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上课外拓展阅读教案
语文课外拓展阅读(一)
教学目标:
1.把文章读通读顺,感知课文大意。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奉献,懂得我们要报答母亲,感恩母亲,时时刻刻铭记着母亲对我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爱。了解母亲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感受母子之间的亲情。了解奉献与爱的真谛,加深对爱的认识。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从而对作者的感受有所体会,对作者阐明的道理有所感悟。3.学习排比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读懂文章内容,能独立完成文后练习。
2.学习排比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回顾,导入话题
太阳最爱我们,他发出光,送来温暖,把自己满心的爱,都注入赞美大自然的歌唱。在生活中你感受到爱了吗?今天我们学习两篇文章,感受到底什么是爱什么是奉献。
二、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1.生自由读文章,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写了什么,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爱与奉献》讲述了爱与奉献的关系,呼吁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更美好。《樱桃树下的母爱》讲述的是一位母亲在自己也失聪的巨大痛苦中仍然鼓励儿子走出困境终获成功的感人故事,告诉我们要报答母亲,感恩母亲,时时刻刻铭记着母亲对我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爱。3.思考:
(1)什么是爱?什么是奉献?爱和奉献是什么关系?作者用什么方法写清楚的?
(2)蒂姆遭受了怎样的不幸?蒂姆的母亲为蒂姆做了哪些事?(3)从这两篇文章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4.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以上问题。
三、评一评文中重点段落 1.出示片段一:
因为爱,所以奉献;因为奉献,所以令人感动。去年,在汶川大地震中,无数个爱与奉献可歌可泣的故事,让国人感动,让世界感动。那位用背为孩子抵住千斤废砾的母亲,奇异的姿势诉说了一个千年的真谛;那位张开双臂为拯救三个学生的老师,飞翔的姿势、断落的手臂诉说了神圣的使命;那对紧紧抱住女儿并用身躯挡住飞沙走石而丧命的父母,僵硬的身躯诉说了他们对女儿永恒不变的爱„„
自由读,说说感受。
(运用排比的方法,说出了爱与奉献的关系)2.出示片段二:
但奇怪的是,母亲似乎根本没听见他的话,她依然坐在那含笑看着他,保持着沉默。蒂姆又结结巴巴地问:“母亲,你怎么不说话啊?”这时,护士小姐走了过来,她告诉蒂姆,他的母亲早已完全失聪。蒂姆睁大眼睛,直到这时,他才知道了真相:原来,那次毒气泄漏事件中损坏了听觉神经的不止是他,还有母亲,只是为了不让蒂姆更加绝望,母亲才将这个痛苦的秘密隐藏到现在。母亲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和蒂姆用手语交流和唇语交流的。因为很少开口,如今都不怎么会讲话了。蒂姆想起年少时对母亲的种种误解,不由得抱着母亲痛哭起来。
小组内说说读后感受。
四、完成思维导图
1.读了两篇文章,你对“爱”有什么新的理解?请用思维导图画下来。2.全班交流导图。
五、完成阅读练习1.生独立完成文后练习。2.全班反馈交流。
六、品读赏析精彩片段
根据文后提供的“品一品”精彩片段,也可以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或者积累摘抄。
课后反思:这是本学期第一次上课外阅读课,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很乐于这样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光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缺乏纸质教材,学生阅读文本时需要上下反复滚动调整页面,部分注意力较差或者阅读能力不强的孩子,很难跟上全班阅读节奏。同时由于无法在文本上批示,往往读了后面忘了前面。除却这些客观因素,因为完全没有预习过程,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独立阅读迅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很差,半堂课过去还有部分学生不能准确说出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班学生缺乏思维导图的训练,在完成导图这一环节,耗时很多。因此,一节课下来不要说完成两篇文章的学习,一篇文章都没有学完,初次尝试感觉很失败,学生的阅读能力堪忧。
语文课外拓展阅读(二)教学目标:
1.把文章读通读顺,感知课文大意。
2.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理解无论贫穷与富有,天下所有的父亲都无私地关爱着自己的孩子这种情感。
3.读懂文章内容,学习在叙事中表达爱这种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读懂文章内容,能独立完成文后练习。2.学习在叙事中表达爱这种情感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回顾,导入话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向我们展现的人与人之间互惠互利、互相关心和谐相处是多么美好,《父爱深深》让我们感受到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这些爱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中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二、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1.生自由读文章,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写了什么,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爱之链》讲述的是下岗的乔伊无偿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受到了爱的感染,悄悄资助了女店主,女店主安慰乔伊。它们之间是一种无私的爱,爱将它们连接到了一起。《影子里的父爱》通过讲述一位农民酷暑天气,为了庇护孩子,让孩子蹲在自己的影子里,自己却中暑的一件事,说明无论贫穷与富有,天下所有的父亲都无私地关爱着自己的孩子。3.思考:
(1)在荒芜人烟地方,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 乔依是怎样为老妇人修车的?你从这些句子的描写中看出了什么?你从他的言行中能感受到他具有怎样的品质?(2)选文主要写中暑的父亲,为什么后面又写到我的父亲为我送伞和仁丹的事? 4.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以上问题。
三、评一评文中重点段落 1.出示片段一:
原来她的车胎瘪了,乔依让她坐进车里,自己爬进她的车底下找了一块地方放置千斤顶。他的脚腕被蹭破了,因为他没穿袜子。为了干活方便,他摘下了破手套,两只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他喘着粗气,清水鼻涕也流下来了,呼出的一点点热气才使脸没被冻僵。他的手蹭破了,也顾不上擦流出的血。当他干完活时,两只手上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
自由读,说说感受。这一段通过乔依一系列动作及外貌的描写突出了他的古道热肠。2.出示片段二: 那天,我想的都是“父亲”这个字眼。想着每一个做父亲的,都会把关爱 子女当成一种人生习惯。生活条件好一些的父亲,会记着在这烈日炎炎的天气里为孩子送一把遮阳伞,一瓶提神的仁丹,而像那位中暑的父亲,尽管他贫穷得只剩下自己的影子,也会把影子作为庇护孩子的一片阴凉。
自由读,说说感受。(无论贫穷与富有,天下所有的父亲都无私地关爱着自己的孩子,这样更加突出了本文的中心。)
四、完成思维导图
1.读了两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用思维导图画下来。2.全班交流导图。
五、完成阅读练习1.生独立完成文后练习。2.全班反馈交流。
六、品读赏析精彩片段
根据文后提供的“品一品”精彩片段,也可以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或者积累摘抄。
课后反思:本次课外阅读课,给学生准备了纸质阅读材料,阅读的障碍去除了,课堂学习效果好多了。从实际授课情况来看,按照教案的计划,要通读两篇课文,分别说出大意,引导学生就课后问题展开讨论,再完成课后习题。可在实际课堂中,学生读完两篇文章,再说出大意,就已经花去了一节课时间,完全不能当堂完成课后练习。这说明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基本能力还十分欠缺,阅读能力亟待提高,目前阶段在课堂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十分困难。
语文课外拓展阅读(三)教学目标:
1.把文章读通读顺,感知课文大意。
2.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中表现人、动物舍己为人深刻含义的句子。3.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读懂文章内容,能独立完成文后练习。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回顾,导入话题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中心句,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我们在读文章时,要学会理解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1.生自由读文章,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写了什么,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三、完成阅读练习1.生独立完成文后练习。2.全班反馈交流。
四、评一评文中重点段落 出示片段:
黑蚂蚁生性温和,以植物和腐食为生,而行军蚁则是任何可以吃的东西都不放过,在饿极了没有食物时,它们甚至会吃掉身边的同伴。行军蚁最喜欢的美餐是黑蚂蚁,所以,一旦它们与黑蚂蚁相遇,就意味着黑蚂蚁在劫难逃。按照这个弱肉强食的逻辑,与强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的黑蚂蚁,其结局必然是被不断吃掉,数量会越来越少。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近几年来,甘蔗田里的黑蚂蚁依然生活得很好,倒是那些行军蚁,数量在逐年下降。
自由读,说说感受。让人类震惊不已的是,这种小小的蚂蚁竟然有为了集体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
五、品读赏析精彩片段 根据文后提供的“品一品”精彩片段,也可以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或者积累摘抄。
课后反思:
本课开始,在教法上做了更改,按照教导处的要求,简单讲叙阅读方法,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后,直接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学生根据问题基本上能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和句子,但是概括能力还是比较差,不能做到用自己比较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总体来说,阅读效果有提高。从今天课堂反馈来看,学生间的差异比较明显,能力强的孩子很快完成了练习,部分学生到下课时,第二篇阅读还没有开始动笔。如何在规定时间内,让全班学生都完成好练习,还是个问题。
语文课外拓展阅读(四)教学目标:
1.把文章读通读顺,感知课文大意。
2.读懂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描写人物语言行为表达人物不畏牺牲的高尚、可贵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读懂文章内容,能独立完成文后练习。
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语言行为表达人物不畏牺牲的高尚、可贵品质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回顾,导入话题
二、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1.生自由读文章,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写了什么,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三、完成阅读练习1.生独立完成文后练习。2.全班反馈交流。
四、评一评文中重点段落
出示片段: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自由读,说说感受。五壮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壮志”;他们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壮行”;五壮士面对生与死两条道路抉择时的“壮举”他们宁死不屈、英勇跳崖的“壮烈”牺牲。五壮士“壮”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刻入我们的脑海之中。让人类震惊不已的是,这种小小的蚂蚁竟然有为了集体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
五、品读赏析精彩片段
根据文后提供的“品一品”精彩片段,也可以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或者积累摘抄。
课后反思:本课课后有一道拓展题:发挥想象,写一写赵一曼的儿子读到母亲的遗书时会怎么样,怎样说。由于学生对赵一曼这个英雄人物缺乏了解,课前没有布置任何预习,仅凭文本信息认识人物,感受很肤浅,所以出现了想象极其狭隘,无话可说的场景。所以对这类离学生生活久远的文章,在课堂上要充分拓展,还是很有难度。
语文课外拓展阅读(五)教学目标:
1.学习《一定要争气》《海伦·凯勒》两篇文章,把文章读通读顺,感知课文大意。
2.读懂文章内容,读懂文章内容,学习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读懂文章内容,能独立完成文后练习。2.学习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回顾,导入话题
二、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1.生自由读文章,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写了什么,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三、完成阅读练习1.生独立完成文后练习。2.全班反馈交流。
四、评一评文中重点段落
出示片段: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学习。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自由读,说说感受。凭着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经过长期不懈地艰苦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个杰出的科学家,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不仅需要坚韧的毅力、非凡的勇气,而且需要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让人类震惊不已的是,这种小小的蚂蚁竟然有为了集体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
五、品读赏析精彩片段
根据文后提供的“品一品”精彩片段,也可以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或者积累摘抄。
课后反思:这课的学习,《一定要争气》学生比较容易联系生活开展学习,完成较为迅速。《海伦凯勒》一课根据文本课后问题,以“不屈不挠”这个点来辐射全文。学生拥有了自主阅读、批注的空间,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激发、引导和组织交流。当然,海伦的品质不难理解,关键是文章语言的表达,比如关注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透过语言想象画面。通过设计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思想形成了碰撞,进而提升对于语言本身和人物形象的认识。
语文课外拓展阅读(六)教学目标:
1.学习《没有翅膀也能高高飞翔》、《一百次挫折是成功》两篇文章,把文章读通读顺,感知课文大意。
2.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
1.读懂文章内容,能独立完成文后练习。2.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1.生自由读文章,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写了什么,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二、完成阅读练习1.生独立完成文后练习。2.全班反馈交流。
三、评一评文中重点段落
过了一会儿,门开了,亨特里走了出来,“你是个对足球有深刻见解的人,对于这么执著的人,我相信你的未来是一片璀璨。所以,我愿意与你谈谈这次比赛的细节。”
自由读,说说感受。一次挫折是失败,一百次挫折便是成功。
四、品读赏析精彩片段
根据文后提供的“品一品”精彩片段,也可以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或者积累摘抄。
语文课外拓展阅读(七)教学目标:
1.《马克吐温巧妙对答》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把文章读通读顺,感知课文大意。2.读懂文章内容,学习通过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读懂文章内容,能独立完成文后练习。2.学习通过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1.生自由读文章,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写了什么,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二、完成阅读练习1.生独立完成文后练习。2.全班反馈交流。
三、评一评文中重点段落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自由读,说说感受。这是鲁智深打镇关西的第二拳,从视觉效果上凸显了这一拳厉害、够位、解恨、大快人心,突出了他侠义心肠和嫉恶如仇的性格。
四、品读赏析精彩片段
根据文后提供的“品一品”精彩片段,也可以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或者积累摘抄。
语文课外拓展阅读(八)教学目标:
1.《难认的六兄弟》、《淘气的小“口”》把文章读通读顺,感知课文大意。2.读懂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拟人的手法描写事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读懂文章内容,能独立完成文后练习。2.学习通过心理活动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1.生自由读文章,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写了什么,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二、完成阅读练习1.生独立完成文后练习。2.全班反馈交流。
三、评一评文中重点段落
像这样张冠李戴的事多得很,人们为此伤透了脑筋。怎样才能不把六兄弟认错呢? 自由读,说说感受。这一段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品读赏析精彩片段
根据文后提供的“品一品”精彩片段,也可以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或者积累摘抄。
语文课外拓展阅读(九)教学目标: 1.《陶罐和铁罐》一文能抓住句中描写人物神态或动作的关键词,感受到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明白要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道理。2.《纸片上的字的故事》抓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心情,从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感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1.读懂文章内容,能独立完成文后练习。
2.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感悟道理。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1.生自由读文章,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写了什么,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二、完成阅读练习1.生独立完成文后练习。2.全班反馈交流。
三、评一评文中重点段落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说。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自由读,说说感受。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均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片段二;两张纸片合在一起,大家吓坏了。啊,一条老狼来了,快跑呀!一条老狼来了,快跑呀!腿快的逃了,跑得慢的和腔了腿的兔子们哇哇大哭:“一条老狼来了,我跑不动,怎么办呀?怎么办呀?”(故事到这儿又掀起高潮,通过动作、语言和多处感叹号把“一条老狼要来了”使兔子们惊慌失措,吓坏了的样子写得生动形象。)
四、品读赏析精彩片段 根据文后提供的“品一品”精彩片段,也可以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或者积累摘抄。
语文课外拓展阅读(十)教学目标:
1.《老巫婆的老花镜》通过有趣的情节和出乎意料的结局感知故事构思的精巧,体会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2.《数不清的月亮》通过小丑与大臣、数学家的对比,感受小丑的聪明机智,通过小女孩最后说的话感受她的天真可爱,也揭示了文中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1.读懂文章内容,能独立完成文后练习。
2.学习文中语言表达方式及作者如何把故事写得曲折有趣,令人回味的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1.生自由读文章,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写了什么,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二、完成阅读练习1.生独立完成文后练习。2.全班反馈交流。
三、评一评文中重点段落 出示片段:
所有的观众都走了。小巫婆抱住老巫婆亲了一百下说:“谢谢巫婆奶奶,谢谢你的老花镜。”原来,这出戏的名字就叫《老巫婆的老花镜》。
自由读,说说感受。最后结局才交代老巫婆的眼镜去哪了,让读者有恍然大悟之感,并巧妙与开头照应,故事构思很精巧。
四、品读赏析精彩片段
根据文后提供的“品一品”精彩片段,也可以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或者积累摘抄。
第二篇:课外拓展古诗教案
走近中华古诗,趣谈佳节风俗
一、课前交流
现在已经是第三节课了,你们累不累啊?(真棒,在坚持一会,相信你们这堂课同样会学的很认真对吗?)赵老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心里有点紧张,你们来给赵老师打打气好吗?鼓励鼓励我。(指名对话)
二、导入
1、首先恭喜你们通过前面两节课的认真学习,掌握了一首新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谁来背一背啊?指名背,齐背。
2、光会背还不够,还要能解决下面的思考题那才叫真的掌握呢!
3、出示课件:考考你:
1、重阳节在每年的什么时候?
2、有哪些习俗?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准确,老师为了奖励你们,让我们坐上时光机,一起到农历九月九日,共度重阳节,好不好? 课件出示:重阳节资料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头插茱萸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师述:据专家们说,一千多年来,重阳节与其他传统节日有显著的不同,就是它没有什么祭祖敬神的迷信内容,无非就是登高、郊游、饮酒、赏菊罢了。
4、(再一次齐背古诗)师述: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的传统佳节又何止重阳节,千百年来,诗人谱写了多少有关传统佳节的诗歌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古诗,说佳节风俗。
三、走进古诗说传统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佳节吗?谁来说一说?
2、你们知道的可真多,下面老师给你们几个节日,和打乱的时间,谁能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呢?(端午
除夕
中秋
清明。先连线,在排序。)
3、你们真棒,排序又快又好,下面你们想从哪个节日开始呢?
4、走进除夕
a出示课件(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在农历一年中吃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那么正月的第一天,初一古人称为元日。
b请小朋友们看首诗,在热闹的鞭炮声中,借助注音,读一读,读通,读顺; 想一想,这首诗里写到了过年的哪些风俗?(指名读后谈)
(诗歌从新春佳节的欢乐气氛入手,抓住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三件事,放鞭炮、饮屠苏酒、换桃符,来表达春节里的喜庆和人们喜悦的心情。)你读出来了吗?有谁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让我们一起大声的朗读这首诗,读出过年的喜庆来。
C除了诗歌里说到过春节的习俗,你还知道哪些啊?说的真好,下面让我们随着歌声一起去感受下过年的热闹气氛吧。课件播放
5、走近清明
a过完年,春姑娘也悄悄地来到了人间,万物复苏,大地一片新绿,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相约踏青、祭拜祖先,阳历四月五日也就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了。老师也带给你们一首清明的古诗,请欣赏哦。(课件出示清明的诗歌)
下面让我们给一段动画片来学一学这首古诗,好吗?
b这首诗理解了吗?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呢?没有关系,老师会帮助你的。谁来说一说你家是如何过清明的呢?
c小结:课件出示: 清明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说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6、走近端午
A清明节过后了,就到了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是啊,你们
知道端午节又叫什么名字吗?
B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课件出示,图片展示
C这样有趣的端午节啊,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十分有趣的描写端午节习俗的古诗,愿不愿意读一读啊?(出示课件:古诗一首
端阳)
D刚刚老师已经介绍了端午节的重要的习俗,你们还记得吗?读一读这首诗,诗中提到了哪些习俗呢?(挂菖蒲chāngpú、喝雄黄酒、贴符)
E同学们读得可真仔细啊,全班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希望以后再过端午节的时候把端午节的习俗给长辈们说一说,把古诗说一说,好吗?
7、走近中秋
这堂课上我们还要再欣赏最后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是诗人在中秋节所写,但抒发的却不是思乡之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A学完之后,你想说什么呢?
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B中秋之夜,虽然各地风景气候不同,但是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却是有共同之处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下中秋节的有关知识。课件出示:课件21张 C你们知道中秋节有哪些习俗吗?22课件出示:
d同学们古代文人为中秋节谱写的诗歌很多很多,他们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以月寄情,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今天我们不去一一品读了,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不一样的中秋夜,希望他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今后更喜欢读古诗,喜欢研读古诗,更能对我们国家的传统佳节的习俗有了更深了解,今天的课就到此为止,谢谢同学们,下课。
请全班学生注意:请同学们在我处领取初等教育系毕业论文评审表,实习之前必须交纸质文档,今天之内必须交论文电子文档,没有在学校的同学发到我邮箱(932757154)!在学校的同学将电子文档拷到我的u盘上。电话:***
第三篇:课外拓展
课外拓展
进货次数问题探讨
题目 某公司某年需要某种计算机元件8000个,在一年内连续作业组装成整机卖出(每天需同样多的元件用手组装,并随时运出整机至市场),该元件向外购买进货,每次(不论购买多少件)须花手续费500元,如一次进货,可少花手续费,但8000个元件的保管费很可观,如果多次进货,手续费多了,但可节省保管费,请你帮该公司出个主意,每年进货几次为宜,该公司的库存保管费可按下述方法计算:每个元件每年2元,并可按比例折算成更短的时间:如每个元件保管一天的费用为件的买价、运输费及其他费用假设为一常数.
元(一年按360天计算).每个元解: 设购进8000个元件的总费用为F,一年总保管费为E,手续费为H,元件买价、运输费及其他费用为C(C为常数),则 F=E+H+C.如果每年进货n次,则每次进货个,用完这些元件的时间是年.进货后,因连续作业组装,一年后保管数量只有(-a)个(a为一天所需元件),两天后只有(-2a)个,……,因此年中个元件的保管费可按平均数计算,即相当于个保管了年,每个元件保管年须元,在这年中个元件的保管费为.每进货一次,花保管费En元,一共n次,故
当且仅当为宜.
=n·500,即n=4时,总费用最少,故以每年进货4次说明: 这道寻求最佳进货次数的问题,是北京市首届“方正杯”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初赛试题(1993.11),求解的关键数学知识是“的极小值是”.周知识概述
本周学习第六章不等式的性质和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中,主要用于讲述实数运算性质和大小顺序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比较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不等式的性质,一共讲了五个定理和三个推论,并给出了证明.不等式的其他性质都可由它们推导出来.第二部分中课本首先证明了一个重要的不等式a+b≥2ab,通过这一公式,得出了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利用均值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问题,这是均值不等式的一个重要应用。最后通过例题,说明此定理在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二、重难点知识选讲
1、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之间的关系
不等式的等价性:两个实数、b比较大小,有大于、等于、小于之别,且有,(1)>b -b>0;(2)=b
-b=0;(3)<b
-b<0.2
2等价符号左边不等式反映的是实数的大小顺序,右边不等式反映的则是实数的运算性质,合起来就成为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之间的关系,它是不等式这一章的理论基础,是不等式性质的证明,证明不等式以及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本周学习的另一重点是用作差法比较两实数的大小.用作差法比较两实数的大小,其步骤为①作差;②变形;③判断差的正负.在解题中应加强化归意识,把比较大小与实数减法运算联系起来,利用实数的运算性质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例
1、已知,b∈R+ ,求证:[分析与解答] 分析:
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常根据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的关系,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来确定.证明此题要注意分类讨论。证明:nn
+b≥
nn-
1b+b
n-1
.(nN)
+b -(nn-1b+b)=(n-1n-1
-b)-b(n-1n-1
-b)=(-b)(n-1n-1
-b)
n-1 若>b
若=b(-b)(n-1-b)=0.若<bn-1
综上,≥O,即
n
+b
-(n-1b+b n-1)≥O∴
nn
+b ≥
nn-1
b+b .
n-1小结: 比较大小常用作差法,一般步骤是作差——变形——判断符号.变形常用的手段是分解因式和配方,前者将“差”变为“积”,后者将“差”化为一个或几个完全平方式的“和”,也可两者并用.2、不等式的性质、推论及证明
不等式的五个性质和三个推论是不等式这一章的理论依据。
(1)>b
(3)>bb<;(反身性)
(2)>b,b>c
>c;(传递性)
+c>b+c;(两边同加数号不变);推论:移项法则.(4);(两边同乘正数号不变);
(5);(两边同乘负数号改变);推论:去系数法则.(6);(同向相加)(7);(异向相减)
(8);(同向相乘)
(9);(异向相除)
(10)>b(倒数关系)
(11)>b>0n>b n(nN+);(不等式的幂)
(12)>b>0
2(nN+);(不等式的方根)
例
2、已知f(x)=px-q,且-4≤f(1)≤-1,-1≤f(2)≤5,求f(3)的取值范围.[分析与解答] 分析:
本题可考虑将f(3)写成f(1),f(2)的线性组合,即f(3)=mf(1)+nf(2)的形式,然后用不等式的运算性质推算f(3)的取值范围.解答:依题意,有
点评:
(1)这种类型题目常见的错误是:
由,加减消元得0≤p≤3,1≤q≤7,从而得-7≤f(3)=9p-q≤26,事实上,f(3)不可能取到[-7,26]上的一切值.p,q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量,在得出0≤p≤3,1≤q≤7后,并不意味着p、q可以独立地取得区间[0,3]及[1,7]上的一切值,例如p=0,q=7时,p-q=-7已不满足-4≤p-q≤-1.(2)依不等式的性质求变量的范围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变形不等式时要防止扩大了变量的范围.例
3、(1)已知30 [分析与解答] 分析:(1)同向不等式不能相除,应先求出的取值范围.(2)注意运用取倒法则,优化解题过程.解: (1) (2). 小结:不等式的性质中讲了加法和乘法运算,对于减法和除法必须转化为加法和乘法来运算,千万不能把等式的减、除法运算平移到不等式的运算中来.3、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若a、b∈R,那么a+b≥2ab(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通常称为重要不等式.两正数a,b的算术平22均数,几何平均数,平方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的大小关系为H≤G≤A≤Q(等号当且仅当a=b时取得),这也称作均值不等式.运用重要不等式和均值不等式,可以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求最值. 基本不等式有: ①,; ②,; ③,; ④,; ⑤,; ⑥,.例 4、已知a,b,c都是正数,且a+b+c=1,求证: [分析与解答] 分析: 在不等式证明中,几个正数的和为1,常常作为条件出现在题设,这时用好这个“1”常常成为解题的关键.证明: (1)∵ a+b+c=1,且a+b+c∈R.+ + (2)∵ a,b,c∈R且a+b+c=1.(3)∵ a,b,c∈R且a+b+c=1.+ 小结: 以上各小题在证题过程中,或是将分子的1看作a+b+c,然后拆项,或是将原代数式乘以一个值为1 的因式(a+b+c)以利用整理变形,这些常用的“1”的变换技巧很重要.2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①当成立; ③若时,不等式为定值,不等式即为 成立; ②当且仅当,当且仅当 时,不等式时,有最小值 中,“等号”; ④若为定值,不等式即为,当且仅当时,有最大值; 注:以上简称“和小积大”;有否最值的关键为是否有定值,且当时,能否求出解来.例 5、已知a,b为正数,且,求的最大值以及达到最大值时a,b的值.[分析与解答] 分析: 分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解题步骤.本题条件,结论的最大值,所以必须把结论中a进入根号内,即是用条件的第一步,而条件中的的b系数为,还得继续变换结论解析式的形式,即:,再用均值不等式就完成了这一转化过程.解答:∵a,b为正数.当时,即时取等号.∴ 当时,的最大值为 点评:在求解过程中,不要急于运用均值不等式,使解答陷入僵局. 例 6、如图所示,为处理含有某种杂质的污水,要制造一底宽为2米的无盖长方体沉淀箱,污水从A孔流入,经沉淀后从B孔流出,设箱体的长度为a米,高度为b米,已知流出的水中该杂质的质量分数与a,b的乘积ab成反比,现有制箱材料60平方米,问当a,b各为多少米时,经沉淀后流出的水中该杂质的质量分数最小(A、B孔的面积忽略不计) [分析与解答] 析: 先由面积列出a,b的方程,由题意将问题转化为使ab取最大值时a、b的值.解法一: 依题意,即所求的a,b值使ab最大.由题设知 4b+2ab+2a=60(a>0,b>0) 即 a+2b+ab=30(a>0,b>0) 当且仅当a=2b时,上式取等号. 九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第5节 物体的内能 班级 学号 姓名 【阅读与思考】 1、大型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为了使机舱内空气清新,必须用空气压缩机把空气从舱外压进来。虽然舱外空气温度一般低于零下40℃,但压缩机把空气压入舱内过程中,气体的温度可达50℃以上,其原因是 对 做功,使 能转化为 能。为了确保舱内气温适宜,飞机上同时还使用空调,空调的作用是(填降温或升温)。如果高压机舱出现裂缝,在高压气体向外喷射的过程中,舱内气体的温度将(下降或升高),原因是。 2、火箭发动机工作时,燃料在氧化剂的作用下在燃烧室里燃烧,产生高温燃气,燃气通过喷管向后高速喷出,对火箭产生推力,把火箭发射出去。请分析火箭发射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课外拓展】 1、热机是一种重要的动力机械。现代的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火箭等都是以热机作动力的。火力发电设备也主要是利用热机做动力。燃料直接在发动机气缸内燃烧产生动力的热机,叫内燃机。常用的有汽油机和柴油机。请你课外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点火的? 2、有这样一道驾驶员考试题:“压缩气体遇燃烧、爆炸等险情时,应向气瓶覆盖沙土,并及时将气瓶移出危险区域。”请你判断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如若不对,请说明正确的救险方法。 3、请你设计一款新型打气筒使它能达到括号内的一个或多个目的(使用更方便、更轻便、更牢固、使用寿命更长、效率更高、能显示气压、功能更多) 数学家·韦达 韦达定理简史 法国数学家韦达最早发现代数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着关系。他不仅发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而且发现了一元n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如果一元n次方程 anxn+an-1xn-1+…+a1x+a0=0 的n个根是x1, x2, …, xn, 那么 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关系称为韦达定理。 课本上讲的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就是上述定理在n=2时的情况。 韦达,(Fran?ois Viète,1540-1603)1540年生于法国普瓦图地区[Poitou,今旺代省的丰特奈-勒孔特(Fontenay.-le-Comte)];1603年12月13日卒于巴黎。 韦达是法国十六世纪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分析方法入门》是韦达最重要的代数著作,他引入字母来表示量,并将这种代数称为“类的运算”以此区别于用来确定数目的“数的运算”。当韦达提出类的运算与数的运算的区别时,就已规定了代数与算术的分界。这样,代数就成为研究一般的类和方程的学问,这种革新被认为是数学史上的重要进步,它为代数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此韦达被西方称为“代数学之父”。 他对数学贡献很大,而其中一成就是记载了著名的韦达定理,即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式。第四篇:课外拓展
第五篇:课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