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伤科学教案

时间:2019-05-15 06:5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伤科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伤科学教案》。

第一篇:中医伤科学教案

《中医伤科学》教案

何 伟

授课名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第一节,共三节)

授课人: 何 伟 教授

学生专业: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专业

层次、年级:本科 2002级骨伤专业方向

授课时间: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股骨头坏死中西医基本概念、发病机理、流行病学资料、分类。

2、熟悉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常见原因、病理变化过程、影像诊断方法、常用分期分型方法、塌陷发生的生物学、生物力学基础、塌陷的预测、塌陷对修复的影响。

3、掌握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方法、中医辩证原则、保髋治疗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股骨头坏死临床表现、分期分型、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保髋治疗原则。

2、难点—— 股骨头坏死x线表现的病理学基础、塌陷的预测、塌陷的发生及其临床意义。教学方法:课堂讲述为主,运用丰富的临床病例和典型影像资料,提高教学效果。基本教材:袁 浩主编《中医骨病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年

参考书籍:董天华、郑召明译《骨坏死——病因诊断与治疗》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年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病因、流行病学资料、分类(10分钟)

由救治军嫂韩素云的故事引入本节讲授内容。通过这个典型病例说明:该病具有中青年好发、双侧为多、治疗困难、本教研室长期致力于本病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学术影响。

病名: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vn),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定义: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定义,骨坏死是指骨的血供中断后骨细胞和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按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dic surgeons,aaos)定义,onfh是一种由于骨细胞死亡,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引起塌陷(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疾病。

由于难以减少的三大致病因素(创伤、激素、酒精)的存在,该病已成为中青年常见的 骨科疾病之一。该病可分为创伤与非创伤两类。创伤以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后引起最常见(举例),非创伤股骨头坏死的原因很多,以激素与酒精最常见,以 2003年 sras后相当比例的患者并发股骨头坏死为例,说明该病发病的普遍性。其中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80%左右的患者为双侧致病,轻者影响生活质量,严重者致残,该病的防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补充介绍我科的流行病学资料

2、中医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5分钟)

中医对该病的认识。主要优势:从整体上认识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是全身疾病在局部的反应。激素乃药邪、易耗津动血;酗酒乃久嗜辛辣、湿热蕴结或痰湿内壅、阻滞筋脉,结果髓枯骨失濡养、而股骨头对缺血至为敏感,故而发为坏死。治疗上强调整体治疗、以人为本,既注重坏死修复、也注重生存质量的改善。

3、发病机理(5分钟)

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尚未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血管内凝血、脂肪代谢紊乱等多条途径引起股骨头缺血有关。

4、病理(10分钟)

⑴ 缺血坏死期。特点:缺乏x线特征。

⑵ 修复期 修复发生在活骨与死骨之间

⑶ 塌陷 修复造成的肉芽带是力学上的薄弱环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塌陷。

⑷ 骨性关节炎形成(软骨退变)关节面塌陷使软骨遭受异常应力,软骨退变。补充介绍对塌陷的新认识。

强调分期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疾病的病理过程,实际上疾病的病理过程是连续的、联系的、变化的,避免把分期绝对化。

5、诊断(10分钟)

⑴ 病史 外伤(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激素、酒精;另外减肥药、抗精神病药、避孕药

⑵ 症状与体征

① 疼痛:部位、性质。

② 功能障碍:外展与旋转受限为主,双侧对照。

③ 跛行: 痛性、塌陷后早期、发生半脱位往往跛行明显。

④ 肌肉萎缩:单侧患病反应废用程度,双侧

⑶ 影像学检查 着重讲授x线分期分型方法以及x线片检查的病理学基础,介绍ficat分期、arco分期;核磁共振(mri)、同位素骨扫描(ect)、ct在诊断中的作用。坏死类型的多样化,决定了坏死后分期分型的复杂以及预后的巨大差异。

★ 讨论(5分钟)

1、中医药诊治股骨头坏死的优势与不足。

2、为诊断股骨头坏死,如何合理选择影像检查。

3、诊断股骨头坏死为何必须摄髋关节蛙位x片。

第二篇:中医妇科学教案

月经后期(共1课时)

主讲人:沈波

教学目标: 应知:1.月经后期的症状;

2.月经后期肾虚证的辨证及治疗;

3.月经后期血虚证的辨证及治疗;

运用:1.月经后期肾虚证的辨证要点及治疗;

2.月经后期血虚证的辨证要点及治疗; 教学重难点:1.月经后期肾虚证的辨证要点及治疗;

2.月经后期血虚证的辨证要点及治疗; 课前准备:安排学生预习课本知识

教学流程:教师讲解,问题诱导,学生理解掌握

一、组织教学:学生静息准备上课

二、复习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的重难点内容

三、新课讲授:

(一)月经后期的症状:月经周期推后7天以上,甚至3—5月一行,可伴有经量或经期的异常。

(二)肾虚证

主要症候: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稀;

头晕气短;

腰膝酸软,性欲淡漠;

小腹隐痛,喜温喜按;

大便溏泄,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症候分析:1.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稀: 主症。

2.头晕气短:肾虚导致气血不足,不能上行头面。

3.腰膝酸软,性欲淡漠:肾虚的辩证要点。

4.小腹隐痛,喜温喜按:中阳不足,寒主收引。

5.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肾司二便。

6.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均为肾虚的表现。

治法:温肾助阳,养血调经。

方药:当归地黄饮

方解:1.山药 熟地 茱萸 :六味地黄丸之三补;

2.杜仲 怀牛膝 :补肾;

3.当归:补血活血;

4.炙甘草:调和诸药。

(三)血虚证

血虚症候:经行错后,量少,色淡,质稀无块;

经行小腹绵绵作痛;

面色萎黄,头晕眼花;

心悸失眠;

爪甲不荣;

舌淡,苔薄,脉细弱。

症候分析:1.经行错后,量少,色淡,质稀无块:主症;

2.经行小腹绵绵作痛:气血不足以滋养;

3.面色萎黄,头晕眼花:血虚不能上行;

4.心悸失眠:血不养心;

5.爪甲不荣:血虚不能濡养筋及爪甲。

6.舌淡,苔薄,脉细弱:血虚之征。

治法:补血填精,益气调经。

方药:大补元煎

方解:1.山药 熟地 茱萸 :六味地黄丸之三补;

2.杜仲

枸杞:补肾;

3.当归:补血活血;

5.人参:大补元气;

6.炙甘草:调和诸药。

四、师生共同回顾本节所讲内容。

五、思考大补无煎与当归地黄饮的区别?

第三篇: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了解照相机的原理和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过程与方法:动手自制照相机,认识照相机的原理;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眼睛成像的机理,认识近视眼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过程设计

(1)认识眼睛的结构和成像机理。 眼睛成像是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应用。照相机与眼睛有相似的结构,自制照相机,能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观、深刻的印象。因此,对眼睛成像的认识,可以从自制照相机开始。通过生理学中的眼模型或,将生理眼抽象成简化眼模型。将自制照相机与简化眼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眼睛可以看成是精巧的照相机,眼球中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人眼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这就是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用形成了一个凸透镜,涉及到了透镜组的问题,学生可能产生疑问;因在前一节中已经学习了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故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等效”的>物理思想,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不必做过多纠缠。

有的学生可能会问:眼睛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的实像,但是人的感觉却是正立的,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不能用光学成像原理来解释。这是人类神经中枢作用的结果,人们的感觉永远是正立的实像。

(2)探究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的作用。

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

眼睛照相机

结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瞳孔光圈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底片(有感光材料)

成像缩小、倒立、实像缩小、倒立、实像

调节作用像距不变,当物距减小(或增大)时,增大(或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减小(或增大)镜头到底片间的距离,使物体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

对近视眼成因的探究,是这节内容的难点。明白了近视眼的成因,应向学生介绍一些眼保健知识(如眼睛保健操等),还应在课下走向社会,进行一些近视眼方面的调查,使学生认识对眼保健的重要性。

四、板书:(略)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磁铁的一些基本特性,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2、愿意记录实验结果并与同伴交流。

3、初步了解磁铁的广泛作用。

活动准备:

1、幼儿(幼儿食品)自己认为能被磁铁吸住的各种物品2、磁铁记录板、纸、笔3、教师准备的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如剪刀、铁夹、铁钉、回形针、图钉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些有趣的演示(如纸娃娃在玻璃上跳舞)引起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介绍自己准备的材料。

师:刚才,我们在玩磁铁的时候发现磁铁能使纸娃娃在玻璃上自由地跳舞,真是神奇,磁铁的本领可真大呀!小朋友们都找来了许多认为可以被磁铁吸住的东西,请介绍一下好吗?

幼儿逐个介绍。

三、做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这些东西真的能被磁铁吸住吗?等一会儿你们来试试。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东西,你们试过自己准备的东西后,也可以试试老师准备的东西,别忘了把你做的每个实验记录下来。

幼儿操作,教师关注他们的表现表达,如请幼儿说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记录的,有的孩子画“o”表示物体能被磁铁吸住,画“x”表示不能被磁铁吸住。

四、交流实验结果

师:你们发现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并展示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老师把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摆在桌子上,并告诉幼儿,这些东西都是金属物品。

五、情境表演。

让幼儿运用磁铁的作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如:帮“奶奶”找掉在地上的针;帮“妈妈(妈妈食品)”取瓶中的图钉;玩“钓鱼”游戏等,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

六、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寻找磁铁的朋友,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广泛作用。

师:做了那么多的实验,我们发现易拉罐、图钉、锁、剪刀、回形针等都是磁铁的朋友,都能被磁铁吸住。你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是磁铁的朋友呢?那些东西里用到了磁铁?磁铁在这些东西中是做什么用呢?

幼儿回答。

教师总结谈话。

科学教案 篇3

1、让幼儿在沙地里自由自在地玩沙子。可以光着脚在沙子上走一走、跳一跳;可以用手摸一摸、抓一抓;可以用铲子、小桶、筛子等玩具玩沙子。

教师启发幼儿:

在沙子上跳一跳,有什么感觉?

用脚踩过干沙子后,看看留下的脚印什么样?

用手捏一把干沙子,试试能不能捏成一个球?

用铲子挖洞、挖井、造房子,试一试能不能成功?

用筛子筛过的沙子什么样?摸一摸这些沙子有什么感觉?

2、模仿游戏:让幼儿在沙池里或沙滩上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如乌龟、螃蟹爬,小兔跳等。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

这节课是由门口的一个烟头引起的,由这个烟头孩子们展开了关于吸烟的讨论,有的孩子说“吸烟不好,吸烟有毒。”另一些孩子则有不同意见:“你说香烟有毒,我家里也有人吸烟,他们也没被毒死,活得还挺好呢!爸爸跑得像飞一样快,没有毛病。”都说香烟有毒,毒性有多大?对于孩子们这是一个质疑的问题,由这个问题使他们对“香烟真的有毒吗”?产生了怀疑。是因为他们只是听说并没有切身的感受,因此我们想到能不能将实验加入其中,通过实验标本在实验前后不同的变化,让幼儿触目惊心地感受到香烟的毒性。这种体验会比单纯的图片、简单的说教更容易让幼儿了解香烟对个体以及他人的危害。活动名称:吸烟的危害

活动目标:

1、从关爱亲人出发了解禁烟的社会意义。

2、自觉树立维护健康、抵制香烟的'环保意识。

3、通过实验,能体会吸烟对自己和他人健康的危害。

活动准备:

实验准备(菜粉蝶、烧瓶、带玻璃管的软木塞、针筒、香烟)、布置图片栏(或者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香烟,引发幼儿讨论。

“这是什么?”“吸烟好不好?”

小结:有些小朋友说吸烟有毒,有些小朋友说没毒,有很多人吸烟也没有死,那么到底烟有没有毒,烟的毒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做个实验来看一看。

二、教师进行实验,幼儿认知香烟的危害。

1、通过实验、图片,感知吸烟对个体的毒害。

(1) 教师实验,请幼儿说说菜粉蝶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2) 展示图片,幼儿自由结伴观看图片,并讨论。

师:你发现吸烟后身体同健康的身体,有什么不同?

小结:刚才我们发现吸烟对人的牙齿、气管、肺的影响最大,长时间的吸烟会引发口腔疾病、气管炎、甚至肺癌,减少人的寿命,使人慢慢地走向死亡。

2、出示禁烟标记,讨论香烟对他人、及环境的危害。

“这是什么标记?”“你在那里看过这个标记?”“为什么这些地方不允许吸烟?”(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吸烟对自己对别人、对环境都有很大危害,因此全世界的各个地方人们都开始禁止吸烟,有了无烟超市、无烟餐厅等。还规定每年的五月三十一日为禁烟日。

三、讨论并得出禁烟的好办法。

“尽管香烟的危害这么大,可是还有很多人在吸烟,我们周围就有许多人,你家里有人吸烟吗?”“他们是我们最爱的人,我们可以怎样帮助他们呢?跟你的好朋友说说你的好办法”。(幼儿讨论) 活动延伸:制作禁烟标记、禁烟画报;禁烟小卫士

附:实验方法:

将菜粉蝶放入烧瓶中,把燃着的香烟固定在软木塞上的玻璃管的一头上,软木塞塞住烧瓶、教师在玻璃管的另一头用针筒往里打气,保证香烟燃烧的状态。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

3.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寻其中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合作,扎实完成自己的任务。

科学知识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3.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 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有关热辐射的录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

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

二.活动 物体怎样传热

1.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

2.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

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

5.汇报。

6.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7.归纳:热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三.活动 测量变化的水温

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

4.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

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太阳在早上会升起来,在晚上会落下去,对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产生兴趣。

2.学说句式“太阳升起来(落下去)了。”

3.在游戏“太阳宝宝”中体验快乐之情。

活动准备:

可以操作用的太阳一个(背面用铁丝固定)、布置一座大山的场景、太阳升起和落下示意图、水彩笔一盒、每位幼儿一个“太阳宝宝”的头饰。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围坐在“大山”前面,引出课题。

“今天,谁会出来和小朋友问好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出示太阳,学说句式。

“小朋友们好,我是太阳。我会升起来和落下去呢。”教师演示太阳升起来和落下去,幼儿学说句式“太阳升起来(落下去)了。”

三、出示太阳升起和落下示意图,请小朋友说说太阳时候升起,什么时候落下。

1、教师演示太阳慢慢升起,请小朋友说说,太阳升起来,谁醒来了。教师用水彩笔作相应记录。

2、教师演示太阳慢慢落下,请小朋友说说,太阳落下去了,谁睡觉了。教师用水彩笔作相应记录。

四、游戏:“太阳宝宝”。

1、请幼儿说说太阳升起来和落下去可以做什么动作。请做得好的幼儿上来,其他幼儿跟着做一做。

2、游戏“太阳宝宝”。请幼儿戴上头饰扮演太阳宝宝,躲在小椅子后面。当太阳妈妈说“天亮了”,小朋友做太阳宝宝升起来的动作从椅子后面站起来;当太阳妈妈说“天黑了”,小朋友做太阳宝宝落下去的动作慢慢蹲下躲在椅子后面。游戏2~3遍后结束。

科学教案 篇7

科学活动是指人们从事探索事物存在及变化的状态、原因和规律的实践活动,整理了活动设计的科学领域教案,欢迎欣赏!

一、 活动目标:

1、 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 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物体滚动的轨迹, 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活动重点:了解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活动难点: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二、 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三角形积木、小圆球、纸杯、羽毛球、椎体塑料玩具、茶叶筒、水笔、白纸2张。

三、 活动设计:

(一) 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认识操作的物品,感受物品的形状特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东西,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老师和孩子一起说一遍。(积木、茶叶罐、小球、羽毛球、纸杯)

师:这些物品会滚动吗?(幼儿:会;不会。。。)

师:我不知道你们谁说的对,怎么办?(幼儿:试一试就知道了)师:好,每人拿2-3个物品放在桌上,用手轻轻一推,看它是否会滚。听到老师拍手就停止玩,将你认为会滚的物品放进绿筐里,不会滚的物品放进红筐里。

2、 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 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它会滚动吗?

〈2〉为什么绿筐的物品会滚,红筐的物品不会滚动?

〈3〉你还知道哪些物品会滚动?它们为什么会滚动?

教师小结:圆圆的物品会滚动,有角的物品不会滚动。

请孩子检验筐里的物品,将放错的物品纠正回来。

(二) 幼儿再次自由操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1、 这些物品都会滚动,它们滚得一样吗?它们是怎么滚的?每人拿一样物品滚一滚,仔细看看它是怎么滚的,等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我。(幼儿探索,听老师拍手后将手中物品放回筐里)

2、 幼儿讲述自己组的实验结果。

师:你玩的是什么?它是怎么滚动的?你能画出它滚动的路线吗?教师提供一张大纸,请个别幼儿画出物品滚动的轨迹。 (请3-5个孩子)

(三) 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师:有的物品滚得直直的,有的物品滚得弯弯的。

(1)为什么有的滚得直直的,有的却弯弯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请你拿一个物品,跟你的同桌小朋友一起轮流滚一滚,比一比,仔细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听到老师拍手后,将滚得直直的物品放在绿筐里,将滚得弯弯的物品放进红筐里。

(2)师幼交流。

师:什么东西滚得直直的?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东西滚得弯弯的?它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形状,对比形状的不同。

(3)以贴图形检验成果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你觉得它滚动的路线是怎么样的,请你贴到上面的表格上。(幼儿互相检查)

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我们发现,茶叶筒的两头是一样粗的,它可以滚得直直的;一次性纸杯两头粗细不一样,滚得弯弯的,原来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

(四) 延伸:小球球和茶叶罐形状不一样,为什么它们都是滚得直直的呢?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回家问问爸爸,或者上网查查。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初步理解拱形能承受较大的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建筑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半个鸡蛋壳、铅笔、粗气管(长短相同)、一次性杯子一个、针筒一个(注满有颜色的水)、小量杯(蛋壳)、长条卡纸、小积木若干、记录表、自绘图片“小鸡出壳”、故事录音《小鸡出壳》、有关拱形的建筑物图片。

活动过程:

1、设疑激趣:

出示图片“小鸡出壳”,讲述故事。

——“到底是谁琢破了蛋壳?”

幼儿动手实践操作:把铅笔当做小鸡的嘴巴,分别戳在凹面和凸面上,感受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凹、凸面是出现的不同现象。

2、演示解惑,初知原理:

教师设疑——“为什么凸的一面不容易破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

教师提升幼儿经验:这个蛋壳是拱形的,当力落到蛋壳上就像水一样散开了,所以薄薄的蛋壳是不容易破。拱形的蛋壳能承受较大的力。

3、引导迁移:

教师讲述——“想不到吧,小小蛋壳里藏了这么多秘密,人们根据蛋壳的原理建造了许多建筑物,你们知道有哪些建筑物是拱形的吗?”

幼儿回忆《新房子和老房子》中看到的建筑,展开讨论。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拱形建筑物、隧道、桥梁、屋顶等图片,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拱形能承受更大的力。

重点介绍拱形桥,引导幼儿理解拱形的桥面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4、激励探索,变通思维:

教师提供材料,幼儿两人一组,尝试建构桥。

——“我们也来当一回建筑师,搭建一座拱形桥,桥造好后,会有很多行人和车辆从桥上通过,所以,桥要造得牢固。”

鼓励幼儿相互合作,大胆地建构。

师生一起验证的承重情况:在幼儿搭建的桥上放上积木,比较哪一组的拱形桥最牢固。

教师提问:为什么同样是拱形桥,可是承受的力却不一样呢?

活动结束:教师小结,结束教学活动。

第四篇:科学教案

【精品】科学教案3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活动准备:

1.了解骨骼的主要功能。

2.让幼儿了解坐、立、行的正确姿势与骨骼的关系。

3.增强幼儿保护身体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有关人体骨骼的图片资料、人体骨骼模型。

三、活动过程:导入-讨论-动动(一)导入1.摸一摸:自己手臂、大腿、小腿、手上的骨骼是什么样的?(如:长短、大小等)2.出示图片资料及模型,让幼儿初步感知、认识。

(二)讨论1.图片上的骨骼都长在哪里?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它们有什么作用?

2.小结:骨骼是人体的重要部分,它是人体的支架,有了它人才能运动,五脏六腑才能有活动的空间,才能不被挤压。

[妈咪爱≈婴网]幼儿园教案频道

3.师:骨骼对我们很重要,如果坐的时候身体不直会导致脊柱弯曲,所以我们小朋友要有正确的坐、立、行的姿势,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骨骼健康的生长。

4.提问:骨骼对我们很重要,那我们除了坐、立、行要有正确的姿势我们还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骨骼呢?(幼儿讨论)5.总结:我们要保护骨骼就要多做运动,坐要有坐相身体坐坐直;站的时候也要站直;走路也要挺起胸膛,这样我们才能保护我们的骨骼,防止骨骼弯曲。还有要补钙增强骨骼的坚韧性,还要多晒太阳骨骼会更牢固。

(三)动动教师和幼儿一起训练正确的站立、坐、行的姿势,做做简单的'锻炼的活动。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设计背景

根据幼儿天生具有的强烈的好奇心,依据《纲要》所强调的“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 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究问题,满足他们的探究兴趣和操作愿望,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磁铁吸铁的特性,感受探究、发现中的喜悦和制作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磁铁,了解磁铁吸铁的特性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其动手操作,善于观察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幼儿明白科学并不难也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磁铁吸铁的特性和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材料包括(磁铁、铁片、回形针、螺丝帽、钥匙、硬币等材料)

2、经验准备:课前教幼儿学会燕鱼的折法

3、环境准备:在教室增加一些铁制品

活动过程

本节课分三个环节完成

第一个环节:导入部分

1、游戏《找朋友》

教师出示贴着喜羊羊、黑猫警长、芭比公主三个幼儿喜欢的形象圆盘教具。转动圆盘三次,每次都指向芭比公主,原来他的后面有一块磁铁。

2、揭示课题:《奇妙的磁铁》

3、和幼儿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

第二个环节:展开部分

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了解磁铁的特性

1、探究活动1——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住?

2、探究活动2——磁铁隔着物体还能吸铁吗?

3、探究活动3——一块磁铁可以同时吸附几件铁制品

第三个环节结束部分:延伸活动

1、制作磁性玩具

(1)教师出示钓鱼玩具并演示玩法

(2)指导幼儿制作玩具

(3)让幼儿快乐游戏,结束本节课

2、在教室里,在生活中寻找铁制品,将教育由近及远,从身边延伸到生活中去。

科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断进步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塑料制品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外可见,塑料制品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的是什么?

学习这一课让幼儿明白,塑料制品它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也造成了“白色污染”的危害。幼儿在生活中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各种塑料制品的实物,因此,这一课题幼儿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这一课题中的教具,具体、直观、丰富多样,大量生动的实物教具易于刺激幼儿感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近不急待的探索欲望。有关“白色污染”的总是对幼儿来说有些抽象,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课前组织幼儿清理园内的塑料垃圾,再观看有关“白色污染”的图片和纪录片,幼儿会很透彻地理解“白色污染”。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具体实物的观察比较,让幼儿在探索中认识各种塑料制品,知道它的特性。

2、幼儿自主的了解塑料制品在人们生活、生产中的用途。

3、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观看,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自带塑料制品一、两件。

2、带领幼儿在园中搞“塑料垃圾”清理活动。

3、在活动区投放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

4、白色污染图片及光盘。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

首先我提问:“小朋友们,请把你们带来的各种东西拿出来吧,告诉大家,你带来了什么?有什么用?是由什么制成的?”

幼儿自由发言:我带的是小杯子,喝水用的;我带的是一辆小汽车,玩游戏用的……

教师小结:小朋友带来的这些世界杯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塑料制品。自然引出课题。

(二)引导出现

1、在活动室里寻找塑料制品。

2、寻找后启发引导幼儿说出塑料制品的特征。

教师出示实物,引导幼儿说出形状不同、颜色不同、薄厚不同、软硬不同、高矮不同、长短不同。(经过幼儿的观察比较和教师的启发引导,塑料制品的外部特征得到解决。然后同样用示范引导的方法,让幼儿说出它不怕摔、不怕水、比较方便、比较安全等内部特征。)

(三)交流讨论

1、生活用塑料制品。

2、学习用塑料制品。

3、电器产品中的塑料制品。

(四)情境设计

如今,塑料制品垃圾已成了环境的重要杀手,本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初步的环保意识而设计的。

首先祟塑料大棚模型,再通过课前的“垃圾清理”活动和观看光盘和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塑料制品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教育幼儿不随意乱扔塑料制品,尽量少使用塑料制品,鼓励幼儿研究一些处理塑料制品的科学方法,让幼儿从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信念。

(五)活动延伸

1、创造环境,在活动区多投放各种塑料制品,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然巩固对塑料制品的认识。

2、在活动室张贴有关“白色污染”的图片,动员幼儿带家长利用双休日时间体验“白色污染”和用自己的能力杜绝“白色污染”。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第五篇: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2.引导幼儿发现许多东西都需要泥土,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3.帮助幼儿初步了解蚯蚓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

1.为幼儿提供有关蚯蚓的多媒体课件,丰富有关蚯蚓的知识。

2.给幼儿讲述有关蚯蚓的故事,帮助幼儿了解蚯蚓的作用。

活动过程:

1、过幼儿观看图片,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哪些东西需要泥土? 还知道泥土有什么?小结:泥土的用处真大,泥土是我们的好朋友。

2、启发幼儿交流:哪些东西离不开泥土?泥土里有什么?(泥土里有小虫,有小石子,有蚯蚓,花、草、树……离不开土。)

3、组织谈话:

(1) 蚯蚓张的什么样?它生活在什么地方?

(2) 你在哪里见过蚯蚓?

4、欣赏故事《谁松的土》,向幼儿介绍泥土对于动植物和人类的重要作用。

5、听音乐创造性的表现蚯蚓的生活习性。

(1)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学小蚯蚓爬、吃东西、松土、晒太阳等动作。

(2)如果你是一条小蚯蚓,你会做什么?

6、学习儿歌《小蚯蚓》,激发幼儿爱护泥土、关爱泥土中的动植物的情感:

(1) 如果没有土,树、花、草、小蚂蚁、小蝴蝶会怎么样呢?

(2) 如果没有这些动植物,泥土会高兴吗?

活动延伸:

启发幼儿思考泥土有好朋友,自己也应给和好朋友欢乐相处。雨后,带领幼儿在幼儿园的草地上边寻找并观察蚯蚓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塑料袋大小、颜色、软硬,及发出的声音。

2.体会“玩中学”科学的乐趣。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材料准备:

不同大小、不同颜色、软硬的塑料袋等。

活动过程:

一、用各种感官感知塑料袋

1.直接引入塑料袋,吸引幼儿的兴趣

2.运用看、听、摸等感官,感知塑料袋的材质和声音。

(1)摸一摸、看一看,讲一讲。

(2)互相摸一摸、看一看感受塑料袋的不同。

自己摸摸和看看言语介绍比较大小让塑料袋发出声音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借助音乐运用肢体语言表现已有经验,体会游戏的乐趣。去户外和塑料袋做游戏。

二、了解为什么塑料袋是不同的

塑料袋是干什么的,利用比赛的形式让小朋友用塑料袋装东西。在装东西的时候,有的小朋友的塑料袋破了,从而引入探索为什么会破。通过探索出的结果,引出下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同样的力度下塑料袋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小朋友利用塑料袋不同的声音给歌曲有节奏地伴奏跳舞。

活动反思:

活动中给了幼儿充足的时间来体验,并有充分时间表达的机会,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化的科学让我感受到,不仅材料能给幼儿带来快乐,而且情景和游戏也能给幼儿带来快乐,让幼儿在游戏和情景中开开心心地学到了本领。科学教育的玩中学就是指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发展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红黄绿,体会色彩美。

2、可以在教学中找着与其相应的色彩,加强对色彩的认知。

教学要点:认知红黄绿,体会色彩美

教学难点:能找着相应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出教学幼儿教师展示3张大圆,提问是啥色彩?要点认知红黄绿三种色彩。

二、找寻对应的色彩,加强对色彩的的认知

1、游戏“小圆孩子找母亲”。

先请孩子说一说身上小圆的色彩,接着依照幼儿教师展示的大圆色彩依照幼儿教师口令如:“红色小圆孩子学小兔子跳到母亲周围”,“蓝色孩子学小鸟飞到母亲周围”等,加强对色彩的认知。

2、游戏“大灰狼来了”

(1)、(先在地面上铺好与孩子人数相等的杂志,杂志上各自画着三种色彩的大圈圈),小圆孩子听Music在场所四周漫步,Music一停大灰狼就来啦,小圆孩子得立刻找着一個家躲起来,不然就要被大灰狼捉住啦。(孩子游戏两边)

(2)、提出新的游戏要求,启发小圆孩子找对应色彩的大圆母亲。

小圆孩子等Music一停得找着与自个儿色彩一样的家躲起来,不然還是要被大灰狼捉住。(孩子游戏两边)

三、大灰狼被撵走啦,孩子听Music跳舞庆贺完结。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难点】

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情景游戏中巩固练习砌单墙的技能。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件引领等方式,尝试探索出砌墙角的正确方法。

3.学会观察、比较,体验合作砌墙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分为三组,每组房子模型一个、砖块若干。

2.大灰狼、小猪手偶各一个。

3.砌墙角的课件、大灰狼出现时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故事情节导入,引出第一次操作:巩固练习砌单墙。

1.出示三座房子模型。教师: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听过没有啊?现在三只小猪变得聪明了,他们在小河边上都为自己造了一座牢固的砖房,三只小猪高兴地在一起唱歌跳舞。这时候第三只最聪明的小猪说:“可是我还是有点不放心,怎样让我们的家更安全呢?”

2.教师以小猪的口吻:“对了,上次造房子的时候还多了很多的砖,我们就在家门口再砌一堵墙吧!你们会吗?”

3.幼儿分组合作砌墙,巩固练习砌单墙的技能。

(评析: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幼儿参与砌单墙的操作中,提出墙面直、平整的要求。)教师:比较一下这三堵墙,你觉得哪一堵墙砌的最好?为什么?

教师总结:“砌墙的时候砖块要叠加整齐,墙面要砌的平平的、直直的。”

4.(播放音乐)教师出示大灰狼的手偶,以大灰狼的口吻说:“哈哈!这堵墙根本挡不住我。我呀可以从边上钻进去。(做钻的动作)咦?小猪不在家,今天晚上我会再来的。”

二、观察思考,引出第二次操作:自主探索砌墙角的方法。

1.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1)教师:“哎呀!看来砌一堵墙根本就没用啊!怎么办呢?”

(2)教师:“围墙怎么砌呢?”教师:“墙面和墙面连在一起就形成了墙角。那墙角应该怎样砌呢?现在就请你们去尝试一下,为小猪家砌围墙吧!”

2.幼儿分组合作砌围墙,自主探索砌围墙的方法。

教师:“这么快就为小猪家砌好了围墙,我们看一下谁家的围墙最牢固呢?”3.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比较,检验围墙的质量。

(评析: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从中发现墙角的问题,引发幼儿积极探索出砌墙角的正确方法。)

三、观察讨论,引出第三次操作:验证砌围墙的正确方法。

1.教师:“我们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么多的问题,而且我们最关键的部位就是砌墙角了,那到底怎样砌墙角才是最牢固的呢?我们大家一起来看设计图吧!”

2.观看课件,观察研究出砌墙角的正确方法。

3.幼儿体验操作。

教师:“你们看懂了吗?请两个小朋友来示范一下。”(幼儿示范操作)

4.教师引导评价:从墙角开始砌,注意砖块叠放的方法。

5.幼儿分组合作砌围墙,验证砌围墙的正确方法。

(评析:幼儿精心观看课件,并进行体验操作,探索出砌墙角的正确方法。此过程突出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是幼儿自己学会,而不是教会。)

四、活动结束,从孩子的问题中引出新的操作要点。

1.(播放音乐)教师出示大灰狼的手偶,以大灰狼的口吻:“哎呀,这些围墙真牢固,这下可抓不到小猪了。”

2. 教师:围墙挡住了大灰狼,可是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3.幼儿讨论回答。

4. 教师小结:下次我们再试一试如何在墙面上为小猪预留一个门吧。让我们先一起研究一下施工设计图再进行!

(评析:问题解决后又设置了新的悬念,激发了幼儿不断探索,着眼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并能区分干冰和普通冰块的差异。

2.观察冰块的变化,发现干冰会发出声音。

趣味练习

活动概要

- 用眼睛观察干冰和普通冰块,观察干冰接触铁勺和接触水槽的变化。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唱歌的干冰(有什么不同呢?)

活动内容

【导入】

1. 观看动画片【唱歌的干冰】,比较干冰和普通的冰块。

- 怎样区分干冰和普通的冰块呢?

- 冰块是用什么制作而成的?

- 干冰是用什么制作而成的?

- 你听说过二氧化碳吗?

- 用眼睛看不到的二氧化碳怎样可以看到它呢?

- 为什么干冰融化的时候会有雾气呢?

- 和老师一起来做干冰的实验吧。

【展开】

2. 观察视频【唱歌的干冰】,了解实验目标,备品以及实验顺序。

-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 干冰和普通冰块有什么相似点?

- 干冰和普通冰块有什么不同点?

- 如果干冰碰到铁勺的话会有什么变化?

- 把干冰放在水里的话又会有什么变化?

- 看一看实验顺序。

1)用眼睛观察干冰和普通冰块。

2)把干冰放在铁勺上面。

3)把干冰和普通冰块放在水里。

【活动1:把干冰放在铁勺上。】

3. 把干冰放在铁勺上,观察周围的'变化。

- 把干冰放在铁勺上,你能看见什么?

- 干冰和铁勺接触后,发出什么声音?

【活动2:放进水槽里的干冰和普通冰块的变化】

4. 把干冰和普通冰块放在水槽里,观察周围的变化。

- 把干冰和普通冰块放在水槽里会怎样呢?来看一看吧。

- 干冰发生了什么变化?

- 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束】

5. 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唱歌的干冰(干冰会发出声音)写出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 注意不要用手摸干冰。

- 不要把干冰放在封闭的空间里。

活动评价

- 对于是否理解干冰和普通冰块的差异点进行评价。

- 对于是否观察干冰的变化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把干冰放在金属里的话就会发生鸣叫声,这是干冰在快速转换成气体的时候,使勺子振动而发出的声音。有勺子接触的话干冰会更快速的转换成二氧化碳,用手摸勺子的话就会感受到二氧化碳在推着勺子。

冰块是由水冻结而成的。但是干冰不是冻结而成,它会从固体直接升华成液体。

把干冰放在水里的话,固体的干冰就会升华成气体的二氧化碳,产生气泡。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荷花、藕、莲子的特征,以及它们是荷花的花、茎、种子部分。

2、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能关注水中生长的植物。

活动准备: 课件、荷花、莲藕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荷花、藕、莲子的特征

1、课件出示荷花、藕、莲子(让幼儿说说这些是什么)

2、启发幼儿仔细观察,说说荷花、藕、莲子是什么样子的。

3、讨论:莲子长在哪里?莲蓬是什么样子的?藕是什么样子的?它长在哪里?(藕是横着长在水中的泥土里,荷花的茎,是一节一节的。荷花谢了以后长出莲蓬,莲子长在莲蓬里。荷花、藕和莲子是一颗植物上的茎、叶、花、种子。)

4、知识拓展荷花是什么季节开花?它最喜欢什么?如果没有水它会怎样?(荷花最喜欢水和高温,夏天温度高,荷花夏季开花,荷花是生长在水中的植物。

二.引导幼儿讨论荷花与人们的关系

1、人们用藕,荷花,莲子可以干什么?

2、你喜欢荷花吗?为什么?

科学教案 篇8

植物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路边有茂密的大树,院子里有绿油油的草坪,公园里有五颜六色的花,这些植物为什么生长的如此茂盛,在进行主题活动“奇妙的植物”时很多孩子曾向我提出疑问,于是,我用“茎输送水”这节活动来为幼儿解开这个谜团,此活动材料来源于生活,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活动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输送水和养料的奥秘,针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

2、帮助幼儿简单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两个目标蕴含了激发幼儿的人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幼儿探究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难点是:“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我通过几组有趣的实验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探究,从而形象直观的了解植物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活动内容:综合活动《植物的茎》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

2、了解茎的功能。

活动准备:

1、植物图片。

2、幻灯。

3、蒜槌芹菜。

4、白色花朵提前做实验。

活动过程:

一、通过幻灯,丰富幼儿对植物的茎的认识。

1、茎的形态。

2、茎的种类。

二、通过操作图片丰富幼儿对茎的认识。

圈出植物的茎。

三、发散思考:植物为什么要有茎,茎有什么作用。

幼儿自由回答。

四、茎输送水的试验。

五、茎储存水的试验。

下载中医伤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伤科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教案

    【精华】科学教案9篇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1.探究声音在管状物体里传播的现象。2.感受声音传播这一科学现象的神奇,体验合作探究的快乐。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

    科学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3.电荷在电......

    科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教育教学计划 丘北县平寨乡中心幼儿园 执教者:李南 一、设计意图: 在玩水的活动中,常常发现孩子们对“沉浮”的现象非常感兴趣,在游戏中他们了解到有的东西放在水里......

    科学教案

    12、秋季星空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对秋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作出书面观察计划;在制订观察计划的过程中乐于感知、交流与讨论,......

    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2、 3、 能设想出多种使运动着的物体停下来的方法。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 能够实事求是地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

    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

    科学教案

    小班:好玩的泥土 活动前评析: 小朋友们来玩土区玩土不是第一次了,可是每次都像从泥堆滚出来一样,浑身上下没有干净的地方;有时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喜欢用小树枝划出一道道痕迹,有时堆......

    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常见材料的显著特征; 2、能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开展研究活动;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4、通过对材料特征的研......