方法:反问。交流好处就是表现出两小孩的天真可爱。
②师范读。该句不仅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还要体现儿童的天真。
③学生练读。指名读。
(三)串联全文,整体把握。
引导学生将每句话的意思串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指名说,老对互相说。
(四)体会道理,练习背诵。
1、教师质疑:学习了这个故事,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学生多角度自由回答)
①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敢于向有权威的人士求教等方面。
②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仍然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学生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③同时让学生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来解释两小儿所说的现象。
2、熟读成诵。
①分角色读课文
②学生表演读。
③背诵文言文。
五、总结方法,拓展延伸。
①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②阅读练习。能力语文中的寓言文言文《守株待兔》
③建议学生诵读孔子的相关名言锦句。推荐成语故事《郑人买履》、《掩耳盗铃》等。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晨 午
近(大如车盖) 远(小如盘盂)
两小儿 学无止境
远(沧沧凉凉)近(热如探汤) (比喻、反问)
孔子 不能决也。 (实事求是)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8
课件出示: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三人行,必有我师。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学而不思则罔(wáng没有,无),思而不学则殆(dǒi危险)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9、人不知而不愠(yǔn发怒),不亦君子乎?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检查学生的积累情况(指名让学说背诵或说句子意思)
师小结学生的学习情况,表扬学生肯动脑理解能力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文言文
1、告诉学生以上10个句子都是两千年前的古人说的,我们把古人写的文章叫文言文(板书)。
2、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一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读通课文:
请同学们自己把这篇文言文反复读几遍,要求能读准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音,学会课后的三个生字。
学生自由读课文 (课件打出课文内容)让学生说说读后的 感受,如学生提出难读拗口,师安慰并告诉学生读好文言文的方法。哪位同学愿意读课文,给同学们作个示范,让学生评价该生的读书情况,师也给予充分肯定。如学生读得好就请该生领读,师领读文中的一些长句子,否则教师范读后领读,学生齐读。
2、理解课文意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并自定完成目标的方法。
学生发言。
老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学古文的方法,……,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文言文,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如果需要老师帮助,可以举手示意,老师随时为你服务。
学生自学,老师随机辅导。
课堂交流: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学习的收获好吗?
学生可一句一句说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说句子意思的过程中师对一些文言词提示学生单独理解,然后课件打出带注释的原文,让每个学生练习说句子的意思。)也可以简洁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明白道理
1、学生质疑,师也可问问“也、乎”这些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审题,理解“辩”及围绕太阳在辩论一个什么问题: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让学生理解课题。
3、同学们快速阅读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完成填表内容。
4、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练习,师巡视发现用文言文内容和用自己的理解语言填写的学生。
5、指名两种不同填写表格的学生,上台分别与大家交流,进一步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出示课件分组朗读,使所有学生理解两小儿的观点及辩斗理由。
7、创设学习情景,让学说在体验中学习语文:
⑴ 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一节的“辩斗”一词,让学生分辨与“说”和“吵”的区别,从生活积累中感受“辩斗”的'气势,为语感训练作准备。
⑵ 两两合作模仿古人进行辩斗。
⑶ 指名一组进行辩斗表演(请一组同学来模仿进行一场辩斗,其他同学认真听对同学的表演发表自己的看法。)
⑷ 老师、学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表演。
⑸ 再请一组学生表演,师做评价后,请一组同学用现代语言进行辩斗。
⑹ 让学生体悟文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我们要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认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会有不同的结论,要客观科学地分析事物。)
8、面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怎样?(课件出示:孔子不能决也,理解意思。)
9、了解孔子吗?能否根据平时的阅读或所查的资料来介绍孔子呢?让学生自由介绍。如不会师说没关系,老师查到了一些,大家一起看看。(课件出示资源共享……)
10、孔子这个古代博学多才的大家,面对两小儿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没有随意表态,你认为他的态度可取吗?(他实事求是,不怕露丑,值得我们学习)
11、孔子的态度两小儿怎么表现,引导理解最后一句话。你对两小儿的言行有什么看法?
12、今天我们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能对古人的争论作个判断,给一个明确的观点吗?启发学生尝试用文言文回答
13、引导学生课后探究问题:这属于天文学方面的科学问题,课后可以上网或查阅科学书籍或问地理老师或自己做实验去探究问题证明自己的观点。
14、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学法,迁移运用
我们运用这些方法在2分钟内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课件打出《守株待兔》文言文,检查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老师这里提供了2则寓言故事,同学们课后采用课堂上初步掌握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去学习寓言故事。另外《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对我们启发很大,课堂上还没有会背诵的同学课后熟读成诵,其他同学可将这则故事讲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小同学听,把他们听后的感受就写在书后空白处。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9
课时目标
1.会写“辩”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名句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交流资料。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课件出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若遇到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查工具书,同桌交流或举手询问老师。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音、语速和语气)
(2)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指导书写“辩”字:左中右结构,中间的言字旁要写得小而窄。
3.教师领读,提升能力。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分小组读。
三、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1.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2.检查学习效果,出示课件:
(1)解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l问其故。
l及日中则如盘盂。
l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l孰为汝多知乎?
l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l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l孰为汝多知乎?
3.理解全文的意思。
4.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
l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l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l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争论的问题:
人物
观点
依据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
(3)对话交流,填上表。
①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争论的是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课件出示:
小儿甲小儿乙
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③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小儿甲: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视觉)
小儿乙: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触觉)
小结:他们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视觉、触觉的角度说明各自的观点。
(4)过渡语: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
1.汇报交流,领悟寓意。
(1)孔子最后做出判断了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不能决也)
(2)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但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我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课件出示动画)
课件出示:
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和触觉上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
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
(4)演一演。
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一组合作练习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总结学法: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反复认真读课文——联系注释说文意——研读交流悟道理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找到了两个小儿各自的观点,知道他们不同观点的依据,明白了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结论不一样的道理。
四、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阅读主题丛书《日近长安远》
1.学生借助注释及译文默读《日近长安远》
2.完成下表。
问题:
观点
依据
3.晋明帝为什么两次回答不一样?(考很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不同,说远是从客观考虑,说近是从个人情感角度考虑。晋明帝对京都思念却无法回归,太阳还可以看见,但京都却无法亲近。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课。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理解两小儿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 文言启思,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文言语句以及它们的现代文翻译,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比较,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2、介绍孔子,以“孔子也有难解之惑”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从学生熟知的文言语句入手,为小学六年级初学文言文设置一个坡度,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以大圣人、大学问家孔子也有“疑难”设疑,让学生形成“愤悱”的思维状态,产生良好的阅读期待,也为第四环节理解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精神作好铺垫。)
二、读一读 以读为本,理解文意
1、初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2、示范读,划好停顿,重点指导读出节奏和轻重音。学生熟读并尝试背诵。
3、结合课文注释,读懂课文意思,重点理解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如“汤”等词。
4、生用现代文复述故事。
(熟读成诵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和要求,分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文言文的魅力。复述故事是难点,须充分理解文意。)
三、辩一辩 以辩促读,自主学习
1、区别同音形近字“辩、辨、辫”。
2、明确两小儿辩论的话题,分别划出他们的看法和理由。
3、分角色辩论,师读旁白,生分别扮演两小儿读辩论语言;分组辩论;同桌辩论,先用文言辩,再用现代文辩。
(“辩”是文眼,须先辨形析义,再以它“牵一发动全身”,活用教材,以以辩促读,开展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辩论中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促进了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四、说一说 自省自悟,启迪深思
1、出示话题:“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2、师点拨引导,理解孔子的“不能决”是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理解两小儿喜欢探索、大胆质疑的精神值得表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设计有利于个性化阅读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获得语言积累、思想启迪,受到情感熏陶,加深个人体验。巧妙地设计了“说”的环节,让学生在说中感悟,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得到了发掘,提升了学生的价值观。)
五、查一查 跳出教材,解疑释惑
引导学生查阅图书、网络等,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以现代科技知识来解答两小儿之“惑”和孔子不能决之“难”。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六、演一演 开放课堂,发展个性
你是21世纪的少年,假如你能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古代,正遇上两小儿辩日,你会怎么办?请你根据当时情景,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
(为学生创造性的学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把讲台当作展示生命活力的舞台,在模拟情境中,转换角色,丰富想像,拓展思维,深化体验,让孩子们的个性在表演中得到充分的张扬。)
七、写一写 超越文本,延伸拓展
给文中的两小儿和孔子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的答案和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
(以写促读,在写中复述文本,入情入境,对课文进行二度创作,将课堂所学内化为知识与能力,实现了超越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在畅叙当今科技发展中抒发自豪之情。)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11
教学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文故事,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作者孔子的生平,学习本文的生字,读准字音;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的生字。
3情感目标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12
本教案设计,自我感觉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观点新
《两小儿辩日》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二篇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为此,我深入地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领会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只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反复诵读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等道理。整个目标以读为主,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古文的韵味,以读促理解,从而明理。不在“之乎者也”等字词或语法上纠缠,而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目的,并将为一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设计中。
二、方法新
设计中,时刻以新课程和精神和教学目标为指导,加强教师、学生、文本的联系,强化师生互动、生生的互动,特别是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不难看出,在此过程中,朗读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对文言文的学习,读得多了,熟了,自然会理解内容,悟通道理。但又不是让学生有口无心地跟着教师读,而是让学生带着竞争性、带着表演欲去读,读的要求是渐次提高的。
再者,辩论、课本剧的表演,也是本设计的亮点。它们是学生朗读、理解效果的体现,也是促进学生朗读好,理解好课文,提高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在课本剧的表演中,又不是纯课文内容的再现,而是安排了同学们与两小儿的对话,使学生了兴奋的状态下,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极富个性的独特理解。
三、手段新
在本设计中,从头至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了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的效率,更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和触觉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是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的,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2、能一段一段地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基础知识:
辩辨驳辩证辩护
故:原因,缘故。去:离。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了解文章内容,准确断句,流畅朗读。
3、教学难点: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4、教学突破点:借助注释及前文积累理解词句。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并且学习这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三、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下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和读错的语句。
3、学生齐读。
四、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法,精读课文:
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纪昌学射》的?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研读课文,自学理解:
1、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2、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
(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现在我们就来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四人一小组,分角色练习创造性表演。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教师可参与表演。
5、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五、作业:
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
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资料索引与精华: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园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列子汤问》中的一则传说故事。从故事来看,即使是孔子那样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即使是两个孩童,也有着可贵的认识自然,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但是,仅仅把文章理解为用两个孩童衬出孔子不是全知全能的,用他们来笑这一点,似乎还有些浅显。孔子的不决,也可看做是其特殊的教育方法。他没有草率的否定任何一个孩子的答案,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这更能体现孔子作为大教育家的特殊教育思想。孩童的笑,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的行为,恰是孩子天真的体现,更显孔子的伟大之处。
学情分析:
在前几篇文言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能够比较顺利的解决文中字词句的问题。个别存在困难的字词句,通过合作,应该能够比较顺利解决。
这篇文章大多数学生可能只会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去读,缺乏对内容的深刻理解,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本的能力。认识两小儿和孔子可贵的精神。对文中争论的问题进行探究。
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合作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文中受到启示,敢于在学习、生活中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并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理解文本内容。
难点:提高阅读文言文本的能力,认识两小儿和孔子可贵的精神。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完成学案
(一)导入
孔子在中国的地位已经不用我多说了,不管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多少个伟大都不为过。可就是这样一个门人三千,学识渊博,被众人所推崇的大学问家,也有答不上了的问题,而为难他的人却是两个小毛孩儿。那这两个小毛孩儿究竟提出了什么样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小儿辩日》,一起去看看当时的情景。
(二)文常,关于《列子》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纠正字词发音
2、请同学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斗盂沧为孰为汝知
3、自读课文,能流利朗读
4、齐读
(四)理解文意
1、根据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纠正学案,提出疑问
2、四人小组间交流,尝试解决疑难字词句
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必要时,教师做补充
4、请同学翻译重点字词及全文
5、齐读文章,教师评价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同学们读得都非常流利,可是总觉得缺点什么,你觉得缺什么呢?(情感)
(五)诵读训练
1、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揣摩文章中的每一句对话和叙述,说说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速去读,为什么?边自读,边揣摩。
总的说来,孩子的语气以天真、自信、要强为主,语速根据语言内容有快慢之分。叙述部分语速适中,一体现孔子好奇,一体现思考之后无奈也不能决的情景。
2、学生范读
3、齐读
4、读背课文
(六)课文分析
1、讨论、交流下面几个问题:
1)两小儿争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太阳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2)儿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根据怎样的现象、得出怎样的结论?
一个从视觉角度出发,根据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的现象,得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结论;一个从触觉角度出发,根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的现象,得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的结论。在当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很不够的`情况下两小儿的争辩是得不到统一结论的,但正是如此,才更能体现两小儿身上的可贵之处,你发现了吗?说说看!表现了两小儿对自然现象进行探求、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古人从多角度认识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4)你能从“孔子不能决也”中读出哪些背后信息?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一个人即使知识广博,也有许多不知道的东西。说明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孔子很明智,不轻易否定任何一个孩子的结论,见孔子作为一个大教育家的智慧了。
(七)小结
1)你认为两人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列子中对待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多角度理解本文。
附:板书
两小儿辩日
问题--太阳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
结论--日出近,正午远--视觉
日出远,正午近--感觉
实质--两小儿:探求、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不知为不知”、保护孩子的求知欲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15
一、导入新课
我们这一单元课文是以什么为主题的?――探索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夸父逐日》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像《夸父逐日》这样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的神话、寓言故事或者成语还有很多,你们能举些例子吗?
――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这篇文章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中的人们探索的是大自然中的什么问题?
二、介绍资料: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两小儿辩日》就是一则民间故事。
三、把握基础知识:
1、朗读课文,正音。注意下列划线字注音:
盘盂(yú) 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沧凉(cāng) 决(jué)
2、再次朗读课文
3、解释下列划线字:
孔子东游(向东) 辩斗(争辩)
问其故(原因) 去人近(距离)
探汤(热水) 多知(通智,智慧)
不能决(判断)
4、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
① 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5、翻译下列句子
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译句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② 孰为汝多知乎? 译句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6、再次朗读课文,巩固课文翻译。教师读原文,学生读翻译。
四、学习课文
(一)内容把握
本文写两个小孩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
(二)问题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笑”是讥笑,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是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若从下文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
4、下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⑵ 孔子不能决也。
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5、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
从两小儿的辩斗的角度: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拓展迁移
1、积累有关探索的名言
(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
(3) 希望是隐藏在群山后的星星,探索是人生道路上执着的旅人。――第谷布拉赫
(4) 让整个一生都在追求中度过吧,那么在这医生里必定会有许许多多顶顶美好的时刻。――高尔基
(5)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左拉
2、故事新编
《两小儿辩日》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有的同学发挥想象重新编写了这个故事,写得不错,请他来讲讲这个《两小儿辩日》故事新编,回去每个同学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写一篇《两小儿辩日》故事新编
五、布置作业
1、熟读《两小儿辩日》翻译全文
2、发挥想象写一篇《两小儿辩日》故事新编
3、完成《新学案》本课内容
教学反思
我们的公开课研究课题是“激趣导学”,在教学设计中我很重视这一点。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之一在于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因而我注重导入新课这个环节。我从单元主题“探索”入手,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再回顾同学们知道的古人探索大自然的有关的成语、神话、民间故事导入新课,导入自然又一下子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兴趣。另一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诵读方面,我通过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订正,再朗读,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在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利用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及时鼓励、共同检查订正,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词,。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正确翻译课文。做到了积累文言字词,培养学生的语感。这篇短文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这也是教学的难点。虽说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没有小组讨论的机会,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七嘴八舌地议论,他们的发言谈出了他们从不同角度得到的启发,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学生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我在教学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利用故事新编这一教学环节,积累有关探索的名言这一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第五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课文内容,学习有理有据地阐明观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来深化理解,提升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两小儿对自然奥秘的探究精神和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重点:词句含义的把握。教学难点:
学习两小儿对自然奥秘的探究精神和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孔子的身份导入,出示孔子相关图画,强调孔子的“至圣”地位,由此引入课文内容,进行质疑:
孔子成就卓著,为我们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直到20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各地乃至深受孔子儒家思想影响的一些国家都留有纪念孔子的孔庙。但我们在读《两小儿辩日》时发现,人们心目中的“至圣”面对两小儿的质疑,居然不能做出决断,究竟是什么问题难倒了孔圣人?
二、朗读课文,疏通词句 1、2、3、4、齐读
随文翻译并对关键字句进行解释。学习反问句的相关知识。
再次朗读,注意两小儿争执不下,争锋相对的语气。
三、内容梳理 1、2、争辩什么问题? 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3、各自的依据、理由是什么?
四、弄清真相
出示相关图画由学生辨别
1、为何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视觉误差)
2、中午温度高,早晨温度低,所以中午太阳离人近,早晨离人远?(直射、斜射)
五、师生感悟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体验来交流 学过本文后的体会:
1、对两小儿的表现有何评价?
2、对两小儿得出的不同结论如何看待?(为什么他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3、面对孔子的“不能决”你有什么看法?
六、教师赠言
敢于探究、勇于质疑;学无止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清代郑板桥说过,“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故其落笔晶明洞彻,如观火观水也。真诚地希望所有同学都成为能学会问之人。
七、分层作业:
必做题:梳理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选做题:如果当时你在场并参与“两小儿”的辩斗,你会发表什么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